CN115132542A - 电气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气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2542A
CN115132542A CN202210312081.3A CN202210312081A CN115132542A CN 115132542 A CN115132542 A CN 115132542A CN 202210312081 A CN202210312081 A CN 202210312081A CN 115132542 A CN115132542 A CN 115132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icator
drawer
configuration
switching mechanism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120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布尔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Original Assignee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filed Critical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Publication of CN115132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25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2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4Means for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the switch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8Terminals;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50Manual reset mechanisms which may be also used for manual release
    • H01H71/52Manual reset mechanisms which may be also used for manual release actuated by lever
    • H01H71/526Manual reset mechanisms which may be also used for manual release actuated by lever the lever forming a toggle linkage with a second lever, the free end of which is directly and releasably engageable with a contact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3/00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 H01H83/20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excess current as well as by some other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3/00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 H01H83/20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excess current as well as by some other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
    • H01H83/22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excess current as well as by some other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 the other condition being imbalance of two or more currents or voltages
    • H01H83/226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excess current as well as by some other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 the other condition being imbalance of two or more currents or voltages with differential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4Means for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the switching device
    • H01H2071/042Means for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the switching device with different indications for different conditions, e.g. contact position, overload, short circuit or earth leak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02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with provision for switching the neutral condu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电气保护装置,包括:切换机构(10);跳闸装置(8),用于在电气故障的情况下切换切换机构,以及指示器(15)。为了即使跳闸装置产生微弱的力也信号通知电气故障,提供抽屉(130),其在用于将指示器置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的致动位置和用于允许指示器被置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的初始位置之间移动;抽屉弹簧(132),其趋于将抽屉从初始位置位移到致动位置;以及锁(131),其在用于将抽屉保持在初始位置的保持位置和用于允许抽屉的位移的释放位置,跳闸装置在电气故障的情况下将锁位移到释放位置。

Description

电气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物的电气设施通常包括电气配电板,将该电气设施连接到集体配电网络,并包括用于保护、控制和监测电气设施的各种装置。已知的电气保护装置尤其包括断路器,其旨在通过断开电路来保护电气设施或人员免受设施的电路中的电气故障的影响。例如,断路器由于该电路内的过载、短路或差动电气故障而跳闸。
为了让用户能够易于识别保护装置可能检测到的电气故障,已知的做法是在前部提供信号,通知用户已检测到电气故障,甚至通知相关电气故障的类型。
EP2975628B1描述了一种用于电气保护设备的信令通知装置,其包括磁跳闸装置,用于当发生短路类型的故障时断开电路,以及热跳闸装置,用于当发生过载类型的故障时断开电路。信令通知装置包括“任意故障”信令通知构件,其被激活以信号通知当发生电气故障时设备的跳闸状态,而无论该故障时过载还是短路。信令通知装置还包括“第二”信令通知构件,其能够被激活以信号通知仅当发生短路类型的电气故障时设备的跳闸状态。该信令通知装置因此允许用户容易地确定导致设备跳闸的故障的类型。
虽然这种已知的装置特别适用于具体地信令通知短路类型的故障,但需要具体地识别其他类型的故障。为了信号通知短路类型的故障,这种已知装置的第二信令通知构件在短路的作用下通过磁跳闸装置的撞针而位移,撞针的运动经由杠杆传递给信令通知构件。虽然磁跳闸装置在发生磁故障时以较大的力使撞针发生位移,从而能够触发触头的打开并使信令通知构件发生位移,但其他类型的跳闸装置不会产生这种力。例如,为了使保护装置小型化,不断需要使跳闸装置小型化,从而导致跳闸装置产生较小的力。根据另一个例子,一些跳闸装置仅仅因为它们的操作方式而产生微弱的力。对于一些采用差动传感器和仅由差动传感器检测到的差动故障的能量供电的继电器的差动跳闸装置尤其如此,则继电器会产生特别弱的力。一般来说,这些跳闸装置产生的微弱力可能不足以打开触头和位移信令通知构件。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本发明更具体地旨在通过提供一种具有跳闸装置的新型电气保护装置来解决这些问题,即使跳闸装置产生特别弱的力,该电气保护装置也能够信号通知电气故障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题是一种电气保护装置,包括外壳和第一导电路径,第一导电路径包括移动触头,移动触头容纳在外壳中且可在导电位置和隔离位置之间移动,在导电位置,移动触头将第一输入端子电连接至属于第一导电路径的第一输出端子,在隔离位置,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一输出端子彼此电隔离。电气保护装置还包括切换机构,切换机构容纳在外壳中且配置为在待命配置和跳闸位置之间切换,在待命配置,切换机构将移动触头置于导电位置,在跳闸配置,切换机构将移动触头置于隔离位置。电气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一跳闸装置,其容纳在外壳中且配置为,当第一跳闸装置被第一类型的电气故障激发时,触发切换机构从待命配置到跳闸配置的切换。电气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一指示器,其容纳在外壳中且可相对于外壳在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之间移动,对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中的第一指示器的至少一个信令通知位置,第一指示器从外壳的外部可见。
