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03390A - 用于机组人员呼吸面罩的调节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组人员呼吸面罩的调节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03390A CN115003390A CN202080093930.XA CN202080093930A CN115003390A CN 115003390 A CN115003390 A CN 115003390A CN 202080093930 A CN202080093930 A CN 202080093930A CN 115003390 A CN115003390 A CN 1150033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unit
- operating member
- locking
- mode selection
- selection kno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7/00—Respiratory apparatus
- A62B7/14—Respiratory apparatus for high-altitude aircraf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7/00—Respiratory apparatus
- A62B7/02—Respiratory apparatus with compressed oxygen or ai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9/00—Component parts for respiratory or breathing apparatus
- A62B9/02—Val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组人员呼吸面罩的调节器组件(1),所述组件包括:支撑件;模式选择旋钮(20),其安装成能够在所述支撑件上枢转,所述选择旋钮(20)能够至少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枢转;调节器,其设计成取决于所述模式选择旋钮的位置而在至少三个操作模式中供应呼吸腔;以及至少一个锁定/解锁装置,其能够锁定和解锁所述模式选择旋钮朝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旋转,所述锁定/解锁装置包括操作部件(31),所述操作部件能够在锁定所述模式选择旋钮的旋转的位置与解锁所述模式选择旋钮的旋转的位置之间枢转。
Description
本公开涉及用于飞行器机组成员的呼吸面罩的控制单元。
根据已知方式,用于飞行器机组成员的呼吸面罩的此类控制单元包括:
-固持器,
-模式选择旋钮,其至少围绕第一位置EMER、第二位置100%与第三位置N之间的旋转轴枢转地安装在固持器上,
-控制器,其意图由呼吸气体源供应且适于在以下操作模式中的至少三个中供应呼吸腔:
-当模式选择器开关处于第一EMER位置时,只要呼吸腔中的压力不高于相对于环境压力的第一相对压力,控制器就供应呼吸腔,
-当模式选择器开关处于第二位置100%时,只要呼吸腔中的压力不高于相对于环境压力的第二压力,控制器就供应呼吸腔,第一压力高于第二压力,
-当模式选择器开关处于第三位置N时,控制器向呼吸腔供应用空气稀释的呼吸气体。
第一位置“EMER”对应于“紧急(EMERGENCY)”模式。在驾驶舱内有烟雾或起火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紧急”模式。第二位置“100%”对应于“100%”模式。所述“100%”模式提供针对低氧的保护。第三位置“N”对应于“正常(NORMAL)”模式。所述“正常”模式可用于限制预防性磨损中或下降剖面着陆时的氧消耗。选择按钮默认地处于第二100%位置中。第二100%位置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当佩戴面罩时,模式选择按钮对于用户来说是不可见的。当前,选择按钮是不对称的,以允许用户通过触摸区分引向“紧急”和“正常”模式的旋转方向。选择按钮还具有侧面标记以允许第三方验证所选择的模式。因此,当前呼吸面罩具有通过按钮的不对称性向用户提供且通过侧面标记向第三方提供关于所选择的操作模式的信息的构件。
尽管存在此不对称性,但在对呼吸器不甚了解和使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难以知道“紧急”模式与“正常”模式之间的旋转方向。确切地说,在突发紧急情况下,用户可能会意外地使选择旋钮旋转到“正常”模式且失去针对有毒烟尘和气体的保护。如果信息被误解或用户反应匆忙,那么用户可能会选择错误的操作模式。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防止意外选择“正常”模式而非“紧急”模式的控制单元。本公开旨在通过防止误用模式选择按钮来提高氧气面罩控制单元的安全等级。
本发明改进了这种情形。
本发明涉及用于呼吸面罩的控制单元,其包括至少一个锁定/解锁系统,所述至少一个锁定/解锁系统适于锁定和解锁模式选择旋钮朝向第三位置的旋转,所述锁定/解锁系统包括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适于在锁定模式选择旋钮的旋转的位置与解锁模式选择旋钮的旋转的位置之间枢转。
有利的是,本公开机械地防止选择错误的操作模式。
可以任选地实施下文的段落中陈述的特征。其可彼此独立地或彼此组合地实施:
-第二位置定位在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且其中所述锁定/解锁系统包括在所述固持器中形成的孔隙;所述孔隙包括限定第一孔隙部分和第二孔隙部分的径向止动件,
且其中操作部件包括凸耳,所述凸耳适于当操作部件定位在锁定位置中时在第一孔隙部分中滑动且邻接所述径向止动件,所述凸耳适于当操作部件处于解锁位置中时至少在第二孔隙部分中滑动。
-所述孔隙呈以旋转轴为中心的至少一个圆弧形式。
-第一孔隙部分和第二孔隙部分具有圆弧形状,且其中第二孔隙部分的圆弧的半径不同于第一孔隙部分的圆弧的半径;第一孔隙部分具有形成径向止动件的径向端壁,当操作部件处于锁定位置中时,所述径向止动件防止凸耳进入第二孔隙部分中。
-第一孔隙部分在第一角度扇区上方延伸,且其中第二孔隙部分在第一角度扇区和另一角度扇区上方延伸。
-凸耳具有垂直于模式选择器旋钮的底部延伸的径向面,当操作部件处于锁定位置中时,所述面抵靠着径向止动件平坦地支承。
-操作部件包括安装成相对于模式选择旋钮围绕第一枢转轴枢转的杠杆,第一枢转轴平行于旋转轴。
-所述凸耳和所述径向止动件安置于平面的一侧上,且其中操作部件包括安置于所述平面的另一侧上的操作区域,所述操作区域为用户用以在其上解锁模式选择旋钮的旋转的区域;所述平面垂直于底部且穿过所述第一枢转轴和末端止动件。
-锁定/解锁系统包括适于将操作部件固持在锁定位置中的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适于在操作部件与模式选择按钮的支撑壁之间起作用。
