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6109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6109A
CN114816109A CN202210073035.2A CN202210073035A CN114816109A CN 114816109 A CN114816109 A CN 114816109A CN 202210073035 A CN202210073035 A CN 202210073035A CN 114816109 A CN114816109 A CN 114816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play device
region
substrate
thi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30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薫
藤沢晃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816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61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降低制造工序时不希望的部件彼此电连接的风险。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配置;密封材料,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粘接且设置于包围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周边区域;第一电极,设置于第一基板上的周边区域;绝缘膜,覆盖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二基板上的周边区域,密封材料包含导电部件,在俯视时,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在第一电极、绝缘膜、密封材料和第二电极重叠的区域中具有多个细线部。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申请日为2021年1月22日、申请号为2021-008654的日本专利申请提出,并要求该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本申请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之一,可穿戴设备(例如手表型的可穿戴设备、眼镜型的可穿戴设备等)正在逐渐普及。在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中,要求兼顾显示图像时的显示质量和基于触摸的优异的操作性,并且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例如,开发了一种在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周围配置有触摸传感器的结构的可穿戴设备。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降低制造工序时不希望的部件彼此电连接的风险。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密封材料,将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粘接且设置于包围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周边区域;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周边区域;绝缘膜,覆盖所述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周边区域,所述密封材料包含导电部件,在俯视时,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绝缘膜、所述密封材料和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区域具有多个细线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又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又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A-B线剖切后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用图12所示的C-D线剖切后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应用例的图。
图19是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应用例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基于自电容方式的触摸检测的原理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公开内容仅仅是示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对于在保持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容易想到的适当变更内容,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附图中有时与实施方式相比示意性地表示,但这仅仅是示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出现的图,对发挥与上述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的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对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触摸检测方式有光学式、电阻式、静电电容方式、电磁感应方式等各种方式。上述的各种检测方式中,静电电容方式是利用因物体(例如手指等)的接近或接触而引起静电电容变化的检测方式,具有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实现、消耗电力少等优点。在各实施方式中,主要对利用了静电电容方式的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此外,静电电容方式包括:互电容方式,在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的一对发送电极(驱动电极)与接收电极(检测电极)之间产生电场,检测伴随物体的接近或接触而发生的该电场的变化;以及自电容方式,使用单个电极来检测伴随物体的接近或接触而发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在各实施方式中,主要对利用自电容方式的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1的一个结构例的俯视图。