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23840A - 工件的输送装置及工件的输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工件的输送装置及工件的输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23840A
CN115123840A CN202210264610.7A CN202210264610A CN115123840A CN 115123840 A CN115123840 A CN 115123840A CN 202210264610 A CN202210264610 A CN 202210264610A CN 115123840 A CN115123840 A CN 1151238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convex portion
workpieces
heating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646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23840B (zh
Inventor
石仓祥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23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23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23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238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9/00De-stacking of articles
    • B65G59/02De-stacking from the top of the stack
    • B65G59/04De-stacking from the top of the stack by suction or magneti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9/00De-stacking of articles
    • B65G59/02De-stacking from the top of the st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9/00De-stacking of articles
    • B65G59/10De-stacking nest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9/00Auxiliary measures taken, or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loading or unloading
    • B65G69/20Auxiliary treatments, e.g. aerating, heating, humidifying, deaerating, cooling, de-watering or drying, during loading or unloading; Loading or unloading in a fluid medium other than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65G2201/0214Articles of special size, shape or weigh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件的输送装置及工件的输送方法。工件的输送方法包括:(a)准备多个工件的工序,所述多个工件分别在一个面具有凸部,在另一个面的与凸部对应的部位具有凹部,多个工件在多个工件当中的相邻的两个工件中的一个工件的凹部与另一个工件的凸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相互接触;(b)对多个工件中的位于端部的工件即第一工件和与第一工件相邻的第二工件当中的在所述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的凸部进行加热的工序;及(c)在上述工序(b)之后,将多个工件当中的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的工序。

Description

工件的输送装置及工件的输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工件的输送装置及工件的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9-214106中提出了一种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使层叠的多个板状的工件中的配置于最上方的一个工件与其他工件分离并进行输送。在该输送装置中,在输送工件的输送体的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有跷跷板构件。在跷跷板构件的中央部设有与工件的表面接触的触头。在跷跷板构件的一个端部设有对工件的端部的表面进行吸附的第一吸附垫。在跷跷板构件的另一个端部设有与第一吸附垫相比收缩量较大的第二吸附垫。构成为在使触头接近工件的表面的状态下,若开始第一辅助衬垫和第二辅助衬垫对工件的表面的吸附,则第二辅助衬垫收缩,第一辅助衬垫通过跷跷板构件的摆动而被抬起。由此,最上部的工件的端部通过第一辅助衬垫的吸附而被抬起。被抬起的工件与其他工件局部地分离。然后,通过使输送装置上升,最上部的工件被一张一张地输送。
发明内容
在对在一个表面具有凹部、在另一个表面的与凹部对应的位置具有凸部的工件进行处理的情况下,有时会在多个工件在铅垂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进行输送的准备。在重叠的多个工件所包含的相邻的工件中,存在位于铅垂方向的上方的工件的凹部与位于铅垂方向的下方的工件的凸部嵌合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根据日本特开2019-214106的技术,即使位于铅垂方向的最上侧的工件的端部通过输送装置的吸附而被抬起,由于被吸附的工件的凹部与其下的工件的凸部的嵌合,存在除了被吸附的工件之外,位于其下的一个以上的工件也会被抬起的情况。因此,在各个工件具有凹部和凸部的情况下,要求将一个工件更可靠地与其他工件分离地进行输送的技术。
