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7434A - 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7434A
CN114977434A CN202210760105.1A CN202210760105A CN114977434A CN 114977434 A CN114977434 A CN 114977434A CN 202210760105 A CN202210760105 A CN 202210760105A CN 114977434 A CN114977434 A CN 1149774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accommodating cavity
controller
preset position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01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舸
陈炜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di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di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di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Udi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6010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774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774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74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自动充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充电桩,包括壳体、充电模块和控制器。壳体设置有收容腔和多个通孔,多个通孔均与收容腔连通,多个通孔沿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充电模块包括充电单元和多个充电电极,充电单元收容于壳体内,多个充电电极均与充电单元连接,一充电电极安装于一通孔内,充电电极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充电电极于第一预设位置时,充电电极伸出收容腔;充电电极于第二预设位置时,充电电极收容于收容腔。控制器设置于壳体,控制器可根据待充电设备,在多个充电电极中确定两个目标充电电极以与充电单元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改善目前机器人因为高度差上桩失败的问题。

Description

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自动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产品被应用于生活服务领域,在这些机器人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使用充电电池作为动力源。在执行工作时,需要保证充足的电量,在电量不足时,需要寻找充电装置进行充电。
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机器人充电桩只能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且因为地势不平或者有台阶面等原因导致机器人和充电桩有充电电极高度差,上桩失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电桩,能够改善目前机器人充电桩只能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且因为地势不平或者有台阶面等原因导致机器人和充电桩有充电电极高度差,上桩失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壳体、充电模块和控制器。所述壳体设置有收容腔和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均与收容腔连通,所述多个通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充电单元和多个充电电极,所述充电单元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多个充电电极均与所述充电单元连接,一所述充电电极安装于一所述通孔内,所述充电电极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所述充电电极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充电电极伸出所述收容腔;所述充电电极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充电电极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待充电设备在所述多个充电电极中确定两个目标充电电极,并将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单元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桩具有第一预设状态,所述充电桩于所述第一预设状态时,所述控制器识别所述待充电设备,所述控制器选择所述多个充电电极中的两个为所述目标充电电极,并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单元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桩还包括多个第一传感器,所述多个第一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一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一所述通孔处,或者,一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一所述充电电极上,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电极伸出或者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且将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充电桩具有第二预设状态,所述充电桩于所述第二预设状态时,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信号反馈,所述控制器选择所述多个充电电极中的两个为所述目标充电电极,并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单元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桩还包括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识别所述待充电设备的电极高度,并且将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充电桩具有第三预设状态,所述充电桩于所述第三预设状态时,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的信号反馈,所述控制器选择所述多个充电电极中的两个为所述目标充电电极,并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单元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桩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升降机构在第三预设位置和第四预设位置之间活动,于所述第三预设位置,所述升降机构至少部分沿第一方向伸出所述收容腔;于所述第四预设位置,所述升降机构沿第一方向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
