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04455A - 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04455A
CN115004455A CN202180011648.7A CN202180011648A CN115004455A CN 115004455 A CN115004455 A CN 115004455A CN 202180011648 A CN202180011648 A CN 202180011648A CN 115004455 A CN115004455 A CN 115004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refractory
transfer preve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16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泰日
金浩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 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 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100061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10098331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SK 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 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04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044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00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 A62C3/07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in vehicles, e.g. in road vehi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00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 A62C3/16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in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e.g. cablewa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可以包括: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壳体部件,在内部容纳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以及多层部件,设置在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之间,并且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热率低于其他部分的材料形成。

Description

电池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对移动设备、电动车辆等的技术开发和需求的增长,对作为能源的二次电池单元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由于二次电池单元的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可逆的,因此二次电池单元是可以反复充电和放电的电池。
这种二次电池单元包括作为二次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等电极组件以及保护电极组件的多层外装材料(Laminated Film Case)的电池单元主体部件。
另外,可以安置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以作为电池模块安置在电动车辆等中。
然而,这种电极组件会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发热,并且这种发热引起的温度的升高会降低二次电池单元的性能。
另外,可能会发生由于诸如二次电池的温度升高的电池模块的内部因素而导致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爆炸,或者由于外部冲击而导致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爆炸的问题。
进一步地,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爆炸会对周围的其他二次电池单元产生高温、高压的作用,从而可能会导致二次电池单元的连环爆炸。
因此,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或局限性,需要对电池模块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可以防止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热传递到其他二次电池单元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改善了由于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爆炸引起的火焰而导致其他二次电池单元连环爆炸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可以包括: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壳体部件,在内部容纳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以及多层部件,设置在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之间,并且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热率低于其他部分的材料形成。
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多层部件可以包括:耐火部,形成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邻的外层;以及热传递防止部,被设置成两侧面与所述耐火部相接以形成内层,并且由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的材料形成。
其中,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热传递防止部可以由导热率为0.3W/(m·K)以下的材料形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热传递防止部可以由包括聚合物材料、无机物材料和陶瓷材料中的至少一种的材料形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可以由耐火性高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的材料形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可以由熔点高于1000℃的材料形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可以由至少在1000℃下保持形状的材料形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可以形成为厚度大于0.01mm。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可以形成为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接的整个区域中的厚度小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可以形成为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接的区域的中心部中的厚度小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可以形成为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接的区域的外侧部中的厚度大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可以形成为厚度从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接的区域的外侧部向中心部逐渐小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多层部件可以包括:热传递防止部,形成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邻的外层;以及耐火部,被设置成两侧面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相接以形成内层,所述热传递防止部可以由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的材料形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多层部件可以包括:热传递防止部,形成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邻的外层;以及芯缓冲部,被设置成两侧面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相接以形成内层,并且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膨胀时弹性变形并被压缩,所述热传递防止部可以由导热率低于所述芯缓冲部的材料形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热传递防止部可以通过粘合剂或胶带固定到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上。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电池模块可以防止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热传递到其他二次电池单元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电池模块可以改善由于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爆炸引起的火焰而导致其他二次电池单元连环爆炸的问题。