本公开能够以如下形式实现。
(1)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工件的输送方法。该工件的输送方法包括:准备多个工件的工序(a),所述多个工件分别在一个面具有凸部,在另一个面的与所述凸部对应的部位具有凹部,所述多个工件在所述多个工件当中的相邻的两个工件中的一个工件的所述凹部与另一个工件的所述凸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相互接触;对所述多个工件中的位于端部的工件即第一工件和与所述第一工件相邻的第二工件当中的在所述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所述凸部的工件的所述凸部进行加热的工序(b);及在上述工序(b)之后,将所述多个工件当中的所述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所述第一工件的工序(c)。
根据该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当中的在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的凸部通过被加热而膨胀。由此,在一个工件的凸部与在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的凹部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是,能够将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
(2)在上述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工序(a)中,所述第一工件的所述凹部容纳所述第二工件的所述凸部,所述工序(b)是对所述第一工件的所述凹部的与所述第二工件的所述凸部接触的部分即接触部和不接触的部分即非接触部当中的所述非接触部进行加热的工序。
根据该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与在加热第一工件时,加热接触部的工序相比,能够抑制第二工件膨胀的情况。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
(3)在上述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中,也可以是,还包括重复所述工序(b)和所述工序(c)的工序(d),所述工序(d)将在第m次(m为正整数)执行的所述工序(b)的加热的温度设定得比在第n次(n为小于m的正整数)执行的所述工序(b)的加热的温度高来执行。
根据该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能够根据输送的环境和状况使加热的温度上升。
(4)在上述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工序(d)中,所述工序(b)以比前次的所述工序(b)中的加热的温度设定得高的方式来执行。
根据该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与前次的(b)的工序相比,使在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更大地膨胀。因此,与前次的(b)的工序相比,更能够将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
(5)在上述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工序(b)是通过红外线的辐射来加热所述凸部的工序。
根据该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能够以不与在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接触的方式对在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进行加热。
(6)在上述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工序(a)是准备在铅垂方向上重叠的所述多个工件的工序,该多个工件在相邻的两个工件当中的铅垂方向的上方的工件的所述凹部与铅垂方向的下方的工件的所述凸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重叠,所述工序(b)是对所述多个工件中的位于铅垂方向的最上方的第一工件的所述凸部进行加热的工序。
根据该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第一工件的凸部通过被加热而膨胀。通过第一工件的凸部膨胀,在输送第一工件时,在第一工件的凹部的表面与第二工件部的凸部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将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
(7)在上述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工序(a)是准备在铅垂方向上重叠的所述多个工件的工序,该多个工件在相邻的两个工件当中的铅垂方向的上方的工件的所述凸部与铅垂方向的下方的工件的所述凹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重叠,所述工序(b)是对所述多个工件当中的与位于铅垂方向的最上方的第一工件重叠的第二工件的所述凸部进行加热的工序。
根据该方式的工件的输送方法,第二工件的凸部通过被加热而膨胀。通过第二工件的凸部膨胀,在输送第一工件时,在第一工件的凸部的表面与第二工件部的凹部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将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
