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7809A - 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7809A
CN114827809A CN202210423613.0A CN202210423613A CN114827809A CN 114827809 A CN114827809 A CN 114827809A CN 202210423613 A CN202210423613 A CN 202210423613A CN 114827809 A CN114827809 A CN 1148278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lease
hole
earphone
air
releas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236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露
王君
张海宏
张永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2361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78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27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78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83Reduction of ambient noi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耳机通过在壳体上设置至少一个泄气孔,对应至少一个泄气孔设置泄气开关,泄气开关活动连接在壳体上,以控制泄气孔的开闭状态。其中,泄气开关通过设置传动部和遮挡部,传动部穿过壳体的内外两侧,耳机的佩戴者可握持传动部的伸出在壳体外的一端,操纵泄气开关,传动部可带动遮挡部移动,遮挡部移动至不同位置时可遮盖泄气孔或暴露至少部分泄气孔。从而,在佩戴者的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时,可通过操纵泄气开关暴露泄气孔的更多面积,增大壳体的泄气量,及时、快速泄放掉壳体内的低频信号。泄气开关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够有效减弱甚至消除闭塞效应。

Description

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
背景技术
耳机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受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其中,耳道式耳机通常包括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入耳式耳机因具备高质量的声音表现和优秀的隔音效果,而深受人们喜爱。
入耳式耳机是将壳体的出音端深入地置于佩戴者的外耳道内,这种耳机的出音端与佩戴者的外耳道之间通常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隔绝外界环境声音,提升耳机音质。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耳机的气密性特点,当佩戴者将耳机塞入外耳道内时,耳道内处于密闭环境中,佩戴者讲话、咀嚼、吞咽甚至运动时,会产生闭塞效应,引起耳道不适。为了解决闭塞效应,出现了在耳机的壳体上设置可开闭的阀门的方案,需要时,通过打开阀门,将耳道内产生的气流泄放出去,以减弱或去除闭塞效应。
然而,现有的阀门结构较为复杂,在耳机尤其是一些体积较小的耳机中的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耳机的泄气开关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减弱甚至消除闭塞效应。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和至少一个泄气开关,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泄气孔,泄气开关活动连接在壳体上,至少一个泄气孔的开闭状态受泄气开关控制;
泄气开关包括传动部和遮挡部,传动部穿过壳体的内外两侧,遮挡部连接于传动部的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传动部带动遮挡部移动,以使遮挡部遮盖泄气孔或暴露至少部分泄气孔。
本申请提供的耳机,通过在壳体上设置至少一个泄气孔,对应至少一个泄气孔设置泄气开关,泄气开关活动连接在壳体上,以控制泄气孔的开闭状态。其中,泄气开关通过设置传动部和遮挡部,传动部穿过壳体的内外两侧,耳机的佩戴者可握持传动部的伸出在壳体外的一端,操纵泄气开关,传动部可带动遮挡部移动,遮挡部移动至不同位置时可遮盖泄气孔或暴露至少部分泄气孔。从而,在佩戴者的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时,可通过操纵泄气开关暴露泄气孔的更多面积,增大壳体的泄气量,及时、快速泄放掉壳体内的低频信号。泄气开关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够有效减弱甚至消除闭塞效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传动部包括连杆和转动板,连杆穿过壳体的两侧,连杆的伸出在壳体外的一端具有操作部,转动板连接在连杆的位于壳体内的一端;遮挡部连接于转动板,连杆带动转动板转动,以使遮挡部遮盖泄气孔或暴露至少部分泄气孔。
泄气开关通过设置连杆和转动板,连杆穿过壳体的内外两侧,耳机的佩戴者可握持连杆的伸出在壳体外的一端来旋转连杆,连杆可带动转动板转动,转动板转动至不同位置时,遮挡部可遮盖泄气孔或暴露至少部分泄气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转动板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自由端,连接端与连杆连接,自由端与泄气孔对应,遮挡部设于自由端。
通过将转动板的连接端与连杆连接,转动板的与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可与泄气孔对应。通过将遮挡部设在自由端,转动板的两端之间的长度对应其回转半径,其自由端绕连杆转动的转矩较大,可以通过连杆的小角度旋转实现遮挡部的大距离位移,泄气开关调节泄气孔的开闭状态更加容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遮挡部在泄气孔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泄气孔,且遮挡部的部分边缘伸出至转动板之外。
通过使遮挡部完全覆盖泄气孔,以保证转动板对泄气孔的遮盖效果。并且,通过使遮挡部的部分边缘伸出在转动板之外,减小转动板的自由端的宽度,减小泄气开关的体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泄气孔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第一泄气孔的面积小于第二泄气孔的面积。
通过在壳体上间隔设置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并使第一泄气孔的面积小于第二泄气孔的面积。第一泄气孔可以作为耳机的常规泄气孔,用来保证壳体内部空气的流动性,使耳机具有微小的泄气量,提升耳机的音质;第二泄气孔可以作为增设的泄气孔,主要用于增大泄气孔的泄气面积,在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的情况下,及时泄压,以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上连接有一个泄气开关,转动板至少可转动至使遮挡部遮盖第二泄气孔。
通过在壳体上安装一个泄气开关,泄气开关至少可以控制面积较大的第二泄气孔的开闭状态,以在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时,打开第二泄气孔,增大耳机的泄气量,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杆的中心位于第一泄气孔的中心和第二泄气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中轴线上,转动板可转动至使遮挡部遮盖第一泄气孔或遮盖第二泄气孔。
通过将泄气开关的连杆设置在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之间的连线的中轴线上,泄气开关可转动至遮盖第一泄气孔或第二泄气孔,壳体上的泄气孔的泄气状态可以为第一泄气孔打开而第二泄气孔封堵、第一泄气孔封堵而第二泄气孔打开、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均打开。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杆位于第二泄气孔的侧方,且连杆远离第一泄气孔,转动板可转动至使遮挡部遮盖第二泄气孔。
通过将泄气开关的连杆设置在第二泄气孔的远离第一泄气孔的侧方,连杆带动转动板转动的过程中,位于转动板的自由端的遮挡部仅可满足遮盖第二泄气孔。如此,第一泄气孔保持常开状态,泄气开关用来控制第二泄气孔的开闭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泄气开关包括第一泄气开关和第二泄气开关,第一泄气开关的转动板可转动至使遮挡部遮盖第一泄气孔,第二泄气开关的转动板可转动至使遮挡部遮盖第二泄气孔。
通过设置第一泄气开关和第二泄气开关,第一泄气开关可控制第一泄气孔的开闭状态,第二泄气开关可控制第二泄气孔的开闭状态,如此,可以更加精准的调节壳体上的泄气孔的泄气面积,能够在提升耳机音质的同时,有效减弱甚至消除闭塞效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泄气开关的连杆位于第一泄气孔的背向第二泄气孔的侧方,第二泄气开关的连杆位于第二泄气孔的背向第一泄气孔的侧方。
通过将第一泄气开关的连杆和第二泄气开关的连杆分别设置在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相背的两侧,第一泄气开关的转动中心和第二泄气开关的转动中心之间的间距较远,第一泄气开关的转动区域和第二泄气开关的转动区域之间的交叠区域较小甚至无交叠,可以避免第一泄气开关和第二泄气开关之间相互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部,转动板转动至抵设定位部时,遮挡部遮盖泄气孔。
