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40654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40654A
CN114740654A CN202210416986.5A CN202210416986A CN114740654A CN 114740654 A CN114740654 A CN 114740654A CN 202210416986 A CN202210416986 A CN 202210416986A CN 114740654 A CN114740654 A CN 1147406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area
lamp
light
lamp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169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40654B (zh
Inventor
张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1698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40654B/zh
Priority to US17/780,034 priority patent/US20230341610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93595 priority patent/WO202320181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740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40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406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406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6Illuminating devices providing two modes of illumination, e.g. day-n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和光源,光源位于光学膜片组垂直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光源包括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第一灯组关闭,第二灯组开启,光学膜片组上形成第一暗区,功能附加区位于第一暗区内;本发明通过将光源分为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关闭第一灯组,从而使光学膜片组上形成第一暗区,由于功能附加区位于第一暗区内,所以可以避免光线进入功能附加区,使功能附加区具备优良的防漏光性能,从而提升附加功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屏技术的发展,将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做面内打孔结构,作为功能附加区(例如摄像头放置区)的应用已经面向市场推出。但是,背光模组的背光源的光线进入孔内部会影响附加功能的效果(例如拍摄效果),造成功能附加区漏光。故,有必要改善这一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于解决如何避免背光模组的背光源的光线进入功能附加区内,造成功能附加区漏光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和光源,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所述光源包括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第一灯组关闭,所述第二灯组开启,所述光学膜片组上形成第一暗区,所述功能附加区位于所述第一暗区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灯组和所述第二灯组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同一端,所述第二灯组位于所述第一灯组的两侧。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灯组的发光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20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位于所述第一灯组的两侧的所述第二灯组的发光角度关于所述功能附加区对称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灯组和所述第二灯组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同一端,所述功能附加区位于所述显示装置的两条边框的相交处,所述第一灯组靠近所述功能附加区设置,所述第二灯组位于所述第一灯组的一侧。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灯组和所述第二灯组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同一端,所述第一灯组与所述第二灯组交替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相邻的所述第一灯组和所述第二灯组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所述功能附加区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光源包括第三灯组,所述第三灯组与所述第一灯组分别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的相异的两端。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液晶层,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之间,所述液晶层包括多个液晶分子;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显示面板上形成第二暗区,所述第一暗区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暗区内,所述第二暗区内的所述液晶分子为非透态,所述功能附加区内的所述液晶分子为透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至少一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上对应于所述功能附加区的区域形成有通孔。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至少一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所述功能附加区内的所述导光板的表面粗糙度小于所述主显示区内的所述导光板的表面粗糙度。
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和光源,光学膜片组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光源位于光学膜片组垂直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光源包括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其中,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第一灯组关闭,第二灯组开启,光学膜片组上形成第一暗区,功能附加区位于第一暗区内;本发明通过将光源分为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关闭第一灯组,从而使光学膜片组上形成第一暗区,由于功能附加区位于第一暗区内,所以可以避免光线进入功能附加区,使功能附加区具备优良的防漏光性能,从而提升附加功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附图中,为了清晰及便于理解和描述,附图中绘示的组件的尺寸和厚度并未按照比例。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A1和功能附加区A2,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20,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光学膜片组11和光源12,所述光学膜片组11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至少一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110,所述光源12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1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所述光源12包括第一灯组121和第二灯组122;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第一灯组121关闭,所述第二灯组122开启,所述光学膜片组11上形成第一暗区A3,所述功能附加区A2位于所述第一暗区A3内。
