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78315B - 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78315B
CN114778315B CN202210541623.4A CN202210541623A CN114778315B CN 114778315 B CN114778315 B CN 114778315B CN 202210541623 A CN202210541623 A CN 202210541623A CN 114778315 B CN114778315 B CN 1147783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netration
probe
hydraulic
wharf
str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416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78315A (zh
Inventor
贾永刚
权永峥
鲁德泉
刘晓磊
胡聪
李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221054162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783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78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783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783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783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8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steady tensile or compressive forces
    • G01N3/1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steady tensile or compressive forces generated by pneumatic or hydraulic pressure
    • G01N3/12Pressure test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00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in situ
    • E02D1/02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in situ before construction work
    • E02D1/04Sampling of soi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14Type of force applied
    • G01N2203/0016Tensile or compressive
    • G01N2203/0019Compressiv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2Details not specific for a particular testing method
    • G01N2203/022Environment of the test
    • G01N2203/0244Tests performed "in situ" or after "in situ" us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包括包括浮力系统和装置主体。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测量装置自主下沉和上浮,工作过程不依托大型作业船只,首次实现了码头下方淤泥强度的原位测试;使用球形探头全流动贯入超软土,采用光纤高精度传感器,探杆采用液压贯入,具有测量深度大、测量强度准的特征;具备无线传输功能,站点之间无需回收下载数据,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地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沿海重大港口桩基码头泊位数已经达到3200余个,已经占总泊位数的66%,大部分桩基码头位于淤泥-粉砂质海岸,存在严重的泥沙回淤问题。新淤积的沉积物均为超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强度低、透水性差的特点。精确测量码头周边超软土强度是评估码头运营状况、开展码头清淤的基础,是预测泥沙回淤演变机理、淤积岸坡灾变及桩基损伤机理的前提,具有重要的工程和科学意义。
对于超软土强度的主要有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常规试验两种方法。其中原位测试试验中常用的方式为静力触探试验和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但是由于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过小,存在测量误差较大的难题。而室内常规试验方法主要有现场取样和土体制备的困难,且由于采样对土体的破坏,其测量误差也相对较大。桩基码头下方由于净空较小,目前尚无原位测试该区域淤泥强度的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包括浮力系统和装置主体,浮力系统由18套浮力组件构成,浮力组件每3各一组将浮力系统构成一个六方体,每个浮力组件包括可充气气囊和包裹在其外部的气囊保护壳,每个可充气气囊的顶端连接高强度气管,高强度气管的一端预留有气嘴,用于连接船载真空泵或者充气泵;每个可充气气囊的顶端还安装有压力阀;
