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3071A - 售货机 - Google Patents

售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3071A
CN115083071A CN202210836770.4A CN202210836770A CN115083071A CN 115083071 A CN115083071 A CN 115083071A CN 202210836770 A CN202210836770 A CN 202210836770A CN 115083071 A CN115083071 A CN 115083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oods
plate
vending machine
supply cabinet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367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金
张文君
郭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ak Deer Robotics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ak Deer Robotics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ak Deer Robotics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Oak Deer Robotics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3677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830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83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30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1/00Coin-free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or the like, discrete articles
    • G07F11/02Coin-free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or the like, discrete articles from non-movable magazines
    • G07F11/04Coin-free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or the like, discrete articles from non-movable magazines in which magazines the articles are stored one vertically above the other
    • G07F11/16Delivery mean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1/00Coin-free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or the like, discrete articles
    • G07F11/02Coin-free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or the like, discrete articles from non-movable magazines
    • G07F11/04Coin-free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or the like, discrete articles from non-movable magazines in which magazines the articles are stored one vertically above the other
    • G07F11/16Delivery means
    • G07F11/165Delivery means using xyz-picker or multi-dimensional article pick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7/00Coin-freed apparatus for hiring articles; Coin-freed facilities or services
    • G07F17/0064Coin-freed apparatus for hiring articles; Coin-freed facilities or services for processing of food articles
    • G07F17/0071Food articles which need to be processed for dispensing in a cold condition, e.g. ice and ice cream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7/00Coin-freed apparatus for hiring articles; Coin-freed facilities or services
    • G07F17/0064Coin-freed apparatus for hiring articles; Coin-freed facilities or services for processing of food articles
    • G07F17/0078Food articles which need to be processed for dispensing in a hot or cooked condition, e.g. popcorn, nut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9/00Details other than those peculiar to special kinds or types of apparatus
    • G07F9/10Casings or parts thereof, e.g. with mean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9/00Details other than those peculiar to special kinds or types of apparatus
    • G07F9/10Casings or parts thereof, e.g. with mean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G07F9/105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f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for the conditioning of articles and their stor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售货机。售货机包括储藏柜和供应柜。储藏柜包括储藏柜体及均收容于储藏柜体内的货道装置、制冷装置及取货装置,货道装置用于存放货物,储藏柜体包括用于供货物放入货道装置的补货门,制冷装置用于冷冻或冷藏货物。供应柜包括供应柜体及均收容于供应柜体内的加热装置、保温仓及送货装置,供应柜体的取货面和补货门分别位于售货机的相背两侧,加热装置用于加热货物,保温仓用于存放并保温货物。取货装置用于将货道装置上的货物输送至供应柜,送货装置用于将货物输送至加热装置或保温仓、及将加热后的货物输送至保温仓。本申请的售货机能够将冷冻或冷藏的食物加热并存放在保温仓内,避免等待用户取餐的时间过长导致食物放冷或放坏。

Description

售货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自动贩卖机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售货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售货机,例如面包售卖机、饮料售卖机、咖啡售卖机、甚至是快餐售卖机,以满足当下人们对无接触、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的需求。然而,目前市面上用于售卖诸如食物等一类高温易坏、低温不宜使用的货物的售货机而言,出货后需在短期内必须取走,否则货物容易放冷或放坏,变得不宜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售货机,所述售货机包括储藏柜和供应柜。所述储藏柜包括储藏柜体及均收容于所述储藏柜体内的货道装置、制冷装置及取货装置,所述货道装置用于存放货物,所述储藏柜体包括用于供所述货物放入所述货道装置的补货门,所述制冷装置用于冷冻或冷藏所述货物。所述供应柜包括供应柜体及均收容于所述供应柜体内的加热装置、保温仓及送货装置,所述供应柜体包括供用户取货的取货面,所述取货面和所述补货门分别位于所述售货机的相背两侧,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货物,所述保温仓用于存放并保温所述货物。所述取货装置用于将所述货道装置上的所述货物输送至所述供应柜,所述送货装置用于将输送进所述供应柜的所述货物输送至所述加热装置或所述保温仓、及将加热后的所述货物输送至所述保温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货道装置与所述补货门相对,并包括层板及设置于所述层板的传送模组。所述层板用于承载所述货物。所述传送模组用于将所述层板上的所述货物传送至所述取货装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取货装置包括第一取货轨道、与所述第一取货轨道滑动连接的第二取货轨道、与所述第一取货轨道滑动连接的第二取货轨道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取货轨道的取货模组。所述第二取货轨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取货轨道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取货模组用于承载所述货物,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取货轨道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储藏柜体还包括与所述补货门相背的出货侧壁,所述出货侧壁设有出货口及通道门,所述通道门设于所述出货口处,用于开放或遮挡所述出货口;所述供应柜还包括与所述取货面相背的入货侧壁,所述入货侧壁设有入货口,在所述通道门开放所述出货口的情况下,所述入货口与所述出货口相对且连通;所述取货模组用于传输所述货物使其经过所述出货口及所述入货口进入所述供应柜体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供应柜还包括收容于所述供应柜体内的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设于所述入货口处,用于承接从所述取货模组传输来的所述货物。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取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取货模组的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取货模组相对所述出货口的位置,在所述取货模组到达预设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通道门移动以打开所述出货口,所述取货模组将所述货物卸载于所述传送装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送装置包括框架和驱动组件。所述框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及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整形板,两个所述导向整形板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侧板。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框架连接,并包括传送驱动件、两个辊轴和传输带,两个所述辊轴相互间隔,且可转动地安装于两个所述侧板,所述传输带缠绕于两个所述辊轴,并用于承载货物,所述传送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辊轴转动以带动所述传输带运动,在所述传输带带动所述货物运动的情况下,所述导向整形板用于调整所述货物的姿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货物的传送方向,两个所述导向整形板之间的开口尺寸先逐渐减小,再保持一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还包括阻挡板。所述阻挡板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并位于所述框架的第一端,所述框架的第二端设有输送口,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所述传输带位于两个所述侧板及所述阻挡板围成的容纳空间内,所述阻挡板用于阻挡所述传输带上的所述货物。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售货机还包括第一送货轨道、设置于所述第一送货轨道的送货装置及与所述第一送货轨道滑动连接的第二送货轨道。所述送货装置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送货轨道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送货轨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送货轨道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送货装置包括基座、两个相对的夹板、对夹驱动结构及移动驱动结构。两个所述夹板分别安装于所述基座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每个所述夹板上设有移动结构,两个所述移动结构相对设置并共同用于承载货物。所述对夹驱动结构至少部分装设于所述基座,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夹板沿所述第一侧至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方向运动,以彼此靠近或远离,并夹紧或松开所述货物。