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5392A - 挂颈式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挂颈式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5392A
CN115025392A CN202110247458.7A CN202110247458A CN115025392A CN 115025392 A CN115025392 A CN 115025392A CN 202110247458 A CN202110247458 A CN 202110247458A CN 115025392 A CN115025392 A CN 1150253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aring
wire
massage unit
suppor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474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杰
何振兴
陈锦能
彭小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4745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253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25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53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14External stimulators, e.g. with patch electr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07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 he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404Electrodes for external use
    • A61N1/0472Structure-related aspects
    • A61N1/0492Patch electrodes
    • A61N1/0496Patch 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specific chemical compositions, e.g. hydrogel compositions, adhes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01Body part
    • A61F2007/0018Trunk or parts thereof
    • A61F2007/0024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01Body part
    • A61F2007/0029Arm or parts thereof
    • A61F2007/003Should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挂颈式按摩仪,包括:包括:佩戴支架、按摩单元和第一导线,佩戴支架限定出绕颈空间,佩戴支架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位置后侧的部分为佩戴支架的后部区域,后部区域上具有出线口;按摩单元设于佩戴支架外部,且可脱离佩戴支架运动;第一导线的内端内置于佩戴支架,第一导线的外端由出线口伸出到佩戴支架外部且与按摩单元相连,第一导线的外端相对佩戴支架具有活动余量,以能够跟随按摩单元相对佩戴支架运动且保持与按摩单元相连。根据本发明的挂颈式按摩仪,使用时无需插拔第一导线,也无需将第一导线从肩前侧向肩后侧拉动来按摩肩背区域,简化操作,用户可以自由活动,并且利于在视野盲区操作。

Description

挂颈式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摩仪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挂颈式按摩仪。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穿戴式的挂颈式按摩仪,在按摩时,较难准确地针对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按摩,而按摩贴式的按摩仪,虽然按摩贴能够按摩至人体任意位置,但是使用时,需要将按摩贴上连接的导线向手持主机插拔,操作麻烦,而且由于导线很长,导致用户的行动不方便。此外,相关技术中还有一些用于颈部的按摩仪,通过调节塑性管的弯曲方向或弯曲角度,来调整按摩头的按摩位置,这样一方面无法直接、准确且快捷地将按摩头移动到需要按摩的位置,另一方面弯折塑性管也较为费力,不方便用户操作,尤其是在视野盲区,例如人体背后,更加不利于对塑性管塑形,导致按摩头难以到达所需的按摩部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挂颈式按摩仪,所述挂颈式按摩仪可准确且快捷地调节所需按摩的部位,并且使用操作简单,用户的行动方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挂颈式按摩仪,包括:包括:佩戴支架、按摩单元和第一导线,所述佩戴支架限定出绕颈空间,所述佩戴支架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位置后侧的部分为所述佩戴支架的后部区域,所述后部区域上具有出线口;所述按摩单元设于所述佩戴支架外部,且可脱离所述佩戴支架运动;所述第一导线的内端内置于所述佩戴支架,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由所述出线口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外部且与所述按摩单元相连,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相对所述佩戴支架具有活动余量,以能够跟随所述按摩单元相对所述佩戴支架运动且保持与所述按摩单元相连,当所述按摩单元与所述佩戴支架分离设置,且当所述第一导线的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外的部分自由时,所述按摩单元可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拖拉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下垂。
根据本发明的挂颈式按摩仪,使用时无需插拔第一导线的内外端,而且在需要对肩背部按摩时,无需将第一导线从肩前侧向肩后侧拉动,简化操作,且第一导线可以从佩戴支架的后部区域通过较短的距离到达所需按摩的肩背区域,使得用户可以自由活动,并且利用第一导线的柔性,可以降低用户拖动按摩单元移动的力,使得用户操作省力,并且可以直接且准确地将按摩单元移动到所需的位置按摩,即便在视野盲区也能准确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左右两侧分别作与所述中心平面平行的第一辅助面,所述后部区域的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辅助面之间的区域为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后部区域,所述出线口形成于所述中后部区域,所述第一辅助面与所述中心平面之间的距离最大为6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左右两侧分别作与所述中心平面平行的第二辅助面,所述佩戴支架的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二辅助面与所述第一辅助面之间的区域为出线区域,所述出线口形成于所述出线区域,所述第一辅助面与所述中心平面之间的距离为60mm,所述第二辅助面与所述中心平面之间的距离为3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口为多个且分布在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出线口分别伸出一根所述第一导线,所述按摩单元为多个,以使每个所述第一导线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按摩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口为两个且关于所述中心平面左右对称设置,和/或每个所述出线口与所述中心平面在垂直于所述中心平面的方向上的直线距离为30mm-5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口为一个且与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在垂直于所述中心平面的方向上的直线距离为0mm-20mm,所述出线口伸出一根所述第一导线,所述按摩单元为一个且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所述按摩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按摩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的背离所述绕颈空间的一侧表面为外表面,所述佩戴支架的朝向所述绕颈空间的一侧表面为内表面,至少一个所述出线口形成在所述佩戴支架的外表面上、或下表面上、或内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口为多个且均形成在所述佩戴支架的同侧表面上,或者,所述出线口为多个且所述佩戴支架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均形成有所述出线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构造为:至少将所述第一导线的穿设于所述出线口处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出线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包括设于所述出线口处的应力消除部,所述应力消除部凸出于所述佩戴支架的表面,且包裹所述第一导线的穿设于所述出线口处的部分,以使所述第一导线的穿设于所述出线口处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出线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应力消除部凸出于所述佩戴支架的表面的高度为1.5mm-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为包胶成型件且包括至少一层包胶层,所述包胶层将所述第一导线的位于所述佩戴支架内的部分包裹固定,以使所述第一导线的穿设于所述出线口处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出线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口处设有应力消除部,所述包胶层包裹所述应力消除部的一部分,或者,所述包胶层包括多个包胶段,所述应力消除部夹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包胶段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口为两个且分布在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左右两侧,所述佩戴支架包括第一包胶层,所述第一包胶层包括:位于两个所述出线口处的第一包胶段、位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包胶段之间的第二包胶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包胶段与所述佩戴支架的相应侧端部之间的第三包胶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还包括第二包胶层,所述第二包胶层包胶于所述第一包胶层外,所述第一包胶层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