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7816A -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7816A
CN115037816A CN202111271468.0A CN202111271468A CN115037816A CN 115037816 A CN115037816 A CN 115037816A CN 202111271468 A CN202111271468 A CN 202111271468A CN 115037816 A CN115037816 A CN 1150378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element
housing assembly
sensing devi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7146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37816B (zh
Inventor
陈振彬
苑晓磊
刘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3308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56009B/zh
Priority to CN202111271468.0A priority patent/CN1150378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37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7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37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78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 H05K5/0018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having an electronic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47Electrical details of casings, e.g. terminals, passages for cables or wi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导光元件,壳体具有用于容置光感器件的安装腔,壳体的侧方边缘设有与安装腔相连通的进光孔;导光元件包括出光部和装配在进光孔内的进光部,进光部和出光部沿导光元件的导光方向依次连接,出光部位于安装腔内并与光感器件相对设置,以将经进光部导入的环境光导向光感器件。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在实现电子设备全面屏的同时,能够确保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等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当人们在光线较暗的场景下长时间使用手机时,由于手机的屏幕发出的光线较亮,容易导致用眼疲劳。为了在光线较暗的场景下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效果,现有的一些手机通常具有环境光检测功能。为了实现手机的环境光检测功能,需要将手机外部的环境光传递到手机壳体内部的环境光光感器件的表面,以便通过环境光光感器件实现环境光感知功能,使得手机具有环境光检测功能,以便在光线较暗的场景下对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手机要求的不断提高,提升用户体验度。
然而,随着手机全面屏的设计,手机上能够给环境光开孔的空间较少,导致手机环境光检测功能的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在实现电子设备全面屏的同时,能够确保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导光元件,壳体具有用于容置光感器件的安装腔,壳体的侧方边缘设有与安装腔相连通的进光孔;导光元件包括出光部和与进光孔结构相适配的进光部,进光部和出光部沿导光元件的导光方向依次连接,进光部装配在进光孔内,出光部位于安装腔内并与光感器件相对设置,以将经进光部导入的环境光导向光感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壳体的侧方边缘开设进光孔,进光孔与壳体内容置光感器件的安装腔相连通,并在进光孔内设置导光元件,以便通过导光元件的进光部可以将环境光导入导光元件的出光部,通过出光部将环境光导入光感器件,这样在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不仅不会影响电子设备的全面屏的实现,而且还能够针对不同的电子设备对导光元件的性能比如透过率和扩散效果等进行调整,使得壳体组件可适用于不同设计需求的电子设备的同时,能够有助于扩大光感器件的视场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一侧用于设置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幕;
进光孔和壳体的边缘之间具有夹角,以使进光部朝向壳体边缘倾斜,出光部的延伸方向与显示屏幕平行。
这样通过进光孔与壳体边缘之间具有夹角的设置,能够使得装配在进光孔内的进光部朝向壳体边缘的一侧倾斜,以便进光部可以很好的接收环境光,从而提高电子设备对显示屏幕亮度调节的精确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进光部的轴线与显示屏幕的垂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45°。
这样使得进光部在壳体上的倾斜角度接近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大部分场景的自然倾斜角度,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对显示屏幕亮度调节的精确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进光部的轴线与显示屏幕的垂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2°且小于等于40°。
这样使得进光部在壳体上的倾斜角度更接近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大部分场景的自然倾斜角度,使得导光元件尽最大可能接收显示屏幕侧环境光,导光元件和壳体组件更符合人眼视线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光元件包括多个进光部,进光部与进光孔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这样通过导光元件上多个进光部的设置,能够导入更多的环境光并传输至光感器件内,以便满足光感器件检测环境光时对于进光量的需求,从而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进光部为圆柱形,导光元件包括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进光部,进光部的直径为小于或者等于0.55mm。
这样通过将进光部的直径限定在小于或者等于0.55mm的范围内,并对导光元件上进光部数量的进行限定,这样在满足光感器件检测环境光时对于进光量的需求的同时,能够减小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上进光孔的开孔大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上具有装配显示屏幕的装配腔,装配腔和安装腔分别位于壳体相对的两侧,进光孔位于装配腔的腔壁上。
