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4554B - 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4554B
CN114844554B CN202210383501.7A CN202210383501A CN114844554B CN 114844554 B CN114844554 B CN 114844554B CN 202210383501 A CN202210383501 A CN 202210383501A CN 114844554 B CN114844554 B CN 1148445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period
data
subclass
f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835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44554A (zh
Inventor
王慧慧
柳磊
蒙克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21038350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445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445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45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445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45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2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 H04L67/025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for remote control or remote monitoring of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85Space-based or airborne stations; Stations for satellite systems
    • H04B7/1851Systems using a satellite or space-based relay
    • H04B7/18513Transmission in a satellite or space-based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6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le transfer, e.g.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7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for supporting data block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 H04L67/1078Resource delivery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0Negotiating bandwid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由南极本地主动发起任务,任务并行运行、相互独立;南极本地对上传的各项数据分类,不同类别的数据上传相互独立,采用各自固定周期发起任务,限制每次任务最大执行时间,限制每类数据在各自流量周期内的最大流量;本地主动发起控制命令下载任务,下载完成所有远程控制命令后休息固定时间,再主动发起下一次控制命令下载任务的方式;指定文件上传下载任务采用固定周期发起任务,限制每次任务最大执行时间的通讯策略。本发明能够实现南极天文保障平台南极本地和远程监控服务器之间的两地通讯,保证两地通讯的畅通,尽可能及时地传送平台运行的必要信息,是平台的长期可靠运行的基础。

Description

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南极区域的通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
背景技术
南极天文保障平台为在南极Dome A进行天文观测提供能源动力、通信和数据传输,以及观测设备运行环境保障。由于Dome A极特殊极严酷的地理环境,南极天文保障平台每年只能由南极考察队进行为期二十天左右的设备维护,其余时间都处于长期无人值守无人维护运行状态,而南极天文保障平台又是天文观测设备的基础保障平台,因此其持续稳定可靠的能源动力是保证平台及天文仪器设备在高原极寒、低气压环境下长期和可靠自主运行的关键。
平台处于长期无人值守运行的状态,出于实时监控的需要,平台有向国内传输数据的需求,国内远程控制要求能够及时顺畅地传输控制命令到南极本地平台。由于南极独特的地理环境,南极天文平台与国内的控制端不能通过常规的以太网等通信手段实现信息交互,目前只能通过铱星实现两端之间的通讯。铱星终端pilot的传输能力有限,目前的最大传输速度是128Kb/s,且信号时断时续,经常出现一段时间通讯无法接通的情况。在通讯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可靠的两地交互通讯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是远程实时监控平台运行状态的必要前提,是平台长期可靠运行的重要基础。对于极端通讯条件下两地通讯,目前采用的方案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中,本地自主监测并控制平台运行状态,按照一定规律主动发回报警信息和监控数据,收到人工远程监控平台的指令时,能够答复指令并上传下载指定的文件,这种方式在本地突发大量报警信息或者铱星通讯质量很低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铱星通道堵塞,人工远程监控平台无法发送指令至南极本地平台,这是极其危险的,缺失了远程人工干预的手段,极大的增加了平台运行的风险;第二种方法,人工远程监控平台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主动发起查询数据和报警信息的要求,对监控人员的要求高,反应滞后。
由于南极保障平台通讯手段和维护周期的特殊性,其所需要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远远超过其他任何通讯场景,发送数据又具有明显的特殊场景特征,现有通讯场景中采用的通讯方法均无法适用,亟需提出一种适用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通讯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能够在南极天文保障平台长期无人值守无人维护运行、通讯带宽极窄且通讯质量不稳定的条件下,自动同步南极本地和远程监控服务器端的数据,实现南极天文保障平台南极本地和远程监控服务器之间的两地通讯,保证两地通讯的畅通,尽可能及时地传送平台运行的必要信息,是平台的长期可靠运行的基础。
为达成上述目的,结合图1,本发明提出一种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所述两地通讯方法包括:
S1,依据数据功能将南极本地自动发起的数据分为若干类,其中,数据功能类型包括报警类型、监控类型和消息类型;针对每类数据,结合时效性要求设置一个或多个子类,新的数据报文存储至对应的子类本地存储目录;
S2,获取步骤S1中所有子类数据的数据属性,根据预设的设置规则,设置每个子类数据的上传参数,按照设置的上传参数对所有子类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加入各子类的传输任务列表,将处理后的数据在对应的设定时间点依次发送至服务器端存储目录;所述上传参数包括传输周期、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
S3,设置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南极本地主动查询是否有新的远程控制指令报文需要接收:
如果有新的远程控制指令,依次接收远程控制指令并分析,如果远程控制指令是文件上传下载控制指令,将新的文件传输任务添加至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如果是其他远程控制指令,交付本地调度程序执行对应的远程控制动作;直至服务器端的待下载远程控制指令目录为空,休息一个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后,重新开始查询是否有新的远程控制指令报文需要接收;
S4,将步骤S3所述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中的文件传输任务按照接收任务的时间顺序排列,每个文件传输任务均包含传输目标文件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传输目标文件名称、传输目标文件南极本地存储目录和上传/下载操作信息;
S5,设置文件上传下载任务的文件传输参数,文件传输参数包括文件传输周期、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
按照设置的文件传输参数,在每个文件传输周期开始,按序依次发起S3所述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中的文件传输任务,在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为空或者在本文件传输周期内传输时长到达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时,停止本次数据传输,直至本文件传输周期结束;
在执行上传/下载过程中遵循以下规则:按照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的顺序依次执行,根据上传/下载操作的设置,分别将上传目标在上传目标南极本地存储目录下的目标文件同步到上传目标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或者将下载目标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下的目标文件同步到下载目标南极本地存储目录。
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例,所述两地通讯方法还包括:
南极主动发起的上传任务、远程控制指令下载任务、文件传输任务并行运行,任务之间相互独立。
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例,所述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不大于远程命令执行时限要求。
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例,单个远程控制指令报文不大于1KB。
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例,所述上传参数还包括单元报文长度上限、单元报文长度下限、是/否拼接标识符;
步骤S2中,所述按照设置的上传参数对所有子类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还包括:
如果该子类的上传参数是/否拼接标识符为是,将小于单元报文长度下限的报文与其他报文拼接成不超过单元报文长度上限的新报文。
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例,所述上传参数还包括:流量控制周期、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是/否在下一个流量控制周期继续传输本周期内被限流而未能上传的传输数据和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
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例,步骤S2中,所述根据预设的设置规则是指:
子类数据生成周期>=5min时,子类的传输周期=该子类数据生成周期;
子类数据生成周期<5min时,子类的传输周期=该子类数据生成周期*n,n为大于1的正数;
子类的传输时长上限大于该子类的传输周期中预估生成数据量/8KB/s×2,小于该子类的传输周期×50%;
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设置为12小时以上。
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例,步骤S2中,所述将处理后的数据在对应的设定时间点依次发送至服务器端存储目录的过程包括:
针对每个子类设置独立的传输周期;不同子类的传输周期相互独立,不同子类的数据传输任务并行处理;
针对每个子类设置独立的流量控制周期;不同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相互独立,不同子类的数据传输的流量控制并行处理;
实时统计每个子类的当前传输周期内的实际传播时长和在当前流量控制周期内的传输数据总长度:
自每个子类的每个传输周期开始,如果该子类当前流量控制周期内的传输数据总长度未达到该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则开始执行该子类的传输任务,已完成的传输任务从该子类的传输任务列表中删除,直至达到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1)该子类当前的传输任务全部完成,(2)该子类本传输周期内的实际传播时长达到该子类传输时长上限,(3)该子类当前流量控制周期内的传输数据总长度达到该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停止该子类的该次传输任务,直至该子类的本传输周期结束;
其中,当每个子类当前流量控制周期内的传输数据总长度达到该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时,该子类本流量周期内未能上传的传输数据存放到该子类的上传参数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下,并将对应的传输任务从该子类的传输任务列表中删除;
自每个子类的每个流量控制周期开始,根据上传参数是/否在下一个流量控制周期继续传输本周期内被限流而未能上传的传输数据,决定是否将存放在该子类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下的上一个流量控制周期中被限流的传输任务加入该子类的传输任务列表。
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例,所述两地通讯方法包括:
接收的远程控制指令,判断是否属于参数控制指令,如果是,按照参数控制指令修正对应的上传参数、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和文件传输参数。
