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93423B -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 Google Patents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93423B
CN114793423B CN202180002557.7A CN202180002557A CN114793423B CN 114793423 B CN114793423 B CN 114793423B CN 202180002557 A CN202180002557 A CN 202180002557A CN 114793423 B CN114793423 B CN 1147934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light source
control
light
pers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25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93423A (zh
Inventor
奥村善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shio Denki KK
Original Assignee
Ushio Den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953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8382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953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77853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Ushio Denki KK filed Critical Ushio Denki KK
Publication of CN114793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934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934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934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L2/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2/08Radiation
    • A61L2/10Ultraviolet radi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L2/24Apparatus using programmed or automatic ope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2/00Aspects relating to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 A61L2202/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2/11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biocidal substances, e.g. vaporisers, UV la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2/00Aspects relating to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 A61L2202/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2/14Means for controlling sterilisation processes, data processing, presentation and storage means, e.g. sensors, controllers, progra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2/00Aspects relating to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 A61L2202/20Targets to be treated
    • A61L2202/25Rooms in buildings, passenger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其能够在考虑对人体的影响的同时,高效地进行人可能存在的空间内的灭活。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具备:光源,射出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示出光输出的紫外线;控制部,进行光源的点亮控制;以及感测部,感测作为紫外线的照射区域的一部分或与照射区域邻接的区域的感测对象区域内是否存在人。当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控制部对光源进行使单位时间内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增加的控制。

Description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于空间中或物体表面的菌(细菌、真菌等)、病毒有时会对人、人以外的动物引起感染症,存在因感染症的扩大而生活受到威胁的隐患。特别是,在医疗设施、学校、政府机关等人员频繁聚集的设施、汽车、电车、巴士、飞机、船等交通工具中,感染症容易蔓延,因此需要使菌、病毒灭活的有效手段。
以往,作为进行菌、病毒(以下,有时统称为“菌等”。)的灭活的方法,已知有照射紫外线的方法。DNA在波长260nm附近显示最高的吸收特性。而且,低压汞灯在波长254nm附近显示较高的发射光谱。因此,使用低压汞灯进行杀菌的技术被广泛利用。
但是,已知若对人体照射这种波段的紫外线,则存在给人体带来影响的风险。皮肤从靠近表面的部分起分为表皮、真皮、其深部的皮下组织这三个部分,表皮从进一步靠近表面的部分起依次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这4层。当波长254nm的紫外线照射到人体时,透过角质层到达颗粒层、棘层,有时到达基底层,被存在于这些层内的细胞的DNA吸收。其结果,产生皮肤癌的风险。因此,这种波段的紫外线难以在人可能存在的场所积极地利用。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波长240nm以上的紫外线(UVC光)对人体有害、以及波长小于240nm的紫外线与波长240nm以上的紫外线相比对人体的影响度被抑制。另外,具体而言,记载了波长207nm及222nm的照射实验的结果。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感测到作为清除污染对象空间的厕所内不存在人之后照射紫外线(UVC光)的内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257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7-5282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其能够在考虑对人体的影响的同时,高效地进行人可能存在的空间内的灭活。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源,射出紫外线,该紫外线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示出光输出;
控制部,进行所述光源的点亮控制;以及
感测部,感测在作为所述紫外线的照射区域的一部分或与所述照射区域邻接的区域的感测对象区域内是否存在人,
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光源进行使单位时间内的所述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增加的控制。
在本说明书中,“灭活”是指包括杀灭菌、病毒、或者使其丧失感染力、毒性的概念,“菌”是指细菌、真菌(霉菌)等微生物。以下,将“菌或病毒”统称为“菌等”。
在本申请的申请日之时,关于对人体每1天(8小时)的紫外线照射量,由ACGIH(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美国工业卫生专家会议)、JIS Z 8812(有害紫外放射的测定方法)等规定了每个波长的允许极限值(TLV:Threshold Limit Value)。即,在人存在的环境下利用紫外线的情况下,推荐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照射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成为TLV的基准值以内的方式,决定紫外线的照度、照射时间。
另一方面,如果是在照射紫外线的区域(照射区域)内不存在人的时间段,则即使提高紫外线的照度或者延长照射时间,也无需考虑TLV的基准值。而且,在成为某一基准的时间内,越提高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该空间内的灭活效果越提高。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的记载,利用比240nm短的波长频带的紫外线,抑制对人体的影响度。本发明的灭活装置通过使用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在抑制对人体的影响的同时,进行菌或病毒的灭活。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仅记载了UVC光,其波长的详细情况不明。但是,如上述那样,鉴于以往最常用于菌等的灭活的波段为254nm附近的波长、仅记载UVC光而没有特别记载波长以及进行在确认到人的不存在之后进行紫外线的照射的控制等,认为专利文献1中使用的紫外线的波长为254nm附近是自然的。
