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51783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51783A
CN114851783A CN202111581312.2A CN202111581312A CN114851783A CN 114851783 A CN114851783 A CN 114851783A CN 202111581312 A CN202111581312 A CN 202111581312A CN 114851783 A CN114851783 A CN 114851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s
tire
groove
main groov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813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木俊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51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517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86Width of the sipe being different from sipe to si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湿路抓地性能、干路抓地性能、控制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综合地优越的轮胎。轮胎的胎面具有:位于比轮胎的赤道面(CL)靠背侧的位置并沿着周向延伸且具有锯齿形状的第一主沟(38)、位于比赤道面(CL)靠背侧且比第一主沟(38)靠表侧的位置并沿着周向延伸且具有锯齿形状的第二主沟(40)、分别相对于轮胎的轴向向负方向倾斜并且从第一主沟(38)以及第二主沟(40)分离的多个第一横沟(48)、以及分别相对于轴向向正方向倾斜并且从第一主沟(38)以及第二主沟(40)分离的多个第二横沟(50)。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轮胎的胎面花纹的改进。
背景技术
轮胎安装于车辆。车辆在干路面以及湿路面行驶。因此,轮胎需要干路抓地性能以及湿路抓地性能。
在日本特开2020-200018公报中,公开了具有沟的配置为非对称的胎面花纹的轮胎。该胎面花纹有助于干路抓地性能以及湿路抓地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200018公报
在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面积大的胎面中,摩擦系数大。具有该胎面的轮胎的干路抓地性能优越。沟有助于湿路面的排水性。具有大量的沟的轮胎的湿路抓地性能优越。但是,具有沟的胎面的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面积小。沟阻碍干路抓地性能。干路抓地性能与湿路抓地性能相悖。
对于行驶中的轮胎而言,在胎面表面中的被施加大的负载的区域,频繁地移位。该移位引起抓地性能变动。特别是,在胎面具有沟的轮胎中,抓地性能的变动大。抓地性能的变动阻碍控制性能。
沟导致胎面刚性的不均匀。该不均匀是偏磨损的一个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路抓地性能、干路抓地性能、控制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综合地优越的轮胎。
本发明所涉及的轮胎具备具有胎面表面的胎面。该胎面具有:
第一主沟,其位于比轮胎的赤道面靠背侧的位置,并沿着周向延伸,且具有锯齿形状;
第二主沟,其位于比赤道面靠背侧并且比第一主沟靠表侧的位置,并沿着周向延伸,且具有锯齿形状;
多个第一横沟,它们分别相对于轮胎的轴向向负方向倾斜,并且从第一主沟以及第二主沟分离;以及
多个第二横沟,它们分别相对于轴向向正方向倾斜,并且从第一主沟以及第二主沟分离。
在比第一主沟靠背侧的位置,第一横沟与第二横沟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在比第二主沟靠表侧的位置,第一横沟与第二横沟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
优选为,比赤道面靠背侧的胎面表面的陆地率Pb小于比赤道面靠表侧的胎面表面的陆地率Pf。
优选为,胎面中的主沟的数量为2。
优选为,第一主沟具有分别相对于周向向负方向倾斜的多个负元素、以及分别相对于周向向正方向倾斜的多个正元素。这些负元素以及正元素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优选为,第二主沟具有分别相对于周向向负方向倾斜的多个负元素、以及分别相对于周向向正方向倾斜的多个正元素。这些负元素以及正元素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
优选为,在第一主沟中,负元素相对于周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20°以下,正元素相对于周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20°以下。优选为,在第二主沟中,负元素相对于周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20°以下,正元素相对于周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20°以下。
