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4740A - 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4740A
CN114784740A CN202210523158.1A CN202210523158A CN114784740A CN 114784740 A CN114784740 A CN 114784740A CN 202210523158 A CN202210523158 A CN 202210523158A CN 114784740 A CN114784740 A CN 114784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cable
rotating shaft
piec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2315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1052315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847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84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474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9/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in or on the ground or water
    • H02G9/02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in or on the ground or water laid directly in or on the ground, river-bed or sea-bottom; Coverings therefor, e.g. til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18Status alarms
    • G08B21/20Status alarms responsive to moistur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18Status alarms
    • G08B21/24Reminder alarms, e.g. anti-loss alar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9/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in or on the ground or water
    • H02G9/06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in or on the ground or water in underground tubes or conduits; Tubes or conduits therefor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aying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utsid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包括立柱、滑动筒、滑动杆和连接件;本发明通过动力部件使连接件转动到地面以上,进而避免工作人员身体探入电缆沟进行安装或者检修电缆,进而降低工作人员掉入电缆沟内的风险,同时降低安装和检修的难度,进而方便电缆的安装和检修,且动力部件使最远处的滑动筒抵触在电缆沟的开口处,进而电缆沟的侧壁对滑动筒提供支撑力,进而增加连接件的稳定性,同时增加连接件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操作空间,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动力部件使滑动筒向上收缩,进而减小连接件端部距离一号转动轴的距离,进而实现连接件的可靠转动,进而实现电缆沟支架的可靠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架设者各种电缆,使城市变得拥挤,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越来越多的电缆被安装在电缆沟内,一般在电缆沟的沟壁上电缆支架,再将电缆安装在电缆支架上,因为电缆支架需要安装在地下,因此电缆支撑要具有安装方便、抗腐蚀、稳定牢固等特点。
现有的电缆沟支架直接固定在侧壁上,为了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需要在电缆沟内预留足够的空间供工作人员工作,这样会加大电缆沟的开挖面积,增加电缆沟施工成本,当空间有限或者技术等条件不允许设置大尺寸的电缆沟时,就需要工作人员趴在地上将身体探入电缆沟内进行操作,这种方法工作难度大,增加了电缆安装和检修的工作难度,不方便工作人员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同时工作人员将身体探入电缆沟内,增加工作人员掉入电缆沟内的几率,增加工作人员受伤的几率。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因现有的电缆沟支架直接固定在侧壁上,需要预留足够的工作空间,增加电缆沟的施工成本,当不允许设置大尺寸的电缆沟时,就需要工作人员趴在地上将身体探入电缆沟内进行操作,不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同时增加工作人员掉入电缆沟内的几率,增加工作人员受伤几率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包括立柱、滑动筒、滑动杆和连接件;所述立柱竖向设置;所述立柱沿电缆沟的侧壁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立柱与所述电缆沟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立柱上端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的下端设置所述滑动筒;所述滑动筒均匀间隔设置;所述滑动筒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滑动筒之间设置所述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所述滑动筒滑动连接;所述滑动筒的中部设置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滑动筒连接;所述连接件用于安装电缆;靠近所述安装座的所述滑动筒的端部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上设有一号转动轴;所述一号转动轴与所述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所述一号转动轴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座上还设有动力部件;所述动力部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动力部件用于实现所述滑动筒的伸缩和转动。
工作时,动力部件工作,进而带动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上缩回,进而带动连接件向上移动,相邻两个滑动筒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动力部件带动连接结构向上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和滑动杆向电缆沟外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件向电缆沟外转动,当滑动筒和滑动杆转动到电缆沟上方后,动力部件使连接结构保持固定,随后动力部件使滑动筒以及滑动杆向外伸出,进而使最远处的滑动筒抵触在电缆沟的沟壁上,同时带动连接件移动,进而增加连接件之间的水平距离,进而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安装或者检修工作完成后,动力部件带动滑动筒和滑动杆向安装座缩回,进而带动连接件向安装座移动,相邻两个滑动筒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动力部件使连接结构向下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下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件以及电缆向下转动,滑动筒转动到竖直位置后,动力部件使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下伸出,进而带动连接件和电缆向下移动,从而完成电缆的安装或者检修工作;现有的电缆沟支架直接固定在电缆沟的侧壁上,为了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需要在电缆沟内预留足够的空间供工作人员工作,这样会加大电缆沟的开挖面积,增加电缆沟施工成本,当空间有限或者技术等条件不允许设置大尺寸的电缆沟时,就需要工作人员趴在地上将身体探入电缆沟内进行操作,这种方法工作难度大,增加了电缆安装和检修的工作难度,不方便工作人员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同时工作人员将身体探入