根据本发明,电气保护装置还包括:抽屉,其可相对于外壳在致动位置和初始位置之间移动,在致动位置,抽屉将第一指示器置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在初始位置,抽屉允许将第一指示器置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抽屉弹簧,其向抽屉施加致动力,该致动力趋于使抽屉从初始位置位移到致动位置;以及锁,其可在保持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保持位置,当抽屉处于初始位置时,锁将抽屉保持在初始位置,在释放位置,锁允许将抽屉从初始位置位移到致动位置,第一跳闸装置配置为当第一跳闸装置被激发时将锁保持位置位移到释放位置。
本发明的一个基本思路是,使第一指示器在抽屉弹簧的作用下由抽屉致动,而不是直接由跳闸装置致动。在发生第一类型的电气故障之前,抽屉处于初始位置,在那里被处于保持位置的锁保持,抵抗由抽屉弹簧施加到抽屉的致动力。当发生第一类型的电气故障时,跳闸装置通过将锁致动到释放位置来释放抽屉,这需要跳闸装置的部分上的微弱的力。然而,可以有利地设置抽屉弹簧以产生相对大的致动力以将抽屉从初始位置移动到致动位置,使得抽屉将第一指示器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驱动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而没有困难,并且与第一跳闸装置产生的力无关。以此方式,抽屉、抽屉弹簧和锁充当机械力放大器,从而即使第一跳闸装置产生相对弱的力,也能使第一跳闸装置致动第一指示器。有利地,因此可以将第一跳闸装置设置为特别紧凑的和/或仅通过来自电气故障的能量跳闸,而不提供任何其他能量。本发明特别适于第一跳闸装置是差动跳闸装置的情况。
优选地,切换机构配置为,当切换机构被置于待命配置时,将第一指示器置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
优选地,切换机构包箍,其安装为相对于外壳在待命位置和跳闸位置之间枢转,待命位置用于将移动触头置于导电位置,当箍处于待命位置,切换机构处于待命配置的,跳闸位置用于将移动触头置于隔离位置,当箍处于跳闸位置,切换机构处于跳闸配置。优选地,当移动触头朝向隔离位置位移且抽屉处于致动位置时,移动触头朝向初始位置位移抽屉。优选地,为了当切换机构被置于待命配置时,使切换机构将第一指示器置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箍配置为当箍位移到待命位置时将第一指示器驱动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
优选地,电气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二导电路径,其与第一导电路径电隔离且包括第二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优选地,第一跳闸装置是差动跳闸装置,其包括:差动传感器,配置为当差动电流超过预定阈值时被激发,差动电流等于在第二导电路径中流动的第一电流和在第一导电路径中流动第二电流之间的差值,以及继电器,配置为当差动电流超过预定阈值时,仅在电能的作用下将锁从保持位置驱动到释放位置,电能来自差动传感器且在差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
优选地,为了在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之间移动,第一指示器围绕指示器轴线相对于外壳可旋转地移动。优选地,为了在初始位置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抽屉可沿着抽屉轴线相对于外壳平移移动,该抽屉轴线相对于外壳固定且正交于指示器轴线。
优选地,电气保护装置还包括止动件,其配置为阻止第一指示器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位移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并且阻止第一指示器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位移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
优选地,为了在保持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锁可相对于外壳围绕锁轴线枢转。优选地,电气保护装置还包括锁弹簧,其向锁施加保持力,该保持力趋于使锁从释放位置位移到保持位置。
优选地,电气保护装置还包括切换控件,其可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致动。优选地,切换机构包括:箍弹簧,其施加跳闸力,该跳闸力趋于使切换机构从待命配置切换到跳闸配置;闩锁,其配置为在以下之间改变:锁定配置,在该锁定配置,闩锁使切换控件的位置从动于切换机构的配置,使得当切换控件处于闭合位置时,在切换控件处于打开位置和待命配置时,切换机构处于跳闸配置,以及解锁配置,在该解锁配置,即使切换控件处于闭合位置,闩锁允许切换机构在跳闸力的作用下切换到跳闸配置。优选地,为了使第一跳闸装置触发切换机构从待命配置到跳闸配置的切换,抽屉配置为当抽屉处于致动位置时将闩锁置于解锁配置。
优选地,电气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二跳闸装置,其容纳在外壳且配置为将闩锁置于解锁配置,以便当第二跳闸装置被第二类型的电气故障激发时将切换机构切换到跳闸配置,以及第二指示器,其容纳在外壳中且可相对于外壳在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之间移动,对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和初级信令通知位置中的第二指示器的至少一个信令通知位置,第二指示器从外壳的外部可见。优选地,闩锁配置为当切换机构被切换到跳闸配置且当闩锁处于解锁配置时,将第二指示器置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优选地,切换机构配置为当切换机构被置于待命配置时将第二指示器置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
优选地,外壳包括包含窗口的前部。优选地,第一指示器包括等,当第一指示器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且当第一指示器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时,灯相对于窗口的位置不同。
附图说明
参照以下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且其其他优点将变得明显,公开了一些符合本发明的原理的示例,并由以下附图示出。
[图1]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包括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电气保护装置的配电盘的透视图。
[图2]图2是以第一配置示出的图1的电气保护装置的透视图。
[图3]图3是以第一配置示出的前述图的电气保护装置的侧视图。
[图4]图4是以第一配置示出的从与图3相反的角度所见的前述图的电气保护装置的侧视图。
[图5]图5是类似于图3的示图,电气保护装置以第二配置示出。
[图6]图6是类似于图4的示图,电气保护装置以第二配置示出。
[图7]图7是类似于图3的示图,电气保护装置以第四配置示出。
[图8]图8是类似于图4的示图,电气保护装置以第六配置示出。
[图9]图9是类似于图3的示图,但是放大了,仅示出了第七配置的电气保护装置的一部分。
[图10]图10是类似于图4的示图,但是放大了,仅示出了第八配置的、与图3和图4配置相同的电气保护装置的一部分。
[图11]图11是前述图的电气保护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配电盘。配电盘配置为集成到电气设施中,例如安装到建筑物中。
配电盘包括多个电气保护装置。配电盘是模块化的,因为电气保护装置可以不同地布置、互换和/或替换,并且可以根据配电盘所集成的电气设施的需求而移除和/或添加电气保护装置。电气保护装置可以具有多种类型。
在图1的示例中,配电盘包括第一类型的电气保护装置1和第二类型的电气保护装置19。根据本发明,定义了宽度方向X1、深度方向Y1和高度方向Z1,它们相互垂直并且相对于其中一个装置1是固定的,并且在图2到9中单独示出。
配电盘包括紧固导轨18,电气保护装置1和19牢固地附接至紧固导轨18。紧固导轨18有利地以水平取向布置。装置1有利地安装在导轨18上,使得方向X1平行于导轨。更一般地,电气保护装置1和19沿着导轨18在方向X1上相对于彼此并置。装置1有利地安装在导轨18上,使得方向Z1指向上方。装置1相对于导轨18布置在方向Y1上。
配电盘还包括供电梳17,其平行于导轨18延伸,同时布置在导轨18上方。梳17连接到装置1和19,以便为它们提供电力。更具体地,梳17包括连接器16,梳17经由其连接至装置1和19。连接器16分布为多组,同一组的所有连接器16相互电连接,并且与属于一个或多个其他组的连接器16电隔离。优选地,在单相设施的情况下,提供至少两组连接器16。在这种情况下,一组连接器16进入电气设施的中性电位,使得这组连接器16将电力输送到处于中性电位的装置1和19。在这种情况下,另一组连接器16进入电气设施的相位电位,使得这组连接器16将电力输送到处于相位电位的装置1和19。可以对其他组的连接器16进行设置,特别是在三相设施的情况下,其中两组连接器16进入与前面的组不同的相位电位。有利地,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一些保护装置,例如装置1,仅连接到两组连接器16,以便由一个相位和中性供电,即单相,而其他的,例如装置19,由三个相位和中性供电,即三相。
如图2至9所示,装置1包括外壳2。方向X1、Y1和Z1相对于外壳2固定。外壳2构成基本上封闭且电绝缘的包络。外壳2有利地包括分布在深度方向Y1上的前部20和后部21,前部20相对于后部21在方向Y1上。外壳2有利地包括分布在方向Z1上的下端22和上端23,上端23相对于下端22在方向Z1上。外壳2有利地包括右手侧24和左手侧25,它们优选是平面的且彼此平行,并且沿着方向X1分布,左手侧25相对于右手侧24在方向X1上,在装置1安装在上配电盘上的配置中,左手侧25布置在右手侧24的左边。前部20和后部21,连同侧面24和25,在方向Z1上将端部22和23彼此连接。前部20、后部21以及端部22和23在方向X1上将侧面24和25彼此连接。侧面24和25以及端部22和23在方向Y1上将后部21连接至前部20。
优选地,前部20包括凸出部分95、缩进部分96和缩进部分97。缩进部分96将凸出部分95连接到端部22,而缩进部分97将凸出部分95连接到端部23。凸出部分95布置为相对于部分96和97在方向Y1上凸出。
在图3、5、7和9中,侧面24和前部20的凸出部分95被省略以揭示外壳2的内容。在图4、6和8中,侧面25和前部20的凸出部分95被省略以揭示外壳2的内容。
