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62563B - 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62563B CN115062563B CN202210992098.8A CN202210992098A CN115062563B CN 115062563 B CN115062563 B CN 115062563B CN 202210992098 A CN202210992098 A CN 202210992098A CN 115062563 B CN115062563 B CN 1150625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wake
- gaussian
- wind speed
- wake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11 induc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06 flow analysis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00 valida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8—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luid dynamics, e.g. using Navier-Stokes equations 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8—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data, e.g. average value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probability func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08—Flui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Algebra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构建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以及含垂直高度的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模型;基于动量守恒,计算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基于质量守恒,考虑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的风切变效应,将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进行拓展,得到在垂直高度上尾流风速分布呈不对称单高斯分布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计算尾流区域任意下游距离空间点的尾流风速。本发明提升了尾流风速计算的准确性,减小尾流解析模型计算结果与高精度风力机尾流仿真模拟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辅助风电场进行功率预测、偏航校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风电机组尾流计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首席科学家Paul Veers曾在Science上(Veers P, DykesK, Lantz E, Barth S, Bottasso CL, Carlson O, et al. Grand challenges in thescience of wind energy. Science. 2019;366:u2027.)指出:“对风电场关键区域内大气流动过程物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就是风能科学面临三个相互依存、跨学科的重大挑战之一。”尾流作为风电场内部的复杂大气流动,不仅增强了风电场内气流的紊乱性,还通过不同风力机之间尾流的互相干扰,导致风电场的发电效率降低。因此,实现风电场中尾流风速的精确预测和尾流特性的分析,对实现风电场中尾流的抑制控制,减少尾流带来的发电损失,提高风电场的整场输出功率以及优化风力机的布局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由一维Jensen模型不断发展得到的三维尾流模型是目前对尾流风速分布的预测准确性最高的,也是对尾流沿下游距离发展特性的描述最可靠的模型种类。Gao等人(Gao XX, Li BB, Wang TY, SunHY, Yang HX, Li YH, Wang Y, Zhao F, Investigation and validation of 3D wakemodel for horizontal-axis wind turbines based on filed measurements[J],Applied Energy, 2020, 260,114272.)在其所建立的二维Jensen-Gaussian尾流模型基础上,考虑来流风风切变效应,将模型修正为三维Jensen-Gauss尾流模型。宋翌蕾等(宋翌蕾,田琳琳,赵宁.风力机三维尾流模型的提出与校核[J].太阳能学报,2021,42(02),129-135.)将二维尾流解析模型中的定值来流风速修正为考虑风切变效应的随高度变化的函数,得到了包含轴向、径向及垂向三个变量的三维尾流模型,并且尾流模型的尾流衰减系数计算考虑了来流湍流度可能随高度变化。闫小超(闫小超. 海上风电场三维解析尾流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0.)基于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推导得到三维Jensen-Frandsen模型。
目前已有的风力机三维尾流解析模型在水平方向上均为对称单高斯分布,与高保真的风力机仿真结果不符,且由于风力机实际运行时存在的塔影效应和叶片旋转加剧了尾流风速分布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对称性,因此需要构建可描述尾流风速分布不对称特性的三维尾流解析模型,对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进行精确计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风力机轮毂中心线左、右两侧不同的尾流半径分布,构造随下游距离的增加,尾流风速在空间上呈对称双高斯、不对称双高斯到对称单高斯规律变化的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
步骤2,基于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假设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均匀分布,构造含垂直高度的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
步骤3,基于动量守恒,计算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
