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24090A - 一种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24090A
CN114924090A CN202210538363.5A CN202210538363A CN114924090A CN 114924090 A CN114924090 A CN 114924090A CN 202210538363 A CN202210538363 A CN 202210538363A CN 114924090 A CN114924090 A CN 1149240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card
hole
channel
sample ad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383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丽
王伟权
黄志刚
王秀柱
郝进学
岳晓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De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De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De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De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3836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240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24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240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8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blood groups or blood types or red blood cel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样卡及加样组件,包括:本体;设置在本体内的第一、二、三加样孔,且上述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本体第一表面;设置在本体内的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第一、二分样通道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二加样孔相通,第三、四分样通道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三加样孔相通;间隔设置在本体内的第一混合池和第二混合池,其中,每个第一混合池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分样通道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三分样通道第二端相通;每个第二混合池分别与相应的第二分样通道第二端、相应的第四分样通道第二端相通;第一、二混合池均设置有第一连通通道,且该第一连通通道间隔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本发明的加样卡及加样组件操作简单,避免了交叉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样卡以及加样组件。
背景技术
输血是临床上的常用的医疗手段之一,若输血时血型不匹配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输血前的血型鉴定十分重要,凝胶微柱法是常用的血型鉴定手段之一。但现有的凝胶微柱卡存在以下问题:
各种检测卡(如血型检测卡)经常采用软性薄膜材料(如铝箔,塑料膜)对其中的填充物(如各种试剂和/或凝胶微球)进行密封。使用时,需要撕掉或者刺破这层密封膜,之后才能对检测卡进行加样。例如,传统的血型卡使用前需使用打孔器进行打孔,这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对于包括多个微柱(即反应腔)的血型卡来说,每个血型卡需要进行多次加样,操作繁琐,也难以保证精确等量加样。另外,随着各种试剂卡的小型化,在试剂卡上的加样口内径仅1-2mm或更小时,人工手动加样也难以进行。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微柱凝胶卡操作复杂,且对操作规范性要求较高,因此在使用微柱凝胶卡前,通常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柱凝胶法的在血型检测领域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同时,在现有技术的反定型加样中,检测试剂(例如,反定细胞A和反定细胞B)和待测样本(例如,血浆)需要分两步操作,例如,先加入检测试剂,然后加入待测样本,这样的分步操作不利于检测效率的提升。若是需要进行多人份加样,加样次数非常频繁,且在人工加样时,容易造成误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定型加样卡,以部分地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且进一步地简化操作流程,有利于加样与检测的自动化。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流控加样卡,包括:
本体;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加样孔、至少一个第二加样孔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加样孔,且第一、二、三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样通道、至少一个第二分样通道、至少一个第三分样通道和至少一个第四分样通道,所述第一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三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四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加样孔相连通;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混合池和至少一个第二混合池,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混合池分别与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连通;每个所述第二混合池分别与相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连通;
第一、二混合池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通通道,且所述第一连通通道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穿刺的尖末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和/或,所述第二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和/或,所述第三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和/或,所述第四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样通道与所述第一混合池通过第一贯穿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第二分样通道与所述第二混合池通过第一贯穿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分样通道与所述第一混合池通过第二贯穿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第四分样通道与所述第二混合池通过第二贯穿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混合池通过第三贯穿孔相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混合池通过第三贯穿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一废液腔,所述第一废液腔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样孔相连通;和/或,
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二废液腔,所述第二废液腔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样孔相连通;和/或,
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三废液腔,所述第三废液腔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加样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相应地,所述本体第二表面的第一区域上设置有亲水层,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设置有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混合池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相应地,所述本体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上设置有疏水层或亲水层,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设置有第一、二混合池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样卡的内表面区域经过石蜡油处理,其中,所述内表面区域包括: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内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样卡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加样孔、一个所述第二加样孔以及三个所述第三加样孔,相应地,所述加样卡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三个所述第一混合池和三个所述第二混合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分样通道的正投影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分样通道的正投影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三个所述第三加样孔分别为:左第三加样孔,中第三加样孔,右第三加样孔,其中,所述第一加样孔位于所述左第三加样孔和所述中第三加样孔的对称轴上,所述第二加样孔位于所述中第三加样孔和所述右第三加样孔的对称轴上,且所述第一加样孔所在的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加样孔所在的水平方向均位于三个所述第三加样孔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从所述本体的两侧延伸出的侧壁形成的,用于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
