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8176U - 耳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耳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8176U
CN220558176U CN202223357224.7U CN202223357224U CN220558176U CN 220558176 U CN220558176 U CN 220558176U CN 202223357224 U CN202223357224 U CN 202223357224U CN 220558176 U CN220558176 U CN 220558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
driving
user
canal
external audito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572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思思
袁四军
王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8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81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耳部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包括佩戴部、及连接于所述佩戴部的支撑臂,所述佩戴部用以佩戴在用户的颈部;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壳;第一控制器,设于所述机壳,并与所述驱动组件电连接;以及耳道作用件,与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耳道作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臂并用以伸入用户的外耳道内,并作用于所述外耳道。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升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Description

耳部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01月21日提交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220196815.1、发明名称为“耳部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部装置。
背景技术
迷走神经在人类炎症、情绪和疼痛调节中均有参与,经研究表明刺激迷走神经可调节脑、心脏及胃肠功能,并对癫痫和抑郁症等有治疗效果。当然,除了上述医疗效果以外,简单按摩刺激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也能起到良好的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的作用,导致近些年采耳服务行业越发兴盛,以及用于按摩刺激耳部的耳部装置(即耳道护理装置)越来越得到重视。
目前耳道护理装置通常呈手柄状结构设置,并在一端配置有单个的按摩刷,用户需要一直手持耳道护理装置才能实现按摩刺激等护理功能。例如,专利文献CN111920582A(公开日为2020年11月13日)公开了一种耳鼻喉科护理用耳道护理装置及护理方法,耳道护理装置不仅能够用于对耳道进行清理,且还能够用于对耳朵周围进行按摩;具体地,该专利文献明确记载了“步骤1:将通气管上的阀门打开,之后手持中空握管将软性刷毛置于耳朵内,接着通过启动驱动电机......进而通过转动的固定杆和软性刷毛对耳道进行清理;步骤2:在需要按摩时,将固定杆和软性刷毛从连接管上拆下,之后将按摩头贴着耳朵附近......通过按摩头对耳朵周围进行按摩”。结合其附图可以看出,该耳道护理装置的中空握管用以供用户手持,并在一端配置有软性刷毛和按摩头以刺激耳道和耳朵周围,用户需持续捏住耳道护理装置的中空握管以使软性刷毛能够处于耳道内,或者使按摩头贴在耳朵上,从而完成对耳道或耳朵周围的按摩刺激。
可以理解,以专利文献CN111920582A为代表的现有技术中,用户需要一直手持耳道护理装置才能实现按摩刺激等护理功能,这不但持续占用一只手,而且时间长久了会导致手酸的问题,也即,现有技术的耳道护理装置存在使用不便捷的技术问题。
其次,以专利文献CN111920582A为代表的现有技术中,耳道护理装置通常被配置为体积较为小巧,这会导致在用户手持耳道护理装置进行使用时,其耳道护理装置的驱动电机离用户耳朵很近,并使用户能够感知到驱动电机的工作噪音,也即,现有技术的耳道护理装置还存在工作噪音容易传递至用户耳朵,并导致用户体验差的技术问题。
再者,以专利文献CN111920582A为代表的现有技术中,耳道护理装置的刺激方式单一,只能通过旋转的软性刷毛刺激耳道或通过振动的按摩头刺激耳朵周围,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刺激需求,也即,现有技术的耳道护理装置还存在刺激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刺激需求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耳部装置,旨在克服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耳部装置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包括佩戴部、及连接于所述佩戴部的支撑臂,所述佩戴部用以佩戴在用户的颈部;
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壳;
第一控制器,设于所述机壳,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以及
耳道作用件,与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耳道作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臂并用以伸入用户的外耳道内,并作用于所述外耳道。
可选地,所述耳道作用件包括第一毛状部,所述第一毛状部用以活动接触所述外耳道。
可选地,所述耳道作用件用以释放电流并作用于所述外耳道。
可选地,所述耳道作用件用以向所述外耳道进行热传递。
可选地,所述支撑臂转动连接于所述佩戴部,且转动轴线沿朝向所述外耳道的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臂长度可调节设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臂还设有振动马达。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传动软轴,所述传动软轴的一端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耳道作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支撑臂的靠近所述佩戴部的一端,或者设于所述佩戴部。
可选地,所述支撑臂具有相对的连接端和悬置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佩戴部连接,所述悬置端与所述耳道作用件连接,所述支撑臂设有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用以使所述悬置端具有朝靠近所述外耳道的方向位移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耳部装置还包括吹风组件,所述佩戴部对应所述吹风组件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朝向用户的头颈部设置,所述吹风组件用以经由所述出风口向外侧吹气。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朝向用户的耳部设置,所述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口的抚摸件,所述抚摸件具有第二毛状部,所述第二毛状部用以在所述吹风组件产生的气流的扰动下产生晃动,并接触刺激用户的耳部和/或颈部。
可选地,所述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佩戴部的磁疗片,和/或红外线光源,和/或转动按摩器,和/或振动按摩器。
可选地,所述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的耳廓作用机构,所述耳廓作用机构用以作用于用户的耳廓。
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近耳部和远耳部,所述近耳部设有入耳式耳塞,入耳式耳塞用以佩戴于所述外耳道,所述入耳式耳塞设有避让孔,耳道作用件能够穿设所述避让孔并安装于所述近耳部,所述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近耳部的音频播放器,所述音频播放器朝向所述避让孔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先将耳道作用件伸入外耳道,然后通过驱动组件自动产生对外耳道和/或外耳道上的迷走神经的刺激动作,能够让用户简单方便地享受到身心放松和缓解疲劳的功效。由于用户能利用佩戴部将耳部装置佩戴在身上,就不需要持续捏住耳部装置,从而改善耳部装置在使用时需持续占用一只手并引发手酸的技术问题,进而提升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其次,利用佩戴部抵靠在用户颈部来获取主要的支撑力,相较于整个耳部装置只依托耳道作用件挂靠在外耳道来获取支撑力的结构形式,能够避免耳道作用件对外耳道产生明显压迫感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该耳部装置的使用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耳部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耳部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3为图1中耳道作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耳道作用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驱动组件与深度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耳部装置第二实施例中驱动组件、深度调节件及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驱动组件与机壳在A处竖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8为耳部装置第三实施例中驱动组件、深度调节件及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耳部装置第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和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耳部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耳部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12为图11中耳部装置在B处竖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13为耳部装置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耳部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15为图1中耳廓作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耳廓作用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17为耳廓作用机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耳部装置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耳部装置的仰视图;
图20为耳部装置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耳部装置的仰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按摩刺激耳部的服务均由人工完成,例如采耳按摩服务业,存在服务手法不标准、不统一,导致用户体验感良莠不齐。所以,急需提供一种新的刺激耳部技术方案,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使刺激动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保证刺激动作的体验质量。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耳部装置,参照图1和2,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该耳部装置包括:
机壳10;
驱动组件20,设于机壳10;
第一控制器96,设于机壳10,并与驱动组件20连接;以及
