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4926A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4926A
CN115034926A CN202210756463.5A CN202210756463A CN115034926A CN 115034926 A CN115034926 A CN 115034926A CN 202210756463 A CN202210756463 A CN 202210756463A CN 115034926 A CN115034926 A CN 115034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electricity
prediction result
targe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564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焕强
豆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5646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349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34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49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3Workflow ana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与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的模型结构不同;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基于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本技术方案,实现了对目标区域用电发展趋势进行精准预测的效果,提升了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Description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配电网态感知是配电系统可靠、经济、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是智能配电网发展的新方向。态势感知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认知、理解环境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一种基于环境的、动态、整体地洞悉安全风险的能力。
目前,传统的方法大多是单维度、单个节点的系统级需量预测,未考虑外部因素变量以及重要负荷设备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从而导致预测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以实现对目标区域用电发展趋势进行精准预测的效果,提升了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其中,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包括电压、电流、温度、湿度中的至少一项;
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与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的模型结构不同;
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基于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其中,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包括电压、电流、温度、湿度中的至少一项;
数据输入模块,用于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与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的模型结构不同;
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用电规律图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然后,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进一步的,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最后,基于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维度、单个节点的系统级需量预测,未考虑外部因素变量以及重要负荷设备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从而导致预测精度较低等问题,通过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用电数据进行预处理,实现了减少对通信资源的浪费,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效果,通过采用两个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对用电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目标区域用电发展趋势进行精准预测的效果,提升了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对某一区域的用电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数据处理装置来执行,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采用硬件和/或软件的形式实现,该数据处理装置可配置于终端和/或服务器中。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10、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区域可以为需要进行用电数据分析的任意区域。示例性的,目标区域可以为省、城市、区县或者用电需求量较大的企业等。用电感知对象可以理解为可以产生各项用电数据的用电终端设备。示例性的,用电感知对象可以包括变压器、智能电表以及功率计等。第一预设时长可以理解为预先确定的,用于对历史用电数据的采集时间长度进行限定的时间范围。示例性的,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为10分钟、20分钟或者30分钟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待处理用电数据可以理解为由用电设备或与用电设备相关联的其他设备产生的,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的用电数据。其中,待处理用电数据包括电压、电流、温度、湿度中的至少一项。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对目标区域的用电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实现目标区域的电网态势感知,需要获取该目标区域的历史用电数据,以基于这些历史用电数据对目标区域的电网用电情况进行分析预测。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对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整个电网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根据预设区域划分规则将该电网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协议转换设备,进一步的,每个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设置一个数据处理节点,各个数据处理节点均与其对应的协议转换设备连接,各个协议转换设备与电网云端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将部署在电网上的各个感知对象的数据发送至云端,以使云端可以对这些用电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其中,预设区域划分规则可以为按照区域面积划分、或者按照各个区域内所包含的感知对象类型划分、或者按照不同城区划分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包括:基于至少一个传感终端设备采集相应的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初始用电数据,并发送至与用电感知对象相关联的中继节点;基于中继节点,对初始用电数据进行删除和/或筛选处理,以得到待处理用电数据;根据预设传输方式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与中继节点相关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并基于协议转换设备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目标云端。
其中,传感终端设备可以部署在电网的各个用电感知对象上,示例性的,传感终端设备可以为电流采集设备、电压采集设备、功率采集设备、温度传感器、微型相量测量装置(distribution phasor measurement unit,D-PMU)等。中继节点可以理解为数据中转节点,可以用于对用电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对应设备。需要说明的是,中继节点可以包括一个主中继节点和一个备用中继节点,当主中继节点出现故障时,启动备用中继节点继续工作,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出现由于中继节点出现故障,而导致用电数据无法及时筛选处理的问题。
