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0802B - 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0802B
CN115110802B CN202210864623.8A CN202210864623A CN115110802B CN 115110802 B CN115110802 B CN 115110802B CN 202210864623 A CN202210864623 A CN 202210864623A CN 115110802 B CN115110802 B CN 1151108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floor slab
main body
structural
structural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646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10802A (zh
Inventor
陈晓钦
王昭
王伟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ou'an Yi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ou'an Yi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ou'an Yi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ou'an Yi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6462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108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10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0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10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0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dwelling or office purposes; General layout, e.g. modular co-ordination or staggered storeys
    • E04H1/02Dwelling houses; Buildings for temporary habitation, e.g. summer hous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dwelling or office purposes; General layout, e.g. modular co-ordination or staggered storeys
    • E04H1/06Office buildings; Bank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3/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public or similar purposes; Institutions, e.g. infirmaries or pris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2001/0053Buil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layout gr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设计领域,提供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其包括呈平面螺旋布置的第一建筑主体和呈上升螺旋布置的第二建筑主体;其中:第一建筑主体的远端衔接第二建筑主体的近端;第二建筑主体的远端悬空架设于第一建筑主体的顶部,并向外侧突出布置,形成整体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结构,且于两层建筑位置设置有楼梯单元和电梯单元。本发明采用平面螺旋布置的第一建筑主体和呈上升螺旋布置的第二建筑主体,形成主体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形体,将雕塑般的形体以一种协调的曲线形式渐渐融合于城市环境中,螺旋式的流动空间向上攀升,使空间具有反重力的漂浮感,从而使整座建筑成为了向上生长的有机体。

Description

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
背景技术
结构如同建筑的骨架,对一座建筑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独特的建筑形体对结构的要求格外的高。为突破传统的建筑造型,满足城市现代化创新的需求,如何创造一座极富生命力的城市雕塑,使其融合于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的焦点。目前建筑设计人员均希望建筑像自然界的生命体,以有机的生命形态向上生长,象征着城市的生长。一座向上“生长”的建筑,便犹如赋予了生命的“有机体”,建筑空间与细部的反重力状态,犹如对抗引力的生长。
对此,通过将结构回归为最原始的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为实现流动空间的设计,我们塑造了一体化的建筑。通过提取基地多边形的特征,形成五边形建筑母体,经过重叠、切割、倒角等操作,逐步生成螺旋形的流动空间形态。目前罕有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且柱网易繁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突破传统的建筑造型,创造一座极富生命力的城市雕塑,提出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该建筑形体像自然界的生命体,以有机的生命形态向上生长,象征着城市的生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包括呈平面螺旋布置的第一建筑主体和呈上升螺旋布置的第二建筑主体;其中:
所述第一建筑主体的远端衔接所述第二建筑主体的近端;所述第二建筑主体的远端悬空架设于第一建筑主体的顶部,并向外侧突出布置,形成整体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结构,且于两层建筑位置设置有楼梯单元和电梯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建筑主体近端的底部靠近所述第一建筑主体的位置设置有景观堆坡;
其中,所述第二建筑主体通过对应隐藏在所述景观堆坡和所述两层建筑内的支撑柱悬空架设于地基上方。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建筑主体和第二建筑主体均包括楼板主体结构、支撑柱、第一采光通风单元和装饰板单元;
其中,所述楼板主体结构的横截面呈C字型,内垂直布置的若干所述支撑柱;且其C字型的开口侧朝向外侧,并于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采光通风单元,以及于其外表面铺设有所述装饰板单元。
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楼板主体结构包括一体浇筑而成的第一结构楼板、第二结构楼板和第三结构楼板,其中:
所述第一结构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建筑主体和第二建筑主体的底部;
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横截面呈r字型,其下端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内侧端,上端向外侧端倾斜布置;
所述第三结构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建筑主体和第二建筑主体的顶部,其内侧端连接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和第二结构楼板围成一侧开口的长腔空间。
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第三结构楼板的内侧端设置有排水结构板;
其中,所述排水结构板的横截面呈U型,其内侧端位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的下方位置,且其内侧端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底部之间形成采光通风口。
进一步更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建筑主体和第二建筑主体均还包括第二采光通风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采光通风单元设置于所述排水结构板内侧端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底部之间的采光通风口处。
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下翻梁,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二下翻梁,以及所述第三结构楼板外侧端的底部设置有第三下翻梁,其中:
下方的左右两所述第一下翻梁与上方的所述第二下翻梁、第三下翻梁呈上下对应布置,并通过对应的所述支撑柱支撑连接。
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楼板外端侧的底部还设置有第四下翻梁、顶部边缘设置有上翻梁;
其中,所述第四下翻梁的外侧壁对应所述上翻梁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的底端设置于对应的第一下翻梁位置;
且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的前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建筑主体近端的侧壁,后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建筑主体远端的侧壁。
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第二建筑主体位置的所述楼板主体结构还包括若干第四结构楼板和若干第五结构楼板,其中:
若干所述第四结构楼板沿所述长腔空间的长度方向依次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上方位置,每个所述第四结构楼板形成一个独立的办公区域;
若干第五结构楼板沿所述长腔空间的长度方向依次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外侧端位置,且前后相邻两所述第五结构楼板之间通过台阶连接。
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装饰板单元包括第一装饰板单元、第二装饰板单元、第三装饰板单元和第四装饰板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r字型,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中间凸起的三角形结构,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三结构楼板的顶部,且其内侧端延伸至排水结构板处,外侧端延伸至上翻梁位置;
所述第三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结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三结构楼板的外侧端,且与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连接,形成轻薄的上檐口结构;
所述第四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结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外侧端,形成轻薄的下檐口结构。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采用平面螺旋布置的第一建筑主体和呈上升螺旋布置的第二建筑主体,形成主体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形体,螺旋式的流动空间向上攀升,使空间具有反重力的漂浮感,从而使整座建筑成为了向上生长的有机体;
(2)为强化这种旋转建筑形体的反重力特点,通过弱化转建筑形体部分外露的结构,对架空层的柱子(结构)通过景观堆坡的手法进行了遮蔽设计,减弱结构柱子在视觉上带来的厚重感以及凌乱感,加强了整个建筑的轻盈及漂浮感;同时可将建筑设备设置在景观堆坡里,解放建筑屋面空间,实现了建筑外墙与屋顶一体化的造型设计;
(3)建筑的柱跨约为10米,局部去掉柱子之后柱跨更大,导致顶部的梁比较厚重,按照传统的建造方式,容易显得很笨重,为了体现建筑反重力的漂浮感,创造性地将第三装饰板单元和第四装饰板单元设置为向外延伸的三角形檐口,使建筑显得更为轻薄;