这样能够使得进光孔在壳体组件上靠近显示屏幕的一面设置,以便通过导光元件接收显示屏幕侧环境光,使得导光元件和壳体组件更符合人眼视线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中板和边框,边框围设在中板的周侧边缘,并与中板共同围成安装腔和装配腔,进光孔位于边框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腔内。
这样能够将导光元件设置于壳体组件的顶部,使得进光孔不易被遮挡,以便通过导光元件将环境光导入光感器件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利用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的顶部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出光部背离进光部的一面具有散射面,散射面与光感器件的感应面之间具有夹角。
这样通过散射面可以提高出光部对环境光的散射效果,以便提升光感器件的灵敏度和视场角,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对显示屏幕亮度调节的精确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散射面与感应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9.5°。
这样在确保散射面对环境光的散射效果的同时,能够有助于出光部的轻薄化,有利于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整机厚度的减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光元件还包括光线引导部,光线引导部位于出光部背离光感器件的一端,以将进光部内的环境光导向出光部。
这样通过光线引导部的设置,能够实现进光部和出光部沿导光元件的导光方向的依次连接,以便通过光线引导部将进光部内的环境光导向出光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光线引导部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大于出光部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其中,第一方向所在的平面与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幕相互垂直。
这样能够使得光线引导部的厚度大于出光部的厚度,有助于提高进光部内的环境光在光线引导部上的进光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光线引导部为凸出于出光部的凸块。这样能够使得光线引导部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大于出光部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光元件具有固定部,固定部位于出光部上与进光部相对的一面,并靠近进光部的一端设置。
这样通过固定部的设置,能够有助于实现导光元件在壳体上的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光元件通过固定部和出光部与壳体密封连接,固定部位于光感器件的侧方。
这样可以实现导光元件与壳体的密封连接,以便实现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在进光孔处的密封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上具有出音通道,出音通道包括多个出音孔,至少一个出音孔构成进光孔。
这样利用壳体上的出音孔来构成进光孔,在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不仅能够减小壳体上的开孔,而且使得进光孔不易被遮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光元件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大于或者等于45%。
这样能够使得导光元件对可见光具有一定的透过率,以便满足光感器件检测环境光时对于环境光的进光量的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光元件为由扩散粒子和供可见光透过的透光粒子混合形成的注塑体。
这样能够导光元件对光线比如环境光具有一定的透过率和较好的扩散效果,在有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光感器件在显示屏幕一侧的视场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透光粒子为聚碳酸酯粒子,扩散粒子为二氧化硅扩散粉。
这样通过聚碳酸酯粒子的设置,能使得导光元件对光线比如环境光具有一定的透过率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的设计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氧化硅扩散粉的设置,在不影响导光元件对光线透过率的同时,能够使得导光元件具有较好的扩散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光感器件和如上任一项的壳体组件,光感器件设在壳体组件的安装腔内,壳体组件中导光元件的出光部与光感器件相对设置,以将环境光引导至光感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电子设备内设置壳体组件,可以通过壳体组件中的导光元件将经壳体上的进光孔射入的环境光,引导至光感器件上,以便光感器件对环境光进行检测,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出光部与光感器件之间具有间距。
这样使得导光元件与光感器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避免导光元件与光感器件发生接触,造成光感器件和导光元件的损坏的同时,还能够有助于增大光感器件的进光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幕,显示屏幕装配在壳体上与光感器件相对的两侧。
这样光感器件对环境光进行检测后,电子设备可以对于显示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以提升用户的体验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手机的A部在第一视角下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手机的A部在第二视角下的放大图;
图4为现有的一种手机内光感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2中导光元件在手机上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手机在B部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2中手机在C-C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壳体组件与光感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元件的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元件的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元件的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元件的在第四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导光元件在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光在导光元件与光感器件内的光路传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手机;10-壳体;11-边框;111-顶部;1111-出音孔;1112-进光孔;12-中板;13-安装腔;14-装配腔;15-通光孔;