当所述检测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中时,所述加样卡的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加样卡一体成型的检测卡,所述检测卡上设置有分别用于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相连通的反应腔,其中,所述反应腔上设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和/或,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微流控加样组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其中,所述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测卡开插接的卡接开口,当所述加样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中时,所述加样卡的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与所述反应腔之间存在用于通气的缝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样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所述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所述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测卡开插接的卡接开口,其中,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和/或,所述反应腔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
当所述检测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时,所述加样卡上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与所述反应腔之间密切贴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流控加样组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其中,所述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且所述卡接开口的侧壁上沿所述侧壁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卡接位置和第二卡接位置;
其中,所述检测卡以可相对于所述卡接开口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二卡接位置处;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所述检测卡从所述第二卡接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卡接位置时,所述加样卡上的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与所述反应腔之间存在用于通气的缝隙。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微流控加样组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其中,所述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且所述检测卡的一侧或两侧沿逐渐远离反应腔开口端的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二卡接位置和第一卡接位置;
其中,所述检测卡以可相对于所述卡接开口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二卡接位置处;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所述检测卡从所述第二卡接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卡接位置时,所述加样卡的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与所述反应腔之间存在用于通气的缝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预存于所述反应腔内的试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试剂包括:凝胶和工作液,其中,所述工作液包括:抗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是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加样组件进行检测的方法,所述加样组件中的加样卡包括一个第一加样孔、一个第二加样孔以及三个第三加样孔,相应地,包括步骤:
将第一液体样品、第二液体样品和第三液体样品分别加入到所述加样卡的第一、二、三加样孔中,第一、二、三液体样品分别进入到相应的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中;
对所述加样组件进行第一次水平离心,在第一离心力的作用下,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中的液体样品分别进入到相对应的第一、二混合池,得到相应的混合液;
对所述加样组件进行第二次水平离心,在第二离心力的作用下,第一、二混合池中的混合液通过第三贯穿孔、第一连通通道进入到相应的反应腔中;
对所述加样组件进行第三次水平离心,在第三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反应腔的混合液与预存于反应腔的试剂充分混合并发生反应;
其中,第一、二、三离心力的大小依次增加。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加样卡能够应用于多人份的反定型试验,或者多人份的抗体筛查试验,能够在单个加样卡上同时实现多人份的样品加样,同时大大减少了加样次数,简化了操作流程,避免了加样繁多可能造成的误操作,从而有效提高了加样与检测的效率,同时通过单个的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实现多人份检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检测成本。
且由于各个分样通道中的液体样品能够同时进入相对应的第一、二混合池中(或者各个分样通道中的液体样品进入到第一、二混合池的时间差别很小,还可以忽略不计),使得两种液体能够充分混合,避免因先后加样顺序不同而混合不充分,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透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透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检测卡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检测卡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连通通道与反应腔开口端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加样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向第一加样孔加样后的液体样品流动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加样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向第一、二、三加样孔加样后的液体样品流动状态示意图。
1为本体,21为第一加样孔,22为第二加样孔,23为第三加样孔,31为第一分样通道,32为第二分样通道,33为第三分样通道,34为第四分样通道,51为第一贯穿孔,52为第二贯穿孔,53为第三贯穿孔,6为第一连通通道,61为配合部,7为侧壁,71为限位卡凸,8为气孔,91为第一废液腔,92为第二废液腔,93为第三废液腔,10为限位卡槽,11为反应腔,11a为试剂存储区,11b为反应腔开口端,41为第一混合池,42为第二混合池,61a为虚线三角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附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可见棱边线和不可见的轮廓线,附图中的实线表示可见的棱边线和可见的轮廓线。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贯穿”指连通两个结构,使得液体可以实现在两个结构之间的单向流动或双向流动;“贯穿孔”指的是用于连接两个结构的通道,且该通道的长度通常设置地较短,其中,该通道的截面可选为圆形,椭圆形以及方形,出于方便加工的考虑,该通道的截面优选为圆形。例如,本文中的“第一贯穿孔51”可以看为用于连接第三分样通道33和第二混合池42的一个通道,且该通道长度很小。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三级离心”指包括第一次水平离心、第二次水平离心和第三次水平离心三个步骤的离心方法,其中第一、二、三次水平离心的离心速度/离心力不同。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锥形结构”指的是上大下小,其横截面呈梯形或类似梯形的结构。
