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82795A - 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82795A
CN114882795A CN202210569845.7A CN202210569845A CN114882795A CN 114882795 A CN114882795 A CN 114882795A CN 202210569845 A CN202210569845 A CN 202210569845A CN 114882795 A CN114882795 A CN 114882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panel
brightness
bending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698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82795B (zh
Inventor
刘桂琪
王林松
邓磊磊
张欢欢
杜凌霄
张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6984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827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82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82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82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827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光传感器和控制器;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光传感器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用于检测进入并透过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控制器与光传感器、显示面板电性连接,用于根据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本发明的方案能够使得用户从视觉上感受不到显示装置的折痕,从而可以有效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属于显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利用柔性材质的可弯折特性可以制得折叠显示装置,配置折叠显示装置的智能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能够实现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的切换,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对屏幕大小的不同需求。
不过,折叠显示装置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多次折叠后,折叠位置(如铰链位置)会出现明显折痕,导致用户视觉体验大打折扣,因此改善折叠显示装置折痕成为折叠显示装置发展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以解决折叠显示装置的折叠位置会出现明显视觉折痕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光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
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用于检测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光传感器、所述显示面板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所述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所述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均设置有多个子像素;所述控制器通过调节所述弯折区的多个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调节所述弯折区的发光亮度。
可选地,所述光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全部所述弯折区,且至少覆盖所述非弯折区的一部分。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均包括发光功能层,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发光功能层的背光侧。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背离所述发光功能层的一侧,或者,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中。
可选地,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位于背离所述发光功能层的一侧的第一支撑层,所述第一支撑层用于与第二支撑层相连接;
若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背离所述发光功能层的一侧,则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层和所述第二支撑层之间。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方法,应用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光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所述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所述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可选地,所述弯折区包括多个子弯折区;所述根据所述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所述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所述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包括:
根据所述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调节每个所述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所述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调节每个所述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包括:
根据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确定目标光强差值与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的相对关系;其中,所述目标光强差值包括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与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每个子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的差值;
根据所述相对关系,调节每个所述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所述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可选地,所述相对关系包括相对比例;所述根据所述相对关系,调节每个所述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包括:
根据所述相对比例和相对比例与亮度调节比例的预设对应关系,分别确定每个所述子弯折区对应的亮度调节比例;
