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75849B - 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75849B CN114875849B CN202210673039.4A CN202210673039A CN114875849B CN 114875849 B CN114875849 B CN 114875849B CN 202210673039 A CN202210673039 A CN 202210673039A CN 114875849 B CN114875849 B CN 1148758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vetment
- reinforcing
- plates
- glue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4831 Hot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0 f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91 sco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28—Coherent linings made on the spot, e.g. cast in situ, extruded on the spo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16—Sealings or joi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5/00—Handling building or like materials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or foundations
- E02D15/02—Handling of bulk concrete specially for foundation 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purpos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5/00—Handling building or like materials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or foundations
- E02D15/02—Handling of bulk concrete specially for foundation 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purposes
- E02D15/06—Placing concrete under wat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其涉及驳岸加固的领域,其包括若干前模,若干前模均用于设置在驳岸的迎水面一侧,相邻两个前模之间通过连接组件相连,若干前模朝向驳岸的侧壁均通过安装组件连接有加固板,相邻两个加固板之间设有抗渗组件,前模与驳岸之间通过间距定位组件相连,驳岸与前模之间设有端部封堵组件,加固板与驳岸之间设有混凝土加固层。本申请具有方便拆装前模的效果,提高了施工效率,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驳岸加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驳岸是指沿河地面以下保护河岸(阻止河岸崩塌或冲刷)的构筑物,驳岸又称为护坡。驳岸受水位、水浪、船行涌流、驳岸墙前淤泥层等诸多自然条件的影响,驳岸墙体上容易出现裂纹、空洞、滑坡等现象,进而容易造成驳岸上的既有建筑发生墙体开裂现象。因此,需要对河道驳岸定期检测,以便于发现隐情并及时对河道驳岸加固修复。
相关技术中,对河道驳岸加固施工的方式一般在河道驳岸的迎水面依次安装若干个钢板围堰,且相邻两个钢板围堰之间焊接连接,以便将钢板围堰与河道驳岸之间形成浇筑区域,然后在浇筑区域内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灌注混凝土浆料,直至混凝土浆料覆盖到驳岸上后,停止灌注混凝土浆料,待混凝土浆料凝固成型后形成混凝土加固层,进而通过混凝土加固层实现对河道驳岸的加固,最终完成河道驳岸的加固施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施工时,对相邻两个钢板之间进行焊接连接,拆装耗时费力,影响了施工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有助于提高对河道驳岸加固施工的施工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包括若干前模,若干所述前模均用于设置在驳岸的迎水面一侧,相邻两个所述前模之间通过连接组件相连,若干所述前模朝向驳岸的侧壁均通过安装组件连接有加固板,相邻两个所述加固板之间设有抗渗组件,所述前模与驳岸之间通过间距定位组件相连,所述驳岸与前模之间设有端部封堵组件,所述加固板与驳岸之间设有混凝土加固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时,利用安装组件将加固板固定安装在前模的侧壁上后,将若干个前模依次排列安装在河道底部,使得若干加固板正对驳岸设置,并利用连接组件将相邻两个前模之间固定连接;然后利用抗渗组件将相邻两个加固板之间封堵,再通过端部封堵组件封堵前模与驳岸之间的端口,使得加固板与驳岸之间围合形成混凝土加固室,通过对混凝土加固室内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以形成混凝土加固层;由于相邻两个前模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待混凝土加固层成型后,将相邻两个前模之间拆除,完成了对河道驳岸的加固施工;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驳岸加固装置,拆装前模简单方便,拆装效率高,提高了施工效率;且通过若干加固板加强了混凝土层的结构强度,有助于避免混凝土层与水源接触,延长了驳岸的使用寿命,节能环保。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相邻两个所述前模远离驳岸的侧壁均抵接在连接板的侧壁上,所述连接板通过若干螺栓固定连接在前模远离驳岸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和若干螺栓构成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拆装,以代替原有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将相邻两个前模之间固定连接,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间距定位组件包括若干限位柱、若干固定柱以及若干定距柱,若干所述限位柱均设置在驳岸的迎水面一侧,所述限位柱的侧壁通过抵紧件与前模远离加固板的侧壁抵接,若干所述限位柱沿驳岸的长度方向阵列,所述限位柱的底端用于设置在河道底面,所述限位柱的顶端伸出水面,若干所述固定柱分别与若干限位柱一一对应,所述固定柱用于设置在地面,所述固定柱与限位柱之间通过手拉葫芦相连,若干所述定距柱均设置在驳岸和加固板的相对侧壁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手拉葫芦将固定柱与限位柱之间相连,实现了对前模与驳岸之间的间距固定,有助于防止前模向远离驳岸方向倾倒;通过在加固板和驳岸之间设置若干定距柱,进一步加强了对前模与驳岸相对侧壁之间的间距定位效果,有助于避免加固板向朝向驳岸方案倾斜,实现了对前模与驳岸侧壁之间的间距定位,有助于将混凝土加固层一次成型,提高了施工效率,节能环保。