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8957A - 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58957A
CN114958957A CN202210844671.0A CN202210844671A CN114958957A CN 114958957 A CN114958957 A CN 114958957A CN 202210844671 A CN202210844671 A CN 202210844671A CN 114958957 A CN114958957 A CN 114958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layer
sub
partition
bottom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446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悦
李芮芮
张军翔
张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xi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ingxi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xi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ingxi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84467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589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58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89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02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viable microorganisms
    • C12Q1/04Determining presence or kind of microorganism; Use of selective media for testing antibiotics or bacteriocides;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chemical indicator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34Internal compartments or parti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3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concentration
    • C12M41/36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concentration of biomass, e.g. colony counters or by turbidity measureme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提供微生物培养器,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底壳、隔板架和顶盖,隔板架位于底壳内,隔板架将底壳内腔分隔为多个子腔室,隔板架靠近底壳底面的一侧设有开槽,在垂直于底壳底面方向上,隔板设有刻度;将下层培养基倒入微生物培养器中,使得下层培养基通过开槽于各个子腔室内流通;分次取不同的菌悬液,并将所取菌悬液一一对应地接种于各子腔室的下层培养层上进行培养;向各个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继续培养,观察各菌落的生长情况。该方法减少菌的相互污染,能节省大量的培养基和常规培养皿,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平行实验误差。

Description

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生物实验是临床诊断、医药食品检验及疾病防治必不可少的手段,实验中常用到的微生物培养方法是常规的检验培养技术,是主要的检测培养方法。
现有技术中,在对不同菌株进行生理特性研究时,不同的菌株需对应使用不同的常规培养皿,以避免菌株之间相互污染。然而,该种方式培养效率低。且由于各个培养皿完全独立,在培养皿中倒入培养基的量可能不尽相同,容易导致各个培养皿中形成的固体培养基的厚度不等,增大平行实验间的误差,影响实验效果。
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提高培养效率,减少平行实验误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微生物培养器,所述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底壳、隔板架和顶盖,所述底壳为顶端开口的壳体,所述隔板架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隔板架将所述底壳内腔分隔为多个子腔室,所述隔板架的侧边缘与所述底壳的侧壁相抵,所述隔板架的底边与所述底壳的底面相抵,所述隔板架靠近所述底壳底面的一侧设有开槽,所述多个子腔室通过所述开槽相互贯通,在垂直于所述底壳底面方向上,所述隔板设有刻度,所述顶盖用于盖合于所述底壳;
将下层培养基倒入所述微生物培养器中,使得所述下层培养基通过所述开槽于各个所述子腔室内流通,以铺满各个所述子腔室的底部,冷却凝固形成下层培养层,所述下层培养层的高度高于所述开槽的高度;
分次取不同的菌悬液,并将所取的菌悬液一一对应地接种于各所述子腔室的所述下层培养层上进行培养;
培养完成后,向各个所述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冷却凝固形成上层培养层,所述上层培养基中含有显色剂;
继续培养,观察各菌落的生长情况。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的宽度为10-20mm,所述开槽的高度为3-6mm;