所述移动驱动结构至少部分装设于所述夹板,用于驱动所述移动结构相对所述夹板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夹驱动结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基座的对夹驱动件、第一丝杆及第二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两端分别穿设两个所述夹板,并可转动地固定于所述基座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二丝杆的两端分别穿设两个所述夹板,并可转动地固定于所述基座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二丝杆和第一丝杆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对夹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丝杆和/或所述第二丝杆转动,以带动两个所述夹板相向或相背运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夹驱动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对夹驱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连接,以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同步转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夹驱动件为一个,所述对夹驱动结构还包括从动组件,所述对夹驱动件通过所述从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同步转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板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及延伸板。所述移动结构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自所述第一板延伸并伸入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穿设所述第二板。所述延伸板自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相接处向所述第一侧或所述第二侧延伸,并位于所述基座外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夹板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自所述延伸板向所述第一侧或所述第二侧延伸;所述送货装置还包括感测器,所述感测器设于所述基座的底壁并位于所述基座的外部,所述感测器与所述定位件配合,以检测所述夹板是否位于夹紧所述货物的第一极限位置和松开所述货物的第二极限位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结构包括第一移动结构及第二移动结构。所述第一移动结构与所述夹板连接。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与所述第一移动结构连接,并用于承载货物。所述移动驱动结构与所述第一移动结构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相对所述夹板沿所述第三方向一级移动,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移动驱动结构还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相对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沿所述第三方向二级移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驱动结构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一传动组件及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驱动件和第一移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一移动结构和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均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及所述第二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板设有第一轨道;所述第一移动结构包括连接杆、设有连接部和配合部的连接板、及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的移动板。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移动驱动结构的移动块连接,并能跟随所述移动块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活动安装于所述移动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轨道配合,以能够带动所述移动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板包括第一子板及安装板,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子板连接。所述移动驱动结构的第二传动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夹板的齿条、齿轮、从动轮及传送带。所述齿条安装于所述夹板。所述齿轮通过连接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板,并与所述齿条配合。所述从动轮能够跟随所述齿轮的转动而转动。所述传送带套设于所述从动轮,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与所述传送带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移动结构还包括第二轨道;所述移动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子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子板及第四子板,所述第四子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第四子板和第二子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板的相背两侧,所述第二轨道设于所述第四子板,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与所述第二轨道滑动配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包括承载件、滑动件及连接件。所述承载件滑动承载于所述第一子板,并用于承载所述货物。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承载件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轨道滑动配合。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承载件的另一端连接,并与所述传送带固定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送货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的底壁并位于所述基座的内部的第一检测器,所述第一检测器与所述移动驱动结构的移动块或所述第一移动结构的连接杆配合,以检测所述第一移动结构的位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送货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的底壁并从两个所述夹板之间露出的第二检测器,所述第二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货物的数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供应柜体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供应柜还包括位于所述供应柜体内的加热装置及轴流风扇。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仓及加热件,所述加热仓用于放置货物,所述加热件用于加热所述加热仓内的所述货物。所述轴流风扇位于所述供应柜体内,并安装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轴流风扇用于吸收所述加热件加热所述货物产生的热风,并将所述热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供应柜体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供应柜体还包括承载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壁,所述顶壁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加热装置相对,并用于供所述供应柜体外部的气体进入所述供应柜体内部,以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对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的上表面与所述顶壁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供所述供应柜体外部的气体进入所述供应柜体内部,以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对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温仓包括多个仓室、设置于所述仓室内部的保温件、上货门及出货门。每个所述仓室设有位于相背两侧的上货口和取货口。所述保温件用于将所述仓室的温度维持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所述上货门通过合页可转动连接并能够相对所述上货口翻转。所述出货门设置于所述仓室并与所述取货口对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供应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供应柜体内的排烟装置,所述排烟装置包括与所述加热装置连通的进烟管道、设置于所述进烟管道内的风机、排烟管道及连通所述进烟管道和所述排烟管道的过滤器。所述风机用于将所述加热装置内的油烟抽入所述进烟管道。所述过滤器用于过滤油烟。所述排烟管道从所述供应柜体内伸出,用于将油烟排出至所述供应柜体之外。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售货机能够将冷冻或冷藏的食物加热至适合食用的温度并存放在保温仓内,以避免等待用户取餐的时间过长导致食物放冷或放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售货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售货机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售货机中储藏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售货机中供应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售货机中供应柜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售货机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售货机的部分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图3所示的储藏柜中货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展示图3所示的储藏柜中制冷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供应柜中传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传送装置一个视角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传送装置的另一视角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4所示的供应柜中的送货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送货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送货装置中X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送货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3所示的送货装置中XV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8是图14所示的送货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图13所示的送货装置的感测组件检测夹板位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20是图14所示的送货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1是图14所示的送货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2是图13所示的送货装置中XXI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3至图25是图1所示的售货机中供应柜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6是图1所示的供应柜中保温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并非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以及,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在一个例子中,可以是固定连接,或者是可拆卸地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者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请参阅1图及图6,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售货机1A,售货机1A包括储藏柜1和供应柜2。储藏柜1包括储藏柜体11及均收容于储藏柜体11内的货道装置13、制冷装置15及取货装置17。货道装置13用于存放货物5。储藏柜体11包括用于供货物5放入货道装置13的补货门111,制冷装置15用于冷冻或冷藏货物5。供应柜2包括供应柜体20及均收容于供应柜体20内的送货装置40、加热装置50及保温仓70。供应柜体20包括供用户取货的取货面21,取货面21和补货门111分别位于售货机1A的相背两侧。加热装置50用于加热货物5,保温仓70用于存放并保温货物5。取货装置17用于将货道装置13上的货物5输送至供应柜2。送货装置40用于将输送进供应柜2的货物5输送至加热装置50或保温仓70、及将加热后的货物5输送至保温仓70。