通过在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定位部,定位部能够限定转动板的位置,从而,通过使转动板转动至抵接定位部,将遮挡部限定在遮盖泄气孔的位置,保证泄气开关能够完全封堵泄气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一个定位部,定位部位于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的相向侧。
通过在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两者之间相靠近的区域内设置一个定位部,在沿相反的两个方向转动泄气开关的过程中,泄气开关可以与定位部的相背的两侧抵接,以将泄气开关限制在遮盖第一泄气孔或遮盖第二泄气孔的位置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位于第一泄气孔的周侧,第二定位部位于第二泄气孔的周侧。
通过在第一泄气孔的周侧设置第一定位部,在第二泄气孔的周侧设置第二定位部,泄气开关可以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来回转动。泄气开关转动至抵设第一定位部时,其遮挡部遮盖在第一泄气孔上;泄气开关转动至抵设第二定位部时,其遮挡部遮盖在第二泄气孔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阻尼片,阻尼片覆盖泄气孔。
通过在壳体的内壁面设置阻尼片,阻尼片覆盖在泄气孔上,阻尼片能够调节声阻,改善耳机的音质。并且,阻尼片也能阻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毛发等异物进入壳体内,可以起到较好的防尘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阻尼片包括覆盖第一泄气孔的第一阻尼片和覆盖第二泄气孔的第二阻尼片,第一阻尼片的声阻大于第二阻尼片的声阻。
通过使第一阻尼片的声阻大于第二阻尼片的声阻,第一阻尼片使得第一泄气孔具有微小的泄气量,第二阻尼片使得第二泄气孔具有较大泄气量。在第二泄气孔被遮盖的情况下,第一泄气孔保持微小泄气量,以提升耳机的低频效果;当耳道内发生闭塞效应时,通过打开第二泄气孔,及时泄放掉耳机内的低频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传动部包括主杆和弹性件,主杆穿过泄气孔,主杆的一端伸出在壳体外,遮挡部连接在主杆的位于壳体内的一端,弹性件套设于主杆的外壁;
主杆受力带动遮挡部向远离壳体的方向移动,以打开泄气孔;或者,弹性件的弹性力带动遮挡部朝向壳体移动,以遮盖泄气孔。
泄气开关通过将主杆穿设在泄气孔中,将遮挡部连接在主杆的位于壳体内的一端,将弹性件套设在主杆外壁,通过按压主杆可带动遮挡部向远离壳体内壁的方向移动,以打开泄气孔,而在施加在主杆上的外力去除后,弹性件的弹性力可驱动主杆反向移动,带动遮挡部返回至遮盖泄气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主杆包括杆体和按压部,按压部连接于杆体位于壳体外的一端,弹性件套设于杆体的外壁;泄气孔的内壁具有定位环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定位环台及按压部抵接。
通过在杆体的暴露在壳体外的一端形成按压部,按压部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杆体的横截面积,以便于佩戴者按压按压部,并且,按压部与杆体之间的台阶面可形成弹性件的抵接面。通过在泄气孔的内壁面上形成定位环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在定位环台上,随着主杆的移动,定位环台和按压部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弹性件的状态随之改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按压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泄气孔的面积。
通过使按压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泄气孔的面积,按压部的端面可抵设在壳体的外表面上,限定主杆向壳体内移动的极限位置,以防主杆脱离泄气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泄气孔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卡位结构,主杆可卡入卡位结构或从卡位结构脱离。
通过在泄气孔的内壁上设置卡位结构,主杆卡在卡位结构上时,遮挡部可停留在特定位置,主杆脱离卡位结构继续向壳体内移动时,遮挡部可移动至距离壳体内壁面最远的极限位置,通过使遮挡部停留在不同位置,实现对泄气孔的泄气速率和泄气量的调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泄气孔包括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第一泄气孔的面积小于第二泄气孔的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上连接有一个泄气开关,泄气开关的主杆位于第二泄气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阻尼片,阻尼片覆盖第一泄气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泄气开关包括第一泄气开关和第二泄气开关,第一泄气开关的主杆位于第一泄气孔内,第二泄气开关的主杆位于第二泄气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密封层,密封层围设在阻尼片外周,泄气开关与密封层紧密贴合。
通过在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密封层,密封层围合在泄气孔外周,相当于泄气孔位于密封层围成的凹陷区域内,阻尼片暴露在凹陷区域内,密封层的表面和阻尼片的表面可以大致平齐,泄气开关的遮挡部的周向边缘的至少部分区域与密封层紧密贴合,依靠遮挡部对阻尼片的作用力和对密封层的作用力,共同保证将泄气孔封堵严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耳机还包括扬声器,扬声器设于壳体内;
壳体具有出音嘴,扬声器朝向出音嘴的一侧与壳体之间围成前音腔,扬声器背离出音嘴的一侧与壳体之间围成后音腔,泄气孔与前音腔连通。
通过使泄气孔与前音腔连通,扬声器产生的音频信号可以通过泄气孔向外泄漏,可以保证扬声器的低频效果,提升耳机的音质。并且,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时,被封堵在前音腔内的低频信号也可以通过泄气孔向外泄漏,有效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泄气孔设置在壳体上对应后音腔的部位。
对于前音腔的空间较小、壳体上对应前音腔的部位无法满足泄气孔的设计需求的情况,通过将泄气孔设置在壳体上对应后音腔的部位,由于后音腔的空间较大,壳体上对应后音腔的区域的面积较大,可以满足泄气孔的设计需求。此时,后音腔可以和前音腔连通,以确保前音腔内的气体能够流动至泄气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耳机还包括麦克风,麦克风设置在壳体内。
通过在耳机内设置麦克风,麦克风可以接收外界环境中的噪音,并对噪音信号进行处理,实现耳机的降噪功能;并且,麦克风也可以接收耳道内的低频信号,并对该低频信号进行处理,以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应用于如前所述的耳机,包括:
根据外耳道内产生的自语音信息,生成检测信号;
根据检测信号生成第一泄漏信号和第二泄漏信号;其中,若检测信号位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则检测信号为第一泄漏信号;若检测信号位于第二阈值范围内,则检测信号为第二泄漏信号;第一阈值范围的低临界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范围的高临界值,且第一阈值范围对应耳机的泄气开关遮挡相应泄气孔时的泄气量范围,第二阈值范围对应耳机的泄气开关暴露相应泄气孔的至少部分区域时的泄气量范围;
根据第一泄漏信号和第二泄露信号,生成闭塞信号;其中,闭塞信号为第一泄漏信号减去第二泄漏信号之后的信号值;
根据闭塞信号生成补偿信号,补偿信号与闭塞信号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用于抵消闭塞信号。
本申请提供的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在佩戴者外耳道内发生自语音时,可生成检测信号,并根据该检测信号的信号值是位于第一阈值范围内还是第二阈值范围内,判断此时耳机是处于小泄漏量状态还是大泄漏量状态。若检测信号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则检测信号对应耳机处于小泄漏量状态下的第一泄漏信号;若检测信号处于第二阈值范围内,则检测信号对应耳机处于大泄漏量状态下的第二泄漏信号。继而,第一泄露信号减去第二泄露信号之后得到的信号值即为耳道内的闭塞信号,从而,利用耳机产生与闭塞信号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补偿信号,即可消除闭塞效应。该方式可精准检测佩戴者个人的闭塞信号,针对性的消除佩戴者个人的闭塞效应,产生相应不同的补偿信号,实现闭塞效应自适应消除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耳机的壳体(装配有泄气开关)的结构图;
图5为图4中的泄气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A-A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6中A处的局部爆炸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耳机的壳体(装配有泄气开关)的结构图;
图11为图10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耳机的壳体(装配有泄气开关)的结构图;
图14为图13中B-B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图13中的泄气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耳机;101-前音腔;102-后音腔;
110-壳体;120-耳套;130-泄气开关;140-扬声器;150-电池;160-隔磁板;170-麦克风;
111-出音嘴;112-泄气孔;113-安装孔;114-阻尼片;115-密封层;131-传动部;132-遮挡部;171-FB麦克风;
1121-第一泄气孔;1122-第二泄气孔;1141-第一阻尼片;1142-第二阻尼片;1311-连杆;1312-转动板;1313-主杆;1314-弹性件;
