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07114A - 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07114A
CN115107114A CN202110302632.3A CN202110302632A CN115107114A CN 115107114 A CN115107114 A CN 115107114A CN 202110302632 A CN202110302632 A CN 202110302632A CN 115107114 A CN115107114 A CN 1151071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body
buffer
grip
housing
grip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26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江德至
寺西卓也
徐俊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i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0263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07114A/zh
Priority to JP2022012372A priority patent/JP2022146868A/ja
Publication of CN115107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071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CPLANING, DRILLING, MILLING, TURNING OR UNIVERSAL MACHINE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 B27C5/00Machines designed for producing special profiles or shaped work, e.g. by rotary cutters; Equipment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GACCESSORY 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WORK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S; TOOLS FOR WORK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S; SAFETY DEVICES FOR WOOD WORKING MACHINES OR TOOLS
    • B27G3/0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bark-zones, chips, waste, or dust, specially design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wood-working machine or in wood-working pla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DWORKING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S
    • B28D1/00Working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s, e.g. brick, concrete or glas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Machines, devices, tools therefor
    • B28D1/22Working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s, e.g. brick, concrete or glas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Machines, devices, tools therefor by cutting, e.g. inci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DWORKING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S
    • B28D7/00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with machines or devices of the preceding groups
    • B28D7/02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with machines or devices of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removing or laying dust, e.g. by spraying liquids; for cooling 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因落下等而引起的冲击的强度高的作业机。作业机(1)具有马达(13),且具备包含容纳马达(13)的基部(11)的外壳(10)。外壳(10)具有连接于基部(11)的把持部(20)和连接于把持部(20)的电池装拆部(23)。在把持部(20)的电池装拆部(23)侧的端部设置有缓冲部(20a)。缓冲部(20a)为向把持部(20)的内方弯曲的弯曲部。缓冲部(20a)为向把持部(20)的内方凹陷的槽形状,且绕把持部(20)的中心轴全周配置。

