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7118B -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7118B
CN114937118B CN202210643843.8A CN202210643843A CN114937118B CN 114937118 B CN114937118 B CN 114937118B CN 202210643843 A CN202210643843 A CN 202210643843A CN 114937118 B CN114937118 B CN 1149371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cy
model
conversion
real
prec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438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37118A (zh
Inventor
田冬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ntang Sichua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ntang Sichua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ntang Sichua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ntang Sichua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4384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371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37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7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37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7118B/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6924 priority patent/WO2023236804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5/003D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rendering
    • G06T15/10Geometric effects
    • G06T15/20Perspective comput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20Editing of 3D images, e.g. changing shapes or colours, aligning objects or positioning pa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19/00Indexing scheme for 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2219/20Indexing scheme for editing of 3D models
    • G06T2219/2016Rotation, translation, sca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Image Generation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其中该模型转换方法包括:接收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将道具的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道具的模型转换完成;其中,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或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本公开可以通过在模型转换的过程中动态调整低精度模型和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并将低精度模型和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实现了模型的平滑转化,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Description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在三维(3-Dimension,3D)场景中,一个物体可以对应有两种模型,分别为细节较少的低精度模型,以及细节较为丰富的高精度模型。相关技术中可以根据当前用户视角改变,对三维物体进行从低精度模型到高精度模型的转换,或者从高精度模型到低精度模型的转换。但是该种模型转换方法通常是简单的直接进行模型资源的替换,模型的变化生硬且突兀,用户肉眼可明显感知,体验感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型转换方法,包括:接收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将所述道具的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所述低精度模型与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道具的模型转换完成;其中,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或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型转换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展示模块,用于将所述道具的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所述低精度模型与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道具的模型转换完成;其中,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或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程序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在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模型转换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模型转换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上述模型转换方法及装置,能够接收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将道具的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道具的模型转换完成;其中,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或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低精度模型和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在模型转换的过程中动态调整低精度模型和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通过透明度渐变过渡的方式能够实现将道具从高精度模型平滑转化到低精度模型,或者从低精度模型平滑转化到高精度模型,从而降低了用户对模型转换的感知,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转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型转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精度模型的道具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精度模型的道具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模型转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型转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本公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为了改善以上至少一种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为便于理解,以下进行阐述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转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由模型转换装置执行,其中该装置可以采用软件和/或硬件实现,一般可集成在电子设备中。如图1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
步骤101、接收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
