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23370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23370A
CN115123370A CN202210099539.1A CN202210099539A CN115123370A CN 115123370 A CN115123370 A CN 115123370A CN 202210099539 A CN202210099539 A CN 202210099539A CN 115123370 A CN115123370 A CN 115123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tube
impact absorbing
absorbing member
acting
stee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995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木俊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23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233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1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power actuated adjustment, e.g. with position mem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获得具备简便构造且具有适当的冲击吸收功能和高刚性的转向装置。一种转向装置,具备:内管(1),其具有方向盘;柱壳体,其将管(1)保持为能够沿轴心(X)出退;驱动机构(K),其以经由沿轴心(X)往复移动的驱动部件(4、5)使管(1)进行出退动作的方式安装于柱壳体;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其设置于驱动部件(4、5)和内管中的一方,具有变形部(32);以及作用部件(7),其设置于驱动部件和内管中的另一方,使变形部(32)塑性变形,驱动部件、第一冲击吸收部件和作用部件通过单一的固定部件固定,在规定的压入载荷作用于内管时,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与作用部件的固定被消除。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安装有方向盘的内管与将该内管保持为能够出退的柱壳体之间具备冲击吸收部件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样的转向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参照〔0006〕~〔0007〕、〔0043〕段落以及图2、6、7)。
在该技术中,具备:转向轴,其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的基端部以及相对于基端部能够一体旋转且伸缩自如的前端部;管状的支承部件,其将上述前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包含在内,并以与前端部一体地伸缩的方式支承于壳体;可动部件,其通过马达驱动相对于壳体进行伸缩移动;以及能量吸收部件,其遍及该可动部件和支承部件安装。
能量吸收部件例如是U字状的部件,一方的端部通过螺钉等固定于支承部件的壁部,另一方的端部相同地通过螺钉等固定于可动部件。能量吸收部件具备将马达的驱动力从可动部件传递至支承部件且使支承部件移动的刚性。
由此,在通常的支承部件的伸缩移动时,从可动部件向支承部件传递的驱动力经由能量吸收部件。另一方面,在冲击的压入力作用于转向轴的情况下,能量吸收部件的U字状的部位伴随支承部件的压入顺次变形,吸收冲击能量。
如果是本结构的现有技术,能量吸收部件成为为了伸缩位置调整时的转向轴的伸缩而移动支承部件的构成要素,并且还作为衰减向支承部件施加的冲击的构成要素。因此,转向装置的部件个数减少,冲击吸收构造被简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27176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的转向装置中,与支承部件的伸缩位置调整有关的驱动力经由能量吸收部件来进行。因此,作为能量吸收部件应具备的刚性,需要具备在支承部件的伸缩位置调整时能够与作用于支承部件的摩擦力等对抗的刚性。
另外,在通常驾驶时,对转向轴作用从方向盘等向伸缩方向的外力。此时,若支承部件无意中伸缩,则转向操纵感到欠缺刚性,因此不优选。因此,作为能量吸收部件,需要采用具有不容易弯曲变形的刚性的能量吸收部件。
这样,在现有的转向装置中,对能量吸收部件的刚性设定存在制约,作为碰撞安全机构,对载荷设定产生下限值。
另外,由于能量吸收部件成为驱动力传递部件,所以需要将其两端部各自连结于可动部件和支承部件。因此,不仅连结构造复杂,而且紧固部件增加,连结作业花费的工夫也增加等情况存在,在实现降低成本上也存在极限。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以往,需要具有简便构造且具有适当的冲击吸收功能和高刚性的转向装置。
(特征结构)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特征结构的特征点在于,具备:内管,其在端部安装有车辆的方向盘;柱壳体,其将上述内管保持为能够沿上述内管的轴心出退;驱动机构,其安装于上述柱壳体,经由沿上述轴心往复移动的驱动部件使上述内管进行出退动作;第一冲击吸收部件,其一体地设置于上述驱动部件以及上述内管中的一方,具有变形部;以及作用部件,其设置于上述驱动部件以及上述内管中的另一方,作用于上述变形部使上述变形部塑性变形,上述驱动部件、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以及上述作用部件通过单一的固定部件相互固定,构成为在沿着上述轴心的规定的压入载荷作用于上述内管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与上述作用部件的固定被消除。
(效果)
本结构的轴装置例如在车辆相对于其他物体的碰撞时,规定的压入载荷作用于内管的情况下,内管相对于柱壳体退出,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变形部通过作用部件的作用进行塑性变形。由此,能够吸收乘客被强烈地按抵于方向盘等冲击。
特别是,在本结构中,用于获得通常使用状态的驱动部件、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作用部件通过单一的固定部件固定。因此,固定部件的数量较少,构造简单,组装性优异。