在一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相互正交,但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角度相交。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相当于与构成显示装置DSP1的基板的主面平行的方向,第三方向Z相当于显示装置DSP1的厚度方向。在本说明书中,将第三方向Z定义为上,将与第三方向Z相反一侧的方向定义为下。在设为“第一部件之上的第二部件”及“第一部件之下的第二部件”时,第二部件可以与第一部件接触,也可以位于与第一部件分离的位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显示第三方向Z的箭头的前端侧具有观察显示装置DSP1的观察位置,将从该观察位置朝向由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规定的X-Y平面观察称为“俯视”。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备显示面板PNL、柔性布线基板FPC以及电路基板PCB。显示面板PNL与电路基板PCB经由柔性布线基板FPC电连接。更详细而言,显示面板PNL的端子部T与电路基板PCB的连接部CN经由柔性布线基板FPC电连接。
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和包围显示区域DA的框缘状的周边区域SA。显示区域DA有时也被称为显示部。周边区域SA有时也被称为周边部、框缘部或非显示部。在显示区域DA配置有像素PX。具体而言,在显示区域DA,多个像素PX沿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排列成矩阵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素PX包括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副像素SP。另外,各副像素SP具有多个分段像素SG。各分段像素SG具有面积不同的像素电极,通过切换这些多个分段像素SG的显示/非显示,按每个副像素SP形成灰度。
如在图1中放大所示,分段像素SG具备开关元件SW、像素电路PC、像素电极PE、共用电极CE以及液晶层LC等。
开关元件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TFT)构成,与扫描线G及信号线S电连接。扫描线G与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分段像素SG各自中的开关元件SW电连接。信号线S与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的分段像素SG各自中的开关元件SW电连接。
像素电极PE经由像素电路PC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像素电极PE分别与共用电极CE相对,并通过在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场来驱动液晶层LC。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像素电极PE经由像素电路PC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的结构,但像素电极PE也可以以不经由像素电路PC的方式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
图1所示的多个同心圆中,位于最内侧的圆的区域相当于显示区域DA,从位于最外侧的圆的区域除去位于最内侧的圆的区域后的区域相当于周边区域SA。即,在图1中加了斜线的区域相当于显示区域DA,除此以外的区域相当于周边区域S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显示区域DA是圆形且包围显示区域DA的周边区域SA也为相同类型的形状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显示区域DA也可以不是圆形,周边区域SA也可以是与显示区域DA不同类型的形状。例如,显示区域DA及周边区域SA可以是多边形。而且,在显示区域DA为多边形的情况下,周边区域SA也可以是作为与显示区域DA不同类型的形状的圆形。
在显示区域DA,整个面上配置有上述的共用电极CE。另外,如图1所示,共用电极CE具有延伸到后述的检测电极Rx3及Rx7的外周附近的第一引出布线CEL。第一引出布线CEL从显示区域DA朝向周边区域SA延伸,并且经由后述的密封材料所包含的导电珠(导电部件)与用于向共用电极CE供电的布线(未图示)电连接。此外,由第一引出布线CEL一分为二的检测电极Rx3分别经由后述的Rx端子部RT电连接。同样地,由第一引出布线CEL一分为二的检测电极Rx7分别经由后述的Rx端子部RT电连接。
如图1所示,在周边区域SA,多个检测电极Rx1~Rx8以包围显示区域DA的方式配置。在图1中,示出了8个检测电极Rx1~Rx8,但配置于周边区域SA的检测电极Rx的数量不限定于此,可以为任意数量的检测电极Rx以包围显示区域DA的方式配置。
多个检测电极Rx1~Rx8经由Rx布线(未图示)与配置于周边区域SA的端子部T电连接。Rx布线例如沿检测电极Rx1~Rx8的外周延伸。Rx布线是用于向检测电极Rx1~Rx8供给驱动信号Tx以及从检测电极Rx1~Rx8输出检测信号RxAFE的布线。
另外,如图1所示,在周边区域SA,第一屏蔽电极SE1与第二屏蔽电极SE2以包围显示区域DA的方式配置。更详细而言,在俯视时,圆环状(面包圈状)的第一屏蔽电极SE1以包围显示区域DA的方式配置。另外,在俯视时,第二屏蔽电极SE2以包围共用电极CE的方式配置。第一屏蔽电极SE1和第二屏蔽电极SE2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重叠,第一屏蔽电极SE1配置于第二屏蔽电极SE2之下。
如图1所示,第二屏蔽电极SE2具有第二引出布线SEL,该第二引出布线SEL延伸至检测电极Rx2及Rx6的外周附近,并经由后述的密封材料所包含的导电珠(导电部件)与用于向第二屏蔽电极SE2供电的布线(未图示)电连接。此外,由第二引出布线SEL一分为二的检测电极Rx2分别经由后述的Rx端子部RT电连接。同样地,由第二引出布线SEL一分为二的检测电极Rx6分别经由后述的Rx端子部RT电连接。
对于第一屏蔽电极SE1和第二屏蔽电极SE2,经由上述的各种布线施加GND电压(与检测电极Rx相同电位)或预定的直流电压(固定电压)。
如图1所示,在电路基板PCB设置有触摸控制器TC、显示器控制器DC、CPU1等。
触摸控制器TC对配置于显示面板PNL的多个检测电极Rx1~Rx8输出驱动信号Tx,并且受理来自检测电极Rx1~Rx8的检测信号(RxAFE信号)的输入(也就是检测外部接近物体的接近或接触)。触摸控制器TC也可以被称为检测部。
显示器控制器DC输出影像信号,该影像信号用于表示显示于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的图像。
CPU1进行规定触摸控制器TC和显示器控制器DC的动作定时的同步信号的输出、与通过触摸控制器TC检测出的触摸对应的动作的执行等。
