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13872A - 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13872A
CN115013872A CN202210592058.4A CN202210592058A CN115013872A CN 115013872 A CN115013872 A CN 115013872A CN 202210592058 A CN202210592058 A CN 202210592058A CN 115013872 A CN115013872 A CN 115013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er
cross
guide
flow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920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13872B (zh
Inventor
张英
何大四
郭得锋
刘磊
王仕元
陈俊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1097941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72451A/zh
Priority to CN202210592058.4A priority patent/CN1150138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13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138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138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138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壳体,空调壳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蒸发器,蒸发器的正前方且位于空调壳体的侧壁上开有出风口,蒸发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空气流动的风机组件,空调壳体的下方设有进风组件,空调壳体的内部且位于泠凝器的后方设有风道,本发明通过两个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轴拉着或顶着驱动板的两端滑动,驱动板会拉着或顶着滑杆在导板上滑动,此时导块在导滑槽的内部滑动,促使同一变速件上的两个锥形块向相滑动靠近或相背滑动远离,此时调速带会在锥形块的倾斜面上滑动后调节调速带的转动直径,从而改变贯流风轮的转速,继而能够对出风口的风速进行分区吹风,以及更细微的增大或减小调节。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空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是一种调节室内温度并保持用户所需环境状态的电器装置,空调的空气温度调节作用是由制冷循环系统和空气循环系统共同完成的,具体通过制冷系统内循环的制冷剂与室内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室内空气降温或升温,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
目前普通的空调只具有几个风速档,在使用空调时,只能根据情况在几个风速档中选择运行,这样一方面,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调节到自己所需的空调风速,另一方面,在使用空调时不能对空调风速进行更细微的调节,影响室内人员的使用舒适性,并且由于现有空调出风口整体出风情况都是相同的,同时空调安装位置固定,就出现远近人员感受无法调和的问题。对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现有空调的出风口高度一般高于坐姿人员腰部位置以上,根据冷空气下沉的原理,近距离人员感受的风主要来源于出风口下侧部分,远距离人员感受的风主要来源于出风口上侧部分,现有的情况就是风速较大则靠近空调出风口下方的人员则会感到不适,而如果降低风速,远距离的人员则感受不到空调的凉风;除此之外,出风口下层气流距离地面高度更近,会更快落到地面,所以其风速降落到地面时降低也更少,更容易扬尘。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正前方且位于空调壳体的侧壁上开有出风口,所述蒸发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空气流动的风机组件,所述蒸发器的下方设置有用于盛接冷凝水的接水盘,所述空调壳体的下方设有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的上方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用于实现对进入空调壳体内部的气体进行过滤,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且位于蒸发器的后方设有风道用于将过滤后的气体导入至蒸发器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进风组件包括多个贯流风轮,多个贯流风轮的转轴依次套接设置,多个贯流风轮的风叶数量由上至下依次减少,且多个贯流风轮通过第一电机驱动旋转,多个贯流风轮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送风格栅,所述送风格栅上上下贯通设置有导风部,所述导风部位于送风格栅的下风向,所述导风部与贯流风轮的外圆周边缘贴近,所述送风格栅与导风部为一体化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与贯流风轮的转轴之间通过变速组件进行连接,所述变速组件包括花键轴,所述花键轴转动连接在空调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