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52020B - 设备互连系统、方法、装置以及连接设备 - Google Patents

设备互连系统、方法、装置以及连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52020B
CN115052020B CN202210724334.8A CN202210724334A CN115052020B CN 115052020 B CN115052020 B CN 115052020B CN 202210724334 A CN202210724334 A CN 202210724334A CN 115052020 B CN115052020 B CN 1150520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identification
request
connection request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2433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52020A (zh
Inventor
王昌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ollo 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ollo 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ollo 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pollo 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2433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520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52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52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520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520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 G06F3/145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involving copying of the display data of a local workstation or window to a remote workstation or window so that an actual copy of the data is displayed simultaneously on two or more displays, e.g. tele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40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r broadca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设备互连系统、方法、装置、设备以及连接设备,涉及物联网领域,具体涉及移动互联网和投屏技术,可应用于智能驾驶场景下。该系统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建立第一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用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通信;接收第三设备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发起的连接请求;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第二连接用于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该实施方式实现了一种较安全的设备互连方法。

Description

设备互连系统、方法、装置以及连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物联网领域,具体涉及移动互联网和投屏技术,可应用于智能驾驶场景下。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以实现任意时间和地点的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同时,随着近些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被应用在如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零售和智慧农业等领域。
在许多场景下,部分设备之间(如不同操作系统的设备之间)的通信可能需要借助作为通信中介的连接设备来实现。具体地,通过将待通信的两个设备分别与连接设备进行通信连接,然后由连接设备进行信息转换,以实现待通信的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设备互连系统、方法、装置以及连接设备。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互连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建立第一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用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通信;接收第三设备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发起的连接请求;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第二连接用于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互连方法,应用于第三设备,包括: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其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利用第一连接进行通信;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第二连接用于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其中,第三设备与第二设备的通信由第一设备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互连系统,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第一设备建立第一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用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通信;第三设备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第一设备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第二连接用于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互连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第一连接建立模块,被配置成建立第一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用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通信;请求接收模块,被配置成接收第三设备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发起的连接请求;第一连接建立模块,进一步被配置成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第二连接用于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第一通信模块,被配置成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
第五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互连装置,应用于第三设备,包括:请求发起模块,被配置成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其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利用第一连接进行通信;第二连接建立模块,被配置成连接建立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第二连接用于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第二通信模块,被配置成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其中,第三设备与第二设备的通信由第一设备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
第六方面,一种连接设备,包括如第四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描述的装置。
第七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或第二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或第二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互连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以及程序产品,通过第一设备接收第三设备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发起的连接请求,并根据该连接请求建立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同时第一设备建立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然后利用分别与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实现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从而可以控制第三设备与指定第一设备之间的连接,避免第三设备连接至其它用户的第一设备导致数据泄露等问题,保护用户隐私。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公开可以应用于其中的示例性系统架构图;
图2是本公开的设备互连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的设备互连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的设备互连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是本公开的设备互连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时序图;
图6是本公开的设备互连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的设备互连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公开的设备互连方法或设备互连装置的实施例的示例性系统架构100。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第一设备101、第二设备102和第三设备103。其中,第一设备101可以通过各种有线或无线连接方式与第二设备102建立通信连接。第一设备101也可以通过各种有线或无线连接方式与第三设备103建立通信连接。