另外,在本结构中,驱动部件以及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作用部件通过单一的固定部件固定,特别是,驱动部件和作用部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即,在使内管进行出退动作的情况下,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弯曲刚性未被利用,柱壳体与内管的一体感提高。因此,在通常驾驶时,不依赖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弯曲强度等,能够获得高刚性的转向装置。
(特征结构)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能够构成为,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之中的与上述变形部不同的部位通过上述驱动部件和上述作用部件夹持,通过上述固定部件使夹持力作用于上述驱动部件和上述作用部件。
(效果)
如果是本结构,在车辆的通常使用时,柱单元被可靠地保持于车辆,并且特别的外力不作用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之中的变形部。因此,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安装时,无需考虑变形部的变形载荷设定值,能够获得搭载性优异的转向装置。
(特征结构)
优选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为,在上述作用部件或者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设置有与上述固定部件的保持有关的脆弱部,以使在上述内管承受上述规定的压入载荷时,上述作用部件或者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从上述固定部件向与上述内管的压入方向平行的方向脱离。
(效果)
通过设置本结构的脆弱部,在沿着压入方向的规定的冲击力作用于内管时,首先,脆弱部发挥功能,在变形部的变形之前,作用部件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固定被消除。通过适当地设定该脆弱部发挥功能的载荷,能够匹配之后的变形部的塑性变形能力设定冲击吸收特性。将这样的脆弱部设置于作用部件、第一冲击吸收部件无需复杂的加工等,能够获得结构简略且紧凑的转向装置。
(特征结构)
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作为上述固定部件,能够使用铆钉。
(效果)
如果固定部件是铆钉,固定部件自身的构造被简化,紧固作业既容易又廉价。另外,因为铆钉本身是较小部件,所以驱动机构与内管的连接部占据的空间体积也极小。因此,能够扩大可安装本结构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转向装置的适用范围。
(特征结构)
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能够为,上述作用部件具备使上述变形部塑性变形的拽动部,在上述拽动部与上述变形部之间,以上述规定的压入载荷不作用于上述内管的状态形成有第一缝隙。
(效果)
通过如本结构那样在拽动部与变形部之间设置有第一缝隙,在规定的压入载荷作用于内管的情况下,能够使脆弱部发挥功能的时机和第一冲击吸收部件变形的时机不同。具体而言,首先,脆弱部发挥功能,作用部件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固定被消除。此时,作用部件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进行相对位移,且一些能量被吸收。接下来,拽动部作用于变形部,变形部进行弯曲变形,能量进一步被吸收。
假如双方的冲击吸收功能同时产生,在该情况下,内管的移动开始所需的能量的阈值成为双方能量的合计,过大。但是,通过在两者的冲击吸收功能的发挥上设置时间差,在各个时机内管的压入移动的开始所需的能量阈值变小,内管的压入移动顺次产生。其结果是,乘客从方向盘承受的瞬时的反作用力变小,能够获得更安全的转向装置。
(特征结构)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能够构成为,具备第二冲击吸收部件,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具有:接触部,在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与上述作用部件的固定消除时,上述接触部能够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或者固定有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部件抵接;以及嵌合部,其被嵌入设置有上述作用部件一侧的部件,在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与上述作用部件的固定消除时,上述接触部或者上述嵌合部破坏。
(效果)
如果是本结构,能够利用第二冲击吸收部件的破坏所需的能量来进一步提高内管的冲击吸收能力。
(特征结构)
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能够在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与上述接触部之间,或者在固定有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部件与上述接触部之间,以上述规定的压入载荷不作用于上述内管的状态形成有第二缝隙。
(效果)
通过形成有本结构的第二缝隙,容易使上述脆弱部发挥功能的时机、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件发挥冲击吸收功能的时机不同。另外,通过该第二缝隙的设定,也能使这两个等发挥冲击吸收功能的时机、和通过上述拽动部使变形部开始塑性变形的时机不同。通过上述,能够增加发挥各冲击吸收功能的部位的能量吸收总量,并且容易开始内管在各个冲击吸收功能的产生时机的移动,减少乘客承受的瞬时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获得更安全的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转向装置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安装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功能发挥方式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功能发挥方式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冲击吸收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冲击吸收部件的功能发挥方式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管;2…柱壳体;3…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2…变形部;6…固定部件;61…铆钉;7…作用部件;74…拽动部;8…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1…嵌合部;85…接触部;B1…第一缝隙;B2…第二缝隙;H…方向盘;K…驱动机构;X…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概要)