-弹性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压缩弹簧,所述至少一个压缩弹簧适于通过按压操作部件的一部分而压缩,以解锁模式选择旋钮朝向第三位置的旋转。
-模式选择器按钮的支撑壁和/或操作部件包括适合于在其压缩期间导引弹性元件的导引件;所述导引件包括圆形外壳和导引销中的一者。
-模式选择器按钮的外围轮缘具有贯穿开口,且其中操作部件延伸穿过所述贯穿开口。
-模式选择按钮的外围轮缘包括垂直于旋转轴延伸的槽,所述槽由平行于旋转轴的切口延伸且对模式选择按钮的外部开放,且其中由所述槽和所述切口限定的外围轮缘的一部分形成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能够通过外围轮缘的轴向部分的变形而枢转。
-操作部件具有贯穿凹槽,贯穿凹槽的一部分呈扩口形式,贯穿凹槽的另一部分具有向扩口开放的凹入楔形件,且其中支撑壁垂直于底部并且延伸到贯穿凹槽中,所述支撑壁具有径向凹口,弹性元件包括楔形地附接在所述径向凹口和凹入楔形件中的至少一个钢板弹簧。
-操作部件包括贯穿凹槽,贯穿凹槽的一部分具有圆柱形形状,且其中支撑壁在其一个末端处包括布置于凹槽的圆柱形部分中的枢轴,所述枢轴形成第一枢转轴。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控制单元的呼吸面罩的透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控制单元的一侧的视图,该侧在图1中用箭头II标记,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控制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模式选择按钮的透视图;
[图4]为当模式选择旋钮处于锁定位置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罩盖的背面的视图;
[图5]为当模式选择旋钮处于解锁位置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罩盖的背面的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模式选择按钮的第一变型的前视图;[图7]为图6中所展示的模式选择按钮的第一变型的背侧的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模式选择按钮的第二变型的前视图;
[图9]为图6中所展示的模式选择器开关的第二变型的背侧的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罩盖和模式选择旋钮的侧面透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罩盖和模式选择旋钮的透视图,其中模式选择旋钮沿着平行于底部的平面切割;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罩盖的面的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第一变型的前视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第一变型的背侧的视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第二变型的前视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第二变型的背侧的视图;
[图17]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模式选择旋钮的底视图;
[图18]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透视图;
[图19]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罩盖的面的视图;
[图20]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透视图;以及
[图2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罩盖的面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的图式和描述主要含有明确性质的元件。因此,它们不仅可用于进一步理解本公开,而且在适当时有助于其定义。
图1说明布置在旨在携带机组成员和通常还有乘客的商用飞行器的加压座舱8中的呼吸面罩100。
优选地为所谓的等压类型的装置将座舱加压到不低于通常对应于1500米与2400米之间的海拔高度的加压压力。随着飞行器上升,座舱中的压力基本上等于座舱外部的压力并且减小,直到其达到所述加压压力为止。在正常条件下,座舱压力随后保持恒定,直到座舱外部的压力变得低于加压压力为止。呼吸面罩的目的是在妨碍座舱的乘客正常呼吸的偶发事件(例如压力损失、有毒气体的存在等)的情况下向用户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免受有害物质影响的保护。
呼吸面罩100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面罩盖2和控制单元1。
口鼻面罩盖2旨在基本上紧密地应用于用户的面部围绕着鼻和口。口鼻面罩盖2具有呼吸腔4,用户在所述呼吸腔中呼吸。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包括固持器10、控制器、安装成能够围绕旋转轴Z在固持器10上枢转的模式选择旋钮20,以及用于锁定/解锁选择旋钮的旋转的装置30。
在本申请中,术语“径向”和“轴向”是相对于旋转轴Z定义的,除了明确地提及另一轴的情况。
在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固持器10包括外壳13和适于闭合外壳的罩盖14。外壳13具有呼吸气体供应孔6,用于收纳软管的末端以将控制器连接到主要含有氧气的呼吸气体源。
控制器容纳于外壳13中。其在三个模式中操作。在被称作“紧急”模式的第一操作模式中,控制器仅向呼吸腔4供应呼吸气体,直到在呼吸腔4中达到相比于环境座舱气压的轻微过压,通常此过压在3mbar与30mbar之间。在3mbar与7mbar之间的最常见过压值下,用户几乎感觉不到此过压值。在高于10mbar到12mbar的过压值下,过压需要用户额外用力呼吸,用户很快就能感觉到此过压。
在被称作“100%模式”的第二操作模式中,控制器仅向呼吸腔4供应呼吸气体,直到基本上达到环境压力为止。在实践中,通常有用的是,在呼吸腔达到环境压力之前停止向呼吸腔供应呼吸气体,使得呼吸腔4中存在极轻微的负压(十分之几毫巴到几毫巴)。
被称作“正常”的第三呼吸模式不同于第二呼吸模式,因为呼吸腔4被供应有用空气稀释的呼吸气体,所述空气通常为环境空气,其比例通常为座舱8中的压力的函数。
参考图2,模式选择器开关20具有标记为“EMER”且控制控制器以在第一模式中操作的第一位置。模式选择器开关20具有标记为“100%”且控制控制器以在第二模式中操作的第二位置。模式选择器开关20具有标记为“N”的第三位置,且命令控制器在第三模式中操作。选择旋钮的中间位置对应于第二位置。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第三位置“N”位于中心位置的右方。因此,模式选择旋钮20必须从第二位置逆时针旋转到第三位置。