花键轴的输出轴通过皮带进行连接,所述花键轴上设有多个变速件,一个变速件包括两个锥形块,两个锥形块呈对称的形式套接在花键轴上,两个锥形块的倾斜面上转动支撑有调速带,所述调速带的一端转动套接在贯流风轮的转轴上,所述锥形块的侧壁上开有转槽,所述转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环套,所述环套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导块,所述导块滑动套接在导杆的侧壁上,所述变速组件还包括两个导板,两个导板对称固定安装在空调壳体的内部,两个导板之间滑动连接有多个滑杆,所述滑杆的端部开有呈八字型结构的导滑槽,所述导块滑动连接在导滑槽的内部,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通过两个第一电动推杆转动连接有驱动板,所述滑杆远离导滑槽的一端转动连接在驱动板的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导板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调速带张紧状态的张紧调节组件,所述张紧调节组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连接在导板的侧壁上,所述支架的侧壁上通过弹簧滑动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端部转动连接有辊轮,所述辊轮活动顶压在调速带的外侧壁上。
优选的,最上层的贯流风轮的风叶上端顺着转动方向一侧弯折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进风组件包括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开在空调壳体的侧壁上,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通过第二电机转动连接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半圆状的连接板,两个连接板以对称的形式连接在转动柱上,且两个连接板上分别连接有用于遮挡第一进风口的第一转盘以及用于遮挡第二进风口的第二转盘,所述第一转盘开有与第一进风口连通的第一孔槽,所述第二转盘开有与第二进风口连通的第二孔槽,所述空调壳体的侧壁且位于第一转盘、第二转盘的下方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
优选的,所述出风口上转动连接有多个百叶窗,且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通过第二电动推杆滑动连接有齿杆,所述齿杆与多个百叶窗的下端侧壁啮合连接用于实现百叶窗的开合。
优选的,所述空调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盖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两个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轴拉着或顶着驱动板的两端滑动,驱动板会拉着或顶着滑杆在导板上滑动,此时导块在导滑槽的内部滑动,促使同一变速件上的两个锥形块相对滑动靠近或相背滑动远离,此时调速带会在锥形块的倾斜面上滑动后调节调速带的转动直径,从而改变贯流风轮的转速,继而能够对出风口的风速进行更细微的增大或减小调节,促使室内人员使用更加舒适;且通过上侧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轴朝着第一电动推杆的内部滑动,下侧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轴朝着第一电动推杆的外部滑动,此时驱动板的上端便会顶着上侧的滑杆滑动,驱动板的下端拉着下侧的滑杆滑动,此时上侧的变速件上的两个锥形块相对滑动靠近,上侧变速件上的调速带直径变大,下侧的变速件上的两个锥形块相背滑动远离,下侧变速件上的调速带直径变小,从而上侧变速件会以增速的形式驱动下侧贯流风轮的转轴转动,下侧变速件会以减速的形式驱动上侧贯流风轮的转轴转动,继而将出风口的下方风速减小、上方风速增大,从而改变出风口整体出风相同的问题,实现靠近位于出风口下方的人员感受的风速较缓和,体感较好,而出风口上方处仍保持一定较高的风速,不会影响对室内大范围降温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Ⅰ;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Ⅱ;
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Ⅲ;
图4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Ⅳ;
图5为本发明的空调壳体、贯流风轮、第一电机、导杆与滑杆处的结构示意图Ⅰ;
图6为本发明的空调壳体、贯流风轮、第一电机、导杆与滑杆处的结构示意图Ⅱ;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电机、花键轴、变速件、导板与滑杆处的爆炸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电机、花键轴、变速件、调速带、环套、滑杆与驱动板处的爆炸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一电机、锥形块、调速带与转槽处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锥形块、环套、导块与滑杆处的爆炸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二电机、转动柱、连接板、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处的剖视图Ⅰ;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二电机、转动柱、连接板、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处的剖视图Ⅱ;