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定距柱的两侧端壁均设有加热板,所述加热板远离定距柱的侧壁设有热熔胶层,所述定距柱一端的热熔胶层与加固板的侧壁抵接,所述定距柱另一端的热熔胶层与驳岸的侧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定距柱放置在加固板与驳岸的相对侧壁之间后,将加热板通电,使得热熔胶层受热融化并与驳岸或加固板的侧壁抵接,待热熔胶层凝固后,实现了定距柱与加固板和驳岸之间的胶粘固定连接,有助于避免定距柱发生倾斜而不能稳定支撑在前模与驳岸的相对侧壁之间,提高了对加固板与驳岸侧壁之间间距定位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定距柱的侧壁上且沿自身轴向设有两个相对的竖直板,两个所述竖直板相互远离的侧壁均设有水平板,所述水平板的侧壁设有用于切割热熔胶层的切刀,所述定距柱上设有驱动竖直板沿定距柱的径向移动的伸缩件;
所述伸缩件包括伸缩杆、伸缩块以及若干弹簧,所述定距柱的内部且沿自身轴向设有空腔,所述伸缩杆设置在空腔内,所述定距柱的侧壁上且沿自身径向设有供伸缩块滑移的伸缩槽,所述伸缩块的一端伸入空腔内并与伸缩杆相连,所述定距柱的侧壁设有与空腔连通的竖直槽,所述竖直板的一侧端壁穿过竖直槽并与伸缩杆相连,若干所述弹簧均设置在伸缩杆上,所述弹簧的一端与伸缩杆相连,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空腔的腔壁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混凝土凝层固成型后,为了方便将定距柱从加固板和驳岸之间取出,将加热板通电,进而热熔胶层受热融化,此时即可按动伸缩块,使得伸缩块向空腔内移动,同时若干弹簧被拉伸,进而通过伸缩块推动伸缩杆沿定距柱的径向移动,从而竖直板与伸缩杆同步移动,继而水平板上的切刀随着竖直板同步移动,最终利用切刀切割热熔胶层,以便将定距柱与加固板的侧壁分离。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燕尾块,所述燕尾块设置在加固板的侧壁上,所述前模的侧壁上设有供燕尾块插入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与前模的顶壁和底壁贯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将燕尾块插入燕尾槽内,进而实现了加固板与前模之间的固定连接,由于燕尾槽与前模的顶壁和底壁贯穿,方便将燕尾块从前模的顶壁或底壁插入燕尾槽内,方便拆装。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抗渗组件包括防水块、防水胶、挤胶板以及若干防护膜,相邻两个所述加固板的相对侧壁相互抵接,两个所述加固板的相对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有容纳防水块的加固腔,所述防水块的侧壁与加固板的侧壁之间预留有抗渗腔,所述抗渗腔内设有抗渗板,所述防水块和加固板的相对侧壁均设有供抗渗板插入的抗渗槽,所述抗渗板的侧壁通过密封垫与抗渗槽的槽底壁抵接,所述抗渗板的侧壁上设有若干排水孔,所述防水块的侧壁设有将抗渗腔内的水源导向排水孔的排水件;
所述加固板的侧壁内设有存储防水胶的储胶腔,所述加固板的侧壁上设有与储胶腔连通的若干出胶孔,所述挤胶板滑移设置在储胶腔的腔壁上,所述防水胶位于挤胶板和若干出胶孔的相对侧壁之间,所述储胶腔内设有用于驱动挤胶板向出胶孔方向滑移的驱动件,若干所述防护膜分别与若干出胶孔一一对应,所述防护膜胶粘设置在出胶孔的孔壁上,所述挤胶板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刺破防护膜的刺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加固板安装完成后,将防水块放置在相邻两个加固板的相对侧壁之间,通过防水块挤出相邻两个加固板之间的大部分水源,然后通过抗渗板将防水块预固定在相邻两个加固板之间,再利用排水件将防水块与加固板之间的水源通过抗渗板上的若干排水孔排出,再利用驱动件驱动挤胶板向若干出胶孔方向滑移,进而若干刺针随着挤胶板同步滑移,随着挤胶板的滑移,通过刺针将防护膜刺破,以便将储胶腔内的防水胶通过若干出胶孔挤入防水块与加固板的相对侧壁之间,待防水胶凝固成型后,以便将防水块稳定固定在两个加固板之间,且防水胶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通过防水胶和防水块的配合,实现了对相邻两个加固板之间缝隙的抗渗。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排水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排水气囊,两个所述排水气囊分别与两个抗渗腔一一对应,所述排水气囊的侧壁设有导向块,所述防水块的侧壁设有供导向块滑移的导向槽,两个所述排水气囊之间通过三通管相连通,所述防水块的顶壁设有操作盒,所述操作盒的侧壁设有滑块,所述防水块的侧壁设有供滑块滑移的滑槽,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驳岸的长度方向;
所述加固板和防水块的相对侧壁均设有倾斜面,所述操作盒的内底壁转动连接设有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上设有收卷轴,所述从动齿轮上设有转轴,两个所述导向块上均设有收卷绳,其中一个所述收卷绳的自由端穿过操作盒的侧壁并绕卷连接在转轴上,另外一个所述收卷绳的自由端穿过操作盒的侧壁并绕卷连接在收卷轴上,所述收卷轴远离主动齿轮的一端伸出操作盒远离滑块的侧壁外并连接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时,通过把手带动操作盒向远离前模方向移动,进而通过收卷绳拉动两个导向块在导向槽内滑移,随着导向块在导向槽内滑移的同时,利用三通管外接气源,以便对排水气囊充气,进而排水气囊发生膨胀并抵接在防水块和加固板的相对侧壁上,进而排水气囊随着导向块同步滑移,以便将加固板和防水块之间的水源挤向排水孔;由于防水块和加固板的相对侧壁均设有倾斜面,为了拉动导向块在导向槽内稳定滑移,通过把手转动收卷轴,随着收卷轴的转动,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反向转动,进而转轴和收卷轴的转动方向相反,此时通过转轴和收卷轴对两根收卷绳同步放卷或收卷,以便根据操作盒的位置,将伸出操作盒侧壁外的收卷绳的长度调整至合适长度,使得收卷绳拉动导向块在导向槽内稳定滑移。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杆、主动楔块、联动楔块以及联动杆,所述加固板的侧壁内设有与储胶腔连通的驱动腔,所述加固板远离前模的侧壁设有与驱动腔连通的通孔,所述驱动杆滑移设置在通孔内,所述驱动杆的侧壁通过橡胶套与通孔的孔壁抵接,所述驱动杆的一端穿过通孔并与主动楔块相连,所述联动楔块滑移连接在主动楔块的侧壁上,所述主动楔块的侧壁设有供联动楔块向储胶腔方向滑移的导向楔面,所述联动杆的一端与联动楔块远离主动楔块的侧壁相连,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伸入储胶腔内并与挤胶板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动驱动杆向驱动腔内移动,进而主动楔块与驱动杆同步移动,通过主动楔块推动联动楔块向挤胶板方向移动,进而联动楔块通过联动杆带动挤胶板向出胶孔方向滑移,使得刺针刺破防护膜,以便将防水胶从出胶孔挤出。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的加固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的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驳岸的线型,分段确定水下砼前沿线的浇筑路径;
