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47685A -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47685A
CN115047685A CN202110249397.8A CN202110249397A CN115047685A CN 115047685 A CN115047685 A CN 115047685A CN 202110249397 A CN202110249397 A CN 202110249397A CN 115047685 A CN115047685 A CN 1150476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chromic
electrode layer
color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493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4939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476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47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768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reflectors or 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具有变色功能的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本申请中,电致变色件包括变色材料层;冷光片与所述电致变色件层叠设置,所述冷光片配置为发出亮光以使所述亮光在透过或照射所述变色材料层时改变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色彩明度。本申请利用冷光片来作为电致变色模组的光源,使得电致变色模组可发光,便于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作为环境光的辅助照明,进行使用。

Description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具有变色功能的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致变色器件的颜色多是本身对光进行反射和吸收造成的,材料本身并不发光,这导致电致变色模组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无法使用。进而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的外观表现力变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电致变色件,包括变色材料层;和
冷光片,与所述电致变色件层叠设置,所述冷光片配置为发出亮光以使所述亮光在透过或照射所述变色材料层时改变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色彩明度。
本申请实施方式又提供了一种盖板组件,包括:
透明盖板;和
电致变色模组,与所述透明盖板层叠设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电致变色件,包括变色材料层;
冷光片,与所述电致变色件层叠设置,所述冷光片配置为发出亮光以使所述亮光在透过或照射所述变色材料层时改变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色彩明度。
本申请实施方式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上述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或用于控制上述所述的盖板组件中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光传感器,用于感测环境光强度,并生成环境光强度信号;
处理器,与所述光传感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环境光强度信号;以及
电源管理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器、电源连接,配置为在所述处理器控制下输出第一电源以及在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环境光强度信号控制下输出第二电源;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用于驱动所述变色材料层上色或褪色,所述第二电源用于控制所述冷光片发出不同光照强度的亮光。
本申请实施方式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所述的控制装置,所述壳体设置有上述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或上述所述的盖板组件,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本申请利用冷光片来作为电致变色模组的光源,使得电致变色模组可发光,便于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作为环境光的辅助照明,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的俯视图;
图2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图1所示电致变色模组Ⅱ-Ⅱ截面示意图;
图3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图1所示电致变色模组的Ⅱ-Ⅱ截面示意图;
图5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盖板组件的俯视图;
图7揭露了本申请图6所示实施例中盖板组件的Ⅶ-Ⅶ截面示意图;
图8、图9和图10分别揭露了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揭露了本申请图7所示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与装饰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揭露了本申请图6所示实施例中盖板组件另一实施例中的Ⅶ-Ⅶ截面示意图;
图13揭露了本申请图12所示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与装饰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揭露了本申请图6所示实施例中盖板组件另一实施例中的Ⅶ-Ⅶ截面示意图;
图15揭露了本申请图14所示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与装饰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组成框图;
图17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框图;