图13为本发明的过滤网、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转动柱、连接板、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处的剖视爆炸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空调壳体、蒸发器、接水盘、贯流风轮与风道处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蒸发器、贯流风轮、送风格栅与导风部处的爆炸图;
图16为本发明的贯流风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贯流风轮、送风格栅与导风部处的俯视剖视图;
图18为本发明的空调壳体、接水盘、风道、排水管与扇叶处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的排水管、阀壳、齿轮与扇叶处的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导板、支架、弹簧、顶杆与辊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百叶窗、第二电动推杆与齿杆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箱体与隔板处的剖视爆炸图。
图中:1、空调壳体,101、出风口,2、蒸发器,3、过滤网,4、接水盘,5、风机组件,501、贯流风轮,502、送风格栅,503、导风部,504、第一电机,6、进风组件,601、第一进风口,602、第二进风口,603、第二电机,604、转动柱,605、连接板,606、第一转盘,607、第二转盘,608、第一孔槽,609、第二孔槽,6010、第一导管,6011、第二导管,7、风道,8、变速组件,801、花键轴,802、变速件,8021、锥形块,803、调速带,804、转槽,805、环套,806、导块,807、导杆,808、导板,809、滑杆,8010、导滑槽,8011、驱动板,8012、第一电动推杆,9、张紧调节组件,901、支架,902、弹簧,903、顶杆,904、辊轮,10、百叶窗,11、第二电动推杆,12、齿杆,13、控制器,14、盖板,15、冷热交换组件,1501、箱体,1502、隔板,16、排水管,17、阀壳,18、齿轮,19、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壳体1,空调壳体1的前侧壁上设有控制器13,所述空调壳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蒸发器2,所述蒸发器2的正前方且位于空调壳体1的侧壁上开有出风口101,所述蒸发器2与出风口101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空气流动的风机组件5,所述蒸发器2的下方设置有用于盛接冷凝水的接水盘4,所述空调壳体1的下方设有进风组件6,所述进风组件6的上方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3用于实现对进入空调壳体1内部的气体进行过滤,所述空调壳体1的内部且位于蒸发器2的后方设有风道7用于将过滤后的气体导入至蒸发器2的内部。
在启动风机组件5后,促使风机组件5将外部的气体吸入空调壳体1的内部,进入空调壳体1内部的气体会被过滤网3进行过滤,从而将气体内掺杂的杂质过滤掉,此时过滤后的气体会顺着风道7流至蒸发器2处,在蒸发器2处进行冷热交换后,这样蒸发器2会对气体制冷,制冷过程中,气体中的水蒸气会被凝结成水珠,此时水珠会向下滴落并收集在接水盘4的内部,并且制冷后的气体会从出风口101处向外排出,从而实现对室内进行降温;
另外,如果积水不能及时、可靠地向室外排放,积水将会积聚并溢流至室内,严重影响用户的室内生活环境,为了能够将接水盘4内部的水排出,接水盘4的上方且位于空调壳体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排水管16,排水管16的内端插入接水盘4的内部,排水管16的外端延伸至空调壳体1的外部,且排水管16上串联有阀壳17,所述阀壳17的内部对称转动连接有两个齿轮18,两个齿轮18相互啮合连接,两个齿轮18将阀壳17的内部分为两个独立腔,一个独立腔为吸入腔(靠近接水盘4的一侧),另一个独立腔为排出腔(远离接水盘4的一侧),且风道7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扇叶19,所述扇叶19的输出轴与任一齿轮18的转轴通过皮带进行连接;
如图18、19所示,当气体在风道7的内部流动时,风道7内流动的气体会将扇叶19吹动,促使扇叶19带着两个齿轮18转动(如图19所示的箭头方向转动),两个齿轮18从啮合到脱开时在吸入腔形成局部真空,接水盘4内部的积水被吸入,被吸入的积水充满齿轮18的各个齿谷而带到排出腔,形成高压积水并经排水管16排出,避免空调壳体1出现漏水现象。
蒸发器2通过管路串联有压缩机、冷凝器以及毛细管,压缩机、冷凝器设置在空调外机中(压缩机、冷凝器以及毛细管为现有技术产品,故不做赘述),压缩机将气态的氟利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氟利昂,然后送到冷凝器(室外机)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氟利昂,然后到毛细管,进入蒸发器2,由于氟利昂从毛细管到达蒸发器2后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液态的氟利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氟利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2就会变冷,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蒸发器2后就会凝结成水滴,继而被接水盘4收集在一起,然后气态的氟利昂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继续循环,空调外机还设有四通阀(四通阀为现有技术产品,故不做赘述),制热时,使氟利昂在蒸发器2与冷凝器的流动方向与制冷时相反,本发明主要以制冷过程作为描述过程,制热过程与制冷过程相同,故不做赘述。