其中,售货机1A售卖的货物包括食物、电器、日常生活用品等,本文仅以货物5是食物为例进行说明。当货物5为食物时,可以是包装好的食物,例如装有食物的餐盒、袋装零食、罐装饮料等;也可以是未包装的食物,例如面包、点心等。即,食物既可以是仅指食物本身,也可以是指食物及食物的包装,在此不作限制。
售货机1A内待售卖的食物存放于货道装置13,根据制冷装置15的不同工作档位而处于常温、冷藏或冷冻状态。例如,制冷装置15包括常温、冷藏及冷冻三种工作档位,分别用于将储藏柜1的温度维持在常温、冷藏或冷冻温度。在用户下单购买食物后,取货装置17能够将食物从货道装置13取下并输送至供应柜2,再由送货装置40将食物送至加热装置50进行加热,以及将加热后的食物输送至保温仓70,等待用户取货。如此,售货机1A能够在货道装置13冷冻或冷藏食物,以能够长时间存放食物;以及能够将冷冻或冷藏的食物加热至适合食用的温度并存放在保温仓70内,以避免等待用户取餐的时间过长导致食物放冷或放坏。
售货机1A能够售卖多种类型的食物,并能够根据售卖食物的类型选择性地加热食物。例如,在售货机1A售卖包装零食的情况下,可以将制冷装置15设置为常温工作档位,零食被售出后无需送入加热装置50进行加热,直接送入保温仓70等待用户取餐。在售货机1A售卖饮料的情况下,可以将制冷装置15设置为冷藏工作档位,饮料被售出后可以直接送入保温仓70等待用户取餐,在保温仓70的保温作用下,饮料能够维持在冷藏温度,避免外界温度过高时导致饮料升温而失去冰爽口感;或者,在售货机1A售卖热饮的情况下,可以将饮料送入加热装置50进行加热并送入保温仓70,保温仓70的保温作用能够维持热饮的温度,避免热饮放冷。在售货机1A售卖冰激凌的情况下,可以将制冷装置15设置为冷冻工作档位,冰激凌被售出后无需送入加热装置50进行加热,直接送入保温仓70等待用户取餐,保温仓70的保温作用能够避免冰激凌在等待用户取餐的过程中融化。在售货机1A售卖速食、快餐、盒饭等冷藏/冷冻熟食的情况下,可以将制冷装置15设置为冷藏或冷冻工作档位以避免储藏柜1中的食物放坏,售出的食物送入加热装置50加热至适合食用的温度并送入保温仓70保温,以避免加热后的食物放冷或放坏。
下面结合附图对售货机1A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储藏柜体11和供应柜体20为独立且相互连接的两个柜体,两个柜体纵向排布,使取货面21和补货门111分别位于售货机1A的相背两侧。在一个实施例中,储藏柜体11和供应柜体20连接并构成不可拆分的一体结构。请结合图3及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储藏柜体11通过连接单元113可拆卸地与供应柜体20连接,以便于拆卸、运输、以及维修。其中,连接单元113为多个双柜连接件,部分双柜连接件可设置于储藏柜体11和供应柜体20中一个的背面,另一部分双柜连接件可设置于储藏柜体11和供应柜体20中另一个的顶部。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储藏柜体11和/或供应柜体20的底部可设有多个滑轮114,用于支撑售货机1A,及便于推动售货机1A移动。其中,滑轮114可为福马轮,能够切换固定模式和移动模式。在需要运输售货机1A的情况下,可将滑轮114切换为移动模式,以使滑轮114能够滚动,便于运输;在售货机1A移动至运营点时,将滑轮114切换为固定模式,以防止滑轮114滚动,使售货机1A在运营点固定。
请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售货机1A还可包括信号收发器3,信号收发器3可设于储藏柜体11的顶部和/或供应柜体20的顶部,用于接收或发送通信信号。由此,用户可通过手机发送携带下单信息的通信信号,信号收发器3接收到通信信号后,便可启动备餐。由此,用户可实现远程下单并约定取餐时间点,售货机1A将货物备好便可按照所有下单的食物的取餐时间点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食物放置在保温仓70内,用户可凭借取件码在取货面21取走食物。
请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售货机1A还可包括监控器4,监控器4可设于供应柜体20的顶部,用于对取货面21进行监控。由于售货机1A通常是无人看管的,一旦有人破坏售货机1A或是售货机1A自身发生故障,很难及时被发现。因此,监控器4的设置,能够对取货面21的情况进行监控,并通过信号收发器3将监控画面反馈给监控远端,方便监控远端的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请参阅图6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货道装置13可包括层板131及设置于层板131的传送模组133,层板131用于承载货物5,传送模组133用于将层板131上的货物5传送至取货装置17。如此,取货装置17无需主动抓取层板131上的货物5,取货装置17只需要移动至层板131的相应位置等待传送模组133传送货物5即可,能够简化取货装置17的设计。
请继续参阅图6及图8,具体地,层板131包括多个,多个层板131沿储藏柜体11的高度方向堆叠,取货装置17能够沿高度方向移动以获取不同层板131上的货物5。
请结合图6,更具体地,层板131包括板件1311及自板件1311边缘向上延伸的板壁1313,板壁1313与板件1311之间形成收容槽1315,收容槽1315用于放置货物5。板壁1313形成有连通收容槽1315的传送口1317。传送模组133用于将货物5自传送口1317推出。在货物5被下单后,取货装置17能够移动至被下单的货物5对应的传送口1317,传送模组133能够将货物5从传送口1317传输至取货装置17。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层板131架设于储藏柜体11(水平方向)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之间。内侧壁设有隔热层,以将储藏柜体11外界的热量隔绝,避免外界的热量传导至储藏柜体11内部,提高储藏柜体11的冷藏/冷冻效果。
请参阅图6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层板131设有多个传送模组133,多个传送模组133将收容槽1315分为多个子槽13151,每个子槽13151用于收容至少一份货物5。每个传送模组133能够将对应的子槽13151内的货物5从传送口1317推出。
传送模组133可包括推板1331、同步轨道1333、同步件1335及推板驱动件(图未示)。同步轨道1333用于将收容槽1315分为多个子槽13151,推板1331可移动地设置于同步轨道1333,同步件1335连接推板1331和推板驱动件,推板驱动件用于驱动同步件1335转动,以带动推板1331沿同步轨道1333移动,将对应的子槽13151内的货物5推向传送口1317。在一个实施例中,推板驱动件可以为电机,同步件1335可以包括传送带和带轮,电机能够驱动带轮转动,带轮转动带动传送带转动,推板1331与传送带固定连接,并随传送带的转动在子槽13151内移动,以能够推动子槽13151内的货物5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同步件1335还可包括传输链条和同步轮、或者滑轨和滑块等,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储藏柜体11内可设有监控摄像头(图未示),监控摄像头用于监控货道装置13的货物5的余量,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补货。
请参阅图6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层板131可设有重力传感器135,重力传感器135用于检测层板131承载的货物5的重量以确定层板131上的货物5的余量,以便于在货物5余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信号收发器3发出提醒信号,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补货。例如,每个层板131均设有重力传感器135,结合每个层板131对应的重力传感器135的数据可以获取整个货道装置13的货物5余量。在整个货道装置13的货物5的余量低于预设阈值时,信号收发器3发出提醒信号,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补货。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装置15能够产生冷气,并将冷气输送至货道装置13。请结合图8,板件1311开设有多个气孔13111,用于供冷气流通,以使冷气能够流过多个层板131,确保不同层的层板131中的食物均能被冷却。具体地,请结合图9,制冷装置15可包括蒸发器151、压缩机153及冷凝器155,并用于产生冷气以冷却储藏柜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装置15还可包括吹风机,用于将冷气吹向货道装置13,以利于冷气在层板131流通。
请参阅图1及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取货装置17设置于储藏柜体11内。送货装置40设置于供应柜体20内。如此,取货装置17能够靠近货道装置13设置,送货装置40能够靠近保温仓70或加热装置50设置,以缩短取货装置17和送货装置40运输食物的运输路径,可使售货机1A中的器件布局更为紧凑,利于售货机1A的小型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取货装置17可根据与层板131对应的重力传感器135的数据判断层板131上是否剩余有货物5,以避免取货装置17从没有货物5的层板131取货。
请参阅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取货装置17可包括第一取货轨道171、第二取货轨道173及取货模组175。第二取货轨道173与第一取货轨道171滑动连接,第二取货轨道173能够相对第一取货轨道171沿第一方向(Z1/Z2)移动。取货模组175用于承载货物5,取货模组175与第二取货轨道173连接并能够相对第二取货轨道173沿第二方向(X1/X2)移动,第二方向(X1/X2)与第一方向(Z1/Z2)基本垂直。其中,基本垂直是指第一方向(Z1/Z2)和第二方向(X1/X2)可以是完全垂直的,也可以是实际设计中允许有一定的角度变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基本垂直的第一方向(Z1/Z2)和第二方向(X1/X2)之间的夹角范围可以为[85°,95°],例如,第一方向(Z1/Z2)和第二方向(X1/X2)之间的夹角范围可以为85°、86°、87°、88°、89°、90°、91°、92°、93°、94°、95°等,在此不一一列举。下文中关于“基本垂直”的解释与此相同。
例如,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Z1/Z2)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X1/X2)为水平方向。取货模组175能够相对第二取货轨道173沿第二方向(X1/X2)移动,以获取同一层板131上不同水平位置的食物。第二取货轨道173能够相对第一取货轨道171沿第一方向(Z1/Z2)移动,以带动取货模组175移动至不同层的层板131。
请参阅图3,储藏柜体11还包括与补货门111相背的出货侧壁115,出货侧壁115设有出货口1151及通道门1153,通道门1153设于出货口1151处,用于开放或遮挡出货口1151。出货侧壁115上可设有通道门驱动件117,通道门驱动件117与通道门1153连接并用于驱动通道门1153相对出货口1151移动,以选择性地封闭或开放出货口1151。其中,通道门驱动件117可以是电机、气缸等,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道门1153和通道门驱动件117设置于储藏柜体11的内部,通道门1153可滑动地与储藏柜体11的内侧壁连接。通道门驱动件117用于驱动通道门1153沿内侧壁滑动。如此,通道门1153和通道门驱动件117不会占用储藏柜体11和供应柜体20之间的空间,储藏柜体11和供应柜体20可以紧贴设置,减少食物的传输路程。在又一个实施例中,通道门1153和通道门驱动件117设置于储藏柜体11的外部,通道门1153可滑动地与储藏柜体11的外侧壁连接。通道门驱动件117用于驱动通道门1153沿外侧壁滑动。如此,能够避免通道门驱动件117在低温环境下工作,以提高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4,供应柜体20还可包括与取货面21相背的入货侧壁22,入货侧壁22与出货侧壁115相对,并设有入货口221及封闭门223。封闭门223设于入货口221处,用于开放或遮挡入货口221。请结合图3,在通道门1153开放出货口1151的情况下,入货口221与出货口1151相对且连通。请结合图6及图7,取货模组175用于传输货物5使其经过出货口1151及入货口221进入供应柜体20内。在没有货物5从储藏柜体11向供应柜体20运输的情况下,通道门1153封闭出货口1151,封闭门223封闭入货口221,以隔绝储藏柜体11中的冷气,避免冷气进入供应柜体20。在取货模组175将储藏柜体11中的货物5运往供应柜体20的情况下,通道门1153开放出货口1151,封闭门223开放入货口221,以使取货模组175能够将货物5送入供应柜体20之内。
请结合参阅图4及图6,供应柜2还可包括收容于供应柜体20内的传送装置30,传送装置30设于入货口221处,用于承接从取货模组175传输来的货物5。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取货装置17还包括设置于取货模组175的位置传感器(图未示),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取货模组175相对出货口1151的位置,在取货模组175到达预设位置的情况下,通道门驱动件117驱动通道门1153移动以打开出货口1151,封闭门223开放入货口221,方便取货模组175将货物5卸载于传送装置30。
请参阅图10至图12,传送装置30包括框架31及驱动组件33,驱动组件33设置于框架31上。框架3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311及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整型板313。两个导向整型板313分别安装于两个侧板311上。驱动组件33包括传送驱动件331、两个辊轴332及传输带333。两个辊轴332相互间隔,且可转动地安装于两个侧板311,传输带333缠绕于两个辊轴332,并用于承载货物5(图6所示)。传送驱动件331用于驱动辊轴332转动以带动传输带333运动,在传输带333带动货物5运动的情况下,导向整型板313用于调整货物5的姿态。
其中,传送装置30在框架31的侧板311上设置导向整型板313,在传输带333带动货物5运动的情况下,导向整型板313能够调整货物5的姿态,使得货物5的姿态容易达到下一环节中送货装置40取放货物5所需要的姿态,从而送货装置40可以准确地取货,提升货物5转运的成功率。
请参阅图10,两个侧板311相互间隔。在一个例子中,两个侧板311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设置,即,两个侧板311的延伸方向一致。在另一个例子中,两个侧板311的延伸方向不同,即,两个侧板311的延伸方向相交。
请结合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沿着货物5传送的第三方向Y2,导向整型板313之间的开口尺寸先逐渐减小,再保持一致。传输带333带动货物5运动时,在货物5接触到导向整型板313后,会沿着导向整型板313的延伸方向进行姿态的调整,使货物5的姿态容易达到下一环节中送货装置40取放货物5所需要的姿态。