(4)第一采光通风单元为不可开合的全封闭结构设计,与上下檐口组成白玻+铝板的材料组合,不仅打造出建筑如雕塑般纯净的造型感觉,同时完美地体现了建筑“反重力”、“看与被看”、“展示与被展示”的设计理念;
(5)为追求如雕塑般纯净的建筑形体,避免扇窗的开启对建筑立面效果的不利影响,保证立面玻璃幕墙的纯净完整,创造性地在屋顶设计了第二采光通风单元,有效解决建筑室内空间自然通风以及排烟的需求;
(6)本发明将雕塑般的形体以一种协调的曲线形式渐渐融合于城市环境中,既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建筑形象,又与周边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有机建筑形式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中第一建筑主体和第二建筑主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中第一建筑主体和第二建筑主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中支撑柱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15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16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四;
图17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中双层位置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18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中双层位置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19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中第二装饰板单元下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中第二装饰板单元顶端与第二采光通风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中第三装饰板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中第四装饰板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提供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以突破传统的建筑造型,创造一座极富生命力的城市雕塑,使其融合于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的焦点。该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主要包括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两部分。第一建筑主体001呈平面螺旋布置在地基000上,而第二建筑主体002呈上升螺旋架空设置在地基000的上方位置,形成一座向上“生长”的建筑,便犹如赋予了生命的“有机体”,建筑空间与细部的反重力状态,犹如对抗引力的生长。
具体地,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的远端衔接所述第二建筑主体002的近端。所述第二建筑主体002的近端连接第一建筑主体001,远端呈螺旋上升态势,悬空架设于第一建筑主体001的顶部,并向外侧突出布置,如图17和图18所示,形成主体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结构,该主体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结构像自然界的生命体,以有机的生命形态向上生长,象征着城市的生长。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的楼板主体结构100为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一体浇筑而成。
在其中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楼板主体结构100为钢结构拼接而成的一体化建筑。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在该主体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结构上,为克服沿螺旋的一层空间到达顶部二层费时费力的缺陷,在且于两层建筑位置设置有楼梯单元003和电梯单元004,通过楼梯单元003和电梯单元004便于快速的从一楼地面到达二层空间,而无需通过第一建筑主体001上升。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5所示,为强化这种旋转建筑形体的反重力特点,在所述第二建筑主体002近端的底部靠近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的位置设置景观堆坡005,通过景观堆坡005的设计弱化转建筑形体部分外露的结构。
并将支撑第二建筑主体002近端的若干支撑柱200隐藏设置在景观堆坡005,以及将支撑第二建筑主体002远端的若干支撑柱200隐藏在两层建筑内。即通过对应隐藏在所述景观堆坡005和所述两层建筑内的支撑柱200来支撑所述第二建筑主体002,所述第二建筑主体002呈悬空架设于地基000上方。第二建筑主体002作为架空层,其所采用支撑柱200通过景观堆坡005的手法进行了遮蔽设计,减弱支撑柱200结构在视觉上带来的厚重感以及凌乱感,加强了整个建筑的轻盈及漂浮感。
此外,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为充分利用架空层下方空间,即将景观堆坡005设置为中空结构,在其内设置设备安装空间,可将建筑设备或其他电气设备如中央空调等设置在景观堆坡里,解放建筑屋面空间,实现了建筑外墙与屋顶一体化的造型设计。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的整体结构相同,其纵向的横截面均呈C字型结构,且开口朝向外侧。不同点在于第一建筑主体001为水平设置在地基000上,且第一建筑主体001整体为半弧形结构,近端向外侧凸出延伸并向内侧弯折。第二建筑主体002整体也为半弧形结构,第二建筑主体002的近端连接第一建筑主体001的远端,第二建筑主体002的远端螺旋上升态势架空设置在地基000上方位置。主体与第一建筑主体001形成中空的五角形结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的整体结构相同,均包括楼板主体结构100、支撑柱200、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和装饰板单元400。