图18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和图20分别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种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2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方式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而非全部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方式,也不是与其它实施方式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相结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也可被称为“终端”或“移动终端”或“电子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
目前成熟的电致变色模组均是直流电驱动控制,电致变色器件在上色和褪色过程中,产生颜色变化,进而产生不同的外观表现力。而电致变色模组的颜色多是本身对光进行反射和吸收造成的,材料本身并不发光,这导致电致变色模组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无法使用。进而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的外观表现力变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模组。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也可被称为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图,图2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图1所示电致变色模组Ⅱ-Ⅱ截面示意图。电致变色模组100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电致变色件10和冷光片20。其中,冷光片20可发出亮光,亮光可照射在电致变色件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亮光可直接透过或照射在电致变色件10,改变电致变色模组100的色彩明度,实现装饰和辅助照明的作用,以便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通过冷光片20来弥补弱光,解决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无法使用,外观表现力变差的问题。冷光片20的设置可使得电致变色件10变色正常可见,提升电致变色模组100的外观表现力。在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件10和冷光片20可粘接固定在一起。
可以理解地,电致变色模组100还可以设置封装结构,以便对电致变色件10和冷光片20的边缘进行封装,使得电致变色模组100为一整体,以提高电致变色模组100的外观表现力。另外,也可以使电致变色模组100例如电致变色件10和冷光片20完全隔绝外界的水氧环境,避免氧化失效。关于封装结构这部分详细的技术特征,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此处亦不再详述。
具体地,电致变色件10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11、变色材料层12和第二电极层13。其中,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3之间形成一个容室,用于填充变色材料,以形成变色材料层12。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3可与直流电源直接连接,以便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3之间形成电场,以便于变色材料层12响应于电场变化实现变色(上色或褪色)。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以及下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可以理解地是,对于“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以及“电极层”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层”称为“第二电极层”,相应地,将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二电极层”称为“第一电极层”。
请参阅图3,其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电极层例如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3均可包括层叠设置的基材14和导电层15。其中,基材14可与导电层15粘接固定,以用于支撑导电层15。
具体地,基材14的材质可以为玻璃或者具有一定硬度的透明树脂材料,譬如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或PEIT,俗称涤纶树脂,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缩聚物)、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又称做压克力、亚克力(英文Acrylic)或有机玻璃)、聚碳酸酯PC、聚酰亚胺PI、环状环烯烃共聚物、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透明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等。关于基材14的更多材料类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并详述。
在一实施例中,基材14可优先选择PET和CPI。
在一实施例中,基材14的厚度可为5-200微米。基材14的厚度可为15微米、35微米、55微米、85微米、100微米、120微米、140微米和160微米中的一种。
导电层15可位于基材14上。导电层15与基材14粘接固定。导电层15可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透明导电材料可以为铟锡氧化物(ITO)、锌铝氧化物(AZO)或者石墨烯薄膜等。
在一实施例中,导电层15可采用在基材14上涂布的方式制作而成。
在一实施例中,导电层15远离基材14的一侧可设置有电路走线,以实现电极层与直流电源连接,以便在两个电极层之间形成电场。进而驱动变色材料层12,使变色材料层12变色。
其中,电路走线的走线范围按照变色材料层12的周围尽量布局最大。电路走线的材料阻抗可选在5欧姆以内,当然是越小越好。电路走线具体可以是通过设置金属膜然后蚀刻形成,或者是采用局部金属镀层的方式,即需要走线的位置做金属镀层。电路走线所采用的材质可以是导电性能好的金属材料例如钼、铝、银、金、铜等。在一实施例中,电路走线可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在导电层15上形成金属导线,其阻值极低,例如可达到1.6×10-6Ω·cm左右。在一实施例中,电路走线可以是通过银浆走线设备形成于导电层15的边缘位置的银浆走线。所以电路走线也可以被称为银浆走线。银浆走线优选为纳米银浆,以便制作出无色透明电极。在一实施例中,导电层15可直接省略,电路走线直接布置在基材14上,可采用上述形式直接形成在基材14上。
