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1017A - 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1017A
CN115131017A CN202210764287.XA CN202210764287A CN115131017A CN 115131017 A CN115131017 A CN 115131017A CN 202210764287 A CN202210764287 A CN 202210764287A CN 115131017 A CN115131017 A CN 1151310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mobile terminal
terminal
payment
mounted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42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由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6428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310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31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10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devices
    • G06Q20/327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06Q20/3278RFID or NFC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8Payment architectures
    • G06Q20/12Payment archite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shopping systems
    • G06Q20/123Shopping for digital cont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8Payment architectures
    • G06Q20/14Payment archite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l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40Authorisation, e.g. identification of payer or payee, verification of customer or shop credentials; Review and approval of payers, e.g. check credit lines or negative lists
    • G06Q20/401Transaction verification
    • G06Q20/4014Identity check for transactions
    • G06Q20/40145Biometric identity check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na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其中,移动支付方法包括: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消费指令;响应于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若身份验证通过,则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支付请求用于使移动终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根据本公开实施例,能够无感地通过移动终端的支付功能为用户在车载终端上的消费进行支付,无需用户在车企账号内进行预充值,满足了用户原有的支付习惯,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Description

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支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满足人们在生活、娱乐方面越来越多的需求,人车交互的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使用户在车上进行消费支付成为了可能,大大方便了用户的生活。
但目前,用户需要在车企账号内进行预充值,才能在车上实现消费支付,无法满足用户原有的支付习惯,降低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支付方法,应用于车载终端,包括:
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消费指令;
响应于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若身份验证通过,则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支付请求用于使移动终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支付装置,包括:
指令接收单元,配置为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消费指令;
身份验证单元,配置为响应于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请求发送单元,配置为若身份验证通过,则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支付请求用于使移动终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载终端,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其中,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读取可执行指令,并执行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第一方面提供的移动支付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实现第一方面提供的移动支付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第三方面提供的车载终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能够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并响应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无感地身份验证,进而在身份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则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使移动终端响应于支付请求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由此,能够在车载终端接收消费指令后,直接通过移动终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可以无感地通过移动终端的支付功能为用户在车载终端上的消费进行支付,无需用户在车企账号内进行预充值,满足了用户原有的支付习惯,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支付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支付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动支付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支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能够无感地通过移动终端的支付功能为用户在车载终端上的消费进行支付,进而满足用户原有的支付习惯。