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2792B -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2792B
CN115032792B CN202210602540.1A CN202210602540A CN115032792B CN 115032792 B CN115032792 B CN 115032792B CN 202210602540 A CN202210602540 A CN 202210602540A CN 115032792 B CN115032792 B CN 1150327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module
light
phase retarder
modul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025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32792A (zh
Inventor
史柴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0254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32792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1470 priority patent/WO202323110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032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27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327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27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其中,光学模组包括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透镜包括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为相邻设置;光学模组还包括分光元件、第一相位延迟器及偏振反射元件,分光元件位于第一表面的一侧,第一相位延迟器与偏振反射元件位于第二透镜的任一侧;第一透镜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二透镜发生平移,且满足:0.05<2*(T1‑T2)/D1<0.3,其中,T1为第二表面距离第三表面的最大距离,T2为第二表面距离第三表面的最小距离,D1为第一透镜的光学有效口径。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可以在固定眼距不变下实现视度调节过程中成像画面不缺失。

Description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近眼显示成像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等在例如头戴显示设备中得到了应用并快速发展。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部件均是光学模组。
通常在光学模组的设计中,人眼距离光学模组中近眼一侧的光学镜片的距离是固定的,即眼距是固定的。然而,不同的使用者在应用同一光学模组时,眼距实际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视度正常的使用者与近视或者远视的使用者会因视度矫正需要(佩戴眼镜或者不佩戴眼镜)导致眼距不同,这可能会导致不同眼距群体在进行虚拟体验时观看到的图像会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不能观察到完整的画面。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的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模组,所述光学模组包括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透镜包括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为相邻设置;
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分光元件、第一相位延迟器及偏振反射元件,所述分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与所述偏振反射元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的任一侧;
所述第一透镜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透镜发生平移,且满足:0.05<2*(T1-T2)/D1<0.3,其中,T1为所述第二表面距离所述第三表面的最大距离,T2为所述第二表面距离所述第三表面的最小距离,D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光学有效口径。
可选地,述第一透镜被配置为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二透镜的方向发生平移,且满足:0.1<2*(T1-T2)/D1<0.2。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透镜平移4mm~5.5mm。
可选地,所述光学模组在远视半视场角度与近视半视场角度下的差异量a为:0°<a<10°。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T1为3mm<T1<8mm;
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T2为3mm<T2<8mm。
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为非球面;
所述第三表面为平面或者非球面,所述第四表面为非球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和所述偏振反射元件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偏光元件,所述偏光元件位于所述偏振反射元件与所述第三表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偏光元件、所述偏振反射元件及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呈层叠设置形成膜层结构并贴设于所述第三表面,其中,所述偏光元件与所述第三表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分光元件的反射率为47%至53%。
可选地,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显示器,所述显示器的出光面被配置为能够发射圆偏振光或者线偏振光;
当所述显示器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线为线偏振光时,在所述显示器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相位延迟器,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用以将线偏振光转变为圆偏振光。
可选地,所述分光元件贴装于所述第一表面;或者,
所述分光元件位于在所述显示器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显示设备,所述头戴显示设备包括:
壳体;以及