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触摸控制器TC、显示器控制器DC、CPU1由1个半导体芯片实现的情况,但这些安装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所示,仅将触摸控制器TC作为分体而分开,然后将各部分安装在电路基板PCB上,也可以如图3所示,在电路基板PCB上分开安装触摸控制器TC和CPU1,在显示面板PNL上通过COG(Chip On Glass:晶玻接装)方式安装显示器控制器DC,也可以如图4所示,在电路基板PCB上仅安装CPU1,在显示面板PNL上通过COG方式安装触摸控制器TC和显示器控制器DC。
图5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A-B线剖切后的显示装置DSP1的剖面的剖视图。下面,对显示区域DA侧的结构和周边区域SA侧的结构分别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DSP1具备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密封材料30、液晶层LC、偏光板PL以及罩部件CM。第一基板SUB1可以被称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SUB2可以被称为相对基板。第一基板SUB1及第二基板SUB2形成为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
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在俯视时重叠,通过密封材料30粘接(连接)。液晶层LC保持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由密封材料30密封。在密封材料30中包含由金属涂覆的多个导电珠31,由此,第一基板SUB1侧的结构与第二基板SUB2侧的结构电连接。
在第二基板SUB2之上设置有偏光板PL,在该偏光板PL之上还设置有罩部件CM。
此外,在图5中,示出了显示装置DSP1是未配置背光单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显示装置DSP1也可以是采用有机EL作为像素的显示装置、配置有背光单元的透射型显示装置。或者,显示装置DSP1也可以是组合了反射型和透射型的显示装置。作为背光单元,可以利用各种方式的背光单元,例如,作为光源,可以使用利用了发光二极管(LED)的光源或利用了冷阴极管(CCFL)的光源等。此外,在配置有背光单元的情况下,在第一基板SUB1与背光单元之间(即,第一基板SUB1之下)配置偏光板。
如图5所示,在显示区域DA侧,第一基板SUB1具备透明基板10、开关元件SW、像素电路PC、平坦化膜11、像素电极PE以及取向膜AL1。第一基板SUB1除了上述结构之外,还具备图1所示的扫描线G、信号线S等,但在图5中省略这些图示。
透明基板10具备主面(下表面)10A和主面10A的相反侧的主面(上表面)10B。开关元件SW及像素电路PC配置于主面10B侧。平坦化膜11由至少一个以上的绝缘膜构成,并覆盖开关元件SW及像素电路PC。
像素电极PE配置在平坦化膜11之上,并通过形成于平坦化膜11的接触孔而与像素电路PC连接。开关元件SW、像素电路PC以及像素电极PE按每个分段像素SG配置。取向膜AL1覆盖像素电极PE,并与液晶层LC接触。
此外,在图5中,简化了开关元件SW及像素电路PC的图示,但实际上开关元件SW及像素电路PC包含半导体层和各层的电极。另外,虽然在图5中省略了图示,但开关元件SW与像素电路PC电连接。而且,如上所述,在图5中省略了图示的扫描线G、信号线S例如配置在透明基板10与平坦化膜11之间。
如图5所示,在显示区域DA侧,第二基板SUB2具备透明基板20、遮光膜BM、滤色器CF、外涂层OC、共用电极CE以及取向膜AL2。
透明基板20具备主面(下表面)20A和主面20A的相反侧的主面(上表面)20B。透明基板20的主面20A与透明基板10的主面10B相对。遮光膜BM划分各分段像素SG。滤色器CF配置于透明基板20的主面20A侧,与像素电极PE相对,其一部分与遮光膜BM重叠。滤色器CF包括红色滤色器、绿色滤色器以及蓝色滤色器等。外涂层OC覆盖滤色器CF。
共用电极CE遍及多个分段像素SG(多个像素PX)配置,在第三方向Z上与多个像素电极PE相对。共用电极CE配置在外涂层OC之上。取向膜AL2覆盖共用电极CE,并与液晶层LC接触。
液晶层LC配置在主面10B与主面20A之间。
透明基板10及20例如是玻璃基材、塑料基板等绝缘基板。平坦化膜11例如由硅氧化物、硅氮化物、硅氧氮化物或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绝缘材料形成。在一例中,平坦化膜11包含无机绝缘膜及有机绝缘膜。
像素电极PE形成为反射电极,例如,成为铟锌氧化物(IZO)、银(Ag)、铟锌氧化物(IZO)的三层层叠结构。此外,也可以不将像素电极PE形成为上述的反射电极,而是采用例如在由透明电极形成的像素电极PE之上配置银(Ag)等金属的结构。共用电极CE例如是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
取向膜AL1及AL2是具有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取向限制力的水平取向膜。取向限制力可以通过摩擦处理赋予,也可以通过光取向处理赋予。
如图5所示,在周边区域SA侧,第一基板SUB1具备透明基板10、包含多个布线L的布线组LG、平坦化膜11、第一屏蔽电极SE1、Rx端子部RT、层间绝缘膜12以及取向膜AL1。下面,对于在显示区域DA侧已经说明的结构,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透明基板10的主面10B侧,配置有包含多个布线L的布线组LG。布线组LG所包含的多个布线L被平坦化膜11覆盖。此外,在图5中,作为布线组LG所包含的多个布线L,示出了包含后述的第一屏蔽布线SL1、Rx布线RL的6个布线L,但布线组LG所包含的多个布线L的数量不限定于此。在布线组LG所包含的多个布线L中,也可以进一步包含信号线S、用于向第二屏蔽电极SE2供电的布线、用于向共用电极CE供电的布线等。
第一屏蔽电极SE1设置在平坦化膜11之上,与布线组LG所包含的多个布线L(的一部分)相对,在第三方向Z上,以位于该布线组LG与检测电极Rx之间的方式配置。因此,第一屏蔽电极SE1与显示区域DA侧的像素电极PE配置在同层,例如由与像素电极PE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第一屏蔽电极SE1通过形成于平坦化膜11的接触孔而与作为布线组LG所包含的布线之一的第一屏蔽布线SL1连接。上述的接触孔形成于在俯视时与密封材料30重叠的位置。即,第一屏蔽电极SE1从在周边区域SA中没有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在周边区域SA中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的一部分,通过上述的接触孔而与第一屏蔽布线SL1连接。
在第一屏蔽电极SE1,经由第一屏蔽布线SL1施加GND电压(与检测电极Rx相同电位)或预定的直流电压(固定电压)。由此,第一屏蔽电极SE1能够抑制检测电极Rx与其他结构(例如,布线组LG所包含的多个布线L)发生电容耦合。
Rx端子部RT设置在平坦化膜11之上。Rx端子部RT在俯视时设置于与密封材料30重叠的位置,并通过形成于平坦化膜11的接触孔而与作为布线组LG所包含的布线之一的Rx布线RL连接。Rx端子部RT通过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与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侧的检测电极Rx电连接。
