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66531A - 卫生清洗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卫生清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66531A
CN115066531A CN202080095707.9A CN202080095707A CN115066531A CN 115066531 A CN115066531 A CN 115066531A CN 202080095707 A CN202080095707 A CN 202080095707A CN 115066531 A CN115066531 A CN 1150665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ow path
heat exchanger
sanitary washing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57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半田和大
古闲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66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665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9/00Sanitary or other accessories for lavatories ; Devices for cleaning or disinfecting the toilet room or the toilet bowl; Devices for eliminating smells
    • E03D9/08Devices in the bowl producing upwardly-directed sprays; Modifications of the bowl for use with such devices ; Bidets; Combinations of bowls with urinals or bidets; Hot-air or other devices mounted in or on the bowl, urinal or bidet for cleaning or disinfect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Bidet-Like Cleaning Device And Other Flush Toilet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卫生清洗装置具备:主体部;换热器,其配置于主体部内,用于加热清洗水;以及喷嘴装置,其配置于主体部内,用于清洗人体。并且,换热器将内部空间上下划分,在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划分形成流路,将所述上部空间的流路与所述下部空间的流路连通,在所述流路中形成使流路面积变更的凹凸形状。在流路中形成使流路面积变更的凹凸形状。由此,在流路内的流动上产生流速的变化,气泡被冲走。

Description

卫生清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清洗人体的局部的卫生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卫生清洗装置构成为在短时间内将从供水源供给的水加热至预定温度的适当温度的水而使用于人体的清洗用等,并为了供给水而具备换热器。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换热器的卫生清洗装置。该换热器厚度尺寸形成得较小,在下部配置入水口,在上部配置出水口,在换热器内部空间形成从下部的入水口到上部的出水口的锯齿状流路。将从下部的入水口供给的水加热,利用被加热了的流体的浮力而使之向上方移动。由此,能够高效地将清洗水加热至适当温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65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的换热器为了利用被加热了的液体的浮力使清洗水循环,需要从下部的入水口到上部的取水口的高度来加热液体。因此,存在换热器的高度尺寸变高,对供换热器组装的主体部的高度产生限制的问题。
本发明是解决专利文献1的问题而成的,其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换热器的高度的卫生清洗装置。
本公开的卫生清洗装置具备:主体部;换热器,其配置于所述主体部内,用于加热清洗水;以及喷嘴装置,其配置于所述主体部内,用于清洗人体,所述换热器将内部空间上下划分,在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划分形成流路,将所述上部空间的流路与所述下部空间的流路连通,在所述流路中形成使流路面积变更的凹凸形状。
本公开的卫生清洗装置能够使换热器的高度构成得较低,而能够使供换热器组装的主体的高度构成得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卫生清洗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要部分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体部卸下前罩和后罩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从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体部卸下前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体部卸下后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基部的立体图。
图7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1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该卫生清洗装置的阻尼器机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该卫生清洗装置的阻尼器机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该卫生清洗装置的阻尼器机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5是表示该卫生清洗装置的落座检测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6是表示该卫生清洗装置的落座检测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7是表示该卫生清洗装置的落座检测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8是表示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体部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9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0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便盖打开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1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便盖打开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2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卸下前罩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3是表示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侧边操作部周围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4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侧边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25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侧边操作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侧边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27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周围的剖视图。
