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6235A - 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6235A
CN114786235A CN202210704875.4A CN202210704875A CN114786235A CN 114786235 A CN114786235 A CN 114786235A CN 202210704875 A CN202210704875 A CN 202210704875A CN 114786235 A CN114786235 A CN 114786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path
transmission state
networking signaling
s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048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Huiruisit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uiruisi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uiruisit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uiruisi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0487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862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86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62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接收本接收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稳定路由标志表征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跳数信息表征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根据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本公开实施例引入稳定路由标志,进行组网时,各节点相互广播传递自身的稳定路由标志并构建/更新路由表,各节点的路由表中可获知自身到达指定节点的最稳定的下一跳节点,由此提高远距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率。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专网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无线自组织网络能够利用移动终端的路由转发功能,在无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进行通信,从而弥补了无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不可使用的缺陷,主要特点有: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多跳网络等等。
相关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思路:1) 采用按需发现的路由原则,不通过周期性广播路由信息来维持路由表,仅当需要建立路由时才发出请求以建立路由,缺点是时延大;2) 采用表驱动路由原则,节点通过周期性广播路由分组信息,在节点发送数据时,只要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存在,就可以直接发送分组,缺点是移动终端之间要交换整个路由表的内容,消耗带宽大;通过研究发现,相关的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不能满足应急通信的场景要求,尤其不适用在应急通信领域中无线带宽有限的移动终端产品上,无法满足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可用的路由信息,并能适应网络拓扑的快速变化,同时有效减小引入的额外时延和维护路由的控制信息,或降低路由协议的开销等等。因而需要重新设计新的移动自组网规则,使得自组网内各个节点能够获知自身到达自组网内的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从而判断是否能够稳定传送业务、并根据需要选择多跳转发路由,以适用应急通信场景需要,尤其需适用移动对讲机产品上,满足移动终端计算能力、储存空间或无线传输带宽有限等方面的限制。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其引入稳定路由标志,提高远距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率。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应用于接收节点,方法包括:
接收本接收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其中,所述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其中,所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所述跳数信息表征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
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所述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自组网通信装置,应用于接收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本接收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其中,所述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所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所述跳数信息表征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
获得模块,用于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所述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
本公开还提供了另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应用于发送节点,方法包括:
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其中,所述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其中,所述跳数信息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所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以使所述相邻节点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来得到所述相邻节点与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本公开还提供了另一种自组网通信装置,应用于发送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其中,所述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所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所述跳数信息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以所述相邻节点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来得到所述相邻节点与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自组网通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多个节点,所述多个节点为接收节点时,用于执行上述任意第一种所述方法的步骤;所述多个节点为发送节点时,用于执行上述任意第二种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和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所存储的程序,实现上述任意第一种所述的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和/或上述任意第二种所述的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第一种所述方法的步骤和/或上述任意第二种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提供的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公开的方案组网信令中引入稳定路由标志,使得节点在进行组网时,各节点相互广播传递自身的稳定路由标志并构建/更新路由表,由此各节点的路由表中可获知自身到达指定节点的最稳定的下一跳节点,从而在两个节点需远距离通信时可以确定能够稳定进行转发的中间节点,选择节点进行业务转发的稳定路由路径,进而实现业务的稳定进行,提高远距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移动自组网中一使用场景下的节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第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第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第二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第一种自组网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第二种自组网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以下描述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术语“移动自组网”可以是由许多移动终端根据需要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网络,在无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进行通信,弥补了无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不可使用的缺陷,主要特点有: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多跳网络等等。术语“多跳”指的是自组网内两个节点之间无法直接通信的情况下,通过中间节点进行转发通信。