优选地,外壳2包括在图3至9中可见的内部隔板27,它们平行于方向Y1和Z1延伸,并将外壳2的内部容积分成图3、5、7和9中可见的右手隔室28和图4、6和8中可见的左手隔室29。隔室28和29沿着方向X1分布。隔室28在方向X1上由隔板27和侧面24界定,在方向Z1上由端部22和23界定,在方向Y1上由前部20和后部21界定。隔室29在方向X1上由隔板27和左手侧25界定,在方向Z1上由端部22和23界定,在方向Y1上由前部20和后部21界定。
为了集成到配电盘中,装置1设计为经由外壳2紧固到紧固导轨18。为此,装置1有利地在后部21包括任何适当的紧固装置,例如卡扣式夹子26,如图2至8所示,装置1能够经由其固定地附接至导轨18,优选地通过手而不使用任何工具。当将装置1安装在配电盘上时,外壳2的后部21指向导轨18,并且前部20与导轨18相对。优选地,当装置1如图1所示并置在配电盘内时,第一装置1的左手侧25对着第二装置1的右手侧24。
在本示例中,装置1包括导电路径3,其在图3、5和7中可见,以及导电路径4,其在图4、6和8中可见,每个导电路径形成装置1的一个极。导电路径3包括输入端子31、输出端子32、移动触头33和固定触头34,它们在图3、5和7中可见。导电路径4包括输入端子41、输出端子42、移动触头43和固定触头44,它们在图4、6和8中可见。每个导电路径3或4构成装置1的单独的极。优选地,路径3构成相极,而路径4构成中性极。换言之,每个导电路径旨在进入单独的电位。优选地,装置1设计为在低压下使用,即,100V(伏特)和600V之间的电压,例如230V的电压。
在装置1内,导电路径3和4优选彼此电隔离。为此,每个导电路径基本上(如果不是完全)布置在外壳2的一个相应的隔室28或29中。这里,导电路径3布置在右手隔室28中,并且导电路径4布置在左手隔室29中。内部隔板27有利地介于路径3和4之间,以便确保它们彼此电隔离。
输入端子31和41布置在外壳2的上端23,以便能够电连接到属于配合盘的供电梳17的连接器16。在实践中,对于分别在连接器16之一处的每个端子31和41,相关连接器16插接到相关输入端子中。每个输入端子有利地具有相应的腔,在端部23敞开以接收相关的相应连接器16,其头部例如出现在前部20,这里是在缩进部分97中,以便将该输入端子和该连接器保持在一起,并确保它们之间的良好的电接触。这里,输入端子31连接到属于进入相位电位的供电梳17的第一组连接器的一个连接器16,而输入端子41连接到进入中性电位的供电梳17的第二组连接器的另一连接器16。
作为变型,这里所述的任何端子可以具有除螺钉端子以外的类型。例如,任何端子可以是自动端子、插入式端子或快速连接器端子。
输出端子32和42优选地布置在外壳2的下端22,以便能够电连接至电气设施的电路,为接收负载供电,例如,在建筑物、家用电器和/或灯的情况下。取决于触头33和43的位置,这些接收负载则可以或可以不用通过装置1由供电梳17提供给输入端子31和41的电能供电。每个输出端子有利地具有相应的腔,在端部22敞开以接收要供电的电路的相应的连接器,以及相应的螺钉,其头部例如出现在前部20,这里是在缩进部分96中,以便将该输入端子和该连接器保持在一起,并确保它们之间的良好的电接触。
如图3、5和7可见,固定触头34在这里相对于外壳2固定,并且电连接至输入端子31。移动触头33在这里电连接至输出端子32。这里,固定触头34相对于移动触头33布置在方向Z1上。
移动触头33优选地包括导电端35,其执行电触头的功能,并且电连接至输出端子32。移动触头33优选地包括承载端部35的触头载体36。移动触头33能够围绕平行于方向X1的移动触头轴线X33经由触头载体36相对于外壳2枢转。该枢转在图3所示的导电位置和图5所示的隔离位置之间进行。在移动触头33的导电位置,导电端35与固定触头34电连接,从而将输入端子31电连接至输出端子32。在隔离位置,移动触头33的端部35与固定触头34间隔开,以便与其电隔离,从而断开端子31和32之间的电连接,使得端子31和32彼此电隔离。
如图4、6和8可见,固定触头44在这里相对于外壳2固定,并且电连接至输入端子41。移动触头43在这里电连接至输出端子42。固定触头44在这里相对于移动触头43布置在方向Z1上。
移动触头43优选地包括导电端45,其执行电触头的功能,并且电连接至输出端子42。移动触头43还包括承载端部45的触头载体46。移动触头43能够围绕轴线X33(即,围绕与移动触头33相同的轴线)经由触头载体46相对于外壳2枢转。然而,可以规定触头33和43的枢转围绕两个不同的、优选平行的轴线发生。触头43的该枢转在图4所示的导电位置和图6所示的隔离位置之间进行。在移动触头43的导电位置,导电端45与固定触头44电连接,从而将输入端子41电连接至输出端子42。在隔离位置,移动触头43的端部45与固定触头44间隔开,以便与其电隔离,从而断开端子41和42之间的电连接,使得端子41和42彼此电隔离。
移动触头33和43有利地能够独立地相对于外壳2枢转。当它们从其相应的隔离位置移动到其相应的导电位置时,移动触头33和43有利地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转。特别地,导电端35和45则设置与方向Z1相反地设置,即朝向输出端子32和42,即朝向下端22。
装置1包括灭弧室9,其在图3、5和7中示出。灭弧室9旨在通过消散在移动触头33从导电位置移动到隔离位置时(即,当其远离固定触头34移动时)可能出现的任何电弧来赋予装置1灭弧能力。灭弧室9有利地沿着后部21布置在右手隔室28中,在输入端子31的固定触头34之间。输入端子31介于灭弧室9和上端23之间。
灭弧室9例如包括金属片91的堆叠体,有时称为鳍片或分隔器,其在这里沿着方向Y1彼此相距一定距离地叠置。片91例如保持在内部隔板27与外壳2的右手边缘24之间。灭弧室9有利地包括绝缘颊板(未示出),片91布置在其之间。灭弧室9有利地包括两个开关角92和93。在固定触头34的延续中,角92电连接到路径3。角93电连接到移动触头33和输出端子32之间的路径3。角92优选地朝向灭弧室9的内部弯曲,即,朝向片91,并且布置为面向角93。因此,当将触头33切换到隔离位置时,电位电弧经由角92和93引导到片91,以便在室9内被分流和熄灭。
电气保护装置1还包括至少一个跳闸装置。在所示的示例中,保护装置包括三个跳闸装置6、7和8,它们配置为各自通过不同相应预定类型的电气故障来激发。每个跳闸装置6、7和8设计为,当相关跳闸装置6、7或8被激发时,独立地触发以将触头33和43置于隔离位置。
跳闸装置6,在图3、5和7中可见,配置为被短路电气故障激发,其易于发生在导电路径3和4之间或者导电路径3和接地之间。因此,跳闸装置6特别地被可能发生在输出端子32和42的下游、通过装置供电的电路上或其负载之一上的短路激发。在这种情况下,这是相对中性(phase-to-neutral)或者相对地(phase-to-ground)短路。
这里,跳闸装置6布置在右手隔室28,并且串联连接在导电路径3上。在方向Z1上,跳闸装置6布置在输入端子31和固定触头34之间。在方向Y1上,跳闸装置6布置在灭弧室9与外壳2的前部20之间。在方向X1上,跳闸装置6布置在外壳的右手侧24与外壳的内部隔板27之间。
跳闸装置6有时称为磁跳闸装置。特别地,跳闸装置6是磁致动器的形式,其在这里包括电磁绕组61和移动芯62。芯62仅在图7中可见。输入端子31经由跳闸装置6电连接到固定触头34,特别是电磁绕组61。当路径3和4之间,或导电路径3和接地之间,特别是输出端子32和42的下游发生短路时,绕组61中流动的电流强度突然变得非常高,从而在绕组61处产生足够大的电磁力来移动移动铁芯62从图3和图5所示的静止位置到图7所示的相对于外壳2的跳闸位置。这里,芯62从静止位置到跳闸位置的位移发生在与方向Z1相反的方向上,即朝向外壳的下端22。一旦故障结束,绕组61中流动的电流不再高到足以将芯62保持在跳闸位置,使得芯62有利地返回静止位置,例如通过属于跳闸装置6的弹簧(未示出)。
在图3、5和7中可见的跳闸装置7配置为被另一预定类型的电气故障激发,具体来说是过载电气故障,其易于发生在导电路径3和4之间。因此,跳闸装置7特别地被可能发生在输出端子32和42的下游、通过装置供电的电路上或其负载之一上的过载激发。当连接到该电路的一个或多个负载施加过高的电流需求时,可能发生这种类型的故障。
这里,跳闸装置7布置在右手隔室28,并且串联连接在导电路径3上。在方向Z1上,跳闸装置7布置在输出端子32和移动触头33之间。在方向Y1上,跳闸装置7布置在后部21与外壳2的前部20之间。在方向X1上,跳闸装置7布置在外壳的右手侧24与外壳的内部隔板27之间。
跳闸装置7有时称为热跳闸装置。特别地,跳闸装置7为热致动器的形式,其在这里由导电双金属条形成。当足够大的电流流过双金属条足够长的时间时,双金属条通过焦耳加热被加热并且变形。移动触头33经由跳闸装置7电连接到输出端子32,即这里经由双金属条。优选地,属于路径3的柔性编织物71将移动触头43电连接至跳闸装置7。当过载发生时,特别是在输出端子32和42的下游,在形成跳闸装置7的双金属条中流动的电流的强度会升高双金属条的温度,直到导致其变形。一旦故障结束,双金属条冷却并恢复到其初始形状。
跳闸装置8配置为被另一预定类型的电气故障激发,具体来说是差动电气故障,其例如易于发生在导电路径3和4之间。因此,跳闸装置8尤其被到接地到电流泄漏激励,其可能发生在输出端子32和42的下游,从而导致在导电路径3内流动的电流的强度与在路径4内流动的电流的强度之间的差值。更具体地说,当差动电流超过预定值,例如30mA(毫安)时,跳闸装置8被激发,该差动电流等于路径3中流动的电流与路径4中流动的电流之间的差值。
这里,跳闸装置8同时延伸到隔室28和29中,穿过内部隔板27。在方向Z1上,跳闸装置8有利地布置在一方面输出端子32和42与另一方面移动触头33和43之间。
跳闸装置8有时称为差动跳闸装置。优选地,跳闸装置8包括差动传感器81,其同时延伸到隔室28和29中,沿着外壳2的后部21布置。优选地,如图4、6和8可见,跳闸装置8包括继电器82,其仅延伸到左手隔室29中,例如布置在前部20和差动传感器81之间。
这里,继电器82包括移动杆83,其相对于外壳2在图4和图6所示的静止位置与当跳闸装置8被激发时图8所示的跳闸位置之间位移。这里,移动杆83从静止位置到跳闸位置的位移发生在方向Z1上,即朝向上端23。
差动传感器26例如包括铁磁环面,其承载两个电磁绕组,一个由路径3形成,另一个由路径4形成。路径3的电磁绕组有利地由路径3的将移动触头33电连接至输出端子32的部分形成。更具体地,路径3的电磁绕组电连接跳闸装置7和输出端子32。路径4的电磁绕组有利地由路径4的将移动触头43电连接至输出端子42的部分形成。例如,移动触头43和差动传感器81使用编织物(未示出)电连接。
差动传感器81的环面有利地支承连接到继电器82的第三绕组,其在图中不可见。由于跳闸装置8的三个绕组绕在同一个环面上,当路径3和4的差动电流不为零时,与继电器82连接的绕组内会感应出电流。第三绕组然后用感应出的电流为继电器82供电。优选地,杆83从静止位置到跳闸位置的位移由继电器82仅根据传感器81感应的电流来致动。因此,没有为跳闸装置8设想其他能源。更一般地,当差动电流超过预定阈值时,继电器82优选地配置为仅在来自差动传感器81的电能的作用下致动杆83至跳闸位置的位移。
一旦移动杆83已经到达跳闸位置,它应当返回静止位置以使继电器82重新待命,从而允许继电器82在差动故障的情况下再次致动杆83,如下文所述。
电气保护装置1还包括切换机构10。
切换机构10容纳在外壳2中,部分地在隔室28和隔室29中。切换机构10配置为在图3和图4所述的待命配置(在该位置,机构10将两个移动触头33和43置于导电位置)和如图5和图6所示的跳闸配置(在该位置,切换机构10将触头33和43置于隔离位置)之间切换。
