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3897A - 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3897A
CN114973897A CN202210601805.6A CN202210601805A CN114973897A CN 114973897 A CN114973897 A CN 114973897A CN 202210601805 A CN202210601805 A CN 202210601805A CN 114973897 A CN114973897 A CN 1149738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layer
support
flow
flow equal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018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海岩
丁谊王
文栋
孟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any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any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any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any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018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738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73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38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5/00Model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09B23/00,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43Allowing translations
    • F16M11/046Allowing translations adapted to upward-downward translation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6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 F16M11/10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around a horizontal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18Heads with mechanism for moving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气象衍生灾害防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包括实验舱、支撑平台、支撑组件、支撑层、模拟层和环境要素模拟模块。支撑平台设于实验舱底部,若干支撑组件沿支撑平台阵列分布。支撑层并由支撑组件支撑,支撑层由柔性材料制成。模拟层设于支撑层之上,用于模拟地表环境。环境要素模拟模块包括光照模拟单元、温度控制单元、湿度控制单元、降水模拟单元、风向‑风力模拟单元和气压模拟单元。其能够前瞻性地对山火发生几率和发生后的发展蔓延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用于提前规划山火阻断方案和阻断路线,对于降低山火发生后的威胁性和灾害损失具有指导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象衍生灾害防控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气象衍生灾害的预防还局限于较传统的模式,主要还是通过尽量消除风险源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山火预防中,一方面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同时强化对山火预防的宣传,另一方面主动地清理一些山火易发区域的可燃物。这些方式的确为山火预防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山火预防的宣传工作和易发区域可燃物的清理必然会存在工作盲区,而且也无法达到完全预防的作用。一旦山火意外发生,同样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
总的来说,目前的山火预防机制并不完善,在山火发生前、发生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山火威胁仍然有非常高的不可控性。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能够前瞻性地对山火发生几率和发生后的发展蔓延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用于提前规划山火阻断方案和阻断路线,对于降低山火发生后的威胁性和灾害损失具有指导意义。其主要针对山火发生后如何降低山火影响给出了参考,与山火发生前的防御措施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山火威胁的把控能力,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预防、减损措施,对于进一步完善山火预防机制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包括:实验舱、支撑平台、支撑组件、支撑层、模拟层和环境要素模拟模块。
支撑平台设于实验舱内并位于实验舱的底部,若干支撑组件沿支撑平台的支撑面呈阵列分布。支撑层设于支撑平台上方并由支撑组件支撑,支撑层由柔性材料制成。模拟层设于支撑层之上,用于模拟地表环境。
环境要素模拟模块包括光照模拟单元、温度控制单元、湿度控制单元、降水模拟单元、风向-风力模拟单元和气压模拟单元。
其中,每个支撑组件独立控制其支撑高度,以使支撑层在若干支撑组件的支撑下呈现出不同的凹凸状态,以用于模拟地表地形。