图28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供水单元的立体图。
图29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供水单元的剖视图。
图30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供水单元的真空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31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供水单元的真空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32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供水单元的剖视图。
图33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供水单元的真空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34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供水单元的真空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35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供水单元的剖视图。
图36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供水单元的真空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37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供水单元的真空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38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39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卸下出热水模块的状态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40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2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流量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43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流量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44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流量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45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6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7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48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9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0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1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水泵的立体图。
图52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水泵的立体图。
图53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水泵的分解立体图。
图54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水泵的立体图。
图55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水泵的立体图。
图56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水泵的分解立体图。
图57是该卫生清洗装置的水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成为本公开的基础的见解等)
当发明人们想到本公开时,卫生清洗装置的换热器所涉及的技术成为如下结构:沿上下方向形成锯齿状的流路,利用通过从下方供给清洗水并且加热清洗水而产生的浮力将清洗水从上方排出。因此,为了将清洗水加热至适当温度,需要足够长度的流路,存在换热器的高度变高,主体的高度变高的问题。
发明人们为了解决该问题而构成本公开的主题。
因此,本公开具备:主体部;换热器,其配置于所述主体部内,用于加热清洗水;以及喷嘴装置,其配置于所述主体部内,用于清洗人体,所述换热器将内部空间上下划分,在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划分形成流路,将所述上部空间的流路与所述下部空间的流路连通,在所述流路中形成使流路面积变更的凹凸形状。
通过将换热器的内部上下划分而形成流路,从而当在流路中产生气泡时,气泡有可能滞留在流路内而发生过热。
通过在流路中形成使流路面积变更的凹凸形状,从而在流路内的流动上产生流速的变化,气泡被冲走。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此外,附图和以下的说明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理解本公开而提供的,并且不旨在根据附图和以下的说明来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实施方式1)
如图1所示,卫生清洗装置100将主体部200、便座300、便盖320作为主要结构构件而构成。主体部200、便座300以及便盖320构成为一体,设置于便器110的上表面。
在主体部200的右侧部,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有侧边操作部210,并且设置有操作和设定卫生清洗装置100的各功能的多个开关和显示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卫生清洗装置100的主体部200的设置侧作为后方、将便座300的设置侧作为前方、朝向前方而将右侧作为右方、朝向前方而将左侧作为左方地说明各结构要素的配置。