Description

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容纳动力机的外壳的作业机。
背景技术
在下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由电池驱动的作业机。电池能够在作业机装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794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作业机中,通常形成有把持部,而且为了易于握持,一部分构成得较细。因此,在落下时,冲击的力集中于细的部分,有可能导致破损、变形。另外,在将金属模具设为分模而可以进行局部的结构变更的情况下,难以在分模部分设置加强用的弹性体等,因此,该分模部分的耐久性会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状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因落下等而产生的冲击的强度高的作业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某方案为一种作业机,其具有动力机,该作业机的具备包含容纳上述动力机的基部的外壳,上述外壳具有连接于上述基部的把持部和连接于上述把持部的电池装拆部,且在上述把持部的上述电池装拆部侧的端部具有缓冲部。
根据该方案,通过缓冲部对冲击的缓冲功能,能够抑制外壳的破损、变形。
上述缓冲部可以为弯曲部。
上述把持部可以形成中空的筒状。
上述缓冲部可以配置于相对于上述把持部的中心轴对称的位置。
上述缓冲部可以绕上述中心轴全周配置。
上述缓冲部可以与上述把持部形成一体构造。
上述缓冲部可以为槽形状,且在内部设有弹性体。
上述弹性体的端部可以位于上述缓冲部的内部。
也可以是,上述缓冲部为向内方凹陷的形状,上述弹性体配置于上述缓冲部的外表面。
也可以是,设于上述把持部的弹性体与设于上述缓冲部的弹性体连接。
也可以是,上述外壳在上述把持部与上述电池装拆部之间具有分模部分。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为一种作业机,其具有动力机,该作业机在容纳上述动力机的外壳的分模部分设有缓冲部。
本发明的再另一方案为一种作业机,其具有动力机,该作业机在容纳上述动力机的外壳的外表面设置弹性体,并且将上述弹性体的端面位置处的上述外壳的外表面设为弯曲形状。根据该方案,能够提高耐久性。
此外,以上的结构要素的任意的组合、将本发明的表现在方法、系统等之间进行转换而得到的形式,作为本发明的方案仍是有效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对因落下等而产生的冲击的强度高的作业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的右侧视图。
图2是作业机1的除去了右外壳10R的右侧视图。
图3是作业机1的从把持部20起向下方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在与图3同样的立体图中省略了覆盖把持部20的表面的弹性体22的立体图。
图5是在与图3同样的立体图中卸下了右外壳10R的立体图。
图6(A)是把持部20的下部和电池装拆部23的右侧剖视图。图6(B)是其左侧视图。
图7(A)是从图6(A)中省略了弹性体22的图。图7(B)是从图6(B)中省略了弹性体22的图。
图中:
1—作业机(刀切割器),10—外壳,10R—右外壳,10L—左外壳,11—基部,12—基底支撑部,13—马达(动力机),14—电池(电池组),15a—小径锥齿轮,15b—大径锥齿轮,18—切割刀,20—把持部,20a—缓冲部,21—开关,22—弹性体(高弹体),22a—端部,23—电池装拆部,30—基底,40—集尘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各附图中所示的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部件等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方式并非限定发明,而只是例示。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全部的特征及其组合不一定是发明的实质性的内容。
本实施方式涉及作业机1。作业机1为刀切割器。作业机1具有外壳10、基底30及集尘箱40,适于三合板、石膏板等板材的切割。
外壳10例如为树脂成形体,包含基部11、基底支撑部12、把持部20、以及电池装拆部23。外壳10由右外壳10R和左外壳10L构成。右外壳10R和左外壳10L在对接的状态下相互固定,从而形成外壳10。
集尘箱40设于基部11的长度方向一端侧。集尘箱40具有将与基部1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箱形的外观。在作业机1中,将基部11的长度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设置有集尘箱40的侧设为前方,将与设置有集尘箱40的侧相反的侧设为后方。另外,将集尘箱40的长度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设置有基底30的侧设为上方,将设置有把持部20的侧设为下方。而且,将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左方及右方以从前方观察作业机1的情况为基准规定。基部11的长度方向和基底30的长度方向一致。