请参阅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导向整型板313可采用例如弹性塑料片等弹性材料制成,在一定的范围内,导向整型板313可根据货物5的大小自动调节开口尺寸的大小,因此可针对不同尺寸的货物5进行姿态调节。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整型板313可采用钢片等兼具弹性及刚性的材料制成,在能自动调节开口尺寸的大小,以满足对不同尺寸的货物5进行姿态调节的同时,还能加强导向整型板313的强度,延长导向整型板313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及图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框架31还可包括阻挡板315。阻挡板315连接于两个侧板311之间,并位于框架31的第一端317,框架31的第二端319设有输送口318,第二端319与第一端317相对,两个侧板311及阻挡板315围成容纳空间310,而传输带333位于容纳空间310内部。在传输带333运输货物5的情况下,阻挡板315用于阻挡传输带333上的货物5,以防止货物5移动距离过大,导致货物5掉落。
请参阅图10及图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导向整型板313可包括第一结合部3131、第一导向部3133、第二导向部3135及第二结合部3137。第一结合部3131装设于侧板311,第一导向部3133与第一结合部3131倾斜连接并朝阻挡板315延伸,第二导向部3135与第一导向部3133倾斜连接并朝阻挡板315延伸,第二结合部3137与第二导向部3135连接,并安装于阻挡板315。沿货物5传送的第三方向Y2,两个第一导向部3133之间的开口尺寸逐渐减小,且两个第二导向部3135之间的开口尺寸保持一致,使货物5在接触导向整型板313后得以调整姿态。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传送装置30体积的限制,在确保传送过程中货物5不会被导向整型板313阻拦住,进而导致货物5无法前进的情况下,两个第一导向部3133之间的开口尺寸及两个第二导向部3135之间的开口尺寸可都逐渐减小,以在传送装置30仍可以调整货物5姿态的前提下,满足多种传送装置30的传送需求。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及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框架31还可包括底板316。两个侧板311、阻挡板315及底板316围成一个容纳空间310,传输带333位于容纳空间310内。底板316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于两个侧板311之间,使得框架31更稳固,防止传输带333强度不足,导致货物5运输失败,保证了容纳空间310内的货物5的传送的稳定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阻挡板315底部的高度略高于底板316上表面所在的高度,即,阻挡板315与底板316上表面之间有间隙3160,可减少传送装置30的制备用料及让传送驱动件331的一侧(朝向第一端317的一侧)裸露在传送装置30外,加强传送驱动件331的散热效果,防止传送驱动件331过热,进而导致货物5传送失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阻挡板315的底部与底板316上表面持平,即二者之间没有间隙3160,此时底板316起到稳固连接的作用,由此,在不增加传送装置30的占用面积的同时,加强传送装置30的稳定性,防止阻挡板315阻挡过重的货物5时,传送装置30发生倾斜倒塌。
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33还可包括第一带轮334、第二带轮335及同步带336。传送驱动件331安装于其中一个侧板311,并位于第二端319,传送驱动件331的输出轴与第一带轮334连接,同步带336套设于第一带轮334和第二带轮335。传送驱动件331驱动第一带轮334转动,以通过同步带336带动第二带轮335转动,从而使传输带333开始运动。在另一个实施方法中,传送驱动件331还可安装于底板316上,减少侧板311的负荷,提高侧板311的牢固性,防止侧板311损坏导致货物5传送失败。
请参阅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传送装置30还可包括到位传感器35,以检测货物5是否达到预设区域。在一个实施例中,到位传感器35为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货物5与到位传感器35之间的距离。例如到位传感器35为红外距离传感器,通过收集到位传感器35发射光及接受货物5反射光之间的时间,计算出与货物5之间的距离,所得的距离用于确定货物5是否到达预设区域;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到位传感器35也可以是影像传感器,通过获取货物5的图像,再对图像中货物5的大小或清晰度进行分析,以确定货物5是否到达预设区域。
请参阅图13及图14,送货装置40包括基座41、两个相对的夹板42、对夹驱动结构43及移动驱动结构46。两个相对的夹板42分别安装于基座41的相对的第一侧401和第二侧402,每个夹板42上设有移动结构,两个移动结构相对设置并共同用于承载货物5。对夹驱动结构43至少部分设于基座41,用于驱动两个夹板42沿第一侧401至第二侧402的第二方向(X1/X2)运动,以彼此靠近或远离,并夹紧或松开货物5。移动驱动结构46至少部分装设于夹板42,用于驱动移动结构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第三方向(Y1/Y2)与第二方向(X1/X2)相交。
本申请的送货装置40,通过驱动两个相对的夹板42沿第二方向(X1/X2)移动以夹紧或松开货物5,相较于传统的托板加推板的形式,能够对多种不同外形尺寸的货物5进行取放和搬运,无需对不同外形尺寸的货物5设计不同的送货装置40,从而有利于提升送货装置40的普适性。此外,由于送货装置40还设置了能够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的移动结构,在货物5承载在移动结构的情况下,即便夹板42在第三方向(Y1/Y2)上保持不动,移动结构也能够带动货物5在第三方向(Y1/Y2)上移动,有利于货物5的传送。
另外,请参阅图23,售货机1A还可包括第一送货轨道491及第二送货轨道493。送货装置40设置于第一送货轨道491,并能够相对第一送货轨道491沿第一方向(Z1/Z2)移动。第一送货轨道491与第二送货轨道493可滑动地连接并能够相对第二送货轨道493沿第二方向(X1/X2)移动,第二方向(X1/X2)与第一方向(Z1/Z2)基本垂直。
请一并参阅图13及图14,基座41包括底壁411及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412、第二侧壁413、第三侧壁414及第四侧壁415。第一侧壁412、第二侧壁413、第三侧壁414及第四侧壁415均设置在底壁411上,且与底壁411共同形成容纳腔416。其中,基座41包括相对的第一侧401及第二侧402,第一侧壁412位于基座41的第一侧401,第二侧壁413位于基座41的第二侧402。
两个相对的夹板42分别安装于基座41的相对的第一侧401和第二侧402,每个夹板42上设有一个移动结构,两个移动结构相对设置并用于承载货物5。示例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板42包括第一板421、第二板422及延伸板423。其中,移动结构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一板421,第二板422自第一板421延伸并伸入基座41内,即,伸入容纳腔416内。延伸板423自第一板421和第二板422的相接处向第一侧401或第二侧402延伸,并位于基座41外部,即,延伸板423位于底壁411远离容纳腔416的一侧。例如,位于基座41的第一侧401的夹板42的延伸板423向第二侧402延伸,位于基座41的第二侧402的夹板42的延伸板423向第一侧401延伸。
对夹驱动结构43至少部分安装于基座41,并用于驱动两个夹板42沿基座41的第一侧401至第二侧402的第二方向(X1/X2)运动,以彼此靠近或远离,并夹紧或松开货物5。当相对的两个夹板42彼此靠近时,能够带动两个移动结构也彼此靠近,此时货物5能够被夹紧在两个夹板42之间,并且货物5的相对两端能够分别承载在两个移动结构上;当相对的两个夹板42彼此远离时,能够带动两个移动结构也彼此远离,以松开夹持在夹板42之间的货物5。
示例地,在需要运送货物5的情况下,可以先将送货装置40移动至存储货物5的位置,然后对夹驱动结构43驱动两个夹板42彼此靠近以将货物5夹紧在两个夹板42之间,再将夹持有货物5送货装置40移动至指定位置,随后对夹驱动结构43驱动两个夹板42彼此远离以松开货物5,如此便完成了货物5的运送。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夹驱动结构43可包括对夹驱动件431、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对夹驱动件431安装于基座41,第一丝杆432的两端分别穿设两个夹板42,并可转动地固定于基座41的第一侧401和第二侧402,第二丝杆433的两端分别穿设两个夹板42,并可转动地固定于基座41的第一侧401和第二侧402,第二丝杆433和第一丝杆432均沿第二方向(X1/X2)延伸。对夹驱动件431用于驱动第一丝杆432和/或第二丝杆433转动,以带动两个夹板42相向或相背运动。进一步地,第一丝杆432和第二丝杆433穿设的是夹板42的第二板422。也即,夹板42的第二板422通过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与基座41活动连接。
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丝杆432的相对两端沿第二方向(X1/X2)延伸,即第一丝杆432的相对两端沿自基座41的第一侧401向第二侧402延伸,并且其相对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穿设其中一个夹板42的第二板422后,可转动地固定在第一侧壁412上;另一端穿设另一个夹板42的第二板422后,可转动地固定在第二侧壁413上。同样地,第二丝杆433的相对两端沿第二方向(X1/X2)延伸,即第二丝杆433的相对两端沿自基座41的第一侧401向第二侧402延伸,并且其相对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穿设一个夹板42的第二板422后,可转动地固定在第一侧壁412上;另一端穿设另一个夹板42的第二板422后,可转动地固定在第二侧壁413上。在对夹驱动件431的驱动下,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能够转动,以使套设在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上的两个夹板42运动。
示例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夹驱动件431包括两个,两个对夹驱动件431分别与第一丝杆432和第二丝杆433连接,以分别驱动第一丝杆432和第二丝杆433同步转动。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对夹驱动件431均安装于第一侧壁412远离容纳腔416的一侧。第一丝杆432的一端穿设其中一个夹板42后,可转动地固定于基座41的第二侧壁413上;另一端依次穿设另一个夹板42及第一侧壁412后,与其中一个对夹驱动件431的输出轴连接。同样地,第二丝杆433的一端穿设其中一个夹板42后,可转动地固定于基座41的第二侧壁413上;另一端依次穿设另一个夹板42及第一侧壁412后,与另一个对夹驱动件431的输出轴连接。两个对夹驱动件431分别驱动第一丝杆432和第二丝杆433同步转动,以使两个夹板42沿第二方向(X1/X2)移动。由于第一丝杆432和第二丝杆433同步转动,如此能够避免夹板42不同端移动的速度不同,有利于夹板42整体移动。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对夹驱动件431也可以均设置在第二侧壁413上,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对夹驱动件431设置在第一侧壁412上,另一个对夹驱动件431设置在第二侧壁413上,在此均不作限制。
示例地,请参阅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夹驱动件431还可以为一个,此时,对夹驱动结构43还可包括从动组件434,对夹驱动件431通过从动组件434带动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同步转动。如此在从动组件434的作用下,一个对夹驱动件431能够同时驱动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同步转动,相较于设置两个对夹驱动件431分别驱动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一方面能够减少一个对夹驱动件431,以降低送货装置40的制作成本;另一方面还能保证第一丝杆432与第二丝杆433转动的同步性,从而有利于夹板42的整体移动。
具体地,请结合图15及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从动组件434包括第一转动轮4341、第二转动轮4342、第三转动轮4343、第四转动轮4344及同步带4345。其中,第一转动轮4341与对夹驱动件431的输出轴连接,第二转动轮4342套设于第一丝杆432,并与第一转动轮4341配合;第三转动轮4343套设于第一丝杆432,并能跟随第一丝杆432转动;第四转动轮4344套设于第二丝杆433,同步带4345缠绕于第三转动轮4343和第四转动轮4344,以带动第四转动轮4344跟随所述第三转动轮4343转动。如此,在对夹驱动件431的输出轴转动的情况下,能够驱动与其输出轴连接的第一转动轮4341转动,以带动与第一转动轮4341配合的第二转动轮4342转动。第二转动轮4342转动能够带动第一丝杆432转动,并使套设在第一丝杆432上的第三转动轮4343跟随转动。第三转动轮4343转动能够带动同步带4345运动,以带动第四转动轮4344跟随所述第三转动轮4343转动,从而带动被第四转动轮4344套设的第二丝杆433转动。如此便实现了对夹驱动件431通过从动组件434驱动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同步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夹驱动件431通过第一支座417固定在基座41上,并收容于容纳腔416内,由于对夹驱动件431收容在容纳腔416内,相较于将对夹驱动件431设置于基座41的外部,不仅能够保护对夹驱动件431,还能够减小送货装置40的尺寸。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轮4341及第二转动轮4342可以是齿轮,并且第一转动轮4341与第二转动轮4342啮合,如此在对夹驱动件431驱动第一转动轮4341转动时,能够驱动与其啮合的第二转动轮4342转动。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传输带将第一转动轮4341与第二转动轮4342活动连接,只需要满足在第一转动轮4341转动的情况下能够驱动第二转动轮4342转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丝杆432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正螺纹段403和反螺纹段405,第二丝杆433的相对两端也分别设有正螺纹段403和反螺纹段405。其中,一个夹板42通过螺母套设于第一丝杆432的正螺丝段和第二丝杆433的正螺纹段403,另一个夹板42通过螺母套设于第一丝杆432的反螺纹段405及第二丝杆433的反螺纹段405。由于两个夹板42分别套设在丝杆(包括第一丝杆432和第二丝杆433)的正螺纹段403和反螺纹段405,如此在第一丝杆432和第二丝杆433转动时,两个夹板42能够沿相反方向移动,也即能够实现两个夹板42相向或相背运动。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当在对夹驱动件431的驱动下,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位于基座41第一侧401的夹板42向靠近第二侧402的方向移动,位于基座41第二侧402的夹板42向靠近第一侧401的方向移动,也即两个夹板42相向移动;当在对夹驱动件431的驱动下,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位于基座41第一侧401的夹板42向远离第二侧402的方向移动,位于基座41第二侧402的夹板42向远离第一侧401的方向移动,也即两个夹板42相背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夹板42仅能够在设有螺纹的区间(包括正螺纹及反螺纹)移动,如图16所示,套设于第一丝杆432的第二转动轮4342及第三转动轮4343均位于第一丝杆432的正螺纹段403及反螺纹段405之间,套设于第二丝杆433的第四转动轮4344也位于第二丝杆433的正螺纹段403及反螺纹段405之间,也即第二转动轮4342、第三转动轮4343及第四转动轮4344均位于夹板42的运动行程之外,如此能够避免第二转动轮4342、第三转动轮4343及第四转动轮4344阻挡夹板42移动,从而保证送货装置40正常工作。
