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3831B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3831B
CN114823831B CN202210418711.5A CN202210418711A CN114823831B CN 114823831 B CN114823831 B CN 114823831B CN 202210418711 A CN202210418711 A CN 202210418711A CN 114823831 B CN114823831 B CN 1148238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action
light
display panel
layer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187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23831A (zh
Inventor
冷传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1871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38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23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3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23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3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光透过率;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第二折射层位于第一折射层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第一折射层包括多个第一折射分部,第一折射分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区交叠;沿第一方向,第一折射分部沿第二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保证显示面板的透光量的同时,降低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设备的发展,全面屏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为使显示设备兼具全面屏显示和前置摄像功能,屏下摄像头(Camera underPanel,CUP)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将将摄像头内置于屏幕下方,并通过调整CUP区域的像素设计,使得CUP区域具有局部透光且不影响正常显示的特点,从而使显示设备兼具全面屏显示和前置摄像功能。
但是,若只有CUP区域可局部透光,难以兼顾透光量和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及制造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在保证显示面板的透光量的同时,降低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包围部分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光透过率;
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
位于衬底一侧且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
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第二折射层位于第一折射层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
第一折射层包括多个第一折射分部,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透光区,第一折射分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透光区交叠;沿第一方向,第一折射分部沿第二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且指向第一显示区的几何中心,第二方向垂直于衬底所在平面。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摄像模块以及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使第二折射层位于第一折射层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并且设置第一折射层包括多个第一折射分部,使第一折射分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区交叠,且沿第一方向,第一折射分部沿第二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可以利用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将入射光线折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避免入射光线的浪费,保证感光元件的光接收量;此外,基于此方案可使第一显示区在衬底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感光元件设置区在衬底上的投影面积,即将透光区向感光元件设置区的外部扩展,从而可以增大透光区的总面积,同时使像素电路与发光单元在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靠近设置,既可以保证显示面板的透光量,又可以减少连接线的层数,节省mask数量和工艺制程,降低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AA’截取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是现有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全面屏技术中,摄像头设置于显示屏010下方,显示屏010中与摄像头对应的区域为CUP区,该区域局部透光,以使外界环境光线透过显示屏010进入摄像头,实现前置摄像功能。可以理解的,显示屏包括多个发光元件以及用于驱动发光元件发光的像素电路,像素电路包括多层金属结构,因此其所在位置基本不透光。参照图1,为了保证CUP区的透光量,现有技术在CUP区仅设置发光元件01,在CUP区周围的过渡区设置较为密集的像素电路03,用于驱动CUP区和过渡区的发光元件01。像素电路03与发光元件01通过透明的连接线02电连接。从图1可以看出,由于过渡区的像素电路03与CUP区以及过渡区的发光元件01距离较远,导致连接线02的层数增多,进而会增加mask(掩膜版)的数量和工艺制程,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和设计难度增大,难以兼顾透光量和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及制造成本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包围部分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光透过率;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一侧且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其中,第二折射层位于第一折射层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第一折射层包括多个第一折射分部,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透光区,第一折射分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透光区交叠;沿第一方向,第一折射分部沿第二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且指向第一显示区的几何中心,第二方向垂直于衬底所在平面。
采用以上方案,可以利用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将入射光线折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避免入射光线的浪费,保证感光元件的光接收量;此外,基于此方案可使第一显示区在衬底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感光元件设置区在衬底上的投影面积,即将透光区向感光元件设置区的外部扩展,从而可以增大透光区的总面积,同时使像素电路与发光单元在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靠近设置,既可以保证显示面板的透光量,又可以减少连接线的层数,节省mask数量和工艺制程,降低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
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以下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沿图2中AA’截取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S1和至少包围部分第一显示区S1的第二显示区S2,第一显示区S1的光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S2的光透过率;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1、位于衬底1一侧且位于第一显示区S1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2、第一折射层3和第二折射层4;第二折射层4位于第一折射层3远离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如图3中显示面板100的上表面)的一侧;第一折射层3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折射层4的折射率;第一折射层3包括多个第一折射分部31,第一显示区S1包括多个透光区P,第一折射分部31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透光区P交叠;沿第一方向,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二方向的厚度D逐渐增大;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1所在平面且指向第一显示区S1的几何中心,第二方向垂直于衬底1所在平面。