在本示例中,切换机构10包括箍101,在图3至9中可见。箍101能够围绕平行于轴线X33的箍轴线X101相对于外壳2枢转。箍101同时延伸到隔室28和29中,由内部隔板27承载并跨越它。
当机构10处于待命配置时,箍101围绕轴线X101相对于外壳2处于第一取向,称为“待命位置”。当机构10处于跳闸配置时,箍101围绕轴线X101处于第二取向,称为"跳闸位置"。机构10经由箍110致动移动触头33和43。
特别地,箍101包括布置在隔室29中的板102,以及布置在隔室28中的板103,有时称为配对板。板102和103相对于彼此固定,布置在内部隔板27的任一侧上。板102和103一体地围绕轴线X101枢转,以其整体遵循与箍101相同的运动。
如图4、6和8所示,箍101在这里例如包括由板102形成的凸轮105。凸轮105布置在左手隔室29中。当箍101从待命位置枢转到跳闸位置时,箍101经由凸轮102驱动移动触头43从导电位置到隔离位置。为了驱动移动触头66旋转,凸轮105抵靠触头载体46。
切换机构10有利地包括弹簧106,称为“接触弹簧”,其布置在左手隔室29中,承载在箍101上(这里是板102上)和移动触头43上(这里是触头载体36上)。因此,当箍101从跳闸位置枢转到待命位置时,箍101经由弹簧106将触头43从隔离位置驱动到导电位置。弹簧106设置为通过支承在箍101上(优选在凸轮105上)向触头43施加力,当箍101处于待命位置时,该力趋于按压移动触头43抵靠固定触头44。该力使得可以确保移动触头33和固定触头34之间令人满意的接触压力。
如图3、5和7所示,箍101在这里例如包括由板103形成的凸轮107。凸轮107布置在右手隔室28中。当箍101从待命位置枢转到跳闸位置时,箍101驱动移动触头33从导电位置到隔离位置。为了在该方向上驱动移动触头33,凸轮107抵靠触头载体36。
切换机构10有利地包括弹簧108,称为“接触弹簧”,其布置在右手隔室28中,承载在箍101上(特别是板103上)和移动触头33上(特别是触头载体36上)。因此,当箍101从跳闸位置枢转到待命位置时,箍101经由弹簧108将触头33从隔离位置驱动到导电位置。接触弹簧108设置为通过支承在板103上(优选在凸轮107上)向触头33施加力,当箍101处于待命位置时,该力趋于按压移动触头33抵靠固定触头34。该力使得可以确保移动触头33和固定触头34之间令人满意的接触压力。
切换机构10还包括弹簧109,称为“箍弹簧”,在图4、6和8中可见。这里,箍弹簧109布置在外壳2的左手隔室29中。箍弹簧109通过支承在外壳2上向箍101施加力,称为“跳闸力”,该力趋于使箍101从待命位置位移到跳闸位置。换言之,跳闸力趋于将机构10从待命配置切换到跳闸配置。在所示的示例中,箍弹簧109是安装在内部隔板27上的螺旋扭力弹簧,其第一支臂110抵靠由外壳2的隔板27形成的端部止动件,且其第二支臂111抵靠属于板102的端部止动件,以向箍101施加跳闸力。
电气保护装置1还包括切换控件5。控件5设计为由用户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致动。切换控件5采取杆的形式,其能够相对于外壳2围绕平行于轴线X1的杆轴线X5在图3和图4所示的闭合位置和图5和图6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枢转。
切换控件5在这里包括基部51,杆经由基部51附接到外壳2以便能够枢转。基部51布置为穿过属于前部20的开口,同时闭合该开口。特别地,控件5穿过前部20的凸出部分95,由此形成所述开口。在轴线X5的方向上,基部51有利地在内部隔板27的任一侧延伸。换言之,控件5有利地在前部20上在方向X1上居中。切换控件5包括由基部51承载的手柄52,经由手柄52,用户能够致动控件5旋转。为了便于用户接取,手柄52布置在外壳2的外部。
切换机构10有利地包括弹簧53,称为“控件弹簧”,其在图4、6和8中可见。控件弹簧53通过抵靠在外壳2上向控件5施加力,该力趋于使控件5从闭合位置返回打开位置。例如,控件弹簧53是螺旋扭力弹簧,其围绕杆轴线X5容纳在基部51内部,其一个支臂支承在控件5上,其另一个支臂支承在内部隔板27上。控件5的位置(其从外壳2的外部可见)视觉地向用户指示设备1的当前受控配置,即当控件5处于打开位置时将触头33和43置于隔离位置,当控件5处于闭合位置时,将触头33和43置于闭合位置。
切换机构10有利地包括连接杆54,其在图4、6和8中可见。连接杆54例如布置在左手隔室29中。连接杆54包括附接到控件5的端部55,特别是附接到基部51。通过该端部55,连接杆54能够围绕轴线相对于控件5枢转,该轴线与杆轴线X5平行但不重合。因此,控件5的旋转与端部55的曲柄运动相关联,即,围绕轴线X5的圆弧。
连接杆54包括与端部55相对的端部56。如下所述,连接杆54可以从动于箍101或从其释放,以便使控件5的位置从动于箍101或从其解耦。
在本示例中,端部56接收在形成在板102的通道112中,以便沿着该通道112进行引导。该通道112允许端部56相对于板的圆形位移。这里,该圆形位移发生在平行于方向Y1和Z1的平面中。
切换机构10有利地包括锁定闩锁115,其在图3至10中可见。如图4、6、8和10可见,闩锁115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与连接杆54相同的隔室中,以便与其(在这里是左手隔室29)相互作用。闩锁115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容纳跳闸装置6、7和8的一个或多个隔室中,以便与其(这里是隔室28和29)机械地相互作用。闩锁115有利地由箍101承载。闩锁115在图3至10所示的锁定配置和图7至9所示的解锁配置之间移动。
如下所述,每个跳闸装置6、7和8配置为,当相关的所述跳闸装置6、7或8被该跳闸装置的预定类型的电气故障激发时,直接或间接地将锁定闩锁115从锁定配置切换到解锁配置。
在本示例中,闩锁115包括相互作用的锁116和钩117。
钩117在这里同时延伸到隔室28和29中,从而在图3至10中可见。在实践中,设置为使钩117同时延伸到接收跳闸装置的一个或多个隔室中,以便由此直接或间接地被致动。钩117还延伸到锁116所在的隔室中,以便与其相互作用。钩117由箍101承载,同时能够围绕轴线X117(称为“钩轴线”)相对于箍101枢转,这里轴线X115与箍轴线X101平行但不重合。当闩锁115在锁定配置和解锁配置之间移动时,产生这种枢转。
这里,锁116延伸到左手隔室29中,以便特别地在图4、6、8和10中可见。然而,在示例中,锁116的一部分在图3、5、7和9中可见,突出超过箍101,即下文进一步讨论的臂148。在实践中,锁116设置为大部分延伸到与连接杆54相同的隔室中,以便与其相互作用。锁116由箍101承载,同时能够围绕轴线X116(称为“锁轴线”)相对于箍101枢转,这里轴线X116与轴线X101平行但不重合。
在锁定配置,钩117处于称为“保持取向”的取向,在该取向上,钩117将锁116保持在称为“捕获取向”的取向上。为此,钩117例如包括径向臂118,锁116可旋转地紧靠径向臂116。在解锁配置,钩117处于称为“脱钩取向”的取向,在该取向上1,钩117允许锁116相对于箍101枢转离开其捕获取向。在本示例中,以图4的角度,钩117顺时针枢转以从保持取向改变为脱钩取向。换言之,在锁定闩锁115的锁定配置中,钩117和锁11接触,使得通过钩117防止锁116围绕锁轴线X116旋转,而在解锁配置,钩117和锁116不接触,使得不通过钩117防止锁116围绕锁轴线X116枢转。
切换机构10有利地包括弹簧119,称为“闩锁弹簧”,其在图3、5、7和9中可见。这里,闩锁弹簧119设置在右手隔室28中。弹簧119向钩117施加力,承载在箍101的板103上,其趋向于将钩117返回到保持取向。为了使闩锁115返回锁定配置,当锁116再次处于捕获取向时,允许钩117在弹簧119的作用下通过锁116从脱钩取向移动到保持取向。
例如,弹簧119是螺旋扭力弹簧,其一个支臂支承在箍101上,这里是在板103上,其另一个支臂支承在钩117上。
在闩锁115的锁定配置,连接杆54的端部56被锁定闩锁115捕获,特别是被锁116,其自身通过处于保持取向的钩117被保持在捕获取向。具体地,端部56通过锁116容纳在孔120中,以便防止端部56沿着箍101的通道112位移。在闩锁115的锁定配置,第二端56附接至箍101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箍101枢转,这里是通过端部56与孔120和通道112的配合。结果,在闩锁115的锁定配置,切换控件5的位置经由连接杆54和闩锁115受制于箍101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当控件5处于打开位置时,箍101处于跳闸位置,即,机构10处于跳闸配置。当控件5处于闭合位置时,箍101处于待命位置,即,机构10处于待命配置。
在闩锁115的锁定配置,当控件5由用户从打开位置致动到闭合位置时,箍101经由连接杆54被置于待命位置,其第二端56被闩锁115捕获以便驱动箍101。由于箍101被置于待命位置,它经由弹簧106和108将移动触头33和43置于导电位置。在闩锁115的锁定配置,当切换控件5被用户置于打开位置时,箍101经由连接杆54被置于跳闸位置,连接杆54的端部56被锁定闩锁115捕获以便驱动箍101。由于箍101被置于跳闸位置,它经由凸轮105和107将触头33和43置于隔离位置。
当锁定闩锁115被置于锁定配置时,箍101处于待命位置且切换控件5处于闭合位置,箍101和切换控件5将彼此保持在位。在这种情况下,箍101经由连接杆54通过控件5抵抗箍弹簧109而保持在待命位置,并且控件5经由连接杆54抵抗控件弹簧53保持在闭合位置。为了获得相互保持,设置为,当锁定闩锁115处于锁定配置时,箍101处于待命位置且控件5处于闭合位置,以使连接杆54处于“锁定”取向,如图4所示。这里,连接杆54处于锁定取向,此时端部55相对于直线位于与方向Y1相反的方向上,该直线平行于方向Y1和Z1并且穿过杆轴线X5和端部56。当用户致动控件5枢转到打开位置时,端部55在圆弧上位移以便更靠近该直线。当端部55和56与轴线X5对准时,且当端部55相对于所述直线布置在方向Y1上时,连接杆54不再处于锁定取向,使得不再确保箍101和控件5彼此保持在位。然后,在弹簧53和109的作用下,箍101位移到跳闸位置并且控件5返回到打开位置。当箍101处于跳闸位置且控件5处于打开位置时,它们通过弹簧53和109保持在这些位置。
总之,当闩锁115处于锁定配置且控件5处于闭合位置时,控件5将机构10置于待命配置。当闩锁115处于锁定配置且控件5处于打开位置时,控件5将机构10置于跳闸配置。
每个跳闸装置6、7和8单独地配置,以便使被置于跳闸配置的切换机构10跳闸,而当所述跳闸装置6、7或8被该跳闸装置6、7或8的预定类型的电气故障激发时,切换机构10处于待命配置。这导致当发生电气故障时,移动触头33和43通过切换机构10被置于隔离位置,以结束电气故障。为此,每个跳闸装置6、7和8设计为直接或间接地触发闩锁115从锁定配置到解锁配置的切换。
当闩锁115处于解锁配置时,连接杆54的端部56是自由的以沿着箍101的通道112移动。在实践中,闩锁115的解锁配置允许锁116围绕锁轴线X116旋转,锁116被钩117保持,然后处于脱钩取向。换言之,在闩锁115的解锁配置,控件5的配置不再从动于箍101的位置。如此释放,连接杆54不再将箍101和切换控件5彼此保持在位。控件5然后在控件弹簧53的作用下返回打开位置,并且箍101在控件弹簧109的作用下返回跳闸位置,箍101然后将移动触头33和43驱动到隔离位置。特别地,箍101可以在待命位置和跳闸位置之门位移,而无论控件5是处于闭合位置还是处于打开位置,因为通过闩锁115允许端部56相对于箍101沿着通道112的位移。特别地,在解锁配置,闩锁115允许切换机构10从待命配置切换到跳闸配置,即,箍101从待命位置行进到跳闸位置,即使控件处于闭合位置。通过向箍101施加跳闸力,箍101的该位移在箍弹簧109的作用下自动进行。
