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7831U -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加样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加样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7831U
CN216847831U CN202220214229.5U CN202220214229U CN216847831U CN 216847831 U CN216847831 U CN 216847831U CN 202220214229 U CN202220214229 U CN 202220214229U CN 216847831 U CN216847831 U CN 216847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card
sample adding
hol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1422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秀柱
王伟权
黄志刚
王丽
郝进学
岳晓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Te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De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De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De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1422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7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7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7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样卡,包括:设置有反定型加样区和正定型加样区的本体,反定型加样区包括:间隔设置在本体内的第一加样孔,且第一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本体第一表面;间隔设置在本体内的至少一个混合腔,混合腔的第一端与相应的第一加样孔相连通;正定型加样区包括:设置在本体内的第二加样孔,第二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本体第一表面;间隔设置在本体内的至少一个分样通道,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第二加样孔相连通;间隔设置在本体内的至少一个第一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延伸至本体内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应的混合腔的第二端、分样通道第二端相连通,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并对应提供加样组件,加工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加样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加样组件以及基于该加样组件检测血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输血是临床上的常用的医疗手段之一,若输血时血型不匹配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输血前的血型鉴定十分重要,凝胶微柱法是常用的血型鉴定手段之一。但现有的凝胶微柱卡存在以下问题:
各种检测卡(如血型检测卡)经常采用软性薄膜材料(如铝箔,塑料膜)对其中的填充物(如各种试剂和/或凝胶微球)进行密封。使用时,需要撕掉或者刺破这层密封膜,之后才能对检测卡进行加样。例如,传统的血型卡使用前需使用打孔器进行打孔,这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对于包括多个微柱(即反应腔)的血型卡来说,每个血型卡需要进行多次加样,操作繁琐,也难以保证精确等量加样。另外,随着各种试剂卡的小型化,在试剂卡上的加样口内径仅1-2mm或更小时,人工手动加样也难以进行。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微柱凝胶卡操作复杂,且对操作规范性要求较高,因此在使用微柱凝胶卡前,通常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柱凝胶法的在血型检测领域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由于现有的微柱凝胶卡内部管道结构尺寸偏小,若内部结构的表面未加工平滑,将会造成液体样品残留,影响试验结果,且由于内部结构的尺寸偏小,加工难度高,从而导致产品次品率也偏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以部分地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且进一步地简化操作流程,有利于加样与检测的自动化。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包括: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至少一个反定型加样区和至少一个正定型加样区,所述反定型加样区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加样孔,且所述第一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混合腔,所述混合腔的第一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加样孔相连通;
所述正定型加样区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二加样孔,所述第二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分样通道,所述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加样孔相连通;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延伸至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混合腔的第二端、所述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定型加样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混合池,且所述混合池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所述混合池用于混合正定型试验的第一液体样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定型加样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与所述混合池相连通的第一废液腔;且所述第一废液腔与所述混合池之间设置有防止所述废液腔内的废液回流的疏水挡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定型加样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与所述第二加样孔相连通的第二废液腔,所述废液腔内设置有防止所述第二废液腔内的废液回流的疏水挡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本体外,且设有用于穿刺的尖末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样通道的第二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过贯穿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混合腔的第二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过贯穿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定型加样区还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应的所述混合腔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一端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混合腔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内径在大约0.5mm至大约1.0mm 