电缆沟内,增加工作人员掉入电缆沟内的几率,增加工作人员受伤的几率,而本电缆沟支架通过设置动力部件,进而使连接件转动到地面以上,进而在地面上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避免工作人员趴在地上将身体探入电缆沟进行安装或者检修电缆,进而降低工作人员掉入电缆沟内的风险,进而降低工作人员受到伤害的几率,进而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在地面上就能完成电缆的安装和检修,进而降低电缆安装和检修的难度,进而方便电缆的安装和检修,同时动力部件使滑动筒和滑动杆向外伸出,进而使最远处的滑动筒抵触在电缆沟的开口处,进而电缆沟的侧壁对滑动筒提供支撑力,进而避免连接结构处形成悬臂状态,进而增加滑动筒和滑动杆的稳定性,进而增加连接件的稳定性,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滑动筒向外伸出时,带动连接件移动,进而增加连接件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操作空间,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为了减小开挖面积,同时保证电缆之间的安全距离,电缆沟的深度往往超过电缆沟的宽度,通过动力部件使滑动杆和滑动筒向上收缩,进而减小连接件端部距离一号转动轴的距离,进而方便连接件跟随滑动筒在电缆沟内进行转动,进而实现连接件的可靠转动,进而实现电缆沟支架的可靠工作。
优选的,所述动力部件包括二号转动轴、卷轮、转动轮、一号扭簧、一号弹性件、二号弹性件、拉绳和限位组件;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所述二号转动轴;所述二号转动轴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二号转动轴的两端对称设有多边形凹槽;所述二号转动轴上设置所述卷轮和所述转动轮;所述转动轮与所述二号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卷轮与所述二号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卷轮的侧面与所述转动轮的侧面相互贴合;所述卷轮上设有半球形凹槽;所述转动轮上设有一号安装孔;所述一号安装孔内设有一号顶杆;所述一号顶杆与所述转动轮滑动连接;所述一号安装孔内设有止付螺丝;所述止付螺丝与所述转动轮螺纹连接;所述一号安装孔内设置所述一号弹性件;所述一号弹性件的一端抵触在所述一号顶杆上;所述一号弹性件的另一端抵触在所述止付螺丝上;所述一号顶杆的端部设有半球形凸起;所述半球形凸起抵触在所述半球形凹槽内;所述一号转动轴上套设所述一号扭簧;所述一号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一号扭簧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结构连接;所述滑动杆上套设所述二号弹性件;所述二号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所述滑动筒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内设有二号安装孔;所述二号安装孔内设置所述拉绳;所述拉绳穿过所有的所述滑动杆和所述滑动筒;所述拉绳的一端与最远处的一个所述滑动筒固定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与所述卷轮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三号转动轴、转动件、滑动件、三号弹性件、二号扭簧、三号扭簧、四号转动轴、摆动板和驱动轮;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所述三号转动轴;所述三号转动轴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三号转动轴上套设所述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三号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三号转动轴上套设所述二号扭簧;所述二号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二号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连接;所述转动件的一端设有限位平台;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所述滑动件;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所述所述三号弹性件;所述三号弹性件的一端抵触在所述滑动槽的底面上;所述三号弹性件的另一端抵触在所述滑动件的一端上;所述滑动件的另一端设有弧形结构;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所述四号转动轴;所述四号转动轴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四号转动轴上套设所述摆动板;所述摆动板与所述四号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四号转动轴上套设所述三号扭簧;所述三号扭簧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三号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摆动板连接;所述摆动板的一端抵触在所述限位平台上;所述摆动板的另一端设有圆弧结构;所述转动轮上设置所述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所述转动轮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轮的边缘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沿所述驱动轮的圆周方形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圆弧结构抵触在所述弧形凹槽内。
通过设置动力部件,需要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时,通过扳手或者手电钻插进多边形凹槽内,进而带动二号转动轴正向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轮正向转动,又因为一号顶杆端部的半球形凸起抵触在卷轮上的半球形凹槽内,进而带动卷轮转动,进而对拉绳进行绕卷,又因为一号扭簧的弹力远大于二号弹性件的弹力,进而首先压缩二号弹性件,进而先带动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上移动,当相邻两个滑动筒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卷轮继续对拉绳进行绕卷,进而带动连接结构和滑动筒向上转动,连接结构向上转动的过程中,连接结构的对弧形结构产生作用力,进而使滑动件向滑动槽内缩回,进而使连接结构向上转动,连接结构转动到最大角度时,滑动件在三号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向外伸出,进而使滑动件移动到连接结构的下方,进而防止连接结构向下转动(转动轮正向转动时带动驱动轮正向转动,进而带动弧形凹槽转动,进而对圆弧结构结构产生向下的作用力,进而使摆动板转动,进而使摆动板始终抵触在限位平台上,进而使转动件保持不动),进而使连接结构保持静止,继续转动转动轮,因为连接结构不能继续转动,进而卷轮不能继续转动(此时卷轮刚好转动一圈),进而使半球形凸起从半球形凹槽内脱离,进而使卷轮失去动力,进而在二号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使滑动筒向外伸出,进而最外侧的滑动抵触在电缆沟沟口上(此时半球形凸起又重新抵触在半球形凹槽内),进而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电缆安装或者检修完成后,正向转动二号转动轴,进而带动卷轮正向转动,进而对拉绳进行绕卷,进而带动滑动筒和滑动杆向安装座移动,相邻两个滑动筒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反向转动二号转动轴,进而带动转动轮和卷轮反向转动,同时带动驱动轮反向转动,进而带动弧形凹槽反向转动,进而对圆弧结构产生向上的作用力,进而带动摆动板转动,进而使摆动板从限位平台的表面脱离,进而在一号扭簧的作用下使连接结构向下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下转动,滑动筒转动到竖直位置后,继续反向转动二号转动轴,进而使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下伸出,进而使连接件和电缆向下移动,进而使电缆处于设定的位置,进而完成电缆的安装或者检修工作。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的端部设有五号转动轴;所述五号转动轴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五号转动轴与所述滑动筒转动连接;所述五号转动轴上设有四号扭簧;所述四号扭簧的一端与所述滑动筒连接;所述四号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对称设有一号斜面;两个所述一号斜面之间设有一号平面;所述滑动杆的两端对称设有二号斜面;所述滑动杆的两端对称设有一号避让槽;所述滑动筒上设有二号避让槽;所述立柱上设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与所述立柱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座上设有磁性片;所述磁性片与所述滑动座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座上设有卡套;所述卡套与所述滑动座连接;所述卡套上设有限位柱。