另外,从进一步确保对人体的安全性的同时实现灭活效果的观点出发,所述灭活装置所具备的所述光源更优选采用射出200nm~230nm的波长频带的紫外线的构成。根据该波长区域的紫外线,认为即使照射相对较长的时间,也几乎不对人体造成影响。
本发明的灭活装置由于射出在190nm~235nm的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因此与在240nm以上的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相比,对人体可允许的紫外剂量大幅提高。其结果,通过在不超过TLV的范围内控制照射剂量,能够在抑制对人体的影响的同时,提高灭活效果。
而且,根据上述构成,在不存在人的时间段,控制为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增加,因此能够在抑制对人体的影响的同时,提高菌等的灭活效果。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单位时间内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指的是以下的时间。指的是在光源在控制部下进行周期性的点亮控制的情况下,被调整为在存在人的时间段与不存在人的时间段其点亮周期不同的情况下,将各自的点亮周期(1个周期)内的累计照射量除以点亮周期而得的值。以“具体实施方式”中后述的图8为例,在存在人的时间段,由时间Tn1与时间Tf1的合计而成为1个周期(这里,为了方便而称作周期τa。),另一方面,在不存在人的时间段,由时间Tn1与时间Tf2的合计而成为1个周期(这里,为了方便而称作周期τb。)。在该情况下,在存在人的时间段,以将周期τa的时间内的累计照射量除以该周期τa而得的值作为每单位时间的累计照射量。另一方面,在不存在人的时间段,以将周期τb的时间内的累计照射量除以该周期τb而得的值作为每单位时间的累计照射量。即,“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与各个点亮周期中的累计照射量的平均值对应。
在光源仅在存在人的时间段由控制部进行周期性的点亮控制的情况下,更详细地说,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后述的图18那样的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与该1个周期对应的时间内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除以与所述周期对应的时间而得的值,设定“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相反,在光源仅在不存在人的时间段由控制部进行周期性的点亮控制的情况下,更详细地说,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后述的图19那样的方式的情况下,同样地,通过将与1个周期对应的时间内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除以与所述周期对应的时间而得的值,设定“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
即使是光源未被控制部周期性地进行点亮控制的情况下,在为能够进行周期性的点亮控制的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设定“单位时间”。
而且,在光源未被控制部周期性地进行点亮控制的情况下、并且是不能进行周期性的点亮控制的结构的情况下,换言之,在点亮时仅进行连续的点亮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将任意地设定的时间(例如5分钟、10分钟等)内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除以所设定的所述时间(若为上面的例子,则为5分钟、10分钟等)而得的值,设定“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在该情况下,“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与连续点亮动作中的累计照射量的平均值对应。
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为如下构成:能够执行特定动作模式,该特定动作模式为,对所述光源反复进行以相对较高的发光强度点亮的所述第一控制以及以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时相比相对较低的发光强度点亮或熄灭的第二控制,
在所述动作模式的执行中,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所述控制部在使单位时间内的所述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增加的状态下继续执行所述特定动作模式。
在以较高的照度连续地照射紫外线的情况下,用于对光源供给电力的电源部的发热变得显著,需要大型的冷却系统。因此,从缩小装置规模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如下构成:即使在不存在人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以较高的照度与较低的照度切换紫外线的照度、或者切换紫外线的照射与非照射的动作模式(以下,称作“特定动作模式”。)。
然而,在菌等中,例如通过照射波长254nm的紫外线而被灭活之后,若照射300nm以上且500n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光,则会起到修复DNA的损伤的作用。其通过菌所拥有的光恢复酶(例如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作用而产生,以下,将该现象称作“菌的光恢复”。在300nm以上且500nm以下的波长范围中还包括太阳光、白色照明的可见光,已知菌的光恢复在明亮的环境中进行。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在通过照明环境下照射紫外线来进行菌等的灭活的情况下,容易难以维持该灭活的状态。从该观点出发,例如,在使用以往的低压汞灯进行菌等的灭活时,原则上要求连续地点亮。
然而,本发明的灭活装置所具备的光源是发出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的构成。根据这种紫外线,在对灭活的对象区域进行了照射之后,即使照射上述可见光,也难以进行“菌的光恢复”,换言之起到阻碍“菌的光恢复”的效果。作为其理由可以考虑几种,作为其中之一,认为是因为该波段的紫外线对光恢复酶起作用,光恢复功能被阻碍。因此,在灭活处理时,即使暂时降低紫外线的照度、或者断续地进行紫外线的照射,菌的增殖也难以在照度较低的时间段或未照射的时间段进行。由此,能够在使装置规模小型化的同时,起到较高的灭活效果。
而且,根据上述构成,在这样的断续地进行紫外线的照射的期间内、或者一边以高照度和低照度切换一边照射紫外线的期间内(即,特定动作模式的执行中),当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在使该累计照射量增加的状态下继续执行该特定动作模式。由此,可以在考虑对人体的影响的同时,实现小型且灭活效果较高的装置。
另外,从进一步提高阻碍光恢复功能的效果的观点出发,从光源射出的紫外线更优选在显示光输出的波长区域200nm~235n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200nm~230n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215nm~230nm的范围内。
也可以是,所述特定动作模式是反复进行如下动作的模式:在第一规定时间内执行所述第一控制之后,在第二规定时间内执行所述第二控制,
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所述控制部执行使所述第一规定时间增加、或者使所述第二规定时间减少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上述构成,当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能够在使单位时间内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增加的状态下,断续地进行紫外线的照射。
也可以是,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所述控制部进行使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时的所述光源的光输出增加的控制。作为这里所说的“光输出”,更具体而言能够采用亮度。
在该构成中,当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能够使单位时间内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增加。
也可以是,所述紫外线在200nm~230nm的范围内具有峰值波长。
更详细地说,所述光源能够由封入了含有Kr及Cl的发光气体的准分子灯、封入了含有Kr及Br的发光气体的准分子灯构成。在前者的情况下,紫外线的峰值波长显示222nm附近,在后者的情况下,紫外线的峰值波长显示207nm附近。另外,作为另一例,所述光源也可以由LED、LD这样的固体光源构成。
然而,如果是在照射紫外线的区域(照射区域)内不存在人的时间段,则即使提高紫外线的照度或者延长照射时间,也无需考虑TLV的基准值。而且,越提高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该空间内的菌等的灭活效果越提高。
即,为了提高菌等的灭活效果,也可以考虑在确认到人的不存在之后,以较高的照度连续地照射紫外线来提高累计照射量的方法。
然而,若以较高的照度长时间连续地照射紫外线,则存在包含用于对光源供给电力的逆变器的电源电路发热,需要大型的冷却系统的情况。若需要这样的冷却系统,则灭活装置自身大型化,存在安装部位受到限制的隐患,并不优选。而且,若每一天的累计照射量变得过高,则存在光源提前达到寿命,可使用期间变短的隐患。
而且,如上述那样,在菌等中,当在照射可见光的环境下照射紫外线时,存在显示“光恢复”的菌。特别是,在对人可能出入的空间进行灭活处理的情况下,由于在存在人的时间段停止紫外线的照射,因此存在在该时间内照射可见光而使得菌恢复的隐患。从该观点出发,为了通过以往的方法实现较高的灭活效果,需要在不存在人的时间段以较高的照度连续地持续照射紫外线。其结果,如上述那样,需要用于冷却电源电路的大型的冷却装置。