请参阅图17,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夹驱动结构43还可包括导向组件435。导向组件435包括滑轨4351及滑块4352,滑轨4351及滑块4352中的其中一个设于基座41的底壁411,另一个设于夹板42的延伸板423,滑块4352与滑轨4351配合,以沿第二方向(X1/X2)滑动,其中,滑轨4351沿第二方向(X1/X2)延伸。例如,如图17所示,滑轨4351设置在底壁411远离容纳腔416的一侧,滑块4352设置在夹板42的延伸板423靠近第二板422的一侧,滑块4352能够与滑轨4351配合,在夹板42移动的过程中,滑块4352能够在滑轨4351上沿第二方向(X1/X2)移动。如此,滑块4352与滑轨4351配合对夹板42相对基座41沿第二方向(X1/X2)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使得夹板42的相向运动或相背运动更为稳定。
请参阅图13及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夹板42可包括定位件424,定位件424自延伸板423向第一侧401或第二侧402延伸。其中,若位于基座41第一侧401的夹板42包括定位件424,则该夹板42的定位件424自延伸板423向第二侧402延伸;若位于基座41第二侧402的夹板42包括定位件424,则该夹板42的定位件424自延伸板423向第一侧401延伸。
此时,送货装置40还可包括感测组件47,感测组件47设于基座41的底壁411并位于基座41的外部,即,感测组件47设于底壁411靠近延伸板423的一侧,感测组件47与定位件424配合,以检测夹板42是否位于夹紧货物5的第一极限位置和松开货物5的第二极限位置。如此能够检测到夹板42是否移动到位,以避免由于夹板42移动不到位而不能准确拿取或放置货物5的情况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夹板42均具有对应的夹紧货物5的第一极限位置和松开货物5的第二极限位置。当两块夹板42都位于各自的第一极限位置时,能够将货物5夹持在两块夹板42之间;当两块夹板42都位于各自的第二极限位置时,能够松开被夹持在两块夹板42之间的货物5。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组件47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此时两个夹板42均设有定位件424,两个感测组件47分别与两个夹板42上的定位件424配合,以分别检测两个夹板42是否位于夹紧货物5的第一极限位置和松开货物5的第二极限位置。由于采用两个感测组件47分别对两块夹板42进行检测,能够提升检测的精准度。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丝杆432及第二丝杆433转动的过程中,套设在其两端的两块夹板42移动的距离相同,两块夹板42能够同时到达各自对应的第一极限位置及第二极限位置,此时,感测组件47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该感测组件47用于与其中一个夹板42的定位件424配合,以检测该夹板42是否位于夹紧货物5的第一极限位置和松开货物5的第二极限位置,从而确定两块夹板42是否位于夹紧货物5的第一极限位置和松开货物5的第二极限位置。如此相较于通过两个感测组件47分别检测两块夹板42,能够减少送货装置40中的器件,以降低送货装置40的质量及成本。
在下文的实施例中,均以一个感测组件47与其中一个夹板42的定位件424配合为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3及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组件47包括第一感测器471及第二感测器472,第一感测器471及第二感测器472均设置在基座41底壁411,并且第一感测器471位于与第一极限位置的对应的位置,第二感测器472位于与第二极限位置的对应位置。也即,第一感测器471相较与第二感测器472更接近基座41的中心。每个感测器(包括第一感侧器471及第二感测器472)均包括发射部(图未示)及接收部(图未示),发射部用于朝自夹板42的第二板422向第一板421方向发射检测信号,接收部用于接收被反射回的检测信号。定位件424包括本体4241及开设在本体4241上的贯穿孔4242,若检测信号入射至本体4241上,本体4241能够将检测信号反射至接收部。如此能够通过第一感测器471的接收部及第二感测器472的接收部是否接收到检测信号,判断夹板42是否到达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
例如,如图19(a)及图19(b)所示,图19(a)及图19(b)为包括第一感侧器471及第二感测器472与定位件424配合的示意图,其中中的定位件424画有阴影部分表示为定位件424能够反射检测信号的部分,左侧为与第二极限位置对应的第二感测器472,右侧为与第一极限位置对应的第一感测器471。如图19(a)所示,在第二感测器472的接收部接收到反射回的检测信号,且第一感测器471的接收部未接收到反射回的检测信号时,说明此时夹板42达到第二极限位置;如图19(b)所示,在第二感测器472的接收部未接收到反射回的检测信号,且第一感测器471的接收部接收到反射回的检测信号时,说明此时夹板42达到第一极限位置。当然,判断夹板42是否到达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的策略也可以是其他,在此不一一列举。
请参阅图14及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送货装置40还可包括移动驱动结构46,移动驱动结构46至少部分装设于夹板42,并用于驱动夹板42上的移动结构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第三方向(Y1/Y2)与第二方向(X1/X2)相交。如此,在货物5承载在移动结构的情况下,即便夹板42在第三方向(Y1/Y2)上保持不动,也能够通过驱动移动结构带动货物5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相对于驱动整个夹板42在第三方向(Y1/Y2)移动,能够在保证货物5正常运输的同时降低送货装置40的功耗。
每个夹板42上均设有一个移动结构,具体地,请参阅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结构包括第一移动结构44及第二移动结构45。第一移动结构44与夹板42连接,第二移动结构45与第一移动结构44连接,并用于承载货物5。移动驱动结构46与第一移动结构44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移动结构44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一级移动,在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的情况下,移动驱动结构46还用于驱动第二移动结构45相对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二级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图26,送货装置40是将存储在售货机1A(如图1所示)中的货物5运送至上货口713以供消费者从取货口715提取。上货口713的尺寸通常较小,一般的取送货装置很难伸入,取放不精准,使货物5放置不到位。此外,第一移动结构44设置在夹板42上,并且能够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第一移动结构44相对夹板42在第三方向(Y1/Y2)上的最大移动行程为夹板42在第三方向(Y1/Y2)上的长度。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结构44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一级移动,并且在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的情况下,还能够驱动第二移动结构45相对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二级移动,可以理解,第一移动结构44相对夹板42在第三方向(Y1/Y2)上的最大移动行程为夹板42在第三方向(Y1/Y2)上的长度与至少部分第一移动结构44在第三方向(Y1/Y2)上的长度和,也即,由于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级移动,能够在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上的长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货物5在第三方向(Y1/Y2)上的可运动行程,便于伸入上货口713中,以能够顺利将货物5放置在准确位置,避免由于货物5放置不到位,例如货物5被卡住或掉落,造成浪费和损失。
请参阅图14、图20及图21,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驱动结构46可包括移动驱动件461、第一传动组件462及第二传动组件463。第一传动组件462与移动驱动件461和第一移动结构44连接,移动驱动件461通过第一传动组件462驱动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第二传动组件463与第一移动结构44和第二移动结构45连接,移动驱动件461通过第一传动组件462及第二传动组件463驱动第二移动结构45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驱动件461通过第二支座418与基座41固定连接,并收容于容纳腔416内。第一传动组件462与移动驱动件461和第一移动结构44连接并收容于容纳腔416,移动驱动件461驱动第一传动组件462,以带动第一移动结构44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由于移动驱动件461及第一传动组件462均收容在容纳腔416内,如此能够保护移动驱动件461及第一传动组件462,从而延长送货装置4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件462可包括传动部件4621、导向丝杆4622及移动块4623。其中,传动部件4621连接移动驱动件461,导向丝杆4622通过传动部件4621与移动驱动件461连接。移动块4623套设于导向丝杆4622,并与第一移动结构44连接,在移动驱动件461驱动传动部件4621运动以带动导向丝杆4622转动的情况下,移动块4623沿导向丝杆4622移动,以带动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
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丝杆4622的延伸方向为第三方向(Y1/Y2)。导向丝杆4622的一端可转动地固定于第三侧壁414,另一端与传动部件4621连接,并可转动的与第四侧壁415连接。移动块4623套设于导向丝杆4622,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移动结构44连接。传动部件4621与移动驱动件461连接,在移动驱动件461驱动传动部件4621运动的情况下,与传动部件4621连接的导向丝杆4622能够转动,并且套设在导向丝杆4622上的移动块4623能够与导向丝杆4622上的螺纹配合,从而带动两个第一移动结构44沿导向丝杆4622的延伸方向移动,即带动两个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如此便实现了第一移动结构44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其中,第三方向(Y1/Y2)与第二方向(X1/X2)相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方向(Y1/Y2)可以与第二方向(X1/X2)垂直,也可以不垂直,在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0,传动部件4621可包括主动轮46211、传动轮46212及皮带46213。主动轮46211与移动驱动件461的输出轴连接,传动轮46212套设于导向丝杆4622。主动轮46211及传动轮46212位于皮带46213的两端,并且皮带46213缠绕于主动轮46211及传动轮46212。在移动驱动件461的输出轴转动时,与输出轴连接的主动轮46211能够跟随输出轴转动,以通过缠绕在其上的皮带46213带动传动轮46212跟随主动轮46211转动,从而带动穿设传动轮46212的导向丝杆4622一同转动,以使套设于导向丝杆4622上的移动块4623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传动部件4621,将导向丝杆4622的一端直接与移动驱动件461的输出轴连接,即,使移动驱动件461直接驱动导向丝杆4622转动。此外,传动部件4621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部件4621包括啮合的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移动驱动件461的输出轴连接,第二齿轮套设于导向丝杆4622上。如此,在移动驱动件461输出轴转动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带动导向丝杆4622转动。