把持部20与基部11连接且位于基部11的下侧。把持部20形成中空的筒状。电池装拆部23与把持部20的下端连接。基底30支撑于基底支撑部12且位于外壳10的上侧。集尘箱40位于外壳10的前侧。右外壳10R形成外壳10的右一半,左外壳10L形成外壳10的左一半。
如图2所示,作为动力机的马达13容纳于外壳10的基部11。在外壳10内,除了马达13,还容纳有减速机构、转换机构等。马达13为将安装于把持部20的下端的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14作为电源的电动马达。马达13为具备容纳有转子及定子的马达外壳、固定于转子且与转子一体旋转的输出轴等的无刷马达。输出轴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输出轴的前端设置有小径锥齿轮15a。
小径锥齿轮15a与大径锥齿轮15b咬合,大径锥齿轮15b以沿与输出轴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为旋转轴旋转。由小径锥齿轮15a及大径锥齿轮15b构成减小马达13的输出轴的转速,并增大转矩的减速机构。在设置有大径锥齿轮15b的支撑轴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偏心凸轮。偏心凸轮与大径锥齿轮15b同样地以沿与马达13的输出轴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但是,偏心凸轮相对于大径锥齿轮15b偏心。
在外壳10内设置有侧视为大致L字形的未图示的安装杆。安装杆被支撑为可沿上下及前后移动。安装杆的下部与偏心凸轮卡合,安装杆的上部与切割刀18连结。与偏心凸轮卡合着的安装杆随着偏心凸轮的旋转进行周期运动。具体而言,安装杆随着偏心凸轮的旋转,周期性地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往复运动。连结于安装杆的切割刀18根据安装杆16的周期运动而动作,切割板材等对象物。这样,由偏心凸轮及安装杆构成将马达13的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切割刀18的往复运动(摆动)的转换机构。
当设置于把持部20的上端的开关21被操作时,向马达13供给电力,马达13的输出轴旋转。如上述,马达13的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被减速机构(小径锥齿轮15a及大径锥齿轮15b)减速,并由转换机构(偏心凸轮及安装杆)转换成切割刀18的往复运动。使用者用右手或左手握持把持部20,并用握持着把持部20的手的食指操作开关21。使用者例如用右手握持把持部20,一边用右手的食指操作开关21,一边使作业机1从后方朝向前方移动。也就是,将作业机1向近前拉。
基底30具有以前后方向为长边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基底30通过紧固螺钉等固定于外壳10。基底30的上表面为在切割对象物时贴靠于该对象物的表面的抵接面。基底30横跨外壳10及集尘箱40。具体而言,基底30的后方与外壳10(基底支撑部12)的上部重叠,基底30的前方与集尘箱40的上部重叠。
切割刀18贯通基底30的开口部,切割刀18的一部分从基底3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当在基底30的上表面贴靠于对象物的表面的状态下使切割刀18往复运动(摆动)时,对象物被从基底30的上表面突出的切割刀18的突出部分切割。
当通过切割刀18切割基底30的上表面贴靠的对象物时,产生粉尘。随着切割所产生的粉尘通过基底30的开口部收集到集尘箱40。换而言之,集尘箱40将随着对象物的切断所产生的粉尘通过设置于基底30的开口部而收集,防止或降低向周围的飞散。
集尘箱40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例如聚碳酸酯纤维)形成。因此,能够目视确认集尘箱40内的粉尘的有无、量。集尘箱40可在外壳10装卸,根据需要使集尘箱40从外壳10分离,能够废弃积存于集尘箱40内的粉尘。
作业机1的特征在于,外壳10在把持部20的下端部(电池装拆部23侧的端部)具有缓冲部20a。以下,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把持部20为了易于握持而构成得较细。另一方面,电池装拆部23为大径,以能够连接电池(电池组)14。因此,外壳10为从把持部20的下端朝向下方扩径的形状。因此,把持部20的下端部容易集中因落下等的冲击而引起的应力,且容易引起破损、变形。
而且,在将成型外壳10的金属模具设为分模的情况下,若构成为使把持部20与电池装拆部23的边界部为分模部分(使成型电池装拆部23的金属模具和成型其它部分的金属模具分开),则能够低成本地对应电池装拆部23的结构变更(装拆的电池14的尺寸变更)。但是,在使用多个模具一体构成外壳的情况下,在多个模具彼此的接合面位置,难以在外壳外表面将弹性体一体成型,因此,该分模部分的耐久性降低,容易引起把持部20的下端部的破损、变形。另外,在采用了通过一体成型将弹性体设置至分模位置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弹性体的端面露出(弹性体的端部相对于外壳外表面凸起,形成阶梯)和弹性体脱落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构成为使硬质的树脂部分的外表面和弹性体的外表面连续,不产生阶梯部分。但是,为此在被弹性体覆盖的硬质树脂部分和未覆盖的树脂部分形成阶梯,在设有弹性体的外壳外表面(下沉的部分)的端部产生角。更详细而言,在外壳中,相对于未被弹性体覆盖的外表面部分,被弹性体覆盖的承接部分为向内方下沉的样子,在连接外表面部分和承接部分的连接部分与承接部分产生凹陷一样的角(建筑学上所说的阴角)。因此,冲击时,应力集中于该阶梯部分(角),从而导致易于引起破损、变形。