所述楼板主体结构100为该建筑形体的支撑龙骨结构,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以采用钢结构拼接而成,楼板主体结构100的横截面呈C字型,内垂直布置的若干所述支撑柱200。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除了支撑柱200用于支撑楼板主体结构100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也用于将支撑楼板主体结构100固定支撑在地基000上。特别是用于支撑第二建筑主体002,以将第二建筑主体002呈螺旋上升布置,形成架空状态。
所述楼板主体结构100的C字型的开口侧朝向外侧,并于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相当于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设置在楼板主体结构100的外侧壁,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采用常规铝合金窗框+白玻璃结构设计,用于采光通风及隔音作用。
此外,为提升该建筑形体整体反重力的漂浮感,在楼板主体结构100的外表面设置具有一定造型的装饰板单元400。装饰板单元400作为该主体建筑体现在外的外形面,其采用铝板拼接而成,起到美化装饰和保温隔音作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楼板主体结构100包括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而成的第一结构楼板110、第二结构楼板120和第三结构楼板130。第一结构楼板110、第二结构楼板120和第三结构楼板130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板。
具体地,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设置于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的底部,作为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的底部楼面支撑板。值得注意的是,位于第一建筑主体001底部的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为水平设置,铺设在地基000上。而位于第二建筑主体002底部的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为倾斜向上设置,以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
所述第二结构楼板120构成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的内侧壁。所述第二结构楼板120的横截面呈r字型,其下端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的内侧端,上端向外侧端倾斜布置。由第二结构楼板120在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的内侧壁形成倾斜的弧形墙面,且第二结构楼板120顶部的倾斜弧度大于底部的倾斜弧度,使得第二结构楼板120顶部弯曲90°后呈水平布置。
所述第三结构楼板130构成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的顶部楼板,其与内侧壁的第二结构楼板120为一体浇筑结构。所述第三结构楼板130设置于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的顶部,其内侧端连接所述第二结构楼板120的上端,与下方的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和内侧壁的第二结构楼板120围成一侧开口的长腔空间。
所述楼板主体结构100内长腔空间的走向分为平段和螺旋上升段,该长腔空间在第一建筑主体001位置为水平的平段区域,在第二建筑主体002内形成逐渐抬高的螺旋上升区域,螺旋上升段结构的标高复杂。
具体地,作为其中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水平位置的第一建筑主体001和螺栓设置的第二建筑主体002中,楼板主体结构100整体呈五边形螺旋上升状态,其内侧楼板板面均高于外侧的楼板板面,即第二结构楼板120上部的楼板板面高于外侧第三结构楼板130的的楼板板面,整体呈内高外底状态,以在高低衔接处形成通风采光口,并在该通风采光口处设置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
作为其中另一种替代实施方式,在水平位置的第一建筑主体001和螺栓设置的第二建筑主体002中,楼板主体结构100整体呈五边形螺旋上升状态,在五边形的边线段,其内侧楼板板面均低于外侧的楼板板面,即第二结构楼板120上部的楼板板面低于外侧第三结构楼板130的的楼板板面,此位置处第二结构楼板120上部与第三结构楼板130一体连接。但在五边形的拐弯处标高出现拐点,转变为靠外侧楼板标高低于内侧楼板的现象,即第二结构楼板120上部的楼板板面高于外侧第三结构楼板130的的楼板板面,并在该高低衔接处形成通风采光口。
该雕塑般纯净的建筑形体,为避免开启外侧的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对立面效果的不利影响,保证立面玻璃幕墙的纯净完整,将建筑屋面采用装饰板单元400以单向起坡的方式内凹,将屋面的雨水集中到排水结构板131内进行排除,内凹侧第二结构楼板120上部与第三结构楼板130之间巧妙的形成了一种单边女儿墙的设计,将该女儿墙向内平移一定的距离,保证与建筑室内空间的咬合关系,在该女儿墙段设计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如通风排烟窗(消防电动开启)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和图18所示,为便于集中排水,避免大量雨水从两侧檐口滴落,在所述第三结构楼板130的内侧端设置有排水结构板131,排水结构板131作为第三结构楼板130的一部分,与第三结构楼板130一体浇筑而成。
其中,所述排水结构板131的横截面呈U型,形成U型排水槽结构,所述排水结构板131的内侧端位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120顶端的下方位置,及其内侧段向内出挑以保证窗户的防雨效果,避免雨水之间通过第二结构楼板120下方的采光口进入室内。