耳道作用件30,与驱动组件20驱动连接,耳道作用件30用以伸入用户的外耳道内,并作用于外耳道。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先将耳道作用件30伸入外耳道,然后通过驱动组件20自动产生对外耳道和/或外耳道上的迷走神经的刺激动作,能够让用户简单方便地享受到身心放松和缓解疲劳的功效。由于该耳部装置是由工业化生产线统一生产制造,所以该耳部装置的刺激方式能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也即,在源头上统一把控刺激动作的质量,从而能够保证刺激动作的体验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零件设于机壳指的是既可以零件整体设于机壳10的外侧,或零件整体设于机壳10的内侧,又或者零件部分设于机壳10的外侧、部分设于机壳10的内侧。第一控制器96既可以是包含处理器的电子元器件,用于通过电路信号来控制驱动组件20,例如配置为印刷电路或集成电路;也可以是供用户手动操作的结构,例如配置为摇把或推拉杆,供用户摇动或推拉操作,摇把带动驱动组件20及其上的耳道作用件30旋转,或推拉杆带动驱动组件20及其上的耳道作用件30做伸缩运动。在第一控制器96配置为印刷电路或集成电路的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96与驱动组件20电连接,通过第一控制器96能够调节驱动组件20启闭和运行参数,例如在驱动组件20为转动电机、耳道作用件30为按摩羽毛,转动电机驱动按摩羽毛在外耳道内旋转按摩的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96能够调节驱动组件20的转速,从而调控耳道作用件30的旋转速度或转向,进而实现多功能、多运行模式地使用该耳部装置。
具体而言,该驱动组件20与耳道作用件30共同实现对外耳道刺激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抚摸刺激、微电流刺激和加热刺激等。
具体地,在抚摸刺激方式中,耳道作用件30具有毛状部(诸如动物毛发、羽毛),驱动组件20配置为转动电机,转动电机驱使毛状部在外耳道内进行旋转运动,并接触外耳道的表皮;或者是驱动组件20配置为直线电机,直线电机驱使第一毛状部在外耳道内进行相对外耳道的进退运动,并接触抚摸外耳道的表皮;从而实现对外耳道和/或迷走神经的刺激。
具体地,在微电流刺激方式中,驱动组件20配置为能产生微电流(例如医学应用中的低电平电流,在50微安至1000微安范围内)的电源电路和控制器,耳道作用件30配置为与控制器、电源电路均电连接的导电体(例如电极垫片),导电体接触外耳道并释放微电流,从而刺激外耳道和/或迷走神经。由于市场上微电流仪器的相关技术较为成熟,故在此不再展开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指的是印刷电路或集成电路等。
具体地,在加热刺激方式中,驱动组件20配置为电加热器,耳道作用件30配置为导热体,导热体伸入外耳道内,抵接并传递微量热能(避免烫伤的热能)给外耳道的表皮;或者是驱动组件20包括电源和与电源电连接的控制器,耳道作用件30配置为与电源电连接的电加热器;又或者是,驱动组件20配置为电源、与电源电连接的转动电机、驱动连接于转动电机的风轮、及设于风轮进风口或出风口处的电加热器,电加热器与电源电连接并用以对风轮产生的气流进行加热,耳道作用件30配置为内设有导风腔的导风体,导风体伸入外耳道内并输送气流,气流吹向外耳道的表皮,从而实现对外耳道和/或迷走神经的刺激。
当然,上述的每一种刺激方式除了独立施展以外,还可以互相结合施展,例如,将抚摸刺激和加热刺激结合施展,或是抚摸刺激和微电流刺激结合施展,又或者是微电流刺激和加热刺激结合施展等等。
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提出的耳部装置既可以安装在其他设备或设施上,例如按摩椅、理疗设备、护理设备或康护设备或家具上,从而结合其他设备或设施的基本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丰富的使用功能;也可以设置为可穿戴设备,从而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当然,该耳部装置还可以是设置为可穿戴设备,并与其他设备或设施可拆卸安装。其中,可穿戴设备指的是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诸如挂耳式耳机、头戴式耳机、挂脖式耳机,或VR/MR/AR眼镜等等,而耳部装置可参照这些可穿戴设备结构,设计成挂耳式、头戴式和挂脖式等可穿戴结构形式。
请参照图3和4,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耳部装置第一实施例中耳道作用件与传动软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耳道作用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道作用件30包括驱动连接于驱动组件20的安装部31、及设于安装部31的耳道按摩件32,耳道按摩件32用以在外耳道内活动并接触外耳道。如此,利用驱动组件20驱使安装部31及其上的耳道按摩件32在外耳道内活动,能够使耳道按摩件32活动接触外耳道表皮,从而达到接触刺激迷走神经并放松身心的功效,不仅结构简单且工作稳定可靠。具体而言,耳道按摩件32可以是受驱动组件20驱使而在外耳道内进行旋转动作,或者进行相对外耳道的进退动作。
请参照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道按摩件32包括第一毛状部321,第一毛状部321用以接触外耳道。具体而言,第一毛状部321可配置为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或弹性材质,也即,利用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或弹性材质等原材料制备成毛状单体,并可根据需要将多根毛状单体组合成束或成球,以形成类似羽毛或硅胶软刷或毛刷或棉签等结构;当然,也可以是只用一根毛状单体,例如一根马尾毛,直接作为第一毛状部321。需要说明是,天然纤维包括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植物纤维包括棉、麻和亚麻等,动物纤维包括诸如马尾毛、猪毛、山羊毛或羽毛等动物毛发;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其中人造纤维包括人造蛋白纤维、粘胶纤维、醋酯纤维和铜氨纤维等,合成纤维包括涤纶、锦纶和晴纶等;弹性材质包括硅胶、橡胶和弹性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等。如此,由于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制备或弹性材质容易获取或制备,且相关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成熟,所以能有效降低第一毛状部321的制造成本。另外,由这些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制备而成的第一毛状部321,能够制成毛状且单体纤细柔软,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抚摸刺激的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状部还可以配置为其他能制成柔软毛状的材料,或者是能制成柔性体或弹性体的材料,例如发泡海绵等。
另外,耳道作用件30配置为诸如鸭绒或鹅绒这类异常轻盈的羽毛时,第一驱动件可配置为通过音叉释放振动能量的振动器,该振动器所产生的振动能量,能够经由空气传播至羽毛上并使其产生颤动效果。又或者是将第一驱动件配置为音频播放器,这不仅能向用户提供音乐功能,还能利用音波能量来驱使羽毛产生颤动并刺激外耳道,从而实现双重功效。
请参照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毛状部321具有相对的安装段321a、按摩段321b、及连接于安装段321a与按摩段321b之间的支撑段321c,按摩段321b用以接触并刺激外耳道,安装段321a连接于安装部31,耳道按摩件32还包括设于支撑段321c的加强部322。具体而言,安装部对应安装段321a设有安装孔31b,安装段321a设于安装孔31b内,例如利用胶水将安装段321a固设在安装孔31b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安装段321a直接设于安装部31的端面上。如此,利用加强部322能改善第一毛状部321的支撑段321c结构强度,同时又不影响按摩段321b的柔软性,从而不仅能方便用户将第一毛状部321伸入外耳道的操作,还能降低耳道按摩件32折损的风险,从而提高耳道按摩件32的使用寿命。
加强部322的结构形式具有多种,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加强部322由落在支撑段321c的胶水固化成型设置,加强部322(胶水)还与安装部连接。具体而言,直接在第一毛状部321的支撑段321c上涂覆或滴上胶水,待胶水固化后自然能将支撑段321c上的多根毛状单体固定为一体,从而能对支撑段321c起到良好的结构加强作用。另外,由于加强部322(胶水)还与安装部连接,从而使加强部322能由安装部处获取到支撑作用力,从而进一步增强第一毛状部321的结构强度,降低第一毛状部321折损的风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加强部配置为套设于支撑段的外周的环套,环套连接于安装部;另外,环套还可以配置为弹性材质。如此,具有弹性的环套不仅能为第一毛状部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加强第一毛状部结构强度,还能在遇到强大阻力时会产生形变,从而避免对驱动组件造成强力阻抗而导致驱动组件故障的问题。具体而言,环套可以配置为硅胶套或橡胶套或PVC软管等。
请参照图1和3,为了便于拆装耳道作用件30,在第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包括第一驱动件21、及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的传动轴(请参照图1或5中的传动软轴22),安装部31可拆卸连接于传动轴。如此,便于拆卸耳道作用件30,以便收纳、清理或更换耳道作用件30,从而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部还可以是固设在传动轴上,第一毛状部可拆卸连接于安装部。
请参照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安装部31磁吸安装于传动轴。具体而言,可以是安装部31具有磁体部分,即安装部31的整体或部分材质配置为磁体,传动轴配置为磁性金属材质;也可以是传动轴配置为磁体,安装部31的整体或部分配置为磁性金属材质;又或者是传动轴和安装部31均配置为磁体等。如此,利用磁吸安装方式既方便拆装,又结构简单,以降低耳部装置的制造成本。当然,请参照图4,在耳道作用件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安装部31的一端配置为弹性材质,并设有用以供传动轴插设的插孔31a。具体而言,安装部31可以是硅胶或橡胶或PVC软管等;另外,安装部31既可以是整体采用弹性材质,也可以只在一端配置为弹性材质。
请参照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还包括套设于传动轴(传动软轴22)的护套管222,护套管222对应安装部设有圆柱孔22a,安装部31的一端能够插入圆柱孔22a并与传动轴(传动软轴22)磁吸安装,安装部31的插入圆柱孔22a的部分配置为圆柱体。具体而言,正常情况下安装部31会在磁吸作用力下随传动轴一起做旋转运动,但若是安装部31在旋转过程中受到外部强大的阻力,例如安装部31被外耳道的表皮抵靠住,或耳道作用件30被外耳道内异物抵挡住而承受较大阻力,导致该阻力矩大过磁吸力矩的情况下,安装部31就不再保持与传动轴同步旋转的状态,而是能够产生相对圆柱孔22a的转动,从而避免安装部31或耳道作用件30强行保持与传动轴同步旋转而对用户造成伤害的问题。也即,磁吸作用既能为安装部31提供一定的驱动力矩,以使安装部31与传动轴同步旋转,但又能在遇到强阻力时能让圆柱体相对圆柱孔22a旋转起来,从而使耳道作用件30在外耳道内遇到异常阻力时,能避免对用户造成伤害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传动轴既可以是常见的直线状转轴,也可以是传动软轴22。其中,市场上常见的传动软轴22产品通常直接配套有护套管222,则圆柱孔22a可以是成形于护套管222的一端,也即,安装部31的圆柱体穿过护套管222,并与护套管222内的传动软轴22端面磁吸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耳部装置还包括机壳,驱动组件设于机壳,机壳对应安装部设有圆柱孔,安装部的一端能够插入圆柱孔并与传动轴磁吸安装,安装部插入圆柱孔的部分配置为圆柱体。
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道作用件30设置有多个,至少两耳道作用件30的耳道按摩件32的形式设为不同。具体而言,耳道按摩件32的形式不同可以体现在结构、材质、长度、粗细和柔软度等方面,例如一耳道作用件30采用鹅羽毛作为耳道按摩件32,另一耳道作用件30也采用鹅羽毛作为耳道按摩件32但较前者更长或更粗,再一耳道作用件30则马尾毛作为耳道按摩件32。如此,向用户提供多种不同型号的耳道作用件30,供用户根据个人需求和使用场景来具体选择,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有耳道作用件30的耳道按摩件32均采用同一形式。
请参照图1和5,在第一实施例中,传动轴配置为传动软轴22,传动软轴22的一端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另一端连接于耳道作用件30。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1用以驱动传动软轴22旋转,具体而言,第一驱动件21可以是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液压马达或气动马达的其中一种。如此,利用传动软轴22能够沿曲线延伸的优势,便于更好地规划机壳10内的布置空间,从而使第一驱动件21及其他内部零件布置更加紧凑,有利于耳部装置的小型化设计。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驱动件直接利用自身的转轴直接驱动连接耳道作用件。
另外,机壳包括近耳部(请参照图1中支撑臂120或图10的入耳部)和远耳部(请参照图1中佩戴部110或图10的挂耳支架),耳道按摩件设于近耳部,第一驱动件设于远耳部。如此,在传动软轴22的支持下,使第一驱动件21远离耳道作用件30,从而降低第一驱动件运行时传递至耳道按摩件的工作噪音,进而能降低用户对第一驱动件工作噪音的感知程度,以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1,为了使耳道作用件30相对机壳10的伸出长度可调,在第一实施例中,机壳10设有用以供传动软轴22活动穿设的伸缩腔(附图中未示出)、及连通伸缩腔并朝向耳道作用件30设置的伸缩开口10b,耳部装置还包括深度调节件40,深度调节件40用以驱使传动软轴22做靠近或远离伸缩开口10b的伸缩运动。也即,深度调节件40能够驱使传动软轴22上的耳道作用件30相对机壳10的伸出长度,从而调节耳道按摩件32伸入外耳道内的深度。如此,使耳部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用户、及不同使用场景需求,其中,当用户更换不同形式的耳道作用件30时,可以根据耳道按摩件32的形态选择恰当的传动软轴22伸缩位置,从而得到更好的产品体验。