从该观点出发,还可以考虑提供在确保菌等的灭活效果的同时,抑制装置的温度上升的灭活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其他特征在于,具备:
光源,射出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
控制部,进行所述光源的点亮控制;以及
感测部,感测在作为所述紫外线的照射区域的一部分或与所述照射区域邻接的区域的感测对象区域内是否存在人,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能够根据所述感测部的感测结果切换对所述光源的控制内容,
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控制内容设定为第一动作控制模式,该第一动作控制模式反复进行以相对较高的发光强度点亮所述光源的第一控制和以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时相比相对较低的发光强度点亮或熄灭所述光源的第二控制。
这里,所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也可以对应于“所述特定动作模式”。
如上述那样,上述灭活装置所具备的光源发出起到“菌的光恢复”的阻碍效果的、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因此,在灭活处理时,鉴于对人体的影响,假设在感测到人的存在的时间段进行停止紫外线的照射的控制等,由此即使断续地进行紫外线的照射,菌的增殖也难以在照度较低的时间段或未照射的时间段进行。
由此,与以往使用了紫外线的灭活装置相比,即使降低同一时间内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也能够起到较高的灭活效果。
如上述那样,本发明的灭活装置被设定为第一动作控制模式: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的时间段,反复进行以相对较高的发光强度点亮光源的第一控制和以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时相比相对较低的发光强度点亮或熄灭光源的第二控制。其结果,在执行第二控制时,由于流过逆变器等电源电路的电流量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电源电路的发热量。由此,不设置大型的冷却系统就能够实现较高的灭活效果。
另一方面,根据设置灭活装置的场所,可以考虑频繁进行人的出入的可能性。因此,假设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的时间段,仅进行以极低的照度持续照射紫外线的控制的情况下,若人的不存在时间较短,则无法充分地确保单位时间内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存在无法获得较高的灭活效果的隐患。
与此相对,如上述构成那样,通过反复进行以相对较高的发光强度点亮光源的第一控制和以相对较低的发光强度点亮或熄灭光源的第二控制,在执行第一控制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保较高的累计照射量,并且通过执行第二控制能够抑制电源电路的发热量。
另外,即使在第二控制中进行熄灭光源的控制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由于在执行第一控制时照射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因此在执行第二控制时难以产生“菌的光恢复”。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灭活效果。
所述控制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实施如下控制:在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存在时,将所述控制内容设定为熄灭所述光源的第二动作控制模式,在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使所述控制内容从所述第二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所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
在执行上述选项的情况下,由于在感测对象区域内存在人的时间段停止来自所述光源的紫外线的照射,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对人体的影响,并且能够消除给使用者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安。进而,能够在抑制装置的温度上升的同时,实现较高的灭活效果。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是反复进行如下动作的模式:在执行点亮所述光源的所述第一控制后,执行熄灭所述光源的所述第二控制,
在所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的执行中,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存在时,所述控制部立即使所述控制内容从所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所述第二动作控制模式,
在所述第二动作控制模式的执行中,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所述控制部在经过根据从所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所述第二动作控制模式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而设定的转移待机期间之后,从所述第二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所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执行所述第一控制。
另外,这里所说的“立即”指的是经过例如3秒以内的时间后,更优选为指的是经过1秒以内的时间后,特别优选为指的是经过500μ秒以内的时间后。
由于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的定时随着人的移动而决定,因此无法在装置侧进行控制。即,也可以设想人在感测对象区域内停留极短的时间的情况。
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在感测部感测到人的存在而停止紫外线的照射之后,在经过极短的时间后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此时,假设在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之后立即执行第一动作控制模式而以较高的发光强度点亮光源,则该点亮即将开始之前的光源的熄灭时间变得极短。若这样的动作被执行多次,则存在电源电路的发热变高的隐患。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构成,在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根据从之前感测到人的存在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设定从第二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第一动作控制模式的转移待机期间。换言之,即使感测到人的不存在,在从之前感测到人的存在起的经过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在暂时持续熄灭状态之后,点亮光源。由此,能够与人出入感测对象区域内这一无法在灭活装置侧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无关地抑制电源电路的发热。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更优选的是,在执行所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时、即在人不存在的时间段,将点亮光源的时间设定得比熄灭光源的时间(第二熄灭时间)短。即,在第一动作控制模式的执行中,光源的连续点亮时间相对于从光源一次点亮到下一次点亮为止所需的时间的比例(接通占空比)被设定为50%以下。由此,即使在第一动作控制模式的执行中,也可抑制电源电路的发热。
所述转移待机期间也可以设定为,从之前所述光源熄灭到转移至所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为止的连续熄灭时间为之前所述光源点亮的连续点亮时间以上的长度。
根据该构成,即使在感测对象区域内频繁进行了人的出入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接通占空比被设定为50%以下,因此抑制电源电路的发热的效果也被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能够在考虑对人体的影响的同时,高效地进行人可能存在的空间内的灭活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利用本发明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的场合的一例的附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灭活装置的构成的附图。
图3是用于说明灭活装置的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光源的外观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将光源的灯罩分解后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准分子灯与电极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从光源射出的紫外线的光谱的一例的附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中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中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另一例的时序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中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又一例的时序图。