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排烟是建筑方案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功能需求之一,其处理方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品质,通过对该问题的精细化深入研究,将排水结构板131的内端设置在第二结构楼板120顶端的下方位置,使得在其内侧端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120顶端底部之间形成采光通风口,根据需要,采光通风口为多个间隔布置,通过在第二结构楼板120和第三结构楼板130的连接处开口形成,便于通风采光,也可在该采光通风口处设置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为可卡合的玻璃幕墙或通风排烟窗。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结合建筑造型一起考虑,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建筑内部的通风排烟问题,也成为了建筑造型设计的亮点。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该建筑形体分别包括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与设置在外侧的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不同的是,该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设置在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顶部的采光通风口处。
具体地,所述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的四周边框密封设置于所述排水结构板131内侧端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120顶端底部之间的采光通风口处。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采用常规铝合金窗框+白玻璃结构设计,白玻璃采用可开合结构设计,用于采光、通风作用。
在幕墙体系中,常用的设计手法,是在玻璃幕墙上增加一定数量的开启扇,以满足规范要求的排烟面积,而这常常违背了大多数方案最初所追求的建筑立面简洁、大气的设计想法,建筑师经常需要在这种矛盾中去寻求平衡,而始终无法得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部分有追求的建筑师会想到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在保证立面完整的同时,通过将通风排烟窗置于建筑的屋顶,来达到通风排烟的效果,这种在建筑屋面开洞的方式不仅给建筑后期的防护(保温、排水等)带来诸多麻烦,建筑也常常会因为这些问题而提前老化,缩短了建筑的生命周期,得不偿失。
为解决上述现实状况下的种种矛盾,本发明一方面将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采置于建筑的屋顶且不用在屋面开洞,避免在干净的玻璃幕墙上增加开启扇,保证立面的纯粹性;另一方面,将第二采光通风单元500采结合屋面的U型排水槽一起考虑,协同施工图设计团队将施工图设计前置,在方案阶段解决后期施工落地的难题,有效的把设计难点转变为设计亮点。相对于传统建筑的外立面琐碎的开窗洞口以及窗框构件,这种方案有效解决了建筑物内部的通风、采光及排烟问题,使得建筑师能够打造形式更加自由以及简洁完整的外立面造型。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为保证该楼板主体结构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下翻梁111,在所述第二结构楼板120的上端设置有第二下翻梁121,以及在所述第三结构楼板130外侧端的底部设置有第三下翻梁132,第一下翻梁111、第二下翻梁121以及第三下翻梁132沿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和第二建筑主体002的长度方向布置,起到加强稳固的目的。
具体地,在所述板主体结构100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两排支撑柱200,两排的支撑柱200分别对应设置在板主体结构100的左右两端,左右两支撑柱200的下端分别对应设置在左右两所述第一下翻梁111位置,右两支撑柱200的顶端分别与上方的所述第二下翻梁121和第三下翻梁132连接。也就是说,支撑柱200的上下端对应设置在下翻梁和下翻梁位置,且支撑柱200也可以采用混凝土结构,与楼板主体结构100一体浇筑成型。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为便于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和装饰板单元400的安装,在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外端侧的底部还设置有第四下翻梁133,以便于将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的顶端安装在第四下翻梁133的外侧壁。以及在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的顶部边缘设置有上翻梁134,上翻梁134的设置便于安装固定装饰板单元400。
具体地,在所述第四下翻梁133的外侧壁对应所述上翻梁134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采用竖向设置,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的下端设置于对应的第一下翻梁111位置。
此外,如图9和图10所示,该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的近端侧壁和远端的侧壁也为开口设计,并在开口出设置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也就是说,第一结构楼板110外侧开口处的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的前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建筑主体001近端的侧壁,后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建筑主体002远端的侧壁,以在建筑形体的近端侧、外端侧以及远端侧三面设置透明的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以提高建筑形体两端的采光率和通透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第二建筑主体002区间段,对应的所述楼板主体结构100还包括若干第四结构楼板140和若干第五结构楼板150。所示第四结构楼板140作为室内空间的水平楼面,若干第五结构楼板150作为高度逐渐抬升的行走通道。