可选地,所述壳体设有安装孔和导向轨,所述安装孔连通所述收容腔和外界环境,所述安装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导向轨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活动块和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导向轨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连接,所述活动块与所述滑块沿第三方向滑动抵接,所述活动块至少部分通过所述安装孔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或者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存在夹角。
可选地,所述滑块沿所述第三方向设有导向凸起,所述活动块沿第三方向设有导向凹陷,所述导向凸起与所述导向凹陷滑动配合。
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推动件,所述壳体设有锁止部,所述推动件的一端插接于所述滑块,所述推动件的另一端自所述收容腔伸出至所述壳体外侧,所述锁止部锁止于所述推动件于所述壳体外侧的一端,所述锁止部用于锁定所述推动件的推动。所述升降机构自所述第三预设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预设位置时,所述推动件伸入所述收容腔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推动所述滑块。所述升降机构自所述第四预设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三预设位置时,所述推动件伸出所述收容腔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拉动所述滑块。于所述第三预设位置或者所述第四预设位置时,所述锁止部锁定所述推动件的滑动。
可选地,所述充电桩还包括雷达识别组件,所述雷达识别组件包括第一雷达识别板和第二雷达识别板,所述第一雷达识别板和所述第二雷达识别板的板面存在预设夹角。
可选地,所述雷达识别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转轴以及调节杆,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转轴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一雷达识别板上,所述第二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二雷达识别板上,所述转轴的轴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另一端自所述收容腔内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壳体、充电模块和控制器。所述壳体设置有收容腔和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均与收容腔连通,所述多个通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充电单元和多个充电电极,所述充电单元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多个充电电极均与所述充电单元连接,一所述充电电极安装于一所述通孔内,所述充电电极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所述充电电极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充电电极伸出所述收容腔;所述充电电极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充电电极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待充电设备在所述多个充电电极中确定两个目标充电电极,并将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单元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使得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带充电设备来确定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以使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与所述充电单元电连接,同时,由于所述目标充电电极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故能够改善目前机器人因为高度差上桩失败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A面剖面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B部放大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C部放大图。
充电桩100附图标记如下:
Figure BDA0003720760080000041
Figure BDA0003720760080000051
具体实施例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4,其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100的立体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A面剖面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100的部分分解图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100,充电桩100包括壳体10、充电模块20和控制器30。壳体10,设置有收容腔11和多个通孔12,多个通孔12均与收容腔11连通,多个通孔12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充电模块20包括充电单元21和多个充电电极22,充电单元21收容于壳体10内,多个充电电极22均与充电单元21连接,一充电电极22安装于一通孔12内,充电电极22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充电电极22于第一预设位置时,充电电极22伸出收容腔11;充电电极22于第二预设位置时,充电电极22收容于收容腔11。控制器30设置于壳体10,控制器30用于根据待充电设备在多个充电电极22中确定两个目标充电电极,并将目标充电电极与充电单元21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的高度方向为:壳体10设置于地面时,其最靠近地面的一端朝向最远离地面的一端的方向;或者,壳体10设置于某一平面时,其最靠近该平面的一端朝向最远离该平面的一端的方向。可选地,两目标充电电极中为的两个充电电极22为极性相反的两电极,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充电桩100包括三个充电电极22,三充电电极22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并且设置于两充电电极22之间的充电电极22为负极电极,其他两个充电电极22为正极电极;而在本申请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作为负极的充电电极22可以根据实际匹配使用的机器人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将负极的充电电极22设置于壳体10上更靠近地面的一端,或者将负极的充电电极22设置于壳体10上更远离地面的一端,同时其余两个充电电极22设置为正极;亦或是,将作为正极的充电电极22设置于两作为负极的充电电极22之间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壳体10为方形箱体,便于整齐摆放,可以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4至图6,其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和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并结合上述实施例对充电桩100的工作状态进行进一步描述,其中上下文中所指的待充电设备为机器人,但待充电设备不限于机器人,还可以是电能储能设备、可携带移动终端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充电桩100至少具有第一预设状态、第二预设状态和第三预设状态:
1)当充电桩100于第一预设状态时,控制器30识别待充电设备,控制器30选择多个充电电极22中的两个为目标充电电极,并且控制器30控制目标充电电极与充电单元21电连接。
具体地,控制器30通过机器人的外形识别机器人型号,或者控制器30从机器人上的识别码识别机器人型号,亦或是从云端服务器获取对应机器人的型号,从而判断机器人的连接电极的设置位置以及高度等信息。通过连接电极的设置位置以及高度的信息,从三个充电电极22中确定两个充电电极22为目标充电电极,最后,通过控制器30控制目标充电电极与充电单元21电连接,以使充电电极22能够给机器人的连接电极供电。值得一提的是,控制器30控制充电电极22的电路通断从而确定该充电电极是否为目标充电电极。可选地,充电电极22于第一预设位置时,充电电极22断电,防止误触造成触电情况的发生。
2)充电桩100还包括多个第一传感器40,多个第一传感器40均与控制器30电连接,一第一传感器40安装于一通孔12处,或者,一第一传感器40安装于一充电电极22上,第一传感器40用于检测充电电极22伸出或者收容于收容腔11,并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30。可选地,第一传感器40可以是光电开关、红外线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于第二预设状态,控制器30根据第一传感器40的信号反馈,控制器30选择多个充电电极22中的两个为目标充电电极,并且控制器30控制目标充电电极与充电单元21电连接。
具体地,机器人与充电桩100对接,机器人的连接电极直接抵接充电电极22,第一传感器40接收到充电电极22从第一预设位置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的信号,并反馈至控制器30。控制器30选择已经与机器人的连接电极抵接的充电电极22为目标充电电极,并使得充电单元21与目标充电电极电连接,从而给机器人的连接电极供电。值得一提的是,控制器30控制充电电极22的电路通断从而确定该充电电极是否为目标充电电极。可选地,充电电极22于第一预设位置时,充电电极22断电,防止误触造成触电情况的发生。
3)充电桩100还包括第二传感器50,第二传感器50安装于壳体10,第二传感器50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二传感器50用于识别机器人的连接电极的高度,并且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30,第二传感器50可以是多目摄像头或者雷达传感器,亦或是高度激光传感器等;
于第三预设状态,控制器30根据第二传感器50的信号反馈,控制器30选择多个充电电极22中的两个为目标充电电极,并且控制器30控制目标充电电极与充电单元21电连接。
具体地,第二传感器50获取机器人的连接电极距离地面的高度信息,并反馈至控制器30,控制器30根据连接电极距离地面的高度信息,选择三个充电电极22中的两个为目标充电电极,并且控制器30控制目标充电电极与充电单元21电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控制器30控制充电电极22的电路通断从而确定该充电电极是否为目标充电电极。可选地,充电电极22于第一预设位置时,充电电极22断电,防止误触造成触电情况的发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7和图8,其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A面剖面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100的示意图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B部放大图,并结合其他附图。充电桩100还包括升降机构60,升降机构60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腔11内,升降机构60在第三预设位置和第四预设位置之间活动,于第三预设位置,升降机构60至少部分沿第一方向伸出收容腔11;于第四预设位置,升降机构60沿第一方向收容于收容腔11;第一方向F1为壳体10的高度方向,其中高度方向已在上文解释,此处不再赘述。通过这种结构,使得升降机构60可以在第一方向F1上通过伸出收容腔11来将壳体10升起或下降,从而调节壳体10的高度,以使充电电极22距离地面的高度变大或变小,以匹配不同高度的机器人。可选地,升降机构60可以是手动调节高度的形式,或是由控制器30控制电机驱动升降机构60于第三预设位置和第四预设位置之间活动。
进一步地,壳体10设有安装孔13和导向轨14,安装孔13连通收容腔11和外界环境,安装孔13沿第一方向F1设置,导向轨14沿第二方向F2设置于收容腔11内。升降机构60包括活动块61和滑块62,滑块62与导向轨14沿第二方向F2滑动连接,活动块61与滑块62沿第三方向F3滑动抵接,活动块61至少部分通过安装孔13沿第一方向F1伸出或者收容于收容腔11。第一方向F1与第二方向F2垂直,第三方向F3与第二方向F2存在夹角。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充电桩100包括两个升降机构60,两升降机构60分别设置于壳体10的两侧的底部,从而平衡壳体10,防止壳体10在摆放于地面时不稳定,即是两升降机构60的相对收容腔11的伸出长度可以是不同的,以匹配具有不同形式连接电极的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块61伸出收容腔11的部分经过圆角化处理,从而使得活动块61可以更加稳定,其在第二方向F2上的轮廓与安装孔13的轮廓相契合,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13处还设有限位机构(图未示)和密封机构(图未示),限位机构用于方向活动块61伸出收容腔11过多导致无法收回,还可以提升活动块61的稳定性,而密封机构用于防止外界的灰尘等其他杂物沿安装孔13进入收容腔11,防止损坏收容腔内部的其他电子元件,可选地,密封机构可以是油封等密封形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三方向F3与第二方向F2存在夹角,即是,导向凸起621沿第三方向F3相对导向凹陷611滑动时,其在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上均有位移。具体而言,当滑块62沿第二方向F2相对导向轨14滑动时,导向凸起621给导向凹陷611在第二方向F2施加作用力,并且由于导向凸起621和导向凹陷611的接触面位于第三方向F3上,故活动块61将来自滑块62的作用力沿第二方向F2和第一方向F1分散,从而使得滑块62在第二方向F2上的位移可以导致活动块61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从而使得升降机构60具有升降功能。具体地,滑块62沿第二方向F2设有导向槽622,导向槽622和导向轨14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滑块62沿第三方向F3设有导向凸起621,活动块61沿第三方向F3设有导向凹陷611,导向凸起621与导向凹陷611滑动配合。以限制滑块62和活动块61在第四方向F4的相对位移,其中,第四方向F4同时与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垂直。防止活动块61由于与滑块62之间沿第四方向F4相对位移导致倾斜,导向凸起621和导向凹陷611设置提升了滑块62和活动块61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升降机构60还包括驱动组件63。驱动组件63包括推动件631,壳体10还设有锁止部17,推动件631的一端插接于滑块62,推动件631的另一端自收容腔11伸出至壳体10外侧,锁止部17锁止于推动件631于壳体10外侧的一端,锁止部17用于锁定推动件631的推动。升降机构60自第三预设位置运动至第四预设位置时,推动件631伸入收容腔11并且沿第二方向推动滑块62。升降机构60自第四预设位置运动至第三预设位置时,推动件631伸出收容腔11并且沿第二方向拉动滑块62。于第三预设位置或者第四预设位置时,锁止部17锁定推动件631的滑动。