装置主体包括平台机架,平台机架呈六角柱形,浮力系统呈六方体包裹在其6个侧壁上,其内部竖直安装有贯入机构,位于平台机架正上方中部设有吊点,平台机架底部设有防沉陷板;防沉陷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液压站、液压贯入控制仓、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液压贯入控制仓通过线缆与液压站、贯入机构通讯控制连接,液压站通过液压管与贯入机构连接并提供动力,贯入机构上竖直活动安装有测量探杆,测量探杆的下端安装有测量探头,测量探头为球形全流动测试探头,平台机架的顶面安装有无线传输天线,并与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通讯连接,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还通讯连接液压贯入控制仓、测量探头。
作为优选方案,平台机架的外框架结构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焊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贯入机构包括机构支架, 机构支架上装有贯入油缸,贯入油缸的两侧设置有滑板,滑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机械手,滑板滑动安装有移动机械手,贯入油缸能够进行上下动作,带动移动机械手沿着滑板上下移动,贯入油缸的运动速度为2cm/s,固定机械手和移动机械手加持测量探杆,进行加持所述的测量探杆和松开测量探杆动作,测量探杆的顶端安装有探杆导向,可以防止测量探杆抖动,机构支架的顶部设置有探杆位移传感器并与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通讯连接,用于探测测量探杆向下和向上运动的距离。
进一步地,液压站通过液压管与贯入机构中的贯入油缸、固定机械手和移动机械手相连,液压站内为液压电机和液压油。
进一步地,机构支架、贯入油缸、滑板、固定机械手、移动机械手、探杆导向的外壳均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
作为优选方案,测量探杆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制造形成,选用截面积为10cm2的中空钢管,单根测量探杆长2m,两端具有螺纹。
作为优选方案,测量探头一侧为截面积100cm2的球形探头,球形探头的下1/3球处镶嵌环形透水石;另一侧为截面积10cm2的钢管连接段并配有螺纹,能够与测量探杆相连接,钢管连接段内部安装光纤传感器,光纤传感器通过光纤与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相连。
进一步地,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为耐压仓内放置包括总控版、采集仪和总控电池,总控电池为24V可充电锂电池,用于总控版和采集仪供电,采集仪通过光纤与光纤传感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贯入控制仓为耐压仓内放置液压贯入控制版和液压电池,液压贯入控制版通讯连接总控版,液压电池为48v可充电锂电池组。
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的工作方法,如图8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S1、测试准备工作:测试前需要收集作业区水深资料,了解每个作业站位的水深,准备船舶一条,船舶使用小型渔船即可,船舶配置包括发电机、真空泵、充气泵,配置一根气管,准备吊车,能够将装置起吊至水面;
S2、装置测试:入水前对装置进行检查,检查各个部件是否正常工作;检查完成后,浮力系统处于充气状态,开始进行装置的吊装;
S3、吊车将装置布放至水面后,装置呈漂浮状态,使用脱钩器自动脱钩或者蛙人辅助使装置脱离吊车;
S4、船舶靠近装置,将船上的气管与浮力系统的气嘴相连,并将装置的吊点与船舶相连,方便船舶将装置拖至作业点;
S5、到达作业点后,通过无线传输系统进行装置参数的设定,包括工作开始时间、贯入深度;
S6、启动真空泵,浮力系统的可充气气囊体积变小,装置缓慢下沉直至座底,保持真空泵开启,确保装置座底稳定;
S7、到达设定时间后,装置自动开始工作:启动液压贯入系统,将探头贯入沉积物内,贯入过程中采集仪实时采集传感器获取的贯入阻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当完成一个贯入行程后,然后执行下一个贯入行程,直至达到设定贯入深度;如果遇到硬土无法贯入,总控系统自动结束测试,回收探杆;
S8、完成测试后,液压贯入系统进行探杆回收,直至沉积物内的探杆全部回收完成;
S9、作业人员基于设定的贯入深度和装置的贯入速度,评估装置作业完成时间;确保装置完成测试后,将气管转接至充气泵,给可充气气囊充气;浮力系统体积变大,装置上浮,直至出水;
S10、无线传输系统出露水面后,自动与实验室内的控制电脑相连。控制电脑可以连接设备,进行数据的下载和处理。确保数据没有问题后,作业人员使用船舶将装置移动至下一点位;
S11、对于码头下方区域,可选择低潮时间段,使用小船将漂浮的装置拉至作业点位,开展测试工作;