(8)根据公开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工件的输送装置。该工件的输送装置中,所述工件是在一个面具有凸部,在另一个面的与所述凸部对应的部位具有凹部的多个工件,并且是在所述多个工件当中的相邻的两个工件中的一个工件的所述凹部与另一个工件的所述凸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相互接触的所述多个工件,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加热部,对所述多个工件中的位于端部的工件即第一工件和与所述第一工件相邻的第二工件当中的在所述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所述凸部的工件的所述凸部进行加热;把持部,能够把持所述第一工件;及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装置,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把持部将所述多个工件中的所述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所述第一工件。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说明工件的输送装置的概略示意图。
图2是表示工件的输送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3是说明由加热引起的第一工件的膨胀的图。
图4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输送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A1.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是说明工件10的输送装置1的概略示意图。图1的工件10示出了截面。图1所示的X轴是通过输送装置1输送工件10的方向。Y轴是与X轴和后述的Z轴垂直的方向。Z轴表示铅垂方向。Z轴的正方向侧是铅垂方向的上侧,Z轴的负方向侧是铅垂方向的下侧。
对工件1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件10由后述的输送带20从X轴的负方向侧朝向正方向侧输送。由输送带20输送来的工件10被后述的把持部23把持并输送。将输送带20对工件10的输送称为“第一输送”。将把持部23对工件10的输送称为“第二输送”。多个相同形状的工件10在铅垂方向上重叠。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5片工件,但片数可以是任意片。一个工件10在作为一个面的Z轴的上侧的面具有一个凸部11。一个工件10在作为另一个面的Z轴的下侧的面具有一个凹部12。凹部12设置于工件10的另一个面的与凸部11对应的部位。所谓对应的部位,是从相对于工件10的与X轴和Y轴平行的面垂直的方向即Z轴方向观察时,凸部11与凹部12重叠的部位。换言之,一个工件10的凸部11和凹部12隔着工件10自身的厚度而相互处于表里的关系。
将位于铅垂方向的最上侧的工件10称为第一工件101。将第一工件101的凸部11称为第一凸部111,将凹部12称为第一凹部121。将位于第一工件101的铅垂方向的下侧且与第一工件101重叠的工件10称为第二工件102。将第二工件102的凸部11称为第二凸部112,将凹部12称为第二凹部122。第一工件101与第二工件102相邻。将位于第二工件102的铅垂方向的下侧且与第二工件102重叠的工件10称为第三工件103。将第三工件103的凸部11称为第三凸部113,将凹部12称为第三凹部123。第二工件102与第三工件103相邻。
如图1所示,在第一凹部121与第二凸部112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第一工件101与第二工件102重叠。第二凸部112容纳于第一凹部121。而且,在第二凹部122与第三凸部113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第二工件102与第三工件103重叠。这样,在铅垂方向的上侧的工件10的凹部12与下侧的工件10的凸部11嵌合而重叠的状态下,多个工件10由输送带20进行第一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工件101在第一凹部121的表面与第二凸部112的表面之间具有第一凹部121与第二凸部112未接触的部分。将该部分称为非接触部130。将第一凹部121的表面与第二凸部112的表面接触的第一工件101的部分称为接触部140。工件10的原材料是铁板。工件10是磁性体。
如图1所示,输送装置1具备输送带20、三个加热部21、温度取得部22、把持部23、重量传感器部24和控制部25。输送带20通过从图1的X轴的负方向侧向正方向侧移动来对多个工件10进行第一输送。输送带20是以X轴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带20的配置工件10的部位设置有电磁铁20a。多个工件10中的位于铅垂方向的最下侧的工件10通过电磁铁20a的磁力而被吸附。此时的磁力是在第一工件101配置于电磁铁20a的正上方时,通过把持部23将第一工件101从输送带20抬起的程度的磁力。由此,能够抑制工件10在由输送带20输送的过程中向X轴方向或Y轴方向倾倒的情况。
加热部21对第一工件101的第一凸部111进行加热。具体而言,不加热接触部140而加热非接触部130。加热部21对第一工件101的加热通过红外线的辐射来进行(参照图1的21a)。将包含辐射的中心点且能够在一秒内上升预先确定的数值的温度的范围设为被加热的范围。以在被加热的范围内包含非接触部130而不包含接触部140的方式进行加热。通过加热非接触部130,非接触部130的热量传递到接触部140。另外,接触部140的温度因来自非接触部130的传热、辐射热而上升的情况不包含于加热。
通过利用红外线的辐射进行加热,能够使热源不与第一工件101接触地对第一工件101进行加热。因此,能够省去每次加热时使热源与第一工件101接触的麻烦。加热部21由控制部25控制。第一工件101的加热的温度、时间、位置等由控制部25控制。根据由用户对控制部25预先输入的工件10的大小、厚度、热传导率、原材料、片数、第一工件101的非接触部130的表面积等,由控制部25决定加热的温度、时间。所谓加热的温度,是由控制部25设定的加热部21的设定温度。图1所示的加热部21安装于设置有输送装置1的房间的支柱。
