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5201A -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5201A
CN114845201A CN202210524141.8A CN202210524141A CN114845201A CN 114845201 A CN114845201 A CN 114845201A CN 202210524141 A CN202210524141 A CN 202210524141A CN 114845201 A CN114845201 A CN 114845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et
switch unit
unit
control uni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241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朋亮
廖伟宝
杨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Wenxi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Wenxi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Wenxi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Wenxi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2414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452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45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520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2686 priority patent/WO2023134449A1/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25Accumulators or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耳机组件,包括无线耳机和充电仓,所述无线耳机可放入所述充电仓中;其中,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电池、复位开关单元、系统电路和多个第一触点,所述电池经由所述复位开关单元供电给所述系统电路;所述充电仓包括多个第二触点,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触点接触实现两者的电连接;其中,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所述充电仓输出复位信号给所述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接收到所述复位信号后所述无线耳机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关断,所述复位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所述无线耳机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导通以实现系统电路的复位重启。本申请的无线耳机组件可以自动实现复位重启。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线耳机组件,一般包括无线耳机和充电仓,无线耳机未使用时可以放入充电仓,无线耳机需要使用时可以从充电仓取出放入耳朵使用。无线耳机包括多个第一触点,充电仓包括多个第二触点,当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后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对应接触式电连接,此时充电仓可以与无线耳机进行通信,充电仓也可以给无线耳机充电。现有的无线耳机,有一定几率死机或者出现其他软件问题,尤其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出现问题的几率越大,越频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在充电仓或者无线耳机上设有复位键,当无线耳机出现死机等软件问题时,用户主动按下复位键,可以实现无线耳机的复位重启,无线耳机恢复正常。然而,有些用户不熟悉无线耳机的复位重启功能,这些用户碰到无线耳机死机或其他软件故障时,会认为无线耳机硬件出现问题,尤其是用户刚从充电仓拿出充满电的无线耳机使用时,极大的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损害了无线耳机组件企业的品牌价值。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无线耳机组件。可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耳机组件,包括无线耳机和充电仓,所述无线耳机可放入所述充电仓中;其中,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电池、复位开关单元、系统电路和多个第一触点,所述电池经由所述复位开关单元供电给所述系统电路;所述充电仓包括多个第二触点,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触点接触实现两者的电连接;
其中,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所述充电仓输出复位信号给所述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接收到所述复位信号后所述无线耳机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关断,所述复位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所述无线耳机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导通以实现系统电路的复位重启。
可选的,所述充电仓包括放入检测单元,所述放入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无线耳机是否放入充电仓,当放入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无线耳机放入所述充电仓时所述充电仓输出复位信号给所述无线耳机。
可选的,所述放入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二触点至少其中之一电连接,以根据第二触点上的电信号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是否放入充电仓;或者,
所述放入检测单元包括活动体和检测子单元,所述活动体可弹性上下移动,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所述无线耳机下压所述活动体以使所述活动体向下移动,当所述检测子单元检测到所述活动体向下移动阈值位移时所述检测子单元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放入所述充电仓;或者
所述放入检测单元包括重量传感器或者红外传感器,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所述重量传感器侦测到重量变化或者所述红外传感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所述放入检测单元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放入所述充电仓;或者,
所述充电仓包括仓体和舱盖,所述舱盖盖在仓体上以形成容纳腔,所述无线耳机可容纳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放入检测单元包括合盖检测单元,当所述舱盖盖上时所述合盖检测单元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放入所述充电仓;或者,
所述充电仓包括仓体和舱盖,所述舱盖盖在仓体上以形成容纳腔,所述无线耳机可容纳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放入检测单元包括开盖检测单元,当所述舱盖打开时所述开盖检测单元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放入所述充电仓。
可选的,所述无线耳机还包括电池保护电路,所述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和第一开关单元,所述复位开关单元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电源供电端、电源接地端、过放电压保护单元、放电过流保护单元、逻辑控制单元、系统端,其中,所述电源供电端和电源接地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负极电连接,所述逻辑控制单元与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系统端电连接;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与所述第一触点电连接;所述复位信号经由第二触点、第一触点输出给所述电池保护模块,所述逻辑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关断以使电池停止向系统电路供电,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恢复所述电池向所述系统电路供电。
可选的,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放电支路,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或电源接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二端与系统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放电支路包括第一放电开关单元,所述第一放电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电连接,当所述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导通时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的阻值范围为100欧-20千欧,当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接收到复位信号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关断且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逻辑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且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关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小于或等于1秒。
可选的,所述逻辑控制单元包括复位检测控制单元、放电过流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放电过流控制单元与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电连接,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与所述系统端电连接,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放电过流控制单元的使能端电连接,当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接收到复位信号后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输出第二信号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关断且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导通,且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还输出使能信号给所述放电过流控制单元以停止放电过流保护功能;或者,
所述逻辑控制单元包括复位检测控制单元、放电过流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放电过流控制单元与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电连接,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与所述系统端电连接,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的使能端电连接,当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接收到复位信号后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输出第二信号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关断且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导通,且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还输出使能信号给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以停止放电过流保护功能。
可选的,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包括计时器,当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输出第二信号时所述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所述计时器计时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输出第一信号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且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关断,且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输出解除使能信号给所述使能端以恢复放电过流保护功能。
可选的,所述系统电路包括复位芯片,所述复位芯片与所述复位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复位芯片还与所述第一触点电连接,当所述复位芯片接收到所述复位信号后所述复位芯片控制所述复位开关单元关断,所述复位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所述复位芯片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导通以实现系统电路的复位重启。