根据浇筑路径,对河底淤泥进行清理,以使河底面平整;
根据浇筑路径,预先准备若干个前模和若干个加固板,将若干个前模依次安装在驳岸的迎水面一侧,将前模的底端固定在河底面,并将加固板正对驳岸设置;
利用连接组件将相邻两个前模之间固定连接,利用间距定位组件将前模与驳岸之间的间距固定;
通过安装组件将加固板安装在前模朝向驳岸的侧壁上,利用抗渗组件对相邻两个加固板之间封堵;
利用端部封堵组件封堵前模端部与驳岸之间的开口,以使加固板和驳岸的相对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混凝土浇筑室;
在加固板与驳岸之间放置导管,将导管底端下放至河道内的预设深度后,在导管的顶端安装提升出料斗;
通过船用输送泵将砼浆料输送至出料斗内,砼浆料通过导管灌入水下,直至砼面高度达到预设高度时,完成水下砼灌注;
对砼表面进行整平收光,待砼养护成型后,形成混凝土层;
拆除前模,完成河道驳岸加固施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若干前模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且加固板通过安装组件与前模可拆卸连接,待混凝土层凝固成型后,先将相邻两个前模之间拆卸分离,再将前模从加固板上拆卸分离,最终完成了河道驳岸的加固施工,代替了原有对相邻两个前模之间焊接连接的方式,方便拆装前模,提高了施工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相邻两个前模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拆装前模简单方便,拆装效率高,进而混凝土加固层成型后,直接将相邻两个前模之间拆除即可,完成了对河道驳岸的加固施工,施工效率高;
2.通过若干加固板加强了混凝土层的结构强度,有助于避免混凝土层与水源接触,延长了驳岸的使用寿命;
3.通过对排水气囊充气,进而排水气囊发生膨胀并抵接在防水块和加固板的相对侧壁上,进而排水气囊随着导向块同步滑移,以便将加固板和防水块之间的水源通过抗渗板侧壁上的若干排水孔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河道驳岸加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连接组件位于前模侧壁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沿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沿图1中B-B面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
图8为体现抗渗组件位于相邻两个加固板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D处的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C-C面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E处的放大图。
图12为操作盒、收卷绳以及导向块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沿图12中D-D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前模;101、吊座;2、连接组件;2001、连接板;2002、螺栓;3、间距定位组件;31、限位柱;32、固定柱;33、定距柱;34、抵紧块;341、抵紧弧槽;35、手拉葫芦;36、加热板;37、热熔胶层;4、加固板;41、加固锥;5、安装组件;51、燕尾块;52、燕尾槽;6、抗渗组件;61、防水块;62、储胶腔;63、挤胶板;631、刺针;64、防护膜;65、抗渗腔;66、抗渗板;661、排水孔;67、抗渗槽;68、密封垫;69、出胶孔;7、端部封堵组件;8、混凝土浇筑室;9、竖直板;10、水平板;11、切刀;12、伸缩件;121、伸缩杆;122、伸缩块;123、弹簧;124、空腔;125、伸缩槽;126、竖直槽;127、开口;13、排水件;131、排水气囊;132、导向块;133、导向槽;134、三通管;135、操作盒;136、滑块;137、滑槽;138、倾斜面;14、主动齿轮;15、转轴;16、从动齿轮;17、收卷轴;18、收卷绳;19、把手;20、驱动件;201、驱动杆;202、主动楔块;203、联动楔块;204、联动杆;205、驱动腔;206、通孔;207、橡胶套;208、导向楔面;21、驳岸;22、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参照图1和图2,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包括若干竖直设置的前模1,前模1采用钢板制作成型,若干前模1沿驳岸2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若干前模1设置在驳岸21的迎水面一侧,若干前模1与驳岸21相对设置,前模1的底端固定插设在河道底部,前模1的顶端伸出水面,前模1与驳岸21之间通过间距定位组件3相连,若干前模1朝向驳岸21的侧壁均设有加固板4,加固板4通过安装组件5固定连接在前模1朝向驳岸21的侧壁上,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设有抗渗组件6,驳岸21与加固板4之间设有端部封堵组件7;
驳岸21、端部封堵组件7和若干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有混凝土浇筑室8,通过对混凝土浇筑室8内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由于混凝土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水下浇筑混凝土的同时,加固板4与驳岸21之间的水源漫出混凝土浇筑室8外,直至混凝土浇筑层内的混凝土表面与加固板4的顶壁齐平时,完成水下混凝土浇筑作业。
待混凝土养护成型后,形成混凝土加固层,由于相邻两个前模1之间通过连接组件2可拆卸连接,且加固板4与前模1之间通过安装组件5可拆卸连接,进而待混凝土加固层固化成型后,先将相邻两个前模1分离开,然后将前模1与加固板4拆除分离,即可实现对前模1的拆除;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河道驳岸加固装置,方便拆装前模1,提高了施工效率;
另外,待混凝土加固层成型后,若干加固板4固定连接在混凝土层上,通过若干加固板4的设置,加强了混凝土层的结构强度,有助于减少混凝土长时间与水源接触而发生开裂的现象,且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通过抗渗组件6相连,降低了水源通过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的缝隙与混凝土加固层接触的概率,有助于避免影响混凝土加固层的结构强度,延长了混凝土加固层的使用寿命,节能环保。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加固板4远离前模1的侧壁均布设有若干加固锥41,若干加固锥41与加固板4一体成型设置;通过若干加固锥41增大了加固板4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强了混凝土加固层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2和图3,连接组件2包括连接板2001,连接板2001竖直设置,连接板2001设置在前模1远离加固板4的一侧且位于相邻两个连接板2001之间的连接交界处,连接板2001的侧壁一侧的壁部与其中一个前模1的侧壁抵接,连接板2001的侧壁另一侧的壁部与另一个前模1的侧壁抵接,连接板2001的侧壁上设有两排螺栓2002,每排螺栓2002分别与相邻两个前模1一一对应,连接板2001通过若干螺栓2002固定连接在前模1的侧壁上;采用连接板2001和若干螺栓2002构成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拆装,提高了施工效率。