层间绝缘膜12以覆盖第一屏蔽电极SE1的方式设置。取向膜AL1在周边区域SA中的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中覆盖平坦化膜11及层间绝缘膜12,并与液晶层LC接触。
如图5所示,在周边区域SA侧,第二基板SUB2具备透明基板20、遮光膜BM、外涂层OC、第二屏蔽电极SE2、检测电极Rx以及取向膜AL2。下面,对于在显示区域DA侧已经说明的结构,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透明基板20的主面20A侧配置有遮光膜BM。遮光膜BM遍及周边区域SA的大致整个面而配置。外涂层OC与显示区域DA侧的滤色器CF一起覆盖遮光膜BM。
第二屏蔽电极SE2配置在外涂层OC之上。第二屏蔽电极SE2配置在俯视时比检测电极Rx更靠显示区域DA的位置(检测电极Rx与显示区域DA之间)。第二屏蔽电极SE2与显示区域DA侧的共用电极CE配置在同层,例如由与共用电极CE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第二屏蔽电极SE2在与图5所描绘的剖面不同的剖面中,延伸至配置有密封材料30的区域,通过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与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的屏蔽端子部(未图示)及第二屏蔽布线(未图示)电连接。
在第二屏蔽电极SE2,经由上述的第二屏蔽布线、屏蔽端子部及导电珠31施加GND电压(与检测电极Rx相同电位)或预定的直流电压(固定电压)。由此,第二屏蔽电极SE2能够抑制检测电极Rx与其他结构(例如,显示区域DA侧的像素电极PE、共用电极CE)发生电容耦合。
如图5所示,检测电极Rx与第二屏蔽电极SE2同样地,与显示区域DA侧的共用电极CE配置在同层,例如由与共用电极CE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检测电极Rx从在周边区域SA中没有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在周边区域SA中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通过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与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的Rx端子部RT及Rx布线RL电连接。
在周边区域SA中,取向膜AL2在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中覆盖外涂层OC、第二屏蔽电极SE2及检测电极Rx,并与液晶层LC接触。
此外,在图5中,示出了根据用于使液晶层LC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变化的电场的施加方向而被分类为两种的液晶模式为所谓的纵电场模式时的结构,本结构也能够应用于液晶模式为所谓的横电场模式的情况。上述的纵电场模式例如包括TN(TwistedNematic:扭曲向列)模式、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模式等。另外,上述的横电场模式例如包括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模式、作为IPS模式之一的FFS(Fringe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模式等。在采用横电场模式时,设置于显示区域DA的共用电极CE设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隔着薄绝缘层与像素电极PE相对。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1的位于周边区域SA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1的位于周边区域SA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在图6及图7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的上下关系、大小,以与实际不同的大小示出了一部分结构。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屏蔽电极SE1从没有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的一部分。此外,由于已经使用图5进行了说明,在此省略图示,但第一屏蔽电极SE1通过在俯视时形成于与密封材料30重叠的位置的接触孔而与第一屏蔽布线SL1连接。
在与第一屏蔽电极SE1同层处,设置有Rx端子部RT。Rx端子部RT与第一屏蔽电极SE1不同,其整个面在俯视时与密封材料30重叠。在第一屏蔽电极SE1与Rx端子部RT之间,设置有预定的间隔。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屏蔽电极SE1在俯视时与层间绝缘膜12重叠,且被该层间绝缘膜12覆盖。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屏蔽电极SE1经由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与第二基板SUB2侧的检测电极Rx电连接。
如图6及图7所示,检测电极Rx在周边区域SA中没有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检测电极Rx在俯视时与密封材料30、层间绝缘膜12及第一屏蔽电极SE1重叠的第一区域A1中,具有与作为其他区域的第二区域A2不同的形状。更详细而言,检测电极Rx在俯视时与密封材料30、层间绝缘膜12及第一屏蔽电极SE1重叠的第一区域A1中,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在其他第二区域A2中,形成为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
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具有彼此相交且形成多个网眼的网状的多个细线部。由多个细线部形成的网眼的开口部的大小优选比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的直径大。细线部的宽度优选比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的直径小。
如图7所示,在周边区域SA中,在第一屏蔽电极SE1及Rx端子部RT之下,设置有包含多个布线L的布线组LG。此外,在图7中,为了防止图变得复杂,仅详细示出了布线组LG所包含的一部分布线L,对于其他布线L,简化进行了图示。
在此,使用比较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1的效果进行说明。此外,比较例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1所能起到的效果的一部分,比较例和本实施方式共同的效果不排除在本申请发明的范围之外。