进一步地,支撑层包括柔性基础层和柔性防火层,柔性防火层设于柔性基础层之上,柔性基础层由柔性抗拉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模拟层包括地表层和设于地表层之上或之中的燃烧介质层。地表层包括土层和岩石层中的至少一者。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包括:升降机构、主支撑杆、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
主支撑杆设于升降机构的升降部,第一支撑板的中部可转动地安装于主支撑杆的顶端,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分设于第一支撑板的两端,且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分别与第一支撑板的两端端部可转动地配合。
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心线、第二支撑板相对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心线、以及第三支撑板相对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心线三者平行设置,且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心线沿主支撑杆的径向设置。
支撑组件还包括:用于调节第一支撑板的支撑角度的第一角度调节器、用于调节第二支撑板的支撑角度的第二角度调节器、以及用于调节第三支撑板的支撑角度的第三角度调节器。
进一步地,第二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一转动座和第一支撑杆。第一转动座可转动安装于主支撑杆并由第一角度控制模块控制,第一转动座的转动轴心线沿主支撑杆的径向设置。第一支撑杆沿第一转动座的径向设置并可滑动地配合于第一转动座,第一支撑杆由第一直线运动模块控制其滑动。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端部与第二支撑板配合。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板开设有第一条形通孔,第一条形通孔由第二支撑板的一侧侧壁沿其宽度方向贯穿至其另一侧侧壁,且第一条形通孔沿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设有第一支撑横杆,第一支撑横杆垂直于第一支撑杆设置并沿第二支撑板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一支撑横杆容纳于第一条形通孔当中。
进一步地,第三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二转动座和第二支撑杆。第二转动座可转动安装于主支撑杆并由第二角度控制模块控制,第二转动座的转动轴心线沿主支撑杆的径向设置。第二支撑杆沿第二转动座的径向设置并可滑动地配合于第二转动座,第二支撑杆由第二直线运动模块控制其滑动。第二支撑杆的一端端部与第三支撑板配合。
进一步地,第三支撑板开设有第二条形通孔,第二条形通孔由第三支撑板的一侧侧壁沿其宽度方向贯穿至其另一侧侧壁,且第二条形通孔沿第三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二支撑杆的端部设有第二支撑横杆,第二支撑横杆垂直于第二支撑杆设置并沿第三支撑板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支撑横杆容纳于第二条形通孔当中。
进一步地,风向-风力模拟单元包括:相适配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分设于实验舱的相对两侧侧壁。进风通道包括相连通的进风管和均流腔,均流腔的开口朝向实验舱的内部,均流腔的内径大于进风管的内径。
均流腔内设置有第一均流件,第一均流件包括第一均流段、过渡段和第二均流段。第一均流段与进风管的内径相适配,第一均流段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一分流环。第二均流段与均流腔的内径相适配,第二均流段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二分流环。第二分流环与第一分流环对应设置,第二分流环与第一分流环的直径比例根据均流腔与进风管的内径比确定。过渡段用于将第一均流段和第二均流段连通,过渡段内设有多个同心设置的过渡环,过渡环用于将第一分流环和第二分流环一一对应连接。有第一分流环指向第二分流环的方向,过渡环的直径递增。
进一步地,均流腔内还设有第二均流件和第三均流件。
第二均流件包括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第一分流片沿其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形成第一堆叠层,第二分流片沿其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形成第二堆叠层,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垂直设置。第一堆叠层和第二堆叠层依次堆叠构成第二均流件。第二均流件靠近第一均流件的第二均流段设置,第一堆叠层和第二堆叠层垂直于气流方向设置。
第三均流件包括与均流腔适配的环形框架以及将环形框架的内腔划分为若干均匀分布的出风流道的导流片,导流片沿气流方向设置,导流片为薄片状。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借助支撑组件对支撑层进行不同高度的支撑,来模拟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在支撑层上设置模拟层来模拟在该地形条件下的地表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植被分布、植被干湿情况等。而环境要素模拟模块可用于帮助模拟出其他环境条件。
可以利用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模拟山火防控区的日常环境,从而评估其发生山火的概率。也可以利用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模拟山火防控区在依然环境条件下的情况,从而判断其在该特殊情况下的山火发生概率。
