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8568A - 臭氧水生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臭氧水生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68568A
CN114768568A CN202210565273.5A CN202210565273A CN114768568A CN 114768568 A CN114768568 A CN 114768568A CN 202210565273 A CN202210565273 A CN 202210565273A CN 114768568 A CN114768568 A CN 1147685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zone
ozone water
rubber mat
inlet
tail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652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68568B (zh
Inventor
郎旺凯
欧阳吉庭
郎赛灵
张聪伟
赵晓飞
樊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6527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685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68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8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68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8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臭氧水生成系统,包括臭氧发生器、泵、臭氧水混合罐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臭氧发生器、泵、臭氧水混合罐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依次连接,臭氧发生器用于生成臭氧,泵用于混合臭氧及原水并将其输入臭氧水混合罐,臭氧水混合罐用于与泵配合完成臭氧水中臭氧的多次溶解并提供最终的成品臭氧水,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用于破坏臭氧水混合罐中未溶解充分的臭氧尾气。本发明提供的臭氧水生成系统,所生成的臭氧浓度高、尾气破坏效率高,组装方便且便于运输。

Description

臭氧水生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臭氧水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臭氧水生成系统。
背景技术
臭氧由三个氧原子构成,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不稳定的、具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浅蓝色气体。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溶于水,且在水中可短时间内自行分解成水合氧,没有二次污染,是理想的绿色高级氧化剂,对除臭、杀菌、脱色和去除有机物等具有高效、快速、环保、安全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包括但不限于饮用水、果蔬清洗、半导体行业、环境空气消杀、废水处理、制药、食品、化工、农业、造纸等行业。
系统的臭氧水生产设备主要包括三大块:臭氧发生器、臭氧水混合罐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已有的臭氧水生产设备存在臭氧水浓度不足、尾气破坏效率低及臭氧生成装置密封性差、安装效率低下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解决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臭氧水生成系统,包括臭氧发生器、泵、臭氧水混合罐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臭氧发生器、泵、臭氧水混合罐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依次连接,臭氧发生器用于生成臭氧,泵用于混合臭氧及原水并将其输入臭氧水混合罐,臭氧水混合罐用于与泵配合完成臭氧水中臭氧的多次溶解并提供最终的成品臭氧水,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用于破坏臭氧水混合罐中未溶解充分的臭氧尾气;所述泵设置有与臭氧水混合罐上第一出口连接的进液口,与臭氧发生器出口连接的进气口,以及与臭氧水混合罐第一入口连接的出液口;进液口进入的液体与进气口进入的臭氧在泵内混合后,经出液口被输送至臭氧水混合罐中;臭氧水混合罐,包括溶气罐及储液罐,溶气罐底端通过第一入口与泵的出液口连接,用于接收泵打入的初级臭氧水,溶气罐顶端通过回流管与储液罐顶端连接,用于将部分初级臭氧水及未溶解的臭氧气体回流至储液罐内,储液罐底端通过第二入口接原水,同时通过第一出口接泵的入口;原水、初级臭氧水及部分未溶解的臭氧气经第一出口被输送至泵内再次混合后,经第一入口输送至溶气罐中。
其中,所述储液罐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片,回流管穿过固定片延伸至储液罐的底端,所述回流管穿过固定片延伸至储液罐的底端并与第一出口位置对应,所述储液罐内还设置有缓冲管,缓冲管从第二入口由下至上延伸并穿过其中至少一个固定片,缓冲管的顶端高于回流管的底端。