在图1至图4中示出本发明的转向装置S的例子。转向装置S具备安装有方向盘H的内管1和将该内管1保持为能够沿内管1的轴心X出退的柱壳体2。为了进行该出退动作,遍及柱壳体2和内管1设置有驱动机构K。
在内管1与柱壳体2之间具备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在压入方向的规定载荷作用于内管1的情况下,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进行塑性变形吸收能量,抑制驾驶员从内管1承受较强的反作用力。以下,参照各图说明针对本发明的转向装置S的各实施方式。
(驱动机构)
如图2所示,驱动机构K由马达M、与马达M的输出轴M1啮合的螺杆M2、和与螺杆M2螺纹接合的挡块部件4构成。马达M设置于柱壳体2,通过车辆的驾驶员的操作进行正转·反转,决定内管1的出退位置。图示省略,螺杆M2与马达M的输出轴M1连接为能够一体地旋转。
护圈5与挡块部件4嵌合,这两者作为沿轴心X往复移动的驱动部件发挥功能。护圈5例如是大致圆筒形的杯状部件。在护圈5的底部形成有作为固定部件6的例如供铆钉61插通的孔部51。护圈5相对于挡块部件4在与螺杆M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嵌合,两者能够一体地移动。
(作用部件)
如图2所示,例如,在内管1的端部外表面安装有大致箱状的作用部件7。作用部件7平时通过后述固定部件6与驱动机构K固定为一体,在压入方向的规定载荷作用于内管1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于作用部件7的一部分的拽动部74使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塑性变形。
固定部件6的紧固力作用于作用部件7。作用部件7既可以相对于内管1构成为分体,通过螺钉、焊接等安装于内管1,也可以在最初通过注射模塑成形、铸造等与内管1形成为一体。在图2中示出将作用部件7与内管1形成为一体的例子。
在作用部件7之中的从内管1的表面分离的平面部71形成有供固定部件6插通的槽口孔72。槽口孔72并非完全环状的孔,在一部分具备槽口73。槽口73沿内管1的轴心X在前端侧开口。该槽口73成为作用部件7保持固定部件6时的第一脆弱部,如后述所述,在内管1承受向压入方向的规定值以上的冲击力的情况下,槽口73进行打开变形,槽口孔72从固定部件6脱离。由此,内管1能够向柱壳体2的里侧移动。槽口孔72的直径例如形成为在与作为固定部件6的铆钉61的外表面之间不产生缝隙的尺寸。
在设置这样的基于槽口孔72以及槽口73的第一脆弱部的情况下,针对槽口73的形状设计,作用部件7的厚度、槽口73的宽度、槽口孔72的内径等可设定要素存在多个。并且,因为任一要素的设定均比较简单,所以能够进行与搭载车辆对应的第一脆弱部的设计。
此外,通过适当地设定作用部件7的板厚、槽口孔72的内径、槽口73的宽度尺寸等,能够设定槽口孔72从固定部件6拔出的载荷。因此,能够匹配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变形部32的塑性变形能力设定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冲击吸收特性。将这样的第一脆弱部设置于作用部件7无需复杂的加工等,任一要素的设定也比较简单。因此,容易进行与搭载车辆对应的第一脆弱部的设计。此外,槽口孔72等形成第一脆弱部的对象也可以匹配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设置方式是护圈5,能够适当地变更。
(第一冲击吸收部件)
在护圈5与作用部件7之间配置有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如图2所示,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具备例如板状的主体部31、和从该主体部31延伸突出而被折弯成与主体部31平行的长条状的变形部32。
在主体部31形成有供固定部件6贯通的孔部33。该孔部33的周围通过护圈5的底面和作用部件7的平面部71的外表面来夹持。为了避免与贯通该孔部33的固定部件6发生干涉,变形部32设置于从孔部33偏移的位置。
在图3中示出通过固定部件6固定有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状态。特别是如图3中的(a)所示,变形部32被安装为在作用部件7的平面部71的里侧贯通的状态。通过这样配置,在内管1因冲击力被压入时,在作用部件7的端部设置的拽动部74与变形部32的弯曲部34抵接且沿轴心X的方向向里侧按压。因该按压,变形部32被拽动,弯曲部34顺次向变形部32的前端侧移动。由此,冲击能量被吸收。
如果是本实施方式,在内管1在通常使用中进行出退动作时,变形部32不会传递驱动力。因此,无需进行为适合于通常使用的变形部32的载荷设定。变形部32只要在承受冲击载荷时进行变形即可,容易设定所期待的变形载荷。
如图2所示,在作用部件7之中的拽动部74的旁边设置有在轴心X的方向突出的突起75。该突起75是使变形的变形部32始终与作用部件7的拽动部74抵接的部件。变形部32通过该突起75和作用部件7的侧面76来夹持,变形时的姿势稳定。其结果是,变形所需的载荷成为所期待的载荷,发挥适当的能量吸收功能。
(固定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铆钉61作为固定部件6。作为铆钉61,除通常的盲铆钉之外,能够使用中空铆钉,还能使用实心的沉头铆钉等。尤其如果是沉头铆钉,例如能够在作用部件7重叠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和护圈5,从护圈5的孔部51插入沉头铆钉简单地进行紧固。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作用部件7形成有突起75,所以通过在组装时在此处挂变形部32,能够暂时固定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因此,更加容易进行铆钉作业。
另外,因为铆钉61本身是较小部件,所以驱动机构K和内管1的连接部占据的空间体积也较小。通过使用铆钉61,制造成本也廉价。因此,能够扩大可安装本结构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转向装置S的适用范围。