虽然闩锁115仍处于解锁配置,在箍101离开待命位置但尚未到达跳闸位置的时刻之间,锁116在连接杆54的端部56的作用下到达称为“过渡取向”的取向,其不同于捕获取向。在锁116的过渡取向和捕获取向之间,连接杆54的端部56有利地处于与通道112相对的端部。
装置1配置为使得,当箍101已经到达跳闸位置,并且优选地,控件5处于打开位置时,连接杆54已经将锁116返回捕获取向。在弹簧119的作用下,钩117然后返回保持位置以再次将锁116保持在捕获取向。闩锁115然后再次处于锁定配置,并且控件5然后再次从动于机构10。如果跳闸装置8是将闩锁115置于解锁配置的原因,则到达图9所示的配置。
更一般地,切换机构10设置为,特别是控件弹簧53,当切换机构10被置于跳闸位置时,将控件5返回到打开位置,而无论是通过用户在切换控件5本身上的作用,还是在由跳闸装置6、7或8之一执行的跳闸动作的作用下,以相对于控件5的运动释放箍101的运动。这种情况在图9中示出,对于其中跳闸装置8是闩锁115被置于解锁配置的原因的情况。
为了将锁定闩锁115从图3所示的锁定配置改变为解锁配置,磁跳闸装置6例如致动属于切换机构10的摇杆121,摇杆121驱动钩117到脱钩位置,如图7所示。这里,摇杆121附接到外壳2,例如到内部隔板27,同时能够相对于外壳2围绕平行于箍轴线X101的摇杆轴线X121在图3和图5所示的初始位置和图7所示的切换位置之间枢转。
跳闸装置6配置为将闩锁115置于解锁位置,以便当跳闸装置6被短路类型的电气故障激发时,将机构10切换到跳闸配置。在实践中,在移动芯62位移到跳闸位置的作用下,磁跳闸装置6将摇杆121从初始位置驱动到切换位置。移动芯62支承摇杆121的第一端,这里是与方向Z1相反的方向。摇杆121具有第二端,其在方向Z1上抵靠属于钩117的肢,使得钩117在摇杆枢转到切换位置的作用下枢转到脱钩取向,抵抗闩锁弹簧119的力。
一旦电气故障结束,移动芯62返回其初始位置,并允许摇杆121返回初始位置,摇杆121从而允许钩117返回保持取向。在闩锁弹簧119的作用下,钩117将摇杆121返回初始位置,而钩117自身通过闩锁弹簧119返回保持取向。
可选地,当移动芯62从其静止位置移动到其跳闸位置时,为了提供移动触头33从其导电位置到其隔离位置的更快的位移,芯62还经由触头载体36直接驱动移动触头33到隔离位置。因此,在移动芯62的冲击的作用下,移动触头33抵抗由弹簧108生成的力直接位移到隔离位置,而无需等待箍101的枢转。在箍101随后快速切换到跳闸位置的情况下,触头33和43最终都被保持在隔离位置中。
跳闸装置7配置为将闩锁115置于解锁位置,以便当跳闸装置7被过载类型的电气故障激发时,将机构10切换到跳闸配置。为了将锁定闩锁115从锁定配置改变到解锁配置,可以设置为使热跳闸装置7还将摇杆121从初始位置致动到切换位置,这里是经由连杆122,其属于切换机构10,在图3、5和7中可见。在示例中,连杆122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附接至形成跳闸装置7的双金属条并且在形成在内部隔板27中的导轨中被平移地引导,并且第二端紧固至摇杆121。因此,通过双金属条在过载的电气故障的作用下的变形,双金属条经由连杆122驱动摇杆121,同时在与方向Z1相反的方向上通过形成在内部隔板27中的导轨被引导。
为了将锁定闩锁115从图4所示的锁定配置改变到解锁配置,差动跳闸装置8接合机械力放大器,如图8特别地所示。机械力放大器与机构10完全不同,并且基本上包括抽屉130、锁131、抽屉弹簧132,以及优选地锁弹簧133和重新待命腿134。在本示例中,机械力放大器完全包含在隔室29中。
抽屉130可相对于外壳2在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和图8所示的致动位置之间移动。为此,抽屉130沿着轴线R130相对于外壳2滑动,轴线R130相对于外壳2固定并且成为“抽屉轴线”。轴线R130优选地包含在平行于方向Y1和Z1的平面中。这里,轴线R130相对于方向Y1和Z1倾斜。抽屉130优选地在方向Z1的方向上位移,以便位移到致动位置。为了被平移地引导,抽屉130例如包括两个椭圆形的孔,其最长长度平行于轴线R130,并且经由所述孔,抽屉130平行于方向X1在属于外壳2的两个相应的杆上滑动,这里是从隔板27凸出。
抽屉弹簧132向抽屉130施加称为“致动力”的力,其趋于使抽屉130从初始位置位移到致动位置。为此,抽屉弹簧132有利地支承在外壳2上。抽屉弹簧132在这里是平行于轴线R130定向的压缩弹簧,其介于外壳2的壁和抽屉130的支承部分之间。弹簧132然后将抽屉130推到其跳闸位置。
当抽屉130从初始位置位移到致动位置时,抽屉130将闩锁115从锁定配置驱动到解锁配置。为此,抽屉130有利地包括缓冲器135,当抽屉130处于致动位置时,缓冲器135沿着轴线R130抵靠属于钩117的肢,如图8所示。钩117然后通过抽屉130切换到脱钩位置。从而解锁的闩锁115允许箍101位移到跳闸配置,使得触头33和43位移到隔离位置。
锁131可在图4和图6所示的保持位置和图8所示的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保持位置,如果抽屉处于初始位置,则锁131将抽屉130保持在初始位置,在释放位置,锁131允许抽屉130从初始位置位移到致动位置。例如,锁131附接到外壳2,特别是到隔板27。为了以此方式移动,锁131可优选地相对于外壳2围绕轴线X131枢转,轴线131相对于外壳固定,这里是平行于方向X1。优选地,为了紧凑,锁131沿着轴线X131的一部分穿过抽屉130的椭圆形孔中的一个,参与引导抽屉130。锁弹簧133在锁131上施加力,称为“保持力”,其趋于将锁131从释放位置位移到保持位置。
为了使锁131能够将抽屉130保持在初始位置,有利地设置为使抽屉130包括锁定凹口136,当锁131处于保持位置且抽屉130处于待命位置时,该锁定凹口146与属于锁131的锁定肢配合,抵抗由弹簧132产生的致动力。在这种情况下,锁131在与其位移到致动位置相反的方向上,这里是与方向Z1相反的方向,抵靠抽屉130。为了以此方式进行抵靠,这里设置为使锁131的锁定肢与凹口136机械地配合。相反,当锁131处于释放位置时,而无论抽屉130的位置,锁131不再对抽屉130产生影响,锁131的肢远离凹口136。因此,锁131允许所述抽屉130的位移,特别是在弹簧132的作用下。有利地,设置为当抽屉130处于释放位置时,抽屉将锁131保持在释放位置。当抽屉130从致动位置位移到初始位置,或甚至超过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时,抽屉130允许锁131在弹簧133的作用下返回保持位置。
优选地,当抽屉130已经被置于致动位置时,它可以返回初始位置,或当触头43从导电位置位移到隔离位置时,甚至通过触头43超过初始位置。当触头43在通过箍101传递到触头43的弹簧109的作用下从导电位置位移到隔离位置时,触头43然后抵抗弹簧驱动抽屉130到初始位置。为此,可以设置为使触头载体46在与方向Z1相反的方向上沿着轴线R130直接抵靠抽屉130。使抽屉130通过触头43甚至返回超过初始位置使得可以确保锁131返回其保持位置。
重新待命腿134附接至外壳2,特别是附接至隔板27,并且可在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8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或甚至超过第二位置,到图6所示的第三位置。为了以此方式移动,重新待命腿134有利地可相对于外壳2围绕平行于方向X1的轴线X134枢转。如图8所示,当发生差动故障时,移动杆83被致动到其跳闸位置,这里是在方向Z1上,以便将重新待命腿从其第一位置驱动到其第二位置。在移动杆83通过继电器82的位移的作用下,重新待命腿134将锁131从其保持位置驱动到其释放位置,抵抗弹簧133的作用。更具体地,腿134经由属于锁131的致动肢驱动锁131。由于锁131处于解锁位置,允许抽屉130在弹簧132的作用下从初始位置位移到致动位置。在这样做时,抽屉130将闩锁115从锁定配置切换到解锁配置。释放的箍101将触头33和43从导电位置切换到隔离位置,而自身从待命位置切换到跳闸位置。在其枢转到隔离位置期间,触头43抵靠抽屉130以便将抽屉130返回到待命位置,抵抗弹簧132的作用,或甚至优选地超过待命位置。在这样做时,抽屉130驱动腿134到第一位置,或甚至超过第一位置,到第三位置。为此,抽屉130例如包括端部止动件137,其在与方向Z1相反的方向上抵靠腿134。移动杆83因此通过腿134返回到其初始位置,或者甚至超过初始位置,使得跳闸装置8重新待命。设置为使抽屉130通过触头43返回甚至超过初始位置使得可以确保腿134返回一位置,这里是第三位置,在该位置,确保重新待命,杆83已经被推动得足够远。
当抽屉130位移到待命位置时,抽屉130允许锁131通过弹簧133返回锁定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力放大器和跳闸装置8返回其原始配置,以便在新的故障发生时允许新的跳闸。此时,箍101处于跳闸位置,触头33和43处于隔离位置,并且控件5处于打开位置。这种情况在图9中部分地示出。
作为变型,对于不需要使跳闸装置8重新待命的情况,腿134的存在是可选的,并且可以使杆83直接致动锁131。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必使触头将抽屉130返回超过初始位置,而是只需将抽屉130返回初始位置。
在任何情况下,上述力放大器允许跳闸装置8将机构10置于跳闸配置,特别是通过使用由抽屉弹簧132产生的力,即使由继电器82产生的杆83致动力特别弱。特别地,通过允许抽屉130被弹簧132致动,跳闸装置8触发切换机构切换到跳闸配置,当抽屉30到达致动位置时,抽屉130将闩锁115置于解锁配置,这是通过被跳闸装置8置于释放位置的锁131来进行的。该原理适用于此处描述的特定跳闸装置8,但也适用于产生微弱的力的任何其他类型的跳闸装置。
作为变型,上述每个跳闸装置可以被另一类型的跳闸装置替换,其配置为被另一预定类型的故障激发,以使机构10被置于跳闸配置。
图11示出了前部20的凸出部分95处的装置1的细节,其中,已经省略了前部20的一部分以揭示其内容。
装置1还包括容纳在外壳2中的指示器14和指示器15,它们特别在图10和图11中可见,但在图3至9中也可见。每个指示器14和15是机械指示器,即,如图所示的运动部件,或一组运动部件。每个指示器14和15相对于外壳2的相应的位置旨在视觉地通知用户装置的当前配置,特别是无需打开外壳2。
指示器14有利地沿着前部20布置,这里是沿着凸出部分95。指示器14可相对于外壳2在图3至8和10所示的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与图9和图11所示的初级信令通知位置之间移动。为了以此方式移动,指示器14有利地通过外壳2沿着此处平行于方向Z1的称为“指示器轴线”的轴线Z14被滑动地引导。特别地,将轴线Z14设置为正交于轴线X101,即,垂直于以轴线X101为起点的半径,同时距轴线X101一定距离。例如,外壳2设置为包括引导导轨141和142,它们有利地形成在凸出部分95的厚度中,在前部20的附近,用于引导指示器14的滑动。这里,导轨141和142平行于轴线Z14,并且布置在指示器14的任一侧,优选面向彼此,同时例如平行于方向X1分布。