图11A是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连续地照射波长254nm的紫外线的情况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间歇地照射波长254nm的紫外线的情况下的对菌的灭活效果进行对比的图表。
图11B是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连续地照射波长222nm的紫外线的情况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间歇地照射波长222nm的紫外线的情况下的对菌的灭活效果进行对比的图表。
图12是示意地表示利用本发明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的场合的另一例的附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利用本发明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的场合的又一例的附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利用本发明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的场合的又一例的附图。
图15A是示意地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中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15B是示意地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中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另一时序图。
图16A是示意地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中未设有转移待机期间的情况下的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16B是示意地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中设有转移待机期间的情况下的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17A是示意地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中未设有转移待机期间的情况下的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另一时序图。
图17B是示意地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中设有转移待机期间的情况下的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18是示意地表示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又一例的时序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控制部对光源的控制内容的又一例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简称为“灭活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对灭活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利用本发明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的场合的一例的附图。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图示了在会议室等房间50中设置有灭活装置1的状况。该灭活装置1出于对设置于房间50内的桌子51、椅子52、壁纸53以及房间50的空间内进行菌等的灭活的目的而设置。
灭活装置1是发出后述的紫外线L1的构成,通过照射该紫外线L1,对成为灭活的对象的物品、空间进行灭活处理。
图2是示意地表示灭活装置1的构成的附图。图3是用于说明灭活装置1的构成的功能框图。
灭活装置1具备:射出紫外线L1的光源2;用于感测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是否不存在人的感测部20;以及进行光源2的点亮控制的控制部9。这里所说的感测对象区域40是指,在感测部20中进行是否存在人的感测的区域,并且是能够对至少一部分照射紫外线L1的区域。但是,该感测对象区域40也可以不与照射紫外线L1的区域完全一致。换言之,感测对象区域40是紫外线L1的照射区域的一部分、或者与所述照射区域邻接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感测部20由使用了红外线L2的人感传感器构成。当在感测部20中感测到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时,控制部9变更对光源2的点亮控制内容。关于该控制内容之后叙述。
图4是示意地表示光源2的外观的一例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4分解了光源2的灯罩12的主体壳体部12a与盖部12b的立体图。
在以下的图4~图6中,参照将紫外线L1的取出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正交的平面设为YZ平面的X-Y-Z坐标系而进行说明。更详细地说,如参照图5以及图6后述的那样,将配置在灯罩12内的准分子灯3的管轴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光源2具备在一个面形成有光取出面10的灯罩12。灯罩12具备主体壳体部12a和盖部12b,在主体壳体部12a内收容有准分子灯3和电极(5、6)。在图5中,作为一例,图示了在灯罩12内收容有4根准分子灯3的情况。电极(5、6)与供电线18电连接,构成用于对各准分子灯3供电的电极。图6是示意地表示准分子灯3与电极(5、6)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如图4~图6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光源2以与各个准分子灯3的发光管的外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有两个电极(5、6)。电极(5、6)配置于在Y方向上分离的位置。电极(5、6)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优选的是,由对从准分子灯3射出的紫外线L1显示反射性的材料构成。作为一例,电极(5、6)均由Al、Al合金、不锈钢等构成。电极(5、6)均以与各准分子灯3的发光管的外表面接触,并且在Z方向上跨越各准分子灯3的方式配置。
准分子灯3具有以Y方向为管轴方向的发光管,在沿Y方向分离的位置,准分子灯3的发光管的外表面与各电极(5、6)接触。在准分子灯3的发光管中封入有发光气体3G。当基于来自控制部9(参照图3)的控制对各电极(5、6)之间通过供电线18(参照图4)施加例如几kHz~5MHz左右的高频交流电压时,经由准分子灯3的发光管对发光气体3G施加所述电压。此时,在封入有发光气体3G的放电空间内产生放电等离子体,发光气体3G的原子被激发而成为准分子状态,在该原子转移至基底状态时产生准分子发光。
发光气体3G由在准分子发光时射出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L1的材料构成。作为一例,作为发光气体3G,含有KrCl、KrBr、ArF。
例如,在发光气体3G中含有KrCl的情况下,从准分子灯3射出主峰值波长为222nm附近的紫外线L1。在发光气体3G中含有KrBr的情况下,从准分子灯3射出主要的峰值波长为207nm附近的紫外线L1。在发光气体3G中含有ArF的情况下,从准分子灯3射出主要的峰值波长为193nm附近的紫外线L1。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准分子灯3的发光管的管壁涂覆荧光体,发出相对于准分子光的波长为长波长的紫外线L1。图7是表示从发光气体3G中含有KrCl的准分子灯3射出的紫外线L1的光谱的一例的附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控制部9对光源2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时序图。更详细地说,在图8中,根据控制部9的控制结果,示意地示出了从光源2射出的紫外线L1的光输出的变化。另外,该图示的方法在后述的图9、图10、图15A~图19中通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9以交替地产生对光源2进行通电的时间(接通时间)和不进行通电的时间(断开时间)的方式控制光源2。换言之,控制部9是能够执行对光源2反复进行点亮动作与熄灭动作的动作模式(对应于“特定动作模式”。)的构成。在该情况下,点亮动作对应于“第一控制”,熄灭动作对应于“第二控制”。若使用该用语进行说明,则特定动作模式是指反复进行在某一时间内执行第一控制之后,在某一时间内执行第二控制这一动作的模式。
作为一例,通过在时间Tn1(对应于“第一规定时间”。)内对光源2进行通电,在该时间内从光源2照射紫外线L1。之后,在时间Tf1(对应于“第二规定时间”。)内停止对光源2的通电,停止紫外线L1的照射。作为一例,时间Tn1为15秒,时间Tf1为250秒。这些时间可以在控制部9中适当变更。
另外,在图8中,来自光源2的光输出的变化、即紫外线L1的照射/非照射被极其直线地图示,但这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而示意地描绘。若精细地分析时间轴,则光输出也可以平滑地减少/上升。来自光源2的光输出相对于来自控制部9的控制信号发生了变化而变动的速度(响应性)取决于光源2的构成。图8只是示意地示出基于来自控制部9的控制信号对光源2进行接通/断开控制,并未暗示光源2具有极高的响应性。换言之,在本发明中,基于来自控制部9的控制信号的来自光源2的光输出的变动速度并未被限定。这一点在后述的图9、图10、图15A~图19中也相同。