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10,壳体10包括壳本体15和盖板16,通孔12设置于壳本体15远离盖板16的一侧,而推动件631于盖板16表面插入收容腔11,并且推动件631设置于盖板16外侧的一端暴露于盖板16。从而便于在壳体10外侧直接通过推动件631调节滑块62和活动块61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充电桩100的高度。可以理解的是,在盖板16表面沿第二方向F2设有具有深度的插接孔161,从而可以使得推动件631可以受到盖板16的保护,防止由于误触推动件631影响充电桩100的高度,另一方面保护外界环境中的人体或其他物品,防止推动件631与人体或其他物品产生剐蹭。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推动件631表面设置有螺纹,而锁止部17具有与所述推动件631表面螺纹向啮合的螺纹,从而通过推动件631和锁止部17的螺接调节推动件631插入收容腔11的深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7和图9,其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A面剖面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100的示意图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C部放大图,并结合其他附图。充电桩100还包括雷达识别组件70,雷达识别组件70包括第一雷达识别板71和第二雷达识别板72,第一雷达识别板71和第二雷达识别板72的板面存在预设夹角。可选地,预设夹角的区间在0°至180°,第一雷达识别板71和第二雷达识别板72用于与机器人上设置的雷达进行相互识别,便于机器人获取充电桩100的位置,从而有利于机器人自动上桩,同时,第一雷达识别板71和第二雷达识别板72可以是柔性板。
进一步地,雷达识别组件70还包括第一固定板73、第二固定板74、转轴75以及调节杆76,第一固定板73、第二固定板74和转轴75设置于收容腔11内,第一固定板73安装于第一雷达识别板71上,第二固定板74安装于第二雷达识别板72上,转轴75的轴向与第一方向F1平行,第一固定板73和第二固定板74与转轴75转动连接以形成铰接结构,调节杆76的一端与转轴75转动连接,另一端自收容腔11内伸出壳体10外,相应地,盖板16上还设有沿第二方向F2具有深度的调节插孔162,调节杆76自调节插孔162伸出收容腔11。从而使得可以通过抽拉或推动调节杆76,可以推动转轴75在第二方向F2上进行位移,以使与转轴75铰接的第一固定板73和第二固定板74可以调节预设夹角。可以理解的是,雷达识别组件70还包括至少两个柔性件77、两复位弹簧78以及至少连个定位柱79,一柔性件77连接于第一雷达识别板71的一端,第一雷达识别板71的另一端与第二雷达识别板72连接,第二雷达识别板72的另一端与另一柔性件77连接。一复位弹簧78与一柔性件77连接,且一柔性件77绕设于一定位柱79上,定位柱79的轴向与第一方向F1平行,两定位柱79分别设置于壳体10两侧。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包括四个复位弹簧78,其中两个复位弹簧78设置于第一雷达识别板71远离第二雷达识别板72的两边角,另外两个复位弹簧78设置于第二雷达识别板72远离第一雷达识别板71的两边角,从而使得四个复位弹簧78从四个边角给第一雷达识别板71和第二雷达识别板72提供拉力,以张紧第一雷达识别板71和第二雷达识别板72,提高了雷达识别组件70的性能。其中,柔性件77可以是布或其他具有柔性的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100,充电桩100包括:壳体10、充电模块20和控制器30。壳体10设置有收容腔11和多个通孔12,多个通孔12均与收容腔11连通,多个通孔12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充电模块20包括充电单元21和多个充电电极22,充电单元21收容于壳体10内,多个充电电极22均与充电单元21连接,一充电电极22安装于一通孔12内,充电电极22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充电电极22于第一预设位置时,充电电极22伸出收容腔11;充电电极22于第二预设位置时,充电电极22收容于收容腔11。控制器30设置于壳体10,控制器30用于根据待充电设备在多个充电电极22中确定两个目标充电电极,并将目标充电电极与充电单元21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使得控制器30根据带充电设备来确定目标充电电极,以使目标充电电极于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与充电单元21电连接,同时,由于目标充电电极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故能够改善目前机器人因为高度差上桩失败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置有收容腔和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均与收容腔连通,所述多个通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
充电模块,包括充电单元和多个充电电极,所述充电单元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多个充电电极均与所述充电单元连接,一所述充电电极安装于一所述通孔内,所述电极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所述充电电极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充电电极伸出所述收容腔;所述充电电极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充电电极收容于所述收容腔;
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待充电设备在所述多个充电电极中确定两个目标充电电极,并将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单元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桩具有第一预设状态,所述充电桩于所述第一预设状态时,所述控制器识别所述待充电设备,所述控制器选择所述多个充电电极中的两个为所述目标充电电极,并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单元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还包括多个第一传感器,所述多个第一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一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一所述通孔处,或者,一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一所述充电电极上,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电极伸出或者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且将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充电桩具有第二预设状态,所述充电桩于所述第二预设状态时,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信号反馈,所述控制器选择所述多个充电电极中的两个为所述目标充电电极,并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单元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桩还包括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识别所述待充电设备的电极高度,并且将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充电桩具有第三预设状态,所述充电桩于所述第三预设状态时,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的信号反馈,所述控制器选择所述多个充电电极中的两个为所述目标充电电极,并