110a-前壳;110b-后壳;1101-耳柄部分;130a-第一泄气开关;130b-第二泄气开关;
1311a-操作部;1312a-连接端;1312b-自由端;1313a-杆体;1313b-按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耳机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受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等终端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耳机可与终端分离,利用连接线或无线连接的方式与终端通信,能在不影响旁人的情况下,独自聆听音响。
从耳机与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上看,耳机可以包括无线耳机和有线耳机。有线耳机通过连接线及连接线端部适配的插头与终端可插拔连接。无线耳机,顾名思义,连接线被电波代替,音频信号由终端的发射端通过电波发送到接收端的耳机中。其中,无线耳机可以包括蓝牙耳机、红外线耳机、2.4G等类型,蓝牙耳机例如可以为真实无线立体声(TrueWireless Stereo,简称TWS)耳机。
从耳机的佩戴方式上看,耳机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挂耳式耳机、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其中,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由于是塞入佩戴者的耳道,因而,和佩戴者的耳道壁之间的形成较为密闭的空间。尤其是深入佩戴者的外耳道内的入耳式耳机,耳机的出音段与佩戴者的耳道壁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隔音效果好,音质好。
由于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塞入佩戴者耳道的特点,尤其是深入外耳道内的入耳式耳机,耳道内处于密闭性较好的环境中,当佩戴者讲话、咀嚼、吞咽或运动时,引起耳道壁振动,产生的低频信号传播到外耳道内,由于耳机的堵塞使得低频信号无法逃逸出去,进而,传递到鼓膜并最终使耳蜗的声压水平上升,产生闭塞效应,致使佩戴者听音出现被堵、发闷等不适之感。
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通常都设置有泄气孔,泄气孔可以让空气在耳机中自由流动,防止压力堆积,一方面,防止造成音质变化,保证耳机的音质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在泄气孔上加装阀门,在必要时打开阀门增大耳机的泄气面积,可以减弱闭塞效应,以免引起佩戴者听音的不适感。然而,现有的阀门的结构较为复杂,在体积较小的耳机(例如TWS耳机)中实现较为困难,稳定性差。
在其他方案中,还可以通过检测佩戴者的语音状态或运动状态,调用滤波器处理声音信号,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但是,该处理方式不能根据个人的闭塞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去除,由于个体间的闭塞状态差异较大,因而,该处理方式无法有效消除闭塞效应。
针对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通过在耳机上设置泄气开关,在需要时(产生闭塞效应时)通过控制泄气开关,使泄气开关完全暴露或者部分暴露泄气孔,增大耳机的泄气量,减弱甚至消除闭塞效应。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利用佩戴者操作泄气开关得到的低频泄漏信号,可精准检测佩戴者个人的闭塞信号,针对性的消除佩戴者个人的闭塞效应,产生相应不同的补偿信号,实现闭塞效应自适应消除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以不同的实施例为例,对耳机的具体结构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以耳机100为入耳式耳机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耳机100还可以为半入耳式耳机。
耳机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可以包括前壳110a和后壳110b,前壳110a是指耳机100在佩戴状态下贴近佩戴者的耳道的部分,后壳110b与前壳110a相背,位于耳机100的远离佩戴者的耳道的一侧,前壳110a和后壳110b可以相互扣合形成整体,壳体110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其中,对于不同外观造型的耳机100,后壳110b可以包括耳柄部分1101(如图1所示),或者,后壳110b也可以不包括耳柄部分1101。
参照图1所示,对于入耳式耳机,耳机100还可以包括耳套120,耳套120伸入佩戴者的外耳道内与耳道壁接触,耳套120的材质可以为硅胶或橡胶等柔性材质,提升佩戴者佩戴耳机100的舒适性。其中,参照图2所示,壳体110的贴近佩戴者耳道的前端,例如前壳110a上具有出音嘴111,耳机100通过出音嘴111将音频信号传播至佩戴者的耳道内,耳套120可以安装在出音嘴111上。
对于半入耳式耳机,耳机100的外部结构可以仅由壳体110组成,壳体110的前端,例如前壳110a的面向佩戴者的耳道的前端卡入外耳道内。
参照图2所示,壳体110上开设有泄气孔112,泄气孔112连通壳体110内的容纳空间与外界,通过泄气孔112使空气在壳体110内自由流动,避免壳体110内出现压力堆积的情况,以免影响耳机100的音质,保证耳机100的低频效果。并且,壳体110上还连接有泄气开关130,泄气开关130用于控制泄气孔112的开闭状态,调节泄气孔112的泄气量,在保证耳机100的低频效果的同时,必要时(例如在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时)通过操控泄气开关130,增大泄气孔112的泄气量,以及时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
其中,泄气开关130可以包括传动部131和遮挡部(图中未示出),传动部131穿过壳体110的内外两侧,传动部131的一端伸出在壳体110之外,另一端位于壳体110内,遮挡部连接在传动部131的位于壳体110内的一端。佩戴者可通过握持传动部131的暴露在壳体110外的一端,操纵泄气开关130,带动遮挡部移动,使遮挡部遮盖泄气孔112,或暴露泄气孔112的至少部分区域,以调节泄气孔112的泄气状态。
根据壳体110的结构设计及壳体110内的空间布局情况,可以将泄气孔112开设在前壳110a上或后壳110b上,图2中示例性的给出了泄气孔112开设在前壳110a上的结构。另外,为了便于泄气孔112向外泄气,在耳机100被佩戴在佩戴者的耳朵上时,泄气孔112可以位于壳体110上暴露在耳道之外的区域,泄气孔112直接和外界连通,可以保证泄气顺畅。同样的,泄气开关130的传动部131的伸出在壳体110外的部分,也应暴露在耳道之外,如此,便于佩戴者握持传动部131。
示例性的,传动部131的伸出在壳体110外的部分可以尽量远离佩戴者的耳道口,以预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继续参照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壳体110上开设的泄气孔112可以包括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第一泄气孔1121例如可以作为耳机100的常规的泄气孔112,主要用于连通壳体110内外,保证壳体110内空气自由流动,保障耳机100的低频效果。第二泄气孔1122可以作为壳体110上增设的泄气孔112,主要用于增大泄气孔112的泄气面积,在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的情况下,及时泄压,以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
泄压开关主要用于调节壳体110上的泄气孔112的泄气量,以在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时,通过操控泄压开关增大耳机100的泄气量,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因而,泄压开关应至少能够调节增设的第二泄气孔1122的开闭状态,以第一泄气孔1121保持常开状态为例,在第一泄气孔1121的基础上,在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时,通过操纵泄压开关部分暴露或完全暴露第二泄气孔1122,增大耳机100的泄气量。
或者,泄气开关130也可以调节常规的第一泄气孔1121的开闭状态,泄气开关130可以在调节第一泄气孔1121的开闭状态与调节第二泄气孔1122的开闭状态之间切换,或者,泄气开关130可以同时调节第一泄气孔1121的开闭状态与第二泄气孔1122的开闭状态。
示例性的,作为常规的泄气孔112,第一泄气孔1121的面积较小,在第二泄气孔1122被遮盖的情况下,第一泄气孔1121使壳体110内外保持较小流量的空气流动,以保证耳机100的低频效果。作为增设的泄气孔112,第二泄气孔1122的面积较大,大于第一泄气孔1121的面积,在第二泄气孔1122部分暴露或完全暴露的情况下,可增大泄气孔112的泄气面积,增大耳机100的泄气量,有效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壳体110上可以仅开设一个泄气孔112,通过操纵泄气开关130,可以调节该泄气孔112开闭状态,例如,使该泄气孔112完全被遮盖、部分暴露或者完全暴露,调节泄气孔112的有效泄气面积,调节耳机100的泄气量。示例性的,在通常情况下,操纵泄气开关130使该泄气孔112局部暴露或完全被遮盖,以保证耳机100的低频效果;在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时,操纵泄气开关130使该泄气孔112完全暴露,增大该泄气孔112的泄气面积,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