其中,所述储液罐内还设置有液位控制装置,所述液位控制装置包括升降杆及浮力阀,浮力阀在储液罐内液体的作用下带动升降杆穿过固定片上的通孔上下运动。
其中,所述储液罐顶端还设置有用于将未溶解的臭氧送至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的第三出口。
其中,所述臭氧发生器包括至少一组臭氧发生单元,每组臭氧发生单元均包括两个接地电极、两个介质板、两个导热导电板及一个复合胶垫,各部件按照如下顺序依次组装:接地电极-介质板-导热导电板-复合胶垫-导热导电板-介质板-接地电极;其中,复合胶垫包括胶垫本体及导电弹片,胶垫本体及导电弹片通过硫化工艺一体贴合,胶垫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固定胶垫、第二固定胶垫及连接件,第二固定胶垫分别设置于第一固定胶垫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沿第一固定胶垫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固定胶垫的厚度较第一固定胶垫厚,第一固定胶垫与第二固定胶垫连接处形成用于固定导热导电板的高度差 ;第二固定胶垫的四角设置有用于固定介质板的凸台;第一固定胶垫与第二固定胶垫形成高度差在四角处呈圆弧过渡。
其中,第二固定胶垫设置为两组,每一组均沿第一固定胶垫的宽度方向延伸至第一固定胶垫的两端后,再沿第一固定胶垫的长度方向向与之相对的另一第二固定胶垫的方向延伸一小段,使得第一固定胶垫的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均与第二固定胶垫形成有高度差。
其中,连接件通过一个第二固定胶垫与第一固定胶垫一体成型,第一固定胶垫靠近连接件的一端设置容置导电弹片的空间,导电弹片由该容置空间依次穿过第二固定胶垫及连接件,以与外部的高压电源连接。
其中,所述臭氧尾气破坏装置被设置为包括双层结构的罐体,罐体的外层为保温层,内层为破坏层,罐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开口,加热棒沿其中一个开口延伸至破坏层内,与加热棒对应的另一个开口为排气口,臭氧尾气入口由罐体外延伸至破坏层内且与加热棒处于罐体的同一端,所述破坏层内设置有用于破坏臭氧尾气的催化剂。
其中,还包括用于安装臭氧发生器、泵、臭氧水混合罐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的一体机安装结构,该一体机安装结构包括框架、上盖、前封板、后封板、左封板及右封板,所述框架、上盖、前封板、后封板、左封板及右封板共同组装形成一个组装空间,其中,框架竖直方向的四个侧棱外均设置有用于衔接与其相邻的封板的缓冲条,缓冲条外表面呈光滑的弧形;上盖的四个角亦呈光滑的弧形,且形状与缓冲条外表面形状吻合;上盖的一边的下端沿与其相对的另一边方向设置有第一凸台,框架顶端与该边相对的侧棱上设置有容置第一凸台的第一凸台入槽口;上盖上设置有第一凸台的一边所相对的另一边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螺丝入槽口,框架顶端与该另一边相对的侧棱上设置有第二螺丝入槽口,上盖与框架通过第一凸台及第一凸台入槽口,以及螺丝与第一螺丝入槽口和第二螺丝入槽口的配合固定在一起;各封板顶端均设置有第一销子,上盖四个边的下端均设置有第一销子入槽口,各封板与上盖通过第一销子及第一销子入槽口的配合固定在一起。
其中,框架顶端的四个侧棱为开口向下的U形槽,与上盖的第一凸台配合的第一凸台入槽口设置于U形槽外侧的侧边上,与上盖的第一螺丝入槽口配合的第二螺丝入槽口设置于U形槽上端;框架竖直方向的四个侧棱的下端外侧还设置有第二销子入槽口,各封板的下端内侧还设置有第二销子,各封板与框架通过第二销子及第二销子入槽口的配合固定在一起;各封板的下端向内还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上设置有槽口,框架的底端设置有与各第二凸台配合的梅花螺母,梅花螺母穿过槽口与框架底端的四个侧棱固定结合。
本发明提供的臭氧水生成系统,所生成的臭氧浓度高、尾气破坏效率高,组装方便且便于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臭氧水生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臭氧水混合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的臭氧水混合罐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显示内部细节)。
图4:本发明的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的剖视图。
图5: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器的爆炸图。
图6: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器的侧视图。
图7:本发明的复合胶垫与导热导电板和介质板的爆炸图。
图8: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图7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本发明的一组臭氧发生单元的俯视图。
图11:本发明臭氧水生成系统的一体机安装结构的成品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2:本发明臭氧水生成系统的一体机安装结构的爆炸图。
图13:本发明臭氧水生成系统的一体机安装结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4:本发明臭氧水生成系统的一体机安装结构再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5:本发明臭氧水生成系统的一体机安装结构上盖及框架安装后的一体机结构的爆炸图。