图8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1′的位于周边区域SA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1′的位于周边区域SA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8及图9所示,比较例的显示装置DSP1′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检测电极Rx在第一区域A1中也与第二区域A2同样地,形成为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
在比较例的显示装置DSP1′中,检测电极Rx在第一区域A1中也形成为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因此,若在显示装置DSP1′的制造工序时层间绝缘膜12产生了裂纹,则由于该裂纹而露出的第一屏蔽电极SE1与第二基板SUB2侧的检测电极Rx经由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电连接,存在短路的风险。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1中,检测电极Rx在第一区域A1中构成为网状的多个细线部,因此即使在显示装置DSP1的制造工序时层间绝缘膜12产生了裂纹,也能够减小由于该裂纹而露出的第一屏蔽电极SE1与第二基板SUB2侧的检测电极Rx经由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电连接的风险。
更详细而言,由于检测电极Rx在第一区域A1中构成为网状的多个细线部,因此与比较例所涉及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因上述的裂纹而露出的第一屏蔽电极SE1在俯视时所重叠的检测电极Rx的电极面积,能够减小检测电极Rx与第一屏蔽电极SE1经由导电珠31电连接从而短路的风险。
此外,通过在第一区域A1中将检测电极Rx设为网状的多个细线部,能够减小检测电极Rx整体的电极面积,因此手指等外部接近物体接触时增加的电容变小,也能够相应地减小时间常数。通过时间常数的减小,能够增加用于触摸检测的脉冲数而减小噪声、减少用于触摸检测的触摸检测期间来增加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期间、缩短信号处理所花费的时间等。另外,通过手指等外部接近物体接触时增加的电容变小,能够使该电容收敛于触摸控制器TC的检测范围的上限内,或者能够使该检测范围的上限具有余量。
在此,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能够减小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与第一屏蔽电极SE1经由导电珠31电连接的风险的检测电极Rx的其他形状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0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检测电极Rx的形状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0中,省略了层间绝缘膜12及密封材料30的图示。如图10所示,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也可以具有锯齿线状的多个细线部。锯齿线状的多个细线部隔开预定的间隔排列,以彼此不相交的方式形成。优选上述的预定的间隔、即1个锯齿线状的细线部与和该1个锯齿线状的细线部相邻的其他锯齿线状的细线部的间隔比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的直径大。
在图10所示的形状中,也能够使在第一区域A1中由于上述的裂纹而露出的第一屏蔽电极SE1在俯视时所重叠的检测电极Rx的电极面积比上述的比较例所涉及的结构(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形成为平板状的结构)小,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也可以不具有上述的锯齿线状的多个细线部,而具有直线状的多个细线部,也可以具有波浪线状的多个细线部。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第一区域A1中的检测电极Rx的电极面积比上述的比较例所涉及的结构时小,这一点上没有变化,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有检测电极Rx与第一屏蔽电极SE1经由导电珠31电连接的风险的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由此能够减小该风险。但是,从减小上述的风险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不是检测电极Rx,而是第一屏蔽电极SE1在第一区域A1中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即,第一屏蔽电极SE1在第一区域A1中可以具有网状的多个细线部,也可以具有锯齿线状的多个细线部,也可以具有直线状的多个细线部,也可以具有波浪线状的多个细线部。
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在第一区域A1中俯视时与检测电极Rx重叠的第一屏蔽电极SE1的电极面积,因此能够减小上述的风险,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第一区域A1中,在第一屏蔽电极SE1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的情况下,在该多个细线部的间隙中无法屏蔽检测电极Rx与布线组LG所包含的布线L发生电容耦合,因此优选在第一区域A1中的第一屏蔽电极SE1之下,不设置布线组LG所包含的布线L。
另外,从减小上述的风险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为检测电极Rx和第一屏蔽电极SE1双方都在第一区域A1中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如图11所示,优选检测电极Rx的多个细线部和第一屏蔽电极SE1的多个细线部以在俯视时不重叠的方式形成。此外,在图11中,也与图10同样地,省略了层间绝缘膜12及密封材料30的图示。
因此,优选检测电极Rx的多个细线部和第一屏蔽电极SE1的多个细线部不形成为网状,而是形成为锯齿线状、直线状或波浪线状。由此,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与第一屏蔽电极SE1在俯视时不重叠,因此即使第一屏蔽电极SE1由于上述的裂纹而露出,检测电极Rx与第一屏蔽电极SE1也不会经由导电珠31电连接,能够消除上述的风险。检测电极Rx与第一屏蔽电极SE1在俯视时不重叠包括如下情况:在俯视时检测电极Rx与第一屏蔽电极SE1交替配置;在俯视时其中一方电极的细线部之间配置有另一方电极的细线部。此外,如图11所示,第一屏蔽电极SE1的细线部的前端也可以不与任何地方(任何部件)连接。另外,第一屏蔽电极SE1的细线部的前端也可以在俯视时不与位于第二区域A2的检测电极Rx重叠。
此外,在第一区域A1中,在检测电极Rx和第一屏蔽电极SE1双方都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的情况下,在第一屏蔽电极SE1的多个细线部的间隙中无法屏蔽检测电极Rx与布线组LG所包含的布线L发生电容耦合,因此如图11所示,优选在第一区域A1中的第一屏蔽电极SE1之下,不设置布线组LG所包含的布线L。