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发明构思,下面首先结合图1至图3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支付方法进行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支付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移动支付方法可以由车载终端来执行,具体地,车载终端可以为车辆上的车载系统中的人机交互设备,也可以为车辆上能够对消费指令进行处理的任意终端设备,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1所示,该移动支付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10、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消费指令。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或者驻车过程中,车载终端可以在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实时接收车辆的座舱内的任意车内人员发出的消费指令。
其中,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平板电脑(PAD)等具备移动支付功能的设备。
进一步地,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建立数据连接的方式可以包括蓝牙、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WiFi直连(Wi-Fipeertopeer,WiFi P2P)、5G终端直通(5G DevicetoDevice,5G D2D)等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消费指令可以为车内人员在需要通过车载终端进行消费支付时向车载终端发出的用于使车载终端进行消费支付的指令。
可选地,车内人员可以在遇到需要支付的场景时,向车载终端发出消费指令。其中,需要支付的场景可以包括下载收费应用、订阅收费主题、车辆停车出场缴费等场景,也可以包括其他任意需要进行消费支付的场景,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消费指令可以包括语音指令。也就是说,当车内人员遇到需要支付的场景时,可以直接发出语音指令,以通过语音控制的方式使车载终端进行消费支付。
具体地,车载终端在接收到语音指令之后,可以对语音指令进行内容识别,判断语音指令的语音内容是否目标内容,若是,则确定接收到的语音指令为消费指令。
其中,目标内容可以是支付关键词,或者是针对支付问询信息的答案关键词。
在一些场景中,车内人员可以自主地发出用于进行消费支付的语音指令。例如,车内人员在浏览通过车载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的某收费应用的应用详情页时,希望下载该收费应用,则可以发出语音指令“下载应用”。车载终端可以接收该语音指令,并对语音指令进行内容识别,得到语音指令文本“下载应用”,然后将语音指令文本“下载应用”与预设的支付关键词进行匹配,由于预设的支付关键词中存在与语音指令文本“下载应用”相匹配的支付关键词,则车载终端可以确定需要进行该相匹配的支付关键词对应的消费支付,即车载终端可以确定需要对该收费应用进行付费。
在另一些场景中,车内人员可以发出用于对车载终端提示的支付问询信息进行回答的语音指令。例如,车内人员在通过车载终端收听付费音乐时,当试听段落结束,车载终端可以提示支付问询信息“试听已结束,是否购买完整歌曲”,如果车内人员希望购买该音乐,则可以发出语音指令“购买”。车载终端可以接收该语音指令,并对语音指令进行内容识别,得到语音指令文本“购买”,然后将语音指令文本“购买”与预设的答案关键词进行匹配,由于预设的答案关键词中存在与语音指令文本“购买”相匹配的答案关键词,则车载终端可以确定需要进行该相匹配的答案关键词对应的消费支付,即车载终端可以确定需要对该付费音乐进行付费。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消费指令还可以包括针对车载终端的操作指令。也就是说,当车内人员遇到需要支付的场景时,可以在车载终端上进行操作,使得车载终端响应于操作对应的操作指令进行消费支付,以通过触控操作控制的方式使车载终端进行消费支付。
具体地,车内人员可以在车载终端上,针对车载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的虚拟操作按钮或者车载终端的实体操作按钮进行操作,以使车载终端确定该操作对应的消费指令,进而确定需要进行该消费指令对应的消费支付。
在一些场景中,车内人员在浏览通过车载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的某收费应用的应用详情页时,希望下载该收费应用,则可以点击车载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的“下载”按钮,则车载终端可以确定需要对该收费应用进行付费。
在另一些场景中,车内人员在通过车载终端收听付费音乐时,当试听段落结束,车载终端可以提示支付问询信息“试听已结束,是否购买完整歌曲”,如果车内人员希望购买该音乐,则可以点击车载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的“付费”按钮,则车载终端可以确定需要对该付费音乐进行付费。
S120、响应于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在接收到消费指令之后,可以响应于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其中,目标车内人员可以为预备进行支付的车内人员。
可选地,目标车内人员可以为发出消费指令的车内人员,也可以不是发出消费指令的车内人员,在此不作限制。
具体地,车载终端可以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身份验证,确定目标车内人员是否为与车载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移动终端的所有者,若确定目标车内人员是与车载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移动终端的所有者,则确定身份验证通过,否则确定身份验证不通过。
S130、若身份验证通过,则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支付请求用于使移动终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可以在确定身份验证通过之后,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已经建立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使移动终端响应于该支付请求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可选地,支付请求可以包括订单号、收款方账户、金额等信息。移动终端在接收到该支付请求之后,可以响应于该支付请求,向该收款方账户,支付该订单号对应的该笔金额,从而完成消费支付。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能够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并响应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无感地身份验证,进而在身份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则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使移动终端响应于支付请求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由此,能够在车载终端接收消费指令后,直接通过移动终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可以无感地通过移动终端的支付功能为用户在车载终端上的消费进行支付,无需用户在车企账号内进行预充值,满足了用户原有的支付习惯,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车载终端还可以在确定身份验证未通过之后,通过车载终端发出用于提示身份验证未通过的验证提示信息,使得车内人员可以发出重新消费指令或者结束本次消费的指令。
