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85416B -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85416B
CN114985416B CN202210621307.8A CN202210621307A CN114985416B CN 114985416 B CN114985416 B CN 114985416B CN 202210621307 A CN202210621307 A CN 202210621307A CN 114985416 B CN114985416 B CN 1149854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id waste
parts
bacillus
crushed material
carbonization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213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85416A (zh
Inventor
白春
陈帅
祝尚尚
李梓嘉
白璐
杨栋
张家瑞
谢嘉杰
张磊
王跃东
史青菁
赵娟
王百田
曹杰
张飞龙
卢兴
刘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c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uc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c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uc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62130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854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85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54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854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54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B09B3/3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involving mechanical treatment
    • B09B3/35Shredding, crushing or cut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B09B3/3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involving mechanical treatment
    • B09B3/38Stirring or knea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B09B3/60Biochemical treatment, e.g. by using enzy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5/00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by a single other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去除金属物质;将去除金属物质后的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将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混合,去除粉碎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得到无害化粉碎物;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20‑30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菌液500‑1000份、海水芽孢杆菌菌液500‑1000份。本发明利用污染物处理剂充分处理了建筑固体废弃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获得了无害化的粉碎物,其再利用时,二次污染的风险极低,大大提高了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减少垃圾排放。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建筑固体废弃物是建筑施工产生的固体垃圾,每年有大量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产生。建筑固体废弃物包括混凝土、砂浆、砖块、砌块、钢筋、金属、木材、瓦片、瓷砖等固体物料,一般情况下,通过在偏远地区堆放或者填埋的方法处理这些建筑固体废弃物,但是这种方式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造成土壤污染,释放污染物,所以堆放和填埋并非长久之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产生,其中最具环保价值的是低碳化处理方法,低碳化处理方法是将建筑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的一种方法,其进行废物的回收利用,减少垃圾的产生,并产生新的再生资源,从根本上减少垃圾堆放和填埋,也减少了对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显示,将建筑固体废弃物粉碎后作为粗骨料,可以替代天然骨料配置成混凝土,或者将建筑固体废弃物粉碎后制作成粗骨料,然后作为路基填料使用(田洪臣,徐海宏,康梅林.新农村建筑施工垃圾低碳化处理方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这些方法均是将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物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做到了建筑固体废弃物的低碳化处理。
但是,许多的建筑的固体废弃物是混凝土、砂浆、砖块、砌块、钢筋、金属、木材、瓦片、瓷砖等固体物料混杂在一起的,必须经过预处理,然后才能分类回收利用,比如需要将有机物、金属和无机物进行分选,以排除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比如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减少生物污染。这些复杂的预处理步骤容易使建筑固体废弃物的预处理不彻底,存在重金属离子残留或者灭菌不彻底的情况,污染物处理不彻底就进而再利用的话,会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将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去除粒径大于1mm的金属物质;
步骤2,粉碎:将去除金属物质后的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
步骤3,精细处理:将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混合,去除粉碎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得到无害化粉碎物;
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20-30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菌液500-1000份、海水芽孢杆菌菌液500-1000份。
优选的,上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所述好热黄无氧芽孢菌为好热黄无氧芽孢菌(Anoxybacillus flavithermus)Fzu200 CGMCC No.17024,所述海水芽孢杆菌为海水芽孢杆菌(Bacillus aquimaris)A-11 CGMCC No.15832。
优选的,上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所述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CGMCC No.17024菌液和所述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 No.15832菌液中,有效活菌数均为107个/mL以上。
优选的,上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所述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按照200-300:3的质量比例混合,静置5-10d。
优选的,上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25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 No.17024菌液700份、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 No.15832菌液700份。