S12、完成全部作业后,将装置托运至码头吊车附近,使用吊车将装置吊装至码头路面,完成整个测试过程。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装置能够自主下沉和上浮,不依托大型作业船只,移动方便,实现了码头下方淤泥强度的原位测试;2、使用球形探头全流动贯入超软土,采用光纤高精度传感器,探杆采用液压贯入,具有测量深度大、测量强度准的特征;3、具备无线传输功能,站点之间无需回收下载数据,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总体示意图;
图2为浮力系统示意图;
图3为装置主体示意图;
图4为液压贯入控制仓内部示意图;
图5为贯入机构示意图;
图6为测量探头示意图;
图7为总控及采集耐压仓示意图;
图8为装置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浮力系统1和装置主体2,如图2所示,所述浮力系统1由18套浮力组件200构成,浮力组件200每3个一组将浮力系统1构成一个六方体,每个浮力组件200包括可充气气囊202和包裹在其外部的气囊保护壳201,每个可充气气囊202的顶端连接高强度气管203,高强度气管203的一端预留有气嘴205,用于连接船载真空泵或者充气泵;每个可充气气囊202的顶端还安装有压力阀204;压力阀204可以进行压力控制,当可充气气囊202内外压差过大时,可以自动放气,避免压力过大造成损坏。浮力系统1主要用于控制装置的下沉和上浮,当气管203跟真空泵连接时,可充气气囊202体积变小,装置浮力减小,实现下沉直至座底;气管203连接充气泵时,可充气气囊202体积变大,装置浮力增大,实现装置上浮至水面。
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主体2包括平台机架301平台机架301呈六角柱形,平台机架301的外框架结构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焊接。浮力系统1呈六方体包裹在其6个侧壁上,其内部竖直安装有贯入机构303,位于平台机架301正上方中部设有吊点309,平台机架301底部设有防沉陷板310;316L不锈钢材料可以防止设备长期在海水中使用产生锈蚀,吊点309主要用于装置上下水过程的起吊以及站点之间移动的牵引,防沉陷板310可以有效防止整个系统在超软土中的沉陷。装置的贯入功能主要通过所述液压贯入控制仓304、液压站302、贯入机构303实现。防沉陷板310的上表面设置有液压站302、液压贯入控制仓304、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液压贯入控制仓304通过线缆与液压站302、贯入机构303通讯控制连接,液压站302通过液压管与贯入机构303连接并提供动力,贯入机构303上竖直活动安装有测量探杆306,测量探杆306的下端安装有测量探头305,平台机架301的顶面安装有无线传输天线308,并与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通讯连接,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通讯连接液压贯入控制仓304、测量探头305。当完成一个站位的工作后,设备上浮至水面,所述的无线传输系统308可以将本次测试的数据传输至实验室控制电脑,实验室人员马上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数据质量指挥现场人员重复测量或者移动至下一点位。
如图5所示,贯入机构303包括机构支架501, 机构支架501上装有贯入油缸502,贯入油缸502的两侧设置有滑板503,滑板50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机械手504,滑板503滑动安装有移动机械手505,贯入油缸502能够进行上下动作,带动移动机械手505沿着滑板503上下移动,贯入油缸502的运动速度为2cm/s,固定机械手504和移动机械手505加持测量探杆306,进行加持所述的测量探杆306和松开测量探杆306动作,固定机械手504松开所述的测量探杆306,移动机械手505加持测量探杆306,贯入油缸502向下动作,实现测量探杆306的向下贯入;贯入油缸502向下运动到底以后,固定机械手504加持测量探杆306,移动机械手505松开测量探杆306并随贯入油缸502向上移动,移动到顶以后,移动机械手505加持测量探杆306,固定机械手504松开,开始第二个行程的贯入动作。通过行程之间的转化,理论上可以完成任意深度的贯入。达到预定贯入深度后,开始进行拔出动作,所述的固定机械手松开504,所述的移动机械手505夹紧,移动机械手505随贯入油缸502向上运动,实现所述的测量探杆306的拔出;第一个行程结束以后,固定机械手504夹紧,移动机械手505松开并随贯入油缸502向下移动,实现复位,开始第二个行程的拔出动作。测量探杆306的顶端安装有探杆导向506,可以防止测量探杆306抖动,机构支架501的顶部设置有探杆位移传感器507并与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通讯连接,用于探测测量探杆306向下和向上运动的距离。
液压站302通过液压管与贯入机构303中的贯入油缸502、固定机械手504和移动机械手505相连,液压站302内为液压电机和液压油。装置的测试功能主要由所述的测量探头305、测量探杆306完成。
机构支架501、贯入油缸502、滑板503、固定机械手504、移动机械手505、探杆导向506的外壳均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
测量探杆306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制造形成,选用截面积为10cm2的中空钢管,单根测量探杆306长2m,两端具有螺纹,可根据实际贯入深度增加所述测量探杆306的数量。