其中,第一设备101可以是各种用于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转换和传递的中间连接设备。例如,第一设备可以是各种转换器(如高清多媒体接口HDMI转换器)或转换盒子(如用于车载终端的CarLife、Carplay等)等等。
第二设备102和第三设备103可以是各种电子设备。例如,第二设备102和第三设备103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膝上型便携计算机、电视机、音响和车载终端等等。一般地,第二设备102和第三设备103可以不同。
第一设备101、第二设备102和第三设备103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第一设备101、第二设备102和第三设备103为硬件时,可以是上述示例的各种电子设备。当第一设备101、第二设备102和第三设备103为软件时,可以安装在上述示例的各种电子设备中,其可以实现成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的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应该理解,图1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
继续参考图2,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设备互连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200。该设备互连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设备(如图1所示的第一设备101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建立第一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表示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连接,以用于实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各种连接方式建立与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一连接。
例如,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各种无线连接方式(如蓝牙、热点等)建立其与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一连接。又例如,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各种有线连接方式(如基于通用串行总线USB、Type-c、高清多媒体接口的连接等)建立其与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一连接。
步骤202、接收第三设备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发起的连接请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且该连接请求由第三设备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发起。其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可以是各种能够用于标识该第一设备,从而区分于其它第一设备的信息。例如,标识可以是序列号、通用唯一识别码等等。
具体地,第三设备可以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近场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蓝牙、ZigBee等各种通信技术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其中,第三设备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从而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例如,可以由用户利用第三设备输入第一设备的标识。
步骤203、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连接请求,建立起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即第二连接表示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以用于实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与第一连接的建立类似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各种连接方式建立与第三设备之间的第一连接。
步骤204、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在建立分别与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的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后,可以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进行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具体地,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可以利用第一设备作为信息传递媒介,通过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向对方发送信息或接收对方发送的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可以发送广播信号。其中,广播信号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的标识。具体地,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各种广播方法(如低功耗蓝牙BLE等等)进行广播。一般地,位于第一设备周围一定区域内的、支持对应广播的电子设备都可以接收到广播信号。
此时,第三设备在检测到广播信号时,可以接收该广播信号,并从中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进而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由此可以由第一设备通过广播的形式使得周围检测到该对应广播信号的第三设备可以快速了解第一设备的标识,以区分第三设备周围不同的第一设备。
可选地,第一设备在建立与第二设备的第一连接之后,可以控制在第二设备上显示第一设备的标识。例如,第一设备可以利用第一连接将其标识发送至第二设备,然后由第二设备在其显示屏等输出设备上进行显示,从而实现第一设备的标识的可视化输出,使得用户能基于此便捷了解第二设备所连接的第一设备的标识。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在第一设备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之后,可以进一步控制在第二设备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然后,若接收到基于该连接确认信息生成的连接确认信号,第一设备可以再根据接收到的连接请求建立与第三设备之间的第二连接。
其中,连接确认信息可以指示是否确认要建立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第二连接。连接确认信息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或应用需求灵活采用各种展示形式。例如,可以使用弹窗等方式在第二设备的显示屏等输出设备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以提示用户选择是否确认建立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此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利用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针对该连接确认请求的应答信息。例如,用户可以执行点击或触摸等用户操作选择“是”或“否”来确认建立或不建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第二设备可以基于用户的选择向第二设备发送对应的连接确认信号。
第一设备在接收到第三设备发起的连接请求后,先在第二设备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若接收到基于该连接确认信息的连接确认信号后,再建立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保证所连接的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的匹配关系,避免与其它用户的第三设备进行连接,也可以避免将第三设备连接至其它用户的第一设备等问题,从而保证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一对一连接的准确性,避免错误连接可能导致的数据泄露或恶意信息传递等情况,保证设备互连的安全性。
可选地,第一设备的标识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的名称。其中,第一设备的名称可以由第一设备的生产厂家预先设置并提供给用户,也可以由用户预先设置。
利用名称标识和区分不同的第一设备,不仅便于用户记忆,也便于第一设备的名称的获取和显示,还比较方便名称修改,有助于提升用户操作体验,实现便捷的设备互连。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地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其中,位置信息可以表示第一设备所在的位置。此时,第三设备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步骤一、检测位于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以及获取位于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
在本步骤中,第三设备所在区域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或应用场景灵活设置。例如,第三设备所在区域可以指第三设备周围预设大小范围的区域。又例如,第三设备所在区域可以近距离通信的信号能够传递的区域。
具体地,第三设备可以采用各种检测方式(如广播信号检测、蓝牙信号检测等等)检测其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若检测到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获取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例如,可以基于检测到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又例如,可以从服务端等获取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可以随着第三设备所在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步骤二、展示所获取的位置信息。