如图14-17所示,为了能够将空调壳体1内部的制冷气体排出,具体而言,所述进风组件5包括多个贯流风轮501,多个贯流风轮501的转轴依次套接设置(最上层的贯流风轮501的转轴在最中心,最下层的在最外侧,如此同心分布,之间可相对转动互不影响),多个贯流风轮501的风叶数量由上至下依次减少,且多个贯流风轮501通过第一电机504驱动旋转,第一电机504固定安装在空调壳体1的内部,且第一电机504的输出轴与贯流风轮501的转轴连接,当第一电机504启动后,第一电机504便会驱动贯流风轮501进行转动,多个贯流风轮50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送风格栅502,所述送风格栅502上上下贯通设置有导风部503,所述导风部503位于送风格栅502的下风向,所述导风部503与贯流风轮501的外圆周边缘贴近,所述送风格栅502与导风部503为一体化结构;
当第一电机504启动后,第一电机504的输出轴便会驱动贯流风轮501进行转动,此时贯流风轮501会以如图17所示的实心箭头方向转动,此时贯流风轮501的风叶将蒸发器2处的制冷气体卷入,从而使气体沿着贯流风轮501的切线方向流动,气体流动过程中,气体会通过导风部503将气体向前导流(气体如图17所示的空心箭头方向流动),从而实现将气体从出风口101导出至室内;
由于多个贯流风轮501的风叶数量由上至下依次减少,多个贯流风轮501在第一电机504驱动等速转动下,下层风叶数量少,从而下层贯流风轮501能够将制冷后的气体近距离排出,由于越上层的贯流风轮501风叶数量增多,这样越上层的贯流风轮501将制冷后的气体吹的更远,这样可大范围的对室内进行降温。
则在相同转速下,出风口101下层流风轮501将制冷后的气体排出的风力相对上层也更缓和,让室内人员也不会感觉太冷,同时也会避免下层风速过快导致将室内地面的灰尘吹起后,在室内产生颗粒灰尘。
如图4-10所示,为了能够对出风口101的风速进行无极调节,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电机504与贯流风轮501的转轴之间通过变速组件8进行连接,即每个贯流风轮501均由同一个第一电机504进行动力输出,所述变速组件8包括花键轴801,所述花键轴801转动连接在空调壳体1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504的输出轴与花键轴801的输出轴通过皮带进行连接,所述花键轴801上设有多个变速件802,一个变速件802包括两个锥形块8021,两个锥形块8021呈对称的形式套接在花键轴801上,两个锥形块8021的倾斜面上转动支撑有调速带803,调速带803的横截面为梯形状,调速带803的两侧倾斜面与锥形块8021的倾斜面贴合,所述调速带803的一端转动套接在贯流风轮501的转轴上,所述锥形块8021的侧壁上开有转槽804,所述转槽80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环套805,所述环套805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导块806,所述导块806滑动套接在导杆807的侧壁上,导杆807竖直固定连接在空调壳体1的内部,且导杆807与花键轴801平行设置,通过导杆807与导块806的配合,促使环套805能够带着锥形块8021在花键轴801上上下滑动,所述变速组件8还包括两个导板808,两个导板808对称固定安装在空调壳体1的内部,两个导板808之间滑动连接有多个滑杆809,所述滑杆809的端部开有呈八字型结构的导滑槽8010,所述导块806滑动连接在导滑槽8010的内部,所述空调壳体1的内部通过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转动连接有驱动板8011,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均转动连接在空调壳体1的侧壁上,且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端部分别转动连接在驱动板8011的两端,所述滑杆809远离导滑槽8010的一端转动连接在驱动板8011的侧壁上,如图7、8所示,驱动板8011的侧壁上开有腰型槽,滑杆809的端部设有与腰型槽相适配的横杆(驱动板8011的中部可开有转孔代替腰型槽),此时滑杆809上的横杆与腰型槽配合,促使驱动板8011能够驱动滑杆809在导板808上滑动;
如图9所示,通过第一电机504的驱动下,促使花键轴801驱动变速件802转动,此时变速件802通过调速带803的配合下驱动贯流风轮501进行转动,此时所有调速带803处于锥形块8021锥面的中部位置,且每个贯流风轮501与调速带803连接处的转轴直径相同,促使多个贯流风轮501等速转动,此时贯流风轮501根据风叶的数量,出风口101风速由下至上逐渐变强,提高体感的同时利于大范围的对室内进行降温;
当需要将出风口101整体的风速都增大时;
启动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促使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朝着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内部滑动,此时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会拉着驱动板8011的两端滑动,此时驱动板8011会拉着滑杆809在导板808上滑动,此时导块806在导滑槽8010的内部滑动(朝着导滑槽8010靠拢的一端滑动),促使同一变速件802上的两个锥形块8021相对滑动靠近,此时调速带803会在锥形块8021的倾斜面上滑动后转动直径加大(调速带803朝着远离锥形块8021转轴的方向滑动),此时第一电机504驱动后,花键轴801带着变速件802转动,从而变速件802会通过调速带803以增速的形式驱动贯流风轮501的转轴转动,这样每个贯流风轮501的转速加快,继而实现将整体出风口101的出风速都同比例增大,且该结构能够对出风口101的风速进行更细微的增大调节,促使室内人员使用更加舒适;
当需要将出风口101的出风速减小时;