优选为,第二横沟位于第一主沟的负元素的背侧,第一横沟位于第一主沟的正元素的背侧。优选为,第二横沟位于第二主沟的负元素的表侧,第一横沟位于第二主沟的正元素的表侧。
优选为,第一横沟相对于轴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40°以下。优选为,第二横沟相对于轴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40°以下。
优选为,在比赤道面靠表侧的位置存在:
多个第二横沟沿着周向排列的列、以及
多个第一横沟沿着周向排列的列。
优选为,第一主沟的宽度大于第一横沟的宽度以及第二横沟的宽度。优选为,第二主沟的宽度大于第一横沟的宽度以及第二横沟的宽度。
轮胎还可以具有多个刀槽。优选为,各个刀槽被第一主沟以及第二主沟夹着。
本发明所涉及的轮胎的湿路抓地性能、干路抓地性能、控制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综合地优越。
附图说明
图1是与车辆一同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轮胎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轮胎的胎面花纹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剖切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剖切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线剖切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3的胎面花纹的第一主沟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图3的胎面花纹的第一横沟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图3的胎面花纹的第二横沟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轮胎;4…车辆;6…车身;8…车轴;10…胎面;24…胎面表面;34…背侧一半;36…表侧一半;38…第一主沟;40…第二主沟;42…第一肋条;44…第二肋条;46…第三肋条;48…第一横沟;50…第二横沟;52…刀槽;54…单元;56…倾斜部;58…倾斜部;60…负元素;62…正元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图1中,与车辆4一同表示轮胎2。车辆4具有车身6以及车轴8。轮胎2经由均未图示的车轮以及轮毂连结于车轴8。图1中的右侧是轮胎2的表侧(Face side)。该表侧也是车辆4的宽度方向外侧。图1中的左侧是轮胎2的背侧(Back side)。该背侧也是车辆4的宽度方向内侧。
图2示出了沿着图1的轮胎2的包含旋转轴的平面剖开的该轮胎2的剖面的一部分。在图2中,上下方向是轮胎2的径向,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在图2中,点划线CL表示轮胎2的赤道面。除后述的胎面花纹之外,该轮胎2的形状相对于赤道面CL为镜面对称。该点划线CL也是该轮胎2在轴向上的中心线。
该轮胎2具有:胎面10、一对胎侧12、一对胎圈14、胎体16、带束18、束带20以及内衬22。轮胎2能够具有其他的各种部件。该轮胎2是无内胎型。该轮胎2典型地安装于四轮汽车。
胎面10呈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形状。胎面10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24。胎面10的材质是交联而成的橡胶组合物。胎面10也可以具有基部和覆盖该基部的顶部。胎面10也可以具有3个以上的层。胎面10具有后文中详细说明的胎面花纹。
各个胎侧12从胎面10向径向大致内侧延伸。该胎侧12的一部分与胎面10接合。该胎侧12由耐切割性以及耐候性优越的交联橡胶构成。该胎侧12防止胎体16的损伤。
各个胎圈14位于比胎侧12靠轴向内侧的位置。该胎圈14具有芯部26和从该芯部26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三角胶28。芯部26呈环状,包含卷绕而成的非伸缩性线。线的典型的材质是钢。三角胶28向径向外侧变细。三角胶28由高硬度的交联橡胶构成。
胎体16架设于两侧的胎圈14之间,沿着胎面10以及胎侧12。胎体16具有并排排列的多个帘线与贴胶。各个帘线相对于赤道面CL所成的角度的绝对值为75°~90°。换言之,该胎体16具有径向构造。帘线由有机纤维构成。作为优选的有机纤维,例示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人造丝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以及芳纶纤维。
带束18位于胎面10的径向内侧。带束18与胎体16层叠。带束18对胎体16进行加强。带束18具有内侧层30以及外侧层32。内侧层30以及外侧层32分别具有并排排列的多个帘线与贴胶。各个帘线相对于赤道面CL倾斜。倾斜角度的通常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35°以下。内侧层30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CL的倾斜方向与外侧层32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CL的倾斜方向相反。帘线的优选的材质为钢。帘线也可以使用有机纤维。作为有机纤维,例示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人造丝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以及芳纶纤维。