图16:本发明臭氧水生成系统的一体机安装结构上盖及框架安装后的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本发明臭氧水生成系统的一体机安装结构后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本发明的臭氧水生成系统的一体机的侧视图。
图19:图1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产生的有益效果。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臭氧水生成系统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包括顺次连接的臭氧发生器100、泵200、臭氧水混合罐300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400,臭氧发生器100内生成臭氧,泵200将臭氧及原水混合并将其输入臭氧水混合罐300,臭氧水混合罐300与泵200配合完成臭氧水中臭氧的多次溶解并提供最终的成品臭氧水,臭氧尾气破坏装置400将臭氧水混合罐中未溶解充分的臭氧尾气破坏。
本发明的第一个改进点在于臭氧水混合罐300的设置:
图2及图3为本发明的臭氧水混合罐的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的臭氧水混合罐300包括溶气罐310及储液罐320,溶气罐310底端通过第一入口311与泵200的出液口210连接,用于接收泵200打入的初级臭氧水,溶气罐310顶端通过回流管330与储液罐320顶端连接,用于将部分初级臭氧水及未溶解的臭氧气体回流至储液罐320内,储液罐320底端通过第二入口321接进水口500输送的原水,同时通过第一出口322接泵200的入口;请结合图1所示,经回流管330输送的初级臭氧水及部分未溶解的臭氧气体在储液罐320的底端与经第二入口321输送的原水混合后,经第一出口322及泵200的进液口220被输送至泵200内,与经进气口230输送的臭氧再次混合,并经泵200的出液口210及臭氧水混合罐300的第一入口311被输送至溶气罐310内,而未溶解的臭氧气体经顶端的第三出口323被送出;溶气罐310内部分臭氧水经其上的第二出口312被送出,作为最终的成品臭氧水,另一部分臭氧水则经回流管330被送至储液罐320内,并再次与原水混合后被送至泵200内再次与臭氧混合,并再次被送至溶气罐310内,如此循环往复。
具体的,臭氧水混合罐100刚开机时,原水经进水口500被输送至储液罐320内,之后,再经第一出口322被输送至泵200内,与经进气口230输送的臭氧在泵200内混合,原水第一次溶解臭氧,溶解度量未至饱和,此时,臭氧水经第一入口311被输送至溶气罐310中,一部分臭氧水经第二出口312被输出(故刚开机时的臭氧水浓度较小,但很快会达到饱和);另一部分臭氧水经回流管330被送入储液罐320中与原水混合后,经第一出口322再次被输送至泵200内与臭氧混合,由于此时的输送至泵200中的溶液已溶解有部分臭氧水,此时与臭氧混合相当于二次混合,所得臭氧水的浓度较一次混合高,输送至溶气罐310中的臭氧水浓度也较上次循环中所输入的浓度高,如此往复,直至臭氧水浓度达到饱和后,浓度不再升高。
回流管330上处于溶气罐310及储液罐320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流量控制装置340,并且,储液罐320内设置有液位控制装置350,通过流量控制装置340控制回流至储液罐320内的臭氧水的流量,并结合液位控制装置350的配合控制经第二入口321所输入至储液罐320内的原水的速度。
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为了保证回流后的臭氧水不被原水过分稀释,本发明中,与储液罐320内设置有至少一组固定片360,回流管330穿过固定片360延伸至储液罐320的底端第一出口322处,而一个缓冲管370一体成型从第二入口321由下至上延伸并穿过其中至少一个固定片360,缓冲管370的顶端高于回流管330的底端,如此,降低回流后的臭氧水与原水接触的速率,确保臭氧水不被原水过分稀释,使臭氧水的浓度尽快达到饱和。
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液位控制装置350包括升降杆351及浮力阀352,浮力阀352在储液罐320内液体的作用下带动升降杆351穿过固定片360上的通孔361上下运动,通过液位控制装置350的高低判断储液罐320内液位的高低,进而控制原水的添加速率,也进一步保证了回流过来的臭氧水不被原水过分稀释,使臭氧水的浓度尽快达到饱和。
如此,通过溶气罐及储液罐组合罐体的设置,使得臭氧水进行了多次臭氧溶解,提高了臭氧水中的臭氧浓度。
本发明的第二个改进点在于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的设置:
图4为本发明的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臭氧尾气破坏装置400是一种呈双层结构的罐体,罐体的外层为保温层410,内层为破坏层420,罐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开口,加热棒430沿底端开口延伸至破坏层420内,与加热棒430对应的另一个开口为排气口440,臭氧尾气入口450由罐体外延伸至破坏层420内且与加热棒430处于罐体的同一端,破坏层420内设置有用于破坏臭氧尾气的催化剂460。
本发明中,加热棒430的长度小于罐体的高度,较佳的,加热棒430的长度介于罐体高度的1/4至1/2。如此,当臭氧尾气经臭氧尾气入口450被导入破坏层420内后,首先经加热棒430被加热至一定温度,之后,在源源不断输送的臭氧尾气的推动下,臭氧尾气由下向上走,再经催化剂催化破坏为氧气,最终由排气口440排入大气。