本公开实施例的术语“移动终端”通常指的是手持对讲机、便携式终端等窄带通信终端,该移动终端使用频宽有限,单次传送的帧长度所承载的有效载荷有限,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是宽带通信终端产品。本公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常用于应急通信领域,如移动终端可以是基于数字移动无线电标准(Digital Mobile Radio,简称DMR)协议、警用数字集群标准(Police Digital Trunking,简称PDT)协议、陆上集群无线电系统(Trans EuropeanTrunked Radio System,简称Tetra)协议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的终端产品,也可以是基于其他相关的窄带通讯协议的终端产品,如dPMR(digital Private Mobile Radio)协议等等。当然在一些场景下,移动终端也可为无线传感器、无人机等终端产品。
图1为移动自组网中一使用场景下的节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图。该场景下,各节点由于发射频率、发射功率等限制,节点仅在有限的通信距离内可以与相邻节点进行点对点通信。此时,各节点可以考虑通过周期性广播组网信令来实现自组网建立,但由于移动终端的频宽有限,单次广播的帧长度所承载的有效载荷有限,如何快速地建立自组网、以及建立自组网后如何实现多跳转发存在技术难点。
通过反复研发和验证,发现多个节点周期性广播自身的组网信令,基于组网信令中包含的本节点到指定节点的跳数信息,在多个循环周期内,多个节点可以建立移动自组网,各节点可以获知相邻节点是否可以到达指定节点以及到达指定节点的跳数信息,从而在多跳路由选择时,可以基于跳数信息等参数,选择合适的下一跳节点,实现远距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但是更进一步地,由于移动自组网应用在专网通信领域的复杂性,需要更高的连通率和效率,或者需要多跳转发达到更高的成功率的其他应用场景下,相关的移动自组网协议设计较为复杂且难以简单融合,并且也并没有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由此本公开实施例在考虑到移动终端的有限频宽、通信机制等方面的限制,重新设计新的移动自组网规则,在组网时引入稳定路由的概念,使得自组网内各个节点能够获知自身到达自组网内的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从而判断是否能够稳定传送业务、并根据需要选择多跳转发路由,使远距离的两个节点通信达到较高的成功率。
图2示出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第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自组网内的一个节点既可以是接收节点,又可以是发送节点,图2示出了节点作为接收节点时,执行的方法流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应用于接收节点,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201-203。
如图2所示,步骤201,接收本接收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其中,稳定路由标志表征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跳数信息表征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
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自组网内的各节点周期性接收到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通过解析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可以得到该相邻节点到自组网内的指定节点的跳数信息,形成节点的相邻节点路由表,该相邻节点路由表包括节点在预设周期内接收到的所有相邻节点的地址信息以及对应的到达指定节点的跳数信息。在需要实现多跳转发时,通过相邻节点路由表可确定下一跳节点,从而将业务或信令转发给下一跳节点,实现多跳转发。本公开实施例同时在组网信令中引入稳定路由标志的概念,使得移动自组网内的各节点接收到相邻节点的组网信令时,可以获得该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稳定路由标志可以表示为无法到达指定节点、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不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和不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中的一种,以表示路径传输状态。由此在接收到该相邻节点的组网信令,从中可以获知该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为直接到达还是中转到达、到达的状态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等等,适用在某些移动终端的点对点通信时单次广播的帧长度所承载的有效载荷有限的场景下,尤其适用在应急场景下对讲机产品上。通过上述状态划分既可以简化自组网建立过程,又可以达到使自组网内各个节点能够获知自身到达自组网内的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的目的。
如图2所示,步骤202,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解出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信息内容,可以得到广播该组网信令的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自组网各节点与其对应的相邻节点为点对点的通信,通过接收到相邻节点广播的组网信令的一些信息(包含但不限于如信号强度值、次数、接收时间等等),来判断本接收节点到对应的相邻节点的链路质量或者链路稳定状态。再结合步骤201中得到的该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即可以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如图2所示,步骤203,根据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
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将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第二路径传输状态记录更新到本接收节点的路由表中,由此从路由表中可以获知本接收节点的相邻节点到自组网中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或者本接收节点通过该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后续需进行多跳转发时,在判断本接收节点需要进行对业务或信令进行转发的情况下,本接收节点能够快速地确定可以稳定到达目的节点路径过程的下一跳节点,实现远距离节点之间稳定的通信,提高通信接通率。
本公开实施例的术语“路径传输状态”表征的是自组网内两个节点之间是否可以进行直接通信或通过多跳转发进行通信,以及两个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的传送质量等等。稳定路由标志可以利用数值表示路径传输状态,也可以划分质量等级标志来表示路径传输状态,通过将“稳定”的概念引入组网过程阶段,各节点建立路由表时可以被动获知达到自组网内指定节点的最为稳定的下一跳节点,从而实现高接通率的多跳转发。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包含相邻节点是否可到达指定节点以及相邻节点到达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包含本接收节点是否可到达指定节点以及本接收节点到达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其中,路径稳定度用于表征路径链路传输稳定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路径传输状态的传递主要是为了使节点获知自身是否可以通过某一相邻节点稳定到达指定节点,该路径传输状态通过从相邻节点的组网信令中获知该相邻节点是否可以稳定到达指定节点、以及通过节点与该相邻节点之间的稳定状态来获得,路径稳定度用于表征路径链路传输稳定的情况,该路径稳定度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可以利用数值表示路径传输稳定情况,也可以划分质量等级标志来表示路径传输稳定情况,也可以是多种表现规则的组合。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第二路径传输状态为无法到达指定节点、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不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和不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中的一种。路径传输状态进行表示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可以利用数值表示路径传输状态,也可以划分质量等级标志来表示路径传输状态,也可以是多种表现规则的组合。如可以采用二进制000表示无法到达指定节点、001表示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010表示不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011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和110表示不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等等,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数值表示相关的稳定等级。在进行广播传递或记录更新路由表时,通过对应的数值进行存储或传递,尤其适用在窄带对讲机的产品上,通过利用极少的信息比特来对自身的稳定路由标志进行传递,实现稳定路由的建立。当然在一些使用场景下,若频率带宽或时隙相对可传递的有效信息载荷更多时,也可以通过比值来进行路径传输状态的传递。
进一步地,参见图3,在一实施例中,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包括:
步骤301,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
步骤302,基于组网信令解析出稳定路由标志,得到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