需要说明的是,功能附加区A2指的是显示装置除显示功能之外的附加功能的设置区,例如拍摄功能,功能附加区A2在显示装置处于显示模式时,正常显示,在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例如拍摄模式)时,用作实现某种功能,例如用作屏下摄像头的环境光的收发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背光源的光线会进入功能附加区的内部,对功能附加区的效果造成影响,例如会影响拍摄画质,造成功能附加区漏光。本发明通过将背光模组10的光源12分为第一灯组121和第二灯组122,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关闭第一灯组121,从而使光学膜片组11上形成第一暗区A3,由于功能附加区A2位于第一暗区A3内,所以可以避免光线进入功能附加区A2,使功能附加区A2具备优良的防漏光性能,从而提升附加功能的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组121和所述第二灯组122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11的同一端,所述第二灯组122位于所述第一灯组121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暗区A3的形成原理是:以图1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灯组121关闭,第二灯组122开启时,在垂直于光学膜片组11的厚度方向上,由于第二灯组122的发光面是扇形的,因此,分别与第一灯组121的两侧相邻的一个第二灯组122的发光面的边缘会相聚于一个顶点,由这个顶点上的两条发光面的边缘围成的一块光学膜片组11区域没有光,即形成了第一暗区A3。由于功能附加区A2位于第一暗区A3内,当关闭第一灯组121后,光源12的光线不会进入功能附加区A2内,使得功能附加区A2具备优良的防漏光性能,从而可以提升附加功能的效果,例如可以提升拍摄画质。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a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20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灯组121的两侧的所述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a关于所述功能附加区A2对称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与所述第一灯组121的两侧分别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a关于所述功能附加区A2对称设置,可使得功能附加区A2位于第一暗区A3的中心区域,因此,功能附加区A2的面积可以进一步增大,而不用担心第一暗区A3无法覆盖功能附加区A2,而且将功能附加区A2设置在第一暗区A3的中心区域可以进一步提升功能附加区A2的防漏光性能。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组121的发光角度大于所述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设置为小于第一灯组121的发光角度,使得在垂直于光学膜片组11的厚度方向上,分别与第一灯组121的两侧相邻的一个第二灯组122的发光面的边缘相聚的顶点离第一灯组121更远,因此可增大第一暗区A3的面积,使得功能附加区A2的面积大小或者设置位置更加灵活。
在一种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显示面板20上形成第二暗区A4,所述第一暗区A3在所述显示面板2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暗区A4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本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20上形成第二暗区A4,并且使第一暗区A3在显示面板2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暗区A4内,当第一灯组121由开启到关闭的过程中,即第一暗区A3由亮到暗过渡的过程中,第二暗区A4可以遮挡这个过渡,避免用户误以为屏幕出现显示不良,因此,本发明还可以提升显示效果,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以功能附加区A2和光源12均位于显示装置的上边框为例进行绘示,具体的,光源12和功能附加区A2位于同一处边框附近,以便于光源12的第一灯组121控制功能附加区A2的亮暗。光源12和功能附加区A2不限于设置在上边框的位置,可以设置于四个边框中的任何一个;另外,光源12也可以分别设置于多个边框上,只需要遵循功能附加区A2附近的边框有光源12的设计原则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以功能附加区A2附近设置有2个第一灯组121为例进行绘示,具体的,第一灯组12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第一灯组121的具体数量以及一个第一灯组121中灯源(图未示)的数量需要根据在垂直于光学膜片组11的厚度方向上,功能附加区A2的面积、功能附加区A2与边框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灯组121、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等来确定。
详细的,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的大小决定第一暗区A3的大小,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越大,形成的第一暗区A3面积越小,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越小,形成的第一暗区A3面积越大,即可以通过调整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从而调整第一暗区A3面积的大小;而第一暗区A3需覆盖功能附加区A2,即第一暗区A3的大小需要根据功能附加区A2的面积和功能附加区A2与边框之间的距离来确定;第一灯组121的设置区域需要根据第一暗区A3面积的大小来确定,第一灯组121的设置区域确定后,第一灯组121的发光角度越大,需设置的第一灯组121的数量就越小,第一灯组121的发光角度越小,需设置的第一灯组121的数量就越多,因此,第一灯组121的具体数量以及一个第一灯组121中灯源(图未示)的数量需要根据在垂直于光学膜片组11的厚度方向上,功能附加区A2的面积、功能附加区A2与边框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灯组121、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等来确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30,柔性电路板30的一端与光源12电性连接,柔性电路板30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图未示)电性连接,驱动芯片通过柔性电路板30对光源12进行分组独立控制。其中,在显示模式时,控制光源12上所有的灯组均是发光状态;在功能模式时,控制功能附加区A2上方的灯组(即第一灯组121)关闭,使得光学膜片组11上形成第一暗区A3,功能附加区A2位于第一暗区A3内,光线不会进入功能附加区A2内,使得功能附加区A2具备优良的防漏光性能,从而可以提升附加功能的效果,例如可以提升拍摄画质。
