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1657A - 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1657A
CN114841657A CN202210356873.0A CN202210356873A CN114841657A CN 114841657 A CN114841657 A CN 114841657A CN 202210356873 A CN202210356873 A CN 202210356873A CN 114841657 A CN114841657 A CN 114841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human
job
supply
jo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568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云
周文玲
曾钦榜
张鹏
郭箐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uba Ganj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May 8th Ganji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May 8th Ganji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May 8th Ganji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5687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416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41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16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06Q10/105Human resources
    • G06Q10/1053Employment or hir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职类集合包括目标区域范围对应的多个职类,目标职类为职类集合中需要进行人力供需比调节的职类,且N个目标职类为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N为大于1的整数;将目标人力供需比、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根据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本申请可以通过主动调节缓解人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优化供需双方的匹配情况。

Description

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人力资源供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社会分工日趋细致,新兴行业和职业层出不穷,劳动力构成也在发生着变化,就业人群逐步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由于区域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问题表现的也越来越突出;在各区域、各行业的劳动力市场上,招聘需求和求职供给之间一般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供小于求:即招聘人数大于求职人数,行业人才缺口大,劳动力增值;此时行业市场表现为“一人难求”,各招聘方争相抢人,导致企业的招聘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2、供大于求:即招聘人数小于求职人数;此时行业市场表现为找工作难,求职者四处碰壁,易导致失业。
3、供需平衡:即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相当,此时整个市场招聘和求职状态良好,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均得到满足,就业充分。
因此对各区域、各行业的劳动力市场来说,供给和需求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对招聘方和求职者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尽其才”不仅是人力资源到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转化因素,更是广大求职者安居乐业的保证。
由于从事不同行业的求职者存在相互流动的可能,求职人员的跨区域、跨行业流动,使得各区域、各行业的供需不平衡状况可以得到缓解。例如,当某职类特别难找工作时,求职者会倾向于流向其他职类。即,现有技术中,主要依靠市场自主调节缓解人力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人员主动流动属于市场调节的一部分,但是人员主动流动的方向过于随机,不具备全局优化能力,市场自主调节的反馈时间长,效率低下,由此造成的社会成本也较高。
目前,招聘企业研究较多的场景是人岗匹配,即在特定行业内,根据求职者与招聘者过往求职招聘交互行为,通过匹配模型优化匹配效率,提升匹配准确性,应用于搜索和推荐等场景,在招聘场景中,较少看到关于供需平衡的研究。在非招聘领域,关于供需双边匹配的调度问题研究成果较多。如,网约车场景和配送场景下的匹配策略,但这些场景与招聘匹配问题差异较大,无法直接应用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中。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仅依据市场自主调节来缓解人力供需的不平衡,缺乏求职招聘场景下的供需平衡研究,无法满足招聘方和求职者的匹配均衡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仅依据市场自主调节来缓解人力供需的不平衡,缺乏求职招聘场景下的供需平衡研究,无法满足招聘方和求职者的匹配均衡需求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需匹配方法,包括:
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职类集合包括目标区域范围对应的多个职类,所述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需要进行人力供需比调节的职类,且所述N个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N为大于1的整数;
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所述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
根据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其中,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为使得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取得最小值的目标因子。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需匹配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职类集合包括目标区域范围对应的多个职类,所述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需要进行人力供需比调节的职类,且所述N个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N为大于1的整数;
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所述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
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其中,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为使得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取得最小值的目标因子。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中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将目标人力供需比、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可以实现构建求解人力流动信息的模型,将确定人力流动信息的过程转化为求最优解的问题,在确定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之后,基于目标人力流动信息进行人力流动调节,以通过主动调节缓解人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优化供需双方的匹配情况。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招聘方和求职者基于目标平台建立匹配关系的示意图;