本发明中,采用高温破坏与催化剂破坏相结合的手段,高温破坏所需温度降低,具体的,加热棒430的温度保持在80-150摄氏度(优选100摄氏度)后即可将臭氧进行一个初步的分解,剩余未被破坏的臭氧再经催化剂460进一步催化破坏可被彻底破坏为氧气,相较于需要采用300摄氏度高温进行破坏的方案,极大程度降低了能耗;且由于加热棒430已经对臭氧进行了初步破坏,剩余的臭氧破坏过程对催化剂460的使用量消耗较小,也延长了催化剂460的使用寿命,解决了已有的催化破坏容易导致催化剂失效的弊端。另外,加热棒430在加热臭氧尾气的过程中,臭氧尾气中的水蒸气被蒸发为蒸汽并经排气口440送出,在催化剂460催化破坏臭氧的过程中,臭氧尾气的湿度降低,避免了催化剂460受潮,也进一步提高了催化剂460的使用寿命;再其次,由于加热棒430的加热作用同时增加了催化剂460的温度,也进一步提高了催化剂460的催化效率,一举三得。
本发明中,破坏层420外设置有保温层410,保证罐体内部高温外部常温,正常工作状态下,人手触碰罐体外壁也不会造成烫伤事故,保证了使用安全性。
本发明还包括温度探头470,温度探头470通过螺纹固定在罐体内层并延伸至破坏层420中,温度探头470设置在加热棒430所在的一侧,温度探头470与罐体外的温度控制装置480连接,温度控制装置480与加热棒430连接(图未视),根据温度探头470所探测到的温度控制,通过温度控制装置480控制加热棒430的温度。
本发明的第三个改进点在于臭氧发生器的设置: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臭氧发生器的爆炸图,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臭氧发生器的侧视图,如图5及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臭氧发生器包括至少一个氧发生单元(图5及图6仅显示两个),每个臭氧发生单元包括两个接地电极110、两个介质板120、两个导热导电板130及一个复合胶垫140,各部件按照如下顺序依次组装:接地电极110-介质板120-导热导电板130-复合胶垫140-导热导电板130-介质板120-接地电极110。换而言之,介质板120-导热导电板130-复合胶垫140-导热导电板130-介质板120形成一个组装单元,该组装单元组装于接地电极110内的容置空间中,以形成一个臭氧发生单元,多个臭氧发生单元依次组装形成臭氧发生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每个臭氧发生单元包括两个接地电极,但是,臭氧发生器中接地电极的总数量为臭氧发生单元总数量加一,因为相邻的臭氧发生单元会共同一个接地电极,接地电极分三种,以图6所示视图方向为例,最左侧的接地电极110左侧无凹槽,右侧设置一个深凹槽,中间的接地电极110左侧设置浅凹槽,右侧设置深凹槽,最右侧的接地电极左侧设置浅凹槽,右侧不设置凹槽,如此,在每个臭氧发生单元中,介质板120-导热导电板130-复合胶垫140-导热导电板130-介质板120形成的组装单元部分容置在左侧接地电极的深凹槽中,部分容置在右侧接地电极的浅凹槽中。
接地电极11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凸面111,相邻的两个凸面111之间形成凹面,也即气道112,接地电极110下端设置一个进气通道113、一个出气通道114及多个冷却水通道115,氧气经进气通道113、气道112及出气通道114流动并伴随放电,在此过程中部分氧气变成臭氧,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由冷却水通道115中经过的冷却水带走。
接地电极110与高压电源的接地端电气连接(图未视),高压电源的高压端与复合胶垫140内的导电弹片连接(后文详述),导热导电板130的作用在于导热且导电。
臭氧发生单元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本发明在此不多加赘述,本发明的重点在于通过设置复合胶垫,实现设备的密封性、且可缓冲震动、吸收加工差及定位,现详细介绍复合胶垫如下:
请配合参阅图7及图8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的复合胶垫与导热导电板和介质板的爆炸图及图6的局部放大图,如图7及图8所示,本发明的复合胶垫140包括胶垫本体141及导电弹片142,胶垫本体141及导电弹片142通过硫化工艺一体贴合,胶垫本体14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固定胶垫143、第二固定胶垫144及连接件145,第二固定胶垫144设置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固定胶垫14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沿第一固定胶垫143的宽度方向延伸,连接件145通过其中一个第二固定胶垫144与第一固定胶垫143一体成型,第一固定胶垫143靠近连接件145的一端设置容置导电弹片142的空间,导电弹片142由该容置空间146依次穿过第二固定胶垫144及连接件45,以与外部的高压电源连接。
为了使得复合胶垫140能够稳定、有效的定位组装导热导电板130及介质板120,本发明首先利用第二固定胶垫144与第一固定胶垫143的高度差使第一固定胶垫143能够提供一个容置导热导电板130的空间,其次,再通过第二固定胶垫144四角上的四个凸台144A形成一个定位介质板120的机制。
具体请参见图7及图9所示,其中,图9显示图7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第二固定胶垫144较第一固定胶垫143厚,并且,第二固定胶垫144沿第一固定胶垫143的宽度方向D延伸至第一固定胶垫143的两端后,再沿第一固定胶垫143的长度方向L向与之相对于的另一第二固定胶垫144的方向延伸一小段,使得第一固定胶垫143在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均形成有与第二固定胶垫144的高度差,如此,在第一固定胶垫143的四个角处形成有凹槽143A,以定位导热导电板130,凹槽143A在第一固定胶垫143四角处呈圆角过渡而非直角过渡,如此可降低设备的边缘放电现象;不难理解的是,第一固定胶垫143的上下两侧(图8中所示的左右两侧)均与第二固定胶垫144形成有高度差。