接下来,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装置的俯视图,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A1和功能附加区A2,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20,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光学膜片组11和光源12,所述光学膜片组11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至少一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110,所述光源12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1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所述光源12包括第一灯组121和第二灯组122;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第一灯组121关闭,所述第二灯组122开启,所述光学膜片组11上形成第一暗区A3,所述功能附加区A2位于所述第一暗区A3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组121和所述第二灯组122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11的同一端,所述功能附加区A2位于所述显示装置的两条边框的相交处,所述第一灯组121靠近所述功能附加区A2设置,所述第二灯组122位于所述第一灯组121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与图1的显示装置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功能附加区A2位于显示装置的两条边框的相交处,相应的,第一灯组121位于光源12的一端,第二灯组122位于第一灯组121的一侧,而图1的第二灯组122是分别位于第一灯组121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以光源12包括1个第一灯组121为例进行绘示,具体的,第一灯组12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第一灯组121的具体数量以及一个第一灯组121中灯源(图未示)的数量需要根据在垂直于光学膜片组11的厚度方向上,功能附加区A2的面积、功能附加区A2与边框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灯组121、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等来确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组121的发光角度大于所述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灯组122的发光角度设置为小于第一灯组121的发光角度,使得在垂直于光学膜片组11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灯组121相邻的一个第二灯组122的发光面的边缘与光学膜片组11的边缘相交的交点离第一灯组121更远,因此可增大第一暗区A3的面积,使得功能附加区A2的面积大小或者设置位置更加灵活。
在一种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显示面板20上形成第二暗区A4,所述第一暗区A3在所述显示面板2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暗区A4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本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20上形成第二暗区A4,并且使第一暗区A3在显示面板2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暗区A4内,当第一灯组121由开启到关闭的过程中,即第一暗区A3由亮到暗过渡的过程中,第二暗区A4可以遮挡这个过渡,避免用户误以为屏幕出现显示不良,因此,本发明还可以提升显示效果,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接下来,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显示装置的俯视图,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A1和功能附加区A2,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20,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光学膜片组11和光源12,所述光学膜片组11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至少一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110,所述光源12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1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所述光源12包括第一灯组121和第二灯组122;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第一灯组121关闭,所述第二灯组122开启,所述光学膜片组11上形成第一暗区A3,所述功能附加区A2位于所述第一暗区A3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组121和所述第二灯组122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11的同一端,所述第一灯组121与所述第二灯组122交替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灯组121和第二灯组122交替设置,可以均匀控制光源12中的所有灯组,提高光源12的亮度均一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显示面板20上形成第二暗区A4,所述第一暗区A3在所述显示面板2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暗区A4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本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20上形成第二暗区A4,并且使第一暗区A3在显示面板2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暗区A4内,当第一灯组121由开启到关闭的过程中,即第一暗区A3由亮到暗过渡的过程中,第二暗区A4可以遮挡这个过渡,避免用户误以为屏幕出现显示不良,因此,本发明还可以提升显示效果,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第一灯组121和所述第二灯组122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所述功能附加区A2的方向逐渐减小。
可以理解的是,相邻的一个第一灯组121和一个第二灯组122之间的间距减小,即相邻的两个第二灯组122之间的间距减小,可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二灯组122之间形成的第一暗区A3在显示面板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逐渐减小,因此,当第二暗区A4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方向上的高度大于功能附加区A2所在的第一暗区A3在显示面板20上的正投影的高度时,第二暗区A4同时可以覆盖其他未设置功能附加区A2的第一暗区A3,从而可以遮挡第一暗区A3由亮到暗过渡的过程,避免用户误以为屏幕出现显示不良,因此,可以提升显示效果,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接下来,请参阅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显示装置的俯视图,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A1和功能附加区A2,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20,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光学膜片组11和光源12,所述光学膜片组11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至少一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110,所述光源12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1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所述光源12包括第一灯组121和第二灯组122;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第一灯组121关闭,所述第二灯组122开启,所述光学膜片组11上形成第一暗区A3,所述功能附加区A2位于所述第一暗区A3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2包括第三灯组123,所述第三灯组123与所述第一灯组121分别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11的相异的两端。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2分别设置于显示装置的多个边框上,第一灯组121和功能附加区A2位于同一处边框附近,以便于控制功能附加区A2的亮暗。