步骤4,基于质量守恒,考虑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的风切变效应,将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进行拓展,得到在垂直高度上尾流风速分布呈不对称单高斯分布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
步骤5,基于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根据风力机型号确定的风力机转轮直径、轮毂高度、推力系数,根据来流风工况确定的轮毂高度来流风速、风切变指数、来流风湍流度,基于同型号风力机的仿真测量结果或风力机转轮直径估算得到水平方向尾流风速廓线极小值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计算尾流区域任意下游距离空间点的尾流风速。
进一步的,步骤1中,根据风力机轮毂中心线左、右两侧不同的尾流半径分布,构建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其中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的具体公式为:
式中,u(x,y)表示风力机尾流在水平面上任意点的尾流风速,x表示沿风力机轴向的下游距离,以风力机位置为起始零点;y表示沿水平方向的径向距离,以轮毂中心位置为零点;u 0表示来流风在风力机轮毂高度处的风速,r min 表示水平方向尾流风速廓线极小值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C(x)为待定参数;以沿下游距离x增大的方向从前方正视叶片顺时针旋转的风轮面时,左手侧和右手侧对应的半边风轮面分别定义为风轮面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则σ +(x)表示风轮右半部分区域后方尾流风速分布廓线的高斯标准差,σ -(x)表示风轮左半部分区域后方尾流风速分布廓线的高斯标准差,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的不同高斯分布标准差σ +(x)、σ -(x)与尾流半径r y 的关系为:
其中,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的不同高斯分布标准差σ +(x)、σ -(x)为与沿风力机轴向的下游距离x有关的函数,具体公式为:
式中,σ 0表示初始尾流半径,具体公式为:
式中,d 0表示转轮直径,ε为初始尾流半径分布经验系数,具体公式为:
式中,C T 表示风力机推力系数,I 0 表示来流风初始湍流强度;
k +(x)、k -(x)分别表示与沿风力机轴向的下游距离x有关的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尾流膨胀速率:
其中,k - ’(x)、k + ’(x)分别表示水平方向风轮面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尾流衰减系数,其取值由半经验公式决定,具体公式为:
式中,a ±、b ±均为经验系数,经验范围分别为:0.076≤a +≤0.084,-0.011≤b +≤-0.008,0.084≤a -≤0.088,-0.010≤b -≤-0.009。
进一步的,步骤2中,基于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以及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假设,构建含垂直高度的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模型,其中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模型的具体公式为:
其中,u(x,y,z)表示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z表示垂直高度,以地表高度为零点;h 0表示风力机轮毂高度,σ z (x)表示风力机尾流风速廓线在垂直方向上的高斯分布标准差,具体公式为:
式中,k z (x)表示垂直方向风力机尾流膨胀速率,具体公式为:
其中,k z ’(x)为垂直方向尾流衰减系数,其取值由半经验公式决定,具体公式为:
式中,a z 、b z 均为经验系数,经验范围分别为:0.067≤a z ≤0.068,-0.49≤b z ≤-0.48。
进一步的,步骤3中,基于动量守恒,计算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C(x),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ρ表示大气密度,A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对应的尾流横截面积,T表示风力机推力,具体公式为:
式中,C T 表示推力系数,A e 表示风力机转轮面实际受风力机推力T作用的有效面积,计算公式为:
其中,r e 表示风力机转轮面实际受风力机推力T作用面积的有效半径,计算公式为:
对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公式,求解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C(x),具体方法为:
将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式中的积分项进行合并,具体方法为:
则将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式进一步化简,具体公式为:
对某一下游距离x,待定参数C(x)即为常数,则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式视为仅含未知常数C(x)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判别式S为:
令:
对方程判别式S,存在其值为负和非负两种情况,结合待定参数C(x)的物理意义,对待定参数C(x)进行求解:
当S≥0时,选取方程所得实数根CR(x)为待定参数C(x)的解:
当S<0时,选取方程所得复数根模长CC(x)为待定参数C(x)的解:
进一步的,步骤3中,基于动量守恒计算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C(x),对计算式化简后的合并积分项T A 、T B 进行计算,具体方法为:
对T1,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同理,对T2,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则合并积分项TA的计算结果为:
对T3,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同理,对T 4 ,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对T 5 ,对其进行化简并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具体方法为:
将其中部分项合并,对其进行化简,具体方法为:
对积分式进行化简,具体公式为:
对积分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则积分项T 5 的计算结果为:
计算得到合并积分项T B 的计算结果为:
进一步的,步骤4中,基于质量守恒,考虑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的风切变效应,将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进行拓展,得到在垂直高度上尾流风速分布呈不对称单高斯分布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具体方法为:
首先根据考虑风切变情况的指数型来流风计算公式和不考虑风切变情况的均匀来流风速确定两种情况下的来流风速差Δu,具体公式为:
其中,α表示风切变指数,风速差Δu的存在导致尾流出现额外的质量差Δm,质量差Δm的存在破坏了尾流在垂直方向上的对称性,质量差Δm的具体公式为:
其中,a表示轴向诱导因子,Sr0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尾流横截面内以尾流中心点为圆心,初始尾流半径r0为半径的圆面积,Srw-Sr0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尾流横截面积Srw以内、圆面积Sr0以外的区域面积;
然后,应用质量守恒,考虑来流风切变情况的尾流风速uw(x,y,z)与未考虑来流风切变情况下尾流风速u(x,y,z)之间存在的关系为:
最终,通过化简得到尾流风速在垂直高度上尾流风速分布呈不对称单高斯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呈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具体公式为:
进一步的,步骤5中,基于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根据风力机型号确定风力机转轮直径d0、轮毂高度h0及推力系数CT,根据来流风工况确定轮毂高度来流风速u0、风切变指数α、来流风湍流度I0,基于同型号风力机的仿真测量结果或风力机转轮直径估算得到水平方向尾流风速廓线极小值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rmin,代入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得到尾流区域任意下游距离空间点的尾流风速计算结果。
一种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的计算系统,基于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实现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计算。
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基于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实现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风力机尾流风速计算。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基于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实现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风力机尾流风速计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根据风力机型号确定风力机转轮直径、轮毂高度和推力系数,根据要计算的来流风工况确定轮毂高度来流风速、风切变指数和来流风湍流度,通过给定计算的下游距离,得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尾流风速分布廓线高斯标准差,进而求解得到尾流风速分布中的待定参数,最终结合相关参数,对给定下游距离的尾流风速空间分布和空间面上任意点的尾流风速进行计算,既能体现水平面上尾流风速分布的空间域变化规律,也能考虑来流风不同风切变指数,得到在垂直方向上更符合尾流场实际分布规律的不对称高斯分布。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所计算的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尾流风速分布变化规律;
图3为本发明在水平方向上的尾流风速分布计算结果与考虑来流风切变的CFD模拟结果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在垂直方向上的尾流风速分布计算结果与考虑来流风切变的CFD模拟结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风轮面两侧不同的高斯分布标准差σ+(x)、σ-(x),构造随下游距离的增加,尾流风速在空间上呈对称双高斯、不对称双高斯到对称单高斯规律变化的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风力机轮毂高度处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的具体公式为:
式中,u(x,y)表示风力机尾流在水平面上任意点的尾流风速,x表示沿风力机轴向的下游距离,以风力机位置为起始零点;y表示沿水平方向的径向距离,以轮毂中心位置为零点。u0表示来流风在风力机轮毂高度处的风速,rmin表示水平方向尾流风速廓线极小值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C(x)为待定参数。以沿下游距离x增大的方向从前方正视叶片顺时针旋转的风轮面时,左手侧和右手侧对应的半边风轮面分别定义为风轮面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则σ+(x)表示风轮右半部分区域后方尾流风速分布廓线的高斯标准差,σ-(x)表示风轮左半部分区域后方尾流风速分布廓线的高斯标准差,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的不同高斯分布标准差σ+(x)、σ-(x)与尾流半径ry的关系为:
其中,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的不同高斯分布标准差σ+(x)、σ-(x)为与沿风力机轴向的下游距离x有关的函数,具体公式为:
式中,σ0表示初始尾流半径,具体公式为:
式中,d0表示转轮直径,ε为初始尾流半径分布经验系数,具体公式为:
式中,CT表示风力机推力系数,I0表示来流风初始湍流强度。
k+(x)、k-(x)分别表示与沿风力机轴向的下游距离x有关的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尾流膨胀速率:
其中,k- ’(x)、 k+ ’(x)分别表示水平方向风轮面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尾流衰减系数,其取值由半经验公式决定,具体公式为:
式中,a±、b±均为经验系数,经验范围分别为:0.076≤a+≤0.084,-0.011≤b+≤-0.008,0.084≤a-≤0.088,-0.010≤b-≤-0.009。
步骤2,基于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假设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均匀分布,构造含垂直高度z的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u(x,y,z)表示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z表示垂直高度,以地表高度为零点。h0表示风力机轮毂高度,σz(x)表示风力机尾流风速廓线在垂直方向上的高斯分布标准差,具体公式为:
式中,kz(x)表示垂直方向风力机尾流膨胀速率,具体公式为:
其中,kz ’(x)为垂直方向尾流衰减系数,其取值由半经验公式决定,具体公式为:
式中,az、bz均为经验系数,经验范围分别为:0.067≤az≤0.068,-0.49≤bz≤-0.48。
步骤3,基于动量守恒,计算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C(x),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ρ表示大气密度,A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对应的尾流横截面积,T表示风力机推力,具体公式为:
式中,CT表示推力系数,Ae表示风力机转轮面实际受风力机推力T作用的有效面积,计算公式为:
其中,re表示风力机转轮面实际受风力机推力T作用面积的有效半径,计算公式为:
对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式,求解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C(x),具体方法为:
将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式中的积分项进行合并,具体方法为:
则将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式进一步化简,具体公式为:
对某一下游距离x,待定参数C(x)即为常数。则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式可视为仅含未知常数C(x)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判别式S为:
令:
对方程判别式S,存在其值为负和非负两种情况,结合待定参数C(x)的物理意义,对待定参数C(x)进行求解:
当S≥0时,选取方程所得实数根CR(x)为待定参数C(x)的解:
当S<0时,选取方程所得复数根模长CC(x)为待定参数C(x)的解:
其中,对计算式化简后的合并积分项TA、TB进行计算,具体方法为:
对T1,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同理,对T2,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则可计算合并积分项TA的计算结果为:
对T3,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同理,对T4,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对T5,对其进行化简并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具体方法为:
将其中部分项合并,对其进行化简,具体方法为:
对积分式进行化简,具体公式为:
对积分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则积分项T5的计算结果为:
可计算得到合并积分项TB的计算结果为:
步骤4,基于质量守恒,考虑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的风切变效应,将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进行拓展,得到在垂直高度上尾流风速分布呈不对称单高斯分布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具体方法为:
首先根据考虑风切变情况的指数型来流风计算公式和不考虑风切变情况的均匀来流风速确定两种情况下的来流风速差Δu,具体公式为:
其中,α表示风切变指数。风速差Δu的存在导致尾流出现额外的质量差Δm,质量差Δm的存在破坏了尾流在垂直方向上的对称性,质量差Δm的具体公式为:
其中,a表示轴向诱导因子,Sr0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尾流横截面内以尾流中心点为圆心,初始尾流半径r0为半径的圆面积,Srw-Sr0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尾流横截面积Srw以内、圆面积Sr0以外的区域面积。
然后,应用质量守恒,考虑来流风切变情况的尾流风速uw(x,y,z)与未考虑来流风切变情况下尾流风速u(x,y,z)之间存在的关系为:
最终,通过化简得到尾流风速在垂直高度上尾流风速分布呈不对称单高斯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呈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具体公式为:
步骤5,基于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根据风力机型号确定风力机转轮直径d0、轮毂高度h0及推力系数CT,根据来流风工况确定轮毂高度来流风速u0、风切变指数α、来流风湍流度I0,基于同型号风力机的仿真测量结果或风力机转轮直径估算得到水平方向尾流风速廓线极小值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rmin,代入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得到尾流区域任意下游距离空间点的尾流风速计算结果。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的计算系统,基于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实现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计算。
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基于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实现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风力机尾流风速计算。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基于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实现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风力机尾流风速计算。
实施例
为了验证本发明方案的有效性,将本发明在给定工况下计算的不同下游距离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尾流速度分布与相同工况的CFD尾流模拟结果进行对比。
本实施例中,尾流风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如图2的(a)所示,考虑高度上风切变效应的来流风经过风轮后,在近尾流区、近尾流区到远尾流区之间的过渡区和远尾流区呈对称双高斯到不对称双高斯,再到单高斯的空间变化规律。在图2的(a)中,u0为来流风在风力机轮毂高度处的风速,u(x,y)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处水平方向上沿径向的尾流风速分布廓线,y为径向上任意点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d0表示转轮直径。图2的(b)表示尾流风速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来流风的风切变效应导致尾流风速分布在高度上的对称性被破坏,呈现不对称单高斯分布。在图2的(b)中,u0(z)为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u(x,z)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处垂直高度上的尾流风速分布廓线,z为垂直高度。