根据每个所述子弯折区对应的亮度调节比例,对应调节每个所述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通过设置光传感器并采用光传感器检测进入并透过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并根据透过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弯折区的发光亮度,进而可以使得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如此,通过调节弯折区的发光亮度,能够最终使得用户从视觉上感受到显示面板的不同区域的亮度一致,使得用户从视觉上感受不到折痕,从而可以有效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图1为显示装置产生的折痕的位置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装置沿切割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弯折区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面板;
11-非弯折区;
12-弯折区;
121-子弯折区;
13-子像素;
14-盖板;
15-发光功能层;
16-第一支撑层;
17-第二支撑层;
18-阵列基板;
2-光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多次折叠后,折叠位置(如铰链位置)会出现明显折痕,也即褶皱,导致用户视觉体验大打折扣,因此改善折叠显示装置折痕成为折叠显示装置发展的关键。
为了改善折叠显示装置的折痕,本申请的发明人在研究后注意到,折叠显示装置出现视觉折痕的原理如下:
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显示装置产生的折痕的位置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显示装置沿切割线AA′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和2所示,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包括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
对于非弯折区11,显示面板1为平坦状态,因此环境光照射到平坦的显示面板1上后发生的反射通常可以认为是镜面反射,从而用户视觉上感受到显示面板1的不同区域的明暗程度是一致的。
但是对于弯折区12,显示面板1多次折叠后无法恢复平坦状态,也即从物理上来说,折痕已经发生。在此基础上,由于折痕的存在,环境光照射到显示面板1的弯折区12后发生的反射不再是镜面反射,而是类似图2中所示的漫反射,漫反射会导致一些位置的反射光线相对聚集,而另一些位置的反射光线相对发散,那么,用户在视觉上感受到显示面板的不同区域的明暗程度就是不一致的,其中,对于反射光线相对聚集的位置用户会感觉相对更明亮,而对于反射光线相对发散的位置用户会感觉相对更暗淡。如此,由于弯折区12的不同位置的明暗程度不同,因此用户即从视觉上感受到了折痕。并且,尤其是当环境光的入射角度较大时,反射光线在弯折区12的散射角度差异会更大,导致折痕更明显。
为了解决上述折痕问题,一些现有折叠显示装置方案中采用UTG(Ultra ThinGlass,超薄玻璃)盖板来代替常用的CPI(Colorless Polyimide,无色聚酰亚胺)盖板,从而利用UTG的高刚性、高硬度特性来改善折痕现象。但是相对于CPI材料来说,UTG材料的制备技术相对不成熟,不容易量产,且其成本也更高,因此不利于广泛应用。另一些现有折叠显示装置方案中通过水滴型铰链设计,使弯折位置的显示面板保持较大的弯折半径,从而改善折痕。但是该方案需要对硬件结构进行较大改进,同时也会增加较多成本。
以上所列举的两种现有方案都是从折痕的产生角度来改善折痕,且相应方案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考虑到,除了折痕客观存在的原因,用户视觉上察觉到折痕的另一个原因是折痕会导致环境光的漫反射,从而会使用户感受到明暗程度的不同。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从视觉角度改善折叠显示装置的折痕的方案,包括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目的在于在显示装置产生折痕后,使用户难以从视觉上察觉到折痕,从而不影响用户的视觉体验。
以下通过几个示例或实施例对具体实现方案进行非限制性说明。
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光传感器2和控制器(图3中未示出);其中,显示面板1包括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光传感器2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背光侧,用于检测进入并透过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控制器与光传感器2以及显示面板1电性连接,用于根据光传感器2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显示面板1的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弯折区12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12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11的显示亮度一致。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非特别说明,多个均指至少两个。此外,环境光包括但不限于太阳光和灯光等等。
此外,控制器可通过信号线等与光传感器2以及显示面板1进行电性连接,从而通过信号线等接收光传感器2采集的光强信号,以及向显示面板1发送控制信号,以控制显示面板1的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发光以及改变发光亮度。
实际场景中,环境光是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也即显示侧)进入显示面板1,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指的是用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一侧,也即相对更靠近环境光的一侧。与之相对地,显示面板1的背光侧指的是显示面板1的相对于出光侧的另一侧,也即相对更远离环境光的一侧。
基于上述的显示装置结构,环境光照射到显示面板1上之后,一部分被显示面板1反射(为了便于描述,后续将该部分光线称为“反射光线”),另一部分进入并透过显示面板1后被光传感器2接收(为了便于描述,后续将该部分光线称为“透射光线”)。其中,光传感器2能接收到从显示面板1的不同位置透过的透射光线,并分别检测得到不同位置透过的透射光线的光强。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介质的材料固定的情况下,光线在介质界面的反射率与光线的入射角相关,而由于弯折区12中存在折痕(褶皱),因此,环境光照射到非弯折区11时与照射到弯折区12时的入射角通常不同,且照射到弯折区12的不同位置时的入射角通常也不同,因此非弯折区11与弯折区12的反射率不同,直观地体现为非弯折区11与弯折区12的反射光线的光强通常不同,同时弯折区12的不同位置的反射光线的光强通常也不同。而由于光传感器2接收到的透射光线的光强等于环境光的光强与相应位置的反射光线的光强之差,因此光传感器2检测到的不同区域(也即非弯折区11与弯折区12)和不同位置(也即弯折区12的不同位置)的光强会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光传感器2检测到不同位置的透射光线的光强,即可反映相应位置的反射光线的光强,从而可以进一步确定用户从出光侧观察到的显示面板1不同位置的明暗差别。
具体地,继续参照图3,通常情况下,弯折区12的折痕从整体上可以近似看作是一个倒“W”形,其包括凹陷区域和凸起区域,在此基础上,凹陷区域的反射光线通常相对更加聚集,因此会相对更亮,而凸起区域的反射光线通常相对更加发散,因此会相对更暗。在确定显示面板1不同位置的明暗差别后,本实施例可进一步调节显示面板1在相应位置的发光亮度,对于相对更亮的凹陷区域,需要减小发光亮度;同理,对于相对更暗的凹陷区域,需要增大发光亮度。
其中,在显示面板中,其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均设置有多个子像素,相应地,控制器通过调节弯折区12的多个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调节弯折区12的发光亮度。也即,对显示面板1不同位置发光亮度的调节,可通过调节显示面板1不同位置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实现。
例如,参照图3,假设弯折区12的位置A的反射光线相对更加聚集,也即用户视觉上觉得该位置A比非弯折区11更“亮”,则可以对应降低该位置A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若有必要,也可以控制该位置A对应的子像素停止发光),从而使得该位置A的亮度降低;同理,假设弯折区12的位置B的反射光线相对更加发散,也即用户视觉上觉得该位置B比非弯折区11更“暗”,则可以对应增加该位置B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从而使得该位置B的亮度增加。