包胶层的硬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延伸方向上的至少一端外连接有手柄,至少一个所述手柄包括电控装置,所述第一导线的内端与所述电控装置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外分别连接有所述手柄,其中一个所述手柄包括所述电控装置,另一个所述手柄包括供电装置,所述挂颈式按摩仪还包括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位于所述佩戴支架内且连接所述电控装置和所述供电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为包胶成型件且包括至少一层包胶层,所述包胶层将所述第二导线包裹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内设有塑性支撑件,所述塑性支撑件与所述第二导线共同被约束套包裹,所述包胶层包裹所述约束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位于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到所述出线口之间的长度固定且大于等于3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位于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到所述出线口之间的长度为30mm-10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位于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到所述出线口之间的长度可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位于所述佩戴支架内的部分不可由所述出线口伸出,且所述第一导线的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外的部分的长度可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包括可伸缩的螺旋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的外观面上具有敞开的收纳槽,所述第一导线的位于所述佩戴支架外的部分包括所述螺旋段,且所述螺旋段在收缩状态下可收纳于所述收纳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单元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在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时,所述按摩单元遮挡所述收纳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挂颈式按摩仪还包括:集线器,所述第一导线可拉出地收纳于所述集线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线器设置于所述佩戴支架上或所述按摩单元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集线器设置于所述佩戴支架上时,所述集线器位于所述佩戴支架的后部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位于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到所述出线口之间的最小长度为30mm-6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外的部分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外的部分可与所述佩戴支架磁吸配合,和/或,所述佩戴支架的外观面上具有敞开的收纳槽,所述第一导线的位于所述佩戴支架外的部分可拆卸地设于所述收纳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与所述按摩单元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和/或,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与所述按摩单元的非按摩面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单元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时,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与所述按摩单元的侧表面或背离所述佩戴支架的外表面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时,所述第一导线的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外的自然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出线口到所述按摩单元的接线端之间的最短连线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然长度与所述最短连线长度之差为0mm-1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的所述后部区域具有承载部,所述按摩单元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承载部;或者,所述佩戴支架的所述后部区域具有连接部,所述按摩单元通过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地挂设于所述佩戴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时,所述按摩单元的按摩面朝向所述佩戴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时,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的背离所述绕颈空间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单元为多个且间隔开地设于所述佩戴支架,或者叠置设于所述佩戴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单元与所述佩戴支架无连接,且所述按摩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导线悬挂于所述佩戴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内设有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能够通过所述佩戴支架的朝向所述绕颈空间的一侧表面向人体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单元适于通过粘贴或真空吸附的方式附着于人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单元包括硬质底座和由所述硬质底座承载的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包括具有粘接性的导电凝胶片、导电橡胶片和导电硅胶片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挂颈式按摩仪的佩戴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挂颈式按摩仪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挂颈式按摩仪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第二按摩单元处于分离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所示的挂颈式按摩仪的爆炸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2中所示的出线口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挂颈式按摩仪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挂颈式按摩仪的爆炸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挂颈式按摩仪的爆炸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集线器的爆炸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挂颈式按摩仪的主视图;
图14是沿图13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挂颈式按摩仪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挂颈式按摩仪的爆炸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佩戴支架在出线口处的剖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佩戴支架在出线口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挂颈式按摩仪100:
佩戴支架1;中心平面S;后部区域1a;前部区域1b;中后部区域1c;
出线区域1d;绕颈空间10;出线口11;
第一包胶层12;第一包胶段121;第二包胶段122;第三包胶段123;
第二包胶层13;应力消除部14;穿线孔141;收纳槽15;
支架本体16;承载部17;包胶层1X;包胶段1Y;
按摩单元2;第一按摩单元21;第二按摩单元22;
第一导线3;第一导线的内端3a;第一导线的外端3b;
导线一31;导线二32;螺旋段30;
手柄4;手柄外壳41;电控装置42;供电装置43;
第二导线5;导线三51;导线四52;
集线器6;上壳61;下壳62;内壳63;钢球64;轨道65;
人体颈部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挂颈式按摩仪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挂颈式按摩仪100可以包括:佩戴支架1、按摩单元2和第一导线3。佩戴支架1限定出绕颈空间10,可以理解的是,佩戴支架1沿大体环向延伸,以形成为大体开口环形,在人体佩戴挂颈式按摩仪100时,佩戴支架1挂设于人体颈部200,以使人体颈部200位于绕颈空间10。