参照图4,间距定位组件3包括若干限位柱31、若干固定柱32以及若干定距柱33,若干限位柱31均设置在驳岸21的迎水面一侧,限位柱31的底端固定插设在河道底部,限位柱31的顶端伸出水面,限位柱31的高度大于前模1的高度,前模1位于限位柱31朝向迎水面的一侧,限位柱31与前模1的相对侧壁之间通过抵紧件相互抵接,若干固定柱32均设置在地面上且位于驳岸21远离迎水面的一侧;
若干限位柱31、若干固定柱32以及若干定距柱33均沿驳岸21的长度方向阵列,若干限位柱31和若干固定柱32均竖直设置,且若干固定柱32分别与若干限位柱31一一对应,限位柱31和固定柱32之间通过手拉葫芦35相连;若干定距柱33水平设置,若干定距柱33均位于驳岸21和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之间,定距柱33的一侧端壁与加固板4的侧壁抵接,定距柱33的另一侧端壁与驳岸21朝向迎水面的侧壁抵接;
通过手拉葫芦35,实现了限位柱31与固定柱32之间的间距固定,进而通过若干限位柱31有助于防止前模1朝向限位柱31的方向倾倒,同时通过若干定距柱33对加固板4与驳岸21之间的间距定位,有助于防止前模1朝向驳岸21的方向倾倒;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间距定位方式,实现了前模1与驳岸21之间的相对定位,降低了加固板4随着前模1发生倾倒的概率,有助于避免影响施工效率。
参照图4和图5,安装组件5包括燕尾块51,燕尾块51固定设置在加固板4的侧壁上,前模1背向迎水面的侧壁设有供燕尾块51插入的燕尾槽52,燕尾槽52与前模1的顶壁和底壁贯穿;燕尾槽52和燕尾块51的配合,实现了加固板4与前模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前模1的顶壁一体成型设有吊座101,当需要拆除前模1时,将吊机上的吊绳绑扎固定在吊座101上,进而吊机通过吊绳拉动吊座101上移,从而前模1随着吊座101同步移动,使得燕尾块51从燕尾槽52内滑出,最终实现对前模1的拆除。
参照图6,本实施例中的抵接件为抵紧块34,抵紧块34可拆卸连接在前模1远离驳岸21的侧壁上,抵紧块34朝向限位柱31的侧壁设有抵紧弧槽341,限位柱31的侧壁抵接在抵紧弧槽341的槽壁上;利用抵紧块34增大了限位柱31与前模1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不仅对限位柱31的位置起到限位作用,而且有助于防止前模1发生倾倒现象。
参照图6和图7,由于定距柱33与加固板4和驳岸21的侧壁抵接,定距柱33容易出现滑落或倾斜现象,为了加强定距柱33支设在加固板4与驳岸21侧壁之间的稳定性,在定距柱33的两侧端壁均设有加热板36,加热板36远离定距柱33的侧壁设有热熔胶层37,将定距柱33放置在加固板4和驳岸21之间时,定距柱33一端的热熔胶层37抵接在驳岸21的侧壁上,定距柱33另一端的热熔胶层37抵接在加固板4的侧壁上;由于加热板36接通电源后发热,进而热熔胶层37受热融化,以便稳定贴合加固板4和驳岸21朝向迎水面的侧壁,待热熔胶层37凝固成型后,使得定距柱33稳定支设在加固板4和驳岸21的相对侧壁之间,有助于防止定距柱33滑落。
参照图6和图7,待对河道驳岸21加固施工完成后,需要将定距柱33拆除下来,由于定距柱33通过热熔胶胶粘连接在驳岸21和加固板4的侧壁上,为了方便拆除定距柱33,本实施例中,定距柱33的侧壁上且沿自身轴向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竖直板9,两个竖直板9分别与两个热熔胶层37一一对应,两个竖直板9相互远离的侧壁均一体成型设有水平板10,水平板10的底壁固定安装设有切刀11,切刀11位于热熔胶层37的上方,定距柱33的侧壁上设有用于驱动竖直板9沿定距柱33的径向移动的伸缩件12;当需要拆除定距柱33时,将加热板36接通电源,将热熔胶层37融化,同时利用伸缩件12驱动竖直板9沿定距柱33的径向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切刀11向热熔胶层37方向移动,以便利用切刀11快速将热熔胶层37与驳岸21或加固板4之间分离,此时即可将定距柱33从加固板4与驳岸21之间拆除,拆除效率高。
参照图7,伸缩件12包括伸缩杆121、伸缩块122以及若干弹簧123,定距柱33的侧壁内部且沿自身轴向设有空腔124,伸缩杆121的轴向与定距柱33的轴向同向,伸缩杆121设置在空腔124内,定距柱33的侧壁中部设有与空腔124连通的伸缩槽125,伸缩块122在伸缩槽125内滑移,伸缩块122的一端伸出定距柱33的侧壁外,伸缩块122的另一端伸入空腔124内并与伸缩杆121的侧壁中部固定连接,定距柱33的侧壁设有与竖直板9对应的竖直槽126,竖直槽126与空腔124相连通,竖直板9在竖直槽126内滑移,且竖直板9的底端伸入空腔124内并与伸缩杆121固定连接,若干弹簧123沿伸缩杆121的轴向等间距排列,弹簧123的一端与伸缩杆121相连,弹簧123的另一端与空腔124的腔壁相连,定距柱33的侧壁且沿自身轴向设有与空腔124连通的开口127;
利用若干弹簧123将伸缩杆121位于空腔124内的位置保持稳定,进而将竖直板9的高度保持稳定,使得切刀11稳定保持在热熔胶层37的一侧;进而当需要拆除定距柱33时,将加热板36通电,使得热熔胶层37融化,同时操作者按下伸缩块122,通过伸缩块122驱动伸缩杆121下移,此时若干弹簧123被拉伸,进而通过伸缩杆121带动竖直板9下移;开口127的设置,增大了伸缩杆121下移的距离,使得切刀11分离热熔胶层37,以便快速拆除定距柱33。
参照图8和图9,抗渗组件6包括防水块61,相邻两个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相互抵接,相邻两个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纳防水块61的加固腔,防水块61的底面与加固板4的底面齐平,防水块61的顶面与加固板4的顶面齐平,防水块61的侧壁与加固板4的侧壁之间预留有抗渗腔65,抗渗腔65内且远离前模1的一侧设有抗渗板66,防水块61和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均设有供抗渗板66插入的抗渗槽67,抗渗板66的侧壁通过密封垫68与抗渗槽67的槽壁抵接,抗渗板66的侧壁上设有若干排水孔661。
本实施例中,位于加固板4上的抗渗槽67的槽深大于位于防水块侧壁上的槽深尺寸,进而将前模1和加固板4安装完成后,先将抗渗板66插入加固板4侧壁上的抗渗槽67内,使得抗渗板66一端的密封垫68与加固板4侧壁上的抗渗槽67的槽壁贴合,然后将防水块61放入加固腔内,进而通过防水块61将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大部分的水源排出,再滑移抗渗板66,使得抗渗板66另一端的密封垫68与防水块61侧壁上的抗渗槽67的槽壁贴合;密封垫68的设置,加强了抗渗板66与抗渗槽67槽壁之间贴合的紧密度,以便将抗渗板66稳定支设在抗渗槽67内,进而通过防水板两侧的抗渗板66将防水块61稳定支设在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