具体地,深度调节件40的安装结构具有多种形式,例如,请参照图2和5,在第一实施例中,深度调节件40连接于传动软轴22,传动软轴22的长度大于伸缩腔的长度设置。具体而言,传动软轴22在伸缩腔内的长度有富余,可以看出图2和5中传动软轴22具有弯折成Z字型的部分,则在深度调节件40的驱使下,该弯折部分可以被拉直以使传动软轴22的一端能够朝向伸缩开口10b靠近或伸出伸缩开口10b,而当该弯折部分被重新弯折起来时,传动软轴22的一端则会缩退回来。如此,只需单独驱使传动软轴22伸缩,即可实现对耳道作用件30的伸出长度,结构简单且传动软轴22的伸缩平顺稳定。
又例如,请参照图1和6,在耳部装置第二实施例中,深度调节件40连接于传动软轴22,第一驱动件21沿靠近或远离伸缩开口10b的方向滑动连接于机壳1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传动软轴2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伸缩腔的长度,也即,传动软轴22在伸缩腔内的长度未有富余,当传动软轴22在伸缩腔内伸缩时,会带动第一驱动件21做滑移运动。具体而言,机壳10设有滑槽10c,第一驱动件21对应滑槽10c凸设有滑块211,滑块211滑动连接于滑槽10c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机壳设有导向杆,第一驱动件设有滑环,滑环套设并滑动连接于导向杆。
当然,深度调节件40的安装结构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例如,请参照图1和8,在耳部装置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1沿靠近或远离伸缩开口10b的方向滑动连接于机壳10,深度调节件40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如此,通过深度调节件40直接驱使第一驱动件21在机壳10上滑动,也能够使第一驱动件21上的传动软轴22产生相对伸缩腔的伸缩运动,从而实现对耳道作用件30的伸出长度的调节。具体而言,深度调节件40配置为转动连接于机壳10的第二转动轮42,第二转动轮42设有第三啮合齿部421,第一驱动件21设有用以供第三啮合齿部421啮合连接的第四啮合齿部212。如此,利用第三啮合齿部421和第四啮合齿部212的啮合传动方式,能够使传动更加平顺稳定,从而使第一驱动件21的滑移更加平顺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深度调节件滑动连接于机壳的抵推滑块或推拉杆,抵推滑块或推拉杆还与第一驱动件连接。
当然,除了上述利用深度调节件40来手动调节耳道作用件30的伸出长度调节以外,还可以通过电动调节方式实现。具体地,请参照图1和9,在耳部装置第四实施例中,机壳10设有用以供传动软轴22活动穿设的伸缩腔、及连通伸缩腔并朝向耳道按摩件设置的伸缩开口10b,第一驱动件21沿靠近或远离伸缩开口10b的方向滑动连接于机壳10;驱动组件20还包括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的进退转轴23、及驱动连接于进退转轴23的进退轮24,进退轮24还滚动连接于机壳10,并用以驱使第一驱动件21相对机壳10滑移。如此,利用第一驱动件21在驱使传动软轴22旋转的同时,还驱使进退轮24相对机壳10滚动,并受滚动过程中机壳10对进退轮24的反作用力的影响,第一驱动件21能够沿靠近或远离伸缩开口10b的方向滑移,从而实现对耳道作用件30的伸出长度调节。也即,向用户提供电动调节功能,使耳道作用件30的伸出长度可由第一驱动件2121控制着调节到位,从而提高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具体地,请参照图9,在第四实施例中,机壳10对应进退轮24设有进退齿条11,进退齿条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驱动件21的滑动方向呈相并行设置,进退轮24的外周缘设有至少一凸齿241,凸齿241活动啮合于进退齿条11。需要说明的是,相并行指的是平行及近平行。如此,利用进退轮24上的凸齿241与进退齿条11之间啮合传动方式,能够使第一驱动件21相对滑槽10c的滑动更加平顺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进退轮配置为偏心凸轮,机壳对应进退轮设有胶条,偏心凸轮在旋转过程中,至少部分能够抵推胶条,并依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而使第一驱动件沿滑槽进行滑移。
当然,还可以将第四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结合到第二实施例中,从而向用户同时提供手动调节功能和电动调节功能。如此,利用深度调节件40和进退轮24向用户提供两种用以调节耳道作用件30伸出长度的操作方式,方便用户根据使用需求自行选择,例如可以先选择控制第一驱动件21驱使进退轮24来进行粗调,再选择手动操作深度调节件40来进行细调等;或者,只使用电动调节功能或只使用手动调节功能。
具体而言,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传动软轴22及进退轮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请参照图6,在将第四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结合到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第二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还包括减速器25,减速器25具有输入轴(附图中未示出)、第一输出轴(附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输出轴(附图中未示出),输入轴与第一驱动件21驱动连接,传动软轴22与第一输出轴驱动连接,进退转轴23与第二输出轴驱动连接。如此,利用一个第一驱动件21就能同时驱使传动软轴22旋转以及进退轮24滚动,简化驱动组件20的结构,有利于耳部装置小型化设计,并能降低耳部装置的制造成本。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驱动件设有两个,进退转轴与其中一个第一驱动件驱动连接,传动软轴与另一个第一驱动件驱动连接。也即,通过两个第一驱动件独立控制传动软轴和进退轮,有利于使耳部装置的运行逻辑做到更加丰富多变。
又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驱动件具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驱动组件还包括减速器,减速器具有输入轴、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输入轴与第一转轴驱动连接,传动软轴设有两个,两传动软轴分别与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驱动连接,进退转轴与第二转轴驱动连接。如此,利用一个第一驱动件同时驱使两个传动软轴及一个进退轮,能够显著简化驱动组件的结构,有利于耳部装置小型化设计,并能降低耳部装置的制造成本。
请参照图6,在第二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驱动组件20还包括第一减速齿轮26和第二减速齿轮27,第一减速齿轮26驱动连接于进退转轴23,第二减速齿轮27与第一减速齿轮26啮合连接,并相对固定地安装在进退轮24上,第二减速齿轮27的轴线与进退轮24的轴线呈相并行设置;进退轮24的外周缘设有一个凸齿241,凸齿241靠近进退齿条11且不与进退齿条11啮合设置。如此,能够使进退轮24与传动软轴22所转过的圆心角不一致,从而能够针对耳部装置的工作状态和关机状态下,对进退轮24实施不同控制方式。具体地,假设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的转速比为1,且第一减速齿轮26与第二减速齿轮27的传动比小于六分之一,则可以设定耳部装置处于工作状态下,第一输出轴按照正转6周和反转6周轮替的方式进行旋转,则当传动软轴22旋转时,进退轮24上的凸齿241未能转动一整周,也即,进退轮24始终不会与进退齿条11产生啮合,也就不会受进退齿条11的反作用力影响,所以第一驱动件21不会产生相对机壳10(进退齿条11)的滑移。然后再设定耳部装置处于关机状态下,第二输出轴按照预设转动方向一直旋转,直至进退轮24上的凸齿241与进退齿条11产生啮合,并驱使第一驱动件21复位至初始位置为止。其中,预设转动方向指的是,第二输出轴的转动能够使进退轮24沿靠近其初始位置(例如位于图6中进退齿条11的右端)的方向位移时,其转动的转动方向。如此,能够使进退轮24只起到驱使第一驱动件21复位的功能,也即,使进退轮24在耳部装置工作状态下不发挥作用,而只在耳部装置关机状态下发挥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关机状态指的是用户通过控制键选择切断耳部装置的工作电源,但此时耳部装置的工作电源仍未停止供电,会持续驱使第一驱动件21旋转,并利用进退轮24复位至初始位置后,工作电源才正式切断。当然,第一减速齿轮26和第二减速齿轮27还可以替换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及连接于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之间的皮带,又或者是替换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连接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链条;也即,实现减速的结构并不只局限于齿轮啮合结构上,只要是能够实现减速的结构均可。另外,第一减速齿轮26与第二减速齿轮27的传动比处于上述的范围,还可以是其他取值范围,例如,传动比设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或七分之一,或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等。
为提高深度调节件40驱使传动软轴22伸缩的平顺性,请参照图5,在第一实施例中,深度调节件40配置为转动连接于机壳10的第一转动轮41,第一转动轮41设有第一啮合齿部411,传动软轴22设有用以供第一啮合齿部411啮合连接的第二啮合齿部221。如此,利用第一啮合齿部411和第二啮合齿部221的啮合传动方式,能够使传动更加平顺稳定,从而使传动软轴22在伸缩腔内的伸缩运动更加平顺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深度调节件滑动连接于机壳的抵推滑块或推拉杆,抵推滑块或推拉杆还与传动软轴连接。
请参照图5,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啮合齿部411沿第一转动轮41的周向延伸,第二啮合齿部221至少部分环抱于第一啮合齿部411的外周设置。如此,能够增大第一啮合齿部411与第二啮合齿部221之间的有效啮合长度,从而使啮合传动更加平顺稳定,进而提高传动软轴22在伸缩腔内的伸缩平顺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第二啮合齿部呈直线状延伸设置。
请参照图5,在第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还包括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的减速器25,传动软轴22连接于减速器25。不失一般性地,在采用羽毛或马毛等作为第一毛状部321材质时,第一毛状部321在外耳道内轻缓运动能够起到更好的按摩刺激效果。所以,通过减速器25能够使耳道作用件30的旋转频率达到缓速状态,从而提高按摩刺激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减速器25,而是第一驱动件21直接与传动软轴22连接。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1具有第一转轴,第一驱动件21能够驱使第一转轴正转或反转。如此,利用第一驱动件21的正反转交替,能够使传动软轴22及其上的耳道按摩件32实现正反转,并在正反转切换时有片刻停顿,从而丰富刺激方式并提高刺激效果。
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部装置配置为可穿戴结构。如此,便于用户在不同场景中使用该耳部装置,降低该耳部装置的使用限制,也即,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使用灵活性及便捷性,从而能够随时随地向用户提供按摩刺激的服务。具体地,可穿戴结构具有多种形式,例如,请参照图1和2,在第一实施例中,机壳10包括佩戴部110、及连接于佩戴部110的支撑臂120,佩戴部110用以抵靠佩戴在用户头部或颈部,耳道作用件30安装于支撑臂120。如此,利用佩戴部110抵靠在用户头部或颈部,来获取主要的支撑力,相较于整个设备只依托耳道作用件30挂靠在外耳道来获取支撑力的结构形式,能够避免耳道作用件30对外耳道产生明显压迫感的问题,从而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使用舒适性。当然,请参照图10和11,在第五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机壳10包括相连接的挂耳支架130和入耳部140,挂耳支架130用以挂靠佩戴于耳廓上,入耳部140的一端安装有耳道作用件30,并用以伸入外耳道内,驱动组件20安装于挂耳支架130和/或入耳部140。具体而言,该挂耳支架130及入耳部140的结构可参考挂耳式耳机的结构形式,如此,使耳部装置做到更加精细小巧,从而更方便收纳和携带,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和灵活性。