请配合参阅图7及图10所示,其中,图10为本发明的一组臭氧发生单元的俯视图,为了定位介质板120,本发明于第二固定胶垫144的四角上分别设置了四个呈“L”形状的凸台144A,以使介质板120无论沿宽度方向还是长度方向均不易发生位移。
请继续参阅图7所示,第一固定胶垫143上设置有多组凸条143B,凸条143B宽度及厚度比较佳介于1:1-3:1,比例过低安装后凸条143B容易歪倒,导致密封效果差及传热性差,从而降低臭氧产量,比例过高时凸条过宽,导致组装时螺栓扭力增大(因为需要使相邻的两块接地电极10贴合),从而导致接地电极110变性。
第二固定胶垫144上也设置有多组与其第一固定胶垫143上尺寸一致或相近的凸条,在此不多做赘述。
请继续配合参阅图7及图5所示,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单元在组装完成后,复合胶垫140上的导电弹片142末端能够刚好置于接地电极110上的其中之一凸面111上,而非置于气道112上,这样,相当于接地电极110上的凸面111支撑了导电弹片142向下的力,避免了导电弹片142压在介质板120对应的通道上,从而降低介质板120的损坏率,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提供的复合胶垫,通过特殊的定位机制,在与导热导电板130及介质板120组装时,能够准确稳定定位导热导电板130及介质板120,在组装臭氧发生单元时,可先将复合胶垫140、导热导电板130及介质板120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组装单元,再将该完整的组装单元组装于接地电极110中,相比较已有技术中需要将两个介质板120及两个导热导电板130顺次组装至接地电极110内,且每组装一个部件均需要胶粘且需要胶凝固干透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组装方式,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及安装精准度。
本发明的第四个改进点在于臭氧发生器100、泵200、臭氧水混合罐300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400外的整机组装结构:
图11为本发明的臭氧水生成系统组装好的成品安装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臭氧水生成系统,所有的组装的细节、零部件均在结构内部,并且,移动把手也设置在一体机内部,外观简洁、也避免了移动过程中零部件造成安全隐患,且方便包装及运输。
本发明主要通过如下设计实现上述效果:
请首先参阅图12至图14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用于安装臭氧水生成系统的一体机安装结构的爆炸图及另外两个角度的爆炸图(仅显示部分结构),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体机安装结构,包括框架610、上盖620、前封板630、后封板640、左封板650及右封板660,所述框架610、上盖620、前封板630、后封板640、左封板650及右封板660共同组装形成一个组装空间。
请继续参阅图12至图14所示,框架610的顶端设置有四个侧棱611,该侧棱611为开口向下的U形槽,其中的两个相对的侧棱611用于与上盖620固定配合,具体的,上盖620上有一组相对的两个边中,一个边的下端沿与其相对的另一边方向(也即,沿朝向框架610内部的方向)设置有第一凸台621,另一个边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螺丝入槽口622;框架610与之相对的两个侧棱611中,一个侧棱611的U形槽外侧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凸台入槽口611A(图13),另一个侧棱611的U形槽上端设置有第二螺丝入槽口611B(图14),上盖620组装于框架610上时,首先将第一凸台621插入第一凸台入槽口611A中,再将螺丝70分别穿过第二螺丝入槽口611B及第一螺丝入槽口622,完成上盖620与框架610的组装。
上盖620与框架610组装完毕后,再分别将四个封板与框架610及上盖620组装一起,请配合参阅图12、图13及图15所示,其中图15显示上盖及框架安装后的一体机结构的爆炸图,各封板的顶端均设置有第一销子631/641/651/661,上盖620四个边的下端均设置有第一销子入槽口623,各封板与上盖620通过第一销子631/641/651/661及第一销子入槽口623的配合固定在一起。
另外,请配合参阅图12、图16及图17所示,其中,图16及图17分别显示上盖及框架安装后的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后封板的结构示意图,以后封板640为例,后封板640的下端内侧(即朝向框架610方向)还设置有第二销子642,而框架610的下端外侧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第二销子入槽口612(具体设置于框架610竖直方向上的四个侧棱615的下端外侧),后封板640通过第二销子642及第二销子入槽口612配合固定在一起;同样的,前封板630、左封板650及右封板660均以同样的方式与框架610固定在一起(图未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在此不再赘述。
