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8605A - 燃料箱压力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燃料箱压力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8605A
CN115038605A CN202180012275.5A CN202180012275A CN115038605A CN 115038605 A CN115038605 A CN 115038605A CN 202180012275 A CN202180012275 A CN 202180012275A CN 115038605 A CN115038605 A CN 1150386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vapor
canister
vent
fu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22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迈克尔·S·布劳克
凯文·L·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nt US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tant US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nt USA Corp filed Critical Stant US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38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86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15/03519Valve arrangements in the vent l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9Layout of the fuel vapour instal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15/03504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adapted to avoid loss of fuel or fuel vapour, e.g. with vapour recove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36Arrangement of valves controlling the admission of fuel vapour to an engine, e.g. valve being disposed between fuel tank or absorption canister and intake manifol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54Details of the absorption canis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2015/03256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valves, the mounting thereof
    • B60K2015/03296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2015/03256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valves, the mounting thereof
    • B60K2015/03302Electromagnetic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15/03504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adapted to avoid loss of fuel or fuel vapour, e.g. with vapour recovery systems
    • B60K2015/03514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adapted to avoid loss of fuel or fuel vapour, e.g. with vapour recovery systems with vapor recovery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2015/0358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the venting is actuated by specific signals or positions of particular parts
    • B60K2015/0358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the venting is actuated by specific signals or positions of particular parts by ga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025/0845Electromagnetic valves

Abstract

一种燃料箱通气阀,包括通气装置,用于调节燃料蒸气从燃料箱的排放和允许外部空气进入燃料箱。通气阀用于调节燃料箱中的压力。

Description

燃料箱压力调节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根据35U.S.C.§119(e)要求于2020年2月14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2/976,502的优先权,该美国临时专利申请通过引用明确地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燃料箱排气阀,并且尤其涉及用于调节燃料蒸气从燃料箱的排放和允许外部空气进入燃料箱的排放装置。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螺线管致动的燃料箱排气阀的燃料箱压力调节器。
背景技术
车辆燃料系统包括与燃料箱相关联并且构造成将加压或置换的燃料蒸气从燃料箱中的蒸气空间排放到定位在燃料箱外部的燃料蒸气回收罐的阀。罐被设计成捕获和存储在燃料蒸气中夹带的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在典型的车辆加燃料操作期间在燃料箱中被置换和产生,或者以其他方式从燃料箱中排出。
蒸气回收罐还联接到车辆发动机和净化真空源。通常,每当车辆发动机运转时,通过净化真空源对蒸气回收罐施加真空,以努力将捕获和存储在罐中的碳氢化合物吸入发动机中进行燃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燃料箱通气系统包括蒸气流动控制器,用于调节车辆中燃料箱和燃料蒸气回收系统之间的燃料蒸气的流动。控制燃料蒸气的流动以将燃料箱中的燃料蒸气的压力保持在一定的压力水平处或一定的压力范围内。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箱通气系统包括燃料箱隔离阀,燃料箱隔离阀定位在形成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中空流动管理单元配置成在车辆上的燃料箱和燃料蒸气回收罐之间来回引导燃料蒸气。内侧蒸气传输通道形成在包括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中的蒸气导管的阀壳体中,以将形成在流动管理单元中的与燃料箱连通的箱通道和形成在流动管理单元中的与燃料蒸气回收罐连通的罐通道互连。蒸气导管包括提供罐通道的罐管、提供罐通道的罐管和提供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阀壳体。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燃料箱隔离阀通常具有闭合模式,以阻止燃料蒸气在箱通道和罐通道之间通过形成在阀壳体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流动。燃料箱隔离阀还具有四种不同的打开模式,以调节燃料蒸气通过在燃料箱和燃料蒸气回收罐之间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流动。在燃料箱加燃料期间,使用第一打开模式和第二打开模式,以将从燃料箱排出的燃料蒸气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引导到燃料蒸气回收罐。第三打开模式用于引导由燃料箱中的真空抽吸的大气空气通过燃料蒸气回收罐以形成燃料蒸气的流动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进入燃料箱以减轻燃料箱中不希望的真空状态。并且使用第四打开模式将从燃料箱排出的高压燃料蒸气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导入燃料蒸气回收罐,以减轻燃料箱中不希望的过压状态。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燃料箱隔离阀包括固定的穿孔隔板和能够相对于固定的穿孔隔板移动的可移动多级流动控制器。穿孔隔板联接到阀壳体,以分隔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从而在穿孔隔板的一侧建立通向箱通道的箱侧腔室,并且在穿孔隔板的另一侧形成通向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罐侧腔室。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隔板被穿孔以形成将箱侧腔室和罐侧腔室流体连通地互连的第一通气口和同样将箱侧腔室和罐侧腔室流体连通地互连的不同的第二通气口。在燃料箱隔离阀的常闭模式中,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两者由多级流动控制器闭合。在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一打开模式中,在燃料箱加燃料的早期阶段,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小的泄出流(bleed stream)通过第一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从燃料箱流到燃料蒸气回收罐。在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二打开模式中,在燃料箱加燃料的后期阶段,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的相对较大的排放流通过相对较大的第二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从燃料箱流到燃料蒸气回收罐。在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三打开模式中,当燃料箱中存在不希望的真空状态时,来自燃料蒸气回收罐的加压的燃料蒸气可以通过打开的第二通气口流到燃料箱,同时第一通气口闭合。并且在燃料箱隔离阀的第四打开模式中,当燃料箱中存在不希望的过压状态时,来自燃料箱的加压的燃料蒸气可以通过不同的第三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流向燃料蒸气回收罐,同时第二通气口闭合。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穿孔隔板形成为包括建立第一通气口的中心通气口,第一通气口配置成在燃料箱和燃料蒸气回收罐之间的燃料蒸气输送期间在箱侧腔室和罐侧腔室之间引导燃料蒸气。穿孔隔板还形成为包括围绕中心通气口的几个相对较小的轨道通气口孔。轨道通气口孔协作以建立第二通气口,第二通气口配置成在燃料蒸气在燃料箱和蒸气回收罐之间输送期间在箱侧腔室和罐侧腔室之间引导燃料蒸气。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级流动控制器包括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以及安装用于在形成在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电枢容纳通道中运动的螺线管致动的弹簧偏置的可移动电枢。多级流动控制器的可移动电枢、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每个都安装成在形成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的阀壳体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相对于固定的穿孔隔板沿着延伸穿过阀壳体的单个竖直轴独立运动,以调节燃料蒸气在燃料箱和燃料蒸气回收罐之间通过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中的一个或两个的流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箱加燃料活动的早期和后期阶段期间,燃料箱隔离阀从闭合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的常闭模式按顺序改变为第一打开模式并且然后改变为第二打开模式,以通过中空流动管理单元的蒸气导管将排出的燃料蒸气从燃料箱通气到燃料蒸气回收罐。在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一打开模式中,螺线管被通电以沿着单个竖直轴向上移动可移动电枢,从而使下方的罐侧蒸气流调节器脱离,从而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泄出流经过箱管和罐管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中的中心通气口孔(第一通气口)和蒸气流动孔从燃料箱流到燃料蒸气回收罐,蒸气流动孔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以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与穿孔隔板的下侧接合时与中心通气口孔对准。在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二打开模式中,螺线管被通电以进一步将可移动电枢向上运动远离固定的穿孔隔板,并且这种运动使得包括在可移动电枢中的提升凸缘接合包括在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配套提升锁扣(catch),以向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剩余部分施加提升力,从而将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部分提升远离穿孔隔板的顶侧,从而与下面的穿孔隔板脱离,以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中并且布置成围绕中心通气口孔(第一通气口)的一系列轨道通气口孔(第二通气口)从箱管额外流到罐管,同时第一通气口部分地打开。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燃料箱中形成不希望的真空状态期间,燃料箱隔离阀从其常闭模式改变为第三打开模式,以允许包括来自大气的空气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的蒸气导管中的内侧蒸气流动通道从燃料蒸气回收罐流动到燃料箱。在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三打开模式中,螺线管未通电,但是在罐管中移动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燃料蒸气能够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中的轨道通气口孔(第二通气口)到达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下侧,并且在蒸气流动调节器的箱侧上施加向上的提升力,以使得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向上移动并且脱离顶侧穿孔隔板,使得来自罐管的燃料蒸气可以通过打开的轨道通气口孔(第二通气口)流入箱管,并且然后流入燃料箱以消除燃料箱中不希望的真空状态,同时第一通气口通过可移动电枢和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协作作用保持闭合。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燃料箱中出现不希望的过压状态期间,燃料箱隔离阀从其常闭模式改变到第四打开模式,以允许燃料箱中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的蒸气导管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从燃料箱流到燃料蒸气回收罐。在第四打开模式中,螺线管未通电,但是来自燃料箱的在箱管道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由于第一通气口的部分打开而能够到达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顶侧,并且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上施加向下的推力,以使得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向下移动以脱离穿孔隔板的下侧,使得来自燃料箱的过压燃料蒸气能够通过部分地打开的中心通气口孔(第二通气口)流到罐管,并且然后流到燃料蒸气回收罐以消除燃料箱中不希望的过压状态。
在考虑到以下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变得显而易见,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例示了如当前所认识到的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附图说明
详细描述特别参考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箱通气系统的截面立体图,箱通气系统包括提供蒸气导管的中空流动管理单元,并且还包括燃料箱隔离阀,蒸气导管包括联接到燃料蒸气回收罐的罐管、联接到燃料箱的箱管、以及阀壳体,阀壳体形成为包括竖直延伸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该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互连形成在罐管和箱管中的蒸气传导通道,燃料箱隔离阀定位在形成在阀壳体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并且示出燃料箱隔离阀包括固定的穿孔隔板和多级流动控制器,固定的穿孔隔板联接到阀壳体,多级流动控制器包括能够相对于固定的穿孔隔板移动的组件,用于在燃料箱隔离阀的不同操作模式下常闭、部分地打开和打开形成在穿孔隔板中的通气口孔,以调节燃料蒸气在燃料箱和燃料蒸气回收罐之间的流动;
图1A是燃料箱隔离阀的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放大立体图,示出该板如何联接到阀壳体;
图2A是包括在燃料箱隔离阀中的组件连同中空流动管理单元的部分的分解立体装配图,中空流动管理单元的部分协作以形成容纳燃料箱隔离阀的竖直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边界,并且示出这些部分包括阀壳体、顶部阀壳体封闭件和底部阀壳体封闭件;
图2B是另一立体组装图,示出中空流动管理单元的蒸气导管的罐管、阀壳体和箱管以及图2A中所示的燃料箱隔离阀的组件,以示出通过固定的穿孔隔板将形成在阀壳体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分开,以在穿孔隔板上方形成箱侧腔室和在穿孔隔板下方形成罐侧腔室;
图2C和图2D示出用于将顶部阀壳体封闭件联接到阀壳体的顶端以覆盖进入形成在阀壳体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顶部开口的示例性搭扣联接过程;
图3是图1的箱通气系统的侧视剖视图,示出处于常闭模式的燃料箱隔离阀,并且示出多级流动控制器包括: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定位在固定的穿孔隔板上方的箱侧腔室的下部区域;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定位在固定的穿孔隔板下方的罐侧腔室中;以及螺线管致动的基于弹簧的可移动电枢,从箱侧腔室的上部区域通过形成在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电枢容纳通道向下延伸到箱侧腔室的下部区域中,以使得可移动电枢的远端尖端闭合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蒸气流动孔,并且还示出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电枢移动螺线管,电枢移动螺线管具有定位在箱侧腔室的上部区域中的线圈以围绕可移动电枢的上部部分;
图4是从图3的圆圈区域得到的放大图,以示出当燃料箱隔离阀处于常闭模式时,形成在燃料箱隔离阀的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参见图4B)的常闭,并且在图1A和图4B中更详细地示出;
图4A是从图4的圆圈区域得到的放大视图,示出在燃料箱隔离阀的常闭模式下,在固定的穿孔隔板中形成的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的常闭;
图4B是沿图4的线4B-4B截取的放大剖视图,示出固定的穿孔隔板形成为包括大直径中心通气口孔,大直径中心通气口孔建立第一通气口孔和围绕中心通气口孔的六个相对较小的椭圆弧形轨道通气口孔以及建立第二通气口;
图5是类似于图3的视图,示出在燃料箱加燃料的早期期间处于第一打开模式的燃料箱隔离阀,在燃料箱加燃料的早期期间,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泄出(BLEED)流从箱通道通过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第一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流入罐通道;
图6是从图5的圆圈区域截取的放大视图,示出第一通气口的第一部分开口;
图6A是从图6的圆圈区域截取的放大视图,示出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泄出流通过第一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围绕可移动电枢的远端尖端流动,同时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保持接合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下侧,以将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蒸气流动孔与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中心通气口孔对准;
图7是类似于图3和图5的视图,示出在燃料箱加燃料的后期阶段期间处于第二打开模式的燃料箱隔离阀,在燃料箱加燃料的后期期间,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的相对较大的排放流通过第二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和打开的第二通气口从箱通道流入罐通道,这是由于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向上运动以脱离固定的穿孔隔板的顶侧;
图8是当燃料箱隔离阀处于第二打开模式时从图7的圆圈区域截取的放大图,示出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排放流通过第二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然后进入罐通道的流动;
图9是与图3、图5和图7相似的剖视图,示出在燃料箱中出现不希望的真空状态期间,燃料箱隔离阀处于第三打开模式,以通过燃料蒸气回收罐抽吸大气以在罐管中产生燃料蒸气流,燃料蒸气流穿过定位在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的打开的第二通气口以通过箱管流入燃料箱,以使燃料箱中不希望的真空消散;
图10是当燃料箱隔离阀处于第三打开模式时从图9的圆圈区域得到的放大视图,示出第二通气口打开同时第一通气口闭合;