可选的,所述第一触点包括第一通信触点,所述电池保护模块、所述系统电路均与所述第一通信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二触点包括第二通信触点,所述第二通信触点与所述第一通信触点接触式电连接;其中,所述充电仓输出给所述系统电路的通信信号为第一脉冲信号,所述充电仓输出给所述电池保护模块的通信信号为第二脉冲信号,所述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小于所述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当所述充电仓通过第二通信触点、第一通信触点输出第一脉冲信号时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识别所述第一脉冲信号为持续的逻辑低电平信号。
可选的,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复位端,所述复位端用于接收所述复位信号,所述复位端分别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所述第一触点电连接;或者,
所述电源供电端用于接收所述复位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所述充电仓输出复位信号给所述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接收到所述复位信号后所述无线耳机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关断,所述复位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所述无线耳机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导通以实现系统电路的复位重启。从而,当用户每次将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充电仓会自动触发输出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实现无线耳机的复位重启,从而,即使先前使用过程中无线耳机出现了死机或者其他软件故障,均可以通过复位重启解决该些软件问题,可以确保无线耳机从充电仓拿出来时无线耳机可以正常使用,可以减少用户感知无线耳机出现软件故障的频率,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减少了用户感知无线耳机出现软件故障的几率,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电子组件的电路模块图;
图2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电子组件的电路模块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电子组件的电路模块图;
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电池保护电路的具体电路模块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第一开关单元、第一放电支路、第二放电支路的具体电路模块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电子组件的电路模块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电子组件的电路模块图;
图8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电池保护电路的具体电路模块图;
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第一开关单元、第一放电支路、第二放电支路的具体电路模块图;
图10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电池保护电路的具体电路模块图;
图11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电子组件的电路模块图;
图12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电池保护电路的具体电路模块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电池保护电路的具体电路模块图;
图14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电池保护电路的具体电路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出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并非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本申请的电连接包含直接电连接和间接电连接,间接电连接是指电连接的两个元器件之间还可以存在其他电子元器件、引脚等。本申请提到的XX端可能是实际存在的端子,也可能不是实际存在的端子,例如仅仅为元器件的一端或者导线的一端。本申请提到的和/或包含三种情况,例如A和/或B,包含A、B、A和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组件,包括电子装置和收纳装置,当电子装置未使用时,电子装置可以收纳入收纳装置中,收纳装置可以给电子装置充电,收纳装置也可以发送各种通信信号给电子装置,电子装置例如为无线耳机,无线耳机例如为TWS(True WirelessStereo,真无线立体声)耳机,收纳装置例如为充电仓。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电子组件还可以只包括电子装置,不包括收纳装置,此时电子装置例如为无线耳机、手机、平板电脑等。以下以电子装置为无线耳机、收纳装置为充电仓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见图2,在本申请中,电子装置包括电池组件100和系统电路150,系统电路150例如为微处理器、蓝牙芯片、音频芯片等组成的电路,系统电路150与电池组件100电连接,电池组件100用于给系统电路150供电。电池组件100包括电池110和电池保护电路120,电池保护电路120分别与电池110的正、负极电连接,电池110给电池保护电路120供电,电池保护电路120对电池起保护作用,例如当电池110过充电或过放电时进行保护,由于电池保护电路120如何对电池110过充、过放进行保护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在本申请中,电池110的数量为一节或者多节,电池110优选为锂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可充电电池,电池110的容量为10mAH-80mAH,较佳的,电池110的容量为20mAH-40mAH。另外,电池110与电池保护电路120之间还设有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的设置用于滤波,第一电阻R1的阻值一般为100Ω-1kΩ。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池110与电池保护电路120之间还可以设有其他电路或者电子元件,还可以不设置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
在本申请中,请继续参见图2,电池保护电路120包括电池保护模块130,电池保护模块130用来保护电池110,防止电池110过放电压、过放电流、过温等情况下受到损坏,防止对电池110本身造成损坏。在本申请中,电池保护模块130包括电源供电端VDD、电源接地端GND、基准电压产生单元138、过放电压保护单元131、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逻辑控制单元160、过充电压保护单元132、充电过流保护单元133、系统端VM、短路保护单元135、温度保护单元136、基准频率发生单元137等,电源供电端VDD、电源接地端GND对应与电池110的正、负极电连接,从而电池110可以供电给电池保护模块130。系统端VM用于监测流过系统电路150的电流,当然,系统端VM也可以具有其他作用。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电流检测端,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与电流检测端电连接,电流检测端用于检测系统电路中流过的电流,具体的,电流检测端用于与检测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检测电阻的该一端还与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检测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或者电池的负极电连接。
在本申请中,基准电压产生单元138为过放电压保护单元131、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过充电压保护单元132、充电过流保护单元133、短路保护单元135、温度保护单元136等提供不同参考电压,从而判断电池110是否处于过放电压状态、放电过流状态、短路状态等。
过放电压保护单元131用于在电池110放电过程中,当侦测到电池110电压低于基准电压产生单元138提供的参考电压时对电池110进行保护,例如控制电池110只进行最低程度的放电等,一般停止对系统电路150供电,防止电池110放电过度而造成电池110永久性的损坏。
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用于在电池110放电过程中,当侦测到放电电流过大时对电池110、系统电路150进行保护,例如电池110停止进行放电等,防止放电电流过大导致电池110永久性损坏或出现安全问题。
逻辑控制单元160用于控制电池保护模块130的每个单元的工作状态及控制逻辑,控制电池110是否向外放电、是否给电池110充电。
过充电压保护单元132用于在电池110充电过程中,当侦测到电池110电压高于基准电压产生单元138提供的参考电压时对电池110进行保护,防止电池110在充满电后再继续充电,防止电池110损坏。
充电过流保护单元133用于在电池110充电过程中,当侦测到充电电流过大时对电池110进行保护,例如停止对电池110进行充电,防止充电电流过大导致电池110的永久性损坏或出现安全问题。
在本申请中,电池保护电路120还包括第一开关单元140,第一开关单元140用于控制电池110是否向系统电路150供电,第一开关单元140与电池保护模块130的连接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针对以下描述的电路进行简单的变形,这也是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1、请继续参见图2,电池保护模块130包括开关控制端CO/DO,开关控制端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的控制端与开关控制端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一端与电池110的负极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下置),电池110的负极接地,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二端与系统端VM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二端还与系统电路150电连接,电池110的正极与系统电路150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160通过开关控制端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开启导通或者截止关断,从而,当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开启导通时,此时电池110可以经由第一开关单元140向系统电路150供电,系统电路150处于正常工作模式;当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截止关断时,电池110停止向系统电路150供电。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130位于第一芯片上,此时电源供电端VDD为电源供电引脚,电源接地端GND为电源接地引脚,系统端VM为系统引脚,开关控制端CO/DO为开关控制引脚,第一开关单元140可以位于另一个芯片上,也即第一开关单元140与电池保护模块130位于不同芯片上,第一开关单元140也可以不位于芯片,第一开关单元140位于电池保护模块130的外面(第一开关单元140外置)。
2、请参见图3,第一开关单元140和电池保护模块130位于同一个芯片上(第一开关单元140内置),此时,第一开关单元140的控制端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一端与电源接地端GND电连接,电源接地端GND与电池110的负极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下置),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二端与电池保护模块130的系统端VM电连接,系统端VM与系统电路150电连接,电池110的正极经与系统电路150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开启导通或者截止关断。而且,此时,电源供电端VDD为电源供电引脚,电源接地端GND为电源接地引脚,系统端VM为系统引脚。
3、请参见图6,电池保护模块130包括开关控制端CO/DO,开关控制端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的控制端与开关控制端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一端与电池110的正极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上置),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二端与系统端VM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二端还与系统电路150电连接,电池110的负极与系统电路150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160通过开关控制端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开启导通或者截止关断。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130位于第一芯片上,第一开关单元140可以位于另一个芯片上,也即第一开关单元140与电池保护模块130位于不同芯片上,第一开关单元140也可以不位于芯片上,第一开关单元140位于电池保护模块130的外面(第一开关单元140外置)。
4、请参见图7,第一开关单元140和电池保护模块130位于同一个芯片上(第一开关单元140内置),此时,第一开关单元140的控制端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VDD电连接,电源供电端VDD与电池110的正极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140上置),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二端与系统端VM电连接,系统端VM与系统电路150电连接,电池110的负极与系统电路150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开启导通或者截止关断。