图2表示基于人员流动形成多个供需簇的示意图;
图3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需匹配方法的示意图;
图4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允许存在人员流动的职类之间形成供需簇的一具体实例示意图;
图5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需匹配装置的示意图;
图6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招聘场景中,涉及目标平台(招聘平台)、招聘方和求职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招聘方在目标平台上发布招聘需求,招聘需求主要包括工作地点,工作类型(简称职类)等信息,求职者通过目标平台找期望城市及期望工作类型,这样城市和职类维度的人力供给与需求就通过目标平台进行了关联。通常情况下,以城市为单位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多个区域,针对每个区域(每个城市),计算各职类的供需比,若供需比大于1,则说明该职类供给相对过剩,此时表现为找工作难,反之亦然。
本申请实施例将不同职类之间的人力流动定义为供需簇,一个供需簇包含流出方和流入方,流出方和流入方相同的供需簇(即同职类间的流动)是一种特殊供需簇。按照该定义方式,可以得到多个供需簇,理论上,每个职类的求职者都可能转移到其他职类,这种转移可以形成图2所示的供需簇组。供需簇的提出,有助于提升社会用工需求及求职人群匹配效率。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目标平台依据多年积累的海量、覆盖各行业企业及求职者的真实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长期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发现了基于职类间壁垒情况、职业需求相似等因素,实现在特定供需簇划分上实行人员流动的方案。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优化供需簇,即主动优化人员流动情况,实现优化招聘方和求职者的双端匹配情况。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需匹配方法进行介绍,本申请的供需匹配方法应用于目标平台,目标平台可以实现招聘方与求职者的匹配,参见图3 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职类集合包括目标区域范围对应的多个职类,所述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需要进行人力供需比调节的职类,且所述N个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N为大于1的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确定目标区域范围对应的职类集合,目标区域范围为预先划定的区域,如可以为某个城市、某个城市的某个区。职类集合中包括目标区域范围所对应的多个职类,这里的职类可以理解为工作职位,如厨师职类、人事职类、配送职类等。
在确定职类集合的情况下,基于需求在职类集合中确定N个目标职类, N个目标职类为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且目标职类为职类集合中需要进行人力供需比调节的职类,如,目标职类的初始人力供需比不满足供需需求,因此需要进行供需比调节,初始人力供需比为初始人力供应数和需求人力数的比值。且N为大于1的整数,在获取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时,基于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全部人力供应数与全部人力需求数确定。
步骤302、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所述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为使得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取得最小值的目标因子。
在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后,将目标人力供需比、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为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函数,在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最小,由于是将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目标函数,在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 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取得最小值。
在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的情况下,可以获取目标函数的最优解,以确定 N个目标职类中每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其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为使得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取得最小值的目标因子,即为使得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的目标因子。
需要说明的是,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为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量的累加和,目标职类的人力供需比偏离量为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供需比与目标人力供需比之差的绝对值,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供需比为目标职类的目标人力供应数与需求人力数之比,目标人力供应数基于初始人力供应数和目标人力流动信息确定。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供需比可以理解为使得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的变量,由于需求人力数、初始人力供应数为定值,因此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为使得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的目标因子。
其中,第一人力供需比也可以理解为使得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的最优供需比,目标人力供应数为基于目标函数确定的使得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的人力供应数,且目标人力供应数基于初始人力供应数和目标人力流动信息确定,具体为:基于目标人力流动信息确定流入人力数与流出人力数之差,根据初始人力供应数与所得差值之和确定目标人力供应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N的取值为1的情况下,目标职类的数目为1,此时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与初始人力供需比相同,在第一人力供需比等于初始人力供需比时,第一人力供需比为使得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的最优供需比,此时无法对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因此N的取值需要大于1。
步骤303、根据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在基于目标函数确定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之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针对每个目标职类,根据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以通过主动进行人力流动调节优化供需簇,进而优化招聘方和求职者的双端匹配情况。
其中,在对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时,可以为求职目标为其他职类的求职者推荐目标职类的职位信息,和/或,为求职目标为目标职类的求职者推荐其他职类的职位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向目标职类推荐求职意向为其他职类的求职者简历,和/或,向其他职类推荐求职意向为目标职类的求职者简历。目标平台做不了实际的流动调节,只是通过推荐起到引导作用。