在一实施例中,基材14可用制程防护层替代,制程防护层可直接设于导电层15上。制程防护层可以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形成的一层或者多层结构形式,整体可为无色透明的。
在一实施例中,制程防护层的材质则可以为致密金属氧化物或者无机非金属,具体可以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等。通过在导电层15上设置制程防护层,在电致变色件10的制程中,能够防止水汽渗透到电致变色件10的内部(尤其是变色材料层12),以及可以防止其他层中离子渗透到电致变色件10的内部,可以对电致变色件10形成阻隔保护,防止离子渗透破坏变色材料层12,进而提高电致变色件10的可靠性。
请一同参阅图2和图3,第一电极层11中的导电层15和第二电极层13中的导电层15均朝向变色材料层12一侧设置,以便在变色材料层12两侧设置一个导电层15,以便变色材料层12两侧的导电层15分别与变色材料层12粘接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变色材料层12两侧的导电层15可直接涂布在变色材料层12上固化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11中的基材14的厚度可为20-200微米。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11中的基材14的厚度可优选为35-100微米。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13中的基材14的厚度可为5-40微米。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13中的基材14的厚度可优选为10-20微米。
请参阅图2,电致变色件10中的变色材料层12(包含电致变色功能材料和电荷存储层等结构)在一定电压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为着色和褪色变化。例如,在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3形成的电场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电荷存储层的材料可为基于聚合物的电解质,为电解质盐、聚合物基体和增塑剂的组合。电解质盐可包括LiI、LiTFSI、LiPF6、LiClO4、LiCF3SO3、LiN(CF3SO2)2、LiSbF6、LiAsF6、LiN(CF3CF2SO2)2、(C2H5)4NBF4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聚合物基体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偏氟乙烯(PVDF)、聚环氧乙烯(PEO)、聚丙烯腈(PAN)、聚乙烯腈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增塑剂可包括戊二腈、丁二腈、己二腈、富马酸腈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电致变色功能材料为电致变色聚合物,例如聚噻吩、聚异苯并噻吩、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聚2,2′-联噻吩、聚吡咯、聚苯胺(PANI)、聚吡啶、聚吲哚、聚咔唑、聚醌、聚(邻氨基苯酚)等。在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功能材料可为无机材料(普鲁士蓝、过渡金属氧化物,如三氧化钨)或有机小分子(紫罗精)等。在一实施例中,变色材料层12中的变色材料可以为液态或固态或者凝胶态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在电致变色件10中第一电极层11、变色材料层12以及第二电极层13的形成过程中:变色材料层12以及变色材料层12两侧的导电层15可以是物理气相沉积(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的方式,具体包括真空蒸发、溅射、离子镀(空心阴极离子镀、热阴极离子镀、电弧离子镀、活性反应离子镀、射频离子镀、直流放电离子镀)等。
请再次参阅图2,冷光片20在发光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热量。对于电致变色器件10,其受温度的影响会出现电解质传质速度的变化,进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0在不同的温度下就有不同的控制方式,不然,采用同一控制方式会出现过充或变色不成功的现象。冷光片20的设置,不会对电致变色器件10的温度产生影响,因此,对电致变色件10的影响最小。
冷光片20可以为电激发光冷光片。冷光片20可设置在第二电极层13远离第一电极层11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冷光片20可与第二电极层13粘接固定。例如可以采用透明光学胶(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光学胶);即冷光片20可与第二电极层13之间可设置一层OCA光学胶层。
冷光片20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电极层21、介电层22、发光层23和第四电极层24。其中,第三电极层21和第四电极层24可与交流电电源连接,以在第三电极层21和第四电极层24之间形成电场。便于发光层23响应于电场变化发光。
具体地,电极层例如第三电极层21和第四电极层24可采用图3所示的电极层结构。具体可参阅上述实施例以及图3所示,不做过多赘述。
其中,在第三电极层21中,导电层15设置在基材14朝向介电层22的一侧。在第四电极层24中,导电层15设置在基材14朝向发光层23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件10设置在第三电极层21远离第四电极层24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电极层24中的电路走线可直接蒸镀在发光层23上。
介电层22可直接以介电树脂制作。其中,介电层22可不添加任何介电粉末。在一实施例中,介电层22可为无机介电材料,例如多孔SiO2、SiO2微球、多孔TiO2、纳米Al2O3等及其壳核结构的改性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介电树脂的介电系数大于3,且介电树脂的体积电阻率大于1012,即可达到高介电的电荷传输及绝缘效果。除此的外,介电树脂具有透明特性,因此介电层22可以是透明涂层,进而延伸冷光片20发光的功能性。如:双面发光等用途,或者可依需求而在介电树脂中添加颜料、染料改色,以增加整体的发光颜色丰富度。
其中,介电树脂由高延展及高介电的树脂材料组合而成;更值得说明的是,介电树脂可为丙烯酸类、环氧类、酚醛类、氨基类、硝基类、氯化橡胶类、聚氨酯类、氟碳类、聚硅氧烷类、乙烯树脂类、聚酯类、聚碳酸酯类的高延展及高介电的树脂,或者也可在树脂中加入官能基而形成改性树脂。
进一步地,介电树脂还可添加有一助剂,助剂添加量为介电树脂总重量0.5%至10%的重量百分比。值得说明的是,助剂可依照实施工艺而调整助剂的添加比例,并选用交联剂、防沉剂、湿润剂、分散剂、流变剂其中一种或多种组合,用以改变发光导电涂料的黏度、硬度、成膜性、柔韧性的性能。最后,经研磨机研磨分散1-12小时而制备成透明状的介电树脂,以使介电树脂的耐受温度为常温至300℃,且具有高延展、高介电的特性。