优选的,上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还包括灭菌步骤,在获得无害化粉碎物后,对其进行灭菌,所述灭菌方式可以是暴晒灭菌或者加热灭菌。
优选的,上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还包括应用步骤,在获得无害化粉碎物后,将其作为粗骨料,用于制备沥青混凝土,需要说明的是,将该粗骨料作为沥青混凝土的原料使用,利用高温搅拌(作用是灭菌+制备出混凝土)的方法制备得到沥青混凝土。
优选的,上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所述沥青混凝土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沥青20-40份、粗骨料50-100份、细骨料15-50份、膨润土5-10份。
优选的,上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所述细骨料为河砂,粒径0.1-2mm;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4-8mm。
优选的,上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所述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组分;
将沥青加热至150-170℃,搅拌20-40min,加入粗骨料(高温搅拌可以灭菌),持续搅拌20-40min,得到混合物A;
将混合物A的温度降至120-130℃,再加入细骨料,搅拌15-30min,得到混合物B;
将混合物B的温度降至100-110℃,再加入膨润土,搅拌混合均匀后,获得沥青混凝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污染物处理剂充分处理了建筑固体废弃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其中,好热黄无氧芽孢菌、海水芽孢杆菌渗入到建筑固体废弃物的空隙中,降解重金属,抑制有害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增殖,获得了无害化的粉碎物,无害化的粉碎物再利用时,二次污染的风险极低,大大提高了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减少垃圾排放,是一种低碳化的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实验结果显示,海藻糖、好热黄无氧芽孢菌、海水芽孢杆菌对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增殖均有效果,好热黄无氧芽孢菌、海水芽孢杆菌还具有降解六价铬离子和镍的效果。在获得无害化粉碎物后,进行灭菌,所述灭菌方式可以是暴晒灭菌或者加热灭菌,彻底消灭微生物,防止其污染环境。
在本发明中,将建筑固体废弃物经过处理后,用作沥青混凝土的粗骨料,同时配以膨润土,增加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抗冻效果,制备出的混凝土产品均符合国标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3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4-6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如未特殊说明,所用试剂均为市售,所用方法均为本领域常规技术。
所述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 No.17024菌液制备方法如下:将购买的菌种利用LB液体培养基进行活化、扩大培养,下述实施例及实验中,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CGMCC No.17024菌液中有效活菌数为2.1×108个/mL。
所述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 No.15832菌液制备方法如下:将购买的菌种利用LB液体培养基进行活化、扩大培养,下述实施例及实验中,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No.15832菌液中效活菌数为1.1×108个/mL。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所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含有混凝土块35-50%,砖块10-30%,余量为废塑料、废橡胶、废金属(比如合金、纯金属等物料)三者任意质量比的混合物,所有物料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下述实验及实施例中,建筑固体废弃物采用的是同一批物料。
下述六价铬离子(参照HJ687-2014测定)、二价镍离子(参照GB/T15555.10-1995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计数法)、大肠杆菌(活菌计数法)的鉴定时,对于每个指标,各实施例和实验采用统一的现有技术检测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在固体废弃物堆表层、中层(固体废弃物的中间高度位置)和底层各取3个点的样品,将取得的样品粉碎,充分混合,过100目筛后,作为测试样本,用于测试六价铬离子、二价镍离子、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指标,该测试样本反应的是固体废弃物堆的指标含量情况。
实施例1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将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去除粒径大于1mm的金属物质;本实施例中,所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含有混凝土块41%,砖块26%,废塑料15%,废橡胶11%、废金属7%。
步骤2,粉碎:将去除金属物质后的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粒径为4-8mm;
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125.1mg/kg,镍含量66.4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3.2×107个/g、大肠杆菌4.6×107个/g;
步骤3,精细处理:将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混合,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按照300:3的质量比例混合,静置5d,以去除粉碎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得到无害化粉碎物;
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25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 No.17024菌液700份、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 No.15832菌液700份。
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56.3mg/kg,镍含量31.4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1.1×103个/g、大肠杆菌1.3×103个/g。
结果显示,经过污染物处理剂处理以后,建筑固体废弃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显著减少,安全性提高,其再利用时,二次污染的风险极低。
实施例2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将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去除粒径大于1mm的金属物质;本实施例中,所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含有混凝土块41%,砖块26%,废塑料15%,废橡胶11%、废金属7%。
步骤2,粉碎:将去除金属物质后的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粒径为4-8mm;
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125.1mg/kg,镍含量66.4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3.2×107个/g、大肠杆菌4.6×107个/g;
步骤3,精细处理:将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混合,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按照200:3的质量比例混合,静置10d,以去除粉碎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得到无害化粉碎物;
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20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 No.17024菌液1000份、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 No.15832菌液1000份。
