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66631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66631B
CN114866631B CN202210344617.XA CN202210344617A CN114866631B CN 114866631 B CN114866631 B CN 114866631B CN 202210344617 A CN202210344617 A CN 202210344617A CN 114866631 B CN114866631 B CN 1148666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generating unit
sound generating
cavity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446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66631A (zh
Inventor
蔡晓东
刘松
郎贤忠
张成飞
刘春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34461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666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66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666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666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666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H04R9/027Air gaps using a magnetic flu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04M1/035Improving 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housing, e.g. ribs, walls, resonating chambers or cav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机壳和发声模组。机壳内设有安装腔;发声模组设于安装腔内,发声模组包括发声单体,发声单体包括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呈背对设置,第一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二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第一发声单元具有第一后腔,第二发声单元具有第二后腔,第二后腔和第一后腔呈隔离设置;其中,第一后腔连通于安装腔,发声模组还形成有扩容腔,扩容腔连通于第二后腔,并与第一后腔呈隔离设置;机壳对应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分别设有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避免电子设备在发声过程中产生震感,同时还可以保证发声效果。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换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使得相关技术中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在其处于扬声器外放模式时具有较好的立体声效果,以及在其处于听筒通话模式时具有较好的隐私保护效果。通常会在电子产品的音频系统中直接使用一个双面发声的单体,以便发出两个相位相同声波进行叠加增强来起到提高扬声器外放模式时的立体声效果,或者基于声偶极子效应来发出两个相位相反的声波进行抵消衰减来起到提高听筒通话模式时的隐私保护效果。
然而,在使用上述的方案时,会存在较大的缺陷。具体而言,双面发声的单体中的两套振动系统通常设置为共用一个声学后腔,并与电子设备的机壳的内部空间直接连通。此时,在该双面发声的单体中的两套振动系统在进行大振幅振动时,会产生较大的气流冲击并冲击电子设备的机壳,进而导致机壳的震感较为明显而影响使用体验。另外,由于两套振动系统共用了一个声学后腔,使得各自在进行工作时,气流在共用的声学后腔内流动时会相互干扰影响,如此也影响了各个振动系统的振动状态而造成非线性失真升高和摇摆振动异音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影响了最终的发声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旨在避免电子设备在发声过程中产生震感,同时保证电子设备的发声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电子设备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安装腔;和
发声模组,所述发声模组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发声模组包括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包括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呈背对设置,且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一投影面上,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具有第一后腔,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具有第二后腔,所述第二后腔和所述第一后腔呈隔离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后腔连通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发声模组还形成有扩容腔,所述扩容腔连通于所述第二后腔,并与所述第一后腔呈隔离设置;所述机壳对应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分别设有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音孔和所述第二出音孔分别设于所述机壳呈相邻设置或者呈背对设置的两个表面。
可选地,定义所述机壳具有呈背对设置的显示面和后背面,以及连接于所述显示面和所述后背面之间的侧表面;
所述第一出音孔设于所述显示面;或者,所述第一出音孔设于所述显示面与所述侧表面衔接的位置;
所述第二出音孔设于所述侧表面;或者,所述第二出音孔设于所述后背面与所述侧表面衔接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或所述第二发声单元与所述机壳之间设有所述缓冲垫。
可选地,所述发声单体还包括磁路系统,第一发声单元包括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设于所述磁路系统和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振膜之间,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振膜、所述磁路系统以及所述第一架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后腔;