如图3~图5所示,在主体部200内,从右方起具备:供水单元400、换热器500、水泵600、喷嘴装置700、使局部干燥的干燥装置220、对排便时的臭气进行除臭的除臭装置230等,在换热器500的上方位置具备控制卫生清洗装置100的各功能的控制部等。以清洗水从供水单元400向喷嘴装置700流通的方式形成了清洗水流路(未图示)。供水单元400或与其连接的自来水管是清洗水的供给源。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将供水单元400、换热器500、水泵600、喷嘴装置700、干燥装置220、除臭装置230、控制部称为各种功能部件。
此外,各种功能部件能够根据需要追加、削减。
<主体部结构>
主体部200由构成底面的基部250、构成后部和侧表面的局部的后壳体270以及构成前部、上表面以及侧表面的局部的前壳体290构成。
在基部250形成有随着从侧表面到背面宽度逐渐变窄的凸部251。在后壳体270形成有随着从侧表面到背面宽度逐渐变窄的槽部271。在此,由基部250的凸部251和后壳体270的槽部271构成在前后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嵌合部。
后壳体270从基部250的后方向前方滑动而装配于基部250。在后壳体270滑动地装配时,以向槽部271插入了凸部251的状态将槽部271和凸部251的插入部分作为引导件而使后壳体270滑动。
由此,后壳体270向基部250装配的装配作业性提高。另外,在将后壳体270装配于基部250的状态下,由于槽部271和凸部251而使主体部200内部与外部之间的间隙成为锯齿状,能够抑制液体向主体部200内部的浸入。
后壳体270的底部的局部向基部250的下方位置延伸,在基部250底部与后壳体270的底部重叠的位置从后壳体270侧被螺纹固定。
前壳体290从基部250的前方侧装配。在将前壳体290装配于基部250的状态下,前壳体290的侧表面抵接于后壳体270的侧表面的外侧,抑制在前壳体290、后壳体270的侧表面产生间隙。
如图10所示,在基部250形成有从侧表面到前表面宽度逐渐变窄的槽部252。在前壳体290形成有从侧表面到前表面宽度逐渐变窄的凸部291。
前壳体290从基部250的前方向后方滑动而装配于基部250。在前壳体290滑动地装配时,以向槽部252插入了凸部291的状态将槽部252和凸部291的插入部分作为引导件而使前壳体290滑动。
由此,前壳体290向基部250装配的装配作业性提高。另外,在将前壳体290装配于基部250的状态下,由于槽部252和凸部291而使主体部200内部与外部之间的间隙成为锯齿状,能够抑制液体向主体部200内部的浸入。
如图8所示,后壳体270的前端面270a朝向前方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地形成。前壳体290的后端具有夹持后壳体270的前端面270a的日语假名“コ”形状的夹持部290a,而从前方夹持前壳体290。由此,夹持部290a夹持后壳体270的前端面270a,抑制在前壳体290与后壳体270之间产生间隙。前壳体290的上表面朝向后壳体270背面弯曲地形成,在装配了前壳体290的状态下,前壳体290的上表面朝向后壳体270的背面平缓地连接,构成主体部200的后部的局部。前壳体290从后方侧螺纹固定于后壳体270。
由此,能够使从前方观察时前壳体290与后壳体270的接缝变得不明显,能够抑制损害美观性。另外,在液体向主体部200的上表面滴下时,液体也能够不从前壳体290与后壳体270的接缝浸入而是向后壳体侧滴下。
如图10所示,构成喷嘴装置700的下方的倾斜面240构成为与喷嘴装置700的倾斜一致的倾斜,由前壳体290和基部250构成,在倾斜面240嵌合。倾斜面240的嵌合部以位于便器110的便盆内的上方位置的方式构成。
对于倾斜面240,考虑了形成于前壳体290的结构,但在该结构中,由于前壳体290与基部250的嵌合部位于便器110的上方,在水向嵌合部浸入的情况下,有可能污染便器110的上表面。另外,在嵌合部没有构成防水构造的情况下,污染便器110的上表面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200内从喷嘴装置700发生漏水的情况下,水沿着倾斜面240向便器110的便盆内排出。即使在水向前壳体290与基部250的嵌合部浸入的情况下,由于嵌合部位于便器110内,因此也不会污染周围。嵌合部利用形成于基部250的槽部252与形成于前壳体290的凸部291的嵌合来进行,因此水难以浸入,能够提高清扫性。
即使是主体部200朝向后方倾斜地安装的结构也能够期待同样的效果。
主体部200的前方下方由前壳体290构成,因此即使在附着有污水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清洗作业性。而且,如果形成将附着于前壳体290的污水去除的除水肋,则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向便器110内的排水性。
在基部250底面,在比喷嘴装置700靠右方的前侧端部、供水单元400、换热器500的前侧位置朝向上方突出形成有肋253。构成为在比喷嘴装置700靠右方的水回路结构部发生了漏水的情况下,利用肋253将漏出的水向倾斜面240引导并向便器110内排出。
倾斜面240的前方被喷嘴罩(未图示)覆盖,但漏出的水从喷嘴罩的周围被排出,不设置专用的排水口就能够进行排水。通过设置喷嘴罩,能够消除污水的弹回最多的主体部200前方位置的凹凸,而能够谋求清扫性的提高。
<阻尼器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手动地开闭便座300和便盖320的结构,设置有阻尼器机构以使便座300和便盖320平缓地关闭。
在图12~图14中表示阻尼器机构。阻尼器机构241具备便座用阻尼器242和便盖用阻尼器243,在便座用阻尼器242装配有便座300,在便盖用阻尼器243装配有便盖320。
便座用阻尼器242和便盖用阻尼器243通过使设于阻尼器安装部244的多个卡定爪245嵌合而固定。阻尼器安装部244固定于后壳体270的左方上部。
便座用阻尼器242和便盖用阻尼器243设为利用卡定爪245嵌合于阻尼器安装部244的结构,但在长期使用的期间,设想便座用阻尼器242或便盖用阻尼器243从卡定爪245脱离而从阻尼器安装部244脱落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后壳体270朝向便座用阻尼器242和便盖用阻尼器243突出设置有与便座用阻尼器242以及便盖用阻尼器243抵接的脱落防止凸起246。即使在便座用阻尼器242或便盖用阻尼器243从卡定爪245脱离的情况下,脱落防止凸起246也与便座用阻尼器242或便盖用阻尼器243抵接,因此能够防止便座用阻尼器242或便盖用阻尼器243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利用卡定爪245将便座用阻尼器242和便盖用阻尼器243固定于阻尼器安装部244的结构,提高了安装作业性,废除螺钉等固定构件而削减了材料费。
在想要将便座用阻尼器242和便盖用阻尼器243牢固地固定于阻尼器安装部244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使用螺纹固定等固定方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阻尼器机构以使便座300和便盖320平缓地关闭,但也可以是利用电动机使便座300和便盖320开闭的结构。
<主体部的细部结构>
如图15~图17所示,在后壳体270的便座支承部276配置有落座检测部272。落座检测部272是用于检测人体落座于便座300的部件。
落座检测部272在便座支承部276承接便座300的便座轴301,当人落座于便座300时,由于人体的重量,便座轴301向下方下降,由此落座检测部272也向下方下降,通过检测上述情况从而检测人体的落座。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后壳体270的背面右方形成贯通孔273,在贯通孔273的内部具备用于去除自来水管中的异物的过滤件274。过滤件274能够从后壳体270背面的贯通孔273取下,而能够清除附着于过滤件274的异物。