本文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本文中,术语“上”、“下”、“内”、“外”“前”、“后”、“一端”、“另一端”、“左”、“中”、“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文中的“相等”或“相同”或“同时”并不意味着所指定的两个或多个项目差值的绝对值为零,而是用于指定的项目的之间的差别非常小,在实践中差异可以忽略。例如,本文中“第三分样通道和第四分样通道所能够容纳液体样品的量相等”指的是,第三分样通道和第四分样通道所能够容纳液体样品的量完全相等,或者两者的差别对结果影响很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忽略不计。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将加样卡中加样孔(例如,第一、二、三加样孔)的开口(或加样口)所在的一侧表面称为第一表面(或上表面),另一侧则称为第二表面(或下表面)。
本文中,本体的“第一侧”指当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时,加样卡上靠近检测卡的反应腔开口端的一侧,也即靠近分样通道第二端的一侧。
本文中,当提及一种结构位于加样卡的“内部”,是指其周围被加样卡的本体材料或其他材料所包裹,不直接与外部空间直接接触。例如,“间隔设置在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样通道”可以理解为第一分样通道的周围被加样卡的本体材料包裹,不与外部空间直接接触,或者,可以理解为该第一分样通道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上,其周围被加样卡的本体材料和其他材料(例如,亲水层或疏水层)共同包裹,不与外部空间直接接触。
本文中,“水平离心”指的是,当对检测卡进行离心时,检测卡呈水平放置或接近水平放置,也即检测卡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所在的水平面与离心装置的离心轴的夹角等于或接近90度。“水平离心机”指当该离心装置工作时,放置在该离心装置内的检测卡呈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
本文中,“密切贴合”指当两个结构相配合时,一个结构的内/外表面与另一个结构的外/内表面的面间距很小,或一个结构的内/外表面与另一个结构的外/内面相互接触,使得两个结构相邻的表面之间没有间隙或间隙很小,使得气体或液体无法通过两个结构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检测卡或反应腔内部,例如,当“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腔的开口端密切贴合”时,可以理解为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的外表面与反应腔开口端的内表面之间的面间距很小或两个表面相互接触,使得外部空间的空气或杂物(空气中的灰尘或水珠)无法进入到第一连通通道或反应腔内部,且加样装置(即加样卡)或检测卡内部的液体也无法外溅到外部空间。
本文中,“正投影”指的是某一结构(例如,第一分样通道)垂直于本体平面方向(例如,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
本文中,“分样通道”为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的统称,“混合池”为第一、二混合池的统称,“贯穿孔”为第一、二、三贯穿孔的统称。
本文中,“亲水层”指具有亲水性质的薄膜或挡板,例如,亲水膜,“疏水层”指具有疏水性质的薄膜或挡板。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流控加样卡,包括:
本体1;
间隔设置在本体1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加样孔21、至少一个第二加样孔22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加样孔23,且第一、二、三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本体1的第一表面(即上表面);
间隔设置在本体1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样通道31、至少一个第二分样通道32、至少一个第三分样通道33和至少一个第四分样通道34,第一分样通道31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加样孔21相连通,第二分样通道32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加样孔22相连通,第三分样通道33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三加样孔23相连通,第四分样通道34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三加样孔23相连通;
间隔设置在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混合池41和至少一个第二混合池42,其中,每个第一混合池41分别与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样通道31的第二端、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三分样通道33的第二端相连通;每个第二混合池42分别与相应的至少一个第二分样通道32的第二端、相应的至少一个第四分样通道34的第二端相连通;
第一、二混合池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通通道6,且第一连通通道6间隔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为毛细分样通道,当向第一、二、三加样孔加入液体样品(检测试剂或待测样本)时,该液体样品在毛细作用下充满相对应的分样通道(即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
该加样卡需要与检测卡(也即微柱凝胶检测卡)相配合使用,其中,检测卡中包括间隔设置在检测卡上的多个反应腔11(可以理解的是,反应腔个数与加样卡的第一连通通道数量相同),反应腔上设有用于加样的反应腔开口端11b。且在检测卡的反应腔内预先存放有试剂,通过在反应腔开口端上设置密封膜,或者在反应腔上端设置石蜡油对试剂进行密封,从而防止试剂变干。
为了实现加样卡和检测卡的相互配合,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6,该加样卡还包括:两个从本体1的两侧延伸出的侧壁7形成的,用于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当检测卡被推入卡接开口中时,加样卡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且当对加样卡与检测卡进行离心时,在离心力作用下,第一、二、三加样孔内的液体样品依次经过各个分样通道(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进入到相对应的第一、二混合池中,然后通过与第一、二混合池相连的第一连通通道进入到相对应的反应腔中。
当检测卡被推入卡接开口中时,如果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腔的开口端密切贴合,当液体样品进入到各个分样通道或第一连通通道内,且进入一定长度时,通道内的液体样品将对分样通道、第一连通通道以及反应腔内的空气进行挤压,导致分样通道、第一连通通道以及反应腔内气压增大,与外部空气之间存在压差,从而使得液体样品即使在毛细作用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也无法进入到反应腔。
因此,当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时,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腔开口端之间没有密切贴合,而是存在一定缝隙,使得外部空间的空气可以通过该缝隙进入到第一连通通道和反应腔内部,使得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开口处,以及反应腔开口端处的气压与外部空间的大气压相等或相近,使得进入到第一连通通道内的液体样品能够在离心力作用下顺利进入到相对应的反应腔中。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一连通通道6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在本体1的第一侧,且延伸至本体的外部,当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时,第一连通通道6的第二端伸入检测卡上相对应的反应腔开口端,与相对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部分检测卡在开口端设置有密封膜,为了使得第一连通通道与反应腔相连通,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穿刺密封膜的配合部61(优选地,该配合部为用于穿刺密封膜的尖末端),当该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时,该配合部(即尖末端)刺穿反应腔开口端的密封膜,使得第一连通通道分别与对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b,检测卡上的反应腔11开口端朝远离反应腔底端的方向向外延伸一定长度,相应地,加样卡上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可以不延伸至本体外部,当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时,反应腔开口端伸入到第一连通通道的内部,使得第一连通通道与反应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上设置有多个分样通道,因此可能存在有一个或多个分样通道的长度过长,在这些长度较长的分样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至少一个引流的气孔8。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样通道、第二分样通道、第三分样通道、第四分样通道中的一个或多个分样通道上设置有气孔8。例如,参见图3,在长度最长的一个分样通道(即其中一个第二分样通道32)上设置有用于引流的气孔8。由于部分分样通道较长,相应的分样通道的内径设置得更小,因此气体在较长的分样通道内的流动可能会受阻,导致当液体进入该分样通道内一定长度时,分样通道内的气体不能顺利排出从而受到液体样品的挤压,导由此致分样通道内部气压与外部大气形成压差,而通过设置气孔可以解决压差问题,从而对液体样品起到引流作用。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一、二分样通道分别与第一、二混合池通过第一贯穿孔51相连通。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三、四分样通道分别与第一、二混合池通过第二贯穿孔52相连通。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通通道6与第一混合池41通过第三贯穿孔相连通,与第二混合池42通过第三贯穿孔53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二、三贯穿孔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为具有一定长度的通道结构,起到了连接各个混合池与各分样通道或第一连通通道的作用,具体地,与分样通道相连的第一、二贯穿孔可以为毛细通道,这种情况下其本身可以认为是分样通道的延长部分;当然,第一、二贯穿孔也可为非毛细通道,此时可以起到止流的作用,当液体样品充满各个分样通道(例如,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内)时,可以防止液体样品通过毛细作用继续进入到贯穿孔内。