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包括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设于所述磁路系统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振膜之间,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振膜、所述磁路系统和所述第二架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后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架体设有侧向贯通的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后腔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于所述安装腔。
可选地,所述发声模组还包括固定外壳,所述发声单体设于所述固定外壳内,所述固定外壳和所述发声单体围合形成所述扩容腔,第一连通孔与所述扩容腔相隔离。
可选地,所述磁路系统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所述扩容腔和所述第二后腔。
可选地,所述磁路系统包括:
导磁组件,所述导磁组件包括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所述第一导磁板和所述第二导磁板呈相对间隔设置;和
磁铁组件,所述磁铁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导磁板和所述第二导磁板之间,所述磁铁组件包括内部磁铁、中部磁铁以及外部磁铁,所述中部磁铁环绕于所述内部磁铁的外侧,并和所述内部磁铁呈间隔设置而围合形成第一磁间隙,所述外部磁铁环绕于所述中部磁铁的外侧,并和所述中部磁铁呈间隔设置而围合形成第二磁间隙;
所述中部磁铁为闭合环状结构,所述第一磁间隙和所述第二磁间隙相间隔,所述外部磁铁开设有所述第一连通孔,以使所述扩容腔通过所述第二磁间隙连通于所述第二后腔;
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音圈插入所述第一磁间隙内,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音圈插入所述第二磁间隙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磁板在对应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位置设有第三连通孔,所述第三连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二连通孔和所述扩容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所述第一架体穿过所述固定外壳而延伸至所述固定外壳的外部空间,第一架体在对应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振膜的位置设有第一出声通道,所述第一出音孔对应连通于所述第一出声通道;
所述固定外壳在对应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振膜的位置设有第二出声通道,所述第二出音孔对应连通于所述第二出声通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使用时,由于发声模组中的第一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小,使得该第一发声单元可以发出相对较小的声音,之后第一出音孔传出,从而使得该电子设备通过该第一发声单元可以进行听筒通话的工作模式。而第二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大,使得该第二发声单元可以发出相对较大的声音,之后第一出音孔传出,从而使得电子设备通过该第二发声单元可以进行扬声器外放的工作模式。因此,本方案中的电子设备可以具有扬声功能和受话功能的双重功能,从而有利于增强电子设备的使用功能而提高使用的便利性。而且,在此基础之上,当电子设备进行扬声器外放的工作模式时,电子设备可以控制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发出相同相位的声波。此时,第一发声单元发出的声波和第二发声单元发出的声波可以进行叠加而起到增强作用,从而有利于增强电子设备在扬声器外放模式时具有较好的立体声效果。当电子设备进行听筒通话的工作模式时,电子设备可以控制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发出相反相位的声波。此时,基于声偶极子效应原理,该两种相位相反的声波可以进行抵消而起到衰减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听筒通话模式时的隐私保护效果。
并且,本方案中的电子设备还将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小的第一发声单元的第一后腔连通于机壳的安装腔,而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大的第二发声单元的第二后腔连通于发声模组自身上设置的扩容腔。如此使得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在进行工作时,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大的第二发声单元所带动的气流振动不会传递至机壳的安装腔内,仅会流动至发声模组自身上所设置的扩容腔内,也就使得仅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小的第一发声单元所带动的气流会在机壳的安装腔内造成冲撞。此时,由于第一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小,使其所能够带动的气流振动幅度相对较小,进而使得该第一发声单元所带动的气流振动传递至机壳的安装腔内时,对机壳所造成的冲撞幅度也就非常小,也就避免了电子设备的机壳产生震感而导致影响使用体验的可能。而且,如此设置的第一发声单元的第一后腔和第二发声单元的第二后腔还不会相连通,也即两者呈隔离设置。此时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在工作时,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内的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扰影响,保证了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各自均能正常稳定的工作,能够避免影响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各自的振动状态而造成非线性失真升高和摇摆振动异音等一系列问题发生的可能,从而保证了电子设备的发声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一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子设备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电子设备的顶部视角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电子设备的前部视角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发声模组一实施例一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发声模组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发声模组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5,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100,该电子设备100具体可以为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能够进行发声的电子设备10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100包括机壳10和发声模组30,机壳10