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定型加样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三加样孔,且所述第三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三加样孔用于向所述第一加样孔加样;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三流通通道,所述第三流通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加样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定型加样区包括两个第一加样孔,相应地,所述反定型加样区包括两个所述混合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加样卡一体成型的检测卡,所述检测卡上设置有分别用于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相连通的反应腔,其中,所述反应腔上设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和/或,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样卡的内表面区域经过石蜡油处理,其中所述内表面区域包括:所述分样通道的内表面,和/或所述混合腔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内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从所述本体的两侧延伸出的侧壁形成的,用于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
当所述检测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中时,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测卡上的限位卡槽相配合的限位卡凸;或者,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测卡上的限位卡凸相配合的限位卡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组件,包括:上时实施例中所述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其中,所述加样卡还包括:两个从所述本体的两侧延伸出的侧壁形成的,用于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
当所述检测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中时,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通,且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反应腔之间存在用于通气的缝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和/ 或,所述反应腔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
当所述检测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时,所述加样卡上的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反应腔之间密切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预存于所述反应腔内的试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试剂包括:凝胶和工作液,其中所述工作液包括:抗体。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也即微柱凝胶加样卡)采用正反定一体设计,能够同时实现血型正反定型的加样与检测,在反定型加样区内设置有混合腔,该混合腔为反定型试验所要用到的检测试剂(反定细胞A和反定细胞B) 与待测样本(受试者的血浆)提供了混合空间,使得检测试剂和待测样本能够充分混合(或反应),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检测试剂与待测样本混合不充分(或反应不充分)造成结果误判的情况,也就是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混合腔结构简单,加工工艺难度低,且混合腔和分样通道均设置在本体的同一表面,因此,仅在该表面设置一层亲水层用于覆盖混合腔、分样通道等区域(以达到混合腔、分样通道位于本体内部的相同效果),即可实现液体样品在该加样卡内部的顺利流通,耗材较少,且加工工艺简单,一方面,由于加工难度低,产品的合格率高,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正定型加样区内还设置有用于混合正定型待测样品的混合池,因此可以直接在该加样卡上进行正定型待测样品的混合,而无需再使用单独的混合容器,进一步减少了耗材,相应地,也降低了血型检测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加样卡的第一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加样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加样卡的第二透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加样卡的第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加样卡的第二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下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加样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检测卡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检测卡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检测卡的第三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用新型又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1为本体,2为第一加样孔,3为混合腔,4为第二加样孔,5为分样通道,6为第一流通通道,7为第二流通通道,8为贯穿孔,9为混合池,10为第一废液腔,11为第二废液腔,12为侧壁,13为限位卡凸,14为尖末端,15为第三加样孔,16为第三流通通道,17为反应腔,18为限位卡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附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可见棱边线和不可见的轮廓线,附图中的实线表示可见的棱边线和可见的轮廓线。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贯穿”指连通两个结构,使得液体可以实现在两个结构之间的单向流动或双向流动;“贯穿孔”指的是用于连接两个结构的通道,且该通道的长度通常设置地较短,其中,该通道的截面可选为圆形,椭圆形以及方形,出于方便加工的考虑,该通道的截面优选为圆形。例如,本文中的“贯穿孔6”可以看为用于连接混合腔和第一流通通道的一个通道,且该通道长度很小。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二级离心”指包括第一次水平离心、第二次水平离心两个步骤的离心方法,其中第一、二次离心的离心速度不同。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锥形结构”指的是上大下小,其横截面呈梯形或类似梯形的结构。
本文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本文中,术语“上”、“下”、“内”、“外”“前”、“后”、“一端”、“另一端”、“左”、“中”、“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将正反定型加样卡中加样孔的开口(或加样口)所在的一侧表面称为第一表面(或上表面),另一侧则称为第二表面(或下表面)。
本文中,本体的“第一侧”指当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时,加样卡上靠近检测卡的反应腔开口端的一侧,也即靠近分样通道第二端的一侧。
本文中,当提及一种结构位于加样卡的“内部”,是指其周围被加样卡的本体材料或其他材料所包裹,不直接与外部空间直接接触。例如,“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分样通道”可以理解为分样通道的周围被加样卡的本体材料包裹,不与外部空间直接接触,或者,可以理解为分样通道设置在本体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其周围被加样卡的本体材料和其他材料(例如,亲水层或疏水层)共同包裹,不与外部空间直接接触。