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当用户竖直地保持他或她的头部时,选择器按钮的旋转轴Z基本上竖直地延伸,使得模式选择器按钮20在固持器10下方延伸。当然,模式选择按钮20可以不同方式放置,确切地说,放置在固持器10的前部和/或旋转轴基本上水平地延伸。以已知方式,模式选择器按钮的三个位置为由凹口体现的离散位置。
模式选择器开关20具有底部21、围绕底部的外围边缘22和用于附接到固持器10的杆23。底部21包括由轴向环24包围的开口。附接杆23布置在孔中。其形成选择旋钮20的旋转轴Z。
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将EMER、100%和N标记在底部21上且标记在选择按钮的外围边缘22上。标记11a布置在罩盖14的宽度的中心,且两个侧面标记11b布置在外壳13的边缘上以展示模式选择位置20。
锁定/解锁系统30适于锁定和解锁模式选择旋钮从第二位置100%到第三位置N的旋转。锁定/解锁系统30包括适于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部件31,以及在图4和5中所展示的固持器10中形成的贯穿孔隙32。
参考图3,模式选择旋钮20容纳操作部件31。为此目的,模式选择旋钮20包括支撑块25和操作部件的导引和止动壁26。支撑块25具有在旋转轴Z的方向上延伸的管状腔27。导引和止动壁26具有以管状腔27为中心的圆形面。外围边缘22的侧面部分具有基本上矩形形状的贯穿开口29。
当定位在锁定位置中时,外围边缘22的邻近于开口29和导引和止动壁26的一部分形成锁定止动件28,操作部件31抵靠着所述锁定止动件支承,如图3中所展示。
根据所展示的实施例,操作部件31由所安装的杠杆形成,以相对于选择旋钮20围绕第一枢转轴X枢转。第一枢转轴X平行于旋转轴Z。
操作部件31包括在一个末端处的枢轴33、在另一末端处的末端面34、平行于底部31的两个主面35以及彼此平行的且垂直于底部31的两个侧面36、37。
枢轴33布置在选择器按钮支撑块的管状腔26中。末端面34与导引和止动壁26相对地定位。当操作部件31枢转到释放位置中时,操作部件沿着其行程由导引和止动壁26导引。
与罩盖14成一直线布置的操作部件的主面35中的一个配备有在旋转轴Z的方向上延伸的凸耳38。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凸耳38具有四边形的一般形状,其具有以旋转轴Z为中心的两个稍微圆形的相对面39,以及例如平坦的径向面40。此径向面40的法向量在从第二位置100%到第三位置N的方向上指向。
操作部件的内侧面36配备有相对于旋转轴Z径向延伸的圆形外壳41。另一侧面37具有支撑壁42和第一突出部分43。当操作部件31处于锁定位置时,支承壁42抵靠着锁定止动件28支承。当操作部件31处于锁定位置时,第一突出部分43能够穿过外围边缘的开口29。此第一突出部分43包括操作区域44,用户适于按压所述操作区域以使操作部件31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
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模式选择旋钮20进一步具有相对于旋转轴Z在直径上与第一突出部分43相对的第二突出部分45。此不对称性使得通过触摸更容易识别选择按钮20相对于固持器10的位置。
参考图4和5,操作部件的凸耳38布置在孔隙32中。当用户转动模式选择器旋钮20时,凸耳38适于在孔隙32中滑动。形成于罩盖14中的孔隙32具有第一孔隙部分46和与第一孔隙部分连通的第二孔隙部分47。第一光部分46和第二光部分47各自基本上呈以旋转轴Z为中心的圆弧的形状。第一孔隙部分46的弧的半径大于第二孔隙部分的弧的半径。
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孔隙部分46在第一角度扇区上方延伸。孔隙的第二部分47在相同第一角度扇区以及额外角度扇区上方延伸。第一角度扇区对应于模式选择器开关20在第一MER位置与第二100%位置之间的行程。额外角度扇区对应于模式选择旋钮在第二100%位置与第三N位置之间的行程。
邻近于第二孔隙部分47的额外角度扇区的第一孔隙部分46的末端包括径向壁。当操作部件31处于锁定位置时,此径向壁形成径向末端止动件48,从而防止凸耳38进入第二孔隙部分47中。正交于此径向末端止动件48的向量指向第一EMER位置。
当操作部件31处于解锁位置时,凸耳38可从第二孔隙部分47滑动到第一孔隙部分46。以此方式,用户可以快速地将模式选择旋钮20从第三位置N转动到第一位置EMER,而无需将操作部件31置于锁定位置或等待其在弹性元件50的作用下返回到锁定位置。
参考图3,锁定/解锁系统30进一步包括适合于将操作部件31固持在锁定位置中的弹性元件50。在图3到5中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弹性元件50由压缩弹簧构成,所述压缩弹簧适于通过在操作部件的操作区域44上的支承而被压缩。其适合于在操作部件31与形成于选择按钮的轴向环24上的支撑壁51之间起作用。优选地,支撑壁51为平坦表面。支撑壁51垂直于底部21且与贯穿开口29成一直线延伸。优选地,支撑壁51包括导引销52。
一方面,弹性元件50配合在导引销52周围,且另一方面,所述弹性元件布置在操作部件的圆形外壳41中。导引销52和圆形外壳41在其压缩期间导引弹性元件50。
优选地,罩盖14包括两个凸起53(在图6、8和10中可见),其适于变为抵靠着模式选择旋钮的两个突出部54(在图3中可见)的末端止动件,以防止选择旋钮旋转超出第一位置EMER或超出第三位置N。
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孔隙32的凸耳38和径向末端止动件48布置在垂直于底部31的平面A的一侧上且穿过第一枢转轴X。操作部件31的致动区域44布置在平面A的另一侧上。替代地,操作部件31的致动区域44布置在平面A的同一侧上。
替代地,第二孔隙部分47可与第一孔隙部分46的仅一部分连通。
根据不太有利的变型,第二孔隙部分47的圆弧的半径大于第一孔隙部分46的圆弧的半径。在此情况下,用户必须拉动第一突出部分43以解锁模式选择旋钮20从第二位置100%到第三位置N的旋转。
替代地,孔隙32具有相同直径的圆弧形状,且在其中间具有径向凹槽以形成径向止动件48。
静止时,操作部件31处于锁定位置。用户可使模式选择器开关20在第一EMER位置与第二N位置之间旋转。当用户将模式选择器开关20从第一EMER位置旋转到第二100%位置时,凸耳38滑动到第一孔隙部分46中。然而,用户无法将模式选择器旋钮20旋转到第三位置N,因为凸耳38与如图4中所见的径向止动件48邻接。为了能够将模式选择器开关20旋转到第三位置N,用户必须按压操作区域44,操作部件31随后围绕第一枢转轴X旋转。弹性元件50被压缩。凸耳38从第一孔隙部分46滑动到第二孔隙部分47。用户随后可将模式选择器开关转动到第三位置N。如图5中所展示,凸耳38滑动到第二孔隙部分47中。
有利的是,当操作部件31处于解锁位置时,凸耳31能够在第一孔隙部分中及第二孔隙部分中滑动。