请继续配合参阅图17-图19所示,图18及图19分别为本发明的一体机的侧视图及该侧视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仍以后封板640为例,后封板640的下端向内(即向框架610方向)还设置有第二凸台643,第二凸台643上设置有槽口643A,框架610的底端设置有与第二凸台643配合的梅花螺母613,梅花螺母613穿过槽口643A与框架610底端的四个侧棱614固定结合;不难理解,后封板640中,第二凸台643与后封板640顶端之间的距离与框架610的四个侧棱614的高度相等,以使得后封板640与框架610结合后,第二凸台643刚好置于侧棱614下端;亦不难理解的是,梅花螺母613的一端尺寸大于槽口643A,另一端尺寸小于或等于槽口643A,以使梅花螺母613的一端能够穿过槽口643A与框架610底端结合,另一端卡住后封板640。同样的,前封板630、左封板650及右封板660均以同样的方式与框架610固定在一起(图未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在此不再赘述。
在安装各封板、框架610及梅花螺母613时,可以先安装封板及框架610,再安装梅花螺母613;也可以先安装梅花螺母613与框架610,并使梅花螺母613与框架610之间预留一定间距(供各封板的第二凸台置入),再安装封板。
本发明中,各组封板上的第一销子631/641/651/661、第二销子及第二凸台均设置为两个,上盖620上的第一凸台621也设置为两个,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依一体机的尺寸设置为一个以上的任意数。
本发明中,通过第一销子631/641/651/661防止各封板倾倒,通过第二销子防止各封板下垂,通过各第二凸台及其上的槽口使各封板与框架紧固。
请继续参阅图12所示,框架610竖直方向的四个侧棱615外均设置有用于衔接与其相邻的封板的缓冲条616,缓冲条616外表面呈光滑的弧形;同样的,上盖620的四个角亦呈光滑的弧形,且形状与缓冲条616外表面形状吻合;如此,一体机安装完成后,各角均呈现光滑形状,满足美观性,且避免使用过程中划伤使用者。
请继续参阅图12所示,为方便一体机的搬运,本发明于左封板650及右封板660上开设有把手槽80,为了避免把手槽80占用一体机外多余的空间,本发明的把手槽80朝向一体机内部的方向,即朝向框架610的方向;因此,把手槽80通过在左封板650及右封板660上开设槽口81,并沿槽口81向框架81内侧方向延伸数个支撑板82形成,具体的,在本发明中,槽口81呈长方形,沿长方形结构的四个边分别向框架610内侧延伸出四个支撑板82,四个支撑板82围成了一个容置手部的空间,较佳的,最上端的支撑板82水平设置,方便搬运。
请继续参阅图13所示,考虑到有些使用场景下一体机内安装设备较重,完全使用万向轮很难保证移动过程中保持同一方向,故,为了方便一体机移动位置,本发明于一体机底部的前后方向上分别设置了两组定向轮91及两组万向轮92,两组万向轮之间设置有地脚93,万向轮92用于设备移动中转向,定向轮91用于保持设备移动的方向,地脚93用于在将设备搬动到指定地点后固定设备的位置,地脚93设置在与万向轮92同侧可保证地脚93固定后设备不会转动。地脚93可设置为可基于已有技术设置为可伸缩式,在需要移动设备时,使其收缩以避免影响设备移动。
为了进一步保证成品的美观,请继续参阅图17所示,本发明中,仍以后封板640为例,后封板640的长度实质上大于框架610竖直方向上四个侧棱614的长度,也即,第二凸台643距离后封板640的最下端仍有一定距离;其它三个封板做相同设置,如此,第二凸台距各封板下端的那段距离能够保证一体机组装好之后,能够将一体机底部的定向轮91、万向轮92及地脚93的部件覆盖住,进一步保证成品美观。
虽然本发明已利用上述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相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动与修改仍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臭氧水生成系统,包括臭氧发生器、泵、臭氧水混合罐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
臭氧发生器、泵、臭氧水混合罐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依次连接,臭氧发生器用于生成臭氧,泵用于混合臭氧及原水并将其输入臭氧水混合罐,臭氧水混合罐用于与泵配合完成臭氧水中臭氧的多次溶解并提供最终的成品臭氧水,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用于破坏臭氧水混合罐中未溶解充分的臭氧尾气;
所述泵设置有与臭氧水混合罐上第一出口连接的进液口,与臭氧发生器出口连接的进气口,以及与臭氧水混合罐第一入口连接的出液口;进液口进入的液体与进气口进入的臭氧在泵内混合后,经出液口被输送至臭氧水混合罐中;
臭氧水混合罐,包括溶气罐及储液罐,溶气罐底端通过第一入口与泵的出液口连接,用于接收泵打入的初级臭氧水,溶气罐顶端通过回流管与储液罐顶端连接,用于将部分初级臭氧水及未溶解的臭氧气体回流至储液罐内,储液罐底端通过第二入口接原水,同时通过第一出口接泵的入口;原水、初级臭氧水及部分未溶解的臭氧气经第一出口被输送至泵内再次混合后,经第一入口输送至溶气罐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片,回流管穿过固定片延伸至储液罐的底端,所述回流管穿过固定片延伸至储液罐的底端并与第一出口位置对应,所述储液罐内还设置有缓冲管,缓冲管从第二入口由下至上延伸并穿过其中至少一个固定片,缓冲管的顶端高于回流管的底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内还设置有液位控制装置,所述液位控制装置包括升降杆及浮力阀,浮力阀在储液罐内液体的作用下带动升降杆穿过固定片上的通孔上下运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顶端还设置有用于将未溶解的臭氧送至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的第三出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器包括至少一组臭氧发生单元,每组臭氧发生单元均包括两个接地电极、两个介质板、两个导热导电板及一个复合胶垫,各部件按照如下顺序依次组装:接地电极-介质板-导热导电板-复合胶垫-导热导电板-介质板-接地电极;其中,