本文中,术语“约”、“大约”,典型地表示为所述值的+/-5%,更典型的是所述值的+/-4%,更典型的是所述值的+/-3%,更典型的是所述值的+/-2%,甚至更典型的是所述值的+/-1%,甚至更典型的是所述值的+/-0.5%,或者表示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包括了本领域惯常的误差范围的取值。
在本说明书中,某些实施方式可能以一种处于某个范围的格式公开。应该理解,这种“处于某个范围”的描述仅仅是为了方便和简洁,且不应该被解释为对所公开范围的僵化限制。因此,范围的描述应该被认为是已经具体地公开了所有可能的子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的独立数字值。
例如,“大约0.5mm至大约1.0mm”的描述应该被看作已经具体地公开了范围如从0.48mm到0.65mm,从0.6mm到0.75mm,从0.65mm到0.85mm,从0.75mm 到0.95mm,从0.85mm到1.05mm以及此范围内的单独数字,例如0.4999mm, 0.488mm,0.5mm,0.6mm,0.7mm,0.8mm,0.9mm,1.0mm,1.05mm。无论该范围的广度如何,均适用以上规则。
本文中,“水平离心”指的是,当对检测卡进行离心时,检测卡呈水平放置或接近水平放置,也即检测卡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所在的水平面与离心装置的离心轴的夹角等于或接近90度。“水平离心机”指当该离心装置工作时,放置在该离心装置内的检测卡呈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
本文中,“密切贴合”指当两个结构相配合时,一个结构的内/外表面与另一个结构的内/外表面的面间距很小,或一个结构的内/外表面与另一个结构的内/外表面相互接触,使得两个结构相邻的表面之间没有间隙或间隙很小,使得气体或液体无法通过两个结构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检测卡或反应腔内部,例如,当“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腔的开口端密切贴合”时,可以理解为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的外表面与反应腔开口端的内表面之间的面间距很小或两个表面相互接触,使得外部空间的空气或杂物(空气中的灰尘或水珠)无法进入到第一流通通道或反应腔内部,且加样装置或检测卡内部的液体也无法外溅到外部空间。
本文中,“第一液体样品”为用于正定型试验的待测样本,由“第一样本”和“第二样本”混合所得,其中,“第一样本”可以为血浆,相应地,“第二样本”为受试者的待测红细胞;“第二液体样品”、“第三液体样品”为用于反定型试验的待测样本,且“第二液体样品”包括反定细胞A和第三样本,“第三液体样品”包括:反定细胞B和第三样本,其中“第三样本”为受试者的血浆。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密封层”指亲水层或疏水层,其中“亲水层”指具有亲水性质的挡板或薄膜,例如亲水膜,“疏水层”指具有疏水性质的挡板或薄膜。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包括:本体1,以及设置在本体1上的至少一个反定型加样区和至少一个正定型加样区,反定型加样区包括:间隔设置在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加样孔2,且第一加样孔2的加样口位于本体的第一表面(也即图1所示的一面),其中,所述第一加样孔2 用于第二液体样品和第三液体样品的加样;
间隔设置在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混合腔3,混合腔的第一端与相应的第一加样孔2相连通;
正定型加样区包括:设置在本体内部的第二加样孔4,第二加样孔4的加样口位于本体的第一表面;
间隔设置在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分样通道5,分样通道5的第一端与第二加样孔4相连通;
间隔设置在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流通通道6,第一流通通道6延伸至本体内部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混合腔3的第二端、分样通道5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见图2,反定型加样区包括两个第一加样孔2,相应地,反定型加样区包括两个混合腔3,且两个第一加样孔分别用于第二液体样品(血浆和反定细胞A)、第三液体样品(血浆和反定细胞B) 的加样。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混合腔3的第二端与相应的第一流通通道通过贯穿孔8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贯穿孔的设置方便了混合腔和第一流通通道的连通。
进一步地,为便于加工,在一些实施例中,贯穿孔沿本体厚度方向(也即图2中的H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反定型加样区还包括:间隔设置在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二流通通道7,第二流通通道7的第一端与相应的混合腔3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二流通通道7的第二端与相应的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一端相连通,其中,第二流通通道7的内径小于混合腔3的宽度(也即混合腔在 W方向的长度),对混合腔3内的液体样品起到导流汇集的作用。同时,由于第二流通通道7的内径设置较小,当混合腔3内的液体样品进入到第二流通通道7 内时,液体样品受到的挤压作用更强,进一步地,促进了液体样品的均匀混合。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通通道7的内径在大约0.5mm至大约 1.0mm之间。
进一步地,为了减少加样次数,实现均匀分样,参见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定型加样区还包括:设置在本体内部的第三加样孔15,且第三加样孔 15的加样口位于本体的第一表面,第三加样孔15用于向两个第一加样孔进行加样;
间隔设置在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三流通通道16,第三流通通道16的第一端与第三加样孔15相连通,第三流通通道16的第二端与相应的第一加样孔 2相连通。
其中,第三加样孔15用于添加受试者的待测血浆,具体地,向第三加样孔加入待测血浆后,待测血浆通过第三流通通道15和第一加样孔2进入到各个混合腔3内,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加样孔和第三流通通道实现了待测血浆的自动分样,一方面,减少了加样次数,从而减化了操作流程,另一方面,通过第三流通通道实现自动分样,使得分样更加均匀,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3,该加样卡的正定型加样区还包括:设置在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混合池9,且混合池的加样口位于本体的第一表面,混合池用于混合正定型试验的第一液体样品(例如,红细胞悬液,或由血浆和红细胞制得的全血)。
一般来说,血型正定型试验是对全血进行检测,因此,在向正定型加样区的加样孔进行加样前,需将血浆和待测红细胞进行混合,以获得用于进行正定型试验的第一液体样品,其中,血浆和红细胞混合通常采用血管内混匀、专用容器混匀等方式,为减少耗材,本实施例中,正定型加样区设置有用于混合第一液体样品的混合池,从而可以直接在加样卡上进行正定型待测样品的混合,无需再使用单独的混合容器,减少了生产耗材,相应地,降低了血型检测成本。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3,为了容纳加至混合池内的过多液体样品,可在(正定型加样区)混合池的附近于本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废液腔10。更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样品未过量时进入第一废液腔10和第一废液腔中的样品返回加样孔中,从而引起交叉感染,可在第一废液腔10中靠近加样孔处设置挡板,其中,该挡板具有疏水性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挡板作为第一废液腔内的一凸起片状物,加样时仅在样品过多而溢过其上端才能进入第一废液腔10中。