然而,本发明的各种有益的优点和效果不限于上述内容,可以在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过程中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各种有益的优点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在中心部调整耐火部的厚度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在外侧部调整耐火部的厚度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将耐火部的厚度调整为从中心部向外侧部逐渐变化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由热传递防止部形成外层并且由耐火部形成内层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由热传递防止部形成外层并且由芯缓冲部形成内层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形成外层的热传递防止部通过粘合剂或胶带固定到二次电池单元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耐火部在高温试验中未被穿孔的状态的照片。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耐火部和热传递防止部在高温试验中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改变为其他各种形式,并且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说明本发明而提供的。在附图中,可以放大表示组件的形状和尺寸等,以更清楚地进行说明。
另外,除非在上下文中另有明确定义,否则本说明书中的单数的表述包括复数的表述,并且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或以相似方式赋予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组件或相应的组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模块,可以防止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的热传递到其他二次电池单元10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由于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的爆炸引起的火焰而导致其他二次电池单元10连环爆炸的问题。
即,本发明的电池模块可以被构造为设置在彼此相邻的二次电池单元10之间的多层部件30能够起到屏蔽作用以使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和火焰中的至少一个不会传播到周围的其他二次电池单元10。
因此,可以防止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中的热传递问题或爆炸传播问题。
具体地,参照附图,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根据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可以包括:多个二次电池单元10;壳体部件20,在内部容纳有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以及多层部件30,设置在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之间,并且厚度方向(X)上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热率低于其他部分的材料形成。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池模块在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之间设置有多层部件30,从而可以防止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和火焰中的至少一个传播到周围的其他二次电池单元10。
在此,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可以包括电极组件和包覆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主体部件。
所述电极组件基板上包括电解液并与电解液一起容纳在所述电池单元主体部件中而被使用。所述电解液可以在诸如碳酸亚乙酯(ethylene carbonate,EC)、碳酸丙烯酯(propylene carbonate,PC)、碳酸二乙酯(diethyl carbonate,DEC)、碳酸甲乙酯(ethylmethyl carbonate,EMC)、碳酸二甲酯(dimethyl carbonate,DMC)的有机溶剂中包含诸如LiPF6、LiBF4的锂盐。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液可以是液体、固体或凝胶状。
另外,所述电池单元主体部件为保护所述电极组件并容纳所述电解液的结构,例如,所述电池单元主体部件可以被设置为袋型部件或罐型部件。在此,袋型部件具有在三个面上密封并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形态,是通常被构造为在内部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状态下折叠接合并密封除了作为下面部的一面部之外的上面部和两侧面部的三个面的部件。另外,所述罐型部件具有在一个面上密封并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形态,是通常被构造为在内部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状态下折叠接合并密封除了作为下面部和两侧面部的三个面之外的上面部的一个面的部件。
然而,这种袋型二次电池单元10和罐型二次电池单元10仅仅是容纳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的二次电池单元10的一个示例,容纳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的二次电池单元10不限于这种类型。
所述壳体部件20起到容纳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电池模块的主体作用。
即,所述壳体部件20作为安置多个二次电池的结构,起到在保护所述二次电池的同时将所述二次电池产生的电能传递到外部或者将电能从外部传递到所述二次电池的作用。
为此,所述壳体部件20可以包括容纳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底部部件21和侧壁部件22等。
即,所述壳体部件20可以包括:底部部件21,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安置在底部部件上;以及侧壁部件22,设置在所述底部部件21的边缘。
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安置在所述底部部件21上,并且所述底部部件起到支撑如上所述安置的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作用。
在此,所述底部部件21可以被构造为通过将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传递到外部的散热器来进行冷却。
另外,形成所述壳体部件20的侧部的侧壁部件22也可以将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排出到外部。
所述壳体部件20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部件22的上端的盖部件23,以保护所述二次电池的上端部。另外,所述壳体部件20可以包括与所述侧壁部件22相邻的前部件26和后部件27,从而可以被构造为包覆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形态。
此外,所述壳体部件20还可以包括将所述二次电池电连接到外部的汇流条部件25等附加结构。
另外,在所述侧壁部件22的内侧面还可以设置有压缩部件24以更牢固地保护所述二次电池10。
所述多层部件30起到防止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和火焰中的至少一个传播到周围的其他二次电池单元10的作用。
为此,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被设置在彼此相邻的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之间。此外,多层部件30被设置为形成多个层,并且多层部件3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导热率低于其他部分的材料形成。
即,所述多层部件30形成为至少一部分的导热率低于其他部分,从而可以防止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的传递。
具体地,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包括耐火部31和热传递防止部32,以在厚度方向(X)上形成为多层。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参照图2至图10进行描述。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主视图,参照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包括:耐火部31,形成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邻的外层;以及热传递防止部32,被设置成两侧面与所述耐火部31相接以形成内层,并且由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31的材料形成。
即,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包括所述耐火部31和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31的热传递防止部32,以能够通过形成导热率低于其他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来防止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的传递。
在此,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在厚度方向(X)上的中心部分形成有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可以在厚度方向(X)上的外侧部分形成有所述耐火部31。
此外,所述耐火部31和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在所述多层部件30的厚度方向(X)上的形成比例可以形成为在所述多层部件30的高度方向(Y)上彼此不同,从而可以更有效地确保耐久性并防止热传递。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参照图3至图5进行描述。