通过将卡套卡合在滑动筒上,进而使限位柱插在二号避让槽和一号避让槽内,同时使限位柱抵触在连接件的一号平面上,进而使连接件与滑动筒保持垂直,当相邻两个滑动筒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滑动杆上的二号斜面抵触在一号斜面上,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上转动时,滑动筒从卡套内脱离,但是在二号斜面和一号斜面的作用下使连接件与滑动筒始终保持垂直,滑动筒和滑动杆在电缆沟外向外伸出时,二号斜面从一号斜面的表面脱离,进而对一号斜面使用限位作用,又因为五号转动轴上设有四号扭簧,进而对连接件产生向下的作用力,进而使连接件向下转动,进而使连接件保持倾斜,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滑动筒和滑动杆在电缆沟外向安装座移动时,滑动杆上的二号斜面重新抵触在一号斜面上,进而使连接件向上转动,进而使连接件与滑动筒恢复垂直,进而方便连接件和电缆向下转动,滑动筒向下转动时限位柱重新插在二号避让槽和一号避让槽内,进而使限位柱重新抵触在一号平面上,进而在二号斜面和一号斜面分离后使连接件与滑动筒保持垂直,进而使连接件保持稳定,进而使电缆保持稳定;滑动筒转动的过程中,连接件与滑动筒保持垂直,进而减小连接件端部距离一号转动轴的距离,进而方便连接件跟随滑动筒在电缆沟内进行转动,进而实现滑动筒的可靠转动,进而实现电缆沟支架的可靠工作。
优选的,所述卡套与所述滑动座之间设有四号弹性件;所述四号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卡套固定连接;所述四号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动座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四号弹性件,当滑动筒重新卡合在卡套内后,在一号扭簧的作用下以及惯性的作用下带动滑动筒继续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和卡套一起转动,进而减小卡套与滑动筒之间的撞击,进而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进而减小滑动筒的震动,进而使滑动筒快速恢复稳定,进而使电缆快速恢复稳定,又因为四号弹性件能够变形,进而使滑动筒静止后保持倾斜状态,进而减小连接件以及电缆重力对五号转动轴的力矩,进而减小五号转动轴的负荷,进而减小五号转动轴损坏的几率,进而实现五号转动轴的可靠工作,进而实现连接件的可靠转动,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二号转动轴上设有一号带轮;所述一号带轮与所述二号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立柱上端设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与所述立柱滑动连接;相邻的若干个所述安装件之件通过六号转动轴连接在一起;所述六号转动轴与所述安装件转动连接;所述六号转动轴上设有二号带轮;所述二号带轮与所述一号带轮一一对应;所述一号带轮与所述二号带轮通过皮带连接;其中两个所述立柱上设有电缸;所述电缸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电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安装件固定连接;所述六号转动轴通过电机驱动;最下面一个所述滑动筒的端部设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与所述滑动筒固定连接;所述电缆沟内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机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湿度传感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内设有移动程序和报警单元。
通过设置控制器和电缸,进而通过电机控制滑动筒的伸缩以及转动,进而方便滑动筒的伸缩以及转动,进而方便将连接件转动到地面以上进行电缆的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通过设置湿度传感器,当电缆沟内积水较深时,湿度传感器被触发,进而湿度传感器将湿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进而触发报警单元,进而报警单元发出警报,从而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排水,同时触发控制器的移动程序,进而控制电机转动,进而带动卷轮转动,进而对拉绳进行绕卷,进而带动滑动筒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电缆向上移动,进而增加电缆与水面的距离,进而降低电缆表面的湿度,进而降低电缆漏电的几率,进而降低电缆发生故障的几率,进而降低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几率,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防止电缆表面湿度过大增加电缆的老化速度,进而降低电缆的老化速率,进而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电缆漏电的几率,进而保障路面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卡接件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卡接件上设有柔性圈;所述柔性圈间隔设置;所述柔性圈与所述卡接件转动连接;所述卡接件用于安装电缆。
通过设置卡接件,将电缆卡在卡接件内,使电缆与柔性圈挤压在一起,进而在卡接件以及柔性圈的作用下将电缆包裹住,进而方便电缆的安装,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需要对电缆进行拖拽时,电缆对柔性圈产生摩擦力,进而带动柔性圈转动,进而减小电缆受到的摩擦力,进而方便电缆的移动,进而方便对线缆进行拖拽的,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且连接件带动电缆向电缆沟的上方转动时,电缆带动柔性圈转动,进而减小电缆受到的摩擦,进而方便电缆在卡接件内移动,进而减小电缆受到的阻力,进而减小连接件向上转动的阻力,进而实现连接件和电缆的可靠转动,进而实现电缆沟支架的可靠工作。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内还设有定时单元和抖动程序;所述定时单元和所述抖动程序用于实现所述电缆的定期抖动。
通过设置定时单元和抖动程序,进而定期电缆进行定期抖动,进而通过电缆的定期抖动对电缆上的灰尘进行定期清理,进而减少电缆表面的灰尘量,进而防止电缆表面积攒过多的灰尘,进而防止灰尘过多阻碍电缆的散热,进而提高电缆的散热效率,同时防止灰尘过多加速电缆的老化,进而降低电缆的老化速率,进而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电缆漏电的几率,进而保障路面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中通过动力部件工作,进而使连接件转动到地面以上,进而在地面上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避免工作人员趴在地上将身体探入电缆沟进行安装或者检修电缆,进而降低工作人员掉入电缆沟内的风险,进而降低工作人员受到伤害的几率,进而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在地面上就能完成电缆的安装和检修,进而降低电缆安装和检修的难度,进而方便电缆的安装和检修,同时动力部件使滑动筒和滑动杆向外伸出,进而使最远处的滑动筒抵触在电缆沟的开口处,进而电缆沟的侧壁对滑动筒提供支撑力,进而避免连接结构处形成悬臂状态,进而增加滑动筒和滑动杆的稳定性,进而增加连接件的稳定性,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滑动筒向外伸出时,带动连接件移动,进而增加连接件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操作空间,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为了减小开挖面积,同时保证电缆之间的安全距离,电缆沟的深度往往超过电缆沟的宽度,通过动力部件使滑动杆和滑动筒向上收缩,进而减小连接件端部距离一号转动轴的距离,进而方便连接件跟随滑动筒在电缆沟内进行转动,进而实现连接件的可靠转动,进而实现电缆沟支架的可靠工作。