另外,为了方便液体样品进入第一废液腔中,第一废液腔可在本体1上表面具有开口。在本体1为亲水材料加工而成时,可考虑将挡板处理为具有疏水性质,例如增加疏水层,以进一步防止进入第一废液腔中的液体样品返回加样孔中。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为容纳加至第二加样孔4内的过多液体样品,可在(正定型加样区)第二加样孔4附近,且于本体内部设置与第二加样孔相连通的第二废液腔11,更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液体样品未过量时进入第二废液腔与和第二废液腔中的液体样品返回到第二加样孔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废液腔11内设置有防止第二废液腔内的废液回流的挡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分样通道5的第二端与相应的第一流通通道6(第一端)通过贯穿孔8相连通。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正反定加样区中的贯穿孔8的内径大于分样通道5的内径,这时可以起到止流作用,例如,当第一液体样品在毛细作用下充满分样通道时,由于贯穿孔没有毛细作用,因此,分样通道内的第一液体样品不会进一步进入到贯穿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加样卡在本体1上设置有开口(即加样口)位于本体1上表面(或第一表面)的多个第一加样孔2(两个及以上) 和一个第二加样孔4,沿本体1平面方向(或水平方向,即长宽维度所在的平面,其中,长宽方向分别参见图1中L、W所示方向)在本体1内部间隔设置有多个混合腔3(与第一加样孔的数量相对应)和多个分样通道(两个及以上),其中,混合腔的第一端与第一加样孔2相连通,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第二加样孔4相连通,混合腔2、分样通道5的第二端在本体1的远端均匀间隔分布。在本体1内部大体沿厚度方向(即垂直于分样通道或混合腔所在的平面)设置有多个分别与混合腔的第二端、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通的贯穿孔8。在本体1的远端侧部(即靠近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的第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延伸至本体1内部的多个第一流通通道6(与混合腔和分样通道的数量相对应)。第一流通通道6的位于本体 1内部的第一端与贯穿孔相通,另一端(即间隔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的第二端) 为用于穿刺的尖末端6。这样,混合腔和分样通道的第二端通过贯穿孔8与第一流通通道6的位于本体1内部的第一端相通。其中,分样通道5为毛细通道,即其内径适合于液体样品在其中通过毛细作用流动,通常在1.5mm以下,例如 0.5-1.2mm或更小。
进一步地,为减少液体样品在加样卡内表面的残留,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样卡的内表面区域经过石蜡油处理,其中,内表面区域包括:分样通道的内表面,和/或混合腔的内表面,和/或第一流通通道的内表面。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石蜡油处理步骤包括:分别向第一、二加样孔中加入石蜡油,使得第一加样孔内的石蜡油依次经过混合腔、贯穿孔、第一流通通道内,第二加样孔的石蜡油依次进入到分样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内,并从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流出,可以采用空检测卡(也即未存储试剂的检测卡)与加样卡相配合,接收多余的石蜡油。
由于该加样卡需要与检测卡(也即微柱凝胶检测卡)相配合使用,其中,参见图8a和图8b,检测卡中包括间隔设置在检测卡上的多个反应腔17(也即微柱,可以理解的是,反应腔个数与加样卡的第一流通通道相对应),反应腔上设有用于加样的开口端。且在检测卡的反应腔内预先存放有试剂,通过在反应腔开口端设置密封膜,或者在反应腔上端设置石蜡油对试剂进行密封,从而防止试剂变干。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出于便于加工的考虑,正定型加样区和反定型加样区中的贯穿孔8的结构或尺寸可以相同(长度和内径相等),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正定型加样区和反定型加样区中的贯穿孔8的结构或尺寸可以不同,合理设置即可。
实施例二
为了实现加样卡和检测卡的相互配合,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该加样卡还包括:两个从本体1的两侧延伸出的侧壁12形成的,用于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
当检测卡被推入卡接开口中时,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分别与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17相通,且当对加样卡与检测卡进行离心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混合腔3内的第二、三液体样品通过第一流通通道6进入到相对应的反应腔17,第二加样孔4内的第一液体样品依次通过分样通道5、第一流通通道6进入到相对应的反应腔17。
可以理解的是,当检测卡被推入卡接开口中时,如果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腔的开口端密切贴合,当液体样品进入到分样通道5或第一流通通道 6内,且进入一定长度时,通道内的液体样品将对反应腔内的空气进行挤压,导致反应腔内气压增大,与外部空气之间存在压差,从而使得液体样品即使在毛细作用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也无法进入到反应腔。
因此,当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时,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腔开口端之间没有密切贴合,而是存在一定缝隙,使得外部空间的空气可以通过该缝隙进入到第一流通通道和反应腔内部,使得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开口处,以及反应腔开口端处的气压与外部空间的大气压相等或相近,使得进入到第一流通通道内的液体样品(第一、二、三液体样品)能够离心力作用下进入到反应腔中。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在本体1的第一侧,且延伸至本体的外部,当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时,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分别伸入检测卡上相对应的反应腔开口端,使得第一流通通道6与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由于部分检测卡在开口端设置有密封膜,为了使得第一流通通道6与反应腔17相连通,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穿刺密封膜的尖末端14,当该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时,该尖末端 14刺穿反应腔开口端的密封膜,使得第一流通通道与相对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b,检测卡上的反应腔17开口端朝远离反应腔底端(也即反应腔的另一端)方向向外延伸一定长度,相应地,加样卡上的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可以不延伸至本体外部,当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时,反应腔开口端伸入到第一流通通道的内部,使得第一流通通道与反应腔相连通。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开口的侧壁上设置有可与检测卡上的限位卡槽相配合的限位卡凸;或者,卡接开口的侧壁上设置有可与检测卡上的限位卡凸相配合的限位卡槽。
具体地,参见图6,图6所示结构可以认为是去除了部分下表面(分样通道、混合腔所在区域)的剖视图,以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加样卡的内部结构。另外,出于方便加工(尤其是分样通道、混合腔)和/或亲水处理方面的考虑,也可以先加工成图示结构,再通过粘贴或键合等方式覆盖下表面层(如亲水膜或具有亲水性质的挡板)即可达到这些分样通道、混合腔等结构位于本体1内部的相同效果。因此,该加样卡,无论是一体注塑成型,还是分层加工方式制备的,或者是通过分层加工方式加工但不包括下表面层的主体结构,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由于该加样卡的内部结构尺寸(例如,各个混合腔或第二流通通道或分样通道)较小,若将分样通道或第二流通通道等结构设置在本体的内部(例如,使得分样通道周围均被本体材料所包裹),加工难度较大,因此,本实施例中,首先将加样卡加工成图6所示结构,然后通过密封层(亲水层或疏水层)对其进行覆盖密封实现上述结构位于本体内部的效果,大大降低了生产工艺的难度。
进一步地,参见图9,图9示出了向第一加样孔2加样后液体样品的流动方向(图9中的箭头所指方向即为液体样品在内的流动方向),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液体样品在加样卡内部流动的特点,图9并未按照产品的实际比例进行绘制,而仅对本产品的必要结构作出简要展示。