在所述多层部件30的厚度方向(X)上,所述耐火部31设置在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外侧以形成外层。
此外,所述耐火部31被构造为不会因任意一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和火焰而熔化或烧毁,从而起到提高所述多层部件30的耐久性的作用。
换言之,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可以形成为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31以防止热传递,但可能会因热或火焰而熔化或烧毁,所述耐火部31可以被构造为弥补这一点。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31可以由耐火性高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材料形成。
即,当在相邻的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由于发热或爆炸等而产生热或火焰时,形成所述多层部件30的外层的所述耐火部31直接暴露于热或火焰中。因此,为了防止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因热和火焰而熔化或烧毁等问题,所述耐火部31由耐火性高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材料形成。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31可以由熔点高于1000℃的材料形成。
由此,当在相邻的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因发热或爆炸等而产生热,并且形成1000℃以下的热时,所述耐火部31不会熔化。因此,可以确保所述多层部件30的耐久性。
例如,所述耐火部31可以由熔点高于1000℃的铁(Fe)或铜(Cu)等材料形成,从而可以确保所述多层部件30的耐久性。此外,所述耐火部31可以由陶瓷等无机材料形成以确保对热或火焰的耐久性。
此外,作为示例,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31可以由至少在1000℃下保持形状的材料形成。
由于如上所述的材料,在相邻的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因发热或爆炸等而产生热,并且形成1000℃以下的热时,所述耐火部31将保持形状。因此,所述多层部件30防止或延迟热、气体等直接传递到周围的其他二次电池单元10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示例,所述耐火部31可以由没有进行额外处理的铁(Fe)、铜(Cu)、铝(Al)等材料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在铁(Fe)、铜(Cu)、铝(Al)等金属材料的外表面涂覆有利于保持形状的材料或对其进行热处理来形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31可以形成为厚度大于0.01mm。
当以如上所述的厚度形成所述耐火部31时,即使施加至少1000℃的火焰,所述耐火部31也能够保持形状而不会被穿孔。这可以参照图9的照片来确认。即,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耐火部31在高温试验中未被穿孔的状态的照片,能够确认到限定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的技术意义。
在此,高温试验通过使用焊枪(torch)将火焰施加到所述耐火部31前部的特定点来执行。此外,在高温试验中,所述耐火部31由熔点约为1400℃的铁合金材料(SUS 304)形成,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由云母(mica)片形成。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形成为0.01m或0.5mm。将根据如上所述的高温试验的结果整理在图9的照片、图10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和下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3770629650000101
通过所述高温试验,可以确认所述耐火部31随着厚度的增加具有部分热传递防止效果。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31可以形成为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整个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
如上所述,当所述耐火部31形成为厚度薄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时,可以在彼此相邻的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之间的有限间隔的空间中形成相对更厚的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
在此,由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被设置为相对较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阻断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的传递的效果。
即,导热量与距离成反比,由于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31的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形成为相对更多,因此具有增加导热距离的效果。
因此,可以在所述多层部件30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整个区域中提高热传递效果。
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在所述多层部件30的厚度方向(X)上被设置在所述耐火部31的内侧以形成芯层。
此外,可以设置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以改善任意一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传递到周围的其他二次电池单元10的问题。
为此,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可以被构造为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31。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可以由导热率为0.3W/(m·K)以下的材料形成。
如上所述,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导热率形成为小于或等于0.3W/(m·K),从而能够改善任意一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传递到周围的其他二次电池单元10的问题。
更优选地,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导热率可以形成为小于或等于0.03W/(m·K),以进一步提高改善这种热传递问题的效果。
由于所述耐火部31设置在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外侧面上,因此可以仅考虑导热率的物理性质来选择材料。即,由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可以通过排除由于热或火焰等而熔化或烧毁的耐久性问题来选择材料,因此可以进一步扩大材料的选择范围。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可以由包括聚合物材料、无机物材料和陶瓷材料中的至少一种的材料形成。
在此,聚合物材料可以包括例如硅基等材料。此外,无机物材料是不含碳(C)的材料,可以包括例如云母、石灰、盐、玻璃等硅化合物和铁等部分金属。所述陶瓷材料可以包括例如由硅(Si)、铝(Al)、钛(Ti)、锆(Zr)等金属元素与氧、碳、氮等结合而成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组成的材料。作为示例,这些陶瓷材料可以使用粘土、高岭土、长石、硅石等天然原料来制造,或者也可以使用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alumina)、氧化锆(zirconia)、钛酸钡(barium titanate)等合成原料来制造。
如上所述,由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由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31的聚合物材料、无机物材料或陶瓷材料形成,因此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起到屏蔽作用,以使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不会传播到周围的其他二次电池单元10。
图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在中心部调整耐火部31的厚度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参照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31可以形成为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区域的中心部中的厚度小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
即,在所述多层部件30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区域的中心部中,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厚度tc2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tc1。
此时,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区域的外侧部中,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te1和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厚度te2可以相同,或者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te1可以大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厚度te2。