所述下层培养层的高度比所述开槽的高度高0.5-1.5m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隔板架由至少两个隔板交叉组合而成,位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子腔室之间的隔板的靠近所述底壳底面的一侧均设有所述开槽;
在将下层培养基倒入所述微生物培养器中,以及向各个所述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时,可通过所述隔板架上的刻度调整各个子腔室内形成的所述下层培养层以及上层培养层的高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下层培养层的厚度和所述上层培养层的厚度之差不超过1m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菌悬液属于酵母菌;
所述菌悬液在所述下层培养层上的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1-3d;
在形成所述上层培养层后的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2-3h。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下层培养基的材料包括蛋白胨10.0 g/L,葡萄糖20.0 g/L,酵母浸出粉5.0 g/L,琼脂14.0 g/L;
所述上层培养基的材料包括葡萄糖:0.5 g/L,琼脂15.0 g/L,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0.5 g/L。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观察各菌落的生长情况包括:
观察各个菌落显色情况,根据菌落呈现的颜色判断菌株的生理特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隔板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隔板和至少一个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所述第二隔板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当所述第一隔板数量不少于两个时,多个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列;
当所述第二隔板数量不少于两个时,多个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
各个所述子腔室之间的体积之差不超过30%。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隔板架的高度小于所述底壳的高度。
本公开提供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通过微生物培养器进行培养,其内的隔板架将底壳内腔分隔为多个子腔室,隔板架靠近底壳底面的一侧设有开槽,多个子腔室通过开槽相互贯通。相较于常规的检验培养技术进行微生物实验,本公开能实现双层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培养,借助于隔板架的开槽,使各子腔室内底层培养层的高度保持一致,减少平行实验误差,减少菌的相互污染,能节省大量的培养基和常规培养皿,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时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微生物培养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微生物培养器底壳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微生物培养器底壳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微生物培养器底壳内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结果图;
图7是实施例2结果图;
图8是实施例3结果图;
图9是不同菌株显色结果示意图。
图中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底壳;2-隔板架;21-第一隔板;22-第二隔板;3-开槽;4-子腔室;5-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
在图中,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主要技术创意。
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包括:
步骤S100,提供微生物培养器,所述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底壳、隔板架和顶盖,所述底壳为顶端开口的壳体,所述隔板架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隔板架将所述底壳内腔分隔为多个子腔室,所述隔板架的侧边缘与所述底壳的侧壁相抵,所述隔板架的底边与所述底壳的底面相抵,所述隔板架靠近所述底壳底面的一侧设有开槽,所述多个子腔室通过所述开槽相互贯通,所述顶盖用于盖合于所述底壳;
步骤S200,将下层培养基倒入所述微生物培养器中,使得所述下层培养基通过所述开槽于各个所述子腔室内流通,以铺满各个所述子腔室的底部,冷却凝固形成下层培养层,所述下层培养层的高度高于所述开槽的高度;
步骤S300,分次取不同的菌悬液,并将所取的菌悬液一一对应地接种于各所述子腔室的所述下层培养层上进行培养;
步骤S400,培养完成后,向各个所述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冷却凝固形成上层培养层;
步骤S500,继续培养,观察各菌落的生长情况。
本公开提供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通过微生物培养器进行培养,其内的隔板架将底壳内腔分隔为多个子腔室,隔板架靠近底壳底面的一侧设有开槽,多个子腔室通过开槽相互贯通。相较于常规的检验培养技术进行微生物实验,本公开能实现双层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培养,借助于隔板架的开槽,使各子腔室内底层培养层的高度保持一致,减少平行实验误差,减少菌的相互污染,能节省大量的培养基和常规培养皿,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平行实验误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包括:
步骤S100,提供微生物培养器,所述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底壳、隔板架和顶盖,所述底壳为顶端开口的壳体,所述隔板架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隔板架将所述底壳内腔分隔为多个子腔室,所述隔板架的侧边缘与所述底壳的侧壁相抵,所述隔板架的底边与所述底壳的底面相抵,所述隔板架靠近所述底壳底面的一侧设有开槽,所述多个子腔室通过所述开槽相互贯通,在垂直于所述底壳底面方向上,所述隔板设有刻度,所述顶盖用于盖合于所述底壳;
步骤S200,将下层培养基倒入所述微生物培养器中,使得所述下层培养基通过所述开槽于各个所述子腔室内流通,以铺满各个所述子腔室的底部,冷却凝固形成下层培养层,所述下层培养层的高度高于所述开槽的高度;
步骤S300,分次取不同的菌悬液,并将所取的菌悬液一一对应地接种于各所述子腔室的所述下层培养层上进行培养;
步骤S400,培养完成后,向各个所述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冷却凝固形成上层培养层;
步骤S500,继续培养,观察各菌落的生长情况。
如图2至图5所示,在步骤S100中,提供微生物培养器,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底壳1、隔板架2和顶盖5。
底壳1为顶端开口的壳体。底壳1大致可以为圆筒体或经倒圆角处理的方形筒体,具体本公开不做限定。
隔板架2位于底壳1内,隔板架2将底壳1内腔分隔为多个子腔室4,隔板架2的侧边缘与底壳1的侧壁相抵,隔板架2的底边与底壳1的底面相抵,隔板架2靠近底壳1底面的一侧设有开槽3,多个子腔室4通过开槽3相互贯通。子腔室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六个、九个等。隔板架2的形状可根据所需分隔的子腔室4的数量进行设定。隔板架2的高度小于底壳1的高度。在一实施例中,隔板架2的高度和底壳1的高度差为3-5mm。
隔板架2由至少两个隔板交叉组合而成,位于任意相邻两个子腔室4之间的隔板的靠近底壳1底面的一侧均设有开槽3。开槽3的宽度为10-20mm,开槽3的高度为3-6mm。在一实施例中,开槽的宽度为15mm,高度为5mm。每个隔板的尺寸可根据底壳的大小形状进行设定,具体本公开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隔板架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隔板21和至少一个第二隔板22,第一隔板21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第二隔板22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当第一隔板21数量不少于两个时,多个第一隔板21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当第二隔板22数量不少于两个时,多个第二隔板22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各个子腔室4之间的体积之差不超过30%。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隔板架2包括一个第一隔板21和一个第二隔板22,第一隔板21和第二隔板22相互交叉成十字形,将底壳1内腔分割为四个子腔室4。如图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隔板架2包括一个第一隔板21和两个第二隔板22,第一隔板21和第二隔板22相互交叉,将底壳1内腔分隔为六个子腔室4。如图5所示,在又一实施例中,隔板架2包括两个第一隔板21和两个第二隔板22,第一隔板21和第二隔板22相互交叉成井字形,将底壳1内腔分隔为九个子腔室4。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底壳1底面方向上,隔板架设有刻度。沿远离底壳1底面方向,刻度以1mm为单位,依次可标注主刻度0.3mm、0.6mm、0.9mm等。该刻度有助于使培养基的高度保持一致,减少平行实验误差,减少菌的相互污染,能节省大量的培养基和培养皿,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顶盖5可以为底端开口的壳体,顶盖5用于盖合于底壳1。顶盖5的底端开口大于底壳1的尺寸,以将底壳1盖合。
在步骤S200中,将下层培养基倒入所述微生物培养器中,使得所述下层培养基通过所述开槽于各个所述子腔室内流通,以铺满各个所述子腔室的底部,冷却凝固形成下层培养层,所述下层培养层的高度高于所述开槽的高度。
具体地,可将配制好的下层培养基通过微生物培养器的任意位置倒入其底部,隔板架上的开槽能使下层培养基均匀的铺满整个微生物培养器底部。形成的下层培养层的高度比所述开槽的高度高0.5-1.5mm。在一实施例中,形成的下层培养层的高度比所述开槽的高度高1mm。
下层培养基的配方可根据所培养的微生物的类型进行设定,如所需培养的微生物属于酵母菌(Yeast),如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则可以使用YPD(YeastExtract Peptone Dextrose Medium)固体培养基,如所需培养的微生物属于细菌,则可以使用培养细菌所用的培养基,如LB(Luria-Bertani)培养基等。
在将下层培养基倒入所述微生物培养器中时,可通过所述隔板架上的刻度调整各个子腔室内形成的所述下层培养层的高度。在一实施例中,下层培养基的厚度为6mm。
在步骤S300中,分次取不同的菌悬液,并将所取的菌悬液一一对应地接种于各所述子腔室的所述下层培养层上进行培养。
在该步骤中,不同菌种的菌悬液培养条件不同,具体可根据菌悬液所属的菌种进行设定。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菌悬液属于酵母菌;所述单菌落在所述下层培养层上的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1-3d。
同一个微生物培养器的不同子腔室可对应培养不同的菌株。例如,单个微生物培养器有4个子腔室,则可同时培养4个菌。
在步骤S400中,培养完成后,向各个所述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冷却凝固形成上层培养层,所述上层培养基中含有显色剂。
在该步骤中,向各个所述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时,可通过所述隔板架上的刻度调整各个子腔室内形成的所述上层培养层的高度,以保证各个子腔室内上层培养层的厚度相同。上层培养基中含有显色剂。显色剂的成分具体可根据菌株的不同进行选择,具体本公开不做限定。
在步骤S500中,继续培养,观察各菌落的生长情况。