20-导光元件;21-进光部;22-光线引导部;221-表面;23-出光部;231-散射面;232-底壁;233-末端;24-固定部;25-连接处;
30-显示屏幕;40-电池盖;50-电路板;60-光感器件;61-感应面;70-密封件;80-无效光;90-检测光。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即pad)、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电话手表、对讲机、手持终端等具有显示屏幕的电子设备。其中,手机可以包含但不限于全面屏手机。
下面以手机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作进一步阐述。
图1示意出了一种手机的整体示意图,图2和图3分别示意出了图2中的手机在不同视角下的局部示意图。
从图1至图3中可以看出,电子设备比如手机100可以包括壳体10和显示屏幕30,其中,壳体10也可以称为电子设备的前壳。显示屏幕30可以装配在壳体10上并与壳体10粘接。其中,显示屏幕3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电子设备的各种菜单,还可以接受用户输入。本实施例中,显示屏幕3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幕30或液晶显示屏幕30(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电子设备比如手机100的内部还可以包括听筒(在图中未标示),听筒通常设在壳体10的内部,并集成在电子设备比如手机100的顶部111。参考图2和图3所示,壳体10上具有出音通道,出音通道可以包括多个出音孔1111。示例性的,出音孔111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圆形孔。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多个出音孔1111可以在壳体10的顶部111并排设置(如图2和图3中所示),且与听筒相对设置。这样用户在使用手机100进行通话时,可以使得出音孔1111靠近用户的耳朵,以便通过出音孔1111将听筒的声音传输至用户的耳朵,在实现手机100通话功能的同时,能够使得用户在使用手机100通话时具有较好的私密性。
现有的一些手机的设计中,出音孔1111的直径通常采用0.55mm。这样在确保手机100通话功能的同时,能够将出音孔1111的孔径控制在较小的数值,以便减小手机100上的开孔大小。
由于电子设备比如手机100等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重要,用户使用手机100的时间也将越来越长。当用户在光线较暗的场景下比如夜晚长时间使用手机100进行工作、学习或者娱乐时,由于手机100的显示屏幕30发出的光线较为集中且较亮,容易导致用户用眼疲劳,长此以往,严重者将导致用户的视力下降。
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效果,现有的一些手机的内部通常设有检测环境光亮度的光感器件,这样可以通过在手机的壳体的正面(即显示屏幕在壳体上所在的一面)上设置开孔的方式,将环境光传递到光感器件的感应面,通过光感器件实现环境光检测功能,使得手机具有环境光检测功能,以便在光线较暗比如夜晚的场景下,手机可以根据光感器件检测到的环境光的亮度,对显示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提升用户体验,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手机要求的不断提高。
然而,随着人们不断追求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等高屏占比的结果,手机全面屏的设计也随之应运而生。随着手机全面屏的设计,除去显示屏幕开孔的方式,手机的壳体的正面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预留给供环境光通过的开孔,使得手机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无法实现。
图4示意出了现有的一种手机内光感器件在手机顶部的装配示意图。
参考图4所示,现有的一些手机的设计中,通过在手机的壳体10a的顶部开设通光孔15的方式,以便环境光可以通过通光孔15a传输至壳体10a内的光感器件60a上,在满足手机全面屏的设计的同时,实现手机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
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的大部分场景下,手机相对于人眼视线方向通常呈自然角度(比如30°至45°)倾斜。其中,人眼视线方向可以理解显示屏幕30a的垂直方向(以下简称显示屏幕30a的垂向)。
然而,由于通光孔15的轴线o1与显示屏幕30a的垂向(如图4中的X方向)之间的夹角a(比如大于70°接近90°垂直)过大,不符合用户大部分使用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的场景下,手机的自然倾斜角度,这样将导致光感器件60a接收环境光(比如手机的显示屏幕30a侧)的角度较小,在通过通光孔15射入光感器件60a的光线角度不同(即发生变化)时,光感器件60a接收的环境光的报值差异较大。也就是说,光感器件60a接收的环境光在通光孔15内传输时具有较大的光线衰减,使得手机对显示屏幕30a亮度调节的精确度较差。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可以包含有光感器件和壳体组件,光感器件设在壳体组件的安装腔内,壳体组件中导光元件的出光部与光感器件相对设置,以将环境光引导至光感器件。这样在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不仅不会影响电子设备的全面屏的实现,而且通光壳体组件中的导光元件还能够有助于扩大光感器件的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对显示屏幕亮度调节的精确度。
示例性的,光感器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光线感应器或者其他能够检测环境光比如可见光亮度的器件。其中,光线传感器也可以称为亮度感应器。
需要说明的是,视场角也可以称为视场,视场角的大小决定了光学仪器比如光感器件的视野范围。视场角可以用FOV表示。
下面将结合图5至图13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作进一步阐述。
图5示意出了图2中导光元件在手机上的装配示意图,图6为图5中手机在B部的放大图。
参考图6并结合图5所示,壳体组件可以包括壳体10和导光元件20,壳体10具有用于容置光感器件60的安装腔13,光感器件60设在安装腔13内,壳体10的侧方边缘设有与安装腔13相连通的进光孔1112,导光元件20的部分结构设在进光孔1112内,以便电子设备外部的环境光可以通过进光孔1112进入壳体组件的内部,并经由导光元件20导入光感器件60,被光感器件60所接收,用于环境光亮度的检测,从而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