如图2和图3所示,佩戴支架1上具有出线口11,更为具体地,佩戴支架1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位置后侧的部分为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出线口11形成在后部区域1a上。例如图3所示,W1为佩戴支架1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因此,出线口11位于图3中所示的L线的后侧。为简化描述,将佩戴支架1的位于最大宽度后侧的部分简记为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即图3中L线后侧的部分),将佩戴支架1的位于最大宽度前侧的部分简记为佩戴支架1的前部区域1b(即图3中L线前侧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前后左右方向指的是,人体佩戴挂颈式按摩仪100时,人体的前后左右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佩戴支架1的具体形态不限,例如,后部区域1a可以是沿曲线延伸或者沿中间直线两端曲线的结合延伸,以形成为大体弧线形,其中曲线可以为平面曲线或三维曲线,前部区域1b可以包括左右两个夹臂段,两个夹臂段在上述最大宽度处平行设置,然后自后向前逐渐靠拢。或者佩戴支架1还可以整体构造为开口圆环形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如图2和图4所示,按摩单元2设于佩戴支架1外部(即外部,而非限定方向),且可脱离佩戴支架1运动,也就是说,按摩单元2可以不安装在佩戴支架1上,而相对佩戴支架1运动,从而到达所需按摩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的连接关系不限,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示例中,按摩单元2可以可拆卸地安装于佩戴支架1,此时,当按摩单元2从佩戴支架1上取下,则呈现按摩单元2脱离佩戴支架1的状态;又例如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可选示例中,按摩单元2可以与佩戴支架1无连接,此时,按摩单元2始终可以处于脱离佩戴支架1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按摩单元2的数量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且按摩单元2的按摩功能不限,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计。由此,通过将按摩单元2设计为相对佩戴支架1可运动,从而使得按摩单元2可以离开佩戴支架1移动到需要按摩的位置,从而满足身体不同部位的按摩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当将按摩单元2移动到人体需要按摩的位置时,按摩单元2可以根据自身构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与人体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按摩单元2适于通过粘贴或真空吸附的方式附着于人体。即按摩单元2上具有吸附面,吸附面适于通过粘贴或真空吸附等方式附着于人体,使得按摩单元2能够自吸附于人体的皮肤上,以实现定位和按摩,其中,能够实现粘贴的吸附面可以为非导电粘性面,也可以为导电粘性面,当吸附面为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且为导电粘性面时,吸附面还可以同时对人体实现电刺激按摩。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按摩单元2上设置额外的定位装置,例如具有粘贴或真空吸附人体的外盖,将外盖扣盖在按摩单元2上,可以将按摩单元2固定于人体皮肤,这里不作赘述。例如,导电粘性面可以包括具有粘接性的导电凝胶片、导电橡胶片和导电硅胶片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按摩单元2可以包括硬质底座和由硬质底座承载的电极片,电极片包括具有粘接性的导电凝胶片、导电橡胶片和导电硅胶片中的至少一个。由此,硬质底座可以对电极片的形态进行支撑,防止电极片在与人体贴合时发生起皱的问题,便于用户盲操。此外,电极片具有粘性一方面可以对人体进行贴合,实现按摩单元2与人体的固定,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电极片实现电刺激按摩等。此外,当电极片包括具有粘接性的导电凝胶片、导电橡胶片和导电硅胶片中的多个时,多个导电片可以叠置,当然,也可以是具有粘接性的导电凝胶片、导电橡胶片和导电硅胶片中择一作为电极片。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导线3的内端3a内置于佩戴支架1,第一导线3的外端3b由出线口11伸出到佩戴支架1外部(即外部,而非限定方向),且与按摩单元2相连,第一导线3为柔性导线,且第一导线3的外端3b相对佩戴支架1具有活动余量,以能够跟随按摩单元2相对佩戴支架1运动且保持与按摩单元2相连,当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分离设置(即按摩单元2处于与佩戴支架1脱离的状态时),且当第一导线3的伸出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自由(即不受佩戴支架1或其他外力时)时,按摩单元2可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拖拉第一导线3的外端下垂。
即,如果通过外力使第一导线3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弯曲,在这一外力撤去、恢复自由时,第一导线3并不能保持弯曲状态,而是会受按摩单元2的重力作用(此时按摩单元2也是不受佩戴支架1的承载力或其他外力时)恢复到下垂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案中所提及的按摩单元2在自重下拖拉第一导线3的外端下垂是指,当按摩单元2不受承托的情况,该承托力可以来自佩戴支架1、或者来自按摩部位、或者来自挂颈式按摩仪100所放置的支撑面,例如当按摩单元2与按摩部位贴合时,第一导线3不受按摩单元2的下垂作用力。
由此说明,本申请并不是通过改变第一导线3弯曲的方向或角度,来调整按摩单元2的位置,以适应人体不同位置的按摩,而是通过直接移动按摩单元2到人体所需按摩的位置,拉动第一导线3随之移动。由此,可以使得按摩单元2可以更加直接且准确地到达所需按摩的位置,并且,由于第一导线3为柔性导线,在拉动按摩单元2运动时,第一导线3不会产生较大的阻力,便于用户操作,并且用户可以直接且准确地将按摩单元2移动到所需的位置按摩,即便第一导线3从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出线,属于人体背后的视野盲区,但也能通过移动按摩单元2的方式准确操作。
例如,可以只有第一导线3伸出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相对佩戴支架1可运动,而第一导线3位于佩戴支架1内的部分相对佩戴支架1不可运动,或者,也可以是第一导线3位于佩戴支架1内外的部分相对佩戴支架1都可运动,等等,无论是哪种方式,第一导线3都可以保证在按摩单元2相对佩戴支架1运动时仍能保持与按摩单元2相连。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线3的数量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在一些可选示例中,按摩单元2的数量和第一导线3的数量可以相同,从而可以一对一相连。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挂颈式按摩仪100,还包括电控装置42,电控装置42设于佩戴支架1的内部,或者设于佩戴支架1延伸方向上的至少一端的外部,第一导线3的内端3a与电控装置42相连,由此,可以控制按摩单元2对人体实施按摩工作,例如电控装置42可以包括电路板和/或电脉冲发生装置等,并且电控装置42设于佩戴支架1内,可以提高结构紧凑性,电控装置42设于佩戴支架1延伸方向上的至少一端的外部,便于装配和维修,且当,电控装置42具有电控板等,还便于用户操作。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挂颈式按摩仪100,还可以包括供电装置43,例如电池等,从而可以实现无绳使用,即不连接电线使用,从而方便用户使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电控装置42设于佩戴支架1外部的其他位置,这里不做赘述。综上,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从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出线且按摩单元2相对佩戴支架1可移动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包括佩戴支架1、至少一个按摩单元2和至少一根第一导线3。挂颈式按摩仪100通过佩戴支架1能够佩戴在用户的颈部,第一导线3的内外两端分别连接于佩戴支架1和按摩单元2,第一导线3相对佩戴支架1可运动,以允许与第一导线3保持相连的按摩单元2相对佩戴支架1可移动,从而使得按摩单元2能够方便地调整按摩区域。需要说明的是,挂颈式按摩仪100可以根据按摩单元2所到达的位置不同,对人体不同部位按摩,例如背部、肩部、颈部、或者上述两者之间的结合区域等等。
其中,第一导线3的内端3a内置于佩戴支架1内,可以省去用户插拔第一导线3的电连接端的操作,第一导线3的外端3b从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穿出到佩戴支架1外,相较于第一导线3从佩戴支架1的前部区域1b、例如前端手柄4处穿出到佩戴支架1外相比,用户在使用按摩单元2按摩肩颈背区域时,按摩单元2和佩戴支架1之间的第一导线3长度更小,且第一导线3无需从颈部前侧绕至颈部后侧,减小了佩戴支架1自身以及人体对第一导线3的干涉,更易操作。
并且,用户在使用按摩单元2按摩肩颈背时,由于第一导线3经过区域为人体颈部200的中后侧和肩背,从而保证用户的运动,如走动、扭头等,不易牵连第一导线3对按摩单元2造成与人体贴合稳定性的影响,能够提高按摩单元2与人体贴合的稳定性。此外,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的佩戴稳定性强于佩戴支架1的前部区域1b的稳定性,从而当第一导线3从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引出时,能够避免用户在调整按摩单元2的按摩位置时,第一导线3拽动佩戴支架1从人体颈部200脱落的问题,保证挂颈式按摩仪100的佩戴稳定性,以及按摩单元2与人体贴合的稳定性。而且,由于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通过柔性的第一导线3牵连,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相对运动时,相互之间的影响较小,当按摩单元2为多个的时候,也不会因为与某个按摩单元2相连的第一导线3拉动佩戴支架1,而影响其他按摩单元2与人体被按摩部位的贴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的左右两侧分别作与中心平面S平行的第一辅助面S1,后部区域1a的位于两侧的第一辅助面S1之间的区域为佩戴支架1的中后部区域1c,出线口11形成于中后部区域1c,第一辅助面S1与中心平面S之间的距离W2最大为60mm,从而说明出线口11与中心平面S之间的垂线距离W3不超过60mm,例如,可以为0mm、10mm、20mm、30mm、40mm、50mm、60mm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指的是,在人体佩戴挂颈式按摩仪100时,佩戴支架1与人体颈椎正对的平面。
由此,可以更好地避免出线口11的位置超过人体肩膀的中线,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上述“用户在使用按摩单元2按摩肩颈背区域时,按摩单元2和佩戴支架1之间的第一导线3长度更小,且第一导线3无需从颈部前侧绕至颈部后侧,减小了佩戴支架1自身以及人体对第一导线3的干涉,更易操作。并且,用户在使用按摩单元2按摩肩颈背时,由于第一导线3经过区域为人体颈部200的中后侧和肩背,从而保证用户的运动,如走动、扭头等,不易牵连第一导线3对按摩单元2造成与人体贴合稳定性的影响,能够提高按摩单元2与人体贴合的稳定性。此外,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的佩戴稳定性强于佩戴支架1的前部区域1b的稳定性,从而当第一导线3从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引出时,能够避免用户在调整按摩单元2的按摩位置时,第一导线3拽动佩戴支架1从人体颈部200脱落的问题,保证挂颈式按摩仪100的佩戴稳定性,以及按摩单元2与人体贴合的稳定性”等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在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的左右两侧分别作与中心平面S平行的第二辅助面S2,佩戴支架1的位于同侧的第二辅助面S2与第一辅助面S1之间的区域为出线区域1d,出线口11形成于出线区域1d,第一辅助面S1与中心平面S之间的距离W2为60mm,第二辅助面S2与中心平面S之间的距离W4为30mm,从而说明出线口11与中心平面S之间的垂线距离W3不超过60mm,也不少于30mm,例如,可以为30mm、40mm、50mm、60mm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出线口11与中心平面S之间的垂线距离指的是:在左右方向上且垂直于中心平面S的方向上的直线距离。