在3D场景中,当用户视角与道具距离较远时,为了提高道具的读取运算速度,并且降低加载道具、展示道具等过程消耗的硬件资源,可以在3D场景中展示该道具的低精度模型,低精度模型又称低模,低精度模型的结构较为简单、模型的面较少且细节较为简单。当用户视角与道具较近时,为了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可以在3D场景中展示该道具的高精度模型,高精度模型又称高模,高模的结构较为复杂、模型的面较多且细节较为丰富。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实现了高精度模型和低精度模型之间的平滑转换,具体地,首先接收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3D场景可以为基于Unity3D等平台构建的场景,道具可以为3D场景中的物体、人物等,并且该道具对应有高精度模型和低精度模型两种模型。模型转换触发操可以为使模型开始进行转换的操作,该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包括指示从高精度模型向低精度模型转换的操作,或者指示从低精度模型向高精度模型转换的操作。该模型转换触发操作的实现方法有多种,本实施例不做限制,例如该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可以包括对放大道具控件的触发操作、监测到用户视角满足预设转换条件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包括放大操作或缩小操作。其中放大操作为指示道具放大的操作,缩小操作为指示道具缩小的操作。其中该放大操作的实现方法有多种,本实施例不做限制,例如放大操作可以为对放大道具控件的触发操作、通过语音放大道具或用户在屏幕上的放大触发操作使视角拉近道具等。缩小操作的实现方法也有多种,本实施例也不做限制,例如缩小操作可以为对缩小道具控件的触发操作、通过语音缩小道具、用户在屏幕上的缩小触发操作使视角远离道具等。
在本实施例中,模型转换装置可以接收针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并对该操作进行响应。
步骤102、将道具的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道具的模型转换完成;其中,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或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
其中,预设过渡参数为实现从低精度模型向高精度模型过渡、或者实现从高精度模型向低精度模型过渡所依靠的基础变量。透明度可以为表征模型透明程度的参数,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0-1之间的数字表示该透明度,其中完全透明对应的透明度为0,完全不透明对应的透明度为1。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为表征低精度模型的透明程度的参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为表征高精度模型的透明程度的参数。实时距离为对用户视角和道具之间的距离进行实时采集所获取的参数。实时用时为开始进行模型转换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在模型转换装置中设置相应的预设过渡参数,其中,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距离或者实时用时。在模型转换的过程中,模型转换装置可以基于该过渡参数动态调整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以及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并将设置了透明度的高精度模型和低精度模型进行叠加展示,直至完成道具的模型转换。需要说明的是,道具的模型转换可以包括:从高精度模型转换为低精度模型,或者从低精度模型转换为高精度模型,或者从低精度模型开始转换、转换过程中将高精度模型和低精度模型叠加展示、转换结果依然为低精度模型。例如,若过渡参数为实时距离,当用户视角靠近又远离道具的场景下,可能出现上述从低精度模型开始转换,转换结果依然为低精度模型的情况。
示例性的,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型转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预设过渡参数包括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的情况下,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可以包括:
步骤201、当实时距离达到转换开始距离时,基于实时距离、转换开始距离以及转换结束距离,确定低精度模型的第一透明度和高精度模型的第二透明度。
其中,转换开始距离为开始进行模型转换时用户视角与道具之间的距离,转换结束距离为模型转换结束时用户视角与道具之间的距离。该转换开始距离以及转换结束距离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等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不做限制,例如,可以将该转换开始距离设置为12米,对应的将转换结束距离设置为2米。第一透明度为基于距离维度计算确定的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第二透明度为基于距离维度计算确定的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模型转换装置中可以预先配置第一透明度和第二透明度之和为1。模型转换装置可以对实时距离进行监测,当检测到实时距离满足转换开始距离时开始进行模型转换,其中若模型触发操作为放大操作,模型转换开始前实时距离大于转换开始距离,随着放大操作用户视角靠近道具,实时距离减小,直至实时距离等于转换开始距离则开始进行模型转换;若模型触发操作为缩小操作,模型转换开始前实时距离小于转换开始距离,随着缩小操作用户视角远离道具,实时距离增大,直至实时距离等于转换开始距离,则开始进行模型转换。在进行模型转换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时距离与转换结束距离之间的差值、转换开始距离与转换结束距离之间的差值以及第一透明度和第二透明度之和为1,确定低精度模型的第一透明度和高精度模型的第二透明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度和第二透明度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T1=(S-S1)/(S2-S1);T2=1-T1;
其中,S表示实时距离,S1表示转换结束距离,S2表示转换开始距离。
当模型转换触发操作为放大操作,T1表示第一透明度,T2表示第二透明度。当进行放大操作时,进行模型转换之前展示给用户的为低精度模型,当实时距离达到转换开始距离之后,根据(S-S1)/(S2-S1)实时调整低精度模型的第一透明度。可以理解地,在转换开始距离和转换结束距离之间,视角越靠近道具(即实时距离越小),则低精度模型的第一透明度越靠近0,即低精度模型越透明化。与此同时,与低精度模型叠加展示的高精度模型对应的第二透明度越靠近1,即高精度模型越实体化。即展示给用户的道具中,高精度模型愈加明显,低精度模型愈加不明显。
当模型转换触发操作为缩小操作,T1表示第二透明度,T2表示第一透明度。当进行缩小操作时,进行模型转换之前展示给用户的为高精度模型,当实时距离达到转换开始距离之后,根据(S-S1)/(S2-S1)实时调整高精度模型的第二透明度。可以理解地,在转换开始距离和转换结束距离之间,视角越远离道具(即实时距离越大),则高精度模型的第二透明度越靠近0,即高精度模型越透明化。与此同时,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的低精度模型对应的第一透明度越靠近1,即低精度模型越实体化。即展示给用户的道具中,低精度模型愈加明显,高精度模型愈加不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放大或缩小操作中,第一透明度和第二透明度的取值均在0到1之间。
步骤202、根据第一透明度设置实时距离下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并根据第二透明度设置实时距离下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实时距离达到转换结束距离停止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确定实时的第一透明度之后,将该实时距离下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设置为第一透明度;确定实时的第二透明度之后,将该实时距离下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设置为第二透明度。并且可以根据实时距离动态调整该低精度模型以及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至实时距离到达转换结束距离,则停止调整模型的透明度。其中若模型触发操作为放大操作,模型转换结束前实时距离大于转换结束距离,随着放大操作用户视角靠近道具,实时距离减小,直至实时距离等于转换结束距离则模型转换结束,停止调整高精度模型和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若模型触发操作为缩小操作,模型转换结束前实时距离小于转换结束距离,伴随缩小操作用户视角远离道具,实时距离增大,直至实时距离等于转换结束距离则模型转换结束,停止调整高精度模型和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
以模型转换触发操作为放大操作为例,道具为建筑,如图3所示为建筑对应的低精度模型,如图4所示为建筑对应的高精度模型。若实时距离大于转换开始距离,展示给用户的为如图3所示的低精度模型。当用户视角逐渐靠近道具,实时距离小于转换开始距离且实时距离大于转换结束距离,展示给用户的为第一透明度的低精度模型和第二透明度的高精度模型的叠加模型。若实时距离小于转换结束距离,模型转换已完成,展示给用户的为如图4所示的高精度模型。
以模型转换触发操作为缩小操作为例,道具为建筑,依旧以图3和图4为例。若实时距离小于转换开始距离,展示给用户的为如图4所示的高精度模型。当用户视角逐渐远离道具,实时距离大于转换开始距离且实时距离小于转换结束距离,展示给用户的为第一透明度的低精度模型和第二透明度的高精度模型的叠加模型。若实时距离大于转换结束距离,模型转换已完成,展示给用户的为如图3所示的低精度模型。