内设有安装腔11;发声模组30设于安装腔11内,发声模组30包括发声单体31,发声单体31包括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呈背对设置,且在平行于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的一投影面上,第一发声单元311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二发声单元318的正投影面积,第一发声单元311具有第一后腔312,第二发声单元318具有第二后腔319,第二后腔319和第一后腔312呈隔离设置;其中,第一后腔312连通于安装腔11,发声模组30还形成有扩容腔33,扩容腔33连通于第二后腔319,并与第一后腔312呈隔离设置;机壳10对应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分别设有第一出音孔12和第二出音孔1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机壳10可以用于形成安装腔11,以对发声模组30和电子设备100的其他零部件(例如:电池模块和主控板等)进行容置,从而便于将该电子设备100的各个零部件组装形成一个整体。同时,通过该机壳10也可以对位于容置腔内发声模组30和其他零部件等起到隔离保护作用。发声模组30的发声单体31中的第一发声单元311进而第二发声单元318均可以用于进行发声,具体而言;请参考图5,发声单体31还可以包括有磁路系统324,该磁路系统324背对的两侧可以分别形成第一磁间隙325和第二磁间隙326。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可以共用一个磁路系统324,以便减少磁路系统324的磁铁使用数量而简化结构,从而有利于提高成型加工的便利性。同时,也可以使得因为减少了共用一个磁路324而使得发声模组30的厚度可以大幅度的降低,从而有利于提高该发声模组30在机壳10内有限的安装空间内进行较为方便的安装。其中,该第一发声单元311可以包括有第一振膜313和第一音圈314,该第一振膜313可以和磁路系统324形成有第一磁间隙325的一侧围合形成第一后腔312;第一音圈314则容置于该第一后腔312内,且第一音圈31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振膜313,相对的另一端可以插入到第一磁间隙325内。如此通过第一磁间隙325可以为第一音圈314提供固定磁场,之后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音圈314在进行通电后在第一磁间隙325处的固定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可以带动第一音圈314沿其轴向振动。而第一音圈314又是固定在第一振膜313上的,也就使得该第一振膜313会跟随第一音圈314振动而实现第一发声单元311的振动发声。同样的,第二发声单元318也可以包括有第二振膜320和第二音圈321,该第二振膜320可以和磁路系统324形成有第二磁间隙326的一侧围合形成第二后腔319;第二音圈321则容置于该第二后腔319内,且第二音圈32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振膜320,相对的另一端可以插入到第二磁间隙326内。如此通过第二磁间隙326可以为第二音圈321提供固定磁场,之后第二发声单元318的第二音圈321在进行通电后在第二磁间隙326处的固定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可以带动第二音圈321沿其轴向振动。而第二音圈321又是固定在第二振膜320上的,也就使得该第二振膜320会跟随第二音圈321振动而实现第二发声单元318的振动发声。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独立的磁路系统324来分别形成第一磁间隙325和第二磁间隙326也是可以的。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机壳10上对应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设置第一出音孔12和第二出音孔14,是指:第一出音孔12可以和第一发声单元311连通,以便第一发声单元311发出的声音可以经第一出音孔12传出至电子设备100的机壳10的外部空间来供用户听取。也就是说,第一出音孔12和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振膜313可以是呈正对设置,当然也可以是呈错位设置,保证第一发声单元311发出的声音能够经该第一出音孔12传出即可。同样的,第二出音孔14可以和第二发声单元318相连通,以便第二发声单元318发出的声音可以经第二出音孔14传出至电子设备100的机壳10的外部空间来供用户听取。也就是说,第二出音孔14和第二发声单元318的第二振膜320可以是呈正对设置,当然也可以是呈错位设置,保证第二发声单元318发出的声音能够经该第二出音孔14传出即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100在使用时,由于发声模组30中的第一发声单元311的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小,使得该第一发声单元311可以发出相对较小的声音,之后第一出音孔12传出,从而使得该电子设备100通过该第一发声单元311可以进行听筒通话的工作模式。而第二发声单元318的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大,使得该第二发声单元318可以发出相对较大的声音,之后第一出音孔12传出,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0通过该第二发声单元318可以进行扬声器外放的工作模式。因此,本方案中的电子设备100可以具有扬声功能和受话功能的双重功能,从而有利于增强电子设备100的使用功能而提高使用的便利性。而且,在此基础之上,当电子设备100进行扬声器外放的工作模式时,电子设备100可以控制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发出相同相位的声波。此时,第一发声单元311发出的声波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发出的声波可以进行叠加而起到增强作用,从而有利于增强电子设备100在扬声器外放模式时具有较好的立体声效果。当电子设备100进行听筒通话的工作模式时,电子设备100可以控制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发出相反相位的声波。此时,基于声偶极子效应原理,该两种相位相反的声波可以进行抵消而起到衰减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听筒通话模式时的隐私保护效果。
并且,本方案中的电子设备100还将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小的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后腔312连通于机壳10的安装腔11,而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大的第二发声单元318的第二后腔319连通于发声模组30自身上设置的扩容腔33。如此使得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在进行工作时,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大的第二发声单元318所带动的气流振动不会传递至机壳10的安装腔11内,仅会流动至发声模组30自身上所设置的扩容腔33内,也就使得仅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小的第一发声单元311所带动的气流会在机壳10的安装腔11内造成冲撞。此时,由于第一发声单元311的正投影面积相对较小,使其所能够带动的气流振动幅度相对较小,进而使得该第一发声单元311所带动的气流振动传递至机壳10的安装腔11内时,对机壳10所造成的冲撞幅度也就非常小,也就避免了电子设备100的机壳10产生震感而导致影响使用体验的可能。而且,如此设置的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后腔312和第二发声单元318的第二后腔319还不会相连通,也即两者呈隔离设置。此时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在工作时,第一后腔312和第二后腔319内的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扰影响,保证了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各自均能正常稳定的工作,能够避免影响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各自的振动状态而造成非线性失真升高和摇摆振动异音等一系列问题发生的可能,从而保证了电子设备100的发声效果。