启动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促使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朝着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外部滑动,此时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会顶着驱动板8011的两端滑动,此时驱动板8011会顶着滑杆809在导板808上滑动,此时导块806在导滑槽8010的内部滑动(朝着导滑槽8010远离的一端滑动),促使同一变速件802上的两个锥形块8021相背滑动远离,此时调速带803会在锥形块8021的倾斜面上滑动后转动直径减小(调速带803朝着靠近锥形块8021转轴的方向滑动),此时第一电机504驱动后,花键轴801带着变速件802转动,从而变速件802会通过调速带803以减速的形式驱动贯流风轮501的转轴转动,这样每个贯流风轮501的转速降低,继而实现将出风口101的出风速减小,且该结构能够对出风口101的风速进行更细微的减小调节,促使室内人员使用更加舒适;
当某些情景下需要将出风口101的下方风速增大、上方风速减小时;
启动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促使上侧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朝着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内部滑动,下侧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朝着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外部滑动,此时上侧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拉着驱动板8011的上端滑动,下侧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顶着驱动板8011的下端滑动,此时驱动板8011的上端便会顶着上侧的滑杆809滑动,驱动板8011的下端拉着下侧的滑杆809滑动,此时上侧的变速件802(对应下层的流风轮501)上的两个锥形块8021相对滑动靠近,上侧变速件802上的调速带803直径变大,下侧的变速件802(对应上层的流风轮501)上的两个锥形块8021相背滑动远离,下侧变速件802上的调速带803直径变小,此时第一电机504驱动后,花键轴801带着变速件802转动,从而上侧变速件802会通过调速带803以增速的形式驱动下侧贯流风轮501的转轴转动,下侧变速件802会通过调速带803以减速的形式驱动上侧贯流风轮501的转轴转动,继而实现将出风口101的下方风速增大、上方风速减小,从而使出风口101的上下风速变得均匀;
当需要将出风口101的下方风速减小、上方风速增大时,即类似上述的情况下进一步调整不同位置人员感受风速的情况;
启动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促使上侧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朝着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外部滑动,下侧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朝着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内部滑动,此时上侧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顶着驱动板8011的上端滑动,下侧第一电动推杆8012的输出轴拉着驱动板8011的下端滑动,此时驱动板8011的上端便会拉着上侧的滑杆809滑动,驱动板8011的下端顶着下侧的滑杆809滑动,此时上侧的变速件802上的两个锥形块8021相背滑动远离,上侧变速件802上的调速带803直径变小,下侧的变速件802上的两个锥形块8021相对滑动靠近,下侧变速件802上的调速带803直径变大,此时第一电机504驱动后,花键轴801带着变速件802转动,从而上侧变速件802会通过调速带803以降速的形式驱动下侧贯流风轮501的转轴转动,下侧变速件802会通过调速带803以增速的形式驱动上侧贯流风轮501的转轴转动,继而实现将出风口101的下方风速减小、上方风速增大,则此时靠近空调的室内人员主要感受风口101的下侧,其风速较低感受柔和,而风口101的上侧的风速更高,能够给更远距离人员提供冷风,即能够减小室内人员受到的风速,提高舒适感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对室内大范围降温。
如图20所示,为了能够调节调速带803的张紧状态,具体而言,所述导板808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调速带803张紧状态的张紧调节组件9,所述张紧调节组件9包括支架901,所述支架901固定连接在导板808的侧壁上,所述支架901的侧壁上通过弹簧902滑动连接有顶杆903,所述顶杆903的端部转动连接有辊轮904,所述辊轮904活动顶压在调速带803的外侧壁上;
如图20所示,弹簧903对顶杆902起到一定的弹力,促使辊轮904会顶压在调速带803的侧壁上,这样便会使调速带803变得更加紧绷,从而能够增加调速带803与锥形块8021、贯流风轮501转轴的摩擦力,有利于增加变速件802通过调速带803驱动贯流风轮501转动的稳定性,避免调速带803打滑。
如图16所示,为了能够进一步对室内进行大范围的降温,具体而言,最上层的贯流风轮501的风叶上端顺着转动方向一侧弯折倾斜设置;
当贯流风轮501转动时,最上层的贯流风轮501的风叶上端会将气体向下导流聚拢,从而能够增加出风口101上层的风速,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室内进行大范围的降温。