如图6所示,测量探头305一侧为截面积100cm2的球形探头601,球形探头601的下1/3球处镶嵌环形透水石605;另一侧为截面积10cm2的钢管连接段602并配有螺纹,能够与测量探杆306相连接,钢管连接段602内部安装光纤传感器604,海水可以透过所述的透水石605与所述的光纤传感器604接触,从而测量所述球形探头601贯入过程中的贯入阻力和孔隙水压力。光纤传感器604通过光纤603与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相连。
如图7所示,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为耐压仓内放置包括总控版701、采集仪702和总控电池703,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和总体控制,并且可以防止海水接触所述的总控版701、采集仪702和总控电池703。总控电池703为24V可充电锂电池,用于总控版701和采集仪702供电,总控版701是整个装置的控制中心,负责所有命令的下发上传和装置运行状态的监控。所述的总控版701设置一系列装置保护机制,当监测到某个部件工作异常时,自动停止工作。如果遇到硬土,贯入动作无法继续贯入时,自动进行探杆回收,结束本次测试。采集仪702通过光纤603与光纤传感器604相连,记录所述的光纤传感器604测量数据并传输给所述的总控版701,由其进行记录。
如图4所示,液压贯入控制仓304为耐压仓可以有效防止海水进入,为耐压仓内放置液压贯入控制版401和液压电池402,液压贯入控制版401通讯连接总控版701,液压贯入控制版401主要接收总控版701的命令,并通过操控所述液压站302和所述的贯入机构303实现该命令,并反馈至总控版701,液压电池402为48v可充电锂电池组,主要用于给所述的液压站302和液压控制板401供电。
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的工作方法,如图8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S1、测试准备工作:测试前需要收集作业区水深资料,了解每个作业站位的水深,准备船舶一条,船舶使用小型渔船即可,船舶配置包括发电机、真空泵、充气泵,配置一根气管,气管做够长保证装置在最深站位座底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连接装置和船载气泵。准备吊车,能够将装置起吊至水面;
S2、装置测试:入水前对装置进行检查,检查各个部件是否正常工作;检查完成后,浮力系统处于充气状态,开始进行装置的吊装;
S3、吊车将装置布放至水面后,装置呈漂浮状态,使用脱钩器自动脱钩或者蛙人辅助使装置脱离吊车,如图801所示;
S4、船舶靠近装置,将船上的气管与浮力系统的气嘴相连,并将装置的吊点与船舶相连,方便船舶将装置拖至作业点;
S5、到达作业点后,通过无线传输系统进行装置参数的设定,包括工作开始时间、贯入深度;
S6、启动真空泵,浮力系统的可充气气囊体积变小,装置缓慢下沉直至座底,保持真空泵开启,确保装置座底稳定,如图802所示;
S7、到达设定时间后,装置自动开始工作:启动液压贯入系统,将探头贯入沉积物内,贯入过程中采集仪实时采集传感器获取的贯入阻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当完成一个贯入行程后,然后执行下一个贯入行程,直至达到设定贯入深度;如果遇到硬土无法贯入,总控系统自动结束测试,回收探杆,如图803所示;
S8、完成测试后,液压贯入系统进行探杆回收,直至沉积物内的探杆全部回收完成;
S9、作业人员基于设定的贯入深度和装置的贯入速度,评估装置作业完成时间;确保装置完成测试后,将气管转接至充气泵,给可充气气囊充气;浮力系统体积变大,装置上浮,直至出水,如图803所示;
S10、无线传输系统出露水面后,自动与实验室内的控制电脑相连。控制电脑可以连接设备,进行数据的下载和处理。确保数据没有问题后,作业人员使用船舶将装置移动至下一点位;
S11、对于码头下方区域,可选择低潮时间段,使用小船将漂浮的装置拉至作业点位,开展测试工作,如图804所示;
S12、完成全部作业后,将装置托运至码头吊车附近,使用吊车将装置吊装至码头路面,完成整个测试过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的工作方法,所述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包括浮力系统(1)和装置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系统(1)由18套浮力组件(200)构成,浮力组件(200)每3个一组将浮力系统(1)构成一个六方体,每个浮力组件(200)包括可充气气囊(202)和包裹在其外部的气囊保护壳(201),每个可充气气囊(202)的顶端连接高强度气管(203),高强度气管(203)的一端预留有气嘴(205),用于连接船载真空泵或者充气泵;每个可充气气囊(202)的顶端还安装有压力阀(204);
所述装置主体(2)包括平台机架(301),平台机架(301)呈六角柱形,浮力系统(1)呈六方体包裹在平台机架(301)6个侧壁上,平台机架(301)内部竖直安装有贯入机构(303),位于平台机架(301)正上方中部设有吊点(309),平台机架(301)底部设有防沉陷板(310);防沉陷板(310)的上表面设置有液压站(302)、液压贯入控制仓(304)、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液压贯入控制仓(304)通过线缆与液压站(302)、贯入机构(303)通讯控制连接,液压站(302)通过液压管与贯入机构(303)连接并提供动力,贯入机构(303)上竖直活动安装有测量探杆(306),测量探杆(306)的下端安装有测量探头(305),测量探头为球形全流动测试探头,平台机架(301)的顶面安装有无线传输天线(308),并与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通讯连接,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还通讯连接液压贯入控制仓(304)、测量探头(305);