温度取得部22取得第一工件101的温度。更具体而言,取得第一工件101的非接触部130的温度。由温度取得部22取得的温度的信息被发送到控制部25。在温度取得部22取得的温度是预先确定的温度的情况下,从温度取得部22对控制部25发送表示该意思的信号。预先确定的温度是使第一工件101膨胀到足够的大小以从第二工件102分离而被抬起的温度。换言之,是第一工件101膨胀到第一工件101的第一凹部121与第二工件102的第二凸部112之间的、沿着X轴和Y轴平面的方向的间隙300成为足以使第一工件101从第二工件102分离而被抬起的大小的程度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取得部22是热成像相机。图1所示的温度取得部22安装于设置有输送装置1的室内的壁。
把持部23把持第一工件101。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部23在与第一工件101接触的部位设有未图示的电磁铁。把持部23利用磁力来把持第一工件101。把持部23能够通过控制部25的控制使第一工件101离开。把持部23通过与被加热部21加热而膨胀的第一工件101接触来把持第一工件101。然后,由把持部23把持的第一工件101被把持部23第二输送到与其他工件10不同的场所。
重量传感器部24取得配置于输送带20的多个工件10的总重量。重量传感器部24在工件10的总重量发生了变化时,将表示该意思的信号发送到控制部25。
控制部25对输送装置1进行控制。控制部25构成为具备执行逻辑运算的CPU、ROM、RAM及各种输入输出端口的计算机。
A2.工件10的输送方法:
图2是表示工件10的输送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在图2的步骤S100中,准备工件10。在步骤S100中,通过控制部25对第一工件101执行第一输送。工件10如上所述以朝向铅垂方向重叠的状态被准备(参照图1)。然后,由输送带20朝向X轴的正方向侧输送。若通过控制部25判断为多个工件10被输送至由加热部21加热的位置,则通过控制部25使输送带20停止。
在图2的步骤S200中,通过控制部25的控制,由加热部21加热第一工件101。如上所述,加热第一工件101的非接触部130。通过加热非接触部130,非接触部130的热量传递到接触部140。
在步骤S300中,温度取得部22取得第一工件101的非接触部130的温度。在步骤S400中,由控制部25判断非接触部130的温度是否达到了预先确定的温度。非接触部130的温度可以是由温度取得部22取得的多个非接触部130的部位的温度的平均,也可以是一处非接触部130的温度。在由控制部25判断为非接触部130的温度达到了预先确定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25对加热部21进行指示以停止加热。之后,处理转移到步骤S5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移到步骤S300后,由温度取得部22始终取得非接触部130的温度。若由控制部25判断为非接触部130的温度达到了预先确定的温度,则立即由控制部25转移到步骤S500。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工件101被过度加热的情况。在由控制部25判断为非接触部130的温度未达到预先确定的温度的情况下,处理转移到步骤S300。
在图2的步骤S500中,通过控制部25而将第一工件101和第二工件102分离地输送。具体而言,由控制部25进行指示,以使把持部23把持第一工件101,并将第一工件101以与第二工件102分离的状态进行输送。即,留下多个工件10中的第一工件101以外的工件来输送第一工件101。
图3是说明由加热引起的第一工件101的膨胀的图。如图3的箭头A所示,由把持部23将第一工件101向铅垂方向的上侧抬起。如上所述,预先确定的温度是使第一工件101膨胀到足够的大小以从第二工件102分离而被抬起的温度。通过步骤S200的加热的处理,非接触部130和接触部140膨胀。在由把持部23把持第一工件101并抬起了第一工件101时,在第一凹部121的表面与第二工件102的第二凸部112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300。通过第一工件101的膨胀,能够仅抬起第一工件101。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不直接对接触部140进行加热,与对接触部140进行加热的工序相比,能够抑制热量传递到与第一工件101接触的第二工件102的第二凸部112而使第二工件102膨胀的情况。通过抑制第二工件102的膨胀,容易在第一工件101与第二工件102之间产生间隙300。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使第一工件101与第二工件102分离。
在步骤S600中,由重量传感器部24取得总重量,由控制部25判断是否仅将第一工件101分离并进行了输送。由重量传感器部24取得的重量的数值从重量传感器部24发送到控制部25。在由控制部25判断为从总重量减少了工件10的一片量的重量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700。在由控制部25判断为减少了工件10的一片量以上的重量的情况下,存在第一工件101和第二工件102未分离的可能。在该情况下,处理转移到步骤S610。
在步骤S700中,由控制部25进行是否可以结束处理的判断。所谓可以结束处理的情况,是根据由重量传感器部24取得的总重量的数值,由控制部25判断为所有的工件10已通过第二输送而被输送的情况。在步骤S700中为“是”判定的情况下,处理结束。在步骤S700中为“否”判定的情况下,处理转移到S200。
在步骤S700之后,当处理转移到步骤S200时,在前次的工序中作为第二工件102的工件10成为“第一工件101”。然后,工序推进。
当处理转移到步骤S610时,通过控制部25中止把持部23对第一工件101的把持,再次与多个工件10重叠。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10与第一工件101一起被把持部23把持并输送的情况。之后,处理转移到步骤S200,再次进行加热。此时,将在前次的工序中为第一工件101的工件10作为“第一工件101”推进工序。
在上述的输送方法中,通过加热第一工件101的第一凸部111,从而第一凹部121和第一凸部111膨胀。当第一凸部111被加热时,第一凸部111在X轴和Y轴方向上膨胀。在未被把持部23把持的状态下,由于第一工件101的自重,膨胀的第一工件101的第一凹部121与第二工件102的第二凸部112接触。此时,与膨胀前的第一工件101的第一凹部121和第二工件102的第二凸部112嵌合的状态相比,第一工件101和第二工件102以较弱的力嵌合。由此,在第一工件101和第二工件102分离地被输送时,在第一凹部121的表面与第二工件102的第二凸部112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300。其结果是,能够将第一工件101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通过控制部25使把持部23的把持停止,由此使由把持部23输送到预先确定的场所的第一工件101从把持部23分离。