这里,假设在时刻Ta,感测部20感测到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控制部9在从感测部20接收到表示感测到人的不存在的意思的信号时,以使规定的单位时间内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上升的方式变更对光源2的控制内容。
作为具体的一例,控制部9进行使时刻Ta以后的光源2的断开时间降低的控制(参照图8)。即,在时刻Ta之前,断开时间被设定为Tf1,但在时刻Ta之后,断开时间被设定为比Tf1短的Tf2。其结果,光源2的连续点亮时间相对于从光源2一次点亮到下一次点亮为止所需的时间的比例(接通占空比)增加。
由于感测到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因此即使使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增加,也不存在对人照射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增加的隐患。因此,能够在不超过由ACGIH、JIS Z 8812等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提高房间50(参照图1)内的菌等的灭活效果。
另外,虽然在图8中未图示,但之后在某一时刻Tb感测部20感测到人的存在的情况下,再次将光源2的断开时间设定为Tf1。由此,能够在将对人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抑制在基准值以内的同时,起到菌等的灭活效果。
特别是,光源2是发出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L1的构成,在该波段的紫外线L1的情况下,与通常在杀菌等中广泛使用的低压汞灯等的波长254nm的紫外线相比,即使不连续地照射紫外线也能够实现较高的灭活效果。关于这一点之后叙述。
图9是表示在控制部9中进行的另一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时序图。如图9所示,当在时刻Ta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时,也可以进行提高光源2(准分子灯3)的光输出的控制。其结果,光源2的亮度上升,与时刻Ta以前相比,能够使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上升。作为提高光源2的光输出的方法,例如能够采用使对光源2施加的脉冲电压的峰值上升的方法、使所述脉冲电压的频率上升的方法。
图10是表示在控制部9中进行的又一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时序图。如图10所示,当在时刻Ta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时,也可以进行使光源2的接通时间上升的控制。即,在时刻Ta以前,接通时间被设定为Tn1,但在时刻Ta之后,接通时间被设定为比Tn1长的Tn3。其结果,光源2的连续点亮时间相对于从光源2一次点亮到下一次点亮为止所需的时间的比例(接通占空比)增加。
另外,在图10的例子中,关于断开时间,也被设定为比Tf1短的Tf3。但是,断开时间也可以被原样地控制为Tf1。
图8~图10所示的控制内容也可以适当组合。
图11A以及图11B是用于说明连续地照射紫外线的情况和间歇地照射紫外线的情况下,因所照射的紫外线的波长而使得对菌等的灭活效果产生差异的图表。所有的图表都是以下的实验的结果。
在φ35mm的培养皿中加入1mL浓度106CFU/mL左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从培养皿的上方照射来自低压汞灯的紫外线(比较例)和来自KrCl准分子灯的紫外线(实施例)。另外,CFU是指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之后,用生理食盐水以规定的倍率稀释照射后的培养皿内的溶液,将稀释后的溶液0.1mL接种到标准琼脂培养基。然后,在温度37℃、湿度70%的培养环境下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
另外,在比较例与实施例这两方中,进行了连续地照射紫外线的情况和间歇地照射紫外线的情况这两方的实验。另外,间歇的紫外线照射通过反复进行照射50秒之后不照射59分10秒的控制来进行。另外,该实验在没有设置遮光布等的通常的室内下进行。
图11A以及图11B是将上述实验结果图表化的图,横轴对应于紫外线的照射量,纵轴对应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存率。另外,纵轴对应于以紫外线的照射前的时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数为基准时的照射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数的比率的Log值。
根据图11A可知,根据波长254nm的紫外线,与连续照射的情况相比,当间歇照射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存率明显变高。与此相对,可知,根据波长222nm的紫外线,即使是间歇的照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存率也显示出与连续的照射大致同等的结果。特别是,在本次实验中,是照射50秒之后不照射59分10秒的照射模式,可知尽管60分钟这样的单位时间内的照射时间仅为1.3%的时间,但可以获得与大致连续的紫外线的照射同等的灭活效果。
推测这是因为,在照射波长254nm的紫外线而将菌灭活之后,在未照射紫外线的时间内照射照明光、自然光,从而利用菌所拥有的光恢复酶修复DNA的损伤。另一方面,推测根据波长222nm的紫外线,由于也对该光恢复酶起作用,即使在未照射紫外线的时间内也可实现光恢复功能被阻碍的状态。这样的功能只要是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L1即可实现,特别是若为200nm~235nm的波长,则其作用高,而且若为215nm~230nm的波长,则其作用显著显现。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1,在感测部20中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存在人的时间段,通过降低光源2的接通占空比、或者降低光输出(亮度),来降低每单位时间的累计照射量。由此,设定为对人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不超过基准值。另外,在该时间段,由于也间歇地照射紫外线L1,因此可确保菌等的灭活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感测部20中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的时间内,通过提高光源2的接通占空比、或者提高光输出(亮度),使得每单位时间的累计照射量上升。由此,可以在对人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不超过基准值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菌等的灭活效果。
图12~图14是示意地表示利用灭活装置1的场合的另一例的附图。
在图12中,示出了对建筑物、交通工具内的通路60设置有灭活装置1的状况。在灭活装置1a中,由于在感测部20中未感测到人61的存在,因此接通占空比被提高,向区域62内照射紫外线L1。另一方面,灭活装置1b由于在感测部20中感测到人61的存在,因此接通占空比被降低,在由图12所示的时间段未对区域63照射紫外线L1。
在图13中,示出了对房间70设置有灭活装置1的状况。灭活装置1c例如出于对房间70的空间内、地板面进行菌等的灭活的目的而设置。另外,灭活装置1d出于对用于控制房间70的空调、照明的遥控器等操作部71进行菌等的灭活的目的而设置。在该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灭活装置1(1c、1d)中,若感测到人(未图示)的不存在,则提高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从而可以在对人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不超过基准值的情况下,对房间70的地板面、空间、操作部71提高菌等的灭活效果。
在图14中,示出了对自动贩卖机80设置有灭活装置1的状况。灭活装置1e例如出于对自动贩卖机80的操作部81、找零的取出口82、商品的取出口83进行菌等的灭活的目的而设置。在该图14所示的例子中也是,在灭活装置1(1e)中,若感测到人(未图示)的不存在,则提高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从而可以在对人的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不超过基准值的情况下,对操作部81、取出口(82、83)提高菌等的灭活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对于灭活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仅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位。
本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仅由控制部9进行的控制内容不同,其他相同。