具体地,预先将插接有检测卡的加样卡设置在离心机的离心槽中,当向第一加样孔2加入反定型试验的待测液体样品时,该液体样品快速通过加样口进入到混合腔3以及第二流通通道7中,并在混合腔和第二流通通道中进行混合,此时,由于该加样卡在使用过程中采用水平离心,因此加样卡呈水平设置或接近水平设置的状态,若液体样品还要继续进入到第一流通通道6中,需要克服重力作用才能通过贯穿孔8进入到第一流通通道6中,也就是说,贯穿孔8具有止流的作用。
当对加样卡以及检测卡进行第一次水平离心时,混合腔3与第二流通通道7内的液体样品在第一离心力的作用下,克服液体自身的重力依次经过贯穿孔8、第一流通通道6进入到相应的反应腔中;
当对加样卡以及检测卡进行第二次水平离心时,进入到反应腔中的液体样品与相应的试剂再第二离心力的作用下,充分混合并发生反应。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贯穿孔8可以设置为具有较小毛细作用的毛细结构,此时,由于贯穿孔8内的毛细作用很小,因此,液体样品不会因为毛细作用充满贯穿孔或者溢出贯穿孔外。
当然,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贯穿孔8可以设置为具有较小毛细作用的毛细结构,且当加样完成后,液体样品在毛细作用下恰好充满贯穿孔8,但由于第一流通通道6的内径大于贯穿孔8的内径,因此,贯穿孔8内的液体样品也不会进入第一流通通道6。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离心过程中,正定型加样区中分样通道的液体样品在第一离心力作用下进入到相应的反应腔,在第二离心过程中,进入到反应腔中的液体样品与相应的试剂充分混合并发生反应。
这里按先后顺序对使用过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并非一定需要按这种顺序进行操作,例如,可以将该加样卡放入离心机后,再依次进行检测卡的插接和加样,或者依次进行加样和检测卡的插接。
进一步地,由于通过第一加样孔加样时,加入的液体样品完全进入到混合腔与第二流通通道内,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反定型加样区上设置有两个混合腔,相应设置两个第二流通通道的分别与混合腔相连,其中,混合腔与第二流通通道的体积大小即为可容纳的液体样品的大小,当两组混合腔与第二流通通道的体积大小相等或相近时,即可实现,液体样品的定量加样。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样卡,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部件或结构,其中,该加样卡的反定型加样区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加样孔与混合腔。
优选地,考虑到对加样卡的整体体积大小进行控制,同时避免混合腔3之间间隔过小产生窜液(即两个混合腔内的液体发生交换),混合腔的宽度 (W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大约3.5mm。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混合腔之间发生窜液,两个混合腔之间间隔大于大约0.5mm。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腔3的体积(或者混合腔与第二流通通道的体积之和)大于大约20μL。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通通道7的内径小于混合腔的宽度,并大于与之相连的贯穿孔8的宽度(也即大于大约0.8mm)。
实施例四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加样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正反定型加样卡,其中,在加样卡的第二表面上的混合腔上覆盖有亲水层(具有亲水性质的膜层或挡板)。
具体地,在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样孔2、混合腔3以及第二流通通道7的区域覆盖有亲水层,本实施例中,当向第一加样孔加入液体样品时,液体样品在亲水层的亲水性质作用下在混合腔内流动并混合。其中,由于两个混合腔的体积相等,分别向两个第一加样孔中加入液体样品使其充满混合腔(以及第二流通通道),即可实现定量的作用(即保证两个混合腔内的液体样品的用量相同,或者用量差别可以忽略不计)。
优选地,为避免不同第一流通通道之间发生干涉,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的间隔大于大约4mm。
实施例五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组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其中,加样卡还包括:两个从本体的两侧延伸出的侧壁形成的,用于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
当检测卡被推入卡接开口中时,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分别与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通。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样卡卡接开口处设置有限位卡凸13(如图1所示),检测卡上设有与限位卡凸相配合的限位卡槽12(如图8a和图8b 所示),当检测卡被推入卡接开口,且加样卡上的限位卡凸与检测卡限位卡槽相配合时,加样卡上的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分别与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开口端相连通。当然,也可在卡接开口处设置限位卡槽,在检测卡上设置与之对应的限位卡凸。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加样组件还包括:预存于反应腔内的试剂。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存于反应腔内的试剂包括:凝胶和工作液,其中工作液包括:抗体。例如,当需要将加样组件应用于ABO血型正定型时,反应腔(对应于反定型加样区的混合腔)内分别预存有抗A血型定型试剂、抗B血型定型试剂。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加样组件可以应用于血型分型,其中,正定型加样区可选地设置有4个分样通道,相应地,检测卡还设置有4 个相对应的反应腔,其中3个反应腔中分别装有抗A、抗B、抗D(其中,抗A、抗B、抗D相当于工作液),另外一个反应腔用于对照,可选地装有没有抗体的工作液;反定型加样区包括两个第一加样孔和混合腔,相应地检测卡上还设置有两个与其对应的反应腔,且分别装有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试剂变干,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检测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反应腔内用于密封试剂的石蜡油,可以理解的是,为达到密封试剂的目的,石蜡油设置在试剂的上方,使得石蜡油与反应腔内壁围成一封闭结构用于保存试剂。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该加样组件的生产过程中,首先,将相应的试剂加入反应腔之后,再向反应腔开口端加入融化的石蜡油,可以理解的是,当使用检测组件时,石蜡油为固体状态,此时对检测卡进行加热,使得石蜡油融化即可。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反应腔开口端上设置薄膜密封试剂。
优选地,对该加样组件进行水平离心,也即利用水平离心机对该加样组件进行离心。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腔包括试剂存储区17a和反应腔开口端17b,为了防止进入反应腔内试剂存储区17a的液体样品回流到加样卡中,试剂存储区的内径宽度大约在1.2mm-1.4mm,使得当检测卡呈水平放置或接近水平放置时,试剂存储区内的试剂或液体样品在不受外力作用下时,几乎不会发生流动。当然,试剂存储区的内径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尺寸,只要满足当检测卡水平放置或接近水平放置时,试剂存储区内的液体样品几乎不流动即可。
实施例六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参见上述实施例),其中,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卡接开口的侧壁上沿侧壁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卡接位置和第二卡接位置;