如此,通过对弯折区12的不同位置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进行调节后,相当于利用子像素的发光亮度的调节值,对弯折区12的不同位置的反射光线的亮度进行了补偿,从而最终可以使得用户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12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11的显示亮度一致,也即使得用户从视觉上感觉弯折区12与非弯折区11一样不存在折痕。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弯折区12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11的显示亮度一致”,并不限制为弯折区12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11的显示亮度完全相同,而应当理解为:弯折区12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11的显示亮度的差值在一合理的范围内即可。其中,该合理的范围与用户实际分辨显示亮度之差别的能力有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此外,根据上述说明可知,在对弯折区12的不同位置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进行调节时,若某一位置比非弯折区11更“亮”,则该位置的亮度越大,那么对该位置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进行调节(减小)的幅度越大;同理,若某一位置比非弯折区11更“暗”,则该位置的亮度越小,那么对该位置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进行调节(增大)的幅度越大。
此外,对子像素的发光亮度的调节,可以通过调节子像素对应的驱动电路的驱动电压实现。其中,驱动电路位于显示面板1的阵列基板中,此为现有技术,因此不再具体说明。
继续参照图3,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的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均包括发光功能层15,多个子像素位于发光功能层15中,光传感器2设置于发光功能层15的背光侧。其中,发光功能层15是显示面板1中实现发光功能的膜层,至少包括阳极(Anode)、阴极(Cathode)和位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发光层(Emission layer,EML)。此外,发光功能层15还可以包括以下的一或多种结构: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HIL)、空穴传输层(HoleTranport Layer,HTL)、电子阻挡层(Electron Block Layer,EBL)、空穴阻挡层(HoleBlock Layer,HB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Layer,ETL)和电子注入层(ElectronInjection Layer,EIL)等。
如此设置,将光传感器2设置于发光功能层15的背光侧时,可以更好地避免发光功能层15中的子像素发出的光线被光传感器2接收到,从而减少光传感器2的检测误差。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光传感器2也可不设置于发光功能层15的背光侧,只要能够避免发光功能层15中的子像素发出的光线被光传感器2接收到均可,比如可以在光传感器2周侧额外设置遮光层,以避免发光功能层15中的子像素发出的光线被光传感器2接收到。
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显示装置的面积、折痕的面积和所选择的光传感器2的型号、类型及可检测面积等因素,光传感器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具体不进行限制。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考虑到光传感器2检测到的非弯折区11的不同位置的透射光线的光强一致,因此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光传感器2的检测区域在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全部弯折区12,且至少覆盖非弯折区11的一部分。如此,在确保能够对弯折区12的全部位置的透射光线进行检测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缩减光传感器2的大小和/或数量,从而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显示装置的复杂程度。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弯折区12可以包括多个子弯折区121;相应地,控制器用于根据光传感器2检测的进入并透过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调节每个子弯折区121的多个子像素13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12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11的显示亮度一致。
具体地,在弯折区12包括多个子弯折区121的情况下,通过对每个子弯折区121对应的子像素13的发光亮度分别进行调节后,可以更好地保证从弯折区12的出光侧观察到的不同位置的显示亮度与从非弯折区11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显示亮度一致。
更进一步地,由于实际应用中,弯折区12对应的多个子像素13通常是以一定的规则阵列排布的,因此可以根据多个子像素13的排布位置预先将弯折区12划分为多个子弯折区121。其中,划分子弯折区121时,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将每组三原色(红绿蓝)子像素对应的区域划分为一个子弯折区121,而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组三原色(红绿蓝)子像素对应的区域划分为一个子弯折区121,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具体不进行限制。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若弯折区12对应的多个子像素13不是由三原色组成(比如均为白色像素),则对弯折区12划分子弯折区121时,可以按照其他的规则进行划分。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通常情况下,环境光包括的多条光线可以视作平行光,因此图2和图3中,照射到显示面板1上的环境光均是以平行光为例进行的示意,但可以理解的是,环境光也可以是非平行的光线,此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原理对弯折区12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进行调节。
以上对本实施例方案的一些原理进行了说明,为了具体实现对子像素的发光亮度的调节,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光传感器2检测的进入并透过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确定目标光强差值与透过显示面板1的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的相对关系;根据该相对关系,调节每个子弯折区121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12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11的显示亮度一致。其中,目标光强差值包括透过显示面板1的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与透过显示面板1的每个子弯折区121的环境光的光强的差值。
具体地,由于显示装置的尺寸相对于显示装置到环境光光源的距离很小,因此通常可以认为照射到弯折区12的环境光的光强和照射到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是相同的。同时,由于弯折区12的某一位置的透射光线的光强占环境光的光强的比例越小,则相当于弯折区12的在该位置的反射光线的光强占环境光的光强的比例越大,那么,在调节子像素的亮度之前,用户观察到该位置的亮度越大。因此,从原理上来看,可以根据“每个子弯折区121的反射光线的光强与非弯折区111的反射光线的光强的相对关系”,来确定每个子弯折区121相对于非弯折区11是更亮或更暗,以及相对亮暗的具体值,进而确定对子弯折区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的调节幅度。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相对关系可以是相对比例,也可以是相对差值等等。