在上述4种连接方式中,第一开关单元140包括充电开关子单元140c和放电开关子单元140d(请参见图4),充电开关子单元140c与放电开关子单元140d串联。其中,充电开关子单元140c和放电开关子单元140d为MOS或者其他合适的场效应管等,例如均为NMOS管或者PMOS管等,充电开关子单元140c和放电开关子单元140d分别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例如在图2和图6中,电池保护模块130的开关控制端CO/DO包括充电开关控制端CO和放电开关控制端DO,充电开关控制端CO与充电开关子单元140c的控制端电连接,放电开关控制端DO与放电开关子单元140d的控制端电连接,充电开关控制端CO与放电开关控制端DO分别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实现逻辑控制单元160对充电开关子单元140c、放电开关子单元140d的控制,当电池110需要停止向系统电路150供电时,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放电开关子单元140d保持断开,此时充电开关子单元140c可以导通,电池110可以通过充电装置或者充电仓进行充电,但电池110不会放电给系统电路150。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例如请参见图3和图7,第一开关单元140还可以包括开关管和衬底控制电路,开关管为MOS管或者其他场效应管等,开关管的控制端与逻辑控制单元电连接,衬底控制电路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衬底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开关管的衬底的正确偏置,例如在电池110放电和电池110充电时使开关管处于不同的偏置,当电池110需要停止向系统电路150供电时,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开关管保持断开,且通过衬底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管的衬底偏置到放电截止状态,此时,放电截止状态是指:电池110不能放电给系统电路150,电池110可以通过充电装置或者充电仓进行充电或者电池110也不能进行充电。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140还可以是其他实现形式,例如只包括一个开关管,此时开关管对放电进行控制。
在本申请中,第一开关单元140用于控制电池110供电给系统电路150,具体为通过电池110、第一开关单元140、系统电路150形成放电回路以供电给系统电路150。当电池保护模块13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断开时,此时系统电路150与电池110的放电回路断开,系统电路150不被电池110供电;当第一开关单元140开启导通时,此时系统电路150经由第一开关单元140被电池110供电。
在本申请中,系统电路150一般可以等效为第二电容C2(负载电容,包括寄生电容或非寄生电容)和第二电阻R2构成的阻容网络,第二电容C2与第二电阻R2并联。为了实现系统电路150的复位,第二电容C2上的电压需要降低到第一阈值电压以下,第一阈值电压小于或等于1V,例如为1V、0.9V、0.8V、0.7V、0.6V、0.5V、0.4V、0.3V、0.2V、0.1V等,如果第二电容C2上的电压没有降到第一阈值电压以下第一开关单元140又恢复开启导通,则系统电路150不会实现复位,不会重新加载数据和程序。一般第二电容C2的电容量为5μF-50μF,例如为5μF、10μF、20μF、30μF、40μF、50μF等,一般为10μF。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图3、图6、图7,电池保护模块130包括复位端RST,复位端RST用于接收复位信号,复位信号可以是来自于系统电路150,也可以是来自充电仓,当电池保护模块130接收到复位信号后,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关断以使电池110停止向系统电路150供电,第一开关单元140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开启以恢复电池110向系统电路150供电。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复位端RST除了接收复位信号,还可以接收其他信号,例如船运信号,也即复位端RST还可以具有其他功能。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130还可以不包括复位端RST,电池保护模块130通过电源供电端VDD或者其他端子接收复位信号。电池保护模块130具体如何接收复位信号可以参见申请人在先申请并已公开的专利CN112117800A、CN112117799A、CN114401468A,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实施例以电池保护模块130包括复位端RST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实现主动复位重启,以及快速复位,防止信号混淆误判,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等,本申请提供以下具体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请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无线耳机还包括多个第一触点,多个第一触点用于与充电仓实现接触式电连接,以实现充电仓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与无线耳机进行通信等。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电路520与第一触点电连接。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点的数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供电触点GCD1和第一接地触点DCD1,其中,第一供电触点GCD1经由充电管理电路与电池110的正极电连接,第一供电触点GCD1还与电池保护模块530、系统电路150电连接;第一接地触点DCD1与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接地触点DCD1还与系统端VM、系统电路150电连接。从而,当无线耳机放回充电仓时,充电仓可以通过第一供电触点GCD1、第一接地触点DCD1实现给电池110充电,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充电仓还可以通过第一供电触点GCD1与系统电路150、电池保护模块530进行通信。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仓包括多个第二触点、充电仓内部电路180,第二触点与充电仓内部电路180电连接,第二触点的数目与第一触点的数目对应,也为两个,第二触点包括第二供电触点GCD2和第二接地触点DCD2,当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第二供电触点GCD2与第一供电触点GCD1电连接,第二接地触点DCD2与第一接地触点DCD1电连接,从而实现充电仓与无线耳机电力的传输与通信。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供电触点GCD2、第一供电触点GCD1为通信触点,具有通信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供电触点GCD1、第二供电触点GCD2实现接触式电连接,第一接地触点DCD1、第二接地触点DCD2实现接触式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点包含导电触片、导电引脚、导电柱、导电凸舌或者金手指,第二触点包含弹簧顶针(pogo pin),或者反过来,可以实现第一触点、第二触点比较好的接触式电连接。
当无线耳机死机或者出现其他软件故障时,为了减少用户的操作,或者防止用户因为软体故障误判断为硬件故障,尤其为了防止用户刚从充电仓拿出充满电的无线耳机使用时出现软件故障,降低死机等软件故障的频率,本实施例进行以下创新:当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后充电仓自动输出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可以一放入充电仓即发送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也可以是放入一会后才发送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最迟在下次用户从充电仓拿出无线耳机前发送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也即无线耳机每次放入充电仓后,必然会自动触发充电仓输出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无线耳机接收到复位信号后无线耳机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关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140为复位开关单元,第一开关单元140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无线耳机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导通以实现系统电路150的复位重启。也即,只要用户每次将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充电仓会主动输送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实现无线耳机的自动复位重启,通过如此设置,即使先前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死机或者其他软件故障,均可以通过复位重启解决该些软件问题,可以确保无线耳机从充电仓拿出来时无线耳机可以正常使用;而且,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减少用户感知无线耳机出现软件故障的频率,例如停止使用无线耳机时无线耳机出现软件故障,或者无线耳机从耳朵上掉落后出现软件故障,或者用户误判为无线耳机没电而导致不能使用(实际为软件故障),只要用户将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后,无线耳机均会复位重启,系统电路150会重新加载数据和程序,从而可以解决软件问题,当用户下次拿起来使用时,无线耳机由于进行了复位重启,死机等软件问题已经解决,从而无线耳机可以正常使用,用户可能感知不到无线耳机出现过软件故障,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减少了用户感知无线耳机出现软件故障的几率,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为了触发充电仓发送复位信号,在本实施例中,充电仓包括放入检测单元581,放入检测单元581用于检测无线耳机是否放入充电仓,当放入检测单元581检测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则充电仓输出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具体为复位信号经由第二供电触点GCD2、第一供电触点GCD1、复位端RST输出给电池保护模块530。
在本实施例中,放入检测单元581与第二供电触点GCD2电连接,放入检测单元581通过周期性的输出放入检测信号给电池保护模块530或者系统电路150,电池保护模块530或者系统电路150接收到放入检测信号后输出反馈信号给放入检测单元581,从而放入检测单元581通过判断是否收到反馈信号可以确定无线耳机是否放入充电仓,也即根据第二供电触点上的电信号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是否放入充电仓。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放入检测单元581还可以通过检测第二供电触点GCD2电压的变化确定无线耳机是否放入充电仓。
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放入检测单元581包括活动体和位移检测子单元,活动体可以弹性上下移动,当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无线耳机压迫活动体从初始位置向下移动,当检测子单元检测到活动体向下移动阈值位移时位移检测子单元判断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当无线耳机从充电仓取出时活动体向上移动到初始位置。在此处,活动体较佳为弹簧顶针,也即为第二触点。通过设置阈值位移,可以减少误侦测的概率。
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放入检测单元581包括重量传感器,由于无线耳机本身的重量,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和未放入充电仓可以通过重量传感器侦测到,当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重量传感器侦测到重量增加阈值重量时放入检测单元581判断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通过设置阈值重量,可以减少误侦测的概率。
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放入检测单元581包括红外传感器,无线耳机上设有反射元件,红外传感器的发射器发射红外线,当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反射元件会反射回来红外线,红外传感器的接收器可以接收到红外线,当无线耳机未放入充电仓时,红外线不会被反射回来,从而通过红外传感器和反射元件的配合,放入检测单元581可以判断无线耳机是否放入充电仓。
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充电仓包括仓体和仓盖,仓盖与仓体铰接,仓盖盖在仓体上以形成容纳腔,无线耳机可容纳在容纳腔中,放入检测单元581包括合盖检测单元,当仓盖盖上时合盖检测单元默认认为无线耳机已放入充电仓,从而充电仓发送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当然,此种情况可能出现虽然仓盖合上,但实际上用户没将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此种情况下无线耳机不会收到复位信号,不会影响无线耳机和充电仓的正常使用。