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1具备如下结构:在俯视时检测电极Rx、密封材料30、层间绝缘膜12和第一屏蔽电极SE1重叠的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及第一屏蔽电极SE1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由此,在显示装置DSP1的制造工序时,即使覆盖第一屏蔽电极SE1的层间绝缘膜12产生了裂纹,导致该第一屏蔽电极SE1的一部分露出,也能够减小检测电极Rx与第一屏蔽电极SE1经由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电连接从而发生短路的风险。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2的一个结构例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用图12所示的C-D线剖切后的显示装置DSP2的剖面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2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检测电极Rx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另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2在第一基板SUB1侧没有配置第一屏蔽电极SE1这一点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下面,主要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2所特有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从共用电极CE引出的第一引出布线CEL延伸至检测电极Rx3及Rx7的外周,经由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与用于向共用电极CE供电的布线(未图示)电连接。
另外,如图12所示,在俯视时,从以包围共用电极CE的方式配置的第二屏蔽电极SE2引出的第二引出布线SEL延伸至检测电极Rx2及Rx6的外周,经由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与用于向后述的第二屏蔽电极SE2供电的布线电连接。
如图13所示,检测电极Rx设置于平坦化膜11之上,通过形成于该平坦化膜11的接触孔而与作为布线组LG所包含的布线之一的Rx布线RL连接。上述的接触孔形成于在俯视时与密封材料30重叠的位置。即,检测电极Rx从在周边区域SA中没有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在周边区域SA中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的一部分,通过上述的接触孔而与Rx布线RL连接。
另外,如图13所示,在检测电极Rx之上,层间绝缘膜12以覆盖该检测电极Rx的方式设置。
如图13所示,第二屏蔽电极SE2在周边区域SA中从没有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在周边区域SA中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通过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与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的屏蔽端子部ST及第二屏蔽布线SL2电连接。
在第二屏蔽电极SE2,经由第二屏蔽布线SL2、屏蔽端子部ST及导电珠31施加GND电压(与检测电极Rx相同电位)或预定的直流电压(固定电压)。由此,第二屏蔽电极SE2能够抑制检测电极Rx与其他结构(例如,显示区域DA侧的像素电极PE、共用电极CE)发生电容耦合。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2的位于周边区域SA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2的位于周边区域SA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4及图15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的上下关系、大小,以与实际不同的大小示出了一部分结构。
如图14及图15所示,检测电极Rx在周边区域SA中从没有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的一部分。此外,由于已经使用图13进行了说明,在此省略了图示,但检测电极Rx通过在俯视时形成于与密封材料30重叠的位置的接触孔而与Rx布线RL连接。
在与检测电极Rx同层处,设置有屏蔽端子部ST。屏蔽端子部ST与检测电极Rx不同,其整个面在俯视时与密封材料30重叠。在检测电极Rx与屏蔽端子部ST之间,设置有预定的间隔。
如图14及图15所示,检测电极Rx在俯视时与层间绝缘膜12重叠,且被该层间绝缘膜12覆盖。由此,能够防止检测电极Rx经由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与第二基板SUB2侧的第二屏蔽电极SE2电连接。
如图14及图15所示,第二屏蔽电极SE2从在周边区域SA中没有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检测电极Rx在俯视时与层间绝缘膜12、密封材料30及第二屏蔽电极SE2重叠的第一区域A1中,具有与作为其他区域的第二区域A2不同的形状。更详细而言,检测电极Rx在俯视时与层间绝缘膜12、密封材料30及第二屏蔽电极SE2重叠的第一区域A1中,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在其他第二区域A2中,形成为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此外,如图15所示,检测电极Rx的细线部的前端也可以不与任何地方(任何部件)连接。另外,检测电极Rx的细线部的前端也可以在俯视时不与位于第二区域A2的第二屏蔽电极SE2重叠。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具有彼此相交且形成多个网眼的网状的多个细线部。由多个细线部形成的网眼的开口部的大小优选比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的直径大。细线部的宽度优选比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的直径小。
如图15所示,在周边区域SA中,在检测电极Rx及屏蔽端子部ST之下,设置有包含多个布线L的布线组LG。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第一区域A1中,通过检测电极Rx具有网状的多个细线部,即使在显示装置DSP2的制造工序时层间绝缘膜12产生了裂纹,也能够减小由于该裂纹而露出的检测电极Rx与第二基板SUB2侧的第二屏蔽电极SE2经由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电连接的风险。