以下主要以壳体110上设置的泄气孔112包括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为例,进行说明。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剖视图。参照图3所示,耳机100的壳体110内部的容纳空间设置有扬声器140,扬声器140的朝向出音嘴111的一侧为其出音侧,扬声器140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声音信号从其出音侧传播至佩戴者的耳道内。其中,扬声器140的出音侧(扬声器140朝向出音嘴111的一侧)与壳体110之间围成前音腔101,扬声器140的背侧(扬声器140背离出音嘴111的一侧)与壳体110之间围成后音腔102。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壳体110上的泄气孔112与前音腔101连通,一方面,可以使前音腔101保持微小的泄气量,例如,保持第一泄气孔1121被暴露、第二泄气孔1122被遮盖的状态,扬声器140产生的音频信号有微小泄漏,可以使耳机100具有更好的音质效果,低频音效更佳。另一方面,在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时,耳道壁产生的低频信号被封堵在前音腔101内,此时,可以增大前音腔101的泄气量,例如,操纵泄压开关使第二泄气孔1122也处于暴露状态,使耳道壁产生的低频信号泄漏至外界环境中,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
由于耳机100壳体110内的空间有限,扬声器140通常会尽量靠近出音嘴111设置,尤其是在蓝牙耳机100等无线耳机100中,扬声器140的背侧还会设置电池150等器件,需要为这些部件预留足够的空间,因而,前音腔101的空间通常很小,壳体110上与前音腔101对应的区域的面积也很小,在壳体110上对应前音腔101的部位设计泄气孔112较为困难,尤其对于泄气孔112包括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的双泄气孔方案。
因此,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泄气孔112设置在壳体110上对应后音腔102的部位,壳体110上对应后音腔102的区域的面积较大,满足泄气孔112尤其是双泄气孔方案的空间需求。此时,对于扬声器140将壳体110内部分隔成相互独立的前音腔101和后音腔102的形式,可以在扬声器140上开设连通孔(图中未示出),通过连通孔连通前音腔101和后音腔102,以使前音腔101内的空气经连通孔流动至后音腔102,再经泄气孔112泄漏至外界环境中。
另外,后音腔102所在的空间内,还可以设置有隔磁板160,参照图3所示,隔磁板160可以设置在扬声器140和电池150之间,通过隔磁板160隔离扬声器140的漏磁部分,以免对后音腔102内的其他器件(例如电池150)造成影响。
继续参照图3所示,对于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100,耳机100壳体110内的容纳空间还可以设置有麦克风170,麦克风170能够收集噪音信号,并发射反相位声波以抵消噪音。其中,耳机100内设置的麦克风170可以包括前馈(Feed Forward,简称FF)麦克风170和后馈(Feed Back,简称FB)麦克风170。
FF麦克风(图中未示出)通常远离佩戴者的耳道设置,FF麦克风可以设置在后壳110b(例如耳柄部分1101)上,以便快速接收外界环境中的噪音信号,提升噪音处理速度。图3中示出的麦克风170可以为FB麦克风171,FB麦克风171通常靠近佩戴者的耳道设置,例如,FB麦克风171可以设置在前壳110a的出音嘴111部位,FB麦克风171可以对FF麦克风遗漏的噪声信号进行处理,提升耳机100的降噪效果,并且,由于FB麦克风171通常规置在前音腔101内,其能够更好的接收耳道壁振动产生的低频信号,并可以对该低频信号进行处理,以减弱或消除闭塞效应。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设置在耳机100内的麦克风170可以仅包括FB麦克风171,或者,麦克风170可以包括FB麦克风171和FF麦克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设置在耳机100内的麦克风170也可以仅包括FF麦克风,此时,闭塞效应产生的低频信号,可以经扬声器140上的连通孔传播至后音腔102,被后音腔102内的FF麦克风接收,通过FF麦克风进行处理。
以下结合壳体110对本实施例的泄气开关130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4为图1中的耳机的壳体(装配有泄气开关)的结构图;图5为图4中的泄气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中A-A处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壳体110上安装有一个泄气开关130,泄气开关130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壳体110上,耳机100的佩戴者通过操纵泄气开关130,使泄气开关130旋转至不同的位置,以暴露或遮盖泄气孔112,甚至暴露泄气孔112的部分区域,从而,调节壳体110上的泄气孔112的泄气面积。
参照图5所示,泄气开关130的传动部131包括连杆1311和转动板1312,转动板1312连接在连杆1311的一端,连杆1311的另一端具有操作部1311a。示例性的,泄气开关130可以为一体成型件,或者,泄气开关130的连杆1311和转动板1312也可以单独制作,连杆1311和转动板1312之间通过焊接、粘接或由螺钉、铆钉等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泄气开关130可以采用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或者,也可以采用硬度好、强度高的塑料材质制成。
参照图6所示,壳体110上开设有安装孔113,安装孔113位于泄气孔112的侧方,连杆1311穿过安装孔113,连杆1311的设有操作部1311a的一端伸出至壳体110外,转动板1312位于壳体110内。结合图5和图7所示,连杆1311穿设在壳体110上的安装孔113内,连杆1311的操作部1311a暴露在壳体110外,耳机100的佩戴者可以通过握持操作部1311a,转动连杆1311,连杆1311带动转动板1312转动,转动板1312转动至不同位置时,能够暴露、遮盖或部分遮盖泄气孔112,以调节泄气孔112的开闭状态。
其中,转动板1312的两端分别为其连接端1312a和自由端1312b,转动板1312的连接端1312a与连杆1311连接,转动板1312在转动过程中,其自由端1312b可以对应遮盖在泄气孔112上,遮挡部132设在转动板1312的自由端。转动板1312的两端之间的长度对应其回转半径,转动板1312的自由端1312b绕连杆1311转动的转矩较大,这样,连杆1311被小角度旋转,即可使位于转动板1312自由端1312b的遮挡部132具有较大的位移,泄气开关130调节泄气孔112的开闭状态更加容易。并且,通过使转动板1312具有较大的转矩,也能够更灵活和更精确的调节单个泄气孔112的暴露面积,泄气开关130能够达到精准暴露泄气孔112的部分区域的效果。
结合图5和图7所示,转动板1312自由端1312b转动板1312自由端1312b的遮挡部132在泄气孔112上的正投影可以完全覆盖泄气孔112,以使遮挡部132可以完全遮盖泄气孔112,能够使泄气孔112处于完全被封堵的状态。其中,对于壳体110上设置有较小的第一泄气孔1121和较大的第二泄气孔1122的情况,遮挡部132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泄气孔1122的面积,以遮挡部132和第二泄气孔1122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为例,遮挡部132的半径可以大于第二泄气孔1122的半径。
示例性的,遮挡部132的靠近转动板1312自由端1312b的边缘部位可以伸出至转动板1312之外,在保证遮挡部132可以完全遮盖泄气孔112的基础上,减小转动板1312的宽度,减小泄气开关130的体积,泄气开关130占据的空间小,便于其在壳体110内的布置。
另外,以泄气开关130的连杆1311的主体结构为圆柱状为例,结合图5和图7所示,示例性的,可以去除连杆1311的暴露在壳体110外的一端的部分材料,例如,可以去除连杆1311端部区域的靠近圆柱面的部分结构,将操作部1311a的相对两侧的侧壁面加工成平面,形成便于耳机100的佩戴者握持的部位。并且,也减小了暴露在壳体110外的操作部1311a的体积,对耳机100的外观效果产生的影响较小。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0上用来安装泄气开关130的安装孔113可以设置在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中轴线上,以使泄气开关130的连杆1311的中心位于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中轴线上。如此,泄气开关130的连杆1311的中心与第一泄气孔112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和其与第二泄气孔11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旋转连杆1311可以带动转动板1312的遮挡部132覆盖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中的任一者。
在实际应用中,若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之间的间距较大,满足安装孔113的设计需求,则可以将安装孔113设置在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之间的连线上,即,泄气开关130的连杆1311位于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之间的连线上。参照图6和图7所示,若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之间的间距较小,无法满足安装孔113的设计需求,则可以将安装孔113设置在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整体所在的区域的侧方,泄气开关130的连杆1311即位于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整体的侧方。
示例性的,可以使第一泄气孔1121保持常开状态,此时,泄气开关130主要用来调节第二泄气孔1122的开闭状态。正常情况下,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可以遮盖在第二泄气孔1122上,通过第一泄气孔1121保持壳体110内空气流动,保证耳机100的音质;当耳道内发生闭塞效应时,耳机100的佩戴者通过握持操作部1311a旋转泄气开关130的连杆1311,带动遮挡部132移动至暴露第二泄气孔1122,通过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共同向外泄气,以减弱甚至消除闭塞效应。