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充电仓包括仓体和仓盖,仓盖与仓体铰接,仓盖盖在仓体上以形成容纳腔,无线耳机可容纳在容纳腔中,放入检测单元581包括开盖检测单元,当仓盖打开时开盖检测单元默认认为无线耳机已放入充电仓,并且用户将要从充电仓中将无线耳机拿出,也即在拿出前无线耳机才输出复位信号,这样设置可以防止无线耳机在长时间放入充电仓过程中无线耳机出现死机等软件故障。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用户从充电仓拿出无线耳机时出现死机等软件故障的概率。当然,此种情况可能出现虽然仓盖打开,但实际上用户是要将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原先充电仓中没有放置无线耳机),此种情况下无线耳机因为未放入充电仓,无线耳机不会收到复位信号,充电仓只是发出了一个无效的信号,当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合上仓盖后,当用户下次再打开充电仓时,充电仓又会发送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实现无线耳机的复位重启。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530包括复位端RST,复位端RST分别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第一供电触点GCD1电连接。当复位端RST经由第一供电触点GCD1接收到复位信号,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关断,从而电池110停止给系统电路150供电,第一开关单元140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导通,系统电路150重新加载数据和程序,以实现系统电路150的复位重启。
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触点的数目不限于两个,第一触点的数目还可以为3个(请参见图11)或者3个以上,此时,多个第一触点包括第一供电触点GCD1、第一接地触点DCD1和第一通信触点TCD1等;第二触点的数目与第一触点的数目对应,多个第二触点包括第二供电触点GCD2、第二接地触点DCD2和第二通信触点TCD2等,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对应接触式电连接。此时,第一通信触点TCD1分别与电池保护模块530和系统电路150电连接,充电仓输出的复位信号通过第二通信触点TCD2、第一通信触点TCD1输出给电池保护模块530,而且,第一通信触点TCD1还与系统电路150电连接,从而系统电路150与充电仓的通信也是通过第二通信触点TCD2、第一通信触点TCD1实现。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530不限于设置单独的复位端RST,复位信号还可以通过电源供电端VDD输出给电池保护模块530。
另外,复位功能不限于设置在电池保护电路520中,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无线耳机还可以增设单独的复位芯片和复位开关单元,电池110经由复位开关单元、第一开关单元140供电给系统电路150,复位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复位芯片电连接,复位芯片与第一供电端子或者第一通信端子电连接,当复位芯片经由第一供电端子或者第一通信端子接收到来自充电仓输出的复位信号后,复位芯片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关断,从而电池110停止给系统电路150供电,复位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无线耳机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导通以实现系统电路150的复位重启。在本实施例中,无线耳机还可以不设置电池保护电路520。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通过现有的电池保护电路520实现复位功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导致第一预设时间段比较长,例如短的需要3秒以上的时间,长的甚至达到9秒、10秒。而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场景,可能会出现当用户将无线耳机放置到充电仓中后,很快用户又拿出来使用,现有的电池保护电路520没法短时间实现复位功能,如果仍然使用现有的电池保护电路520实现复位,则当电池保护电路520还处于复位过程中此时用户又使用电子装置,由于此时第一开关单元140还处于关断状态,电池110没法给系统电路150供电,从而系统电路150不能正常使用,或者需要等待几秒才能正常使用,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不好的体验。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第二实施例-第四实施例。
另外,本申请的发明人还发现,由于第一供电触点GCD1或者第一通信触点TCD1既要传输普通的通信信号给系统电路150,又要传输与电池保护模块530相关的信号给电池保护模块530,例如本实施例的复位信号,或者船运信号,这有可能导致电池保护电路520将普通的通信信号误判为复位信号或者船运信号,导致电池保护模块530出现误动作,例如电池保护模块53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保持关断,使无线耳机停止工作,当用户从充电仓拿出无线耳机使用时,无线耳机不能正常工作,给用户的使用造成困扰。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第五实施例-第六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
请参见图2,图2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电路模块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因此本实施例未描述的部分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为如何快速实现电子装置的复位重启。
请结合参见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140下置且第一开关单元140外置。电池保护模块130包括第一放电支路和第二放电支路,其中,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一端、第二放电支路的第一端均与电源供电端VDD电连接,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二端、第二放电支路的第二端均与系统端VM电连接,也即第一放电支路和第二放电支路并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支路包括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和第一放电电阻Rs1,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一端与电源供电端VDD电连接,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另一端与第一放电电阻Rs1的一端电连接,第一放电电阻Rs1的另一端与系统端VM电连接,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控制端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逻辑控制单元160可以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导通或者关断。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一放电电阻Rs1的位置还可以调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放电支路包括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和第二放电电阻Rs2,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一端与电源供电端VDD电连接,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另一端与第二放电电阻Rs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放电电阻Rs2的另一端与系统端VM电连接,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控制端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逻辑控制单元160可以控制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导通或者关断。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第二放电电阻Rs2的位置还可以调换。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见图3和图4,第一开关单元140下置且第一开关单元140内置。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放电支路还可以不包括第一放电电阻。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导通时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的阻值范围为100欧-20千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阻Rs1的阻值范围为100Ω(千欧)-20kΩ(千欧),例如为20kΩ、10kΩ、7kΩ、6kΩ、5kΩ、4kΩ、3kΩ、1kΩ、500Ω、100Ω等,较佳为1kΩ-10kΩ,这样第二电容C2经由第一放电电阻Rs1放电时放电电流不会太大,电池保护模块130发热不会太大,有利于保护电池保护模块130;第二放电电阻Rs2的阻值大于或等于100kΩ,例如为100kΩ、200kΩ、300kΩ、500kΩ、700kΩ、1MΩ(兆欧)、2MΩ、3MΩ、4MΩ、5MΩ、6MΩ、7MΩ、8MΩ、9MΩ、10MΩ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阻Rs1可以通过电阻集成实现,也可以通过MOS管、三极管等实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为MOS管,较佳为PMOS管,当然也可以为NMOS管,当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也可以为三极管。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为MOS管,较佳为PMOS管,当然也可以为NMOS管,当然第二放电开关单元也可以为三极管。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放电支路不包括第一放电电阻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导通时其本身阻值可以设计为达到100欧及以上。
在本实施例中,当电池保护模块130接收到复位信号后,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关断截止,也即控制电池110停止向系统电路150供电,且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和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开启导通,从而,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电阻R1、第一放电支路、第二放电支路、系统端VM、第二电容C2的负极形成放电回路。假定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一放电电阻Rs1的阻值为5kΩ,第二放电支路的第二放电电阻Rs2的阻值为300kΩ,则第一放电支路和第二放电支路的并联电阻约为4.9kΩ,假定第一电阻R1的阻值为0.5kΩ,则第一电阻R1与并联电阻串联后的电阻约为5.4kΩ,根据以下电容放电公式:
Uc=U0*e(-t/RC)
其中,Uc为需要放电到的电压,例如为第一阈值电压,U0为第一开关单元关断时第二电容上的电压,e为自然常数,t代表放电时间,R为放电回路的电阻的阻值,在这里约为5.4kΩ,C为第二电容的电容量。
假定第二电容C2的电容量为10μF,第二电容C2从4V下降到1V以下,则所需要的时间约为0.076秒,为76毫秒,从而第二电容C2只需要76毫秒就可以从4V电压降低到1V以下,远远低于3秒,从而,第一预设时间段只需要大于或等于76毫秒,就可以实现系统电路150的复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间段小于或等于1s,例如为1s、900ms、800ms、700ms、600ms、500ms、400ms、300ms、200ms、100ms、90ms、80ms、76ms等,较佳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小于或等于500ms,且大于第二电容C2放电到第一阈值电压所需的时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容C2上电压从4V下降到1V是指将系统端VM的电势拉高到3V(相对电池110负极),从而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为1V(电源供电端VDD与系统端VM的电压差)。
在本实施例中,当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后,此时无线耳机的第一供电触点GCD1、第一接地触点DCD1对应与充电仓的第二供电触点GCD2、第二接地触点DCD2电连接,复位端与第一供电触点GCD1电连接,充电仓通过第二供电触点GCD2、第一供电触点GCD1发送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的电池保护模块130,电池保护模块130接收到复位信号后,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关断截止,且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和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开启导通,且逻辑控制单元160开始计时,当逻辑控制单元160计时到达第一预设时间段时,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开启导通,且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和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关断截止。此后,充电仓可以给无线耳机进行充电等。在本实施例中,只要充电仓侦测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充电仓就会输出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的电池保护模块130,无线耳机会迅速复位重启,这样设置有利于无线耳机出现故障或者死机时自动恢复正常,不需要用户手动操作复位重启,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体验,只要用户从充电仓拿出来的无线耳机就是快速复位重启后的无线耳机,就是可以使用的无线耳机,不会出现用户从充电仓拿出的无线耳机不能使用的情况,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充电仓上还可以设有复位键,当用户触发复位键时,此时充电仓发送复位信号给无线耳机。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复位信号还可以不通过充电仓输出,还可以通过系统电路150发送,例如,无线耳机本身上设有复位键,当用户触发复位键时,系统电路150发送复位信号给电池保护模块130。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无线耳机还可以有单独的第一通信触点TCD1,第一通信触点TCD1与复位端电连接。