进一步地,为了容纳加至第一加样孔21内的过多液体样品,参见图3,可在第一加样孔21附近,且于本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废液腔91。
更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样品(即液体样品)未过量时进入第一废液腔91,以及避免第一废液腔91中的样品返回第一加样孔中引起的交叉感染,可在第一废液腔中靠近加样孔处设置挡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挡板作为第一废液腔91内的一凸起片状物,加样时仅在样品过多而溢过其上端才能进入第一废液腔中。
另外,为了方便液体样品进入第一废液腔中,该第一废液腔可在本体1上表面具有开口。在本体1为亲水材料加工而成时,可考虑将挡板处理为具有疏水性质,例如增加疏水层,以进一步防止进入第一废液腔中的液体样品返回第一加样孔中。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容纳加至第二加样孔中的多余液体样品,参见图3,该加样卡还包括:设置在本体内部的第二废液腔92,第二废液腔92与相对应的第二加样孔22相连通。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容纳加至第三加样孔中的多余液体样品,参见图4,该加样卡还包括:设置在本体内部的第三废液腔93,第三废液腔与相对应的第三加样孔23相连通。
其中,第二、三废液腔的设置方式参见第一废液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设置在本体的第二表面(即下表面),相应地,本体第二表面的第一区域上设置有亲水层,其中,第一区域包括:设置有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的区域。
具体地,参见图4,图4所示结构可以认为是去除了部分下表面(各个分样通道)的剖视图,以显示本发明的加样卡的内部结构。另外,出于方便加工(尤其是各个分样通道)和/或亲水处理方面的考虑,也可以先加工成图示结构,再通过粘贴或键合等方式覆盖下表面层(例如,亲水层,具体地,采用亲水膜或具有亲水性质的挡板)即可达到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等结构位于本体1内部的相同效果。因此,该加样卡,无论是一体注塑成型,还是分层加工方式制备的,或者是通过分层加工方式加工但不包括下表面层的主体结构,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粘贴亲水膜层或具有亲水性质的挡板来覆盖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等结构,方便水性液体如血液在其中流动。
进一步地,为避免第一、二混合池内的液体样品在离心过程中外溅,从而污染检测卡或试验环境,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混合池设置在本体的第一表面(将设置有第一、二混合池的部分称为第二区域),相应地,本体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上设置有疏水层(例如,疏水膜或者具有疏水性质的挡板)或亲水层。
进一步地,为减少液体样品在加样卡内部(例如,各个分样通道或混合池)的残留,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样卡的内表面区域经过石蜡油处理,其中,内表面区域包括: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的内表面,和/或第一连通通道的内表面。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石蜡油处理步骤包括:分别向第一、二、三加样孔中加入石蜡油,石蜡油在毛细作用(或者毛细作用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分别进入到相应的各个分样通道中,然后经过分样通道进入到各个混合池中,最后从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流出,可以采用空检测卡(也即未存储试剂的检测卡)与加样卡相配合,接收多余的石蜡油。
在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见图1,加样卡包括:一个第一加样孔21、一个第二加样孔22以及三个第三加样孔23,相应地,该加样卡包括:间隔设置在本体内部的三个第一混合池41和三个第二混合池42。
具体地,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加样孔21分别通过三个第一分样通道31与相对应的第一混合池41相连通,第二加样孔22分别通过三个第二分样通道32与相对应的第二混合池42相连通,三个第三加样孔23分别通过相对应的三个第三分样通道33与第一混合池41相连通,同时,三个第三加样孔23分别通过相对应的三个第四分样通道34与第二混合池42相连通。
当各个分样通道均设置在本体的第一表面时,若第一、二贯穿孔也设置在第一表面,至少一个贯穿孔与至少一个分样通道将会发生交叉,从而相互干涉,因此,为避免第一贯穿孔或者第二贯穿孔与分样通道之间相互干涉,将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贯穿孔或者其中至少一个第二贯穿孔设置在本体的第二表面,此时,设置在第二表面的贯穿孔的正投影与分样通道的正投影存在重叠部分。
例如,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少一个第二分样通道的正投影(即垂直于本体平面方向的投影)和至少一个第一贯穿孔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再例如,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分样通道的正投影和至少一个第一贯穿孔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进一步地,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以图1中X正方向为左,Y轴正方向为上,间隔设置在本体内部的三个第三加样孔分别为:左第三加样孔,中第三加样孔,右第三加样孔,其中,第一加样孔位于左第三加样孔和中第三加样孔的对称轴上,第二加样孔位于中第三加样孔和右第三加样孔的对称轴上,且第一加样孔所在的水平方向和第二加样孔所在的水平方向均位于三个第三加样孔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第一、二、三加样孔在空间结构上的相互配合,在有限的空间内了实现了多人份检测的加样,例如,反定型试验的三人份加样,或者抗体筛查试验的两人份加样。
具体地,当将该加样卡应用于反定型试验加样时,向第一加样孔中加入反定细胞A,向第二加样孔中加入反定细胞B(或者向第一加样孔加入反定细胞B,第二加样孔加入反定细胞A),同时分别向三个第三加样孔中加入三份待测样本(来源于三个受试者)。加样后,将带有检测卡的加样卡放入离心机的离心卡槽中进行离心,在毛细作用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各个加样孔内的液体样品依次通过相对应的分样通道和贯穿孔,进入到相应的混合池中,其中,反定细胞A分别和三份待测样本在第一混合池中交汇混合,反定细胞B分别和三份待测样本在第二混合池中交汇混合;进一步地,第一、二混合池中的交汇混合得到的混合液在和离心力作用下,经过第三贯穿孔和第一连通通道进入到相对应的反应腔中,与反应腔内的试剂发生反应,结束离心后,观察反应腔内的反应结果,并记录三份待测样本试验数据。
当将该加样卡应用于抗体筛查试验时,分别向第一、二加样孔中加入相应的待测样本(来源于两个受试者),分别向三个第三加样孔中加入第一抗筛细胞、第二抗筛细胞、第三抗筛细胞(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二、三抗筛细胞与三个第三加样孔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加样后,将带有检测卡的加样卡放入离心机的离心卡槽中进行离心,在毛细作用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第一、三加样孔内的液体样品依次经过相应的分样通道、贯穿孔进入到相对应的第一混合池中交汇混合,第二、三加样孔内的液体样品依次经过相应的分样通道、贯穿孔进入到相对应的第二混合池中交汇混合;进一步地,第一、二混合池中的交汇混合后得到的混合液在离心力作用下,经过第三贯穿孔和第一连通通道进入到相对应的反应腔中,与反应腔内的试剂发生反应,结束离心后,观察反应腔内的反应结果,并记录两份待测样本试验数据。
这里按先后顺序对使用过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并非一定需要按这种顺序进行操作,例如,可以将该加样卡放入离心机后,再依次进行检测卡的插接和加样,或者依次进行加样和检测卡的插接。
本实施例中,该加样卡能够实现多人份的加样,且操作简单,有利于实现操作流程的自动化,例如,在现有技术中,对单人份的样品进行反定型试验,需要进行4次加样(两次待测样本的加样,以及两次检测试剂的加样),相应地,完成三人份的血型反定型试验需要进行12次加样,若采用人工手动加样,加样次数繁多可能增加误操作的几率,降低检测效率,而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加样卡完成三人份的反定型试验只需进行5次加样即可,减少了加样次数,既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减少了误操作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对分样通道的内径与长度进行设计与调整,可以实现待测样本与检测试剂的均匀分样,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优选地,该加样卡通过三级离心法进行加样检测,参见图8,图8示出了向第二加样孔加样后液体样品的流动方向(图8中的箭头所指方向即为液体样品在内的流动方向),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液体样品在加样卡内部流动的特点,图8并未按照产品的实际比例进行绘制,而仅对本产品的必要结构作出简要展示。