图11是与图3、图5、图7和图9相似的剖视图,示出在燃料箱中出现不希望的过压状态期间,燃料箱隔离阀处于第四打开模式,以使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第三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从箱管流入罐管;以及
图12是当燃料箱隔离阀处于第四打开模式时从图11的圆圈区域得到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燃料箱通气系统10包括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和与该单元11相关联的燃料箱隔离阀12,如图1所示。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包括蒸气导管14,蒸气导管14将燃料箱16和燃料蒸气回收罐18流体连通,使得燃料蒸气能够通过形成在包括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中的蒸气导管14中的多个通道在燃料箱16和燃料蒸气回收罐18之间来回流动。燃料箱通气系统10用于控制燃料箱16和排放控制系统之间的空气和燃料蒸气的流动,排放控制系统包括燃料蒸气回收罐18,如图所示。系统10在车辆(未示出)上使用,该车辆包括发动机20和联接到发动机20和罐18的净化真空源(未示出),例如如图3所示。
燃料箱隔离阀12根据本公开配置成通常将燃料箱16与燃料蒸气回收罐18隔离,以阻止燃料蒸气在箱16和罐18之间流动。燃料箱隔离阀12配置成具有四个打开模式,以允许在四个不同的箱事件期间在箱16和罐18之间的暂时燃料蒸气流动。
在具有正常内燃机的车辆中,来自燃料箱的燃料蒸气直接排放到周围大气中。将燃料蒸气直接排放到周围大气可能对人和/或环境有害。
然而,在部分混合动力电动车辆(PHEV)中,包括在车辆中的内燃机间歇地运行,并且因此,当不使用时(即,发动机不使用时),燃料箱系统经常与大气隔绝。将系统与大气隔离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有害排放,但是可能产生控制/调节系统中的燃料蒸气的需要。
因此,燃料箱中的燃料蒸气可以处于比正常发动机更高的压力或更低的真空压力,这可能使得在准备好使用时打开燃料系统线成为挑战。此外,如果燃料箱中增加的压力未被释放,则燃料箱可能被损坏或甚至爆炸。燃料箱隔离阀12控制燃料箱16和燃料蒸气回收罐18之间的流动燃料蒸气和空气,燃料蒸气回收罐18用于存储加压的燃料蒸气以在不同阶段释放燃料箱16中建立的压力。
在图1、图3和图4至图4B中,燃料箱隔离阀12被示为处于常闭模式,以阻止燃料箱16和燃料蒸气回收罐18之间的燃料蒸气的流动。在图5、图6和图6A中,燃料箱隔离阀12被示为处于第一打开模式,以在燃料箱加燃料的早期期间,当人使用燃料分配泵喷嘴(未示出)将燃料排放到通向燃料箱的加注口颈时,从燃料箱16排出一些被置换的燃料蒸气。在图7和图8中,燃料箱隔离阀11被示为处于第二打开模式,以在燃料箱加燃料的后期期间,从燃料箱16排出更多的被置换的燃料蒸气。在图9和图10中,燃料箱隔离阀12被示为处于第三打开模式,以减轻燃料箱16中不希望的真空状态。在图11和图12中,燃料箱隔离阀12被示为处于第四打开模式,以减轻燃料箱16中不希望的过压状态。
燃料箱隔离阀12调节通过蒸气导管14的燃料蒸气流,以根据如图3、图5、图7、图9和图11中建议的预定压力目标调节燃料箱16内的燃料蒸气的压力。燃料箱隔离阀12包括固定的穿孔隔板22和多级流动控制器24,固定的穿孔隔板22安装在蒸气管道14中,多级流动控制器24安装在蒸气管道14中,在穿孔隔板22旁边并且相对于穿孔隔板22移动,以调节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单独的第一通气口221和第二通气口222的燃料蒸气的流动。燃料箱隔离阀12还包括螺线管26,在燃料箱加燃料活动期间,螺线管26用于与多级流动控制器24一起使用。螺线管26可以在如图5和图7所示的燃料箱隔离阀12的第一打开模式和第二打开模式期间通电。
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如图1所示形成为包括:水平延伸的箱管33,经由箱导管13联接到燃料箱16;水平延伸的罐管35,经由罐导管15联接到燃料蒸气回收罐18;以及阀壳体34,提供竖直延伸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将形成在箱管33中的箱通道33P与形成在罐管35中的罐通道35P流体连通。如图1所示,蒸气导管14还包括用于闭合阀壳体34的打开的顶端的顶部阀壳体封闭件28和用于闭合阀壳体34的打开的底部的底部阀壳体封闭件30。
如图1和图4所示,燃料箱隔离阀12的穿孔隔板22定位在形成在阀壳体34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穿孔隔板22联接到蒸气导管14以隔开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从而在穿孔隔板22上方限定用于在箱通道33P与形成在穿孔隔板3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和第二通气口222之间传导燃料蒸气的箱侧腔室38,以及在穿孔隔板22下方限定用于在罐通道35P与第一通气口221和第二通气口221之间传导燃料蒸气的罐侧腔室39。
多级流动控制器24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构造,通常接合穿孔隔板22以闭合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和第二通气口222,从而阻止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中空流动控制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的阀壳体34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从箱管33流到罐管35,使得燃料箱16通常与燃料蒸气回收罐18流体连通隔离。然而,多级流动控制器24根据本公开配置成以如图6、图8、图10和图12所示的几种不同的方式与穿孔隔板22脱离,在(1)图6和图8中所示的燃料箱16加燃料活动的早期和晚期,(2)图10中所示的燃料箱16中出现不希望的真空状态的,以及(3)图12中所示的燃料箱16中出现不希望的过压状态的期间,独立地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以建立第一通气口221并且还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几个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参见图4B)以建立第二通气口222和围绕中心通气口孔221,以调节燃料箱16和燃料蒸气回收罐18之间的蒸气导管14中的燃料蒸气的流动。
多级流动控制器24包括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定位在箱侧腔室38中的穿孔隔板22的上方,穿孔隔板22形成在阀壳体34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如图1和图4中所建议的,以经由联接到燃料箱16的箱管33将燃料蒸气传送到燃料箱16和从燃料箱16传送燃料蒸气,多级流动控制器24还包括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在罐侧腔室39中定位在穿孔隔板22的下方,穿孔隔板22形成在阀壳体34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以经由联接到燃料蒸气回收罐18的罐管35将燃料蒸气传输到燃料蒸气回收罐18和从燃料蒸气回收罐18传输燃料蒸气。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和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每个对准成相对于穿孔隔板22沿着延伸穿过形成在蒸气导管14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的单个竖直轴34A向上移动和向下移动。
通过使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和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每个沿着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的单个竖直轴34A对准,可以减小容纳燃料箱隔离阀12所需的空间。调节器24T、24C沿着轴34A的布置也可以在制造和包装中提供益处。
多级流动控制器24还包括弹簧偏置的可移动电枢24A,可移动电枢24A可操作地联接到螺线管26上,并且布置成延伸到如图1和图3所示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并且沿着延伸通过箱侧腔室38、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以及罐侧腔室39的单个竖直轴34A相对于固定的穿孔隔板22移动。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的常闭模式时,可移动电枢24A与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和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协作,以阻断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221和轨道通气口孔222,使得燃料蒸气不能流过燃料箱16和燃料蒸气回收罐18之间的蒸气导管14,并且因此燃料箱16通常与蒸气回收罐18隔离。
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和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配置成在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相对于固定的穿孔隔板22运动,以响应于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和燃料箱16中存在的燃料蒸气压力的变化而闭合、部分打开和打开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通气口221、222。可移动电枢24A通常由弹簧40弹簧偏置以朝向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运动,并且当螺线管26通电时,可移动电枢24A可操作地连接到螺线管26以从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向上运动。可移动电枢24A包括远端尖端24AT,远端尖端24AT布置成延伸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并且响应于电枢运动弹簧40产生的推力和螺线管26的致动而在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运动,以在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呈现各种位置,从而与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协作,从而闭合或部分地打开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
如图1、图3、图4和图4A所示,当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接合穿孔隔板22的顶侧22T以闭合第二通气口222并且可移动电枢的远端尖端24AT闭合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形成的蒸气流动孔24CO,同时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接合穿孔隔板22的下侧220时,建立燃料箱隔离阀12的常闭模式。如图3和图4所示,螺线管26在第一打开模式中断电,同时电枢移动弹簧40布置成接合可移动电枢24A的顶端并且作用抵靠顶部阀壳体封闭件28以可伸缩地(yieldably)向下移动可移动电枢24A,以使远端尖端24AT接合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并且闭合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蒸气流动孔24CO。
如图5、图6和图6A所示,在燃料箱加燃料的早期期间,当螺线管26通电以向上提升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以脱离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时,从而打开蒸气流动孔24CO,同时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保持与穿孔隔板22的顶侧22T接合并且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保持接合到穿孔隔板22的下侧22U,使得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泄出流(B)可以从箱通道33P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通过如图6A中所示的在第一通气口221的第一部分地打开状态下狭窄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221流动,建立燃料箱隔离阀12的第一打开模式。这允许被置换的燃料蒸气开始从燃料箱16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流到燃料蒸气回收罐18。
如图7和图8所示,在燃料箱加燃料的后期期间,当螺线管26进一步通电以将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远离穿孔隔板22向上提升以打开第二通气口222并且将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从第一通气口221移出到穿孔隔板22的顶侧22T上方和远离顶侧22T的位置以进一步打开第一通气口221时,以便将第一通气口221改变到图8中所示的第一通气口221的第二部分地打开状态,从而加压的燃料蒸气的相对较大的排放流(D)可以从箱通道33P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通过打开的第二通气口222和更宽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221流动,建立燃料箱隔离阀12的第二打开模式。如图4和图6所示,可移动电枢24A包括在顶端和远端尖端24AT之间延伸的长型本体24B,以及悬臂(cantilevered)到长型本体24B的径向向外延伸的提升凸缘24F。
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形成为包括也如图4和图6中所示的径向向内延伸的提升锁扣(catch)24LC。当螺线管26通电时,由于由可移动电枢24A的向上运动的提升凸缘24F施加的提升力施加到如图7和图8中所示的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的提升锁扣24LC的下侧,可移动电枢24A沿着中心竖直轴34A向上运动,以压缩顶部阀壳体封闭件28和可移动电枢24A的顶端之间的电枢偏置弹簧40。该提升力使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向上移动以打开第二通气口222,并且使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进一步远离穿孔隔板22移动,以建立如图8中所示的第一通气口221的第二部分地打开状态。
在常闭模式中,可移动电枢24A的任何部分都不接触或接合调节器24T以闭合板22的轨道通气口221、222。相反,弹簧54将调节器24T偏置成与板22的顶侧22T接合。调节器24T具有开口,使得可移动电枢24A的提升凸缘24F不与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的任何部件接合。只有当阀12处于第二打开模式时,可移动电枢24A才与调节器24T的径向向内延伸的提升锁扣24LC接合,以压缩弹簧54并且打开轨道通气口221、222。
如图9和图10所示,建立燃料箱隔离阀12的第三打开模式,以将燃料蒸气从燃料蒸气回收罐18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引导到燃料箱16中,从而减轻在燃料箱16中出现的任何不希望的真空状态。在这种第三打开模式中,在罐侧腔室39中存在的相对高的燃料蒸气压力通过第二通气口222作用在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上,以向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的下侧施加向上的推力,从而在箱侧腔室38中向上移动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以脱离穿孔隔板22的顶侧22T,从而打开第二通气口222,同时螺线管26断电以允许与可移动电枢24A相关联的电枢运动弹簧40使可移动电枢24A向下运动以将远端尖端24AT延伸到第一通气口221中以闭合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蒸气限制孔24CO,同时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接合穿孔隔板22的下侧22U。
如图11和图12所示,建立燃料箱隔离阀12的第四打开模式,以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将加压的燃料蒸气从燃料箱16引导到燃料蒸气回收罐24C,以减轻燃料箱16中形成的过压状态。在这种第四打开模式中,在箱侧腔室38中存在的相对高的燃料蒸气压力通过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221作用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上,以将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向下移动远离穿孔隔板22的下侧22U,从而扩大第一通气口221中的开口,以呈现如图12中所示的第三部分地打开状态,同时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保持接合到穿孔隔板22的顶侧22T。
如上所述,燃料箱隔离阀12对于调节混合动力车辆的系统中的燃料蒸气的压力可能是重要的。如图3所示,燃料箱隔离阀12通常闭合以阻止燃料蒸气从箱16流到罐18。燃料箱隔离阀12具有四种不同的打开模式(如图5中所示的第一打开模式,如图7中所示的第二打开模式,如图9中所示的第三打开模式,以及如图11中所示的第四打开模式),以基于系统的不同状态来调节燃料箱16和罐18之间的燃料蒸气的流动。
在过压状态的情况下,阀12改变到第四打开模式以允许从燃料箱16释放大量压力。相反,如果在燃料箱16中存在真空状态,则燃料箱隔离阀12可以改变到第三打开模式以减轻不希望的真空状态。一旦车辆切换到使用发动机20,燃料箱隔离阀12可以改变到第一打开模式、第二打开模式和第四打开模式中的一种,以允许燃料蒸气从燃料箱16通过罐18流动并且流到发动机以与燃料一起燃烧。
在燃料箱的加燃料期间,释放燃料箱中的燃料蒸气的累积压力也可能是重要的。当人们使用燃料分配泵喷嘴开始将燃料排放到通向燃料箱的加注口颈时,燃料箱隔离阀12从闭合模式改变到第一打开模式,以从燃料箱16排出一些被置换的燃料蒸气。在加燃料开始并且燃料以恒定速率排放到燃料箱16中之后,燃料箱隔离阀12改变到第二打开模式以排出更多的被置换的燃料蒸气。
在图1中提供了箱通气系统10的截面立体图,以示出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布置成使燃料箱16和燃料蒸气回收罐18流体连通,并且燃料箱隔离阀12定位在形成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内。根据本公开,在操作的四种打开模式期间,燃料箱隔离阀12可操作以控制燃料箱16和燃料蒸气回收罐18之间通过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的蒸气流动。
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包括:罐管35,罐管35在外端经由罐导管15联接到燃料蒸气回收罐18;箱管33,箱管33在外端经由箱导管13连接到燃料箱16;竖直的阀壳体34,布置成与罐管35和箱管33的内端中的每个流体连通,并且其尺寸适于将燃料箱隔离阀12容纳在其中,如图1中所示。顶部阀壳体封闭件28联接到蒸气导管14的阀壳体34的顶端,而底部阀壳体封闭件30联接到阀壳体34的相对的底端。
燃料箱隔离阀12包括穿孔隔板22,穿孔隔板22布置成将蒸气导管14的竖直的阀壳体34的内部区域分成与罐管35连通的罐侧腔室39和与箱管33连通的上覆的箱侧腔室38,如图2B所示。穿孔隔板22被形成为包括:如图1A和图2B所示建立第一通气口221的中心通气口孔221和建立第二通气口222并且围绕中心通气口孔221的六个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如图3中所示安装在箱侧腔室38的上部区域38U中电枢移动螺线管26,以及多级流动控制器24。多级流动控制器24包括可移动电枢24A,可移动电枢24A如图1、图3和图4所示通常以燃料箱隔离阀12的闭合模式布置,以阻止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包括在燃料箱隔离阀12中的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和轨道通气口孔222流动,使得燃料蒸气回收罐18通常与燃料箱16隔离,直到(1)如图4所示开始箱加燃料活动;(2)罐真空超过如图9中所示的预定真空水平;或者(3)箱压力超过如图11中所示预定压力水平。
穿孔隔板22在图1A中示出并且布置成将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分成如图3中所示的上箱侧腔室38和下罐侧腔室39。穿孔隔板22形成为包括以中心竖直轴34A为中心的圆形中心通气口孔221和布置成围绕圆形中心通气口孔221并且与中心竖直轴34A呈径向间隔开的关系并且彼此呈周向间隔开的关系的六个弧形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穿孔隔板22安装在蒸气导管14的竖直的阀壳体34的内部区域中的固定位置。
如图2A所示,燃料箱隔离阀12包括穿孔隔板22、电枢移动螺线管26和多级流动控制器24,多级流动控制器24包括: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包括密封环50、顶帽形状的弹簧帽52和大直径压缩(真空)弹簧54;电枢偏置弹簧40;可移动电枢24A;以及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包括窄直径压缩(压力)弹簧60、弹簧帽62和环形密封件64。
在图2B中提供了分解立体组件视图,以示出包括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燃料箱隔离阀12和空蒸气导管14中的两个子组件SAT、SAC。阀壳体34的箱侧腔室壳341的一部分被剖开,以揭示包括在燃料箱隔离阀12中的穿孔隔板22被形成为包括中心通气口孔221,中心通气口孔221被一系列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包围。在图2B中示出将包括在燃料箱隔离阀12中的顶部通气口装置子组件SAT在向下方向上安装到形成在包括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的竖直的阀壳体34中的箱侧壳体341中的向上开口的箱侧腔室38中。在图2B中还示出将包括在燃料箱隔离阀12中的底部通气口装置子组件SAC在向上方向上安装到形成在包括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的竖直阀壳体34中的罐侧腔室壳342中的向下打开的罐侧腔室39中。
在图2C和图2D中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将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顶部阀壳体封闭件28联接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阀壳体34的箱侧壳341的搭扣连接组装过程。如图2C所示,包括在包括在顶部阀壳体封闭件28的壳28B上的外部搭扣连接器72中的保持杆71首先骑在外部锁定凸舌74的倾斜斜坡73上,外部锁定凸舌74包括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阀壳体34中并且在顶部阀壳体封闭件28相对于箱侧壳341的向下运动期间联接到箱侧壳341的外表面。如图2D所示,顶部阀壳体封闭件28的外部搭扣连接器72的保持杆71已经移动以脱离倾斜斜坡73并且找到与外部锁定凸舌的向下面对的运动阻挡表面75接合的外部锁定凸舌74下方的正确位置,外部锁定凸舌的运动阻挡表面75定位在外部锁定凸舌74的倾斜斜坡73下方。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底部密封环28R1和顶部密封环28R2在顶部阀壳体封闭件28和阀壳体34的箱侧壳341之间密封。