如上所述的光学模组。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光路方案,可以通过变换光学模组中近入光一侧的第一透镜相对于第二透镜的位置来实现视度调节,同时还通过约束第一透镜相对于第二透镜可移动的极限距离差值与第一透镜本身的有效光学口径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在固定眼距不变的情况下视度调节过程中显示画面不缺失,可以使用户获得较佳的视觉体验感。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说明书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示出的光学模组的点阵列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示出的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
图5为图1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
图6为图1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图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点阵列的示意图;
图9为图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
图10为图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
图11为图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3为图1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点阵列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
图15为图1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
图16为图1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8为图1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点阵列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
图20为图1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
图21为图1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23为图2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点阵列的示意图;
图24为图2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
图25为图2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
图26为图2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28为图2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点阵列的示意图;
图29为图2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
图30为图2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
图31为图27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33为图3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点阵列的示意图;
图34为图3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
图35为图3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
图36为图32示出的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透镜;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20、第二透镜;21、第三表面;22、第四表面;30、抗反射膜;40、分光元件;50、相位延迟器;60、偏振反射元件;70、偏光元件;80、显示器;81、保护玻璃;01、人眼。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36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进行详细地描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模组,该光学模组为一种折叠光路光学结构设计,其可以包含2个光学镜片,可适合应用于头戴显示设备(Head mounteddisplay,HMD)。例如,VR头戴设备,如可以包括VR眼镜或者VR头盔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模组,如图1、图2、图7、图12、图17、图22、图27及图32所示,所述光学模组包括第一透镜10及第二透镜20,所述第一透镜10包括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所述第二透镜20包括第三表面21和第四表面22,所述第二表面12与所述第三表面21为相邻设置;
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分光元件40、第一相位延迟器50及偏振反射元件60,所述分光元件40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侧,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与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位于所述第二透镜20的任一侧;
所述第一透镜10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透镜20发生平移,且满足:0.05<2*(T1-T2)/D1<0.3,其中,T1为所述第二表面12距离所述第三表面21的最大距离,T2为所述第二表面12距离所述第三表面21的最小距离,D1为所述第一透镜10的光学有效口径。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中,第一透镜10(靠近入光的一侧设置)并非是固定不动的,其被设计为在光学模组中的位置可以相对于第二透镜20进行一定的调整,而靠近人眼01一侧的第二透镜20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光路方案,可以通过变换光学模组中近入光一侧的第一透镜相对于第二透镜的位置来实现视度调节,同时还通过约束第一透镜相对于第二透镜可移动的极限距离差值与第一透镜本身的有效光学口径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在固定眼距不变的情况下视度调节过程中显示画面不缺失,可以使用户获得较佳的视觉体验感。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0与第二透镜20之间可以保持一定的固定间隔,该固定间隔的范围可以为2mm~4mm,此处可参见下文中的表1至表3示出的参数。
当需要调整光学模组中的第一透镜10时,可以将第一透镜10相对于第二透镜20向左平移或者向右移平移,以使第一透镜10靠近第二透镜20或者远离第二透镜20,以此来实现同一眼距下的视度调节。其中,视度调节可以是近视调节,也可以是远视调节。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模组可以应用于不同视度的人群,在同一眼距下能实现提供完整的成像画面。