具体地,若干所述第四结构楼板140沿所述长腔空间的长度方向依次水平布置,且第四结构楼板140水平位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的上方位置,可在每个所述第四结构楼板140上形成一个水平布置的独立办公区域,且每一个独立办公区域的水平高度随螺旋上升逐渐抬高,从而满足常规设计对室内平整度的要求。
所述第四结构楼板140的内侧端连接第二结构楼板120的下端,所述第四结构楼板140的中部和外侧边缘通过下翻梁固定连接第一结构楼板110,第四结构楼板140与第二结构楼板120和第一结构楼板110可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而成。
为便于人员在第二建筑主体002内上下通行,以进入不同的办公区域,该楼板主体结构100还包括若干第五结构楼板150,若干第五结构楼板150的水平高度与若干所述第四结构楼板140相对应,呈逐渐增高。且若干第五结构楼板150沿所述长腔空间的长度方向依次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的外侧端位置,且前后相邻两所述第五结构楼板150之间通过台阶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五结构楼板150与第四结构楼板140在同一水平面上,可从第五结构楼板150构成的行走通道直接进入由第四结构楼板140构成的办公区域。而上下连接的两第五结构楼板150直接采用台阶或坡道连接。
作为其中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第五结构楼板150的水平高度低于或高于第四结构楼板140的水平高度,第五结构楼板150与第四结构楼板140连通处采用台阶连接。以及上下连接的两第五结构楼板150也直接采用台阶或坡道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7、图8、图9、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装饰板单元400构成该主体建筑体现在外的建筑幕墙,起到美化装饰和保温隔音作用,其主要包括第一装饰板单元410、第二装饰板单元420、第三装饰板单元430和第四装饰板单元440。
具体地,如图13、图14、图15、图16和图19所示,所述第一装饰板单元410整体的横截面呈r字型,对应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120的外表面,且第一装饰板单元410的下端和上端呈弧形设计,具有一定的造型美感。
所述第一装饰板单元410主要由第一龙骨框架和若干第一铝板412组成,若干第一铝板412之间通过不锈钢自攻钉固相互拼接固定在第一龙骨框架上,且相邻的两第一铝板412之间采用密封胶和泡沫棒进行密封。
所述支撑龙骨包括若干第一支撑龙骨411和若干第二支撑龙骨413,若干第一支撑龙骨411组成用于安装固定若干第一装饰板单元410的安装框架,安装框架通过第二支撑龙骨413采用铆钉固定在第二结构楼板120上。
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420的横截面呈中间凸起的三角形结构,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三结构楼板130的顶部,且其内侧端延伸至排水结构板131处,外侧端延伸至上翻梁134位置,以在第三结构楼板130顶部形成横截面为三角形的屋顶结构,该三角形的屋顶结构在屋脊两侧形成坡面。
此外,在第二装饰板单元420外侧端的顶部还设置有排水槽421,以便于对述第二装饰板单元420外侧坡面的雨水进行排水。而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420内侧坡面的雨水则通过排水结构板131构成的U型排水槽进行排水。
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420与所述第一装饰板单元410的结构相同,也同样由由龙骨框架和若干铝单板组成,若干铝单板之间通过不锈钢自攻钉固相互拼接固定在龙骨框架上,龙骨框架采用铆钉固定在第三结构楼板130的顶部,且相邻的两铝单板之间采用密封胶和泡沫棒进行密封。
为了避免局部去掉支撑柱后柱跨更大,导致顶部的支撑梁比较厚重,以及按照传统的建造方式容易显得很笨重的问题,如图13、图14、图15、图16、图21和图22所示,将该建筑形体的上檐口和下檐口位置均采用三角形结构设计。在上檐口位置设置三角形结构的所述第三装饰板单元430,以及在下檐口位置设置三角形结构的所述第四装饰板单元440,通过三角形结构的檐口设计,可充分体现了建筑形体反重力的漂浮感,使建筑显得更为轻薄。
具体性,如图21所示,所述第三装饰板单元430设置在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420的外侧端,且横截面呈侧放的等腰三角形结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三结构楼板130的外侧端,且与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420连接,形成轻薄的上檐口结构。
所述第三装饰板单元430主要由第三龙骨框架和若干第三铝板438组成,若干第三铝板438之间通过不锈钢自攻钉固相互拼接固定在第三龙骨框架上,且相邻的两第三铝板438之间采用密封胶和泡沫棒进行密封。第三铝板438采用铝单板,第三龙骨框架为采用镀锌方管焊接而成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框架。
所述第三龙骨框架包括若干组第一热镀锌方管431、第二热镀锌方管432、第三热镀锌方管433、第四热镀锌方管434、第五热镀锌方管435、第六热镀锌方管436。
由第一热镀锌方管431、第二热镀锌方管432、第三热镀锌方管433、第四热镀锌方管434、第五热镀锌方管435、第六热镀锌方管436拼接组成若干组间隔布置的支撑框架,相邻两组框架之间通过横向布置的第五热镀锌方管435连接。且在该支撑框架内采用两组第三斜撑437加固连接,第三斜撑437采用热镀锌角钢。
第三热镀锌方管433为半圆形结构,其直径远小于内侧竖向布置的第一热镀锌方管431,从而在外侧形成浅薄的框体结构。且第一热镀锌方管431采用铆钉固定在第三结构楼板130顶部的上翻梁134的外侧壁。
此外,如图22所示,所述第四装饰板单元440的横截面也呈的直角三角形结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110的外侧端,形成轻薄的下檐口结构。