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49.2mg/kg,镍含量25.5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3.5×102个/g、大肠杆菌2.3×102个/g。
结果显示,经过污染物处理剂处理以后,建筑固体废弃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显著减少,安全性提高,其再利用时,二次污染的风险极低。
实施例3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将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去除粒径大于1mm的金属物质;本实施例中,所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含有混凝土块41%,砖块26%,废塑料15%,废橡胶11%、废金属7%。
步骤2,粉碎:将去除金属物质后的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粒径为4-8mm;
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125.1mg/kg,镍含量66.4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3.2×107个/g、大肠杆菌4.6×107个/g;
步骤3,精细处理:将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混合,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按照250:3的质量比例混合,静置7d,以去除粉碎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得到无害化粉碎物;
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30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 No.17024菌液500份、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 No.15832菌液500份。
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45.8mg/kg,镍含量24.7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1.0×103个/g、大肠杆菌9.4×102个/g。
结果显示,经过污染物处理剂处理以后,建筑固体废弃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显著减少,安全性提高,其再利用时,二次污染的风险极低。
对照组1(不同配方的污染物处理剂的抑菌实验)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与实施例1的操作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将污染物处理剂替换为等量的以下物质:
(1)无菌水,其作为空白对照;
(2)海藻糖,与实施例1同批次购买的海藻糖产品;
(3)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 No.17024菌液,与实施例1同批次制备的菌液;
(4)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 No.15832菌液,与实施例1同批次制备的菌液。
按照实施例1所述方法对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污染物处理剂处理前,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125.1mg/kg,镍含量66.4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3.2×107个/g、大肠杆菌4.6×107个/g,(1)-(4)以及实施例1采用同批次的建筑固体废弃物。染物处理剂处理后,(1)-(4)中六价铬离子、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含量如下:
(1)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125.1mg/kg,镍含量66.3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1.2×1010个/g、大肠杆菌1.5×1010个/g;六价铬离子和镍含量变化不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快速繁殖,数量剧增。
(2)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112.4mg/kg,镍含量61.7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2.3×108个/g、大肠杆菌1.6×108个/g;在环境中的微生物与海藻糖的综合作用下,六价铬离子和镍含量略有下降,相比于空白对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繁殖速度降低。
(3)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98.9mg/kg,镍含量40.0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4.0×106个/g、大肠杆菌2.1×106个/g;好热黄无氧芽孢菌的生长降解了铬和镍,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的繁殖。
(4)粉碎物中六价铬离子含量85.7mg/kg,镍含量46.2mg/kg,金黄色葡萄球菌3.3×106个/g、大肠杆菌3.6×106个/g;海水芽孢杆菌的生长降解了铬和镍,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的繁殖。
上述结果显示,海藻糖、好热黄无氧芽孢菌、海水芽孢杆菌对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增殖均有效果,好热黄无氧芽孢菌、海水芽孢杆菌还具有降解六价铬离子和镍的效果,好热黄无氧芽孢菌、海水芽孢杆菌危害小,是比较安全的微生物处理剂。在获得无害化粉碎物后,进行灭菌,所述灭菌方式可以是暴晒灭菌或者加热灭菌,彻底消灭微生物,防止其污染环境。
实施例4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将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去除粒径大于1mm的金属物质;本实施例中,所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含有混凝土块41%,砖块26%,废塑料15%,废橡胶11%、废金属7%。
步骤2,粉碎:将去除金属物质后的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粒径为4-8mm;
步骤3,精细处理:将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混合,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按照300:3的质量比例混合,静置5d,以去除粉碎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得到无害化粉碎物;
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25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 No.17024菌液700份、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 No.15832菌液700份;
步骤4,应用:在获得无害化粉碎物后,将其作为粗骨料,作为沥青混凝土的原料使用;
所述沥青混凝土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沥青30份、粗骨料70份、细骨料(河砂,粒径0.1-2mm)25份、膨润土8份;
所述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组分;
将沥青加热至170℃,持续搅拌20min,加入粗骨料,持续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A;
将混合物A的温度降至125℃,再加入细骨料,持续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B;
将混合物B的温度降至105℃,再加入膨润土,搅拌混合均匀后,获得沥青混凝土。
实施例5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将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去除粒径大于1mm的金属物质;本实施例中,所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含有混凝土块41%,砖块26%,废塑料15%,废橡胶11%、废金属7%。
步骤2,粉碎:将去除金属物质后的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粒径为4-8mm;
步骤3,精细处理:将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混合,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按照200:3的质量比例混合,静置10d,以去除粉碎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得到无害化粉碎物;