本申请上述实施过程,通过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将目标人力供需比、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可以实现构建求解人力流动信息的模型,将确定人力流动信息的过程转化为求最优解的问题,在确定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之后,基于目标人力流动信息进行人力流动调节,以通过主动调节缓解人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优化供需双方的匹配情况。
下面对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的情况进行介绍,所述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包括:
获取所述N个目标职类中的每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和需求人力数;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进行累加,确定初始人力供应总量;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进行累加,确定需求人力总量;根据所述初始人力供应总量与所述需求人力总量的比值,获取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
在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时,需要针对N 个目标职类中的每个目标职类,获取各目标职类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和需求人力数,然后将各目标职类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进行累加、得到初始人力供应总量,将各目标职类对应的需求人力数进行累加,确定需求人力总量。最后基于初始人力供应总量与需求人力总量的比值,确定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
下面通过一公式对确定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的情况进行介绍,参见公式1:
Figure BDA0003583400510000081
其中,f的取值为1至N,N为目标职类的数目,inflowf表示某个目标职类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bf表示某个目标职类对应的需求人力数,通过将N个目标职类中各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和需求人力数代入上述公式,可以获取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
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区域范围可以对应于城市,下面以目标区域范围为城市A为例,对确定城市A对应的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的情况进行介绍。如,城市A对应的职类集合包括R个职类,R 个职类均为目标职类,此时N等于R,将R个目标职类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进行累加,得到初始人力供应总量,将R个目标职类对应的需求人力数进行累加,确定需求人力总量,基于初始人力供应总量与需求人力总量的比值,确定城市A对应的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其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即为城市A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
上述实施过程,通过确定目标人力供需比,可以将目标人力供需比作为参数,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小值,以在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最小时确定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
下面对将目标人力供需比、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目标函数的过程进行介绍,所述目标函数的表达式可参见下述公式2:
Figure BDA0003583400510000091
所述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包括:
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代入第一参数d;
将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代入N个第二参数bi,i的取值为1至k,k的取值为N;
将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N个第三参数 inflowi,所述第三参数与所述第二参数一一对应;
其中,flowj,i表示某个第一职类j需流入一目标职类i的人力流动量, flowi,q表示一目标职类i需流入某个第二职类q的人力流动量,所述第一职类和所述第二职类为所述N个目标职类中的职类,∑(j,i)flowj,i表示需流入一目标职类i的人力流动总量,∑(i,q)flowi,q表示一目标职类i需流出的人力流动总量。
在将目标人力供需比、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目标函数时,i的取值为1至N(i的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N)。第一参数d为定值,表示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bi为定值,表示一目标职类i对应的需求人力数;inflowi为定值,表示一目标职类i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
在将目标人力供需比、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目标函数时,将目标人力供需比代入第一参数d;将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代入N个第二参数bi;将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N个第三参数inflowi。由于i的取值为1至N,因此第二参数和第三参数的数目为N个,且第二参数与第三参数一一对应,此时的目标函数表征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
针对目标函数中的flowj,i而言,表示某个第一职类j需流入一目标职类i 的人力流动量,j的取值为1至M,M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且小于或者等于N;针对目标函数中的flowi,q而言,表示某个目标职类i需流入某个第二职类q的人力流动量,q的取值为1至L,L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且小于或者等于N;针对一目标职类而言,该目标职类可以对应于需向当前目标职类流入人力的第一职类,和/或,用于接收当前目标职类流出人力的第二职类,且当前目标职类对应于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和/或,对应于至少一个第二职类。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职类可以属于第一职类、同时属于第二职类。针对目标函数中的∑(j,i)flowj,i而言,表示至少一个第一职类需流入某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总量,在i的取值固定的情况下,若j的取值为一个,可以获取一个第一职类需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量,若j的取值为多个,可以获取多个第一职类需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总量;相应地,针对目标函数中的∑(i,q)flowi,q而言,表示某个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动人力所对应的人力流动总量,在i的取值固定的情况下,若q的取值为一个,可以获取当前目标职类需向一个第二职类流动人力所对应的人力流动量,若 q的取值为多个,可以获取当前目标职类需向多个第二职类流动人力所对应的人力流动总量。