在一实施例中,介电层22可直接涂布在第三电极层21中的导电层15上,干燥,加热活化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介电层22也可直接涂布在发光层23上,干燥,加热活化形成。
发光层23连接于介电层22,发光层23中的激发材料可包括硫化物及锰、铜、镁、钐、铕、铽或荧光染色剂等,在本实施例中,硫化物可为硫化锌、硫化钙或硫化锶,将硫化物混合特定浓度及色相的荧光染色剂,进而制作成不同发光色相的发光粉末。在实际制程发光层23时,再添加介电树脂进行混合调配。并可进一步添加分散剂、消泡剂、乳化剂、增稠剂、触变剂、防沉剂、流平剂、附着促进剂、硬化剂等一种或多种添加剂。最后,经上述研磨机研磨分散低于12小时而制备成本发明的发光层23。更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电致发光结构在实际制程工艺,可通过调整树脂黏度、流动等油墨墨水性能,以胶印、丝印、喷墨、数字、喷涂等技术手段,均匀涂设在对象上而形成特定图像化的发光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层23可直接涂布在发光层23上,干燥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层23也可直接涂布在第四电极层24上,干燥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其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图1所示电致变色模组100的Ⅱ-Ⅱ截面示意图。其中,电极层例如第二电极层13和第三电极层21可以省略一个,即电致变色件10中的第二电极层13和冷光片20中的第三电极层21为同一个电极层。
请一同参阅图4和图5,图5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极层例如第二电极层13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导电层15、基材14和导电层16。其中,导电层15可与变色材料层12粘接固定。导电层16可与介电层22粘接固定。对于导电层15,16可分别与基材14的设置方式可采用上述实施方式和图3所示。
可以理解地,导电层15和导电层16可电连接,也可以绝缘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在导电层15和导电层16电连接时,图5所示电极层例如第二电极层13中的基材14可以省略,即图4中变色材料层12和介电层22之间仅设置一层导电层例如导电层15或导电层16。
在一实施例中,在冷光片20远离电致变色件10的一侧可由于冷光片20发出的光线照射在电致变色件10上,经电致变色件10等结构反射,以便看到电致变色件10等结构的颜色。
在一实施例中,在电致变色件10远离冷光片20的一侧可由于冷光片20发出的光线透过电致变色件10等结构,以便看到电致变色件10等结构的颜色。
在一实施例中,在一间照度可调的标准实验内,准备同样大小、同样材质制得的、带有特定日常生活图案(本实验中为字母H)的单一冷光片器件A,单一电致变色器件B,冷光片-电致变色件复合器件C(即电致变色模组100),分别放置在黑色机械挡板后,同一照度下的A、B、C三个器件相应部件的运行参数设定一致。
被试员被要求无眼科疾病、年龄18-45岁、右利手,实验前先在准备室闭目听同一段舒缓音乐,再被引入隔壁的实验间,坐在黑色挡板前,距离挡板后的器件约1米,右手放在连有记录仪的按钮上。
实验员按照由明到暗顺序调整照度,固定时间K后,挡板撤去,被试员按下按键,在看到字母H时按下第二次按键。
实验员记录两次按键的时间间隔Δ。30位被试员的结果如表一(K=30s)和表二(K=5s),括号内为标准差。
表一
Figure BDA0002965370550000081
表二
Figure BDA0002965370550000082
由表一和表二可知,器件C(即电致变色模组100)在低照度的环境光下的时间间隔比器件B小,比器件A大。可见器件C可以使得被试员在低照度的环境光下快速识别字母H。证明了,器件C可以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使用,提高了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的外观表现力。
接下来阐述一种盖板组件200,盖板组件200可用于显示模组中,覆盖在显示屏上,用于保护屏幕。也可以用作电池盖。该盖板组件200中包含了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100,可实现盖板组件200外观效果的主动变化,使得外观表现力明显提升。请参阅图6和图7,图6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盖板组件200的俯视图。图7揭露了本申请图6所示实施例中盖板组件200的Ⅶ-Ⅶ截面示意图。盖板组件200可包括电致变色模组100、盖板30以及装饰单元(也可被称为“外观膜层”)40。其中,盖板30、电致变色模组100和装饰单元40依次层叠设置,可通过电致变色模组100的变色(上色或褪色)实现装饰单元40的展示以及遮蔽,使得盖板组件200外观效果进行主动变化,使得外观表现力明显提升。可通过电致变色模组100中的冷光片20进行辅助照明,使得装饰单元40更容易被用户观察,提高盖板组件200的外观表现力。在一实施例中,装饰单元40可以省略。
请一同参阅图6、图8、图9和图10,图8、图9和图10分别揭露了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盖板30的结构示意图。盖板30可与电致变色模组100例如基材14粘接固定。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盖板30与电致变色模组100例如基材14的粘接固定,可以采用透明光学胶。即盖板30与电致变色模组100例如基材14之间还可设置一层OCA光学胶层。
在一实施例中,盖板30可以由玻璃(透明玻璃、AG玻璃(AG玻璃又称防眩光玻璃和低反射玻璃,英文名称Anti-glare Glass)等)、塑料、透明PC(聚碳酸酯)、透明PC/PMMA复合板等透光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由透光性材料和不透光材料拼接而成。在这里不透光材料可以是由透光性材料与其他材料混合而成,也可以单纯为不透光材料。不透光材料可以为塑胶、玻璃等材料。当然只要具有一定的硬度的材料按照透光性来分类,就分为透光性材料和不透光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盖板30整体为透明的,所以盖板30也可以被称为“透明盖板”。
请参阅图6、图7和图8,盖板组件200可包括变色部201和非变色部202。其中,变色部201与电致变色模组100相对应。盖板组件200除变色部201的部分可称为非变色部202。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9和图10,变色部201和非变色部202可以任意排布,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图案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非变色部202围设在变色部201的四周,如图6和图8、图9、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变色部201可以分为两部分,非变色部202围设在变色部201的四周,如图9所示。当然,变色部201还可以分为其他部分,在此不做过多限制,同样,非变色部202也是可以分为至少一个部位,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非变色部202可以开设摄像孔203,用于与摄像头模组配合,如图8和图9、图10所示。