束带20位于带束18的径向外侧。该束带20具有帘线与贴胶。帘线卷绕为螺旋状。该束带20具有所谓的无接缝构造。帘线实际上沿周向延伸。帘线相对于周向的角度为5°以下,进一步为2°以下。帘线由有机纤维构成。作为优选的有机纤维,例示尼龙纤维、聚酯纤维、人造丝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以及芳纶纤维。
图3是表示图1的轮胎2的胎面花纹的一部分的展开图。在图3中,上下方向是周向,左右方向是轴向。上方向也是轮胎2的行进方向(换句话说,为前侧)。在图3中,右侧是表侧,左侧是背侧。在图3中,顺时针方向是旋转的正方向。胎面表面24被赤道面CL划分为背侧一半34与表侧一半36。背侧一半34位于比赤道面CL靠背侧的位置。表侧一半36位于比赤道面CL靠表侧的位置。
该胎面花纹具有第一主沟38以及第二主沟40。第一主沟38位于比赤道面CL靠背侧的位置。第二主沟40位于比赤道面CL靠背侧的位置。第二主沟40位于比第一主沟38靠表侧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胎面花纹在比赤道面CL靠表侧的位置不具有主沟。该胎面花纹相对于赤道面CL不对称。
胎面表面24被第一主沟38以及第二主沟40划分成3个肋条。具体而言,胎面表面24具有第一肋条42、第二肋条44以及第三肋条46。第一肋条42位于第一主沟38的背侧。第二肋条44被第一主沟38与第二主沟40夹着。第三肋条46位于第二主沟40的表侧。在图3中,附图标记TW表示胎面10的宽度。
该胎面花纹具有多个第一横沟48以及多个第二横沟50。这些横沟48、50在第一肋条42以及第三肋条46每一个中分散。由这些横沟形成第一列R1、第二列R2、第三列R3以及第四列R4。第一列R1位于第一主沟38的背侧。第二列R2位于第二主沟40的表侧。第三列R3位于第二列R2的表侧。第四列R4位于第三列R3的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肋条44不存在横沟。
该胎面花纹具有多个刀槽52。各个刀槽52存在于第二肋条44。换言之,该刀槽52被第一主沟38与第二主沟40夹着。该刀槽52沿轴向延伸。胎面10的表面中的除沟38、40、48、50以及刀槽52以外的区域是陆地。
在该胎面花纹中,图3所示的单元54的花纹沿周向重复。因此,沟的间距是恒定的。胎面花纹也可以具有沟的间距的变化。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剖切的放大剖视图。图4示出了第一主沟38的附近。第一主沟38从胎面表面24凹陷。第一主沟38具有一对倾斜部56。各个倾斜部56由倒角形成。该倾斜部56能够有助于胎面10的耐磨损性。该倾斜部56的相对于径向的角度优选为45°以上且70°以下。虽未图示,但第二主沟40也与第一主沟38相同地从胎面表面24凹陷。第二主沟40也具有由倒角形成的倾斜部56。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剖切的放大剖视图。图5示出了第一横沟48的附近。第一横沟48从胎面表面24凹陷。第一横沟48具有由倒角形成的倾斜部58。如根据图3明确的那样,倾斜部58呈环状。该倾斜部58能够有助于胎面10的耐磨损性。倾斜部58的相对于径向的角度优选为45°以上且70°以下。虽未图示,但第二横沟50也与第一横沟48相同地从胎面表面24凹陷。第二横沟50也具有由倒角形成的倾斜部58。
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线剖切的放大剖视图。图6示出了刀槽52的附近。刀槽52从胎面表面24凹陷。
图7是表示第一主沟38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在图7中,上下方向是周向,左右方向是轴向。第一主沟38大致沿周向延伸。第一主沟38具有锯齿形状。第一主沟38具有多个负元素60和多个正元素62。各个负元素60相对于周向向负方向(逆时针方向)倾斜。各个正元素62相对于周向向正方向(顺时针方向)倾斜。这些负元素60以及正元素62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负元素60在其一端与正元素62连续,在其另一端与其他的正元素62连续。正元素62在其一端与负元素60连续,在其另一端与其他的负元素60连续。因此,在第一主沟38中,正元素62的数量与负元素60相同。在一个第一主沟38中,负元素60的数量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正元素62的数量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负元素60的形状以及尺寸被统一。这些负元素60也可以具有形状的变化。这些负元素60也可以具有尺寸的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正元素62的形状以及尺寸被统一。这些正元素62也可以具有形状的变化。这些正元素62也可以具有尺寸的变化。
如根据图3明确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主沟40的形状与第一主沟38的形状相同。因此,第二主沟40也具有图7所示的多个负元素60和多个正元素62。如根据图3明确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主沟40中的负元素60与正元素62的相位与第一主沟38中的元素的相位一致。