其中,重新消费指令可以为车内人员向车载终端发出的用于使车载终端重新进行消费支付的指令。
可选地,消费指令可以包括语音指令,也可以包括针对车载终端的操作指令,与上述的消费指令相似,在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车载终端在接收到重新消费指令之后,可以重新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若身份验证通过,则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否则再次发出用于提示身份验证未通过的验证提示信息,直至车载终端确定身份验证未通过的次数达到指定的次数进而结束本次消费,或者车内人员可以发出结束本次消费的指令。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可以在确定身份验证未通过之后,仍然为车内人员提供重新进行身份验证的机会,避免因身份验证的误识别,导致车内人员需要反复多次的发出消费指令,提高了车内人员的消费体验。
在本公开又一些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可以基于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快速、可靠地身份验证。
可选地,生物特征可以包括声音特征、人脸特征等,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消费指令包括语音指令,则生物特征可以包括声音特征或者人脸特征。在生物特征包括声音特征的情况下,目标车内人员可以为发出所述语音指令的车内人员,即目标车内人员为发出消费指令的车内人员,由此,车载终端可以直接利用消费指令对应的语音信息实现身份验证,无需车内人员再进行额外的身份验证。在生物特征包括人脸特征的情况下,目标车内人员可以为将人脸置于车载终端的图像采集区域内的车内人员,即目标车内人员可以为车辆的座舱内的任意车内人员,由此,车载终端可以不对发出消费指令的车内人员进行限制,任意的车内人员均可以向车载终端发出消费指令,使得车内人员可以灵活地发出消费指令。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消费指令包括针对车载终端的操作指令,则生物特征可以包括人脸特征。其中,目标车内人员可以为将人脸置于车载终端的图像采集区域内的车内人员,即目标车内人员可以为车辆的座舱内的任意车内人员,由此,车载终端可以不对发出消费指令的车内人员进行限制,任意的车内人员均可以向车载终端发出消费指令,使得车内人员可以灵活地发出消费指令。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指令,采取不同的生物特征实现身份验证,提高了身份验证的灵活性,进而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
下面将对身份验证的具体方法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可以在本地实现对目标车内人员的身份验证。
可选地,S120中的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可以具体包括:获取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查找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将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进行特征匹配;若特征匹配成功,确定身份验证通过;若特征匹配失败,确定身份验证不通过。
具体地,车载终端可以响应于消费指令,获取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并且查找预先存储的、与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的特征类型相同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然后将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进行特征匹配,若特征匹配成功,确定身份验证通过,若特征匹配失败,确定身份验证不通过。
在一些示例中,车载终端内可以预先存储有已对其授权的一个移动终端的不同特征类型的生物特征。
在这些示例中,车载终端可以响应于消费指令,获取目标车内人员的某一特征类型的生物特征,并且在预先存储的该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中,查找该特征类型的生物特征,进而将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与查找到的生物特征进行特征匹配,若特征匹配成功,确定身份验证通过,若特征匹配失败,确定身份验证不通过。
例如,在车载终端接收到的消费指令为语音指令的情况下,车载终端可以从该语音指令中提取目标车内人员的声音特征,并且在本地查找移动终端对应的声音特征,然后计算两个声音特征的相似度,若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相似度阈值,则确定特征匹配成功,进而确定身份验证通过,否则确定特征匹配失败,进而确定身份验证不通过。
再例如,在车载终端接收到的消费指令为操作指令的情况下,车载终端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目标车内人员的人脸图像,其中,摄像头的采集区域即为车载终端的图像采集区域,然后从人脸图像中提取目标车内人员的人脸特征,并且在本地查找移动终端对应的人脸特征,然后计算两个人脸特征的相似度,若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相似度阈值,则确定特征匹配成功,进而确定身份验证通过,否则确定特征匹配失败,进而确定身份验证不通过。
在另一些示例中,车载终端内可以预先存储有已对其授权的多个移动终端的不同特征类型的生物特征。
在这些示例中,车载终端可以响应于消费指令,获取目标车内人员的某一特征类型的生物特征,并且在预先存储的多个生物特征中,查找该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进而再继续查找该特征类型的生物特征,进而将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与最终查找到的生物特征进行特征匹配,若特征匹配成功,确定身份验证通过,若特征匹配失败,确定身份验证不通过。
例如,在车载终端接收到的消费指令为语音指令的情况下,车载终端可以从该语音指令中提取目标车内人员的声音特征,并且在本地先查找当前与车载终端连接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在这些查找到的生物特征中查找移动终端对应的声音特征,然后计算两个声音特征的相似度,若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相似度阈值,则确定特征匹配成功,进而确定身份验证通过,否则确定特征匹配失败,进而确定身份验证不通过。
再例如,在车载终端接收到的消费指令为操作指令的情况下,车载终端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目标车内人员的人脸图像,然后从人脸图像中提取目标车内人员的人脸特征,并且在本地先查找当前与车载终端连接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在这些查找到的生物特征中查找移动终端对应的人脸特征,然后计算两个人脸特征的相似度,若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相似度阈值,则确定特征匹配成功,进而确定身份验证通过,否则确定特征匹配失败,进而确定身份验证不通过。
进一步地,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分别与该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关联存储,车载终端可以基于与其已建立数据连接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查询到该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的相似度阈值可以为根据需要预先设置的用于确定特征匹配的任意相似度值,例如97%、98%等,在此不作限制。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可以无需其他系统或者设备的配合,直接在本地完成对目标车内人员的身份验证,避免因数据传输带来的延迟,提高支付响应速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可以通过与其通信连接的身份验证系统实现对目标车内人员的身份验证。