其中,第一显示区S1与感光元件设置区(即后续设置感光元件,例如摄像头的位置)对应,第二显示区S2可以理解为正常的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S1的光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S2的光透过率。示例性的,可以通过减小第一显示区S1的像素密度或者减小像素的开口率,使第一显示区S1具有更高的光透过率。
其中,第一像素单元2具体可包括发光单元21、像素电路22以及连接发光单元21及其像素电路22的连接线23。如图3所示,在第一显示区S1内,相邻第一像素单元2之间的区域可形成透光区P。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折射率较高的第一折射层3和折射率较低的第二折射层4,第一折射层3包括多个第一折射分部31,第一折射分部31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透光区P交叠,第二折射层4位于第一折射层3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换而言之,至少部分外界环境光线在穿过显示面板的透光区P时,会先经过第一折射分部31,再经过第二折射层4。从图3可以看出,由于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二方向的厚度D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且第一折射分部3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折射层4的折射率,因此,外界环境光线在穿过透光区P时会在第一折射分部31与第二折射层4的临界面发生折射,并且光线偏折方向朝向感光元件设置区的中心,如此,可保证透光区P的入射光线能入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避免入射光线的浪费,保证感光元件的光接收量。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折射层3和第二折射层4的设置使得透过光线朝靠近感光元件设置区的中心的方向偏折,因而可以设置第一显示区S1在衬底1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感光元件设置区在衬底1上的投影面积,如此,可使透光区P向感光元件设置区的外部扩展,即设置部分透光区P与感光元件设置区在第二方向上不交叠,增大透光区的总面积,同时使像素电路22与发光单元21在平行于衬底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靠近设置,既可以保证显示面板的透光量,又可以减少连接线的层数,节省mask数量和工艺制程,降低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折射分部31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透光区P交叠,可以理解为,第一折射分部31的设置位置需要与透光区P对应。具体的,可以对应部分透光区P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也可以对应全部透光区P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图3以部分透光区P对应设置有第一折射分部31为例进行示意。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3以第一像素单元2包括一个发光单元21和一个像素电路22,且发光单元21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像素电路22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交叠为例进行示意,该结构并非限定。图4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选一个第一像素单元2包括至少两个发光单元21和至少一个像素电路22,一个像素电路22用于驱动至少一个发光单元21,一个像素电路22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发光单元21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交叠,例如,一个的像素电路22可与其电连接的发光单元21沿第二方向上投影交叠,此外可选相邻第一像素单元2中相邻驱像素电路2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像素单元中相邻像素电路22之间的距离,利用相邻第一像素单元2之间的区域形成透光区P。如此设置,像素电路22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21在平行于衬底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仍比较靠近,可以减少连接线的层数,节省mask数量和工艺制程,降低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而且,第一像素单元2中的像素电路22靠近设置,便于降低设计难度。另外,本实施例虽使透光区P的数量减少,但是,由于第一显示区S1内的发光单元21的开口面积较小,使得单个透光区P的面积增大,因而可以保证第一显示区S1的透光量。
如图3所示,第一折射分部31包括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且与第二折射层4接触的第一表面F1,图3仅以第一表面F1为平面为例进行示意,该结构并非限定。示例性的,图5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选第一表面F1为弧面,该弧面朝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凸起。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使第二折射层位于第一折射层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并且设置第一折射层包括多个第一折射分部,使第一折射分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区交叠,且沿第一方向,第一折射分部沿第二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可以利用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将入射光线折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避免入射光线的浪费,保证感光元件的光接收量;此外,基于此方案可使第一显示区在衬底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感光元件设置区在衬底上的投影面积,即将透光区向感光元件设置区的外部扩展,从而可以增大透光区的总面积,同时使像素电路与发光单元在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靠近设置,既可以保证显示面板的透光量,又可以减少连接线的层数,节省mask数量和工艺制程,降低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一显示区S1包括中心区域Q1和至少包围部分中心区域Q1的边缘区域Q2,中心区域Q1在第二方向上与感光元件设置区重叠;可选多个透光区P包括位于边缘区域Q2内的多个第一透光区P1,各第一透光区P1对应设置有第一折射分部31。
鉴于边缘区域Q2与感光元件设置区在第二方向上不交叠,本实施例通过对应各边缘区域Q2内的第一透光区P1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可以利用第一折射分部31和第二折射层4的折射率差异,使从第一透光区P1透过的光线朝靠近感光元件设置区的方向偏折,保证透光区P的入射光线均能入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避免入射光线的浪费,保证感光元件的光接收量。
进一步地,图6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选中心区域Q1包括第一子区域Q11和围绕第一子区域Q11的第二子区域Q12,第一子区域Q11的几何中心与第一显示区S1的几何中心重合;多个透光区P还包括位于第一子区域Q11内的多个第二透光区P2以及位于第二子区域Q12内的多个第三透光区P3,各第三透光区P3对应设置有第一折射分部31,各第二透光区P2未对应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与第三透光区P3对应设置的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L3小于与第一透光区P1对应设置的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L1。
感光元件内部通常设置有用于调整入射光线的光路的光学结构。本实施通过对应第三透光区P3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对应第二透光区P2不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可使除感光元件设置区的几何中心对应的透光区以外的至少部分透光区透过的光线均以一定角度入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便于感光元件对入射光线的光路调整。此外,鉴于第三透光区P3与感光元件设置区在第二方向上交叠,因此,其透过光线即使不偏折也可入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因此,可使与第三透光区P3对应设置的第一设置分部沿第一方向的宽度L3小于与第一透光区P1对应设置的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L1。
图7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第一折射分部31的第一表面F1为平面时,可选沿第一方向,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对应的第一表面F1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
