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66913A -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66913A
CN114866913A CN202210346962.7A CN202210346962A CN114866913A CN 114866913 A CN114866913 A CN 114866913A CN 202210346962 A CN202210346962 A CN 202210346962A CN 114866913 A CN114866913 A CN 1148669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ircuit
diaphragm
sound
circuit system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469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晓东
刘松
郎贤忠
张成飞
刘春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3469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669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66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6691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0535 priority patent/WO2023185413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H04R9/027Air gaps using a magnetic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发声模组包括发声单元和扩容腔,发声单元包括受话单元和扬声单元,扬声单元背对受话单元设置;发声单元还包括磁路系统,受话单元的振动系统和扬声单元的振动系统设于磁路系统相反的两侧;受话单元包括第一振膜,第一振膜和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第一后腔;扬声单元包括第二振膜,第二振膜和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第二后腔;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相隔离设置,并且第一后腔与扩容腔相隔离设置;受话单元设有连通第一后腔和发声模组以外空间的连通孔,连通孔与扩容腔不连通。本发明技术方案提升了发声模组的发声效果。

Description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换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使得相关技术中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在其处于扬声器外放模式时具有较好的立体声效果,以及在其处于听筒通话模式时具有较好的隐私保护效果。通常会在电子产品的音频系统中使用一个扬声器模组叠加一个受话器单体(定义为方案一),或者是直接使用一个双面发声的单体(定义为方案二),以便发出两个相位相同声波进行叠加增强来起到提高扬声器外放模式时的立体声效果,或者基于声偶极子效应来发出两个相位相反的声波进行抵消衰减来起到提高听筒通话模式时的隐私保护效果。
然而,在使用上述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时,仍然会存在较多的缺陷。具体而言,在方案一中:扬声器模组和受话器单体为两个独立的器件,此时扬声器模组和受话器单体在安装于终端设备的机壳内时,需要背靠背的进行堆叠设置。而背靠背的堆叠设置势必使得两个器件在安装时在堆叠方向上需要占用非常大的安装空间,但是终端设备的厚度一般又设置的相对较薄,如此也就导致该堆叠设置的扬声器模组和受话器单体一整体在终端设备的机壳内安装时较为困难。同时,两个独立的器件也会使得整体零部件的数量相对较多,导致增加了终端设备的总体制造成本。而在方案二中:双面发声的单体中的两套振动系统通常设置为共用一个声学后腔,此时两套振动系统在各自工作时,由于共用声学后腔会使得气流在流动时相互干扰影响,如此影响了各个振动系统的振动状态而造成非线性失真升高和摇摆振动异音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影响了最终的发声效果;并且,双面振膜共用的后腔为封闭的后腔,导致低频强度低,也影响了发声模组的发声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发声模组,旨在提升发声模组的发声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发声模组,包括发声单元和扩容腔,所述发声单元包括受话单元和扬声单元,所述扬声单元背对所述受话单元设置;
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磁路系统,所述受话单元的振动系统和所述扬声单元的振动系统设于所述磁路系统相反的两侧;
所述受话单元包括第一振膜,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第一后腔;所述扬声单元包括第二振膜,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第二后腔;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第二后腔相隔离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后腔与所述扩容腔相隔离设置;所述受话单元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发声模组以外空间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扩容腔不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受话单元的第一振膜与所述磁路系统之间设有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架体侧壁的所述连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背向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表面具有凹槽,所述第一架体具有所述凹槽的一侧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