此外,移动第一透镜10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驱动机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灵活设计,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作限制。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移动第一透镜10时要控制满足如下约束条件:0.05<2*(T1-T2)/D1<0.3。其中,如图7所示,T1为第一透镜10移动至位于第二透镜20最右侧的极限位置,D1为第一透镜10的光学有效口径。如图8所示,T2为第一透镜10移动至位于第二透镜20最左侧的极限位置。通过满足该约束条件,可以保证在固定眼距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视度调节,保证不同视度的群体观察到的显示成像画面不缺失。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光路方案,在光路结构中通过合理移动第一透镜10相对于第二透镜20的位置,使得第一透镜10与第二透镜20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这样可以使光学模组实现在固定眼距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视度调节过程中显示的成像画面不会发生缺失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不仅包括有透镜组,还包括有如上述的分光元件40、第一相位延迟器50及偏振反射元件60。
其中,分光元件40例如为薄膜状结构。
分光元件40例如可以位于第一透镜10入光的一侧,也即位于第一透镜10的第一表面11一侧。当然,分光元件40也可以被直接贴装在第一透镜10的第一表面11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分光元件40的具体位置。
其中,第一相位延迟器50可用于改变折叠光路结构中光线的偏振状态。例如,能够将线偏振光转化为圆偏振光,又或者将圆偏振光转化为线偏振光。
其中,偏振反射元件60可用于透过P偏振光反射S偏振光;或者,偏振反射元件60可用于透过S偏振光反射P偏振光。
第一相位延迟器50与偏振反射元件60配合可用于解析光线并对光线进行传递。
例如,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可以为薄膜状结构。
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二透镜20的任一侧。当然,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也可以在第二透镜20的任一表面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的具体位置。
此外,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二者可以贴设在一起,二者也可以呈间隔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入射的光线经第一透镜10透射,经过第二透镜20的第三表面21反射,经过第一透镜10的第二表面12透射,经过第一表面11反射,经过第二表面12、第二透镜20透射之后,光线打入人眼0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其是一种折叠光路光学结构设计,如图1、图7、图12、图17、图22、图27及图32所示,光学模组中的各个光学镜片及光学元件可以按照设定的方式排列,并位于同一光轴上。整个光路结构的尺寸较小,并不会占用较大的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透镜10被配置为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二透镜20的方向发生平移,且满足:0.1<2*(T1-T2)/D1<0.2。
如图7所示,T1为第一透镜10移动至位于第二透镜20最右侧的极限位置,D1为第一透镜10的光学有效口径。
如图8所示,T2为第一透镜10移动至位于第二透镜20最左侧的极限位置。
通过进一步优化约束条件,可以更好的保证不同视度的群体在同一固定眼距的情况下,所观察到的成像画面不会缺失。还可以使形成的图像的畸变差异较小,成像画面的质感更好、更清晰。
例如,所述第一透镜10被配置为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二透镜20的方向发生平移,且满足:2*(T1-T2)/D1为0.15。
又例如,所述第一透镜10被配置为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二透镜20的方向发生平移,且满足:2*(T1-T2)/D1为0.1。
再例如,所述第一透镜10被配置为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二透镜20的方向发生平移,且满足:2*(T1-T2)/D1为0.2。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透镜1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透镜20平移4mm~5.5mm。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中,第一透镜10被设计为其可以朝向靠近第二透镜20的方向发生一定的平移,如图8所示,第二透镜20可以接近第一透镜10。并且,第一透镜10还可以朝向远离第二透镜20的方向发生平移,如图7所示,此时第一透镜10为远离第二透镜2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10无论是朝向靠近第二透镜20的方向移动,还是朝向远离第二透镜20的方向移动,二者之间可移动的最大范围为上述的4mm~5.5mm。在该范围内,通过调整第一透镜10在光路结构中相对于第二透镜20的位置,可以实现在固定眼距下不同视度的调节。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光学模组在远视半视场角度与近视半视场角度下的差异量a为:0°<a<10°。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不同视度下视场角度的差异约束,可以控制不同视度下的畸变值,这样可以保证同一种畸变预矫正适用于不同的视度情形。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近视情况下的半视场角度与远视情况下的半视场角度的差异量可以达到小于10°,甚至可以达到小于5°。
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通过约束第一透镜10移动的距离与第一透镜10本身的有效光学口径D1,以及视场角度来实现在固定眼距不变的情况下在视度调节过程中显示画面不会缺失。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近视和远视的视度范围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透镜10的中心厚度T1为3mm<T1<8mm;所述第二透镜20的中心厚度T2为3mm<T2<6mm。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表面11和所述第二表面12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三表面21为平面或者非球面,所述第四表面22为非球面。
其中,第一透镜10和第二透镜20的光焦度均为正。
例如,第一透镜10的光焦度
Figure BDA0003669882390000091
满足:
Figure BDA0003669882390000092
例如,第二透镜20的光焦度
Figure BDA0003669882390000093
满足:
Figure BDA0003669882390000094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0被设计位于整个光学模组入光的一侧。入射的光线可以透过第一透镜10,并在第一透镜10的不同表面上经折转后射入第二透镜20。
可选的是,在第一透镜10的第二表面12或一侧设置可以抗反射膜。如此,在第一透镜10的两侧分别设置分光元件40和抗反射膜。
可选的是,如图2所示,在第二透镜20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抗反射膜,这使得光线可以尽可能完整的射入人眼01中显示图像。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透镜10及所述第二透镜20的折射率n为:1.4<n<1.7;所述第一透镜10及所述第二透镜20的色散系数v为:20<v<75。
例如,第一透镜10的折射率n1为1.54,色散系数v1为56.3;第二透镜20的折射率n2为1.54,色散系数v2为55.7。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上述的光学参数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可以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12与所述第三表面21之间。