可选地,S120中的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可以具体包括:通过身份验证系统获取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并将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进行特征匹配,以实现身份验证,接收身份验证系统反馈的身份验证结果。
其中,若身份验证系统确定特征匹配成功,则确定身份验证结果为身份验证通过,进而车载终端接收的身份验证结果为身份验证通过;若身份验证系统确定特征匹配失败,则确定身份验证结果为身份验证不通过,进而车载终端接收的身份验证结果为身份验证不通过。
在一些示例中,若生物特征为声音特征,则身份验证系统为声音识别系统。
例如,在车载终端接收到的消费指令为语音指令的情况下,车载终端可以将该语音指令发送给声音识别系统,声音识别系统可以获取目标车内人员的声音特征,并将目标车内人员的声音特征与移动终端对应的声音特征进行特征匹配,以实现身份验证,并向车载终端发送身份验证结果。
在另一些示例中,若生物特征为人脸特征,则身份验证系统为人脸识别系统。
例如,在车载终端接收到的消费指令为操作指令的情况下,车载终端可以请求人脸识别系统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身份验证,人脸识别系统可以通过内置的摄像头采集目标车内人员的人脸图像,其中,人脸识别系统内置的摄像头的采集区域即为车载终端的图像采集区域,然后从人脸图像中提取目标车内人员的人脸特征,并将目标车内人员的人脸特征与移动终端对应的人脸特征进行特征匹配,以实现身份验证,并向车载终端发送身份验证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身份验证系统实现对目标车内人员的身份验证的具体过程与上述的车载终端本地实现对目标车内人员的身份验证的具体过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可以通过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以及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实现对目标车内人员的身份验证,提高了身份验证结果的准确性,进而降低了误支付风险。
在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节约车载终端的资源,车载终端可以仅针对已授权的移动终端进行目标车内人员的身份验证。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移动支付方法还可以包括:响应于监测到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事件,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检测终端账号是否为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
其中,获取以及检测终端账号的步骤可以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完成数据连接的建立之后执行。
进一步地,S120中的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可以具体包括:若检测到终端账号为已授权账号,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下面将参考图2进行说明。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支付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该移动支付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10、响应于监测到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事件,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或者驻车过程中,车内人员可以对移动终端与车载终端建立数据连接,车载终端可以实时监测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事件,并在监测到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事件之后,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内人员通过蓝牙和NFC方式实现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设备查找、鉴权以及配对,在配对成功后,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可以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的大小自动或者通过车内人员手动选择合适的数据连接的方式,如蓝牙、NFC、WiFi P2P、5G D2D等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在配对成功后,车载终端能够监测到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事件,并且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
具体地,车载终端在监测到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事件之后,可以向移动终端发送终端账号获取请求,移动终端能够响应于该终端账号获取请求,向车载终端反馈其自身的终端账号,使得车载终端获取到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可以为移动终端的系统账号,也可以为移动终端上安装的能够与车载终端进行业务对接的应用账号,在此不作限制。
S220、检测终端账号是否为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在获取到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之后,可以检测终端账号是否为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
具体地,车载终端内可以存储有已经经过移动终端和车载终端互相认证过的账号,每个账号对应一个移动终端。由此,车载终端在获取到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之后,可以在预先存储的账号中查找该终端账号,若查找到预先存储的账号中存在该终端账号,则可以确定终端账号为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否则确定终端账号不是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在检测终端账号为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执行S230-S25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在检测终端账号不是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的情况下,可以车载终端可以提示用于提示车内人员对移动终端和车载终端互相认证的授权问询信息,车内人员在接收到该授权问询信息之后,可以发出授权认证指令,使车载终端进入与移动终端互相认证的流程,以更新车载终端对终端账号的检测结果,也可以发出拒绝认证指令,进而拒绝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的互相认证,并使车载终端将终端账号的检测结果保持为终端账号不是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
可选地,授权认证指令可以包括语音指令,也可以包括针对车载终端的操作指令。