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后壳体270的两个侧表面于便盖转动轴321附近位置设有在打开便盖320时限制便盖320的打开角度的止挡件275。止挡件275从侧表面部延伸至水平部地形成,而成为不产生微小的间隙的结构,以使即使在灰尘附着等被污染的情况下也容易擦拭。另外,止挡件275相对于垂直部、水平部也以圆角R形状连接,成为考虑了清扫性的构造。
基于图22~图26对侧边操作部210的结构和用于将侧边操作部210安装于主体部200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在主体部200的右侧侧表面,于基部250与前壳体290之间形成有安装部211。在安装部211装配有侧边操作部210。
侧边操作部210具备:下壳体212、上壳体213、操作基板部214以及操作标牌215。操作基板部214具备操作基板216和操作部基板壳体217,由引线218连接操作基板216与主体基板(未图示)。
操作基板部214螺纹紧固于上壳体213,在操作部基板壳体217与上壳体213之间配置有密封件(未图示)。操作基板部214的引线218经过由下壳体212形成的空洞部219而在基部250布线。此外,在下壳体212配置用于固定引线218的肋(未图示),采用了防止组装时的引线的咬入的结构。
上壳体213和下壳体212在爪嵌合(未图示)之后,利用螺钉从上壳体213的上方紧固于下壳体212,以覆盖螺钉的方式粘贴操作标牌215来构成。下壳体212与上壳体213的嵌合部以从外周侧覆盖下壳体212与上壳体213的对接面的方式在上壳体213形成周壁225。由此,即使在液体挂在侧边操作部21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向内部浸入。
在下壳体212,用于向安装部211安装的装配部221与下壳体212形成为一体。在装配部221的基部250侧,形成有与基部250的凸部251嵌合的槽部222。在装配部221的前壳体290侧形成有供形成于前壳体290的凸部292嵌合的槽部223。
装配部221比从下壳体212朝向装配部221延伸的延伸部224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上形成得更大,在比延伸部224靠外周位置处与基部250以及前壳体290嵌合,构成主体部200的侧壁的局部。在比延伸部224靠外周位置处嵌合,因此即使在液体从上方滴落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从嵌合部分向主体部200内浸入。延伸部224与装配部221之间形成为曲面,成为提高清除的作业性的结构。
在将装配部221安装于安装部211的状态下,由于槽部222与凸部251的嵌合、槽部223与凸部292的嵌合,内部与外部之间的间隙成为锯齿状,能够抑制液体向装配部221内部的浸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利用侧边操作部210操作各种功能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利用遥控装置操作的结构。该结构能够利用与装配部221的安装结构同样的安装结构将具备接收部和最小限度的操作开关的安装板安装于安装部211。由此,能够应对多个机种。
<基部结构>
在基部250装配有进行卫生清洗装置100的各功能的各种功能部件。在基部250设有用于装配各种功能部件的安装部254。
作为安装部的一个例子,在图27中示出换热器500的安装部254。换热器500的安装部254是一个例子,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安装部254由从基部250竖立设置的卡定片255和形成于换热器500的侧表面的卡合爪256形成。
各种功能部件的形状、重心高度等不同,因此安装部254能够根据各种功能部件而适当选择形状等。
各种功能部件在带式输送机上搬运,利用自动机械装配于基部250,卡定片255与卡合爪256卡合,固定或临时固定而防止错位。
在制造时,基部250载置于带式输送机上的托盘上而移动,各种功能部件利用自动机械,由基部250的各种功能部件的安装部254固定或临时固定。如果在基部250上载置各种功能部件,则托盘上的基部250向预定的位置移动,根据需要利用自动机械在基部250螺纹固定各种功能部件。
基部250形成为平板状,由于不存在覆盖基部250的构件,因此能够利用自动机械容易地进行各种功能部件的装配、螺纹固定的作业。
各种功能部件固定或临时固定于基部250上的安装部254,而阻止各种功能部件的移动,因此能够不受由带式输送机带来的移动时的振动影响而利用自动机械来进行螺纹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利用自动机械装配于基部250的各种功能部件,能列举出侧边操作部210、供水单元400、换热器500、喷嘴装置700、干燥装置220、除臭装置230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各种功能部件,从主体部200的右侧起设有侧边操作部210、供水单元400、换热器500、喷嘴装置700、干燥装置220、除臭装置230,按照侧边操作部210、供水单元400、换热器500、喷嘴装置700、干燥装置220、除臭装置230的顺序固定。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定片255从基部250朝向上方垂直地竖立设置。
然而,根据各种功能部件的构造、形状,卡定片255也可以是以相对于基部250倾斜的状态朝向上方竖立设置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在利用自动机械组装之际,在各种功能部件的安装时,优选设为使用于载置基部250的托盘倾斜的结构。
另外,作为安装部254,在基部250形成了卡定片255,在各种功能部件形成了卡合爪256,但也可以是,在基部250形成了卡合爪256,在各种功能部件形成了卡合爪256。
安装部254是能够在基部250固定或临时固定各种功能部件的结构即可,也能够选择卡定片255和卡合爪256以外的结构。
另外,各种功能部件具有用于保持引线的保持部,以不妨碍组装。引线通过在组装作业前被保持于保持部,从而不妨碍组装。
另外,对于在喷嘴装置700的右方配置控制部(未图示),在左方配置干燥装置220、除臭装置230的情况中,具备以使引线不与喷嘴装置700的驱动部接触的方式将引线支承于喷嘴装置700的上方位置的布线构件(未图示)。布线构件固定于控制部的壳体和干燥装置220。由此,喷嘴装置700在驱动中不会与引线接触,能够实现容易的组装。
<供水单元>
在基部250的最右侧位置配置有供水单元400。供水单元400在主体部200的外部经由软管(未图示)与自来水管连接。
图28~图31所示的供水单元具备水泵600,并具有开放水路405A,以下作为供水单元400A进行说明。
供水单元400A具备:过滤器401A、定流量阀402A、止水电磁阀403A、真空断路器404A以及开放水路405A。
在自来水管(未图示)中流动的净水作为清洗水向过滤器401A供给。利用过滤器401A去除清洗水所含有的垃圾、杂质等。
利用过滤器401A去除了垃圾、杂质等的清洗水向止水电磁阀403A供给。止水电磁阀403A切换清洗水向下游侧供给的供给状态。止水电磁阀403A的动作由控制部(未图示)控制。如果清洗水被从止水电磁阀403A向定流量阀402A供给,则清洗水向真空断路器404A供给。定流量阀402A将在供水单元400A内流动的清洗水的流量控制为一定。
真空断路器404A包括:真空适配器406A、覆盖真空适配器406A的真空盖407A、以及被支承于真空适配器406A与真空盖407A之间的真空破坏阀408A。
真空适配器406A具有:供来自定流量阀402A的清洗水流入的流入口409A、朝向主水路的流出口410A、以及朝向开放水路405A的流出口411A。真空盖407A具备进气口412A。
供水单元400使从流入口409A供给的清洗水向朝向主水路的流出口410A和朝向开放水路405A的流出口411A流动。向朝向主水路的流出口410A供给的清洗水利用配置于下游侧的水泵600的输出而向下游侧流动。不向流出口410A供给的清洗水从流出口411A被向开放水路405A引导,而向便器内排出。
