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56962A - 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56962A
CN115056962A CN202210655415.7A CN202210655415A CN115056962A CN 115056962 A CN115056962 A CN 115056962A CN 202210655415 A CN202210655415 A CN 202210655415A CN 115056962 A CN115056962 A CN 1150569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connector
vertical
course
fusel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554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56962B (zh
Inventor
胡震东
苏怀忠
康彦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hale Route (Changzhou)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luga Lin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luga Lin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luga Lin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5541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569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56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56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56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569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1/00Fuselage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common to fuselages, wings, stabilising surfaces or the like
    • B64C1/26Attaching the wing or tail units or stabilis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00W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10Drag red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40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包括有机身,所述机身上方设置有机翼,所述机身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框,所述第一加强框位于所述机翼靠近所述机身头端的一侧,所述机身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强框,所述第二加强框位于所述机翼靠近所述机身尾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强框和所述第二加强框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三加强框,所述第三加强框与所述机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框、所述第二加强框和所述第三加强框均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机翼相对连接。本申请具有提高上单翼的大型无人货运飞机的机翼与机身连接位置处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飞机结构设计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概念、新布局的新型航空飞行器层出不穷,机体结构设计方案也随之推陈出新。机体结构是在设定使用载荷范围内,以最轻的重量实现所有使用功能。在常规设计时,往往首先分析载荷主传力路径,将弯曲、剪切和扭转载荷分别考虑或耦合设计,从而确定结构方案。
具体到大型飞机机翼与机身连接结构设计,民用商用飞机因其主要用于运输人员,机身舱段为了模拟地面气压环境,往往需要增压设计。为此,机身截面设计成圆形或近似圆形,将增压带来的表面压力转化为机身蒙皮内部的张力。
民机机翼为考虑水上迫降人员撤离等因素,通常设计为下单翼,机翼从机身筒段中间穿过,通过布置于机身内部的中央翼平衡左右外翼的弯矩;通过加强框与外翼或中央翼前、后梁连接,将外翼传递过来的剪力、扭矩与机身载荷平衡。
对于大型货运无人飞机而言,其主要用于载物,不再需要具备载人的功能,因此机身舱内无需充压,以机身内舱容积最大为设计目标。故其机身截面形式多样,可设计为圆形、椭圆形或者矩形。货运飞机机翼通常设计为上单翼,以便于发动机安装,同时不占用机身舱内部空间。
参照图1,以一种上单翼大型无人货运飞机为例,机翼-机身载荷传递形式共包含6种,分别为弯矩Mx、剪力Fy、扭矩Mz、航向载荷Fx、非对称推力My、侧向载荷Fz。其中Mx、Fy和Mz为大载荷,Fx、My、Fz为相对小量。机翼-机身连接结构设计,需要通过合适的传力路径,实现以下6种载荷的合理传递和平衡。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技术中的上单翼的大型无人货运飞机的机翼与机身连接位置处产生损坏时,整体的结构安全性较差,易产生危险。