若车内人员在接收到该授权问询信息之后,发出语音指令形式的授权认证指令,则车载终端可以将授权认证指令发送至移动终端,使移动终端从该授权认证指令中提取发出授权认证指令的车内人员的声音特征,然后计算该声音特征与本地存储的声音特征的相似度,若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相似度阈值,则确定认证通过,否则确定认证不通过。移动终端可以将认证结果反馈给车载终端,若车载终端接收到的认证结果为认证通过,则确认互相认证成功,车载终端将该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存储为已经经过移动终端和车载终端互相认证过的账号,并将终端账号的检测结果更新为终端账号为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若车载终端接收到的认证结果为认证不通过,则车载终端将终端账号的检测结果保持为终端账号不是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
若车内人员在接收到该授权问询信息之后,发出操作指令形式的授权认证指令,则车载终端可以采集位于车载终端的图像采集区域的车内人员的人脸图像,并将该人脸图像发送至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从该人脸图像中提取人脸特征,然后计算该人脸特征与本地存储的人脸特征的相似度,若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相似度阈值,则确定认证通过,否则确定认证不通过。移动终端可以将认证结果反馈给车载终端,若车载终端接收到的认证结果为认证通过,则确认互相认证成功,车载终端将该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存储为已经经过移动终端和车载终端互相认证过的账号,并将终端账号的检测结果更新为终端账号为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若车载终端接收到的认证结果为认证不通过,则车载终端将终端账号的检测结果保持为终端账号不是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在检测终端账号不是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的情况下,可以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消费指令,但在接收到消费指令之后,不会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或者,车载终端在检测终端账号不是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的情况下,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不接收消费指令。由此,可以避免针对未授权的移动终端的无效身份验证。
S230、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消费指令。
S240、响应于消费指令,若检测到终端账号为已授权账号,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在接收到消费指令之后,在终端账号为已授权账号的情况下,便可以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S250、若身份验证通过,则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支付请求用于使移动终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其中,S230-S250与图1所示的S110-S130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在接收到消费指令之后,还可以在与其数据连接的移动终端为已授权的移动终端的情况下,进行针对该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以及基于该移动终端进行消费支付,由于车载终端不会拥有与未授权的移动终端相关的验证信息,进而能够避免针对未授权的移动终端的无效身份验证,避免了在与其数据连接的移动终端为未授权的移动终端时的资源浪费,节约了车载终端的资源。
在本公开又一种实施方式中,车载终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移动终端的无感支付控制。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可以在确定身份验证通过之后,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已经建立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使移动终端无需进行支付验证,即可直接调用支付应用或者支付功能,基于支付请求携带的信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车载终端侧已经完成过一次身份验证,因此,移动终端无需进行二次验证,既可以直接进行消费支付,提高了支付的效率。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降低误支付风险,车载终端在确定身份验证通过之后,还需要移动终端进行二次验证,才能进行消费支付。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动支付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该移动支付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310、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消费指令。
S320、响应于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其中,S310-S320与图1所示的S110-S120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S330、通过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支付请求用于使移动终端在身份验证信息通过支付验证时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可以在确定身份验证通过之后,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已经建立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使移动终端响应于该支付请求对身份验证信息进行支付验证,并且在身份验证信息通过支付验证时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可选地,身份验证信息可以为车载终端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的身份验证结果,也可以为未加密或者加密后的生物数据,还可以为未加密或者加密后的生物特征。
具体地,在车载终端采用目标车内人员的声音特征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的情况下,生物数据可以为消费指令所包括的语音指令,生物特征可以为声音特征。在车载终端采用目标车内人员的人脸特征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的情况下,生物数据可以为车载终端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时所采集的人脸图像,生物特征可以为人脸特征。