如图11-13所示,为了能够对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进行新风交换,具体而言,所述进风组件6包括第一进风口601、第二进风口602,所述第一进风口601与第二进风口602开在空调壳体1的侧壁上(),所述空调壳体1的内部通过第二电机603转动连接有转动柱604,第二电机603固定连接在空调壳体1的侧壁上,第二电机603的输出轴与转动柱604的下端通过齿牙啮合连接,当第二电机603启动时,第二电机603的输出轴便会驱动转动柱604转动,所述转动柱604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半圆状的连接板605(如图11-13所示,空调壳体1的内侧壁上设有两个半圆形的封闭块可与连接板605形成配合),两个连接板605以对称的形式连接在转动柱604上,且两个连接板605上分别连接有用于遮挡第一进风口601的第一转盘606以及用于遮挡第二进风口602的第二转盘607,所述第一转盘606开有与第一进风口601连通的第一孔槽608,所述第二转盘607开有与第二进风口602连通的第二孔槽609,所述空调壳体1的侧壁且位于第一转盘606、第二转盘607的下方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管6010与第二导管6011;
如图11-13所示,为了能够对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进行新风交换提高空气质量,在启动第二电机603后,促使第二电机603能够驱动转动柱604进行转动,此时转动柱604便可带着两个连接板605、第一转盘606以及第二转盘607进行转动;
如图11所示,当需要对室内进行内循环制冷时,启动第二电机603,促使第一进风口601与第一孔槽608对齐,此时室内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进风口601、第一孔槽608进入空调壳体1的内部,且通过上方的连接板605将进入气体与第一导管6010、第二导管6011隔开,此时通过风机组件5的运行下,促使进入空调壳体1内部的气体会依次经过过滤网3、风道7、蒸发器2(对流经的气体制冷)以及出风口101重新吹至室内,实现室内气体的内循环制冷;
如图12所示,当需要对室内气体与室外气体进行新风交换时,启动第二电机603,促使第二孔槽609与第二进风口602对齐,同时第一进风口601被第一转盘606密封住,且下方连接板605将第一导管6010与第二导管6011隔开,这样通过风机组件5的运行下,第一导管6010将室外气体引入至空调壳体1的内部,然后进入空调壳体1内部的气体会依次经过过滤网3、风道7、蒸发器2(对流经的气体制冷)以及出风口101吹至室内,当室内吹进新的空气后,室内的气压会增大,此时室内的气体会从第二进风口602、第二孔槽609进入空调壳体1的内部,然后进入空调壳体1内部的气体会沿着第二导管6011排出至室外,从而实现室内、室外的气体进行循环流动,以避免室内长期密闭后造成室内环境污浊,影响室内人员的健康;
另外,如图1、22所示,第一导管6010与第二导管6011上串联有冷热交换组件15,冷热交换组件15包括箱体1501,所述箱体1501的内部横置有隔板1502,隔板1502将箱体1501的内腔分成两个腔,一个腔与第一导管6010连通,另一个腔与第二导管6011连通,隔板1502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且隔板1502呈波形状增加冷热交换面积,当第一导管6010吸入室外气体(高温气体)、第二导管6011将室内的气体向外排出(低温气体)时,吸入气体与排出气体分别从箱体1501的两个腔内流过,此时排入气体与吸入气体会通过隔板1502进行冷热交换,从而实现给吸入气体降温,从而降低蒸发器2的能耗,进一步提高对室内的降温效果。
如图1、2与21所示,为了能够将出风口101关闭,同时也为了能够控制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具体而言,所述出风口101上转动连接有多个百叶窗10,且所述空调壳体1的内部通过第二电动推杆11滑动连接有齿杆12,第二电动推杆11固定安装在空调壳体1的侧壁上,且第二电机推杆11的输出轴与齿杆12的一端进行连接,当第二电动推杆11启动时,第二电动推杆11的输出轴便会带着齿杆12进行滑动,所述齿杆12与多个百叶窗10的下端侧壁啮合连接用于实现百叶窗10的开合,当齿杆12滑动时,齿杆12会驱动百叶窗10在出风口101上转动,此时便可控制出风口101的打开与闭合,且通过百叶窗10的摆动,也能够控制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
为了便于拆装过滤网3,具体而言,所述空调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盖板14,盖板14打开后,可将过滤网3取出,便于过滤网3的拆装,从而有利于对过滤网3的清洁。
工作原理:控制器13与蒸发器2、风机组件5(第一电机504)、第二电机603、第一电动推杆8012、第二电动推杆11电连接,控制器13控制蒸发器2、风机组件5(第一电机504)、第二电机603、第一电动推杆8012、第二电动推杆11运行,通过控制器13控制蒸发器2以及风机组件5运行时,风机组件5吸取气体后,蒸发器2将吸取的气体制冷(或制热)后排出,从而实现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且控制器13控制第二电机603运行时,可选择室内或室外气体进入空调壳体1内,从而实现室内气体内循环或室内与室外气体进行循环模式,当控制器13控制第一电动推杆8012运行时,控制器13可控制出风口101吹出风的风速大小,当控制器13控制第二电动推杆11运行时,可控制出风口101的打开与闭合,且通过百叶窗10的摆动,也能够控制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壳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蒸发器(2),所述蒸发器(2)的正前方且位于空调壳体(1)的侧壁上开有出风口(101),所述蒸发器(2)与出风口(101)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空气流动的风机组件(5),所述蒸发器(2)的下方设置有用于盛接冷凝水的接水盘(4),所述空调壳体(1)的下方设有进风组件(6),所述进风组件(6)的上方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3)用于实现对进入空调壳体(1)内部的气体进行过滤,所述空调壳体(1)的内部且位于蒸发器(2)的后方设有风道(7)用于将过滤后的气体导入至蒸发器(2)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组件(5)包括多个贯流风轮(501),多个贯流风轮(501)的转轴依次套接设置,多个贯流风轮(501)的风叶数量由上至下依次