在该步骤中,不同菌种的菌悬液培养条件不同,具体可根据菌悬液所属的菌种进行设定。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菌悬液属于酵母菌,如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形成所述上层培养层后的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2-3h。
观察各菌落的生长情况,如显色情况,观察各个菌落显色情况,根据菌落呈现的颜色判断菌株的生理特性。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公开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
实施例1
(1)提供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四个子腔室,可同时进行四株不同菌株的培养。
(2)配置下层培养基:蛋白胨10.0 g/L,葡萄糖20.0 g/L,酵母浸出粉5.0 g/L,琼脂14.0 g/L。将配制好的下层培养基通过微生物培养器的任意位置倒入其底部,隔板架上的开槽能使下层培养基均匀的铺满整个微生物培养器底部。形成的下层培养层的高度比所述开槽的高度高1mm。下层培养层的厚度为6mm。
(3)分次取不同的菌悬液,各菌悬液属于酵母菌,接入下层培养层,微生物培养器可以同时培养四个菌。28℃培养1-3 d,长出菌落。
(4)配置上层培养基:葡萄糖:0.5 g/L,琼脂15.0 g/L,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0.5 g/L。向各个所述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冷却凝固形成上层培养层,向各个所述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时,可通过所述隔板架上的刻度调整各个子腔室内形成的所述上层培养层的高度,以保证各个子腔室内上层培养层的厚度相同。上层培养层的厚度为6mm。
(5)28℃培养箱中培养2-3 h,观察培养皿上菌落显色情况,菌落呈现的颜色越深,表明菌株产酒精能力越强。
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可知,②菌株颜色最深,呈深红色,说明产酒精能力最强,①呈玫红色,③基本无颜色变化,说明产酒精能力较弱或者不产酒精,④呈淡粉色。
实施例2
提供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六个子腔室,可同时进行六株不同菌株的培养。除菌株不同外,其余可参照实施例1。
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可知,由图可知,②菌株颜色最深,呈深红色,说明产酒精能力最强,①呈玫红色,③基本无颜色变化,说明产酒精能力较弱或者不产酒精。
实施例3
提供微生物培养器,包括九个子腔室,可同时进行九株不同菌株的培养。除菌株不同外,其余可参照实施例1。
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可知,②菌株颜色最深,呈深红色,说明产酒精能力最强,①呈玫红色,③基本无颜色变化,说明产酒精能力较弱或者不产酒精。
在进行多次实验后,可根据显色颜色深浅,对不同菌株的产酒精能力进行等级划分。具体可如图9所示,颜色越深,代表菌株的产酒精能力越强。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均应视为本公开的一部分。
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公开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公开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公开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公开。

Claims (9)

1.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微生物培养器,所述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底壳、隔板架和顶盖,所述底壳为顶端开口的壳体,所述隔板架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隔板架将所述底壳内腔分隔为多个子腔室,所述隔板架的侧边缘与所述底壳的侧壁相抵,所述隔板架的底边与所述底壳的底面相抵,所述隔板架靠近所述底壳底面的一侧设有开槽,所述多个子腔室通过所述开槽相互贯通,在垂直于所述底壳底面方向上,所述隔板设有刻度,所述顶盖用于盖合于所述底壳;
将下层培养基倒入所述微生物培养器中,使得所述下层培养基通过所述开槽于各个所述子腔室内流通,以铺满各个所述子腔室的底部,冷却凝固形成下层培养层,所述下层培养层的高度高于所述开槽的高度;
分次取不同的菌悬液,并将所取菌悬液一一对应地接种于各所述子腔室的所述下层培养层上进行培养;
培养完成后,向各个所述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冷却凝固形成上层培养层,所述上层培养基中含有显色剂;
继续培养,观察各菌落的生长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的宽度为10-20mm,所述开槽的高度为3-6mm;
所述下层培养层的高度比所述开槽的高度高0.5-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架由至少两个隔板交叉组合而成,位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子腔室之间的隔板的靠近所述底壳底面的一侧均设有所述开槽;
在将下层培养基倒入所述微生物培养器中,以及向各个所述子腔室中倒入上层培养基时,可通过所述隔板架上的刻度调整各个子腔室内形成的所述下层培养层以及上层培养层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培养层的厚度和所述上层培养层的厚度之差不超过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悬液属于酵母菌;
所述菌悬液在所述下层培养层上的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1-3d;
在形成所述上层培养层后的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2-3h。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培养基的材料包括蛋白胨10.0 g/L,葡萄糖20.0 g/L,酵母浸出粉5.0 g/L,琼脂14.0 g/L;