更详细而言,检测电极Rx在第一区域A1中具有网状的多个细线部,因此能够减小由于上述的裂纹而露出的检测电极Rx的电极面积,能够减小检测电极Rx与第二屏蔽电极SE2经由导电珠31电连接从而短路的风险。
此外,通过在第一区域A1中将检测电极Rx设为网状的多个细线部,能够减小检测电极Rx整体的电极面积,因此在手指等外部接近物体接触时增加的电容变小,也能够相应地减小时间常数。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2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1同样地,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手指等外部接近物体的触摸。
在此,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能够减小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与第二屏蔽电极SE2经由导电珠31电连接的风险的检测电极Rx的其他形状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6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检测电极Rx的形状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6中,省略了层间绝缘膜12及密封材料30的图示。如图16所示,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也可以具有锯齿线状的多个细线部。锯齿线状的多个细线部隔开预定的间隔排列,以彼此不相交的方式形成。优选上述的预定的间隔、即1个锯齿线状的细线部与和该1个锯齿线状的细线部相邻的其他锯齿线状的细线部的间隔比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的直径大。
在图16所示的形状中,也能够使在第一区域A1中由于上述的裂纹而露出的检测电极Rx的电极面积比例如与第二区域A2同样地形成为平板状的结构时小,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也可以不具有上述的锯齿线状的多个细线部,而具有直线状的多个细线部,也可以具有波浪线状的多个细线部。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第一区域A1中的检测电极Rx的电极面积比与第二区域A2同样地形成为平板状的结构时小,这一点上没有变化,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有检测电极Rx与第二屏蔽电极SE2经由导电珠31电连接的风险的第一区域A1中,通过检测电极Rx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能够减小该风险。但是,从减小上述的风险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不是检测电极Rx,而是第二屏蔽电极SE2在第一区域A1中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即,第二屏蔽电极SE2可以在第一区域A1中具有网状的多个细线部,也可以具有锯齿线状的多个细线部,也可以具有直线状的多个细线部,也可以具有波浪线状的多个细线部。
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减小在第一区域A1中俯视时与检测电极Rx重叠的第二屏蔽电极SE2的电极面积,因此能够减小上述的风险,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另外,从减小上述的风险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为检测电极Rx和第二屏蔽电极SE2双方都在第一区域A1中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如图17所示,优选检测电极Rx的多个细线部和第二屏蔽电极SE2的多个细线部以在俯视时不重叠的方式形成。此外,在图17中,与图16同样地,省略了层间绝缘膜12及密封材料30的图示。
因此,优选检测电极Rx的多个细线部与第二屏蔽电极SE2的多个细线部不形成为网状,而是形成为锯齿线状、直线状或波浪线状。由此,在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与第二屏蔽电极SE2在俯视时不重叠,因此即使由于上述的裂纹而导致检测电极Rx露出,检测电极Rx与第二屏蔽电极SE2也不会经由导电珠31电连接,能够消除上述的风险。检测电极Rx与第二屏蔽电极SE2在俯视时不重叠包括如下情况:在俯视时检测电极Rx与第二屏蔽电极SE2交替配置;在俯视时其中一方电极的细线部之间配置有另一方电极的细线部。此外,如图17所示,检测电极Rx的细线部的前端也可以不与任何地方(任何部件)连接。另外,检测电极Rx的细线部的前端也可以在俯视时不与位于第二区域A2的第二屏蔽电极SE2重叠。
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2具备如下结构:在俯视时检测电极Rx、层间绝缘膜12、密封材料30和第二屏蔽电极SE2重叠的第一区域A1中,检测电极Rx和第二屏蔽电极SE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由多个细线部构成的形状。由此,在显示装置DSP2的制造工序时,即使覆盖检测电极Rx的层间绝缘膜12产生了裂纹,导致该检测电极Rx的一部分露出,也能够减小检测电极Rx与第二屏蔽电极SE2经由密封材料30所包含的导电珠31电连接从而短路的风险。
图18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的应用例。如图18所示,显示装置DSP例如应用于手表100。在该情况下,在显示装置DSP的显示区域DA显示时刻等,显示装置DSP通过触摸配置于周边区域SA的检测电极来检测预定的手势(例如以顺时针旋转一圈的方式接触表的外周部的手势、以逆时针旋转一圈的方式接触表的外周部的手势、敲击的手势等),能够实现与检测到的预定的手势对应的动作。
图19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的其他应用例。如图19所示,显示装置DSP例如应用于车载后视镜200。在该情况下,在显示装置DSP的显示区域DA显示由设置于车辆的照相机拍摄的车辆后方的影像等,显示装置DSP通过触摸配置于周边区域SA的检测电极来检测预定的手势,能够实现与检测到的预定的手势相应的动作。
图20是用于说明自电容方式的触摸检测的原理的一例的图。将通过电阻分压对电源Vdd的电压进行分压后的电压作为偏置电压供给到检测电极Rx。通过电容耦合等从驱动电路300b向检测电极Rx供给预定的波形的驱动信号,从检测电极Rx读出预定的波形的检测信号。此时,若由手指等产生的电容被施加于检测电极Rx,则检测电极的振幅发生变化。在图20中,检测电极Rx的振幅降低。因此,在图20所示出的等效电路中,通过利用检测电路400b检测检测电极Rx的振幅来检测手指等外部接近物体的接触或接近的有无。此外,自检测电路并不限于图20所示出的电路,只要能够仅通过检测电极来检测手指等外部接近物体的有无,则可以采用任何电路方式。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降低在制造工序时不希望的部件彼此电连接的风险。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