其中,至少一个出音孔1111可以构成进光孔1112。也就是说,进光孔1112可以和出音通道内的其余出音孔1111排列在一起,并位于壳体10的顶部111。这样可以利用壳体10上的出音孔1111来构成进光孔1112,在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一方面无需在壳体10上额外开孔,能够减小壳体10上的开孔,使得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的构造简单、外观整齐、美观,具有较好的设计(InDesign,ID)效果,而且通过将进光孔1112设在壳体10的顶部111,这样在用于使用电子设备比如手机100时,能够使得进光孔1112不易被遮挡,不会影响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
如图6所示,进光孔1112可以位于出音通道的一侧,这样在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能够减小导光元件20的设置对电子设备比如手机100的出音效果的影响。示例性的,出音通道一侧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如三个等)的出音孔1111可以构成进光孔1112。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出音孔1111的孔径选择相应数量的出音孔1111来构成进光孔1112,以满足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时,对于环境光的进光量的要求。示例性的,以出音孔1111的孔径为0.55mm为例,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出音通道一侧的两个出音孔1111来构成进光孔1112。这样在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能够简化导光元件20的结构,尽可能的降低导光元件20的设置对电子设备的出音效果的影响。
图7示意出了图2中手机在C-C方向的剖视图。
参考图7所示,导光元件20可以包括出光部23与进光孔1112结构相适配的进光部21,进光部21和出光部23沿导光元件20的导光方向依次连接,以便可以通过出光部23将经导入的环境光射出,用于光感器件60的环境光亮度的检测。
如图7中所示,进光部21装配在进光孔1112内,出光部23位于安装腔13内并与光感器件60相对设置,以将经进光部21导入的环境光导向光感器件60。这样通过导光元件20可以将电子设备外部的环境光导入光感器件60,在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由于进光孔1112设在壳体10的顶部111,不仅不会影响电子设备的全面屏的实现,而且由于进光孔1112内导光元件20的设置,还能够针对不同的电子设备对导光元件20尺寸比如进光端的尺寸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导光元件20的性能比如透过率和扩散效果等的调整,使得壳体组件可适用于具有不同设计需求的电子设备的同时,通过导光元件20还能够扩大光感器件60的视场角,能够使得更多的环境光通过进光孔1112射入光感器件60,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对显示屏幕30亮度调节的精确度。
为了避免电子设备在不慎跌落或者磕碰时,导光元件20与光感器件60之间相接触,如图7中所示,出光部23与光感器件60之间具有间距L。该间距L可以理解为防止出光部23的底壁232与光感器件60接触的安全距离。出光部23的底壁232与光感器件60的感应面61平行。示例性的,间距L可以大于等于0.3mm。这样在避免导光元件20与光感器件60发生接触,造成光感器件60和导光元件20的损坏的同时,还能够有助于增大光感器件60的进光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电子设备整机厚度的同时,间距L还应该控制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由于电子设备整机的厚度不同,间距L的最大数值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出光部23与光感器件60之间具有的最大间距L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参考图7所示,壳体10的一侧用于设置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幕30。示例性的,显示屏幕30可以通过粘接或者其他的方式固定在壳体10上,从而实现显示屏幕30在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上的装配。
显示屏幕30装配在壳体10上与光感器件60相对的一侧,也就是说,显示屏幕30和光感器件60可以设置于壳体10相对的两侧。为了便于显示屏幕30的装配,参考图7所示,壳体10上具有装配显示屏幕30的装配腔14,装配腔14和安装腔13分别位于壳体10相对的两侧。进光孔1112可以位于装配腔14的腔壁上。这样能够使得进光孔1112靠近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幕30侧(即电子设备的正面)设置,通过导光元件20接收显示屏幕30侧的环境光,使得导光元件20和壳体组件更符合人眼视线设计。
其中,壳体10可以包括中板12和边框11,边框11围设在中板12的周侧边缘。一般常说,边框11可以包括顶边框、底边框、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顶边框、底边框、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围成方环结构的边框11。顶边框可以理解边框11的顶部111所在的边框结构。边框11的顶部111也可以理解为壳体10和电子设备的顶部。其中,中板12和边框11之间可以卡接、焊接、粘合或一体成型,或者中板12与边框11之间通过注塑固定相连。从图7中可以看出,边框11与中板12共同围成安装腔13和装配腔14,安装腔13和装配腔14可以分别位于中板12相对的两侧。其中,装配腔14可以中板12朝向显示屏幕30的一侧,以便显示屏幕30固定在壳体10上时,可以位于电子设备的正面。
进光孔1112位于边框11的顶部111(即顶边框)并延伸至安装腔13内。这样能够将导光元件20设置于壳体的顶部111,使得进光孔1112不易被遮挡,以便通过导光元件20将环境光导入光感器件60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利用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的顶部111空间,以便可以利用出音通道内的出音孔1111构成进光孔1112。
其中,进光孔1112和壳体10的边缘之间具有夹角,以使进光部21朝向壳体10边缘倾斜,出光部23的延伸方向与显示屏幕30平行。也就是说,出光部23为与显示屏幕30平行的平行部。由于进光部21与进光孔1112的结构相适配,这样通过进光孔1112与壳体10边缘之间具有夹角的设置,能够使得装配在进光孔1112内的进光部21相对于显示屏幕30倾斜,并朝向壳体10边缘的一侧倾斜,使得进光部21为相对显示屏幕30倾斜的倾斜部,以便进光部21可以很好的接收环境光,从而提高电子设备对显示屏幕30亮度调节的精确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考图7所示,进光部21的轴线o2与显示屏幕30的垂向(如图7中的X方向)之间的夹角b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45°。也就是说,进光孔1112的轴线与显示屏幕30的垂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45°。这样能够使得进光部21在壳体10上的倾斜角度,接近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大部分场景的自然倾斜角度,以便光感器件60可以通过进光部21更好的接收环境光,从而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对显示屏幕30亮度调节的精确度。