可以理解地,变色部201和非变色部202的布置方式并不受在此列举的布置形式的限制,在此列举的布置形式仅仅只是示例,其还可以为其他布置形式。
在一实施例中,图6、图8和图9所示盖板组件200可用于电池盖。摄像孔203对应于后置摄像头设置。图10所示盖板组件200可用于显示模组中,覆盖在显示屏上,用于保护屏幕。盖板组件200可包括变色部201、非变色部202和显示部204。其中显示部204与显示屏相对应。盖板30可用作于显示屏盖板。摄像孔203对应于前置摄像头设置。
请一同参阅图7和图11,图11揭露了本申请图7所示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100与装饰单元40的结构示意图。装饰单元40可包括纳米压印层41、色彩层42以及底漆43。纳米压印层41、色彩层42以及底漆43依次层叠设置。
纳米压印层41远离色彩层42的一侧可与冷光片20例如第四电极层24远离电致变色件10的一侧粘接固定。具体地,纳米压印层41可与第四电极层24例如基材14远离导电层15的一侧粘接固定。可以理解,纳米压印层41也可以置于色彩层42和底漆43之间,即,色彩层42、纳米压印层41以及底漆43依次层叠设置。色彩层42远离纳米压印层41的一侧可与冷光片20例如第四电极层24远离电致变色件10的一侧粘接固定。具体地,色彩层42可与第四电极层24例如基材14远离导电层15的一侧粘接固定。
冷光片20可发出亮光照射装饰单元40,并经装饰单元40反射透过电致变色件10,使得用户看到装饰单元40。冷光片20可起到辅助外界光线照射的作用,提高了盖板组件200的外观表现力。
在第四电极层24例如基材14背离电致变色件10的一面,具有纳米压印层41和色彩层42。色彩层42可以通过光学镀膜或者印刷或印刷加镀膜等工艺实现。纳米压印层41可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实现。纳米压印层41和色彩层42是装饰单元40体限装饰效果的主要载体。纳米压印层41和色彩层42之下为底漆43(油墨)。在一实施例中,纳米压印层41和色彩层42结构可调换。
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2揭露了本申请图6所示实施例中盖板组件200另一实施例中的Ⅶ-Ⅶ截面示意图。图13揭露了本申请图12所示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100与装饰单元40的结构示意图。装饰单元40可包括纳米压印层41、色彩层42以及底漆43。其中,纳米压印层41和色彩层42可以层叠设置在电致变色件10和冷光片20之间。底漆43设置在第四电极层24远离电致变色件10的一侧。
具体地,第二电极层13、纳米压印层41、色彩层42和第三电极层21依次层叠设置。纳米压印层41和色彩层42可采用上述实施例和图11所示的方式设置在第二电极层13和第三电极层21之间,在此不做赘述。例如设置在第二电极层13中基材14远离导电层15的一侧。例如设置在第三电极层21中基材14远离导电层15的一侧。可以理解地,纳米压印层41和色彩层42结构可调换。即,第二电极层13、色彩层42、纳米压印层41和第三电极层21依次层叠设置。冷光片20发出的亮光透过纳米压印层41、色彩层42,并再透过电致变色件10,使得用户看到装饰单元40。冷光片20可起到辅助外界光线照射的作用,提高了盖板组件200的外观表现力。
请参阅图14和图15,图14揭露了本申请图6所示实施例中盖板组件200另一实施例中的Ⅶ-Ⅶ截面示意图。图15揭露了本申请图14所示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100与装饰单元40的结构示意图。装饰单元40可包括纳米压印层41、色彩层42以及底漆43。其中,纳米压印层41和色彩层42可以层叠设置在电致变色件10和盖板30之间。底漆43设置在第四电极层24远离电致变色件10的一侧。
具体地,盖板30、纳米压印层41、色彩层42和第一电极层11依次层叠设置。纳米压印层41和色彩层42可采用上述实施例和图11所示的方式设置在盖板30和第一电极层11之间,在此不做赘述。例如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1中基材14远离导电层15的一侧。可以理解地,纳米压印层41和色彩层42结构可调换。即,盖板30、色彩层42、纳米压印层41和第一电极层11依次层叠设置。冷光片20发出的亮光透过电致变色件10,并再透过纳米压印层41、色彩层42,使得用户看到装饰单元40。冷光片20可起到辅助外界光线照射的作用,提高了盖板组件200的外观表现力。
可以理解地,在盖板组件200中,图7、12和图14中所示的盖板30、电致变色件10、冷光片20为依次层叠设置的状态,在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件10可与冷光片20对调,即盖板30、冷光片20、电致变色件10可依次层叠设置,而装饰单元40可采用上述实施方式设置在相应地电极层上,具体可参阅上述实施例,不做赘述。
接下来阐述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利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电致变色模组100或盖板组件200作为壳体的一部分。电子设备可以为移动终端,或者其它具有显示和摄像功能的电子装置,具体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头盔、智能眼镜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手机为例进行描述。可以理解地,电子装置的具体形式还可以是其他,在此不作限制。请参阅图16,其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组成框图。该电子设备300可包括中框(图未示)、显示模组(图未示)、控制电路301以及盖板组件200。具体地,中框与盖板组件200组装成壳体,壳体内部设置容纳空间,即中框与盖板30固定连接形成容纳空间。壳体用于承载显示模组和控制电路301。控制电路301与盖板组件200的电致变色模组100耦合连接,控制电路301用于接收控制指令,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致变色模组100例如电致变色件10上色或褪色。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致变色模组100例如冷光片20发出亮光。当然,壳体的容纳空间还可以用于容纳电池、主板306、处理器(处理器可设置在主板306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传感器也可设置在主板306和容纳空间内的其他位置上,例如温度传感器、光感传感器)等电子零件。在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和盖板组件200可分别位于中框相背的两侧,并与中框固定连接,电致变色模组100相较于盖板30更靠近显示模组。
可以理解地,在电子设备300中,主板306作为主要硬件,所以,主板306上可设置上述控制电路301,主板306可通过柔性电路板与电致变色模组100电连接(也可以说是耦接),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其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中电子设备300的结构组成框图,与上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设备300还包括信号输入装置302,其中,信号输入装置302与控制电路301耦合连接。具体而言,控制电路301用于接收通过信号输入装置302输入的控制指令,并根据控制指令控制电致变色模组100例如电致变色件10和冷光片20的工作状态。