由此,虽然用户拿取按摩单元2时需要盲操,但是通过限定出线口11与中心平面S之间的垂线距离W3不超过60mm,也不少于30mm,可以保证第一导线3的出线位置靠近肩部,便于用户盲操。而且,按摩单元2可以更方便地移动至肩背区域,按摩单元2可按摩的范围更大,从而相当于变相缩短第一导线3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长度,进而可以避免第一导线3缠绕的风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出线口11为多个且分布在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的左右两侧,每个出线口11分别伸出一根第一导线3,按摩单元2为多个,以使每个第一导线3分别连接一个按摩单元2。由此,可以提升可按摩区域,且方便双手从两侧分别同时操作,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操作效率。并且当按摩单元2包括电极片时,可以将其中一个按摩单元2上的电极片作为正极,将另一个按摩单元2上的电极片作为负极,从而可以通过调整这两个按摩单元2的距离,保证正负极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从而增大人体连接在正负极之间的电阻,改善电刺激的刺痛感。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同一个按摩单元2上同时设置正负两极电极片,这里不作赘述。
可选地,出线口11为两个且关于中心平面S左右对称设置,由此,可以减少出线口11的数量,简化产品,避免第一导线3数量较多导致的第一导线3间相互干涉和缠绕的问题,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出线口11还可以为三个或以上。并且方便双手操作。
可选地,每个出线口11与中心平面S在垂直于中心平面S的方向上的直线距离W3为30mm-50mm,例如,可以为30mm、40mm、50mm等等。由此,可以避免位于中心平面S两侧的第一导线3之间距离过近导致相互缠绕的问题。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当出线口11为两个且对称设于中心平面S的两侧,并且每个出线口11与中心平面S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W3均为30mm-50mm时,从而使得两个出线口11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具有60mm-100mm的间距,可以减小从这两个出线口11伸出的第一导线3之间的相互干涉问题,并且在拉动两个第一导线3时,可以使得佩戴支架1左右两侧的受力较为均衡,从而可以提高佩戴支架1的佩戴稳定性。并且,相比于将两个出线口11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小于60mm的方案,可以避免拉扯两个第一导线3时,将作用力都集中于佩戴支架1的正后侧,以将佩戴支架1从用户颈部上拉扯下来,有利于佩戴支架1的佩戴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出线口11为一个且与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在垂直于中心平面S的方向上的直线距离为0mm-20mm,例如,可以为0mm、10mm、20mm等等,出线口11伸出一根第一导线3,按摩单元2为一个且与第一导线3连接,按摩单元2包括至少两个按摩件,例如按摩件可以为电极片、发热片等等,当按摩单元2包括两个电极片时,可以满足电刺激按摩要求。由此,通过将出线口11、第一导线3、按摩单元1的数量均设置为一个,从而可以简化结构,并且,将出线口11的位置设置为与中心平面S相距0mm-20mm,可以使得第一导线3较为居中设置,从而方便用户根据习惯,采用左右手中的一个操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佩戴支架1的背离绕颈空间10的一侧表面为外表面,至少一个出线口11形成在外表面上。由此,第一导线3可以从佩戴支架1的外侧、即佩戴时背离人体的一侧引出,避免第一导线3的引出与人体颈部200干涉,更方便用户取用按摩单元2来按摩肩背位置,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按摩单元2的可移动范围,而且,能够使得佩戴支架1的内侧、即佩戴时朝向人体的一侧更加平整,适合长期佩戴。此外,第一导线3从佩戴支架1的外侧引出,还方便进行第一导线3的拉伸或摆动,减小了佩戴支架1对第一导线3活动的干涉,进而减小了第一导线3受力扯动对按摩单元2贴合稳定性的影响。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出线口11形成在佩戴支架1的下表面上。由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佩戴支架1的面向绕颈空间10的一侧表面为内表面,至少一个出线口11形成在内表面上(图未示出该示例)。由此,第一导线3从佩戴支架1的内侧引出,可以保证按摩仪的外观密封性和光滑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出线口11为多个且均形成在佩戴支架1的同侧表面上。由此,可以降低制造难度,且使得挂颈式按摩仪100可以整体上更加对称,并且,佩戴支架1上的第一导线3的出线朝向可以一致,从而方便用户双手从同侧拿取各按摩单元2,操作方便。例如可选地,多个出线口11可均朝下或均朝外。
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具体示例中,出线口11为多个且佩戴支架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均形成有出线口11。也就是说,佩戴支架1上的第一导线3的出线口11也可朝向相反,例如一个朝内侧,一个朝外侧,从而可方便地同时满足颈部和背部的按摩需要,例如,与从佩戴支架1的内表面引出的第一导线3相连的按摩单元2可以设于佩戴支架1的内侧,从而可以对用户颈部按摩,与从佩戴支架1的外表面引出的第一导线3相连的按摩单元2可以设于佩戴支架1的外侧,从而可以对用户肩背部按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3的外端3b与按摩单元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由此,在佩戴时,用户在拉动按摩单元2时,按摩单元2的长度延伸方向和第一导线3拉伸方向可以基本一致,能够在按摩单元2相对佩戴支架1拉伸时,减小第一导线3的拉伸长度,降低人体运动或外力,如衣物等对第一导线3的影响,从而降低按摩单元2受到第一导线3的牵连影响,提高按摩单元2的佩戴贴合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3的外端3b与按摩单元2的非按摩面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将按摩单元2用于与人体贴合的一侧表面定义为按摩面,将按摩单元2的背向按摩面的一侧表面定义为背面,将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和背面之间的表面定义为侧表面。由此,通过将第一导线3的外端3b连接至按摩单元2的侧表面或背面时,可以避免第一导线3干涉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与人体贴合,提高贴合可靠性和贴合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时,第一导线3的外端3b与按摩单元2的侧表面或背离佩戴支架1的外表面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将按摩单元2的朝向佩戴支架1的一侧表面定义为内表面,将按摩单元2的背向佩戴支架1的一侧表面定义为外表面,将按摩单元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表面定义为侧表面。由此,通过将第一导线3的外端3b连接至按摩单元2的侧表面或外表面时,可以避免第一导线3干涉按摩单元2向佩戴支架1上安装,例如可以保证按摩单元2可以与佩戴支架1可靠贴合。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需求,将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和背面中的任一个设计作为上述内表面,同时,将按摩面和背面中的另外一个设计作为上述外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佩戴支架1可以构造为:至少将第一导线3的穿设于出线口11处的部分固定于出线口11处。也就是说,第一导线3不能通过出线口11进出佩戴支架1,由此,可以降低第一导线3在出线口11处摩擦、弯折等,提高第一导线3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佩戴支架1包括设于出线口11处的应力消除部14,可以是SR(stress relief),应力消除部14凸出于佩戴支架1的表面,且包裹第一导线3的穿设于出线口11处的部分,以使第一导线3的穿设于出线口11处的部分固定于出线口11处。由此,可以保证出线口11处的结构完整性以及密封性,并且由于第一导线3要经常在出线口11的位置折弯和转动,由于应力消除部14相对于佩戴支架1表面具有一定的高度,增强第一导线3在出线口11位置的结构可靠性,降低第一导线3多次折弯导致损坏的几率,以及改善第一导线3在出线口11处松动导致密封不良的问题。
例如可选地,结合图8,应力消除部14凸出于佩戴支架1的表面的高度H为1.5mm-5mm,例如,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5mm等等,从而可以较为有效地改善第一导线3在出线口11处易损坏和松动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可以通过模具成型,例如可以采用硅胶封装,形成应力消除部14,从而加工方便,且保护效果好。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作为应力消除部14,例如金属材料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佩戴支架1为包胶成型件且包括至少一层包胶层1X,包胶层1X将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内的部分包裹固定,以使第一导线3的穿设于出线口11处的部分固定于出线口11处。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对第一导线3的固定,并且通过包胶工艺制作佩戴支架1,可以使得佩戴支架1更加轻薄,提升佩戴舒适性,并且省去了装配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出线口11处设有应力消除部14,包胶层1X包裹应力消除部14的一部分,或者,包胶层1X包括多个包胶段1Y,应力消除部14夹设于相邻两个包胶段1Y之间。由此,都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使得应力消除部14稳定地位于出线口11处,对第一导线3形成可靠保护。其中,如图17所示,当包胶层包裹应力消除部14的一部分时,应力消除部14上可以具有一条穿线孔141,用于穿设第一导线3,如图18所示,而当应力消除部14夹设于相邻两个包胶段1Y之间时,应力消除部14上可以具有两条穿线孔141,两条穿线孔141可以组成大体T字形,一条穿线孔141用于穿设第一导线3和第二导线5,另一条穿线孔141用于穿设第一导线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出线口11为两个且分布在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的左右两侧,佩戴支架1包括第一包胶层12,第一包胶层12包括:位于两个出线口11处的第一包胶段121、位于两个第一包胶段121之间的第二包胶段122、以及位于第一包胶段121与佩戴支架1的相应侧端部之间的第三包胶段123。由此,通过包胶工艺制作佩戴支架1,可以使得佩戴支架1更加轻薄,提升佩戴舒适性,并且省去了装配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通过设置第一包胶段121,可以保证出线处的结构稳定性,改善第一导线3在出线口11松动的问题,通过设置第二包胶段122连接两个第一包胶段121,可以定型佩戴支架1的主体结构。
进一步地,结合图7,佩戴支架1还可以包括第二包胶层13,第二包胶层13包胶于第一包胶层12外,例如,第一包胶段121、第二包胶段122、第三包胶段123中至少一个外包裹有第二包胶层13,第一包胶层12的硬度大于第二包胶层13的硬度。由此,可以在降低佩戴支架1的结构复杂度的前提下,利用两层包胶提高佩戴支架1的结构可靠性,并保证佩戴支架1的体积小巧,提高佩戴支架1的亲肤性,适于长期佩戴,并可以利用硬度较软的第二包胶层13提高佩戴舒适性。