参照图9、图10和图11,为了实现对相邻两个加固板4侧壁之间的抗渗,防水块61的侧壁设有将抗渗腔65内的水源导向排水孔661的排水件13,加固板4的侧壁内设有储胶腔62,储胶腔62内滑移设有挤胶板63,加固板4的侧壁设有与储胶腔62连通的若干出胶孔69,出胶孔69的孔壁上胶粘设有防护膜64,储胶腔62内且位于挤胶板63与出胶孔69之间存储有防水胶,利用防护膜64有助于防止防水胶通过出胶孔69排出,本实施例中,挤胶板63朝向出胶孔69的侧壁设有若干刺针631,若干刺针631分别与若干出胶孔69一一对应,储胶腔62内设有用于驱动挤胶板63向出胶孔69方向滑移的驱动件20;
将防水块61固定在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后,先利用排水件13将抗渗腔65内的水源通过若干排水孔661排出,再利用驱动件20驱动挤胶板63向出胶孔69方向滑移,使得刺针631刺破防护膜64,进而随着挤胶板63向出胶孔69方向的滑移,挤胶板63将储胶腔62内的防水胶挤向若干出胶孔69,进而防水胶通过若干出胶孔69进入抗渗腔65内,本实施例中,防水块61的底壁设有支板22,防水块61通过支板22与相邻两个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抵接,支板22的设置,有助于防止防水胶流向河道底部;通过对抗渗腔65内填充防水胶,待防水胶凝固成型后,将防水块61固定连接在相邻两个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之间;且防水胶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当水源通过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的缝隙渗入抗渗层内时,利用防水胶有助于防止水源渗入混凝土加固层内,通过对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实现了对混凝土加固层的抗渗,有助于避免影响混凝土加固层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9、图11和图12,排水件1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排水气囊131,两个排水气囊131分别与防水块61两侧的抗渗腔65一一对应,防水块61位于两个排水气囊131之间,本实施例汇总,防水块61和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均设有倾斜面138,防水块61的横截面积由靠近前模1的一侧向远离前模1的一侧递增,防水块61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设置,排水气囊131的侧壁设有导向块132,加固板4位于倾斜面138的侧壁设有供导向块132滑移的导向槽133,导向块132和导向槽133的设置,实现了排水气囊131与防水块61之间的滑移连接;本实施例中,两个排水气囊131之间通过三通管134相连,三通管134的支管与排水气囊131连通,三通管134的主管用于外接气源,进而通过两个支管将气源输送至排水气囊131内,从而排水气囊131逐渐发生膨胀并稳定抵接在加固板4和防水块61的相对侧壁上。
为了将抗渗腔65内的水源排出,在防水块61的顶壁设有操作盒135,操作盒135的底壁设有滑块136,防水块61的顶壁设有供滑块136滑移的滑槽137,滑槽137的长度方向垂直于驳岸21的长度方向;滑块136和滑槽137的配合,实现了操作盒135与防水块61之间的滑移连接。
操作盒135的内底壁转动设有主动齿轮14和从动齿轮16,主动齿轮14和从动齿轮16相互啮合,主动齿轮14上同轴固定设有收卷轴17,从动齿轮16上同轴固定设有转轴15,两个导向块132上均固定连接有收卷绳18,其中一个收卷绳18的自由端穿过操作盒135的侧壁并绕卷连接在转轴15上,另一个收卷绳18的自由端穿过操作盒135的侧壁并绕卷连接在收卷轴17上,收卷轴17远离主动齿轮14的一端伸出操作盒135的顶壁外并连接有把手19;由于操作盒135滑移连接在防水块61上,通过把手19推动操作盒135向远离前模1方向移动,进而通过收卷绳18拉动导向块132在导向槽133内滑移,从而带动排水气囊131向排水孔661方向移动,排水气囊131在移动的同时,通过对排水气囊131充气,使得排水气囊131的侧壁紧贴在加固板4的侧壁和防水块61的侧壁,进而通过排水气囊131将抗渗腔65内的水源挤向抗渗板66,最终通过若干排水孔661将水源排出;采用上述排水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操作,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实施例中,设置滑槽137与防水块61远离前模1一侧的端壁贯穿,进而待防水胶凝固成型后,剪断收卷绳18,方便将操作盒135从防水块61上取下,以实现操作盒135的重复利用,节约了资源。
参照图11,驱动件20包括驱动杆201,加固板4的侧壁内设有与储胶腔62连通的驱动腔205,加固板4远离前模1的侧壁设有与驱动腔205连通的通孔206,驱动杆201滑移设置在通孔206内,驱动杆201的侧壁通过橡胶套207与通孔206的孔壁的抵接,利用橡胶套207增大了驱动杆201与通孔206孔壁之间的摩擦力,有助于避免驱动杆201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在通孔206内滑移。
本实施例中,驱动杆201的轴向垂直于驳岸21的长度方向,驱动杆201的一端穿过通孔206并连接有主动楔块202,主动楔块202朝向储胶腔62的侧壁滑移连接设有联动楔块203,主动楔块202和联动楔块203的相对侧壁均设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的设置,对联动楔块203向挤胶板63方向滑移起到导向作用,主动楔块202的侧壁设有T型块,联动楔块203的侧壁设有供T型块滑移的T型槽,T型块和T型槽的配合,实现了主动楔块202与联动楔块203之间的滑移连接;联动楔块203远离主动楔块202的侧壁设有联动杆204,联动杆204远离联动楔块203的一端伸入储胶腔62内并与挤胶板63相连;由于挤胶板63滑移连接在储胶腔62的腔壁上,挤胶板63通过联动杆204对联动楔块203的滑移方向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当通过驱动杆201推动主动楔块202向前模1方向移动时,通过主动楔块202推动联动楔块203向挤胶板63方向滑移,使得挤胶板63将储胶腔62内的防水胶挤向出胶孔69;采用上述驱动方式,结构简单,操作者只需推动驱动杆201,即可实现挤胶板63对防水胶的挤料,方便操作。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端部封堵组件7包括若干个袋装混凝土,通过将若干个袋装混凝土相互堆叠,实现了对驳岸21与前模1之间端口的封堵,使得前模1、驳岸21和若干袋装混凝土之间围合形成混凝土浇筑室8。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将前模1固定安装在河道内时,将前模1远离驳岸21的侧壁与限位柱31侧壁上的抵紧块34抵接,再利用连接板2001和若干螺栓2002将相邻两个前模1之间固定连接,并将加固板4侧壁上的燕尾块51插入燕尾槽52内,使得加固板4安装在前模1朝向驳岸21的一侧壁;然后通过手拉葫芦35将限位柱31与固定柱32之间定位,并在前模1和驳岸21的相对侧壁之间放置定距柱33,将加热板36接通电源,热熔胶层37受热融化,待热熔胶层37凝固成型后,实现了将定距柱33稳定固定连接在前模1和驳岸21的相对侧壁之间。
