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20926A - 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20926A
CN114720926A CN202110351070.1A CN202110351070A CN114720926A CN 114720926 A CN114720926 A CN 114720926A CN 202110351070 A CN202110351070 A CN 202110351070A CN 114720926 A CN114720926 A CN 114720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frequency
magnetic resonance
nuclear magnetic
shielding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510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潇
王伟谦
罗海
赵越
解运浩
吴子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Marvel Stone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Marvel Stone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Marvel Stone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Marvel Stone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5107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2092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3446 priority patent/WO202220557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720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209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2Excitation or detection systems, e.g.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 A61B5/05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involving electronic [EMR] or nuclear [NMR] magnetic resonance, e.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2Excitation or detection systems, e.g.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G01R3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42Screen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44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G01R33/48NMR imaging systems
    • G01R33/54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e.g. using pulse sequences ; Generation or control of pulse sequences; Operator consol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磁共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通过本发明创造,可提供一种能够达成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的新型核磁共振测量系统,即通过在射频子系统的主射频线圈的外周区域中布置平行的射频场屏蔽板,可以屏蔽主射频线圈的部分射频场,进而实现对体表脂肪等无用信号不激发目的,达到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解决当前单边磁体核磁共振系统因存在激发区域不理想而导致脂肪检测不准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磁共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医疗设备中,能够用于人体器官检测(例如肝检测等)的技术手段主要有超声检测、核磁共振检测和穿刺检测。但是它们自身各有局限性,如:(a)超声检测:传统的超声检测仪器,只可进行定性测量,无法满足脂肪含量30%以下时的检测需求;另一类为基于超声的脂肪肝及肝纤维化定量检测产品,主要局限是易受超声穿透性不足的影响,在针对肥胖类患者检测时,成功率低;(b)核磁共振检测,可采用磁共振Dixon技术定量脂肪、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测量肝脏纤维化,虽然在检测精度上满足要求,但价格高昂,医院采购动辄500万甚至更高,单次检测费用以江苏为例在3000元左右,价格高昂,无法广泛用于早中期的脂肪肝监测;(c)穿刺检测,例如肝穿检测,这一检测手段在准确性上有着绝对的最高精度,是临床检测的金标准,但该种检测手段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仅适用于绝对必要情况,无法广泛应用,且对样本的提取以及技师操作水平均有极高要求。
现有专利CN201911101865.6《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器官脂肪无创定量检测方法》公开了一种基于单边磁体核磁共振系统的器官脂肪无创检测技术。如图1所示,该技术采用外部计算机(即由显示器和数据处理器构成的计算机设备)和一个射频RF子系统以及一个便携式单边永磁体模块,构建起了一个低场核磁共振器官脂肪无创定量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便携和低成本等优势,可以实现非侵入性和安全的器官脂肪定量检测。但是由于采用了单边永磁体,其磁场极不均匀,导致其激发区域为非规则的面。如图2所示一种单边磁体核磁共振系统的激发区域示模拟图,其激发区域近似为马鞍形,选择性差,且激发深度有限。此激发区域可能不能完全落在待检器官上。例如该马鞍形激发区域中,其下部区域可能会激发体表脂肪层,其顶端可能会激发到肝脏以外的器官,导致检测误差。
由此针对单边磁体核磁共振系统所存在激发区域不理想的情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核磁共振测量系统结构,以便改善因非理想激发区域导致脂肪检测不准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单边磁体核磁共振系统因存在激发区域不理想而导致脂肪检测不准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包括有射频子系统和磁体,其中,所述磁体用于在检测区域内产生静态磁场;
所述射频子系统包括有核磁共振谱仪、射频功率放大器、前置放大器、收发转换开关、射频线圈组和射频场屏蔽板,其中,所述射频线圈组包括有主射频线圈,所述射频场屏蔽板布置在所述主射频线圈的外周区域中且与所述主射频线圈平行;
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第一切换端,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回波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第二切换端,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回波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回波信号输入端,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受控端通信连接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切换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主射频线圈;