具体地,当向第二加样孔加入液体样品(例如,反定细胞A或B)时,液体样品在毛细作用下进入到第二分样通道32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贯穿孔51内径大于第二分样通道32的内径,因此,液体不会继续进入第一贯穿孔51内。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贯穿孔51采用毛细结构(即第一贯穿孔51相当于第二分样通道的延长部分),液体样品进入第一贯穿孔51内,但因为第一混合池41的内径大于第一贯穿孔51的内径,液体样品也不会继续经过第一贯穿孔51进入第一混合池41中。此外,由于该加样卡在使用时是呈水平放置或接近水平状态放置,此时,第二分样通道32内的液体样品需要克服自身的重力作用才能进入到第一贯穿孔51中,再通过第一贯穿孔51进入到第二混合池42中,这就进一步限制了液体样品的流动,也即是说,第一贯穿孔51具有止流作用;同理,其他各个加样孔的液体样品(例如,血浆或检测试剂)均在毛细作用下进入到相应的分样通道中,且在没有外作用力作用时,不能够进入到第一混合池或第二混合池。
完成各加样孔的加样后,开始对加样卡和相配合的检测卡进行离心,且优选地采用三级离心的方法,在第一次水平离心过程中,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中的液体样品(检测试剂或待测样本)在第一离心力作用下经过第一、二贯穿孔同时进入到相应的第一、二混合池,进行充分的混合得到相应的混合液;在二次水平离心过程中,第一、二混合池中的混合液在第二离心力作用下经过第三贯穿孔进入到相应的反应腔中;在第三次水平离心过程中,进入到反应腔内的混合液与反应腔内的试剂在第三离心力的作用下,充分混合并发生反应。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三次水平离心过程连续进行,相邻离心过程之间没有间隔或间隔很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贯穿孔51对第二分样通道32内的液体样品具有止流作用,也相当于对液体样品的流动产生了阻力(即第一阻力)。同时,当液体样品进入到第三贯穿孔53内时,由于第三贯穿孔53的内径小于第一连通通道6的内径,因此液体样品的流动会被阻止在第三贯穿孔53中,即此时第三贯穿孔53也会起到止流的作用,相当于对液体样品的流动产生了阻力(即第二阻力),且该第二阻力被设置为大于第一阻力。因此,所设定的第一离心力需要大于第一阻力,且小于第二阻力,就能够使得第二分样通道32中的液体样品在第一离心力的作用下只能克服第一阻力进入第二混合池42而不能克服第二阻力进入第一连通通道6内。
同样地,第一离心力的设定需要满足使得第一、三、四分样通道内的液体样品进入第一混合池或第二混合池,而第一、二混合池中的液体样品不能够继续进入第一连通通道。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二混合池内体积大于实际所要容纳的混合液体积时,例如,第一混合池体积为大于大约20μL,而混合液体积为大约10μL,此时混合液只能占到混合池大约一半的体积,且当加样卡水平放置时,第一、二混合池内的混合液的液面高度可能低于第三贯穿孔与第一混合池连接处的高度,需要借助一定的外作用力才能进入到第三贯穿孔中,这就进一步地对液体样品的流动起到了一定的阻力作用。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三贯穿孔上方覆盖具有疏水性质的疏水层,这也将对液体样品的流动起到一定的阻力。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三次水平离心过程中设定的离心速度/离心力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离心力为大约9-16g,离心时间为大约10s-1min,第二离心力为大约55g,离心时间为大约1min50s-1min,第三离心力为大约200g,离心时间为大约3min。
在一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参见图10(图10为加样卡的实物图),图10中的加样卡呈水平放置,向第一加样孔21中加入液体样品后,液体样品在毛细作用下充满第一分样通道(此时,可能会有极少部分的液体样品进入到贯穿孔与第一分样通道的连接处),且不会进入到第一混合池中,参见图11(图11为加样卡的实物图),图11中的加样卡呈水平放置,分别向第二加样孔22、第三加样孔23液体样品,其中,第二、三加样孔中的液体样品分别在毛细作用下进入到相应的第二、三分样通道,但是由于其中一个第二分样通道的长度很长,因此虽然该第二分样通道具有较强的毛细作用,其中液体样品的流动速率仍然很小,甚至加入的液体样品可能无法在毛细作用下充满整个第二分样通道,但在第一离心过程中,该第二分样通道中的液体样品在第一离心力和较强毛细作用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快速地进入到相应的第二混合池中,达到与第二、三分样通到内的液体样品同时进入到第一混合池中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较长的分样通道上设置两个或多个气孔,用于液体引流。
实施例二
基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微流控加样卡,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微流控加样卡,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部件,其中,第一分样通道的内径宽度在大约0.2-0.8mm之间,第二分样通道的内径宽度在大约0.1-0.5mm之间,第三、四分样通道的内径宽度在大约0.2-1.5mm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各个分样通道能实现定量分样,因此各个第一分样通道内容纳的液体样品的体积相等或相近,各个第二分样通道内容纳的液体样品的体积相等或相近,第三分样通道和第四分样通道所能够容纳液体样品的体积相等。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多个分样通道能够布设在同一张加样卡上,因此各个分样通道的长度和宽度的设置上存在区别,例如,一些分样通道的长度较长,相应的,该分样通道的内径(即宽度)偏小,该分样通过的毛细作用也越强,部分分样通道长度较短,该分样通道的内径(即宽度)相对偏大,相应的毛细作用相对较小。
为避免各个分样通道之间发生窜液(即相邻分样通道之间发生液体交换),相邻的分样通道之间的间距大于大约0.3mm。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一、二混合池之间发生窜液(即第一混合池中的混合液进入到第二混合池,或第二混合池中的混合液进入第一混合池),相邻的第一、二混合池之间的间隔大于大约0.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混合池的体积(可容纳的液体样品量)大于大约10μL。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混合池的体积(可容纳的液体样品量)需要大于大约20μL。
优选地,为避免不同第一连通通道之间发生干涉,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的间隔大于大约4mm。
实施例三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微流控加样卡,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微流控加样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具体结构参见上述实施例),其中,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检测卡开插接的卡接开口,当加样卡被推入卡接开口中时,加样卡的第一连通通道分别与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样卡卡接开口处设置有限位卡凸71(如图4所示),检测卡上设有与限位卡凸相配合的限位卡槽10(如图7a和图7b所示),当检测卡被推入卡接开口,且加样卡上的限位卡凸与检测卡限位卡槽相配合时,加样卡上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开口端相连通。当然,也可在卡接开口处设置限位卡槽,在检测卡上设置与之对应的限位卡凸。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加样组件还包括:预存于反应腔内的试剂。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存于反应腔内的试剂包括:凝胶和工作液,其中工作液包括:抗体。例如,当需要将加样组件应用于ABO血型正定型时,反应腔内分别预存有抗A血型定型试剂、抗B血型定型试剂。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试剂变干,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检测组件(也即加样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反应腔内用于密封试剂的石蜡油,可以理解的是,为达到密封试剂的目的,石蜡油设置在试剂的上方,使得石蜡油与反应腔内壁围成一封闭结构用于保存试剂。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该加样组件的生产过程中,首先,将相应的试剂加入反应腔之后,再向反应腔开口端加入融化的石蜡油,可以理解的是,当使用检测组件时,石蜡油为固体状态,此时对检测卡进行加热,使得石蜡油融化即可。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反应腔开口端上设置薄膜密封试剂。
优选地,对该加样组件进行水平离心,也即利用水平离心机对该加样组件进行离心。
实施例四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微流控加样卡(也即加样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微流控加样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具体结构参见上述实施例),其中,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且卡接开口的侧壁上沿侧壁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卡接位置和第二卡接位置;