将防水块61放入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利用抗渗板66将防水块61固定在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再通过三通管134为排水气囊131外接气源,使得排水气囊131的侧壁紧贴在防水块61和加固板4的侧壁上,然后通过把手19推动操作盒135向远离前模1方向移动,进而通过收卷绳18拉动导向块132在导向槽133内滑移,使得排水气囊131向抗渗板66方向移动,随着排水气囊131的移动,转动收卷轴17,进而收卷轴17上的主动齿轮14带动从动齿轮16转动,使得转轴15与收卷轴17的转动方向相反,使得转轴15和收卷轴17对收卷轴17同步收卷或放卷,以便根据操作盒135的位置来调整收卷绳18伸出操作盒135侧壁外的长度,以便通过收卷绳18拉动导向块132在导向槽133内稳定滑移,使得排水气囊131向抗渗板66方向滑移,最终通过排水气囊131将抗渗腔65内的水源通过若干排水孔661排出。
推动驱动杆201向前模1方向移动,进而主动楔块202随着驱动杆201同步移动,进而主动楔块202推动从动楔块向储胶腔62方向移动,从而从动楔块通过联动杆204推动挤胶板63将储胶腔62内的防水胶挤出出胶孔69,实现了对抗渗腔65内填充防水胶,继而待防水胶固化成型后,将防水块61固定在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并通过防水胶层和防水块61实现了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的密封抗渗。
最后通过在前模1和驳岸21的端口之间堆叠放置若干个袋装混凝土,使得加固板4和驳岸21的相对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混凝土浇筑室8,通过在混凝土浇筑室8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待混凝土凝固成型形成混凝土加固层,最终实现了对河道驳岸21的加固施工。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河道驳岸加固方法,河道驳岸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驳岸21的线型,分段确定水下砼前沿线的浇筑路径;
根据浇筑路径,对河底淤泥进行清理,以使河底面平整;
根据浇筑路径,预先准备若干个前模1和若干个加固板4,将若干个前模1依次安装在驳岸21的迎水面一侧,将前模1的底端固定在河底面,并将加固板4正对驳岸21设置;
利用连接组件2将相邻两个前模1之间固定连接,利用间距定位组件3将前模1与驳岸21之间的间距固定;
通过安装组件5将加固板4安装在前模1朝向驳岸21的侧壁上,利用抗渗组件6对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封堵;
利用端部封堵组件7封堵前模1端部与驳岸21之间的开口,以使加固板4和驳岸21的相对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混凝土浇筑室8;
在加固板4与驳岸21之间放置导管,将导管底端下放至河道内的预设深度后,在导管的顶端安装提升出料斗;
通过船用输送泵将砼浆料输送至出料斗内,砼浆料通过导管灌入水下,直至砼面高度达到预设高度时,完成水下砼灌注;
对砼表面进行整平收光,待砼养护成型后,形成混凝土层;
拆除前模1,完成河道驳岸21加固施工。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前模(1),若干所述前模(1)均用于设置在驳岸(21)的迎水面一侧,相邻两个所述前模(1)之间通过连接组件(2)相连,若干所述前模(1)朝向驳岸(21)的侧壁均通过安装组件(5)连接有加固板(4),相邻两个所述加固板(4)之间设有抗渗组件(6),所述前模(1)与驳岸(21)之间通过间距定位组件(3)相连,所述驳岸(21)与前模(1)之间设有端部封堵组件(7),所述加固板(4)与驳岸(21)之间设有混凝土加固层;所述间距定位组件(3)包括若干限位柱(31)、若干固定柱(32)以及若干定距柱(33),若干所述限位柱(31)均设置在驳岸(21)的迎水面一侧,所述限位柱(31)的侧壁通过抵紧件与前模(1)远离加固板(4)的侧壁抵接,若干所述限位柱(31)沿驳岸(21)的长度方向阵列,所述限位柱(31)的底端用于设置在河道底面,所述限位柱(31)的顶端伸出水面,若干所述固定柱(32)分别与若干限位柱(31)一一对应,所述固定柱(32)用于设置在地面,所述固定柱(32)与限位柱(31)之间通过手拉葫芦(35)相连,若干所述定距柱(33)均设置在驳岸(21)和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2)包括连接板(2001),相邻两个所述前模(1)远离驳岸(21)的侧壁均抵接在连接板(2001)的侧壁上,所述连接板(2001)通过若干螺栓(2002)固定连接在前模(1)远离驳岸(21)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距柱(33)的两侧端壁均设有加热板(36),所述加热板(36)远离定距柱(33)的侧壁设有热熔胶层(37),所述定距柱(33)一端的热熔胶层(37)与加固板(4)的侧壁抵接,所述定距柱(33)另一端的热熔胶层(37)与驳岸(21)的侧壁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距柱(33)的侧壁上且沿自身轴向设有两个相对的竖直板(9),两个所述竖直板(9)相互远离的侧壁均设有水平板(10),所述水平板(10)的侧壁设有用于切割热熔胶层(37)的切刀(11),所述定距柱(33)上设有驱动竖直板(9)沿定距柱(33)的径向移动的伸缩件(12);
所述伸缩件(12)包括伸缩杆(121)、伸缩块(122)以及若干弹簧(123),所述定距柱(33)的内部且沿自身轴向设有空腔(124),所述伸缩杆(121)设置在空腔(124)内,所述定距柱(33)的侧壁上且沿自身径向设有供伸缩块(122)滑移的伸缩槽(125),所述伸缩块(122)的一端伸入空腔(124)内并与伸缩杆(121)相连,所述定距柱(33)的侧壁设有与空腔(124)连通的竖直槽(126),所述竖直板(9)的一侧端壁穿过竖直槽(126)并与伸缩杆(121)相连,若干所述弹簧(123)均设置在伸缩杆(121)上,所述弹簧(123)的一端与伸缩杆(121)相连,所述弹簧(123)的另一端与空腔(124)的腔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5)包括燕尾块(51),所述燕尾块(51)设置在加固板(4)的侧壁上,所述前模(1)的侧壁上设有供燕尾块(51)插入的燕尾槽(52),所述燕尾槽(52)与前模(1)的顶壁和底壁贯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渗组件(6)包括防水块(61)、防水胶、挤胶板(63)以及若干防护膜(64),相邻两个所述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相互抵接,两个所述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有容纳防水块(61)的加固腔,所述防水块(61)的侧壁与加固板(4)的侧壁之间预留有抗渗腔(65),所述抗渗腔(65)内设有抗渗板(66),所述防水块(61)和加固板(4)的相对侧壁均设有供抗渗板(66)插入的抗渗槽(67),所述抗渗板(66)的侧壁通过密封垫(68)与抗渗槽(67)的槽底壁抵接,所述抗渗板(66)的侧壁上设有若干排水孔(661),所述防水块(61)的侧壁设有将抗渗腔(65)内的水源导向排水孔(661)的排水件(13);