此外,还可以利用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模拟山火防控区发生山火后的山火蔓延发展趋势。具体地,利用支撑层和模拟层将实验对象的地形和地表环境均模拟出来后,可以在模型对应的山火易发部位进行点火,通过观测火焰在模型上的蔓延发展趋势来作为山火实际发生后的蔓延发展规律的参考,从而可以提前针对山火易发区域合理地设置山火阻断带,或者提前规划好不同的山火阻断带的实施方案和实施优先级,以尽可能减小潜在的山火威胁所带来的损失。
总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能够前瞻性地对山火发生几率和发生后的发展蔓延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用于提前规划山火阻断方案和阻断路线,对于降低山火发生后的威胁性和灾害损失具有指导意义。其主要针对山火发生后如何降低山火影响给出了参考,与山火发生前的防御措施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山火威胁的把控能力,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预防、减损措施,对于进一步完善山火预防机制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的模拟条件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中支撑组件在支撑平台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的支撑层和模拟层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6为第一均流件、第二均流件和第三均流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第一均流段和第二均流段的结构对比图;
图8为第二均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三均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1000;实验舱100;支撑平台110;支撑组件200;升降机构210;主支撑杆220;第一支撑板230;第二支撑板240;第一条形通孔241;第三支撑板250;第二条形通孔251;第一转动座261;第一支撑杆262;第一支撑横杆263;第二支撑杆271;第二支撑横杆272;支撑层300;柔性基础层310;柔性防火层320;模拟层400;第一均流件500;第一均流段510;第一分流环511;过渡段520;过渡环521;第二均流段530;第二分流环531;第二均流件600;第一分流片610;第一堆叠层620;第二分流片630;第二堆叠层640;第三均流件700;环形框架710;导流片720;出风流道7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平行”、“垂直”等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平行或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平行”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垂直”而言更加平行,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平行,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大致”、“基本”等用语旨在说明相关内容并不是要求绝对的精确,而是可以有一定的偏差。例如:“大致等于”并不仅仅表示绝对的相等,由于实际生产、操作过程中,难以做到绝对的“相等”,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除了绝对相等之外,“大致等于”还包括上述的存在一定偏差的情况。以此为例,其他情况下,除非有特别说明,“大致”、“基本”等用语均为与上述类似的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1000,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1000包括:实验舱100、支撑平台110、支撑组件200、支撑层300、模拟层400和环境要素模拟模块(图中未示出)。
支撑平台110设于实验舱100内并位于实验舱100的底部,若干支撑组件200沿支撑平台110的支撑面呈阵列均匀分布。支撑层300设于支撑平台110上方并由支撑组件200支撑,支撑层300由柔性材料制成。模拟层400设于支撑层300之上,用于模拟地表环境。
环境要素模拟模块包括光照模拟单元、温度控制单元、湿度控制单元、降水模拟单元、风向-风力模拟单元和气压模拟单元。
其中,每个支撑组件200独立控制其支撑高度,以使支撑层300在若干支撑组件200的支撑下呈现出不同的凹凸状态,以用于模拟地表地形。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借助支撑组件200对支撑层300进行不同高度的支撑,来模拟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在支撑层300上设置模拟层400来模拟在该地形条件下的地表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植被分布、植被干湿情况等。而环境要素模拟模块可用于帮助模拟出其他环境条件。
可以利用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1000模拟山火防控区的日常环境,从而评估其发生山火的概率。也可以利用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1000模拟山火防控区在依然环境条件下的情况,从而判断其在该特殊情况下的山火发生概率。
此外,还可以利用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1000模拟山火防控区发生山火后的山火蔓延发展趋势。具体地,利用支撑层300和模拟层400将实验对象的地形和地表环境均模拟出来后,可以在模型对应的山火易发部位进行点火,通过观测火焰在模型上的蔓延发展趋势来作为山火实际发生后的蔓延发展规律的参考,从而可以提前针对山火易发区域合理地设置山火阻断带,或者提前规划好不同的山火阻断带的实施方案和实施优先级,以尽可能减小潜在的山火威胁所带来的损失。