其中,第一相位延迟器50例如为四分之一波片。
第一相位延迟器50与偏振反射元件60配合可用于解析光线,并对光线进行传递。
例如,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均可以为薄膜状结构,二者可以贴合在一起。
例如,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贴合在一起并设置在第二透镜20的第三表面21与第一透镜10的第二表面12之间的合适位置;或者,使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贴合在一起并设置在靠近第二透镜20的第三表面21的合适位置处。
当然,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二者也可以直接贴设在第二透镜20的第三表面21。
此外,第一相位延迟器50可以设置在第二透镜20的第三表面21的一侧,偏振反射元件60可以设置在第二透镜20的第四表面22的一侧。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在光路结构中呈间隔设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偏振反射元件60的具体位置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偏光元件70,所述偏光元件70可以位于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与所述第三表面21之间。
其中,偏光元件70例如为偏光膜,其可以用以减少杂散光。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偏光元件70、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及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为层叠设置形成膜层结构,并贴设于所述第三表面21,其中的所述偏光元件70与所述第三表面21连接。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将偏光元件70、偏振反射元件60及第一相位延迟器50依次叠设形成复合膜层,再将该复合膜层贴装到第二透镜20的第三表面21。
可选的是,该复合膜层的第一相位延迟器50上还可以贴装抗反射膜30,如图2所示。这样,在第三表面21上可以依次层叠设置偏光元件70、偏振反射元件60、第一相位延迟器50及抗反射膜30。
同时,还可以在第二透镜20的第四表面22上也设置有抗反射膜。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分光元件40的反射率为47%至53%。
例如,分光元件40可以为半透半反射膜。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如图1、图7、图12、图17、图22、图27及图32所示,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显示器80,所述显示器80的出光面被配置为能够发射圆偏振光或者线偏振光;
当所述显示器80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线为线偏振光时,在所述显示器80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透镜10的第一表面11之间设置有第二相位延迟器,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用以将线偏振光转变为圆偏振光。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光学模组可以包括显示器80,该显示器80的出光面设置有保护玻璃81,该显示器80的出光面可以朝向第一透镜10发出光线。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相位延迟器可以设置在显示器80的出光面上,或者设置在显示器80与第一透镜10之间合适的位置处,或者可以设置在靠近显示器80的出光面的合适位置处。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分光元件40贴装在所述第一表面11;或者,所述分光元件40设置在所述显示器80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表面11之间。
同时,还可以在第一透镜10的第二表面12上设置抗反射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光线的传播过程如下:
如图1所示,显示器80发出圆偏振光,经显示器80出光面的保护玻璃81、第一透镜10透射,经过第二透镜20的第三表面21的第一相位延迟器50变成线偏振光(S光),经过偏振反射元件60反射,经过第一相位延迟器50变成圆偏振光,经过第一透镜10的第二表面12透射,经过第一透镜10的第一表面11反射,经过第二表面12透射,经过第一表面11反射,经过第二表面12透射,经过第三表面21的第一相位延迟器50变成线偏振光(P光),经过第二透镜20透射,最终将光线打入人眼01。
以下通过三个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光学模组,可分别如图1、图7及图12所示,所述光学模组包括第一透镜10及第二透镜20,所述第一透镜10包括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所述第二透镜20包括第三表面21和第四表面22,所述第二表面12与所述第三表面21为相邻设置;
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分光元件40、第一相位延迟器50、偏振反射元件60及偏光元件70;所述分光元件40贴装在所述第一表面11,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及所述偏光元件层叠设置形成膜层结构,并贴装在所述第二透镜20的第三表面21,其中,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与第三表面21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10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透镜20发生平移,且满足2*(T1-T2)/D1=0.15,所述第二表面12相对于所述第三表面21可移动的最大距离T1为5.17,所述第二表面12相对于所述第三表面21可移动的最小距离T2为0.3mm,所述第一透镜10的光学有效口径D1为65mm,远视与近视半视场角度差异为5°。通过该约束,可以保证在固定眼距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视度调节保证显示器80显示的画面不缺失。
在本实施例1提供的光学模组中,第一透镜10及第二透镜20的光学参数具体可如下表1。
表1
Figure BDA0003669882390000121
如图1所示,在视度为0的情况下,成像的视场角度为103.2°。
针对图1示出的光学模组,如图3~图6所示:图3是光学模组的点列图示意图,图4是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图5是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图6是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
点列图是指由一点发射出的许多光线经光学模组之后,因像差使其与像面的交点不再集中于同一点,而形成了一个散布在一定范围的弥散图形,可于评价光学模组的成像质量。如图3所示,所有视场的点列图RMS半径相差不大,最大的RMS半径小于8mm。
MTF曲线图是调制传递函数图,通过黑白线对的对比度表征光学模组的成像清晰度。如图4所示,MTF在15lp/mm下>0.8,成像清晰。
场曲畸变图反应的是不同视场成清晰像的像面位置差异,如图5所示,场曲最大发生在0.7视场附近,最大值小于0.4mm,畸变反应的是成像发生的形变状况,畸变最大发生在1视场,最大值小于40%。
垂轴色差又称为倍率色差,主要是指物方的一根复色主光线,因折射系统存在色散,在像方出射时变成多根光线,蓝光与红光在像面上的焦点位置的差值。如图6所示,最大色散为系统的1视场位置,光学模组的最大色差值小于350μm。