接下来,请参阅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A1和功能附加区A2,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20,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光学膜片组11和光源12,所述光学膜片组11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至少一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110,所述光源12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1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所述光源12包括第一灯组121(如图1)和第二灯组122(如图1);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第一灯组121关闭,所述第二灯组122开启,所述光学膜片组11上形成第一暗区A3(如图1),所述功能附加区A2位于所述第一暗区A3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20包括阵列基板201、彩膜基板202以及液晶层203,所述液晶层203位于所述阵列基板201和所述彩膜基板202之间,所述液晶层203包括多个液晶分子2031;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显示面板20上形成第二暗区A4(如图1),所述第一暗区A3(如图1)在所述显示面板2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暗区A4内,所述第二暗区A4内的所述液晶分子2031为非透态,所述功能附加区A2内的所述液晶分子2031为透态。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通过控制液晶分子2031的偏转角度,从而控制显示面板20上形成第二暗区A4(如图1),通过在显示面板20上形成第二暗区A4,从而遮挡背光模组10上的第一暗区A3(如图1),从而遮挡背光模组10上由亮到暗的过渡,避免用户误以为屏幕出现显示不良,因此,可以提升显示效果,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另外,通过控制功能附加区A2内的液晶分子2031为透态,可使光线透过,实现附加功能的效果,例如实现摄像头的环境光的收发通道。
其中,在显示模式时,整个液晶层203的液晶分子2031均正常偏转,显示装置正常显示;在功能模式时,例如拍摄模式时,控制第二暗区A4(如图1)内的液晶分子2031为非透态,从而遮挡背光模组10上的第一暗区A3(如图1),控制功能附加区A2内的液晶分子2031为透态,从而实现附加功能的效果,例如拍照。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功能附加区A2内的补充光源(图未示),所述补充光源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10远离所述显示面板20的一侧,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补充光源开启。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功能附加区A2内没有光线,本实施例通过在功能附加区A2内另设置一个补充光源,以提高功能附加区A2的附加功能的效果,例如作为闪光灯,提高拍摄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还包括位于阵列基板201面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的下偏光片204,以及位于彩膜基板202远离阵列基板201的一侧的上偏光片205。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20也可以为OLED显示面板、或Micro LED显示面板、或mini LED显示面板。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110上对应于所述功能附加区A2的区域形成有通孔1101。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导光板110上对应功能附加区A2的区域形成通孔1101,以提高功能附加区A2的光线透过率,提升功能附加区A2的附加功能的效果,例如提升拍摄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还包括反射膜111、扩散膜112以及增光膜113;所述反射膜111位于所述导光板110远离所述显示面板20的一侧;所述扩散膜112位于所述导光板110和所述显示面板20之间;所述增光膜113位于所述扩散膜112和所述显示面板20之间;其中,所述反射膜111、所述扩散膜112以及所述增光膜113上对应于所述功能附加区A2的区域均形成有通孔。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反射膜111、扩散膜112以及增光膜113上对应功能附加区A2的区域均形成通孔,以提高功能附加区A2的光线透过率,满足功能附加区A2的附加功能的要求。
接下来,请参阅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装置的剖面图,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A1和功能附加区A2,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20,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光学膜片组11和光源12,所述光学膜片组11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至少一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110,所述光源12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1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所述光源12包括第一灯组121(如图1)和第二灯组122(如图1);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第一灯组121关闭,所述第二灯组122开启,所述光学膜片组11上形成第一暗区A3(如图1),所述功能附加区A2位于所述第一暗区A3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功能附加区A2内的所述导光板110的表面粗糙度小于所述主显示区A1内的所述导光板110的表面粗糙度。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板110为透明材质,与图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0不做打孔处理,这是由于如果做通孔1101(如图5),通孔1101内的亮度会相较于没打孔的区域的亮度更亮,会影响显示效果,而且通孔1101的内侧还需要打磨均匀,工艺复杂,成本较高。本实施例通过不做打孔处理,使得整个导光板110上的光线比较均匀,显示效果较好。另外,本实施例通过在导光板110上对应于功能附加区A2的区域做镜面处理,使功能附加区A2的导光板110的上下表面更加光滑,即功能附加区A2内的导光板110的表面粗糙度小于主显示区A1内的导光板110的表面粗糙度,有利于提高功能附加区A2的附加功能的效果,例如提升拍摄画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功能附加区A2内的导光板110上形成微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功能附加区A2的视角和品味,但需以满足附加功能为前提,另外,也可以通过软硬件优化附加功能的效果。
接下来,请参阅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流程图,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包括:
S1、提供一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和光源,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所述光源包括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