总体而言,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1000能够前瞻性地对山火发生几率和发生后的发展蔓延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用于提前规划山火阻断方案和阻断路线,对于降低山火发生后的威胁性和灾害损失具有指导意义。其主要针对山火发生后如何降低山火影响给出了参考,与山火发生前的防御措施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山火威胁的把控能力,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预防、减损措施,对于进一步完善山火预防机制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舱100可以采用相对封闭的结构,其中,风向-风力模拟需要引入外部空气,但是,风向-风力模拟也可以采用内部循环的方式实现。
采用支撑层300和模拟层400来模拟实验对象区域的地形和地表环境时,可以进行等比例模拟,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模拟实验效率,也可以将模拟实验对象区域的地形和地表环境进行等比例缩小进行模拟。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层300包括柔性基础层310和柔性防火层320,柔性防火层320设于柔性基础层310之上,柔性基础层310由柔性抗拉材料制成。
模拟层400包括地表层和设于地表层之上或之中的燃烧介质层(图中未示出)。地表层包括土层和岩石层中的至少一者。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燃烧介质层”为地表环境元素的统称,并不局限于可燃物。燃烧介质层包括但不限于:植被、其他可燃物、阻挡物、水流等。
进一步地,支撑平台110可转动地安装于实验舱100当中,根据实际试验需要,可以转动支撑平台110。例如在需要调整模型环境中的风向时,在不改变实验舱100的进风方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转动支撑平台110来实现模型的相对风向额改变。
支撑组件200包括:升降机构210、主支撑杆220、第一支撑板230、第二支撑板240和第三支撑板250。
主支撑杆220设于升降机构210的升降部,第一支撑板230的中部可转动地安装于主支撑杆220的顶端,第二支撑板240和第三支撑板250分设于第一支撑板230的两端,且第二支撑板240的一端端部和第三支撑板250的一端端部分别与第一支撑板230的两端端部可转动地配合。第一支撑板230、第二支撑板240和第三支撑板250三者宽度相同。
第一支撑板230的转动轴心线、第二支撑板240相对第一支撑板230的转动轴心线、以及第三支撑板250相对第一支撑板230的转动轴心线三者平行设置,且第一支撑板230的转动轴心线沿主支撑杆220的径向设置。
支撑组件200还包括:用于调节第一支撑板230的支撑角度的第一角度调节器、用于调节第二支撑板240的支撑角度的第二角度调节器、以及用于调节第三支撑板250的支撑角度的第三角度调节器。
进一步地,第二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一转动座261和第一支撑杆262。第一转动座261可转动安装于主支撑杆220并由第一角度控制模块控制,第一转动座261的转动轴心线沿主支撑杆220的径向设置。第一支撑杆262沿第一转动座261的径向设置并可滑动地配合于第一转动座261,第一支撑杆262由第一直线运动模块控制其滑动。第一支撑杆262的一端端部与第二支撑板240配合。
第二支撑板240开设有第一条形通孔241,第一条形通孔241由第二支撑板240的一侧侧壁沿其宽度方向贯穿至其另一侧侧壁,且第一条形通孔241沿第二支撑板240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一支撑杆262的端部设有第一支撑横杆263,第一支撑横杆263垂直于第一支撑杆262设置并沿第二支撑板240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一支撑横杆263容纳于第一条形通孔241当中。
第三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二转动座(图中未示出)和第二支撑杆271。第二转动座可转动安装于主支撑杆220并由第二角度控制模块控制,第二转动座的转动轴心线沿主支撑杆220的径向设置。第二支撑杆271沿第二转动座的径向设置并可滑动地配合于第二转动座,第二支撑杆271由第二直线运动模块控制其滑动。第二支撑杆271的一端端部与第三支撑板250配合。
第三支撑板250开设有第二条形通孔251,第二条形通孔251由第三支撑板250的一侧侧壁沿其宽度方向贯穿至其另一侧侧壁,且第二条形通孔251沿第三支撑板250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二支撑杆271的端部设有第二支撑横杆272,第二支撑横杆272垂直于第二支撑杆271设置并沿第三支撑板250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支撑横杆272容纳于第二条形通孔251当中。
其中,第一转动座261和第二转动座分设于主支撑杆220的相对两侧,以实现第一支撑杆262和第二支撑杆271的相互避让。
第一角度控制模块可以采用控制单元和转动单元来实现,且不限于此,第二角度控制模块同理。第一直线运动模块可以采用丝杆机构、齿轮齿条机构等来实现,且不限于此,第二直线运动模块同理。
通过以上设计,大大提升了第二支撑板240和第三支撑板250的运动范围和运动灵活性,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第一支撑板230的支撑角度,更好地对支撑层300起到支撑作用,更好地模拟出对应的地形地势。第一支撑板230和第二支撑板240不仅有效地扩大了支撑组件200的有效支撑范围,而且还同时增强了支撑组件200的结构多边形和适应性,有助于降低支撑层300发生不规则变形的概率,同时也能够帮助模拟出更加复杂的地势地形。
进一步地,风向-风力模拟单元包括:相适配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其中,出风通道的单位时间的出风量与进风通道的单位时间的进风量相适配。
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分设于实验舱100的相对两侧侧壁。进风通道包括相连通的进风管(图中未示出)和均流腔(图中未示出),均流腔的开口朝向实验舱100的内部,均流腔的内径大于进风管的内径。
均流腔内设置有第一均流件500,第一均流件500包括第一均流段510、过渡段520和第二均流段530。第一均流段510与进风管的内径相适配,第一均流段510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一分流环511。第二均流段530与均流腔的内径相适配,第二均流段530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二分流环531。第二分流环531与第一分流环511对应设置,第二分流环531与第一分流环511的直径比例根据均流腔与进风管的内径比确定。过渡段520用于将第一均流段510和第二均流段530连通,过渡段520内设有多个同心设置的过渡环521,过渡环521用于将第一分流环511和第二分流环531一一对应连接。有第一分流环511指向第二分流环531的方向,过渡环521的直径递增。