2.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动力部件,需要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时,通过扳手或者手电钻插进多边形凹槽内,进而带动二号转动轴正向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轮正向转动,又因为一号顶杆端部的半球形凸起抵触在卷轮上的半球形凹槽内,进而带动卷轮转动,进而对拉绳进行绕卷,又因为一号扭簧的弹力远大于二号弹性件的弹力,进而首先压缩二号弹性件,进而先带动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上移动,当相邻两个滑动筒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卷轮继续对拉绳进行绕卷,进而带动连接结构和滑动筒向上转动,连接结构向上转动的过程中,连接结构的对弧形结构产生作用力,进而使滑动件向滑动槽内缩回,进而使连接结构向上转动,连接结构转动到最大角度时,滑动件在三号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向外伸出,进而使滑动件移动到连接结构的下方,进而防止连接结构向下转动,进而使连接结构保持静止,继续转动转动轮,因为连接结构不能继续转动,进而卷轮不能继续转动,进而使半球形凸起从半球形凹槽内脱离,进而使卷轮失去动力,进而在二号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使滑动筒向外伸出,进而最外侧的滑动抵触在电缆沟沟口上,进而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电缆安装或者检修完成后,正向转动二号转动轴,进而带动卷轮正向转动,进而对拉绳进行绕卷,进而带动滑动筒和滑动杆向安装座移动,相邻两个滑动筒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反向转动二号转动轴,进而带动转动轮和卷轮反向转动,同时带动驱动轮反向转动,进而带动弧形凹槽反向转动,进而对圆弧结构产生向上的作用力,进而带动摆动板转动,进而使摆动板从限位平台的表面脱离,进而在一号扭簧的作用下使连接结构向下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下转动,滑动筒转动到竖直位置后,继续反向转动二号转动轴,进而使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下伸出,进而使连接件和电缆向下移动,进而使电缆处于设定的位置,进而完成电缆的安装或者检修工作。
3.本发明中通过将卡套卡合在滑动筒上,进而使限位柱插在二号避让槽和一号避让槽内,同时使限位柱抵触在连接件的一号平面上,进而使连接件与滑动筒保持垂直,当相邻两个滑动筒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滑动杆上的二号斜面抵触在一号斜面上,滑动筒和滑动杆向上转动时,滑动筒从卡套内脱离,但是在二号斜面和一号斜面的作用下使连接件与滑动筒始终保持垂直,滑动筒和滑动杆在电缆沟外向外伸出时,二号斜面从一号斜面的表面脱离,进而对一号斜面使用限位作用,又因为五号转动轴上设有四号扭簧,进而对连接件产生向下的作用力,进而使连接件向下转动,进而使连接件保持倾斜,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滑动筒和滑动杆在电缆沟外向安装座移动时,滑动杆上的二号斜面重新抵触在一号斜面上,进而使连接件向上转动,进而使连接件与滑动筒恢复垂直,进而方便连接件和电缆向下转动,滑动筒向下转动时限位柱重新插在二号避让槽和一号避让槽内,进而使限位柱重新抵触在一号平面上,进而在二号斜面和一号斜面分离后使连接件与滑动筒保持垂直,进而使连接件保持稳定,进而使电缆保持稳定;滑动筒转动的过程中,连接件与滑动筒保持垂直,进而减小连接件端部距离一号转动轴的距离,进而方便连接件跟随滑动筒在电缆沟内进行转动,进而实现滑动筒的可靠转动,进而实现电缆沟支架的可靠工作。
4.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四号弹性件,当滑动筒重新卡合在卡套内后,在一号扭簧的作用下以及惯性的作用下带动滑动筒继续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和卡套一起转动,进而减小卡套与滑动筒之间的撞击,进而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进而减小滑动筒的震动,进而使滑动筒快速恢复稳定,进而使电缆快速恢复稳定,又因为四号弹性件能够变形,进而使滑动筒静止后保持倾斜状态,进而减小连接件以及电缆重力对五号转动轴的力矩,进而减小五号转动轴的负荷,进而减小五号转动轴损坏的几率,进而实现五号转动轴的可靠工作,进而实现连接件的可靠转动,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可靠性。
5.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控制器和电缸,对线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时,控制器控制电缸工作,进而使电缸的活塞杆缩回,进而带动安装件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六号转动轴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二号带轮向下移动,进而拉紧皮带,皮带拉紧后控制器控制电机转动,进而带动六号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二号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皮带带动一号带轮转动,进而带动二号转动轴转动,进而通过电机控制滑动筒的伸缩以及转动,进而方便滑动筒的伸缩以及转动,进而方便将连接件转动到地面以上进行电缆的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通过设置湿度传感器,当电缆沟内积水较深时,湿度传感器被触发,进而湿度传感器将湿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进而触发报警单元,进而报警单元发出警报,从而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排水,同时触发控制器的移动程序,进而控制电机转动,进而带动卷轮转动,进而对拉绳进行绕卷,进而带动滑动筒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电缆向上移动,进而增加电缆与水面的距离,进而降低电缆表面的湿度,进而降低电缆漏电的几率,进而降低电缆发生故障的几率,进而降低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几率,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防止电缆表面湿度过大增加电缆的老化速度,进而降低电缆的老化速率,进而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电缆漏电的几率,进而保障路面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电缆沟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中滑动筒未收缩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中滑动筒收缩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中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六号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中一号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中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中滑动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中滑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中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中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中卡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立柱1、滑动座11、磁性片12、卡套13、限位柱14、四号弹性件15、安装件16、滑动筒2、连接结构21、一号转动轴22、二号避让槽23、滑动杆3、二号安装孔31、二号斜面32、一号避让槽33、连接件4、五号转动轴41、四号扭簧42、一号斜面43、一号平面44、安装座5、动力部件6、二号转动轴61、多边形凹槽611、一号带轮612、卷轮62、转动轮63、一号扭簧64、一号弹性件65、二号弹性件66、拉绳67、一号顶杆68、半球形凸起681、止付螺丝69、限位组件7、三号转动轴71、转动件72、限位平台721、滑动槽722、滑动件73、弧形结构731、三号弹性件74、二号扭簧75、三号扭簧76、四号转动轴77、摆动板78、驱动轮79、弧形凹槽791、六号转动轴8、二号带轮81、皮带82、电缸83、控制器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9、图10、图12、图13、图14和图15所示,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包括立柱1、滑动筒2、滑动杆3和连接件4;所述立柱1竖向设置;所述立柱1沿电缆沟的侧壁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立柱1与所述电缆沟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立柱1上端设有安装座5;所述安装座5与所述立柱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5的下端设置所述滑动筒2;所述滑动筒2均匀间隔设置;所述滑动筒2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滑动筒2之间设置所述滑动杆3;所述滑动杆3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所述滑动筒2滑动连接;所述滑动筒2的中部设置所述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4的一端与所述滑动筒2连接;所述连接件4用于安装电缆;靠近所述安装座5的所述滑动筒2的端部设有连接结构21;所述连接结构21上设有一号转动轴22;所述一号转动轴22与所述连接结构21固定连接;所述一号转动轴22与所述安装座5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座5上还设有动力部件6;所述动力部件6与所述安装座5连接;所述动力部件6用于实现所述滑动筒2的伸缩和转动。