S2、进入功能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灯组关闭,控制所述第二灯组开启,所述光学膜片组上形成第一暗区,所述功能附加区位于所述第一暗区内。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显示装置进入功能模式时,控制第一灯组关闭,从而使光学膜片组上形成第一暗区,避免光线进入功能附加区,使功能附加区具备优良的防漏光性能,从而提升附加功能的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还包括:控制所述显示面板上形成第二暗区,所述第一暗区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暗区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装置进入功能模式时,本实施例通过控制显示面板上形成第二暗区,并且使第一暗区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暗区内,当第一灯组由开启到关闭的过程中,即第一暗区由亮到暗过渡的过程中,第二暗区可以遮挡这个过渡,避免用户误以为屏幕出现显示不良,因此,本发明还可以提升显示效果,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机、数码相机、导航仪等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和光源,光学膜片组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光源位于光学膜片组垂直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光源包括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其中,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第一灯组关闭,第二灯组开启,光学膜片组上形成第一暗区,功能附加区位于第一暗区内;本发明通过将光源分为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当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关闭第一灯组,从而使光学膜片组上形成第一暗区,由于功能附加区位于第一暗区内,所以可以避免光线进入功能附加区,使功能附加区具备优良的防漏光性能,从而提升附加功能的效果,解决了如何避免背光模组的背光源的光线进入功能附加区内,造成功能附加区漏光的技术问题。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应理解,本文所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仅被认为是描述性的,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而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Claims (11)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光学膜片组,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
光源,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至少一端,所述光源包括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
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第一灯组关闭,所述第二灯组开启,所述光学膜片组上形成第一暗区,所述功能附加区位于所述第一暗区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组和所述第二灯组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同一端,所述第二灯组位于所述第一灯组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灯组的发光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20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灯组的两侧的所述第二灯组的发光角度关于所述功能附加区对称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组和所述第二灯组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同一端,所述功能附加区位于所述显示装置的两条边框的相交处,所述第一灯组靠近所述功能附加区设置,所述第二灯组位于所述第一灯组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组和所述第二灯组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同一端,所述第一灯组与所述第二灯组交替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灯组和所述第二灯组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所述功能附加区的方向逐渐减小。
8.如权利要求2或5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第三灯组,所述第三灯组与所述第一灯组分别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组的相异的两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液晶层,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之间,所述液晶层包括多个液晶分子;
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功能模式时,所述显示面板上形成第二暗区,所述第一暗区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暗区内,所述第二暗区内的所述液晶分子为非透态,所述功能附加区内的所述液晶分子为透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上对应于所述功能附加区的区域形成有通孔。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所述功能附加区内的所述导光板的表面粗糙度小于所述主显示区内的所述导光板的表面粗糙度。
CN202210416986.5A 2022-04-20 2022-04-20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7406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6986.5A CN114740654B (zh) 2022-04-20 2022-04-20 显示装置
US17/780,034 US20230341610A1 (en) 2022-04-20 2022-05-18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PCT/CN2022/093595 WO2023201819A1 (zh) 2022-04-20 2022-05-18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6986.5A CN114740654B (zh) 2022-04-20 2022-04-20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40654A true CN114740654A (zh) 2022-07-12
CN114740654B CN114740654B (zh) 2023-08-01

Family

ID=82283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16986.5A Active CN114740654B (zh) 2022-04-20 2022-04-20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40654B (zh)
WO (1) WO2023201819A1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128783A (ko) * 2017-05-24 2018-12-04 한국과학기술원 배리어 일체형 도광판을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90004374A1 (en) * 2017-05-04 2019-01-03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a display device
CN110618559A (zh) * 2019-09-20 2019-12-27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屏幕补光方法
CN110646985A (zh) * 2019-06-10 2020-01-0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10646984A (zh) * 2019-03-26 2020-01-0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55084A (zh) * 2019-12-19 2020-04-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1176018A (zh) * 2020-02-12 2020-05-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711768A (zh) * 2020-06-24 2020-09-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及摄像头的补光方法