其中,进光部21的轴线o2与显示屏幕30的垂向之间的夹角b还可以大于等于32°且小于等于40°。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夹角b采用32°。这样能够使得进光部21在壳体10上的倾斜角度,更接近用户大部分使用电子设备的场景的自然倾斜角度,有利于扩大光感器件60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幕30侧(即电子设备的正面)的视场角,使得光感器件60接收环境光的角度变大,不同入射角度的环境光报值的变化比较连续,无报值突变问题,能够使得导光元件20尽最大可能接收显示屏幕30侧的环境光,使得导光元件20和壳体组件更符合人眼视线设计。
从图7中可以看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电路板50和电池盖40,电池盖40可以盖设在壳体10上光感器件60所在的一面。电路板50例如可以为电子设备内的主板,电路板50上设置的元器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处理器、天线模块、蓝牙模块、WiFi模块、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模块、电源及充电模块、图形处理模块、屏幕显示及操作模块等。电路板50可以设在安装腔13内并与光感器件60连接,以便电路板50可以根据光感器件60检测的环境光的亮度值对显示屏幕30的亮度进行调节,从而缓解或者避免用户在光线较暗比如夜晚的场景下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比如手机100等时,造成的用眼疲劳等情况的发生,以提升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在导光元件20应用于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功能检测时,对导光元件20的参数测试中,通常以波长为550nm的可见光为例,对导光元件20的参数比如透过率等进行测试,以衡量导光元件20是否能够适用于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功能检测,以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功能检测。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导光元件20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可以大于或者等于45%。其中,可见光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波长为550nm的可见光。也就是说,本申请中,导光元件20对波长为550nm的可见光的透过率可以大于或者等于45%。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采用对波长为550nm的可见光的透过率为45%的导光元件20。这样能够使得导光元件20对可见光具有一定的透过率,以满足导光元件20对可见光透过率的要求,从而满足检测环境光时,光感器件60对于环境光的进光量的需求。
其中,导光元件20可以为由扩散粒子和供可见光透过的透光粒子混合形成的注塑体。这样能够导光元件20对光线比如环境光具有一定的透过率和较好的扩散效果,在有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光感器件60在显示屏幕30一侧的视场角。
示例性的,透光粒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粒子或者其他可使可见光透过的透光粒子比如其他透光的塑料粒子。这样通过聚碳酸酯粒子的设置,能使得导光元件20对光线比如环境光具有一定的透过率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的设计效果。其中,PC粒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灰白色PC粒子、灰色PC粒子或者其他颜色的PC粒子。本实施例中,透光粒子采用灰白色PC粒子,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导光元件20对可见光具有较好的扩散效果,有助于提高光感器件60在显示屏幕30一侧的视场角,不同入射角度的环境光报值的变化比较连续,无报值突变问题,能够使得导光元件20尽最大可能接收显示屏幕30侧的环境光,使得导光元件20和壳体组件更符合人眼视线设计,而且使得进光孔1112内的导光柱不易被察觉,能够使得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具有较好的设计效果。
示例性的,扩散粒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二氧化硅扩散粉或者其他具有扩散效果的粉状物质。这样在不影响导光元件20对光线透过率的同时,通过扩散粒子的设置,能够使得导光元件20具有较好的扩散效果,有助于提高光感器件60在显示屏幕30侧的视角场FOV。
图8示意出了图7中壳体组件与光感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导光元件20对光线比如环境光具有较好的扩散效果,有助于提高光感器件60在显示屏幕30侧的视角场FOV,本申请中,如图8中所示,光感器件60在显示屏幕30侧的视角场FOV可达到45°-50°。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数值和数值范围为近似值,受制造工艺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部分误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为忽略不计。
下面结合附图对导光元件20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图9和图10分别示意出了一种导光元件的在第一视角和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考图9和图10并结合图8所示,出光部23背离进光部21的一面具有散射面231,散射面231可以包括但不限为出光部23上的具有网格结构的切面、磨砂面或者具有散射效果的斜面。这样通过散射面231的设置,可以提高出光部23对光线比如环境光的散射效果,使得更多的环境光可以经出光部23导向光感器件60的感应面61上的感应区(在图中未标示),以便提升光感器件60的灵敏度和视场角,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对显示屏幕30亮度调节的精确度。
参考图8所示,散射面231与光感器件60的感应面61之间具有夹角,这样可以使得散射面231相对于感应面61呈倾斜状态。由于出光部23的底壁232与感应面61平行,出光部23的底壁232与散射面231之间的夹角c与散射面231与感应面61之间的夹角相等,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出光部23的底壁232与散射面231之间的夹角c来示意散射面231与感应面61之间的夹角。示例性的,散射面231与感应面61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19.5°。这样在确保散射面231对环境光的散射效果的同时,能够有助于出光部23的轻薄化,有利于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整机厚度的减薄。