工作时,动力部件6工作,进而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上缩回,进而带动连接件4向上移动,相邻两个滑动筒2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动力部件6带动连接结构21向上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电缆沟外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件4向电缆沟外转动,当滑动筒2和滑动杆3转动到电缆沟上方后,动力部件6使连接结构21保持固定,随后动力部件6使滑动筒2以及滑动杆3向外伸出,进而使最远处的滑动筒2抵触在电缆沟的沟壁上,同时带动连接件4移动,进而增加连接件4之间的水平距离,进而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安装或者检修工作完成后,动力部件6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安装座5缩回,进而带动连接件4向安装座5移动,相邻两个滑动筒2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动力部件6使连接结构21向下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下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件4以及电缆向下转动,滑动筒2转动到竖直位置后,动力部件6使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下伸出,进而带动连接件4和电缆向下移动,从而完成电缆的安装或者检修工作;现有的电缆沟支架直接固定在电缆沟的侧壁上,为了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需要在电缆沟内预留足够的空间供工作人员工作,这样会加大电缆沟的开挖面积,增加电缆沟施工成本,当空间有限或者技术等条件不允许设置大尺寸的电缆沟时,就需要工作人员趴在地上将身体探入电缆沟内进行操作,这种方法工作难度大,增加了电缆安装和检修的工作难度,不方便工作人员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同时工作人员将身体探入电缆沟内,增加工作人员掉入电缆沟内的几率,增加工作人员受伤的几率,而本电缆沟支架通过设置动力部件6,进而使连接件4转动到地面以上,进而在地面上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避免工作人员趴在地上将身体探入电缆沟进行安装或者检修电缆,进而降低工作人员掉入电缆沟内的风险,进而降低工作人员受到伤害的几率,进而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在地面上就能完成电缆的安装和检修,进而降低电缆安装和检修的难度,进而方便电缆的安装和检修,同时动力部件6使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外伸出,进而使最远处的滑动筒2抵触在电缆沟的开口处,进而电缆沟的侧壁对滑动筒2提供支撑力,进而避免连接结构21处形成悬臂状态,进而增加滑动筒2和滑动杆3的稳定性,进而增加连接件4的稳定性,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滑动筒2向外伸出时,带动连接件4移动,进而增加连接件4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操作空间,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为了减小开挖面积,同时保证电缆之间的安全距离,电缆沟的深度往往超过电缆沟的宽度,通过动力部件6使滑动杆3和滑动筒2向上收缩,进而减小连接件4端部距离一号转动轴22的距离,进而方便连接件4跟随滑动筒2在电缆沟内进行转动,进而实现连接件4的可靠转动,进而实现电缆沟支架的可靠工作。
如图2、图3、图4、图6、图7、图8、图10、图11、图12、图16和图17所示,所述动力部件6包括二号转动轴61、卷轮62、转动轮63、一号扭簧64、一号弹性件65、二号弹性件66、拉绳67和限位组件7;所述安装座5上设置所述二号转动轴61;所述二号转动轴61与所述安装座5转动连接;所述二号转动轴61的两端对称设有多边形凹槽611;所述二号转动轴61上设置所述卷轮62和所述转动轮63;所述转动轮63与所述二号转动轴61固定连接;所述卷轮62与所述二号转动轴61转动连接;所述卷轮62的侧面与所述转动轮63的侧面相互贴合;所述卷轮62上设有半球形凹槽;所述转动轮63上设有一号安装孔;所述一号安装孔内设有一号顶杆68;所述一号顶杆68与所述转动轮63滑动连接;所述一号安装孔内设有止付螺丝69;所述止付螺丝69与所述转动轮63螺纹连接;所述一号安装孔内设置所述一号弹性件65;所述一号弹性件65的一端抵触在所述一号顶杆68上;所述一号弹性件65的另一端抵触在所述止付螺丝69上;所述一号顶杆68的端部设有半球形凸起681;所述半球形凸起681抵触在所述半球形凹槽内;所述一号转动轴22上套设所述一号扭簧64;所述一号扭簧64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5连接;所述一号扭簧64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结构21连接;所述滑动杆3上套设所述二号弹性件66;所述二号弹性件66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所述滑动筒2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3内设有二号安装孔31;所述二号安装孔31内设置所述拉绳67;所述拉绳67穿过所有的所述滑动杆3和所述滑动筒2;所述拉绳67的一端与最远处的一个所述滑动筒2固定连接;所述拉绳67的另一端与所述卷轮62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组件7包括三号转动轴71、转动件72、滑动件73、三号弹性件74、二号扭簧75、三号扭簧76、四号转动轴77、摆动板78和驱动轮79;所述安装座5上设置所述三号转动轴71;所述三号转动轴71与所述安装座5转动连接;所述三号转动轴71上套设所述转动件72;所述转动件72与所述三号转动轴71固定连接;所述三号转动轴71上套设所述二号扭簧75;所述二号扭簧75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5连接;所述二号扭簧75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件72连接;所述转动件72的一端设有限位平台721;所述转动件72的另一端设有滑动槽722;所述滑动槽722内滑动连接所述滑动件73;所述滑动槽722内设置所述所述三号弹性件74;所述三号弹性件74的一端抵触在所述滑动槽722的底面上;所述三号弹性件74的另一端抵触在所述滑动件73的一端上;所述滑动件73的另一端设有弧形结构731;所述安装座5上设置所述四号转动轴77;所述四号转动轴77与所述安装座5转动连接;所述四号转动轴77上套设所述摆动板78;所述摆动板78与所述四号转动轴77固定连接;所述四号转动轴77上套设所述三号扭簧76;所述三号扭簧76一端与所述安装座5连接;所述三号扭簧76的另一端与所述摆动板78连接;所述摆动板78的一端抵触在所述限位平台721上;所述摆动板78的另一端设有圆弧结构;所述转动轮63上设置所述驱动轮79;所述驱动轮79与所述转动轮63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轮79的边缘设有弧形凹槽791;所述弧形凹槽791沿所述驱动轮79的圆周方形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圆弧结构抵触在所述弧形凹槽791内。