又例如,请参照图13和14,在第六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机壳10包括两相对的悬臂部150、及连接部160,两悬臂部150的一端相互连接,并与连接部160连接,连接部160沿背离悬臂部150的方向延伸;耳部装置还包括控制件170,控制件170设有第一控制键97和第一控制器96,第一控制键97和第一驱动件21均与第一控制器96电连接,控制件170连接于连接部160的远离悬臂部150的一端;耳道作用件30设有两个,两耳道作用件30分别位于两悬臂部150上。也即,该耳部装置的结构可参考医用听诊器的结构形式,如此,能够简化耳部装置的结构,并降低该耳部装置的重量,从而不会使用户产生外耳道受耳道作用件30明显压迫的感觉,进而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使用舒适性。具体而言,第一控制器96可以配置为集成电路或印刷电路,第一控制键97可以是物理按键或触摸按键,又或者是集成于触摸屏显示器上的功能键;用户通过第一控制键97及第一控制器96能够调节第一驱动件启闭和运行参数,例如在第一驱动件为步进电机的实施例中,能够调节第一驱动件的转速,从而调控耳道按摩件32的旋转速度或转向,进而实现多功能、多运行模式地使用该耳部装置。其次,通过将控制件170设置在连接部160的远离悬臂部150的一端,当用户佩戴好该耳部装置后,能够方便用户查看并触碰到该第一控制键97,从而提高用户操作调控第一控制键97的便捷性。再者,当耳部装置悬垂在用户的胸前时,该耳部装置的重心会自然地落在其结构的对称中心线上,从而使位于两悬臂部150的两个耳道作用件30能保持受力平衡,避免一耳道作用件30施加在其对应的外耳道上的压力,大于另一耳道作用件30施加在其对应的外耳道上的压力的问题,进而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佩戴舒适性。
再例如,请参照图18和19,在第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机壳10包括两相对的挂耳部810、及连接于两挂耳部810之间的抵靠部820,抵靠部820能够抵靠在用户的头颈部,挂耳部810用以佩戴于耳廓上,挂耳部810设有入耳段811,入耳段811的一端安装有耳道作用件30,并用以伸入外耳道内,驱动组件20安装于抵靠部820和/或挂耳部810。具体而言,该挂耳部810及抵靠部820的结构可参考市场上常见的头戴式骨传导耳机的结构形式,如此,使用户的两只耳朵能够同时享受到耳部装置所提供的刺激动作,并且佩戴简便迅速,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1和2,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耳部装置的适配性,可选地,支撑臂120转动连接于佩戴部110,且转动轴线沿朝向外耳道的方向延伸设置;和/或,支撑臂120长度可调节设置。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撑臂120设有转动插销,佩戴部110对应支撑臂120设有转动孔,转动插销转动安装在转动孔内。如此,支撑臂120与佩戴部110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简单,且工作稳定可靠,有利于降低耳部装置的制造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佩戴部110朝向支撑臂120凸设有插管,支撑臂120设有用以供插管的管口边缘滑动连接的滑槽,滑槽沿插管的管口的周向延伸设置。而实现支撑臂120长度可调节的结构方案下文会详细介绍。如此,支撑臂120相对佩戴部110的倾角和伸出长度均可调节,便于用户根据个人需求将耳部装置调节到最佳佩戴位置,并使耳道作用件30能以更合适的姿态伸入到外耳道内,从而挺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1,为了丰富该耳部装置的使用功能,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支撑臂120的振动马达91。如此,利用振动马达91使支撑臂120产生振动,并利用支撑臂120件该振动传递至耳道作用件30上,从而让用户不仅体验到耳道按摩件32的接触刺激,还能体验到振感刺激,也即,丰富该耳部装置的使用功能,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其中,该振感刺激用以模拟现实采耳中的敲击响夹(音叉)所带来的酥麻感。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振动马达91设在佩戴部110或耳道作用件30上。
请参照图1,为了降低用户对第一驱动件21工作噪音的感知程度,在第一实施例中,传动软轴22的一端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另一端连接于耳道作用件30;第一驱动件21设于佩戴部110。如此,在传动软轴22的支持下,第一驱动件21能够被设置在佩戴部110上,以使第一驱动件21远离耳道作用件30,从而能降低第一驱动件21运行时传递至耳道作用件30的工作噪音,进而能降低用户对第一驱动件21工作噪音的感知程度,以提高用户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驱动件设于支撑臂的靠近佩戴部的一端。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1具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与传动软轴22连接,驱动组件20还包括套设于第一转轴上的偏心轮。如此,利用第一转轴带动偏心轮旋转,能够使第一驱动件21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效果,并将振动传递至佩戴部110,从而向用户的头部或颈部输送振感,以起到振动按摩的效果,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1,为了让该耳部装置更方便佩戴,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撑臂120具有相对的连接端121和悬置端122,连接端121与佩戴部110连接,悬置端122与耳道作用件30连接,支撑臂120设有第一弹性部123,第一弹性部123用以使悬置端122具有朝靠近外耳道的方向位移的趋势。具体而言,用户只需轻轻掰动悬置端122即可让耳道作用件30伸入外耳道内,然后再解除掰动悬置端122的外部作用力,悬置端122就会在第一弹性部123的弹性作用力驱使下,朝靠近用户耳朵的方向位移,从而使支撑臂120及其上的耳道作用件30佩戴更加贴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支撑臂120整体配置为具有弹性。其中,可以是支撑臂120整体配置为弹簧钢材质。
请参照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撑臂120包括两相对的第一臂本体124,连接端121和悬置端122分设于两第一臂本体124上,第一弹性部123连接于两第一臂本体124之间。如此,一方面,能够使第一弹性部123经由一第一臂本体124,从佩戴部110上获得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第一弹性部123的弹性形变更加平顺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另一第一臂本体124向耳道作用件30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耳道作用件30能保持相对支撑臂120位置稳定。
请参照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23配置为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一臂本体124连接。扭簧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优势,如此,能够简化支撑臂120结构,并降低该耳部装置的制造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23还可以是弹簧钢、压缩弹簧、弹性硅胶体或弹性橡胶体等。
请参照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具有连接端121的第一臂本体124包括第一臂部124a和第二臂部124b,第二臂部124b的一端对应第一臂部124a设有插孔(附图中未示出),另一端与佩戴部110转动连接;第一臂部124a的一端滑动插设于第二臂部124b上的插孔内,另一端与第一弹性部123连接。如此,利用第一臂部124a在插孔内的插拔滑动,实现第一臂部124a与第二臂部124b总长度可调,从而实现支撑臂120的长度可调,不仅结构简单,且调节方式易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两第一臂本体124之间还连接有波纹管段,波纹管段能够被拉伸或压缩。
在第一实施例中,振动马达91位于具有悬置端122的第一臂本体124上设置。如此,避免振动马达91产生的振动经第一弹性部123传导会有衰减的问题,从而提高耳道作用件30的震动刺激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振动马达位于具有连接端的第一臂本体上设置。
请参照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撑臂120还包括套设于第一弹性部123的外周的第一柔性套125,第一柔性套125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一臂本体124连接。具体而言,第二柔性套114可配置为硅胶套、橡胶套、织物套或皮套的至少一种。如此,利用第一柔性套125的柔软特性,当第一弹性部123产生弹性形变,并使两第一臂本体124产生相对位移时,第一柔性套125仍能保持与两第一臂本体124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在不影响支撑臂120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将第一弹性部123遮罩住,以使支撑臂120的外观更加整洁。
请参照图1和2,在第一实施例中,佩戴部110包括用以挂靠颈部的佩戴臂段111、连接臂段112、及连接于佩戴臂段111与连接臂段112之间的第二弹性部113,支撑臂120设有两个并分设于佩戴部110的两端,连接臂段112对应两支撑臂120设有两个并分别与两支撑臂120连接,两连接臂段112分别位于佩戴臂段111的两端设置;第二弹性部113用以使两连接臂段112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如此,能够使佩戴部110具有弹性形变的能力,既方便用户将佩戴部110挂靠在后颈部的操作,又能使佩戴部110佩戴时更好地贴合用户的颈部,从而提高佩戴舒适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佩戴部110的材质整体配置为弹性材质。
请参照图1和2,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113配置为扭簧,扭簧的一端与佩戴臂段111连接,另一端与连接臂段112连接。扭簧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优势,如此,能够简化支撑臂120结构,并降低该耳部装置的制造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113还可以是弹簧钢、压缩弹簧、弹性硅胶体或弹性橡胶体等。
请参照图1和2,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撑臂120还包括套设于第二弹性部113的外周的第二柔性套114,第二柔性套114的两端分别与两连接臂段112连接。具体而言,第二柔性套114可配置为硅胶套、橡胶套、织物套或皮套的至少一种。如此,利用第二柔性套114的柔软特性,当第二弹性部113产生弹性形变,并使两连接臂段112产生相对位移时,第二柔性套114仍能保持与两连接臂段112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在不影响支撑臂120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将第一弹性部123遮罩住,以使支撑臂120的外观更加整洁。
请参照图1和2,为了进一步丰富该耳部装置的使用功能,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吹风组件50,佩戴部110对应吹风组件50设有第一出风口110a,第一出风口110a朝向用户的头颈部设置,吹风组件50用以经由第一出风口110a向外侧吹气。如此,通过吹风组件50向用户的头部和/或颈部吹风,能够起到一定的吹气刺激效果,从而丰富该耳部装置的使用功能,并提高用户体验。
在第一实施例中,吹风组件50包括吹风件和加热件,加热件用以加热吹风件吹气的气流。具体而言,加热件可以设置在吹风件的进风口处,也可以设置在吹风件的内部气流通道,还可以设置在吹风件的第一出风口110a处。如此,通过加热件使吹风件吹向用户的气体得以升温,也即,向用户提供暖风吹气功能,能够提高该耳部装置的舒适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加热件,而只采用吹风件向用户提供常温的气流。
请参照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0a朝向用户的耳部设置,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第一出风口110a的抚摸件53,抚摸件53具有第二毛状部531,第二毛状部531用以在吹风组件50产生的气流的扰动下产生晃动,并接触刺激用户的耳部和/或颈部。具体而言,抚摸件53可配置为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例如动物纤维中的马尾毛、猪毛或羽毛等等,其特性是在气流扰动下能产生晃动或颤动现象,从而模拟出现实采耳中用羽毛轻抚用户脖颈或耳廓的接触刺激效果。如此,利用抚摸件53来刺激耳部(包括耳廓和耳根)或颈部,能够丰富该耳部装置的使用功能,并提高用户体验。另外,套设于第一驱动件21的第一转轴上的偏心轮,能够使第一驱动件21产生振动,并将振动经由佩戴部110传递至抚摸件53上,从而能够使抚摸件53产生更好的颤动效果,进而提高抚摸刺激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例中,抚摸件53与第一出风口110a可拆卸安装设置。具体而言,第一出风口110a的边缘设有插孔,抚摸件53的一端插设于插孔内。如此,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选装抚摸件53来实现抚摸刺激功能,并且可拆卸安装结构能方便用户将抚摸件53拆卸下来,以清洁或清理该抚摸件5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抚摸件53通过魔术贴可拆卸安装在第一出风口110a上。