复合胶垫包括胶垫本体及导电弹片,胶垫本体及导电弹片通过硫化工艺一体贴合,胶垫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固定胶垫、第二固定胶垫及连接件,第二固定胶垫分别设置于第一固定胶垫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沿第一固定胶垫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固定胶垫的厚度较第一固定胶垫厚,第一固定胶垫与第二固定胶垫连接处形成用于固定导热导电板的高度差 ;
第二固定胶垫的四角设置有用于固定介质板的凸台;
第一固定胶垫与第二固定胶垫形成高度差在四角处呈圆弧过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固定胶垫设置为两组,每一组均沿第一固定胶垫的宽度方向延伸至第一固定胶垫的两端后,再沿第一固定胶垫的长度方向向与之相对的另一第二固定胶垫的方向延伸一小段,使得第一固定胶垫的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均与第二固定胶垫形成有高度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件通过一个第二固定胶垫与第一固定胶垫一体成型,第一固定胶垫靠近连接件的一端设置容置导电弹片的空间,导电弹片由该容置空间依次穿过第二固定胶垫及连接件,以与外部的高压电源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尾气破坏装置被设置为包括双层结构的罐体,罐体的外层为保温层,内层为破坏层,罐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开口,加热棒沿其中一个开口延伸至破坏层内,与加热棒对应的另一个开口为排气口,臭氧尾气入口由罐体外延伸至破坏层内且与加热棒处于罐体的同一端,所述破坏层内设置有用于破坏臭氧尾气的催化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臭氧发生器、泵、臭氧水混合罐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的一体机安装结构,该一体机安装结构包括框架、上盖、前封板、后封板、左封板及右封板,所述框架、上盖、前封板、后封板、左封板及右封板共同组装形成一个组装空间,其中,
框架竖直方向的四个侧棱外均设置有用于衔接与其相邻的封板的缓冲条,缓冲条外表面呈光滑的弧形;
上盖的四个角亦呈光滑的弧形,且形状与缓冲条外表面形状吻合;
上盖的一边的下端沿与其相对的另一边方向设置有第一凸台,框架顶端与该边相对的侧棱上设置有容置第一凸台的第一凸台入槽口;上盖上设置有第一凸台的一边所相对的另一边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螺丝入槽口,框架顶端与该另一边相对的侧棱上设置有第二螺丝入槽口,上盖与框架通过第一凸台及第一凸台入槽口,以及螺丝与第一螺丝入槽口和第二螺丝入槽口的配合固定在一起;
各封板顶端均设置有第一销子,上盖四个边的下端均设置有第一销子入槽口,各封板与上盖通过第一销子及第一销子入槽口的配合固定在一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框架顶端的四个侧棱为开口向下的U形槽,与上盖的第一凸台配合的第一凸台入槽口设置于U形槽外侧的侧边上,与上盖的第一螺丝入槽口配合的第二螺丝入槽口设置于U形槽上端;
框架竖直方向的四个侧棱的下端外侧还设置有第二销子入槽口,各封板的下端内侧还设置有第二销子,各封板与框架通过第二销子及第二销子入槽口的配合固定在一起;
各封板的下端向内还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上设置有槽口,框架的底端设置有与各第二凸台配合的梅花螺母,梅花螺母穿过槽口与框架底端的四个侧棱固定结合。
CN202210565273.5A 2022-05-23 2022-05-23 臭氧水生成系统 Active CN1147685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5273.5A CN114768568B (zh) 2022-05-23 2022-05-23 臭氧水生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5273.5A CN114768568B (zh) 2022-05-23 2022-05-23 臭氧水生成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8568A true CN114768568A (zh) 2022-07-22
CN114768568B CN114768568B (zh) 2022-11-11

Family

ID=82409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65273.5A Active CN114768568B (zh) 2022-05-23 2022-05-23 臭氧水生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68568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31514A1 (en) * 2003-01-03 2004-07-08 Huei-Tarng Liou Apparatus for dissolving gas into liquid
KR20100096785A (ko) * 2009-02-25 2010-09-02 삼보과학 주식회사 포화오존수, 포화오존수 제조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01921661U (zh) * 2010-11-15 2011-08-1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水产养殖消毒杀菌用臭氧水发生装置