图8是表示第一横沟48的放大图。在图8中,上下方向是周向,左右方向是轴向。第一横沟48的轮廓大致为横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横沟48的轮廓为长圆。第一横沟48也可以具有其他的轮廓形状。第一横沟48相对于轴向向负方向倾斜。第一横沟48的轮廓闭合。因此,第一横沟48与第一主沟38(参照图3)分离,与第二主沟40也分离。第一横沟48与主沟不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第一横沟48的形状以及尺寸被统一。这些第一横沟48也可以具有形状的变化。这些第一横沟48也可以具有尺寸的变化。
图9是表示第二横沟50的放大图。在图9中,上下方向是周向,左右方向是轴向。第二横沟50的轮廓大致为横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横沟50的轮廓为长圆。第二横沟50也可以具有其他的轮廓形状。第二横沟50相对于轴向向正方向倾斜。第二横沟50的轮廓闭合。因此,第二横沟50与第一主沟38分离,与第二主沟40也分离。第二横沟50与主沟不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第二横沟50的形状以及尺寸被统一。这些第二横沟50也可以具有形状的变化。这些第二横沟50也可以具有尺寸的变化。
如上所述,第一列R1位于第一主沟38的背侧。如图3所示,第一列R1包含多个第一横沟48以及多个第二横沟50。这些第一横沟48以及第二横沟50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第一列R1中的第一横沟48的数量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第一列R1中的第二横沟50的数量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第一列R1中的横沟的总数N1优选为20以上且40以下。
如上所述,第二列R2位于第二主沟40的表侧。如图3所示,第二列R2包含多个第一横沟48以及多个第二横沟50。这些第一横沟48以及第二横沟50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各个第一横沟48跨过赤道面CL。第一横沟48的轴向中心点位于比赤道面CL靠表侧的位置。各个第二横沟50跨过赤道面CL。第二横沟50的轴向中心点位于比赤道面CL靠表侧的位置。第二列R2中的第一横沟48的数量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第二列R2中的第二横沟50的数量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第二列R2中的横沟48、50的总数N2优选为20以上且40以下。
如上所述,第三列R3位于第二列R2的表侧。如图3所示,第三列R3包含多个第二横沟50。这些第二横沟50沿着周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第二横沟50以等间距排列。各个第二横沟50位于比赤道面CL靠表侧的位置。第三列R3中的第二横沟50的数量优选为20以上且40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列R3不包含第一横沟48。第三列R3也可以包含第一横沟48。第三列R3中的横沟的总数N3优选为20以上且40以下。
如上所述,第四列R4位于第三列R3的表侧。如图3所示,第四列R4包含多个第一横沟48。这些第一横沟48沿着周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第一横沟48以等间距排列。各个第一横沟48位于比赤道面CL靠表侧的位置。第四列R4中的第一横沟48的数量优选为20以上且40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列R4不包含第二横沟50。第四列R4也可以包含第二横沟50。第四列R4中的横沟的总数N4优选为20以上且40以下。
如图3所示,刀槽52位于被第一主沟38向背侧突出而成的角部与第二主沟40向背侧突出而成的角部夹着的区域。刀槽52能够抑制该区域中的胎面10的刚性。刀槽52与第一主沟38分离,与第二主沟40也分离。该刀槽52不助长偏磨损。
在以负方向的外倾角安装于车辆4的轮胎2的直行行驶中,胎面表面24中的背侧一半34主要接地。在该轮胎2中,在湿路面上的直行行驶中,第一主沟38以及第二主沟40有助于排水性。该轮胎2的湿路抓地性能优越。
在车辆4转弯时,胎面表面24中的表侧一半36也以强的压力接地。在该区域不存在主沟。因此,在该轮胎2中,在干路面上的转弯行驶中,胎面表面24以宽的面积与路面接触。另外,该区域中的胎面10的刚性大。该轮胎2的干路抓地性能优越。
第一主沟38以及第二主沟40分别如上所述具有锯齿形状。换言之,该胎面表面24具有多个边缘。该边缘抑制轮胎2的与路面之间的打滑。第一主沟38以及第二主沟40能够有助于干路抓地性能以及湿路抓地性能这两者。
第一主沟38以及第二主沟40分别具有锯齿形状,因此在该胎面表面24中,能够抑制刚性的分布。即使因行驶中的微小的打滑等而使在胎面表面24中施加有大的负载的区域移位,抓地性能也不大幅度地变动。该轮胎2的控制性能优越。
如上所述,第一横沟48以及第二横沟50分别与第一主沟38分离,与第二主沟40也分离。该胎面10的刚性适当。该刚性有助于干路抓地性能以及控制性能。另外,在该胎面10中,能够抑制偏磨损。该轮胎2的耐磨损性优越。