一般说来,用户将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到拿出充电仓进行使用,这个时间间隔一般需要1s的时间,最少需要500ms的时间,本申请的第二电容C2的电压降低到第一阈值电压之下所需的时间一般小于1s,第一预设时间段可以设置小于或等于1s,这样设置足够系统电路150实现复位,从而不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较佳的第一预设时间段设置小于或等于500ms。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130还可以不设置第二放电支路,或者即使设置了第二放电支路,在复位时第二放电支路不起作用,例如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在第一预设时间段保持关断截止,不导通,在第一预设时间段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开启导通。
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还发现,当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关断截止,且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和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开启导通,此时第二电容C2上的电压假定为4V,此时即使电池110不再给系统电路150供电,第二电容C2还可以给系统电路150供电,此时第二电阻R2相对第一放电电阻Rs1来说很小,第二电容C2很快通过第二电阻R2放电到第二阈值电压,第二阈值电压例如为2.5V-3.0V,例如第二阈值电压为2.5V、2.6V、2.7V、2.8V、2.9V、3V等,在这里以2.7V为例进行说明,此时主要放电回路为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二电阻R2、第二电容C2的负极。在这里很快一般为几毫秒或者微秒级别,相对后面放电支路的放电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当放电到第二阈值电压时,此时第二电阻R2的阻值会远远大于第一放电电阻Rs1的阻值,一般第二电阻R2的阻值为几百MΩ以上,此时第二电容C2主要通过电池保护模块130进行放电,经过计算,此时第二电容C2从第二阈值电压下降到阈值电压所需要的时间约为54ms(以第二阈值电压为2.7V,第一阈值电压为1V为例进行计算),从而总的放电时间不会超过60ms,从而第一预设时间段最小可以进一步下降到60ms。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130只有在接收到复位信号后才会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开启导通,在其他的时间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关断截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放电支路为现有的电池保护模块130中已有的支路,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之所以保留第二放电支路,主要是为了与旧有的电池保护模块130通用,只需要在旧有的电池保护模块130中增设第一放电支路,有利于降低成本。
请结合参见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160还包括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第一逻辑门162、第二逻辑门165和反相器163。其中,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与过放电压保护单元131电连接,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与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电连接,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与系统端VM电连接,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与复位端RST电连接,第一逻辑门162分别与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电连接,第一逻辑门162的输出端与反相器163的输入端电连接,反相器163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单元140的放电开关子单元140d的控制端或者与开关管的控制端电连接,反相器163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二逻辑门165分别与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电连接,第二逻辑门165的输出端与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控制端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放电开关子单元140d或者开关管为NMOS管,第一逻辑门162为与非门,第二逻辑门165为与门,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均为PMOS管。正常工作时,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均输出第一信号给第一逻辑门162,其后反相器163输出导通信号给第一开关单元140,第一开关单元140开启导通,电池110可以正常供电给系统电路150;而且,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均输出第一信号给第二逻辑门165,第二逻辑门165输出关断信号给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此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关断截止;当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接收到复位信号后,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输出第二信号分别给第一逻辑门162和第二逻辑门165,反相器163输出关断信号给第一开关单元140,第一开关单元140关断截止,电池110不供电给系统电路150,同时,第二逻辑门165输出导通信号给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开启导通。而且,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还包括计时器,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在输出第二信号时,计时器开始计时,当计时器计时到第一预设时间段时,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输出第一信号,此时第一逻辑门162控制放电开关开启导通,系统电路150实现复位重启。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包括第二逻辑门165,此时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与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控制端电连接,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不与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控制端电连接,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与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控制端电连接(请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二信号例如为低电平信号。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信号还可以为低电平信号,第二信号可以为高电平信号。
本申请的发明人还发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接收到复位信号后,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会开启导通,会导致系统端VM的电势被拉高,例如拉高到3V,在系统端VM电势升高的过程中,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会起保护作用,也即放电过流保护功能会工作,会输出过流保护信号给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会锁定输出过流信号给第一逻辑门162,其后反相器163输出关断信号给第一开关单元140,第一开关单元140会持续关断,此后即使计时器计时到第一预设时间段时,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输出第一信号,然而,由于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的作用,第一开关单元140仍然保持关断截止,不会开启导通,导致系统电路150没法实现复位重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还与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的使能端电连接,当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输出第二信号分别给第一逻辑门162和第二逻辑门165时,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还输出使能信号给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在接收到使能信号后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的放电过流保护功能停止工作,即使其后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输出过流保护信号给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不会工作,也即不会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持续关断,从而第一开关单元140不会被锁住为截止关断,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持续输出使能信号给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在本实施例中,使能信号与第二信号相同,为持续第一预设时间段的低电平信号。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使能信号还可以为持续第一预设时间段的高电平信号,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使能信号不限于输出给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使能信号还可以输出给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的使能端,也即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与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的使能端电连接,从而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在收到使能信号后,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不会工作,即使系统端VM的电势上升到3V,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也不会输出过流保护信号给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不会控制锁定第一开关单元140保持关断,也即放电过流保护功能停止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当计时器计时到第一预设时间段后,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还会输出解除使能信号给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此后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恢复工作。在本实施例中,解除使能信号与第一信号相同。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当使能信号是输出给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时,解除使能信号也是输出给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在本实施例中,解除使能信号和第一信号同时发送。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在输出第一信号后,计时单元再计时一延迟时间后输出解除使能信号给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或者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延时时间用于使第一开关单元140导通后使系统端VM的电压被下拉到电池110负极的电压或者上拉到电池110正极的电压所需要的时间,防止系统端VM下拉到放电过流参考电压之下或者上拉到放电过流参考电压之上比较慢导致又触发放电过流保护,导致第一开关单元140又关断截止。
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还可以不与收纳装置搭配使用,此种情况下电子装置可以单独使用。
第三实施例
请参见图6,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电路模块图,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似,因此本实施例未描述的部分可以参照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为第一开关单元340上置。