其中,检测卡以可相对于卡接开口移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卡接位置处;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检测卡从第二卡接位置移动至第一卡接位置时,加样卡上的第一连通通道分别与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位置上设置有限位卡凸或限位卡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接位置上设置有限位卡凸或限位卡槽。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组件出厂(或初始状态)时,检测卡就安装在加样卡上卡接开口的第二卡接位置处。例如,通过设置在检测卡上的限位卡凸与第二卡接位置处固定连接(具体地,该连接处设置有易于掰断的掰断线)。该状态下,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腔开口端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e,且该距离略小于或等于第一卡接位置和第二卡接位置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即第一连通通道与反应腔之间未处于连通状态。而当将检测卡向第一卡接位置推动,并使得当检测卡从第二卡接位置移动到第一卡接位置(例如,限位卡凸与限位卡槽卡扣配合)时,该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腔相通。
在本实施例中,加样卡和检测卡可以以组件形式进行保存,且由于加样卡与检测卡通过第二卡接位置处固定连接,能够避免该产品在保存运或输途中产生碰撞从而发生损坏。
实施例五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加样卡,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微流控加样组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具体结构参见上述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其中,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且检测卡的一侧或两侧沿逐渐远离反应腔开口端的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二卡接位置和第一卡接位置;
其中,检测卡以可相对于卡接开口移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卡接位置处;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检测卡从第二卡接位置移动至第一卡接位置时,加样卡的第一连通通道分别与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检测卡从第二卡接位置移动至第一卡接位置,加样卡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相对应的反应腔相通。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卡接位置上对应设置有限位卡凸或者限位卡槽。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检测卡的一侧或两侧对应于第一卡接位置和第二卡接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卡槽和第二限位卡槽;相应地,卡接开口包括:用于为检测卡提供滑动路径的导轨(具体地,本体延伸出的两侧壁,或者在该两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导轨),且该导轨上设置有可与第一限位卡槽和第二限位卡槽相配合的限位卡凸;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限位卡凸与检测卡上的第二限位卡槽相配合时,检测卡与卡接开口卡接于该第二卡接位置处,且此时,加样卡的第一连通通道并未与检测卡的反应腔相连通,也就是说,反应腔开口端实际上距离该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仍具有一定的距离;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限位卡凸脱离第二限位卡槽时,该检测卡可沿导轨向靠近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方向移动;且当检测卡上的第一限位卡槽移动至导轨上的限位卡凸位置,并与限位卡凸相配合时,检测卡与卡接开口卡接于该第一卡接位置,此时第一连通通道6的第二端与相对应的反应腔相通。
实施例六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加样组件,包括上述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其中,检测卡参见图7b,包括多个反应腔,且反应腔包括试剂存储区11a和反应腔开口端11b,为实现加样装置与检测卡之间的相互配合,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本体外部,且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设有与检测卡的反应腔开口端11b相配合的配合部;当该配合部与反应腔开口端11b相配合时,第二流通通道与相对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卡的反应腔开口端内部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即截面呈梯形或近似梯形的结构),相应地,第一连通通道6的第二端的配合部也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且第一连通通道的配合部外径略小于反应腔开口端的内径,使得配合部能够伸入反应腔开口端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配合部的结构设置能够与反应腔的开口端内部实现相互配合即可,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反应腔开口端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时,配合部相适应地设置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且配合部的外径略小于反应腔开口端的内径。
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反应腔开口端为圆柱结构时,配合部设置为与之相适应的圆柱结构,且配合部的外径略小于反应腔开口端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部的边缘处还设置有石蜡油,用于防止液体悬挂在配合部的边缘处,而不流到反应腔中。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进入反应腔内试剂存储区的液体样品回流到加样卡中,试剂存储区的内径宽度大约在1.2mm-1.4mm,使得当检测卡呈水平放置或接近水平放置时,试剂存储区内的试剂或液体样品在不受外力作用下时,几乎不会发生流动。当然,试剂存储区的内径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尺寸,只要满足当检测卡水平放置或接近水平放置时,试剂存储区内的液体样品几乎不流动即可。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推动检测卡时,反应腔内的试剂因受到外作用力而发生流动,从而回到回流到加样装置中,检测卡内的试剂的液面通常距离反应腔开口端处有一定距离,使得即使试剂发生流动,也不会回流至加样装置。例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试剂存储区长度14-15mm,当加入规定量的试剂后,试剂位于靠近试剂存储区下端(即远离反应腔开口端的一侧)区域,且试剂液面距离反应腔开口端约有7-8mm的距离。
优选地,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反应腔内的存储区的容积大于大约20μL。
实施例七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加样与检测一体的检测卡/加样卡,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该检测卡/加样卡还包括:与加样卡中的相配合的检测区,检测区上设置有多个反应腔,且该反应腔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相连通,其中,反应腔上(靠近开口端处)设置有用于解决内外压差的气孔。
其中,该气孔用于解决样本分样时的压差,本实施例中,气孔起到了解决第一连通通道,以及反应腔的内外压差的作用,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加样卡中的各个分样通道,第一、二混合池,第一连通通道以及反应腔均采用封闭结构(例如,通过亲水层进行覆盖密封),例如,第一分样通道31与该分样通道相连通的第一混合池,以及相应的第一连通通道和反应腔共同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当加入第一加样孔的液体样品进入到相应分样通道,或相应混合池一定量时,由于液体样品对密闭空间的空气进行挤压,使得该密闭空间的气压大于各个加样孔的开口处的大气压,也即密闭空间与大气压之间形成了压差,从而导致液体样品无法再继续流动,因此,这里通过开设气孔,使得密闭空间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或相近,也即与加样孔处开口处气压相等或相近,从而在外作用力作用下,待测液体样品可以顺利流通进入到反应腔中。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连通通道上设置气孔,用于解决反应腔和第一连通通道内的压差问题。
具体地,反应腔与相对应的第一连通通道一体成型,也即是说,反应腔可以通过第一连通通道沿远离贯穿孔的方向延伸一定长度形成。
本实施例中,该加样卡采用了加样与检测一体式结构的设计,一方面,减少了将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的步骤,进一步简化了血型检测的操作流程,提高了检测效率,更有利于检测流程的自动化,另一方面,一体式的加样卡(也即检测卡)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分体式检测卡,结构更简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相较于分体式检测卡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部件,一体式加样卡更便于存放与运输。