请参照图1,为了进一步丰富该耳部装置的使用功能,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佩戴部110的磁疗片92、红外线光源93、按摩器94(包括转动按摩器和/或振动按摩器)。具体而言,利用磁疗片92向用户提供磁疗功能,利用红外线光源93向用户提供红外线理疗功能,利用按摩器94向用户提供头颈部按摩功能。由于实现这些功能的相关技术和结构较为成熟,所以就不在此一一赘述,其中,转动按摩器和振动按摩器可参考市场上常见按摩设备,例如按摩椅上的转动按摩头和振动按摩头的结构。
第一驱动件21的驱动电能来源具有多种方式,例如,请参照图2,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机壳10的第一充电电池951或电池安装舱,第一驱动件21与第一充电电池951或电池安装舱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安装舱指的是用于安装干电池或纽扣电池的安装舱。如此,通过在机壳10上配置独立电源,相较于利用电源线供电的方式,能够避免使用场景受限的问题,并提高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通过电源线从外部插座上获取驱动电能。
请参照图2,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机壳10上的第一控制器96和第一控制键97,第一控制键97、第一驱动件21、吹风件、振动马达91、磁疗片92、红外线光源93、按摩器94均与第一控制器96电连接。具体而言,第一控制键97可以是物理按键或触摸按键,又或者是集成于触摸屏显示器上的功能键。通过第一控制键97能够调节第一驱动件21、吹风件、振动马达91、磁疗片92、红外线光源93、按摩器94这些功能模块的启闭和运行参数,例如调节第一驱动件21的转速或正反转等。如此,在机壳10上配置有第一控制键97,能够方便用户直接操作第一控制键97以调控各功能模块。另外,前述的功能模块设置为均与第一充电电池951或电池安装舱电连接,并与第一控制器96电连接,也即,均从设于机壳10上的主电源上获取驱动电能。
请参照图2,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键97位于佩戴部110的背离用户头颈部的一侧;和/或,第一控制键97位于佩戴部110的靠近支撑臂120的一端。如此,在用户佩戴好该耳部装置后,能够方便用户触碰到该第一控制键97,从而提高用户操作调控第一控制键97的便捷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第一控制键97位于佩戴部110的朝向用户头颈部的一侧,或者是第一控制键97位于佩戴部110的远离支撑臂120的一端。
请参照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遥控器98和无线通信模块(附图中未示出),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一控制器96电连接,遥控器98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一控制器96通信连接。具体而言,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模块,也可以是蓝牙模块;第一控制器96配置为印刷电路板,并可将部分功能模块,例如无线通信模块和红外线光源93等集成在该印刷电路板上。如此,向用户同时提供遥控器98,方便用户根据使用场景来选择是通过第一控制键97还是通过遥控器98,以调控各功能模块,进而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请参照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与第一控制器96电连接的音频播放器99,音频播放器99设于机壳10上。不失一般性地,目前主流的音频播放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和骨传导两种,其中空气传播还可分为外放式、耳外式和入耳式等。容易理解地,外放式指的是音频播放器99设置在机壳10上远离耳部的区域,音频经过开放式空间及较远的空气传播路程才传播至鼓膜。当音频播放器99设置在机壳10上靠近耳部的区域时,音频播放器既可以位于外耳道的外侧,也可以位于外耳道内,耳外式指的是耳部装置没有伸入外耳道的部分,例如头戴式耳机;入耳式指的是耳部装置具有伸入外耳道的部分,例如入耳式耳机。本实施例中,音频播放器99既可以采用空气传播形式,也可以采用骨传导形式。如此,通过音频播放器99向用户提供音乐播放功能,使用户能一边接受耳道按摩刺激,一边聆听音乐或者催眠白噪音,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另外,还能够利用音频播放器99与第一驱动件21电连接,使第一驱动件21根据音频播放器99的工况和/或播放的音频内容来调整自身工况,例如第一驱动件21的转速根据音频的节奏快慢进行快慢速切换,或者是第一驱动件21的转动方向根据音量大小进行正反转切换等。需要说明的是,音频播放器的工况包括运行、暂停、终止、调节倍数播放及调节音量等等。
请参照图1,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支撑臂120的入耳式耳塞12,入耳式耳塞12用以佩戴于外耳道的出口处,入耳式耳塞12设有避让孔(附图中未示出),耳道作用件30能够穿设避让孔并传动软轴22连接,音频播放器99包括设于支撑臂120上的扬声器,扬声器靠近入耳式耳塞12,并朝向避让孔设置。如此,当用户佩戴好耳部装置后,利用扬声器朝向避让孔播放音频,该音频能够经由避让孔进入用户耳朵内,从而使音频的音强不会显著衰弱,进而为用户提供更佳的听觉享受。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扬声器还可以是位于支撑臂的其他区域,或者位于佩戴部上,且支撑臂或佩戴部对应扬声器设有出音孔。如此,通过音频外放的方式,向用户提供音乐播放功能。
在第一实施例中,音频播放器99还包括与第一控制器96电连接的存储模块。存储模块能够存储音频,从而为用户提供预设的音频供其选择,例如在存储模块内预存储一些能让人身心放松的轻音乐、古典音乐或白噪音等。具体而言,存储模块可以与第一控制器96集成在一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扬声器与无线通信模块电连接,利用无线通信模块,智能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就能够直接将音频传输至扬声器上进行播放。
请参照图1和2,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丰富该耳部装置的使用功能,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支撑臂120的耳廓作用机构60,耳廓作用机构60用以刺激用户的耳廓。如此,用户能够同时享受到耳道作用件30对外耳道的刺激,以及耳廓作用机构60对耳廓的刺激,让用户身心更加放松,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15和16,其中,图15为图1中耳廓作用机构60的结构示意图,此时耳廓作用件72未示出;图16为图15中耳廓作用机构60的右侧视图,此时耳廓作用件63已示出。在第一实施例中,耳廓作用机构60包括连接于支撑臂120的安装基座61、设于安装基座61的第二驱动件62、及驱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62的耳廓作用件63,耳廓作用件用以作用于用户的耳廓。具体而言,该第二驱动件62与耳道作用件30共同实现对耳廓刺激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抚摸刺激、微电流刺激和加热刺激等,详细的结构及原理可参照前述耳道作用件30与驱动组件20的相关技术方案,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第一实施例中,耳廓作用件63转动连接于安装基座61,耳廓作用件包括第三毛状部631,第三毛状部631用以活动接触耳廓。需要说明的是,耳廓作用件63的转动可以是绕自身轴线旋转,也可以是绕身外轴线旋转。具体而言,第二驱动件62可以是转动电机、液压马达或气动马达的其中一种,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62配置为转动电机。如此,通过耳廓作用件63的转动带动第三毛状部631的转动,能起到良好的抚摸刺激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耳廓作用件伸缩连接于安装基座,或滑动连接于安装基座。
当然,耳廓作用件63的刺激作用除了上述方式以外,还可以是滚动按摩刺激,例如,在耳廓作用机构另一实施例中,耳廓作用件配置为转动安装于安装基座的滚动体,滚动体用以滚动按摩耳廓。如此,利用滚动按摩也能对耳廓起到良好的按摩刺激效果,从而使用户放松身心。
具体地,在耳廓作用机构另一实施例中,安装基座设有安装腔及与安装腔连通的让位过孔,让位过孔沿第二驱动件的周向延伸,第二驱动件和传动件均收容于安装腔;第二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及驱动连接于驱动电机的转盘,耳廓作用件配置为滚动连接于转盘的滚珠,转盘对应滚珠设有限位槽,滚珠的一侧穿过让位孔并凸出安装基座设置,另一侧位于让位过孔与限位槽之间,滚珠凸出安装基座的部分用以滚动接触耳廓。进一步地,滚珠设有多个,多个滚珠在让位过孔内间隔排布设置。如此,通过转盘能同时驱动多个滚珠进行旋转,从而实现对耳廓的滚动按压,能够对耳廓起到良好的按摩刺激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安装基座上设有直线电机、驱动连接于直线电机的弹性杆,直线电机用以驱使弹性杆移动,滚动体转动连接于弹性杆的远离直线电机的一端。如此,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弹性杆移动,并使滚动体在耳廓上滚动,实现对耳廓的滚动按摩。
具体而言,第三毛状部631可配置为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或弹性材质,前文已经论述过相关材质制备第一毛状部321的技术方案,第三毛状部631可参考此技术方案,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如此,利用第三毛状部631能起到良好的抚摸刺激效果,并且由于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制备或弹性材质容易获取或制备,且相关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成熟,所以能有效降低第三毛状部631的制造成本。另外,由这些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制备而成的第三毛状部631,能够制成毛状且单体纤细柔软,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抚摸刺激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例中,耳廓作用机构60还包括传动件64,传动件64驱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62,并绕第二驱动件62的轴线旋转,耳廓作用件63设于传动件64。也即,传动件64及其上的耳廓作用件63绕第二驱动件62作公转,如此,能够增大耳廓作用件63转动时所覆盖区域的面积,从而能够对耳廓起到更全面的抚摸刺激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耳廓作用件63直接与第二驱动件62连接。
在第一实施例中,传动件64包括主动齿轮641和第一从动齿轮642,主动齿轮641驱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62,安装基座61设有内齿圈611,第一从动齿轮642啮合安装于内齿圈611与主动齿轮641之间,耳廓作用件63安装于第一从动齿轮642。如此,通过齿轮啮合传动方式,能够提高传动的平顺性和稳定性,从而使耳廓作用件63转动更加平顺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传动件还可以是驱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的旋转支臂,旋转支臂沿第二驱动件的径向延伸,耳廓作用件设于旋转支臂上。
当然,传动件的结构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例如,请参照图17,图17为耳廓作用机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传动件64包括设于安装基座的固定齿轮645、环设于固定齿轮645的外周的限位环646、及啮合连接于固定齿轮645的主动齿轮641,限位环646与固定齿轮645间隔形成有转动空间64b,第二驱动件(附图中未示出)与主动齿轮641驱动连接,并用以驱使主动齿轮641在转动空间64b内绕固定齿轮645的轴线转动,耳廓作用件(附图中未示出)设于主动齿轮641。
请参照图15,在第一实施例中,传动件64还包括第二从动齿轮643和行星架644,第二从动齿轮643啮合安装于第一从动齿轮642与主动齿轮641之间,主动齿轮641、第二从动齿轮643和第一从动齿轮642的轮毂均与行星架644连接。如此,利用第一从动齿轮642和第二从动齿轮643这两个从动齿轮,更容易调节传动件64的传动比,进而能够将耳廓作用件63的转速调节到更合理的范围内。
请参照图15,在第一实施例中,安装基座61设有安装腔61a及与安装腔61a连通的让位过孔61b,让位过孔61b沿第二驱动件62的周向延伸,第二驱动件62和传动件64均收容于安装腔61a,耳廓作用件63的一端穿设让位过孔61b并安装于第一从动齿轮642或行星架644。如此,将第二驱动件62和传动件64均收容在安装腔61a,不仅能对其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还能使耳廓作用机构60保持外观整洁。
在第一实施例中,耳廓作用件63可拆卸安装于第一从动齿轮642或行星架644。具体而言,第一从动齿轮642或行星架644设有插设孔64a,耳廓作用件63的一端穿过让位过孔61b并插设安装于该插设孔64a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耳廓作用件63通过魔术贴可拆卸安装在第一从动齿轮642或行星架644上,或者是耳廓作用件63固设于第一从动齿轮642或行星架644。