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20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 No.17024菌液1000份、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 No.15832菌液1000份;
步骤4,应用:在获得无害化粉碎物后,将其作为粗骨料,作为沥青混凝土的原料使用;
所述沥青混凝土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沥青40份、粗骨料100份、细骨料(河砂,粒径0.1-2mm)50份、膨润土10份;
所述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组分;
将沥青加热至160℃,持续搅拌30min,加入粗骨料,持续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A;
将混合物A的温度降至130℃,再加入细骨料,持续搅拌15min,得到混合物B;
将混合物B的温度降至110℃,再加入膨润土,搅拌混合均匀后,获得沥青混凝土。
实施例6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将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去除粒径大于1mm的金属物质;本实施例中,所述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含有混凝土块41%,砖块26%,废塑料15%,废橡胶11%、废金属7%。
步骤2,粉碎:将去除金属物质后的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粒径为4-8mm;
步骤3,精细处理:将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混合,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按照250:3的质量比例混合,静置7d,以去除粉碎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得到无害化粉碎物;
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30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 No.17024菌液500份、海水芽孢杆菌A-11 CGMCC No.15832菌液500份;
步骤4,应用:在获得无害化粉碎物后,将其作为粗骨料,作为沥青混凝土的原料使用;
所述沥青混凝土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沥青20份、粗骨料50份、细骨料(河砂,粒径0.1-2mm)15份、膨润土5份;
所述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组分;
将沥青加热至150℃,持续搅拌40min,加入粗骨料,持续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A;
将混合物A的温度降至120℃,再加入细骨料,持续搅拌15min,得到混合物B;
将混合物B的温度降至100℃,再加入膨润土,搅拌混合均匀后,获得沥青混凝土。
对照组2
一种沥青混凝土,所述沥青混凝土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沥青30份、粗骨料(天然岩石的粉碎物,粒径为4-8mm)70份、细骨料(河砂,粒径0.1-2mm)25份、膨润土8份;
所述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组分;
将沥青加热至170℃,持续搅拌20min,加入粗骨料,持续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A;
将混合物A的温度降至125℃,再加入细骨料,持续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B;
将混合物B的温度降至105℃,再加入膨润土,搅拌混合均匀后,获得沥青混凝土。
对照组3
一种沥青混凝土,所述沥青混凝土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沥青30份、粗骨料(天然岩石的粉碎物,粒径为4-8mm)70份、细骨料(河砂,粒径0.1-2mm)25份;
所述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组分;
将沥青加热至170℃,持续搅拌20min,加入粗骨料,持续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A;
将混合物A的温度降至125℃,再加入细骨料,持续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B;
将混合物B的温度降至105℃,搅拌混合均匀后,获得沥青混凝土。
对照组4
一种沥青混凝土,所述沥青混凝土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沥青30份、粗骨料(实施例1获得的粗骨料)70份、细骨料(河砂,粒径0.1-2mm)25份;
所述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组分;
将沥青加热至170℃,持续搅拌20min,加入粗骨料,持续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A;
将混合物A的温度降至125℃,再加入细骨料,持续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B;
将混合物B的温度降至105℃,搅拌混合均匀后,获得沥青混凝土。
测试实施例4-6以及对照组2-4的沥青混凝土的抗冻性、抗车辙性能,结果显示,除了对照组4制备的沥青混凝土抗冻性、抗车辙性能不符合国标规定外,其抗冻性、抗车辙性能差,其余方法制备的沥青混凝土均符合国标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涉及数值范围时,应理解为每个数值范围的两个端点以及两个端点之间任何一个数值均可选用,由于采用的步骤方法与实施例相同,为了防止赘述,本发明描述了优选的实施例。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将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去除金属物质;
步骤2,粉碎:将去除金属物质后的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
步骤3,精细处理:将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混合,去除粉碎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菌,得到无害化粉碎物;
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20-30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菌液500-1000份、海水芽孢杆菌菌液500-1000份;
所述好热黄无氧芽孢菌为好热黄无氧芽孢菌(Anoxybacillus flavithermus)Fzu200CGMCC No.17024,所述海水芽孢杆菌为海水芽孢杆菌(Bacillus aquimaris)A-11CGMCCNo.15832;
所述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 No.17024菌液和所述海水芽孢杆菌A-11CGMCCNo.15832菌液中,有效活菌数均为107个/mL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物与污染物处理剂按照200-300:3的质量比例混合,静置5-10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物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混合而成:海藻糖25份,好热黄无氧芽孢菌Fzu200 CGMCCNo.17024菌液700份、海水芽孢杆菌A-11CGMCCNo.15832菌液70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灭菌步骤,在获得无害化粉碎物后,对其进行灭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应用步骤,在获得无害化粉碎物后,将其作为粗骨料,用于制备沥青混凝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混凝土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沥青20-40份、粗骨料50-100份、细骨料15-50份、膨润土5-10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骨料为河砂,粒径0.1-2mm;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4-8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组分;
将沥青加热至150-170℃,搅拌20-40min,加入粗骨料,持续搅拌20-40min,得到混合物A;
将混合物A的温度降至120-130℃,再加入细骨料,搅拌15-30min,得到混合物B;
将混合物B的温度降至100-110℃,再加入膨润土,搅拌混合均匀后,获得沥青混凝土。