所述主射频线圈用于作为所述射频子系统的信号收发部件,发射来自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以便在所述检测区域内产生与所述静态磁场相交的脉冲向量磁场,并接收来自所述检测区域的回波信号;
所述射频场屏蔽板用于在所述主射频线圈发射所述测量序列脉冲信号时,屏蔽所述主射频线圈对所述非感兴趣区产生所述脉冲向量磁场。
基于上述发明内容,可提供一种能够达成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的新型核磁共振测量系统,即通过在射频子系统的主射频线圈的外周区域中布置平行的射频场屏蔽板,可以屏蔽主射频线圈的部分射频场,进而实现对体表脂肪等无用信号不激发目的,达到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解决当前单边磁体核磁共振系统因存在激发区域不理想而导致脂肪检测不准的问题。此外,由于是基于低场核磁共振且针对特定需求对传统磁共振系统做了简化,可使得系统更加轻巧便捷,也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无需成像,测量时间短,准确性高;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测量过程流程化程度高,不易受操作者手法的影响,可重复性强;测量过程不易受运动影响。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射频线圈组还包括有副射频线圈,其中,所述副射频线圈布置在所述主射频线圈的外周区域中且与所述主射频线圈平行;
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预饱和脉冲信号输出端也电连接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预饱和脉冲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副射频线圈;
所述副射频线圈用于作为所述射频子系统的信号发射部件,在发射所述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之前或过程中,发射来自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预饱和脉冲信号,以便产生覆盖所述检测区域内非感兴趣区的射频场,使得所述非感兴趣区内的部分或全部磁化矢量与所述静态磁场平行。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射频场屏蔽板采用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平板结构、折叠扇结构或它们的任意组合结构。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核磁共振测量系统还包括有床体、屏蔽仓和移动式探头,其中,所述屏蔽仓包括有内设的金属屏蔽层;
所述屏蔽仓覆盖在所述床体的载人床面上,并具有开合结构,以便待检人体进入由所述载人床面和所述屏蔽仓包围的空间中;
所述移动式探头设置在由所述载人床面和所述屏蔽仓包围的空间中,并通过机械驱动机构能够在待检人体的左右方向、头脚方向和/或前后方向上移动,以便在所述待检人体外部对体内待检器官进行定位检测。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床体接地,所述屏蔽仓中的金属屏蔽层在仓体闭合时通过位于开合边缘上的可拆卸连接结构与所述床体电连接,以便所述金属屏蔽层通过所述床体接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屏蔽仓包括有躯干屏蔽仓/和腿部屏蔽仓,其中,所述躯干屏蔽仓和所述腿部屏蔽仓可组合构成用于覆盖颈部以下身体的封闭结构;
所述躯干屏蔽仓包括有柔性领口和屏蔽袖套部,其中,所述柔性领口用于供所述待检人体的头部伸出仓外,所述屏蔽袖套部用于供所述待检人体的手臂部伸出仓外,以便使所述手臂部可持握接地把手。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地把手由导电材质制成,并通过浪涌保护电路接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核磁共振测量系统还包括有相位合成器和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布置在由所述载人床面和所述屏蔽仓包围的空间中且远离所述移动式探头设置;
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中的各个噪声测量线圈分别电连接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噪声信号输入端,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噪声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相位合成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相位合成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噪声信号输入端;
所述核磁共振谱仪还用于在采集回波信号前,根据在关闭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情况下所接收到的且来自所述主射频线圈的第一噪声信号和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的第二噪声信号,确定出所述第一噪声信号与所述第二噪声信号的信号相关性;
所述核磁共振谱仪还用于在采集回波信号时,根据所述第一噪声信号与所述第二噪声信号的信号相关性和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的第三噪声信号,确定出在来自所述主射频线圈的回波信号中的噪声信号,然后在所述回波信号中减除确定的所述噪声信号,得到降噪的新回波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屏蔽仓通过合页结构铰接所述床体的载人床面边沿。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磁体采用单边磁体结构,其中,所述单边磁体结构具有与目标检样器官相邻身体表面贴合的人体工程学弧曲面。
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可达成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的新型核磁共振测量系统,即通过在射频子系统的主射频线圈的外周区域中布置平行的射频场屏蔽板,可以屏蔽主射频线圈的部分射频场,进而实现对体表脂肪等无用信号不激发目的,达到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解决当前单边磁体核磁共振系统因存在激发区域不理想而导致脂肪检测不准的问题;
(2)由于是基于低场核磁共振且针对特定需求对传统磁共振系统做了简化,可使得系统更加轻巧便捷,也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无需成像,测量时间短,准确性高;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测量过程流程化程度高,不易受操作者手法的影响,可重复性强;测量过程不易受运动影响;
(3)还可以通过在射频子系统的主射频线圈的外周区域中布置平行的副射频线圈,并在发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之前或过程中,通过该副射频线圈来发射预饱和脉冲信号以产生覆盖检测区域内非感兴趣区的射频场,可使得所述非感兴趣区内的部分或全部磁化矢量与磁体产生的静态磁场平行,进而在测量时可使非感兴趣区产生的且会对感兴趣区产生的回波信号造成干扰的无用信号减弱或消失,进一步达到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