请参照图15,在第一实施例中,安装基座61还设有快拆安装部(请参照图15中安装插槽612),快拆安装部用以与机壳10可拆卸连接。如此,通过快拆安装部能够方便耳廓作用机构60与机壳10之间的拆装,当用户无此功能的使用需求时,可以方便地将耳廓作用机构60拆卸下来并收纳。其次,若该耳廓作用机构60出现故障时,方便对其维修或更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安装基座固设于机壳上。
请参照图15,在第一实施例中,快拆安装部配置为安装插槽612,安装插槽612用以供机壳10插设卡接。如此,将机壳10插设卡接到安装插槽612内即可实现耳廓作用机构60的安装,而将机壳10从安装插槽612内拔出即可实现拆卸,该快拆结构具有操作简便的优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快拆安装部配置为外螺纹柱,机壳10上对应外螺纹柱设有适配的内螺纹孔。
请参照图15,在第一实施例中,安装插槽612位于让位过孔61b的内侧,安装插槽612的槽壁面呈圆柱面设置,圆柱面对应的圆心角大于一百八十度;机壳10对应安装插槽612设有卡接圆柱体13。需要说明的是,让位过孔61b的内侧指的是让位过孔61b的靠近第二驱动件62的一侧。具体而言,卡接圆柱体13能够沿安装插槽612的径向,并经槽口插入安装插槽612内,并卡置在安装插槽612的槽壁上,从而实现机壳10与安装插槽612的安装。同理,卡接圆柱体13沿相反路径拔出安装插槽612即可实现拆卸。其次,由于卡接圆柱体13与安装插槽612是圆柱面抵接配合,所以卡接圆柱体13卡置在安装插槽612内仍能绕卡接圆柱体13的轴线旋转,从而使安装插槽612相对机壳10的倾角可调,也即,可以将耳廓作用件63调整至按摩耳廓上半部分,或者下半部分,又或者按摩脸颊。如此,安装插槽612与卡接圆柱体13的配合,能够方便根据个人需求,调整耳廓作用件63的抚摸刺激区域,从而提高该耳廓作用机构60的使用灵活性和便捷性。
另外,请参照图17,在耳廓作用机构又一实施例中,快拆安装部配置为安装插槽612,安装插槽612沿朝向槽口的方向呈渐扩设置,安装插槽612具有底壁、及两相对的侧壁,两侧壁上均凸设有卡凸612a,卡凸612a与底壁限定出卡接空间612b,卡接空间612b用以卡置机壳10。如此,卡置结构简单,且方便用户拆装耳廓作用机构。
第二驱动件62的驱动电能来源具有多种方式,例如,请参照图16,在第一实施例中,耳廓作用机构60还包括设于安装基座61的第二充电电池952或电池安装舱,第二驱动件62电连接于第二充电电池952或电池安装舱。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安装舱指的是用于安装干电池或纽扣电池的安装舱。如此,通过在安装基座61上配置独立电源,相较于利用电源线供电的方式,能够避免使用场景受限的问题,并提高耳廓作用机构60的使用便捷性。
当然,第二驱动件62的驱动电能还可以是来自机壳10上的电源(第一充电电池951或电池安装舱),具体地,在耳廓作用机构另一实施例中,耳廓作用机构60还包括在安装基座61上显露于外的电连接触点,电连接触点与第二驱动件62电连接,并用以与外部电源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外部电源指的是未设置在安装基座61上的电源,例如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外部电源指的是设于机壳10上的第一充电电池951或电池安装舱。如此,通过电连接触点从机壳10上的第一充电电池951或电池安装舱直接获取电能,从而简化耳廓作用机构60及耳部装置的结构,有利于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在第一实施例中,耳廓作用机构60还包括设于安装基座61的第二控制器65和第二控制键,第二控制器65与第二驱动件62电连接,第二控制键66电连接于第二控制器65。具体而言,第二控制键66可以是物理按键或触摸按键,又或者是集成于触摸屏显示器上的功能键。如此,利用第二控制键66能够控制第二驱动件62的启停或运行参数,例如调控第二驱动件62的转速,从而方便用户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是否开启该耳廓按摩功能,以及调控耳廓作用件63的工况,进而提高该耳廓作用机构60的使用灵活性和便捷性。当然,在安装基座61上设有电连接触点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驱动件62通过电连接触点与机壳10上的第一控制器96电连接(包括通信连接)。如此,利用机壳10上的第一控制键97来控制第二驱动件62的启停或运行参数。
请参照图10和11,在第五实施例中,挂耳支架130包括呈相对设置的主体部131和夹臂部132、及连接于主体部131与夹臂部132之间的过渡部133,夹臂部132与主体部131间隔形成有夹持空间130a,夹持空间130a用以避让耳廓。具体而言,用户只需将夹持空间130a对准自己的耳廓,然后将耳廓插入夹持空间130a内,即可实现对耳部装置的佩戴。这一挂耳支架130不仅结构简单小巧,而且方便用户进行佩戴和摘除的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挂耳支架130包括主体部131、及转动连接于主体部131的夹臂部132,设定一参考直线与夹臂部132的旋转轴线呈相交设置,夹臂部132沿该参考直线的周向延伸设置。
请参照图10,在第五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与驱动组件20电连接的第一控制键97,第一控制键97位于主体部131的背离夹臂部132的一侧。具体而言,第一控制键97可以是物理按键或触摸按键,又或者是集成于触摸屏显示器上的功能键。通过第一控制键97能够控制驱动组件20启停或运行参数,例如当驱动组件20包括转动电机和传动轴时,第一控制键97能够调节转动电机的转速,进而调控耳道按摩件32的旋转速度。如此,向用户提供第一控制键97,能够方便用户直接操作第一控制键97以调控驱动组件20。其次,将第一控制键97设置在主体部131的背离夹臂部132的一侧,当用户佩戴好该耳部装置后,能够方便用户触碰到该第一控制键97,从而提高用户操作调控第一控制键97的便捷性。
请参照图10至12,在第五实施例中,夹臂部132包括第一臂段1321和第二臂段1322,第一臂段1321连接于过渡部133,第二臂段132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臂段1321,另一端与入耳部140连接。具体而言,由于第二臂段1322能够相对第一臂段1321旋转,假设第二臂段1322位于初始位置时,耳道按摩件32是朝向用户的左耳,且该耳部装置佩戴于用户的左耳上;则当第二臂段1322相对第一臂段1321旋转一百八十度后,耳道按摩件32呈背离用户的左耳设置,此时可以将该耳部装置佩戴到用户的右耳上。如此,能够实现一耳部装置同时适用于用户左右两个耳朵的使用,也即,实现该耳部装置的左右耳通用,从而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使用灵活性和便捷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臂段1322固设于第一臂段1321,或者是第二臂段1322与第一臂段1321一体成型设置。
请参照图12,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臂段1321对应第二臂段1322设有卡接凸部132a,第二臂段1322设有用以供卡接凸部132a卡置的卡槽132b,卡槽132b沿第二臂段1322的旋转轴线的周向延伸,且对应的圆心角大于等于一百八十度。通过卡接凸部132a与卡槽132b的配合,不仅结构简单,还能够使旋转平顺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臂段1321设有用以供第二臂段1322插设的转动孔、及连通转动孔的螺纹通孔,耳部装置还包括机米螺钉,机米螺钉的一端能够穿设螺纹通孔并抵靠在第二臂段1322的外周面上。
请参照图10,在第五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包括第一驱动件21和传动软轴22,传动软轴22的一端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另一端连接于耳道作用件30,第一驱动件21位于挂耳支架130。如此,在传动软轴22的支持下,第一驱动件21能够被设置在挂耳支架130上,以使第一驱动件21远离耳道作用件30,从而能降低第一驱动件21运行时传递至耳道作用件30的工作噪音,进而能降低用户对第一驱动件21工作噪音的感知程度,以提高用户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驱动件21设于过渡部133或夹臂部132上。
请参照图10和11,为了使耳道作用件30相对机壳10的伸出长度可调,在第五实施例中,挂耳支架130内设有第一腔体(附图中未示出),入耳部140设有第二腔体(附图中未示出)、及连通于第二腔体一端的伸缩开口10b,第二腔体的另一端与第一腔体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用以供传动软轴22活动穿设,耳道作用件30穿设伸缩开口10b并与传动软轴22连接,耳部装置还包括深度调节件40,深度调节件40用以驱使传动软轴22做靠近或远离伸缩开口10b的伸缩运动。也即,深度调节件40能够驱使传动软轴22上的耳道作用件30相对机壳10的伸出长度,从而调节耳道按摩件32伸入外耳道内的深度。如此,使耳部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用户、及不同使用场景需求,其中,当用户更换不同形式的耳道作用件30时,可以根据耳道按摩件32的形态选择恰当的传动软轴22伸缩位置,从而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10和11,在第五实施例中,深度调节件40配置为转动连接于挂耳支架130的第三转动轮43,第三转动轮43设有第五啮合齿部431,第一驱动件21设有用以供第五啮合齿部431啮合连接的第六啮合齿部213。如此,利用第五啮合齿部431和第六啮合齿部213的啮合传动方式,能够使传动更加平顺稳定,从而使第一驱动件21的滑移更加平顺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深度调节件滑动连接于挂耳支架的抵推滑块或推拉杆,抵推滑块或推拉杆还与第一驱动件连接。
请参照图10和11,在第五实施例中,挂耳支架130对应第三转动轮43设有安装过孔130b,第三转动轮43的外周缘至少部分显露于安装过孔130b。具体而言,第三转动轮43的外周缘用于供用户抵推,以被拨动地产生旋转。如此,能够方便用户对深度调节件40的操作。
请参照图10和11,在第五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挂耳支架130的吹风组件50,挂耳支架130对应吹风组件50设有第二出风口130c,第二出风口130c朝向用户的头颈部设置,吹风组件50用以经由第二出风口130c向外侧吹气。如此,通过吹风组件50向用户的头部和/或颈部吹风,能够起到一定的吹气刺激效果,从而丰富该耳部装置的使用功能,并提高用户体验。
在第五实施例中,吹风组件50包括吹风件和加热件,加热件用以加热吹风件吹气的气流。具体而言,加热件可以设置在吹风件的进风口处,也可以设置在吹风件的内部气流通道,还可以设置在吹风件的第二出风口130c处。如此,通过加热件使吹风件吹向用户的气体得以升温,也即,向用户提供暖风吹气功能,能够提高该耳部装置的舒适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加热件,而只采用吹风件向用户提供常温的气流。
请参照图10和11,在第五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入耳部140的耳廓按摩组件70,耳廓按摩组件70用以按摩刺激用户的耳廓。具体而言,耳廓按摩组件70对耳廓的刺激方式具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抚摸刺激、微电流刺激和加热刺激等等。如此,用户能够同时享受到耳道作用件30对外耳道的刺激,以及耳廓按摩组件70对耳廓的刺激,让用户身心更加放松,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10,在第五实施例中,入耳部14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41和第二端142,耳道作用件30设于第一端141,耳廓按摩组件70包括设于入耳部140内的第二驱动件71、及活动连接于第二端142的耳廓作用件72,耳廓作用件72用以抚摸耳廓。具体而言,耳廓作用件72可配置为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例如动物纤维中的马尾毛、猪毛或羽毛等等。如此,利用耳廓作用件72能起到抚摸刺激耳廓的效果,并且耳廓按摩组件70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该耳廓按摩组件70的制造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耳廓按摩组件70的具体结构还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中耳廓作用机构60的技术方案。
请参照图10,在第五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挂耳支架130的第一控制器96、与第一控制器96电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附图中未示出)、及遥控器(附图中未示出),遥控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一控制器96通信连接。具体而言,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模块,也可以是蓝牙模块;第一控制器96配置为印刷电路板,并可将部分功能模块,例如无线通信模块和扬声器等集成在该印刷电路板上。如此,向用户同时提供遥控器,方便用户根据使用场景来选择是通过第一控制键97还是通过遥控器,以调控各功能模块,进而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请参照图10,在第五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与第一控制器96电连接的音频播放器99,音频播放器99设于入耳部140或挂耳支架130上。不失一般性地,目前主流的音频播放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和骨传导两种,其中空气传播还可分为外放式、耳外式和入耳式等。容易理解地,外放式指的是音频播放器99设置在机壳10上远离耳部的区域,音频经过开放式空间及较远的空气传播路程才传播至鼓膜。当音频播放器99设置在机壳10上靠近耳部的区域时,音频播放器既可以位于外耳道的外侧,也可以位于外耳道内,耳外式指的是耳部装置没有伸入外耳道的部分,例如头戴式耳机;入耳式指的是耳部装置具有伸入外耳道的部分,例如入耳式耳机。本实施例中,音频播放器99既可以采用空气传播形式,也可以采用骨传导形式。如此,通过音频播放器99向用户提供音乐播放功能,使用户能一边接受耳道按摩刺激,一边聆听音乐或者催眠白噪音,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而言,请参照图10,在第五实施例中,入耳部140还包括设于第一端141的入耳式耳塞12,入耳式耳塞12用以佩戴于外耳道的出口处,入耳式耳塞12设有避让孔(附图中未示出),耳道作用件30能够穿设避让孔并与传动软轴22连接,音频播放器99包括设于入耳部140的扬声器,扬声器靠近入耳式耳塞12设置,并朝向避让孔设置。如此,当用户佩戴好耳部装置后,利用扬声器朝向避让孔播放音频,该音频能够经由避让孔进入用户耳朵内,从而使音频的音强不会显著衰弱,进而为用户提供更佳的听觉享受。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扬声器还可以是位于入耳部140的其他区域,或者位于挂耳支架130上,且入耳部140或挂耳支架130对应扬声器设有出音孔。如此,通过音频外放的方式,向用户提供音乐播放功能。