缓冲部20a抑制把持部20的下端部的破损、变形,提高外壳10对因落下等而引起的冲击的强度。缓冲部20a是向把持部20的内方(中心轴侧)弯曲的弯曲部。更具体而言,缓冲部20a通过构成为外周侧向内方凹陷,并且内周侧向内方突出而形成弯曲形状。在缓冲部20a的外周侧和内周侧,外周侧的曲率更大。另外,缓冲部20a的厚度大致恒定。缓冲部20a具有向把持部20的内方凹陷的槽形状,且绕把持部20的中心轴在全周配置(绕一圈闭合)。缓冲部20a作为把持部20的一部分与把持部20形成一体构造。在对外壳10施加冲击时,缓冲部20a相对于其它部分进行相对移动(例如挠曲变形),缓和(吸收)冲击。缓冲部20a连接外壳10的一部分(马达外壳11、基底30、开关21的容纳部分等)和外壳10的另一部分(电池装拆部23),并且以使该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可以弹性地相对移动的方式发挥作用。在对一部分(或另一部分)施加冲击、压力时,以缓冲部20a的弯曲形状中心位置(中空部分)为支点,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以旋转的方式相对移动。此时,缓冲部20a(弯曲部)的一部分以收缩的方式挠曲(弯曲),并且在该一部分的相反位置(180度相反)的位置,以扩展的方式挠曲。外壳10由树脂构成,因此具有弹性,挠曲的缓冲部20a想要复原。这样,缓冲部20a如螺旋弹簧那样发挥功能,抑制因碰撞而引起的破损、振动的传递。
在把持部20一体成形(一体设置)有弹性体(高弹体)22。弹性体22作为防滑件发挥功能,并且保护外壳10远离冲击。弹性体22的端部22a配置于缓冲部20a的外表面(把持部20的面向外方的面),位于缓冲部20a的槽形状的内部。在弹性体22的端部22a中,背面沿着缓冲部20a的外表面弯曲,但表面从把持部20的径向观察大致平坦。弹性体22的端部22a的表面形成为与电池装拆部23的表面成为连续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1)在把持部20的下端部设置有缓冲部20a,因此,能够抑制把持部20的下端部的破损、变形。由此,因落下等的冲击而引起的应力容易集中且容易引起破损、变形的部位、即把持部20的下端部在构造上被强化,外壳10的对因落下等而引起的冲击的强度提高。
(2)缓冲部20a为弯曲形状,因此,能够由缓冲部20a整体分散承受应力,耐久性高。另外,在弹性体22的端面位置设置形成弯曲形状的缓冲部20a,因此,位于弹性体22的端面位置内周侧的外壳10的树脂部分不会成为阶梯状,外表面部分和设置有弹性体22的承接部分平缓地连接。换而言之,在位于弹性体22的端面位置内周侧的外壳10的外表面不会产生向内方凹陷的角(上述的阴角)。由此,能够解决应力集中于阶梯部分(角)这一现有课题,且使耐久性提高。特别是,如上述地,在分模结构中,分模位置部分容易成为阶梯状,因此,在分模结构中的弹性体的端面位置应用本发明的弯曲构造非常有效。
(3)缓冲部20a绕把持部20的中心轴全周配置,因此,能够适当缓和对把持部20的下端部施加的多个方向的碰撞。
(4)缓冲部20a为向内方凹陷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为了缓冲结构而在把持部20产生突出,能够抑制作业性的降低。
(5)通过缓冲部20a,作业产生的振动被吸收,得到针对电池14的防振效果。
(6)在缓冲部20a的外周部分(槽的内部)设置有弹性体22的端部22a,因此,也得到由弹性体22的端部22a带来的冲击吸收效果。另外,弹性体22的端部22a位于下沉一层的槽状的缓冲部20a(弯曲部),从而端部22a向内方凸出,成为端部22a的凸形状卡合于外壳10的样子,从而能够抑制弹性体22的剥离。
(7)设置于把持部20的弹性体22在缓冲部20a的内部连续(延伸),因此,不需要在缓冲部20a额外配置弹性体,在制造上是优选的。
(8)弹性体22的端部22a的背面沿着缓冲部20a的外面弯曲,但表面从把持部20的径向观察大致平坦,因此,能够抑制因缓冲部20a的存在而引起的用户的握持感的变化。另外,弹性体22的端部22a的表面与电池装拆部23的表面构成连续面,因此,没有不必要的凹凸,且容易握持。
(9)通过将把持部20设为中空,容易使配线等结构位于内部,另一方面,由于减少相应的厚度,因此,耐久性会降低,但根据本发明,也能够提高这样的中空部分的耐久性。因此,特别是对于将本发明应用于需要为了配置配线及开关而构成为中空的把手部分,是有效的。另外,通过设为中空,能够提高缓冲部20a的弯曲形状的自由度,例如,通过变更厚度、形状,能够容易地调整耐冲击性。
以上以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为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各处理过程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以下涉及变形例。
缓冲部20a不限于绕把持部20的中心轴绕一圈闭合的结构,也可以绕把持部20的中心轴以螺旋状旋转,旋转数也可以超过一圈。
缓冲部20a也可以限定地设于把持部20的中心轴周围的一部分。该情况下,缓冲部20a优选配置于相对于把持部20的中心轴对称的位置。例如,缓冲部20a也可以设置于把持部20的下端部的前部和后部。该情况下,对于想要向前后方向折把持部20的应力,耐久性提高。
缓冲部20a也可以为向外侧凸出的形状。
也可以代替把持部20的下端部,或者在此基础上,在其它部位设置缓冲部20a。例如,在外壳10的分模部分还存在于把持部20与电池装拆部23的边界部以外的情况下,通过在该分模部分设置缓冲部,可补偿因分模而引起的构造上的弱点。