可选地,第一包胶层12和第二包胶层13均为硅胶,第一包胶层12为硬硅胶,第二包胶层13为软硅胶,由此,采用硬硅胶取代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作为内部的定型层,可以避免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成型时压力较大,容易损坏电线,且水口较多,容易留下厚薄印等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佩戴支架1延伸方向上的至少一端外连接有手柄4,至少一个手柄4包括电控装置42,第一导线3的内端3a与电控装置42相连。由此,可以分散佩戴支架1的受力,提高人体佩戴的舒适性。可选地,当佩戴支架1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手柄4时,两个手柄4可以分别包括电控装置42,两个第一导线3分别与两个手柄4的电控装置42相连,从而可以缩短每个第一导线3的长度。或者可选地,当佩戴支架1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手柄4时,仅一个手柄4包括电控装置42,两个第一导线3均与该手柄4的电控装置42相连,从而简化电控设计。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佩戴支架1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外分别连接有手柄4,其中一个手柄4包括电控装置42,另一个手柄4包括供电装置43,挂颈式按摩仪100还包括第二导线5,第二导线5位于佩戴支架1内且连接电控装置42和供电装置43,第一导线3的内端3a均延伸至同一个手柄4且连接至电控装置42,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线5可以为两根,一根连接在电控装置42与供电装置43的正极之间,另一根连接在电控装置42与供电装置43的负极之间。由此,一方面可以平衡整机两侧重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无绳使用,即不用插接电线使用,从而可以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可以理解的是,供电装置43可以为电池等,电控装置42可以为电路板和/或脉冲发生装置等。
进一步地,佩戴支架1为包胶成型件且包括至少一层包胶层1X,包胶层1X将第二导线5包裹固定。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对第二导线5的固定,并且通过包胶工艺制作佩戴支架1,可以使得佩戴支架1更加轻薄,提升佩戴舒适性,并且省去了装配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再进一步地,佩戴支架1内设有塑性支撑件,塑性支撑件与第二导线5共同被约束套包裹,包胶层1X包裹约束套。也就是说,塑性支撑件与第二导线5共同被约束套包裹,再被包胶层1X包裹。由此,可以利用塑性支撑件对包胶成型的佩戴支架1定型,使得佩戴支架1适于佩戴在颈部。例如约束套可以为绝缘胶带,塑性支撑件可以为弹性金属支架等。而且,通过包胶工艺制作佩戴支架1,可以使得佩戴支架1更加轻薄,提升佩戴舒适性,并且省去了装配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柄4的具体构成不限,例如在图5所示的具体示例中,一个手柄4可以包括手柄外壳41和设于手柄外壳41内的电路板,电路板作为电控装置42,另一个手柄4可以包括手柄外壳41和设于手柄外壳41内的电池,电池作为供电装置43。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控装置42和供电装置43还可以设于同一侧的手柄外壳41内,从而可以缩短第二导线5的长度,甚至省去第二导线5等。或者本发明还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控装置42和供电装置43还可以设于佩戴支架1内,而非设于手柄外壳41内,这里不作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手柄外壳41与佩戴支架1的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可以为一体件或分体件,当为分体件时,可以可拆卸装配相连,也可以为不可拆卸固定相连,这里不做赘述。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示例的佩戴支架1的成型工艺。
在本示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佩戴支架1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手柄4,其中一个手柄4包括电控装置42,另一个手柄4包括供电装置43。佩戴支架1内设有两根第二导线5,一根第二导线5为导线三51,导线三51连接供电装置43的正极和电控装置42,另一根第二导线5为导线四52,导线四52连接供电装置43的负极和电控装置42,从而使得供电装置43与电控装置42形成通路。挂颈式按摩仪100还包括两根第一导线3和两个按摩单元2,两根第一导线3分别为导线一31和导线二32,两个按摩单元2分别为第一按摩单元21和第二按摩单元22,导线一31的内端和导线二32的内端均连接至电控装置42,导线一31的外端连接至第一按摩单元21,导线二32的外端连接至第二按摩单元22。
在佩戴支架1内设置弹性金属支架,将弹性金属支架设置成弧形,以用于定型,使得佩戴支架1适于佩戴在颈部,其中,弹性金属支架可以为圆杆形且直径可以为1.0mm左右,将弹性金属支架、导线三51和导线四52被绝缘胶带包裹,然后再和导线一31、导线二32一起被两次包胶,第一次是包硬硅胶,硅胶硬度为80HA左右、厚度为0.5mm左右,获得第一包胶层12,然后,第二次是包软硅胶,硅胶硬度为60HA左右、厚度为0.7mm左右。其中,第一包胶层12先固定住出线结构制作第一包胶段121,保证出线结构的稳定性。然后再对两侧出现之间的中部包硬胶获得第二包胶段122,以使连接两个第一包胶段121,定型佩戴支架1的主体结构,最后对两侧端部包硬胶获得第三包胶段123,完成第一包胶层12的包硬胶工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3的位于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出线口11之间的长度固定且大于等于30mm。也就是说,第一导线3相对于出线口11是固定不动的,且第一导线3伸出出线口11外的部分长度不变,如导线不能具有螺旋部分,也不被集线器6卷绕收纳,从而能够减小第一导线3的弹性回复力对佩戴支架1的牵扯,提高佩戴支架1的佩戴稳定性,而且可以简化整机结构,减小重量和体积,降低成本。并且,由于第一导线3伸出佩戴支架1的长度大于等于30mm,从而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可以以出线口11为中心转动,在半径至少为30mm的圆形区域范围内活动,以实现按摩范围可调。
可选地,当第一导线3的位于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出线口11之间的长度固定时,可以将第一导线3的位于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出线口11之间的长度设置为30mm-100mm,例如,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100mm等等,由此,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可以以出线口11为中心转动,在半径为30mm-100mm的圆环形区域范围内活动,以实现按摩范围可调,能够使得按摩单元2转动至肩背等区域,满足多部位按摩需求。
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3的位于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出线口11之间的长度可变化。也就是说,当对第一导线3的外端3b施加拉力时,可使第一导线3的位于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出线口11之间的长度变长,由此,可以利用第一导线3伸出佩戴支架1的长度变化,更大范围地调节按摩范围,满足人体更多部位按摩需求。
例如,可以是第一导线3位于佩戴支架1内的一部分可由出线口11伸出和缩回佩戴支架1,从而使得第一导线3伸出佩戴支架1的长度可变化,此时,第一导线3位于佩戴支架1内的部分可以具有螺旋部分,或者佩戴支架1内设有用于卷绕收纳第一导线3的集线器6。又例如,还可以是,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内的部分不可由出线口11伸出,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的长度可变化,如第一导线3具有螺旋部分,或者被集线器6卷绕收纳,由此,可以节省佩戴支架1内的空间,使得佩戴支架1的结构轻巧,利于佩戴。
可以理解的是,当佩戴支架1采用上述包胶工艺成型时,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内的部分自然是不可由出线口11伸出,而当佩戴支架1为具有空腔的壳体且与第一导线3等装配相连时,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内的部分可以通过结构限制不可由出线口11伸出。
当第一导线3的位于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出线口11之间的长度可变化时,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导线3可以包括可伸缩的螺旋段30,其中,当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内的部分不可由出线口11伸出时,第一导线3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可以包括可伸缩的螺旋段30,从而可以节省佩戴支架1内的空间,使得佩戴支架1的结构轻巧,利于佩戴;当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内的部分可由出线口11伸出时,螺旋段30还可以位于佩戴支架1内。
由此,通过设置螺旋段30,螺旋段30可在外力拉扯作用下被拉长,也可在外力撤销后回缩,使得按摩单元2能够通过拉长第一导线3的螺旋段30移动到更远的地方,并在更远的区域范围内移动,增大可按摩区域。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线3可以并不完全是螺旋段30,例如可以包括连接在螺旋段30长度两端的非螺旋段30等,这里不作赘述。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可选示例中,佩戴支架1的外观面(可以是佩戴支架1的朝向人体的一侧表面,也可以是佩戴支架1的背向人体的一侧表面)上具有敞开的收纳槽15,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包括螺旋段30,且螺旋段30在收缩状态下可收纳于收纳槽15。也就是说,在螺旋段30未被拉长以及按摩单元2无需离开佩戴支架1时,螺旋段30可以收纳于收纳槽15,当需要从佩戴支架1上取下按摩单元2时,螺旋段30可以从收纳槽15移出,以使按摩单元2可以具有一定的运动范围,当需要增大按摩单元2的运动范围时,可以将螺旋段30拉长。由此,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可以在收纳时提高外观的整洁性,且能够利用收纳槽15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第一导线3。
进一步地,结合图9和图10,当按摩单元2构造为可拆卸地安装于佩戴支架1时,在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时,按摩单元2可以遮挡收纳槽15,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外观的整洁性和完整性,且能够利用收纳槽15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第一导线3。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按摩单元2设置为不可以安装在佩戴支架1上,此时,按摩单元2可以通过第一导线3悬挂于佩戴支架1。