通过设置动力部件6,需要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时,通过扳手或者手电钻插进多边形凹槽611内,进而带动二号转动轴61正向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轮63正向转动,又因为一号顶杆68端部的半球形凸起681抵触在卷轮62上的半球形凹槽内,进而带动卷轮62转动,进而对拉绳67进行绕卷,又因为一号扭簧64的弹力远大于二号弹性件66的弹力,进而首先压缩二号弹性件66,进而先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上移动,当相邻两个滑动筒2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卷轮62继续对拉绳67进行绕卷,进而带动连接结构21和滑动筒2向上转动,连接结构21向上转动的过程中,连接结构21的对弧形结构731产生作用力,进而使滑动件73向滑动槽722内缩回,进而使连接结构21向上转动,连接结构21转动到最大角度时,滑动件73在三号弹性件74弹力的作用下向外伸出,进而使滑动件73移动到连接结构21的下方,进而防止连接结构21向下转动(转动轮63正向转动时带动驱动轮79正向转动,进而带动弧形凹槽791转动,进而对圆弧结构结构产生向下的作用力,进而使摆动板78转动,进而使摆动板78始终抵触在限位平台721上,进而使转动件72保持不动),进而使连接结构21保持静止,继续转动转动轮63,因为连接结构21不能继续转动,进而卷轮62不能继续转动(此时卷轮62刚好转动一圈),进而使半球形凸起681从半球形凹槽内脱离,进而使卷轮62失去动力,进而在二号弹性件66弹力的作用下使滑动筒2向外伸出,进而最外侧的滑动抵触在电缆沟沟口上(此时半球形凸起681又重新抵触在半球形凹槽内),进而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电缆安装或者检修完成后,正向转动二号转动轴61,进而带动卷轮62正向转动,进而对拉绳67进行绕卷,进而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安装座5移动,相邻两个滑动筒2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反向转动二号转动轴61,进而带动转动轮63和卷轮62反向转动,同时带动驱动轮79反向转动,进而带动弧形凹槽791反向转动,进而对圆弧结构产生向上的作用力,进而带动摆动板78转动,进而使摆动板78从限位平台721的表面脱离,进而在一号扭簧64的作用下使连接结构21向下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下转动,滑动筒2转动到竖直位置后,继续反向转动二号转动轴61,进而使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下伸出,进而使连接件4和电缆向下移动,进而使电缆处于设定的位置,进而完成电缆的安装或者检修工作。
如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4、图15和图18所示,所述连接件4的端部设有五号转动轴41;所述五号转动轴41与所述连接件4固定连接;所述五号转动轴41与所述滑动筒2转动连接;所述五号转动轴41上设有四号扭簧42;所述四号扭簧42的一端与所述滑动筒2连接;所述四号扭簧4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4连接;所述连接件4的一端对称设有一号斜面43;两个所述一号斜面43之间设有一号平面44;所述滑动杆3的两端对称设有二号斜面32;所述滑动杆3的两端对称设有一号避让槽33;所述滑动筒2上设有二号避让槽23;所述立柱1上设有滑动座11;所述滑动座11与所述立柱1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座11上设有磁性片12;所述磁性片12与所述滑动座11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座11上设有卡套13;所述卡套13与所述滑动座11连接;所述卡套13上设有限位柱14。
通过将卡套13卡合在滑动筒2上,进而使限位柱14插在二号避让槽23和一号避让槽33内,同时使限位柱14抵触在连接件4的一号平面44上,进而使连接件4与滑动筒2保持垂直,当相邻两个滑动筒2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滑动杆3上的二号斜面32抵触在一号斜面43上,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上转动时,滑动筒2从卡套13内脱离,但是在二号斜面32和一号斜面43的作用下使连接件4与滑动筒2始终保持垂直,滑动筒2和滑动杆3在电缆沟外向外伸出时,二号斜面32从一号斜面43的表面脱离,进而对一号斜面43使用限位作用,又因为五号转动轴41上设有四号扭簧42,进而对连接件4产生向下的作用力,进而使连接件4向下转动,进而使连接件4保持倾斜,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滑动筒2和滑动杆3在电缆沟外向安装座5移动时,滑动杆3上的二号斜面32重新抵触在一号斜面43上,进而使连接件4向上转动,进而使连接件4与滑动筒2恢复垂直,进而方便连接件4和电缆向下转动,滑动筒2向下转动时限位柱14重新插在二号避让槽23和一号避让槽33内,进而使限位柱14重新抵触在一号平面44上,进而在二号斜面32和一号斜面43分离后使连接件4与滑动筒2保持垂直,进而使连接件4保持稳定,进而使电缆保持稳定;滑动筒2转动的过程中,连接件4与滑动筒2保持垂直,进而减小连接件4端部距离一号转动轴22的距离,进而方便连接件4跟随滑动筒2在电缆沟内进行转动,进而实现滑动筒2的可靠转动,进而实现电缆沟支架的可靠工作。
如图2、图4、图6和图18所示,所述卡套13与所述滑动座11之间设有四号弹性件15;所述四号弹性件15的一端与所述卡套13固定连接;所述四号弹性件15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动座11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四号弹性件15,当滑动筒2重新卡合在卡套13内后,在一号扭簧64的作用下以及惯性的作用下带动滑动筒2继续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2和卡套13一起转动,进而减小卡套13与滑动筒2之间的撞击,进而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进而减小滑动筒2的震动,进而使滑动筒2快速恢复稳定,进而使电缆快速恢复稳定,又因为四号弹性件15能够变形,进而使滑动筒2静止后保持倾斜状态,进而减小连接件4以及电缆重力对五号转动轴41的力矩,进而减小五号转动轴41的负荷,进而减小五号转动轴41损坏的几率,进而实现五号转动轴41的可靠工作,进而实现连接件4的可靠转动,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可靠性。
如图1、图2、图3、图7和图9所示,所述二号转动轴61上设有一号带轮612;所述一号带轮612与所述二号转动轴61固定连接;所述立柱1上端设有安装件16;所述安装件16与所述立柱1滑动连接;相邻的若干个所述安装件16之件通过六号转动轴8连接在一起;所述六号转动轴8与所述安装件16转动连接;所述六号转动轴8上设有二号带轮81;所述二号带轮81与所述一号带轮612一一对应;所述一号带轮612与所述二号带轮81通过皮带82连接;其中两个所述立柱1上设有电缸83;所述电缸83与所述立柱1固定连接;所述电缸83的活塞杆与所述安装件16固定连接;所述六号转动轴8通过电机驱动;最下面一个所述滑动筒2的端部设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与所述滑动筒2固定连接;所述电缆沟内设有控制器9;所述控制器9与所述电机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9与所述湿度传感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9内设有移动程序和报警单元。
通过设置控制器9和电缸83,对线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时,控制器9控制电缸83工作,进而使电缸83的活塞杆缩回,进而带动安装件16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六号转动轴8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二号带轮81向下移动,进而拉紧皮带82,皮带82拉紧后控制器9控制电机转动,进而带动六号转动轴8转动,进而带动二号带轮81转动,进而通过皮带82带动一号带轮612转动,进而带动二号转动轴61转动,进而通过电机控制滑动筒2的伸缩以及转动,进而方便滑动筒2的伸缩以及转动,进而方便将连接件4转动到地面以上进行电缆的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通过设置湿度传感器,当电缆沟内积水较深时,湿度传感器被触发,进而湿度传感器将湿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9,进而触发报警单元,进而报警单元发出警报,从而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排水,同时触发控制器9的移动程序,进而控制电机转动,进而带动卷轮62转动,进而对拉绳67进行绕卷,进而带动滑动筒2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电缆向上移动,进而增加电缆与水面的距离,进而降低电缆表面的湿度,进而降低电缆漏电的几率,进而降低电缆发生故障的几率,进而降低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几率,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防止电缆表面湿度过大增加电缆的老化速度,进而降低电缆的老化速率,进而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电缆漏电的几率,进而保障路面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件4上设有卡接件45;所述卡接件45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卡接件45与所述连接件4固定连接;所述卡接件45上设有柔性圈46;所述柔性圈46间隔设置;所述柔性圈46与所述卡接件45转动连接;所述卡接件45用于安装电缆。
通过设置卡接件45,将电缆卡在卡接件45内,使电缆与柔性圈46挤压在一起,进而在卡接件45以及柔性圈46的作用下将电缆包裹住,进而方便电缆的安装,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需要对电缆进行拖拽时,电缆对柔性圈46产生摩擦力,进而带动柔性圈46转动,进而减小电缆受到的摩擦力,进而方便电缆的移动,进而方便对线缆进行拖拽的,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且连接件4带动电缆向电缆沟的上方转动时,电缆带动柔性圈46转动,进而减小电缆受到的摩擦,进而方便电缆在卡接件45内移动,进而减小电缆受到的阻力,进而减小连接件4向上转动的阻力,进而实现连接件4和电缆的可靠转动,进而实现电缆沟支架的可靠工作。