底部阀壳体封闭件30包括基座30B和密封环30R,基座30B和密封环30R接合阀壳体34的罐侧腔室壳342以封闭罐侧腔室39。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弹簧60与底部阀壳体封闭件30的基座30B接合,以将具有O形环密封件64的弹簧帽62偏置成与穿孔隔板22的下侧22U接合。
如图3中所示,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其常闭模式,以阻止燃料蒸气通过燃料箱16和燃料蒸气回收罐18之间的蒸气导管14流动。包括在燃料箱隔离阀12中并且在图2B中示出的顶部通气口装置子组件SAT和底部通气口装置子组件SAC已经安装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的竖直的阀壳体34中,以使得顶部通气口装置子组件SAT和底部通气口装置子组件SAC沿着延伸穿过穿孔隔板22的中心的单个竖直轴34A彼此对准,以与穿孔隔板22协作,以根据本公开建立燃料箱隔离阀12,燃料箱隔离阀12通常用于阻止燃料蒸气在箱管33和罐管35之间通过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的竖直的阀壳体34的内部区域的所有流动。
如图4所示,包括在燃料箱隔离阀12并且在图2中示出的顶部通气口装置子组件SAT已经安装在蒸气导管14的竖直的阀壳体34中,以使得可移动电枢24A的向下延伸的尖端24AT沿着单个竖直轴34A延伸进入由中心通气口孔221建立并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参见图4B)中,并使得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的密封环50接合穿孔隔板22的顶侧22T的环形外周区域以阻止燃料蒸气通过由围绕中心通气口孔222的六个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参见图4B)形成的第二通气口222,并且示出由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O形环密封件64的内缘形成的第二通气口222接合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上的向下面对的表面,并且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O形环密封件64的外缘接合穿孔隔板22的下侧22U的环形内周区域上的向下面对的表面,该表面围绕中心通气口孔221以阻止燃料蒸气穿过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例如,在图4B中示出形成在燃料箱隔离阀12的穿孔隔板22中的圆形中心通气口孔221和六个环绕的周向间隔开的弓形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
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5、图6和图6A所示的第一打开模式时,在操作者(未示出)使用燃料分配泵喷嘴以再加燃料箱16期间,发生燃料箱16的再加燃料减压的第一阶段。多级流动控制器24在螺线管启动的第一打开配置中示出,以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小的泄出流(B)从形成在箱管33中的箱通道33P流动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O形环密封件64和弹簧帽62中的每个中的小直径中心蒸气流动孔24CO,以响应螺线管26的启动在与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相关联的可移动电枢24A中产生磁场,以将电枢24A从与图4中所示的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O形环密封件64接合的闭合位置向上移动到与图6所示的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O形环密封件64分离的打开位置。
在图6中提供了从图5的圆形区域截取的放大视图,以示出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小的泄出流动流(B),该泄出流从形成在箱管33中的箱通道33P通过形成在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的大直径压缩(真空)弹簧54中的空间,然后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阀孔221。并且然后,由于螺线管26的启动引起可移动电枢24A相对于穿孔隔板22的向上运动以脱离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环形密封件64,小的泄出流动流(B)能够穿过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环形密封件64和配套弹簧帽62中的每个中的现在打开的通气蒸气流动孔24CO,然后穿过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小直径压缩(压力)弹簧60中的空间进入形成在罐管35中的罐通道35P。
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7和图8所示的第二打开模式时,发生燃料箱16的加燃料减压的第二阶段。多级流动控制器24被示出为处于压力启动的第二打开配置,以在箱通道33P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压力从图5中示出的第一压力(P1)升高到图7中示出的较高的第二压力(P2)之后将加压的燃料蒸气从箱通道33P通气到罐通道35P中,以促使顶帽形状的弹簧帽52和相关联的O形环密封件50向上远离穿孔隔板22以压缩大直径压缩(真空)弹簧54并且打开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常闭六个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同时在穿孔隔板21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保持打开,使得更大体积的加压的燃料蒸气可以经由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从燃料箱16排放到燃料蒸气回收罐24C。
在图8中提供了从图7的环绕区域截取的放大视图,以示出在燃料箱16的加燃料期间,加压的燃料蒸气流从箱通道33P穿过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和轨道通气口孔222进入罐通道35P中。螺线管26被通电以向上移动可移动电枢24A。该动作使得可移动电枢24A的提升凸缘24F接合顶帽形状的弹簧帽52的提升锁扣24LC的下侧,以向顶帽形状的弹簧帽52施加提升力,从而向上移动包括在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中的密封环50,以使得密封环50脱离下面的穿孔隔板22并打开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六个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同时螺线管26保持通电。
在图9中示出在燃料箱16中在没有进行箱加燃料活动的时候产生不希望的真空状态。示出在燃料箱16中已经形成真空(例如负压)状态之后的多级流动控制器24处于真空致动的第三打开配置,其中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已经向上移动以脱离下面的穿孔隔板22,从而打开在穿孔隔板22中形成的六个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从而允许包括夹带有从燃料蒸气回收罐18解吸附的燃料液滴的大气空气的燃料蒸气流入并且通过形成在罐管35中的罐通道35P,然后通过六个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并且通过形成在箱管33中的箱通道33P,并且通过箱导管13进入燃料箱16,以减轻燃料箱16中不希望的真空状态。
在图11中提供了从图9的圆圈区域获取的放大视图,以示出在螺线管26已经进一步通电之后,从罐通道35P流过通过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六个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的燃料蒸气流有效地向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的顶帽形状的弹簧帽52和配套密封环50施加向上的提升力。这种提升力使那些组件在相对于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向上方向上移动,以压缩大直径压缩(真空)弹簧54,从而打开六个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同时中心通气口孔221保持闭合,以允许这种燃料蒸气流过形成在箱管33中的箱通道33P进入燃料箱16,从而减轻燃料箱16中不希望的真空状态。
在图11中示出在燃料箱16中出现不希望的过压状态期间,此时没有箱加燃料活动发生。在燃料箱16中存在的燃料蒸气的压力已经升高到预定的最大压力水平以上之后,多级流动控制器24被示出为压力激活的第四打开配置,其中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已经向下移动以脱离上覆的穿孔隔板22,从而打开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的一部分,中心通气口孔221的一部分围绕包括在可移动电枢24A中的圆柱体24B延伸,从而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P3)经由箱管33、罐管35和包括在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蒸气导管14的竖直的阀壳体34从燃料箱16流到燃料蒸气回收罐18。
在图12中提供了从图11的圆圈区域得到的放大视图,以示出加压的燃料蒸气流(P3)从箱通道33P流过形成在穿孔隔板22中以建立第一通气口221作用的中心通气口孔221,以向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弹簧帽52的顶侧和配套环形密封件50施加向下的推力(F)。这种向下的推力(F)相对于中空流动控制单元11在向下的方向上推动那些组件,以压缩小直径压缩(压力)弹簧60,从而打开中心阀孔221的大部分,同时形成第二通气口222的六个轨道通气口孔221a至221f保持闭合,以允许这种加压的燃料蒸气(P3)流过形成在罐管35中的罐通道35P,进入燃料蒸气回收罐18,从而释放燃料箱16中不希望的过压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箱通气系统10包括如图1所示的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和燃料箱隔离阀12。根据本公开,燃料箱隔离阀12具有常闭模式和四个打开模式。
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包括蒸气导管14,蒸气导管14形成为包括罐通道35P和箱通道33P,罐通道35P适于流体连通地联接到燃料蒸气回收罐18,箱通道33P适于流体连通地联接到燃料箱16,如图1所示。蒸气导管14还被形成为包括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布置成使罐通道35P和箱通道33P流体连通地互连,以将从与箱通道33P相关联的燃料箱16流出的燃料蒸气通过箱通道33P和罐通道35P传输到与罐通道35P相关联的燃料蒸气回收罐18,以及将从燃料蒸气回收罐18流动的燃料蒸气通过罐通道35P和箱通道33P传输到燃料箱16。
燃料箱隔离阀12包括如图1和图1A所示的穿孔隔板22。在图4中示出穿孔隔板22安装在形成在蒸气导管14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的固定位置,以分隔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从而建立与箱通道33P连通的箱侧腔室38和与罐通道35P连通的罐侧腔室39,以使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一侧表面22T拦截在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从箱通道33P到罐通道35P流动的燃料蒸气,并且使得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相对的第二侧表面22U拦截在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从罐通道到箱通道33P流动的燃料蒸气。固定的穿孔隔板22如图1A、图4和图4B所示形成,以包括第一通气口221,第一通气口221通过第一侧表面22T通向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的箱侧腔室38,以及还通过第二侧表面22U通向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的罐侧腔室39。固定的穿孔隔板22还形成为包括第二通气口22,第二通气口22与第一通气口221分开,以通过第一侧表面22T通向箱侧腔室38,以及还通过第二侧表面22U通向罐侧腔室39。
燃料箱隔离阀12还包括多级流动控制器24,该多级流动控制器24根据本公开如图2A所示配置用于使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的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和第二通气口222常闭。第一通气口221和第二通气口222通常闭合以阻止燃料蒸气通过第一通气口221和第二通气口222中的每个流动,从而建立燃料箱隔离阀12的常闭模式,使得燃料蒸气不能流动通过燃料箱16和燃料蒸气回收罐18之间的蒸气导管14,以便将燃料箱16与燃料蒸气回收罐18的流体连通正常地隔离。
多级流动控制器24也根据本公开如图5中所示配置,以提供暂时限制箱侧腔室38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流入罐侧腔室39以启动第一通气口221的部分打开,从而实现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由第一通气口221的第一部分地打开状态表征的第一通气口221的流动的第一限制,同时第二通气口222保持闭合,从而建立如图6和图6A中所示的燃料箱隔离阀12的第一打开模式。在燃料箱16加燃料的早期期间,同时箱通道33P中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压力保持在相对较高的第二压力(P2)以下,多级流动控制器使得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泄出流(B)经由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221从箱侧腔室38排放到罐侧腔室39中,使得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进入罐侧腔室39中,以增加罐侧腔室39中存在的压力。
多级流动控制器24也根据本公开如图7中所示配置,以提供暂时打开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二通气口222,同时限制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由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的第二部分地打开状态表征的第一通气口221的流动,以实现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第一通气口221的流动的不同的第二限制,从而建立如图8中所示的燃料箱隔离阀12的第二打开模式。在燃料箱16加燃料的相对晚期期间,在箱通道33P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压力已经上升到至少相对较高的第二压力(P2)之后,多级流动控制器使得加压的燃料蒸气的相对较大的排放流(D)经由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二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221和第二通气口222从箱侧腔室38排放到罐侧腔室39中,使得在箱通道33P中流入箱侧腔室39的较大体积的加压的燃料蒸气可以通过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和第二通气口222排出,以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流入罐通道35P中,并且然后流到燃料蒸气回收罐18,以使燃料箱16中的压力消散。
根据本公开,如图9所示进一步配置多级流动控制器24,用于暂时打开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二通气口222,同时第一通气口221闭合,从而在如图10中所示的燃料箱16中形成不希望的真空状态期间建立燃料箱隔离阀12的第三打开模式。由于燃料箱16中形成真空状态,该活动允许包括大气空气的燃料蒸气经由蒸气导管14通过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二通气口221,从燃料蒸气回收罐18流到燃料箱16,使得在罐通道35P中流动的燃料蒸气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流入箱通道33P,并且然后流入燃料箱16,以使燃料箱16中不希望的真空状态消散。
多级流动控制器24还根据本公开如图11中所示配置,在燃料箱16中形成不希望的过压状态的期间,在箱通道33P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压力已经升高到高于相对较高的第二压力(P2)至如图12中所示的至少第三压力(P3)之后,多级流动控制器24提供暂时限制箱侧腔室38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的流动,以实现对通过由第三部分地打开状态表征的第一通气口221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流动的第三限制,同时第二通气口闭合,以便建立燃料箱隔离阀12的第四打开模式,第三限制不同于对通过第一通气口221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流动的第一限制和第二限制中的每个。该动作使得过压燃料蒸气流经由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三部分地打开的第一通气口221,从箱侧腔室38排放到罐侧腔室39中,使得在箱通道33P中流动的过压燃料蒸气通过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流入罐通道33P,并且然后流到燃料蒸气回收罐18,以使燃料箱16中不希望的过压状态消散。
如图1所示,蒸气导管14包括罐管35和箱管33,罐管35形成为包括罐通道35P,并且适于在罐管35的外端处经由罐导管15联接到燃料蒸气回收罐18,箱管33形成为包括箱通道33P,并且适于在箱管33的外端处经由箱导管13联接到燃料箱16。蒸气导管14还包括阀壳体34,阀壳体34形成为包括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阀壳体34联接到罐管35和箱管33中的每个的内端,以放置与罐通道35P流体连通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的罐侧腔室39、以及与箱通道33P流体连通的箱侧腔室38。
如图1所示,多级流动控制器24包括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和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以及和可操作地连接到螺线管26的可移动电枢24A。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安装成在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的箱侧腔室38中、相对于阀壳体34朝向和远离固定的穿孔隔板22运动,以打开和闭合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二通气口222。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安装成在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的罐侧腔室39中、相对于阀壳体34朝向和远离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运动,以调节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的流动。可移动电枢24A安装成在形成在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中的电枢容纳通道24ARC中,相对于固定的穿孔隔板22在闭合位置和几个打开位置之间上下运动,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常闭模式时,可移动电枢24A在闭合位置延伸通过第一通气口221,以接合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同时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接合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二侧表面22U,以闭合第一通气口221,可移动电枢24A在几个打开位置与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脱离接合,以允许箱侧腔室38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第一通气口221流动到罐侧腔室39。在常闭模式中,可移动电枢24A的任何部分都不接触或接合调节器24T以闭合板22的轨道通气口孔221、222。
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形成为包括图2A和图2B中所示的蒸气流动孔24CO,当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布置在罐侧腔室39中以接合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二侧表面22U时,蒸气流动孔24CO与第一通气口221连通,以容纳通过第一通气口221排出的加压的燃料蒸气。可移动电枢24A包括远端尖端24A,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常闭模式时,远端尖端24A设置成接合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以闭合蒸气流动孔24CO,以阻止第一通气口221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排放到罐侧腔室39中,并且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6A所示的第一打开模式时,远端尖端24A与蒸气流动孔24CO隔开第一距离,以及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8所示的第二打开模式时,远端尖端24A与蒸气流动孔24CO隔开大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
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6A所示的第一打开模式时,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布置成延伸到第一通气口221中,并且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8所示的第二打开模式时,远端尖端24AT布置成位于第一通气口221的外部。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布置成延伸到第一通气口221中,从而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6A所示的第一打开模式时,处于第一通气口221中的第一位置,并且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12所示的第四打开模式时,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处于第一通气口221中的不同的第二位置。