图15A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1中的控制部9对光源2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时序图。更详细地说,在图15A中,根据控制部9的控制结果,示意地示出从光源2射出的紫外线L1的光输出(发光强度)的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感测部20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时,控制部9以交替地产生对光源2进行通电的时间(接通时间)和不进行通电的时间(断开时间)的方式控制光源2。换言之,控制部9是如下构成:在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的时间段,能够执行对光源2反复进行点亮动作与熄灭动作的动作控制模式(对应于“第一动作控制模式”。)。在该情况下,点亮动作对应于“第一控制”,熄灭动作对应于“第二控制”。若使用该用语进行说明,则第一动作控制模式是指,反复进行在某一时间内执行第一控制之后、在某一时间内执行第二控制这一动作的控制模式。另外,该“第一动作控制模式”也可以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特定动作模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1中,在由感测部20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存在人时,控制部9进行熄灭光源2的控制。该动作控制模式对应于“第二动作控制模式”。然后,当感测部20再次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时,由控制部9进行的动作控制模式从第二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第一动作控制模式。
作为一例,当在时刻Ta由感测部20感测到不存在人时,之后,通过在时间Tn1内对光源2进行通电,从而在该时间内从光源2照射紫外线L1。之后,在时间Tf1内停止对光源2的通电,停止紫外线L1的照射。在图15A的例子中,时间Tn1与时间Tf1被设定为相同的时间,均为5分钟。在该情况下,光源2的连续点亮时间相对于从光源2一次点亮到下一次点亮为止所需的时间的比例(接通占空比)为50%。时间Tn1、时间Tf1能够适当调整,例如设定在10秒钟~10分钟的范围内。
图15B是示意地表示控制部9对光源2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另一时序图。如图15B所示,也可以设定为点亮时间Tn1比熄灭时间Tf1短。例如,时间Tn1为15秒钟,时间Tf1为1分钟。在该情况下,光源2的连续点亮时间相对于从光源2一次点亮到下一次点亮为止所需的时间的比例(接通占空比)为20%。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的时间段,在接通占空比为50%以下的范围内,由控制部9进行对光源2的接通/断开控制。
如此,即使在感测到不存在人的时间段,也进行对光源2的接通/断开控制,从而抑制对光源2的通电量。其结果,用于对光源2的电源供给的电源电路的发热量被抑制,灭活装置1不再需要设置大型的冷却装置。
另外,灭活装置1所具备的光源2是发出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L1的构成。在该波段的紫外线L1的情况下,与通常在杀菌等中广泛使用的低压汞灯等的波长254nm的紫外线相比,即使不连续地照射紫外线也能够实现较高的灭活效果。即,如图15A、图15B的时序图所示,即使在感测到不存在人的时间段中存在未照射来自光源2的紫外线L1的时间段(时间Tf1),也能够实现较高的灭活效果。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灭活装置1在感测部20中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的时间段,进行使光源2间歇地点亮的控制。因此,虽然存在未照射紫外线L1的时间段(时间Tf1),但由于紫外线L1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因此可抑制在未照射该紫外线L1的时间段内产生菌的光恢复。其结果,可实现对菌等的较高的灭活效果。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在人存在的时间段熄灭光源2。即,即使在人存在的时间段停止紫外线L1的照射的情况下,由于在其之前的存在人的时间段照射了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L1,因此菌的光恢复的功能依然被抑制。
而且,在感测到人不存在的时间段无需以较高的照度连续地照射紫外线L1,因此可抑制针对光源2的电源电路的发热量。即,根据灭活装置1,能够在确保菌等的灭活效果的同时抑制电源电路的温度上升。
然而,从感测对象区域40内存在人的状态向不存在人的状态的变化、或者相反地从不存在人的状态向存在人的状态的变化的频率,取决于灭活装置1的设置场所、利用方式等。另外,即使在图1所示那样的在会议室等房间50设置有灭活装置1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如下状况:在会议结束后所有参加者从房间50退出之后,一位参加者返回到房间50取遗忘物,在取得遗忘物后立即再次从房间50退出。
图16A是在时刻Tb以前的时间段,由感测部20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而由控制部9执行对光源2反复进行点亮动作与熄灭动作的动作控制模式(第一动作控制模式)的情况下的时序图。在该控制中,假设在时刻Tb之前的时刻T1光源2从点亮状态转移到熄灭状态之后不久在时刻Tb由感测部20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存在人。
如上述那样,当感测部20感测到人的存在时,控制部9从第一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第二动作控制模式。在时刻Tb,由于是即使在第一动作控制模式的执行中也对光源2进行熄灭控制的时间段,因此光源2继续持续熄灭状态。
这里,假设在从时刻Tb经过短时间后的时刻Tc,感测部20感测到人的不存在。作为该状况的一例,如上述那样,设想在时刻Tb来取遗忘物的人进入房间50内之后,该人在时刻Tc退出房间50那样的情况。
在上述状况下对如下情况进行研究,即,通过感测部20在时刻Tc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控制部9的动作控制模式立即从第二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第一动作控制模式,对光源2进行了点亮控制。在该情况下,如图16A所示,在与时刻Tc大致相同的时刻或经过极短的时间后的时刻T2,对光源2进行点亮控制。于是,即将到达该时刻T2之前的连续熄灭时间为Tfa,该时间存在比通常的执行第一动作控制模式时所设定的连续熄灭时间(Tf1)大幅缩短的隐患。其结果,光源2的接通占空比暂时升高。
人出入感测对象区域40内的频率无法在灭活装置1侧控制。由此,图16A所示那样的点亮控制的频率可能会升高,但在这种情况下光源2的接通占空比升高,存在电源电路的发热量升高的隐患。
从该观点出发,如图16B所示,优选的是,在感测部20在时刻Tc感测到人的不存在之后,等待经过转移待机期间Tfw,使控制部9的动作控制模式从第二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第一动作控制模式。根据该构成,即使在从之前感测到人的存在的时刻Tb到再次感测到人的不存在的时刻Tc为止的时间为短时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连续熄灭时间设定得较长,因此能够抑制接通占空比的上升。
另外,该移至待机时间Tfw的值也可以从之前光源2进行熄灭动作之后经过了第一动作控制模式中预先设定的时间Tf1或该时间Tf1以上的时间后的时刻Td进行逆运算而设定。
参照图16A以及图16B说明的状况对应于在第一动作控制模式的执行中光源2被熄灭的时间内,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人的存在/不存在的状况发生变化的情况。另一方面,同样的现象在第一动作控制模式的执行中光源2被点亮的时间内,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人的存在/不存在的状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
图17A与图16A相同,是如下情况下的时序图:在时刻Tb以前的时间段,由感测部20感测到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控制部9执行对光源2反复进行点亮动作与熄灭动作的动作控制模式(第一动作控制模式)。在该控制中,假设在时刻Tb之前的时刻T3从光源2熄灭状态转移到点亮状态之后不久在时刻Tb由感测部20感测到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存在人。
如上述那样,当感测部20感测到人的存在时,控制部9从第一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第二动作控制模式。这里,在时刻Tb,由于是对光源2进行点亮控制的时间段,因此控制部9在与时刻Tb大致相同的时刻或经过极短的时间后的时刻T4,对光源2进行熄灭控制。
这里,假设在从时刻Tb经过短时间后的时刻Tc,感测部20感测到不存在人。此时,与图16A的情况相同,对如下情况进行研究,即,通过感测部20在时刻Tc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控制部9的动作控制模式立即从第二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第一动作控制模式,对光源2进行了点亮控制。在该情况下,如图17A所示,在与时刻Tc大致相同的时刻或经过极短的时间后的时刻T5,对光源2进行点亮控制。于是,即将到达该时刻T5之前的连续熄灭时间成为Tfa,该时间存在比通常的执行第一动作控制模式时所设定的连续熄灭时间(Tf1)大幅缩短的隐患。
假设即使在从时刻T3到时刻T4的连续点亮时间Tna较短的情况下,时刻T5以后的连续点亮时间也成为执行第一动作控制模式时所设定的Tn1。其结果,在从时刻T4到时刻T5之间的时间段的前后,光源2的接通占空比暂时升高。由此,基于与参照图16A说明的状况相同的理由,存在电源电路的发热量升高的隐患。
从该观点出发,如图17B所示,优选的是,在感测部20在时刻Tc感测到人的不存在之后,等待经过转移待机期间Tfw,使控制部9的动作控制模式从第二动作控制模式转移至第一动作控制模式。根据该构成,即使在从之前感测到人的存在的时刻Tb到再次感测到人的不存在的时刻Tc为止的时间为短时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连续熄灭时间设定得较长,因此能够抑制接通占空比的上升。即使在该图17B所示的状态下,也与以上参照图16B所述的相同,待机时间Tfw的值也可以从在之前光源2进行熄灭动作之后经过了第一动作控制模式中预先设定的时间Tf1或该时间Tf1以上的时间后的时刻Td进行逆运算而设定。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灭活装置1内置作为用于感测人的存在/不存在的感测部20的人感传感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设置灭活装置1的场所预先设有其他人感传感器等感测单元的情况下,灭活装置1也可以利用接收来自该感测单元的信号的接收部构成感测部20。