马达13也可以为带电刷的马达。动力机也可以为马达以外。本发明的作业机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刀切割器,也可以为冲击螺丝刀等其它种类的作业机。

Claims (13)

1.一种作业机,其具有动力机,该作业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包含容纳上述动力机的基部的外壳,
上述外壳具有连接于上述基部的把持部和连接于上述把持部的电池装拆部,且在上述把持部的上述电池装拆部侧的端部具有缓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缓冲部为弯曲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把持部形成中空的筒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缓冲部配置于相对于上述把持部的中心轴对称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缓冲部绕上述中心轴全周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缓冲部与上述把持部形成一体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缓冲部为槽形状,且在内部设有弹性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体的端部位于上述缓冲部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缓冲部为向内方凹陷的形状,
上述弹性体配置于上述缓冲部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把持部的弹性体与设于上述缓冲部的弹性体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壳在上述把持部与上述电池装拆部之间具有分模部分。
12.一种作业机,其具有动力机,该作业机的特征在于,
在容纳上述动力机的外壳的分模部分设有缓冲部。
13.一种作业机,其具有动力机,该作业机的特征在于,
在容纳上述动力机的外壳的外表面设置弹性体,并且将上述弹性体的端面位置处的上述外壳的外表面设为弯曲形状。
CN202110302632.3A 2021-03-22 2021-03-22 作业机 Pending CN1151071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2632.3A CN115107114A (zh) 2021-03-22 2021-03-22 作业机
JP2022012372A JP2022146868A (ja) 2021-03-22 2022-01-28 作業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2632.3A CN115107114A (zh) 2021-03-22 2021-03-22 作业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07114A true CN115107114A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2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2632.3A Pending CN115107114A (zh) 2021-03-22 2021-03-22 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46868A (zh)
CN (1) CN11510711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46868A (ja) 2022-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66773B2 (en) Power tool including an anti-vibration handle
US8316957B2 (en) Hand-held power tool
JP5039574B2 (ja) バッテリー付き電動工具
US10857660B2 (en) Power tool
CN110315482B (zh) 电动工具
JP2019038093A (ja) 作業工具
WO2021075236A1 (ja) レシプロソー
JP6661328B2 (ja) 電動工具
CN113692868B (zh) 园艺用修剪机
JP5852901B2 (ja) 往復回転式電動工具
JP5942662B2 (ja) 刈込機
CN101722335A (zh) 手持式往复锯切机
CN115107114A (zh) 作业机
EP2527071A1 (en) Cutting tool with dust preventing device
JP4451344B2 (ja) ハンドル
JP2012196735A (ja) 切断工具
JP6862121B2 (ja) ロングヘッジトリマ
JP2012071360A (ja) 回転工具
WO2023243359A1 (ja) 作業機
JP5997038B2 (ja) 手持ち式動力工具
JP2023084985A (ja) 電動工具
JP7464139B2 (ja) 作業機
JP2014136296A (ja) 携帯型作業機
US20220241950A1 (en) Power tool having hammer mechanism
JP5290106B2 (ja) 電気かみそ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