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上单翼的大型无人货运飞机的机翼与机身连接位置处的安全性,本申请提供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包括有机身,所述机身上方设置有机翼,所述机身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框,所述第一加强框位于所述机翼靠近所述机身头端的一侧,所述机身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强框,所述第二加强框位于所述机翼靠近所述机身尾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强框和所述第二加强框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三加强框,所述第三加强框与所述机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框、所述第二加强框和所述第三加强框均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机翼相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一加强框能够将机翼靠近机身头端位置处的载荷通过连接结构传递到第一加强框上,通过设置的第二加强框能够将机翼靠近机身尾端位置处的载荷通过连接结构传递到第二加强框上,通过设置的第三加强框能够将机翼中端位置处的载荷通过连接结构传递到第三加强框上,当第一加强框或者第二加强框破损时,第三加强框能够提供备份的传力路径,提高上单翼的大型无人货运飞机的机翼与机身连接位置处的传载效率。
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有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框上的第一垂向连接头,所述第二加强框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垂向连接头,所述第三加强框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垂向连接头,所述机翼相对于所述第一垂向连接头固定连接有第一垂向连接件,所述机翼相对于所述第二垂向连接头固定连接有第二垂向连接件,所述机翼相对于所述第三垂向连接头固定连接有第三垂向连接件,所述第一垂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一垂向连接件、所述第二垂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二垂向连接件、所述第三垂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三垂向连接件均设计为第一等待破损安全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一垂向连接件和第一垂向连接头相对连接,从而将机翼靠近机身头端一侧的垂向载荷Fy、扭矩Mz和侧向载荷Fz传递到第一加强框上;通过设置的第二垂向连接件和第二垂向连接头相对连接,从而将机翼靠近机身尾端一侧的垂向载荷Fy、扭矩Mz和侧向载荷Fz传递到第二加强框上;通过设置的第三垂向连接件和第三垂向连接头相对连接,从而将机翼中端的垂向载荷Fy、扭矩Mz和侧向载荷Fz传递到第三加强框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等待破损安全结构包括有第一垂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一垂向连接件之间沿着高度方向紧公差配合、所述第二垂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二垂向连接件之间沿着高度方向紧公差配合,所述第三垂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三垂向连接件之间沿着高度方向为间隙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正常状态时,机翼上的载荷能够通过第一垂向连接头与第一垂向连接件、第二垂向连接头和第二垂向连接件之间的相对配合传递到第一加强框和第二加强框上,且当第一垂向连接头或者第二垂向连接头破损时,第三垂向连接头和第三垂向连接件参与载荷传递,进而将机翼上的载荷传递到第三加强框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垂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一垂向连接件沿着航向方向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第二垂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二垂向连接件沿着航向方向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三垂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三垂向连接件沿着航向方向之间留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间隙能够减少传递机翼航向载荷引起的第一垂向连接件、第二垂向连接件和第三垂向连接件的面外受载。
可选的,所述机身的上表面水平固定连接有加强长桁,所述加强长桁位于所述机身上表面的平直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加强长桁能够将机翼传递过来的航向载荷Fx、非对称推力My以面内剪切的形式,扩散至机身壁板中。
可选的,所述加强长桁上固定连接有靠近所述机身头端一侧的第一航向连接头和靠近所述机身尾端一侧的所述第二航向连接头,所述机翼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航向连接头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航向连接件,所述机翼上相对于所述第二航向连接头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航向连接件,所述第一航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一航向连接件、所述第二航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二航向连接件之间均通过第二等待破损安全结构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一航向连接头和第一航向连接件之间的相对配合,能够将机翼靠近机身尾端上的载荷传递到加强长桁上,且通过设置的第二航向连接头和第二航向连接件之间的相对配合,能够将机翼靠近机身头端上的载荷传递到加强长桁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等待破损安全结构包括有所述第二航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二航向连接件之间沿着高度方向为间隙公差配合,所述第一航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一航向连接件沿着高度方向为间隙配合,且所述第一航向连接头与所述第一航向连接件沿着航向方向为间隙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正常状态时,机翼上的载荷通过第二航向连接头和第二航向连接件的相对配合传递到加强长桁上,且当第二航向连接头破损时,第一航向连接头和第一航向连接件参与载荷传递。