CN202210621307.8A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 Active CN1149854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1307.8A CN114985416B (zh)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1307.8A CN114985416B (zh)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5416A CN114985416A (zh) 2022-09-02
CN114985416B true CN114985416B (zh) 2023-08-08

Family

ID=83031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21307.8A Active CN114985416B (zh)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85416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90233A (ja) * 1996-04-30 1997-11-11 P D C:Kk 有機廃棄物の無機化処理システム
CN104072066A (zh) * 2014-07-17 2014-10-01 杨冰 一种利用陶瓷废料和建筑垃圾的道路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65954A (zh) * 2018-07-30 2018-11-23 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海水芽孢杆菌及其在酵素肥中的应用和应用方法
CN109020024A (zh) * 2018-08-02 2018-12-18 葛顺英 一种除尘功能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
CN109455989A (zh) * 2018-12-20 2019-03-12 贵州安凯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建筑垃圾制备板材的方法
CN110484475A (zh) * 2019-09-16 2019-11-22 福州大学 一株好热黄无氧芽孢菌及其应用
CN111689719A (zh) * 2020-06-19 2020-09-22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玄武岩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28686A (zh) * 2020-08-28 2020-12-04 北京双龙阿姆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土壤治理的生物菌剂及其生产和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90233A (ja) * 1996-04-30 1997-11-11 P D C:Kk 有機廃棄物の無機化処理システム
CN104072066A (zh) * 2014-07-17 2014-10-01 杨冰 一种利用陶瓷废料和建筑垃圾的道路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65954A (zh) * 2018-07-30 2018-11-23 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海水芽孢杆菌及其在酵素肥中的应用和应用方法
CN109020024A (zh) * 2018-08-02 2018-12-18 葛顺英 一种除尘功能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
CN109455989A (zh) * 2018-12-20 2019-03-12 贵州安凯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建筑垃圾制备板材的方法
CN110484475A (zh) * 2019-09-16 2019-11-22 福州大学 一株好热黄无氧芽孢菌及其应用
CN111689719A (zh) * 2020-06-19 2020-09-22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玄武岩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28686A (zh) * 2020-08-28 2020-12-04 北京双龙阿姆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土壤治理的生物菌剂及其生产和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5416A (zh) 2022-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93527B2 (en) Immobilized microbial agent for in situ restoration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Kogbara et al. Stabilisation/solidification and bioaugmentation treatment of petroleum drill cuttings
CN101182093B (zh) 油气田钻井废弃泥浆的微生物无害化处理方法
Umaru et al. The effect of groundnut shell ash and metakaolin on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black cotton soils
CN111748483B (zh) 一株石油烃降解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9821892B (zh) 原位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生物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370607A (zh) 气化炉渣腐植酸改性生产土壤调理剂及其土壤改良修复应用
Fouladi et al.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 (MICP)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waste stream contributions
Chen et al. Solidific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sewage sludge and MSWI bottom ash for beneficial use as construction materials
Hytiris et al. The potential use of olive mill sludge in solidification process
CN114988965A (zh) 高速处理含水率百分之八十的污泥及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72228B (zh) 道路工程用低异味橡胶沥青混合料
CN111773604A (zh) 一种油气田钻井岩屑微生物发酵方法
CN113234618B (zh) 一种用于处理含油污泥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使用方法
Ibrahim et al. Stabilization of lateritic soil with scrap tyre crumb rubber
CN114985416B (zh)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工艺
CN108947651B (zh) 一种羊粪生物炭及利用其减少稻田土壤胶体磷释放的方法
CN110922011A (zh) 一种用于降解含油污泥及cod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方法
CN113636896A (zh) 利用木材加工余料及其生物炭促使砂石骨料脱水污泥土壤化的方法
Meng et al. Bacillus megaterium: A potential and an efficient bio-degrader of polystyrene
CN115287108A (zh) 一种用含油污泥生产的再生清洁燃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15608766A (zh) 一种有机污染土壤的处理方法、净化后的改性土壤和流态固化土
Lu et al. Role of rur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of Dianchi Lake catchments, China
Qiu et al. Use of new bacterial strain in solidification and stabilis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fly ash
Jangde et al.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Soil Binders and Their Effect on Soil: A Revi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