所述贯入机构(303)包括机构支架(501), 机构支架(501)上装有贯入油缸(502),贯入油缸(502)的两侧设置有滑板(503),滑板(50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机械手(504),滑板(503)滑动安装有移动机械手(505),贯入油缸(502)能够进行上下动作,带动移动机械手(505)沿着滑板(503)上下移动,贯入油缸(502)的运动速度为2cm/s,固定机械手(504)和移动机械手(505)夹持测量探杆(306),进行夹持所述的测量探杆(306)和松开测量探杆(306)动作,测量探杆(306)的顶端安装有探杆导向(506),能够防止测量探杆(306)抖动,机构支架(501)的顶部设置有探杆位移传感器(507)并与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通讯连接,用于探测测量探杆(306)向下和向上运动的距离;
所述测量探头(305)一侧为截面积100cm2的球形探头(601),球形探头(601)的下1/3球处镶嵌环形透水石(605);另一侧为截面积10cm2的钢管连接段(602)并配有螺纹,能够与测量探杆(306)相连接,钢管连接段(602)内部安装光纤传感器(604),光纤传感器(604)通过光纤(603)与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相连;
总体控制及数据采集仓(307)为耐压仓,内部放置的部件包括总控板(701)、采集仪(702)和总控电池(703),总控电池(703)为24V可充电锂电池,用于向总控板(701)和采集仪(702)供电,采集仪(702)通过光纤(603)与光纤传感器(604)相连;
具体步骤如下:
S1、测试准备工作:测试前收集作业区水深资料,了解每个作业站位的水深,准备船舶一条,船舶使用小型渔船即可,船舶配置包括发电机、真空泵、充气泵,配置一根气管,准备吊车,能够将测量系统起吊至水面;
S2、测量系统测试:入水前对测量系统进行检查,检查各个部件是否正常工作;检查完成后,浮力系统处于充气状态,开始进行测量系统的吊装;
S3、吊车将测量系统布放至水面后,测量系统呈漂浮状态,使用脱钩器自动脱钩或者蛙人辅助使测量系统脱离吊车;
S4、船舶靠近测量系统,将船上的气管与浮力系统的气嘴相连,并将测量系统的吊点与船舶相连,方便船舶将测量系统拖至作业点;
S5、到达作业点后,通过无线传输天线进行测量系统参数的设定,包括工作开始时间、贯入深度;
S6、启动真空泵,浮力系统的可充气气囊体积变小,测量系统缓慢下沉直至座底,保持真空泵开启,确保测量系统座底稳定;
S7、到达设定时间后,测量系统自动开始工作:启动贯入机构,将测量探头贯入沉积物内,贯入过程中采集仪实时采集光纤传感器获取的贯入阻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当完成一个贯入行程后,执行下一个贯入行程,直至达到设定贯入深度;如果遇到硬土无法贯入,测量系统自动结束测试,回收测量探杆;
S8、完成测试后,贯入机构进行测量探杆回收,直至沉积物内的测量探杆全部回收完成;
S9、作业人员基于设定的贯入深度和测量系统的贯入速度,评估测量系统作业完成时间;确保测量系统完成测试后,将气管转接至充气泵,给可充气气囊充气;浮力系统体积变大,测量系统上浮,直至出水;
S10、无线传输天线露出水面后,自动与实验室内的控制电脑相连;控制电脑连接测量系统,进行数据的下载和处理;确保数据没有问题后,作业人员使用船舶将测量系统移动至下一点位;
S11、对于码头下方区域,可选择低潮时间段,使用小船将漂浮的测量系统拉至作业点位,开展测试工作;
S12、完成全部作业后,将测量系统托运至码头吊车附近,使用吊车将测量系统吊装至码头路面,完成整个测试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机架(301)的外框架结构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站(302)通过液压管与贯入机构(303)中的贯入油缸(502)、固定机械手(504)和移动机械手(505)相连,液压站(302)内为液压电机和液压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支架(501)、贯入油缸(502)、滑板(503)、固定机械手(504)、移动机械手(505)、探杆导向(506)的外壳均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探杆(306)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制造形成,选用截面积为10cm2的中空钢管,单根测量探杆(306)长2m,两端具有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贯入控制仓(304)为耐压仓,内部安装液压贯入控制板(401)和液压电池(402),液压贯入控制板(401)通讯连接总控板(701),液压电池(402)为48v可充电锂电池组。