进一步地,虽然可以按照上述原理来对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进行调节,但是,由于反射光线位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该侧不方便设置光传感器,因此每个子弯折区121的反射光线的光强不能很方便地检测得到;同时,若检测环境光的光强,则需要在显示面板1的外部额外设置光传感器。
基于此,考虑到“透过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与透过子弯折区121的环境光的光强的差值”越大,则相当于“子弯折区121的反射光线的光强相对于非弯折区111的反射光线的光强”越大,因此,可以利用“透过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与透过子弯折区121的环境光的光强的差值(也即所述的目标光强差值),与透过子弯折区121的环境光的光强的相对关系”,来代替表示“子弯折区121的反射光线的光强与非弯折区111的反射光线的光强的相对关系”。
为了便于理解,进行举例说明。假设环境光的光强为I,非弯折区的反射光线的光强为A0,透射光线的光强为B0;第一子弯折区的反射光线的光强为A1,透射光线的光强为B1;第二子弯折区的反射光线的光强为A2,透射光线的光强为B2,则环境光的光强I满足如下关系:I=A0+B0=A1+B1=A2+B2。
基于上述假设,第一子弯折区的反射光线的光强A1相对于非弯折区的反射光线的光强A0的相对比例可表示为A1/A0;并且,若A1/A0>1,则表示从出光侧观察时,第一子弯折区相对于非弯折区更亮,若A1/A0<1,则表示从出光侧观察时,第一子弯折区相对于非弯折区更暗。
另外,透过非弯折区的透射光线的光强B0与透过第一子弯折区透射光线的光强B1的差值(B0-B1),与透过非弯折区的透射光线的光强B0的相对比例可表示为(B0-B1)/B0;并且,若(B0-B1)/B0>0,则表示从出光侧观察时,第一子弯折区相对于非弯折区更亮,若(B0-B1)/B0<0,则表示从出光侧观察时,第一子弯折区相对于非弯折区更暗。
并且,由于I=A0+B0=A1+B1,因此“A1/A0”与“(B0-B1)/B0”成正相关,因此可以利用“(B0-B1)/B0”来代替表示“A1/A0”。
如此,在得到透过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与透过每个子弯折区121的环境光的光强的差值(也即所述的目标光强差值),与透过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的相对关系(相对关系也即类似上述举例中的“(B0-B1)/B0”)后,即可基于此来调节每个子弯折区121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最终使得从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12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11的显示亮度一致,从而避免用户从视觉上感受到折痕。
此外,一些实施例中,若相对关系为相对比例,则相应地,控制器在根据该相对关系,调节每个子弯折区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时,具体可以用于:根据相对比例和相对比例与亮度调节比例的预设对应关系,分别确定每个子弯折区对应的亮度调节比例;根据每个子弯折区对应的亮度调节比例,对应调节每个子弯折区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若采用相对比例来表示第一子弯折区相对于非弯折区更亮或更暗,则对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进行调节时,也可以按照亮度调节比例进行调节,从而便于实际方案的实施。并且,可以预先通过实际实验或仿真模拟等方式,来确定不同的相对比例与亮度调节比例的预设对应关系,也即得到每个相对比例唯一对应的亮度调节比例,并将预设对应关系以对应关系表等形式写入到存储器中,从而在后续需要调节子像素的亮度时,无需重新计算亮度调节比例,而是直接查询预设对应关系即可,从而可以有效缩短调节时间。
此外,具体设置光传感器2的位置时,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其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外部或内部。比如,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功能层和设置在发光功能层底部的阵列基板;则光传感器可设置于阵列基板背离发光功能层的一侧,或者,光传感器也可设置于阵列基板中。
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包括层叠设置的盖板14、发光功能层15(发光功能层15内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图中未示出)和阵列基板18,阵列基板18包括位于背离发光功能层15的一侧的第一支撑层16,第一支撑层16用于与第二支撑层17相连接,则光传感器2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撑层16和第二支撑层17之间。其中,第一支撑层16可以是显示面板1底部的支撑膜,比如柔性基板,第二支撑层17比如可以是钢片,第一支撑层16和第二支撑层17均可以起到支撑显示面板1的其他膜层结构的作用。光传感器2采用这种设置位置时,无需对显示面板1的内部结构进行改进,因此工艺相对更加简单。
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层叠设置的盖板14、发光功能层15(发光功能层15内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图中未示出)和阵列基板18,且光传感器2可设置于阵列基板18的内部。可选地,光传感器2可设置于驱动电路层中。或者,另一些实施例中,光传感器2也可设置在其他膜层结构中,比如可以与子像素形成于同一层结构,即发光功能层15中。光传感器2采用这种设置位置时,可在制备显示面板1时将光传感器2制备到显示面板1中,因此基本不会增加显示设备的整体厚度。
综上,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通过设置光传感器2并利用光传感器2检测进入并透过显示面板1的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并根据透过弯折区12和非弯折区11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弯折区12的发光亮度,进而可以使得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12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11的显示亮度一致。如此,通过调节弯折区12的发光亮度,能够最终使得用户从视觉上感受到显示面板1的不同区域的亮度一致,使得用户从视觉上感受不到折痕,从而可以有效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上述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的显示装置。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方法,应用于显示装置。其中,显示装置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也即显示装置至少包括显示面板、光传感器和控制器;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如图7所示,所述显示方法包括:
S101:控制器根据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其中,光传感器的数量、结构和设置位置等可参照前述实施例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弯折区包括多个子弯折区;则步骤S101具体可以包括:根据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调节每个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调节每个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根据透过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确定目标光强差值与透过显示面板的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的相对关系;其中,目标光强差值包括透过显示面板的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与透过显示面板的每个子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的差值;根据相对关系,调节每个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进一步可选地,相对关系包括相对比例;则根据相对关系,调节每个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根据相对比例和相对比例与亮度调节比例的预设对应关系,分别确定每个子弯折区对应的亮度调节比例;根据每个子弯折区对应的亮度调节比例,对应调节每个子弯折区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