可选的,所述第一航向连接头上水平开设有第一椭圆孔,所述第二航向连接头上水平开设有第二椭圆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一椭圆孔和第二椭圆孔,使得第一航向连接头和第一航向连接件、第二航向头和第二航向连接件的连接仅传递航向载荷,不能传递垂向载荷。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的第一加强框能够将机翼靠近机身头端位置处的载荷通过连接结构传递到第一加强框上,通过设置的第二加强框能够将机翼靠近机身尾端位置处的载荷通过连接结构传递到第二加强框上,通过设置的第三加强框能够将机翼中端位置处的载荷通过连接结构传递到第三加强框上,当第一加强框或者第二加强框破损时,第三加强框能够提供备份的传力路径,提高上单翼的大型无人货运飞机的机翼与机身连接位置处的传载效率。
2.通过设置的第一垂向连接件和第一垂向连接头相对连接,从而将机翼靠近机身头端一侧的垂向载荷Fy、扭矩Mz和侧向载荷Fz传递到第一加强框上;通过设置的第二垂向连接件和第二垂向连接头相对连接,从而将机翼靠近机身尾端一侧的垂向载荷Fy、扭矩Mz和侧向载荷Fz传递到第二加强框上;通过设置的第三垂向连接件和第三垂向连接头相对连接,从而将机翼中端的垂向载荷Fy、扭矩Mz和侧向载荷Fz传递到第三加强框上。
3.当正常状态时,机翼上的载荷能够通过第一垂向连接头与第一垂向连接件、第二垂向连接头和第二垂向连接件之间的相对配合传递到第一加强框和第二加强框上,且当第一垂向连接头或者第二垂向连接头破损时,第三垂向连接头和第三垂向连接件参与载荷传递,进而将机翼上的载荷传递到第三加强框上。
4.当正常状态时,机翼上的载荷通过第二航向连接头和第二航向连接件的相对配合传递到加强长桁上,且当第二航向连接头破损时,第一航向连接头和第一航向连接件参与载荷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的说明用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机翼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连接结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第一航向连接件位置处的爆炸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第二航向连接件位置处的爆炸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机翼的垂向载荷Fy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正常情况下的第一垂向连接头、第二垂向连接头和第三垂向连接头位置处的载荷传递;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第一垂向连接头或者第一加强框破损后、第二垂向连接头和第三垂向连接头位置处的载荷传递;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第二垂向连接头或者第二加强框破损后、第一垂向连接头和第三垂向连接头位置处的载荷传递;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机翼的垂向载荷Fx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正常情况下的第一航向连接头和第二航向连接头位置处的载荷传递;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一侧的第二航向连接头破损后、第一航向连接头和第二航向连接头位置处的载荷传递;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的另外一侧的第二航向连接头破损后、第一航向连接头和第二航向连接头位置处的载荷传递;
附图标记说明:1、机身;11、翼身连接域;12、加强长桁;121、第一航向连接头;1211、第四连接耳;1212、第一椭圆孔;122、第二航向连接头;1221、第二椭圆孔;2、机翼;21、上壁板;22、下壁板;23、前梁;24、后梁;25、翼肋;26、第一垂向连接件;261、第一螺栓;27、第二垂向连接件;271、第二螺栓;28、第三垂向连接件;281、第三螺栓;29、第一航向连接件;291、第一穿孔;292、第四螺栓;210、第二航向连接件;2101、第五连接耳;2102、第二穿孔;2203、第五螺栓;3、连接结构;31、第一加强框;311、第一垂向连接头;3111、第一连接耳;32、第二加强框;321、第二垂向连接头;3211、第二连接耳;33、第三加强框;331、第三垂向连接头;3311、第三连接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2-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参照图2、图3,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包括有水平设置的机身1,机身1的上表面水平设置有机翼2,机翼2与机身1之间通过连接结构3相连。机翼2与机身1之间的连接区域为翼身连接域11,翼身连接域11的机身1的竖直截面为矩形结构。
机翼2包括有位于上方的上壁板21,上壁板21的下方相对设置有下壁板22,且位于上壁板21下方靠近机身1头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前梁23,前梁23的底端与下壁板22固定连接,上壁板21下方靠近机身1的尾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后梁24,后梁24的底端与下壁板22固定连接。通过上壁板21、下壁板22、前梁23和后梁24形成一个封闭的空腔。位于空腔的内部竖直设置有翼肋25,翼肋25的顶端与上壁板21固定连接,翼肋25的底端与下壁板22固定连接,且翼肋25位于上壁板21和下壁板22之间沿着垂直于航向的方向等距设置多个。
参照图4、图5,连接结构3包括有固定在机身1上的第一加强框31,第一加强框31位于靠近机翼2的前梁23的一侧,位于第一加强框31靠近机翼2的后梁2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框32,第二加强框32套设在机身1上,且与机身1之间固定连接。位于第一加强框31和第二加强框32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框33,第三加强框33套设在机身1上且与机身1之间固定连接。
第一加强框31、第二加强框32和第三加强框33均为矩形框架结构,且第一加强框31、第二加强框32和第三加强框33的外形结构与机身1的竖直截面的结构相同。