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包括向下面对的底表面,向下面对的底表面面对朝向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蒸气流动孔24CO。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5、图6和图6A所示的第一打开模式时,远端尖端24AT的向下面对的底表面布置成位于紧邻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一侧表面24T,并且与该第一侧表面24T隔开第一距离,并且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第四打开模式时,远端尖端24AT的向下面对的底表面布置成位于紧邻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二侧表面22U,并且与该第一侧表面22T相距大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
可移动电枢24A包括远端尖端24AT,当可移动电枢24A处于闭合位置,远端尖端24AT布置成接合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以闭合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蒸气流动孔24CO,以与第一通气口221和罐侧腔室39连通。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常闭模式和第三打开模式时,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运动以接合如图4和图4A以及图10中所示的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二侧表面22U,该动作使得可移动电枢24A与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协作以闭合第一通气口221。
可移动电枢22A还包括顶端,该顶端布置成位于与如图2A所示远端尖端24AT呈间隔开的关系。多级流动控制器24还包括压缩弹簧40,压缩弹簧40具有与可移动电枢24A的顶端接合的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压缩弹簧40的相对的第二端通常作用于抵靠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的顶部阀壳体封闭件28,以朝向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推动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的可移动电枢24A,以使远端尖端24AT闭合形成在如图4和图10所示的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蒸气流动孔24CO。
可移动电枢24A还包括长型本体24B和径向向外延伸的提升凸缘24F,长型本体24B布置成使顶端和远端尖端24AT互连,提升凸缘24F具有联接到如图2A中所示的长型本体24B的内端。提升凸缘24F布置成从延伸穿过主体24B和第一通气口221的中心竖直轴34A径向向外延伸。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还包括箱侧压缩弹簧54,箱侧压缩弹簧54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该第一端接合可移动箱侧封闭件50、52,该第二端通常作用于抵靠中空流动管理单元11,以推动可移动箱侧封闭件50、52,以接合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一侧表面22T,从而闭合如图1和图3所示的第二通气口222。可移动箱侧封闭件50、52还包括:套筒52S,在可移动电枢24A相对于阀壳体34运动期间,套筒52S布置成围绕可移动电枢24A的长型本体24B的部分;以及提升锁扣24LC,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第一打开模式和第二打开模式时,在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响应于包括在燃料箱隔离阀12中并且连接到可移动电枢24A的螺线管26的通电远离可移动箱侧封闭件50、52向上运动期间,提升锁扣24LC联接到套筒,并且布置成朝向中心竖直轴34A径向向内延伸,以接合可移动电枢24A的径向向外延伸的提升凸缘24F。
在常闭模式中,长型本体24B、远端尖端24AT和提升凸缘24F不与顶帽形状的弹簧帽52接合。相反,弹簧54将顶帽形状的弹簧帽52偏置成与板22的顶侧22T接合。顶帽形状的弹簧帽52具有开口,使得可移动电枢24A的提升凸缘24F不与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的任何部分接合。只有当阀12处于第二打开模式时,可移动电枢24A才与顶帽形状的弹簧帽52的径向向内延伸的提升锁扣24LC接合,以压缩弹簧54和打开轨道通气口孔221、222。
可移动箱侧封闭件50、52是顶帽形状的,并且还包括环形基座52B,环形基座52B联接到套筒52S,并且布置成远离套筒52S径向向外延伸,以面对朝向形成在阀壳体34中的环形阀座34V。箱侧压缩弹簧54的第一端接合可移动箱侧封闭件的环形基座。箱侧压缩弹簧54的部分盘绕以围绕套筒。
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第一打开模式时,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如图5、图6和图6A所示定位在第一通气口221的外部的箱侧腔室38中的几个打开位置的第一位置,以将远端尖端24AT定位在距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第一距离处,以位于与蒸气流动孔24CO呈间隔开的关系,并且紧邻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二侧表面22U,以建立对燃料蒸气通过第一通气口221的流动的第一限制。远端尖端24AT的该位置建立第一通气口221的第一部分地打开状态。
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第二打开模式时,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如图7和图8所示位于箱侧腔室39中的几个打开位置中的升高的第二位置处,以将远端尖端24AT定位在距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大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处,同时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保持与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二侧表面22U接合,以使得离开第一通气口221的加压的燃料蒸气流动通过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蒸气流动孔24CO,以建立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第一通气口221的流动的第二限制。该位置建立了第一通气口221的第二部分地打开状态。
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常闭模式时,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如图9和图10所示布置,以接合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一侧表面22T,以闭合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二通气口222。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第三打开模式时,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布置成与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一侧表面22T脱离接合。
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第四打开模式时,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如图11和图12所示布置成与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二侧表面22U脱离接合,同时可移动电枢24A的远端尖端24AT位于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中,远端尖端24AT处于几个打开位置的第三位置中,以建立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第一通气口221的流动的第三限制,同时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布置成接合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一侧表面22T,以闭合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二通气口222。该位置建立第一通气口221的第三部分地打开状态。
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和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每个布置成相对于阀壳体34、固定的穿孔隔板22运动、以及相对于彼此沿着单个竖直轴34A运动。单个竖直轴34A通过箱侧腔室38、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以及罐侧腔室39延伸。
多级流动控制器24还包括可移动电枢24A,可移动电枢24A安装成在形成在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中的电枢容纳通道24ARC中,相对于阀壳体34和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并且朝向和远离固定的穿孔隔板22移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包括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形成为包括小直径蒸气流动孔24CO和密封环64,小直径蒸气流动孔24CO在尺寸上相对小于由第一通气口221建立的中心通气口221,密封环64布置成围绕小直径蒸气流动孔24CO,并且朝向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二侧表面22U延伸。当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在罐侧腔室39中运动以接合固定的穿孔隔板22的第二侧表面22U时,小直径蒸气流动孔24CO定位成通向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燃料蒸气通气口通道24VP,以与形成在阀壳体34中的罐侧腔室39连通,并且还定位成与由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221建立的中心通气口孔221连通,从而将加压的燃料蒸气从箱侧腔室38经由中心通气口孔221、小直径蒸气流动孔24CO和燃料-蒸气通气口通道24VP引导到罐侧腔室39。
可移动电枢24A包括远端尖端24AT,该远端尖端24AT布置成在伸出位置(projected position)、缩回位置和中间位置之间相对于固定的穿孔隔板22运动。远端尖端24AT布置成向下面对朝向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蒸气流动孔24CO。
在伸出位置,可移动电枢24A延伸到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中,以接合如图4和图10所示包括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密封环64。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常闭模式时,这种接合闭合形成在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中的小直径蒸气流动孔24CO,以阻止在箱侧腔室39中和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小直径蒸气流动孔24CO的流动,以及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第三打开模式时,阻止在罐侧腔室39中存在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和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的流动。
在缩回位置,可移动电枢24A从如图7和图8所示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中抽出。当可移动电枢24A处于第二打开模式时,这种抽出允许相对较大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排放流(D)的流从箱侧腔室38通过第一通气口221和第二通气口222,并且通过小直径蒸气流动孔24CO,并且沿着燃料蒸气通气口通道24VP流入罐侧腔室39,经由罐通道35P转运到燃料蒸气回收罐24C。
如图5和图6所示,中间位置定位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当燃料箱隔离阀12处于第一打开模式时,远端尖端24AT在中间位置的布置使得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泄出流(B)从箱侧腔室38经由第一通气口221排出到罐侧腔室39中。
可移动电枢24A、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和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每个布置成相对于阀壳体34、固定的穿孔隔板22以及相对于彼此沿着单个竖直轴34A运动,单个竖直轴34A运动通过罐侧腔室38、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第一通气口221、形成在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的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中的小直径蒸气流动孔24CO、以及罐侧腔室39延伸。在燃料箱隔离阀12在第一打开模式、第二打开模式、第三打开模式和第四打开模式中的每个与常闭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期间,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可移动电枢24A和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C中的每个安装在形成在阀壳体34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中,用于相对于彼此和相对于固定的穿孔隔板22独立移动。
燃料箱隔离阀12的固定的穿孔隔板22联接到蒸气导管14的阀壳体34,并布置成完全位于形成在阀壳体34中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34P内。第一通气口221由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的中心通气口孔221建立,并且第二通气口222由一系列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建立,一系列轨道通气口孔222a至222f形成在固定的穿孔隔板22中,并且布置成围绕中心通气口孔221。
在混合动力车辆中,包括在车辆中的内燃机间歇地运行,并且燃料箱系统与周围大气隔绝,这可能产生控制/调节系统中的燃料蒸气的需要。与其它车辆相比,混合动力车辆通常还具有相对较小的燃料箱。当车辆使用电动机时(即,发动机未被使用),燃料箱中的燃料蒸气的压力可能增加。
这可能使得在准备好使用时打开燃料系统管线成为挑战。此外,如果燃料箱中增加的压力未被释放,则燃料箱可能被损坏或甚至爆炸。燃料箱隔离阀12控制燃料箱16和用于存储加压的燃料蒸气的燃料蒸气回收罐18之间的流动燃料蒸气和空气,以在不同阶段释放燃料箱16中建立的压力。
燃料箱隔离阀12将PHEV中的罐18与燃料箱16隔离。如图3所示,在常闭模式中,阀12阻断燃料蒸气从箱16到罐18的流动。
燃料箱隔离阀12具有四种不同的打开模式(如图5所示的第一打开模式、如图7所示的第二打开模式、如图9所示的第三打开模式、以及如图11所示的第四打开模式),以基于系统的不同状态来调节燃料箱16和罐18之间的燃料蒸气的流动。在过压状态的情况下,阀12改变到第四打开模式以允许从燃料箱16释放大量压力。
相反,如果在燃料箱16中存在真空状态,则燃料箱隔离阀12可以改变到第三打开模式以减轻不希望的真空状态。一旦车辆切换到使用发动机20,燃料箱隔离阀12可以改变到第一打开模式、第二打开模式和第四打开模式中的一种,以允许燃料蒸气从燃料箱16通过罐18流动并且流到发动机以与燃料一起燃烧。
在燃料箱的加燃料期间,释放燃料箱中的燃料蒸气的累积压力也可能是重要的。当人们使用燃料分配泵喷嘴开始将燃料排放到通向燃料箱的加注口颈时,燃料箱隔离阀12从闭合模式改变到第一打开模式,以从燃料箱16排出一些被置换的燃料蒸气。在加燃料开始并且燃料以恒定速率排放到燃料箱16中之后,燃料箱隔离阀12改变到第二打开模式以排出更多的被置换的燃料蒸气。
在常闭位置,可移动电枢24A的任何部件都不接触或接合调节器24T以闭合板22的轨道通气口孔221、222。相反,弹簧54将调节器24T偏置成与板22的顶侧22T接合。调节器24T具有开口,使得可移动电枢24A的提升凸缘24F不与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24T的任何部件接合。只有当阀12处于第二打开模式时,可移动电枢24A才与调节器24T的径向向内延伸的提升锁扣24LC接合,以压缩弹簧54并且打开轨道通气口孔221、222。
以下编号的条款包括预期的且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
条款1.一种箱通气系统,包括:
中空流动管理单元,包括形成为包括罐通道、箱通道以及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蒸气导管,所述罐通道适于流体连通地联接至燃料蒸气回收罐,所述箱通道适于流体连通地联接至燃料箱,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布置成使所述罐通道和所述箱通道流体连通地互连,以将从与所述箱通道相关联的燃料箱流动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箱通道和所述罐通道传输到燃料蒸气回收罐,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与所述罐通道相关联,以及将从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流动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罐通道和所述箱通道传输到所述燃料箱;以及
燃料箱隔离阀,包括固定的穿孔隔板,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安装在形成在所述蒸气导管中的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以分隔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从而建立与所述箱通道连通的箱侧腔室和与所述罐通道连通的罐侧腔室,以使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第一侧表面拦截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从所述箱通道到所述罐通道流动的燃料蒸气,并且使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相对的第二侧表面拦截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从所述罐通道到所述箱通道流动的燃料蒸气,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形成为包括第一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通过所述第一侧表面通向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所述箱侧腔室,以及还通过所述第二侧表面通向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所述罐侧腔室,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还形成为包括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通气口与所述第一通气口分开,以通过所述第一侧表面通向所述箱侧腔室,以及还通过所述第二侧表面通向所述罐侧腔室。
条款2.如条款1、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所述燃料箱隔离阀还包括多级流动控制器,用于是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常闭,以阻止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中的每个流动,从而建立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常闭模式,使得燃料蒸气不能流动通过所述燃料箱和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之间的所述蒸气导管,以便将所述燃料箱与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正常隔离。
条款3.如条款2、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所述燃料箱隔离阀还包括装置以在对所述燃料箱加燃料的早期期间,同时所述箱通道中的所述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压力保持在相对较高的第二压力以下,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用于暂时限制所述箱侧腔室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流入所述罐侧腔室,以启动所述第一通气口的部分打开,从而实现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的第一限制,同时所述第二通气口保持闭合,从而建立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一打开模式,以使得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泄出流经由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从所述箱侧腔室排放到所述罐侧腔室中,使得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进入所述罐侧腔室中,以增加所述罐侧腔室中存在的压力。
条款4.如条款3、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所述燃料箱隔离阀还包括装置以在所述燃料箱加燃料的相对晚期期间,在所述箱通道中存在的所述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压力已经上升到至少相对较高的第二压力之后,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用于暂时打开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同时限制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以实现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的不同的第二限制,从而建立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二打开模式,以使得加压的燃料蒸气的相对较大的排放流经由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从所述箱侧腔室排放到所述罐侧腔室中,使得在所述箱通道中流入所述箱侧腔室的较大体积的加压的燃料蒸气能够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排出,以通过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流入所述罐通道,并且然后流到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以使所述燃料箱中的压力消散。