其中,以上各实施例中,对弯折区的发光亮度的调节,可以通过调节弯折区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实现。调节弯折区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的原理和具体方式可参照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调节弯折区(的子像素)的亮度,能够最终使得用户从视觉上感受到显示面板的不同区域的亮度一致,因此可以使得用户从视觉上感受不到折痕,从而可以有效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中,通过设置光传感器并采用光传感器检测进入并透过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并根据透过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弯折区的发光亮度,进而可以使得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如此,通过调节弯折区的发光亮度,能够最终使得用户从视觉上感受到显示面板的不同区域的亮度一致,使得用户从视觉上感受不到折痕,从而可以有效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中,术语“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特定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此外,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光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
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用于检测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光传感器、所述显示面板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所述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所述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均设置有多个子像素;所述控制器通过调节所述弯折区的多个子像素的发光亮度,调节所述弯折区的发光亮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全部所述弯折区,且至少覆盖所述非弯折区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功能层,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发光功能层的背光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背离所述发光功能层的一侧,或者,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位于背离所述发光功能层的一侧的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所述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层和所述第二支撑层之间。
7.一种显示方法,应用于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光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所述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所述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包括多个子弯折区;所述根据所述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调节所述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所述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包括:
根据所述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调节每个所述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所述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光传感器检测的进入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调节每个所述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包括:
根据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和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确定目标光强差值与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的相对关系;其中,所述目标光强差值包括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非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分别与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每个子弯折区的环境光的光强的差值;
根据所述相对关系,调节每个所述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以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观察到的所述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弯折区的显示亮度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关系包括相对比例;所述根据所述相对关系,调节每个所述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包括:
根据所述相对比例和相对比例与亮度调节比例的预设对应关系,分别确定每个所述子弯折区对应的亮度调节比例;
根据每个所述子弯折区对应的亮度调节比例,对应调节每个所述子弯折区的发光亮度。
CN202210569845.7A 2022-05-24 2022-05-24 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Active CN1148827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9845.7A CN114882795B (zh) 2022-05-24 2022-05-24 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9845.7A CN114882795B (zh) 2022-05-24 2022-05-24 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82795A true CN114882795A (zh) 2022-08-09
CN114882795B CN114882795B (zh) 2023-11-24

Family

ID=82678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69845.7A Active CN114882795B (zh) 2022-05-24 2022-05-24 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82795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278323A1 (en) * 2018-03-06 2019-09-12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for color and brightness output management in a dual display device