指示器14有利地支承灯143。优选地,在次级信令通知位置,灯143相对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在方向Z1上。前部20支承窗口144,如图2所示,在图11中以虚线示出。优选地,使窗口在部分95的位置穿过前部20。例如,窗口144相对于控件5布置在方向Z1上,以便当控件5处于打开位置时更易于看到,其中手柄52指向与方向Z1相反的方向,即远离窗口144。可选地,窗口144是玻璃的,用户可以凭借其透明性透过玻璃进行观看。
当指示器14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时,灯143相对于窗口144偏移,以便通过窗口144不可见或仅部分可见。图2中就是这种情况。当指示器14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时,灯143被对准以便通过图11所示的窗口144可见,或者至少比在次级信令通知位置更可见。因此,通过从外壳2的外部观察窗口144,通知用户指示器14的当前位置,因此通知装置1的当前配置。更一般地,灯143相对于窗口144的位置在指示器14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时不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窗口144识别指示器14的当前位置。更一般地,对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中的指示器14的至少一个信令通知位置,指示器14设置为从外壳2的外部(这里是通过窗口144)可见。
优选地,装置1包括两个止动件145,它们由外壳2形成,以及两个止动件146,每个止动件146由指示器14形成。例如,止动件145各自形成在导轨141和142之一内。由导轨142形成的一个止动件145在图11中可见。例如,每个止动件146形成在属于指示器14的相应的弹性凸耳的端部,两者都在图11中可见。优选地,止动件146和弹性凸耳形成在指示器的任一侧上,并且平行于方向X1分布。止动件145和146配置为阻止指示器14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的位移并且阻止指示器14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的位移。换言之,当指示器14从一个信令通知位置位移到另一个时,每个止动件145分别支承一个对应的止动件146,相反的信令通知位置仅能通过经过每个止动件146的止动件145来到达,这里涉及指示器14的弹性凸耳的弹性变形。提供这些止动件145和146使得可以确保指示器14在其两个信令通知位置中的每一个中将其自身保持在位,同时当足够的力施加到指示器14上以使止动件145和146彼此经过时,仍允许指示器14位移到另一个信令通知位置。
指示器14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如图9和图11所示,以向用户指示触头33和43已经通过跳闸装置6、7或8之一被置于隔离位置。当触头33和43处于导电位置以及当触头33和43处于隔离位置时,指示器14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如图3至8和10所示,触头33和43已经通过被置于打开位置的控件5而被置于隔离位置,即使跳闸装置6、7和8已经被激发。因此,在次级信令通知位置,指示器14指示用户没有发生电气故障。当控件5被用户从打开位置位移到闭合位置时,指示器14被置于或保持在次级信令通知位置。鉴于此操作,指示器14因此是“任何故障”指示器。
为了获得指示器14的这种操作,有利地使得闩锁115配置为,当闩锁115被置于解锁位置时且当机构10被置于跳闸配置时,特别是当将箍101置于跳闸位置时,将指示器14置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相反,当切换机构10被置于待命配置时,特别是当箍101被置于待命位置时,优选无论闩锁115的配置如何,切换机构10配置为将指示器14置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具体地,当跳闸装置6、7或8中的任何一个被激发时,闩锁115被切换到解锁配置,然后不可避免地允许机构10在弹簧109的作用下切换到跳闸配置。指示器14然后通过被置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来指示该事件已经发生,直到切换机构10返回到待命配置,必须在由用户位移的控件5的作用下。当机构10再次处于待命配置时,装置1准备好再次在发生上述电气故障之一的情况下跳闸,指示器14的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代表该电气故障。在指示器14的这些位移期间,止动件145和146在机构10的作用下每次都通过弹簧109提供的跳闸力经过彼此。
更具体地,是箍101在其从跳闸位置位移到待命位置期间将指示器14位移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为此,箍101,特别是板102,包括臂149,经由臂149,箍101在方向Z1的方向上抵靠属于指示器14的臂148,以将指示器14驱动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臂148和149在图10中,以及在图3至9中特别可见。当指示器14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且箍101处于待命位置时,如图3、4和10所示,臂148和149有利地彼此支承。当指示器14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且箍101处于跳闸位置时,如图5和图6所示,臂148和149彼此间隔开,以便能够将指示器14置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
更具体地,为了使闩锁115能够致动指示器14,有利地使锁116包括臂147,以经由属于指示器14的臂148驱动指示器14。臂147特别在图10中,以及图3至9中可见。当通过跳闸装置6、7或8之一的激活将闩锁115置于解锁配置时,如上文所述,锁116被置于离开捕获取向,即到过渡取向,此时在连接杆54的位移和由弹簧53和109致动的箍101的作用下,箍101在待命位置和跳闸位置之间。箍101支承闩锁115,闩锁115且特别是锁116,在箍位移到跳闸位置时通过箍101整体地位移。可以使臂147在锁116处于过渡取向时比在锁处于捕获取向时径向地更加远离箍轴线X101。结果,当箍101从待命位置位移到跳闸位置且当闩锁115仍处于解锁配置时,臂148在与方向Z1相反的方向上抵靠臂147,并且驱动指示器14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的位移。当箍101到达跳闸位置且控件5到达打开位置时,锁116采取捕获取向以允许闩锁115在弹簧119的作用下返回锁定配置。当指示器14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且箍101处于跳闸位置时,如图3、4和10所示,臂148和149有利地彼此支承。当指示器14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且箍101处于跳闸位置时,如图5和图6所示,臂148和149彼此间隔开,以便能够将指示器14置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
指示器15有利地沿着前部20布置,这里是沿着凸出部分95。指示器15可相对于外壳2在图3至7、10和11所示的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与图8和图9所示的初级信令通知位置之间移动。为了以此方式移动,指示器15有利地附接至外壳2,以便能够相对于外壳2围绕称为“指示器轴线”的轴线X15枢转,轴线X15在这里平行于方向X1。特别地,将抽屉轴线R130设置为正交于指示器轴线X15,即,垂直于以轴线X15为起点的半径,同时距轴线X15一定距离。为此,使指示器15安装在由隔板27支承的枢轴上。
指示器15有利地支承灯153。优选地,在次级信令通知位置,灯153相对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在方向Z1上。优选地,当两个指示器14和15都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或者都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时,灯143和153都平行于方向X1对准,并且并排地布置,灯143例如相对于灯153在方向X1上。前部20支承窗口154,如图2所示,在图11中以虚线示出。优选地,使窗口154在部分95的位置穿过前部20。例如,窗口154相对于控件5布置在方向Z1上,例如当控件5处于打开位置时更易于看到,其中手柄52指向与方向Z1相反的方向,即远离窗口154。可选地,窗口144是玻璃的,用户可以凭借其透明性透过玻璃进行观看。优选地,窗口144和154并排地布置并且平行于方向X1布置,例如,窗口144相对于窗口154在方向X1上。
当指示器15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时,灯153相对于窗口154偏移,以便通过窗口154不可见或仅部分可见。图2中就是这种情况。当指示器15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时,灯153被对准以便通过窗口154可见,或者至少比在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更可见。因此,通过从外壳2的外部观察窗口154,通知用户指示器15的当前位置,因此通知装置1的当前配置。更一般地,灯153相对于窗口154的位置在指示器15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时不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窗口154识别指示器15的当前位置。更一般地,对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中的指示器15的至少一个信令通知位置,指示器15设置为从外壳2的外部(这里是通过窗口154)可见。