在主水路的水泵600上游侧配置有流量传感器570、换热器500等。流量传感器570、换热器500等的流路阻力较大。因此,在仅利用水泵600的输出使清洗水向下游侧流动的结构中,针对水泵600的载荷较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开放水路侧设置固定节流孔413C,从而能够向朝向主水路的流出口410A施加与流量传感器570、换热器500等的流路阻力相当的水压,而能够抑制针对水泵600的载荷。
另外,使用者所设定的清洗流量越少,经过固定节流孔413C的流量越多,向朝向主水路的流出口410施加的水压越大,向水泵600入口施加的水压也越大,因此能够消除从喷嘴装置700流出的清洗水的脉动,而提供更温和的清洗水。相反地,使用者所设定的清洗流量越多,经过固定节流孔413C的流量越少,向朝向主水路的流出口410施加的水压越小,向水泵600入口施加的水压也越小,因此能够不抵消从喷嘴装置700流出的清洗水的脉动,而提供更强的清洗水。
通常清洗水由于水压而将真空破坏阀408向上推,因此真空断路器404关闭向进气口412的流路,但在上游侧成为负压的情况下,真空破坏阀408下降,从进气口412吸入外部空气而解除上游侧的负压,能够防止污水从喷嘴装置700或开放水路逆流的危险。
在上述供水单元的实施方式中,能考虑设为去掉水泵600的结构。
图32~图34所示的供水单元是去掉了水泵600的供水单元,以下作为供水单元400B进行说明。
供水单元400B具备:过滤器401B、止水电磁阀403B、减压阀402B、真空断路器404B以及开放水路405B。
在自来水管(未图示)中流动的净水作为清洗水被向过滤器401B供给。利用过滤器401B去除清洗水所含有的垃圾、杂质等。
利用过滤器401B去除了垃圾、杂质等的清洗水向止水电磁阀403B供给。止水电磁阀403B切换清洗水向下游侧供给的供给状态。止水电磁阀403B的动作由控制部(未图示)控制。如果清洗水被从止水电磁阀403B向减压阀402B供给,则利用减压阀402B将在供水单元400B内流动的清洗水的压力减压为一定压力。
真空断路器404B具备:真空适配器406B、覆盖真空适配器406B的真空盖407B、以及被支承于真空适配器406B与真空盖407B之间的真空破坏阀408B。
真空适配器406B具有:供来自减压阀402B的清洗水流入的流入口409B、朝向主水路的流出口410B、以及朝向开放水路的流出口411B。真空盖407B具备进气口412B。
真空断路器404B配置于减压阀402B的下游侧,利用减压阀402B被减压为一定压力的清洗水从流入口409B向真空断路器404B内供给,而向流出口410B流动。
通常清洗水由于水压而将真空破坏阀408B向上推,因此真空断路器404B关闭向进气口412B的流路。在上游侧成为负压的情况下,真空破坏阀408B下降,从进气口412B吸入外部空气而解除上游侧的负压,能够防止污水从喷嘴装置700或开放水路逆流的危险。
在上述供水单元的实施方式中,能考虑设为追加泵和减压阀的结构。
图35~图37所示的供水单元是追加了水泵600和减压阀402C的供水单元,以下作为供水单元400C进行说明。
供水单元400C具备:过滤器401C、止水电磁阀403C、减压阀402C、真空断路器404C以及开放水路405C。
在自来水管(未图示)中流动的净水作为清洗水向过滤器401C供给。利用过滤器401C去除清洗水所含有的垃圾、杂质等。
利用过滤器401C去除了垃圾、杂质等的清洗水被向止水电磁阀403C供给。止水电磁阀403C切换清洗水向下游侧供给的供给状态。止水电磁阀403C的动作由控制部(未图示)控制。如果清洗水被从止水电磁阀403C向减压阀402C供给,则利用减压阀402C将在供水单元400C内流动的清洗水的压力减压为一定压力。
真空断路器404C具备:真空适配器406C、覆盖真空适配器406C的真空盖407C、以及被支承于真空适配器406C与真空盖407C之间的真空破坏阀408C。
真空适配器406C具有:供来自减压阀402C的清洗水流入的流入口409C、朝向主水路的流出口410C、以及朝向开放水路的流出口411C。真空盖407C具备进气口412C。
真空断路器404C配置于减压阀402C的下游侧。清洗水利用减压阀402C被减压为一定压力,从流入口409C向真空断路器404C内供给,通过经过固定节流孔413C从而进一步被减压,并向流出口410C流动。
使用者所设定的清洗流量越少,经过固定节流孔413C的流量越少,向流出口410C施加的水压越大,向水泵600入口施加的水压也越大,因此能够消除从喷嘴装置700流出的清洗水的脉动,而提供更温和的清洗水。相反地,使用者所设定的清洗流量越多,经过固定节流孔413C的流量越多,向流出口410C施加的水压越小,向水泵600入口施加的水压也越小,因此能够不抵消从喷嘴装置700流出的清洗水的脉动,而提供更强的清洗水。
通常清洗水由于水压而将真空破坏阀408C向上推,因此真空断路器404C关闭向进气口412C的流路。在上游侧成为负压的情况下,真空破坏阀408C下降,从进气口412C吸入外部空气而解除上游侧的负压,能够防止污水从喷嘴装置700或开放水路逆流的危险。
即使在万一污水将要从喷嘴装置700逆流的情况下,利用固定节流孔413C使从流出口410C流入的污水减小流路,因此能够抑制污水的逆流。
<换热器>
在基部250的供水单元400左侧位置配置有换热器500。供水单元400的流出口410与换热器500由具有挠性的软管(未图示)连接。
以下基于图38~图50对换热器500进行详述。
换热器500形成为高度较低的长方体形状,将面积较大的面载置于基部250上并固定。
换热器500具有由耐热树脂构成的下壳体510、上壳体520以及前部结构体530。下壳体510与上壳体520通过焊接等构成为一体,在其前部将前部结构体530通过焊接等构成为一体。
在前部结构体530,在上表面的右侧位置,设有清洗水向换热器500的内部空间流入的入口531的入口筒部532朝向上方垂直地突出形成。在前部结构体530,在上表面的左侧位置,设有清洗水自换热器500的内部空间流出的出口533的出口筒部534朝向上方垂直地突出形成。
入口筒部532通过配置于换热器500的右侧位置,从而能够缩短与供水单元400的间隔,而能够缩短连接供水单元400与入口筒部532的配管,能够提高配管作业性。
在上壳体520上表面,用于检测换热器500的空烧的温度检测部件的安装部即温度检测部件安装部521被肋划分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部件使用温度熔断器522,在温度检测部件安装部521配置有温度熔断器522和向温度熔断器522的布线523。换热器500的加热器结构体580设定为入口531侧比出口533侧温度高,因此温度熔断器522安装于与入口531侧的流路对应的位置。温度检测部件安装部521的供温度熔断器522安装的部分构成为壁厚较薄,从而更可靠地检测换热器500的空烧。温度检测部件安装部521被固定于上壳体520的温度检测部件罩540覆盖。温度熔断器522设为仅切断向换热器500的电力供给的电路结构。
在换热器500,经由共用的接地连接用的端子板565分别在入口筒部532安装有流量传感器550、在出口筒部534安装有出热水模块560。
端子板565由一张金属板构成,与连接于电源接地的接地端子(未图示)连接。端子板565在入口531和出口533始终与清洗水接触。由此,即使在破坏了加热器结构体580的基础绝缘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经由清洗水向使用者、自来水管漏电的情况。
如图42~图44所示,流量传感器570具备:流量传感器壳体571、流量传感器壳体盖572、入水温度传感器573、入水温度传感器固定件574、流量传感器轴575、叶轮576以及用于检测叶轮576的转速的检测部件577。
流量传感器壳体571具备相对于供水单元400的流入口578和相对于换热器500的流出口579。
在流量传感器壳体571与流量传感器壳体盖572之间装配了安装有叶轮576的流量传感器轴575。流入口578配置为使清洗水从前方下部向叶轮576的切线方向供给,叶轮576利用被供给的清洗水以流量传感器轴575为中心旋转。检测部件577配置于流量传感器570的上部,用于检测叶轮576的转速,并向控制部输出测量流量值。由此,由于污垢、垃圾容易在下方积存,因此能够抑制检测部件577无法检测叶轮576的转速的情况。
在流量传感器壳体571,入水温度传感器573由入水温度传感器固定件574固定。入水温度传感器573以金属部分由入水温度传感器固定件574覆盖而金属部分不向流量传感器570的外部暴露的方式装配。由此,即使在万一破坏了在周围布线的引线的绝缘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经由入水温度传感器573的金属部分向清洗水漏电的情况。