针对目标函数中的(∑(j,i)flowj,i-∑(i,q)flowi,q)而言,其表示某个目标职类对应的需流入人力流动总量与需流出人力流动总量之差;针对目标函数中的(inflowi+∑(j,i)flowj,i-∑(i,q)flowi,q)而言,其表示某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应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职类对应的第一职类和第二职类,为允许与当前目标职类之间存在人力流动的职类,且第一职类和第二职类为N个目标职类中的职类。例如,参见图4所示,职类1至职类7均属于目标职类,没有箭头相连的两个职类之间存在职类壁垒,不允许存在人力流动。职类4、职类5、职类6为职类1对应的第二职类,职类1、职类2以及职类3为职类4对应的第一职类,职类6为职类3的第二职类,职类1、职类3为职类5对应的第一职类,职类7为职类6对应的第二职类、职类4为职类6对应的第一职类。
其中,在将目标人力供需比、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目标函数之后,需要基于目标函数确定每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在所述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包括:
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所述目标函数后,对所述目标函数求最小值,确定所述N 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人力流动最优解;
将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人力流动最优解确定为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
其中,所述人力流动最优解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所述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所述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
在将目标人力供需比代入第一参数d、将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代入N个第二参数bi、将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N个第三参数inflowi后,对目标函数求最小值,在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人力流动最优解。
其中,针对每个目标职类而言,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流动最优解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
在确定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人力流动最优解后,将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人力流动最优解确定为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其中,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目标职类可以对应于同一第一职类,即,同一个第一职类,可以向不同的目标职类输送人力;相应的,不同的目标职类可以对应于同一第二职类,即,同一个第二职类,可以获取不同的目标职类输送的人力。
通过对目标函数求最小值,可以基于目标函数最小化求解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最优解,以针对每个目标职类,确定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需向当前目标职类流入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当前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分别流入的第二人力流动量。
例如,N的取值为8,在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可求解8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最优解。下面以目标职类1以及目标职类2为例,对目标职类1和目标职类2对应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第二人力流动量进行说明。目标职类1对应于3个第一职类、2个第二职类,第一职类1需向目标职类1流入的第一人力流动量为3、第一职类2需向目标职类1流入的第一人力流动量为10、第一职类3需向目标职类1流入的第一人力流动量为20,则目标职类1对应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包括第一职类1、第一职类2以及第一职类3分别对应的第一人力流动量,总和为33。目标职类1需向第二职类1流入的第二人力流动量为2、需向第二职类2流入的第二人力流动量为5,则目标职类1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包括第二职类1、第二职类2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总和为7。则目标职类1对应的需流入人力流动总量与需流出人力流动总量之差为26。目标职类2对应于2个第一职类,第一职类4需向目标职类2流入的第一人力流动量为15、第一职类1需向目标职类2流入的第一人力流动量为25,则目标职类2对应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包括第一职类 4、第一职类1分别对应的第一人力流动量,总和为40,则目标职类2对应的需流入人力流动总量为40,需流出人力流动总量为0。8个目标职类包括目标职类1、目标职类2、第一职类1、第一职类2、第一职类3、第二职类 1、第二职类2以及第一职类4。
上述实施过程,通过基于目标函数最小化求解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最优解,确定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可以针对每个目标职类,获取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需向当前目标职类流入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当前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分别流入的第二人力流动量。
下面对第一职类需流入一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量、目标职类需流入一第二职类的人力流动量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针对每个所述第一职类,所述第一职类需流入一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量小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第一阈值,所述第一职类对应的第一阈值为所述第一职类允许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人力容量;
其中,所述第一职类对应的第一阈值基于所述第一职类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与第一流动概率的乘积确定,所述第一流动概率为所述第一职类中的人力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概率。
针对任意第一职类,当前第一职类需向一目标职类流入的人力流动量小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第一阈值,当前第一职类对应的第一阈值为当前第一职类允许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人力容量,这里的人力容量可以理解为最大人力流动量。且针对每个第一职类而言,可以对应于多个第一阈值,多个第一阈值对应于多个可以接收当前第一职类输出的人力的职类,即,在第一职类可以向多个职类输入人力的情况下,第一职类与每个职类之间存在一对应的第一阈值。
第一职类对应的第一阈值基于第一职类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与第一流动概率的乘积确定,第一流动概率为第一职类中的人力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概率。且针对第一职类可以向多个职类输入人力的情况,第一职类对应于多个第一流动概率。
在计算第一职类对应的第一阈值时,可以参见公式3:
capacityj,i=inflowj*Tj,i
其中,capacityj,i表示某个第一职类j向一目标职类i输入人力流动量对应的第一阈值,inflowj表示某个第一职类j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Tj,i表示某个第一职类j中的人力流入一目标职类i对应的第一流动概率。
针对每个所述目标职类,所述目标职类需流入一第二职类的人力流动量小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第二阈值,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第二阈值为所述目标职类允许流入当前第二职类的人力容量;