所述加固板(4)的侧壁内设有存储防水胶的储胶腔(62),所述加固板(4)的侧壁上设有与储胶腔(62)连通的若干出胶孔(69),所述挤胶板(63)滑移设置在储胶腔(62)的腔壁上,所述防水胶位于挤胶板(63)和若干出胶孔(69)的相对侧壁之间,所述储胶腔(62)内设有用于驱动挤胶板(63)向出胶孔(69)方向滑移的驱动件(20),若干所述防护膜(64)分别与若干出胶孔(69)一一对应,所述防护膜(64)胶粘设置在出胶孔(69)的孔壁上,所述挤胶板(63)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刺破防护膜(64)的刺针(63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件(1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排水气囊(131),两个所述排水气囊(131)分别与两个抗渗腔(65)一一对应,所述排水气囊(131)的侧壁设有导向块(132),所述防水块(61)的侧壁设有供导向块(132)滑移的导向槽(133),两个所述排水气囊(131)之间通过三通管(134)相连通,所述防水块(61)的顶壁设有操作盒(135),所述操作盒(135)的侧壁设有滑块(136),所述防水块(61)的侧壁设有供滑块(136)滑移的滑槽(137),所述滑槽(137)的长度方向垂直于驳岸(21)的长度方向;
所述加固板(4)和防水块(61)的相对侧壁均设有倾斜面(138),所述操作盒(135)的内底壁转动连接设有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14)和从动齿轮(16),所述主动齿轮(14)上设有收卷轴(17),所述从动齿轮(16)上设有转轴(15),两个所述导向块(132)上均设有收卷绳(18),其中一个所述收卷绳(18)的自由端穿过操作盒(135)的侧壁并绕卷连接在转轴(15)上,另外一个所述收卷绳(18)的自由端穿过操作盒(135)的侧壁并绕卷连接在收卷轴(17)上,所述收卷轴(17)远离主动齿轮(14)的一端伸出操作盒(135)远离滑块(136)的侧壁外并连接有把手(19)。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20)包括驱动杆(201)、主动楔块(202)、联动楔块(203)以及联动杆(204),所述加固板(4)的侧壁内设有与储胶腔(62)连通的驱动腔(205),所述加固板(4)远离前模(1)的侧壁设有与驱动腔(205)连通的通孔(206),所述驱动杆(201)滑移设置在通孔(206)内,所述驱动杆(201)的侧壁通过橡胶套(207)与通孔(206)的孔壁抵接,所述驱动杆(201)的一端穿过通孔(206)并与主动楔块(202)相连,所述联动楔块(203)滑移连接在主动楔块(202)的侧壁上,所述主动楔块(202)的侧壁设有供联动楔块(203)向储胶腔(62)方向滑移的导向楔面(208),所述联动杆(204)的一端与联动楔块(203)远离主动楔块(202)的侧壁相连,所述联动杆(204)的另一端伸入储胶腔(62)内并与挤胶板(63)相连。
9.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驳岸加固装置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驳岸(21)的线型,分段确定水下砼前沿线的浇筑路径;
根据浇筑路径,对河底淤泥进行清理,以使河底面平整;
根据浇筑路径,预先准备若干个前模(1)和若干个加固板(4),将若干个前模(1)依次安装在驳岸(21)的迎水面一侧,将前模(1)的底端固定在河底面,并将加固板(4)正对驳岸(21)设置;
利用连接组件(2)将相邻两个前模(1)之间固定连接,利用间距定位组件(3)将前模(1)与驳岸(21)之间的间距固定;
通过安装组件(5)将加固板(4)安装在前模(1)朝向驳岸(21)的侧壁上,利用抗渗组件(6)对相邻两个加固板(4)之间封堵;
利用端部封堵组件(7)封堵前模(1)端部与驳岸(21)之间的开口,以使加固板(4)和驳岸(21)的相对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混凝土浇筑室(8);
在加固板(4)与驳岸(21)之间放置导管,将导管底端下放至河道内的预设深度后,在导管的顶端安装提升出料斗;
通过船用输送泵将砼浆料输送至出料斗内,砼浆料通过导管灌入水下,直至砼面高度达到预设高度时,完成水下砼灌注;
对砼表面进行整平收光,待砼养护成型后,形成混凝土层;
拆除前模(1),完成河道驳岸(21)加固施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73039.4A CN114875849B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73039.4A CN114875849B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75849A CN114875849A (zh) | 2022-08-09 |
CN114875849B true CN114875849B (zh) | 2024-02-20 |
Family
ID=82681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673039.4A Active CN114875849B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875849B (zh)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50733A1 (de) * | 1981-10-17 | 1983-04-28 | Philipp Holzmann Ag, 6000 Frankfurt | "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verlegen einer plastischen masse unter wasser" |
CN202730709U (zh) * | 2012-07-12 | 2013-02-13 | 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驳岸墙施工移动模架 |
CN203855932U (zh) * | 2014-04-14 | 2014-10-01 | 苏州大学 | 插板式驳岸 |
DE102013210341A1 (de) * | 2013-06-04 | 2014-12-04 | Hagn Umwelttechnik Gmbh | Abdichtungssystem |
CN205839695U (zh) * | 2016-06-22 | 2016-12-28 |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护坡砌块 |
CN108193642A (zh) * | 2018-01-03 | 2018-06-22 | 杭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驳岸加固设施及其施工方法 |
CN208632891U (zh) * | 2018-07-24 | 2019-03-22 | 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轻质砌块生态防护结构 |
CN111705747A (zh) * | 2020-06-05 | 2020-09-25 | 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河道挡墙用滑动模板组件 |
CN212714951U (zh) * | 2020-07-18 | 2021-03-16 | 如皋市水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悬臂式护岸挡墙的模板 |
CN113106920A (zh) * | 2021-04-09 | 2021-07-13 | 上海友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河道驳岸加固施工方法 |