图6和7说明控制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100。根据此实施例,控制单元100包括模式选择器按钮200、布置于模式选择器按钮200中的第一锁定/解锁系统30和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0。第一锁定/解锁系统30与先前所描述的锁定/解锁系统30相同,且将不再第二次描述。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0具有与先前所描述的控制单元1的锁定装置30相同的技术元件,但这些技术元件以不同方式布置。操作部件31和弹性元件50相对于径向平面P1对称地布置。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0的凸耳38旋转约150°的角度。罩盖14的孔隙32围绕旋转轴Z旋转180°的角度。
径向平面P1垂直于模式选择旋钮的底部21。径向平面P1穿过旋转轴Z。
在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径向平面P1还穿过罩盖14的宽度的中心处的点。此中心由标记11a指示。
图8和9说明控制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101。根据此第二变型,控制单元101包括模式选择按钮201、第一锁定/解锁系统30和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1,所述第二锁定/解锁系统相对于旋转轴Z在直径上与第一锁定装置30相对地布置在模式选择按钮201中。
第一锁定/解锁系统30与先前所描述的锁定/解锁系统30相同,且将不再第二次描述。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1具有与上文所描述的控制单元1的锁定装置30相同的技术元件,但这些技术元件相对于旋转轴Z旋转180°。
因此,第一锁定/解锁系统的操作部件和孔隙以及第二锁定/解锁系统的操作部件和孔隙相对于旋转轴Z彼此对称。
当使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第一实施例100和第二实施例101时,用户必须按压两个操作部件31的两个操作区域44,以解锁模式选择按钮200、201从第二位置100%到第三位置N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替代地,模式选择器开关具有三个到五个操作部件。每一操作部件具有操作区域44,使得模式选择按钮具有三个到五个操作区域。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2在图10到16中展示。此控制单元102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模式选择旋钮202由能够变形的塑料材料制成的事实,锁定/解锁系统302包括由模式选择旋钮的一部分制成的操作部件310的事实,以及其并不包括弹性元件50的事实。
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的技术元件相同或类似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2的技术元件具有相同参考,且将不再第二次描述。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2的模式选择旋钮203由适合于变形的塑料材料(例如,聚酰胺)制成。
参考图10,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2的模式选择旋钮202围绕旋转轴Z枢转地安装在罩盖14上。模式选择器开关202具有底部21、围绕底部的外围边缘22和用于附接到固持器14的杆23。模式选择器旋钮202进一步具有形成于外围边缘22的横向侧部上的贯穿槽55。此槽垂直于旋转轴Z延伸且通过切口56继续,所述切口平行于旋转轴Z且在模式选择器按钮的外边缘处开放。槽55和切口56形成突片57,其能够通过模式选择按钮的外围边缘的部分220的变形而朝向按钮的内部枢转。此突片57形成具有第一枢转轴X的杠杆。此突片57因此构成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2的锁定/解锁系统的操作部件310。操作部件310因此能够相对于其固定到模式选择按钮203的外围边缘22的末端而枢转。
如图11所示,在平行于底部21的平面的横截面中,切口56有利地具有台阶或回退的形状。因此,锁定止动件28形成于模式选择按钮的侧部上,且肩部59形成于操作部件310的侧部上。操作部件的肩部59形成支承面42,所述支承面适于在操作部件310从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时邻接锁定止动件28。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突片57进一步包括邻近于切口56且相对于旋转轴Z径向延伸的第一突出部分43。此第一突出部分43具有操作区域44,用户能够按压所述操作区域以解锁模式选择按钮202的旋转。参考图12,操作部件310的与罩盖14相对定位的主面35包括布置在孔隙32中的凸耳380。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凸耳380具有栓钉的形状。当操作部件处于锁定位置时,凸耳380适于在第一孔隙部分46中移动且与径向止动件48邻接。当用户按压突片57-操作部件310以将其置于解锁位置时,凸耳380能够在第一孔隙部分46和第二孔隙部分47中移动。
图13和14说明控制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型103。根据此实施例,控制单元103包括模式选择器按钮203、布置于模式选择器按钮203中的第一锁定/解锁系统302和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2。第一锁定/解锁系统302与先前所描述的锁定/解锁系统302相同,且将不再第二次描述。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2具有与先前所描述的控制单元102的锁定装置302相同的技术元件,但这些技术元件以不同方式布置。因此,操作部件相对于径向平面P1对称地布置。径向平面P1垂直于模式选择旋钮的底部21。径向平面P1穿过旋转轴Z。在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径向平面P1还穿过罩盖14的宽度的中心处的点。此中心由标记11a指示。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2的孔隙32相对于旋转轴Z旋转约150°。
图12说明控制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型104。根据此第二实施例,控制单元104包括模式选择器按钮204、第一锁定/解锁系统302和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2,所述第二锁定/解锁系统相对于旋转轴Z在直径上与第一锁定装置302相对地布置在模式选择按钮204中。