或者,泄气开关130也可以控制第一泄气孔1121的开闭状态。例如,正常情况下,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遮盖在第二泄气孔1122上,第一泄气孔1121保持打开状态,此时,通过第一泄气孔1121使壳体110内保持空气流动;当耳道内发生闭塞效应产生较弱的低频信号时,耳机100的佩戴者可将泄气开关130转动至遮盖第一泄气孔1121而暴露第二泄气孔1122,适当增大耳机100的泄气面积,泄放掉低频信号;当耳道内发生闭塞效应产生较强的低频信号时,则可将泄气开关130转动至同时暴露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进一步增大耳机100的泄气面积,有效减弱甚至消除闭塞效应。
对于第一泄气孔1121保持常开,泄气开关130仅用来控制第二泄气孔1122的开闭状态的情况,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0上用来安装泄气开关130的安装孔113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泄气孔1122的远离第一泄气孔1121的侧方,此处可以是指第二泄气孔1122的周侧360°区域中背离第一泄气孔1121的180°区域。安装孔113的中心与第二泄气孔11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泄气开关130的连杆1311位于安装孔113中,连杆1311带动转动板1312转动的过程中,位于转动板1312的自由端1312b的遮挡部132仅可满足遮盖第二泄气孔1122。此时,耳机100的佩戴者通过旋转泄气开关130的操作部1311a,可使泄气开关130在遮盖第二泄气孔1122和暴露第二泄气孔1122的状态之间切换。
示例性的,安装孔113、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三者的中心可以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即,安装孔113设置在第二泄气孔1122的与第一泄气孔1121相背的另一侧。这样,从耳机100的外部观察,泄气开关130的操作部1311a与第一泄气孔1121及第二泄气孔1122在同一直线上。
对于泄气开关130依靠转动板1312转动来遮盖或暴露泄气孔112的方式,为了使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能够准确定位,确保泄气孔112完全被遮盖,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内壁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定位部(图中未示出),定位部例如为凸出在壳体110的内壁面上的定位柱,泄气开关130的转动板1312在转动过程中,通过定位部的止挡作用,可以将转动板1312上的遮挡部132限定在遮盖泄气孔112的位置,以保证遮挡部132完全遮盖泄气孔112。
对于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可在遮盖第一泄气孔1121的状态和遮盖第二泄气孔1122的状态之间切换的情况,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壳体110的内壁面上可以仅设置一个定位部,该定位部位于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的相向侧,即,该定位部设置在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两者之间相靠近的区域内,例如,该定位部的中心可以位于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之间的连线的中轴线上。
如此,以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抵接在定位部的第一侧并遮盖在第二泄气孔1122上为例,向背离第一泄气孔1121的方向转动泄气开关130,转动至遮挡部132抵接在定位部的与第一侧相背的第二侧,此时,遮挡部132位于遮盖第一泄气孔1121的位置。同样的,以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抵接在定位部的第二侧并遮盖在第一泄气孔1121上为例,向背离第二泄气孔1122的方向转动泄气开关130,转动至遮挡部132抵接在定位部的第一侧,此时,遮挡部132位于遮盖第二泄气孔1122的位置。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壳体110的内壁面上设置的定位部可以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设置在第一泄气孔1121周侧,第二定位部设置在第二泄气孔1122周侧。示例性的,第一定位部位于第一泄气孔1121背离第二泄气孔1122的180°区域内,第二定位部位于第二泄气孔1122背离第一泄气孔1121的180°区域内。如此,泄气开关130可以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来回转动,泄气开关130转动至抵设第一定位部时,其遮挡部132遮盖在第一泄气孔1121上;泄气开关130转动至抵设第二定位部时,其遮挡部132遮盖在第二泄气孔1122上。
而对于前述的泄气开关130的连杆1311设置在第二泄气孔1122的远离第一泄气孔1121的侧方时,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仅用于遮盖第二泄气孔1122,此时,可以仅在第二泄气孔1122的周侧设置一个定位部,泄气开关130沿一方向转动至与该定位部抵接时,其遮挡部132遮盖在第二泄气孔1122上,泄气开关130沿反方向背离定位部移动一定距离后,可完全暴露出第二泄气孔1122。为了更便于操纵和定位泄气开关130,也可以在第二泄气孔1122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定位部,泄气开关130在该两个定位部之间来回转动,以遮盖或暴露第二泄气孔1122。
另外,对于壳体110上仅设置有一个泄气孔112的情况,该泄气孔112的面积可以适当增大,以满足当该泄气孔112完全暴露时,能够有效减弱甚至消除闭塞效应。对应该泄气孔112,壳体110上可以仅设置一个泄气开关130,并且,泄气开关130可以调节该泄气孔112的暴露区域的大小。对此,可以利用在泄气孔112周侧设置的定位部与泄气开关130进行配合,可以在泄气孔112周侧间隔设置多个定位部,泄气开关130抵设至不同定位部时,泄气孔112的暴露面积不同。此时,泄气开关130和定位部之间例如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弹性卡位结构,定位部能够将泄气开关130限制在此位置,并且在施加一定的作用力时,泄气开关130能够脱离此位置而转动到与下一个定位部抵接。
图8为图6中A处的局部爆炸图。结合图6和图8所示,在实际应用中,泄气孔112通常并非完全敞开状态,泄气孔112上可以覆盖有阻尼片114,阻尼片114可以设置在壳体110的内壁面上并与泄气孔112对应,例如,阻尼片114的外缘区域可以粘接在泄气孔112外周的内壁面上,以将阻尼片114固定在壳体110内壁面上,使阻尼片114覆盖泄气孔112。
阻尼片114可以由编织布、尼龙等材料制成,或者,阻尼片114也可以为具有细小网孔的金属网。阻尼片114可以调节声阻,起到改善耳机100音质的作用,阻尼片114的材质、密度及厚度对声音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另外,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泄气孔112上覆盖具有细小网孔的阻尼片114,也能阻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毛发等异物进入壳体110内,可以起到较好的防尘作用。
结合图7和图8所示,由于泄气孔112上覆盖有阻尼片114,因而,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可以贴合在阻尼片114上,阻尼片114的材质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可以使得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与其贴合紧密,保证遮挡部132对泄气孔112的封堵效果。至于遮挡部132的平面尺寸与阻尼片114的平面尺寸的大小关系,由于阻尼片114的边缘伸出在泄气孔112的边缘之外,因而,遮挡部132在保证能够完全遮盖泄气孔112的基础上,遮挡部132可以完全覆盖阻尼片114,或者,遮挡部132的尺寸也可以略小于阻尼片114的尺寸。
继续参照图8所示,对于壳体110上设置的泄气孔112包括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的情况,壳体110的内壁面上设置的阻尼片114可以包括第一阻尼片1141和第二阻尼片1142,第一阻尼片1141覆盖在第一泄气孔1121上,第二阻尼片1142覆盖在第二泄气孔1122上。对于第一泄气孔1121的面积小于第二泄气孔1122的面积的情况,相应的,第一阻尼片1141的面积也可以小于第二阻尼片1142的面积,或者,如图8所示,为了便于加工阻尼片114,提高阻尼片114的生产效率,第一阻尼片1141和第二阻尼片1142的形状、尺寸也可以完全相同。
另外,覆盖在常规的第一泄气孔1121上的第一阻尼片1141的声阻可以较大,而覆盖在增设的第二泄气孔1122上的第二阻尼片1142的声阻可以较小。例如,第一阻尼片1141的密度和厚度可以大于第二阻尼片1142的密度和厚度。如此,可以保证第一泄气孔1121具有微小的泄气量,在泄气开关130遮盖第二泄气孔1122的情况下,第一泄气孔1121保持壳体110内空气流动,保证耳机100的低频效果;第二泄气孔1122具有较大的泄气量,当耳道内发生闭塞效应时,泄气开关130打开第二泄气孔1122,及时泄放掉耳机100内的低频信号。
继续参照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0的内壁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密封层115,密封层115围设在泄气孔112的外周,相当于泄气孔112位于密封层115围成的凹陷区域内,且密封层115暴露出阻尼片114的安装区域,密封层115例如为硅胶层或橡胶层等柔性层。密封层115的表面可以和阻尼片114的表面大致平齐,泄气开关130转动至其遮挡部132遮盖泄气孔112时,遮挡部132的边缘可以与密封层115紧密贴合,保证遮挡部132将泄气孔112密封严实。
示例性的,密封层115可以通过双色注塑成型工艺等方式一体成型在壳体110的内壁面上,或者,密封层115也可以单独加工成型,并将密封层115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壳体110的内壁面上。