CN113417252A (zh) * | 2021-06-25 | 2021-09-21 | 乐清市大禹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驳岸加固设施及其施工方法 |
CN214363266U (zh) * | 2021-01-26 | 2021-10-08 | 罗萍 | 冲沙闸两侧带有支护结构的挡土墙 |
CN216739460U (zh) * | 2022-01-17 | 2022-06-14 | 河南鲁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 河道驳岸加固结构 |
-
2022
- 2022-06-15 CN CN202210673039.4A patent/CN1148758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50733A1 (de) * | 1981-10-17 | 1983-04-28 | Philipp Holzmann Ag, 6000 Frankfurt | "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verlegen einer plastischen masse unter wasser" |
CN202730709U (zh) * | 2012-07-12 | 2013-02-13 | 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驳岸墙施工移动模架 |
DE102013210341A1 (de) * | 2013-06-04 | 2014-12-04 | Hagn Umwelttechnik Gmbh | Abdichtungssystem |
CN203855932U (zh) * | 2014-04-14 | 2014-10-01 | 苏州大学 | 插板式驳岸 |
CN205839695U (zh) * | 2016-06-22 | 2016-12-28 |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护坡砌块 |
CN108193642A (zh) * | 2018-01-03 | 2018-06-22 | 杭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驳岸加固设施及其施工方法 |
CN208632891U (zh) * | 2018-07-24 | 2019-03-22 | 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轻质砌块生态防护结构 |
CN111705747A (zh) * | 2020-06-05 | 2020-09-25 | 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河道挡墙用滑动模板组件 |
CN212714951U (zh) * | 2020-07-18 | 2021-03-16 | 如皋市水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悬臂式护岸挡墙的模板 |
CN214363266U (zh) * | 2021-01-26 | 2021-10-08 | 罗萍 | 冲沙闸两侧带有支护结构的挡土墙 |
CN113106920A (zh) * | 2021-04-09 | 2021-07-13 | 上海友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河道驳岸加固施工方法 |
CN113417252A (zh) * | 2021-06-25 | 2021-09-21 | 乐清市大禹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驳岸加固设施及其施工方法 |
CN216739460U (zh) * | 2022-01-17 | 2022-06-14 | 河南鲁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 河道驳岸加固结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张雪梅.《 航道护岸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中国水运》.2019,第79-80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75849A (zh) | 2022-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20584B (zh) | 一种箱涵滑模施工装置及方法 | |
CN106759262A (zh) | 地连墙连续锯割成槽同步灌注成墙装置及施工方法 | |
CN113062753A (zh) | 一种用于高速公路隧道整体衬砌台车的沟槽衬砌成型装置 | |
CN109972543B (zh) | 预制装配式涵洞及施工方法 | |
CN114875849B (zh) | 一种河道驳岸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 | |
CN114294506B (zh) | 一种市政排水管道修复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7552802A (zh) | 一种隧道衬砌封堵系统 | |
CN112681289B (zh) | 一种桩板墙的拱板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1287199A (zh) | 一种超高层建筑深基坑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2762229B (zh) | 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施工方法 | |
CN117646497A (zh) |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预封闭结构及施工方法 | |
US5403125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underground barrier | |
CN216361002U (zh) | 二次衬砌拱顶纵向灌注装置及二衬台车 | |
JP7045004B2 (ja) | トンネル覆工体の施工方法およびトンネル覆工コンクリート用型枠 | |
CN217998915U (zh) | 一种混凝土护墙模板现场安装设备 | |
CN113847066A (zh) | 二次衬砌拱顶纵向灌注装置及二衬台车 | |
CN210637087U (zh) | 用于明挖暗渠的内外模台车衬砌系统 | |
CN210658072U (zh) | 预制装配式涵洞 | |
CN210999267U (zh) | 一种充气芯模防变形加固系统 | |
CN113847065A (zh) | 二次衬砌拱顶纵向灌注施工方法 | |
CN113897944B (zh) | 一种基于智能主动排水的软土地基加固装置 | |
KR102151137B1 (ko) | 관거용 거푸집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관거 제조방법 | |
CN114607412B (zh) | 一种圆形水工隧洞底部混凝土衬砌埋管法施工工艺 | |
CN217267496U (zh) | 一种桩间土防护装置 | |
CN115949419B (zh) | 一种盾构穿越风井的施工系统及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