进一步地,对于第二后腔319与扩容腔33相隔离的理解需要解释如下:本申请所指的第二后腔319与扩容腔33相隔高是指发声模组100自身结构中不存在直接连通第二后腔319和扩容腔33的连通结构。通常,扩容腔33上可以设置用于均压的泄压孔(或者均压孔,或者泄露孔),泄压孔可以将扩容腔33内的部分气流导入外界/电子设备,而第二后腔319的气流也会直接导入外界/电子设备,但此时的泄压孔并非连通第二后腔319与扩容腔33的连通结构,理由如下:1、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两套振动系统均与后腔连通时,造成的气流千扰问题,这种通过泄压孔连通的方案,显然不存在气流干扰的问题,不属于本申请背景技术部分所提到的两套振动系统均与后腔连通的方案,而属于本申请改进后第二后腔319与扩容腔33相隔离的方案;2、后腔泄压孔的作用为均压,用于实现扩容腔33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的微连通,为了不影响听音灵敏度,需要在均压孔处粘结阻尼网布以提供一定声阻;而本中请第一架体315上的第一连通孔316(该第一连通孔316用于连通第二后腔319和电子设备100的机壳10的安装腔11)需要实现第二后腔319和外界气流的顺畅连通,不需要设置阻尼网布;可见均压孔和本申请第一连通孔316本身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孔12和第二出音孔14分别设于机壳10呈相邻设置或者呈背对设置的两个表面。
可以理解,将第一出音孔12和第二出音孔14分别设置机壳10的相邻的或者背对的两个表面,可以使得该第一出音孔12和第二出音孔14相较为靠近。如此在电子设备100在进行扬声外放工作模式和听筒通话工作模式时,第一发声单元311所发出的声波在由第一出音孔12传出时可以和第二发声单元318所发出的声波在由第二出音孔14传出时较为靠近。此时可以便于扬声外放模式中的两种相位相同的声波有效的进行叠加而起到更好的增强发声强度的作用,以及听筒通话工作模式中的两种相位相反的声波基于声偶极子效应原理来有效的进行抵消而起到更高的衰减作用。而且,如此设置的第一出音孔12和第二吃音孔也可以具有不同的朝向,进而在进行扬声外放的工作模式中,可以形成较好的立体声环绕效果。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孔12和第二出音孔14也可以是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机壳10的同一表面上。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机壳10具有呈背对设置的显示面16和后背面17,以及连接于显示面16和后背面17之间的侧表面18;第一出音孔12设于显示面16,或者,第一出音孔12设于显示面16与侧表面18衔接的位置。第二出音孔14设于侧表面18;或者,第二出音孔14设于后背面17与侧表面18衔接的位置。
可以理解,由于电子设备100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其使用功能,通常会在电子设备100的机壳10上设置显示屏幕,此时该机壳10上设置有显示屏幕的一侧机壳10显示面16。由于该显示面16的设置,使得该机壳10的显示面16在电子设备100被用户握持正常使用时也是处于朝向用户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显示面16形成了机壳10的操作正面。因此,将第一出音孔12设置在显示面16,或者是显示面16与侧表面18衔接的位置,均可以使得用户正常握持电子设备100并在机壳10的显示面16上进行操作接听后,无需调整对电子设备100的握持方式,即可直接快速的将握持的电子设备100靠近用户的耳部来接听第一出音孔12的发声,从而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而将第二出音仅设置在侧表面18,或者是后背面17与侧表面18衔接的位置,则可以保证该第二出音孔14和第一出音孔12较为靠近设置,以便分别从第一出音孔12和第二出音孔14传出的两声波可以进行较好的耦合增强或者是发生声偶极子效应。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一出音孔12和第二出音孔14在传出的两声波发生声偶极子效应后,可以在电子设备100的周向上均匀的保证隐私保护效果,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定义一平行于显示面16和后背面17的投影面,第一出音孔12的中心线在投影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出音孔14的中心线在投影面上的投影位于同一直线上。此时,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出音孔12由多个第一子孔体13组合形成,第二出音孔14由多个第二子孔体15组合形成时,第一出音孔12的中心线可以说是该多个第一子孔体13围合形成的出声区域的中心线,同样的,第二出音孔14的中心线可以说是该多个第二子孔体15围合形成的出声区域的中心线。
请参考图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缓冲垫50,第一发声单元311和/或第二发声单元318与机壳10之间设有缓冲垫50。
可以理解,通过在第一发声单元311和机壳10之间设置缓冲垫50,可以使得第一发声单元311和机壳10两者之间连接处之间较为密封。此时,可以使得第一发声单元311所发出的声波有效的传递至机壳10第一出音孔12处,避免第一发声单元311所发出声波通过第一发声单元311和机壳10连接处的间隙传递到机壳10内的其他位置。也即,如此设置能够减少第一发声单元311所发出的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声损,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出音孔12的出声效果。而且,通过该缓冲垫50还可以使得第一发声单元311和机壳10两者之间为柔性抵接,能够降低两者发生过渡抵压而导致第一发声单元311发生损坏的可能,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发声单元311的使用寿命。同样的,通过在第二发声单元318和机壳10之间设置缓冲垫50,可以使得第二发声单元318和机壳10之间两者之间连接处之间较为密封。此时,可以使得第二发声单元318所发出的声波有效的传递至机壳10第二出音孔14处,避免第二发声单元318所发出声波通过第二发声单元318和机壳10连接处的间隙传递到机壳10内的其他位置。也即,如此设置能够减少第二发声单元318所发出的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声损,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二出音孔14的出声效果。而且,通过该缓冲垫50还可以使得第二发声单元318和机壳10两者之间为柔性抵接,能够降低两者发生过渡抵压而导致第二发声单元318发生损坏的可能,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二发声单元318的使用寿命。