其中,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第二阈值基于所述目标职类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与第二流动概率的乘积确定,所述第二流动概率为所述目标职类中的人力流入当前第二职类的概率。
针对任意一目标职类,当前目标职类需流入一第二职类的人力流动量小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第二阈值,当前目标职类对应的第二阈值为当前目标职类允许流入当前第二职类的人力容量,这里的人力容量可以理解为最大人力流动量。且针对每个目标职类而言,可以对应于多个第二阈值,多个第二阈值对应于多个可以接收当前目标职类输出的人力的职类,即,在目标职类可以向多个职类输入人力的情况下,目标职类与每个职类之间存在一对应的第二阈值。
当前目标职类对应的第二阈值基于当前目标职类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与第二流动概率的乘积确定,第二流动概率为当前目标职类中的人力流入当前第二职类的概率。且针对目标职类可以向多个职类输入人力的情况,目标职类对应于多个第二流动概率。
在计算目标职类对应的第二阈值时,可以参见公式4:
capacityi,q=inflowi*Ti,q
其中,capacityi,q表示一目标职类i向第二职类q输入人力流动量对应的第二阈值,inflowi表示一目标职类i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Ti,q表示一目标职类i中的人力流入第二职类q对应的第二流动概率。
上述实施过程,通过基于初始人力供应数与流动概率的乘积确定人力流动阈值,可以生成人力流动的限制条件,基于限制条件确定需流入、流出的人力流动量,使得人力流动量不超过对应的阈值。
在一实施例中,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所述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所述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所述第一职类和所述第二职类为所述N个目标职类中的职类;所述根据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包括:
针对每个目标职类,根据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人力流动量,对所述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基于目标函数最小化确定的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最优解为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所述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 /或,所述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在根据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时,针对每个目标职类,根据当前目标职类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人力流动量,对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其中,当前目标职类可对应于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和/或至少一个第二职类。在当前目标职类对应于至少一个第一职类时,根据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对当前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例如,当前目标职类对应于第一职类1和第一职类2,则根据第一职类1对应的需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20、第一职类2对应的需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10,将第一职类1中的20个人力、第一职类2中的10个人力调节至当前目标职类。这里的调节具体为向目标职类推荐求职意向为第一职类1的20个求职简历、向目标职类推荐求职意向为第一职类2的10个求职简历;也可以是向求职目标为第一职类1的20 个求职者推荐目标职类的职位信息、向求职目标为第一职类2的10个求职者推荐目标职类的职位信息。
在当前目标职类对应于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时,根据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对当前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例如,当前目标职类对应于第二职类1和第二职类2,则根据目标职类需向第二职类1流入的第二人力流动量15、需向第二职类2流入的第二人力流动量5,将目标职类中的15个人力调入第二职类1、将目标职类中的5个人力调入第二职类2。这里的调节具体为将求职意向为目标职类的15个求职简历推荐给第二职类1、将求职意向为目标职类的5个求职简历推荐给第二职类2;也可以是向求职目标为目标职类的15个求职者推荐第二职类1的职位信息、向求职目标为目标职类的5个求职者推荐第二职类2的职位信息。
在当前目标职类对应于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和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时,根据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对当前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职类集合而言,在人力流动调节前后,职类集合所对应的人力供应总量保持不变。
上述实施过程,通过获取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根据目标人力流动信息所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对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可以实现基于目标函数确定的最优解进行人力调节,以通过主动调节缓解人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优化供需双方的匹配情况。
可选地,所述职类集合对应于所述目标区域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行业;
在所述职类集合对应于一个行业的情况下,基于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的调节,对当前行业内的至少部分职类进行人力供需匹配调节;
在所述职类集合对应于多个行业的情况下,基于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的调节,对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进行人力供需匹配调节,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对应于多个行业中的至少部分行业。
针对职类集合而言,可以对应于目标区域范围内的一个或者多个行业。针对职类集合对应于目标区域范围内的一个行业的情况,N个目标职类均为当前行业中的职类,且N个目标职类为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在N个目标职类为职类集合中的部分职类时,基于对N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情况进行调节,可以实现优化当前行业中的部分职类的供需比;在N个目标职类为职类集合中的全部职类时,基于对N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情况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对当前行业中的全部职类进行供需比调节。例如,当前行业为餐饮行业,通过对餐饮行业中的部分职类的人力流动情况进行调节,实现优化餐饮行业中部分职类的供需比。参见表1所示,为对餐饮行业中的多个职类的人力流动情况进行调节的示意。
初始职类 调节后职类 流动量
餐饮管理 餐厅领班 4
厨师/厨师长 餐厅领班 20
服务员 餐厅领班 52
学徒 厨师助理 9
厨师 厨师长 37
服务员 后厨 45
表1
针对职类集合对应于目标区域范围内的多个行业的情况,N个目标职类可以来源于多个行业,也可以来源于多个行业中的部分行业。在N个目标职类来源于多个行业时,基于对N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情况进行调节,可以实现优化多个行业中不同职类的供需比。且在N个目标职类为职类集合中的部分职类时,可以实现对部分职类的供需比进行优化,此时N个目标职类可以包括每个行业中的部分职类,也可以包括某些行业中的全部职类、剩余行业中的部分职类;在N个目标职类为职类集合中的全部职类时,可以实现对多个行业中的全部职类进行供需比调节。