密封材料,将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粘接且设置于周边区域,所述周边区域包围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
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周边区域;
绝缘膜,覆盖所述第一电极;以及
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周边区域,
所述密封材料包含导电部件,
在俯视时,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绝缘膜、所述密封材料和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区域中具有多个细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密封材料所包含的所述导电部件与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侧的布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多个布线,该多个布线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所述周边区域且所述第一电极之下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电极具有所述多个细线部,
所述第一电极不具有所述多个细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具有所述多个细线部,
所述第二电极不具有所述多个细线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都具有所述多个细线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俯视时,所述第一电极的多个细线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多个细线部不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电部件是球状的导电珠,
所述多个细线部所包含的第一细线部与和所述第一细线部相邻的第二细线部的间隔大于所述导电珠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电极是检测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是具有预定的固定电位的屏蔽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是检测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电极是具有预定的固定电位的屏蔽电极。
CN202210073035.2A 2021-01-22 2022-01-21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8161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8654 2021-01-22
JP2021008654A JP2022112738A (ja) 2021-01-22 2021-01-22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6109A true CN114816109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494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73035.2A Pending CN114816109A (zh) 2021-01-22 2022-01-2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0753B2 (zh)
JP (1) JP2022112738A (zh)
CN (1) CN11481610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102974A (ko) * 2021-12-30 2023-07-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77851B (zh) * 2012-05-22 2015-03-21 Au Optronics Corp 觸控顯示面板與觸控液晶顯示面板
JP2019061563A (ja) 2017-09-27 2019-04-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KR102471154B1 (ko) * 2018-03-27 2022-11-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540895B1 (ko) * 2018-05-30 2023-06-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36835A1 (en) 2022-07-28
JP2022112738A (ja) 2022-08-03
US11740753B2 (en)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16106A (zh) 显示装置
CN106980196B (zh)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以及传感器装置
US9880431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20100487A1 (ja) 表示装置
US10928672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4816109A (zh) 显示装置
US1189987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watch
WO2022054671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時計
US1177481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watch
WO2022039156A1 (ja) 表示装置、検出装置および時計
JP7094810B2 (ja) 表示装置
US20230305500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watch
WO2021187389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時計
WO2021187388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時計
US20230289002A1 (en) Display device
US11656724B2 (en) Display device, detection device and watch
US11762497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20397786A1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