稍后将参照图4描述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te1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区域的外侧部比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厚度te2更厚的实施例。
如上所述,可以在面对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较多热的中心部的区域中以更大的比例形成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
由此,可以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较多热的中心部中以相对较高的比例防止热传递。
因此,通过提高产生较多热的部分的热传递防止效果并降低产生较少热的部分的热传递防止效果,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热传递。
图4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在外侧部调整耐火部31的厚度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参照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31可以形成为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区域的外侧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
即,在所述多层部件30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区域的外侧部中,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te1形成为大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厚度te2。
此时,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区域的中心部中,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tc1和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厚度tc2可以相同,或者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厚度tc2可以大于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tc1。
上面参照图3描述了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区域的中心部中,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厚度te2大于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te1的实施例。
如上所述,由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爆炸而产生火焰的区域主要为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外侧部,因此可以在面对火焰产生比例高的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外侧部的区域中以更大的比例形成所述耐火部31。
由此,可以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中火焰产生较多的外侧部中确保更强的耐久性。
因此,通过在因火焰产生较多而经常发生材料烧毁问题的部分提高耐久性并在火焰产生较少的部分形成较低的耐久性来更有效地确保耐久性。
图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将耐火部31的厚度调整为从中心部向外侧部逐渐变化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参照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耐火部31可以形成为厚度从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接的区域的外侧部向中心部逐渐小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
即,在所述多层部件30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区域的中心部中,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的厚度tc2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tc1,并且在所述多层部件30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接的区域的外侧部中,所述耐火部31的厚度te1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厚度。
进一步地,通过使如上所述的厚度调整比例逐渐变化,可以使热传递防止效果朝向产生较多热的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中心部逐渐提高。另外,朝向火焰产生较多的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外侧部逐渐更牢固地形成,从而可以防止因火焰而烧毁的问题。
图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由热传递防止部32形成外层并且由耐火部31形成内层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参照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包括:热传递防止部32,形成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邻的外层;以及耐火部31,被设置成两侧面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相接以形成内层,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由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31的材料形成。
即,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包括所述耐火部31和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31的热传递防止部32,以能够通过形成导热率低于其他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来防止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的传递。
在此,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在厚度方向(X)上的中心部分形成有所述耐火部31,并且可以在厚度方向(X)上的外侧部分形成有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
此外,参照图2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为由所述耐火部31形成外层并且由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形成内层的结构,在此,参照图6说明的实施例为由所述耐火部31形成内层并且由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形成外层的结构。另外,参照图2等说明的对于所述耐火部31和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材料、厚度等的限定可以全部应用于参照图6说明的实施例。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由热传递防止部32形成外层并且由芯缓冲部33形成内层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参照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包括:热传递防止部32,形成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相邻的外层;以及芯缓冲部33,被设置为两侧面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相接以形成内层,并且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膨胀时弹性变形并被压缩,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可以由导热率低于所述芯缓冲部33的材料形成。
在此,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在厚度方向(X)上的中心部分形成有所述芯缓冲部33,可以在厚度方向(X)上的外侧部分形成有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
即,所述多层部件30可以包括芯缓冲部33和导热率低于所述芯缓冲部33的热传递防止部32,以能够通过形成导热率低于其他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来防止任意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0中产生的热的传递。
另外,可以通过所述芯缓冲部33吸收由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溶胀(swelling)引起的按压力来提高耐久性。即,当特定的二次电池单元10膨胀时,所述芯缓冲部33被压缩并弹性变形。因此,可以抑制包括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的整个电池模块的体积膨胀。为此,所述芯缓冲部33可以被设置为垫(pad)或片(sheet)的形状。此外,所述芯缓冲部33可以使用聚氨酯泡沫(PU foam)等泡沫(foam)类材料形成,但不限于此。
此外,上述参照图2等说明的对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材料和厚度等的限定可以全部应用于参照图7说明的实施例。
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电池模块中形成外层的热传递防止部32通过粘合剂或胶带T固定在二次电池单元10上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即,参照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可以通过粘合剂或胶带T固定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上。因此,可以将包括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所述多层部件30稳定地设置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之间。