如图7所示,在远视200度的情况下,成像的视场角度为100°,控制所述第一透镜10向远离所述第二透镜20的一侧平移1.68mm(图7中为右移),此时,所述第二表面12距离所述第三表面21的最大距离T1为5.17mm。
针对图7示出的光学模组,如图8~图11所示:
图8是光学模组的点列图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有视场的点列图RMS半径相差不大,最大的RMS半径小于8mm。
图9是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如图9所示,MTF在15lp/mm下>0.75,成像清晰。
图10是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如图10所示,场曲最大发生在0.7视场附近,最大值小于0.4mm,畸变最大发生在1视场,最大值小于35%。
图11是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如图11所示,最大色散为系统的1视场位置,光学模组的最大色差值小于350μm。
如图12所示,在近视500度的情况下,成像的视场角度为110°,所述第一透镜10向靠近所述第二透镜20的一侧平移2.9mm(图12中为左移),此时,所述第二表面12距离所述第三表面21的最小距离T2为0.3mm。
针对图12示出的光学模组,如图13~图16所示:
图13是光学模组的点列图示意图。如图13所示,所有视场的点列图RMS半径相差不大,最大的RMS半径小于21mm。
图14是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如图14所示,MTF在15lp/mm下>0.45,成像清晰。
图15是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如图15所示,场曲最大值小于0.75mm,畸变最大值小于45%。
图16是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如图16所示,最大色散为系统的1视场位置,光学模组的最大色差值小于400μm。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光学模组,如图17及图22所示,所述光学模组包括第一透镜10及第二透镜20,所述第一透镜10包括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所述第二透镜20包括第三表面21和第四表面22,所述第二表面12与所述第三表面21为相邻设置;
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分光元件40、第一相位延迟器50、偏振反射元件60及偏光元件70;所述分光元件40贴装在所述第一表面11,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及所述偏光元件层叠设置形成膜层结构,并贴装在所述第二透镜20的第三表面21,其中,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与第三表面21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10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透镜20发生平移,且满足2*(T1-T2)/D1=0.2,所述第二表面12相对于所述第三表面21可移动的最大距离T1为9.23mm,所述第二表面12相对于所述第三表面21可移动的最小距离T2为2.71mm,所述第一透镜10的光学有效口径D1为65mm,远视与近视半视场角度差异为1.5°。通过该约束可以保证在固定眼距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视度调节,保证显示器80显示的画面不缺失。
在本实施例2提供的光学模组中,第一透镜10及第二透镜20的光学参数具体可如下表2。
表2
Figure BDA0003669882390000141
如图17所示,在远视200度的情况下,成像的视场角度为100°,所述第二表面12距离所述第三表面21的最大距离T1为9.23mm。
针对图17示出的光学模组,如图18~图21所示:
图18是光学模组的点列图示意图。如图18所示,所有视场的点列图RMS半径相差不大,最大的RMS半径小于18mm。
图19是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如图19所示,MTF在15lp/mm下>0.5,成像清晰。
图20是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如图20所示,场曲最大值小于0.4mm,畸变最大值小于35%。
图21是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如图21所示,最大色散为系统的1视场位置,光学模组的最大色差值小于240μm。
如图22所示,在近视500度的情况下,成像的视场角度为110°,所述第二表面12距离所述第三表面21的最小距离T2为2.71mm。
针对图22示出的光学模组,如图23~图26所示:
图23是光学模组的点列图示意图。如图23所示,所有视场的点列图RMS半径相差不大,最大的RMS半径小于19mm。
图24是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如图24所示,MTF在15lp/mm下>0.5,成像清晰。
图25是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如图25所示,场曲最大值小于0.35mm,畸变最大值小于35%。
图26是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如图26所示,最大色散为系统的1视场位置,光学模组的最大色差值小于350μm。
实施例3
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光学模组,如图27及图32所示,所述光学模组包括第一透镜10及第二透镜20,所述第一透镜10包括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所述第二透镜20包括第三表面21和第四表面22,所述第二表面12与所述第三表面21为相邻设置;
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分光元件40、第一相位延迟器50、偏振反射元件60及偏光元件70;所述分光元件40贴装在所述第一表面11,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及所述偏光元件层叠设置形成膜层结构,并贴装在所述第二透镜20的第三表面21,其中,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与第三表面21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10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透镜20发生平移,且满足2*(T1-T2)/D1=0.1,所述第二表面12相对于所述第三表面21可移动的最大距离T1为9.3mm,所述第二表面12相对于所述第三表面21可移动的最小距离T2为2.88mm,所述第一透镜10的光学有效口径D1为65mm,远视与近视半视场角度差异为1.5°。通过该约束可以保证在固定眼距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视度调节,保证显示器80显示的画面不缺失。
本实施例3提供的光学模组中,第一透镜10及第二透镜20的光学参数具体可如下表3。
表3
Figure BDA0003669882390000161
如图27所示,在远视200度的情况下,成像的视场角度为100°,所述第二表面12距离所述第三表面21的最大距离T1为9.3mm。
针对图27示出的光学模组,如图28~图31所示:
图28是光学模组的点列图示意图。如图28所示,所有视场的点列图RMS半径相差不大,最大的RMS半径小于15mm。
图29是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如图29所示,MTF在15lp/mm下>0.5,成像清晰。
图30是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如图30所示,场曲最大值小于1.2mm,畸变最大值小于35%。