示例性的,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模型转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的情况下,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可以包括:
步骤501、基于实时用时以及预设转换时长,确定低精度模型的第三透明度和高精度模型的第四透明度。
其中,实时用时为模型转换开始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长度。预设转换时长为预先设置的模型转换完成所占用的时间长度。该预设转换时长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等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不做限制,例如可以设置预设转换时长为500毫秒。第三透明度为基于时间维度计算确定的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第四透明度为基于时间维度计算确定的高明度模型的透明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模型转换装置中可以预先配置第三透明度和第四透明度之和为1。用户可以通过触发预设控件等方法触发模型转换,模型转换装置可以获取当前时刻以及模型转换开始时刻,并计算获得模型转换的实时用时,基于该实时用时以及预设转换时长实现模型转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预设转换时长与实时用时之间的差值、预设转换时长以及第三透明度和第四透明度之和为1,确定低精度模型的第三透明度和高精度模型的第四透明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透明度和第四透明度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T3=(M1-M)/M1;T4=1-T3;
其中,M表示实时用时,M1表示预设转换时长;
当模型转换操作为放大操作,T3表示第三透明度,T4表示第四透明度。当进行放大操作时,进行模型转换之前展示给用户的为低精度模型,开始进行模型转换之后,根据(M1-M)/M1实时调整低精度模型的第三透明度。可以理解地,在未达到预设转换时长之前,低精度模型的第三透明度逐渐靠近0,即低精度模型越透明化。与此同时,与低精度模型叠加展示的高精度模型对应的第四透明度越靠近1,即高精度模型越实体化。即展示给用户的道具中,低精度模型愈加不明显,高精度模型愈加明显。
当模型转换操作为缩小操作,T3表示第四透明度,T4表示第三透明度。当进行缩小操作时,进行模型转换之前展示给用户的为高精度模型,开始进行模型转换之后,根据(M1-M)/M1实时调整高精度模型的第四透明度。可以理解地,在未达到预设转换时长之前高精度模型的第四透明度逐渐靠近0,即高精度模型越透明化。与此同时,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的低精度模型对应的第三透明度越靠近1,即低精度模型越实体化。即展示给用户的道具中,低精度模型愈加明显,高精度模型愈加不明显。
举例而言,若预设转换时长为500毫秒,当模型转换操作为放大操作时,第三透明度=(500毫秒-实时用时)/500毫秒;第四透明度=1-第三透明度。当模型转换操作为缩小操作时,第四透明度=(500毫秒-实时用时)/500毫秒;第三透明度=1-第四透明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放大或缩小操作中,第三透明度和第四透明度的取值均在0到1之间。
步骤502、根据第三透明度设置实时用时下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根据第四透明度设置实时用时下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实时用时达到预设转换时长停止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确定实时的第三透明度之后,将该实时用时下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设置为第三透明度;确定实时的第四透明度之后,将该实时用时下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设置为第四透明度。并且可以根据实时用时动态调整该低精度模型以及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至实时用时等于预设转换时长,则停止调整模型的透明度。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上述模型转换方法及装置,能够接收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将道具的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道具的模型转换完成;其中,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或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低精度模型和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在模型转换的过程中动态调整低精度模型和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通过透明度渐变过渡的方式能够实现将道具从高精度模型平滑转化到低精度模型,或者从低精度模型平滑转化到高精度模型,从而降低了用户对模型转换的感知,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模型转换操作为放大操作,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实时距离的缩小而减小,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实时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当结束道具的模型转换时,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透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不透明。
在进行放大操作之前,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为完全不透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为完全透明,展示给用户的为低精度模型。开始放大操作之后,实时距离变小,根据该实时距离调整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小,即低精度模型更透明;同时,根据实时距离调整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大,即高精度模型更不透明。当模型转换结束时,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为完全透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为完全不透明,即展示给用户的为高精度模型。在本实施例中,对低精度模型和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的调整方法不做限制。
当模型转换操作为缩小操作,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实时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实时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结束道具的模型转换时,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不透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透明。
在进行缩小操作之前,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为完全透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为完全不透明,展示给用户的为高精度模型。开始缩小操作之后,实时距离变大,根据该实时距离调整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大,即低精度模型更不透明;同时,根据实时距离调整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小,即高精度模型更透明。当模型转换结束时,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为完全不透明,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为完全透明,即展示给用户的为低精度模型。在本实施例中,对低精度模型和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的调整方法不做限制。
上述方案中,通过根据实时距离调整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以及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提高了从高精度模型转换到低精度模型的平滑性,以及从低精度模型转换到高精度模型的平滑性,从而提升了用户对于道具的观看体验。
接下来通过具体的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模型转换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在本示例中,以预设过渡参数为实时距离,且模型转换触发操作为放大操作为例进行说明。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型转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包括:
步骤601、在全场景中,使用低模展示3D道具。从而节约硬件开销。
步骤602、当用户视角拉近或点击查看道具时,随着视角镜头推进,逐步放大展示3D道具。
步骤603、在放大展示3D道具的过程中,调整低模和高模的透明度,完成3D道具从低模到高模的平滑过渡。