图8中示出了密封层115围成了一个整体式的凹陷区域,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均位于该凹陷区域内,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的周向边缘的各部位无法均与密封层115紧密贴合,此时,泄气开关130主要依靠其遮挡部132与阻尼片114紧密贴合,确保将泄气孔112封堵严密。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密封层115也将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的周侧各部位均围合完整,即,密封层115可以对应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分别围成两个凹陷区域,第一阻尼片1141和第二阻尼片1142分别位于两个凹陷区域内并覆盖相应的泄气孔112。此时,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的周向边缘的各部位均可与密封层115紧密贴合,可依靠密封层115将泄气孔112封堵严密。
实施例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的耳机的壳体(装配有泄气开关)的结构图;图11为图10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主要针对采用双泄气孔方案的耳机100,也就是说,耳机100的壳体110上设置的泄气孔112包括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并且,与实施例一类似的,第一泄气孔1121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二泄气孔1122的面积。另外,结合图8所示,壳体110的内壁面上可以设置有覆盖第一泄气孔1121的第一阻尼片1141和覆盖第二泄气孔1122的第二阻尼片1142,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泄气开关130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泄气开关130类似,泄气开关130的结构可以参照图5所示,均是通过耳机100的佩戴者旋转泄气开关130的连杆1311上的操作部1311a,带动转动板1312转动,转动板1312可在遮盖泄气孔112和暴露泄气孔112的状态之间切换。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耳机100的壳体110上安装有两个泄气开关130,分别为第一泄气开关130a和第二泄气开关130b,第一泄气开关130a用于控制第一泄气孔1121的开闭状态,第二泄气开关130b用于控制第二泄气孔1122的开闭状态。
参照图11所示,图中示出了第一泄气开关130a遮盖第一泄气孔1121且第二泄气开关130b遮盖第二泄气孔1122的状态,此时,壳体110内部处于密封性较好的环境中,耳机100可以获得优秀的低频效果。除了图11中示出的状态之外,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是第一泄气开关130a暴露第一泄气孔1121且第二泄气开关130b遮盖第二泄气孔1122的状态,以通过第一泄气孔1121保持壳体110内空气流动,保证耳机100的音质效果;或者,可以是第一泄气开关130a遮盖第一泄气孔1121且第二泄气开关130b暴露第二泄气孔1122的状态,稍微增大泄气孔112的泄气量,可以针对于耳机100内产生较少低频信号需要泄放的场景;还可以是第一泄气开关130a暴露第一泄气孔1121且第二泄气开关130b暴露第二泄气孔1122的状态,泄气孔112具有较大泄气量,能够及时、快速泄放掉壳体110内的低频信号,减弱甚至消除闭塞效应。
结合图9和图11所示,由于壳体110上要安装两个泄气开关130,两个泄气开关130均为转动式结构,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对于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之间的间距较小的情况,为了给第一泄气开关130a和第二泄气开关130b预留出足够的转动空间,可以将第一泄气开关130a的连杆1311设置在第一泄气孔1121的背向第二泄气孔1122的侧方,将第二泄气开关130b的连杆1311设置在第二泄气孔1122的背向第一泄气孔1121的侧方,这样,第一泄气开关130a的转动区域和第二泄气开关130b的转动区域之间的交叠区域较小甚至无交叠,可以避免第一泄气开关130a和第二泄气开关130b之间相互干扰。
示例性的,第一泄气开关130a的连杆1311、第二泄气开关130b的连杆1311与第一泄气孔1121及第二泄气孔1122可以位于一条直线上。
本实施例的耳机100的其他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的耳机的壳体(装配有泄气开关)的结构图;图14为图13中B-B处的局部剖视图;图15为图13中的泄气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2所示,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本实施例的耳机100的壳体110上也设置有泄气孔112,壳体110上也活动连接有泄气开关130,泄气开关130用于控制泄气孔112的开闭状态。其中,参照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泄气开关13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种的泄气开关130的结构不同,泄气开关130调节泄气孔112的泄气量的方式也因此有所不同。
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泄气开关130直接安装在需要调节开闭状态的泄气孔112中,泄气开关130为按压式结构,通过按压泄气开关130打开泄气孔112,而当泄气开关130处于不受力的自然状态时,泄气开关130处于遮盖在泄气孔112上的状态。
具体的,参照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泄气开关130,其传动部131包括主杆1313和弹性件1314,
主杆1313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主杆1313穿过泄气孔112,主杆1313的一端伸出在壳体110之外,主杆1313的一端位于壳体110内,遮挡部132连接在主杆1313的位于壳体110内的一端,遮挡部132在壳体110的内壁面上的投影可完全覆盖泄气孔112。主杆1313沿泄气孔112的轴向移动,带动遮挡部132移动,弹性件1314套设在主杆1313的外壁上,弹性件1314例如为弹簧,主杆1313沿泄气孔112的轴向移动时,弹性件1314的弹性力会随之发生变化。
当耳机100的佩戴者按压主杆1313的伸出在壳体110之外的一端时,主杆1313带动遮挡部132朝向远离壳体110内壁面的方向移动,遮挡部132可打开泄气孔112,此时,弹性件1314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当施加在主杆1313上的压力去除后,弹性件1314的弹性力可驱使主杆1313向壳体110外移动,带动遮挡部132朝向壳体110内壁面移动,遮挡部132移动至抵接在壳体110内壁面上时,泄气开关130完全遮盖泄气孔112。
示例性的,主杆1313和遮挡部13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主杆1313和遮挡部132可以单独成型,主杆1313和遮挡部132之间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由于耳机100的体积较小,耳机100的壳体110上开设的泄气孔112也比较微小,从而,穿设在泄气孔112内的泄气开关130的主杆1313部分很细,为了便于佩戴者按压主杆1313,参照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主杆1313可以包括杆体1313a和按压部1313b,按压部1313b形成在杆体1313a的位于壳体110外的一端,杆体1313a穿设于泄气孔112内,按压部1313b暴露在壳体110之外,按压部1313b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杆体1313a的横截面积,以在按压部1313b的端面形成足够的按压面积,以便于佩戴者操作按压部1313b。
另外,参照图14所示,在主杆1313沿泄气孔112的轴向移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由于外力过大等原因造成主杆1313从泄气孔112中脱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按压部1313b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泄气孔112的面积,这样,主杆1313朝向壳体110内移动时,移动到极限位置时,按压部1313b的端面可以抵接在泄气孔112外周的壳体110的外表面上,以防止由于主杆1313可无限制向壳体110内移动而脱出泄气孔112。
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弹性件1314套设在杆体1313a的外壁上,弹性件1314的一端可以抵接在按压部1313b的端面上,泄气孔112的内壁面上可以凸设有定位环台(图中未示出),弹性件1314的另一端可以抵接在定位环台上。如此,按压部1313b受力带动杆体1313a向壳体110内移动时,泄气孔112内壁面上的定位环台和按压部1313b的端面之间的间距缩小,弹性件1314被压缩,由此产生的弹性力,在施加在按压部1313b上的外力去除后,可驱使杆体1313a反向移动,带动遮挡部132移动至抵设在壳体110内壁面上,以使遮挡部132遮盖泄气孔112。
可以理解的是,只要泄气开关130的遮挡部132和壳体110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隙,泄气孔112即处于打开状态,泄气孔112可连通壳体110内外,向外泄气。其中,遮挡部132与壳体110的内壁面之间的间距不同,两者之间形成间隙大小不同,则泄气孔112的泄气速率及泄气量不同。
因此,为了利用泄气开关130调节泄气孔112的泄气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泄气孔112的内壁上还可以设置有卡位结构,主杆1313可以卡入卡位结构,将主杆1313限制在此位置,遮挡部132可随之停留在特定位置。如此,遮挡部132可停留在特定位置以及极限位置(最远离壳体110内壁面的位置),可以调节泄气孔112具有不同的泄气速率和泄气量。
示例性的,泄气孔112的内壁上可以仅设置一个卡位结构,除极限位置外,遮挡部132可停留在该卡位结构对应的特定位置,泄气孔112具有两种泄气状态;或者,泄气孔112的内壁上可以沿沿轴向间隔设置两个以上卡位结构,除极限位置外,遮挡部132可停留在不同卡位结构对应的不同特定位置上,泄气孔112具有多种泄气状态,可更加精准的调节泄气孔112的泄气量。