优选地,装置1包括由外壳2形成的止动件155和由指示器15形成的止动件156,它们特别在图1中可见,止动件156在图10中更容易看到。例如,止动件155由隔板27形成。例如,止动件156形成在属于指示器15的弹性凸耳的端部。优选地,止动件155和156相对于轴线X15径向地布置,以便能够彼此机械地配合,以防止指示器15相对于外壳2围绕轴线X15旋转。换言之,止动件155和156配置为阻止指示器15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的位移并且阻止指示器15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的位移。特别地,当指示器15从一个信令通知位置位移到另一时,止动件155和156彼此抵靠,相反的信令通知位置仅能通过止动件155经过止动件156来到达,这里涉及支承止动件156的弹性凸耳的弹性变形。提供这些止动件155和156使得可以确保指示器15在两个信令通知位置中的每一个中将其自身保持在位,同时当足够的力施加到指示器15上以使止动件155和156彼此经过时,仍允许指示器15位移到另一个信令通知位置。
指示器15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如图8和图9所示,以向用户指示触头33和43已经通过跳闸装置8被置于隔离位置。因此,指示器15允许用户确定导致触头33和43被装置1置于隔离位置的故障类型,这里是差动故障。指示器15因此是“特定故障”指示器。当触头33和43处于导电位置以及当触头33和43处于隔离位置时,指示器15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如图3至7、10和11所示,触头33和43已经通过被置于打开位置的控件5而被置于隔离位置,即使没有跳闸装置6、7和8已经被激发。因此,在次级信令通知位置,类似于指示器14,指示器15指示用户没有发生电气故障。当控件5被用户从打开位置位移到闭合位置时,指示器15被置于或保持在次级信令通知位置。通过观察指示器15处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且指示器14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用户可以推断触头33和43已经被除了跳闸装置8的跳闸装置置于隔离位置,即跳闸装置6或跳闸装置7。除了指示器15给出的具体信息外,两个指示器14和15的组合使用户能够非常准确地推断装置1的当前配置,特别是可能发生的电气故障类型。
为了实现指示器15的这种操作,有利地使抽屉130配置成当抽屉130从初始位置被放置在致动位置时将指示器15放置在初级信令通知位置。还使机构10配置成当切换机构10被置于待命配置时将指示器15置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优选无论抽屉130的位置如何。
当跳闸装置8被激发时,抽屉130位移到致动位置,使得指示器15指示该事件已经通过由抽屉130置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而发生。其他跳闸装置6和7以及控件5不作用在抽屉上,指示器15只有在跳闸装置8被激发时才位移。指示器15经由抽屉130在弹簧132的作用下被致动,使得跳闸装置8在被激发时仅产生微弱的力。另外,当抽屉130已经改变到致动位置时,指示器15保持在次级信令通知位置,特别是尽管闩锁115可能通过跳闸装置6或跳闸装置7被置于解锁配置,和/或机构10通过控件5被置于跳闸配置。
优选地,为了使抽屉130能够将指示器15从次级信令通知位置致动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设置为使抽屉130包括臂157,臂157在方向Z1的方向上抵靠属于指示器15的臂158,这在与方向Z1相反的方向上位移灯153。指示器15然后枢转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因此,臂157不反对抽屉130在触头43的作用下在相反的方向上返回初始位置。具体地,当抽屉130处于初始位置且指示器15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时,在臂157和臂158之间形成空间。相应地,借助于臂157和158之间的该空间,抽屉130然后允许指示器15稍后返回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
有利地使得箍101在其从跳闸位置位移到待命位置期间,将指示器15位移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为此,例如,当指示器15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且箍101从跳闸位置位移到待命位置时,使箍101的臂149通过在方向Z1的方向上抵靠臂159而驱动属于指示器15的臂159。
更具体地,如图9可见,当箍101从待命位置位移到跳闸位置时,臂149有利地钩在臂159上,以便然后通过支承在方向Z1的方向上而能够驱动指示器15。为此,例如,臂149包括钩,其在与方向X1相反的方向上突出,且特别在图3和图7中可见,并且臂159包括互补的钩,其在方向X1上突出并且在图4、8和10中可见。当指示器15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时,一旦箍101已经到达跳闸位置,钩平行于方向Z1朝向彼此转动。当箍101从待命位置行进到跳闸位置且当指示器15处于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时,钩经过彼此,例如通过臂159的暂时弹性弯曲。
在箍101从跳闸位置位移到待命位置期间,当臂149和159钩在一起时,指示器15到达次级信令通知位置。此时,钩彼此脱钩,臂149然后相对于臂159在方向Y1上偏移,因为箍101和指示器15围绕不同的轴线X101和X15旋转地位移。因此,实现了,当控件5被用户从打开位置位移到闭合位置时,指示器15被置于或保持在次级信令通知位置。在指示器15的这些位移期间,取决于指示器15的位移方向,借助于弹簧109或弹簧132提供的力,止动件155和156在机构10或抽屉130的作用下经过彼此。
在本示例中,装置1还包括测试系统,其包括测试控件99,由前部的部分95支承以便能够被用户致动。这里,控件5相对于控件99布置在方向Z1上。测试系统还包括测试电路,其配置为通过按下测试控件99而被选择性地置于测试配置。在测试配置中,测试电路旨在产生跳闸装置8之一的预定类型的电气故障。优选地,测试电路产生差动电气故障。一旦控件99被释放,测试电路不再产生任何电气故障。
在技术上可行的范围内,针对上述一个实施例或变体描述的任何特征都可以用于上述其他实施例和变体。

Claims (10)

1.一种电气保护装置(1),包括:
-外壳(2);
-第一导电路径(4),其包括移动触头(43),所述移动触头容纳在所述外壳(2)中且可在以下之间移动:
·导电位置,在所述导电位置,所述移动触头(43)将第一输入端子(41)电连接至属于所述第一导电路径(4)的第一输出端子(42),以及
·隔离位置,在所述隔离位置,所述第一输入端子(41)和所述第一输出端子(42)彼此电隔离;
-切换机构(10),容纳在所述外壳(2)中且配置为在以下之间切换:
·待命配置,在所述待命配置,所述切换机构(10)将所述移动触头(43)置于所述导电位置,以及
·跳闸配置,在所述跳闸配置,所述切换机构(10)将所述移动触头(43)置于所述隔离位置;
-第一跳闸装置(8),容纳在所述外壳(2)中且配置为,当所述第一跳闸装置(8)被第一类型的电气故障激发时,触发所述切换机构(10)从所述待命配置到所述跳闸配置的切换;
-第一指示器(15),容纳在所述外壳(2)中且相对于所述外壳(2)在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之间可移动,对于所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中的所述第一指示器(15)的至少一个信令通知位置,所述第一指示器(15)从所述外壳(2)的外部可见;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保护装置(1)还包括:
-抽屉(130),其相对于所述外壳(2)在致动位置和初始位置之间可移动,在所述致动位置,所述抽屉(130)将所述第一指示器(15)置于所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抽屉(130)允许所述第一指示器(15)被置于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
-抽屉弹簧(132),其向所述抽屉(130)施加致动力,所述致动力趋于使所述抽屉(130)从所述初始位置位移到所述致动位置;以及
-锁(131),其在保持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在所述保持位置,当所述抽屉(13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锁(131)将所述抽屉(130)保持在所述初始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所述锁(131)允许所述抽屉(130)从所述初始位置位移到所述致动位置,所述第一跳闸装置(8)配置为,当所述第一跳闸装置(8)被激发时,将所述锁(131)从所述保持位置位移到所述释放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保护装置(1),其中,所述切换机构(10)配置为,当所述切换机构(10)被置于所述待命配置时,将所述第一指示器(15)置于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保护装置(1),其中:
-所述切换机构(10)包括箍(101),所述箍安装成相对于所述外壳(2)在以下之间枢转:
·待命位置,用于将所述移动触头(43)置于所述导电位置,当所述箍(101)处于所述待命位置时,在所述切换机构(10)处于所述待命配置,以及
·跳闸位置,用于将所述移动触头(43)置于所述隔离位置,当所述箍(101)处于所述跳闸位置时,在所述切换机构(10)处于所述跳闸配置;
-当所述移动触头(43)朝向所述隔离位置位移且所述抽屉(130)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所述移动触头(43)朝向所述初始位置位移所述抽屉(130);并且
-为了当所述切换机构(10)被置于所述待命配置时,使所述切换机构(10)将所述第一指示器(15)置于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所述箍(101)配置为,当所述箍(101)位移到所述待命位置时,驱动所述第一指示器(15)到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保护装置(1),其中:
-所述电气保护装置(1)还包括第二导电路径(3),所述第二导电路径与所述第一导电路径(4)电隔离且包括第二输入端子(31)和第二输出端子(32);并且
-所述第一跳闸装置(8)是差动跳闸装置,其包括:
·差动传感器(81),配置为当差动电流超过预定阈值时被激发,所述差动电流等于在所述第二导电路径(3)中流动的第一电流和在所述第一导电路径(4)中流动的第二电流之间的差值,以及