和/或,所述磁路系统靠近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表面向外凸出以形成所述第一架体;或者,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磁路系统为分体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设于所述第一架体相对的两短轴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的每一短轴侧均开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连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的外侧壁凸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架体的同一短轴侧上的两所述连通孔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系统面向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设有安装凸台,所述第一架体设于所述安装凸台,且所述第一架体具有所述凹槽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安装凸台的台面相抵接,以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凸台的台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架体具有所述凹槽的一侧表面凸设有插块,所述插块插入所述安装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背向所述磁路系统的一侧表面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振膜的安装平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平面凸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限位块,多个所述限位块围合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一振膜固定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限位块卡设在所述第一振膜的边缘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受话单元的第一振膜与所述磁路系统之间设有第一架体,所述磁路系统对应所述第一架体侧壁的位置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磁路系统具有所述第一槽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一架体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
或者,所述受话单元的第一振膜与所述磁路系统之间设有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背向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具有第二槽体,所述磁路系统对应所述第一架体的位置具有第三槽体,所述第一架体具有所述第二槽体的一侧和所述磁路系统具有所述第三槽体的一侧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前盖,所述前盖盖设于所述第一振膜,所述前盖正对所述第一振膜的位置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形成有第一出声通道;
且/或,所述磁路系统具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中心线,所述第一架体以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
且/或,定义所述连通孔的截面积为S,则满足条件:0.5mm2≤S≤1.0mm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模组还包括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固定所述发声单元,且所述固定外壳与所述发声单元之间围合形成有所述扩容腔。添加一个对扩容腔进行描述的从权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设于所述扬声单元的第二振膜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所述第二振膜、所述第二架体和所述磁路系统形成所述第二后腔,所述第二后腔与所述扩容腔连通。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安装腔;
发声模组,所述发声模组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发声模组的第一后腔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于所述安装腔;其中,发声模组包括:
发声单元和扩容腔,所述发声单元包括受话单元和扬声单元,所述扬声单元背对所述受话单元设置;
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磁路系统,所述受话单元的振动系统和所述扬声单元的振动系统设于所述磁路系统相反的两侧;
所述受话单元包括第一振膜,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第一后腔;所述扬声单元包括第二振膜,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第二后腔;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第二后腔相隔离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后腔与所述扩容腔相隔离设置;所述受话单元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发声模组以外空间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扩容腔不连通。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发声模组通过设置受话单元和扬声单元,使其可以分别可以通过受话单元和扬声单元进行工作而具有扬声器功能和受话器功能的双重功能。而且,由于受话单元和扬声单元共用了一个磁路系统,使得相较于简单的将受话器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进行背靠背的叠加组合,本方案中的发声模组能够减少磁铁系统的设置数量,从而有利于简化发声模组的整体结构和缩小整体厚度而提高其后续在终端设备上安装的便利性。同时,在受话单元和扬声单元共用了一个磁路系统的基础之上,受话单元的第一振膜可以和磁路系统围合形成有第一后腔,而扬声单元的第二振膜可以和磁路系统围合形成有与第一后腔相隔离的第二后腔。此时,由于受话单元中的第一后腔和扬声单元的第二后腔处于隔离状态,使得受话单元中的第一振动膜和扬声单元中的第二振动膜分别仅在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内振动,也就不会出现气流干扰的问题。如此保证了受话单元和扬声单元各自均能正常稳定的工作,从而提升了发声模组的发声效果。并且,受话单元的第一后腔可以通过连通孔连通发声模组以外的空间,便可向受话单元的第一后腔提供声音增强的空间,从而有效提升低频强度,以进一步提升了发声模组的发声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终端设备一实施例的一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终端设备一实施例的另一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发声模组一实施例的一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发声模组的一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发声模组的一部分分解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0 终端设备 31 第一振膜
100 发声模组 33 第一音圈
10 磁路系统 30a 第一后腔
10a 第一磁间隙 50 扬声单元
10b 第二磁间隙 51 第二振膜
11 第一架体 53 第二音圈
11a 连通孔 50a 第二后腔
11b 插块 70 前盖
11c 限位块 71 第一出声通道
15 安装凸台 90 固定外壳
15a 安装槽 90a 扩容腔
111 加强筋 300 机壳
13 第二架体 301 安装腔
30 受话单元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模组100,旨在提升发声模组100的发声效果。