所述第四装饰板单元440主要由第四龙骨框架和若干第四铝板448组成,若干第四铝板448之间通过不锈钢自攻钉固相互拼接固定在第四龙骨框架上,且相邻的两第四铝板448之间采用密封胶和泡沫棒进行密封。第四铝板448采用铝单板,第四龙骨框架为采用镀锌方管焊接而成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框架。
所述第四龙骨框架包括若干组第一方管441、第二热方管442、第三方管443、第四方管444、第五方管445、第六方管446。第一方管441、第二热方管442、第三方管443、第四方管444、第五方管445、第六方管446均采用热镀锌方管。
由第一方管441、第二热方管442、第三方管443、第四方管444、第五方管445、第六方管446。拼接组成若干组间隔布置的支撑框架,相邻两组框架之间通过横向布置的第五方管445连接。且在该支撑框架内采用两组第四斜撑447加固连接,第四斜撑447采用热镀锌角钢。
第四方管443为半圆形结构,其直径远小于内侧竖向布置的第一方管441,从而在外侧形成浅薄的框体结构。且第一方管441采用铆钉固定在第一结构楼板110外侧端的下翻梁111上。
采用三角形檐口结构设计的第三装饰板单元430和第四装饰板单元440使得建筑显得更为轻薄,体现了建筑反重力的漂浮感。克服了传统建造方式的檐口显得很笨重的问题。在第三装饰板单元430和第四装饰板单元440之间设置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固定在上、下翻梁上,为避免扇窗的开启对建筑立面效果的不利影响,保证立面玻璃幕墙的纯净完整,其的采用不可开合的全封闭结构设计,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由不锈钢窗框和设置在不锈钢窗框内的白玻组成。
在整体外观方面,上下檐口的第三装饰板单元430和第四装饰板单元440与第一采光通风单元300组成白玻+铝单板的材料组合,不仅打造出建筑如雕塑般纯净的造型感觉,同时完美地体现了建筑“反重力”、“看与被看”、“展示与被展示”的设计理念。
本发明的建筑形体从造型到立面均采用一体化设计,背立面和屋顶均采用装饰板单元外包,充分发挥铝单板的可塑性。虽然建筑形体较为特殊,但得益于正五边形的形体优势和参数化的应用,可将几个转角位置的铝单板进行统一,既可大大减少成本投入又可打造出建筑如雕塑般纯净的造型感觉。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平面螺旋布置的第一建筑主体和呈上升螺旋布置的第二建筑主体;其中:
所述第一建筑主体的远端衔接所述第二建筑主体的近端;所述第二建筑主体的远端悬空架设于第一建筑主体的顶部,并向外侧突出布置,形成整体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结构,且于两层建筑位置设置有楼梯单元和电梯单元;
所述第一建筑主体和第二建筑主体均包括楼板主体结构、支撑柱、第一采光通风单元和装饰板单元;
其中,所述楼板主体结构的横截面呈C字型,内垂直布置的若干所述支撑柱;且其C字型的开口侧朝向外侧,并于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采光通风单元,以及于其外表面铺设有所述装饰板单元;
所述楼板主体结构包括一体浇筑而成的第一结构楼板、第二结构楼板和第三结构楼板,其中:
所述第一结构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建筑主体和第二建筑主体的底部;
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横截面呈r字型,其下端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内侧端,上端向外侧端倾斜布置;
所述第三结构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建筑主体和第二建筑主体的顶部,其内侧端连接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和第二结构楼板围成一侧开口的长腔空间;
所述第二建筑主体位置的所述楼板主体结构还包括若干第四结构楼板和若干第五结构楼板,其中:
若干所述第四结构楼板沿所述长腔空间的长度方向依次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上方位置,每个所述第四结构楼板形成一个独立的办公区域;
若干第五结构楼板沿所述长腔空间的长度方向依次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外侧端位置,且前后相邻两所述第五结构楼板之间通过台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建筑主体近端的底部靠近所述第一建筑主体的位置设置有景观堆坡;
其中,所述第二建筑主体通过对应隐藏在所述景观堆坡和所述两层建筑内的支撑柱悬空架设于地基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结构楼板的内侧端设置有排水结构板;
其中,所述排水结构板的横截面呈U型,其内侧端位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的下方位置,且其内侧端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底部之间形成采光通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筑主体和第二建筑主体均还包括第二采光通风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采光通风单元设置于所述排水结构板内侧端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底部之间的采光通风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下翻梁,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二下翻梁,以及所述第三结构楼板外侧端的底部设置有第三下翻梁,其中:
下方的左右两所述第一下翻梁与上方的所述第二下翻梁、第三下翻梁呈上下对应布置,并通过对应的所述支撑柱支撑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外端侧的底部还设置有第四下翻梁、顶部边缘设置有上翻梁;
其中,所述第四下翻梁的外侧壁对应所述上翻梁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的底端设置于对应的第一下翻梁位置;