在本步骤中,第三设备可以在其显示屏等输出设备上展示所获取到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例如,可以采用文字或图示等方式展示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
步骤三、响应于接收到针对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的连接发起请求,利用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在本步骤中,若接收到针对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的连接发起请求,第三设备可以利用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具体地,用户可以通过执行点击或触摸等用户操作选择第三设备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并指示向该位置信息对应的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由于不同的第一设备的位置通常不同,因此,可以直接利用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标识和区分不同的第一设备。用户可以根实际的场景判断所需使用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并向所需的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例如,用户可以根据位置信息选择距离第三设备最近的第一设备,然后由第三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由此可以实现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设备互连方法,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连接请求可以包括连接用信息。其中,连接用信息可以是用于实现连接的各种信息。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连接用信息。例如,连接用信息可以包括连接名称、连接密码等等。
此时,第一设备可以先确定连接用信息是否与其匹配。若匹配,第一设备则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连接请求建立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若不匹配,第一设备则可以暂时拒绝建立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其中,第一设备与连接用信息之间的匹配关系可以预先设置。例如,连接用信息可以为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预先约定好的连接密码,此时,若第一设备确定接收到的连接用信息与其匹配,即可以与第三设备确定对方的身份,进而建立两者之间的连接。
利用预设的连接用信息的匹配,可以进一步确认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对应关系,保证两者之间的正确配对连接,避免与其它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建立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地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可以先确定第三设备是否与其具有绑定关系。若有,第一设备则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连接请求,建立其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若没有,第一设备则可以暂时拒绝与建立其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其中,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绑定关系可以由用户或相关技术人员预设设置,以使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分别可以预先了解与其匹配的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具体地,第一设备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采用各种方式确定第三设备是否与其具有绑定关系。例如,第三设备发起的连接请求中可以包括预设的绑定标识,此时,第一设备可以通过利用连接请求中的绑定标识确定第三设备是否与其具有绑定关系。
通过预先绑定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使得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可以基于该对应关系进一步确认对方的身份,从而保证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正确配对连接。
继续参见图3,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设备互连方法的一个示意性的应用场景300。在图3的应用场景中,第一设备为如CarLife等转换盒子。第二设备为车载终端。第三设备为用户终端。
具体地,用户可以先采用USB连接线等连接车载终端301和转换盒子302,然后车载终端301可以显示连接的转换盒子302的名称“01”(具体如标号3011所示)。另外,用户终端305(如手机等)可以扫描附近的转换盒子的广播信号,并显示各转换盒子的名称。如图中所示,用户终端305附近有转换盒子302、303、304。用户可以选择转换盒子“01”发起连接请求。转换盒子在接收到连接请求后,可以控制在车载终端301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具体如标号3012所示)。用户可以选择确认,进而转换盒子302可以基于用户的确认建立车载终端301和用户终端305之间的连接,并将用户终端305的内容投屏至车载终端301的显示屏上(具体如标号3013所示)。
现有的车机互连方式,在用户终端周围存在多个转换盒子的情况下,每个转换盒子的名称都一样如为“Box”,通常是用户终端随机连接其中一个转换盒子,此时,用户终端不容易判断其连接的是哪一个转换盒子,用户也无法干预连接哪个转换盒子。
上述应用场景中,通过让用户终端预先了解周围各转换盒子的标识和其所需连接的转换盒子的标识,用户终端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其所需连接的转换盒子发起连接,避免在用户终端周围存在多个转换盒子的场景下(如停车场、红绿灯路口等)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转换盒子的情况,从而可以避免用户终端的内容投屏至其它车载终端的情况,进而保护用户隐私安全。
继续参考图4,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设备互连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400。该设备互连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三设备(如图1所示的第三设备103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设备可以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近场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蓝牙、ZigBee等各种通信技术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其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可以是各种能够用于标识该第一设备,从而区分于其它第一设备的信息。例如,标识可以是序列号、通用唯一识别码等等。
第三设备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从而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例如,可以由用户利用第三设备输入第一设备的标识。
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可以利用第一连接进行通信。即第一连接表示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连接,以用于实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各种连接方式建立与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一连接。
步骤402、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表示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以用于实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与第一连接的建立类似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可以采用各种连接方式建立第二连接。
步骤403、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设备可以借助第一设备分别与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的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实现与第二设备的通信。即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可以利用第一设备作为信息传递媒介,通过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向对方发送信息或接收对方发送的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设备可以接收广播信号,并从广播信号中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然后展示第一设备的标识,接收针对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标识的连接发起请求,再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具体地,可以由第一设备采用各种广播方法(如低功耗蓝牙BLE等等)发送广播信号。其中,广播信号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的标识。一般地,位于第一设备周围一定区域内的、支持对应广播的电子设备都可以接收到广播信号。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响应于接收到第三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控制在第二设备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响应于接收到基于连接确认信息生成的连接确认信号,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具体地,连接确认信息可以指示是否确认要建立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第二连接。连接确认信息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或应用需求灵活采用各种展示形式。例如,可以使用弹窗等方式在第二设备的显示屏等输出设备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以提示用户选择是否确认建立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设备的名称。