然而,当包括所述热传递防止部32的所述多层部件30被设置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10之间时,所述多层部件还可以被设置为不使用粘合剂或胶带T并不被固定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之间。
尽管上文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不限于此,并且对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5)

1.一种电池模块,包括:
多个二次电池单元;
壳体部件,在内部容纳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以及
多层部件,设置在多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之间,并且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热率低于其他部分的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多层部件包括:
耐火部,形成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邻的外层;以及
热传递防止部,被设置成两侧面与所述耐火部相接以形成内层,并且由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的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由导热率为0.3W/(m·K)以下的材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由包括聚合物材料、无机物材料和陶瓷材料中的至少一种的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耐火部由耐火性高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的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耐火部由熔点高于1000℃的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耐火部由至少在1000℃下保持形状的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耐火部形成为厚度大于0.01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耐火部形成为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接的整个区域中的厚度小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耐火部形成为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接的区域的中心部中的厚度小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耐火部形成为在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接的区域的外侧部中的厚度大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耐火部形成为厚度从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接的区域的外侧部向中心部逐渐小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多层部件包括:
热传递防止部,形成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邻的外层;以及
耐火部,被设置成两侧面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相接以形成内层,
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由导热率低于所述耐火部的材料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多层部件包括:
热传递防止部,形成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相邻的外层;以及
芯缓冲部,被设置成两侧面与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相接以形成内层,并且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膨胀时弹性变形并被压缩,
所述热传递防止部由导热率低于所述芯缓冲部的材料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热传递防止部通过粘合剂或胶带固定到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上。
CN202180011648.7A 2020-01-31 2021-01-19 电池模块 Pending CN1150044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200012010 2020-01-31
KR10-2020-0012010 2020-01-31
KR1020210006104A KR20210098331A (ko) 2020-01-31 2021-01-15 배터리 모듈
KR10-2021-0006104 2021-01-15
PCT/KR2021/000751 WO2021153938A1 (ko) 2020-01-31 2021-01-19 배터리 모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04455A true CN115004455A (zh) 2022-09-02

Family

ID=77079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1648.7A Pending CN115004455A (zh) 2020-01-31 2021-01-19 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67934A1 (zh)
EP (1) EP4099480A1 (zh)
CN (1) CN115004455A (zh)
WO (1) WO202115393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4083B2 (ja) * 2013-08-08 2018-09-26 Nok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
EP3269540A1 (en) * 2016-07-15 2018-01-17 Von Roll Schweiz AG Compressible and flexible composite material useful in particular as a construction material for batteries
JP6885791B2 (ja) * 2017-06-05 2021-06-16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暴走防止シート
JP7009892B2 (ja) * 2017-09-29 2022-02-1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パック
KR102424274B1 (ko) * 2017-10-23 2022-07-22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열차단 기능을 구비한 전지 모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53938A1 (ko) 2021-08-05
US20220367934A1 (en) 2022-11-17
EP4099480A1 (en) 2022-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36022B2 (en) Battery module
US20220328903A1 (en) Battery Module With Flame Blocking Member
KR20210098331A (ko) 배터리 모듈
CN101465413B (zh) 保护电路板和使用该保护电路板的电池组
US8592067B2 (en) Battery pack having a heat insulating layer
WO2017110037A1 (ja) 電池パック
EP2328202A1 (en) Battery pack
CN114006105A (zh) 包括吸热防火壁的电池组
CN111033878B (zh)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CN112909396B (zh) 电池单元壳体部及包括该电池单元壳体部的电池模块
KR20210031316A (ko)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CN113557628A (zh) 多层片材及具备该多层片材的单体单元
EP4047729A1 (en) Battery pack
WO2019044069A1 (ja) 電池パック、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2350011A (zh) 电池模块
CN115004455A (zh) 电池模块
US20230275316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CN116613433A (zh) 电池系统
KR20220036170A (ko) 배터리 모듈
JP7450894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EP4181290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WO2022092654A1 (ko)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JP2024036402A (ja) 延焼防止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バッテリー
JP2024509132A (ja) 放熱部材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KR20240075493A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이차전지 모듈 및 이차전지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