图31是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如图31所示,最大色散为系统的1视场位置,光学模组的最大色差值小于250μm。
如图32所示,在近视500度的情况下,成像的视场角度为110°,所述第二表面12距离所述第三表面21的最小距离T2为2.88mm。
针对图32示出的光学模组,如图33~图36所示:
图33是光学模组的点列图示意图。如图33所示,所有视场的点列图RMS半径相差不大,最大的RMS半径小于24mm。
图34是光学模组的MTF曲线图。如图34所示,MTF在15lp/mm下>0.4,成像清晰。
图35是光学模组的场曲畸变图。如图35所示,场曲最大值小于5mm,畸变最大值小于35%。
图36是光学模组的垂轴色差图。如图36所示,最大色散为系统的1视场位置,光学模组的最大色差值小于350μm。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通过同一眼距,不同视度下视场角度的差异约束,可以有效控制不同视度下的畸变值,这样可以保证同一种畸变预矫正(适用于不同的视度情形。
在实施例1中,远视情况畸变为-36%,近视情况畸变为-40%,畸变差异为4%,其<5%。
在实施例2中,远视情况畸变为-30.5%,近视情况畸变为-31.7%,畸变差异为1.2%,其<5%。
在实施例3中,远视情况畸变为-33.9%,近视情况畸变为-32.7%,畸变差异为1.2%,其<5%。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近视情况畸变与远视情况畸变可以达到小于5°。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头戴显示设备,所述头戴显示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上述所述的光学模组。
所述头戴显示设备例如为VR头戴设备,包括VR眼镜或者VR头盔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的头戴显示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显示模组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3)

1.一种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包括第一透镜(10)及第二透镜(20),所述第一透镜(10)包括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所述第二透镜(20)包括第三表面(21)和第四表面(22),所述第二表面(12)与所述第三表面(21)为相邻设置;
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分光元件(40)、第一相位延迟器(50)及偏振反射元件(60),所述分光元件(40)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侧,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与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位于所述第二透镜(20)的任一侧;
所述第一透镜(10)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透镜(20)发生平移,且满足:0.05<2*(T1-T2)/D1<0.3,其中,T1为所述第二表面(12)距离所述第三表面(21)的最大距离,T2为所述第二表面(12)距离所述第三表面(21)的最小距离,D1为所述第一透镜(10)的光学有效口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10)被配置为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二透镜(20)的方向发生平移,且满足:0.1<2*(T1-T2)/D1<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1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透镜(20)平移4mm~5.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在远视半视场角度与近视半视场角度下的差异量a为:0°<a<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10)的中心厚度T1为3mm<T1<8mm;
所述第二透镜(20)的中心厚度T2为3mm<T2<8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11)和所述第二表面(12)均为非球面;
所述第三表面(21)为平面或者非球面,所述第四表面(22)为非球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和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12)与所述第三表面(21)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偏光元件(70),所述偏光元件(70)位于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与所述第三表面(2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元件(70)、所述偏振反射元件(60)及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呈层叠设置形成膜层结构并贴设于所述第三表面(21),其中,所述偏光元件(70)与所述第三表面(2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元件(40)的反射率为47%至53%。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显示器(80),所述显示器(80)的出光面被配置为能够发射圆偏振光或者线偏振光;
当所述显示器(80)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线为线偏振光时,在所述显示器(80)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透镜(10)的第一表面(11)之间设置有第二相位延迟器,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用以将线偏振光转变为圆偏振光。
12.根据权利要求11 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元件(40)贴装于所述第一表面(11);或者,
所述分光元件(40)位于在所述显示器(80)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表面(11)之间。
13.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模组。
CN202210602540.1A 2022-05-30 2022-05-30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Active CN1150327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2540.1A CN115032792B (zh) 2022-05-30 2022-05-30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PCT/CN2022/101470 WO2023231105A1 (zh) 2022-05-30 2022-06-27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2540.1A CN115032792B (zh) 2022-05-30 2022-05-30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2792A CN115032792A (zh) 2022-09-09
CN115032792B true CN115032792B (zh) 2023-03-14

Family

ID=83122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02540.1A Active CN115032792B (zh) 2022-05-30 2022-05-30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32792B (zh)