减少,且多个贯流风轮(501)通过第一电机(504)驱动旋转,多个贯流风轮(50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送风格栅(502),所述送风格栅(502)上上下贯通设置有导风部(503),所述导风部(503)位于送风格栅(502)的下风向,所述导风部(503)与贯流风轮(501)的外圆周边缘贴近,所述送风格栅(502)与导风部(503)为一体化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504)与贯流风轮(501)的转轴之间通过变速组件(8)进行连接,所述变速组件(8)包括花键轴(801),所述花键轴(801)转动连接在空调壳体(1)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504)的输出轴与花键轴(801)的输出轴通过皮带进行连接,所述花键轴(801)上设有多个变速件(802),一个变速件(802)包括两个锥形块(8021),两个锥形块(8021)呈对称的形式套接在花键轴(801)上,两个锥形块(8021)的倾斜面上转动支撑有调速带(803),所述调速带(803)的一端转动套接在贯流风轮(501)的转轴上,所述锥形块(8021)的侧壁上开有转槽(804),所述转槽(80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环套(805),所述环套(805)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导块(806),所述导块(806)滑动套接在导杆(807)的侧壁上,所述变速组件(8)还包括两个导板(808),两个导板(808)对称固定安装在空调壳体(1)的内部,两个导板(808)之间滑动连接有多个滑杆(809),所述滑杆(809)的端部开有呈八字型结构的导滑槽(8010),所述导块(806)滑动连接在导滑槽(8010)的内部,所述空调壳体(1)的内部通过两个第一电动推杆(8012)转动连接有驱动板(8011),所述滑杆(809)远离导滑槽(8010)的一端转动连接在驱动板(8011)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808)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调速带(803)张紧状态的张紧调节组件(9),所述张紧调节组件(9)包括支架(901),所述支架(901)固定连接在导板(808)的侧壁上,所述支架(901)的侧壁上通过弹簧(902)滑动连接有顶杆(903),所述顶杆(903)的端部转动连接有辊轮(904),所述辊轮(904)活动顶压在调速带(803)的外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最上层的贯流风轮(501)的风叶上端顺着转动方向一侧弯折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组件(6)包括第一进风口(601)、第二进风口(602),所述第一进风口(601)与第二进风口(602)开在空调壳体(1)的侧壁上,所述空调壳体(1)的内部通过第二电机(603)转动连接有转动柱(604),所述转动柱(604)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半圆状的连接板(605),两个连接板(605)以对称的形式连接在转动柱(604)上,且两个连接板(605)上分别连接有用于遮挡第一进风口(601)的第一转盘(606)以及用于遮挡第二进风口(602)的第二转盘(607),所述第一转盘(606)开有与第一进风口(601)连通的第一孔槽(608),所述第二转盘(607)开有与第二进风口(602)连通的第二孔槽(609),所述空调壳体(1)的侧壁且位于第一转盘(606)、第二转盘(607)的下方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管(6010)与第二导管(60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01)上转动连接有多个百叶窗(10),且所述空调壳体(1)的内部通过第二电动推杆(11)滑动连接有齿杆(12),所述齿杆(12)与多个百叶窗(10)的下端侧壁啮合连接用于实现百叶窗(10)的开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盖板(14)。
CN202210592058.4A 2022-05-28 2022-05-28 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 Active CN1150138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79412.3A CN116972451A (zh) 2022-05-28 2022-05-28 一种多风速空调系统
CN202210592058.4A CN115013872B (zh) 2022-05-28 2022-05-28 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92058.4A CN115013872B (zh) 2022-05-28 2022-05-28 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79412.3A Division CN116972451A (zh) 2022-05-28 2022-05-28 一种多风速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13872A true CN115013872A (zh) 2022-09-06
CN115013872B CN115013872B (zh) 2023-07-04

Family

ID=830708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92058.4A Active CN115013872B (zh) 2022-05-28 2022-05-28 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