请继续参阅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板42的第一板421可设有沿第三方向(Y1/Y2)延伸的第一轨道425。第一移动结构44可包括连接杆441、连接板442及移动板443。连接板442设有连接部4421和配合部4422,连接部4421通过连接杆441与移动块4623连接,并能跟随移动块4623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移动板443与连接板442固定连接,第二移动结构45活动安装于移动板443,配合部4422与第一轨道425配合,以能带动移动板443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由于在夹板42上设置第一轨道425,第一移动结构44的配合部4422与第一轨道425配合,如此第一轨道425具有导向作用,从而有利于第一移动结构44的移动板443稳定地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
具体地,连接板442设有固定连接的第一层4423和第二层4424,连接杆441的一端固定于移动块4623,另一端穿设连接板442的第一层4423及第二层4424,并且连接板442的第一层4423及第二层4424均能够沿连接杆441移动。如此在夹板42沿第二方向(X1/X2)移动的情况下,连接板442也能够沿连接杆441沿第二方向(X1/X2)移动。连接板442的第一层4423远离连接杆441的一端固定连接移动板443,配合部4422设于第二层4424远离连接杆441的一端。如此,既可以实现连接板442同时连接移动板443及与第一轨道425配合。
请参阅图20及图21,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板443可包括第一子板4431及安装板4432,第一子板4431与连接板442连接,安装板4432与第一子板4431连接。第二传动组件463包括齿条4631、齿轮4632、从动轮4633及传送带4634。其中,齿条4631固定安装于夹板42,齿轮4632通过连接轴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板4432,并与齿条4631配合。从动轮4633能够跟随齿轮4632的转动而转动,传送带4634套设于从动轮4633,第二移动结构45与传送带4634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齿轮4632与齿条4631相互啮合,当齿轮4632相对齿条4631运动时,齿条4631能够使与其啮合的齿轮4632转动。在移动驱动件461驱动第一移动结构44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的过程中,移动板443能够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能够使位于移动板443上的齿轮4632与位于夹板42上的齿条4631相对运动,也即能够使齿轮4632转动。在齿轮4632转动的情况下,与其连接的从动轮4633能够跟随齿轮4632一同转动,以使套设于从动轮4633的传送带4634运动,并带动与传送带4634固定连接的第二移动结构45相对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如此便实现了第二移动结构45的二级移动。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22,移动板443还可包括与第一子板4431相对设置的第二子板4433。从动轮4633包括第一从动轮46331、第二从动轮46332、第三从动轮46333及第四从动轮46334。传送带4634包括第一传送带46341及第二传送带46342。其中,第一从动轮46331安装于连接轴与齿轮4632同轴,第二从动轮46332和第三从动轮46333同轴连接,并分别安装于第一子板4431和第二子板4433,第四从动轮46334安装于第一子板4431。第一传送带46341套设于第一从动轮46331和第二从动轮46332,第二传送带46342套设于第三从动轮46333和第四从动轮46334,第二传送带46342与第二移动结构45固定连接。
在齿轮4632转动的情况下,与其同轴的第一从动轮46331能够跟随转动;第一从动轮46331转动能够带动套设于其上的第一传送带46341运动,以带动被第一传送带46341套设的第二从动轮46332转动;第二从动轮46332转动能够带动与其同轴连接的第三从动轮46333转动;第三从动轮46333转动能够带动套设于其上的第二传送带46342运动,以带动被第二传送带46342套设的第四从动轮46334转动,以及带动与第二传送带46342固定连接的第二移动结构45相对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如此便实现了第二移动结构45的二级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板443还可包括第三子板4434,第三子板4434连接第一子板4431和第二子板4433。第一子板4431、第二子板4433及第三子板4434围成收容腔4436,从动轮4633和传送带4634均收容于收容腔4436。其中,第三子板4434设有开口4437,承载在第一子板4431上的第二移动结构45通过开口4437伸入收容腔4436内,并与第二传送带46342固定连接。由于从动轮4633和传送带4634均收容于收容腔4436内,如此有利于保护从动轮4633和传送带4634不轻易被损坏,以延长第二传动组件463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送货装置4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板42上的第一轨道425与收容腔4436对应,此时,连接板442的第二层4424的长度大于第一层4423的长度。由于第一轨道425与收容腔4436对应,移动板443也能够对第一轨道425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第一轨道425受到损坏。
请继续参阅图20及图21,第一移动结构44还可包括第二轨道444,移动板443还可包括第四子板4435。第四子板4435的一端与第一子板4431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板442连接,即另一端与连接板442的第一层4423连接。第四子板4435与第二子板4433分别位于第一子板4431的相背两侧,第二轨道444设于第四子板4435,且第二移动结构45与第二轨道444滑动配合。如此,在第二传送带46342运动,带动第二移动结构45相对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的过程中,第二移动结构45的部分结构能够在第二轨道444上滑动,如此第二轨道444具有导向作用,从而有利于第二移动结构45沿第三方向(Y1/Y2)稳定地移动。
具体地,请参阅图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移动结构45可包括承载件451、滑动件452及连接件453。承载件451滑动承载于移动板443的第一子板4431,并用于承载货物5。滑动件452与承载件451的一端连接,并与第二轨道444滑动配合。连接件453与承载件451的另一端连接,并通过第三子板4434的开口4437伸入收容腔4436内,且与传送带4634固定连接。在第一移动结构44相对夹板42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的情况下,驱动第二传动组件463的传送带4634运动,以带动与传送带4634固定连接的连接件453移动,从而带动承载与第一子板4431上的承载件451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及带动滑动件452在第二轨道444上滑动。
请参阅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送货装置40还可包括第一检测器481。第一检测器481设于基座41的底壁411并位于基座41的内部,也即第一检测器481位于容纳腔416内。第一检测器481与移动块4623或第一移动结构44的连接杆441配合,以检测第一移动结构44的位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器481可以与移动块4623配合,以检测第一移动结构44的位置;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器481还可以与连接杆441配合,以检测第一移动结构44的位置。
以下以第一检测器481与移动块4623配合,以检测第一移动结构44的位置为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驱动件461为步进电机,第一检测器481设于基座41底壁411并位于初始位置。第一检测器481用于感测移动块4623,当第一检测器481感应到移动块4623时,说明此时移动块4623位于初始位置,也即此时第一移动结构44位于与初始位置对应的位置。随后,移动驱动件461驱动第一移动结构44沿第三方向(Y1/Y2)移动,可以通过移动驱动件461的步进及移动驱动件461的运动时间,以获取当前此时第一移动结构44的位置。如此能够获取第一移动结构44实时位置,有利于更加精准的对货物5进行取放及运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器481与连接杆441配合以检测第一移动结构44的位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检测器481与移动块4623配合以检测第一移动结构44的位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当第一检测器481与连接杆441配合以检测第一移动结构44的位置的情况下,送货装置40可以包括两个第一检测器481,两个第一检测器481分别与第一移动块4623上的两个连接杆441配合,以分别检测两个第一移动结构44的位置。当然,第一检测器481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与两个连接杆441中的一个配合,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送货装置40还可包括第二检测器483。第二检测器483设于基座41的底壁411并从两个夹板42之间露出。第二检测器483用于检测货物5的数量。示例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器483可以是距离传感器。第二检测器483用于朝向承载有货物5的第二移动结构45发射检测信号,检测信号在达到货物5后能够反射回第二检测器483。第二检测器483可以根据发送检测信号与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时间差、及检测信号在空气中的传输速度获取第二检测器483到货物5的距离,再通过检测到的距离确定第二移动结构45上承载的货物5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的距离越大,说明第二移动结构45上承载的货物5数量越少。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器483还可以是重量传感器,第二检测器483通过检测货物5的重量以判断货物5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23及图24,加热装置50包括加热仓51及加热器53,加热仓51用于放置货物5(图6所示),加热器53用于加热加热仓51内的货物5。具体地,加热仓51内形成有加热腔室511,加热器53设置于加热仓51内,用于加热加热腔室511内的食物。其中,加热器53为微波加热器、电阻丝加热器、燃气灶等,在此不作限制。
供应柜2还可包括轴流风扇61。请结合图5,供应柜体20包括与出货侧壁22相对的第一侧壁23、连接出货侧壁22和第一侧壁23的第二侧壁24、及连接出货侧壁22、第一侧壁23及第二侧壁24的顶壁25。第一侧壁23设有第一出风口231。
轴流风扇61位于供应柜体20内,并安装于第一出风口231处,轴流风扇61用于吸收加热器53加热货物5产生的热风,并将热风从第一出风口231排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50包括与加热仓51均对应的多个加热器53,多个加热器53共同用于加热对应的加热仓51内的货物5,每个加热器53对应一个轴流风扇61,每个轴流风扇61对对应的加热器53进行散热,提升散热效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50包括与加热仓51均对应的两个加热器53,两个加热器53分别设置于加热仓51的相背两侧。两个加热器53可同时对货物5进行加热,提升加热效率。同时,两个加热器53分别设置在加热仓51的相背两侧,使得货物5能够被均匀加热,保证口感。
请一并参阅图1、图5、图23及图2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顶壁25设有进风口251,进风口251与加热装置50相对,并用于供供应柜体20外部的气体进入供应柜体20内部,以与第一出风口231形成对流。外界的气流相对供应柜体20内部的气流的温度要低,当轴流风扇61工作时,外界的冷风从进风口251进入供应柜体20内部,流经加热器53之后,被从第一出风口231排出(如图5中实线箭头所示),由此,能够提升轴流风扇61对加热装置50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23的上表面与顶壁25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230,间隙230用于供供应柜体20外部的气体进入供应柜体20内部,以与第一出风口231形成对流。当轴流风扇61工作时,外界的冷风可从间隙230进入供应柜体20内部,流经加热器53之后,被从第一出风口231排出(如图5中虚线箭头所示),由此,也可提升轴流风扇61对加热装置50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侧壁24可设有第二出风口241,第二出风口241用于供热风流出至供应柜体20外部,以提升对加热装置50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
请结合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供应柜2还可包括装饰板63,装饰板63安装于第一侧壁23,并遮挡第一出风口231,装饰板63与第一侧壁23之间具有缝隙630,缝隙630用于连通第一出风口231和供应柜2外部的气体,使得经第一出风口231排出的热风能够散到外部。其中,装饰板63可以是钢化玻璃,以提升刚性,装饰板63也可以是硬质塑料,装饰板63上可涂上任意图案或者绘制各种海报或宣传画,以提升美感。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顶壁25相对于第一侧壁23凸出;供应柜2还可包括照明灯65,照明灯65安装于顶壁25的凸出的部分,用于发光照明,方便用户夜间使用。
请参阅图2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供应柜体20还可包括排烟装置80,用于将加热装置50产生的油烟排出。如图23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50设置于保温仓70上方,例如加热装置50设置于供应柜体20的顶部,保温仓70位于供应柜体20的底部,以便于排烟装置80将油烟从供应柜体20的上方排出。具体地,排烟装置80设置于供应柜体20的顶部,并避开送货装置40的移动路径,以避免干扰送货装置40移动。
具体地,排烟装置80可包括进烟管道81、风机(图未示出)及排烟管道82。进烟管道81用于与加热腔室511连通。风机设置于进烟管道81内,用于将加热装置50内的油烟抽入进烟管道81。排烟管道82与进烟管道81连通,用于将油烟排出。