第一锁定/解锁系统302与先前所描述的锁定/解锁系统302相同,且将不再第二次描述。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2具有与上文所描述的控制单元102的锁定装置302相同的技术元件,且确切地说,罩盖14中的孔隙32、操作部件302,但这些技术元件相对于旋转轴Z对称地布置。
当使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实施例103和第二实施例104时,用户必须按压两个操作部件310的两个操作区域44,以解锁模式选择按钮203、204从第二位置100%到第三位置N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替代地,模式选择器开关具有三个到五个操作部件。每一操作部件具有操作区域44,使得模式选择按钮具有三个到五个操作区域。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5展示于图13中。此控制单元105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锁定/解锁系统303进一步包括适合于在操作部件311与形成于轴向环24上的支撑壁51之间起作用的弹性元件50。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支撑壁51以及操作部件的内侧面36具有导引销52。弹性元件50布置在操作部件311的导引销52周围且布置在支撑壁51的导引销52周围。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5的其它技术元件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2的技术元件相同或类似,且将不再第二次描述。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6在图14和15中展示。此控制单元106包括模式选择按钮206和锁定/解锁系统304。
锁定/解锁系统304包括:操作部件312,其相对于模式选择旋钮206围绕第一枢转轴X枢转地安装;弹性元件66,其适于将操作部件312固持在锁定位置中;以及孔隙32,其形成于罩盖14中。
模式选择器按钮206具有图14和15中未展示的底部、围绕底部的外围边缘22、由轴向环24包围的孔。用于模式选择旋钮的附接杆布置在孔中。其形成旋转轴Z。
贯穿开口29提供于外围边缘22的侧面中。在操作部件312的自由末端的一侧上的开口29的边缘具有形成锁定止动件28的回退件。模式选择按钮的底部21进一步包括朝向罩盖14延伸的枢轴63和与枢轴63成一体的支撑壁64。枢轴63形成第一枢转轴X。其平行于旋转轴Z。支撑壁64垂直于底部21且从模式选择器开关朝内延伸。支撑壁64相对于径向平面P1形成角度,所述角度等于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的操作部件312的枢转角度的一半。径向平面P1穿过旋转轴Z和参考标记11a。支撑壁64的末端具有凹口65。
操作部件312形成杠杆。其包括纵向延伸的贯穿凹槽60。此凹槽60具有圆柱形部分61、向圆柱形部分61开放的中间扩张部分58,以及向扩张部分58开放的基本上矩形的平行六面体部分62。操作部件312布置在模式选择旋钮206中,使得凹槽的圆柱形部分61容纳枢轴63。因此,操作部件312能够围绕枢轴63枢转。支撑壁64布置在扩张部分58中。当操作部件312处于图14中展示的锁定位置中时,支撑壁64抵靠着扩张部分58的一个壁延伸,且当操作部件312处于解锁位置中时,抵靠着扩张部分58的相对壁延伸。弹性元件66包括布置在凹槽60中的钢板弹簧。弹性元件66楔入到凹槽65中且楔入到平行六面体部分62的凹入拐角67中。钢板弹簧66从凹口65向外延伸。凹入拐角67位于凹口65的相对侧上。其邻近于第一径向突出部43。
操作部件312进一步包括延伸穿过模式选择器按钮的外围边缘22的开口29的第一径向突出部分43。模式选择按钮的操作区域44安置于第一径向突出部分43上。操作部件312进一步包括支撑面42,其位于朝向操作部件的自由末端的第一径向突出部分43的延伸部中。当操作部件进入锁定位置中或处于锁定位置中时,支承面42抵靠着锁定止动件28支承。操作部件的主面35具有布置在孔隙32中的凸耳380。根据第二实施例,孔隙32与锁定/解锁系统30的孔隙32相同或类似。锁定/解锁系统的技术元件,且确切地说,孔隙32的技术元件以及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6的模式选择按钮的技术元件,所述技术元件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技术元件相同或类似,具有相同参考,且将不再第二次描述。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7在图16和17中展示。此控制单元107包括模式选择按钮207和锁定/解锁系统305。锁定/解锁系统305包括:操作部件313,其相对于模式选择旋钮207围绕第一枢转轴X枢转地安装;弹性元件68,其适于将操作部件313固持在锁定位置中;以及孔隙32,其形成于罩盖14中。
模式选择器开关207具有带孔的底部21,其中外围边缘22围绕底部21。外围边缘22的侧面具有贯穿开口29。在操作部件313的自由末端的一侧上的开口29的边缘具有形成锁定止动件28的回退件。模式选择按钮207进一步包括支撑块25,所述支撑块具有管状腔26和支撑壁69,弹性元件68搁置在所述支撑壁上。支撑壁69垂直于底部21。其从外围边缘22朝向模式选择按钮的开口延伸。支撑壁69的自由末端包括适于铰链到弹性元件68的第二铰链部件的部分70。
操作部件313为能够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围绕第一枢转轴X枢转的杠杆。操作部件313包括在其一个末端处的枢轴33、在其另一末端处的末端面34、平行于底部31的两个主面35以及彼此平行的且垂直于底部31的两个侧面36、37。枢轴33布置在支撑块的管状腔26中,使得操作部件313能够围绕第一枢转轴X枢转。末端面34包括形成能够与锁定止动件28邻接的支撑面42的肩部59。主面35中与底座21相对定位的一个主面具有布置在孔隙32中的凸耳380。操作部件的内侧面36包括能够铰接到弹性元件68的第一铰接元件的部分71。外侧面37具有第一径向突出部分43,所述第一径向突出部分穿过贯穿孔隙29且具有操作区域44,用户按压所述操作区域以将操作部件旋转到解锁位置中。
弹性元件68包括第一空心圆柱体72、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一空心圆柱体周围的第二空心圆柱体73以及部分地容纳在第一空心圆柱体内且部分地容纳在第二空心圆柱体内的压缩弹簧74。第一空心圆柱体和第二空心圆柱体具有底壁。压缩弹簧74附接到第一空心圆柱体的底壁且附接到第二空心圆柱体的底壁。第一空心圆柱体72包括第一铰链元件的互补部分75。第二空心圆柱体73包括第二铰链元件的互补部分76。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由安装在圆形外壳中的圆形外壳70、71和枢轴75、76形成。