其中,第一设备的名称可以由第一设备的生产厂家预先设置并提供给用户,也可以由用户预先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此时,第三设备可以检测位于其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以及获取位于其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然后展示所获取的位置信息,接收针对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的连接发起请求,以及利用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具体地,第三设备所在区域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或应用场景灵活设置。例如,第三设备所在区域可以指第三设备周围预设大小范围的区域。又例如,第三设备所在区域可以近距离通信的信号能够传递的区域。第三设备可以采用各种检测方式(如广播信号检测、蓝牙信号检测等等)检测其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若检测到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获取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例如,可以基于检测到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又例如,可以从服务端等获取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可以随着第三设备所在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设备可以在其显示屏等输出设备上展示所获取到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例如,可以采用文字或图示等方式展示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用户可以通过执行点击或触摸等用户操作选择第三设备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并指示向该位置信息对应的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连接请求可以包括连接用信息。此时,第一设备响应于接收到连接请求,确定连接用信息是否与其匹配;响应于确定连接用信息与其匹配,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具体地,连接用信息可以是用于实现连接的各种信息。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连接用信息。例如,连接用信息可以包括连接名称、连接密码等等。第一设备可以先确定连接用信息是否与其匹配。若匹配,第一设备则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连接请求建立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若不匹配,第一设备则可以暂时拒绝建立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其中,第一设备与连接用信息之间的匹配关系可以预先设置。例如,连接用信息可以为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预先约定好的连接密码,此时,若第一设备确定接收到的连接用信息与其匹配,即可以与第三设备确定对方的身份,进而建立两者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响应于接收到连接请求,确定第三设备是否与其具有绑定关系;响应于确定第三设备与其具有绑定关系,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具体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绑定关系可以由用户或相关技术人员预设设置,以使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分别可以预先了解与其匹配的第三设备和第一设备。具体地,第一设备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采用各种方式确定第三设备是否与其具有绑定关系。例如,第三设备发起的连接请求中可以包括预设的绑定标识,此时,第一设备可以通过利用连接请求中的绑定标识确定第三设备是否与其具有绑定关系。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可以为如CarLife等转换盒子。第二设备可以为车载终端。第三设备可以为各种用户终端。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互连方法、装置以及连接设备,通过第一设备接收第三设备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发起的连接请求,并根据该连接请求建立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同时第一设备建立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然后利用分别与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实现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从而可以控制第三设备与指定第一设备之间的连接,避免第三设备连接至其它用户的第一设备导致数据泄露等问题,保护用户隐私。
继续参考图5,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设备互连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时序图500。该设备互连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如图1所示的第一设备101)、第二设备(如图1所示的第二设备102)和第三设备(如图1所示的第三设备103)。
在步骤501中,第一设备建立第一连接。
在本步骤中,第一连接表示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连接,以用于实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各种连接方式建立与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一连接。
在步骤502中、第三设备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在本步骤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可以是各种能够用于标识该第一设备,从而区分于其它第一设备的信息。例如,标识可以是序列号、通用唯一识别码等等。
具体地,第三设备可以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近场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蓝牙、ZigBee等各种通信技术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第三设备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从而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例如,可以由用户利用第三设备输入第一设备的标识。
在步骤503中,第一设备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步骤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连接请求,建立起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即第二连接表示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以用于实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与第一连接的建立类似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各种连接方式建立与第三设备之间的第一连接。
在步骤504中,第一设备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
在本步骤中,第一设备在建立分别与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的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后,可以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进行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具体地,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可以利用第一设备作为信息传递媒介,通过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向对方发送信息或接收对方发送的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可以发送广播信号。此时,第三设备接收广播信号,以及从广播信号中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展示第一设备的标识;响应于接收到针对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标识的连接发起请求,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在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之后,还可以控制在第二设备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以及响应于接收到基于连接确认信息生成的连接确认信号,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在在建立第一连接之后,还可以控制在第二设备上显示第一设备的标识。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设备的名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此时,第三设备检测位于其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以及获取位于其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展示所获取的位置信息;响应于接收到针对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的连接发起请求,利用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连接请求包括连接用信息。此时,第一设备可以确定连接用信息是否与其匹配;响应于确定连接用信息与其匹配,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可以确定第三设备是否与第一设备具有绑定关系;响应于确定第三设备与第一设备具有绑定关系,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包括转换盒子;以及第二设备包括车载终端;第三设备包括用户终端。