步骤303,根据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和第三路径传输状态,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解析出稳定路由标志,就可以获知发送该组网信令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通过计算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就可以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
更进一步地,在步骤301中,所述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包括:
步骤301a,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步骤301b,根据路径稳定度,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
由此通过计算路径稳定度来对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进行判断。更进一步地,以下针对三种方式来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获得本接收节点与相邻节点之间的路径稳定度的方式。可采用但不限于如信号强度值、次数、接收时间等等一种或多种方式来判断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第一种判断方式中,步骤301a,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包括: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次数,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本公开实施例在组网时,各节点通过周期性发送组网信令进行路由表的构建和更新,以实现移动自组网的建立,各节点在循环周期内可以依次发送一轮或多轮组网信令,轮数不作限制,由此在一个或多个循环周期内,节点接收到某一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次数应该是固定的,但由于环境因素、产品性能或位置距离等复杂因数,影响节点之间的链路质量,因而,设计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次数,来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从而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具体以各节点在循环周期发送三轮组网信令举例。可以理解的是,预设循环周期可以指的是一个周期或多个连续周期,也可以理解成连续的一段时间。当在预设循环周期内,接收到某一相邻节点的组网信令的次数连续大于或等于三次时,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稳定,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为稳定直达;当在预设循环周期内,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次数连续小于三次时,可以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不稳定,并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为不稳定直达,具体的判断标准,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调整。
第二种判断方式中,步骤301a,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包括: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在预设循环周期内接收到组网信令的接收时间,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同样地,本公开实施例在组网时,各节点通过周期性发送组网信令进行路由表的构建和更新,以实现移动自组网的建立。若各节点循环周期内发送组网信令的发送顺序已知的情况下,节点接收到某一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在循环周期内的相对时间是固定的,即若在应当由该相邻节点的发送时间广播组网信令时,在这一时间没有接收到该相邻节点的组网信令,则可以判断本节点与该相邻节点的链路质量为不可达或者不稳定。可以理解的是,接收时间可包含一定误差范围,具体的判断标准,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调整。
第三种判断方式中,步骤301a,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包括: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信号强度值,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信号强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信号强度值,来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例如,设置预设信号强度值为-100,当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100时,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稳定,并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为稳定直接到达;当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信号强度值小于-100时,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不稳定,并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为不稳定直接到达。具体的判断标准,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调整。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还可以结合接收次数和接收时间来来判断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如节点接收到某一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之后,根据当前接收时间可以判断出下一次收到该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的时间,启动定时器计时,如果下一次没有收到该相邻节点的组网信令,定时器超时则节点与该相邻节点之间的路径传输状态变成直达不稳定,同时接收次数清零,重新复位定时器等待下一接收,也就是每收到一次该相邻节点的组网信令则接收次数加1,当连续三次收到该相邻节点的广播组网信令才是直达稳定,一直收到则状态保持不变。具体的判断标准,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调整。
以上,本公开实施例通过信号强度值、次数、接收时间等等一种或多种方式来判断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结合上述第一、二、三种判断方式,还可以通过增加权重的方式进行组合,如通过信号强度值得到的路径稳定度设置权重0.2、通过次数得到的路径稳定度设置权重0.4或通过接收时间得到的路径稳定度设置权重0.4等等,也还可引入其他的判断方式单独或共同进行判断,具体的判断标准,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调整。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网信令还包括路由信息,路由信息携带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本接收节点执行的方法还包括: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相邻节点到自组网内的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根据最佳路由路径中的路由信息,得到中间节点以及本接收节点到中间节点的路由路径和跳数信息,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可以理解的是,移动自组网内每个节点都有对应的ID地址,组网信令中携带的最佳路由路径记载的是相关节点的ID地址;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可获知相邻节点的路由以及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中间节点路由,通过分解,进一步获知本接收节点到该中间节点的路由路径和跳数等信息,更新本节点的路由表。最佳路由路径包含到指定节点的最佳下一跳节点、或到指定节点的部分最佳路径路由或到指定节点的全部最佳路径路由。在一些场景下,稳定路由标志表征的是该最佳路由路径的路径传输状态,由此远距离的两个节点能够从自身的路由表中优先选取路径传输状态稳定、跳数少的路由路径进行通信。
在自组网内的一个节点既可以是接收节点,又可以是发送节点,下面将介绍节点作为发送节点时,执行的方法流程。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应用于发送节点,该方法包括:
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其中,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跳数信息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以使相邻节点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来得到相邻节点与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在组网信令中引入稳定路由标志的概念,本发送节点向相邻节点广播携带有稳定路由标志的组网信令,使得移动自组网内的各节点接收到组网信令时,可以获得该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从而实现稳定路由建立。具体地,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自组网内的各节点周期性向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以进行移动自组网建立。在发送组网信令时,将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以及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填入自身需要广播的组网信令中,使接收节点通过解析组网信令,可以形成节点的相邻节点路由表。该相邻节点路由表记录有本发送节点的地址信息、本发送节点到达指定节点的跳数信息和本发送节点到达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在需要实现多跳转发时,通过相邻节点路由表可确定下一跳节点,从而将业务或信令转发给下一跳节点,实现多跳转发。