参考图17,根据第二实施例,孔隙32与锁定/解锁系统30的孔隙32相同。锁定/解锁系统的技术元件,且确切地说,孔隙32的技术元件以及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07的模式选择按钮的技术元件,所述技术元件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技术元件相同或类似,具有相同参考,且将不再第二次描述。
当用户未按压操作部件313时,弹性元件68固持操作部件313,使得支承面42与锁定止动件28邻接。用户可使模式选择器开关207在第一EMER位置与第二100%位置之间移动。用户无法将模式选择器旋钮207安置在第三位置N中,因为凸耳380与径向止动件48邻接。
当用户按压操作部件313的操作区域44时,操作部件313围绕第一枢转轴X枢转。弹簧74被压缩。弹性元件68通过第一接头70、75相对于模式选择器开关207枢转,且通过第二铰链71、76相对于操作部件313枢转。凸耳380在第二孔隙部分47中滑动,从而允许模式选择旋钮307从第二位置100%枢转到第三位置N。
根据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的未展示的第一变型,控制单元105、106、107包括用于操作第一锁定/解锁系统的部件和用于操作第二锁定/解锁系统的部件,所述第二锁定/解锁部件在模式选择按钮中对称地布置成与在调节选择按钮中对称地布置成用于相对于径向平面P1操作第一锁定/解锁系统的部件。径向平面P1与上文所描述的径向平面P1相同。
根据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的未展示的第二变型,控制单元105、106、107包括第一锁定/解锁系统和第二锁定/解锁系统,所述第二锁定/解锁系统相对于旋转轴Z在直径上与第一锁定装置相对地布置在模式选择旋钮中。
Claims (15)
1.用于飞行器机组成员的呼吸面罩的控制单元(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所述单元包括:
-固持器(10),
-模式选择旋钮(20、200、201、202、203、204、205、206、207),其安装成能够相对于旋转轴(Z)在支撑件(10)上枢转,所述旋转轴(Z)垂直于所述支撑件(10)而布置,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200、201、202、203、204、205、206、207)具有垂直于所述旋转轴(Z)延伸的底部(21)和外围轮缘(22),所述选择旋钮(20)能够至少在第一位置(EMER)、第二位置(100%)与第三位置(N)之间枢转,
-控制器,其意图由呼吸气体源供应且适于在以下操作模式中的至少三个中供应呼吸腔:
-当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200、201、202、203、204、205、206、207)处于所述第一位置(EMER)时,只要所述呼吸腔中的压力不高于相对于环境压力的第一压力,所述控制器就供应所述呼吸腔,
-当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200、201、202、203、204、205、206、207)处于第二位置(100%)时,只要所述呼吸腔中的压力不高于相对于所述环境压力的第二压力,所述控制器就供应所述呼吸腔,所述第一压力高于所述第二压力,
-当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200、201、202、203、204、205、206、207)处于所述第三位置(N)时,所述控制器向所述呼吸腔供应用空气稀释的呼吸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适用于锁定和解锁所述模式选择旋钮朝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旋转的至少一个锁定/解锁系统(30、300、301、302、303、304、305),所述锁定/解锁系统(30、300、301、302、303、304、305)包括操作部件(31、310、311、312、313),所述操作部件适于在锁定所述模式选择旋钮的旋转的位置与解锁所述模式选择旋钮的旋转的位置之间枢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单元(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位置(100%)定位在所述第一位置(EMER)与所述第三位置(N)之间,且其中所述锁定/解锁系统(30、300、301、302、303、304、305)包括在所述固持器(10)中形成的孔隙(32),所述孔隙(32)包括限定第一孔隙部分(46)和第二孔隙部分(47)的径向止动件(48),且其中所述操作部件(31、310、311、312、313)包括凸耳(38、380),所述凸耳适于当所述操作部件(31、310、311、312、313)定位在所述锁定位置中时在所述第一孔隙部分(46)中滑动且邻接所述径向止动件(48),所述凸耳(38、380)适合于当所述操作部件(31、310、311、312、313)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至少在所述第二孔隙部分(47)中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单元(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32)具有以所述旋转轴(X)为中心的至少一个圆弧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控制单元(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隙部分(46)和所述第二孔隙部分(47)具有圆弧的形状,且其中所述第二孔隙部分(47)的圆弧的半径不同于所述第一孔隙部分(46)的圆弧的半径;第一内腔部分(46)具有形成径向止动件(48)的径向端壁,当所述操作部件(31、310、311、312、313)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径向止动件防止所述凸耳(38、380)进入所述第二孔隙部分(47)中。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单元(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31、310、311、312、313)包括杠杆,所述杠杆安装成相对于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200、201、202、203、204、205、206、207)围绕第一枢转轴(X)枢转,所述第一枢转轴(X)平行于所述旋转轴(Z)。