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声单元311包括第一架体315,第一架体315设于磁路系统324和第一发声单元311的振膜之间,第一发声单元311的振膜、磁路系统324以及第一架体315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后腔312;第二发声单元318包括第二架体323,第二架体323设于磁路系统324和第二发声单元318的振膜之间,第二发声单元318的振膜、磁路系统324和第二架体323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后腔319。
可以理解,第一架体315的设置可以用于提供安装位,以便于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振膜313在第一架体315上的固定。并且,通过将第一振膜313固定在第一架体315上,也便于第一振膜313具可以以具有一定张力的展开状态来进行安装,之后在被第一音圈314带动过程中可以均匀且稳定的进行振动发声。而且,此时也可以使得第一振膜313和磁路系统324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以便使得第一振膜313、第一架体315以及磁路系统324所围合形成第一后腔312具有一体的容积,进而能够避免因为第一后腔312的容积过小而造成空气阻力较大,导致影响第一振膜313振动的顺畅性而影响发声效果。同样的,第二架体323的设置也可以用于提供安装位,以便于第二发声单元318的第二振膜320在第二架体323上的固定。并且,通过将第二振膜320固定在第二架体323上,也便于第二振膜320具可以以具有一定张力的展开状态来进行安装,之后在被第二音圈321带动过程中可以均匀且稳定的振动发声。而且,此时也可以使得第二振膜320和磁路系统324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以便使得第二振膜320、第二架体323以及磁路系统324所围合形成第二后腔319具有一体的容积,进而能够避免因为第二后腔319的容积过小而造成空气阻力较大,导致影响第二振膜320振动的顺畅性而影响发声效果。其中,第一架体315和第二架体323可以均呈环形状结构,当然也可以是呈一端为开口的罩盖状结构,本申请对第一架体315和第二架体323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保证第一振膜313、第一架体315以及磁路系统324能够围合形成第一后腔312,第二振膜320、第二架体323以及磁路系统324可以围合形成第二后腔319即可。
请结合参考图1、图5以及图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架体315设有侧向贯通的第一连通孔316,第一后腔312通过第一连通孔316连通于安装腔11。
可以理解,由于在发声模组30安装于电子设备100的机壳10内时,通常是具有第一发声单元311的一侧和具有第二发声单元318的一侧被机壳10的两相对内壁所抵接夹持。因此,在第一架体315上开设侧向导通的第一连通孔316用于连通第一后腔312和机壳10的安装腔11,能够避免该第一连通孔316被机壳10的朝向第一发声单元311的内壁遮挡,也即降低了第一连通孔316发生阻塞的可能。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架体315也可以是开设有正向贯通的的第一连通孔316,此时需要对其设置好相应的避让结构。
请结合参考图5和图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发声模组30还包括固定外壳35,发声单体31设于固定外壳35内,固定外壳35和发声单体31围合形成扩容腔33,第一连通孔316与扩容腔33相隔离。
可以理解,通过固定外壳35可以用于安装固定发声单体31一整体,之后便于一次性的安装于机壳10内而有利于提高安装的便利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该固定外壳35对发声单体31起到一定的隔离保护作用,从而有利于降低发声单体31受到外物的损坏的可能而提高发声单体31的使用寿命。而最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该固定外壳35和发声单体31共同围合形成扩容腔33,使得无需在发声单体31的内部进行开设空间来形成该扩容腔33,仅需要将该发声单体31安装到固定外壳35内,即可通过该固定外壳35的部分内壁和发声单体31的部分外壁直接配合形成即可,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扩容腔33形成的便利性。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发声单体31设置的相对较大时,在该发声单体31内形成扩容腔33也是可以的。
请结合参考图5和图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324设有第二连通孔339,第二连通孔339连通扩容腔33和第二后腔319。
可以理解,在磁路系统324上开设连通扩容腔33和第二后腔319的第二连通孔339,而磁路系统324又是和第二发声单元318的第二振膜320相对设置的,进而使得该第二后腔319内气流在被第二振膜320带动而出现流动时可以和第二振膜320的振动方向相同。具体而言,第二后腔319内的气流在被第二振膜320压缩时可以顺着第二振膜320的振动方向较为顺畅的朝向磁路系统324运动,并由通过第二连通孔339进入到扩容腔33内。而在第二后腔319内的气流在被第二振膜320扩充时,扩容腔33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连通孔339顺着第二振膜320的振动方向而较为顺畅的进入到内。也即,扩容腔33通过在磁路系统324上开设第二连通孔339来连通扩容腔33和第二后腔319,有利于提高气流在第二后腔319和扩容腔33之间流动的顺畅性,进而保证第二振膜320的振动性能。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架体323开设有侧向导通第二后腔319和扩容腔33的连通孔。
请结合参考图5、图6以及图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324包括导磁组件327和磁铁组件335,导磁组件327包括第一导磁板328和第二导磁板332,第一导磁板328和第二导磁板332呈相对间隔设置;磁铁组件335设于第一导磁板328和第二导磁板332之间,磁铁组件335包括内部磁铁336、中部磁铁337以及外部磁铁338,中部磁铁337环绕于内部磁铁336的外侧,并和内部磁铁336呈间隔设置而围合形成第一磁间隙325,外部磁铁338环绕于中部磁铁337的外侧,并和中部磁铁337呈间隔设置而围合形成第二磁间隙326;中部磁铁337为闭合环状结构,第一磁间隙325和第二磁间隙326相间隔,外部磁铁338开设有第二连通孔339,以使扩容腔33通过第二磁间隙326连通于第二后腔319;第一发声单元311的音圈插入第一磁间隙325内,第二发声单元318的音圈插入第二磁间隙326内。