示例的,本公开实施例的术语“路径传输状态”表征的是自组网内两个节点之间是否可以进行直接通信或通过多跳转发进行通信,以及两个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的传送质量等等。稳定路由标志可以利用数值表示路径传输状态,也可以划分质量等级标志来表示路径传输状态,通过将“稳定”的概念引入组网过程阶段,各节点建立路由表时可以被动获知达到自组网内指定节点的最为稳定的下一跳节点,从而实现高接通率的多跳转发。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稳定路由标志或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可以表示为无法到达指定节点、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不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和不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中的一种。由此在接收到本发送节点的组网信令,从中可以获知本发送节点到指定节点为直接到达还是中转到达、到达的状态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等等,适用在某些移动终端的点对点通信时单次广播的帧长度所承载的有效载荷有限的场景下,尤其适用在应急场景下对讲机产品上。同时通过上述状态划分既可以简化自组网建立过程,又可以达到使自组网内各个节点能够获知自身到达自组网内的指定节点的路径传输状态的目的。
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节点作为发送节点时,执行的方法流程。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401-403。
如图4所示,步骤401,在本发送节点路由表中查询得到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
本发送节点同样设有路由表,路由表中记录多个相邻节点的路由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某一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跳数信息、本发送节点通过该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该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信号强度值等等,通过本发送节点路由表可以获知本发送节点是否可以稳定到达指定节点。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中各节点周期性发送组网信令,遵循预设发送规则,若本发送节点在循环周期内设有发送顺序;则本发送节点向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时,本发送节点在循环周期内基于发送顺序,轮到本发送节点发送时,向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送节点在循环周期内的发送顺序是预先设置或遵循预设发送规则,移动自组网内各节点依照各自的发送顺序广播组网信令进行移动自组网建立,在轮到本发送节点发送时,才向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可以避免广播冲突,同时在组网时,即把稳定路由标志传递给相邻节点,使各节点能够有序获知该稳定路由标志,从而使每个节点在路由表中形成一条到指定节点或其他节点的稳定路由路径,提高远距离通信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率。
如图4所示,步骤402,根据第一路径传输状态,生成本发送节点对应的组网信令。步骤403,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包含相邻节点是否可到达指定节点以及相邻节点到达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包含本接收节点是否可到达指定节点以及本接收节点到达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其中,路径稳定度用于表征路径链路传输稳定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路径传输状态的传递主要是为了使节点获知自身是否可以通过某一相邻节点稳定到达指定节点,该路径传输状态通过从相邻节点的组网信令中获知该相邻节点是否可以稳定到达指定节点、以及通过节点与该相邻节点之间的稳定状态来获得,路径稳定度用于表征路径链路传输稳定的情况,该路径稳定度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可以利用数值表示路径传输稳定情况,也可以划分质量等级标志来表示路径传输稳定情况,也可以是多种表现规则的组合。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分别为无法到达指定节点、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不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或不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中的一种。路径传输状态进行表示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可以利用数值表示路径传输状态,也可以划分质量等级标志来表示路径传输状态,也可以是多种表现规则的组合。如可以采用二进制000表示无法到达指定节点、001表示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010表示不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011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和110表示不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等等,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数值表示相关的稳定等级。在进行广播传递或记录更新路由表时,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第二路径传输状态为无法到达指定节点、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不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和不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中的一种,通过对应的数值进行存储或传递,这种表现规则尤其适用在窄带对讲机的产品上,通过利用极少的信息比特来对自身的稳定路由标志进行传递,实现稳定路由的建立。当然在一些使用场景下,若频率带宽或时隙相对可传递的有效信息载荷更多时,也可以通过比值来进行路径传输状态的传递。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网信令还包括路由信息,路由信息携带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本发送节点执行的方法还包括:查询本发送节点的路由表,得到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根据最佳路由路径、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生成本发送节点对应的组网信令;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可以理解的是,本发送节点广播的组网信令将本发送节点初步的路由信息传递出去,向外广播自身的组网信令中填充本发送节点到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使相邻节点获知并对应更新路由表,最佳路由路径包含到指定节点的最佳下一跳节点、或到指定节点的部分最佳路径路由或到指定节点的全部最佳路径路由。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组网通信系统,结合图1,系统包括多个节点,多个节点为接收节点时,用于执行上述任意第一种方法的步骤;和/或,多个节点为发送节点时,用于执行上述任意第二种方法的步骤。实现的技术效果同样可参见上述第一种方法的技术效果或第二种方法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多个节点为接收节点时,执行方法包括:接收本接收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其中,稳定路由标志表征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跳数信息表征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根据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包括: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基于组网信令解析出稳定路由标志,得到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根据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和第三路径传输状态,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包括: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根据路径稳定度,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包括: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次数,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包括: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在预设循环周期内接收到组网信令的接收时间,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包括: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信号强度值,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网信令还可包括路由信息,路由信息携带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本发送节点执行的方法还包括: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相邻节点到自组网内的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根据最佳路由路径中的路由信息,得到中间节点以及本接收节点到中间节点的路由路径和跳数信息,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