所述上层培养基的材料包括葡萄糖:0.5 g/L,琼脂15.0 g/L,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0.5 g/L。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各菌落的生长情况包括:
观察各个菌落显色情况,根据菌落呈现的颜色判断菌株的生理特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隔板和至少一个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所述第二隔板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当所述第一隔板数量不少于两个时,多个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列;
当所述第二隔板数量不少于两个时,多个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
各个所述子腔室之间的体积之差不超过3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架的高度小于所述底壳的高度。
CN202210844671.0A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 Pending CN1149589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4671.0A CN114958957A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4671.0A CN114958957A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8957A true CN114958957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69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44671.0A Pending CN114958957A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5895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60713A (zh) * 2023-03-13 2023-04-1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深海微生物分级梯度稀释分离单菌落的装置与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60713A (zh) * 2023-03-13 2023-04-1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深海微生物分级梯度稀释分离单菌落的装置与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ickman et al. Parasexual ploidy reduction drives population heterogeneity through random and transient aneuploidy in Candida albicans
CN114958957A (zh) 一种微生物在双层培养基上显色的方法
Kurtzman et al. Methods for isolation,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yeasts
Roman et al. Heterogeneity of clones of Saccharomyces derived from haploid ascospores
Petes Meiotic mapping of yeast ribosomal deoxyribonucleic acid on chromosome XII
US10138451B2 (en) Cell culture dish supporting simultaneously juxtaposed and separated cultures
JP2004154128A5 (zh)
CN218290862U (zh) 微生物培养器
US6410310B1 (en) Cell culture expansion plate
CN206328389U (zh) 一种便于数据记录的实验室用微生物培养皿
CN103031252A (zh) 多细胞共培养皿及使用方法
CN205676455U (zh) 一种新型细胞培养板
Egel The genetic instabilities of the mating type locus in fission yeast
KR100679248B1 (ko) 배지를 공유하는 칸막이가 구분된 배양용기
Ballou Genetic control of yeast mannan structure: mapping genes mnn2 and mnn4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N104988063B (zh) 一种可预防细胞污染的细胞培养皿及其应用
CN101962613A (zh) 一种无边缘效应的96孔细胞培养板
KR20110021545A (ko) 미생물 배양 용기
CN112877211A (zh) 一种类器官培养阵列及其使用方法
McGuire et al. Extragenic suppressors of the nimX2cdc2 Mutation of Aspergillus nidulans affect nuclear division, septation and conidiation
Guo et al. Formation and germination of Septoria tritici secondary conidia as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Upshall et al. Isolation of aneuploid-generating mutants of Aspergillus nidulans, one of which is defective in interphase of the cell cycle
CN214830379U (zh) 一种医用微生物培养器
CN216738327U (zh) 一种用于分子生物研究的样本培养器具
CN214931789U (zh) 一种生物试剂用培养存放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