其中,检测卡以可相对于卡接开口移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卡接位置处;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检测卡从第二卡接位置移动至第一卡接位置时,加样卡上的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分别与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位置上设置有限位卡凸或限位卡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接位置上设置有限位卡凸或限位卡槽。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组件出厂(或初始状态)时,检测卡就安装在加样卡上卡接开口的第二卡接位置处。例如,通过设置在检测卡上的限位卡凸与第二卡接位置处固定连接(具体地,该连接处设置有易于掰断的掰断线)。该状态下,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与反应腔开口端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e,且该距离略小于或等于第一卡接位置和第二卡接位置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即第一流通通道6与反应腔17之间未处于连通状态。而当将检测卡向第一卡接位置推动,并使得当检测卡从第二卡接位置移动到第一卡接位置(例如,限位卡凸与限位卡槽卡扣配合)时,该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腔相通。
在本实施例中,加样卡和检测卡可以以组件形式进行保存,且由于加样卡与检测卡通过第二卡接位置处固定连接,能够避免该产品在保存运或输途中产生碰撞从而发生损坏。
实施例七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的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参见上述实施例),其中,加样卡上设置有可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检测卡的一侧或两侧沿逐渐远离加样卡的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二卡接位置和第一卡接位置;
其中,检测卡以可相对于卡接开口移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卡接位置处;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检测卡从第二卡接位置移动至第一卡接位置,加样卡的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相对应的反应腔相通。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卡接位置上对应设置有限位卡凸或者限位卡槽。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检测卡的一侧或两侧对应于第一卡接位置和第二卡接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卡槽和第二限位卡槽;相应地,卡接开口包括:用于为检测卡提供滑动路径的导轨(具体地,本体延伸出的两侧壁,或者在该两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导轨),且该导轨上设置有可与第一限位卡槽和第二限位卡槽相配合的限位卡凸;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限位卡凸与检测卡上的第二限位卡槽相配合时,检测卡与卡接开口卡接于该第二卡接位置处,且此时,加样卡的第一流通通道并未与检测卡的反应腔相连通,也就是说,反应腔开口端实际上距离该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仍具有一定的距离;
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限位卡凸脱离第二限位卡槽时,该检测卡可沿导轨向靠近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方向移动;且当检测卡上的第一限位卡槽移动至导轨上的限位卡凸位置,并与限位卡凸相配合时,检测卡与卡接开口卡接于该第一卡接位置,此时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与相对应的反应腔相通。
实施例八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样组件,其中,该加样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加样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加样组件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第一液体样品、第二液体样品、第三液体样品分别对应加入到对应的第二加样孔和两个第一加样孔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三液体样品与两个第一加样孔之间不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也即是可以将第二液体样品加入到其中一个第一加样孔中,第三液体样品加入到另一个第一加样孔即可);
对加样组件进行离心,在毛细作用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第二、三液体样品从第二加样孔经过分样通道进入到相应的反应腔中,第一液体样品从第一加样孔经过混合腔进入到相应的反应腔中,其中,第一、二、三液体样品分别与相应的反应腔内的试剂发生反应;
结束离心,通过反应腔观察反应结果;
其中,第一液体样品包括:第一样本和第二样本的混合液;第二液体样品包括:反定细胞A和第三样本,第三液体样品包括:反定细胞B和第三样本。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样本为血浆,第二样本为待测红细胞,第一液体样品为血浆和红细胞混合所得的全血;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样本为红细胞稀释液(95%生理盐水),第二样本为受试者的红细胞吗,相应地,第一液体样品为红细胞悬浮液。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加样组件包括:设置加样卡正定型加样区的混合池,相应地,将第一液体样品加入到第二加样孔中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将第一样本和第二样本加入到混合池中进行混合,得到第一液体样品。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加样组件通过水平离心机进行离心。
实施例九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加样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加样卡,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该加样卡还包括:与加样卡中的反定型加样区、正定型加样区相配合的检测区,检测区上设置有多个反应腔,且该反应腔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相连通,其中,反应腔上(靠近开口端处)设置有用于解决内外压差的气孔。也即是说,该加样卡还包括:与加样卡一体成型的检测卡。
其中,该气孔用于解决样本分样时的压差,本实施例中,气孔起到了混合腔、第一流通通道以及反应腔的内外压差的作用,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加样卡中的混合腔,第一、二流通通道以及反应腔均采用封闭结构(例如,通过亲水层进行覆盖密封),因此,混合腔,第一、二流通通道与反应腔共同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或者,分样通道与第一流通通道以及反应腔共同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当加入的液体样品进入到混合腔或第一流通通道或第二流通通道内一定长度(或一定量)时,由于液体样品对上述密闭空间的空气进行挤压,使得该密闭空间内的气压大于第一加样孔开口处的大气压,也即密闭空间与大气压之间形成了压差,从而导致液体样品无法再继续进入到密闭空间的中后端(例如,第一流通通道或反应腔中),因此,这里通过开设气孔,使得第一流通通道或反应腔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或相近,也即与加样孔开口处的气压相等或相近,从而在外作用力作用下,待测液体样品可以顺利通过第一流通通道进入反应腔中。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流通通道上设置气孔,用于解决密闭空间内的压差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腔与第一流通通道一体成型,也即是说,反应腔可以通过第一流通通道沿远离贯穿孔的方向延伸一定长度形成,也可以理解为,该加样卡与检测卡(即检测区)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该加样卡采用了加样与检测一体式结构的设计,一方面,减少了将加样卡与检测卡相配合的步骤,进一步简化了血型检测的操作流程,提高了检测效率,更有利于检测流程的自动化,另一方面,一体式的加样卡(也即检测卡)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分体式检测卡,结构更简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相较于分体式检测卡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部件,一体式加样卡更便于存放与运输。