当第一导线3的位于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出线口11之间的长度可变化时,在另外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挂颈式按摩仪100还可以包括集线器6,第一导线3可拉出地收纳于集线器6。由此,通过将第一导线3的至少部分被卷绕在集线器6中,通过集线器6的转动使得第一导线3被释放拉出或卷绕收纳,从而可以使得按摩单元2靠近或远离佩戴支架1运动,在不需要使用较长的第一导线3时,可以将第一导线3收回,从而提高整洁性,避免第一导线3与外物刮碰或缠绕等问题,在需要使用较长的第一导线3时,可以将第一导线3拉出,从而满足较远部位的按摩需求。
具体而言,集线器6的设置位置不限,例如可以设置于佩戴支架1上或按摩单元2上,更为具体地,集线器6可以设置在佩戴支架1的外表面上或内置于佩戴支架1,集线器6也可以设置在按摩单元2的外表面上或内置于按摩单元2。由此,可以避免集线器6悬置,以向第一导线3施加拉力的问题,从而提高第一导线3的使用寿命,而且可以避免由于集线器6悬置,通过第一导线3拉动佩戴支架1佩戴不稳,或拉动按摩单元2与人体贴合不牢的问题。
并且,当将集线器6设置在佩戴支架1上,可以使得按摩单元2的结构简化,减轻重量,有利贴合。而当将集线器6设置在按摩单元2上,可以使得第一导线3受力方向和按摩单元2运动方向基本一致,减小第一导线3拉出的阻力,有利于延长集线器6及第一导线3的工作寿命。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当集线器6设置于佩戴支架1上时,集线器6可以位于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从而可以靠近出线位置,而且可以利用颈部背侧较大空间,避免集线器6占用颈部两侧或前侧较小空间,影响佩戴舒适性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集线器6的具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鼠标卷线器、卷尺等等,例如图12-图14所示,集线器6可以包括上壳61、下壳62、内壳63、钢球64以及轨道65等,集线器6的拉出线长可以通过钢球64和轨道65限定,每拉出固定线长后,由于线长固定,集线器6不会对第一导线3施加使其回缩的力,从而能够减小对按摩单元2的拉力,提高按摩单元2与人体贴合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3的位于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出线口11之间的最小长度为30mm-60mm,例如,30mm、40mm、50mm、60mm等等。例如,在上述螺旋段30未拉长,上述集线器6中卷绕的第一导线3未拉出时,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也有30mm-60mm。由此,该长度可允许按摩单元2按摩到肩背区域,当需要按摩至更远区域时,才需拉长第一导线3,这样在满足肩背按摩需求时,第一导线3不会因为有回复力而对按摩单元2施加拉力,从而能够减小对按摩单元2贴合的影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3的伸出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可拆卸地安装于佩戴支架1。由此,在不需要使用按摩单元2时,可以利用佩戴支架1收纳第一导线3,从而避免第一导线3悬晃等问题,进而提高整机外观的整洁性。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导线3的伸出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可与佩戴支架1磁吸配合。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将第一导线3收纳于佩戴支架1。例如可选地,佩戴支架1和第一导线3上可均设置有磁性件,第一导线3可以磁吸固定在佩戴支架1上,实现收纳。
又例如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可选示例中,佩戴支架1的外观面(可以是佩戴支架1的朝向人体的一侧表面,也可以是佩戴支架1的背向人体的一侧表面)上具有敞开的收纳槽15,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可拆卸地设于收纳槽15。由此,在不需要使用按摩单元2时,可以利用收纳槽15收纳第一导线3,从而避免第一导线3悬晃等问题,进而提高整机外观的整洁性。需要或明的是,第一导线3与收纳槽15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可以通过捋线钩或者过盈配合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3的外端3b与按摩单元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由此,按摩单元2的长度延伸方向和第一导线3拉伸方向可基本一致,能够在按摩单元2相对佩戴支架1拉动时,减小第一导线3的拉伸长度,保证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的牵连影响小,降低人体运动或外力,如衣物等对第一导线3的影响,从而降低按摩单元2受到第一导线3的牵连影响,提高佩戴支架1佩戴的稳定性以及按摩单元2贴合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按摩单元2可拆卸地安装于佩戴支架1。由此,在不需要使用按摩单元2,或者需要使用按摩单元2对颈部按摩时,可以将按摩单元2装配在佩戴支架1上,而在需要使用按摩单元2对肩背等部位按摩时,可以将按摩单元2从佩戴支架1上取下,移动到需要按摩的位置(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二按摩单元22处于取下的位置,第一按摩单元21处于装配于佩戴支架1的位置)。由此,可以避免按摩单元2在不使用时通过第一导线3悬挂于佩戴支架1无固定,影响佩戴支架1向人体颈部200顺利佩戴的问题,即能够提高佩戴支架1佩戴的顺利性。需要说明的是,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可以通过磁吸连接、过盈连接、粘贴连接、真空吸附连接、卡扣连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可拆卸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时,第一导线3的伸出到佩戴支架1外的自然长度(即未弹性变形或未从集线器6伸出之前的长度),大于等于出线口11到按摩单元2的接线端之间的最短连线长度。由此,可以保证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的稳定性,避免第一导线3由于伸长才能完成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的装配,导致按摩单元2受到第一导线3的缩短恢复力存在的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连接不稳的问题。例如,可选地,上述自然长度与最短连线长度之差可以为0mm-10mm,即上述自然长度比最短连线长度可以长出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等等,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的连接稳定性,还可以避免第一导线3的长度过长,导致的刮碰或缠绕等问题。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佩戴支架1可以包括支架本体16和承载部17,承载部17连接至支架本体16,例如承载部17与支架本体16可以是可拆卸相连,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其中,支架本体16限定出上述绕颈空间10,承载部17位于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按摩单元2可拆卸地安装于承载部17,由此,可以缩短按摩单元2与出线口11之间的距离,缩短第一导线3不必要的长度,而且,在用户拿取按摩单元2后,也不必将按摩单元2从人体肩膀前侧移动到肩膀后侧,减低导线缠绕问题,并简化用户操作。
可选地,在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时,第一导线3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自然长度等于或略大于佩戴支架1的出线口11和按摩单元2的进线端之间的最短连线距离,从而避免第一导线3被拉伸的问题,保证佩戴支架1可以与按摩单元2可靠配合,当出线口11和承载部17均设置在佩戴支架1的中后部区域1c时,能够在满足第一导线3易收纳的同时,也能够适当缩短第一导线3的长度,且使得按摩单元2从承载部17上取下后,可以以出线口11处为圆心,以第一导线3的位于佩戴支架1外的长度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移动,以到达肩背区域,满足不同部位的按摩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部17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大于支架本体16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且承载部17可以延伸至支架本体16的上方和/或下方,从而使得支架本体16的结构轻巧,利于佩戴。此外,在一另外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6还可以设置为较宽,承载部17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支架本体16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此时,承载部17并不延伸至支架本体16的上方和/或下方,即承载部17为支架本体16的一部分,从而方便加工。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在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时,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朝向佩戴支架1。由此,可以利用佩戴支架1保护按摩面,从而提高按摩单元2的使用寿命。并且,当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为粘性面时,还可以避免粘性面外露弄脏,或者与人体或衣物粘粘造成影响佩戴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当按摩面为粘性面时,可以将粘性面设置为与佩戴支架1间隙配合,从而可以保证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的顺利脱离。需要说明的是,按摩单元2的按摩功能不限,例如可以具有热敷功能、电刺激功能、高周波功能等等。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佩戴支架1上设置有连接部,按摩单元2通过与连接部连接而悬挂连接在佩戴支架1上,即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连接且但一部分悬空不受佩戴支架1的承托。连接部可以为挂钩,按摩单元2设置有与挂钩相配合的挂扣。进一步地,为了保护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当按摩单元2为两个时,两个按摩单元2可以按摩面相向的叠设、即按摩面对着按摩面设置,以达到相互遮盖保护的作用,而后一同悬挂连接在佩戴支架1上。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在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时,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的背离绕颈空间10的一侧。由此,相对于按摩单元2位于佩戴支架1的朝向人体颈部200一侧的方案来说,可以避免按摩单元2与人体颈部200干涉,造成佩戴不适等问题,而且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将按摩单元2从佩戴支架1上取下。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时,按摩单元2也可以安装于佩戴支架1的朝向绕颈空间10的一侧,此时,佩戴支架1的朝向绕颈空间10的一侧可以设置向外凹入的避让槽,将按摩单元2设于避让槽内,从而可以避免按摩单元2与人体颈部200的干涉,而且,此时,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可以背对佩戴支架1,即面对人体颈部200,从而可以实现在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情况下,按摩单元2对人体颈部200按摩的功能。