其中,电致变色模组100例如电致变色件10和冷光片20的工作状态包括控制改变电致变色件10的电压或者电流信号状态来达到控制电致变色模组100例如电致变色件10变色(上色或褪色状态)的目的,包括控制改变冷光片20的电压或者电流信号状态来达到控制电致变色模组100例如冷光片20发出不同亮度的亮光的目的其中,信号输入装置302可以包括触控显示屏303(也可被称为显示模组)、操作键304、触发传感器305(例如光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等,详细结构以及信号输入方式如下。
可选地,请参阅图18,图18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信号输入装置302可以为触控显示屏303(即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信号输入装置302输入的控制指令可以为触控显示屏303接收到的触控操作,包括滑动、点击以及长按中的至少一种,请参阅图19和图20,分别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的一种操作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19中可以表示为操作者(图中标注307可以表示为操作者的手)通过触控显示屏303滑动来输入控制指令;而图20中的状态则可以表示操作者通过点击或者长按触控显示屏303上的图表或者特定位置来进行控制指令的输入过程。
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7,信号输入装置302可以为操作键304,控制指令还可以为操作键304的触发指令,其中,操作键304可以是单独的按键,也可以是与电子设备300的其他功能按键,譬如电源键、音量键等的复用,根据不同的按键触发方式定义为控制电路301接收的不同控制指令,进而控制电路301可以实现对电致变色模组100进行不同的信号控制。
可选地,控制指令为需要电子设备300的电致变色件10进行变色和/或冷光片20进行发光的使用场景,具体可以包括图像采集需求、闪光灯开启需求、自动定时变色需求以及其他功能组件需求中的至少一种。具体来讲,图像采集需求可以是应用在使用者有拍摄需求,譬如拍照、摄像、视频通话等场景、电子设备300解锁需求、支付、加密、接听来电或者其他的确认需求等场景。而闪光灯开启需求则可以是在使用者有对闪光灯开启有需要的情况,具体为控制电路301控制电致变色模组100改变透明状态,还可以结合装饰单元40等结构,使电子设备300可以呈现出变色的外观效果。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17,信号输入装置302可以为触发传感器305,其中,触发传感器305可以为接近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即光感传感器,光传感器)等,触发传感器305采集电子设备300的周边信号,并通过控制电路301控制壳体改变外观颜色。即,壳体外观颜色的改变可以使使用者主动进行操作式的控制,类似通过触控显示屏303以及操作键304的控制方式;还可以为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触发传感器305自行检测环境信号,自动控制壳体改变其外观颜色的方式。
在环境弱光条件和环境正常光以及环境弱光条件和环境正常光转换过程等条件下,为了电致变色模组100的智能控制。接下来阐述一种电致变色模组100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可用于上述所述的电子设备300中,以对电子设备300中的电致变色模组100进行控制。当然也可以用于对其他含有电致变色模组100的电子设备进行控制。请参阅图21,其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100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装置400包括用于感测环境光强度,并生成环境光强度信号的光传感器401、用于接收光传感器401生成的环境光强度信号的处理器402、由处理器402控制输出第一电源且可根据环境光强度信号控制输出第二电源的电源管理模块404、与电源管理模块404电连接且用于提供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的直流电源403以及与电源管理模块404电连接且用于对第二电源进行转换并转换为交流电电源输出的逆变器405。其中,电致变色件10的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3分别与电源管理模块404电连接,以便接收第一电源通过第一电源实现对电致变色件10的变色控制。冷光片20的第三电极层21和第四电极层24分别与逆变器405电连接,以便接收交流电电源。通过交流电电源实现对冷光片20的亮光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处理器402可为上述实施例以及图17中的处理器。
在一实施例中,光传感器401可为上述实施例以及图17中的出发传感器305。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源可为在对电致变色件10进行控制生成控制指令,处理器402根据控制指令控制电源管理模块404生成。在一实施例中,在对电致变色件10进行控制时,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信号输入装置302输入控制指令。
在一实施例中,可设定光强阈值为I0,在处理器402判断出光传感器感401感测到的环境光强度小于光强阈值I0时,可控制电源管理模块401向逆变器405输出第二电源,进而使得逆变器405将第二电源转换为交流电电源,进而对冷光片20进行发光控制。以弥补环境光强度的不足。
在一实施例中,可定义冷光片20在环境光强度进行发光以对环境光强度进行补偿的补偿系数c。补偿系数c可为在对环境光强度进行补偿并达到目标光强度时冷光片20的输出功率Pr与额定功率Pmax的比值。在一实施例中,目标光强度为0.9I0
在一实施例中,在环境光强度低于光强阈值I0时,可调整冷光片20的输入功率P=Pmax(1-c)。
在一实施例中,处理器402对电致变色件10的控制过程中,电致变色件10的半衰期为τ,着色时间为T,电致变色件10的驱动信号为周期为τ/e,半峰宽为eT/2的方波。
在一实施例中,光传感器401感测到环境光强度大于光强度阈值I0,则电源管理模块404仅输出第一电源控制电致变色件10,使电致变色件10变色。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的电压可在1-3V。
在一实施例中,光传感器401感测到环境光强度小于光强度阈值I0,则电源管理模块404输出第一电源控制电致变色件10,使电致变色件10变色。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的电压可在1-3V。
同时,电源管理模块404输出第二电源,第二电源并转换为交流电电源控制冷光片20,使冷光片20发光。在一实施例中,交流电电源的可为12-70V,100-1000Hz。
可以理解地,冷光片20也可以在光传感器401感测到环境光强度小于光强度阈值I0时工作。
电致变色件10与冷光片20同时工作,结合光传感器401,用相对更低的功耗实现了弱光和夜晚的自适应显示,提高了极端环境光强度下人眼的识别速度。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以及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致变色件,包括变色材料层;和