可以理解地,本发明提出的发声模组100可以应用于各类小型终端设备1000,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电子书阅读器、MP3(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oving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播放器、MP4(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V)播放器、可穿戴设备、导航仪、掌上游戏机、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桌面音箱等。除此之外,本发明提出的发声模组100也可以应用于各类中型或大型终端设备1000中,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下将就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结合参阅图1至图5,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该发声模组100包括:
发声单元和扩容腔90a,所述发声单元包括受话单元30和扬声单元50,所述扬声单元50背对所述受话单元30设置;
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磁路系统10,所述受话单元30的振动系统和所述扬声单元50的振动系统设于所述磁路系统10相反的两侧;
所述受话单元30包括第一振膜31,所述第一振膜31和所述磁路系统10之间形成第一后腔30a;所述扬声单元50包括第二振膜51,所述第二振膜51和所述磁路系统10之间形成第二后腔50a;所述第一后腔30a和所述第二后腔50a相隔离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后腔30a与所述扩容腔90a相隔离设置;所述受话单元30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后腔30a和所述发声模组100以外空间的连通孔11a,所述连通孔11a与所述扩容腔90a不连通。
本实施例中,发声模组100水平放置时,发声单元、磁路系统10以及受话单元30可以依次堆叠设置,此时,磁路系统10朝向受话单元3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磁间隙10a,磁路系统10朝向扬声单元50的一侧形成有第二磁间隙10b,且第一磁间隙10a和第二磁间隙10b相隔离。
具体地,受话单元30还包括第一音圈33,第一音圈33容置于第一后腔30a内,且第一音圈3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振膜31,相对的另一端插入第一磁间隙10a内;同样的,扬声单元50还包括第二音圈53,第二音圈53容置于第二后腔50a内,且第二音圈5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振膜51,相对的另一端插入第二磁间隙10b内。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发声模组100通过设置受话单元30和扬声单元50,使其可以分别可以通过受话单元30和扬声单元50进行工作而具有扬声器功能和受话器功能的双重功能。而且,由于受话单元30和扬声单元50共用了一个磁路系统10,使得相较于简单的将受话器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进行背靠背的叠加组合,本方案中的发声模组100能够减少磁铁系统的设置数量,从而有利于简化发声模组100的整体结构和缩小整体厚度而提高其后续在终端设备上安装的便利性。同时,在受话单元30和扬声单元50共用了一个磁路系统10的基础之上,受话单元30的第一振膜31可以和磁路系统10围合形成有第一后腔30a,而扬声单元50的第二振膜51可以和磁路系统10围合形成有与第一后腔30a相隔离的第二后腔50a。此时,由于受话单元30中的第一后腔30a和扬声单元50的第二后腔50a处于隔离状态,使得受话单元30中的第一振动膜和扬声单元50中的第二振动膜分别仅在第一后腔30a和第二后腔50a内振动,也就不会出现气流干扰的问题。如此保证了受话单元30和扬声单元50各自均能正常稳定的工作,从而提升了发声模组100的发声效果。并且,受话单元30的第一后腔30a可以通过连通孔11a连通发声模组100以外的空间,便可向受话单元30的第一后腔30a提供声音增强的空间,从而有效提升低频强度,以进一步提升了发声模组100的发声效果。
换言之,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声模组100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新型发声模组100方案中的受话单元30和扬声单元50共用一个磁路系统10,使得相较于简单的将受话器模组和扬声器模组进行背靠背的叠加组合,本方案中的发声模组100能够减少磁铁的设置数量,从而有利于简化发声模组100的整体结构和缩小整体厚度而提高其后续在终端设备上安装的便利性;
第二,受话单元30和扬声单元50采用分离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声学设备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要求,例如,可以提高扬声器外放模式时的立体声效果,或者基于声偶极子效应来发出两个相位相反的声波进行抵消衰减来起到提高听筒通话模式时的隐私保护效果;
第三,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新型发声模组100方案,可以使得受话单元30中的第一振膜31和扬声单元50中的第二振膜51分别仅在第一后腔30a和第二后腔50a内振动,也就不会出现气流干扰的问题,保证了受话单元30和扬声单元50各自均能正常稳定的工作;
第四,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新型发声模组100方案,通过在受话单元30上设置有连通第一后腔30a和发声模组100以外空间的连通孔11a,便可向受话单元30的第一后腔30a提供声音增强的空间,从而有效提升低频强度;
第五,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新型发声模组100方案,还有利于实现受话单元30和扬声单元50的同轴设计,从而不会产生声道分离的现象,能够使主观听音感受更佳。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至图3,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受话单元30的第一振膜31与所述磁路系统10之间设有第一架体11,所述第一架体11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架体11侧壁的所述连通孔11a。
本实施例中,受话单元30的第一振膜31固定在第一架体11上,且受话单元30的第一音圈33可穿过第一架体11而插入第一磁间隙10a内,便可通过第一架体11来保证受话单元30的安装稳定性,以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而影响发声效果。
如此设置,通过将连通孔11a设置在贯穿第一架体11的侧壁上,从而可防止在与终端设备1000的机壳300等结构进行组装时被堵塞,而影响连通孔11a的连通效果。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至图5,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系统10靠近所述第一振膜31的一侧表面向外凸出以形成所述第一架体11;或者,所述第一架体11与所述磁路系统10为分体结构;也即,第一架体11可以为磁路系统10向第一振膜31的方向一体成型出的凸起结构,以用于固定第一振膜31;当然,也可以单独设置第一架体11,通过将第一架体11设置在第一振膜31和磁路系统10之间,便可通过第一架体11来固定第一振膜31。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2,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11背向所述第一振膜31的一侧表面具有凹槽,所述第一架体11具有所述凹槽的一侧和所述磁路系统10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11a。