示例性的,参考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出光部23的厚度w1可以大于或者等于为0.5mm,出光部23远离进光部21一端(即出光部23的末端233)的厚度w2可以大于或者等于为0.2mm,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出光部23的末端233的厚度w2也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3mm。本实施例中,出光部23的厚度w1采用0.5mm,出光部23的末端233的厚度w2采用0.2mm。这样在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能够使得导光元件20的出光部23具有较小的尺寸,有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出光部23的最小厚度w1以及出光部23的末端233的最小厚度w2,对散射面231与感应面61之间的夹角进行相应的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子设备的设计要求,在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可以对出光部23的尺寸进行相应的调节,以兼顾电子设备整机的厚度,使得电子设备朝着轻薄化的方向发展。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出光部23的尺寸不再做进一步限定。
图10至图12分别示意出了一种导光元件的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从图10和图11中可以看出,导光元件20可以包括多个进光部21,进光部21与进光孔1112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示例性的,进光部2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圆柱形。这样通过导光元件20上多个进光部21的设置,能够导入更多的环境光并传输至光感器件60内,以便满足检测环境光时,光感器件60对于环境光的进光量的需求,使得光感器件60可以通过导光元件20结构更多的环境光,在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的同时,能够提高光感器件60对环境光亮度检测的准确度,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对显示屏幕30亮度调节的精确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导光元件2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进光部21,其中,进光部21的直径d为小于或者等于0.55mm。本实施例中,导光元件20上设置有两个进光部21,进光部21的直径d采用0.55mm,以使得进光部21的直径d与出音孔1111的孔径相匹配。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进光部21的直径d限定在小于或者等于0.55mm的范围内,并对导光元件20上进光部21数量的进行限定,这样在满足光感器件60检测环境光时对于进光量的需求的同时,能够减小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上进光孔1112的开孔大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0和图11所示,导光元件20还可以具有固定部24,固定部24位于出光部23上与进光部21相对的一面,并靠近进光部21的一端设置。这样通过固定部24的设置,能够有助于实现导光元件20在壳体10上的固定。
其中,固定部24可以位于光感器件60的侧方(如图8中所示),导光元件20可以通过固定部24和出光部23与壳体10密封连接。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固定部24和出光部23均可以通过密封件70与壳体10密封连接(如图7中所示)。为了实现导光元件20与壳体10的有效密封,密封件70的宽度w3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7mm,固定部24的高度h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mm。示例性的,密封件7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密封胶、密封带或者密封条等。这样可以实现导光元件20与壳体10的密封连接,以便实现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在进光孔1112处的密封性能。
或者,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导光元件20还可以直接通过进光部21与进光孔1112的内壁密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导光元件20和导光元件20在壳体10上的密封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参考图11所示,导光元件20还可以包括光线引导部22,光线引导部22位于出光部23背离光感器件60的一端,以将进光部21内的环境光导向出光部23。其中,出光部23可以围设在光线引导部22的周侧,并与光线引导部22一体形成。这样通过光线引导部22的设置,能够实现进光部21和出光部23沿导光元件20的导光方向的依次连接,以便通过光线引导部22将进光部21内的环境光导向出光部23,最后通过出光部23导向光感器件60,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考图12所示,光线引导部22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w3大于出光部23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其中,第一方向所在的平面与显示屏幕30相互垂直。也就是说,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显示屏幕30的垂向。其中,光线引导部22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为w3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7mm。出光部23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为上述w1。示例性的,光线引导部22为凸出于出光部23的凸块。这样能够使得光线引导部22的厚度大于出光部23的厚度,能够使得进光部21内更多的环境光进入光线引导部22,能够提高进光部21内的环境光在光线引导部22上的进光量,使得更多的环境光可以进入光感器件60,增强光感器件60对环境光亮度检测的准确性的同时,能够减小导光元件20在其他部位的厚度,有利于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整机厚度的减薄。
或者,光线引导部22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w3也可以等于出光部23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光线引导部22的厚度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作为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电子设备装配空间允许的前提下,光线引导部22也可以设在导光元件20的其他部位,并呈凸起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光线引导部22的结构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图13示意出了图12中导光元件在D-D方向的剖视图。
为了便于实现环境光通过导光元件20导向光感器件60的感应区,固定部24与光线引导部22的连接处25可以采用圆滑连接,这样环境光在通过固定部24与光线引导部22的连接处25时可以发生散射,以便更多的环境光可以经光线引导部22引导至出光部23,并通过出光部23导向光感器件60的感应区。