示例性的,参照图7,沿第一方向,第一折射分部31-1、第一折射分部31-2和第一折射分部31-3依次相邻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1的第一表面F1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θ1,第一折射分部31-2的第一表面F1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θ2,第一折射分部31-3的第一表面F1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θ3,θ1、θ2、θ3依次减小。根据折射原理可知,如此设置,可使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各透光区的透过光线在其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31的第一表面F1处的偏折程度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一方面,由于距离感光元件设置区较远的透光区的透过光线的偏折程度较大,有利于保证该透过光线能够射入至感光元件设置区,另一方面,由于距离感光元件设置区较近的透光区透过的光线偏折程度较小,有利于保证该透过光线在感光元件设置区的射入位置与其对应的透光区位于感光元件设置区的中心轴线OO’的同一侧,使位于感光元件设置区的中心轴线OO’同一侧的透光区P的透过光线均以一定角度入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的中心轴线OO’的同一侧,更有利于降低感光元件内部光学结构的设计难度。
继续参见图7,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可选设置各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L相等,并且,沿第一方向,设置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D0依次减小,以实现沿第一方向,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对应的第一表面F1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
图8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可选设置各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D0相等,并且,沿第一方向,设置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L依次增大,以实现沿第一方向,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对应的第一表面F1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
同理,图9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当第一折射分部31的第一表面F1为弧面,且弧面朝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凸起时,可选沿第一方向,至少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对应的第一表面F1的第一切面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其中,第一切面为弧面沿第一方向的起始端的切面。
示例性的,参照图9,沿第一方向,第一折射分部31-1、第一折射分部31-2和第一折射分部31-3依次相邻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1的第一表面F1的起始端的第一切面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β1,第一折射分部31-2的第一表面F1的起始端的第一切面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β2,第一折射分部31-3的第一表面F1的起始端的第一切面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β3,β1、β2、β3依次减小。如此设置,可使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各透光区的透过光线在其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31的第一表面F1处的偏折程度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有利于保证与感光元件设置区距离较远的透光区的透过光线能够射入至感光元件设置区,此外还有利于使位于感光元件设置区的中心轴线OO’同一侧的透光区P的透过光线均以一定角度入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的中心轴线OO’的同一侧,更有利于降低感光元件内部光学结构的设计难度,具体原理可参考图7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见图9,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可选设置各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L相等,并且,沿第一方向,设置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D0依次减小,以实现沿第一方向,至少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对应的第一表面F1的第一切面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可以理解的,采用此设置方式时,还可使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对应的第一表面F1的第二切面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其中,第二切面表示各第一折射分部31的第一表面F1上与其对应的起始端沿第一方向上距离相同的位置的切面。
图10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可选设置各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D0相等,并且,沿第一方向,设置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L依次增大,以实现沿第一方向,至少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对应的第一表面F1的第一切面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可以理解的,采用此设置方式时,还可使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对应的第一表面F1的第三切面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其中,第三切面表示各第一折射分部31的第一表面F1上与其对应的起始端沿第二方向上距离相同的位置的切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调整各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以及沿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以实现沿第一方向,至少相邻第一折射分部31对应的第一表面F1的第一切面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只需调整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L或者只需调整第一折射分部31沿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D0,可以降低设计难度和工艺难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第一折射层3与第二折射层4的折射率差为0.2~0.8。示例性的,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范围可以是1.5~1.8,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范围可以是1~1.5。具体地,若第一折射层3与第二折射层4的折射率差过小(例如小于0.2),会导致光线偏折程度过小,难以保证所有透过光线均能射入感光元件设置区;若第一折射层3与第二折射层4的折射率差异过大(例如大于0.8),可能会导致部分透过光线在偏折后超出感光元件设置区所在范围,造成入射光线损失,因此,本实施例设置第一折射层3与第二折射层4的折射率差为0.2~1,以保证各透光区的透过光线均能够入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针对第一折射层3和第二折射层4的设置位置,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可选第一折射层3位于衬底1远离第一像素单元2的一侧,第二折射层4位于第一折射层3远离衬底1的一侧。如此设置,可使第一折射层3和第二折射层4与感光元件设置区的距离较近,使光线在发生偏折后经过较少的膜层,便于降低光学设计的难度,同时保证透过光线能够入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
进一步地,当第一折射层3位于衬底1远离第一像素单元2的一侧时,可选第二折射层4为空气。如此设置,可以减少显示面板的膜层数量,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薄型化;另外,空气的折射率较低,有利于增强光线在第一折射分部31与第二折射层4的临界面处的偏折程度,使距离感光元件设置区较远的透光区的光线能够射入感光元件设置区。
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11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可选第二折射层4位于第一像素单元2远离衬底1的一侧,第一折射层3位于第二折射层4远离衬底1的一侧。
进一步地,图12是沿图2中AA’截取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可选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第一像素单元2远离衬底1一侧的封装层5;封装层5包括第一有机层;第一有机层包括第一子有机层51和第二子有机层52,第一子有机层51位于第二子有机层52远离衬底1的一侧,第一子有机层5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子有机层52的折射率,第一子有机层51复用为第一折射层3,第二子有机层52复用为第二折射层4。