从湿路抓地性能的观点来看,位于胎面表面24的背侧一半34的主沟的数量优选为1以上,特别优选为2以上。从抑制偏磨损的观点来看,位于该背侧一半34的主沟的数量优选为3以下,特别优选为2以下。位于该背侧一半34的主沟的理想的数量为2。从转弯时的干路抓地性能的观点来看,位于胎面表面24的表侧一半36的主沟的数量优选为零。因此,整个胎面表面24的主沟的数量优选为1以上且3以下,特别优选为2。跨过赤道面CL并且属于背侧一半34的面积比属于表侧一半36的面积大的主沟是“位于背侧一半34的主沟”。跨过赤道面CL并且属于表侧一半36的面积比属于背侧一半34的面积大的主沟是“位于表侧一半36的主沟”。
在图3中,箭头L1表示从第一主沟38的背侧端至赤道面CL的距离,箭头L2表示从第二主沟40的背侧端至赤道面CL的距离。从兼得直行行驶时的排水性与转弯时的排水性的观点来看,距离L1相对于胎面10宽度TW的比率优选为20%以上且40%以下,距离L2相对于胎面10宽度TW的比率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
从湿路抓地性能的观点来看,优选比赤道面CL靠背侧的胎面表面24的陆地率Pb小。从转弯时的干路抓地性能的观点来看,优选比赤道面CL靠表侧的胎面表面24的陆地率Pf大。从兼得湿路抓地性能与干路抓地性能的观点来看,比(Pb/Pf)优选为48/52以下,更加优选为47/53以下,特别优选为46/54以下。该比(Pb/Pf)优选为40/60以上。胎面10整体的陆地率Pt优选为70%以上且85%以下。各个陆地率是存在于该区域的陆地的面积相对于假定为不存在沟以及刀槽52时的该区域面的面积的比率。
在图7中,箭头α是负元素60相对于周向的角度。角度α的绝对值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该绝对值为10°以上的负元素60通过边缘效果能够有助于抓地性能。该绝对值为10°以上的负元素60也能够有助于刚性分布的抑制。根据这些观点,该绝对值更加优选为12°以上,特别优选为13°以上。该绝对值为20°以下的负元素60能够有助于排水性。根据该观点,该绝对值更加优选为18°以下,特别优选为17°以下。虽未图示,但第二主沟40的负元素60相对于周向的角度与该角度α相同。
在图7中,箭头β是正元素62相对于周向的角度。角度β的绝对值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该绝对值为10°以上的正元素62通过边缘效果能够有助于抓地性能。该绝对值为10°以上的正元素62也能够有助于刚性分布的抑制。根据这些观点,该绝对值更加优选为12°以上,特别优选为13°以上。该绝对值为20°以下的正元素62能够有助于排水性。根据该观点,该绝对值更加优选为18°以下,特别优选为17°以下。虽未图示,但第二主沟40的正元素62相对于周向的角度与该角度β相同。
在图8中,箭头θ1表示第一横沟48相对于轴向的角度。角度θ1的绝对值优选为10°以上且40°以下。该绝对值为10°以上的第一横沟48能够抑制刚性分布并有助于控制性能。根据该观点,该绝对值更加优选为13°以上,特别优选为15°以上。该绝对值为40°以下的胎面10的轴向的刚性优越。该胎面10的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能与耐磨损性优越。根据这些观点,该绝对值优选为30°以下,特别优选为25°以下。
在图9中,箭头θ2表示第二横沟50相对于轴向的角度。角度θ2的绝对值优选为10°以上且40°以下。该绝对值为10°以上的第二横沟50能够抑制刚性分布并有助于控制性能。根据该观点,该绝对值更加优选为13°以上,特别优选为15°以上。该绝对值为40°以下的胎面10的轴向的刚性优越。该胎面10的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能与耐磨损性优越。根据这些观点,该绝对值优选为30°以下,特别优选为25°以下。
如图3所示,属于第一列R1的第一横沟48位于第一主沟38的正元素62的背侧。属于第一列R1的第二横沟50位于第一主沟38的负元素60的背侧。如上所述,第一横沟48相对于轴向向负方向倾斜。换言之,第一横沟48相对于周向向正方向倾斜。如上所述,第二横沟50相对于轴向向正方向倾斜。换言之,第二横沟50相对于周向向负方向倾斜。
这样,属于第一列R1的第一横沟48与第一主沟38的正元素62相对于周向向正方向倾斜。属于第一列R1的第二横沟50与第一主沟38的负元素60相对于周向向负方向倾斜。属于第一列R1的横沟的相位与第一主沟38的相位一致。属于第一列R1的横沟抑制第一主沟38引起的第一肋条42的刚性分布。这些横沟能够有助于控制性能。
如图3所示,属于第二列R2的第一横沟48位于第二主沟40的正元素62的表侧。属于第二列R2的第二横沟50位于第二主沟40的负元素60的表侧。如上所述,第一横沟48相对于轴向向负方向倾斜。换言之,第一横沟48相对于周向向正方向倾斜。如上所述,第二横沟50相对于轴向向正方向倾斜。换言之,第二横沟50相对于周向向负方向倾斜。
这样,属于第二列R2的第一横沟48与第二主沟40的正元素62相对于周向向正方向倾斜。属于第二列R2的第二横沟50与第二主沟40的负元素60相对于周向向负方向倾斜。属于第二列R2的横沟的相位与第二主沟40的相位一致。属于第二列R2的横沟抑制第二主沟40引起的第三肋条46的刚性分布。这些横沟能够有助于控制性能。
如上所述,第三列R3包含第二横沟50,第四列R4包含第一横沟48。因此,第四列R4中的沟的倾斜方向与第三列R3中的沟的倾斜方向相反。第四列R4中的第一横沟48的数量与第三列R3中的第二横沟50的数量一致。属于第四列R4的各个第一横沟48的周向位置与属于第三列R3的各个第二横沟50的周向位置偏移。换言之,多个第二横沟50与多个第一横沟48呈锯齿状地配置。第三列R3以及第四列R4抑制第三肋条46的刚性分布。
在图4中,箭头Wm表示第一主沟38(或者第二主沟40)的宽度。宽度Wm优选为2.0mm以上且8.0mm以下。宽度Wm相对于胎面10的宽度TW的比率优选为3%以上且8%以下。在图4中,箭头Dm表示第一主沟38(或者第二主沟40)的深度。深度Dm优选为3.0mm以上且10.0mm以下。