同时,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封闭结构的分样通道,封闭结构的第一流通通道以及封闭结构反应腔设计,为血型检测的加样与反应提供了一个封闭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避免了检测卡/加样卡内部的液体或试剂与外界的接触,也即是避免了外界的污染物(例如,灰尘、水珠等)进入到检测卡内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同时由于各个加样通道与反应区都采用了封闭设置,避免了检测卡内部的液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发生外溅,从而导致的环境污染与交叉污染,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相应的气孔解决了封闭结构的压差问题,保证了封闭结构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相等或相近,使得封闭结构内的液体样品能够在外作用力作用下顺利流下。
实施例十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加样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加样组件,包括:加样卡,以及与加样卡相配合的检测卡,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加样卡的第一流通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内外压差的气孔,使得当检测卡被完全推入加样开口中时,加样卡的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与检测卡上反应腔的开口端密切贴合。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反应腔上设置气孔,以解决反应区内的压差问题。
实施例十一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样组件,包含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部件或结构,其中,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推动检测卡时,反应腔内的试剂因受到外作用力而发生流动,从而回流到加样装置(即加样卡)中,检测卡内的试剂高度(L方向的长度)通常具反应腔开口端17b与试剂存储区的连接处有一定距离,使得即使试剂发生流动,也不会回流至加样装置。例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试剂存储区长度(L方向上的长度)为14-15mm,当加入规定量的试剂后,试剂位于靠近试剂存储区下端区域,且试剂上端(即远离试剂存储区下端的一侧)液面距离反应腔开口端约有7-8mm的距离。
优选地,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反应腔内的存储区的容积大于大约20 μL。
为实现加样装置与检测卡(参见图8b,包括多个反应腔,且反应腔包括试剂存储区17a和反应腔开口端17b)之间的密切贴合,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本体外部,且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设有与检测卡的反应腔开口端17b相配合的配合部;当该配合部与反应腔开口端17b 相配合时,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反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卡的反应腔开口端内部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即截面呈梯形或近似梯形的结构),相应地,第一流通通道6的第二端的配合部也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且第一流通通道的配合部外径略小于反应腔开口端的内径,使得配合部能够伸入反应腔开口端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配合部的结构设置能够与反应腔的开口端内部实现密切贴合即可,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反应腔开口端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时,配合部相适应地设置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且配合部的外径略小于反应区开口端的内径。
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反应区开口端为圆柱结构时,配合部设置为与之相适应的圆柱结构,且配合部的外径略小于反应区开口端的内径。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反应腔开口端的内径小于第一流通通道的的第二端(也即配合端)内径,相应的,当反应腔开口端与第一流通通道的配合端相配合时,反应腔开口端伸入加样装置配合端的内部,反应腔开口端的外表面与配合端的内表面密切贴合。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0,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效果,图10并未按照产品的实际比例进行绘制,且仅示出了加样组件中满足检测应用的主要结构。如图10所示,当第一流通通道的配合部61与反应腔开口端17b相配合时,配合部的下端面(锥形结构中开口较小的一端)与反应腔开口端的下端面没有直接接触,而是留有一定空间,使得即使试剂存储区内的少部分试剂在受到外作用力作用下,发生流动进入到反应腔开口端内,也只能停留在虚线三角形61a所示区域,不能进入到第一流通通道6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至少一个反定型加样区和至少一个正定型加样区,所述反定型加样区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加样孔,且所述第一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混合腔,所述混合腔的第一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加样孔相连通;
所述正定型加样区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二加样孔,所述第二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分样通道,所述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加样孔相连通;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延伸至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混合腔的第二端、所述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定型加样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混合池,且所述混合池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所述混合池用于混合正定型试验的第一液体样品,其中,所述正定型加样区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与所述混合池相连通的第一废液腔;且所述第一废液腔与所述混合池之间设置有防止所述废液腔内的废液回流的疏水挡板;和/或,
所述正定型加样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与所述第二加样孔相连通的第二废液腔,所述废液腔内设置有防止所述第二废液腔内的废液回流的疏水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本体外,且设有用于穿刺的尖末端;和/或,
所述分样通道的第二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过贯穿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混合腔的第二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过贯穿孔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定型加样区还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应的所述混合腔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一端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混合腔的宽度;