步骤1)由风力机型号确定风力机转轮直径d0=70m,轮毂高度h0=80m,选取CFD模拟相同来流风工况下的轮毂高度来流风速u0=11m/s,来流风湍流度I0=12%,来流风切变指数α=0.1,推力系数CT=0.546,基于同型号风力机的仿真测量结果或风力机转轮直径估算得到水平方向尾流风速廓线极小值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rmin=25m。
步骤2)对不同的下游距离x,由半经验公式计算得到初始尾流半径分布经验系数ε,进而计算初始尾流半径;由半经验公式、计算水平方向风轮面尾流衰减系数k- ’(x)、 k+ ’(x)。此时,半经验公式中的经验系数取值分别为a+=0.0809,b+=-0.0101,a-=0.0862,b-=-0.0098。由风轮面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尾流衰减系数k- ’(x)、 k+ ’(x)分别计算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尾流膨胀速率、,进而计算得到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的不同高斯分布标准差、。
步骤3) 由半经验公式,计算为垂直方向尾流衰减系数kz ’(x)。此时,半经验公式中的经验系数取值分别为az=0.0679,bz=-0.494。由垂直方向尾流衰减系数kz ’(x)计算垂直方向风力机尾流膨胀速率,进而计算得到风力机尾流风速廓线在垂直方向上的高斯分布标准差。
步骤4)基于动量守恒,由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的不同高斯分布标准差σ+(x)、σ-(x)和风力机尾流风速廓线在垂直方向上的高斯分布标准差σz(x)对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中的待定参数C(x)进行计算,结合求解待定参数C(x)的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的值,确定待定参数C(x)的计算方法。
步骤5)基于质量守恒,由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得到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将风力机相关参数、来流风工况、计算所得的待定参数C(x)、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的不同高斯分布标准差σ+(x)、σ-(x)和风力机尾流风速廓线在垂直方向上的高斯分布标准差σz(x)代入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简称3DADG模型),得到尾流区域任意下游距离空间点的尾流风速uw(x,y,z)。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得到的水平方向上尾流风速分布与CFD模拟结果对比图。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水平方向上,对x/d0<1的近尾流区,本发明提出的尾流风速计算方法所计算的尾流风速对称双高斯分布和CFD模拟结果完好贴合。对0.5<x/d0<6的尾流过渡区,本发明提出的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得到和CFD模拟结果近似的尾流风速分布不对称演变趋势,且对x/d0>7的远尾流区,本发明提出的尾流风速计算方法所计算的尾流风速分布规律与CFD模拟结果基本符合。从图4可以看出,本发明提出的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在得到水平方向风速发展规律的同时,可以得到尾流在垂直高度上的不对称单高斯分布。由于受CFD模拟过程中选取的湍流方程和模拟方式的影响,CFD模拟的尾流分布不能很好的体现尾流发展至远尾流区的尾流风速恢复和尾流半径扩张,因此本发明提出的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在远尾流区对尾流风速分布的计算结果与CFD模拟结果对比略有差异。总体看来,在尾流场全流域内,本发明提出的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可以得到较真实的尾流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风速分布发展规律。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风力机轮毂中心线左、右两侧不同的尾流半径分布,构建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所述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中,尾流风速随下游距离的增加,在空间上呈对称双高斯、不对称双高斯到对称单高斯的变化规律;
步骤2,基于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以及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假设,构建含垂直高度的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模型;
步骤3,基于动量守恒,计算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
步骤4,基于质量守恒,考虑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的风切变效应,将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进行拓展,得到在垂直高度上尾流风速分布呈不对称单高斯分布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
步骤5,基于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结合风力机转轮直径、轮毂高度、推力系数、轮毂高度来流风速、风切变指数、来流风湍流度、水平方向尾流风速廓线极小值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计算尾流区域任意下游距离空间点的尾流风速;
步骤2中,基于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以及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假设,构建含垂直高度的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模型,其中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模型的具体公式为:
其中,u(x,y,z)表示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z表示垂直高度,以地表高度为零点;h 0表示风力机轮毂高度,σ z (x)表示风力机尾流风速廓线在垂直方向上的高斯分布标准差,具体公式为:
式中,k z (x)表示垂直方向风力机尾流膨胀速率,具体公式为:
其中,k z ’(x)为垂直方向尾流衰减系数,其取值由半经验公式决定,具体公式为:
式中,a z 、b z 均为经验系数,经验范围分别为:0.067≤a z ≤0.068,-0.49≤b z ≤-0.48;
步骤3中,基于动量守恒,计算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C(x),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ρ表示大气密度,A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对应的尾流横截面积,T表示风力机推力,具体公式为:
式中,C T 表示推力系数,A e 表示风力机转轮面实际受风力机推力T作用的有效面积,计算公式为:
其中,r e 表示风力机转轮面实际受风力机推力T作用面积的有效半径,计算公式为:
对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公式,求解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C (x),具体方法为:
则将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式进一步化简,具体公式为:
对某一下游距离x,待定参数C(x)即为常数,则基于动量守恒的计算式视为仅含未知常数C(x)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判别式S为:
令:
对方程判别式S,存在其值为负和非负两种情况,结合待定参数C(x)的物理意义,对待定参数C(x)进行求解:
当S≥0时,选取方程所得实数根CR(x)为待定参数C(x)的解:
当S<0时,选取方程所得复数根模长CC(x)为待定参数C(x)的解:
步骤4中,基于质量守恒,考虑来流风在垂直方向上的风切变效应,将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进行拓展,得到在垂直高度上尾流风速分布呈不对称单高斯分布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具体方法为:
首先根据考虑风切变情况的指数型来流风计算公式和不考虑风切变情况的均匀来流风速确定两种情况下的来流风速差Δu,具体公式为:
其中,α表示风切变指数,风速差Δu的存在导致尾流出现额外的质量差Δm,质量差Δm的存在破坏了尾流在垂直方向上的对称性,质量差Δm的具体公式为:
其中,a表示轴向诱导因子,Sr0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尾流横截面内以尾流中心点为圆心,初始尾流半径r0为半径的圆面积,Srw-Sr0表示任意下游距离尾流横截面积Srw以内、圆面积Sr0以外的区域面积;
然后,应用质量守恒,考虑来流风切变情况的尾流风速uw(x,y,z)与未考虑来流风切变情况下尾流风速u(x,y,z)之间存在的关系为:
最终,通过化简得到尾流风速在垂直高度上尾流风速分布呈不对称单高斯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呈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具体公式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根据风力机轮毂中心线左、右两侧不同的尾流半径分布,构建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其中风力机二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的具体公式为:
式中,u(x,y)表示风力机尾流在水平面上任意点的尾流风速,x表示沿风力机轴向的下游距离,以风力机位置为起始零点;y表示沿水平方向的径向距离,以轮毂中心位置为零点;u 0表示来流风在风力机轮毂高度处的风速,r min 表示水平方向尾流风速廓线极小值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C(x)为待定参数;以沿下游距离x增大的方向从前方正视叶片顺时针旋转的风轮面时,左手侧和右手侧对应的半边风轮面分别定义为风轮面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则σ +(x)表示风轮右半部分区域后方尾流风速分布廓线的高斯标准差,σ -(x)表示风轮左半部分区域后方尾流风速分布廓线的高斯标准差,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的不同高斯分布标准差σ +(x)、σ -(x)与尾流半径r y 的关系为:
其中,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的不同高斯分布标准差σ +(x)、σ -(x)为与沿风力机轴向的下游距离x有关的函数,具体公式为:
式中,σ 0表示初始尾流半径,具体公式为:
式中,d 0表示转轮直径,ε为初始尾流半径分布经验系数,具体公式为:
式中,C T 表示风力机推力系数,I 0 表示来流风初始湍流强度;
k +(x)、k -(x)分别表示与沿风力机轴向的下游距离x有关的风轮面两侧水平方向尾流膨胀速率:
其中,k - ’(x)、k + ’(x)分别表示水平方向风轮面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尾流衰减系数,其取值由半经验公式决定,具体公式为:
式中,a ±、b ±均为经验系数,经验范围分别为:0.076≤a +≤0.084,-0.011≤b +≤-0.008,0.084≤a -≤0.088,-0.010≤b -≤-0.00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基于动量守恒计算初始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分布的待定参数C(x),对计算式化简后的合并积分项T A 、T B 进行计算,具体方法为:
对T1,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同理,对T2,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则合并积分项TA的计算结果为:
对T3,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同理,对T 4 ,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对T 5 ,对其进行化简并使用Poisson积分公式求解,具体方法为:
将其中部分项合并,对其进行化简,具体方法为:
对积分式进行化简,具体公式为:
对积分求解得到计算结果为:
则积分项T 5 的计算结果为:
计算得到合并积分项T B 的计算结果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基于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结合风力机转轮直径、轮毂高度、推力系数、轮毂高度来流风速、风切变指数、来流风湍流度、水平方向尾流风速廓线极小值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计算尾流区域任意下游距离空间点的尾流风速,具体方法为:
根据风力机型号确定风力机转轮直径d0、轮毂高度h0及推力系数CT,根据来流风工况确定轮毂高度来流风速u0、风切变指数α、来流风湍流度I0,基于同型号风力机的仿真测量结果或风力机转轮直径估算得到水平方向尾流风速廓线极小值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rmin,代入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模型,得到尾流区域任意下游距离空间点的尾流风速计算结果。