在一些场景中,若身份验证信息为车载终端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的身份验证结果,则移动终端可以响应于该支付请求对身份验证结果进行检测,以进行支付验证,若身份验证结果为身份验证通过,则确定身份验证信息通过支付验证,并且调用支付应用或者支付功能,基于支付请求携带的信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或者,若身份验证信息为车载终端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的身份验证结果,则移动终端可以响应于该支付请求调用支付应用或者支付功能,以使支付应用或者支付功能对身份验证结果进行检测,以进行支付验证,若身份验证结果为身份验证通过,则确定身份验证信息通过支付验证,并且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在另一些场景中,若身份验证信息为未加密的生物数据或者未加密的生物特征,则移动终端可以响应于该支付请求,基于该生物数据或者生物特征以及本地存储的生物特征,对目标车内人员以进行支付验证,若支付验证结果为目标车内人员为支付授权人员,则确定身份验证信息通过支付验证,并且调用支付应用或者支付功能,基于支付请求携带的信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或者,若身份验证信息为未加密的生物数据或者未加密的生物特征,则移动终端可以响应于该支付请求调用支付应用或者支付功能,以使支付应用或者支付功能基于该生物数据或者生物特征以及本地存储的生物特征,对目标车内人员以进行支付验证,若支付验证结果为目标车内人员为支付授权人员,则确定身份验证信息通过支付验证,并且基于支付请求携带的信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在又一些场景中,若身份验证信息为加密后的生物数据或者加密后的生物特征,则移动终端或者移动终端调用的支付应用或者支付功能,还需要先基于预先约定的车载终端的加密方式对应的解密方式,对身份验证信息进行解密,得到未加密的生物数据或者未加密的生物特征,进而再进行上述的支付验证,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或者移动终端调用的支付应用或者支付功能基于生物数据或者生物特征进行支付验证的过程与车载终端进行身份验证的过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即使在车载终端侧已经完成过一次身份验证,还需要在移动终端进行二次验证,才可以进行消费支付,降低了误支付风险。
在本公开又一些实施例中,车载终端还可以对移动终端是否需要进行二次验证进行选择。
可选地,在通过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之前,该移动支付方法还可以包括:确定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金额。
具体地,车载设备在确定目标车内人员的身份验证通过之后,还可以确定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金额,例如,从基于消费指令生成的订单中获取支付金额。
进一步地,通过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可以具体包括:
若支付金额大于预设金额阈值,通过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
若支付金额小于或等于预设金额阈值,通过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未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
具体地,车载终端在确定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金额之后,还可以将支付金额与预设金额阈值进行比较,若支付金额大于预设金额阈值,则通过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使移动终端响应于该支付请求对身份验证信息进行支付验证,并且在身份验证信息通过支付验证时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否则,若支付金额小于或等于预设金额阈值,则通过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未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使移动终端无需进行支付验证,即可直接调用支付应用或者支付功能,基于支付请求携带的信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进一步地,移动终端在接收到支付请求之后,也可以通过支付金额判断其是否需要进行支付验证,即移动终端在接收到支付请求之后,可以将支付请求中携带的支付金额与预设金额阈值进行比较,若支付金额大于预设金额阈值,则从支付请求中获取身份验证信息,并且对身份验证信息进行支付验证,进而在身份验证信息通过支付验证时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否则,若支付金额小于或等于预设金额阈值,则无需从支付请求中获取身份验证信息,进而可以无需进行支付验证,直接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其中,预设金额阈值可以为预先设置的用于确定是否进行支付验证的金额,例如,100、200等,在此不作限制。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车载终端还可以基于支付金额对移动终端是否需要进行二次验证进行选择,在保证消费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消费支付的效率和灵活性,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支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移动支付装置可以设置于车载终端内,具体地,车载终端可以为车辆上的车载系统中的人机交互设备,也可以为车辆上能够对消费指令进行处理的任意终端设备,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4所示,该移动支付装置400可以包括指令接收单元410、身份验证单元420和请求发送单元430。
该指令接收单元410可以配置为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消费指令。
该身份验证单元420可以配置为响应于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该请求发送单元430可以配置为若身份验证通过,则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支付请求用于使移动终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能够在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并响应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无感地身份验证,进而在身份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则通过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使移动终端响应于支付请求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由此,能够在车载终端接收消费指令后,直接通过移动终端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可以无感地通过移动终端的支付功能为用户在车载终端上的消费进行支付,无需用户在车企账号内进行预充值,满足了用户原有的支付习惯,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移动支付装置400还可以包括账号获取单元和账号检测单元。
该账号获取单元可以配置为响应于监测到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事件,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
该账号检测单元可以配置为检测终端账号是否为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
其中,身份验证单元420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若检测到终端账号为已授权账号,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身份验证单元420可以包括生物特征获取子单元、生物特征查找子单元、生物特征匹配子单元、第一确定子单元和第二确定子单元。
该生物特征获取子单元可以配置为获取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
该生物特征查找子单元可以配置为查找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
该生物特征匹配子单元可以配置为将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进行特征匹配。
该第一确定子单元可以配置为若特征匹配成功,确定身份验证通过。