本实施例中,第一架体11背向第一振膜31的一侧表面向内凹设以形成凹槽,且该凹槽由第一架体11的内壁贯通至第一架体11的外壁。
如此设置,在制备过程中,便可在第一架体11用于安装在磁路系统10的一侧表面上开设或者直接成型有凹槽,将第一架体11安装在磁路系统10上后,便可使第一架体11具有凹槽的一侧和磁路系统10之间围合形成连通孔11a,从而便于在受话单元30上形成连通孔11a。
当然,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受话单元30的第一振膜31与所述磁路系统10之间设有第一架体11,所述磁路系统10对应所述第一架体11侧壁的位置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磁路系统10具有所述第一槽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一架体11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11a。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磁路系统10对应第一架体11侧壁的位置向内凹设以形成第一槽体。
如此设置,在制备过程中,便可在磁路系统10用于安装第一架体11的位置开设或者直接成型有第一槽体,将第一架体11安装在磁路系统10上后,便可使磁路系统10具有第一槽体的一侧和第一架体11之间围合形成连通孔11a,该实施例同样可便于在受话单元30上形成连通孔11a。
当然,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受话单元30的第一振膜31与所述磁路系统10之间设有第一架体11,所述第一架体11背向所述第一振膜31的一侧具有第二槽体,所述磁路系统10对应所述第一架体11的位置具有第三槽体,所述第一架体11具有所述第二槽体的一侧和所述磁路系统10具有所述第三槽体的一侧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11a。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架体11背向第一振膜31的一侧表面向内凹设以形成第二槽体,且该第二槽体由第一架体11的内壁贯通至第一架体11的外壁;并可以在磁路系统10对应第一架体11侧壁的位置向内凹设以形成第三槽体。
如此设置,在制备过程中,便可在第一架体11用于安装在磁路系统10的一侧表面上开设或者直接成型有第二槽体,还可在磁路系统10用于安装第一架体11的位置开设或者直接成型有第三槽体,将第一架体11安装在磁路系统10上后,便可使第一架体11具有第二槽体的一侧与磁路系统10具有第三槽体的一侧围合形成连通孔11a,该实施例同样可便于在受话单元30上形成连通孔11a。并且,该实施例通过将连通孔11a的部分设置在第一架体11上,并将连通孔11a的部分设置在磁路系统10上,便可保证第一架体11和磁路系统10自身的强度,从而可防止连通孔11a只设置在第一架体11或磁路系统10上时,使得第一架体11或磁路系统10容易变形。
进一步地,以下将以连通孔11a设置在第一架体11上的实施例进行展开说明:
结合参阅图4,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11a设于所述第一架体11相对的两短轴侧。
如此设置,在发声模组100水平放置时,由于第一振膜31承载在第一架体11上,通过将连通孔11a设置在第一架体11的短轴侧上,便可保证第一架体11自身的强度以及对第一振膜31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4,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11的每一短轴侧均开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连通孔11a。
如此设置,通过在第一架体11的每个短轴侧均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连通孔11a,便可使得第一后腔30a通过间隔设置的连通孔11a连通于发声模组100以外空间的均匀性,以保证声波传递的均匀性,以进一步提升发声效果。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4,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11的外侧壁凸设有加强筋111,所述加强筋111位于所述第一架体11的同一短轴侧上的两所述连通孔11a之间。
如此设置,通过在第一架体11的外侧壁设有止加强筋111,便可提升第一架体11的自身强度以及对第一振膜31的承载能力,以防止第一架体11由于设置了连通孔11a而容易发生形变。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5,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系统10面向所述第一振膜31的一侧设有安装凸台15,所述第一架体11设于所述安装凸台15,且所述第一架体11具有所述凹槽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安装凸台15的台面相抵接,以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11a。
本实施例中,第一架体11大致可以呈环状结构,以围设在第一音圈33的外侧。
如此设置,通过将第一架体11设置在安装凸台15的台面上,并使第一架体11具有凹槽的一侧表面与安装凸台15的台面相抵接,以围合形成连通孔11a,便可保证第一架体11安装在磁路系统10上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5,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凸台15的台面开设有安装槽15a,所述第一架体11具有所述凹槽的一侧表面凸设有插块11b,所述插块11b插入所述安装槽15a内。
具体地,安装槽15a可以配置有多个,并使多个安装槽15a沿磁路系统1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与之对应地,插块11b也可以配置有多个,并使多个插块11b沿第一架体11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以使每一个插块11b插入一个安装槽15a内;并且,插块11b与凹槽间隔设置。
如此设置,在组装过程中,便可将第一架体11上的插块11b插入磁路系统10的安装槽15a内,便可实现架体与磁路系统10的快速安装,并且便于第一架体11的快速定位,同时,还可进一步保证第一架体11安装在磁路系统10上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5,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11背向所述磁路系统10的一侧表面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振膜31的安装平面。
如此设置,通过将第一振膜31安装固定在第一架体11的安装平面上,便可增加第一振膜31与第一架体1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保证第一振膜31固定在第一架体11上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4和图5,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平面凸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限位块,多个所述限位块围合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一振膜31固定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限位块卡设在所述第一振膜31的边缘上。