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内径可选地在大约0.5mm至大约1.0mm之间;和/或,所述反定型加样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三加样孔,且所述第三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三加样孔用于向所述第一加样孔加样;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三流通通道,所述第三流通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加样孔相连通;和/或,
所述反定型加样区包括两个第一加样孔,相应地,所述反定型加样区包括两个所述混合腔。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样卡的内表面区域经过石蜡油处理,其中所述内表面区域包括:所述分样通道的内表面,和/或所述混合腔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内表面;和/或,
所述加样卡还包括:两个从所述本体的两侧延伸出的侧壁形成的,用于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
当所述检测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中时,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测卡上的限位卡槽相配合的限位卡凸;或者,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测卡上的限位卡凸相配合的限位卡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加样卡一体成型的检测卡,所述检测卡上设置有分别用于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相连通的反应腔,其中,所述反应腔上设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和/或,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
8.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以及检测卡,其中,所述加样卡还包括:两个从所述本体的两侧延伸出的侧壁形成的,用于与检测卡插接的卡接开口;
当所述检测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中时,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通,且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反应腔之间存在用于通气的缝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和/或,所述反应腔上设置有用于解决压差的气孔,当所述检测卡被推入所述卡接开口时,所述加样卡上的第一流通通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检测卡上相应的反应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反应腔之间密切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存于所述反应腔内的试剂;
所述试剂可选地包括:凝胶和工作液,其中所述工作液包括:抗体。
CN202220214229.5U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加样组件 Active CN216847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14229.5U CN216847831U (zh)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加样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14229.5U CN216847831U (zh)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加样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7831U true CN216847831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86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14229.5U Active CN216847831U (zh)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加样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7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23424C (en) Sample support
JP2951614B2 (ja) 赤血球反応を実施するための装置
EP3003560B1 (en) Cartridge system for preparing a sample fluid containing cells for analysis
US8980635B2 (en) Disposable cartridge for fluid analysis
KR101250905B1 (ko) 혈액 분리 기구 및 혈액 분리 장치
US11358142B2 (en) Disposable cartridge for sample fluid analysis
US20090162941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Including Stoppers Comprising an Internal Recess with Particular Hydrophilicity Characteristics, for Limiting Air Ingestion During Sample Extraction
EP2040839B1 (en) Disposable for analyzing a liquid sample by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CN116490281A (zh) 多通道微流控加样装置、组件及其应用
CN114324958B (zh) 一种基于加样组件进行检测的方法
CN216847831U (zh)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加样组件
EP1878498A1 (en) Handling kit for analyzing a liquid sample by nucleic acid ampification
CN210287348U (zh) 一种用于pcr试验样本前处理装置
CN216847830U (zh)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CN114324957B (zh) 一种血型正反定型加样卡及加样组件
EP4046714A1 (en) Microfluidic chip for analyte detection
CN211274689U (zh) 一种防止液体渗漏的微流控芯片
CN216847832U (zh) 微流控加样装置及加样组件
CN114390948A (zh) 微流控芯片、生产方法及用途
CN216718458U (zh) 一种微流控检测卡
CN211412058U (zh) 用于检测分析物的微流控芯片
CN110732355B (zh) 一种微混合微流控芯片
CN117244600B (zh) 一种反应室、反应室组和微流控芯片
EP3473179A1 (en) Emulsion production member, and sample collection tube and blood collection tube each equipped with same
CN117718089B (zh) 一种可用于多样本两级反应的芯片及其离心配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29, Xinye 7th Street, West District, Tianji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462

Patentee after: Tianjin Texiang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9, Xinye 7th Street, West District, Binhai New Are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ianjin 300462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DEXIANG BIO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