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例,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一般不大于下载传输周期的8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由南极本地主动发起规律数据上传、控制命令下载、指定文件上传下载任务,三项任务并行运行、相互独立。南极本地实时采集、记录、分析现场各仪器设备的测点数据,根据功能和对时效性要求的不同,对需要上传的各项数据分类,不同类别的数据上传相互独立,互不影响,采用各自固定周期发起任务,限制每次任务最大执行时间的通讯规则,同时限制每类数据在各自流量周期内的最大流量;控制命令下载任务采用每次本地主动发起,下载完成所有远程控制命令后休息固定时间,再主动发起下一次控制命令下载任务的方式;指定文件上传下载任务采用固定周期发起任务,限制每次任务最大执行时间的通讯策略。本发明能够实现南极天文保障平台南极本地和远程监控服务器之间的两地通讯,保证两地通讯的畅通,尽可能及时地传送平台运行的必要信息,是平台的长期可靠运行的基础。
以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相比,其显著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方法是针对南极特殊的运行环境提出的一种有效通讯方法,在提高了南极天文保障平台和监控服务器端通讯的流畅性的基础上,还保障了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远程可控性和关键数据的及时传输,增强了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该方法量身考虑不同数据传输任务的不同需求,在保证持续不断的执行数据传输任务的同时,保留一定的带宽,以保障在传输任务量大、通讯质量很差的情况下,不会造成铱星通道堵塞,保留远程人工干预的空间,提高南极天文保障平台平稳运行的可靠性。
(3)固定周期和最大执行时间能够由监控人员结合实时数据传输任务量和实时铱星带宽实时配置,具有灵活性,既能尽量的使用铱星带宽,又留有余地。
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另外,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所有组合都被视为本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发明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发明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发明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三项任务数据传输时序示意图,其中阴影部分表示数据正在传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
结合图1和图2,本发明提出一种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所述两地通讯方法包括:
S1,依据数据功能将南京本地自动发起的数据分为若干类,其中,数据功能类型包括报警类型、监控类型、消息类型;针对每类数据,结合时效性要求设置一个或多个子类,新的数据报文存储至对应的子类本地存储目录。
S2,获取步骤S1中所有子类数据的数据属性,根据预设的设置规则,设置每个子类数据的上传参数,按照设置的上传参数对所有子类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加入各子类的传输任务列表,将处理后的数据在对应的设定时间点依次发送至服务器端存储目录。
所述上传参数包括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流量控制周期、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是/否在下一个流量控制周期继续传输本周期内被限流而未能上传的传输数据、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
S3,设置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南极本地主动查询是否有新的远程控制指令报文需要接收,如果有新的远程控制指令,依次接收远程控制指令并分析,如果远程控制指令是文件上传下载控制指令,将新的文件传输任务添加至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如果是非上传下载的其他远程控制指令,交付本地调度程序执行对应的远程控制动作,直至服务器端的待下载远程控制指令目录为空,休息一个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后,重新开始查询是否有新的远程控制指令报文需要接收,以此循环。参数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不大于远程命令执行时限要求;单个远程控制指令报文不大于1KB。
S4,将步骤S3所述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中的文件传输任务按照接收任务的时间顺序排列,每个文件传输任务包含传输目标文件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传输目标文件名称;传输目标文件南极本地存储目录;上传/下载操作等信息。设置文件上传下载任务的文件传输参数,文件传输参数包括文件传输周期、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按照设置的文件传输参数,每个文件传输周期开始,按序依次发起S3所述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中的文件传输任务,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为空或者本文件传输周期内传输时长到达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停止本次数据传输,直至本文件传输周期结束。在执行上传/下载过程中遵循以下规则:按照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的顺序依次执行,根据上传/下载操作的设置,分别将上传目标在上传目标南极本地存储目录下的目标文件同步到上传目标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或者将下载目标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下的目标文件同步到下载目标南极本地存储目录。
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一般不大于下载传输周期的80%。
S5,南极主动发起的规律数据上传任务、远程控制指令下载任务、指定文件上传下载任务并行运行,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综上所述,在铱星通讯带宽窄、质量不稳定的不利局面下,采用本两地通讯方法,南极本地主动发起规律数据上传、控制命令下载、指定文件上传下载任务,三项任务并行运行、相互独立。南极本地实时采集、记录、分析现场各仪器设备的测点数据,根据功能和对时效性要求的不同,对需要规律上传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数据上传相互独立,互不影响,采用各自固定周期发起任务,限制每次任务最大执行时间的通讯规则,同时限制每类数据在各自流量周期内的最大流量;控制命令下载任务采用每次本地主动发起,下载完成所有远程控制命令后休息固定时间,再主动发起下一次控制命令下载任务的方式;指定文件上传下载任务采用固定周期发起任务,限制每次任务最大执行时间的通讯策略。