B.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图2的步骤S200的加热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之外的结构和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部25将步骤S200的加热的温度设定得比前次的步骤S200的温度高来执行。如上所述,所谓加热的温度,是指加热部21的设定温度。将从步骤S200到在步骤S700中成为“否”判定为止的处理称为“一次输送工序”。反复进行“一次输送工序”,直到对所有的工件10执行第二输送为止。第二次的“一次输送工序”以比第一次的“一次输送工序”时的加热的温度设定得高的方式来执行。第三次的“一次输送工序”以比第二次的“一次输送工序”时的加热的温度设定得高的方式来执行。
第二次的步骤S400中的预先确定的温度被设定得比第一次的步骤S400中的预先确定的温度高。同样地,第三次的步骤S400中的预先确定的温度设定得比第二次的步骤S400中的预先确定的温度高。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每当“一次输送工序”的次数增加时,通过使步骤S200的加热的温度上升,第一工件101更大地膨胀。因此,与前次的工序相比,更容易使第一工件101和第二工件102分离。如上所述,多个工件10在铅垂方向上重叠。因此,位于铅垂方向的最下侧的工件10与位于铅垂方向的最上侧的工件10相比,容易受到其他工件10的重量的影响。即,位于铅垂方向的下侧的工件10与位于上侧的工件10相比,存在凹部12与凸部11强力嵌合的可能性。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凹部12与凸部11强力嵌合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一工件101和第二工件102分离并输送。即,能够将第一工件101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101。
C.第三实施方式:
图4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多个工件10C的重叠状态和被加热的工件10C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4所示,多个工件10C在铅垂方向上重叠。铅垂方向的上方的工件10C的凸部11C和铅垂方向的下方的工件10C的凹部12C以嵌合的状态重叠。铅垂方向的上方的工件10C与铅垂方向的下方的工件10C相邻。将位于铅垂方向的最上方的工件10C称为第一工件101C。将与第一工件101C重叠且位于第一工件101C的铅垂方向的下方的工件10C称为第二工件102C。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1具有两个加热部21。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输送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在步骤S100C中,准备工件10C。铅垂方向的上方的工件10C的凸部11C和铅垂方向的下方的工件10C的凹部12C以嵌合的状态重叠地被准备。在步骤S200C中,加热第二工件102C的第二凸部112C(参照图4)。在步骤S300C中,取得第二工件102C的第二凸部112C的温度。
通过加热第二工件102C的第二凸部112C,第二工件102C的第二凹部122C在X轴及Y轴方向上膨胀。由此,在第一工件101C被把持部23分离地输送时,容易在第一工件101C的第一凸部111C的表面与第二工件102C的第二凹部122C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是,能够将第一工件101C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101C。
D.其他实施方式:
D1)也可以不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那样,以步骤S200的加热的温度始终比前次的步骤S200的温度高的温度来执行。例如,也可以在相同的温度下执行5次步骤S200的加热的处理之后,使加热的温度上升,执行3次步骤S200的工序。具体而言,执行5次“一次输送工序”。然后,通过控制部使加热的温度上升,执行3次“一次输送工序”。这样,可以在执行相同的温度下的多次步骤S200的工序之后,使加热的温度上升来执行步骤S200。另外,与每次执行步骤S200时改变加热温度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用于加热的能量的消耗。
D2)这样,可以在第m次(m为正整数)执行的步骤S200的工序和第n次(n为小于m的正整数)执行的步骤S200的工序中,将第m次执行的步骤S200的加热的温度设定得比第n次执行的步骤S200的加热的温度高来执行。由此,能够根据输送的环境和状况使加热的温度上升。
D3)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方式中,也可以将步骤S200C的加热的温度设定得比前次的步骤S200C的加热的温度高来执行。与前次的工序相比,第二工件更大地膨胀。因此,与前次的工序相比,更能够将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
D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工件10、10C在铅垂方向上重叠。另外,例如多个工件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重叠。只要在各个工件的一个面具有凸部,在另一个面具有凹部,相邻的两个工件中的一个工件的凹部和另一个工件的凸部以相互嵌合的状态相互接触即可。
并且,对多个工件中的位于端部的工件即第一工件和与第一工件相邻的第二工件当中的、在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的凸部进行加热,将多个工件中的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第一工件。