在图5中,箭头Wt表示第一横沟48(或者第二横沟50)的宽度。宽度Wt优选为1.5mm以上且7.0mm以下。宽度Wt相对于胎面10的宽度TW的比率优选为2%以上且7%以下。在图5中,箭头Dt表示第一横沟48(或者第二横沟50)的深度。深度Dt优选为3.0mm以上且10.0m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Wm大于宽度Wt。在该轮胎2中,第一主沟38以及第二主沟40有助于排水性。在该轮胎2中,第一横沟48以及第二横沟50不阻碍刚性。宽度Wm相对于宽度Wt之比(Wm/Wt)优选为1.1以上,更加优选为1.2以上,特别优选为1.3以上。该比(Wm/Wt)优选为2.5以下。
在图6中,箭头Ws表示刀槽52的宽度。宽度Wt优选为0.3mm以上且2.0mm以下。在图6中,箭头Ds表示刀槽52的深度。深度Ds优选为3.0mm以上且10.0mm以下。
在图8(或者图9)中,箭头Lt表示第一横沟48(或者第二横沟50)的轴向长度。长度Lt优选为胎面10的宽度Wt的10%以上且20%以下。
从抓地性能、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磨损性的观点来看,胎面10的硬度优选为40以上且60以下。硬度依据“JIS K6253”的规定,利用A型杜罗回跳式硬度计进行测定。测定时的温度为23℃。
在本发明中,在将轮胎2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以成为正规内压的方式对轮胎2填充空气的状态下测定轮胎2的各部件的尺寸以及角度。在测定时,不对轮胎2加载负载。在本说明书中,正规轮辋意味着在轮胎2所依据的规格下规定的轮辋。JATMA规格中的“标准轮辋”、TRA规格中的“Design Rim”以及ETRTO规格中的“MeasuringRim”是正规轮辋。在本说明书中,正规内压意味着在轮胎2所依据的规格下规定的内压。JATMA规格中的“最高气压”、TRA规格中的“TIRE LOAD LIMITS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规格中的“INFLATION PRESSURE”是正规内压。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明确本发明的效果,但不应基于该实施例的记载来限定地解释本发明。
[实施例1]
制造了图1-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该轮胎的尺寸是225/45R17。该轮胎的胎面花纹的规格如下述那样。
背侧一半的主沟的数量:2
表侧一半的主沟的数量:0
横沟:与主沟分离
主沟的角度α以及角度β:15°
横沟的角度θ1以及角度θ2:20°
第一列的横沟的相位/第一主沟的相位:一致
第二列的横沟的相位/第二主沟的相位:一致
第三列的横沟的倾斜/第四列的横沟的倾斜:相反方向
第一列的第一横沟以及第二横沟:交替
第二列的第一横沟以及第二横沟:交替
第二肋条的横沟:无
主沟的宽度Wm:比横沟的宽度Wt大
胎面表面的陆地率Pt:75%
陆地率之比(Pb/Pf):45/55
各列的横沟的数量:30个
主沟的深度Dm:5.0mm
横沟的深度Dt:5.0mm
刀槽的位置:主沟向背侧凸出的位置
主沟以及横沟的形状:有倒角
[实施例2]
除了使横沟的宽度Wt比主沟的宽度Wm大,且使背侧一半的陆地率Pb比表侧一半的陆地率Pf大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2的轮胎。
[实施例3]
除了在第一主沟与第二主沟之间设置其他的主沟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3的轮胎。
[实施例4]
除了将主沟的角度α以及角度β设为30°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4的轮胎。
[实施例5]
除了在表侧一半也设置主沟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5的轮胎。
[实施例6]
除了将横沟的角度θ1以及角度θ2设为60°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6的轮胎。
[实施例7]
除了将第一列的相位设为与第一主沟的相位相反,并且将第二列的相位设为与第二主沟的相位相反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7的轮胎。
[实施例8]
除了在第三列设置30个第一横沟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8的轮胎。
[实施例9]
除了在第二肋条设置横沟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9的轮胎。
[实施例10]
除了使横沟的宽度Wt比主沟的宽度Wm大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10的轮胎。
[实施例11]
除了减小主沟宽度Wm以及横沟的宽度Wt,并增大陆地率Pt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11的轮胎。
[实施例12]
除了将各列的横沟的数量设为60个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12的轮胎。
[实施例13]
除了将主沟的深度Dm设为8.0mm,将横沟的深度Dt设为8.0mm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13的轮胎。
[实施例14]
除了在主沟朝向表侧凸出的位置设置刀槽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14的轮胎。
[实施例15]