本发明的南极天文保障平台两地通讯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南极本地自动发起的数据上传任务根据功能和对时效性的不同要求进行分类,例如包括报警一类数据、报警二类数据、监控一类数据、监控二类数据、消息一类数据、消息二类数据等。
步骤二:步骤一中的每一类数据的上传任务分别设置:南极本地存储目录、服务器端存储目录、单元报文长度上限、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流量控制周期、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单元报文长度下限、是/否拼接、是/否在下一个流量控制周期继续传输本周期内被限流而未能上传的传输数据、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单元报文长度上限限制各类数据单元报文的长度;传输周期是指各类数据每隔多长时间发起一次数据传输;传输时长上限设置在每个传输周期内,传输时间的上限;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限制各类数据在这类数据的一个流量控制周期内的传输数据长度,超过该上限后,本流量控制周期内不予传输,直至下一个周期重新开始;单元报文长度下限,限制各类数据报文的长度下限;是/否拼接,决定各类数据中小于单元报文长度下限的报文是否需要根据报文长度上下限的配置进行拼接。
而关于每个子类的上传参数设置,考虑到需要在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稳定性和关键数据发送的及时性上取一个平衡,本发明基于南极数据的特殊性,提出以下设置规则:
所述根据预设的设置规则是指:
(1)子类数据生成周期>=5min时,子类的传输周期=该子类数据生成周期。
(2)子类数据生成周期<5min时,子类的传输周期=该子类数据生成周期*n,n为大于1的正数。
(3)子类的传输时长上限大于该子类的传输周期中预估生成数据量/8KB/s×2,一般小于该子类的传输周期×50%。
(4)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一般设置为12小时及以上。
在步骤二中,每个子类的传输都是独立的,并行的。例如,10个子类,开机以后,每个子类都在独立计算自己的周期,分别周期是1、2、3、…、10分钟,周期内传输时长分别是0.5、1、1.5...5。那前0.5分钟的时候,10个子类都在传输,第0.5-1分钟,子类1停止传输,子类2-10继续。
步骤三:南极本地一旦有新的数据上传需求,根据步骤一的分类原则,确定该数据传输需求的类型,依据步骤二中的单元报文长度上下限、是/否拼接,进行切割、拼接处理,生成新报文,新报文的长度控制在单元报文长度上限以下,以生成新文件的形式,存放在步骤二中配置的南极本地存储目录下。
步骤四:步骤一中的南极本地主动发起的每一类数据在该类数据的每个传输周期开始发起一次数据上传,将各类数据在步骤二中配置的南极本地存储目录下的文件同步到配置的服务器端存储目录下,在传输时长内完成传输任务,终止本次传输;传输时长限制到,未完成传输任务,终止本次传输,未完成的传输任务在下个传输周期内继续执行。
在实际应用中,步骤三和步骤四是并行的,只是为了表述方便,做了分别描述。
步骤五:步骤一中的南极本地主动发起的每一类数据在该类数据的每个流量控制周期开始,累计该类数据在该流量控制周期内的传输数据总长度,实际传输数据长度超过该类数据的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后,该流量控制周期内停止传输,本流量周期内未能上传的传输数据存放到该子类的配置参数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下,并将对应的传输任务从该类数据的传输任务列表中删除(从对应的南极本地存储目录下删除),直至下一个流量控制周期开始,根据配置参数是/否在下一个流量控制周期继续传输本周期内被限流而未能上传的传输数据,决定是否将存放在该子类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下的上一个流量控制周期中被限流的传输任务加入该子类的传输任务列表(将存放在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下的数据添加至该子类对应的南极本地存储目录下),继续传输数据并重新开始累计下个周期内的传输数据长度。
在步骤五中,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中的所有文件传输任务是统一管理的,例如,有10个任务,分别是1、2、3...10。文件传输周期开始按照顺序传输1、2、3,直到周期时间结束或者10个任务全部传完,结束本次周期,休息一定时间。
步骤六:南极本地规律发起远程控制指令的下载动作,配置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南极本地控制指令存储目录和服务器端控制指令存储目录。南极本地每次发起一次远程控制指令下载,将服务器端控制指令存储目录下的新文件同步到南极本地控制指令存储目录,解析文件中的远程控制指令,如果是属于文件上传下载控制指令,将新的文件上传下载任务加入至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如果是其他远程控制指令,由本机控制程序执行控制动作。同步完成后,停止数据传输,休息一个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后,发起下一次下载。参数设置规则: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远程命令执行时限要求;单个远程控制指令报文不大于1KB。在本实施例中,文件上传下载时所有任务可以共用一个周期,时长上限到,停止上传下载任务,未到时长,挨个上传或者下载。
步骤七:步骤六所述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中的任务按照接收任务的时间顺序排列,包含传输目标文件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传输目标文件名称;传输目标文件南极本地存储目录;上传/下载操作等信息。按照设置的文件传输参数,每个文件传输周期开始,南极本地按序依次发起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中的上传/下载任务,任务为空或者本周期内传输时长到达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停止本次数据传输,直至本周期结束。在执行上传/下载过程中遵循以下规则:按照文件传输任务列表的顺序依次执行,根据上传/下载操作的设置,分别将上传目标在上传目标南极本地存储目录下的目标文件同步到上传目标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或者将下载目标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下的目标文件同步到下载目标南极本地存储目录。
所述文件传输参数包括文件传输周期、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
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一般不大于下载传输周期的80%。
步骤八:步骤二、六、七中的每类数据的传输任务的各配置项提供远程修改接口。