更具体地,进烟管道81位于供应柜体20的顶部并绕设于送货装置40的路径外,以避免干扰送货装置40移动。例如,进烟管道81位于供应柜体20内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盘绕送货装置40的路径设置,使送货装置40沿第一方向(Z1/Z2)、第二方向(X/X)或第三方向(Y/Y)运动时均不会与进烟管道81发生碰撞。
请参阅图2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排烟管道82沿第一方向(Z1/Z2)延伸并从供应柜体20的顶部伸出,以将油烟排出至供应柜体20之外。
请参阅图2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进烟管道81包括进烟段811、连接段812及连接进烟段811和连接段812的收容段813。进烟段811与加热装置50的加热腔室511连通,连接段812与排烟管道82连通,收容段813用于收容风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排烟管道82、连接段812和收容段813设置于加热装置50的对侧,进烟段811沿第三方向(Y1/Y2)连接收容段813和加热腔室511,使进烟管道81和排烟管道82环绕送货装置40的移动路径设置于供应柜体20的顶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收容段813的内径大于进烟段811的内径。如此,能够增大收容段813的负压,利于将油烟吸入进烟管道8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风机包括离心风机,以提高排烟装置80的抽气能力,提高排烟流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排烟装置80还可包括过滤仓83及过滤器(图未示出)。过滤仓83连通进烟管道81和排烟管道82。过滤器设置于过滤仓83内,用于过滤油烟。在一个实施例中,过滤器包括过滤棉,用于吸附油烟的气味,使排烟管道82排出除味后的气体。如此,能够避免售货机1A附近存在较大的油烟味,影响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23、图24及图2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保温仓70包括仓室71、上货门72及出货门73。仓室71设有收容空间711、与收容空间711连通的上货口713及取货口715。收容空间711用于存放货物5及保温货物5,上货门72可翻转地安装于仓室71并能够遮挡上货口713。送货装置40的第一移动结构44和/或第二移动结构45能够推动上货门72翻转以伸入收容空间711,并将第二移动结构45夹持的货物5送入仓室71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仓室71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仓室71沿第一方向(Z1/Z2)和第二方向(X1/X2)分布,送货装置40能够携带货物5沿第一方向(Z1/Z2)和/或第二方向(X1/X2)移动以将货物5送入对应的仓室7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货门72通过合页、转轴、扭簧、铰链等连接零件与仓室71可翻转地连接。例如,上货门72通过合页(图未示)设置于上货口713的上端。如此,在没有外力推动上货门72翻转的情况下,上货门72在自重作用下封闭上货口71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合页包括自动回弹合页,用于带动上货门72自动封闭上货口713。在没有外力推动上货门72翻转的情况下,上货门72在自动回弹合页的回弹作用下封闭上货口713。如此,上货门72不局限于设置于上货口713的上方,还可以设置于上货口713的下端、左端、右端等位置。
请结合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售货机1A售卖的食物由餐盒打包。仓室71能够沿仓室71的高度方向堆叠放置多个(打包后的)食物,送货装置40能够重复夹持并释放多个食物叠放至同一仓室71内。例如,用户通过售货机1A购买了套餐,套餐中的主食、菜品、汤品被分装与三个餐盒内,送货装置40能够分别将主食、菜品、汤品对应的餐盒送入加热装置50加热并送入同一仓室71内,使同一套餐对应的三个餐盒能够叠放在同一仓室71内,使用户无需从不同的仓室71中取餐。
请参阅图2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保温仓70还包括对位单元(图未示出)。对位单元设置于仓室71或上货门72。请结合图23,送货装置40还包括设置于移动结构的对位传感器(图未示),对位传感器用于识别对位单元以使移动结构(第一移动结构44和/或第二移动结构45)与上货口713对准。例如,对位单元为霍尔元件,对位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在霍尔传感器识别到霍尔元件的情况下触发感应信号。请结合图14,移动驱动结构46根据该感应信号驱动第一移动结构44和/或第二移动结构45相对基座41伸出,以将食物送入仓室7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仓室71内可设有隔热材料,以使保温仓70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货门72和遮挡板朝向仓室71内侧的一侧设有隔热材料,在上货门72遮挡住上货口713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仓室71的保温效果。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保温仓70还包括保温件74,保温件74设置于仓室71内,用于将仓室71的温度维持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保温件74可包括电热丝、保温灯等加热器件,在此不作限制。例如,保温件74为保温灯,能够产生热辐射光照射仓室71内的食物,以维持食物的温度,避免食物放冷或放坏。再例如,保温件74为电热丝,保温仓70还可包括设置于仓室71底部的隔板(图未示),电热丝设置于隔板下方,用于对隔板加热。送入保温仓70的食物放置于隔板上方,受电热丝加热。如此,能够避免电热丝直接接触食物加热而烫坏食物。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保温仓70还包括设置于每个仓室71底部的红外传感器75,用于检测仓室71内是否存在食物,以使售货机1A在仓室71内存在食物的情况下,提示用户在对应的仓室71取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仓室71底部的红外传感器75还用于检测送货装置40是否将食物送入仓室71内合适的位置,以确保移动结构相对基座41缩回后,仓室71内的食物不会阻挡上货门72回到初始位置。
请参阅图2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取货口715用于供用户从仓室71取出食物,出货门73设置于仓室71并与取货口715对应,在仓室71内存在食物的情况下,出货门73锁定以封闭取货口715。其中,出货门73可为透明材质,使用户能够通过出货门73观察到仓室71内的食物,便于用户取餐,也能够使路过售货机1A的路人看到仓室71内的食物,激发路人的购买欲望。
请参阅图1及图2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供应柜2还包括设置于第一侧壁23的操作面板26。供应柜体20的取货面21为第一侧壁23朝向外侧的壁面。请结合图26,第一侧壁23设有开口233,开口233与保温仓70的取货口715对应。保温仓70的出货门73遮挡取货口715和开口233。操作面板26用于供用户输入购买信息。购买信息可包括下单信息、取餐信息等,在此不作限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用户输入下单信息并付款后,用户下单的食物将被送入保温仓70。在用户输入取餐信息(例如取餐码)后,对应的保温仓70的出货门73解除锁定开放仓室71,以供用户取走仓室71内的食物。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26包括触控屏,用于显示购买信息。用户可以触控操作触控屏进行输入购买信息。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26包括显示屏和操作按键,显示屏显示购买信息,操作按键用于供用户输入购买信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供应柜体20还包括主控系统(图未示),主控系统与操作面板26及取货装置17、传送装置30、送货装置40电连接,用于根据购买信息控制取货装置17、传送装置30、送货装置40作动,以从储藏柜体11获取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加热装置50加热以及将食物送入保温仓70。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主控系统还与保温仓70电连接,保温仓70能够向主控系统反馈仓室71的空余情况,使主控系统能够控制取货装置17、传送装置30、送货装置40作动将食物送入空余的仓室71。在用户输入取餐信息后,主控系统根据取餐信息控制对应的仓室71的出货门73解除锁定开放仓室71,以供用户取走仓室71内的食物。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供应柜2还可包括网络模块(图未示),网络模块与主控系统电连接,用于连接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App、小程序等在售货机1A的在线点餐页面远程输入购买信息,网络模块获取用户的远程购买信息,使主控系统根据远程购买信息出餐。根据远程购买信息准备好的食物存放于保温仓70,保温仓70能够维持食物的温度,以避免食物在等待用户取餐的期间放冷或放坏。如此,下单后的用户无需立即取餐,也不用担心取餐不及时导致食物放冷或放坏。此外,用户能够提前远程下单,从而在用户到达售货机1A的位置时能够即刻从保温仓70取餐,以避免长时间的等待出餐。
请参阅图2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供应柜2还可包括票据打印装置91,票据打印装置91与主控系统电连接,用于根据购买信息打印票据。第一侧壁23设有票据出口235,票据出口235用于供票据输出。
请参阅图2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供应柜2还包括餐具投放装置93,餐具投放装置93与主控系统电连接,用于根据购买信息提供相应数量的餐具。第一侧壁23设有餐具出口237,餐具出口237用于供餐具输出。
请参阅图2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供应柜2还包括包装袋投放装置95,包装袋投放装置95与主控系统电连接,用于根据购买信息提供包装袋。第一侧壁23设有包装袋出口239,包装袋出口239用于供包装袋输出。
请参阅图2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供应柜2还包括设置于取货面21的放置台97,用户取餐后可以将食物放置于放置台97,等待票据、餐具或包装袋的输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餐具能够从餐具出口237输出至放置台,以避免餐具掉落至地面。
综上,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售货机1A,支持存储冷藏或冷冻的食物,以及能将冷藏或冷冻的食物加热后送入保温仓70保温,避免食物放冷或放坏,确保用户取餐时食物处于适宜的温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例子中”、“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7)

1.一种售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藏柜,包括储藏柜体及均收容于所述储藏柜体内的货道装置、制冷装置及取货装置,所述货道装置用于存放货物,所述储藏柜体包括用于供所述货物放入所述货道装置的补货门,所述制冷装置用于冷冻或冷藏所述货物;及
供应柜,包括供应柜体及均收容于所述供应柜体内的加热装置、保温仓及送货装置,所述供应柜体包括供用户取货的取货面,所述取货面和所述补货门分别位于所述售货机的相背两侧,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货物,所述保温仓用于存放并保温所述货物;
所述取货装置用于将所述货道装置上的所述货物输送至所述供应柜,所述送货装置用于将输送进所述供应柜的所述货物输送至所述加热装置或所述保温仓、及将加热后的所述货物输送至所述保温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货道装置与所述补货门相对,并包括:
层板,用于承载所述货物;及
设置于所述层板的传送模组,所述传送模组用于将所述层板上的所述货物传送至所述取货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取货装置包括:
第一取货轨道;
与所述第一取货轨道滑动连接的第二取货轨道,所述第二取货轨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取货轨道沿第一方向移动;及
设置于所述第二取货轨道的取货模组,所述取货模组用于承载所述货物,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取货轨道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藏柜体还包括与所述补货门相背的出货侧壁,所述出货侧壁设有出货口及通道门,所述通道门设于所述出货口处,用于开放或遮挡所述出货口;所述供应柜还包括与所述取货面相背的入货侧壁,所述入货侧壁设有入货口,在所述通道门开放所述出货口的情况下,所述入货口与所述出货口相对且连通;所述取货模组用于传输所述货物使其经过所述出货口及所述入货口进入所述供应柜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应柜还包括收容于所述供应柜体内的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设于所述入货口处,用于承接从所述取货模组传输来的所述货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取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取货模组的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取货模组相对所述出货口的位置,在所述取货模组到达预设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通道门移动以打开所述出货口,所述取货模组将所述货物卸载于所述传送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装置包括:
框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及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整形板,两个所述导向整形板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侧板;及