其中,光线引导部22的表面221也可以采用光滑面,以便可以在光线引导部22的表面221将光线引导部22内的环境光反射至出光部23,并通过出光部23传输至导向光感器件60的感应区。
图14示意出了环境光在导光元件与光感器件内的光路传输示意图。
下面结合图14对光线比如环境光在导光元件20和光感器件60上的传输进行进一步阐述。
参考图14所示,通过进光孔1112进入进光部21内的环境光可以沿着进光部21射向光感器件60的过程中,首先会进入光线引导部22,进入光线引导部22的环境光一部分会透过光线引导部22成为无效光80。另一部分环境光照射到光线引导部22的表面221上时,由于光线引导部22与空气的折射率不同,会在光线引导部22与空气接触的表面221上如图14所示发生一次或者多次反射,并进入出光部23,最终通过出光部23的散射面231射出并导向光感器件60的感应区,成为检测光90,光感器件60可以根据接收的检测光90对环境光的亮度进行检测,以便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壳体10的侧方边缘开设进光孔1112,进光孔1112与壳体10内容置光感器件60的安装腔13相连通,并在进光孔1112内设置导光元件20,以便通过导光元件20将环境光导入光感器件60,这样不仅不会影响电子设备的全面屏的设计,而且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环境光的检测功能,使得壳体组件可适用于不同设计需求的电子设备的同时,有助于扩大光感器件60的视场角。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22)

1.一种壳体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导光元件,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容置光感器件的安装腔,所述壳体的侧方边缘设有与所述安装腔相连通的进光孔;所述导光元件包括出光部和与所述进光孔结构相适配的进光部,所述进光部和所述出光部沿所述导光元件的导光方向依次连接,所述进光部装配在所述进光孔内,所述出光部位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光感器件相对设置,以将经所述进光部导入的环境光导向所述光感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侧用于设置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幕;
所述进光孔和所述壳体的边缘之间具有夹角,以使所述进光部朝向所述壳体边缘倾斜,所述出光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屏幕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光部的轴线与所述显示屏幕的垂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4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光部的轴线与所述显示屏幕的垂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2°且小于或等于4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包括多个所述进光部,所述进光部与所述进光孔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光部为圆柱形,所述导光元件包括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所述进光部,所述进光部的直径为小于或者等于0.55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具有装配所述显示屏幕的装配腔,所述装配腔和所述安装腔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所述进光孔位于所述装配腔的腔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中板和边框,所述边框围设在所述中板的周侧边缘,并与所述中板共同围成所述安装腔和所述装配腔,所述进光孔位于所述边框的顶部并延伸至所述安装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部背离所述进光部的一面具有散射面,所述散射面与所述光感器件的感应面之间具有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面与所述感应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9.5°。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还包括光线引导部,所述光线引导部位于所述出光部背离所述光感器件的一端,以将所述进光部内的所述环境光导向所述出光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引导部在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大于所述出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径向厚度,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幕相互垂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引导部为凸出于所述出光部的凸块。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出光部上与所述进光部相对的一面,并靠近所述进光部的一端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通过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出光部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光感器件的侧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具有出音通道,所述出音通道包括多个所述出音孔,至少一个所述出音孔构成所述进光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大于或者等于45%。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为由扩散粒子和供所述可见光透过的透光粒子混合形成的注塑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粒子为聚碳酸酯粒子,所述扩散粒子为二氧化硅扩散粉。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感器件和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光感器件设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安装腔内,所述壳体组件中导光元件的出光部与所述光感器件相对设置,以将环境光引导至所述光感器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部与所述光感器件之间具有间距。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幕,所述显示屏幕装配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光感器件相对的两侧。