如图1和图9所示,所述控制器9内还设有定时单元和抖动程序;所述定时单元和所述抖动程序用于实现所述电缆的定期抖动。
通过设置定时单元,进而向定时单元输入时间信息,随后定时单元进行计时,当时间达到输入的时间值后,定时单元产生抖动信号,随后控制器9按照设定的抖动程序工作,进而控制器9控制电机正向转动一定的角度,进而卷轮62对拉绳67进行绕卷,进而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电缆向上移动,随后控制器9控制电机反向转动,进而在二号弹性件66弹力的作用下带动滑动杆3和滑动筒2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电缆向下移动,重复以上工作,进而带动电缆上下抖动,进而将电缆上的灰尘抖落下来,进而通过电缆的定期抖动对电缆上的灰尘进行定期清理,进而减少电缆表面的灰尘量,进而防止电缆表面积攒过多的灰尘,进而防止灰尘过多阻碍电缆的散热,进而提高电缆的散热效率,同时防止灰尘过多加速电缆的老化,进而降低电缆的老化速率,进而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电缆漏电的几率,进而保障路面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工作时,动力部件6工作,进而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上缩回,进而带动连接件4向上移动,相邻两个滑动筒2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动力部件6带动连接结构21向上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电缆沟外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件4向电缆沟外转动,当滑动筒2和滑动杆3转动到电缆沟上方后,动力部件6使连接结构21保持固定,随后动力部件6使滑动筒2以及滑动杆3向外伸出,进而使最远处的滑动筒2抵触在电缆沟的沟壁上,同时带动连接件4移动,进而增加连接件4之间的水平距离,进而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安装或者检修工作完成后,动力部件6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安装座5缩回,进而带动连接件4向安装座5移动,相邻两个滑动筒2的端面抵触在一起后,动力部件6使连接结构21向下转动,进而带动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下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件4以及电缆向下转动,滑动筒2转动到竖直位置后,动力部件6使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下伸出,进而带动连接件4和电缆向下移动,从而完成电缆的安装或者检修工作;现有的电缆沟支架直接固定在电缆沟的侧壁上,为了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需要在电缆沟内预留足够的空间供工作人员工作,这样会加大电缆沟的开挖面积,增加电缆沟施工成本,当空间有限或者技术等条件不允许设置大尺寸的电缆沟时,就需要工作人员趴在地上将身体探入电缆沟内进行操作,这种方法工作难度大,增加了电缆安装和检修的工作难度,不方便工作人员对电缆进行安装和检修,同时工作人员将身体探入电缆沟内,增加工作人员掉入电缆沟内的几率,增加工作人员受伤的几率,而本电缆沟支架通过设置动力部件6,进而使连接件4转动到地面以上,进而在地面上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避免工作人员趴在地上将身体探入电缆沟进行安装或者检修电缆,进而降低工作人员掉入电缆沟内的风险,进而降低工作人员受到伤害的几率,进而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在地面上就能完成电缆的安装和检修,进而降低电缆安装和检修的难度,进而方便电缆的安装和检修,同时动力部件6使滑动筒2和滑动杆3向外伸出,进而使最远处的滑动筒2抵触在电缆沟的开口处,进而电缆沟的侧壁对滑动筒2提供支撑力,进而避免连接结构21处形成悬臂状态,进而增加滑动筒2和滑动杆3的稳定性,进而增加连接件4的稳定性,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滑动筒2向外伸出时,带动连接件4移动,进而增加连接件4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操作空间,进而方便对电缆进行安装或者检修,进而提高电缆沟支架的便利性;为了减小开挖面积,同时保证电缆之间的安全距离,电缆沟的深度往往超过电缆沟的宽度,通过动力部件6使滑动杆3和滑动筒2向上收缩,进而减小连接件4端部距离一号转动轴22的距离,进而方便连接件4跟随滑动筒2在电缆沟内进行转动,进而实现连接件4的可靠转动,进而实现电缆沟支架的可靠工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7)

1.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滑动筒(2)、滑动杆(3)和连接件(4);所述立柱(1)竖向设置;所述立柱(1)沿电缆沟的侧壁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立柱(1)与所述电缆沟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立柱(1)上端设有安装座(5);所述安装座(5)与所述立柱(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5)的下端设置所述滑动筒(2);所述滑动筒(2)均匀间隔设置;所述滑动筒(2)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滑动筒(2)之间设置所述滑动杆(3);所述滑动杆(3)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所述滑动筒(2)滑动连接;所述滑动筒(2)的中部设置所述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4)的一端与所述滑动筒(2)连接;所述连接件(4)用于安装电缆;靠近所述安装座(5)的所述滑动筒(2)的端部设有连接结构(21);所述连接结构(21)上设有一号转动轴(22);所述一号转动轴(22)与所述连接结构(21)固定连接;所述一号转动轴(22)与所述安装座(5)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座(5)上还设有动力部件(6);所述动力部件(6)与所述安装座(5)连接;所述动力部件(6)用于实现所述滑动筒(2)的伸缩和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件(6)包括二号转动轴(61)、卷轮(62)、转动轮(63)、一号扭簧(64)、一号弹性件(65)、二号弹性件(66)、拉绳(67)和限位组件(7);所述安装座(5)上设置所述二号转动轴(61);所述二号转动轴(61)与所述安装座(5)转动连接;所述二号转动轴(61)的两端对称设有多边形凹槽(611);所述二号转动轴(61)上设置所述卷轮(62)和所述转动轮(63);所述转动轮(63)与所述二号转动轴(61)固定连接;所述卷轮(62)与所述二号转动轴(61)转动连接;所述卷轮(62)的侧面与所述转动轮(63)的侧面相互贴合;所述卷轮(62)上设有半球形凹槽;所述转动轮(63)上设有一号安装孔;所述一号安装孔内设有一号顶杆(68);所述一号顶杆(68)与所述转动轮(63)滑动连接;所述一号安装孔内设有止付螺丝(69);所述止付螺丝(69)与所述转动轮(63)螺纹连接;所述一号安装孔内设置所述一号弹性件(65);所述一号弹性件(65)的一端抵触在所述一号顶杆(68)上;所述一号弹性件(65)的另一端抵触在所述止付螺丝(69)上;所述一号顶杆(68)的端部设有半球形凸起(681);所述半球形凸起(681)抵触在所述半球形凹槽内;所述一号转动轴(22)上套设所述一号扭簧(64);所述一号扭簧(64)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5)连接;所述一号扭簧(64)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结构(21)连接;所述滑动杆(3)上套设所述二号弹性件(66);所述二号弹性件(66)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所述滑动筒(2)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3)内设有二号安装孔(31);所述二号安装孔(31)内设置所述拉绳(67);所述拉绳(67)穿过所有的所述滑动杆(3)和所述滑动筒(2);所述拉绳(67)的一端与最远处的一个所述滑动筒(2)固定连接;所述拉绳(67)的另一端与所述卷轮(62)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组件(7)包括三号转动轴(71)、转动件(72)、滑动件(73)、三号弹性件(74)、二号扭簧(75)、三号扭簧(76)、四号转动轴(77)、摆动板(78)和驱动轮(79);所述安装座(5)上设置所述三号转动轴(71);所述三号转动轴(71)与所述安装座(5)转动连接;所述三号转动轴(71)上套设所述转动件(72);所述转动件(72