可以理解,通过磁铁组件335中内部磁铁336和中部磁铁337可以围合形成第一磁间隙325,而通过外部磁铁338和中部磁铁337可以围合形成第二磁间隙326。此时,第一磁间隙325和第二磁间隙326实现的对中部磁铁337的共用,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对磁路系统324的共用程度,以便大幅度的简化发声模组30的结构。而且,此时的第一磁性和第二磁间隙326也可以说是在磁路系统324的厚度方向(也就是第一导磁板328和第二导磁板332相背离和面向的方向)上呈嵌套模式设置,因而能够最大程度的缩小第一磁间隙325和第二磁间隙326整体在磁路系统324的厚度方向上对空间的占用,从而有利于大幅度的缩小发声模组30的整体厚度,以便后续可以更加方便的安装在电子设备100机壳10中有限的安装空间内。其中,内部磁铁336可以为方形、圆形或者跑道型等,以使其形状相对较为规则而便于加工成型。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等。也就是说,本申请对内部磁铁336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具体的可以根据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音圈314的形状来进行适应性的设置,以便对第一音圈314较好的适配容置。中部磁铁337可以为封闭的环形结构,以便直接实现对第一磁间隙325和第二磁间隙326的隔离阻断。而且,此时该中部磁铁337为一个整体的零部件,也可以便于一次性的完成安装而提高安装的便利性。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该中部磁铁337也可以为多个间隔设置的磁条结构。此时,在该相邻的两个磁条之间设置填充件来保证第一磁间隙325和第二磁间隙326能够相隔离也是可以的。外部磁铁338则因无需对第一磁间隙325和第二磁间隙326起到隔离作用,使得该外部磁铁338可以为封闭的环形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多个间隔设置的磁条结构。并且,由于外部磁铁338的内侧为与第一后腔312相连通的第二磁间隙326,而外侧则为扩容腔33。使得直接在该外部磁铁338上开设第一连通孔316,可以较为快捷的连通位于第二后腔319和扩容腔33,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连通孔316开设的便利性。为了使得该第一连通孔316可以更加方便的形成,外部磁铁338可以为多个间隔设置的磁条组成,此时在将外部磁铁338安装完成后,相邻的两个磁条之间的间隙即可直接围合第一连通孔316。并且,为了便于磁条的安装以及第一连通孔316在周向上的均匀导通,磁条可以设置有四个,并分别设置在磁路系统324的四侧。此时,每相邻的两个磁条之间所围合形成的第一连通孔316即可以说是设置在磁路系统324的四个边角区。另外,导磁组件327中的第一导磁板328和第二导磁板332可以用于夹持固定磁铁组件335,以便内部磁铁336、中部磁铁337以及外部磁铁338可以较为方便的组装在一起。同时,通过该第一导磁板328和第二导磁板332还可以增强磁力性能,从而有利于提高磁路系统324对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的驱动性能而保证第一发声单元311和第二发声单元318的声学性能。其中,第一导磁板328可以叠设在内部磁铁336、中部磁铁337以及外部磁铁338的面向第一发声单元311的表面。而且,该第一导磁板328可以包括第一内导磁板329和第一外导磁板330,此时该第一内导磁板329叠设在内部磁铁336上,而第一外导磁板330叠设在中部磁铁337和外部磁铁338上,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音圈314可以穿过第一内导磁板329和第一外导磁板330之间的间隔而插入到第一磁间隙325内。因此,第一导磁板328可以为第一内导磁板329和第一外导磁板330两个独立的部件组成,如此使得该第一内导磁板329和第一外导磁板330在制造时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也即,第一内导磁板329和第一外导磁板330可以分开独立制造,在材质选择上和加工工艺上均可以独立进行适应性的选择。而第二导磁板332可以叠设在内部磁铁336、中部磁铁337以及外部磁铁338的面向第二发声单元318的表面。而且,该第二导磁板332可以包括第二内导磁板333和第二外导磁板334,此时该第二内导磁板333叠设在内部磁铁336和中部磁铁337上,而第二外导磁板334叠设在外部磁铁338上,第二发声单元318的第二音圈321可以穿过第二内导磁板333和第二外导磁板334之间的间隔而插入到第二磁间隙326内。因此,第二导磁板332可以为第二内导磁板333和第二外导磁板334两个独立的部件组成,如此使得该第二内导磁板333和第二外导磁板334在制造时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也即,第二内导磁板333和第二外导磁板334可以分开独立制造,在材质选择上和加工工艺上均可以独立进行适应性的选择。进一步地,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架体315可以结合在第一导磁板328背离第二导磁板332的一侧,此时由于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振膜313、第一架体315以及磁路系统324的第一导磁板328来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后腔312。而且,该第一架体315和第一导磁板328可以为一体结构设置,当然也可以为分开的两个独立的部件。第二发声单元318的第二架体323则可以结合在第二导磁板332背离第一导磁板328的一侧,此时由于第二发声单元318的第二振膜320、第二架体323以及磁路系统324的第二导磁板332来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后腔319。
请结合参考图5、图6以及图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磁板328在对应第二连通孔339的位置设有第三连通孔331,第三连通孔331连通于第二连通孔339和扩容腔33。
可以理解,第三连通孔331的设置,使得该磁路系统324在侧向连通扩容腔33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地在正向上(可以说是面向第一发声单元311的一侧)连通扩容腔33。也即,增加了第二后腔319和扩容腔33之间的连通路径,从而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提高气流在第二后腔319和扩容腔33之间的流动的顺畅,以便扩容腔33有效的对第二后腔319起到扩容作用。
请结合参考图5、图6以及图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324还包括网罩340,网罩340连接于第一导磁板328,并遮盖第二连通孔339和第三连通孔331。
可以理解,通过网罩340可以对第二连通孔339和第三连通孔331进行遮盖,方便隔绝扩容腔33中灌装的扩容颗粒物,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二发声单元318的声学性能。而且,由于该网罩340的设置,也使得第二连339通孔和第三连通孔331均可以直接开设成一个面积相对较大的开孔,以减少了开孔的数量和开孔的难度而有利于提高发声模组30加工成型的便利性。
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架体315穿过固定外壳35而延伸至固定外壳35的外部空间,第一架体315在对应第一发声单元311的振膜的位置设有第一出声通道317,第一出音孔12对应连通于第一出声通道317;固定外壳35在对应第二发声单元318的振膜的位置设有第二出声通道351,第二出音孔14对应连通于第二出声通道351。
可以理解,将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架体315穿过固定外壳35外,使得第一架体315上的第一连通孔316可以直接连通于固定外壳35的外部空间,也就是机壳10的安装腔11,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后腔312和机壳10的安装腔11连通的便利性。
请参考图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定义固定外壳35被第一发声单元311的第一架体315穿过的表面为第一表面357,固定外壳35还具有与第一表面357呈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358,以及连接第一表面357和第二表面358的侧周表面359,第二出声通道351的出口贯穿侧周表面359。