在N个目标职类来源于多个行业中的部分行业时,基于对N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情况进行调节,可以实现优化部分行业中职类的供需比,此时 N个目标职类为职类集合中的部分职类。
上述实施过程,可以对一个行业或者多个行业中的职类进行供需比调节,以根据实际需求优化对应职类的供需比,缓解供需比不平衡的情况。
以上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需匹配方法的整体实施过程,通过获取职类集合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将目标人力供需比、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可以实现构建求解人力流动信息的模型,将确定人力流动信息的过程转化为求最优解的问题,在确定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之后,基于目标人力流动信息进行人力流动调节,以通过主动调节缓解人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优化供需双方的匹配情况。
通过基于目标函数最小化求解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最优解,确定N 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可以针对每个目标职类,获取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需向当前目标职类流入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当前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分别流入的第二人力流动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供需匹配装置,参见图5所示,包括:
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职类集合包括目标区域范围对应的多个职类,所述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需要进行人力供需比调节的职类,且所述N个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N为大于1的整数;
处理模块502,用于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所述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
调节模块503,用于根据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其中,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为使得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取得最小值的目标因子。
可选地,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N个目标职类中的每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和需求人力数;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进行累加,确定初始人力供应总量;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进行累加,确定需求人力总量;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初始人力供应总量与所述需求人力总量的比值,获取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
可选地,所述目标函数的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3583400510000191
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第一代入子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代入第一参数d;
第二代入子模块,用于将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代入 N个第二参数bi,i的取值为1至k,k的取值为N;
第三代入子模块,用于将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N个第三参数inflowi,所述第三参数与所述第二参数一一对应;
其中,flowj,i表示某个第一职类j需流入一目标职类i的人力流动量, flowi,q表示一目标职类i需流入某个第二职类q的人力流动量,所述第一职类和所述第二职类为所述N个目标职类中的职类,∑(j,i)flowj,i表示需流入一目标职类i的人力流动总量,∑(i,q)flowi,q表示一目标职类i需流出的人力流动总量。
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处理子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所述目标函数后,对所述目标函数求最小值,确定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人力流动最优解;
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将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人力流动最优解确定为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
其中,所述人力流动最优解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所述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所述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
可选地,针对每个所述第一职类,所述第一职类需流入一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量小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第一阈值,所述第一职类对应的第一阈值为所述第一职类允许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人力容量;
其中,所述第一职类对应的第一阈值基于所述第一职类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与第一流动概率的乘积确定,所述第一流动概率为所述第一职类中的人力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概率。
可选地,针对每个所述目标职类,所述目标职类需流入一第二职类的人力流动量小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第二阈值,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第二阈值为所述目标职类允许流入当前第二职类的人力容量;
其中,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第二阈值基于所述目标职类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与第二流动概率的乘积确定,所述第二流动概率为所述目标职类中的人力流入当前第二职类的概率。
可选地,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所述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所述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所述第一职类和所述第二职类为所述N个目标职类中的职类;所述调节模块进一步用于:
针对每个目标职类,根据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人力流动量,对所述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可选地,所述职类集合对应于所述目标区域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行业;
在所述职类集合对应于一个行业的情况下,基于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的调节,对当前行业内的至少部分职类进行人力供需匹配调节;