请结合参见图6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340上置且第一开关单元340外置。电池保护模块330包括第一放电支路和第二放电支路,其中,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一端、第二放电支路的第一端均与电源接地端GND电连接,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二端、第二放电支路的第二端均与系统端VM电连接,也即第一放电支路和第二放电支路并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支路包括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和第一放电电阻Rs1,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一端与电源接地端GND电连接,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另一端与第一放电电阻Rs1的一端电连接,第一放电电阻Rs1的另一端与系统端VM电连接,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控制端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逻辑控制单元160可以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导通或者关断。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一放电电阻Rs1的位置还可以调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放电支路包括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和第二放电电阻Rs2,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一端与电源接地端GND电连接,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另一端与第二放电电阻Rs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放电电阻Rs2的另一端与系统端VM电连接,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控制端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逻辑控制单元160可以控制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导通或者关断。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第二放电电阻Rs2的位置还可以调换。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见图7和图8,第一开关单元340上置且第一开关单元340内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阻Rs1的阻值范围为100Ω-20kΩ(千欧),较佳为1kΩ-10kΩ,这样第二电容C2经由第一放电电阻Rs1放电时放电电流不会太大,电池保护模块330发热不会太大,有利于保护电池保护模块330;第二放电电阻Rs2的阻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00k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为MOS管,较佳为NMOS管,当然也可以为PMOS管。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为MOS管,较佳为NMOS管,当然也可以为PMOS管。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容C2上电压从4V下降到1V是指将系统端VM的电势拉低到1V(相对电池110负极),从而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为1V(系统端VM与电源接地端GND的电压差)。
在本实施例中,当电池保护模块330接收到复位信号后,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340关断截止,也即控制电池110停止向系统电路150供电,且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开启导通,此时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不导通。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160可以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均导通。当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开启导通后,第二电容C2进行放电,随着第二电容C2的放电,系统端VM的电压会下降,当系统端VM的电压下降到第一阈值电压以下,此时第一电容C1上的电压小于第一阈值电压,其后当第一开关单元340开启导通后系统电路150能够实现复位重启。在本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340关断截止第一预设时间段后,逻辑控制单元1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340恢复导通,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关断截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间段小于或等于1s,较佳小于或等于500ms。
请结合参见图8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160还包括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第一逻辑门162和反相器163。其中,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与过放电压保护单元131电连接,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与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电连接,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与系统端VM电连接,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与复位端RST电连接,第一逻辑门162分别与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电连接,第一逻辑门162的输出端与反相器163的输入端电连接,反相器163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单元340的放电开关子单元140d的控制端或者与开关管的控制端电连接,过放电压控制单元161的输出端与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的控制端电连接,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与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控制端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还与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的使能端电连接,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输出使能信号或者解除使能信号给放电过流控制单元164的使能端,从而可以控制放电过流保护功能是否正常工作。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与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的使能端电连接,复位检测控制单元169输出使能信号或者解除使能信号给放电过流保护单元134的使能端。
第四实施例
请参见图10,图10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电池保护电路120的模块图,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相似,因此本实施例未描述的部分可以参照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为不设有第二放电开关单元Ms2,有利于节省成本。
请参见图10,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130包括第一放电支路,其中,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VDD或者电源接地端GND电连接,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二端与系统端VM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支路包括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一放电电阻Rs1、第二放电电阻Rs2,其中,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一端与电源供电端VDD或者电源接地端GND电连接,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放电电阻Rs1的一端、第二放电电阻Rs2的一端电连接,第一放电电阻Rs1的另一端、第二放电电阻Rs2的另一端均与系统端VM电连接,也即第一放电电阻Rs1、第二放电电阻Rs2并联,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控制端与逻辑控制单元160电连接,逻辑控制单元160可以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的导通或者关断,具体与第二逻辑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第一放电电阻Rs1与第二放电电阻Rs2的并联电路的位置还可以调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阻Rs1的阻值范围为1kΩ-10kΩ,较佳为3kΩ-7kΩ,这样第二电容C2经由第一放电电阻Rs1放电时放电电流不会太大,电池保护模块130发热不会太大,有利于保护电池保护模块130;第二放电电阻Rs2的阻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00k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开关单元Ms1为MOS管,较佳为PMOS管,当然也可以为NMOS管。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放电电阻Rs1与第二放电电阻Rs2并联设置,从而不需要额外再增设放电开关单元,可以降低成本。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第二放电电阻Rs2。
第五实施例
请参见图11,图11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模块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相似,因此本实施例未描述的部分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面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为防止电池保护模块630信号误判。
请参见图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140下置且外置。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第一开关单元140还可以下置且内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点的数目为三个,当然也可以为更多个,三个第一触点分别为第一供电触点GCD1、第一接地触点DCD1和第一通信触点TCD1;第二触点的数目与第一触点的数目对应,也为三个,多个第二触点包括第二供电触点GCD2、第二接地触点DCD2和第二通信触点TCD2,当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后第一供电触点GCD1与第二供电触点GCD2接触式电连接,第一接地触点DCD1与第二接地触点DCD2接触式电连接,第一通信触点TCD1与第二通信触点TCD2接触式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供电触点GCD1、第二供电触点GCD2可以用于给电池110充电,第一供电触点GCD1与充电管理电路170电连接,充电管理电路还与电池110的正极电连接,第一接地触点DCD1与系统端VM、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二端电连接,系统电路150与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通信触点TCD1、第二通信触点TCD2用于充电仓与系统电路150、电池保护模块630的通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触点TCD1分别与电池保护模块630、系统电路150电连接。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的数目还可以均为两个,此时第一供电触点GCD1、第二供电触点GCD2既可以用于给电池110充电,也可以用于通信,此时第一供电触点GCD1还分别与电池保护模块630、系统电路150电连接。
一般说来,充电仓与系统电路150通信比较频繁,充电仓与电池保护模块630通信不频繁,充电仓可以发送船运信号、复位信号等给电池保护模块630,本实施例以充电仓发送复位信号给电池保护模块630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充电仓输出给系统电路150的通信信号为第一脉冲信号,充电仓输出给电池保护电路120的通信信号为第二脉冲信号,也即复位信号由第二脉冲信号构成。其中,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小于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例如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电压为2V-3.5V,例如为2V、2.2V、2.4V、2.5V、2.6V、2.8V、4V、3.2V、3.4V、3.5V等,以下以2.5V为例进行说明,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为4V-6V,例如为4V、4.5V、5V、5.5V、6V等,以下以5V为例进行说明。当充电仓通过第二通信触点TCD2、第一通信触点TCD1输出第一脉冲信号时电池保护电路120识别第一脉冲信号为持续的低电平信号,也即不管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还是逻辑低电平,电池保护模块630均识别为逻辑低电平,例如电池保护模块630将3.5V以下的电压均识别为逻辑低电平,电池保护模块630将4V以上的电压识别为逻辑高电平,持续的低电平信号电池保护模块630会认为是无效信号,不会进行动作。