本实施例中,多个限位块沿第一架体11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以围合形成大致立方体的安装空间。
如此设置,在组装过程中,直接将第一振膜31放置在多个限位块多围合形成的安装空间内,并使限位块卡设在第一振膜31的边缘上,便可实现第一振膜31的快速定位安装,同时,还可进一步保证第一振膜31安装在第一架体11上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4和图5,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前盖70,所述前盖70盖设于所述第一振膜31,所述前盖70正对所述第一振膜31的位置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形成有第一出声通道71;
本实施例中,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至图5,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系统10具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中心线,所述第一架体11以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定义第一架体11的一个长轴侧至另一个长轴侧的布置方向为第一架体11的宽度方向,磁路系统10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架体11的宽度方向一致。
如此设置,第一架体11通过以磁路系统10的中心对称设置,便可在组装时不需要额外设置防呆结构,具有方便组装的优点。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4,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连通孔11a的截面积为S,则满足条件:0.5mm2≤S≤1.0mm2。如此设置,由于连通孔11a的截面积过小时,无法保证连通孔11a的连通效果,而连通孔11a的截面积过大时,使得第一架体11的强度降低,更容易发生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连通孔11a的截面积为连通孔11a在第一架体11至磁路系统10方向上的截面积;例如,当发声模组100水平放置时,连通孔11a的截面积为连通孔11a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积。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至图3,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模组100还包括固定外壳90,所述固定外壳90固定所述发声单元,且所述固定外壳90与所述发声单元之间围合形成有所述扩容腔90a。
本实施例中,受话单元30的第一出声通道71连通发声模组100的外部空间,固定外壳90设有避让第一出声通道71的避让结构,以使受话单元30的外侧壁与避让结构的内壁围合形成外部通道,外部通道与固定外壳90的内部空间相隔离,并与连通孔11a和发声模组100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例如,当本实施例的发声模组100应用于终端设备1000上时,第一后腔30a便可通过连通孔11a和外部通道连通于终端设备1000中机壳300的安装腔301,以向受话单元30的第一后腔30a提供声音增强的空间,从而有效提升低频强度。
另外,固定外壳90在对应第二振膜71的位置设有第二出声通道,第二出声通道的出口贯穿固定外壳90的侧周表面。
如此设置,通过将发声单元固定在固定外壳90内,便可保证发声单元的安装稳定性,使得发声模组100的整体性更好、可靠性更高,还可使得固定外壳90与发声单元之间围合形成有扩容腔90a,便可将吸音材料填充在扩容腔90a内,以提升扬声单元50的低频。
并且,扩容腔90a与第一后腔30a相隔离,并与第二后腔50a相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后腔30a与扩容腔90a相隔离的理解需要解释如下:本申请所指的第一后腔30a与扩容腔90a相隔离是指发声模组100自身结构中不存在直接连通第一后腔30a和扩容腔90a的连通结构。
通常,扩容腔90a上可以设置用于均压的泄压孔(或者均压孔,或者泄露孔),泄压孔可以将扩容腔90a内的部分气流导入外界/终端,而第一后腔30a的气流也会直接导入外界/终端,但此时的泄压孔并非连通第一后腔30a与扩容腔90a的连通结构,理由如下:
1、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两套振动系统均与后腔连通时,造成的气流干扰问题,这种通过泄压孔连通的方案,显然不存在气流干扰的问题,不属于本申请背景技术部分所提到的两套振动系统均与后腔连通的方案,而属于本申请改进后第一后腔30a与扩容腔90a相隔离的方案;
2、后腔泄压孔的作用为均压,用于实现扩容腔90a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的微连通,为了不影响听音灵敏度,需要在均压孔处粘结阻尼网布以提供一定声阻;而本中请第一架体11的连通孔11a需要实现第一后腔30a和外界气流的顺畅连通,不需要设置阻尼网布;可见均压孔和本申请连通孔11a本身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至图3,在本发明发声模组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第二架体13,所述第二架体13设于所述扬声单元50的第二振膜51和所述磁路系统10之间,所述第二振膜51、所述第二架体13和所述磁路系统10形成所述第二后腔50a,所述第二后腔50a与所述扩容腔90a连通。
如此设置,扬声单元50的第二振膜51固定在第二架体13上,且扬声单元50的第二音圈53可穿过第二架体13而插入第二磁间隙10b内,便可通过第二架体13来保证扬声单元50的安装稳定性,以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而影响发声效果;并且,通过使扬声单元50的第二后腔50a连通于固定外壳90的扩容腔90a,便可向扬声单元50的第二后腔50a提供声音增强的空间,从而有效提升低频强度。
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设备1000,该终端设备1000包括机壳300和如前所述的发声模组100,该发声模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终端设备1000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机壳300内形成有安装腔301;所述发声模组100设于所述安装腔301内,且所述发声模组100的第一后腔30a通过所述连通孔11a连通于所述安装腔301。
可以理解地,终端设备1000可以是但并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子书阅读器、MP3(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III)播放器、MP4(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Audio Layer IV)播放器、可穿戴设备、导航仪、掌上游戏机、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桌面音箱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声单元和扩容腔,所述发声单元包括受话单元和扬声单元,所述扬声单元背对所述受话单元设置;