同时,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封闭结构的分样通道,封闭结构的第一、二流通通道以及封闭结构反应腔设计,为血型检测的加样与反应提供了一个封闭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避免了检测卡/加样卡内部的液体或试剂与外界的接触,也即是避免了外界的污染物(例如,灰尘、水珠等)进入到检测卡内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同时由于各个加样通道与反应腔都采用了封闭设置,避免了检测卡内部的液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发生外溅,从而导致的环境污染与交叉污染,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本发明通过设置相应的气孔解决了封闭结构的压差问题,保证了封闭结构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相等或相近,使得封闭结构内的液体样品能够在外作用力作用下顺利流下。
实施例八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加样组件,包括:加样卡,以及与加样卡相配合的检测卡,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加样卡的第一连通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内外压差的气孔,使得当检测卡被完全推入加样开口中时,加样卡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检测卡上反应腔的开口端密切贴合。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反应腔上设置气孔,以解决反应腔内的压差问题。
实施例九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加样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加样组件各个部件或结构,进一步地,参见图9(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效果,图9并未按照产品的实际比例进行绘制,且仅示出了加样组件中满足检测应用的主要结构),当配合部61与反应腔开口端11b相配合时,配合部61的下端面(锥形结构中开口较小的一端)与反应腔开口端的下端面没有直接接触,而是留有一定空间,使得即使试剂存储区内的少部分试剂在受到外作用力作用下,发生流动进入到反应腔开口端内,也只能停留在虚线三角形61a所示区域,不能进入到第一连通通道6中。
实施例十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加样组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检测方法,其中,选用的加样组件中的加样卡包括一个第一加样孔、一个第二加样孔以及三个第三加样孔,相应地,包括步骤:
将第一液体样品、第二液体样品和第三液体样品分别加入到所述加样卡的第一、二、三加样孔中,第一、二、三液体样品分别进入到相应的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中;
对所述加样组件进行第一次水平离心,在第一离心力的作用下,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中的液体样品分别进入到相对应的第一、二混合池,得到相应的混合液;
对所述加样组件进行第二次水平离心,在第二离心力的作用下,第一、二混合池中的混合液通过第三贯穿孔、第一连通通道进入到相应的反应腔中;
对所述加样组件进行第三次水平离心,在第三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反应腔的混合液与预存于反应腔的试剂充分混合并发生反应;
其中,第一、二、三离心力的大小依次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第一液体样品为反定细胞A,第二液体样品为反定细胞B(或者第一液体样品为反定细胞B,第二液体样品为反定细胞A),第三液体样品为不同受试者的血浆,例如,分别为甲乙丙三位受试者的血浆,并分别将甲乙丙的血浆加入到三个第三加样孔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微流控加样卡,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加样孔、至少一个第二加样孔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加样孔,且第一、二、三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样通道、至少一个第二分样通道、至少一个第三分样通道和至少一个第四分样通道,所述第一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三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四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加样孔相连通;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混合池和至少一个第二混合池,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混合池分别与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连通;每个所述第二混合池分别与相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连通;
第一、二混合池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通通道,且所述第一连通通道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侧;其中,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可选地设置有用于穿刺的尖末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样卡,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样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样通道与所述第一混合池通过第一贯穿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第二分样通道与所述第二混合池通过第一贯穿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第三分样通道与所述第一混合池通过第二贯穿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第四分样通道与所述第二混合池通过第二贯穿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混合池通过第三贯穿孔相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混合池通过第三贯穿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加样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一废液腔,所述第一废液腔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样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加样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二废液腔,所述第二废液腔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样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加样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三废液腔,所述第三废液腔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加样孔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样卡,其特征在于,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相应地,所述本体第二表面的第一区域上设置有亲水层,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设置有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的区域;和/或,
第一、二混合池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相应地,所述本体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上设置有疏水层或亲水层,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设置有第一、二混合池的区域;和/或,
所述加样卡的内表面区域经过石蜡油处理,其中,所述内表面区域包括: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内表面;和/或,
所述加样卡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加样孔、一个所述第二加样孔以及三个所述第三加样孔,相应地,所述加样卡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三个所述第一混合池和三个所述第二混合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样卡,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分样通道的正投影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和/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分样通道的正投影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和/或,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三个所述第三加样孔分别为:左第三加样孔,中第三加样孔,右第三加样孔,其中,所述第一加样孔位于所述左第三加样孔和所述中第三加样孔的对称轴上,所述第二加样孔位于所述中第三加样孔和所述右第三加样孔的对称轴上,且所述第一加样孔所在的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加样孔所在的水平方向均位于三个所述第三加样孔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加样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从所述本体的两侧延伸出的侧壁形成的,用于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