该第二确定子单元可以配置为若特征匹配失败,确定身份验证不通过。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消费指令包括语音指令,目标车内人员为发出语音指令的车内人员,生物特征包括声音特征;或者,消费指令包括针对车载终端的操作指令,目标车内人员为将人脸置于车载终端的图像采集区域内的车内人员,生物特征包括人脸特征。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请求发送单元430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通过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支付请求用于使移动终端在身份验证信息通过支付验证时执行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移动支付装置400还可以包括金额确定单元,该金额确定单元可以配置为在通过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之前,确定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金额。
其中,请求发送单元430还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若支付金额大于预设金额阈值,通过数据连接通道,向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的移动支付装置400可以执行图1至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并且实现图1至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和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图5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车载终端可以为车辆上的车载系统中的人机交互设备,也可以为车辆上能够对消费指令进行处理的任意终端设备,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5所示,该车载终端可以包括处理器510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520。
具体地,上述处理器510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PU),或者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可以被配置成实施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存储器520可以包括用于信息或指令的大容量存储器。举例来说而非限制,存储器520可以包括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软盘驱动器、闪存、光盘、磁光盘、磁带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驱动器或者两个及其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520可包括可移除或不可移除(或固定)的介质。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520可在综合网关设备的内部或外部。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520是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520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在合适的情况下,该ROM可以是掩模编程的ROM、可编程ROM(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PROM(Electrical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OM,EEPROM)、电可改写ROM(Electrically Alterable ROM,EAROM)或闪存,或者两个或及其以上这些的组合。
处理器510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520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支付方法的步骤。
在一个示例中,该车载终端还可以包括收发器530和总线540。其中,如图5所示,处理器510、存储器520和收发器530通过总线540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总线540包括硬件、软件或两者。举例来说而非限制,总线可包括加速图形端口(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AGP)或其他图形总线、增强工业标准架构(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前端总线(Front Side BUS,FSB)、超传输(Hyper Transport,HT)互连、工业标准架构(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无限带宽互连、低引脚数(Low Pin Count,LPC)总线、存储器总线、微信道架构(MicroChannel Architecture,MCA)总线、外围控件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PCI-Express(PCI-X)总线、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SAT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局部(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Association Local Bus,VLB)总线或其他合适的总线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总线54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总线。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支付方法。
上述的存储介质可以例如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520,上述指令可由车载终端的处理器510执行以完成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支付方法。可选地,存储介质可以是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光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RO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载终端,可以实现本公开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和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移动支付方法,应用于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消费指令;
响应于所述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若所述身份验证通过,则通过所述车载终端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所述支付请求用于使所述移动终端执行所述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监测到所述车载终端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事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终端账号;
检测所述终端账号是否为所述车载终端的已授权账号;
其中,所述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包括:
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账号为所述已授权账号,对所述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
查找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