继续参照图14所示,以壳体110上设置的泄气孔112包括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为例,可以仅在一个泄气孔112中设置泄气开关130。示例性的,面积较小的第一泄气孔1121可以保持常开状态,可以在第一泄气孔1121的内侧覆盖阻尼片114,以维持壳体110的微小泄气量,保证耳机100的低频效果。在面积较大的第二泄气孔1122内设置泄气开关130,通过泄气开关130控制第二泄气孔1122的开闭状态,甚至调节第二泄气孔1122的泄气速率和泄气量,以在耳道内发生闭塞效应时,及时、快速泄放掉耳机100内的低频信号。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对应两个泄气孔112均设置泄气开关130,即,壳体110上安装的泄气开关130可以包括第一泄气开关130a和第二泄气开关130b,第一泄气开关130a安装于第一泄气孔1121,第二泄气开关130b安装于第二泄气孔1122。通过操纵第一泄气开关130a和第二泄气开关130b可以分别控制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的开闭状态,单次可以调节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任一者的泄气速率和泄气量,或者,同时调节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的泄气速率和泄气量。
本实施例的耳机100的其他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消除耳机100闭塞效应的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一实施例示例的耳机100。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消除耳机100闭塞效应的方法(以下简称该方法)包括:
S100、根据外耳道内产生的自语音信息,生成检测信号。
当耳机100被佩戴在佩戴者的耳朵上时,若佩戴者在讲话、咀嚼、吞咽或运动时,引起耳道壁振动,外耳道内发生自语音动作,由此在外耳道内产生低频信号。如前述实施例一中所述,结合图3,耳机100内的麦克风170(例如FB麦克风171)可以接收该低频信号,生成检测信号。
S200、根据检测信号生成第一泄漏信号和第二泄漏信号;其中,若检测信号位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则检测信号为第一泄漏信号;若检测信号位于第二阈值范围内,则检测信号为第二泄漏信号;第一阈值范围的低临界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范围的高临界值,且第一阈值范围对应耳机的泄气开关遮挡相应泄气孔时的泄气量范围,第二阈值范围对应耳机的泄气开关暴露相应泄气孔的至少部分区域时的泄气量范围。
在耳道内发生自语音动作时,耳道内产生的低频信号可以通过耳机100的壳体110上开设的泄气孔112向外泄放,壳体110上泄气孔112的泄气量不同,则壳体110内剩余的低频信号的大小不同,麦克风170检测到的检测信号的大小也不同。其中,检测信号可以是指壳体110内的低频信号。
示例性的,壳体110上的泄气孔112的泄气量较小时,被泄放的低频信号较少,壳体110内剩余的低频信号较多,则麦克风17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信号值较大;壳体110上的泄气孔112的泄气量较大时,被泄放的低频信号较多,壳体110内剩余的低频信号较少,则麦克风17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信号值较小。
参照图4、图10或图13为例,以壳体110上设置的泄气孔112包括常规的第一泄气孔1121和增设的第二泄气孔1122,且第一泄气孔1121处于常开状态、第二泄气孔1122受控于泄气开关130来改变开闭状态为例,当耳道内产生闭塞效应时,若第二泄气孔1122处于被遮盖的状态,仅靠第一泄气孔1121向外泄气,则壳体110内的低频信号不能被及时泄放,壳体110内的低频信号较多,此时,麦克风17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信号值(低频信号值)较大;若佩戴者操纵泄气开关130,使第二泄气孔1122处于暴露状态,则通过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同时向外泄气,泄气孔112的泄气量较大,可及时、快速泄放掉低频信号,壳体110内的低频信号较少甚至没有,此时,麦克风17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信号值(低频信号值)较小。
其中,以第一泄气孔1121常开、第二泄气孔1122在遮盖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得到的不同大小的检测信号时,耳机100处于第一泄气孔1121向外泄气、泄气开关130遮挡第二泄气孔1122时,麦克风17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例如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检测信号对应第一泄漏信号;耳机100处于泄气开关130暴露第二泄气孔1122或第二泄气孔1122的部分区域时,两个泄气孔112均向外泄气时,麦克风17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例如处于第二阈值范围内,检测信号对应第二泄漏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阈值范围对应的是壳体110内低频信号较多的范围,第二阈值范围对应的是壳体110内低频信号较少的范围,因此,第一阈值范围内的信号值大于第二阈值范围内的信号值,第一阈值范围的低临界值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范围的高临界值。
类似的,若耳机100上的第一泄气孔1121和第二泄气孔1122的开闭状态均受控与泄气开关130,以耳机100的两种泄气状态分别为第一泄气孔1121打开且第二泄气孔1122关闭和第一泄气孔1121关闭且第二泄气孔1122打开为例,则第一泄气孔1121打开且第二泄气孔1122关闭的状态下,麦克风17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为第一泄漏信号,第一泄气孔1121关闭且第二泄气孔1122打开的状态下,麦克风17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为第二泄漏信号。
若耳机100上安装的泄气开关130可以控制单个泄气孔112具有不同的泄气量,例如,耳机100的壳体110上仅设置有一个泄气孔112,泄气开关130可以控制该泄气孔112具有不同的泄气量,示例性的,泄气开关130可以为实施例一中的通过转动板1312转动至不同部位而局部暴露或完全暴露泄气孔112,或者,泄气开关130也可以为实施例三中的通过遮挡部132停留在不同位置而控制泄气孔112具有不同的泄气速率。此时,泄气孔112在小泄气面积或小泄气速率的状态下,麦克风17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为第一泄漏信号,泄气孔112在大泄气面积或大泄气速率的状态下,麦克风17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为第二泄漏信号。
S300、根据第一泄漏信号和第二泄露信号,生成闭塞信号;其中,闭塞信号为第一泄漏信号减去第二泄漏信号之后的信号值。
获得了耳机100的泄气孔112在小泄气面积或小泄气速率状态下的第一泄漏信号,及泄气孔112在大泄气面积或大泄气速率状态下的第二泄漏信号后,将第一泄漏信号减去第二泄漏信号之后得到的信号值,即为耳道内发生闭塞效应时产生的闭塞信号。
得到了闭塞信号后,可以将该闭塞信号存储在存储模块中,例如,将闭塞信号存储在快闪存储器或虚拟内存中。根据得到的佩戴者各人的闭塞信号,能够有效消除佩戴者耳道内的闭塞效应。
S400、根据闭塞信号生成补偿信号,补偿信号与闭塞信号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用于抵消闭塞信号。
得到佩戴者耳道内的闭塞效应产生的闭塞信号后,可以利用麦克风170产生与闭塞信号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补偿信号,补偿信号和闭塞信号相互抵消,即可消除耳道内的闭塞效应。
通过此方式,针对于不同佩戴者个人的耳道、佩戴方式及发声方式的不同,形成的不同闭塞状态,可以精准检测佩戴者个人的闭塞信号,针对性的消除佩戴者个人的闭塞效应,产生相应不同的补偿信号,实现闭塞效应自适应消除的目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28)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至少一个泄气开关,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泄气孔,所述泄气开关活动连接在所述壳体上,至少一个所述泄气孔的开闭状态受所述泄气开关控制;
所述泄气开关包括传动部和遮挡部,所述传动部穿过所述壳体的内外两侧,所述遮挡部连接于所述传动部的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遮挡部移动,以使所述遮挡部遮盖所述泄气孔或暴露至少部分所述泄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包括连杆和转动板,所述连杆穿过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连杆的伸出在所述壳体外的一端具有操作部,所述转动板连接在所述连杆的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