另外,感测部20只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判定人的存在/不存在即可。例如,感测部20可以单独或并用接触传感器、重量传感器、门传感器等判定人的存在/不存在,也可以基于设于成为灭活对象的空间中的照明器具的点亮有无、室内的钥匙的开闭状况等来进行判定。
〈2〉如图18所示,当感测部20在时刻Ta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控制部9也可以控制为连续地点亮光源2。但是,在连续地点亮光源2的情况下,存在为了对光源2供给电力而设置的电源电路(逆变器等)发热的隐患。另外,假设在感测部20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存在产生尽管存在人也从光源2持续照射紫外线L1的情况的风险。从该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在控制部9预先设定为,即使在不存在人的情况下也间歇地照射紫外线L1。
但是,本发明并不排除如下构成:在控制部9中,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的时间段,能够适当变更连续照射的模式与间歇照射的模式。
〈3〉如图19所示,控制部9也可以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存在人的时间段,进行以较低的输出连续地点亮光源2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时刻Ta)时,进行在提高光源2的输出的基础上使其周期性点亮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通过感测到在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存在人的情况,增加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不会产生对人照射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增加的隐患。因此,能够在不超过由ACGIH、JIS Z 8812等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提高房间50(参照图1)内的菌等的灭活效果。
另一方面,在房间50是会议室等的情况下,人在房间50中连续停留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想的,大体不会设想例如18小时以上这样的长时间停留。因此,控制部9通过以不超过由ACGIH、JIS Z 8812等规定的基准值的范围内的极低的照度照射紫外线L1的方式控制光源2的输出,即使在房间50内存在人的情况下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能够起到灭活的效果。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控制部9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从之前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存在人到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不再存在人为止的时间、换言之是感测对象区域40内的人的连续存在时间越长,越提高每单位时间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是,感测对象区域40内的人的连续存在时间越长,越将其之后的人不存在时间段中的光源2的光输出设定得较高、或者越将接通占空比设定得较高。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光源2而具备准分子灯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光源2只要是发出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L1的构成,其方式就不被限定,例如也可以由LED、激光二极管等固体光源构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特定动作模式”是反复进行执行点亮动作的第一控制和执行熄灭动作的第二控制的动作模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特定动作模式”也可以是反复进行以相对较高的发光强度点亮的第一控制和以与执行该第一控制时相比相对较低的发光强度点亮的第二控制的动作模式。
作为一例,以使在执行第一控制时光取出面10上的紫外线L1的照度高于0.3mW/cm2、在执行第二控制时光取出面10上的紫外线L1的照度小于0.3mW/cm2的方式,在控制部9中调整光源2的亮度。另外,这里的照度的划分值(照度基准值)在0.1mW/cm2~3mW/cm2的范围内任意地确定。例如,也可以是,在将光取出面10上的紫外线L1的照度基准值设定为选自由3mW/cm2、2.5mW/cm2、2mW/cm2、1.5mW/cm2、1mW/cm2、0.5mW/cm2以及0.1mW/cm2构成的设定值组中的一个值的基础上,在执行第一控制时以成为比所述照度基准值高的照度的方式进行控制,在执行第二控制时以成为小于所述照度基准值的方式进行控制。
另外,执行第二控制时的紫外线L1的照度相对于执行第一控制时的紫外线L1的照度,优选小于50%,更优选小于30%,特别优选小于15%。在执行第二控制时的紫外线L1的照度相对于执行第一控制时的紫外线L1的照度小于1%的情况下,第二控制实质上也可以是“熄灭”动作。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感测部20感测到感测对象区域40内是否不存在人的基础上,控制部9根据感测部20中的感测结果进行光源2的控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感测部20也可以感测人以外的动物的不存在。在该情况下,本发明的灭活装置1具备:光源2,射出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L1;控制部9,进行光源2的点亮控制;以及感测部20,感测作为紫外线L1的照射区域的一部分或与所述照射区域邻接的区域的感测对象区域40内是否存在“动物”。而且,控制部9也可以在感测部20感测到“动物”的不存在时,对光源2进行使单位时间内的紫外线L1的累计照射量增加的控制。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成为感测对象的动物,可以是狗、猫、兔子等宠物(pet),可以是牛、猪、鸡、牛等家畜,还可以是动物园所饲养的动物或所保护的动物。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灭活装置
2:光源
3:准分子灯
3G:发光气体
9:控制部
10:光取出面
12:灯罩
12a:主体壳体部
12b:盖部
18:供电线
20:感测部
40:感测对象区域
50:房间
51:桌子
52:椅子
53:壁纸
60:通路
61:人
62、63:区域
70:房间
71:操作部
80:自动贩卖机
81:操作部
82:取出口
83:取出口
L1:紫外线
L2:红外线

Claims (4)

1.一种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光源,射出紫外线,该紫外线在属于19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区域示出光输出;控制部,进行所述光源的点亮控制;以及感测部,感测在作为所述紫外线的照射区域的一部分或与所述照射区域邻接的区域的感测对象区域内是否存在人,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光源进行使单位时间内的所述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增加的控制,所述控制部为如下构成:能够执行特定动作模式,该特定动作模式为,对所述光源反复进行以相对较高的发光强度点亮的第一控制以及以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时相比相对较低的发光强度点亮或熄灭的第二控制,在所述特定动作模式的执行中,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所述控制部在使单位时间内的所述紫外线的累计照射量增加的状态下继续执行所述特定动作模式,所述灭活装置在照射包含波长300nm~500nm的光的可见光的环境中使用,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时的所述紫外线的照度相对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时的所述紫外线的照度小于5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动作模式是反复进行如下动作的模式:在第一规定时间内执行所述第一控制之后,在第二规定时间内执行所述第二控制,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所述控制部执行使所述第一规定时间增加、或者使所述第二规定时间减少中的至少一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感测部感测到人的不存在时,所述控制部进行使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时的所述光源的光输出增加的控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在200nm~230nm的范围内具有峰值波长。
CN202180002557.7A 2020-11-25 2021-08-23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Active CN1147934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5386 2020-11-25
JP2020195381A JP2022083826A (ja) 2020-11-25 2020-11-25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装置