除了设置未被倒角的主沟以及横沟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15的轮胎。
[比较例1]
除了设置相对于赤道面镜面对称的花纹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1的轮胎。
[比较例2]
除了代替第二主沟而设置30个横沟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2的轮胎。
[比较例3]
除了设置具有直线形状的主沟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3的轮胎。
[比较例4]
除了设置图3所示的花纹左右反转的花纹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4的轮胎。
[比较例5]
除了设置第一列的横沟与第一主沟连通,第二列的横沟与第二主沟连通的花纹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5的轮胎。
[比较例6]
除了将横沟的角度θ1以及角度θ2设为0°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6的轮胎。
[比较例7]
除了在第一列设置30个第一横沟,并在第二列设置30个第二横沟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7的轮胎。
[干路抓地性能]
将轮胎组装于其尺寸为“17×8.5J”的轮辋。向该轮胎以内压成为180kPa的方式填充空气。将该轮辋安装于排气量为2000cc的后轮驱动的车辆。使上述的车辆在干路面的环形路线行驶,由驾驶员评价抓地性能。将该结果以将实施例1设为100的指数示于下述的表1-表4。指数大的轮胎,干路抓地性能优越。
[湿路抓地性能]
使上述的车辆在具有深度为5mm的水洼的路面行驶,由驾驶员评价抓地性能。将该结果以将实施例1设为100的指数示于下述的表1-表4。指数大的轮胎,湿路抓地性能优越。
[控制性能]
在上述的干路抓地性能的测试时,由驾驶员评价控制性能(抓地性能的稳定性)。将该结果以将实施例1设为100的指数示于下述的表1-表4。指数大的轮胎,控制性能优越。
[耐磨损性]
使上述的车辆在干路面的环形路线行驶。在行驶距离达到20km时通过目视观察胎面表面,评价偏磨损的程度。将该结果以将实施例1设为100的指数示于下述的表1-表4。指数大的轮胎,耐磨损性优越。
表1
表1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3426137250000161
表2
表2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3426137250000171
表3
表3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3426137250000181
表4
表4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3426137250000191
如表1-表4所示,各实施例的轮胎的总分大。根据该评价结果,明确本发明的优越性。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轮胎能够安装于各种车辆。

Claims (12)

1.一种轮胎,其具备具有胎面表面的胎面,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具有:
第一主沟,其位于比所述轮胎的赤道面靠背侧的位置,并沿着周向延伸,且具有锯齿形状;
第二主沟,其位于比所述赤道面靠背侧并且比所述第一主沟靠表侧的位置,并沿着周向延伸,且具有锯齿形状;
多个第一横沟,它们分别相对于所述轮胎的轴向向负方向倾斜,并且从所述第一主沟以及所述第二主沟分离;以及
多个第二横沟,它们分别相对于所述轴向向正方向倾斜,并且从所述第一主沟以及所述第二主沟分离,
在比所述第一主沟靠背侧的位置,所述第一横沟与所述第二横沟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
在比所述第二主沟靠表侧的位置,所述第一横沟与所述第二横沟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比所述赤道面靠背侧的所述胎面表面的陆地率Pb小于比所述赤道面靠表侧的所述胎面表面的陆地率Pf。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中的主沟的数量为2。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沟具有分别相对于所述周向向负方向倾斜的多个负元素、以及分别相对于所述周向向正方向倾斜的多个正元素,这些负元素以及正元素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
所述第二主沟具有分别相对于所述周向向负方向倾斜的多个负元素、以及分别相对于所述周向向正方向倾斜的多个正元素,这些负元素以及正元素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主沟中,所述负元素相对于所述周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20°以下,所述正元素相对于所述周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2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主沟中,所述负元素相对于所述周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20°以下,所述正元素相对于所述周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2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横沟位于所述第一主沟的所述负元素的背侧,