可以理解,将设有第一出声通道317的第一架体315贯穿第一表面357,也可以说是第一出声通道317的出口贯穿第一表面357,第二出声通道351的出口设置在侧周表面359,此时,发声模组30的第一出声通道317的出口和第二出声通道351的出口朝向可以分别与电子设备100设置在机壳10所设置的第一出音孔12和第二出音孔14的朝向相适配对应,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100的机壳10上的第一出音孔12与第一出声通道317、第二出音孔14和第二出声通道351相连通的便利性。进一步地,第二出声通道351在出声方向上可以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段353和第二通道段355,第一通道段353和第一出声通道317的出声方向相反,第二通道段355的出声方向和第一通道段353的出声方向呈夹角设置,且第二通道段355贯穿固定外壳35的侧周表面359。如此可以使得该第一出声通道317和第二出声通道351的结构均相对较为简单。此时,第一架体315在第一出声通道317的出口处和机壳10之间可以设有缓冲段,以起到密封作用而防止漏声,同时避免该处硬性挤压而造成损坏。而固定外壳35可以在第二出声通道351的第二通道段355的出口位置和机壳10之间设置有缓冲垫50,以起到密封作用而防止漏声。进一步地,该固定外壳35还可以在正对第二出声通道351的第一通道段353的外壁面也可以设有缓冲垫50,以便避免在该第二通道段355的气流在流出对固定外壳35的冲撞传递至机壳10上。同时,如此设置也可以避免该处硬性挤压而造成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安装腔;和
发声模组,所述发声模组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发声模组包括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包括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呈背对设置,且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一投影面上,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具有第一后腔,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具有第二后腔,所述第二后腔和所述第一后腔呈隔离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后腔连通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发声模组还形成有扩容腔,所述扩容腔连通于所述第二后腔,并与所述第一后腔呈隔离设置;所述机壳对应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分别设有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音孔和所述第二出音孔分别设于所述机壳呈相邻设置或者呈背对设置的两个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机壳具有呈背对设置的显示面和后背面,以及连接于所述显示面和所述后背面之间的侧表面;
所述第一出音孔设于所述显示面;或者,所述第一出音孔设于所述显示面与所述侧表面衔接的位置;
所述第二出音孔设于所述侧表面;或者,所述第二出音孔设于所述后背面与所述侧表面衔接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或所述第二发声单元与所述机壳之间设有所述缓冲垫。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体还包括磁路系统,第一发声单元包括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设于所述磁路系统和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振膜之间,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振膜、所述磁路系统以及所述第一架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后腔;
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包括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设于所述磁路系统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振膜之间,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振膜、所述磁路系统和所述第二架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后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设有侧向贯通的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后腔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于所述安装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模组还包括固定外壳,所述发声单体设于所述固定外壳内,所述固定外壳和所述发声单体围合形成所述扩容腔,第一连通孔与所述扩容腔相隔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所述扩容腔和所述第二后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包括:
导磁组件,所述导磁组件包括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所述第一导磁板和所述第二导磁板呈相对间隔设置;和
磁铁组件,所述磁铁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导磁板和所述第二导磁板之间,所述磁铁组件包括内部磁铁、中部磁铁以及外部磁铁,所述中部磁铁环绕于所述内部磁铁的外侧,并和所述内部磁铁呈间隔设置而围合形成第一磁间隙,所述外部磁铁环绕于所述中部磁铁的外侧,并和所述中部磁铁呈间隔设置而围合形成第二磁间隙;
所述中部磁铁为闭合环状结构,所述第一磁间隙和所述第二磁间隙相间隔,所述外部磁铁开设有所述第二连通孔,以使所述扩容腔通过所述第二磁间隙连通于所述第二后腔;
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音圈插入所述第一磁间隙内,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音圈插入所述第二磁间隙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板在对应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位置设有第三连通孔,所述第三连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二连通孔和所述扩容腔。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所述第一架体穿过所述固定外壳而延伸至所述固定外壳的外部空间,第一架体在对应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振膜的位置设有第一出声通道,所述第一出音孔对应连通于所述第一出声通道;
所述固定外壳在对应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振膜的位置设有第二出声通道,所述第二出音孔对应连通于所述第二出声通道。
CN202210344617.XA 2022-04-02 2022-04-02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8666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4617.XA CN114866631B (zh) 2022-04-02 2022-04-02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4617.XA CN114866631B (zh) 2022-04-02 2022-04-02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66631A CN114866631A (zh) 2022-08-05