6.根据权利要求2和5的组合所述的控制单元(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耳(38、380)和所述径向止动件(48)安置于平面(A)的一侧上,且其中所述操作部件(31、310、311、312、313)具有安置于所述平面(A)的另一侧上的操作区域(44),所述操作区域(44)为用户用以在其上解锁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200、201、202、203、204、205、206、207)的旋转的区域;所述平面(A)垂直于所述底部(31)且穿过所述第一枢转轴(X)和末端止动件(28)。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单元(1、100、101、105、106、107),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解锁系统(30、300、301、303、304、305)包括弹性元件(50、66、68),所述弹性元件适于将所述操作部件(31、311、312、313)固持在所述锁定位置中,所述弹性元件(50、66、68)适于在所述操作部件(31、311、312、313)与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200、201、205、206、207)的支撑壁(51、64、69)之间起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单元(1、100、101、105、107),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50、68)包括至少一个压缩弹簧(73),所述至少一个压缩弹簧能够通过按压所述操作部件(31、311、313)的一部分而被压缩,以解锁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200、201、205、207)朝向所述第三位置(N)的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单元(102、103、104、105),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2、203、204)的外围轮缘(22)包括垂直于所述旋转轴(Z)的槽(55),所述槽由平行于所述旋转轴(Z)的切口(56)延伸且向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2、203、204)外部开放,且其中由所述槽(55)和所述切口(56)限定的外围轮缘的一部分形成所述操作部件(310、311),所述操作部件(310、311)能够通过所述外围轮缘(22)的轴向部分的变形而枢转。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单元(106),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312)具有贯穿凹槽(60),所述贯穿凹槽(60)的一部分呈扩口(58)形式,所述贯穿凹槽(60)的另一部分具有向所述扩口(58)开放的凹入拐角(67),且其中所述支撑壁(61)垂直于所述底部(21)并且延伸到所述贯穿凹槽(58)中,所述支撑壁(61)具有径向凹口(65),所述弹性元件(66)包括楔形地固定在所述径向凹口(65)和所述凹入拐角(67)中的至少一个钢板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单元(106),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312)包括贯穿凹槽(60)、具有圆柱形形状的贯穿凹槽(60)的一部分,且其中所述支撑壁(64)在其一个末端处包括布置在所述凹槽的圆柱形部分(61)中的枢轴(63),所述枢轴(63)形成所述第一枢转轴(X)。
12.根据权利要求5和7的组合所述的控制单元(107),其包括布置在所述弹性元件(68)与所述模式选择旋钮(207)之间的第一铰链元件(70,75),以及布置在所述弹性元件(68)与所述操作部件(313)之间的第二铰链元件(71,76)。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单元(107),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68)包括压缩弹簧(74)、具有底壁的第一空心圆柱体(72)以及具有底壁的第二空心圆柱体(73);且其中所述第二空心圆柱体(73)能够围绕所述第一空心圆柱体(72)滑动,所述压缩弹簧(74)部分地容纳于所述第一空心圆柱体中且部分地容纳于所述第二空心圆柱体(73)中,所述压缩弹簧(74)附接到所述第一空心圆柱体的底壁上且附接到所述第二空心圆柱体的底壁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单元(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解锁系统(30、300、301、302、303、304、305)为第一锁定/解锁系统,且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相对于所述旋转轴(Z)在直径上与所述第一锁定装置(30、300、301、302、303、304、305)相对布置的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300、301、302、303、304、305)。
15.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单元(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解锁系统(30、300、301、302、303、304、305)为第一锁定/解锁系统(30、300、301、302、303、304、305),且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锁定/解锁系统(30、300、301、302、303、304、305),所述第二锁定装置的操作部件相对于垂直于所述底部(21)的径向平面(P1)对称地与所述第一锁定装置(30、300、301、302、303、304、305)的操作部件相对布置,所述径向平面(P1)穿过所述旋转轴(Z)。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9306605.7 | 2019-12-09 | ||
EP19306605.7A EP3834891B1 (fr) | 2019-12-09 | 2019-12-09 | Ensemble de régulation pour masque respiratoire d'un membre d'équipage d'avion |
PCT/FR2020/052343 WO2021116596A1 (fr) | 2019-12-09 | 2020-12-08 | Ensemble de régulation pour masque respiratoire d'un membre d'équipage d'avio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03390A true CN115003390A (zh) | 2022-09-02 |
CN115003390B CN115003390B (zh) | 2023-04-25 |
Family