JP2020195386A JP6977853B1 (ja) 2020-11-25 2020-11-25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装置
JP2020-195381 2020-11-25
PCT/JP2021/030779 WO2022113442A1 (ja) 2020-11-25 2021-08-23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93423A CN114793423A (zh) 2022-07-26
CN114793423B true CN114793423B (zh) 2024-05-10

Family

ID=791855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2557.7A Active CN114793423B (zh) 2020-11-25 2021-08-23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CN202122254933.1U Active CN216148649U (zh) 2020-11-25 2021-09-17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54933.1U Active CN216148649U (zh) 2020-11-25 2021-09-17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032553A4 (zh)
CN (2) CN114793423B (zh)
WO (1) WO20221134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32553A4 (en) * 2020-11-25 2022-07-27 Ushio Denki Kabushiki Kaisha MICROBE AND VIRUS INACTIVATION DEVICE
CN115554433B (zh) * 2022-10-09 2023-11-17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客舱消毒系统、客舱消毒方法和载运工具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5415A (zh) * 2015-03-31 2017-11-28 株式会社德山 紫外线杀菌装置
CN108601854A (zh) * 2016-02-02 2018-09-28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杀菌装置
WO2019008227A1 (en) * 2017-07-03 2019-01-10 S1 Sähkö O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CN109966652A (zh) * 2017-12-27 2019-07-05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微生物的失活处理装置及细胞活化处理装置以及微生物的失活处理方法及细胞活化处理方法
WO2019186880A1 (ja) * 2018-03-29 2019-10-03 サン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紫外線照射装置、紫外線照射方法、照明装置および紫外線照射システム
CN111588874A (zh) * 2020-04-16 2020-08-28 天津市先进激光科技中心(有限合伙) 一种可移动的公共环境深紫外线消毒灭菌装置
CN216148649U (zh) * 2020-11-25 2022-04-01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5756B2 (ja) 1979-10-18 1985-06-20 株式会社東芝 破損燃料検出方法
US9511159B2 (en) * 2014-07-02 2016-12-0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erilizing a surface
EP3197505B1 (en) 2014-09-23 2020-08-26 Diversey, Inc. Room decontamin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EP3848059A1 (en) * 2015-06-03 2021-07-14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vely affecting and/or killing a virus
WO2018131582A1 (ja) * 2017-01-10 2018-07-19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紫外線殺菌装置
US10228622B2 (en) * 2017-06-26 2019-03-12 The Boeing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a light system
FI3755384T3 (fi) * 2018-02-20 2023-04-03 Freestyle Partners Llc Kannettava kauko-uvc-lait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5415A (zh) * 2015-03-31 2017-11-28 株式会社德山 紫外线杀菌装置
CN108601854A (zh) * 2016-02-02 2018-09-28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杀菌装置
WO2019008227A1 (en) * 2017-07-03 2019-01-10 S1 Sähkö O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CN109966652A (zh) * 2017-12-27 2019-07-05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微生物的失活处理装置及细胞活化处理装置以及微生物的失活处理方法及细胞活化处理方法
WO2019186880A1 (ja) * 2018-03-29 2019-10-03 サン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紫外線照射装置、紫外線照射方法、照明装置および紫外線照射システム
CN111588874A (zh) * 2020-04-16 2020-08-28 天津市先进激光科技中心(有限合伙) 一种可移动的公共环境深紫外线消毒灭菌装置
CN216148649U (zh) * 2020-11-25 2022-04-01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编.《中国强制性国家标准汇编.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卷.3》.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第622-62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32553A1 (en) 2022-07-27
EP4032553A4 (en) 2022-07-27
WO2022113442A1 (ja) 2022-06-02
CN114793423A (zh) 2022-07-26
CN216148649U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793423B (zh)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US20220323624A1 (en) Inactivation apparatus and inactivation method
JP7136238B2 (ja) 不活化装置および不活化方法
JP6977853B1 (ja)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装置
JP7226509B2 (ja) 不活化装置および不活化方法
US20230248860A1 (en) Inactivation device for bacteria and/or viruses and method of inactivation treatment for bacteria and/or viruses
CN113842479B (zh) 紫外线照射装置以及紫外线照射方法
EP4306136A1 (en) Apparatus for inactivating bacteria or viruses, and system for inactivating bacteria or viruses
JP2022138101A (ja)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装置、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システム
JP2022083826A (ja)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装置
CN117063613A (zh) 紫外线照射装置、紫外线照射装置的使用方法
JP2022073754A (ja) 紫外線照射装置および紫外線照射方法
CN113975437B (zh) 灭活装置以及灭活方法
JP2023119620A (ja) 不活化処理方法、不活化処理システム
JP2022134282A (ja) 不活化装置および不活化方法
EP4331628A1 (en) Inactivation method
JP2022170974A (ja)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装置、及び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処理方法
JP2022125487A (ja)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方法
JP2022120266A (ja) 不活化方法および不活化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