其中,预设传输方式可以理解为预先设置的用电数据传输方式。协议转换设备可以理解为一种用于在不同通信协议、数据格式或语言,甚至体系结构完全不同的两种系统之间,实现数据转换的设备。
具体的,通过部署在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各个用电感知对象上的传感终端设备采集相应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各项初始用电数据,并发送至与用电感知对象相关联的中继节点中,以使中继节点可以对接收到的初始用电数据进行筛选和/或删除处理,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减少数据传输的数据量,可以减少通信资源的浪费,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可选的,基于中继节点,对初始用电数据进行删除和/或筛选处理,包括:确定初始用电数据中超出预设用电范围的异常用电数据,并对异常用电数据进行删除处理;以及,根据预设数据需求确定初始用电数据中的目标用电数据,并对目标用电数据进行筛选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预设用电范围可以理解为预先设置的,用于对用电数据进行筛选的一个正常用电范围。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用电范围可以根据各项历史用电数据确定,也可以由相关人员自行设定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预设数据需求可以理解为预先确定的数据筛选标准。预设数据需求可以根据不同数据分析处理需求进行设定。目标用电数据可以理解为数据分析处理所必需的用电数据。
具体的,当中继节点接收到相应传感终端设备发送的初始用电数据之后,为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以及减少数据传输的通信资源,需要对这些初始用电数据进行相应的输出处理,将初始用电数据中超出预设用电范围的数据筛选处理,作为异常记录数据进行删除处理,根据预设数据需求从初始用电数据中将数据分析处理所必需的目标用电数据筛选出来,从而最终待处理用电数据。
可选的,根据预设传输方式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与中继节点相关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包括:确定待处理用电数据的信息类型,并基于信息类型确定预设传输时间,以基于预设传输时间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协议转换设备。
其中,信息类型可以理解为待处理用电数据的种类。示例性的,信息类型可以为温度、湿度、电流、电压或功率等。预设传输时间可以理解为预先设置的数据传输时间。在实际应用中,有些类型的数据(例如,电流、电压或功率等)采集频率较高,有些类型的数据(例如,温度或湿度等)采集频率较低,采集频率较高的数据所对应的待处理用电数据的数据量较大,采集频率较低的数据所对应的待处理用电数据的数据量较小。由于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是一定的,同时传输所有数据可能导致数据传输通道堵塞,传输效率较慢,因此,可以为采集频率较高的数据设置较长的传输时间来进行数据传输,为采集频率较低的数据设置较短的传输时间来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使得采集频率较高的数据和采集频率较低的数据可以分开时间段传输,达到了提高传输效率的效果。
具体的,在确定待处理用电数据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发送请求确定待处理用电数据的信息类型,根据信息类型确定要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时间,并根据该传输时间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协议转换设备,进一步的,通过相应的协议转换设备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目标云端,以使目标云端可以对接收的用电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分析。
S120、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可以理解为预先训练完成的,用于对用电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相对应的用电情况发展趋势的神经网络模型。同样的,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也可以理解为预先训练完成的,用于对用电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相对应的用电情况发展趋势的神经网络模型。其中,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与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的模型结构不同。示例性的,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可以为生成对抗网络-长短期记忆(GAN-LSTM)网络模型;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可以为递归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RNN-LSTM)网络模型。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可以理解为目标区域为当前时刻之后一段时间段内的用电数据变化趋势。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同样可以理解为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一段时间段内的用电数据变化趋势。其中,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包括不同时间维度下的至少一项用电数据,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包括不同时间维度下的至少一项用电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的模型训练过程与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的模型训练过程相同,因此,以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的模型训练过程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实际应用中,获取目标区域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历史用电数据、历史用电规模和历史电价政策,以及在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第二历史用电数据,其中,第二预设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之后的任意一段时间范围,根据第一历史用电数据、历史用电规模和历史电价政策以及第二历史用电数据构建训练样本,并将训练样本输入至待训练模型中,得到实际输出结果,进一步的,将实际输出结果与第二历史用电数据进行比对,确定模型损失,从而根据模型损失对待训练模型进行模型参数调整,最终得到训练完成的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例如,获取2018年的历史用电数据、历史用电规模、历史电价政策以及2019年的历史用电数据,通过2018年的用电数据来预测2019年的用电规律,将2019年的历史用电数据作为模型输出结果,对待训练模型进行训练。
具体的,当目标云端接收到待处理用电数据后,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预先训练完成的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通过这些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对待处理用电数据的处理,即可得到表征该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一段时间段内的用电规律发展趋势的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基于上述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对目标区域的用电情况进行准确分析。
S130、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可以理解为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一段时间段内的最终的用电数据发展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在得到两个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之后,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可以对上述两个用电规律预测结果进行加权求和处理,分别为两个用电规律预测结果设置不同的权重,从而最终得到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可选的,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包括: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在目标时长内的第一用电数据,以及根据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在同一目标时长内的第二用电数据;根据第一用电数据、第二用电数据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在同一目标时长内的目标用电数据;重复执行确定目标时长内的第一用电数据、第二用电数据以及目标用电数据的步骤,以得到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其中,目标时长可以理解为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中所包含的,在当前时刻之后一段时间范围中的任意一段时长。第一用电数据可以理解为需要进行用电情况发展趋势预测的用电数据。示例性的,第一用电数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流、电压和功率等。第二用电数据同样可以理解为需要进行用电情况发展趋势预测的用电数据。