CN114866631B true CN114866631B (zh) 2024-05-31

Family

ID=82628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44617.XA Active CN114866631B (zh) 2022-04-02 2022-04-02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666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60307B (zh) * 2022-08-29 2024-07-23 湖北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发声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59003A (ja) * 2007-04-06 2008-10-23 Audio Technica Corp ダイナミックマイクロホン用振動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ダイナミックマイクロホン
CN109040920A (zh) * 2018-07-26 2018-12-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发声结构及终端
CN109218928A (zh) * 2018-01-10 2019-01-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
CN111343549A (zh) * 2020-03-05 2020-06-2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111935592A (zh) * 2020-09-21 2020-11-1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模组
CN112398989A (zh) * 2020-10-30 2021-02-2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CN213213848U (zh) * 2020-08-27 2021-05-1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113099364A (zh) * 2021-03-31 2021-07-0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5420354U (zh) * 2021-05-27 2022-01-04 益阳市信维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4268889A (zh) * 2021-12-14 2022-04-0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59003A (ja) * 2007-04-06 2008-10-23 Audio Technica Corp ダイナミックマイクロホン用振動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ダイナミックマイクロホン
CN109218928A (zh) * 2018-01-10 2019-01-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
CN109040920A (zh) * 2018-07-26 2018-12-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发声结构及终端
CN111343549A (zh) * 2020-03-05 2020-06-2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213213848U (zh) * 2020-08-27 2021-05-1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111935592A (zh) * 2020-09-21 2020-11-1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模组
CN112398989A (zh) * 2020-10-30 2021-02-2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13099364A (zh) * 2021-03-31 2021-07-0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5420354U (zh) * 2021-05-27 2022-01-04 益阳市信维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4268889A (zh) * 2021-12-14 2022-04-0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66631A (zh) 2022-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99364B (zh) 电子设备
US10567858B2 (en) Loudspeaker modul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4554369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0596240C (zh) 扬声器、扬声器组件以及使用它的电子设备
KR100958470B1 (ko) 오디오 트랜스듀서 컴포넌트
EP3057293B1 (en) An apparatus for use in portable devices
CN112272250B (zh)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9040926B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WO2023185412A1 (zh) 发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7010912U (zh) 电子设备
KR20140016090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스피커 모듈
JP6655786B2 (ja) コードレス電話機
CN114866631B (zh) 电子设备
CN210725317U (zh) 矩形的微型扬声器及音响设备
CN212278462U (zh) 音频模组和终端
CN212064357U (zh) 一种受话器及终端
CN108650603A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CN219068347U (zh) 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4938405B (zh) 声学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4679508B (zh) 声学装置及移动终端
JP2019121896A (ja) 首掛け型スピーカー装置
JP2003158787A (ja) スピー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スピーカ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114866912A (zh) 发声器件、发声模组及终端设备
CN221670040U (zh) 扬声器组件和耳机
CN114866915B (zh) 发声模组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