此外,作为固定部件6,除铆钉61之外,也可以使用各种螺纹部件、螺栓,只要能够可靠地紧固作用部件7、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和护圈5,能够使用任意部件。
如上述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中,护圈5以及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作用部件7通过单一的固定部件6来固定。因此,固定部件6的数量最少,构造简单,组装性优异。
特别是,护圈5和作用部件7夹持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且通过固定部件6来固定,由此在通常使用中使内管1进行出退动作时,不会利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弯曲刚性。因此,柱壳体2和内管1的一体感提高,能够获得高刚性的转向装置S。
(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功能方式)
在图3中的(a)至(c)中示出内管1承受压入方向的冲击载荷时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功能方式。如上述所述,图3中的(a)表示使用固定部件6通过作用部件7和护圈5夹持固定有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状态。
图3中的(b)表示冲击力作用于内管1、槽口孔72从铆钉61脱离的状态。这里,在图4中详细示出槽口孔72。槽口孔72形成为在一部分形成有槽口73且在平面部71的一方构成的凹部77处开口的状态。构成槽口73的两个区域构成为对准凹部77与槽口孔72之间且从两者突出的凸部78。根据该形状,凸部78容易从基端部进行弯曲变形,容易设定铆钉61的拔出载荷。
图3中的(c)是从铆钉61脱离的作用部件7以及内管1使变形部32进行拽动变形且移动后的状态。此时,由于作用部件7从铆钉61拔出,所以铆钉61的紧固压力减少。因此,存在图中的护圈5和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主体部31沿内管1的移动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可能性。但是,铆钉61与两者紧密嵌合,护圈5和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不会分离,适当地实行由作用部件7进行的变形部32的拽动变形。
优选在设置作用部件7和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时,在设置于作用部件7的端部的拽动部74与变形部32之间,以规定的压入载荷不作用于内管1的状态形成有第一缝隙B1。
通过在拽动部74与变形部32之间设置有第一缝隙B1,在规定的压入载荷作用于内管1的情况下,能够使作为第一脆弱部的槽口73变形的时机和之后变形部32变形的时机不同。具体而言,首先,槽口73发挥功能而消除作用部件7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固定。此时,作用部件7和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进行相对位移,且一些能量被吸收。接下来,拽动部74作用于变形部32,变形部32进行弯曲变形,能量被进一步吸收。
假如双方的冲击吸收功能同时产生,在该情况下,内管1的移动开始所需的能量的阈值成为双方能量的合计,过大。但是,在通过槽口73和变形部32发挥冲击吸收功能上设置时间差,由此在各个时机内管1的压入移动的开始所需的能量阈值变小,内管1的压入移动顺次产生。其结果是,乘客从方向盘H承受的瞬时的反作用力变小,能够获得更安全的转向装置S。
此外,以铆钉61的端部不与内管1的外表面抵接的方式,在内管1的外表面如图2所示那样形成有槽部11。即,在内管1以作用部件7从护圈5以及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分离的状态移动时,存在马达M的螺杆M2挠曲、护圈5和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接近内管1的可能性。因此,通过设置槽部11,防止了内管1与铆钉61的头部发生干涉从而压入动作受到阻碍。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5以及图6中示出在承受冲击载荷时进行相对移动的柱壳体2一侧的部件与内管1一侧的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的例子。如果是本结构,能够在槽口孔72从作为固定部件6的铆钉61脱离的能量上加上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破坏的能量,能够更加提高内管1的冲击吸收能力。
例如,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通过嵌合部81相对于内管1固定,通过插入部82相对于作为柱壳体2一侧的部件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固定。此外,作为柱壳体2一侧的部件,也可以是护圈5,作为内管1一侧的部件,也可以是作用部件7。
在图5以及图6中示出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的外观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嵌合部81,与内管1的卡止孔12卡合的凸状部位被一体地形成,作为插入部82,形成有供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主体部31插入嵌合的孔部。在与插入部82邻接的位置,设置有供变形部32插入配置的插通孔83。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的一个外表面例如成为与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一部分设置的接收部35抵接的接触部85。
在内管1承受压入载荷时,从内管1经由嵌合部81向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传递载荷,并且从接触部85向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接收部35传递载荷。此时,因嵌合部81或者接触部85破坏,内管1的压入载荷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来吸收。
针对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的安装,首先,相对于内管1的卡止孔12嵌入嵌合部81,使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变形部32插通于作用部件7的内部以及插通孔83,且将主体部31插入插入部82。与此相对,对护圈5进行定位,例如从护圈5一侧紧固铆钉61。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在规定的冲击力作用于内管1的情况下,嵌合部81剪断。