CN202111271468.0A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50378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33086.6A CN116456009B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02111271468.0A CN115037816B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1468.0A CN115037816B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33086.6A Division CN116456009B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7816A true CN115037816A (zh) 2022-09-09
CN115037816B CN115037816B (zh) 2023-04-25

Family

ID=8311790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71468.0A Active CN115037816B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02310433086.6A Active CN116456009B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33086.6A Active CN116456009B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503781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5250A (zh) * 2023-03-01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屏幕亮度控制方法和导光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5661A (zh) * 2017-11-22 2018-04-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CN213903860U (zh) * 2021-01-22 2021-08-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4480725U (zh) * 2021-04-15 2021-10-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导光组件及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300403U (zh) * 2018-01-17 2018-05-01 深圳市诚壹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环境光传感器的电子设备
CN108462769B (zh) * 2018-03-09 2021-05-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94920A (zh) * 2018-08-01 2020-02-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以及电子装置的检测方法
CN111083253B (zh) * 2019-10-31 2022-04-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211089681U (zh) * 2019-12-04 2020-07-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5661A (zh) * 2017-11-22 2018-04-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CN213903860U (zh) * 2021-01-22 2021-08-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4480725U (zh) * 2021-04-15 2021-10-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导光组件及终端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5250A (zh) * 2023-03-01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屏幕亮度控制方法和导光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7816B (zh) 2023-04-25
CN116456009B (zh) 2024-03-19
CN116456009A (zh)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20665B2 (en) Terminal display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EP3522504B1 (en) Terminal display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US10963004B2 (en) Display screen, terminal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EP2720443B1 (en) Mobile terminal with light diffuser for a key
CN111937369B (zh) 屏幕组件和电子设备
US20070076137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power saving function
US20180091712A1 (en) Color sensor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KR102544906B1 (ko) 전자 기기, 디스플레이 스크린 어셈블리 및 커버 플레이트
CN112968984B (zh) 终端
CN108769301B (zh) 移动终端
WO2024060861A1 (zh) 呼吸灯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456009B (zh)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0794920A (zh) 电子装置以及电子装置的检测方法
US11194195B2 (en) Screen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3930296B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iddle frame
KR20160126453A (ko) 키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동 단말기
CN112385202B (zh) 电子设备
CN112369003B (zh) 电子设备
CN112437899B (zh) 电子设备及其导光件
CN214412788U (zh) 电子设备
CN214623103U (zh) 电子设备
JP2002271456A (ja) 携帯端末装置
CN112859431B (zh) 背光组件、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569806U (zh)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US11419183B2 (en) Outer frame, terminal housing and termi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