此外,当在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时,如果按摩单元2安装于佩戴支架1的背离绕颈空间10的一侧,且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朝向佩戴支架1时,可以在佩戴支架1上设置与按摩面相对设置的开孔,以使按摩面通过开孔对人体颈部200按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13所示,按摩单元2可以为多个且间隔开地设于佩戴支架1,从而可以减小整机的厚度,便于佩戴,且受力分散,佩戴省力,而且便于用户通过两只手分别拿取多个按摩单元2。但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按摩单元2还可以为多个且叠置设于佩戴支架1。由此,通过将多个按摩单元2层叠设置且安装至同一个佩戴支架1,从而可以将佩戴支架1的尺寸设置的较小,在用户佩戴时,降低佩戴支架1与用户皮肤发生干涉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叠置安装的多个按摩单元2中的每个均可单独与佩戴支架1可拆卸相连,以使叠置安装的多个按摩单元2的叠置顺序可变换。也就是说,叠置设置的每个按摩单元2均具备与佩戴支架1装配的能力,例如叠置设置的每个按摩单元2均可以通过磁吸连接、过盈连接、粘贴连接、真空吸附连接、卡扣连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与佩戴支架1可拆卸连接。由此,可以提高用户将分离状态的多个按摩单元2都装配回收纳状态的便利性,方便用户操作。此外,叠置设置的多个按摩单元2也可以通过磁吸连接、过盈连接、粘贴连接、真空吸附连接、卡扣连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相互可拆卸连接,这里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佩戴支架1可以关于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对称设置,从而当按摩单元2为多个且间隔开地设于佩戴支架1时,多个按摩单元2可以对称设于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的左右两侧,当按摩单元2为多个且叠置设于佩戴支架1时,每个按摩单元2可以关于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左右对称。由此,可以在尽量短的第一导线3长度下,更好地实现对人体肩背部两侧分别按摩。
需要说明的是,佩戴支架1的材质不限,可以为弹性结构,当将按摩单元2承载于弹性的佩戴支架1时,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转动佩戴支架1或者头部调整佩戴位置时,能够减小对按摩单元2的牵扯,降低对按摩单元2贴合的影响。
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还可以无连接,且按摩单元2通过第一导线3悬挂于佩戴支架1。由此,可以简化佩戴支架1与按摩单元2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且省去了用户从佩戴支架1上取下按摩单元2的操作,以及使用完毕后将按摩单元2安装回佩戴支架1的操作。并且,可以对按摩单元2的形态不作限制,即按摩单元2自身的形状和面积,可不受佩戴支架1的表面形状限制,且佩戴支架1也无需设置收纳按摩单元2的结构,有利于佩戴支架1的小型化,更适合长期佩戴。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导线3不能拉伸,此时按摩单元2可以垂挂于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甚至是中后部区域1c,使得佩戴支架1佩戴在用户颈部时,按摩单元2可自然搭靠于用户肩部位置,在不拉伸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肩部按摩,例如在设置了高周波等可长期使用的按摩功能时,更适合长期佩戴使用。
进一步地,当按摩单元2通过第一导线3悬挂于佩戴支架1时,第一导线3的伸出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还可以可拆卸地安装于佩戴支架1,或者可以设置设于佩戴支架1外的集线器6等,具体可拆卸方式可以参照上文描述,由此,可以缩短悬挂时,第一导线3的悬挂长度,从而有利于佩戴支架1的穿戴,避免穿戴过程中,由于按摩单元2悬垂过长与人体干涉等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佩戴支架1内设有发热件,发热件能够通过佩戴支架1的朝向绕颈空间10的一侧表面向人体传热。例如在一些可选示例下,发热件可以包括发热膜,即柔性电路板等,也就是说,可以在佩戴支架1内靠近其内的位置设置发热膜,使得佩戴支架1内侧能够提供热敷功能。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挂颈式按摩仪100,相对于披肩式的按摩仪,体积较小,便于佩戴,按摩位置容易调节,相对于按摩贴式的按摩仪,按摩单元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佩戴支架1的约束,佩戴稳定性较强,且可以缩短第一导线3长度,使得用户行动方便。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45)

1.一种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佩戴支架(1),所述佩戴支架(1)限定出绕颈空间(10),所述佩戴支架(1)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位置后侧的部分为所述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所述后部区域(1a)上具有出线口(11);
按摩单元(2),所述按摩单元(2)设于所述佩戴支架(1)外部,且可脱离所述佩戴支架(1)运动;
第一导线(3),所述第一导线(3)的内端(3a)内置于所述佩戴支架(1),所述第一导线(3)的外端(3b)由所述出线口(11)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1)外部且与所述按摩单元(2)相连,所述第一导线(3)的外端(3b)相对所述佩戴支架(1)具有活动余量,以能够跟随所述按摩单元(2)相对所述佩戴支架(1)运动且保持与所述按摩单元(2)相连,当所述按摩单元(2)与所述佩戴支架(1)分离设置,且当所述第一导线(3)的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自由时,所述按摩单元(2)可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拖拉所述第一导线(3)的外端下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的左右两侧分别作与所述中心平面(S)平行的第一辅助面(S1),所述后部区域(1a)的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辅助面(S1)之间的区域为所述佩戴支架(1)的中后部区域(1c),所述出线口(11)形成于所述中后部区域(1c),所述第一辅助面(S1)与所述中心平面(S)之间的距离最大为6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的左右两侧分别作与所述中心平面(S)平行的第二辅助面(S2),所述佩戴支架(1)的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二辅助面(S2)与所述第一辅助面(S1)之间的区域为出线区域(1d),所述出线口(11)形成于所述出线区域(1d),所述第一辅助面(S1)与所述中心平面(S)之间的距离为60mm,所述第二辅助面(S2)与所述中心平面(S)之间的距离为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口(11)为多个且分布在所述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出线口(11)分别伸出一根所述第一导线(3),所述按摩单元(2)为多个,以使每个所述第一导线(3)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按摩单元(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口(11)为两个且关于所述中心平面(S)左右对称设置,和/或每个所述出线口(11)与所述中心平面(S)在垂直于所述中心平面(S)的方向上的直线距离为30mm-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口(11)为一个且与所述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在垂直于所述中心平面(S)的方向上的直线距离为0mm-20mm,所述出线口(11)伸出一根所述第一导线(3),所述按摩单元(2)为一个且与所述第一导线(3)连接,所述按摩单元(2)包括至少两个按摩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的背离所述绕颈空间(10)的一侧表面为外表面,所述佩戴支架(1)的朝向所述绕颈空间(10)的一侧表面为内表面,至少一个所述出线口(11)形成在所述佩戴支架(1)的外表面上、或下表面上、或内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口(11)为多个且均形成在所述佩戴支架(1)的同侧表面上,或者,所述出线口(11)为多个且所述佩戴支架(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均形成有所述出线口(1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构造为:至少将所述第一导线(3)的穿设于所述出线口(11)处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出线口(11)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包括设于所述出线口(11)处的应力消除部(14),所述应力消除部(14)凸出于所述佩戴支架(1)的表面,且包裹所述第一导线(3)的穿设于所述出线口(11)处的部分,以使所述第一导线(3)的穿设于所述出线口(11)处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出线口(11)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消除部(14)凸出于所述佩戴支架(1)的表面的高度为1.5mm-5mm。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为包胶成型件且包括至少一层包胶层(1X),所述包胶层(1X)将所述第一导线(3)的位于所述佩戴支架(1)内的部分包裹固定,以使所述第一导线(3)的穿设于所述出线口(11)处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出线口(11)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口(11)处设有应力消除部(14),所述包胶层(1X)包裹所述应力消除部(14)的一部分,或者,所述包胶层(1X)包括多个包胶段(1Y),所述应力消除部(14)夹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包胶段(1Y)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口(11)为两个且分布在所述佩戴支架(1)的中心平面(S)的左右两侧,所述佩戴支架(1)包括第一包胶层(12),所述第一包胶层(12)包括:位于两个所述出线口(11)处的第一包胶段(121)、位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包胶段(121)之间的第二包胶段(12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包胶段(121)与所述佩戴支架(1)的相应侧端部之间的第三包胶段(123)。