通过靠近机翼2的前梁23的第一加强框31传递机翼2的前梁23的载荷,通过靠近机翼2的后梁24的第二加强框32传递机翼2的后梁24的载荷。且通过设置在第一加强框31和第二加强框32之间的第三加强框33能够当翼身连接域11位置处产生破损时,为翼身连接域11提供备份的传递路径。
位于第一加强框31的顶壁和两侧竖直侧壁之间的交界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一垂向连接头311,位于第二加强框32的顶壁和两侧竖直侧壁之间的交界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二垂向连接头321,位于第三加强框33的顶壁和两侧竖直侧壁之间的交界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三垂向连接头331。
第一垂向连接头311包括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连接耳3111,第一连接耳3111与机身1之间固定连接。机翼2相对于两个第一连接耳3111之间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垂向连接件26,第一垂向连接件26竖直设置,第一垂向连接件26的底端伸入到两个第一连接耳3111的内部,且第一垂向连接件26与两个相对的第一连接耳3111之间留有间隙,第一垂向连接件26和两个第一连接耳3111之间通过第一螺栓261连接,第一螺栓261与第一连接耳3111之间紧公差配合,且第一螺栓261与第一垂向连接件26紧公差配合。
第二垂向连接头321包括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连接耳3211,第二连接耳3211与机身1之间固定连接。机翼2相对于两个第二连接耳3211之间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垂向连接件27,第二垂向连接件27竖直设置,第二垂向连接件27的底端伸入到两个第二连接耳3211的内部,且第二垂向连接件27与两个相对的第二连接耳3211之间留有间隙,第二垂向连接件27和两个第二连接耳3211之间通过第二螺栓271连接,第二螺栓271与第二连接耳3211之间紧公差配合,且第二螺栓271与第二垂向连接件27紧公差配合。
第三垂向连接头331包括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连接耳3311,第三连接耳3311与机身1之间固定连接。机翼2相对于两个第三连接耳3311之间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垂向连接件28,第三垂向连接件28竖直设置,第三垂向连接件28的底端伸入到两个第三连接耳3311的内部,且第三垂向连接件28与两个相对的第三连接耳3311之间留有间隙,第三垂向连接件28和两个第三连接耳3311之间通过第三螺栓281连接,第三螺栓281与第三连接耳3311之间间隙配合,且第三螺栓281与第三垂向连接件28间隙配合。
通过第一垂向连接件26与第一垂向连接头311之间的相对连接,将位于机翼2前梁23位置处的垂向载荷Fy、扭矩Mz和侧向载荷Fz传递至第一加强框31上。通过第二垂向连接件27与第二垂向连接头321之间的相对连接,将位于机翼2后梁24位置处的垂向载荷Fy、扭矩Mz和侧向载荷Fz传递至第二加强框32上。通过第三垂向连接件28与第三垂向连接头331之间的相对连接,将位于机翼2的前梁23和后梁24之间位置处的垂向载荷Fy、扭矩Mz和侧向载荷Fz传递至第三加强框33上。
翼身连接域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强长桁12,加强长桁12沿着航向方向设置,且加强长桁12位于机身1上方对称设置两个。通过设置的加强长桁12能够将位于机翼2传递过来的航向载荷Fx、非对称推力My以面内剪切的形式,扩散至机身1中。
加强长桁12上位于靠近机身1头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航向连接头121,且加强长桁12上位于靠近机身1尾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航向连接头122。机翼2上相对于第一航向连接头121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航向连接件29,且机翼2上相对于第二航向连接头12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航向连接件210。
参照图5、图6,第一航向连接头121包括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四连接耳1211,第一航向连接件29伸入到两个第四连接耳1211之间。第四连接耳1211上水平开设有第一椭圆孔1212,第一椭圆孔1212呈椭圆形结构,且第一航向连接件29上相对于第一椭圆孔1212的位置开设有第一穿孔291,第一穿孔291与第一椭圆孔1212相对。第四连接耳1211和第一航向连接件29之间通过第四螺栓292自第一穿孔291和第一椭圆孔1212中穿过相连,且第一航向连接头121与第一航向连接件29沿着高度方向之间间隙配合,其第一航向连接头121与第一航向连接件29沿着航向方向之间间隙配合。
参照图5、图7,第二航向连接头122包括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五连接耳2101,第二航向连接件210伸入到两个第五连接耳2101之间。第五连接耳2101上水平开设有第二椭圆孔1221,第二椭圆孔1221呈椭圆形结构,且第二航向连接件210上相对于第二椭圆孔122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穿孔2102,第二穿孔2102与第二椭圆孔1221相对。第五连接耳2101和第二航向连接件210之间通过第五螺栓2203自第二穿孔2102和第二椭圆孔1221中穿过相连,且第二航向连接头122与第二航向连接件210沿着航向之间紧公差配合,第二航向连接头122与第二航向连接件210沿着高度方向之间间隙配合。
参照图8,机翼2的垂向载荷Fy沿着竖直方向传递,扭矩Mz、侧向载荷Fz的传载方式与Fy类似。机翼2垂向载荷主要为机翼2产生的升力,通过连接结构3传递至机身1,实现全机的配平。
参照图9,当为正常模式传载时,第一垂向连接头311和第一垂向连接件26将机翼2的垂向载荷传递至第一加强框31上,第二垂向连接头321和第二垂向连接件27将机翼2的垂向载荷传递至第二加强框32上。
参照图10,当第一垂向连接头311断裂或第一加强框31断裂时,第三垂向连接头331和第三垂向连接件28参与传载,使得机翼2垂向载荷进行传递。
参照图11,当第二垂向连接头321断裂或第二加强框32断裂时,第三垂向连接头331和第三垂向连接件28参与传载,使得机翼2垂向载荷进行传递。
参照图12,机翼2的垂向载荷Fx沿着水平方向传递,非对称推力My的传载方式与Fx类似。机翼2航向载荷主要为发动机推力、机翼2惯性力,通过连接结构3传递至机身1,实现全机的配平。