·继电器(82),配置为当所述差动电流超过所述预定阈值时,仅在电能的作用下将所述锁(131)从所述保持位置驱动到所述释放位置,所述电能来自所述差动传感器(81)并且在所述差动电流的作用下生成。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保护装置(1),其中:
-为了在所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指示器(15)可围绕指示器轴线(X15)相对于所述外壳(2)可旋转地移动;并且
-为了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致动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抽屉(130)可沿着抽屉轴线(R130)相对于所述外壳(2)平移移动,所述抽屉轴线(R130)相对于所述外壳(2)固定并且正交于所述指示器轴线(X15)。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保护装置(1),还包括止动件(155,156),其配置为阻止所述第一指示器(15)从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到所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的位移,并且阻止所述第一指示器(15)从所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到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的位移。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保护装置(1),其中:
-为了在所述保持位置和所述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锁(131)可围绕锁轴线(X131)相对于所述外壳(2)枢转;并且
-所述电气保护装置(1)还包括锁弹簧(133),其向所述锁(131)施加保持力,所述保持力趋于将所述锁(131)从所述释放位置位移到所述保持位置。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保护装置(1),其中:
-所述电气保护装置(1)还包括切换控件(5),其可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致动;
-所述切换机构(10)包括:
·箍弹簧(109),其施加跳闸力,所述跳闸力趋于使所述切换机构(10)从所述待命配置切换到所述跳闸配置;
·闩锁(115),其配置为在以下之间改变:
○锁定配置,在所述锁定配置,所述闩锁将所述切换控件(5)的位置从动于所述切换机构(10)的配置,使得所述切换控件(5)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切换机构(10)处于所述跳闸配置,当所述切换控件(5)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切换机构处于所述待命配置,以及
○解锁配置,在所述解锁配置,即使所述切换控件(5)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所述闩锁(115)允许所述切换机构(10)在所述跳闸力的作用下切换到所述跳闸配置;并且
-为了使所述第一跳闸装置(8)触发所述切换机构(10)从所述待命配置到所述跳闸配置的切换,所述抽屉(130)配置为,当所述抽屉(130)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将所述闩锁(115)置于所述解锁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保护装置(1),其中:
-所述电气保护装置还包括:
·第二跳闸装置(6,7),其容纳在所述外壳(2)中且配置为将所述闩锁(115)置于所述解锁配置,以便当所述第二跳闸装置(6,7)
被第二类型的电气故障激发时,将所述切换机构(10)切换到所述跳闸配置,以及
·第二指示器(14),容纳在所述外壳(2)中且相对于所述外壳(2)在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次级信令通知位置之间移动,对于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和所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中的所述第二指示器(14)的至少一个信令通知位置,所述第二指示器(14)从所述外壳(2)的外部可见;
-所述闩锁(115)配置为,当所述切换机构(10)切换到所述跳闸配置且当所述闩锁(115)处于所述解锁配置时,将所述第二指示器(14)置于所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并且
-所述切换机构(10)配置为,当所述切换机构(10)被置于所述待命配置时,将所述第二指示器(14)置于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保护装置(1),其中:
-所述外壳(2)包括前部(20),所述前部包括窗口(154);并且
-所述第一指示器(15)包括灯(143),当所述第一指示器(15)处于所述次级信令通知位置时和当所述第一指示器(15)处于所述初级信令通知位置时,所述灯相对于所述窗口(154)的位置不同。
CN202210312081.3A 2021-03-26 2022-03-28 电气保护装置 Pending CN1151325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2103126 2021-03-26
FR2103126A FR3121270B1 (fr) 2021-03-26 2021-03-26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électriqu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2542A true CN115132542A (zh) 2022-09-30

Family

ID=75539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12081.3A Pending CN115132542A (zh) 2021-03-26 2022-03-28 电气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064314B1 (zh)
CN (1) CN115132542A (zh)
AU (1) AU2022201933A1 (zh)
FR (1) FR3121270B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384907B (de) * 1985-12-02 1988-01-25 Felten & Guilleaume Ag Oester Fehlerstrom- und leitungsschutzschalter
AT410726B (de) * 1993-03-18 2003-07-25 Felten & Guilleaume Ag Oester Schutzschalter
FR3023969B1 (fr) 2014-07-17 2017-12-22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Dispositif de signalisation d'un defaut electrique dans un appareil de protection electrique, et appareil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64314C0 (fr) 2024-01-03
FR3121270B1 (fr) 2024-02-02
AU2022201933A1 (en) 2022-10-13
EP4064314B1 (fr) 2024-01-03
FR3121270A1 (fr) 2022-09-30
EP4064314A1 (fr) 2022-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90409B2 (ja) 電力開閉器
KR100478299B1 (ko) 과부하 계전기를 위한 트립 기구
MX9604381A (es) Dispositivo de control y señalizacion para conmutador de proteccion.
EA001567B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выключатель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выключения, в котором использован такой выключатель
US4947145A (en) Remote-controlled circuit breaker
JPS6286619A (ja) 交流遮断器−接触器
CN101154538B (zh) 具有开关锁扣的开关装置
JPH0336264B2 (zh)
SU1734583A3 (ru) Реверсивный переключатель контакторного типа
CN101226860B (zh) 漏电断路器
US5828277A (en) Contactor/circuit-breaker type switch device
CN115132542A (zh) 电气保护装置
CN101617380B (zh) 具有旋钮的开关装置
US3430014A (en) Modular electric switch
US7432789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CN115376845A (zh) 电气保护装置
JP4972998B2 (ja) 漏電遮断器
US8415574B2 (en) Multi-pole handle lock for circuit breakers
CN115881490A (zh) 电气保护装置、包括其的电气开关板以及设定其的方法
JPH05144361A (ja) サーマルリレー
CN115132538A (zh) 提供电气保护的装置
CN115132530A (zh) 电气保护装置和包括这种电气保护装置的配电盘
CN115132539A (zh) 电气保护装置和包括这种保护装置的配电盘
CN115132529A (zh) 电气保护装置和包括这种电气保护装置的配电盘
RU2378731C1 (ru) Размыкающий модуль и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ий выключатель с таким модуле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