其中,封装层5例如可以是薄膜封装层,薄膜封装层5通常由多层有机层和无机层交替设置而成,对其下方结构具有较强的保护能力。本实施例利用封装层5中的有机层形成第一折射层3和第二折射层4,无需增加显示面板的膜层数量,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薄型化。示例性的,第一折射层3可以通过在有机层中掺杂具有高折射率的粒子得到。示例性的,该粒子例如可以是氧化铟锡(ITO)粒子,ITO粒子的直径约为100nm。
需要说明的是,图12所示结构仅为示意并非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折射层3和第二折射层4可以位于封装层5远离衬底1的一侧(如图11),或者位于封装层5与第一像素单元2所在层级之间,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第一折射分部31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区P。如此设置,可使从透光区P透过的光线均能够进入感光元件设置区,避免入射光线的浪费。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关于第一显示区S1的中心轴线OO’对称分布的两个透光区P,其各自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31的第一截面的形状关于中心轴线OO’镜像对称;其中,第一截面平行于这两个透光区的连线方向,且垂直于衬底1所在平面。
示例性的,参照图7,透光区片P-1和透光区P-4关于第一显示区S1的中心轴线OO’对称分布,透光区P-1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31-1与透光区P-4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31-4的第一截面形状(如图7所示截面)关于中心轴线OO’镜像对称,第一折射分部31-1与第一折射分部31-4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相等,且沿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相等;透光区片P-2和透光区P-5关于第一显示区S1的中心轴线OO’对称分布,透光区P-2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31-2与透光区P-5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31-5的第一截面形状(如图7所示截面)关于中心轴线OO’镜像对称,第一折射分部31-2与第一折射分部31-5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相等,且沿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相等;透光区片P-3和透光区P-6关于第一显示区S1的中心轴线OO’对称分布,透光区P-3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31-3与透光区P-6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31-6的第一截面形状(如图7所示截面)关于中心轴线OO’镜像对称,第一折射分部31-3与第一折射分部31-6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相等,且沿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相等。
当第一折射层3和第二折射层4位于第一像素单元2远离衬底1的一侧时,同样可以针对关于第一显示区S1的中心轴线OO’对称分布的两个透光区,设置其各自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的第一截面的形状关于中心轴线OO’镜像对称,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通过以第一显示区S1的中心轴线OO’为中心,对称设计各第一折射分部31,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的设计和制造难度,而且如此设置可对称性地调节各透光区的透过光线的偏折方向,使入射到感光元件上的光线更加对称均匀,降低感光元件内部光学结构的设计难度,保证成像质量。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可选第一显示区S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子显示区S11,沿第一方向,相邻第一子显示区S11所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31的数量依次减小。
参照图13,沿第一方向,第一显示区S1依次划分为第一子显示区S11-1、第一子显示区S11-2、第一子显示区S11-3和第一子显示区S11-4,可选第一显示区圆形,相应的,第一子显示区S11-1、第一子显示区S11-2和第一子显示区S11-3为环形,第一子显示区S11-4为圆形。本实施例中,可设置第一子显示区31-1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的数量最多,第一子显示区S11-2、第一子显示区S11-3和第一子显示区S11-4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的数量依次减少。如此,通过设置距离感光元件设置区的中心越远的第一子显示区内具有越多数量的第一折射分部,可以保证将其透过的绝大部分光线能够折射至感光元件设置区,同时,对于距离感光元件设置区的中心越近的第一子显示区,其透过光线能够射入感光元件设置区的几率越大,因此,可以适应性地减少第一折射分部的数量。
示例性的,参照图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可将边缘区域Q2、第二子区域Q12和第一子区域Q11作为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多个第一子显示区,使边缘区域Q2对应的全部透光区P均对应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第二子区域Q12对应的部分透光区P对应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第一子区域Q11对应的透光区P均不设置第一折射分部31。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显示装置1000包括摄像模块20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因而具备与上述显示面板相同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显示面板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摄像模块200为感光元件,设置于感光元件设置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手机、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包围部分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光透过率;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衬底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
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所述第二折射层位于所述第一折射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折射层包括多个第一折射分部,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透光区,所述第一折射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区交叠;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折射分部沿第二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且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几何中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分部包括远离所述出光面且与所述第二折射层接触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平面;
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所述第一折射分部对应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分部包括远离所述出光面且与所述第二折射层接触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弧面;所述弧面朝远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凸起;
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相邻所述第一折射分部对应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切面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夹角依次减小;所述第一切面为所述弧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起始端的切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折射分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相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所述第一折射分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依次减小;或者,
各所述第一折射分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最大厚度相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所述第一折射分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依次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中心区域和至少包围部分所述中心区域的边缘区域,所述中心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感光元件设置区重叠;