WO2020143666A1 (zh) * 2019-01-11 2020-07-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补偿方法、像素补偿装置及显示装置
US20200235185A1 (en) * 2017-08-23 2020-07-23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Amole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259035A (zh) * 2020-10-30 2021-01-22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348496A (zh) * 2019-05-21 2021-09-03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终端及拍摄方法
CN113554968A (zh) * 2021-07-12 2021-10-2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面板的显示调试方法、调试装置、存储介质
US20210358453A1 (en) * 2018-05-30 2021-11-1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device,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brightness of display screen, and terminal equipment
CN113892251A (zh) * 2020-02-05 2022-01-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支撑构件的电子装置
CN114050224A (zh) * 2021-11-29 2022-02-1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67687A (zh) * 2021-11-17 2022-02-1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显示终端
CN114398015A (zh) * 2021-12-31 2022-04-26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效果检测方法及装置、系统、存储介质、程序产品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235185A1 (en) * 2017-08-23 2020-07-23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Amole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90278323A1 (en) * 2018-03-06 2019-09-12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for color and brightness output management in a dual display device
US20210358453A1 (en) * 2018-05-30 2021-11-1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device,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brightness of display screen, and terminal equipment
WO2020143666A1 (zh) * 2019-01-11 2020-07-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补偿方法、像素补偿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3348496A (zh) * 2019-05-21 2021-09-03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终端及拍摄方法
CN113892251A (zh) * 2020-02-05 2022-01-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支撑构件的电子装置
CN112259035A (zh) * 2020-10-30 2021-01-22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54968A (zh) * 2021-07-12 2021-10-2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面板的显示调试方法、调试装置、存储介质
CN114067687A (zh) * 2021-11-17 2022-02-1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显示终端
CN114050224A (zh) * 2021-11-29 2022-02-1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98015A (zh) * 2021-12-31 2022-04-26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效果检测方法及装置、系统、存储介质、程序产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82795B (zh) 2023-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47978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s well as electronic device
US20200358437A1 (en) Touch panel,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uch panel
TWI722048B (zh) 顯示裝置及電子裝置
EP2939068B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TWI341948B (en) Display device
CN106773219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98745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899354B (zh) Oled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20123751A (ko) 제어가능한 시야각을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를 위한 서브픽셀
US10777126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prepa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TWI257514B (en) Display
CN109765717B (zh) 像素结构及其驱动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US8610359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233108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346076A (zh) 显示装置
CN11406884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06003797A (ja)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方法
WO2006098383A1 (ja) 表示装置
CN114882795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JP5572693B2 (ja) 高い明度を有する、透明な有機発光デバイス
CN112310187A (zh) 彩色滤光元件、显示面板和显示调节装置
KR102280883B1 (ko) 표시장치
EP3776659B1 (en) Display panel and apparatus,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JP4910642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US880407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