具体地,设定转换开始距离,如12米;设定转换完成距离,如2米;转换过程距离为转换开始距离与转换完成距离之间的差值,如若转换开始距离为12米、转换完成距离为2米,则转换过程距离为10米。
当用户视角与道具的实时距离,等于转换开始距离时,开始进行模型转换,通过对用户视角与道具实时距离的监控,按照下方公式调整低模与高模的透明度:
低模透明度=(实时距离-转换完成距离)/(转换开始距离-转换完成距离);
高模透明度=1-低模透明度;
例如:当实时距离为8米、转换开始距离为12米、转换完成距离为2米,按上述公式,计算获得的低模透明度为:(8-2)/(12 - 2)= 0.6,高模透明度为: 1 - 0.6 = 0.4。
步骤604、当放大过程结束,用户查看与操控的道具已是高模道具。高模道具的细节感较强,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模型转换方案,根据实时距离实现了模型放大过程中从低模到高模的平滑转换,降低了转换过程中用户的感知。
对应于前述模型转换方法,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模型转换装置,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一般可集成在电子设备中。如图7所示,模型转换装置700包括:
接收模块701,用于接收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
展示模块702,用于将所述道具的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所述低精度模型与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道具的模型转换完成;其中,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或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包括放大操作或缩小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包括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的情况下,所述展示模块702,用于:
当所述实时距离达到转换开始距离时,基于所述实时距离、转换开始距离以及转换结束距离,确定所述低精度模型的第一透明度和所述高精度模型的第二透明度;
根据所述第一透明度设置所述实时距离下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并根据所述第二透明度设置所述实时距离下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实时距离达到转换结束距离停止调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展示模块702中的所述第一透明度和所述第二透明度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T1=(S-S1)/(S2-S1);
T2=1-T1;
其中,S表示所述实时距离,S1表示所述转换结束距离,S2表示所述转换开始距离;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放大操作,T1表示第一透明度,T2表示第二透明度;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缩小操作,T1表示第二透明度,T2表示第一透明度;所述第一透明度和所述第二透明度的取值均在0到1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的情况下,所述展示模块702,用于:
基于所述实时用时以及预设转换时长,确定所述低精度模型的第三透明度和所述高精度模型的第四透明度;
根据所述第三透明度设置所述实时用时下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根据所述第四透明度设置所述实时用时下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实时用时达到所述预设转换时长停止调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展示模块702中的所述第三透明度和所述第四透明度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T3=(M1-M)/M1;
T4=1-T3;
其中,M表示所述实时用时,M1表示所述预设转换时长;
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放大操作,T3表示第三透明度,T4表示第四透明度;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缩小操作,T3表示第四透明度,T4表示第三透明度;所述第三透明度和所述第四透明度的取值均在0到1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放大操作,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所述实时距离的缩小而减小,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所述实时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当结束所述道具的模型转换时,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透明,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不透明;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缩小操作,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所述实时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所述实时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结束所述道具的模型转换时,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不透明,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透明。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型转换装置可执行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型转换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实施例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用于使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计算机的处理器执行时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计算机的处理器执行时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
此外,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型转换方法。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参考图8,现将描述可以作为本公开的服务器或客户端的电子设备800的结构框图,其是可以应用于本公开的各方面的硬件设备的示例。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电子的计算机设备,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公开的实现。
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800包括计算单元8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80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8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803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803中,还可存储设备8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计算单元801、ROM 802以及RAM 803通过总线8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805也连接至总线804。
电子设备80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805,包括:输入单元806、输出单元807、存储单元808以及通信单元809。输入单元806可以是能向电子设备800输入信息的任何类型的设备,输入单元806可以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电子设备的用户设置和/或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单元807可以是能呈现信息的任何类型的设备,并且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器、扬声器、视频/音频输出终端、振动器和/或打印机。存储单元808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光盘。通信单元809允许电子设备80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并且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调制解调器、网卡、红外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收发机和/或芯片组,例如蓝牙TM设备、WiFi设备、WiMax设备、蜂窝通信设备和/或类似物。