参照图13,当为正常模式传载时,第二航向连接头122与第二航向连接件210相对连接,将机翼2航向载荷传递至机身1的加强长桁12上。
参照图14,当其中一侧的第二航向连接头122断裂时,第一航向连接头121和第一航向连接件29参与传载,使得机翼2航向载荷进行传递。
参照图15,当另外一侧的第二航向连接头122断裂时,第一航向连接头121与第一航向连接件29参与传载,使得机翼2航向载荷进行传递。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上单翼飞机翼2身连接结构3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设置的第一垂向连接头311和第一垂向连接件26相对紧公差配合,将位于机翼2前梁23位置处的载荷传递到第一加强框31上。
通过设置的第二垂向连接头321和第二垂向连接件27相对紧公差配合,将位于机翼2后梁24位置处的载荷传递到第二加强框32上。
通过设置的第三垂向连接头331和第三垂向连接件28相对间隙配合,使得当第一垂向连接头311或者第二垂向连接头321产生破损时,第三垂向连接头331和第三垂向连接件28能够参与载荷传递。
通过设置的第二航向连接头122与第二航向连接件210相对紧公差配合,使得位于机翼2的后梁24位置处的载荷能够传递到加强长桁12上。
通过设置的第一航向连接头121与第一航向连接件29之间相对间隙配合,使得当第二航向连接头122或第二航向连接件210产生破损时,第一航向连接头121和第一航向连接件29能够参与载荷传递。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身(1),所述机身(1)上方设置有机翼(2),所述机身(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框(31),所述第一加强框(31)位于所述机翼(2)靠近所述机身(1)头端的一侧,所述机身(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强框(32),所述第二加强框(32)位于所述机翼(2)靠近所述机身(1)尾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强框(31)和所述第二加强框(32)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三加强框(33),所述第三加强框(33)与所述机身(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框(31)、所述第二加强框(32)和所述第三加强框(33)均通过连接结构(3)与所述机翼(2)相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包括有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框(31)上的第一垂向连接头(311),所述第二加强框(32)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垂向连接头(321),所述第三加强框(33)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垂向连接头(331),所述机翼(2)相对于所述第一垂向连接头(311)固定连接有第一垂向连接件(26),所述机翼(2)相对于所述第二垂向连接头(321)固定连接有第二垂向连接件(27),所述机翼(2)相对于所述第三垂向连接头(331)固定连接有第三垂向连接件(28),所述第一垂向连接头(311)与所述第一垂向连接件(26)、所述第二垂向连接头(321)与所述第二垂向连接件(27)、所述第三垂向连接头(331)与所述第三垂向连接件(28)均设计为第一等待破损安全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等待破损安全结构包括有第一垂向连接头(311)与所述第一垂向连接件(26)之间沿着高度方向紧公差配合、所述第二垂向连接头(321)与所述第二垂向连接件(27)之间沿着高度方向紧公差配合,所述第三垂向连接头(331)与所述第三垂向连接件(28)之间沿着高度方向为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向连接头(311)与所述第一垂向连接件(26)沿着航向方向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第二垂向连接头(321)与所述第二垂向连接件(27) 航向方向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三垂向连接头(331)与所述第三垂向连接件(28) 航向方向之间留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的上表面水平固定连接有加强长桁(12),所述加强长桁(12)位于所述机身(1)上表面的平直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长桁(12)上固定连接有靠近所述机身(1)头端一侧的第一航向连接头(121)和靠近所述机身(1)尾端一侧的所述第二航向连接头(122),所述机翼(2)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航向连接头(121)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航向连接件(29),所述机翼(2)上相对于所述第二航向连接头(12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航向连接件(210),所述第一航向连接头(121)与所述第一航向连接件(29)、所述第二航向连接头(122)与所述第二航向连接件(210)之间均设计为第二等待破损安全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等待破损安全结构包括有所述第二航向连接头(122)与所述第二航向连接件(210)之间沿着高度方向为间隙配合,所述第一航向连接头(121)与所述第一航向连接件(29)沿着高度方向为间隙配合,且所述第一航向连接头(121)与所述第一航向连接件(29)沿着航向方向为间隙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航向连接头(121)上水平开设有第一椭圆孔(1212),所述第二航向连接头(122)上水平开设有第二椭圆孔(1221)。
CN202210655415.7A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 Active CN1150569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5415.7A CN115056962B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5415.7A CN115056962B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56962A true CN115056962A (zh) 2022-09-16