在第五实施例中,音频播放器99还包括与第一控制器96电连接的存储模块。存储模块能够存储音频,从而为用户提供预设的音频供其选择,例如在存储模块内预存储一些能让人身心放松的轻音乐、古典音乐或白噪音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扬声器与无线通信模块电连接,利用无线通信模块,智能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就能够直接将音频传输至扬声器上进行播放。
请参照图13和14,在第六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21、及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的传动软轴22,第一驱动件21用以驱使传动软轴22旋转,耳道作用件30与传动软轴22驱动连接,并用以旋转接触外耳道;第一驱动件21设于控制件170,或连接部160,或悬臂部150的靠近连接部160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传动软轴22对应两个耳道作用件30设有两个,并与两个耳道作用件30一一对应。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驱动件配置为转动电机,例如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如此,在传动软轴22的支持下,在传动软轴22的支持下,驱动件21能够被设置在机壳10上远离耳道作用件30的区域,从而能降低第一驱动件21运行时传递至耳道作用件30的工作噪音,进而能降低用户对第一驱动件21工作噪音的感知程度,以提高用户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还可以是液压马达或气动马达。
请参照图13和14,驱动组件20还包括减速器25,减速器25具有输入轴(附图中未示出)、第一输出轴(附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输出轴(附图中未示出),输入轴与第一驱动件21驱动连接,两传动软轴22分别与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驱动连接。如此,利用一个驱动件21同时驱使两个传动软轴22,能够显著简化驱动组件20的结构,有利于耳部装置小型化设计,并能降低耳部装置的制造成本。并且,利用减速器25能够使耳道作用件30的旋转速度调整到缓速,而起到更佳的抚摸刺激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驱动件具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其中一个传动软轴与第一转轴驱动连接,另一个传动软轴与第一转轴驱动连接;或者是,第一驱动件设有两个,其中一个第一驱动件与一传动软轴连接,另一个第一驱动件与另一传动软轴连接。
请参照图13和14,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1位于控制件170内,传动软轴22的一端依次穿设控制件170、连接部160及悬臂部150,并与耳道作用件30连接。如此,将第一驱动件21及传动软轴22均收纳在机壳10内,既能够对这两者起到良好保护作用,又能够使耳部装置的外观更加整洁美观,并避免传动软轴22外露时钩住其他物品的问题,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传动软轴22贴附于控制件170、连接部160及悬臂部150的外周面。
请参照图13,一悬臂部150朝向另一悬臂部150凸设有入耳部140,入耳部140设有入耳式耳塞12,入耳式耳塞12用以佩戴于外耳道的出口处,入耳式耳塞12对应传动软轴22设有避让孔(附图中未示出),耳道作用件30能够穿设避让孔并与传动软轴22驱动连接。如此,通过入耳式耳塞12能够有效阻挡外界噪音进入外耳道,从而为用户营造更加清净的使用环境,进而提高用户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入耳部140,悬臂部150对应传动软轴22设有避让孔,耳道作用件30能够穿设避让孔并与传动软轴22驱动连接。
请参照图13和14,在第六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悬臂部150的挂脖部190,挂脖部190用以佩戴于用户的颈部。如此,通过挂脖部190从用户颈部获取支撑力,能够降低该耳部装置经悬臂部150从外耳处获取支撑力的要求,也即,减轻该耳部装置对外耳道的压迫力,从而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性。
请参照图13和14,在第六实施例中,挂脖部190转动连接于悬臂部150,且转动轴线沿两悬臂部150的排布方向延伸设置。如此,能够使挂脖部190利用转动来调节其相对悬臂部150的夹角角度,从而方便用户将挂脖部190佩戴在脖颈处后,将悬臂部150转动至合适的夹角,也即,将该耳部装置调整到适宜佩戴的姿态,进而提高用户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悬臂部150和/或挂脖部190的长度可调节。
具体而言,在第六实施例中,悬臂部150设有转动插销,挂脖部190对应悬臂部150设有转动孔,转动插销转动安装在转动孔内。如此,悬臂部150与挂脖部190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简单,且工作稳定可靠,有利于降低耳部装置的制造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挂脖部190朝向悬臂部150凸设有插管,悬臂部150设有用以供插管的管口边缘滑动连接的滑槽,滑槽沿插管的管口的周向延伸设置。
请参照图13和14,在第六实施例中,挂脖部190具有相对的两挂靠臂191,两挂靠臂191分别与两悬臂部150连接,一挂靠臂191可拆卸连接于另一挂靠臂191。如此,利用两挂靠臂191同时从用户颈部获取支撑力,能够使耳部装置佩戴更加平稳。并且,由于两挂靠臂191之间设置为可拆卸安装,能够方便用户将头部穿过两悬臂部150及两挂靠臂191之间形成的间隙,也即,方便用户将挂脖部190佩戴在后颈处。具体而言,两挂靠臂191之间可以是通过卡接结构或螺钉锁附结构或魔术贴等实现可拆卸安装,用户在佩戴前先将两挂靠臂191拆分开,以使两悬臂部150位于胸前而挂靠臂191位于后颈,然后将耳道作用件伸入至外耳道内,再将两挂靠臂191在后颈处安装连接到一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挂脖部190配置为弹性绷带或弹性体。其中,弹性体的材质可以是硅胶或橡胶等。
在第六实施例中,悬臂部150具有弹性设置,以使两耳道作用件30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具体而言,悬臂部150可以局部具有弹性设置,例如悬臂部150至少部分配置为弹性材质,或连接部160至少部分配置为弹性材质。需要说明的是,弹性材质指的是由该材质制备而成的零件具有弹性形变的能力,具体地,悬臂部150和/或连接部160可以是弹簧钢、硅胶体、橡胶体或弹簧的其中一种。如此,利用悬臂部150的弹性形变,能够方便用户掰开两悬臂部150,以使耳道作用件30能更轻松地伸入外耳道内,并在用户解除外部作用力后,悬臂部150受弹性作用力而相互靠拢,以使耳道作用件30能更好地贴服在耳朵上,从而降低耳道作用件30意外从外耳道上滑脱的风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悬臂部150配置为波纹管,或配置为可弯折的金属支架,例如市场上常见的懒人手机支架中的金属支架。
在第六实施例中,悬臂部150与连接部160一体成型设置。如此,能够简化耳部装置的结构和制造工艺,从而降低的制造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悬臂部150与连接部160分体设置,并通过焊接、螺钉锁附、卡接结构或铆钉固定在一起。
在第六实施例中,悬臂部150的外周套设有软质材料层。具体而言,软质材料层可以是硅胶套或橡胶套这类分体零件,也可以是与悬臂部150成型为一体的软质材料层,例如将软质材料喷涂或包胶注塑在悬臂部150外周面上。如此,通过软质材料层能够提升悬臂部150的手感和触感,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悬臂部150的外周面直接显露于外。
请参照图18和19,在第七实施例中,挂耳部810还包括呈相对设置的主体段812和夹臂段813、及连接于主体段812与夹臂段813之间的过渡段814,夹臂段813与主体段812间隔形成有夹持空间810a,夹持空间810a用以避让耳廓,入耳段811连接于夹臂段813。具体而言,用户只需将夹持空间810a对准自己的耳廓,然后将耳廓插入夹持空间810a内,即可实现对耳部装置的佩戴。这一挂耳部810不仅结构简单小巧,而且方便用户进行佩戴和摘除的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挂耳部810包括主体段812、及转动连接于主体段812的夹臂段813,设定一参考直线与夹臂段813的旋转轴线呈相交设置,夹臂段813沿该参考直线的周向延伸设置。
在第七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第一控制器、及与第一控制器电连接的音频播放器,音频播放器设于挂耳部810或抵靠部820上。不失一般性地,目前主流的音频播放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和骨传导两种,其中空气传播还可分为外放式、耳外式和入耳式等。容易理解地,外放式指的是音频播放器设置在机壳上远离耳部的区域,音频经过开放式空间及较远的空气传播路程才传播至鼓膜。当音频播放器设置在机壳上靠近耳部的区域时,音频播放器既可以位于外耳道的外侧,也可以位于外耳道内,耳外式指的是耳部装置没有伸入外耳道的部分,例如头戴式耳机;入耳式指的是耳部装置具有伸入外耳道的部分,例如入耳式耳机。本实施例中,音频播放器既可以采用空气传播形式,也可以采用骨传导形式。如此,通过音频播放器向用户提供音乐播放功能,使用户能一边接受耳道按摩刺激,一边聆听音乐或者催眠白噪音,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18和19,在第七实施例中,音频播放器配置为骨传导形式,夹臂段813对应音频播放器设有贴附凸部815,音频播放器设于贴附凸部815,且与入耳段811呈相对设置。如此,通过贴附凸部815贴附在耳部的外侧,以抵靠在颅骨上并传导声波,就能够向用户提供音频播放功能。由于是骨传导形式传导声波,所以音频播放器的布置不会影响到入耳段811及耳道作用件的布置,并且耳道作用件在外耳道内的刺激动作不会明显影响到声波传导,从而向用户提供良好的耳道刺激功能和音频播放功能。
在第七实施例中,可选地,入耳段811可拆卸安装于夹臂段813。如此,当用户只有利用音频播放器听音乐的需求时,能够方便地将入耳段81及其上的耳道作用件30拆卸下来,从而快速获取一个骨传导耳机产品,并能够减轻该耳部装置的重量,进而提升佩戴舒适性。当有刺激外耳道的需求时,再将入耳段811安装到夹臂段813即可。具体而言,入耳段811可以通过螺钉锁附、卡扣结构和魔术贴等的其中至少一种,安装在夹臂段813;当然,也可以是入耳段811连接有弹性绷带或弹性套管,并利用弹性绷带或弹性套将入耳段811套设在夹臂段813上。
在第七实施例中,可选地,贴附凸部815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夹臂段813。如此,当用户只有刺激外耳道的需求时,能够方便地将贴附凸部815及其上的音频播放器拆卸下来,从而能够减轻该耳部装置的重量,进而提升佩戴舒适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贴附凸部815和入耳段811分别固设于夹臂段813。
在第七实施例中,过渡段814具有弹性设置,用以使夹臂段813和主体段812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具体而言,过渡段814可以局部具有弹性,也可以是整体具有弹性。例如过渡段814部分配置为弹性材质,或整体配置为弹性材质。需要说明的是,弹性材质指的是由该材质制备而成的零件具有弹性形变的能力,具体地,过渡段814可以是硅胶体、橡胶体、弹簧钢或弹簧的其中一种。如此,利用过渡段814的弹性形变,能够方便用户佩戴,并使耳道作用件能够更轻松地伸入外耳道内,以及能够让贴附凸部815更好地贴附在脸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过渡段814配置为波纹管,或配置为可弯折的金属支架,例如市场上常见的懒人手机支架中的金属支架。
在第七实施例中,抵靠部820具有弹性设置,用以使两挂耳部810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具体而言,抵靠部820可以局部具有弹性,也可以是整体具有弹性。例如抵靠部820部分配置为弹性材质,或整体配置为弹性材质。具体地,抵靠部820可以是硅胶体、橡胶体、弹簧钢或弹簧的其中一种。如此,利用抵靠部820的弹性形变,能够方便用户佩戴,并使耳道作用件能够更轻松地伸入外耳道内,以及能够让贴附凸部815更好地贴附在脸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抵靠部820配置为波纹管,或配置为可弯折的金属支架,例如市场上常见的懒人手机支架中的金属支架。