当所述检测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中时,所述加样卡的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样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加样卡一体成型的检测卡,所述检测卡上设置有分别用于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相连通的反应腔,其中,所述反应腔上设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和/或,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加样卡,其特征在于,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为毛细分样通道。
9.一种微流控加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其中,所述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测卡开插接的卡接开口,当所述加样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中时,所述加样卡的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与所述反应腔之间存在用于通气的缝隙;
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所述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测卡开插接的卡接开口,其中,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和/或,所述反应腔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
当所述检测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时,所述加样卡上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与所述反应腔之间密切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存于所述反应腔内的试剂,其中,所述试剂可选地包括:凝胶和工作液,其中,所述工作液包括:抗体。
CN202210538363.5A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Pending CN1149240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38363.5A CN114924090A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38363.5A CN114924090A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CN202210261160.6A CN114324958B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基于加样组件进行检测的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61160.6A Division CN114324958B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基于加样组件进行检测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24090A true CN114924090A (zh) 2022-08-19

Family

ID=810331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61160.6A Active CN114324958B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基于加样组件进行检测的方法
CN202210538363.5A Pending CN114924090A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61160.6A Active CN114324958B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基于加样组件进行检测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3249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41895B (zh) * 2022-11-29 2023-05-19 天津德祥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微流控反定检测卡灵敏度的配方液及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27327A1 (en) * 2002-01-04 2003-07-10 Kurnik Ronald T.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sample handling
CN103252264B (zh) * 2013-05-03 2016-03-30 启东市凯尔达电器有限公司 多通道液体加样器
CN109932234B (zh) * 2017-12-16 2022-04-05 天津德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血微流控自动交叉配血系统及配血方法
CN112221545B (zh) * 2020-12-10 2021-03-16 天津德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多通道微流控加样装置及其应用
CN113649098B (zh) * 2021-10-18 2022-04-15 天津德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流控检测组件、样品混合装置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4958A (zh) 2022-04-12
CN114324958B (zh) 202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50897B2 (ja) 試料担体
US8518662B2 (en) Disposable cassette and method of use for blood analysis on blood analyzer
KR101250905B1 (ko) 혈액 분리 기구 및 혈액 분리 장치
EP0282840A2 (en) Disposable device for use in chemical, immunochemical and microorganism analysis
CN112221545B (zh) 多通道微流控加样装置及其应用
CN111282607B (zh) 用于样品流体分析的一次性盒
US20060002827A1 (en) Liquid reservoir connector
CN210613738U (zh) 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
CN114324958B (zh) 一种基于加样组件进行检测的方法
CN111111798A (zh) 微流控检测芯片
CN113649098B (zh) 微流控检测组件、样品混合装置及其应用
US20240131514A1 (en) Microfluidic chip for analyte detection
CN211274689U (zh) 一种防止液体渗漏的微流控芯片
CN216847830U (zh)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CN216847831U (zh)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加样组件
CN114324957B (zh)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CN216847832U (zh) 微流控加样装置及加样组件
CN216718458U (zh) 一种微流控检测卡
CN211412058U (zh) 用于检测分析物的微流控芯片
CN113101985B (zh) 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
CN113115587B (zh) 检测芯片
US11944970B2 (en) Microfluidic detection unit and fluid detection method
CN111530515A (zh) 一种微流控芯片
WO2023021951A1 (ja) アッセイ装置
CN115508572A (zh) 检测卡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29, Xinye 7th Street, West District, Tianji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462

Applicant after: Tianjin Texiang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462 No. 29, Xinye 7th Street, West District,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Applicant before: TIANJIN DEXIANG BIOTECHNOLOGY Co.,Ltd.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