在图6中的(a)中示出安装有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的状态。在嵌合部81的基端部设置有稍小地构成外径的小径部84。该小径部84作为第二脆弱部发挥功能。即,在规定的冲击力作用于内管1的情况下,在小径部84的位置可靠地断裂,吸收恒定的能量。
如图6中的(a)所示,在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的安装时,在接触部85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接收部35之间设置有第二缝隙B2。由此,在规定的冲击力作用于内管1的情况下,首先,在作为第一脆弱部的槽口73处,能量被吸收,之后,在内管1移动规定距离之后,接触部85和接收部35抵接,从而小径部84断裂。即,通过将各个冲击吸收功能的产生时机分开,降低在各个时机的内管1的移动开始的能量阈值,容易开始内管1的移动。由此,能够增加发挥各冲击吸收功能的部位的能量吸收总量,且减少乘客从方向盘H承受的瞬时的反作用力。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适当地设定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的断裂载荷,使槽口73以及嵌合部81、变形部32各自发挥冲击吸收功能的时机全部不同。例如,如图6中的(a)所示,在内管1承受冲击力的情况下,首先,通过槽口73的变形进行能量吸收。这里,若槽口73变形,内管1移动,则接下来因卡止孔12与嵌合部81的抵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8移动。之后,如图6中的(b)所示,第二缝隙B2被消除,接触部85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接收部35抵接。因更加压入内管1,如图6中的(c)所示那样,嵌合部81的小径部84断裂,冲击力的能量的一部分被吸收。
若进一步压入内管1,则如图6中的(d)所示那样,作用部件7的拽动部74与变形部32的第一缝隙B1被消除,进行由变形部32的拽动变形进行的能量吸收。这样,如果是本结构,来自方向盘H的瞬间的反作用力较小,能够获得能量吸收总量多的更安全的转向装置S。
〔其他实施方式〕
作为固定部件6和作用部件7脱离的方式,固定部件6本身也可以通过作用部件7被剪断破坏。在该情况下,例如,优选仅使被插入作用部件7的部位为细径,或者在位于作用部件7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的边界的部位设置有切口。只要构成为在内管1以及作用部件7被冲击地压入时,作用部件7的固定被解除,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可靠地残留在驱动部一侧,任意结构均可。
这样,如果是固定部件6剪断的结构,只要在作用部件7简单地形成仅能插通固定部件6的圆形的孔部即可,构成部件被简化。
作为第一冲击吸收部件3,能够使用由各种材料构成的金属线。在该情况下,除适当地设定金属线的拉伸强度之外,也能成为设定金属线的局部的弯曲半径来发挥所需的弯曲阻力的结构。在使用金属线的情况下,设置空间也微小,能够获得紧凑且搭载性优异的转向装置S。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例如能够广泛用于在冲击的压入载荷作用于方向盘时转向轴、内管进行退出的结构的车辆。

Claims (7)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管,其在端部安装有车辆的方向盘;
柱壳体,其将所述内管保持为能够沿所述内管的轴心出退;
驱动机构,其安装于所述柱壳体,经由沿所述轴心往复移动的驱动部件使所述内管进行出退动作;
第一冲击吸收部件,其一体地设置于所述驱动部件以及所述内管中的一方,具有变形部;以及
作用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驱动部件以及所述内管中的另一方,作用于所述变形部使所述变形部塑性变形,
所述驱动部件、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以及所述作用部件通过单一的固定部件相互固定,构成为在沿着所述轴心的规定的压入载荷作用于所述内管的情况下,消除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与所述作用部件的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之中的与所述变形部不同的部位通过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作用部件夹持,通过所述固定部件使夹持力作用于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作用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作用部件或者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设置有与所述固定部件的保持有关的脆弱部,以使在所述内管承受所述规定的压入载荷时,所述作用部件或者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从所述固定部件向与所述内管的压入方向平行的方向脱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是铆钉。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用部件具备使所述变形部塑性变形的拽动部,
在所述拽动部与所述变形部之间,以所述规定的压入载荷不作用于所述内管的状态形成有第一缝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装置具备第二冲击吸收部件,
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具有:
接触部,在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与所述作用部件的固定消除时,所述接触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或者固定有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部件抵接;以及
嵌合部,其被嵌入设置有所述作用部件一侧的部件,