请参照图18和19,在第七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与驱动组件电连接的第一控制键97,第一控制键97位于主体段812的背离夹臂段813的一侧。具体而言,第一控制键97可以是物理按键或触摸按键,又或者是集成于触摸屏显示器上的功能键。通过第一控制键97能够控制驱动组件启停或运行参数,以及音频播放器的音量大小等,例如当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传动轴时,第一控制键97能够调节电机的转速,进而调控耳道按摩件的旋转速度。如此,向用户提供第一控制键97,能够方便用户直接操作第一控制键97以调控驱动组件。其次,将第一控制键97设置在主体段812的背离夹臂段813的一侧,当用户佩戴好该耳部装置后,能够方便用户触碰到该第一控制键97,从而提高用户操作调控第一控制键97的便捷性。
在第七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与第一控制器电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及遥控器,遥控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一控制器通信连接。具体而言,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模块,也可以是蓝牙模块;第一控制器配置为印刷电路板,并可将部分功能模块,例如无线通信模块等集成在该印刷电路板上。如此,向用户同时提供遥控器,方便用户根据使用场景来选择是通过第一控制键97还是通过遥控器,以调控各功能模块,进而提高该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在第七实施例中,音频播放器还设有与第一控制器电连接的存储模块。存储模块能够存储音频,从而为用户提供预设的音频供其选择,例如在存储模块内预存储一些能让人身心放松的轻音乐、古典音乐或白噪音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音频播放器与无线通信模块电连接,利用无线通信模块,智能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就能够直接将音频传输至音频播放器上进行播放。
请参照图18和19,在第七实施例中,耳部装置还包括与第一控制器电连接的充电电池(附图中未示出)、及与充电电池电连接的充电接口830,充电接口830设于挂耳部810或抵靠部820。如此,通过在机壳10上配置独立电源,相较于利用电源线供电的方式,能够避免使用场景受限的问题,并提高耳部装置的使用便捷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通过电源线从外部插座上获取驱动电能。
请参照图19,在第七实施例中,充电接口830位于主体段812的朝向夹臂段813的一侧。如此,当用户佩戴好耳部装置后,充电接口830不会显露于外,既能够保护充电接口830,又能够使耳部装置整体外观看起来更加整洁,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18,在第七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包括第一驱动件21和传动软轴22,传动软轴22的一端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另一端连接于耳道作用件,第一驱动件21位于主体段812。如此,在传动软轴22的支持下,第一驱动件21能够被设置在主体段812上,以使第一驱动件21远离耳道作用件,从而能降低第一驱动件21运行时传递至耳道作用件的工作噪音,进而能降低用户对第一驱动件21工作噪音的感知程度,以提高用户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驱动件21设于过渡段814或夹臂段813上。
请参照图18,在第七实施例中,入耳段811设有入耳式耳塞12,入耳式耳塞12用以佩戴于外耳道的出口处,入耳式耳塞12对应传动软轴22设有避让孔(附图中未示出),耳道作用件30能够穿设避让孔并与传动软轴22驱动连接。如此,通过入耳式耳塞12能够有效阻挡外界噪音进入外耳道,从而为用户营造更加清净的使用环境,进而提高用户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入耳段811,悬臂部150对应传动软轴22设有避让孔,耳道作用件30能够穿设避让孔并与传动软轴22驱动连接。
请参照图18和19,为了使耳道作用件相对机壳的伸出长度可调,在第七实施例中,传动软轴22活动贯穿主体段812、过渡段814、夹臂段813至入耳段811,耳部装置还包括深度调节件40,深度调节件40用以驱使传动软轴22做靠近或远离入耳式耳塞12的伸缩运动。也即,深度调节件40能够驱使传动软轴22上的耳道作用件相对机壳的伸出长度,从而调节耳道按摩件伸入外耳道内的深度。如此,使耳部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用户、及不同使用场景需求,其中,当用户更换不同形式的耳道作用件时,可以根据耳道按摩件的形态选择恰当的传动软轴22伸缩位置,从而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19,在第七实施例中,深度调节件40配置为转动连接于挂耳部810的第四转动轮44,第四转动轮44设有第七啮合齿部(附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件21设有用以供第七啮合齿部啮合连接的第八啮合齿部(附图中未示出)。如此,利用第七啮合齿部和第八啮合齿部的啮合传动方式,能够使传动更加平顺稳定,从而使第一驱动件21的滑移更加平顺稳定。具体地,第四转动轮44的结构方案可以参考第五实施例中第三转动轮的相关技术方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深度调节件40滑动连接于挂耳部810的抵推滑块或推拉杆,抵推滑块或推拉杆还与第一驱动件21连接。
在第七实施例中,挂耳部810对应第四转动轮44设有安装过孔,第四转动轮44的外周缘至少部分显露于安装过孔。具体而言,第四转动轮44的外周缘用于供用户抵推,以被拨动地产生旋转。如此,能够方便用户对深度调节件40的操作。
在第七实施例中,安装过孔位于主体段812的背离过渡段814的一侧。如此,既能够方便用户操作第四转动轮44,又能够提高耳部装置的防水性能,例如能够避免在雨天场景下使用耳部装置时,雨水从安装过孔流入耳部装置内的问题。
另外,耳部装置还可以与现成的耳机设备进行组合使用,相当于向用户提供了一种耳机设备的功能拓展配件(耳机伴侣),例如,请参照图20和21,为耳部装置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图18和19所示的耳部装置第七实施例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区别点在于贴附凸部815和入耳段811,其中,因本实施例中无需设置音频播放器,所以本实施例机壳10上未设置贴附凸部815。其次,本实施例中,入耳段811的背离入耳式耳塞12的一侧还设有弹性套头811b,弹性套头811b具有套设腔811c,套设腔811c用以套设于耳机设备上,入耳段811设有与套设腔811c相连通的出声通道811a。此弹性套头811b既适用于半入耳式耳机,也适用于入耳式耳机;其中,弹性套头811b既可以是直接套设在入耳式耳机的原装入耳塞,也可以将原装入耳塞拆除后,再将弹性套头811b套设在入耳式耳机的主体上,也即替代原装入耳塞的结构。又例如,针对头戴式耳机,机壳10设有柔性管和固定绷带,耳道作用件30穿过柔性管的管口并与驱动组件20连接,柔性管用以伸到头戴式耳机的耳罩的朝向外耳道的一侧,固定绷带用以缠绕在头戴式耳机的支架上。如此,通过将耳部装置配置为耳机伴侣,用户购买该耳部装置后可以与已拥有的耳机配合着使用,就能在原有耳机基础功能(听音乐)的基础上,快速简便地获取到刺激外耳道的功能,从而获取身心放松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耳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包括佩戴部、及连接于所述佩戴部的支撑臂,所述佩戴部用以佩戴在用户的颈部;
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壳;
第一控制器,设于所述机壳,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以及
耳道作用件,与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耳道作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臂并用以伸入用户的外耳道内,并作用于所述外耳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道作用件包括第一毛状部,所述第一毛状部用以活动接触所述外耳道;
和/或,所述耳道作用件用以释放电流并作用于所述外耳道;
和/或,所述耳道作用件用以向所述外耳道进行热传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转动连接于所述佩戴部,且转动轴线沿朝向所述外耳道的方向延伸设置;
和/或,所述支撑臂长度可调节设置;
和/或,所述支撑臂还设有振动马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传动软轴,所述传动软轴的一端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耳道作用件;
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支撑臂的靠近所述佩戴部的一端,或者设于所述佩戴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具有相对的连接端和悬置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佩戴部连接,所述悬置端与所述耳道作用件连接,所述支撑臂设有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用以使所述悬置端具有朝靠近所述外耳道的方向位移的趋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部装置还包括吹风组件,所述佩戴部对应所述吹风组件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朝向用户的头颈部设置,所述吹风组件用以经由所述出风口向外侧吹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朝向用户的耳部设置,所述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口的抚摸件,所述抚摸件具有第二毛状部,所述第二毛状部用以在所述吹风组件产生的气流的扰动下产生晃动,并接触刺激用户的耳部和/或颈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佩戴部的磁疗片,和/或红外线光源,和/或转动按摩器,和/或振动按摩器。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耳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的耳廓作用机构,所述耳廓作用机构用以作用于用户的耳廓;
和/或,所述机壳包括近耳部和远耳部,所述近耳部设有入耳式耳塞,入耳式耳塞用以佩戴于所述外耳道,所述入耳式耳塞设有避让孔,耳道作用件能够穿设所述避让孔并安装于所述近耳部,所述耳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近耳部的音频播放器,所述音频播放器朝向所述避让孔设置。
CN202223357224.7U 2022-01-21 2022-12-12 耳部装置 Active CN2205581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68151 2022-01-21
CN202220196815 2022-0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8176U true CN220558176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88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57224.7U Active CN220558176U (zh) 2022-01-21 2022-12-12 耳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81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40599A1 (en) Sensory stimulation or monitoring apparatus for the back of neck
US20200114116A1 (en) Therapeutic vibration system
CN207203070U (zh) 一种颈椎按摩器
CN106454577B (zh) 睡眠耳机
CN220558176U (zh) 耳部装置
JP2002000685A (ja) 首・肩マッサージャ
CN112007256A (zh) 具有自动采集脑电波后自适应释放可变频脑电波的头饰品
TW201827010A (zh) 生理共振刺激方法及使用該方法的穿戴式系統
CN114587975A (zh) 耳部装置
CN219847073U (zh) 耳部装置
CN206061066U (zh) 睡眠耳机
CN209751600U (zh) 眼部按摩器
KR101682314B1 (ko) 휴대용 두판상근 안마장치
CN210644321U (zh) 一种能进行温度调节的护眼仪
KR102171314B1 (ko) 진동 마사지 장치
CN219461866U (zh) 耳部装置
CN206061064U (zh) 头戴式耳机
CN111182398A (zh) 一种多功能蓝牙耳机
CN215841087U (zh) 一种头戴式助眠器
CN219896791U (zh) 便于拆卸的瘦脸仪
CN216357250U (zh) 一种脖带式电竞耳机
CN111182397A (zh) 一种头戴便携式蓝牙耳机
CN216600024U (zh) 一种带磁性振动功能的头戴式耳机
CN220108164U (zh) 一种抗外界噪音干扰的多功能睡眠耳机
CN213311533U (zh) 一种医疗护理用头部按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