冷光片,与所述电致变色件层叠设置,所述冷光片配置为发出亮光以使所述亮光在透过或照射所述变色材料层时改变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色彩明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件还包括:
第一电极层,与所述变色材料层层叠设置,设置有电路走线;和
第二电极层,与所述变色材料层层叠设置,设置有电路走线,所述变色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层的电路走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电路走线用于与直流电源连接以驱动所述变色材料层上色或褪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光片为电激发光冷光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光片包括:
第三电极层,与所述变色材料层层叠设置,设置有电路走线;
第四电极层,与所述第三电极层层叠设置,设置有电路走线;以及
介电层和发光层,相互层叠设置,设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层与所述第四电极层之间,所述介电层与所述第三电极层层叠设置,所述第三电极层的电路走线和所述第四电极层的电路走线用于与交流电电源连接以驱动所述发光层发出亮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第三电极层为一体结构。
6.一种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盖板;和
电致变色模组,与所述透明盖板层叠设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电致变色件,包括变色材料层;
冷光片,与所述电致变色件层叠设置,所述冷光片配置为发出亮光以使所述亮光在透过或照射所述变色材料层时改变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色彩明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饰单元,所述装饰单元包括:
纳米压印层,与所述变色材料层层叠设置;
色彩层,与所述纳米压印层层叠设置;以及
底漆,与所述纳米压印层层叠设置,所述纳米压印层和所述色彩层位于所述底漆的同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设置在所述装饰单元和所述透明盖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压印层和所述色彩层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件与所述冷光片之间,所述底漆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远离所述透明盖板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压印层和所述色彩层设置在所述透明盖板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之间,所述底漆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远离所述透明盖板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件还包括:
第一电极层,与所述变色材料层层叠设置,设置有电路走线;和
第二电极层,与所述变色材料层层叠设置,设置有电路走线,所述变色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层的电路走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电路走线用于与直流电源连接以驱动所述变色材料层上色或褪色。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光片为电激发光冷光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光片包括:
第三电极层,与所述变色材料层层叠设置,设置有电路走线;
第四电极层,与所述第三电极层层叠设置,设置有电路走线;以及
介电层和发光层,相互层叠设置,设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层与所述第四电极层之间,所述介电层与所述第三电极层层叠设置,所述第三电极层的电路走线和所述第四电极层的电路走线用于与交流电电源连接以驱动所述发光层发出亮光。
14.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或用于控制权利要求6-13任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中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光传感器,用于感测环境光强度,并生成环境光强度信号;
处理器,与所述光传感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环境光强度信号;以及
电源管理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器、电源连接,配置为在所述处理器控制下输出第一电源以及在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环境光强度信号控制下输出第二电源;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用于驱动所述变色材料层上色或褪色,所述第二电源用于控制所述冷光片发出不同光照强度的亮光。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号输入装置,用于输入控制指令,所述处理器响应于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输出所述第一电源。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环境光强度低于光强阈值I0时,控制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输出所述第二电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输出所述第二电源,以调整所述冷光片的输出功率P,其中,P=Pmax(1-c),c为所述冷光片进行发光以对环境光强度进行补偿的补偿系数,Pmax为所述冷光片的额定功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系数c为对环境光强度进行补偿达到0.9I0时所述冷光片的输出功率Pr与额定功率Pmax的比值。