计算单元801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计算单元801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各种专用的人工智能(AI)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计算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任何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计算单元80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型转换方法均可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机器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单元808。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802和/或通信单元809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电子设备8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单元801可以通过其他任何适当的方式(例如,借助于固件)而被配置为执行模型转换方法。
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当由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如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指的是用于将机器指令和/或数据提供给可编程处理器的任何计算机程序产品、设备、和/或装置(例如,磁盘、光盘、存储器、可编程逻辑装置(PLD)),包括,接收作为机器可读信号的机器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信号”指的是用于将机器指令和/或数据提供给可编程处理器的任何信号。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
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模型转换方法,包括:
接收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
将所述道具的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所述低精度模型与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道具的模型转换完成;
其中,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或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
其中,所述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所述低精度模型与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包括:基于与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对应的预设转换信息,设置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下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以及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下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预设过渡参数达到预设结束条件停止调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转换方法,其中,所述模型转换触发操作包括放大操作或缩小操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型转换方法,其中,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包括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的情况下,所述基于与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对应的预设转换信息,设置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下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以及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下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预设过渡参数达到预设结束条件停止调整,包括:
当所述实时距离达到转换开始距离时,基于所述实时距离、转换开始距离以及转换结束距离,确定所述低精度模型的第一透明度和所述高精度模型的第二透明度;
根据所述第一透明度设置所述实时距离下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并根据所述第二透明度设置所述实时距离下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实时距离达到转换结束距离停止调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型转换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度和所述第二透明度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T1=(S-S1)/(S2-S1);
T2=1-T1;
其中,S表示所述实时距离,S1表示所述转换结束距离,S2表示所述转换开始距离;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放大操作,T1表示第一透明度,T2表示第二透明度;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缩小操作,T1表示第二透明度,T2表示第一透明度;所述第一透明度和所述第二透明度的取值均在0到1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型转换方法,其中,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的情况下,所述基于与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对应的预设转换信息,设置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下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以及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下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预设过渡参数达到预设结束条件停止调整,包括:
基于所述实时用时以及预设转换时长,确定所述低精度模型的第三透明度和所述高精度模型的第四透明度;
根据所述第三透明度设置所述实时用时下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根据所述第四透明度设置所述实时用时下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实时用时达到所述预设转换时长停止调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型转换方法,其中,所述第三透明度和所述第四透明度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T3=(M1-M)/M1;
T4=1-T3;
其中,M表示所述实时用时,M1表示所述预设转换时长;
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放大操作,T3表示第三透明度,T4表示第四透明度;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缩小操作,T3表示第四透明度,T4表示第三透明度;所述第三透明度和所述第四透明度的取值均在0到1之间。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型转换方法,其中,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放大操作,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所述实时距离的缩小而减小,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所述实时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当结束所述道具的模型转换时,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透明,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不透明;
当所述模型转换操作为缩小操作,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所述实时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随着所述实时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结束所述道具的模型转换时,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不透明,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变为完全透明。
8.一种模型转换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对道具的模型转换触发操作;