具体的,在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之后,由于两个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无法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一段时间范围内的用电规律发展趋势,因此,可以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分别确定在同一目标时长内的第一用电数据和第二用电数据,进一步的,根据第一用电数据、第二用电数据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在同一目标时长内的目标用电数据,对于除目标时长外的其他时长,可以重复执行上述各步骤,从而最终得到用于表征在不同时长内的用电数据发展趋势的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用电数据和第二用电数据均为不同信息类型的数据,因此,在根据第一用电数据、第二用电数据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数据时,需要根据信息类型,将相同信息类型的第一用电数据和第二用电数据作为一组,进行对应计算处理。
可选的,根据第一用电数据、第二用电数据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在同一目标时长内的目标用电数据,包括:确定第一用电数据所对应的第一权重,以及确定第二用电数据所对应的第二权重;将第一用电数据分别与第一权重进行相乘处理,得到第一待叠加用电数据,以及将第二用电数据分别与第二权重进行相乘处理,得到第二待叠加用电数据;根据用电数据的信息类型,对第一待叠加用电数据和相应的第二待叠加用电数据进行相加处理,以得到目标用电数据。
其中,第一权重可以理解为每项第一用电数据所对应的权重值。第二权重可以理解为每项第二用电数据所对应的权重值。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权重与第二权重之间的和为1,且第一权重不等于第二权重。第一待叠加用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类型以及数据量与第一用电数据相同;第二待叠加用电数据中包含的数据信息类型以及数量与第二用电数据相同。
具体的,分别确定各项第一用电数据所对应的第一权重,即,每项第一用电数据均对应第一权重,以及,确定各项第二用电数据所对应的第二权重,即,每项第二用电数据均对应第二权重,进一步的,分别将各项第一用电数据与相应的第一权重进行相乘处理,得到第一待叠加用电数据,将各项第二用电数据与相应的第二权重进行相乘处理,得到第二待叠加用电数据,根据用电数据的信息类型,将各第一待叠加用电数据以及相应的第二待叠加用电数据进行对应相加处理,即可得到目标用电数据。
S140、基于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时长可以理解为预先设置的,用电规律预测时长。示例性的,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为1天、1周或者1个月等。用电规律图可以理解为用于反映目标区域用电情况发展趋势的图形。示例性的,用电规律图可以为折线图、柱状图或者饼状图等。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为数据形式的用电规律预测,为了更加清晰的对目标区域的用电情况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得到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之后,还可以将其转换成图形的形式,以便可以该图形显示的信息对目标区域的用电规律进行分析预测。
可选的,基于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包括:根据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用电规律预测曲线,以基于用电规律预测曲线,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
其中,用电规律预测曲线可以理解为目标规律预测结果的分布曲线。用电规律预测曲线可以为以时间为横轴,以各项目标用电数据为纵轴的曲线。
具体的,在得到目标规律预测结果之后,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并将其由数据形式转换为图形形式,以得到用电规律预测曲线,进一步的,根据该用电规律预测曲线,可以生成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一段时长内的各种用电规律图,以使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各用电规律图随时掌握目标区域在之后一段时间内的用电发展趋势,以便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然后,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进一步的,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最后,基于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维度、单个节点的系统级需量预测,未考虑外部因素变量以及重要负荷设备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从而导致预测精度较低等问题,通过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用电数据进行预处理,实现了减少对通信资源的浪费,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效果,通过采用两个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对用电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目标区域用电发展趋势进行精准预测的效果,提升了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数据获取模块210、数据输入模块220、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模块230和用电规律图确定模块240。
其中,数据获取模块210,用于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其中,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包括电压、电流、温度、湿度中的至少一项;
数据输入模块220,用于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与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的模型结构不同;
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模块230,用于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用电规律图确定模块240,用于基于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然后,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进一步的,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最后,基于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维度、单个节点的系统级需量预测,未考虑外部因素变量以及重要负荷设备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从而导致预测精度较低等问题,通过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用电数据进行预处理,实现了减少对通信资源的浪费,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效果,通过采用两个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对用电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目标区域用电发展趋势进行精准预测的效果,提升了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可选的,数据获取模块210包括: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数据发送单元。