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当中的在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的凸部通过被加热而膨胀。在一个工件的凸部与将一个工件的凸部容纳于凹部的工件的凹部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是,能够留下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来输送第一工件。
D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个工件10具有一个凸部11和凹部12,多个工件10具有相同的形状。另外,一个工件也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例如两个、三个、四个这样的任意数量的凹部和凸部。多个工件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可以将具有两个凹部和凸部的工件和具有三个凹部和凸部的工件混合重叠。此时,相邻的两个工件中的一个工件的凹部与另一个工件的凸部以相互嵌合的状态相互接触。
D6)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凹部121与第二凸部112未接触的非接触部130进行加热。另外,在步骤S200的加热中,也可以对非接触部和接触部双方进行加热。也可以根据工件的原材料的热传导率,对非接触部和接触部中的任一方进行加热。也可以根据第一凹部与第二凸部的嵌合状态,由控制部判断加热的部位,进行加热。另外,由温度取得部取得非接触部的温度。另外,温度取得部可以不是取得非接触部的温度而是取得接触部的温度,也可以取得第一工件的任意部位的温度。
D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通过红外线的辐射来进行。另外,加热也可以通过红外线的辐射以外的方法进行。例如,也可以是加热部为电热加热器,通过使电热线直接与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中的在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的凸部接触来进行加热。也可以是加热部为线圈,通过使线圈与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中的在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的凸部接触而产生电流,由此使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中的在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凸部的工件产生热量。
D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工件10的原材料是铁板,工件10是磁性体。另外,工件的原材料也可以使用铁板以外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铝、钛、树脂等。工件也可以不是磁性体。
D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输送带20的配置工件10的部位设置有电磁铁20a,把持部23在与第一工件101接触的部位设置有未图示的电磁铁。另外,在输送带也可以不设置电磁铁。例如,可以在输送带具备利用空气来吸附工件的吸附装置,通过吸附工件来进行第一输送。另外,也可以在输送带设置有永磁铁。
在把持部也可以不设置电磁铁。例如,可以在把持部具备利用空气来吸附工件的吸附装置,通过吸附来把持工件。
D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输送带来输送多个工件。另外,也可以利用输送带以外的构件来输送,例如利用托盘来输送多个工件等。
D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控制部25决定加热的温度和时间。另外,加热的温度和时间等也可以由用户判断,并由用户向控制部输入加热的温度和时间。
由用户预先对控制部25输入第一工件101的大小、厚度、热传导率等信息。另外,也可以是,例如输送装置具备照相机,通过接收到由照相机取得的工件的信息的控制部判断第一工件的大小、厚度、热传导率等信息。
D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温度取得部22是热成像相机。另外,也可以通过热成像相机以外的、例如与第一工件接触的温度计来取得温度,还可以通过激光来取得温度。
D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1具备重量传感器部24。另外,重量传感器部也可以由把持部具备。在该情况下,控制部可以判断由重量传感器部取得的重量是否为工件的一片的量的重量。
D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持部23对第一工件101的把持在第一工件101的加热后进行。另外,把持部对第一工件的把持也可以在第一工件的加热前进行。
D15)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1具备三个加热部21,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具备两个加热部21。另外,加热部可以是一个、四个、五个等任意数量。
D16)加热部可以通过控制部而能够在图1中的X轴、Y轴和Z轴上移动。例如,在加热第一工件时,使加热部接近第一工件。也可以是在由控制部判断为第一工件的温度已达到预先确定的温度时,加热部向使加热部从第一工件分离的方向移动。
D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1具备温度取得部22。另外,输送装置也可以不具备温度取得部。在该情况下,可以省略步骤S300和步骤S400的工序,在由控制部判断为第一工件被加热部加热了预先确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转移到下一处理。