对应地,多个节点为发送节点时,执行方法包括: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其中,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其中,跳数信息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以使相邻节点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来得到相邻节点与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方法包括:在本发送节点路由表中查询得到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根据第一路径传输状态,生成本发送节点对应的组网信令;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本发送节点在循环周期内设有发送顺序,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包括:本发送节点在循环周期内基于发送顺序,轮到本发送节点发送时,向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网信令还包括路由信息,路由信息携带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方法还包括:查询本发送节点的路由表,得到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根据最佳路由路径、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生成本发送节点对应的组网信令;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包含本发送节点是否可到达指定节点以及本发送节点到达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包含相邻节点是否可到达指定节点以及相邻节点到达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中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第二路径传输状态为无法到达指定节点、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不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和不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中的一种。
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案组网信令中引入稳定路由标志,使得节点在进行组网时,各节点相互广播传递自身的稳定路由标志并构建/更新路由表,由此各节点的路由表中可获知自身到达指定节点的最稳定的下一跳节点,从而在两个节点需远距离通信时可以确定能够稳定进行转发的中间节点,选择节点进行业务转发的稳定路由路径,进而实现业务的稳定进行,提高远距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率。
前面分别介绍了节点作为接收节点时执行的方法流程,和节点作为发送节点时执行的方法流程。下面,结合图1,将以移动自组网通信系统中各个节点的具体执行过程为例进行说明,说明在移动自组网通信系统中,各个节点时具体如何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业务的稳定进行。
自组网节点在转发业务时,节点最佳路由的寻找是难点。以应急通信领域,基于DMR通信机制或PDT通信机制的手持对讲机为例。假设多个手持对讲机位于图1中的使用场景的节点位置,如手持对讲机A-F对应在图中A-F的位置的场景下,手持对讲机A-F可以通过组网信令进行自组网建立,自组网构建过程中,手持对讲机A-F既是接收节点,也是发送节点。手持对讲机A-F基于本机当前参数生成组网信令,并依次在一个时隙内发送该组网信令,该组网信令带稳定路由标志,以指示节点是否可以稳定到达指定节点。登山过程中,手持对讲机A-F位置是不断变动的,手持对讲机A-F依照1-6的顺序发送组网信令,当然在节点数量较多的场景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顺序规则发送组网信令,在此不作限制;在对讲机的直通模式下,如B、C、D在A的通信范围内,即为A的相邻节点,可接收到A发送的组网信令;B、C、D接收到A的组网信令之后,解析组网信令,将得到的源地址、跳数、稳定路由标志、信号强度值等信息写入本地路由表里面;当最后的F发送完组网信令之后,A-F的各自的本地路由表里面均记录了覆盖范围内的其他对讲机的信息,由此形成自组网网络,也就是图1此时刻下构成了网络拓扑结构图。这里,由于手持对讲机A-F位置是不断变动的,因此网络拓扑结构也会实时更新,依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进行更新。目前,本公开实施例的窄带多跳自组网在对讲机直通模式下,仅需要多个对讲机就能实现自组网、自恢复、多跳转发、紧急请求转发等业务功能的实现,无需基站及中转台设备。
具体地,本公开实施例可应用于窄带多跳自组网中,用于在窄带多跳自组网中查找稳定路由。在窄带多跳自组网中,相关节点设备的覆盖距离是有限的,如果超出覆盖距离则无法直接通信。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接收节点可接收在覆盖范围内的相邻节点广播的组网信令,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实时更新本机路由表,进而构建窄带自组网络。进一步地,本公开实施例可在登山、探险、救援、巡逻等场景中进行运用。例如,在登山场景中,多个用户每一个用户各持有一个手持对讲机,也就是对讲机,用户的位置是随着登山的进程为随时发生变化的。多个用户的多个对讲机,在每一个循环周期内依次发送组网信令,构建的移动自组网更为稳定,性能较好。
例如,继续参见图1,共6名用户,对应A、B、C、D、E、F等6个对讲机,每一个循环周期内,6个对讲机依次发送组网信令。假设组网信令中没有引入稳定路由标志,那在图1所示的网络拓扑示意图中,当F想要呼叫A时,第一转发节点选择E,E收到请求后可以选择C或D为其转发,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关于C或D是否稳定到达A的稳定路由标识,而C离E的距离近或信号强度值RSSI高,导致对讲机E会选择C进行转发,但C此时可能跟A之间是有时能互通有时不能互通的状态,即此时此条转发路径是不稳定的,因此,很有可能无法完成F和A之间的稳定语音传输。若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对讲机之间无法建立较稳定的路径,远距离的对讲机之间连通成功率不高,无法满足即时语音/业务的使用需求。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远距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率,在组网信令中更进一步引入“稳定”的概念。在组网信令中增加了稳定路由标志之后,接收到组网信令的对讲机将接收到的组网信令中的源地址信息、跳数信息和稳定路由标志保存到本地路由表中。如A先发送组网信令,D接收到组网信令,则将组网信令中A的源地址信息、跳数信息和稳定路由标志保存到本地路由表中。如D发送组网信令,E接收到组网信令,则将组网信令中D的源地址信息、跳数信息和稳定路由标志保存到本地路由表中。A、B、C、D、E、F等各节点从路由表中可获知本节点与相邻节点之间的路径传输状态、本节点通过相邻节点是否可以到达指定节点以及到达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情况等等,各节点相互广播传递自身的稳定路由标志并构建/更新路由表,由此在远距离的两个节点需要通信时,各节点的路由表中可获知自身到达指定节点的最稳定的下一跳节点,从而可以确定能够稳定进行转发的中间节点,选择节点进行业务转发的稳定路由路径,进而实现业务的稳定进行,提高远距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率。以节点E为例,若当前指定节点为节点A,一个或多个循环周期内,节点E接收到各个节点的组网信令之后,形成的路由表的一个可选示例如下表一。
表一
Figure 697212DEST_PATH_IMAGE001
由表一可获知,节点C、D、F为节点E的相邻节点,信号强度值分别为-105、-100和-100,节点E可通过节点D稳定到达节点A,跳数为0跳;节点E可通过节点F稳定到达节点A,跳数为2跳;节点E通过节点C到达节点A的路径传输状态为不稳定,跳数为0跳。因而在图1所示的网络拓扑示意图中,当节点E想要呼叫节点A时,节点E在选择最优路由时,可先根据上述信息,寻找稳定节点。根据链路是否稳定,首先寻找稳定节点D和节点F;之后再根据跳数信息,寻找跳数最小的节点,即在稳定节点D和F中,根据跳数找到跳数最小的节点D;确定选择节点D作为节点E的下一跳节点,建立从E到D到A的稳定路由,实现了动态寻找稳定转发路径的目的,进而实现业务的稳定进行。
A、B、C、D、E、F等各对讲机在组网阶段,采用的组网信令可以基于同一帧结构,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针对对讲机采用的通信协议中的帧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定义有效位域的信息字段内容,如通过重新定义RC信令、CBSK突变帧等,当然也可以重新设计一种新的帧结构,使组网信令中包含稳定路由标志位,以在发送组网信令时可对应填入当前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稳定路由标志。如表二示出的是组网信令的一个可选的定义示例。
表二
Figure 581991DEST_PATH_IMAGE002
由表二可知,组网时一个循环周期内各节点发送组网信令的次数若为3次(也就是发3轮,这里,本公开实施例对一个周期内发送组网信令的次数不作限制,也可以为其他次数),每个节点的组网信令包含Token_type(信令类型)、Link A(是否稳定到达指定节点)、轮数(当前周期内发送次数)、Jump_num(几跳到达指定节点)、源地址、指定节点地址等;在某些场景下,若指定节点预先设置定义,也可以省略字段DestinationID;在某些场景下,若一个周期内只广播一轮组网信令,也可以省略字段Token_num;本公开实施例中指定节点可以是自组网中的任意节点,可以预先设置,也可以根据实际组网过程灵活选择。基于表二的信息内容,各节点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可得到对应相邻节点的路由信息,并更新到本机路由表中。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组网信令的形式及稳定路由标志的有效位比特不作限制,基于对讲机中一个时隙中发送的帧结构承载的有效信息位相对有限,如稳定路由标志可以为3个比特位。组网信令包含3比特位的是否稳定到达指定节点信息、及当前指定节点为节点A,如下表三所示,其中,3比特位为001时,表征为无法到达指定节点;3比特位为010时,表征为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3比特位为011时,表征为不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3比特位为100时,表征为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3比特位为101时,表征为不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
表三
Figure 849024DEST_PATH_IMAGE003