所述第一横沟位于所述第一主沟的所述正元素的背侧。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横沟位于所述第二主沟的所述负元素的表侧,
所述第一横沟位于所述第二主沟的所述正元素的表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横沟相对于所述轴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40°以下,所述第二横沟相对于所述轴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且4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赤道面靠表侧的位置存在多个第二横沟沿着周向排列的列、以及多个第一横沟沿着周向排列的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沟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沟的宽度以及所述第二横沟的宽度,所述第二主沟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沟的宽度以及所述第二横沟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多个刀槽,
各个刀槽被所述第一主沟以及所述第二主沟夹着。
CN202111581312.2A 2021-02-04 2021-12-22 轮胎 Pending CN1148517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6401A JP2022119345A (ja) 2021-02-04 2021-02-04 タイヤ
JP2021-016401 2021-02-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51783A true CN114851783A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28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81312.2A Pending CN114851783A (zh) 2021-02-04 2021-12-22 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19345A (zh)
CN (1) CN11485178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19345A (ja) 2022-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10219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crown rib and middle ribs
US10730351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899178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110753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433713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685195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241918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535065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148472B2 (en) Tyre
CN108602389B (zh) 充气轮胎
US8985170B2 (en) Pneumatic tire
CN111032373A (zh) 充气轮胎
US11701926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1706562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433710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0707659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210379935A1 (en) Pneumatic Tire
EP3599112B1 (en) Studless tyre
US11951774B2 (en) Pneumatic tire
US20220009290A1 (en) Pneumatic tire
CN114851783A (zh) 轮胎
JP624837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446965B2 (en) Pneumatic tire
US20210331522A1 (en) Pneumatic tire
CN114007876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