D18)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温度取得部22取得的温度是预先确定的温度的情况下,从温度取得部22对控制部25发送表示该意思的信号。然后,在步骤S400中,由控制部25判断非接触部130的温度是否达到了预先确定的温度。另外,也可以是在温度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预先确定的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从温度取得部对控制部发送该意思的信号,在步骤S400中,由控制部判断非接触部的温度是否为预先确定的温度以上,在为预先确定的温度以上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500。
也可以不由温度取得部始终取得非接触部的温度,可以每隔一定时间由温度取得部取得第一工件的温度。
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与发明内容一栏所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的技术特征可以适当地进行替换、组合。此外,如果该技术特征未被作为本说明书中所必需的技术特征而说明,则可以适当地删除。

Claims (8)

1.一种工件的输送方法,包括:
准备多个工件的工序(a),所述多个工件分别在一个面具有凸部,在另一个面的与所述凸部对应的部位具有凹部,所述多个工件在所述多个工件当中的相邻的两个工件中的一个工件的所述凹部与另一个工件的所述凸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相互接触;
对所述多个工件中的位于端部的工件即第一工件和与所述第一工件相邻的第二工件当中的在所述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所述凸部的工件的所述凸部进行加热的工序(b);及
在所述工序(b)之后,将所述多个工件当中的所述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所述第一工件的工序(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的输送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a)中,所述第一工件的所述凹部容纳所述第二工件的所述凸部,
所述工序(b)是对所述第一工件的所述凹部的与所述第二工件的所述凸部接触的部分即接触部和不接触的部分即非接触部当中的所述非接触部进行加热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的输送方法,其中,
还包括重复所述工序(b)和所述工序(c)的工序(d),
所述工序(d)将在第m次执行的所述工序(b)的加热的温度设定得比在第n次执行的所述工序(b)的加热的温度高来执行,其中,m为正整数,n为小于m的正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件的输送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d)中,所述工序(b)以比前次的所述工序(b)中的加热的温度设定得高的方式来执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的输送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b)是通过红外线的辐射来加热所述凸部的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的输送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a)是准备在铅垂方向上重叠的所述多个工件的工序,该多个工件在相邻的两个工件当中的铅垂方向的上方的工件的所述凹部与铅垂方向的下方的工件的所述凸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重叠,
所述工序(b)是对所述多个工件中的位于铅垂方向的最上方的第一工件的所述凸部进行加热的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的输送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a)是准备在铅垂方向上重叠的所述多个工件的工序,该多个工件在相邻的两个工件当中的铅垂方向的上方的工件的所述凸部与铅垂方向的下方的工件的所述凹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重叠,
所述工序(b)是对所述多个工件当中的与位于铅垂方向的最上方的第一工件重叠的第二工件的所述凸部进行加热的工序。
8.一种工件的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工件是在一个面具有凸部,在另一个面的与所述凸部对应的部位具有凹部的多个工件,并且是在所述多个工件当中的相邻的两个工件中的一个工件的所述凹部与另一个工件的所述凸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相互接触的所述多个工件,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加热部,对所述多个工件中的位于端部的工件即第一工件和与所述第一工件相邻的第二工件当中的在所述凹部容纳一个工件的所述凸部的工件的所述凸部进行加热;
把持部,能够把持所述第一工件;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装置,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把持部将所述多个工件中的所述第一工件以外的工件留下并输送所述第一工件。
CN202210264610.7A 2021-03-25 2022-03-17 工件的输送装置及工件的输送方法 Active CN1151238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0921 2021-03-25
JP2021050921A JP2022149007A (ja) 2021-03-25 2021-03-25 ワークの搬送装置および、ワークの搬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23840A true CN115123840A (zh) 2022-09-30
CN115123840B CN115123840B (zh) 2024-03-01

Family