ID=69525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93930.XA Active CN115003390B (zh) | 2019-12-09 | 2020-12-08 | 用于机组人员呼吸面罩的调节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10959A1 (zh) |
EP (1) | EP3834891B1 (zh) |
CN (1) | CN115003390B (zh) |
BR (1) | BR112022011243A2 (zh) |
CA (1) | CA3159963A1 (zh) |
WO (1) | WO2021116596A1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084469A1 (en) * | 2005-10-11 | 2007-04-19 | Mcdonald Thomas K | Breathing mask and regulator for aircraft |
US20150306431A1 (en) * | 2014-04-24 | 2015-10-29 | Zodiac Aerotechnics | Regulator assembly for breathing mask |
CN108136234A (zh) * | 2015-09-29 | 2018-06-08 | 佐迪埃克航空技术公司 | 飞机驾驶舱、包括呼吸面罩和储存装置的组件以及这种组件的储存方法和使用方法 |
US20180361179A1 (en) * | 2017-06-16 | 2018-12-20 | Zodiac Aerotechnics | Respiratory equipment for aircraft, with inflatable mask and harness, and its storage space |
US20190009115A1 (en) * | 2015-09-09 | 2019-01-10 | Avon Protection Systems, Inc. | Cbrn breathing apparatus |
-
2019
- 2019-12-09 EP EP19306605.7A patent/EP3834891B1/fr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2-08 CN CN202080093930.XA patent/CN115003390B/zh active Active
- 2020-12-08 BR BR112022011243A patent/BR112022011243A2/pt unknown
- 2020-12-08 CA CA3159963A patent/CA3159963A1/fr active Pending
- 2020-12-08 WO PCT/FR2020/052343 patent/WO2021116596A1/fr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12-08 US US17/783,575 patent/US20230010959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084469A1 (en) * | 2005-10-11 | 2007-04-19 | Mcdonald Thomas K | Breathing mask and regulator for aircraft |
US20150306431A1 (en) * | 2014-04-24 | 2015-10-29 | Zodiac Aerotechnics | Regulator assembly for breathing mask |
US20190009115A1 (en) * | 2015-09-09 | 2019-01-10 | Avon Protection Systems, Inc. | Cbrn breathing apparatus |
CN108136234A (zh) * | 2015-09-29 | 2018-06-08 | 佐迪埃克航空技术公司 | 飞机驾驶舱、包括呼吸面罩和储存装置的组件以及这种组件的储存方法和使用方法 |
US20180361179A1 (en) * | 2017-06-16 | 2018-12-20 | Zodiac Aerotechnics | Respiratory equipment for aircraft, with inflatable mask and harness, and its storage spa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16596A1 (fr) | 2021-06-17 |
EP3834891B1 (fr) | 2022-09-21 |
EP3834891A1 (fr) | 2021-06-16 |
CA3159963A1 (fr) | 2021-06-17 |
US20230010959A1 (en) | 2023-01-12 |
CN115003390B (zh) | 2023-04-25 |
BR112022011243A2 (pt) | 2022-09-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933946B1 (en) | Improved breathing mask and regulator for aircraft | |
US6394091B1 (en) | Breathing apparatus | |
US8857431B2 (en) | Breathing mask with oxygen reduced consumption | |
US10300312B2 (en) | Regulator assembly for breathing mask | |
CN115003390B (zh) | 用于机组人员呼吸面罩的调节器组件 | |
US6651662B2 (en) | Alignment and connection mechanism for a mask-mounted regulator | |
CN115038498B (zh) | 用于飞行器机组成员的呼吸面罩的控制组件 | |
SE428760B (sv) | Andningsmask | |
US10130832B2 (en) | Automatic switchable exhale cartridge | |
US11883695B2 (en) | Respirator mask with air-saver switch | |
CN116133723A (zh) | 用于机组人员呼吸面罩的调节器组合件 | |
EP2429661A2 (en) | Mask for breathing apparatus | |
EP1918001A1 (en) | Pressure regulator valve for breathing apparatus | |
JP2006335099A (ja) | スキューバダイビング用呼吸装置 | |
NZ197605A (en) | Resuscitator valve operable in resuscitation and therapy mod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