均流腔内还设有第二均流件600和第三均流件700。
第二均流件600包括第一分流片610和第二分流片630。第一分流片610沿其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形成第一堆叠层620,第二分流片630沿其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形成第二堆叠层640,第一分流片610和第二分流片630垂直设置。第一堆叠层620和第二堆叠层640依次堆叠构成第二均流件600。第二均流件600靠近第一均流件500的第二均流段530设置,第一堆叠层620和第二堆叠层640垂直于气流方向设置。
第三均流件700包括与均流腔适配的环形框架710以及将环形框架710的内腔划分为若干均匀分布的出风流道730的导流片720,导流片720沿气流方向设置,导流片720为薄片状。
通过以上设计,能够大大提高气流从进风通道进入实验舱100时在进风通道的横截面上的分布均匀度,从而提高对“风”的模拟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可以采用相同结构设计,也就是说,可以将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对称设置,在出风通道内也对称设置第一均流件500、第二均流件600和第三均流件700。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1000能够前瞻性地对山火发生几率和发生后的发展蔓延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用于提前规划山火阻断方案和阻断路线,对于降低山火发生后的威胁性和灾害损失具有指导意义。其主要针对山火发生后如何降低山火影响给出了参考,与山火发生前的防御措施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山火威胁的把控能力,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预防、减损措施,对于进一步完善山火预防机制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实验舱、支撑平台、支撑组件、支撑层、模拟层和环境要素模拟模块;
所述支撑平台设于所述实验舱内并位于所述实验舱的底部,若干所述支撑组件沿所述支撑平台的支撑面呈阵列分布;所述支撑层设于所述支撑平台上方并由所述支撑组件支撑,所述支撑层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模拟层设于所述支撑层之上,用于模拟地表环境;
所述环境要素模拟模块包括光照模拟单元、温度控制单元、湿度控制单元、降水模拟单元、风向-风力模拟单元和气压模拟单元;
其中,每个所述支撑组件独立控制其支撑高度,以使所述支撑层在所述若干支撑组件的支撑下呈现出不同的凹凸状态,以用于模拟地表地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包括柔性基础层和柔性防火层,所述柔性防火层设于所述柔性基础层之上,所述柔性基础层由柔性抗拉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层包括地表层和设于所述地表层之上或之中的燃烧介质层;所述地表层包括土层和岩石层中的至少一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升降机构、主支撑杆、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
所述主支撑杆设于所述升降机构的升降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主支撑杆的顶端,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分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且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端部可转动地配合;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心线、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心线、以及所述第三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心线三者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轴心线沿所述主支撑杆的径向设置;
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支撑角度的第一角度调节器、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支撑角度的第二角度调节器、以及用于调节所述第三支撑板的支撑角度的第三角度调节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一转动座和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转动座可转动安装于所述主支撑杆并由第一角度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转动座的转动轴心线沿所述主支撑杆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沿所述第一转动座的径向设置并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一转动座,所述第一支撑杆由第一直线运动模块控制其滑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端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开设有第一条形通孔,所述第一条形通孔由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侧壁沿其宽度方向贯穿至其另一侧侧壁,且所述第一条形通孔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设有第一支撑横杆,所述第一支撑横杆