在叶轮576的周围流动的清洗水从前方上部向左方流出,经过入水温度传感器573向流出口579流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量传感器570安装于入口531,但也可以设为安装于出口533的下游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由换热器500加温的清洗水向流量传感器570供给,因此水垢附着于流量传感器570内部的风险变高。因此,本实施方式在品质上具有优势。
基于图45~图50对换热器500的内部空间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图46的下侧的加热器结构体580示出反转了180度的状态。
在换热器500的内部空间,加热器结构体580在水平方向上配置,隔着下部密封体581和上部密封体582由上壳体520和下壳体510夹持固定。
加热器结构体580在前部结构体530侧端部的中央部具有端子部583。端子部583经由前部结构体530将引线(未图示)与加热器结构体580的加热器连接。与端子部583连接的引线经由形成于前部结构体530的引出通路(未图示)而被引出。在加热器结构体580,在与设有端子部583的端部相对的端部侧形成有构成流路的局部的多个贯通孔584。
换热器500的内部空间由加热器结构体580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分割而成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形成为大致相等的体积。在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分别配置有由硅橡胶构成的上部密封体582和下部密封体581。
上部密封体582具有周围密封体582a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与周围密封体582a连接的三根划分密封体582b、582c、582d。周围密封体582a以及划分密封体582b、582c、582d与上壳体520内表面以及加热器结构体580上表面紧密接触而密封,在上壳体520内表面与加热器结构体580之间形成流路(上侧流路)。
上部密封体582具备连结左右的划分密封体582b与划分密封体582d的前部结构体530侧并与中央的划分密封体582c连结的连结密封体582e。连结密封体582e使上部密封体582的靠加热器结构体580侧的面形成得比上部密封体582的其他部分低,而在连结密封体582e与加热器结构体580之间形成流路(上侧流路)。
下部密封体581具有周围密封体581a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与周围密封体581a连接的三根划分密封体581b、581c、581d。周围密封体581a以及划分密封体581b、581c、581d与下壳体510内表面以及加热器结构体580上表面紧密接触而密封,在下壳体510内表面与加热器结构体580之间形成流路(下侧流路)。
下部密封体581在前部结构体530侧具备:右侧连结密封体581e,其连结周围密封体581a的右侧的部分与中央的划分密封体581c;以及左侧连结密封体581f,其连结周围密封体581a的左侧的部分与中央的划分密封体581c。右侧连结密封体581e和左侧连结密封体581f使下部密封体581的加热器结构体580侧的面形成得比下部密封体581的其他部分低。由此,在右侧连结密封体581e与加热器结构体580之间和左侧连结密封体581f与加热器结构体580之间形成流路(下侧流路)。
加热器结构体580具备加热器(未图示),加热器从上部密封体582的周围密封体582a和划分密封体581b、581c、581d稍微分开地配置。另外,加热器从下部密封体581的周围密封体581a和划分密封体581b、581c、581d稍微分开地配置。由此,防止加热器局部过热,抑制耐久性降低。
加热器以入口531侧的电力较高的方式设定入口531侧的电力与出口533侧的电力的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入口531侧的电力与出口533侧的电力的比设定为3比2。
从入口531供给的清洗水向上部空间的右侧的划分密封体582b与周围密封体581a之间的流路流入。清洗水一边由加热器结构体580加热一边朝向后方侧流动,而从贯通孔584向下部空间的右侧的划分密封体581b与周围密封体581a之间的流路流入。清洗水一边由加热器结构体580加热一边朝向前方侧流动,越过右侧连结密封体581e而向右侧的划分密封体581b与中央的划分密封体581c之间的流路流入。
清洗水一边由加热器结构体580加热一边朝向后方侧流动,从贯通孔584向上部空间的右侧的划分密封体582b与中央的划分密封体582c之间的流路流入。清洗水一边由加热器结构体580加热一边朝向前方侧流动,越过连结密封体582e而向中央的划分密封体582c与左侧的划分密封体582d之间的流路流入。清洗水一边由加热器结构体580加热一边朝向后方侧流动,从贯通孔584向下方空间的中央的划分密封体581c与左侧的连结密封体581d之间的流路流入。
清洗水一边由加热器结构体580加热一边朝向前方侧流动,越过左侧连结密封体581f而向周围密封体581a与左侧的连结密封体581d之间的流路流入。清洗水一边由加热器结构体580加热一边朝向后方流动,从贯通孔584向上方空间的周围密封体582a与左侧的划分密封体582d之间的流路流入。清洗水一边由加热器结构体580加热一边朝向前方流动,从出口533经由软管(未图示)朝向喷嘴装置700供给。
能考虑如下结构:使入口531形成于上壳体520侧,使出口533形成于下壳体510侧,并使清洗水在上侧的流路中流动之后向下侧的流路流动的结构。如果设为该结构,则预测向上下方向流动的移动量变少,能够减小流路阻力。
然而,在该结构中,在下壳体510的下方需要出口533的配管空间,存在设置空间变大的问题。另外,由于在下壳体510与基部250的间隙进行出口533的配管作业,存在作业性较差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洗水在上侧的流路与下侧的流路中交替地流动,上下分别形成多个流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分别形成四个流路。由此,能够使入口531和出口533形成于上壳体520侧。由此,能够使向入口531和出口533的配管的空间仅形成于上壳体520侧,从而能够消除设置空间变大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上下分别形成有四个流路,但也可以形成为两个流路,还可以形成为六个以上流路。通过构成多个上下的流路,能够使入口531和出口533形成于上壳体520侧。
上壳体520的构成流路的内表面形成凸部524并形成为凹凸形状。凸部524连续地形成为山形状,上游侧形成为陡斜面,下游侧形成为平缓的倾斜。
构成下壳体510的流路的内表面形成凸部514并且成为凹凸形状。凸部514连续地形成为山形状,上游侧形成为陡斜面,下游侧形成为平缓的倾斜。
如图49所示,凸部514、524是在上游侧接近加热器结构体580侧的形状,因此在流路中流动的清洗水在凸部514、524的上游侧被向加热器结构体580侧引导,越过凸部514、524的顶部而向下游侧的平缓的倾斜流动。当越过凸部514、524的顶部时,流路体积变大,因此清洗水成为紊流,温度被均匀化。通过利用凸部514、524使流路变窄、变宽,能够提高导热系数,使清洗水的温度均匀化。
通过提高加热器结构体580的导热系数,能够抑制加热器结构体580的表面温度,并能够抑制水垢向加热器结构体580的附着。
加热器结构体580具备加热器(未图示),加热器从上部密封体582和下部密封体581稍微分开地设置,从而能够防止加热器过热,并能够抑制水垢向加热器结构体580的附着。
当气泡向换热器500内部侵入了时,如图49所示,气泡要在凸部514、524的下游侧停留。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0所示,凸部514、524将下游侧形成为平缓的倾斜,因此气泡沿着凸部514、524的倾斜向下游侧流动,而从换热器500排出。