)与所述三号转动轴(71)固定连接;所述三号转动轴(71)上套设所述二号扭簧(75);所述二号扭簧(75)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5)连接;所述二号扭簧(75)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件(72)连接;所述转动件(72)的一端设有限位平台(721);所述转动件(72)的另一端设有滑动槽(722);所述滑动槽(722)内滑动连接所述滑动件(73);所述滑动槽(722)内设置所述所述三号弹性件(74);所述三号弹性件(74)的一端抵触在所述滑动槽(722)的底面上;所述三号弹性件(74)的另一端抵触在所述滑动件(73)的一端上;所述滑动件(73)的另一端设有弧形结构(731);所述安装座(5)上设置所述四号转动轴(77);所述四号转动轴(77)与所述安装座(5)转动连接;所述四号转动轴(77)上套设所述摆动板(78);所述摆动板(78)与所述四号转动轴(77)固定连接;所述四号转动轴(77)上套设所述三号扭簧(76);所述三号扭簧(76)一端与所述安装座(5)连接;所述三号扭簧(76)的另一端与所述摆动板(78)连接;所述摆动板(78)的一端抵触在所述限位平台(721)上;所述摆动板(78)的另一端设有圆弧结构;所述转动轮(63)上设置所述驱动轮(79);所述驱动轮(79)与所述转动轮(63)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轮(79)的边缘设有弧形凹槽(791);所述弧形凹槽(791)沿所述驱动轮(79)的圆周方形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圆弧结构抵触在所述弧形凹槽(79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的端部设有五号转动轴(41);所述五号转动轴(41)与所述连接件(4)固定连接;所述五号转动轴(41)与所述滑动筒(2)转动连接;所述五号转动轴(41)上设有四号扭簧(42);所述四号扭簧(42)的一端与所述滑动筒(2)连接;所述四号扭簧(4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4)连接;所述连接件(4)的一端对称设有一号斜面(43);两个所述一号斜面(43)之间设有一号平面(44);所述滑动杆(3)的两端对称设有二号斜面(32);所述滑动杆(3)的两端对称设有一号避让槽(33);所述滑动筒(2)上设有二号避让槽(23);所述立柱(1)上设有滑动座(11);所述滑动座(11)与所述立柱(1)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座(11)上设有磁性片(12);所述磁性片(12)与所述滑动座(11)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座(11)上设有卡套(13);所述卡套(13)与所述滑动座(11)连接;所述卡套(13)上设有限位柱(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套(13)与所述滑动座(11)之间设有四号弹性件(15);所述四号弹性件(15)的一端与所述卡套(13)固定连接;所述四号弹性件(15)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动座(11)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转动轴(61)上设有一号带轮(612);所述一号带轮(612)与所述二号转动轴(61)固定连接;所述立柱(1)上端设有安装件(16);所述安装件(16)与所述立柱(1)滑动连接;相邻的若干个所述安装件(16)之件通过六号转动轴(8)连接在一起;所述六号转动轴(8)与所述安装件(16)转动连接;所述六号转动轴(8)上设有二号带轮(81);所述二号带轮(81)与所述一号带轮(612)一一对应;所述一号带轮(612)与所述二号带轮(81)通过皮带(82)连接;其中两个所述立柱(1)上设有电缸(83);所述电缸(83)与所述立柱(1)固定连接;所述电缸(83)的活塞杆与所述安装件(16)固定连接;所述六号转动轴(8)通过电机驱动;最下面一个所述滑动筒(2)的端部设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与所述滑动筒(2)固定连接;所述电缆沟内设有控制器(9);所述控制器(9)与所述电机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9)与所述湿度传感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9)内设有移动程序和报警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上设有卡接件(45);所述卡接件(45)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卡接件(45)与所述连接件(4)固定连接;所述卡接件(45)上设有柔性圈(46);所述柔性圈(46)间隔设置;所述柔性圈(46)与所述卡接件(45)转动连接;所述卡接件(45)用于安装电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9)内还设有定时单元和抖动程序;所述定时单元和所述抖动程序用于实现所述电缆的定期抖动。
CN202210523158.1A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 Withdrawn CN1147847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3158.1A CN114784740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3158.1A CN114784740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4740A true CN114784740A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38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23158.1A Withdrawn CN114784740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847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77913A (zh) * 2022-10-24 2022-11-22 山东泉兴银桥光电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架空电缆安装托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77913A (zh) * 2022-10-24 2022-11-22 山东泉兴银桥光电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架空电缆安装托架
CN115377913B (zh) * 2022-10-24 2023-01-31 山东泉兴银桥光电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架空电缆安装托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784740A (zh) 一种收缩翻转式智能电缆沟支架
CN210400615U (zh) 一种建筑工地施工噪音检测装置
CN211621577U (zh) 一种地基施工用打桩设备
CN116231571B (zh) 一种电网架线装置
CN110921595B (zh) 一种市政公共设施维护用窨井盖开盖用设备及开盖方法
CN113833352B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栏
CN109577245B (zh) 一种道路隔离桩及施工方法
CN220580603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防护网
CN216788026U (zh) 一种可快速安装的市政工程围栏
CN216297375U (zh) 一种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坑道净化装置
CN217949835U (zh) 一种电梯井洞口临边防护装置
CN216238517U (zh) 一种建筑工程打桩设备
CN218715795U (zh) 一种建筑基坑防护栏
CN221000605U (zh) 一种桥梁检测维护装置
CN217733860U (zh) 一种防撞护栏
CN213391477U (zh) 一种便于回收的土建工程用安全防护栏
CN220847552U (zh) 一种基座施工装置
CN212249839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小型方杆螺旋钻孔机
CN215949115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施工防护栏
CN216921270U (zh) 一种建筑粉刷施工架
CN219118174U (zh) 一种基坑安全防护装置
CN216586582U (zh) 一种适用于软土基坑的支护结构
CN220726185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钻进装置
CN218643943U (zh) 一种建筑防护网可拆卸加固结构
CN221074322U (zh) 一种采矿作业临时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722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