进一步,若此时节点A为当前自组网内的指定节点,节点A发送的组网信令可被节点B、C和D接收到,节点B、C和D基于节点A的组网信令构建/更新路由表,然后再将稳定路由标志广播,达到全网传播的目的。以节点D为例,节点D接收节点A发送的组网信令,将指定节点A地址、稳定直达等内容记录到路由表,定时器计时,在循环周期内轮到节点D发送组网信令时,节点D从路由表中查询得到本节点D到指定节点A的路径传输状态(稳定路由标志)为稳定直达、经过0跳到A、指定节点A地址、当前周期内第1次发送组网信令等等填入本节点D的组网信令中,字段内容如表四所示,依照对应的信息生成节点D的组网信令,并轮到节点D发送顺序时向外广播,以使相邻节点能够接收,即节点A、C和E可接收到。
表四
Figure 47925DEST_PATH_IMAGE004
节点D作为接收节点侧,接收到任意的组网信令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判断通过节点D是否能够稳定到达指定节点A,如节点D收到一次节点A的组网信令以后,根据收到组网信令中的轮数可以判断出下一次收到节点A的组网信令的时间,启动定时器,如果下一次没有收到节点A的组网信令,即定时器超时,则将到节点A的状态变成直达不稳定,同时稳定次数清零。然后重新复位定时器,并等待下一接收,每收到一次节点A的组网信令,则稳定次数加1,当连续三次收到节点A的组网信令(即稳定次数大于或等于3),将节点状态变成直达稳定。一直收到节点A的组网信令,则稳定次数持续增加,并状态保持直达稳定不变。节点D作为发送节点侧,将路由表中存储的到指定节点A的路径传输状态,如直达稳定填入自身组网信令的稳定路由标志位,并向外广播。
其他节点接收到任意节点的组网信令同理执行处理,以获知通过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A的路由传输状态,即中间节点收到其它节点的组网信令为中转稳定,则该中间节点的状态变成中转几跳稳定,如果中间节点收到其它节点的组网信令为中转不稳定,则该中间节点的状态变为中转几跳不稳定。例如,节点E接收到节点D的组网信令后,根据信号强度值、次数、接收时间等等一种或多种方式来判断得到节点E到节点D的路径稳定度,得到节点E到节点D的路径传输状态为稳定;再接着解析节点D的组网信令的信息内容,得到节点D到指定节点A的路径传输状态(稳定路由标志)为稳定直达、经过0跳到A、指定节点A地址、当前周期内第1次发送组网信令等等信息;之后同理构建/更新路由表,显示如表一所示的节点D内容。节点E接收到其他节点如节点C、F也同理进行处理,更新到路由表,显示如表一所示。当轮到节点E发送组网信令时,方法如上述节点D。自组网内的各节点即是接收节点、又是发送节点,周期性广播自身的稳定路由标志,达到建立稳定移动自组网的目的效果。
可选的,在一些使用场景下,移动自组网内的各节点广播的组网信令还可以包括路由信息,路由信息携带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最佳路由路径包含到指定节点的最佳下一跳节点、或到指定节点的部分最佳路径路由或到指定节点的全部最佳路径路由。如表五示出的是组网信令的一个可选的定义示例。
表五
Figure 716803DEST_PATH_IMAGE005
以节点F为例,若当前指定节点为节点A,各节点广播的组网信令还包含最佳路由路径。一个或多个循环周期内,若节点E填入组网信令的最佳路由路径为E-D-A,节点F接收到节点E的组网信令之后,节点E还形成有关于直通节点和中间节点的路由表,如下表六和表七所述。
表六
Figure 523216DEST_PATH_IMAGE006
表七
Figure 277546DEST_PATH_IMAGE007
需要说明的是,表三和表四为记录路由表的一个可选示例,对路由路径的处理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路由表建立更新也可以为多种。根据使用场景,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网信令中的稳定路由标志可以表征组网信令中最佳路由路径的路径传输状态。由此远距离的两个节点能够从自身的路由表中优先选取路径传输状态稳定、跳数少的路由路径进行通信。
为了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种自组网通信装置,应用于接收节点。所述装置接收消息和对消息进行处理,可由处理器与射频收发硬件模块等配合协作进行。如图5所示,自组网通信装置500包括:接收模块501、获得模块502和更新模块503;其中,
接收模块501,用于接收本接收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所述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其中,所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所述跳数信息表征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
获得模块502,用于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更新模块5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所述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
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案组网信令中引入稳定路由标志,使得节点在进行组网时,各节点相互广播传递自身的稳定路由标志并构建/更新路由表,由此各节点的路由表中可获知自身到达指定节点的最稳定的下一跳节点,从而在两个节点需远距离通信时可以确定能够稳定进行转发的中间节点,选择节点进行业务转发的稳定路由路径,进而实现业务的稳定进行,提高远距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率。
获得模块502用于处理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时,获得模块502还包括判断模块、解析模块和得到模块,如下:
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
解析模块,用于基于组网信令解析出稳定路由标志,得到相邻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
得到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和第三路径传输状态,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上述判断模块用于处理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时,判断模块还包括判断第一子模块和判断第二子模块,如下:
判断第一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判断第二子模块,根据路径稳定度,得到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
可选的,判断第一子模块用于处理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时,包括: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次数,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可选的,判断第一子模块用于处理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时,包括: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在预设循环周期内接收到组网信令的接收时间,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可选的,判断第一子模块用于处理根据接收到的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时,包括: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的信号强度值,判断对应的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包含相邻节点是否可到达指定节点以及相邻节点到达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包含本接收节点是否可到达指定节点以及本接收节点到达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其中,路径稳定度用于表征路径链路传输稳定的情况。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第二路径传输状态为无法到达指定节点、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不稳定直接到达指定节点、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和不稳定中转到达指定节点中的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装置在执行操作时,仅以上述各程序单元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单元完成,即将终端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单元,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自组网通信装置与第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和技术效果也可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种自组网通信装置,应用于发送节点。所述装置对消息进行处理及发送消息,可由处理器与射频收发硬件模块等配合协作进行。自组网通信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601,用于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其中,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跳数信息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以相邻节点基于接收到的组网信令来得到相邻节点与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案组网信令中引入稳定路由标志,使得节点在进行组网时,使各节点相互广播传递自身的稳定路由标志并构建/更新路由表,由此各节点的路由表中可获知自身到达指定节点的最稳定的下一跳节点,从而在两个节点需远距离通信时可以确定能够稳定进行转发的中间节点,选择节点进行业务转发的稳定路由路径,进而实现业务的稳定进行,提高远距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率。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自组网通信装置600还包括查询模块602和生成模块603;其中,
查询模块602,用于在本发送节点路由表中查询得到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
生成模块603,用于根据第一路径传输状态,生成本发送节点对应的组网信令;
发送模块601,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