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磁路系统,所述受话单元的振动系统和所述扬声单元的振动系统设于所述磁路系统相反的两侧;
所述受话单元包括第一振膜,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第一后腔;所述扬声单元包括第二振膜,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第二后腔;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第二后腔相隔离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后腔与所述扩容腔相隔离设置;所述受话单元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发声模组以外空间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扩容腔不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话单元的第一振膜与所述磁路系统之间设有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架体侧壁的所述连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背向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表面具有凹槽,所述第一架体具有所述凹槽的一侧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
和/或,所述磁路系统靠近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表面向外凸出以形成所述第一架体;或者,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磁路系统为分体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设于所述第一架体相对的两短轴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的每一短轴侧均开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连通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的外侧壁凸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架体的同一短轴侧上的两所述连通孔之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面向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设有安装凸台,所述第一架体设于所述安装凸台,且所述第一架体具有所述凹槽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安装凸台的台面相抵接,以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台的台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架体具有所述凹槽的一侧表面凸设有插块,所述插块插入所述安装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背向所述磁路系统的一侧表面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振膜的安装平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平面凸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限位块,多个所述限位块围合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一振膜固定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限位块卡设在所述第一振膜的边缘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话单元的第一振膜与所述磁路系统之间设有第一架体,所述磁路系统对应所述第一架体侧壁的位置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磁路系统具有所述第一槽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一架体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
或者,所述受话单元的第一振膜与所述磁路系统之间设有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背向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具有第二槽体,所述磁路系统对应所述第一架体的位置具有第三槽体,所述第一架体具有所述第二槽体的一侧和所述磁路系统具有所述第三槽体的一侧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连通孔。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前盖,所述前盖盖设于所述第一振膜,所述前盖正对所述第一振膜的位置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形成有第一出声通道;
且/或,所述磁路系统具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中心线,所述第一架体以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
且/或,定义所述连通孔的截面积为S,则满足条件:0.5mm2≤S≤1.0mm2
13.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模组还包括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固定所述发声单元,且所述固定外壳与所述发声单元之间围合形成有所述扩容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设于所述扬声单元的第二振膜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所述第二振膜、所述第二架体和所述磁路系统形成所述第二后腔,所述第二后腔与所述扩容腔连通。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安装腔;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模组,所述发声模组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发声模组的第一后腔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于所述安装腔。