进一步参考图6,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设备互连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互连装置600包括第一连接建立模块601、请求接收模块602和第一通信模块603。其中,第一连接建立模块601被配置成建立第一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用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通信;请求接收模块602被配置成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其中,连接请求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发起;第一连接建立模块601进一步被配置成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第二连接用于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第一通信模块,被配置成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
在本实施例中,设备互连装置600中:第一连接建立模块601、请求接收模块602和第一通信模块603的具体处理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分别参考图2对应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图中未示出)被配置成:发送广播信号,其中,广播信号包括第一设备的标识;以及连接请求由第三设备通过如下步骤发起:接收广播信号,以及从广播信号中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展示第一设备的标识;响应于接收到针对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标识的连接发起请求,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设备互连装置还包括显示模块(图中未示出)被配置成:控制在第二设备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以及第一连接建立模块601进一步被配置成: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包括:响应于接收到基于连接确认信息生成的连接确认信号,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显示模块进一步被配置成:控制在第二设备上显示第一设备的标识。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设备的名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以及连接请求由第三设备通过如下步骤发起:检测位于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以及获取位于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展示所获取的位置信息;响应于接收到针对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的连接发起请求,利用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连接请求包括连接用信息;以及第一连接建立模块601进一步被配置成:确定连接用信息是否与第一设备匹配;响应于确定连接用信息与第一设备匹配,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建立模块601进一步被配置成:确定第三设备是否与第一设备具有绑定关系;响应于确定第三设备与第一设备具有绑定关系,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包括转换盒子;以及第二设备包括车载终端;第三设备包括用户终端。
进一步参考图7,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设备互连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实施例与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互连装置700包括请求发起模块701、第二连接建立模块702和第二通信模块703。其中,请求发起模块701被配置成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其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利用第一连接进行通信;第二连接建立模块702被配置成连接建立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第二连接用于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的通信;第二通信模块703被配置成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其中,第三设备与第二设备的通信由第一设备利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设备互连装置700中:请求发起模块701、第二连接建立模块702和第二通信模块703的具体处理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分别参考图4对应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装置还包括:第一接收模块(图中未示出)被配置成:接收广播信号,以及从广播信号中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展示模块(图中未示出)被配置成:展示第一设备的标识;上述请求发起模块701进一步被配置成:接收针对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标识的连接发起请求,以及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响应于接收到第三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控制在第二设备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响应于接收到基于连接确认信息生成的连接确认信号,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设备的名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以及请求发起模块701进一步被配置成:检测位于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以及获取位于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展示所获取的位置信息;接收针对所展示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的连接发起请求,以及利用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向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连接请求包括连接用信息;以及第一设备响应于接收到连接请求,确定连接用信息是否与其匹配;响应于确定连接用信息与其匹配,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响应于接收到连接请求,确定第三设备是否与其具有绑定关系;响应于确定第三设备与其具有绑定关系,根据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包括转换盒子;以及第二设备包括车载终端;第三设备包括用户终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连接设备、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连接设备可以包括上述图6实施例所示的设备互连装置,以实现更安全的设备互连。
图8示出了可以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的示例800的示意性框图。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公开的实现。
如图8所示,终端800包括计算单元8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80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7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803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803中,还可存储设备8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计算单元801、ROM 802以及RAM 803通过总线8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805也连接至总线804。
终端80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805,包括:输入单元806,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单元807,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单元808,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信单元809,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809允许设备80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
计算单元801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计算单元801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各种专用的人工智能(AI)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计算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任何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计算单元80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设备互连方法。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互连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机器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单元808。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 802和/或通信单元809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设备800上。当计算机程序加载到RAM 803并由计算单元801执行时,可以执行上文描述的设备互连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备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计算单元801可以通过其他任何适当的方式(例如,借助于固件)而被配置为执行设备互连方法。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芯片上系统的系统(SOC)、负载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当由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