且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的前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建筑主体近端的侧壁,后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建筑主体远端的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板单元包括第一装饰板单元、第二装饰板单元、第三装饰板单元和第四装饰板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r字型,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中间凸起的三角形结构,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三结构楼板的顶部,且其内侧端延伸至排水结构板处,外侧端延伸至上翻梁位置;
所述第三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结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三结构楼板的外侧端,且与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连接,形成轻薄的上檐口结构;
所述第四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结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外侧端,形成轻薄的下檐口结构。
CN202210864623.8A 2022-07-21 2022-07-21 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 Active CN1151108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4623.8A CN115110802B (zh) 2022-07-21 2022-07-21 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4623.8A CN115110802B (zh) 2022-07-21 2022-07-21 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0802A CN115110802A (zh) 2022-09-27
CN115110802B true CN115110802B (zh) 2024-01-16

Family

ID=83334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64623.8A Active CN115110802B (zh) 2022-07-21 2022-07-21 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1080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27801A (ja) * 2013-05-27 2014-12-08 株式会社エム・プランニング 津波避難用建造物
CN109898659A (zh) * 2019-03-28 2019-06-18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上升式多空间结构体系
CN209907847U (zh) * 2019-01-15 2020-01-07 上海尤安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建筑内部自然通风排烟装置
CN112459316A (zh) * 2020-11-25 2021-03-09 浙大城市学院 一种用于螺旋递升式幕墙支撑的竖向长悬挑桁架结构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27801A (ja) * 2013-05-27 2014-12-08 株式会社エム・プランニング 津波避難用建造物
CN209907847U (zh) * 2019-01-15 2020-01-07 上海尤安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建筑内部自然通风排烟装置
CN109898659A (zh) * 2019-03-28 2019-06-18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上升式多空间结构体系
CN112459316A (zh) * 2020-11-25 2021-03-09 浙大城市学院 一种用于螺旋递升式幕墙支撑的竖向长悬挑桁架结构及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0802A (zh) 202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ookes et al. The building envelope: applications of new technology cladding
CN106894552A (zh) 幕墙龙骨单元、幕墙单元件及幕墙结构
CN115110802B (zh) 一种独特的一体化曲线螺旋扭转的建筑形体
CN206655319U (zh) 钢结构剧院结构
CN215668946U (zh) 一种廊桥式接待亭
CN203755506U (zh) 一种飘带幕墙结构
CN218346967U (zh) 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
CN208486366U (zh) 一种钢结构磷石膏建筑物
CN219621982U (zh) 一种预制窗的防水节点
CN219992906U (zh) 一种历史建筑更新中自然采光与遮阳平衡的顶棚
CN217419930U (zh) 一种房屋建筑
CN218563162U (zh) 一种户外苹果仓
CN113982099B (zh) 有曲线的建筑外立面及制造方法、建筑外立面系统和模块
CN218405891U (zh) 一种外挂式横装墙板模块、含窗外挂墙体结构
CN214614859U (zh) 一种通风柱
CN218952400U (zh) 一种阳台
CN218758339U (zh) 一种建筑屋面圆形采光天井
CN216075904U (zh) 一种模块化墙板结构
CN217999127U (zh) 独立空间构架体系的平台单体与建筑外立面的连接构造
CN211691624U (zh) 一种装配式绿色藏族碉房
KR100928054B1 (ko) 단위공간 조합형 조립식 주택
CN2675757Y (zh) 改进型敞开式双层幕墙通风结构
Layla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MEIER’S TIMELESS STYLE
JP2604324Y2 (ja) バルコニーの囲い構造
JP5653712B2 (ja) 建物の床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