条款5.如条款4、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所述燃料箱隔离阀还包括装置以在所述燃料箱中出现不希望的真空状态期间,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用于暂时打开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同时所述第一通气口闭合,以便建立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三打开模式,以允许包括大气空气的燃料蒸气经由所述蒸气导管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从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流到所述燃料箱,使得在所述罐通道中流动的燃料蒸气流通过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进入所述箱通道,并且然后流入所述燃料箱,以使所述燃料箱中不希望的真空状态消散。
条款6.如条款5、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所述燃料箱隔离阀还包括装置以在所述燃料箱中出现不希望的过压状态的期间,在所述箱通道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压力已经上升到高于相对较高的第二压力到至少第三压力之后,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用于暂时限制所述箱侧腔室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以实现对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流动的第三限制,同时所述第二通气口闭合,以便建立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第四打开模式,所述第三限制不同于对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流动的第一限制和第二限制中的每个,以使得过压燃料蒸气的流经由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从所述箱侧腔室排放到所述罐侧腔室中,使得在所述箱通道中流动的过压燃料蒸气通过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流入所述罐通道,并且然后流到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以使所述燃料箱中不希望的过压状态消散。
条款7.如条款6、任何其他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蒸气导管包括:罐管,形成为包括所述罐通道,并且适于在所述罐管的外端处联接到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箱管,形成为包括所述箱通道,并且适于在所述箱管的外端处联接到所述燃料箱;以及阀壳体,形成为包括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并且联接到所述罐管和所述箱管中的每个的内端,以放置与所述罐通道流体连通的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所述罐侧腔室、以及与所述箱通道流体连通的所述箱侧腔室。
条款8.如条款7、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包括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成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所述箱侧腔室中、相对于所述阀壳体朝向和远离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运动,以打开和闭合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
条款9.如条款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成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所述罐侧腔室中、相对于所述阀壳体朝向和远离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运动,以调节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
条款10.如条款9、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可移动电枢,所述可移动电枢安装成在形成在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电枢容纳通道中,相对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在闭合位置和几个打开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当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处于所述常闭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在所述闭合位置延伸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以接合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同时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以闭合所述第一通气口,所述可移动电枢在所述几个打开位置与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脱离接合,以允许所述箱侧腔室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流到所述罐侧腔室。
条款11.如条款10、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形成为包括蒸气流动孔,当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布置在所述罐侧腔室中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时,所述蒸气流动孔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通,以容纳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排放的加压的燃料蒸气。
条款12.如条款11、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包括远端尖端,当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处于所述常闭模式时,所述远端尖端布置为接合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以闭合所述蒸气流动孔,以阻止所述第一通气口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排放到所述罐侧腔室中。
条款13.如条款12、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远端尖端与所述蒸气流动孔隔开第一距离。
条款14.如条款13、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第二打开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远端尖端与所述蒸气流动孔隔开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
条款15.如条款14、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布置成延伸到所述第一通气口中。
条款16.如条款15、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二打开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布置成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外部。
条款17.如条款14、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布置成延伸到所述第一通气口中,从而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处于所述第一通气口中的第一位置,以及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四打开模式时处于所述第一通气口中的不同的第二位置。
条款18.如条款17、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储罐通气系统,其中,所述远端尖端包括向下面对的底表面,所述向下面对的底表面面对朝向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所述蒸气流动孔。
条款19.如条款1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所述远端尖端的所述向下面对的底表面布置成位于紧邻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并且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相距第一距离。
条款20.如条款19、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四打开模式时,所述远端尖端的所述向下面对的底表面布置成位于紧邻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并且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相距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
条款21.如条款10、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包括远端尖端,当所述可移动电枢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远端尖端布置成接合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以闭合形成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蒸气流动孔,以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罐侧腔室连通。
条款22.如条款21、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常闭模式和所述第三打开模式时,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运动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以使得所述可移动电枢与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协作以闭合所述第一通气口。
条款23.如条款22、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还包括顶端,所述顶端布置成位于与所述远端尖端呈间隔开的关系。
条款24.如条款23、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具有与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顶端接合的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相对的第二端通常作用于抵靠所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以朝向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推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的所述可移动电枢,以使得所述远端尖端闭合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所述蒸气流动孔。
条款25.如条款24、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还包括长型本体和径向向外延伸的提升凸缘,所述长型本体布置成使所述顶端和所述远端尖端互连,所述径向向外延伸的提升凸缘具有联接到所述长型本体的内端,并且布置成从通过所述长型本体和所述第一通气口延伸的中心竖直轴径向向外延伸。
条款26.如条款25、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还包括箱侧压缩弹簧,所述箱侧压缩弹簧具有接合可移动箱侧封闭件的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相对的第二端通常作用于抵靠所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以推动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从而闭合所述第二通气口。
条款27.如条款26、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还包括:套筒,在所述可移动电枢相对于所述阀壳体运动期间,所述套筒布置成围绕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长型本体的部分;以及提升锁扣,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和所述第二打开模式时,在所述可移动电枢响应于包括在所述燃料箱隔离阀中并且连接到所述可移动电枢的螺线管的通电相对于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向上运动期间,所述提升锁扣联接到所述套筒,并且布置成朝向所述中心竖直轴径向向内延伸,以接合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径向向外延伸的提升凸缘。
条款28.如条款27、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是顶帽形状的,并且还包括环形基座,所述环形基座联接到所述套筒,并且布置成远离所述套筒径向向外延伸,以面对朝向形成在所述阀壳体中的环形阀座。
条款29.如条款2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第一端接合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的所述环形基座。
条款30.如条款29、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部分盘绕以围绕所述套筒。
条款31.如条款22、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定位在所述几个打开位置中的第一位置,所述箱侧腔室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外部,以将所述远端尖端定位在距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第一距离处,以位于与所述蒸气流动孔呈间隔开的关系,并且紧邻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以建立对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的所述第一限制。
条款32.如条款31、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二打开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定位在所述箱侧腔室中的所述几个打开位置中的升高的第二位置处,以将所述远端尖端定位在距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处,同时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保持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接合,以使得离开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所述蒸气流动孔流动,以建立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的所述第二限制。
条款33.如条款22、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常闭模式时,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布置成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以闭合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并且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三打开模式时,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布置成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脱离接合。
条款34.如条款22、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四打开模式时,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布置成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脱离接合,同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位于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中,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处于所述几个打开位置的第三位置,以建立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的所述第三限制,并且同时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布置成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以闭合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
条款35.如条款9、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罐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每个均布置成相对于所述阀壳体、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以及相对于彼此沿着单个竖直轴运动,所述单个竖直轴通过所述箱侧腔室、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以及所述罐侧腔室延伸。
条款36.如条款35、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通气口包括一系列周向间隔开的轨道通气口孔,所述轨道通气口孔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以围绕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单个竖直轴。
条款37.如条款35、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可移动电枢,所述可移动电枢安装成在形成在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电枢容纳通道中,相对于所述阀壳体和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并且朝向和远离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运动。
条款38.如条款37、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包括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形成为包括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和密封环,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在尺寸上相对小于由所述第一通气口建立的中心通气口孔,所述密封环布置成围绕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并且朝向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延伸。
条款39.如条款3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在所述罐侧腔室中运动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时,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定位成通向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燃料蒸气通气口通道,以与形成在所述阀壳体中的所述罐侧腔室连通,并且还定位成与由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建立的所述中心通气口孔连通,从而将加压的燃料蒸气从所述箱侧腔室经由所述中心通气口孔、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和所述燃料蒸气通气口通道引导至所述罐侧腔室。
条款40.如条款39、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
所述可移动电枢包括远端尖端,所述远端尖端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在以下位置之间运动:
伸出位置,延伸到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中心通气口孔,从而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常闭模式时,接合包括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所述密封环,以闭合形成在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中的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以阻止在所述箱侧腔室中和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中心通气口孔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的流动,以及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三打开模式时,阻止在所述罐侧腔室中存在的燃气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和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
缩回位置,从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中心通气口孔抽出,从而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二打开模式时,允许相对较大的加压的燃料蒸气排放流的流从所述箱侧腔室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并且通过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并且沿着所述燃料蒸气通气口通道排放到所述罐侧腔室中,经由所述罐通道转运到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以及
中间位置,定位在所述伸出位置和所述缩回位置之间,以使得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所述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所述泄出流从所述箱侧腔室经由所述第一通气口排出到所述罐侧腔室中。
条款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每个均布置成相对于所述阀壳体、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以及相对于彼此沿着单个竖直轴运动,所述单个竖直轴运动通过所述箱侧腔室、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中的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以及所述罐侧腔室延伸。