5.一种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尾流风速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实现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风力机尾流风速计算。
6.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基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实现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风力机尾流风速计算。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基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实现基于空间变化的三维不对称双高斯风力机尾流风速计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92098.8A CN115062563B (zh) | 2022-08-18 | 2022-08-18 | 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92098.8A CN115062563B (zh) | 2022-08-18 | 2022-08-18 | 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62563A CN115062563A (zh) | 2022-09-16 |
CN115062563B true CN115062563B (zh) | 2022-11-18 |
Family
ID=83207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992098.8A Active CN115062563B (zh) | 2022-08-18 | 2022-08-18 | 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0625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10388B (zh) * | 2022-10-13 | 2022-12-23 | 南京理工大学 | 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计算方法 |
CN117313399B (zh) * | 2023-10-13 | 2024-06-18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适用于复杂地形的水平轴风力机三维各向异性超高斯全尾流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方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4293A (zh) * | 2015-04-24 | 2015-07-2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风力机尾流计算方法 |
CN110009736A (zh) * | 2019-05-09 | 2019-07-12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三维尾流模型的建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925147A (zh) * | 2019-11-21 | 2020-03-27 | 上海海事大学 | 一种风力发电机尾流追踪方法 |
CN111757982A (zh) * | 2018-02-28 | 2020-10-09 |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 估算风力涡轮机处的自由流入流 |
CN111801493A (zh) * | 2018-03-08 | 2020-10-20 |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 确定用于风力涡轮机的控制设置 |
CN114091377A (zh) * | 2022-01-21 | 2022-02-25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空间变化的动态双高斯风力机尾流风速的计算方法 |
CN114398843A (zh) * | 2022-01-18 | 2022-04-26 |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电力试验研究院 | 一种适用于多种地形的三维尾流风速分布计算方法 |
CN114692528A (zh) * | 2022-03-28 | 2022-07-01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一种水平轴风力机三维时间全尾流模型的建立方法 |
CN114707437A (zh) * | 2022-03-28 | 2022-07-05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一种水平轴风力机三维全尾流模型的建立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42103A (zh) * | 2011-04-15 | 2011-08-03 | 河海大学 | 一种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风电场微观选址优化方法 |
CN103761349B (zh) * | 2013-07-29 | 2016-08-24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风电机组概率同调性的风电场等值建模方法 |
CN103605912B (zh) * | 2013-12-10 | 2016-06-08 | 武汉大学 | 一种风电场功率外特性建模方法 |
-
2022
- 2022-08-18 CN CN202210992098.8A patent/CN1150625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4293A (zh) * | 2015-04-24 | 2015-07-2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风力机尾流计算方法 |
CN111757982A (zh) * | 2018-02-28 | 2020-10-09 |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 估算风力涡轮机处的自由流入流 |
CN111801493A (zh) * | 2018-03-08 | 2020-10-20 |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 确定用于风力涡轮机的控制设置 |
CN110009736A (zh) * | 2019-05-09 | 2019-07-12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三维尾流模型的建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925147A (zh) * | 2019-11-21 | 2020-03-27 | 上海海事大学 | 一种风力发电机尾流追踪方法 |