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权利要求14-18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所述壳体设置有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或权利要求6-13任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CN202110249397.8A 2021-03-08 2021-03-08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Withdrawn CN1150476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49397.8A CN115047685A (zh) 2021-03-08 2021-03-08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49397.8A CN115047685A (zh) 2021-03-08 2021-03-08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7685A true CN115047685A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56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49397.8A Withdrawn CN115047685A (zh) 2021-03-08 2021-03-08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47685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0565A (zh) * 2012-09-03 2012-12-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薄膜、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7664837A (zh) * 2017-10-20 2018-02-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式显示装置
CN108681133A (zh) * 2018-03-23 2018-10-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方法和车载平视显示系统
KR20180120025A (ko) * 2017-04-26 2018-11-05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하이브리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174805A (zh) * 2019-05-23 2019-08-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及其电致变色装置
CN209356820U (zh) * 2019-01-29 2019-09-06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色盖板
CN111489637A (zh) * 2020-04-23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0565A (zh) * 2012-09-03 2012-12-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薄膜、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KR20180120025A (ko) * 2017-04-26 2018-11-05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하이브리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664837A (zh) * 2017-10-20 2018-02-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式显示装置
CN108681133A (zh) * 2018-03-23 2018-10-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方法和车载平视显示系统
CN209356820U (zh) * 2019-01-29 2019-09-06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色盖板
CN110174805A (zh) * 2019-05-23 2019-08-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及其电致变色装置
CN111489637A (zh) * 2020-04-23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12821B1 (en) Dual light emitting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02694130B (zh) 发光装置
US8120245B2 (en) Interdigitated electrode dual electroemissive/electrochromic devices
EP1720380A1 (en) Switch lighting el sheet and lighting switch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it
RU2395925C2 (ru) Маломощный реконфигурируемый дисплей для мобильных устройств
CN110727154A (zh) 壳体和电子设备
CN209746324U (zh) 电子装置
EP3772846B1 (en) Back cover for mobile devices with adjustable appearance
CN109982532B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153837A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CN112165803A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JP2022050605A (ja) 発光装置
CN112074131A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CN213069424U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CN102365864B (zh) 用于置于显示装置前方的装置
CN107300820B (zh) 可披覆式的电致变色装置及披覆物
CN115047685A (zh)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908278B (zh) 控制装置、电子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4167655A (zh)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2847457U (zh) 显示装置和移动终端
WO2022052638A1 (zh) 盖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7067619U (zh) 可披覆式的电致变色装置及披覆物
CN100559430C (zh) 双面显示装置
CN216146533U (zh) 发光结构、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WO2022048297A1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