条款42.如条款40、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在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在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所述第二打开模式、第三打开模式和第四打开模式中的每个与所述常闭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期间,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所述可移动电枢和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每个均安装在形成在所述阀壳体中的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用于相对于彼此和相对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独立运动。
条款43.如条款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联接到所述蒸气导管的所述阀壳体,并且布置成完全位于形成在所述阀壳体中的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内。
条款44.如条款43、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通气口由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中心通气口孔建立,并且所述第二通气口由一系列轨道通气口孔建立,所述一系列轨道通气口孔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并且布置成围绕所述中心通气口孔。
条款45.如条款43、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中心通气口孔的内径大于所述轨道通气口孔中的每个的内径。
条款46.如条款45、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外周边缘联接到所述阀壳体的配套内边界壁,以阻止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相对于所述蒸气导管的所述阀壳体的运动。
条款47.如条款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蒸气导管的所述阀壳体的边界壁布置成围绕单个竖直轴,所述单个竖直轴穿过所述阀壳体和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延伸,所述边界壁包括顶端和相对的底端,所述边界壁的所述顶端形成为包括顶部孔,所述顶部孔通向由所述边界壁界定的内部区域并且容纳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所述相对的底端布置成与所述边界壁的所述顶端呈间隔开的关系,并且形成为包括通向所述内部区域的底部孔。
条款48.如条款47、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还包括第一阀壳体封闭件,所述第一阀壳体封闭件联接到所述边界壁的所述顶端,以闭合所述顶部孔,并且在在所述第一阀壳体封闭件和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之间的所述阀壳体的所述内部区域中,建立所述箱侧腔室,并且将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定位在所述第一阀壳体封闭件和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之间。
条款49.如条款4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包括可移动箱侧封闭件和箱侧压缩弹簧,所述箱侧压缩弹簧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第一端接合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相对的第二端通常作用抵靠所述第一阀壳体封闭件,以推动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从而闭合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
条款50.如条款49、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是顶帽形状的,并且形成为包括接合到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第一端的顶侧的环形密封支承件、联接到所述环形密封支承件的直立圆柱形套筒、以及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联接到所述环形密封支承件的下侧,并且通常布置成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以闭合所述第二通气口。
条款51.如条款50、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盘绕,以围绕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的所述直立圆柱形套筒的外表面。
条款52.如条款51、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可移动电枢,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成在所述罐侧腔室中,朝向和远离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运动,所述可移动电枢安装成在由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的所述直立圆柱形套筒的内表面界定的电枢容纳通道中,相对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在闭合位置和几个打开位置之间上下运动,所述可移动电枢在所述闭合位置延伸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以接合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同时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以闭合所述第一通气口,所述可移动电枢在所述几个打开位置与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脱离接合,以允许所述箱侧腔室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流到所述罐侧腔室。
条款53.如条款4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成用于在所述罐侧腔室中、相对于所述阀壳体朝向和远离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运动,以调节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并且其中,所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包括第二阀壳体封闭件,所述第二阀壳体封闭件联接到所述边界壁的所述相对的底端,以闭合所述底部孔,并且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和所述第二阀壳体封闭件之间的所述阀壳体的所述内部区域中建立所述罐侧腔室。
条款54.如条款4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包括可移动罐侧封闭件和罐侧压缩弹簧,所述罐侧压缩弹簧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罐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第一端接合所述可移动罐侧封闭件,所述罐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相对的第二端通常作用抵靠所述第二阀壳体封闭件,以推动所述可移动罐侧封闭件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从而调节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
条款55.如条款4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包括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形成为包括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和罐弹簧,当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在所述罐侧腔室中运动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时,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对齐成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通,所述罐弹簧定位在所述罐侧腔室中,并且布置成通常作用抵靠所述第二阀壳体封闭件,以推动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朝向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运动,以使得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的环形顶侧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的围绕所述第一通气口的环形部分,以在所述环形顶侧和所述环形部分之间建立密封连接,并且阻塞所述第一通气口的部分,以迫使在所述箱侧腔室和所述罐侧腔室之间流动的任何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中的小直径蒸气流动孔流动。
条款56.一种箱通气系统,包括:
中空流动管理单元,适于在燃料箱和燃料蒸气回收罐之间来回引导燃料蒸气,所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包括蒸气导管,所述蒸气导管包括形成为包括与所述燃料箱相关联的箱通道的箱管、形成为包括与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相关联的罐通道的罐管、以及形成为包括使所述箱通道和所述罐通道流体连通地互连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阀壳体。
条款57.如条款56、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还包括:
燃料箱隔离阀,定位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并且配置成调节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的燃料蒸气在所述箱通道和所述罐通道之间的流动。
条款58.如条款57、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包括固定的穿孔隔板,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联接到所述阀壳体,以分隔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从而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第一侧建立与所述箱通道连通的箱侧腔室,以及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相对的第二侧建立与所述罐通道连通的罐侧腔室。
条款59.如条款58、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所述燃料箱隔离阀还包括: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在所述箱侧腔室中,以调节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第二通气口的流动,从而将所述箱侧腔室和所述罐侧腔室流体连通地互连;弹簧偏置的、螺线管致动的可移动电枢,布置在所述箱侧腔室中,以通过形成在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电枢容纳通道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运动进入第一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与所述第二通气口分开,并且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以及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在所述罐侧腔室中,以与所述弹簧偏置的螺线管致动的可移动电枢协作,从而调节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
条款60.如条款59、任何其它合适的条款、或条款的任何组合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所述可移动电枢中的每个均布置成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相对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运动,并且沿着穿过所述箱侧腔室、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罐侧腔室延伸的单个竖直轴彼此移动。

Claims (35)

1.一种箱通气系统,包括:
中空流动管理单元,包括形成为包括罐通道、箱通道以及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蒸气导管,所述罐通道适于流体连通地联接至燃料蒸气回收罐,所述箱通道适于流体连通地联接至燃料箱,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布置成使所述罐通道和所述箱通道流体连通地互连,以将从与所述箱通道相关联的燃料箱流动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箱通道和所述罐通道传输到燃料蒸气回收罐,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与所述罐通道相关联,以及将从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流动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罐通道和所述箱通道传输到所述燃料箱;以及
燃料箱隔离阀,包括固定的穿孔隔板,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安装在形成在所述蒸气导管中的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以分隔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从而建立与所述箱通道连通的箱侧腔室和与所述罐通道连通的罐侧腔室,以使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第一侧表面拦截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从所述箱通道到所述罐通道流动的燃料蒸气,并且使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相对的第二侧表面拦截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从所述罐通道到所述箱通道流动的燃料蒸气,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形成为包括第一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通过所述第一侧表面通向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所述箱侧腔室,以及还通过所述第二侧表面通向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所述罐侧腔室,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还形成为包括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通气口与所述第一通气口分开,以通过所述第一侧表面通向所述箱侧腔室,以及还通过所述第二侧表面通向所述罐侧腔室,
所述燃料箱隔离阀还包括多级流动控制器,用于使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常闭,以阻止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中的每个流动,从而建立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常闭模式,使得燃料蒸气不能流动通过所述燃料箱和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之间的所述蒸气导管,以便将所述燃料箱与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正常隔离,
在对所述燃料箱加燃料的早期期间,同时所述箱通道中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压力保持在相对较高的第二压力以下,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用于暂时限制所述箱侧腔室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流入所述罐侧腔室以启动所述第一通气口的部分打开,从而实现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的第一限制,同时所述第二通气口保持闭合,从而建立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一打开模式,以使得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泄出流经由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从所述箱侧腔室排放到所述罐侧腔室中,使得允许加压的燃料蒸气进入所述罐侧腔室中,以增加所述罐侧腔室中存在的压力,
在所述燃料箱加燃料的相对晚期期间,在所述箱通道中存在的所述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压力已经上升到至少相对较高的第二压力之后,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用于暂时打开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同时限制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以实现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的不同的第二限制,从而建立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二打开模式,以使得加压的燃料蒸气的相对较大的排放流经由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从所述箱侧腔室排放到所述罐侧腔室中,使得在所述箱通道中流入所述箱侧腔室的较大体积的加压的燃料蒸气能够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排出,以通过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流入所述罐通道,并且然后流到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以使所述燃料箱中的压力消散,
在所述燃料箱中出现不希望的真空状态期间,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用于暂时打开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同时所述第一通气口闭合,以便建立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第三打开模式,以允许包括大气空气的燃料蒸气经由所述蒸气导管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从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流到所述燃料箱,使得在所述罐通道中流动的燃料蒸气流通过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进入所述箱通道,并且然后流入所述燃料箱,以使所述燃料箱中不希望的真空状态消散,