CN202210541623.4A 2022-05-19 2022-05-19 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Active CN1147783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41623.4A CN114778315B (zh) 2022-05-19 2022-05-19 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41623.4A CN114778315B (zh) 2022-05-19 2022-05-19 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78315A CN114778315A (zh) 2022-07-22
CN114778315B true CN114778315B (zh) 2023-05-23

Family

ID=82409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41623.4A Active CN114778315B (zh) 2022-05-19 2022-05-19 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7831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4751B (zh) * 2013-02-05 2015-08-12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滩浅海沉积物强度原位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6802132B (zh) * 2017-01-18 2018-01-12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一种贯入式多功能海底沉积物原位观测探杆
CN109204746B (zh) * 2018-07-23 2020-08-04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自浮式抗淤积海床基
CN209043755U (zh) * 2018-11-08 2019-06-28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海底超软土流变强度测试装置
CN110117951B (zh) * 2019-05-15 2020-03-31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基于海洋观测探杆的海底静力贯入装置及贯入方法
CN111103622A (zh) * 2020-01-09 2020-05-05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海底沉积物中低频声学特性的原位测量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78315A (zh) 2022-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94887B2 (en) Intelligent device for integrated sampling of layered water and sediment core of deep reservoir
CN109835438B (zh) 一种升降式潜标装置
CN110117951B (zh) 一种基于海洋观测探杆的海底静力贯入装置及贯入方法
CN109338883B (zh) 一种桥梁水下结构检测平台的工作方法
CN106908045B (zh) 一种自钻无缆式海底变形长期观测装置
CN109629568A (zh) 海上风电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用浮式稳桩平台的沉桩工艺
CN114910978B (zh) 海上自主升沉式探杆贯入综合监测平台及其工作方法
CN106895828B (zh) 一种自钻无缆式海底变形长期观测装置的布放及回收方法
EP3775492B1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lecting samples from a bed of a waterbody
CN105547750A (zh) 水利水库淤泥水样采集装置及其采样方法
CN209894604U (zh) 一种滩浅海沉积物强度原位测试系统
CN105651546B (zh) 水利水库调查取样装置及其取样方法
CN111257413A (zh) 一种三维原位实时海底沉积物声学断面扫描装置
CN111750920B (zh) 适用于软弱及倾斜海床的自动分离式海床基及其布放方法
CN109883841B (zh) 一种滩浅海沉积物强度原位测试系统
CN112681277A (zh) 一种海底多点位静力触探装备
CN112595294A (zh) 一种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及方法
CN114609353B (zh) 一种自动沉浮式海洋剖面温、盐、深、浊监测装置
CN114459349A (zh) 一种水下大坝裂缝检测及维修机器人
CN218506092U (zh) 一种用于海上变电站分体浮运的c型装配式浮运结构
CN105953971A (zh) 基于振动液化原理的滩浅海孔隙水压力原位观测系统
CN114778315B (zh) 港口码头淤积超软土强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5053031U (zh) 一种高精度环保抛石整平船
RU2702470C1 (ru)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промысловых работ на глубоководном шельфе
CN109736285B (zh) 一种近海远程水下地基沉降自动监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