在本公开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各方面,附图中示出了许多说明的实施例。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必定义在包括本发明的所有方面。应当理解,上面介绍的多种构思和实施例,以及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那些构思和实施方式可以以很多方式中任意一种来实施,这是因为本发明所公开的构思和实施例并不限于任何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公开的一些方面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本发明公开的其他方面的任何适当组合来使用。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地通讯方法包括:
S1,依据数据功能将南极本地自动发起的数据分为若干类,其中,数据功能类型包括报警类型、监控类型和消息类型;针对每类数据,结合时效性要求设置一个或多个子类,新的数据报文存储至对应的子类本地存储目录;
S2,获取步骤S1中所有子类数据的数据属性,根据预设的设置规则,设置每个子类数据的上传参数,按照设置的上传参数对所有子类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加入各子类的传输任务列表,将处理后的数据在对应的设定时间点依次发送至服务器端存储目录;所述上传参数包括传输周期、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
S3,设置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南极本地主动查询是否有新的远程控制指令报文需要接收,如果有新的远程控制指令,依次接收远程控制指令并分析,如果远程控制指令是文件上传下载控制指令,将新的文件传输任务添加至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如果是其他远程控制指令,交付本地调度程序执行对应的远程控制动作;直至服务器端的待下载远程控制指令目录为空,休息一个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后,重新开始查询是否有新的远程控制指令报文需要接收;
S4,将步骤S3所述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中的文件传输任务按照接收任务的时间顺序排列,每个文件传输任务均包含传输目标文件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传输目标文件名称、传输目标文件南极本地存储目录和上传/下载操作信息;
S5,设置文件上传下载任务的文件传输参数,文件传输参数包括文件传输周期、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
按照设置的文件传输参数,在每个文件传输周期开始,按序依次发起S3所述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中的文件传输任务,在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为空或者在本文件传输周期内传输时长到达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时,停止本次数据传输,直至本文件传输周期结束;
在执行上传/下载过程中遵循以下规则:按照两端文件传输任务列表的顺序依次执行,根据上传/下载操作的设置,分别将上传目标在上传目标南极本地存储目录下的目标文件同步到上传目标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或者将下载目标在服务器端存储目录下的目标文件同步到下载目标南极本地存储目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地通讯方法还包括:
南极主动发起的上传任务、远程控制指令下载任务、文件传输任务并行运行,任务之间相互独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不大于远程命令执行时限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单个远程控制指令报文不大于1KB。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传参数还包括单元报文长度上限、单元报文长度下限、是/否拼接标识符;
步骤S2中,所述按照设置的上传参数对所有子类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还包括:
如果该子类的上传参数是/否拼接标识符为是,将小于单元报文长度下限的报文与其他报文拼接成不超过单元报文长度上限的新报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传参数还包括:流量控制周期、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是/否在下一个流量控制周期继续传输本周期内被限流而未能上传的传输数据和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根据预设的设置规则是指:
子类数据生成周期>=5min时,子类的传输周期=该子类数据生成周期;
子类数据生成周期<5min时,子类的传输周期=该子类数据生成周期*n,n为大于1的正数;
子类的传输时长上限大于该子类的传输周期中预估生成数据量/8KB/s×2,小于该子类的传输周期×50%;
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设置为12小时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将处理后的数据在对应的设定时间点依次发送至服务器端存储目录的过程包括:
针对每个子类设置独立的传输周期;不同子类的传输周期相互独立,不同子类的数据传输任务并行处理;
针对每个子类设置独立的流量控制周期;不同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相互独立,不同子类的数据传输的流量控制并行处理;
实时统计每个子类的当前传输周期内的实际传播时长和在当前流量控制周期内的传输数据总长度:
自每个子类的每个传输周期开始,如果该子类当前流量控制周期内的传输数据总长度未达到该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则开始执行该子类的传输任务,已完成的传输任务从该子类的传输任务列表中删除,直至达到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1)该子类当前的传输任务全部完成,(2)该子类本传输周期内的实际传播时长达到该子类传输时长上限,(3)该子类当前流量控制周期内的传输数据总长度达到该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停止该子类的该次传输任务,直至该子类的本传输周期结束;
其中,当每个子类当前流量控制周期内的传输数据总长度达到该子类的流量控制周期传输数据长度上限时,该子类本流量周期内未能上传的传输数据存放到该子类的上传参数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下,并将对应的传输任务从该子类的传输任务列表中删除;
自每个子类的每个流量控制周期开始,根据上传参数是/否在下一个流量控制周期继续传输本周期内被限流而未能上传的传输数据,决定是否将存放在该子类被限流数据的存放目录下的上一个流量控制周期中被限流的传输任务加入该子类的传输任务列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地通讯方法包括:
接收的远程控制指令,判断是否属于参数控制指令,如果是,按照参数控制指令修正对应的上传参数、远程控制指令下载间歇周期和文件传输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文件传输周期传输时长上限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不大于文件传输周期的80%。