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目标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单元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桩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升降机构在第三预设位置和第四预设位置之间活动,于所述第三预设位置,所述升降机构至少部分沿第一方向伸出所述收容腔;于所述第四预设位置,所述升降机构沿第一方向收容于所述收容腔;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有安装孔和导向轨,所述安装孔连通所述收容腔和外界环境,所述安装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导向轨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活动块和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导向轨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连接,所述活动块与所述滑块沿第三方向滑动抵接,所述活动块至少部分通过所述安装孔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或者收容于所述收容腔;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存在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沿所述第三方向设有导向凸起,所述活动块沿第三方向设有导向凹陷,所述导向凸起与所述导向凹陷滑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推动件,所述壳体设有锁止部,所述推动件的一端插接于所述滑块,所述推动件的另一端自所述收容腔伸出至所述壳体外侧,所述锁止部锁止于所述推动件于所述壳体外侧的一端,所述锁止部用于锁定所述推动件的推动;
所述升降机构自所述第三预设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预设位置时,所述推动件伸入所述收容腔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推动所述滑块;
所述升降机构自所述第四预设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三预设位置时,所述推动件伸出所述收容腔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拉动所述滑块;
于所述第三预设位置或者所述第四预设位置时,所述锁止部锁定所述推动件的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桩还包括雷达识别组件,所述雷达识别组件包括第一雷达识别板和第二雷达识别板,所述第一雷达识别板和所述第二雷达识别板的板面存在预设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识别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转轴以及调节杆,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转轴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一雷达识别板上,所述第二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二雷达识别板上,所述转轴的轴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另一端自所述收容腔内伸出所述壳体外;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
CN202210760105.1A 2022-06-29 2022-06-29 充电桩 Pending CN1149774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0105.1A CN114977434A (zh) 2022-06-29 2022-06-29 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0105.1A CN114977434A (zh) 2022-06-29 2022-06-29 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7434A true CN114977434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67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0105.1A Pending CN114977434A (zh) 2022-06-29 2022-06-29 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7743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0824C (zh) 电池组件
US8253372B2 (en) Charging system and charging apparatus thereof
AU2021106007A4 (en) Power supply station and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method thereof
CN110854570B (zh) 充电触头机构、充电桩以及移动机器人
US20200280031A1 (en) Handle battery, handle battery kit and hand-held gimbal
US20140321034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JP7347702B2 (ja) 接続機器
KR101324503B1 (ko) 자율주행 이동로봇의 충전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충전시스템
CN107683539B (zh) 电池模块、包括这种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包括这种电池组的车辆
CN114977434A (zh) 充电桩
CN111064264A (zh) 一种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充电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WO2022067800A1 (zh) 电池、电池组件、用电设备、电池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US10790494B2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including a terminal accommodation portion
CN114696391A (zh) 具有柔性驱动结构的电连接装置、充电仓和控制方法
JP4269240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CN210912056U (zh) 充电触点机构及无人搬运车用充电站
CN216648535U (zh) 一种输出极组件及电芯模组
CN216215951U (zh) 充电桩及充电系统
JP4048501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電子機器及び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の充電器
KR102679378B1 (ko) 외부 노출이 차단되는 자율 주행 대차용 충전 시스템
CN110722597B (zh) 抱闸装置
CN116632585A (zh) Agv连接器
CN117712781A (zh) 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KR20240049033A (ko) 회전 이동 가능한 충전 단자를 갖는 자율 주행 대차용 충전 시스템
JP2024070617A (ja) コネクタ構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