CN114398843A (zh) * | 2022-01-18 | 2022-04-26 |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电力试验研究院 | 一种适用于多种地形的三维尾流风速分布计算方法 |
CN114091377A (zh) * | 2022-01-21 | 2022-02-25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空间变化的动态双高斯风力机尾流风速的计算方法 |
CN114692528A (zh) * | 2022-03-28 | 2022-07-01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一种水平轴风力机三维时间全尾流模型的建立方法 |
CN114707437A (zh) * | 2022-03-28 | 2022-07-05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一种水平轴风力机三维全尾流模型的建立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Wind turbine power prediction considering wake effects with dual laser beam LiDAR measured yaw misalignment;Xuyang Li 等;《Applied Energy 》;20211231;1-18 * |
一种考虑损耗的风电系统MPPT控制方法研究;赵勇 等;《太阳能学报》;20181130;第39卷(第11期);3239-3244 * |
大气湍流稳定度对风力机尾流影响的模拟研究;高晓清 等;《太阳能学报》;20200430;第41卷(第4期);145-15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62563A (zh) | 2022-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062563B (zh) | 基于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尾流风速计算方法 | |
King et al. | Control-oriented model for secondary effects of wake steering | |
CN115310388B (zh) | 空间变化的风力机三维不对称双高斯尾流风速计算方法 | |
Troldborg | Actuator line modeling of wind turbine wakes | |
Duquette et al. | Numerical implications of solidity and blade number on rotor performance of horizontal-axis wind turbines | |
CN106548414B (zh) | 一种海上风电场发电量计算方法 | |
Bay et al. | Addressing deep array effects and impacts to wake steering with the cumulative-curl wake model | |
Keck et al. | Synthetic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nd wind shear in large eddy simulations of wind turbine wakes | |
CN114091377B (zh) | 基于空间变化的动态双高斯风力机尾流风速的计算方法 | |
Keck |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nacelle anemometry for a HAWT using actuator disc and line models in CFX | |
Tossas et al. | Wind turbine modeling f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December 2010-December 2012 | |
Keck et al. | A consistent turbulence formulation for the dynamic wake meandering model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 |
Wu et al. | Effects of lateral wind gusts on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s | |
CN110414135B (zh) | 一种用于海上漂浮式风机的尾流场数值优化设计方法 | |
CN108717593A (zh) | 一种基于风轮面等效风速的微观选址发电量评估方法 | |
CN113627101A (zh) | 一种基于改进型ad/rsm模型的风力机尾流模拟方法 | |
Moghadassian et al. | Inverse design of single-and multi-rotor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blades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
Diaz et al. | Full wind rose wind farm simulation including wake and terrain effects for energy yield assessment | |
Feng et al. | Componentwise influence of upstream turbulence on the far-wake dynamics of wind turbines | |
Lin et al. |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a wind-turbine array subjected to active yaw control | |
Zhao et al. | Research on the rotor speed and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dynamic yawing wind turbine with a short-time uniform wind direction variation | |
CN114707437A (zh) | 一种水平轴风力机三维全尾流模型的建立方法 | |
Höning et al. | Influence of rotor blade flexibility on the near-wake behavior of the NREL 5 MW wind turbine | |
CN112906321B (zh) | 一种利用二维Frandsen尾流模型对风力机尾流进行计算的方法 | |
Mirsane et al. | Development of a novel analytical wake model behind HAWT by considering the nacelle effec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