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服务器可以是云服务器,也可以是分布式系统的服务器,或者是结合了区块链的服务器。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公开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设备互连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建立第一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用于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通信,所述第一设备为转换盒子,第二设备为车载终端;
控制在所述第二设备上显示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
接收第三设备利用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发起的连接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为用户终端,其中,所述第三设备通过第二设备的显示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
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的通信;
利用所述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的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广播信号,其中,所述广播信号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以及
所述连接请求由所述第三设备通过如下步骤发起:
接收所述广播信号,以及从所述广播信号中获取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
展示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
响应于接收到针对所展示的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的连接发起请求,利用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向所述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在所述第二设备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以及
所述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基于所述连接确认信息生成的连接确认信号,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名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以及
连接请求由所述第三设备通过如下步骤发起:
检测位于所述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以及获取位于所述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
展示所获取的位置信息;
响应于接收到针对所展示的所述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的连接发起请求,利用所述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向所述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请求包括连接用信息;以及
所述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包括:
确定所述连接用信息是否与所述第一设备匹配;
响应于确定所述连接用信息与所述第一设备匹配,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包括:
确定所述第三设备是否与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绑定关系;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绑定关系,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转换盒子;以及
所述第二设备包括车载终端;
所述第三设备包括用户终端。
9.一种设备互连方法,应用于第三设备,包括:
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所述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利用第一连接进行通信,所述第一设备为转换盒子,第二设备为车载终端,所述第三设备为用户终端;
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的通信;
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的通信由所述第一设备利用所述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
其中,在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之后,所述第一设备控制在所述第二设备上显示第一设备的标识,以使所述第三设备通过第二设备的显示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广播信号,以及从所述广播信号中获取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
展示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
接收针对所展示的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的连接发起请求,以及利用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向所述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控制在所述第二设备上显示连接确认信息;响应于接收到基于所述连接确认信息生成的连接确认信号,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名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以及
所述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所述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包括;
检测位于所述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以及获取位于所述第三设备所在区域中的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
展示所获取的位置信息;
接收针对所展示的所述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的连接发起请求,以及利用所述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向所述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请求包括连接用信息;以及
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接收到所述连接请求,确定所述连接用信息是否与其匹配;响应于确定所述连接用信息与其匹配,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所述第二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接收到所述连接请求,确定所述第三设备是否与其具有绑定关系;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三设备与其具有绑定关系,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所述第二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9-14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转换盒子;以及
所述第二设备包括车载终端;
所述第三设备包括用户终端。
17.一种设备互连系统,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转换盒子,第二设备为车载终端,所述第三设备为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以及控制在所述第二设备上显示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用于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通信;
所述第三设备利用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向所述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其中,所述第三设备通过第二设备的显示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的通信;利用所述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的通信。
18.一种设备互连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第一连接建立模块,被配置成建立第一连接,以及控制在第二设备上显示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用于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通信,所述第一设备为转换盒子,第二设备为车载终端;
请求接收模块,被配置成接收第三设备利用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发起的连接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为用户终端,其中,所述第三设备通过第二设备的显示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
所述第一连接建立模块,进一步被配置成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的通信;
第一通信模块,被配置成利用所述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的通信。
19.一种设备互连装置,应用于第三设备,包括:
请求发起模块,被配置成利用第一设备的标识,向所述第一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利用第一连接进行通信,所述第一设备为转换盒子,第二设备为车载终端,所述第三设备为用户终端;
第二连接建立模块,被配置成连接建立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第二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的通信;
第二通信模块,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的通信由所述第一设备利用所述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完成;