CN202210346962.7A 2022-04-02 2022-04-02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48669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6962.7A CN114866913A (zh) 2022-04-02 2022-04-02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PCT/CN2023/080535 WO2023185413A1 (zh) 2022-04-02 2023-03-09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6962.7A CN114866913A (zh) 2022-04-02 2022-04-02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66913A true CN114866913A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28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46962.7A Pending CN114866913A (zh) 2022-04-02 2022-04-02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66913A (zh)
WO (1) WO202318541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5413A1 (zh) * 2022-04-02 2023-10-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7904A (zh) * 2013-05-18 2013-09-11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振膜扬声器模组
CN109040920A (zh) * 2018-07-26 2018-12-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发声结构及终端
CN109218927A (zh) * 2018-01-10 2019-01-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
CN111343542A (zh) * 2020-03-05 2020-06-2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111343549A (zh) * 2020-03-05 2020-06-2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216122887U (zh) * 2021-10-22 2022-03-2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268889A (zh) * 2021-12-14 2022-04-0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0201400719TA (en) * 2014-03-17 2015-10-29 Sci Wave Pte Ltd Sound and vibratio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212324354U (zh) * 2020-06-02 2021-0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3126467U (zh) * 2020-09-25 2021-05-0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单体、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3342568U (zh) * 2020-09-25 2021-06-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及移动终端
CN114866913A (zh) * 2022-04-02 2022-08-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7904A (zh) * 2013-05-18 2013-09-11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振膜扬声器模组
CN109218927A (zh) * 2018-01-10 2019-01-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
CN109040920A (zh) * 2018-07-26 2018-12-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发声结构及终端
CN111343542A (zh) * 2020-03-05 2020-06-2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111343549A (zh) * 2020-03-05 2020-06-2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216122887U (zh) * 2021-10-22 2022-03-2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268889A (zh) * 2021-12-14 2022-04-0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5413A1 (zh) * 2022-04-02 2023-10-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85413A1 (zh)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99364B (zh) 电子设备
CN109756828B (zh) 发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10917712B2 (en) Speaker and earplug earphones
CN114554369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080317255A1 (en) Audio Transducer Component
JP6313367B2 (ja) ロングストローク型スピーカ
US2023026215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1500185A (zh) 扬声器组件
CN212324354U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268889A (zh)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CN114449422B (zh)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WO2023185412A1 (zh) 发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449421B (zh)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WO2023185413A1 (zh)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14866912A (zh) 发声器件、发声模组及终端设备
KR101534629B1 (ko) 패널 가진형 스피커
CN217216874U (zh) 扬声器装置及电子设备
TW202106047A (zh) 揚聲器
CN114157939A (zh)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2278462U (zh) 音频模组和终端
CN212064357U (zh) 一种受话器及终端
CN114866915A (zh)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11343552A (zh) 一种受话器及终端
CN217010936U (zh) 电子设备
CN112019984A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