数据采集单元,用于基于至少一个传感终端设备采集相应的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初始用电数据,并发送至与用电感知对象相关联的中继节点;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基于中继节点,对初始用电数据进行删除和/或筛选处理,以得到待处理用电数据;数据发送单元,用于根据预设传输方式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与中继节点相关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并基于协议转换设备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目标云端。
可选的,数据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初始用电数据中超出预设用电范围的异常用电数据,并对异常用电数据进行删除处理;以及,根据预设数据需求确定初始用电数据中的目标用电数据,并对目标用电数据进行筛选处理。
可选的,数据发送单元,还用于确定待处理用电数据的信息类型,并基于信息类型确定预设传输时间,以基于预设传输时间将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协议转换设备。
可选的,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包括不同时间维度下的用电数据,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包括不同时间维度下的用电数据;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模块230包括:用电数据确定单元、目标用电数据确定单元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单元。
用电数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在目标时长内的第一用电数据,以及,根据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在同一目标时长内的第二用电数据;目标用电数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用电数据、第二用电数据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在同一目标时长内的目标用电数据;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单元,用于重复执行确定目标时长内的第一用电数据、第二用电数据以及目标用电数据的步骤,以得到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可选的,目标用电数据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第一用电数据所对应的第一权重,以及,确定第二用电数据所对应的第二权重;将第一用电数据分别与第一权重进行相乘处理,得到第一待叠加用电数据,以及将第二用电数据分别与第二权重进行相乘处理,得到第二待叠加用电数据;根据用电数据的信息类型,对第一待叠加用电数据和相应第二待叠加用电数据进行相加处理,以得到目标用电数据。
可选的,用电规律图确定模块240,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用电规律预测曲线,以基于所述用电规律预测曲线,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处理装置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实施例三
图3示出了可以用来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如头盔、眼镜、手表等)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发明的实现。
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1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1,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1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如只读存储器(ROM)12、随机访问存储器(RAM)13等,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1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1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1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13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13中,还可存储电子设备1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器11、ROM 12以及RAM 13通过总线1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15也连接至总线14。
电子设备1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15,包括:输入单元16,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单元17,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单元18,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信单元19,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19允许电子设备1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
处理器11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处理器11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各种专用的人工智能(AI)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任何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处理器1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数据处理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机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单元18。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 12和/或通信单元19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电子设备10上。当计算机程序加载到RAM 13并由处理器11执行时,可以执行上文描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备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11可以通过其他任何适当的方式(例如,借助于固件)而被配置为执行数据处理方法。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芯片上系统的系统(SOC)、负载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计算机程序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使得计算机程序当由处理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计算机程序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备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电子设备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电子设备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电子设备。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区块链网络和互联网。
计算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服务器可以是云服务器,又称为云计算服务器或云主机,是云计算服务体系中的一项主机产品,以解决了传统物理主机与VPS服务中,存在的管理难度大,业务扩展性弱的缺陷。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明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其中,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包括电压、电流、温度、湿度中的至少一项;
将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与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的模型结构不同;
根据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基于所述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包括:
基于至少一个传感终端设备采集相应的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初始用电数据,并发送至与所述用电感知对象相关联的中继节点;
基于所述中继节点,对所述初始用电数据进行删除和/或筛选处理,以得到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