展示模块,用于将所述道具的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叠加展示,并基于预设过渡参数动态调整所述低精度模型与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道具的模型转换完成;其中,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包括实时用时或用户视角距离道具的实时距离;
其中,所述展示模块用于:基于与所述预设过渡参数对应的预设转换信息,设置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下所述低精度模型的透明度,以及在所述预设过渡参数下所述高精度模型的透明度,直到所述预设过渡参数达到预设结束条件停止调整。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程序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程序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在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643843.8A 2022-06-09 2022-06-09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49371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43843.8A CN114937118B (zh) 2022-06-09 2022-06-09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CT/CN2023/096924 WO2023236804A1 (zh) 2022-06-09 2023-05-29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43843.8A CN114937118B (zh) 2022-06-09 2022-06-09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37118A CN114937118A (zh) 2022-08-23
CN114937118B true CN114937118B (zh) 2023-03-21

Family

ID=82866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43843.8A Active CN114937118B (zh) 2022-06-09 2022-06-09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37118B (zh)
WO (1) WO20232368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37118B (zh) * 2022-06-09 2023-03-21 北京新唐思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9436A (zh) * 2019-12-26 2020-05-19 浙江省文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混合现实交互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5934A (ja) * 1997-04-25 1998-11-10 Sega Enterp Ltd ビデオゲーム装置及びモデルのテクスチャの変化方法
CN105389847B (zh) * 2015-11-06 2018-01-26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3d场景的绘制系统及方法、终端
CN106528020B (zh) * 2016-10-26 2019-05-3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视角模式切换方法及终端
US10496239B2 (en) * 2017-05-01 2019-12-0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Three-dimensional model look-at-point rotation and viewport modes
CN111080807A (zh) * 2019-12-24 2020-04-28 北京法之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调整模型透明度的方法
CN113115023B (zh) * 2020-01-09 2022-09-27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全景场景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3495658A (zh) * 2020-03-20 2021-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Svg图形的交互展示方法、终端设备、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CN112057849A (zh) * 2020-09-15 2020-12-11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游戏场景渲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850919A (zh) * 2021-08-31 2021-12-28 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模型文件的加载显示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4937118B (zh) * 2022-06-09 2023-03-21 北京新唐思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9436A (zh) * 2019-12-26 2020-05-19 浙江省文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混合现实交互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6804A1 (zh) 2023-12-14
CN114937118A (zh) 202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24564B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3135909B (zh) 页面的显示方法、装置和终端
CN105843572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可形变的电子设备
CN106997283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JP2014522534A (ja) 動的コンテンツを用いたズームイン及びズームアウト技法
US10019220B2 (en)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CN102831209B (zh) 网页浏览的渲染处理方法及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4937118B (zh) 模型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WO2017059734A1 (zh) 一种图片缩放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656639B (zh) 一种界面滚动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WO2017032078A1 (zh) 一种界面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WO2018010440A1 (zh) 一种投影画面调整方法、装置和投影终端
JP2012129749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KR20140038830A (ko) 단말의 줌 레벨 조절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EP3348965A1 (en) Method, device for navigation graph plotting and storage medium thereof
CN104345880B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15015732A1 (ja)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及び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製品
CN114612584B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94211A1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8132741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EP3316109A1 (en)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remote device with a local device
CN114063845A (zh) 显示方法、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8038668B (zh) 一种协同办公的方法和设备、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328351A (zh) 动画显示方法、动画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WO2016033934A1 (zh) 一种投影方法、投影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