ID=83376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64610.7A Active CN115123840B (zh) 2021-03-25 2022-03-17 工件的输送装置及工件的输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49007A (zh)
CN (1) CN11512384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93975A1 (en) * 1985-01-15 1986-09-10 Industriele Producten Brabant B.V. Method for producing thin-walled trays, applicable as packing material
CN101462221A (zh) * 2007-12-21 2009-06-24 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 与长轴配合的调心滚子轴承的拆卸方法
CN106461570A (zh) * 2014-03-18 2017-02-22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陶瓷蜂窝体的表皮化
CN108408417A (zh) * 2018-03-08 2018-08-17 浙江厚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加负重机构及负重添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93975A1 (en) * 1985-01-15 1986-09-10 Industriele Producten Brabant B.V. Method for producing thin-walled trays, applicable as packing material
CN101462221A (zh) * 2007-12-21 2009-06-24 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 与长轴配合的调心滚子轴承的拆卸方法
CN106461570A (zh) * 2014-03-18 2017-02-22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陶瓷蜂窝体的表皮化
CN108408417A (zh) * 2018-03-08 2018-08-17 浙江厚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加负重机构及负重添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23840B (zh) 2024-03-01
JP2022149007A (ja)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04182B1 (en) Substrate bonding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bonding method
JP5161335B2 (ja) 基板の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基板の加工装置
KR102259484B1 (ko) 기질을 결합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2532625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gradually cooling glass plate
JP2007136533A (ja) トランスファープレスによる成形方法及びトランスファープレス装置
JP2008522446A5 (zh)
US20190027462A1 (en) Substrate bonding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bonding method
JP5910306B2 (ja) 熱間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熱間プレス成形装置
CN115123840A (zh) 工件的输送装置及工件的输送方法
KR102434806B1 (ko) 수지 몰드 장치
JP5754261B2 (ja) 基板貼り合わせ装置、基板貼り合わせ方法および積層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EP1170979B1 (en) Heater support structure and furnace for forming sheet glass
JP2020040782A (ja) 搬送装置及び搬送ロボット
JP2011159738A (ja) ウエハ搬送ロボット及びウエハの解放方法
JP2013154968A (ja) 保持装置及び保持方法
KR102603777B1 (ko) 적층장치 및 적층방법
JP2015205383A (ja) 位置決め機構を備えたワーク搬送装置
TWI771548B (zh) 熱處理爐
JPH05304196A (ja) ウエハ搬送装置
US20230058371A1 (en) Transport system and holding apparatus
JP6991783B2 (ja) 物品の搬送方法、物品の搬送装置、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の製造装置、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4217819B2 (ja) 連続炉の熱処理方法および連続熱処理装置
WO2024048640A1 (ja) 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プレス自動化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プレス用治具
WO2024048641A1 (ja) ロボット、およ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KR20160052049A (ko) 블랭크 이송 로봇의 블랭크 파지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블랭크 파지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