在所述职类集合对应于多个行业的情况下,基于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的调节,对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进行人力供需匹配调节,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对应于多个行业中的至少部分行业。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供需匹配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举例如下,图6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6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620、存储器(memory)630和通信总线640,其中,处理器610,通信接口620,存储器630通过通信总线6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610 可以调用存储器630中的逻辑指令,处理器610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职类集合包括目标区域范围对应的多个职类,所述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需要进行人力供需比调节的职类,且所述N个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N为大于1的整数;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所述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根据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其中,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为使得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取得最小值的目标因子。处理器610还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其他方案,这里不再进一步阐述。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630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供需匹配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供需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职类集合包括目标区域范围对应的多个职类,所述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需要进行人力供需比调节的职类,且所述N个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N为大于1的整数;
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所述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
根据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其中,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为使得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取得最小值的目标因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包括:
获取所述N个目标职类中的每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和需求人力数;
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进行累加,确定初始人力供应总量;
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进行累加,确定需求人力总量;
根据所述初始人力供应总量与所述需求人力总量的比值,获取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函数的表达式为:
Figure FDA0003583400500000011
所述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包括:
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代入第一参数d;
将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代入N个第二参数bi,i的取值为1至k,k的取值为N;
将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N个第三参数inflowi,所述第三参数与所述第二参数一一对应;
其中,flowj,i表示某个第一职类j需流入一目标职类i的人力流动量,flowi,q表示一目标职类i需流入某个第二职类q的人力流动量,所述第一职类和所述第二职类为所述N个目标职类中的职类,∑(j,i)flowj,i表示需流入一目标职类i的人力流动总量,∑(i,q)flowi,q表示一目标职类i需流出的人力流动总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包括:
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所述目标函数后,对所述目标函数求最小值,确定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人力流动最优解;
将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人力流动最优解确定为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
其中,所述人力流动最优解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所述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所述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每个所述第一职类,所述第一职类需流入一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量小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第一阈值,所述第一职类对应的第一阈值为所述第一职类允许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人力容量;
其中,所述第一职类对应的第一阈值基于所述第一职类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与第一流动概率的乘积确定,所述第一流动概率为所述第一职类中的人力流入当前目标职类的概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每个所述目标职类,所述目标职类需流入一第二职类的人力流动量小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第二阈值,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第二阈值为所述目标职类允许流入当前第二职类的人力容量;
其中,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第二阈值基于所述目标职类的初始人力供应数与第二流动概率的乘积确定,所述第二流动概率为所述目标职类中的人力流入当前第二职类的概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流入所述目标职类的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所述目标职类需向至少一个第二职类流入人力分别对应的第二人力流动量,所述第一职类和所述第二职类为所述N个目标职类中的职类;
所述根据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包括:
针对每个目标职类,根据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人力流动量和/或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人力流动量,对所述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职类集合对应于所述目标区域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行业;
在所述职类集合对应于一个行业的情况下,基于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的调节,对当前行业内的至少部分职类进行人力供需匹配调节;
在所述职类集合对应于多个行业的情况下,基于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的人力流动的调节,对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进行人力供需匹配调节,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对应于多个行业中的至少部分行业。
9.一种供需匹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职类集合中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职类集合包括目标区域范围对应的多个职类,所述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需要进行人力供需比调节的职类,且所述N个目标职类为所述职类集合中的至少部分职类,N为大于1的整数;