CN202310979412.3A Pending CN116972451A (zh) 2022-05-28 2022-05-28 一种多风速空调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79412.3A Pending CN116972451A (zh) 2022-05-28 2022-05-28 一种多风速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501387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35140A1 (en) * 2001-10-15 2004-02-26 Kim Jeong-Hun Indoor unit of packaged air conditioner
CN204253436U (zh) * 2014-11-11 2015-04-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贯流风轮及空调器
WO2018072523A1 (zh) * 2016-10-21 2018-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9459078U (zh) * 2018-12-13 2019-10-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9930085U (zh) * 2019-06-25 2020-01-10 丁金朝 一种两级无级变速机构
CN209926451U (zh) * 2019-04-29 2020-01-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5892599U (zh) * 2021-07-15 2022-02-2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调湿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35140A1 (en) * 2001-10-15 2004-02-26 Kim Jeong-Hun Indoor unit of packaged air conditioner
CN204253436U (zh) * 2014-11-11 2015-04-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贯流风轮及空调器
WO2018072523A1 (zh) * 2016-10-21 2018-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9459078U (zh) * 2018-12-13 2019-10-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9926451U (zh) * 2019-04-29 2020-01-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9930085U (zh) * 2019-06-25 2020-01-10 丁金朝 一种两级无级变速机构
CN215892599U (zh) * 2021-07-15 2022-02-2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调湿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娜 等: "基于预测控制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性能实验研究", 中原工学院学报, vol. 25, no. 1, pages 48 - 5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72451A (zh) 2023-10-31
CN115013872B (zh) 202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87386U (zh) 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206037246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106322531A (zh) 一种带新风的全室外换热空气调节装置
CN208804768U (zh) 一种防凝露结构的挂壁式家用空调
CN206959101U (zh) 一种降噪型厨房制冷吸油烟机
CN115013872A (zh) 一种智能可调试空调系统
CN112539488A (zh) 一种毛细管辐射双冷源全热新风除湿空调一体机机组
CN112146174A (zh) 一体式厨房空调
CN206861728U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和使用该一体机的空气处理系统
CN213273283U (zh) 一种用于离心式冷水机的热交换装置
CN208832637U (zh) 一种移动式风冷机
CN208920267U (zh) 落地式空调器的室内机及具有其的落地式空调器
CN2625772Y (zh) 节能型空调新风调节装置
CN112032844A (zh)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101358763A (zh) 窗式空调器的排风结构
CN215637581U (zh) 空调器
CN204830092U (zh) 油烟机及其调温送风系统
CN219014730U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218864269U (zh) 一种制冷式吸油烟机
CN220750261U (zh) 风管机
CN21674460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438676U (zh) 油烟机及中央油烟净化系统
CN115164281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5183329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0669596U (zh) 风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