CN211586024U (zh) * 2019-12-05 2020-09-29 济南三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解臭氧尾气的设备
CN212544344U (zh) * 2020-09-03 2021-02-12 深圳易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热通道封闭服务器机柜
CN113274899A (zh) * 2021-06-17 2021-08-20 宜兴鹏鹞浩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浓度臭氧水制备系统
CN215667151U (zh) * 2021-01-12 2022-01-28 北京科胜美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臭氧发生器
CN216336615U (zh) * 2021-11-24 2022-04-19 北京科胜美科技有限公司 超氧水生成装置
CN216513009U (zh) * 2021-11-24 2022-05-13 北京科胜美科技有限公司 超氧水生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31514A1 (en) * 2003-01-03 2004-07-08 Huei-Tarng Liou Apparatus for dissolving gas into liquid
KR20100096785A (ko) * 2009-02-25 2010-09-02 삼보과학 주식회사 포화오존수, 포화오존수 제조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01921661U (zh) * 2010-11-15 2011-08-1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水产养殖消毒杀菌用臭氧水发生装置
CN211586024U (zh) * 2019-12-05 2020-09-29 济南三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解臭氧尾气的设备
CN212544344U (zh) * 2020-09-03 2021-02-12 深圳易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热通道封闭服务器机柜
CN215667151U (zh) * 2021-01-12 2022-01-28 北京科胜美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臭氧发生器
CN113274899A (zh) * 2021-06-17 2021-08-20 宜兴鹏鹞浩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浓度臭氧水制备系统
CN216336615U (zh) * 2021-11-24 2022-04-19 北京科胜美科技有限公司 超氧水生成装置
CN216513009U (zh) * 2021-11-24 2022-05-13 北京科胜美科技有限公司 超氧水生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8568B (zh)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51893A4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PPLYING OZONE WATER
CN114768568B (zh) 臭氧水生成系统
HK1068234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ultrafine dispersion water ofnoble metal ultrafine particles
CN206006344U (zh) 一种电热蒸汽精油喷雾发梳
CN203987508U (zh) 蒸汽烹饪装置
CN209827366U (zh) 一种全息量子理疗舱
CN212292804U (zh) 一种改进的大型臭氧发生器
CN203662530U (zh) 平板蒸汽炉
CN211876797U (zh) 一种voc有机废气热回收装置
EP3237653A1 (en) Electrolysis product gas generat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product gas
CN201648777U (zh) 洗衣机紫外线杀菌消毒装置
KR101801732B1 (ko) 전력 효율성이 우수한 고주파 유도가열을 이용한 난방시스템
CN106277214B (zh) 电催化水设备
CN212815885U (zh) 烹饪器具
CN212219225U (zh) 一种电源线押出机的多层循环冷却装置
CN218188818U (zh) 一种便于提升混酸效果的混酸槽
CN206016974U (zh) 一种具有抽水、发电功能的汽油机装置
CN216377486U (zh) 一种气路均流臭氧发生装置
CN203685419U (zh) 一种新型发动机增氧节油装置
CN111607804A (zh) 一种循环电解制备次氯酸水的装置
CN202775981U (zh) 家用果蔬净化设备
CN211586030U (zh) 一种高效uv光解机
CN205258089U (zh) 一种消除短路电流的高效三维电极反应装置
CN205611692U (zh) 一种鱿鱼加工生产组合机
CN215233299U (zh) 一种使用光伏能源驱动的集成式生物除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