驱动组件,与所述框架连接,并包括传送驱动件、两个辊轴和传输带,两个所述辊轴相互间隔,且可转动地安装于两个所述侧板,所述传输带缠绕于两个所述辊轴,并用于承载货物,所述传送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辊轴转动以带动所述传输带运动,在所述传输带带动所述货物运动的情况下,所述导向整形板用于调整所述货物的姿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货物的传送方向,两个所述导向整形板之间的开口尺寸先逐渐减小,再保持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括:
阻挡板,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并位于所述框架的第一端,所述框架的第二端设有输送口,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所述传输带位于两个所述侧板及所述阻挡板围成的容纳空间内,所述阻挡板用于阻挡所述传输带上的所述货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售货机还包括:
第一送货轨道;
设置于所述第一送货轨道的送货装置,所述送货装置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送货轨道沿第一方向移动;及
与所述第一送货轨道滑动连接的第二送货轨道,所述第二送货轨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送货轨道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货装置包括:
基座;
两个相对的夹板,分别安装于所述基座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每个所述夹板上设有移动结构,两个所述移动结构相对设置并共同用于承载货物;
对夹驱动结构,至少部分装设于所述基座,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夹板沿所述第一侧至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方向运动,以彼此靠近或远离,并夹紧或松开所述货物;及
移动驱动结构,至少部分装设于所述夹板,用于驱动所述移动结构相对所述夹板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夹驱动结构包括:
对夹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基座;
第一丝杆,两端分别穿设两个所述夹板,并可转动地固定于所述基座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第二丝杆,两端分别穿设两个所述夹板,并可转动地固定于所述基座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二丝杆和第一丝杆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对夹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丝杆和/或所述第二丝杆转动,以带动两个所述夹板相向或相背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夹驱动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对夹驱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连接,以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同步转动;或
所述对夹驱动件为一个,所述对夹驱动结构还包括从动组件,所述对夹驱动件通过所述从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同步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包括:
第一板,所述移动结构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板;
第二板,自所述第一板延伸并伸入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穿设所述第二板;及
延伸板,自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相接处向所述第一侧或所述第二侧延伸,并位于所述基座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夹板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自所述延伸板向所述第一侧或所述第二侧延伸;所述送货装置还包括:
感测器,设于所述基座的底壁并位于所述基座的外部,所述感测器与所述定位件配合,以检测所述夹板是否位于夹紧所述货物的第一极限位置和松开所述货物的第二极限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结构包括:
第一移动结构,与所述夹板连接;及
第二移动结构,与所述第一移动结构连接,并用于承载货物;
所述移动驱动结构与所述第一移动结构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相对所述夹板沿所述第三方向一级移动,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移动驱动结构还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相对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沿所述第三方向二级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驱动结构包括:
第二驱动件;
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驱动件和第一移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及
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一移动结构和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均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及所述第二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设有第一轨道;所述第一移动结构包括:
连接杆;
连接板,设有连接部和配合部,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移动驱动结构的移动块连接,并能跟随所述移动块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及
移动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结构活动安装于所述移动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轨道配合,以能够带动所述移动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包括第一子板及安装板,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子板连接;所述移动驱动结构的第二传动组件包括:
齿条,安装于所述夹板;
齿轮,通过连接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板,并与所述齿条配合;
从动轮,能够跟随所述齿轮的转动而转动;及
传送带,套设于所述从动轮,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与所述传送带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结构还包括第二轨道;所述移动板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子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子板;及
第四子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第四子板和第二子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板的相背两侧,所述第二轨道设于所述第四子板,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与所述第二轨道滑动配合。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包括:
承载件,滑动承载于所述第一子板,并用于承载所述货物;
滑动件,与所述承载件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轨道滑动配合;及
连接件,与所述承载件的另一端连接,并与所述传送带固定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货装置还包括:
第一检测器,设于所述基座的底壁并位于所述基座的内部,所述第一检测器与所述移动驱动结构的移动块或所述第一移动结构的连接杆配合,以检测所述第一移动结构的位置;和/或
第二检测器,设于所述基座的底壁并从两个所述夹板之间露出,所述第二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货物的数量。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应柜体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供应柜还包括:
位于所述供应柜体内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仓及加热件,所述加热仓用于放置货物,所述加热件用于加热所述加热仓内的所述货物;及
轴流风扇,位于所述供应柜体内,并安装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轴流风扇用于吸收所述加热件加热所述货物产生的热风,并将所述热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应柜体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供应柜体还包括承载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壁,所述顶壁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加热装置相对,并用于供所述供应柜体外部的气体进入所述供应柜体内部,以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对流。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上表面与所述顶壁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供所述供应柜体外部的气体进入所述供应柜体内部,以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对流。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仓包括:
多个仓室,每个所述仓室设有位于相背两侧的上货口和取货口;
保温件,设置于所述仓室内部,用于将所述仓室的温度维持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
上货门,通过合页可转动连接并能够相对所述上货口翻转;及
出货门,设置于所述仓室并与所述取货口对应。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售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应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供应柜体内的排烟装置,所述排烟装置包括:
进烟管道,与所述加热装置连通;
风机,设置于所述进烟管道内,用于将所述加热装置内的油烟抽入所述进烟管道;
排烟管道,用于将油烟排出至所述供应柜体之外;及
过滤器,连通所述进烟管道和所述排烟管道,并用于过滤油烟。
CN202210836770.4A 2022-07-15 2022-07-15 售货机 Pending CN1150830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36770.4A CN115083071A (zh) 2022-07-15 2022-07-15 售货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36770.4A CN115083071A (zh) 2022-07-15 2022-07-15 售货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3071A true CN115083071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59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36770.4A Pending CN115083071A (zh) 2022-07-15 2022-07-15 售货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8307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48719A (en) Apparatus for storing, heating and dispensing portioned food items
KR102065970B1 (ko) 자동판매기
US11727746B2 (en) Vending machine and transport cartridge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9094610A1 (en) Food product storage and vending kiosk
US20150230658A1 (en) Accelerated heating, cooking and dispensing incorporating a stored energy oven in a mobile apparatus
TWM473573U (zh) 熟食自動販賣機
CN111429653A (zh) 餐食售卖机
CN217690186U (zh) 售货机
CN110796795A (zh) 自动售货机
CN115083071A (zh) 售货机
CN217690187U (zh) 售货机
CN217690185U (zh) 售货机
KR101341528B1 (ko) 식품 자판기
CN217880432U (zh) 送货装置及售货机
CN217880431U (zh) 送货模组和售货机
CN217847208U (zh) 排烟装置及售货机
CN212990205U (zh) 无人售货柜及无人售货系统
CN115810239A (zh) 售货机
CN211787308U (zh) 存料柜及餐食售卖机
CN211906421U (zh) 一种智能自助早餐机
CN115909593A (zh) 送货装置及售货机
KR101326617B1 (ko) 피자 자동판매기
CN213690818U (zh) 存储装置
CN219758876U (zh) 一种快餐贩卖机
CN219225587U (zh) 贩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