在换热器500的左方配置有喷嘴装置700。省略喷嘴装置700的详细结构。
<水泵>
在喷嘴装置700的右方设置有排水量可变部件即水泵600。在本实施方式中,水泵600使用隔膜泵。
此外,也能够设为不使用水泵600的结构。
如图51~图55所示,水泵600具备泵机构部610和马达部620,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泵机构部610覆盖端部侧的整周地装配有弹性构件A630。马达部620以覆盖与弹性构件A63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侧的整周的方式装配有弹性构件B640。弹性构件A630和弹性构件B640由发泡树脂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
水泵600在装配了弹性构件A630和弹性构件B640的状态下向泵壳体605的凹部605a装配。水泵600的马达部620通过将泵固定件606的爪部606a卡合于泵壳体605的固定爪605b而被固定。
水泵600形成为圆筒状,从一个端面相对于该端面垂直地突出形成具有供水口600a的供水筒600b和具有排出口600c的排出筒600d。水泵600将具有供水筒600b和排出筒600d的端面朝向前方而在水平方向上设置。
泵壳体605借助弹性构件C650固定于基部250的预定的位置。
水泵600利用弹性构件A630、弹性构件B640以及弹性构件C650来吸收较大范围内的频率的振动,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向主体部200的传递。
水泵600的引线607利用固定爪606b和卡定爪605c来限制移动。
水泵600利用螺纹固定或爪嵌合等固定于基部250,因此水泵600能够与喷嘴装置700无关地取下,能够提高维护作业性。另外,能够抑制水泵600的振动直接向喷嘴装置700传递。
另外,如图55所示那样在泵壳体605形成有排水口608。在水泵600的泵机构部610破损而发生漏水的情况下,能够从排水口608排水。从排水口608排出的水从基部250经由倾斜面240向便器110内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用于检测从排水口608排出的水的检测部件(未图示)。检测部件检测在泵机构部610发生了漏水而通知故障。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件设为检测来自排水口608的水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检测从泵机构部610的漏水的部件即可。另外,检测部件例如也可以设为检测在一对端子间由于漏水而产生通电的情况的结构,另外,能够使用公知的结构。
水泵600的供水口600a利用软质树脂制的连接管与换热器500的排出口533连接。
以下,基于附图对水泵600的结构进行详述。
图56是表示本发明的液体用隔膜泵的分解立体图。图57是主要部分剖视图。
盖体1是较薄的圆筒形,隔着由弹性构件构成的密封件2安装于中盖体3的表面3a侧。盖体1在中心部形成能够供中盖体3的烟囱状的排出孔37贯穿的贯通孔1c。另外,盖体1突出设置能够吸入液体的吸入孔12,在盖背面1b设置成为供吸入来的液体流动的吸入路径30的局部的盖吸入室38,盖吸入室38与吸入孔12连通。
中盖体3形成为树脂制的圆筒形状,在表面3a的中心部突出设置排出孔37。中盖体3在背面形成用于使液体从排出孔37向外侧排出的凹槽部(未图示),使凹槽部与排出孔37连通。另外,中盖体3在凹槽部的底部形成阀座部34。阀座部以排出孔37为中心在圆周方向上以120度的等间隔配置有共计三个。另外,在中盖体3的表面3a侧,与三个阀座部34对应地形成圆形的凹槽部的吸入室33。吸入室33构成供吸入来的液体流动的吸入路径30的局部。
阀座部34是短圆筒状,在顶端壁部35的中心部贯通吸入室33而形成能够安装吸入阀主体4的安装孔(未图示)。在阀座部34的顶端壁部35,在该安装孔的附近形成能够吸入液体的吸入路径30的吸入孔32。
隔膜集合体5的排出阀膜片52以密合、分离自如地覆盖阀座部34的方式与阀座部34接触。阀座部34的顶端壁部35构成为与吸入阀主体4的阀部4a接触、分离而使吸入孔32开闭自如。相对于形成有三个阀座部34,吸入阀主体4设有两个,构成为一个阀座部34未被吸入阀主体4覆盖的状态。
隔膜集合体5将三个碗型的隔膜50在圆周方向上以120度的间隔等分地配置,利用形成于轴心的横隔膜54来连结。在横隔膜54的外周缘部形成密封件缘部53,从横隔膜54向外周侧突出设置排出阀膜片52。在隔膜50设置使隔膜50往复运动的驱动部51。
隔膜集合体5的密封件缘部53夹持于中盖体3与保持构件6之间,在保持构件6具备能够供隔膜50的驱动部51贯穿的孔部。贯穿于保持构件6的隔膜50的驱动部51支承于摆动板7的卡定孔71。摆动板7配置于有底圆筒状的圆筒箱体13内,圆筒箱体13的端部与保持构件6抵接。
在圆筒箱体13的外侧配置有小型直流的马达11,马达11的输出轴11a向圆筒箱体13内延伸,在输出轴11a安装有偏心旋转体9。偏心旋转体9具有供输出轴11a插入的轴安装孔91和相对于轴安装孔91偏心地配置的偏心孔92,曲轴8呈倾斜状地贯穿于偏心孔92。
隔膜泵以由中盖体3和保持构件6夹着隔膜集合体5的方式将隔膜集合体5插入安装,从而在排出阀膜片52的内表面侧形成泵室25,并且在排出阀膜片52的外面侧形成由凹槽部39和横隔膜54构成的具备排出孔37的共同排出空间36。
在马达11利用螺钉14固定圆筒箱体13。另外,依次在圆筒箱体13层叠盖体1、密封件2、中盖体3、隔膜集合体5以及保持构件6并利用长螺钉15将其固定于圆筒箱体13,从而形成外壳10。
此外,在本公开中,设置了三个阀座部34、两个吸入阀主体4,但例如也可以设为将阀座部34设置四个,将吸入阀主体4设置三个的结构。
对上述结构的液体用隔膜泵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使马达11的输出轴11a旋转时,安装于输出轴11a的偏心旋转体9旋转,经由曲轴8使摆动板7摆动,并且使隔膜50的驱动部51往复运动。通过驱动部51的往复运动,隔膜50反复膨胀和压缩。由此,由中盖体3的阀座部34和隔膜50形成的泵室25压缩、膨胀。
当泵室25膨胀时,泵室25成为负压,吸入阀主体4的阀部4a以被拉拽的方式从吸入阀座部35a分离开。形成于阀座部34的顶端壁部35的吸入路径30的吸入孔32成为向泵室25开通的状态。由此,液体从吸入孔12在由盖体1的盖吸入室38和中盖体3的吸入室33构成的吸入路径30中流动并且向泵室25流入。
另外,通过使泵室25成为负压,隔膜50的排出阀膜片52与阀座部34密合。由此,防止液体向由排出阀膜片52的外侧表面、横隔膜54以及中盖体3的凹槽部39形成的共同排出空间36的流出或从共同排出空间36的逆流。
当泵室25压缩了时,吸入阀主体4的阀部4a被按压而与吸入阀座部35a接触。形成于阀座部34的顶端壁部35的吸入路径30的吸入孔32由于阀部4a而成为切断状态。由此,吸入阀主体4阻止液体相对于吸入孔32流入、流出。另外,由于泵室25的压缩,排出阀膜片52成为扩径状而从阀座部34分离开,泵室25内的液体被向共同排出空间36压送。
另外,当泵室25压缩了时,排出阀膜片52向共同排出空间36方向成为扩径状,压迫位于共同排出空间36内的液体,将液体向排出孔37推出。由此,排出阀膜片52的外侧膜面进行压送液体的工作。
当未配置有阀部4a的位置处的泵室25压缩了时,由于吸入孔32保持打开的状态,因此当泵室25压缩时,泵室25内的液体从泵室25向吸入路径30的方向被推回的液体量变多。被向吸入路径30推回的液体向配置有阀部4a的泵室25压送。
另一方面,排出阀膜片52向共同排出空间36方向成为扩径状,但向排出阀膜片52施加的压力较低,向共同排出空间36的排出量为少量,卫生清洗装置向人体的局部喷出的清洗水压变低。也就是说,向人体的局部的喷出成为暂时中断或为低水压的喷出的状态。
由于在配置有阀部4a的位置处,产生通常的水量向人体的局部喷出的清洗水力,因此在配置有阀部4a的位置处的水压和未配置有阀部4a的位置处的水压变化,产生清洗水压的脉动。
在配置有阀部4a的位置处,被向吸入路径30推回的液体向配置有阀部4a的泵室25压送,在泵室25之间发生作用,而产生在致动器的旋转方向上依次压缩隔膜时的清洗水压。
在制作本公开的配置有两个阀部4a的结构的隔膜泵和配置有三个阀部4a的结构的隔膜泵并比较了性能时,本公开的配置有两个阀部4a的结构的隔膜泵能够产生配置有三个阀部4a的结构的隔膜泵的最大清洗水压的2倍左右的清洗水压。