其中,在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之后,所述第一设备控制在所述第二设备上显示第一设备的标识,以使所述第三设备通过第二设备的显示获取第一设备的标识。
20.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724334.8A 2022-06-23 2022-06-23 设备互连系统、方法、装置以及连接设备 Active CN1150520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24334.8A CN115052020B (zh) 2022-06-23 2022-06-23 设备互连系统、方法、装置以及连接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24334.8A CN115052020B (zh) 2022-06-23 2022-06-23 设备互连系统、方法、装置以及连接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52020A CN115052020A (zh) 2022-09-13
CN115052020B true CN115052020B (zh) 2024-02-02

Family

ID=83162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24334.8A Active CN115052020B (zh) 2022-06-23 2022-06-23 设备互连系统、方法、装置以及连接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52020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7688A (zh) * 2014-04-28 2014-08-20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智能交互系统、装置和方法
CN104166637A (zh) * 2014-08-18 2014-11-26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收和发送信息的方法、终端以及系统
CN105723753A (zh) * 2014-10-08 2016-06-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终端间的信息交互方法及车载终端
CN107685714A (zh) * 2017-08-30 2018-02-13 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智能车钥匙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20191570A1 (zh) * 2019-03-25 2020-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无线通信连接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2802214A (zh) * 2020-12-30 2021-05-14 北京万集智能网联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车载单元的方法、用户设备和etc系统
CN113179515A (zh) * 2020-01-08 2021-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校验中继用户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WO2022057802A1 (zh) * 2020-09-17 2022-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车载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4339693A (zh) * 2020-09-27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设备蓝牙配对的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14666363A (zh) * 2022-02-25 2022-06-24 阿波罗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22790B2 (en) * 2015-09-22 2018-11-06 Veniam,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vehicle traffic management in a network of moving things
US11435440B2 (en) * 2019-10-01 2022-09-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Vehicle-to-everything assisted dynamic calibration of automotive sensors
CN112654020B (zh) * 2020-12-15 2023-03-28 阿波罗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7688A (zh) * 2014-04-28 2014-08-20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智能交互系统、装置和方法
CN104166637A (zh) * 2014-08-18 2014-11-26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收和发送信息的方法、终端以及系统
CN105723753A (zh) * 2014-10-08 2016-06-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终端间的信息交互方法及车载终端
CN107685714A (zh) * 2017-08-30 2018-02-13 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智能车钥匙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20191570A1 (zh) * 2019-03-25 2020-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无线通信连接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3179515A (zh) * 2020-01-08 2021-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校验中继用户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WO2022057802A1 (zh) * 2020-09-17 2022-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车载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4339693A (zh) * 2020-09-27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设备蓝牙配对的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12802214A (zh) * 2020-12-30 2021-05-14 北京万集智能网联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车载单元的方法、用户设备和etc系统
CN114666363A (zh) * 2022-02-25 2022-06-24 阿波罗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产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52020A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54020B (zh) 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370599B (zh) 信息处理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信息处理系统
US2018004189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multi-terminal mapping to a virtual sim card
US9984226B2 (en) Screen sharing server, method of sharing screen, and program for screen sharing server
US20080268814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4378145A (zh) 蓝牙设备的配对方法及系统
KR102173242B1 (ko) 근거리 무선 데이터 통신 시스템, 그 시스템에서의 정보 자동 설정 방법, 장치
US971697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with plurality of user terminals in system
EP317152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connecting intelligent terminal and vehicle terminal
CN107979830B (zh) 一种智能后视镜的蓝牙连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60352886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 Vehicle Computing System to Launch an Application
WO2015098162A1 (ja) 車載装置及び車載装置の制御方法
US2015019309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head unit application host
WO2016150191A1 (zh) 一种数据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13329373A (zh) 车机互联方法和装置
CN108513365B (zh) 一种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智能设备及介质
CN110336592B (zh) 适用蓝牙读卡器的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242998A (zh) 一种通过磁传感器快捷共享多种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15052020B (zh) 设备互连系统、方法、装置以及连接设备
CN115098052B (zh) 屏幕投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4666363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产品
CN108337741B (zh) 构建通信连接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188155B (zh) 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及终端
US9749944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3874228A (zh) 无线数据通道建立方法、电子设备、服务器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