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并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横杆容纳于所述第一条形通孔当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二转动座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转动座可转动安装于所述主支撑杆并由第二角度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二转动座的转动轴心线沿所述主支撑杆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沿所述第二转动座的径向设置并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二转动座,所述第二支撑杆由第二直线运动模块控制其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端部与所述第三支撑板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板开设有第二条形通孔,所述第二条形通孔由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一侧侧壁沿其宽度方向贯穿至其另一侧侧壁,且所述第二条形通孔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设有第二支撑横杆,所述第二支撑横杆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杆设置并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横杆容纳于所述第二条形通孔当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风力模拟单元包括:相适配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分设于所述实验舱的相对两侧侧壁;所述进风通道包括相连通的进风管和均流腔,所述均流腔的开口朝向所述实验舱的内部,所述均流腔的内径大于所述进风管的内径;
所述均流腔内设置有第一均流件,所述第一均流件包括第一均流段、过渡段和第二均流段;所述第一均流段与所述进风管的内径相适配,所述第一均流段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一分流环;所述第二均流段与所述均流腔的内径相适配,所述第二均流段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二分流环;所述第二分流环与所述第一分流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分流环与所述第一分流环的直径比例根据所述均流腔与所述进风管的内径比确定;所述过渡段用于将所述第一均流段和所述第二均流段连通,所述过渡段内设有多个同心设置的过渡环,所述过渡环用于将所述第一分流环和所述第二分流环一一对应连接;有所述第一分流环指向所述第二分流环的方向,所述过渡环的直径递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腔内还设有第二均流件和第三均流件;
所述第二均流件包括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所述第一分流片沿其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形成第一堆叠层,所述第二分流片沿其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形成第二堆叠层,所述第一分流片和所述第二分流片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堆叠层依次堆叠构成所述第二均流件;所述第二均流件靠近所述第一均流件的所述第二均流段设置,所述第一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堆叠层垂直于气流方向设置;
第三均流件包括与所述均流腔适配的环形框架以及将所述环形框架的内腔划分为若干均匀分布的出风流道的导流片,所述导流片沿气流方向设置,所述导流片为薄片状。
CN202210601805.6A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 Pending CN1149738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1805.6A CN114973897A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1805.6A CN114973897A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3897A true CN114973897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58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01805.6A Pending CN114973897A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73897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72201A1 (de) * 2002-02-28 2003-09-04 Dräger Safety AG & Co. KGaA Waldbrandbekämpfungssimulationsanlage
CN101435672A (zh) * 2008-12-08 2009-05-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突扩形烟风通道气流均匀化导流装置的设计方法
CN102086773A (zh) * 2010-12-29 2011-06-08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空气净化通风装置
JP2013161030A (ja) * 2012-02-08 2013-08-19 Mitsui Zosen Plant Engineering Inc 実火災訓練装置
CN104759184A (zh) * 2015-03-20 2015-07-08 东华大学 一种隧道或地铁用空气净化综合试验装置
CN107014981A (zh) * 2017-04-17 2017-08-04 成都理工大学 崩滑模拟试验装置及试验系统