在所述燃料箱中出现不希望的过压状态的期间,在所述箱通道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压力已经上升到高于相对较高的第二压力到至少第三压力之后,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用于暂时限制所述箱侧腔室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以实现对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流动的第三限制,同时所述第二通气口闭合,以便建立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第四打开模式,所述第三限制不同于对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流动的第一限制和第二限制中的每个,以使得过压燃料蒸气的流经由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从所述箱侧腔室排放到所述罐侧腔室中,使得在所述箱通道中流动的过压燃料蒸气通过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流入所述罐通道,并且然后流到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以使所述燃料箱中不希望的过压状态消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蒸气导管包括:罐管,形成为包括所述罐通道,并且适于在所述罐管的外端处联接到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箱管,形成为包括所述箱通道,并且适于在所述箱管的外端处联接到所述燃料箱;以及阀壳体,形成为包括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并且联接到所述罐管和所述箱管中的每个的内端,以放置与所述罐通道流体连通的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所述罐侧腔室、以及与所述箱通道流体连通的所述箱侧腔室,并且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包括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成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所述箱侧腔室中、相对于所述阀壳体朝向和远离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运动,以打开和闭合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成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所述罐侧腔室中、相对于所述阀壳体朝向和远离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运动,以调节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可移动电枢,所述可移动电枢安装成在形成在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电枢容纳通道中,相对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在闭合位置和几个打开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当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处于所述常闭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在所述闭合位置延伸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以接合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同时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以闭合所述第一通气口,所述可移动电枢在所述几个打开位置与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脱离接合,以允许所述箱侧腔室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流到所述罐侧腔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形成为包括蒸气流动孔,当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布置在所述罐侧腔室中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时,所述蒸气流动孔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通,以容纳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排放的加压的燃料蒸气,并且所述可移动电枢包括远端尖端,当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处于所述常闭模式时,所述远端尖端布置为接合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以闭合所述蒸气流动孔,以阻止所述第一通气口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排放到所述罐侧腔室中,并且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所述远端尖端与所述蒸气流动孔隔开第一距离,并且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第二打开模式时,所述远端尖端与所述蒸气流动孔隔开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布置成延伸到所述第一通气口中,并且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二打开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布置成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布置成延伸到所述第一通气口中,从而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处于所述第一通气口中的第一位置,以及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四打开模式时处于所述第一通气口中的不同的第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远端尖端包括向下面对的底表面,所述向下面对的底表面面对朝向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所述蒸气流动孔,并且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所述远端尖端的所述向下面对的底表面布置成位于紧邻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并且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相距第一距离,并且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四打开模式时,所述远端尖端的所述向下面对的底表面布置成位于紧邻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并且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相距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包括远端尖端,当所述可移动电枢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远端尖端布置成接合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以闭合形成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蒸气流动孔,以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罐侧腔室连通,并且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常闭模式和所述第三打开模式时,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运动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以使得所述可移动电枢与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协作以闭合所述第一通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还包括顶端,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顶端布置成位于与所述远端尖端呈间隔开的关系,并且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具有与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顶端接合的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压缩弹簧的所述相对的第二端通常作用于抵靠所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以朝向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推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的所述可移动电枢,以使得所述远端尖端闭合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所述蒸气流动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还包括长型本体和径向向外延伸的提升凸缘,所述长型本体布置成使所述顶端和所述远端尖端互连,所述径向向外延伸的提升凸缘具有联接到所述长型本体的内端,并且布置成从通过所述长型本体和所述第一通气口延伸的中心竖直轴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还包括箱侧压缩弹簧,所述箱侧压缩弹簧具有接合可移动箱侧封闭件的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相对的第二端通常作用于抵靠所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以推动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从而闭合所述第二通气口,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还包括:套筒,在所述可移动电枢相对于所述阀壳体运动期间,所述套筒布置成围绕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长型本体的部分;以及提升锁扣,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和所述第二打开模式时,在所述可移动电枢响应于包括在所述燃料箱隔离阀中并且连接到所述可移动电枢的螺线管的通电相对于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向上运动期间,所述提升锁扣联接到所述套筒,并且布置成朝向所述中心竖直轴径向向内延伸,以接合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径向向外延伸的提升凸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是顶帽形状的,并且还包括环形基座,所述环形基座联接到所述套筒,并且布置成远离所述套筒径向向外延伸,以面对朝向形成在所述阀壳体中的环形阀座,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第一端接合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的所述环形基座,并且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部分盘绕以围绕所述套筒。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定位在所述几个打开位置中的第一位置,所述箱侧腔室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外部,以将所述远端尖端定位在距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第一距离处,以位于与所述蒸气流动孔呈间隔开的关系,并且紧邻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以建立对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的所述第一限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二打开模式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定位在所述箱侧腔室中的所述几个打开位置中的升高的第二位置处,以将所述远端尖端定位在距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处,同时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保持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接合,以使得离开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所述蒸气流动孔流动,以建立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的所述第二限制。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常闭模式时,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布置成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以闭合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并且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三打开模式时,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布置成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脱离接合。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四打开模式时,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布置成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脱离接合,同时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位于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中,所述可移动电枢的所述远端尖端处于所述几个打开位置的第三位置,以建立对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的所述第三限制,并且同时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布置成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以闭合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每个均布置成相对于所述阀壳体、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以及相对于彼此沿着单个竖直轴运动,所述单个竖直轴通过所述箱侧腔室、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以及所述罐侧腔室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通气口包括一系列周向间隔开的轨道通气口孔,所述轨道通气口孔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以围绕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单个竖直轴。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可移动电枢,所述可移动电枢安装成在形成在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电枢容纳通道中,相对于所述阀壳体和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并且朝向和远离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运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包括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形成为包括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和密封环,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在尺寸上相对小于由所述第一通气口建立的中心通气口孔,所述密封环布置成围绕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并且朝向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延伸,当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在所述罐侧腔室中运动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时,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定位成通向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燃料蒸气通气口通道,以与形成在所述阀壳体中的所述罐侧腔室连通,并且还定位成与由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建立的所述中心通气口孔连通,从而将加压的燃料蒸气从所述箱侧腔室经由所述中心通气口孔、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和所述燃料蒸气通气口通道引导至所述罐侧腔室,以及
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包括远端尖端,所述远端尖端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在以下位置之间运动:
伸出位置,延伸到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中心通气口孔,从而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常闭模式时,接合包括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所述密封环,以闭合形成在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中的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以阻止在所述箱侧腔室中和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中心通气口孔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的流动,以及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三打开模式时,阻止在所述罐侧腔室中存在的燃气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和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
缩回位置,从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中心通气口孔抽出,从而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二打开模式时,允许相对较大的加压的燃料蒸气排放流的流从所述箱侧腔室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并且通过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并且沿着所述燃料蒸气通气口通道排放到所述罐侧腔室中,经由所述罐通道转运到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以及
中间位置,定位在所述伸出位置和所述缩回位置之间,以使得当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处于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时,所述加压的燃料蒸气的所述泄出流从所述箱侧腔室经由所述第一通气口排出到所述罐侧腔室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枢、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每个均布置成相对于所述阀壳体、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以及相对于彼此沿着单个竖直轴运动,所述单个竖直轴运动通过所述箱侧腔室、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形成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的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中的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以及所述罐侧腔室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在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在所述第一打开模式、所述第二打开模式、所述第三打开模式和所述第四打开模式中的每个与所述常闭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期间,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所述可移动电枢和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每个均安装在形成在所述阀壳体中的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用于相对于彼此和相对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独立运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联接到所述蒸气导管的所述阀壳体,并且布置成完全位于形成在所述阀壳体中的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通气口由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中心通气口孔建立,并且所述第二通气口由一系列轨道通气口孔建立,所述一系列轨道通气口孔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并且布置成围绕所述中心通气口孔。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中心通气口孔的内径大于所述轨道通气口孔中的每个的内径。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燃料箱隔离阀的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外周边缘联接到所述阀壳体的配套内边界壁,以阻止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相对于所述蒸气导管的所述阀壳体的运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蒸气导管的所述阀壳体的边界壁布置成围绕单个竖直轴,所述单个竖直轴穿过所述阀壳体和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延伸,所述边界壁包括顶端和相对的底端,所述边界壁的所述顶端形成为包括顶部孔,所述顶部孔通向由所述边界壁界定的内部区域,并且容纳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所述相对的底端布置成与所述边界壁的所述顶端呈间隔开的关系,并且形成为包括通向所述内部区域的底部孔,并且其中,所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还包括第一阀壳体封闭件,所述第一阀壳体封闭件联接到所述边界壁的所述顶端,以闭合所述顶部孔,并且在在所述第一阀壳体封闭件和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之间的所述阀壳体的所述内部区域中,建立所述箱侧腔室,并且将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定位在所述第一阀壳体封闭件和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包括可移动箱侧封闭件和箱侧压缩弹簧,所述箱侧压缩弹簧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第一端接合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相对的第二端通常作用抵靠所述第一阀壳体封闭件,以推动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从而闭合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二通气口。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是顶帽形状的,并且形成为包括接合到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第一端的顶侧的环形密封支承件、联接到所述环形密封支承件的直立圆柱形套筒、以及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联接到所述环形密封支承件的下侧,并且通常布置成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以闭合所述第二通气口。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压缩弹簧盘绕,以围绕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的所述直立圆柱形套筒的外表面。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可移动电枢,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成在所述罐侧腔室中,朝向和远离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运动,所述可移动电枢安装成在由所述可移动箱侧封闭件的所述直立圆柱形套筒的内表面界定的电枢容纳通道中,相对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在闭合位置和几个打开位置之间上下运动,所述可移动电枢在所述闭合位置延伸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以接合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同时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以闭合所述第一通气口,所述可移动电枢在所述几个打开位置与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脱离接合,以允许所述箱侧腔室中存在的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口流到所述罐侧腔室。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多级流动控制器还包括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成用于在所述罐侧腔室中、相对于所述阀壳体朝向和远离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运动,以调节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并且其中,所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包括第二阀壳体封闭件,所述第二阀壳体封闭件联接到所述边界壁的所述相对的底端,以闭合所述底部孔,并且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和所述第二阀壳体封闭件之间所述阀壳体的所述内部区域中建立所述罐侧腔室。