CN202210383501.7A 2022-04-13 2022-04-13 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 Active CN1148445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83501.7A CN114844554B (zh) 2022-04-13 2022-04-13 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83501.7A CN114844554B (zh) 2022-04-13 2022-04-13 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4554A CN114844554A (zh) 2022-08-02
CN114844554B true CN114844554B (zh) 2023-04-25

Family

ID=82563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83501.7A Active CN114844554B (zh) 2022-04-13 2022-04-13 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4455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8249A (ja) * 2004-08-02 2006-0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制御装置及び監視端末
CN102841915A (zh) * 2011-05-19 2012-12-26 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509394B1 (en) * 2015-10-07 2016-11-29 Rockwell Collins, Inc. Advance mobile communications gateway with satcom backhaul access and a modularized data secur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and secure key distribution to aircraft
CN107918305A (zh) * 2017-12-07 2018-04-17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一种南极天文保障平台发电机组带时间限制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8249A (ja) * 2004-08-02 2006-0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制御装置及び監視端末
CN102841915A (zh) * 2011-05-19 2012-12-26 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509394B1 (en) * 2015-10-07 2016-11-29 Rockwell Collins, Inc. Advance mobile communications gateway with satcom backhaul access and a modularized data secur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and secure key distribution to aircraft
CN107918305A (zh) * 2017-12-07 2018-04-17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一种南极天文保障平台发电机组带时间限制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4554A (zh)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038010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IoT system, and gateway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thereof
CN109792442A (zh) 通信装置、控制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5356604B (zh) 用户侧需求响应方法
CN101951410A (zh) 一种嵌入式终端自动远程升级的实现方法
US10409234B2 (en) Power control apparatus, power control system,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CN114844554B (zh) 适于南极天文保障平台的两地通讯方法
CN109495290A (zh) 一种运维系统主子站交互方法和系统
CN103064353B (zh) 针织横机远程控制方法
CN103944271B (zh)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变电站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5959214B (zh) 一种变电站端i区数据通信网关机
CN112822171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协议的前置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11813430A (zh) 机器人集群智能化更新与部署的方法及系统
CN101944769A (zh) 风电信息传输规约
CN107015516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化动态能耗检索控系统和预控系统
CN110531724B (zh) 一种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遥测自动采样定义方法
CN111988376B (zh) 一种基于智能网关边缘计算的控制程序分发更新方法
CN114296954A (zh) 一种应用于工业现场的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3590626A (zh) 隧道掘进装备多源异构数据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10941220A (zh) 一种基于集中网关的中心管理系统
Lin et al.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Remote Monitoring Platform for Antarctic Greenhouse
CN102868831A (zh) 利用手机短信传递动态ip地址监控被控对象的装置及方法
CN112946384B (zh) 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据在线监测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
CN117579423B (zh) 一种总线扩展模组及使用该总线扩展模组的通信方法
CN217721229U (zh) 单机信息文件上传系统
CN112597489B (zh) 一种物联网即时通讯信息实时监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