CN206759372U (zh) * 2017-05-23 2017-12-15 苏州海宝金属有限公司 一种双撑单柱光伏支架
JP2018033201A (ja) * 2016-08-22 2018-03-01 日創プロニティ株式会社 パネル保持構造
CN108212528A (zh) * 2018-03-16 2018-06-29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圆形截面的湿式静电除尘气体导流管
CN108572246A (zh) * 2018-02-08 2018-09-25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多功能滑坡冲击强度测试平台
KR20190117993A (ko) * 2018-04-09 2019-10-17 최혜민 태양광모듈 지지구조물
CN113030442A (zh) * 2021-04-19 2021-06-25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 一种能耦合山火及降雨作用的边坡灾害试验模拟设备
CN114280215A (zh) * 2021-12-14 2022-04-05 西南交通大学 可模拟环境风和地形耦合的森林火灾实验平台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72201A1 (de) * 2002-02-28 2003-09-04 Dräger Safety AG & Co. KGaA Waldbrandbekämpfungssimulationsanlage
CN101435672A (zh) * 2008-12-08 2009-05-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突扩形烟风通道气流均匀化导流装置的设计方法
CN102086773A (zh) * 2010-12-29 2011-06-08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空气净化通风装置
JP2013161030A (ja) * 2012-02-08 2013-08-19 Mitsui Zosen Plant Engineering Inc 実火災訓練装置
CN104759184A (zh) * 2015-03-20 2015-07-08 东华大学 一种隧道或地铁用空气净化综合试验装置
JP2018033201A (ja) * 2016-08-22 2018-03-01 日創プロニティ株式会社 パネル保持構造
CN107014981A (zh) * 2017-04-17 2017-08-04 成都理工大学 崩滑模拟试验装置及试验系统
CN206759372U (zh) * 2017-05-23 2017-12-15 苏州海宝金属有限公司 一种双撑单柱光伏支架
CN108572246A (zh) * 2018-02-08 2018-09-25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多功能滑坡冲击强度测试平台
CN108212528A (zh) * 2018-03-16 2018-06-29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圆形截面的湿式静电除尘气体导流管
KR20190117993A (ko) * 2018-04-09 2019-10-17 최혜민 태양광모듈 지지구조물
CN113030442A (zh) * 2021-04-19 2021-06-25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 一种能耦合山火及降雨作用的边坡灾害试验模拟设备
CN114280215A (zh) * 2021-12-14 2022-04-05 西南交通大学 可模拟环境风和地形耦合的森林火灾实验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5746B (zh) 用于减少燃烧器中的燃烧动态和NOx的系统和方法
CN106875822B (zh) 一种建筑外立面火灾模拟装置
CN106338086A (zh) 顺序燃烧器及其运行方法
EP1604148B1 (en) Balancing damper
CN105258316A (zh) 精确控制送风方向的送风口及其实现不同气流组织的方法
CN114973897A (zh) 一种气象衍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
JPH09112878A (ja) 段階燃焼システムのための多方向アフタエア孔
CN111145627B (zh) 一种可调式y型隧道模拟实验系统
TW440668B (en) Coal firing furna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coal-fired furnace
US3954385A (en) Air powered smokeless flare
CN101509392A (zh) 公路隧道排烟口启动方法
US7013815B2 (en) Adjustable air foils for balancing pulverized coal flow at a coal pipe splitter junction
CN205137824U (zh) 精确控制送风方向的送风口结构
CN113067258B (zh) 一种电力调控总机设备保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2538120B (zh) 一种l型建筑构件边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
CN101806450B (zh) 一种适用于不同负荷煤粉型锅炉的燃尽风装置
CN111947449A (zh) 一种气烧竖窑休复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DE112011103913T5 (de) Mit Brennstoffstaub befeuertes Kesselsystem
CN106128286B (zh) 一种用于地铁高架站与地下站换乘通道的火灾试验装置及方法
CN212618260U (zh) 井喷着火模拟点火装置
CN109962435B (zh) 一种线缆耐火阻燃的新型敷设装置
CN112856011A (zh) 防吸穿水平式排烟装置
CN103857961B (zh) 管状火焰燃烧器
CN218469112U (zh) 一种用于多台锅炉排烟烟囱
CN219158303U (zh) 一种综合管廊通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