根据预设传输方式将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与所述中继节点相关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并基于所述协议转换设备将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目标云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中继节点,对所述初始用电数据进行删除和/或筛选处理,包括:
确定所述初始用电数据中超出预设用电范围的异常用电数据,并对所述异常用电数据进行删除处理;以及,
根据预设数据需求确定所述初始用电数据中的目标用电数据,并对所述目标用电数据进行筛选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传输方式将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与所述中继节点相关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包括:
确定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的信息类型,并基于所述信息类型确定预设传输时间,以基于所述预设传输时间将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发送至所述协议转换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包括不同时间维度下的用电数据,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包括不同时间维度下的用电数据,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在目标时长内的第一用电数据,以及,根据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在同一目标时长内的第二用电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用电数据、所述第二用电数据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在同一目标时长内的目标用电数据;
重复执行确定目标时长内的所述第一用电数据、所述第二用电数据以及所诉目标用电数据的步骤,以得到所述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电数据、所述第二用电数据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在同一目标时长内的目标用电数据,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用电数据所对应的第一权重,以及,确定所述第二用电数据所对应的第二权重;
将所述第一用电数据分别与所述第一权重进行相乘处理,得到第一待叠加用电数据,以及将所述第二用电数据分别与所述第二权重进行相乘处理,得到第二待叠加用电数据;
根据所述用电数据的信息类型,对所述第一待叠加用电数据和相应的第二待叠加用电数据进行相加处理,以得到所述目标用电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用电规律预测曲线,以基于所述用电规律预测曲线,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
8.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目标区域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用电感知对象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待处理用电数据;其中,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包括电压、电流、温度、湿度中的至少一项;
数据输入模块,用于将所述待处理用电数据分别输入至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中,得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和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模型与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模型的模型结构不同;
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电规律预测结果、所述第二用电规律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权重,确定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
用电规律图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用电规律预测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在当前时刻之后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用电规律图。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CN202210756463.5A 2022-06-29 2022-06-29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0349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56463.5A CN115034926A (zh) 2022-06-29 2022-06-29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56463.5A CN115034926A (zh) 2022-06-29 2022-06-29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4926A true CN115034926A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26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56463.5A Pending CN115034926A (zh) 2022-06-29 2022-06-29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349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2703A (zh) 业务支撑系统设备性能监控的方法及装置
CN114500339B (zh) 一种节点带宽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60383A (zh) 配电网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897329A (zh) 一种输电线路巡检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390161A (zh) 基于人工智能的降水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4841619A (zh) 隔离开关的状态评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6937645A (zh) 充电站集群调控潜力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034926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11453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114999665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69731A (zh) 一种智慧校园能耗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996930A (zh) 一种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392715A (zh) 一种用电数据风险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861909A (zh) 模型质量监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4186738A (zh) 一种故障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411390B (zh) 内容分发网络的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130873B (zh) 一种任务监控的方法和装置
CN116840696A (zh) 蓄电池剩余寿命的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955189A (zh) 一种发电异常的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034672A (zh) 一种停电损失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905492A (zh) 一种告警信息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238811A (zh) 异常检测模型的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43451A (zh) 系统容量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576830A (zh) 一种用例质量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592618A (zh) 一种活跃用户预测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