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人力供需比、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需求人力数和初始人力供应数,代入表征多职类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的目标函数,在所述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确定每个所述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
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个目标职类分别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对所述N个目标职类进行人力流动调节;
其中,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目标人力流动信息为使得所述N个目标职类对应的人力供需比偏离总量取得最小值的目标因子。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的步骤。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供需匹配方法的步骤。
CN202210356873.0A 2022-04-06 2022-04-06 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8416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6873.0A CN114841657A (zh) 2022-04-06 2022-04-06 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6873.0A CN114841657A (zh) 2022-04-06 2022-04-06 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1657A true CN114841657A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63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56873.0A Pending CN114841657A (zh) 2022-04-06 2022-04-06 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4165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ong et al. A self-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noncooperative behaviors in large-scale group consensus reaching processes
Kuchuk et al. Two-stage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hybrid cloud data store
CN107194502B (zh) 一种居民用户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Cho et 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southeast Asia: a panel unit root and panel cointegration analysis, 1990–2013
Dellaert et al. Assessing and controlling the impact of hospital capacity planning on the waiting time
Xu et al. Dynamic order acceptance and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sequence-dependent setup time
Garcia-Santiago et al. A random-key encoded harmony search approach for energy-efficient production scheduling with shared resources
Li et al. New approaches for rebalancing an assembly line with disruptions
CN115081958A (zh) 用户电力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Jaini et a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technique in economic power dispatch problems
CN111738510B (zh) 一种基于汇聚任务冲突关系图着色的制造服务调度方法
CN110737984B (zh) 云制造环境下的机械产品服务优选方法
CN114841657A (zh) 供需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60997B (zh) 一种基于职业技能的人才培训管理方法、系统及介质
CN112541837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电力台区服务系统
Triantis Fuzzy non-radi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measure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support of an integrate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Herrera et al. A product-driven system approach for multilevel decisions in manufacturing planning and control
Azis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rior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network
Borza et al. Tackling the fuzzy multi-objective linear fractional problem using a parametric approach
CN113434270A (zh) 数据资源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Trost 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ing With Integrated Aspects Of Personnel Planning And Consideration Of Employee Utilization Specific Processing Times.
CN105843785A (zh) 一种内嵌组织管理层次的数据自定义计算报表生成方法
US20190287043A1 (en) System for task segmentation
Albuja et al. Technological GINI: a study of the inequality in Ecuador
Szymanowski et al. Foresight of Information Society–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 attempt at measuring with the use of the example of spatial diversity of Poland’s voivodships (2009-2015)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3

Address after: Room 117, 1st Floor, Room 101, Building 1-7, Yard A 10, Jiuxianqiao North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15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Wuba Ganj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03, No. 19, Zhihui Road, Hui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xi, Jiangsu 214174

Applicant before: Wuxi May 8th Ganji Technology Service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