多个所述透光区包括位于所述边缘区域内的多个第一透光区,各所述第一透光区对应设置有所述第一折射分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区域包括第一子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一子区域的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的几何中心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几何中心重合;
多个所述透光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内的多个第二透光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内的多个第三透光区,各所述第三透光区对应设置有所述第一折射分部,各所述第二透光区未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折射分部;
与所述第三透光区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一折射分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与所述第一透光区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一折射分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层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差为0.2~0.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层位于所述衬底远离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折射层位于所述第一折射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射层为空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射层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折射层位于所述第二折射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封装层;
所述封装层包括第一有机层;所述第一有机层包括第一子有机层和第二子有机层,所述第一子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二子有机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子有机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子有机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子有机层复用为所述第一折射层,所述第二子有机层复用为所述第二折射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两个透光区,其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折射分部的第一截面的形状关于所述中心轴线镜像对称;其中,所述第一截面平行于所述两个透光区的连线方向,且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子显示区;
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所述第一子显示区所对应的第一折射分部的数量依次减小。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模块以及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418711.5A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8238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8711.5A CN114823831B (zh)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8711.5A CN114823831B (zh)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3831A CN114823831A (zh) 2022-07-29
CN114823831B true CN114823831B (zh) 2024-06-07

Family

ID=82505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18711.5A Active CN114823831B (zh)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2383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9081A (zh) * 2019-09-30 2020-01-0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1223912A (zh) * 2020-03-20 2020-06-0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2233556A (zh) * 2020-10-29 2021-01-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725385A (zh) * 2021-09-01 2021-11-30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68843A (zh) * 2021-11-05 2022-02-18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5202A (zh) * 2019-01-11 2020-07-21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KR20210106606A (ko) * 2020-02-20 2021-08-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9081A (zh) * 2019-09-30 2020-01-0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1223912A (zh) * 2020-03-20 2020-06-0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2233556A (zh) * 2020-10-29 2021-01-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725385A (zh) * 2021-09-01 2021-11-30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68843A (zh) * 2021-11-05 2022-02-18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3831A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103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71053B2 (en) Display panel having one display region surrounding another display regiion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20133964A1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2920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9009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6123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032335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6169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0140343A1 (zh) 显示面板和智能终端
CN110783481A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KR20210142789A (ko) 지문 센서,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CN114495182A (zh) 指纹传感器及包括该指纹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N11317846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2383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34398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86484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503643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3182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551554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KR20230088528A (ko) 표시패널 및 표시장치
CN113571667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895475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91428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6648313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709862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