CN111965895A (zh) * 2020-08-24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031346A (zh) * 2021-03-26 2021-06-2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的显示方法
CN113296314A (zh) * 2021-06-01 2021-08-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391479A (zh) * 2021-06-17 2021-09-14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3467123A (zh) * 2021-06-30 2021-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744641A (zh) * 2021-08-19 2021-12-03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114751A (zh) * 2021-11-30 2022-03-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103601A (ko) * 2015-02-24 2016-09-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0632789A (zh) * 2019-08-22 2019-12-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568649A (zh) * 2019-09-10 2019-12-1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1505850B (zh) * 2020-05-27 2022-04-22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显示面板及控制方法
CN111752039A (zh) * 2020-07-03 2020-10-09 西人马(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241088B (zh) * 2020-10-15 2021-09-03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46270B (zh) * 2020-10-27 2022-05-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CN113031345B (zh) * 2021-03-24 2022-07-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04374A1 (en) * 2017-05-04 2019-01-03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a display device
KR20180128783A (ko) * 2017-05-24 2018-12-04 한국과학기술원 배리어 일체형 도광판을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646984A (zh) * 2019-03-26 2020-01-0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894924U (zh) * 2019-03-26 2020-06-3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646985A (zh) * 2019-06-10 2020-01-0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10618559A (zh) * 2019-09-20 2019-12-27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屏幕补光方法
CN110955084A (zh) * 2019-12-19 2020-04-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1176018A (zh) * 2020-02-12 2020-05-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711768A (zh) * 2020-06-24 2020-09-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及摄像头的补光方法
CN111965895A (zh) * 2020-08-24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031346A (zh) * 2021-03-26 2021-06-2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的显示方法
CN113296314A (zh) * 2021-06-01 2021-08-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391479A (zh) * 2021-06-17 2021-09-14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3467123A (zh) * 2021-06-30 2021-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744641A (zh) * 2021-08-19 2021-12-03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114751A (zh) * 2021-11-30 2022-03-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1819A1 (zh) 2023-10-26
CN114740654B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3700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210894768U (zh) 显示装置
CN107993577B (zh) 视频墙显示装置
TWI624711B (zh) 邊框隱藏式顯示器殼蓋及顯示器裝置
CN111983850B (zh) 显示装置
WO2018214422A1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US1155602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2002236B (zh)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0955084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3467123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867050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817174A (zh) 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CN113687543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40740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6748368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740654B (zh) 显示装置
US20240040107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10215965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4527602B (zh)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US20230341610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KR102355832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WO2024098563A1 (zh) 显示装置
CN210072273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7761931A (zh) 一种反射型显示面板、装置及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