32.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包括可移动罐侧封闭件和罐侧压缩弹簧,所述罐侧压缩弹簧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罐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第一端接合所述可移动罐侧封闭件,所述罐侧压缩弹簧的所述相对的第二端通常作用抵靠所述第二阀壳体封闭件,以推动所述可移动罐侧封闭件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从而调节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
33.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包括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形成为包括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和罐弹簧,当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在所述罐侧腔室中运动以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时,所述小直径蒸气流动孔对齐成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通,所述罐弹簧定位在所述罐侧腔室中,并且布置成通常作用抵靠所述第二阀壳体封闭件,以推动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朝向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运动,以使得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的环形顶侧接合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所述第二侧表面的围绕所述第一通气口的环形部分,以在所述环形顶侧和所述环形部分之间建立密封连接,并且阻塞所述第一通气口的部分,以迫使在所述箱侧腔室和所述罐侧腔室之间流动的任何加压的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燃料蒸气流动限制器中的小直径蒸气流动孔流动。
34.一种箱通气系统,包括:
中空流动管理单元,适于在燃料箱和燃料蒸气回收罐之间来回引导燃料蒸气,所述中空流动管理单元包括蒸气导管,所述蒸气导管包括形成为包括与所述燃料箱相关联的箱通道的箱管、形成为包括与所述燃料蒸气回收罐相关联的罐通道的罐管、以及形成为包括使所述箱通道和所述罐通道流体连通地互连的内侧蒸气传输通道的阀壳体;以及
燃料箱隔离阀,定位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并且配置成调节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的燃料蒸气在所述箱通道和所述罐通道之间的流动,所述燃料箱隔离阀包括固定的穿孔隔板,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联接到所述阀壳体,以分隔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从而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第一侧建立与所述箱通道连通的箱侧腔室,以及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的相对的第二侧建立与所述罐通道连通的罐侧腔室,所述燃料箱隔离阀还包括: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在所述箱侧腔室中,以调节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第二通气口的流动,从而将所述箱侧腔室和所述罐侧腔室流体连通地互连;弹簧偏置的螺线管致动的可移动电枢,布置在所述箱侧腔室中,以通过形成在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中的电枢容纳通道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运动进入第一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与所述第二通气口分开,并且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以及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安装在所述罐侧腔室中,以与所述弹簧偏置的螺线管致动的可移动电枢协作,从而调节燃料蒸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中的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流动。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箱通气系统,其中,所述箱侧蒸气流动调节器、所述罐侧蒸气流动调节器和所述可移动电枢中的每个均布置成在所述内侧蒸气传输通道中相对于所述固定的穿孔隔板运动,并且沿着穿过所述箱侧腔室、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罐侧腔室延伸的单个竖直轴彼此移动。
CN202180012275.5A 2020-02-14 2021-02-13 燃料箱压力调节器 Pending CN1150386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2976502P 2020-02-14 2020-02-14
US62/976,502 2020-02-14
PCT/US2021/018062 WO2021163647A1 (en) 2020-02-14 2021-02-13 Fuel tank pressure regulat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8605A true CN115038605A (zh) 2022-09-09

Family

ID=77273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2275.5A Pending CN115038605A (zh) 2020-02-14 2021-02-13 燃料箱压力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15147B2 (zh)
EP (1) EP4081418A1 (zh)
CN (1) CN115038605A (zh)
WO (1) WO20211636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199045A1 (en) * 2018-05-19 2021-07-01 Padmini Vna Mechatronics Pvt. Ltd. A dual spring blow-off valve with improved air assistance
KR20220134150A (ko) * 2021-03-26 2022-10-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연료탱크 밀폐밸브
WO2023069416A1 (en) * 2021-10-18 2023-04-27 Stant Usa Corp. Carbon canister with direct connect fuel tank isolation valve
US20230117796A1 (en) * 2021-10-18 2023-04-20 Stant Usa Corp. Carbon canister with direct connect fuel tank isolation valve
WO2023138899A1 (en) * 2022-01-19 2023-07-27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Single stage high efficiency vapor management valve
US11945298B2 (en) * 2022-09-01 2024-04-02 Delphi Technologies Ip Limited Fuel tank isolation valve and related method of u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2507A (en) 1981-05-15 1983-07-12 Stant Inc. Two-stage pressure relief valve
US4715403A (en) 1986-11-28 1987-12-29 Stant Inc. Flow control valve
US4805663A (en) 1986-11-28 1989-02-21 Stant Inc. Flow control valve
US4742844A (en) 1986-11-28 1988-05-10 Stant Inc. Flow control valve
US5069188A (en) 1991-02-15 1991-12-03 Siemens Automotive Limited Regulated canister purge solenoid valve having improved purging at engine idle
US5318069A (en) 1992-01-17 1994-06-07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Tank venting and vapor recovery system
JP2651782B2 (ja) 1993-05-21 1997-09-10 京三電機株式会社 燃料タンクとインマニ間に配置される電磁弁
JPH0771335A (ja) 1993-08-30 1995-03-14 Toyoda Gosei Co Ltd 燃料貯溜装置
US5584278A (en) 1994-12-15 1996-12-17 Nissan Motor Co., Lt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fuel vapor flow discharged from a fuel tank to a canister
US5535772A (en) * 1995-05-01 1996-07-16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Tank venting control system
US5694968A (en) * 1996-04-15 1997-12-09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Tank venting control system
US6199574B1 (en) 1997-10-02 2001-03-13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Electronic fill limit control
US5970958A (en) * 1997-10-10 1999-10-26 Eaton Corporation Fuel vapor purge control
US6003499A (en) 1998-01-07 1999-12-21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Tank vent control apparatus
JP4088741B2 (ja) 2000-02-25 2008-05-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弁
US6601569B2 (en) 2000-08-08 2003-08-05 Siemens Automotive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including a fuel tank isolation valve and a canister vent valve
US6786227B2 (en) * 2000-08-17 2004-09-07 Siemens Automotive Inc. System and method including a fuel tank isolation valve
US6561211B2 (en) 2000-10-19 2003-05-13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Fuel tank vent control valve
US6584704B2 (en) 2000-12-12 2003-07-01 Susan March Disposable shoe cover
US6779544B2 (en) 2001-03-02 2004-08-24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Tank refueling shutoff valve and vent system
US6701950B2 (en) * 2001-04-09 2004-03-09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Fuel tank vent system
US6481592B2 (en) 2001-04-23 2002-11-19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Fuel tank vent valve
US6844561B1 (en) 2001-11-01 2005-01-18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Rotating aperture system
US7347191B2 (en) * 2004-06-22 2008-03-25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s, L.L.C. Vehicle fuel system
US7325577B2 (en) 2004-07-19 2008-02-05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Tank venting system
US7089954B2 (en) * 2004-10-01 2006-08-15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Fuel tank vent system with variable-height fuel level shut-off port
US7556067B2 (en) 2005-02-17 2009-07-07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Fuel tank filler neck assembly
JP2006226457A (ja) 2005-02-18 2006-08-31 Denso Corp 電磁弁
JP2006258135A (ja) 2005-03-15 2006-09-28 Denso Corp 電磁弁
US7568494B2 (en) 2005-03-29 2009-08-04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Electronic fuel tank fill limit control
US7654403B2 (en) * 2005-09-02 2010-02-02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Fuel tank vacuum-relief system
US7503314B2 (en) 2005-10-14 2009-03-17 Federal-Mogul World Wide, Inc. Marine fuel vapor separator with vent control device
US7823610B2 (en) 2006-01-20 2010-11-02 Stant Usa Corp. Refueling shut-off system with fill-limit vent valve
US20070261752A1 (en) 2006-04-13 2007-11-15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Multiple-layer fluid fuel apparatus
US7270117B1 (en) 2006-05-25 2007-09-18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Fuel tank vent apparatus
US8573255B2 (en) 2009-04-22 2013-11-05 Eaton Corporation Valve assembly for high-pressure fluid reservoir
US8584704B2 (en) 2009-04-22 2013-11-19 Eaton Corporation Valve assembly for high-pressure fluid reservoir
US9371803B2 (en) 2009-04-22 2016-06-21 Eaton Corporation Valve assembly
US8944100B2 (en) 2010-03-30 2015-02-03 Eaton Corporation Isolation valve with fast depressurization for high-pressure fuel tank
US9500291B2 (en) 2010-03-30 2016-11-22 Eaton Corporation Isolation valve with fast depressurization for high-pressure fuel tank
US8839767B2 (en) * 2010-07-29 2014-09-23 Eaton Corporation Relief valve and fuel vapor valve assembly
KR101197453B1 (ko) 2010-09-29 2012-11-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증발가스 제어 가능한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연료탱크 밸브 구조
KR101076231B1 (ko) * 2011-04-19 2011-10-26 주식회사 유니크 연료증발가스 제어밸브
US8833573B2 (en) 2012-01-16 2014-09-16 Sonoco Development, Inc Dividerless packaging system for shipping and displaying palletized products
JP5821683B2 (ja) 2012-02-21 2015-1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タンクシステム
WO2014130688A1 (en) 2013-02-20 2014-08-28 Stant Usa Corp. Fuel vapor recovery canister
US9873320B2 (en) * 2015-04-09 2018-01-23 Stant Usa Corp. Fuel tank pressure regulator
US9902258B2 (en) * 2015-04-27 2018-02-27 Stant Usa Corp. Fuel tank pressure regulator
US10458366B2 (en) * 2016-10-31 2019-10-29 Stant Usa Corp. Fuel tank pressure regulator
EP3908616A1 (en) 2019-01-11 2021-11-17 Allnex Belgium, S.A.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CN211203006U (zh) 2019-10-15 2020-08-07 斯丹德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油箱隔离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54583A1 (en) 2021-08-19
US11215147B2 (en) 2022-01-04
EP4081418A1 (en) 2022-11-02
WO2021163647A1 (en) 2021-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038605A (zh) 燃料箱压力调节器
US6003499A (en) Tank vent control apparatus
EP2665913B1 (en) Isolation valve with fast depressurization for high-pressure fuel tank
EP3532330B1 (en) Fuel tank pressure regulator
US4790349A (en) Tank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US20170191580A1 (en) Isolation valve with fast depressurization for high-pressure fuel tank
US9624875B2 (en) Isolation valve with integrated float valve for high-pressure applications
US9902258B2 (en) Fuel tank pressure regulator
US9873320B2 (en) Fuel tank pressure regulator
US20230008621A1 (en) Carbon canister with integrated fuel tank isolation valve
EP1827888A2 (en) Controlling vapor emission in a small engine fuel tank system
KR20120023775A (ko) 동적 압력 방출이 일어나는 연료 증기 벤트 밸브
US4926914A (en) Vent control valve attached to fuel filler tube
US20170260932A1 (en) Fuel tank pressure regulator
US8006674B2 (en) Vapor control system
US20200398661A1 (en) Evaporative emissions fuel tank venting system with pressure relief
WO2015127477A1 (en) Fuel tank liquid vapor discriminator with integrated over-pressure and make-up air valves
US11285804B2 (en) Venting device for venting a motor vehicle tank
CN111770849A (zh) 具有排出泵的蒸发排放物燃料箱排气系统
KR20220168376A (ko) 밀폐밸브
US11345231B2 (en) Valve system for a fuel tank
KR102451967B1 (ko) 자동차 연료탱크의 넘침 연료 회수 장치
US20230117796A1 (en) Carbon canister with direct connect fuel tank isolation valve
US20230117323A1 (en) Carbon canister with direct connect fuel tank isolation valve
CN114502408A (zh) 采用整合步进马达的改良式燃料箱隔离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