为了使电池保护模块630识别第一脉冲信号为持续的逻辑低电平信号,请结合参见图11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630包括通信端,在这里通信端为复位端RST,用于接收复位信号。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通信端还可以为船运端,用于接收船运信号,当接收到船运信号时,逻辑控制单元66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保持关闭。在本实施例中,无线耳机还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t1,通信端与第一分压电阻Rt1的一端电连接,第一分压电阻Rt1的另一端与第一通信触点TCD1电连接,第一通信触点TCD1直接与系统电路150电连接,也即第一通信触点TCD1与系统电路150的连接不经过第一分压电阻Rt1。
在本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660包括第二分压电阻Rt2和信号采样单元671。通信端还与第二分压电阻Rt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t2的另一端与系统端VM电连接,信号采样单元671与通信端电连接,信号采样单元671判断通信端的电压大于第三阈值电压为逻辑高电平,小于第三阈值电压为逻辑低电平,例如第三阈值电压的范围为0.5V-1.8V,例如为0.5V、0.8V、1V、1.2V、1.4V、1.5V、1.6V、1.8V等,本实施例以第三阈值电压为1.2V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经过第一分压电阻Rt1和第二分压电阻Rt2分压后通信端的电压小于第三阈值电压,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经过第一分压电阻Rt1和第二分压电阻Rt2分压后通信端的电压大于第三阈值电压,也即当第一通信触点TCD1接收到第一脉冲信号时,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假定为U1,则通信端的电压约为:U1*Rt2/(Rt1+Rt2),式中,Rt1代表第一分压电阻Rt1的阻值,Rt2代表第二分压电阻Rt2的阻值,此时通信端的电压会小于第三阈值电压,例如小于1.2V,从而信号采样单元671会将第一脉冲信号整个判定为低电平信号,为无效信号,例如经过电压比较器进行比较判定为低电平信号;当第一通信触点TCD1接收第二脉冲信号时,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假定为U2,则通信端的电压为:U2*Rt2/(Rt1+Rt2),此时通信端的电压会大于第三阈值电压,例如大于1.2V,从而信号采样单元671会将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判定为高电平,将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低电平判定为低电平,信号采样单元671能识别出脉冲信号。从而电池保护模块630的信号采样单元671不能识别第一脉冲信号,能识别第二脉冲信号,当第一通信触点TCD1长时间接收第一脉冲信号时,由于信号采样单元671不能识别该信号,从而电池保护模块630不会误动作。另外,由于充电仓发送给电池保护模块630的信号比较少,从而系统电路150被误触发的可能性较低,而且,充电仓发送给电池保护模块630的信号还包括复位信号、船运信号,当接收这些信号时系统电路150即使被误工作,由于其后电池保护模块630会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40断开,系统电路150会被断电,从而对系统电路150的影响也较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压电阻Rt1、第二分压电阻Rt2的阻值为兆欧级别,例如大于或等于1MΩ(兆欧姆),例如为1MΩ、5MΩ、10MΩ、20MΩ、30MΩ、50MΩ等,这样第一分压电阻Rt1、第二分压电阻Rt2消耗的功耗较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压电阻Rt1与第二分压电阻Rt2的比值范围为1:1-5:1,例如为1:1、2:1、3:1、4:1、5:1等。
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3,逻辑控制单元660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t1和第二分压电阻Rt2,也即第一分压电阻Rt1内置到电池保护模块630中,从而电池保护模块630的通信端与第一通信触点TCD1之间不需要设置额外的电阻,这样有利于减少外围组件。此时,信号采样单元671与第一分压电阻Rt1和第二分压电阻Rt2的连接处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电路150与电池保护模块630判断一个电压是属于逻辑高电平还是逻辑低电平的标准是一致的,也即都是通过第三阈值电压进行判断,这样有利于统一设计标准,降低电路设计复杂性,从而本实施例需要设计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Rt1、第二分压电阻Rt2进行分压。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630通过第三阈值电压判断接收的电压是逻辑高电平还是逻辑低电平,系统电路150通过第四阈值电压判断接收的电压是逻辑高电平还是逻辑低电平,例如都是通过电压比较器判断,其中,第三阈值电压大于第四阈值电压,例如第三阈值电压的范围为大于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的上限(高电平电压会波动),且小于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下限(高电平电压会波动),例如第三阈值电压的范围为大于3.5V且小于4V,例如为3.7V,第四阈值电压的范围为小于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下限,例如第四阈值电压的范围为0.5V-1.8V,例如为1.2V,从而,通过这样设置,则不需要第一分压电阻Rt1的设置,第一脉冲信号不管是处于逻辑高电平还是逻辑低电平,信号采样单元671接收到的电压均小于第三阈值电压,均被信号采样单元671判定为逻辑低电平,为无效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电路150与电池保护模块630的参考地近似是一样的,均为电池110的负极或者电源接地端GND(第一开关单元140导通时其上的电压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第一开关单元140导通时,电池110负极的电压与第一开关单元140的第二端的电压近似相等。
第六实施例
请参见图14,图14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电池保护电路120的模块图,本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相似,因此本实施例未描述的部分可以参照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为第一开关单元140上置。
请结合参见图6和图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140上置且外置。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第一开关单元140还可以上置且内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点的数目为两个,当然也可以为更多个,两个第一触点分别为第一供电触点GCD1、第一接地触点DCD1;第二触点的数目与第一触点的数目对应,也为两个,多个第二触点包括第二供电触点GCD2、第二接地触点DCD2,当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后第一供电触点GCD1与第二供电触点GCD2接触式电连接,第一接地触点DCD1与第二接地触点DCD2接触式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供电触点GCD1、第二供电触点GCD2可以用于给电池110充电,还用于充电仓与系统电路150、电池保护模块130的通信,也即第一供电触点GCD1、第二供电触点GCD2还具有通信触点的功能,也即第一供电触点GCD1具有第一通信触点的功能,第二供电触点GCD2具有第二通信触点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供电触点GCD1分别与电池保护模块130、系统电路150、充电管理电路电连接,第一接地触点DCD1与电池保护模块130的电源接地端GND电连接,系统电路150也与电源接地端GND电连接。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1,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的数目还可以均为三个,此时还单独包括第一通信触点TCD1、第二通信触点TCD2,第一通信触点TCD1、第二通信触点TCD2用于通信。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130包括通信端,在这里通信端为复位端RST,用于接收复位信号,当然通信端也可以为船运端,通信端与第一供电触点GCD1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逻辑控制单元760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t1、第二分压电阻Rt2和信号采样单元771,其中,第一分压电阻Rt1的一端与通信端电连接,第一分压电阻Rt1的另一端与第二分压电阻Rt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t2的另一端与电源接地端GND电连接,信号采样单元771与第一分压电阻Rt1和第二分压电阻Rt2的连接处电连接,信号采样单元771判断连接处的电压大于第三阈值电压为逻辑高电平,小于第三阈值电压为逻辑低电平,例如第三阈值电压的范围为0.5V-1.8V,本实施例以第三阈值电压为1.2V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经过第一分压电阻Rt1和第二分压电阻Rt2分压后连接处的电压小于第三阈值电压,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经过第一分压电阻Rt1和第二分压电阻Rt2分压后连接处的电压大于第三阈值电压,也即当第一供电触点GCD1接收到第一脉冲信号时,信号采样单元771会将第一脉冲信号整个判定为逻辑低电平信号,为无效信号;当第一供电触点GCD1接收第二脉冲信号时,信号采样单元771会将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判定为逻辑高电平,将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低电平对应的电压判定为逻辑低电平,信号采样单元771能识别出脉冲信号。从而电池保护模块130的信号采样单元771不能识别第一脉冲信号,能识别第二脉冲信号,当第一供电触点GCD1长时间接收第一脉冲信号时,由于信号采样单元771不能识别该信号,从而电池保护模块130不会误动作。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同第五实施例一样,第一分压电阻Rt1还可以外置,此时第一分压电阻Rt1的一端与第一供电端子电连接,第一分压电阻Rt1的另一端与通信端电连接,通信端与第二分压电阻Rt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t2的另一端与电源接地端GND电连接,信号采样单元771与通信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电路150与电池保护模块130判断一个电压是属于逻辑高电平还是逻辑低电平的标准是一致的,也即都是通过第三阈值电压进行判断,这样有利于统一设计标准,降低复杂性,从而本实施例需要设计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Rt1、第二分压电阻Rt2进行分压。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池保护模块130通过第三阈值电压判断一个电压是逻辑高电平还是逻辑低电平,系统电路150通过第四阈值电压判断一个电压是逻辑高电平还是逻辑低电平,其中,第三阈值电压大于第四阈值电压,例如第三阈值电压的范围为大于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的上限,且小于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的下限,例如第三阈值电压的范围为大于3.5V且小于4V,例如为3.7V,第四阈值电压的范围为小于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的下限,例如第四阈值电压的范围为0.5V-1.8V,例如为1.2V,从而,通过这样设置,则不需要第一分压电阻Rt1的设置,第一脉冲信号不管是处于逻辑高电平还是逻辑低电平,其电压均小于第三阈值电压,均被信号采样单元771判定为低电平,为无效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电路150与电池保护模块130的参考地是一样的,均为电池110的负极或者电源接地端GND。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耳机和充电仓,所述无线耳机可放入所述充电仓中;其中,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电池、复位开关单元、系统电路和多个第一触点,所述电池经由所述复位开关单元供电给所述系统电路;所述充电仓包括多个第二触点,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触点接触实现两者的电连接;
其中,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所述充电仓输出复位信号给所述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接收到所述复位信号后所述无线耳机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关断,所述复位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所述无线耳机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导通以实现系统电路的复位重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仓包括放入检测单元,所述放入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无线耳机是否放入充电仓,当放入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无线耳机放入所述充电仓时所述充电仓输出复位信号给所述无线耳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入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二触点至少其中之一电连接,以根据第二触点上的电信号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是否放入充电仓;或者,