将所述目标车内人员的生物特征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生物特征进行特征匹配;
若所述特征匹配成功,确定所述身份验证通过;
若所述特征匹配失败,确定所述身份验证不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费指令包括语音指令,所述目标车内人员为发出所述语音指令的车内人员,所述生物特征包括声音特征;
或者,
所述消费指令包括针对所述车载终端的操作指令,所述目标车内人员为将人脸置于所述车载终端的图像采集区域内的车内人员,所述生物特征包括人脸特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车载终端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包括:
通过所述数据连接通道,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所述支付请求用于使所述移动终端在所述身份验证信息通过支付验证时执行所述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所述数据连接通道,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金额;
其中,所述通过所述数据连接通道,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身份验证信息的支付请求,包括:
若所述支付金额大于预设金额阈值,通过所述数据连接通道,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所述身份验证信息的所述支付请求。
7.一种移动支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指令接收单元,配置为在所述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已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接收消费指令;
身份验证单元,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消费指令,对目标车内人员进行针对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验证;
请求发送单元,配置为若所述身份验证通过,则通过所述车载终端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通道,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支付请求,所述支付请求用于使所述移动终端执行所述消费指令对应的支付操作。
8.一种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读取所述可执行指令,并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支付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支付方法。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终端。
CN202210764287.XA 2022-06-29 2022-06-29 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 Pending CN1151310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4287.XA CN115131017A (zh) 2022-06-29 2022-06-29 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4287.XA CN115131017A (zh) 2022-06-29 2022-06-29 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1017A true CN115131017A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81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4287.XA Pending CN115131017A (zh) 2022-06-29 2022-06-29 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3101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88044B2 (en) Automatic plug-and-pay with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for fueling vehicles
CN107679861B (zh) 资源转移方法、资金支付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2041567A1 (zh) 一种控制方法和装置
US958004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abling an authorized vehicle driveaway
US1081259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NFC to establish a secure connection
US20210073367A1 (en) Vehicle electronic device for performing authentication, mobile device used for vehicle authentication, vehicle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vehicle authentication method
US2014027949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ehicle accessible atm transactions
CN112819997A (zh) 创建车辆钥匙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569218B (zh) 一种车载账号授权方法及车载终端
CN111559342B (zh) 车辆控制方法、设备及车辆
KR102490395B1 (ko) 외부 전자 장치의 키를 공유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US20190318352A1 (en) Wireless Digital Payment For Vehicles
CN110217194B (zh) 共享汽车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428865B (zh) 充电桩及其控制方法、服务器及其控制方法和充电桩系统
CN105227555B (zh) 设备启动方法和系统
CN115131017A (zh) 移动支付方法及装置、车载终端、介质、车辆
CN114222277A (zh) 无线蓝牙耳机连接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无线蓝牙耳机
WO2019019110A1 (zh)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车辆设备
CN111429129A (zh) 一种基于标识信息验证的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615717B (zh) 道路收费的收费方法、系统、装置和电子设备
KR102463246B1 (ko) 차량과 생체정보를 이용한 신원인증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11417018A (zh) 用于智能视频播放设备的智能遥控注册和使用方法及装置
CN111695905A (zh) 支付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2369668B1 (ko) 차량 번호에 기반을 둔 결제 처리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6800888B (zh) 一种智能呼叫方法以及网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