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还包括第二包胶层(13),所述第二包胶层(13)包胶于所述第一包胶层(12)外,所述第一包胶层(12)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包胶层(13)的硬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延伸方向上的至少一端外连接有手柄(4),至少一个所述手柄(4)包括电控装置(42),所述第一导线(3)的内端(3a)与所述电控装置(42)相连。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外分别连接有所述手柄(4),其中一个所述手柄(4)包括所述电控装置(42),另一个所述手柄(4)包括供电装置(43),所述挂颈式按摩仪(100)还包括第二导线(5),所述第二导线(5)位于所述佩戴支架(1)内且连接所述电控装置(42)和所述供电装置(43)。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为包胶成型件且包括至少一层包胶层(1X),所述包胶层(1X)将所述第二导线(5)包裹固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内设有塑性支撑件,所述塑性支撑件与所述第二导线(5)共同被约束套包裹,所述包胶层(1X)包裹所述约束套。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位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所述出线口(11)之间的长度固定且大于等于30mm。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位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所述出线口(11)之间的长度为30mm-100mm。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位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所述出线口(11)之间的长度可变化。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位于所述佩戴支架(1)内的部分不可由所述出线口(11)伸出,且所述第一导线(3)的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的长度可变化。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3)包括可伸缩的螺旋段(30)。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的外观面上具有敞开的收纳槽(15),所述第一导线(3)的位于所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包括所述螺旋段(30),且所述螺旋段(30)在收缩状态下可收纳于所述收纳槽(15)。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单元(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1),在所述按摩单元(2)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1)时,所述按摩单元(2)遮挡所述收纳槽(15)。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颈式按摩仪(100)还包括:集线器(6),所述第一导线(3)可拉出地收纳于所述集线器(6)。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线器(6)设置于所述佩戴支架(1)上或所述按摩单元(2)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集线器(6)设置于所述佩戴支架(1)上时,所述集线器(6)位于所述佩戴支架(1)的后部区域(1a)。
3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位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外端(3b)到所述出线口(11)之间的最小长度为30mm-60mm。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1)。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可与所述佩戴支架(1)磁吸配合,和/或,所述佩戴支架(1)的外观面上具有敞开的收纳槽(15),所述第一导线(3)的位于所述佩戴支架(1)外的部分可拆卸地设于所述收纳槽(15)。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3)的外端(3b)与所述按摩单元(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和/或,所述第一导线(3)的外端(3b)与所述按摩单元(2)的非按摩面相连。
34.根据权利要求1-33中任一项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单元(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1)。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按摩单元(2)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1)时,所述第一导线(3)的外端(3b)与所述按摩单元(2)的侧表面或背离所述佩戴支架(1)的外表面相连。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按摩单元(2)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1)时,所述第一导线(3)的伸出到所述佩戴支架(1)外的自然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出线口(11)到所述按摩单元(2)的接线端之间的最短连线长度。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长度与所述最短连线长度之差为0mm-10mm。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的所述后部区域(1a)具有承载部(17),所述按摩单元(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承载部(17);
或者,所述佩戴支架(1)的所述后部区域(1a)具有连接部,所述按摩单元(2)通过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地挂设于所述佩戴支架(1)。
39.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摩单元(2)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1)时,所述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朝向所述佩戴支架(1)。
40.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摩单元(2)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1)时,所述按摩单元(2)安装于所述佩戴支架(1)的背离所述绕颈空间(10)的一侧。
41.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单元(2)为多个且间隔开地设于所述佩戴支架(1),或者叠置设于所述佩戴支架(1)。
42.根据权利要求1-33中任一项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单元(2)与所述佩戴支架(1)无连接,且所述按摩单元(2)通过所述第一导线(3)悬挂于所述佩戴支架(1)。
43.根据权利要求1-33中任一项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支架(1)内设有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能够通过所述佩戴支架(1)的朝向所述绕颈空间(10)的一侧表面向人体传热。
44.根据权利要求1-33中任一项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单元(2)适于通过粘贴或真空吸附的方式附着于人体。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挂颈式按摩仪(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单元(2)包括硬质底座和由所述硬质底座承载的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包括具有粘接性的导电凝胶片、导电橡胶片和导电硅胶片中的至少一个。
CN202110247458.7A 2021-03-05 2021-03-05 挂颈式按摩仪 Pending CN1150253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47458.7A CN115025392A (zh) 2021-03-05 2021-03-05 挂颈式按摩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47458.7A CN115025392A (zh) 2021-03-05 2021-03-05 挂颈式按摩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5392A true CN115025392A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17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47458.7A Pending CN115025392A (zh) 2021-03-05 2021-03-05 挂颈式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2539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28166B2 (ja) 電極パッド
CN109621187A (zh) 低频按摩主机及可调式颈部按摩仪
CN215739801U (zh) 挂颈式按摩仪
CN109568762A (zh) 智能穿戴助眠装置
CA2867071A1 (en) Stimulation device
KR101907511B1 (ko) 근육 및 관절의 통증 완화를 위한 가변형 저주파 기기
CN115025392A (zh) 挂颈式按摩仪
CN111643254A (zh) 机械按摩与气压按摩眼部穴位热敷仪器
CN111035851B (zh) 应用于电刺激按摩仪的电极组件和颈椎电刺激按摩仪
KR20210049525A (ko) 착용이 가능한 상지 재활 장치
CN215741380U (zh) 挂颈式按摩仪
CN205793167U (zh) 一种线圈式耳机架
KR102171314B1 (ko) 진동 마사지 장치
CN209695773U (zh) 一种电动手腕按摩器
CN219049126U (zh) 眼罩
JP3551102B2 (ja) 低周波治療器
CN215840380U (zh) 挂颈式按摩仪
CN110454695A (zh) 一种头戴手持两用手电筒
CN111744105A (zh) 一种膈神经刺激可穿戴电极及方法
CN218391427U (zh) 眼罩
CN220558176U (zh) 耳部装置
CN218165484U (zh) 眼部按摩装置
CN215274386U (zh) 腰部按摩仪
CN209137778U (zh) 一种采用石墨烯加热的美颈仪
CN219049367U (zh) 佩戴架和按摩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