CN115056962B CN115056962B (zh) 2023-04-18

Family

ID=83200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55415.7A Active CN115056962B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5696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9989A (zh) * 2007-12-30 2010-12-08 空中客车营运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飞机上的两个主机翼和机身段的机翼-机身-结构件
US20140231586A1 (en) * 2013-02-17 2014-08-21 The Boeing Company High-wing-aircraft fuselage support structure
CN208715462U (zh) * 2018-08-23 2019-04-09 西安三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身机翼连接结构
US20200017188A1 (en) * 2018-07-12 2020-01-16 Airbus Operations Limited Wing assembly mount
CN113371175A (zh) * 2021-06-26 2021-09-10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一种固定翼察打一体无人机模型及其设计方法
CN214930556U (zh) * 2021-06-16 2021-11-30 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 一种小型复合翼无人机机翼与机身的快速拆装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9989A (zh) * 2007-12-30 2010-12-08 空中客车营运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飞机上的两个主机翼和机身段的机翼-机身-结构件
US20140231586A1 (en) * 2013-02-17 2014-08-21 The Boeing Company High-wing-aircraft fuselage support structure
US20200017188A1 (en) * 2018-07-12 2020-01-16 Airbus Operations Limited Wing assembly mount
CN208715462U (zh) * 2018-08-23 2019-04-09 西安三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身机翼连接结构
CN214930556U (zh) * 2021-06-16 2021-11-30 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 一种小型复合翼无人机机翼与机身的快速拆装结构
CN113371175A (zh) * 2021-06-26 2021-09-10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一种固定翼察打一体无人机模型及其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56962B (zh)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74712A (en) Double-lobe fuselage composite airplane
CN100497088C (zh) 一种无人机机身与机翼的连接结构
CN212951088U (zh) 一种含整体油箱的无人机外翼
US12091155B2 (en) Structural arrangement for strut-braced wing assembly of an aircraft
CN116691997A (zh) 一种大载荷轻量化飞机
CN102139757A (zh) 一种适用于无人机和模型飞机的构架式前中机身
CN102963521A (zh) 一种民用飞机水平尾翼中央翼
CN115056962B (zh) 一种上单翼飞机翼身连接结构
Kaur et al. Spars and stringers-function and designing
CN114906313B (zh) 一种飞机尾翼与机身的连接结构
CN102849218A (zh) 一种飞机辅助动力装置安装梁
NL2031870B1 (en) A penetrating high wing structure of civil aircraft with blended-wing-body
CN216003090U (zh) 一种发动机背撑结构及飞机
CN215851853U (zh) 一种飞机操纵面悬挂操纵整体接头
CN103534168B (zh) 多模式高机动性飞行器的机体
CN113581476B (zh) 一种发动机背撑结构及飞机
CN209739372U (zh) 一种飞机备份静不定吊挂结构
CN112550658A (zh) 一种高性能高强度串座式复合材料机身结构
CN110979630B (zh) 考虑破损安全的复材垂尾主盒段翼梁根部接头及设计方法
CN111361723B (zh) 连接于民用飞机机身下方的整流罩组件
CN219927958U (zh) 一种大载荷轻质隐身的复合材料机身结构
CN111348170A (zh) 一种提升结构综合性能的民机龙骨梁结构
CN115107986B (zh) 一种翼身连接机身加强框结构
CN220263051U (zh) 一种轻质的复合材料后机身结构
CN219927959U (zh) 一种大尺寸高强度轻质的复合材料尾翼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7

Address after: 213001 No.99, Tongda Road, Luoxi Town, Xinbei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hale Route (Changzho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408-057, 14th Floor, Shining Building, No. 35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9

Patentee before: Beluga Line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