所述放入检测单元包括活动体和检测子单元,所述活动体可弹性上下移动,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所述无线耳机下压所述活动体以使所述活动体向下移动,当所述检测子单元检测到所述活动体向下移动阈值位移时所述检测子单元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放入所述充电仓;或者
所述放入检测单元包括重量传感器或者红外传感器,当所述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时所述重量传感器侦测到重量变化或者所述红外传感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所述放入检测单元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放入所述充电仓;或者,
所述充电仓包括仓体和舱盖,所述舱盖盖在仓体上以形成容纳腔,所述无线耳机可容纳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放入检测单元包括合盖检测单元,当所述舱盖盖上时所述合盖检测单元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放入所述充电仓;或者,
所述充电仓包括仓体和舱盖,所述舱盖盖在仓体上以形成容纳腔,所述无线耳机可容纳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放入检测单元包括开盖检测单元,当所述舱盖打开时所述开盖检测单元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放入所述充电仓。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还包括电池保护电路,所述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模块和第一开关单元,所述复位开关单元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电源供电端、电源接地端、过放电压保护单元、放电过流保护单元、逻辑控制单元、系统端,其中,所述电源供电端和电源接地端用于对应与电池的正、负极电连接,所述逻辑控制单元与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系统端电连接;
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与所述第一触点电连接;所述复位信号经由第二触点、第一触点输出给所述电池保护模块,所述逻辑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关断以使电池停止向系统电路供电,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恢复所述电池向所述系统电路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放电支路,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或电源接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的第二端与系统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放电支路包括第一放电开关单元,所述第一放电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电连接,当所述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导通时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的阻值范围为100欧-20千欧,当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接收到复位信号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关断且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逻辑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且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关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小于或等于1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包括复位检测控制单元、放电过流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放电过流控制单元与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电连接,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与所述系统端电连接,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放电过流控制单元的使能端电连接,当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接收到复位信号后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输出第二信号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关断且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导通,且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还输出使能信号给所述放电过流控制单元以停止放电过流保护功能;或者,
所述逻辑控制单元包括复位检测控制单元、放电过流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放电过流控制单元与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电连接,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与所述系统端电连接,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的使能端电连接,当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接收到复位信号后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输出第二信号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关断且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导通,且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还输出使能信号给所述放电过流保护单元以停止放电过流保护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包括计时器,当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输出第二信号时所述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所述计时器计时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输出第一信号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且控制第一放电开关单元关断,且所述复位检测控制单元输出解除使能信号给所述使能端以恢复放电过流保护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电路包括复位芯片,所述复位芯片与所述复位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复位芯片还与所述第一触点电连接,当所述复位芯片接收到所述复位信号后所述复位芯片控制所述复位开关单元关断,所述复位开关单元关断第一预设时间段后所述复位芯片控制复位开关单元导通以实现系统电路的复位重启。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包括第一通信触点,所述电池保护模块、所述系统电路均与所述第一通信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二触点包括第二通信触点,所述第二通信触点与所述第一通信触点接触式电连接;其中,所述充电仓输出给所述系统电路的通信信号为第一脉冲信号,所述充电仓输出给所述电池保护模块的通信信号为第二脉冲信号,所述第一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小于所述第二脉冲信号的逻辑高电平对应的电压,当所述充电仓通过第二通信触点、第一通信触点输出第一脉冲信号时所述电池保护模块识别所述第一脉冲信号为持续的逻辑低电平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模块包括复位端,所述复位端用于接收所述复位信号,所述复位端分别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所述第一触点电连接;或者,
所述电源供电端用于接收所述复位信号。
CN202210524141.8A 2022-01-14 2022-05-13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Withdrawn CN1148452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4141.8A CN114845201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PCT/CN2022/142686 WO2023134449A1 (zh) 2022-01-14 2022-12-28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装置及电子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4141.8A CN114845201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5201A true CN114845201A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70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24141.8A Withdrawn CN114845201A (zh) 2022-01-14 2022-05-13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4520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4449A1 (zh) * 2022-01-14 2023-07-20 西安稳先半导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装置及电子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4449A1 (zh) * 2022-01-14 2023-07-20 西安稳先半导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装置及电子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39154B (zh)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4784913A (zh)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装置及电子组件
CN112039153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1055999B (zh) 充电/放电保护电路和供电装置
CN111987772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1465557B (zh) 便携式设备、用于便携式设备的电池盒
US1062281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rotection integrated circuit, rechargeable battery protection device, and battery pack
CN111987773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1987771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2117799B (zh)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2271772B (zh)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测试系统及电子装置
WO2017148123A1 (zh) 电池保护装置及电源组件
CN114401468A (zh)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CN114845201A (zh)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CN114825543A (zh)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CN112311038B (zh) 一种充放电保护电路、终端设备及电池放电控制方法
KR20200079012A (ko)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4422898A (zh)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
CN113809812A (zh) 双电池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CN116937740A (zh)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保护方法、电池组和电动工具
CN114301144A (zh) 一种电池保护组件、电子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9217402B (zh) 充电座的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WO2023134449A1 (zh) 一种无线耳机组件、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电子装置及电子组件
CN113169564A (zh) 电池组及电气设备系统
US20200287400A1 (en) Battery control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802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