在喷嘴装置700的左方位置配置有干燥装置220。干燥装置220利用产生的暖风使附着于清洗后的局部的水干燥。
在干燥装置220的左方位置配置有对便器110内的臭气进行除臭的除臭装置230。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卫生清洗装置能够提高各种功能部件向基部安装的安装作业性,因此也能够适用于不具有便盖的卫生清洗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0、卫生清洗装置;110、便器;200、主体部;220、干燥装置;230、除臭装置;250、基部;270、后壳体;290、前壳体;300、便座;320、便盖;400、供水单元;500、换热器;600、水泵;700、喷嘴装置。

Claims (5)

1.一种卫生清洗装置,其中,
该卫生清洗装置具备:
主体部;
换热器,其配置于所述主体部内,用于加热清洗水;以及
喷嘴装置,其配置于所述主体部内,用于清洗人体,
所述换热器将内部空间上下划分,在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划分形成流路,将所述上部空间的流路与所述下部空间的流路连通,在所述流路中形成使流路面积变更的凹凸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生清洗装置,其中,
在所述上部空间的流路和所述下部空间的流路中形成所述凹凸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卫生清洗装置,其中,
所述换热器利用加热部件将内部上下划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卫生清洗装置,其中,
所述换热器在与所述加热部件相对的面形成所述凹凸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清洗装置,其中,
在所述换热器中,由于所述凹凸形状而上游侧的所述流路面积较小。
CN202080095707.9A 2020-02-21 2020-12-25 卫生清洗装置 Pending CN1150665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7710 2020-02-21
JP2020027710 2020-02-21
PCT/JP2020/048910 WO2021166454A1 (ja) 2020-02-21 2020-12-25 衛生洗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66531A true CN115066531A (zh) 2022-09-16

Family

ID=77390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5707.9A Pending CN115066531A (zh) 2020-02-21 2020-12-25 卫生清洗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1166454A1 (zh)
CN (1) CN115066531A (zh)
TW (1) TW202140894A (zh)
WO (1) WO2021166454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4581A (ja) * 1998-11-20 2000-06-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水加熱器
JP2000154579A (ja) * 1998-11-18 2000-06-06 Toto Ltd 瞬間加熱式温水装置
TW581228U (en) * 2003-01-30 2004-03-21 Shian-Shing Chiou Flat type electric water heater
CN203755417U (zh) * 2013-05-21 2014-08-06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单元和人体局部清洗装置
CN104179231A (zh) * 2013-05-27 2014-12-0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单元和人体局部清洗装置
CN105378369A (zh) * 2013-09-04 2016-03-02 日本恒温装置株式会社 液化气体加温用加热装置
JP2016205770A (ja) * 2015-04-28 2016-12-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4579A (ja) * 1998-11-18 2000-06-06 Toto Ltd 瞬間加熱式温水装置
JP2000154581A (ja) * 1998-11-20 2000-06-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水加熱器
TW581228U (en) * 2003-01-30 2004-03-21 Shian-Shing Chiou Flat type electric water heater
CN203755417U (zh) * 2013-05-21 2014-08-06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单元和人体局部清洗装置
CN104179231A (zh) * 2013-05-27 2014-12-0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单元和人体局部清洗装置
CN105378369A (zh) * 2013-09-04 2016-03-02 日本恒温装置株式会社 液化气体加温用加热装置
JP2016205770A (ja) * 2015-04-28 2016-12-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0894A (zh) 2021-11-01
WO2021166454A1 (ja) 2021-08-26
JPWO2021166454A1 (zh) 2021-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15819B2 (ja) プライミングポンプ付燃料フィルターアセンブリー
US8015660B2 (en) Vacuuming device
US20120240783A1 (en) Hot-beverage machine with a valve arrangement
CN1413096A (zh) 过滤器组件
JP6596944B2 (ja) 衛生洗浄装置
CN115066531A (zh) 卫生清洗装置
CN115087782A (zh) 卫生清洗装置
CN113939633A (zh) 卫生清洗装置
CN114269995A (zh) 卫生清洗装置
KR20080022965A (ko) 물통 연결장치
AU2018363274A1 (en) Pumps
TWI842971B (zh) 衛生洗淨裝置及製造衛生洗淨裝置的方法
WO2021166452A1 (ja) 衛生洗浄装置
US8667639B2 (en) Vacuum cleaner providing filter-absence detection
JP5161029B2 (ja) 集塵機
CN114245839A (zh) 卫生清洗装置
CN114127372B (zh) 卫生清洗装置
JP2009189491A (ja) 電気掃除機
KR200352812Y1 (ko) 비데의 기어펌프
TW202210692A (zh) 衛生洗淨裝置
KR102554119B1 (ko) 순환팬
JP2017002503A (ja) 衛生洗浄装置
TW202200879A (zh) 噴嘴單元及具備噴嘴單元之衛生洗淨裝置
CN215634016U (zh) 过滤排水泵及使用其的清洗设备
KR20160136669A (ko) 전자기기용 하우징 결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