WO (1) WO2023231105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01881A (zh) * 2015-09-03 2017-03-15 3M创新有限公司 制作光学膜和光学堆叠的方法
CN110196492A (zh) * 2018-02-26 2019-09-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虚像显示装置
CN212846157U (zh) * 2020-10-22 2021-03-30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成像结构和头戴显示设备
US11054622B1 (en) * 2017-11-20 2021-07-06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Folded viewing optics with an optical retarder on a simple surface
CN113866982A (zh) * 2021-09-24 2021-12-31 合肥视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近眼显示光学模组和vr显示设备
CN216561229U (zh) * 2021-11-10 2022-05-1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与头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24403A1 (ja) * 2012-08-08 2014-02-13 株式会社ニコン 頭部搭載型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系および頭部搭載型ディスプレイ
CN104656258B (zh) * 2015-02-05 2017-06-16 上海理湃光晶技术有限公司 屈光度可调的曲面波导近眼光学显示器件
CN106444046A (zh) * 2016-12-14 2017-02-22 浙江舜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系统及装配该光学系统的头戴式显示装置
US11002955B2 (en) * 2018-06-07 2021-05-11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Reverse-order crossed pancake lens with index gradient structure
US10816804B2 (en) * 2018-08-31 2020-10-27 Google Llc Near-eye display system with polarization-based optical path folding and variable focus catadioptric lens assembly
CN111929906B (zh) * 2020-09-25 2021-01-22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结构和头戴显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01881A (zh) * 2015-09-03 2017-03-15 3M创新有限公司 制作光学膜和光学堆叠的方法
US11054622B1 (en) * 2017-11-20 2021-07-06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Folded viewing optics with an optical retarder on a simple surface
CN110196492A (zh) * 2018-02-26 2019-09-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虚像显示装置
CN212846157U (zh) * 2020-10-22 2021-03-30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成像结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3866982A (zh) * 2021-09-24 2021-12-31 合肥视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近眼显示光学模组和vr显示设备
CN216561229U (zh) * 2021-11-10 2022-05-1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与头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2792A (zh) 2022-09-09
WO2023231105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23570A1 (en) Near-eye optical system implementing a waveguide with an output viewer element having a refractive beam-splitting convex lens
CN114236863A (zh) 光学模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220252301U (zh) 折叠光学模组和近眼显示设备
CN116149064B (zh) 光学模组以及可穿戴设备
CN211263953U (zh) 一种光学显示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CN114859560B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6149065B (zh) 光学模组以及可穿戴设备
CN112255809A (zh) 一种镜组和近眼显示设备
CN114895469B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6859562A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219320574U (zh) 近眼显示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7031747A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6449566A (zh) 近眼显示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5421302A (zh) 光学模组及头戴显示设备
US12105304B2 (en) Augmented reality display device
CN115032792B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5480409A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5343850A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218413066U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217846781U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217846782U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217606187U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219957993U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4895468A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219642014U (zh) 近眼显示模组以及可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