所述遮挡部连接于所述转动板,所述连杆带动所述转动板转动,以使所述遮挡部遮盖所述泄气孔或暴露至少部分所述泄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泄气孔对应,所述遮挡部设于所述自由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在所述泄气孔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泄气孔,且所述遮挡部的部分边缘伸出至所述转动板之外。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泄气孔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所述第一泄气孔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泄气孔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连接有一个所述泄气开关,所述转动板至少可转动至使所述遮挡部遮盖所述第二泄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泄气孔的中心和所述第二泄气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中轴线上,所述转动板可转动至使所述遮挡部遮盖所述第一泄气孔或遮盖所述第二泄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位于所述第二泄气孔的侧方,且所述连杆远离所述第一泄气孔,所述转动板可转动至使所述遮挡部遮盖所述第二泄气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泄气开关包括第一泄气开关和第二泄气开关,所述第一泄气开关的转动板可转动至使遮挡部遮盖所述第一泄气孔,所述第二泄气开关的转动板可转动至使遮挡部遮盖所述第二泄气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泄气开关的连杆位于所述第一泄气孔的背向所述第二泄气孔的侧方,所述第二泄气开关的连杆位于所述第二泄气孔的背向所述第一泄气孔的侧方。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部,所述转动板转动至抵设所述定位部时,所述遮挡部遮盖所述泄气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泄气孔和所述第二泄气孔的相向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泄气孔的周侧,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二泄气孔的周侧。
14.根据权利要求5-13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阻尼片,所述阻尼片覆盖所述泄气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片包括覆盖所述第一泄气孔的第一阻尼片和覆盖所述第二泄气孔的第二阻尼片,所述第一阻尼片的声阻大于所述第二阻尼片的声阻。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包括主杆和弹性件,所述主杆穿过所述泄气孔,所述主杆的一端伸出在所述壳体外,所述遮挡部连接在所述主杆的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主杆的外壁;
所述主杆受力带动所述遮挡部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移动,以打开所述泄气孔;或者,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带动所述遮挡部朝向所述壳体移动,以遮盖所述泄气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包括杆体和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连接于所述杆体位于所述壳体外的一端,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杆体的外壁;
所述泄气孔的内壁具有定位环台,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定位环台及所述按压部抵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泄气孔的面积。
19.根据权利要求16-18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气孔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卡位结构,所述主杆卡入所述卡位结构或从所述卡位结构脱离。
20.根据权利要求16-19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泄气孔包括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所述第一泄气孔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泄气孔的面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连接有一个所述泄气开关,所述泄气开关的主杆位于所述第二泄气孔内。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阻尼片,所述阻尼片覆盖所述第一泄气孔。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泄气开关包括第一泄气开关和第二泄气开关,所述第一泄气开关的主杆位于所述第一泄气孔内,所述第二泄气开关的主杆位于所述第二泄气孔内。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密封层,所述密封层围设在所述泄气孔外周,所述泄气开关与所述密封层紧密贴合。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具有出音嘴,所述扬声器朝向所述出音嘴的一侧与所述壳体之间围成前音腔,所述扬声器背离所述出音嘴的一侧与所述壳体之间围成后音腔,所述泄气孔与所述前音腔连通。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气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后音腔的部位。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28.一种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25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外耳道内产生的自语音信息,生成检测信号;
根据所述检测信号生成第一泄漏信号和第二泄漏信号;其中,若所述检测信号位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则所述检测信号为所述第一泄漏信号;若所述检测信号位于第二阈值范围内,则所述检测信号为所述第二泄漏信号;所述第一阈值范围的低临界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范围的高临界值,且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对应耳机的泄气开关遮挡相应泄气孔时的泄气量范围,所述第二阈值范围对应耳机的泄气开关暴露相应泄气孔的至少部分区域时的泄气量范围;
根据所述第一泄漏信号和所述第二泄漏信号,生成闭塞信号;其中,所述闭塞信号为所述第一泄漏信号减去所述第二泄漏信号之后的信号值;
根据所述闭塞信号生成补偿信号,所述补偿信号与所述闭塞信号的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用于抵消所述闭塞信号。
CN202210423613.0A 2022-04-21 2022-04-21 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 Pending CN1148278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3613.0A CN114827809A (zh) 2022-04-21 2022-04-21 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3613.0A CN114827809A (zh) 2022-04-21 2022-04-21 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7809A true CN114827809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05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23613.0A Pending CN114827809A (zh) 2022-04-21 2022-04-21 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2780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38619A1 (en) Earphone
US8111858B2 (en) Supra-aural headphone noise reducing
JP5695703B2 (ja) 音響チューニングメカニズムを有するイヤホン
US8111853B2 (en) Dual mode earphone with acoustic equalization
RU2713042C1 (ru) Способ модификации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защиты органов слух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ащиты органов слуха
EP2330829B1 (en) A communication headset with a circumferential microphone slot
WO2019052714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PRISING AN ACOUSTIC JOINT AND VENT OPENING
CN111800686B (zh) 具有有源噪声控制的入耳式耳机装置
CN106937195B (zh) 降噪外耳头戴式耳机
CN210093459U (zh) 耳机
EP3637799B1 (en) Hearing device comprising a housing with a venting passage
US10484772B2 (en) Hidden rear cavity vent
WO2014030998A1 (en) Audio listen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audio playback
EP4203501A1 (en) Earphone
EP3122065B1 (en) Noise-cancelling headphone
WO2021196253A1 (zh) 头戴式耳机调音结构及耳壳组件
JP7332092B2 (ja) 通気装置を備えたイヤホン及びイヤホンの通気管を手動で開閉する方法
CN216122812U (zh) 可实现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tws耳机
CN114257911A (zh) 用于头戴式耳机的减压阀
US10798501B2 (en) Augmented hearing device
CN114827809A (zh) 耳机及消除耳机闭塞效应的方法
CN213073036U (zh) Tws耳机
JP2004229179A (ja) 補聴器
JP3111267U (ja) 複合機能を有するヘッドホン装置
JP2001211491A (ja) イヤホンマイ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