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构成为,在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与所述作用部件的固定消除时,所述接触部或者所述嵌合部破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与所述接触部之间,或者在固定有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部件与所述接触部之间,以所述规定的压入载荷不作用于所述内管的状态形成有第二缝隙。
CN202210099539.1A 2021-03-29 2022-01-27 转向装置 Pending CN1151233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5477 2021-03-29
JP2021055477A JP2022152635A (ja) 2021-03-29 2021-03-29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23370A true CN115123370A (zh) 2022-09-30

Family

ID=80560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99539.1A Pending CN115123370A (zh) 2021-03-29 2022-01-27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23680B2 (zh)
EP (1) EP4067209B1 (zh)
JP (1) JP2022152635A (zh)
CN (1) CN11512337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3942A1 (ja) * 2022-05-18 2023-11-23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55321B2 (en) * 2006-02-23 2008-11-2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10471981B2 (en) * 2017-09-29 2019-11-12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Buckling control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energy absorption strap assembly
US10464592B2 (en) * 2017-10-30 2019-11-05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motion control assembly
JP2019127176A (ja) 2018-01-25 2019-08-0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89975B2 (ja) * 2018-07-31 2022-06-23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89974B2 (ja) * 2018-07-31 2022-06-23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89973B2 (ja) * 2018-07-31 2022-06-23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67209A1 (en) 2022-10-05
US20220306183A1 (en) 2022-09-29
EP4067209B1 (en) 2023-08-30
JP2022152635A (ja) 2022-10-12
US11623680B2 (en) 202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9562B2 (en) Steering assembly with positive lock and energy absorption and pyrotechnic actuator
CN110997423B (zh) 安全带收卷装置
JP4529796B2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6335535B (zh) 转向装置
JP2019127176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298856B1 (ko) 프리텐셔너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200172148A1 (en)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US5346256A (en) Device for motorized movement of a safety belt in a motor vehicle
CN115123370A (zh) 转向装置
CN110198870A (zh) 力限制器
CN114258368A (zh)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US10604171B2 (en) Steering column
US6095615A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with a belt pretensioner
EP3650311B1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working together with airbag system
CN113518742B (zh) 带有通过可熔联接件闭合的环的转向柱碰撞能量吸收器
EP3976444B1 (en) Steering column anti-rotational device
JP2006199180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4364594B (zh) 汽车驾驶杆
WO2018160788A1 (en) Steering column telescope travel stop
CN106428188B (zh) 转向装置
US20080174095A1 (en) Energy absorption mechanism for collapsible assembly
KR101813080B1 (ko) 자동차의 스티어링 컬럼
JP2854177B2 (ja) エネルギー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17994536U (zh) 一种溃缩吸能机构及车辆
EP4017782B1 (en) Steering column telescope positive lock and breakaw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