实际应用时,查询模块602可由第二种自组网通信装置中的处理器实现,生成模块603可由第二种自组网通信装置中的处理器,发送模块601可由第二种自组网通信装置中射频收发单元实现。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本第二种自组网通信装置存储有在循环周期内的发送顺序;发送模块601用于处理所述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时,第二种自组网通信装置还包括定时模块,如:定时模块,用于对发送时间进行计数,使本发送节点在循环周期内基于所述发送顺序,轮到本发送节点发送时,向相邻节点发送所述组网信令。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包含本发送节点是否可到达所述指定节点以及本发送节点到达所述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所述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包含所述相邻节点是否可到达所述指定节点以及所述相邻节点到达所述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所述第二路径传输状态为无法到达所述指定节点、稳定直接到达所述指定节点、不稳定直接到达所述指定节点、稳定中转到达所述指定节点和不稳定中转到达所述指定节点中的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装置在执行操作时,仅以上述各程序单元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单元完成,即将终端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单元,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自组网通信装置与第二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和技术效果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程序单元的硬件实现,且为了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计算机设备)。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7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A01、网络接口A02、显示屏A04、输入装置A05和存储器(图中未示出)。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A01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内存储器A03和非易失性存储介质A06。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A06存储有操作系统B01和计算机程序B02。该内存储器A03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A06中的操作系统B01和计算机程序B02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A02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A01执行时以实现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A04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A05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方法。
为了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方法。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计算机存储介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RAM)。存储器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单元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可以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收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本接收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所述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其中,所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所述跳数信息表征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
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所述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包括:
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
基于所述组网信令解析出所述稳定路由标志,得到所述相邻节点到所述指定节点的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和所述第三路径传输状态,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根据所述路径稳定度,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第三路径传输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包括:
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的次数,判断对应的所述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和/或,
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在所述预设循环周期内接收到所述组网信令的接收时间,判断对应的所述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判断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包括:
在预设循环周期内,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的信号强度值,判断对应的所述相邻节点到本接收节点的链路质量,以确定本接收节点到所述相邻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网信令还包括路由信息,所述路由信息携带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得到所述相邻节点到自组网内的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
根据所述最佳路由路径中的路由信息,得到中间节点以及本接收节点到中间节点的路由路径和跳数信息,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包含所述相邻节点是否可到达所述指定节点以及所述相邻节点到达所述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所述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包含本接收节点是否可到达所述指定节点以及本接收节点到达所述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其中,所述路径稳定度用于表征路径链路传输稳定的情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所述第二路径传输状态为无法到达所述指定节点、稳定直接到达所述指定节点、不稳定直接到达所述指定节点、稳定中转到达所述指定节点和不稳定中转到达所述指定节点中的一种。
9.一种自组网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收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本接收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的组网信令;其中,所述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所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所述跳数信息表征所述相邻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
获得模块,用于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得到本接收节点到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或所述第二路径传输状态,更新本接收节点路由表。
10.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发送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其中,所述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其中,所述跳数信息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所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以使所述相邻节点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来得到所述相邻节点与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所述方法包括:
在本发送节点路由表中查询得到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生成本发送节点对应的组网信令;
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所述组网信令。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送节点在循环周期内设有发送顺序;
所述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包括:
本发送节点在循环周期内基于所述发送顺序,轮到本发送节点发送时,向相邻节点发送所述组网信令。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传输状态包含本发送节点是否可到达所述指定节点以及本发送节点到达所述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所述第二路径传输状态包含所述相邻节点是否可到达所述指定节点以及所述相邻节点到达所述指定节点的路径稳定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网信令还包括路由信息,所述路由信息携带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所述方法还包括:
查询本发送节点的路由表,得到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
根据所述最佳路由路径、所述稳定路由标志和所述跳数信息,生成本发送节点对应的组网信令;
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所述组网信令。
15.一种自组网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发送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本发送节点的相邻节点发送组网信令,其中,所述组网信令包含稳定路由标志和跳数信息,所述稳定路由标志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第一路径传输状态,所述跳数信息表征本发送节点到达自组网内某一指定节点的转发次数,以所述相邻节点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组网信令来得到所述相邻节点与所述指定节点的第二路径传输状态。
16.一种自组网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多个节点,所述多个节点为接收节点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所述多个节点为发送节点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和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所存储的程序,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和/或如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
18.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和/或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0704875.4A 2022-06-21 2022-06-21 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7862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04875.4A CN114786235A (zh) 2022-06-21 2022-06-21 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04875.4A CN114786235A (zh) 2022-06-21 2022-06-21 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6235A true CN114786235A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20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04875.4A Pending CN114786235A (zh) 2022-06-21 2022-06-21 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8623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49077A (zh) * 2023-02-27 2023-06-09 北京云智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获取工作组成员通信路由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46714A1 (en) * 2007-06-29 2009-02-19 Persistent System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etwork routing
CN106604348A (zh) * 2017-01-04 2017-04-26 清华大学 一种无线自组网的路由方法及装置
CN107454652A (zh) * 2016-05-31 2017-12-08 尚民 基于无线自组织网络的移动通信系统
CN108600942A (zh) * 2018-04-04 2018-09-28 清华大学 一种无人机自组网的路由方法
CN109673035A (zh) * 2019-02-14 2019-04-23 湖南智领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于无线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建立与维护方法
CN112910779A (zh) * 2021-03-03 2021-06-04 盐城工学院 一种基于Ad Hoc网络的跨层路由优化协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46714A1 (en) * 2007-06-29 2009-02-19 Persistent System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etwork routing
CN107454652A (zh) * 2016-05-31 2017-12-08 尚民 基于无线自组织网络的移动通信系统
CN106604348A (zh) * 2017-01-04 2017-04-26 清华大学 一种无线自组网的路由方法及装置
CN108600942A (zh) * 2018-04-04 2018-09-28 清华大学 一种无人机自组网的路由方法
CN109673035A (zh) * 2019-02-14 2019-04-23 湖南智领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于无线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建立与维护方法
CN112910779A (zh) * 2021-03-03 2021-06-04 盐城工学院 一种基于Ad Hoc网络的跨层路由优化协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49077A (zh) * 2023-02-27 2023-06-09 北京云智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获取工作组成员通信路由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CN116249077B (zh) * 2023-02-27 2023-10-20 北京云智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获取工作组成员通信路由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37120B2 (ja) アドホック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最適なルーティング
CN109673035B (zh) 一种适于无线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建立与维护方法
US10708787B2 (en) Mesh islands
Ananthapadmanabha et al. Multi-hop cellular networks: the architecture and routing protocols
US7751332B2 (en) Data rou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7414977B2 (en) Power and delay sensitive ad-ho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7031321B2 (en) Dynamic network and routing method for a dynamic network
KR20070032717A (ko)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주문형 라우팅 프로토콜의 성능을개선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20100254312A1 (en) Dynamically transformed channel set routing
US20080075029A1 (en) Apparatus for opportunistic wireless mesh networks
US20080075010A1 (en) Opportunistic wireless mesh network methods
US9380513B2 (en) Reducing broadcast duplication in hybrid wireless mesh protocol routing
JP2005535235A (ja) モバイル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リンク品質のモニタリング
KR20080087850A (ko) 물리적 접속점 식별자를 사용한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KR20080081958A (ko)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의 용량 증가를 위해 다수의 라디오를이용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4793351B (zh) 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JP2007074011A (ja) 無線通信端末およびQoS情報収集方法
CN114786235A (zh) 一种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JP2009260720A (ja) 経路制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Elappila et al. Dynamic survivable path routing for fast changing IoT network topologies
KR100754279B1 (ko) 무선 네트워크상의 애드혹 온-디맨드 거리벡터 라우팅을위한 라우팅 메트릭 방법
KR20170059887A (ko) 모바일 애드혹 라우팅 장치 및 방법
CN114786233B (zh) 移动自组网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JP3897601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13691961B (zh) 通信终端的模式切换方法、终端、系统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72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