(4)通过主动噪声控制设计,可以降低核磁共振应用对于噪声的敏感度,进一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低场核磁共振器官脂肪无创定量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单边磁体核磁共振系统的激发区域示范模拟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核磁共振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主射频线圈和射频场屏蔽板的布置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主射频线圈与射频场屏蔽板的磁场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射频场屏蔽板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为单层平板结构,图6(b)为单层折叠扇结构,图6(c)为下层平板与上层折叠扇的组合结构,图6(d)为双层平板结构,图6(e)为双层折叠扇结构。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单边磁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主射频线圈、副射频线圈和射频场屏蔽板的布置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与预饱和脉冲信号的第一种时序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与预饱和脉冲信号的第二种时序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人体横断位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床体和屏蔽仓的第一种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床体和屏蔽仓的第二种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床体和屏蔽仓的打开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探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虽然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发明示例的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发明,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发明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
应当理解,尽管本文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种单元,但是这些单元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例如可以将第一单元称作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可以将第二单元称作第一单元,同时不脱离本发明示例的实施例的范围。
应当理解,对于本文中可能出现的术语“和/或”,其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对于本文中可能出现的术语“/和”,其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对于本文中可能出现的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应当理解,在本文中若将单元称作与另一个单元“连接”、“相连”或“耦合”时,它可以与另一个单元直相连接或耦合,或中间单元可以存在。相対地,在本文中若将单元称作与另一个单元“直接相连”或“直接耦合”时,表示不存在中间单元。另外,应当以类似方式来解释用于描述单元之间的关系的其他单词(例如,“在……之间”对“直接在……之间”,“相邻”对“直接相邻”等等)。
应当理解,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示例的实施例。若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相反意思。还应当理解,若术语“包括”、“包括了”、“包含”和/或“包含了”在本文中被使用时,指定所声明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性,并且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他们的组合存在性或增加。
应当理解,还应当注意到在一些备选可能设计中,所出现的功能/动作可能与附图出现的顺序不同。例如,取决于所涉及的功能/动作,实际上可以实质上并发地执行,或者有时可以以相反的顺序来执行连续示出的两个图。
应当理解,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了特定的细节,以便于对示例实施例的完全理解。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现示例实施例。例如可以在框图中示出系统,以避免用不必要的细节来使得示例不清楚。在其他实例中,可以不以非必要的细节来示出众所周知的过程、结构和技术,以避免使得示例实施例不清楚。
如图3~7所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包括有射频子系统和磁体2,其中,所述磁体2用于在检测区域内产生静态磁场;所述射频子系统包括有核磁共振谱仪、射频功率放大器、前置放大器、收发转换开关、射频线圈组和射频场屏蔽板16,其中,所述射频线圈组包括有主射频线圈151,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布置在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外周区域中且与所述主射频线圈151平行;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第一切换端,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回波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第二切换端,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回波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回波信号输入端,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受控端通信连接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切换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主射频线圈151;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用于作为所述射频子系统的信号收发部件,发射来自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以便在所述检测区域内产生与所述静态磁场相交的脉冲向量磁场,并接收来自所述检测区域的回波信号;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用于在所述主射频线圈151发射所述测量序列脉冲信号时,屏蔽所述主射频线圈151对所述非感兴趣区产生所述脉冲向量磁场。
如图3~7所示,在所述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的具体结构中,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用于通过现有常规方式产生测量序列脉冲信号(其为现有扫描序列脉冲信号,用以激发目标检样中的氢原子并产生可检测信号,又称磁共振信号或回波信号),以便驱动一个或多个所述主射频线圈151,并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测量处理,实现器官无创定量检测目的,其可采用现有仪器设备实现;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用于放大待发射的所述测量序列脉冲信号;所述前置放大器用于放大接收的所述回波信号;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用于通过门控信号的切换控制,使所述主射频线圈151既可发射所述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也能异步接收所述回波信号,其可以但不限于为一个单刀双掷开关。
所述主射频线圈151在所述检测区域内产生的脉冲向量磁场与所述静态磁场正交时,激发产生回波信号的效率最高,并且该脉冲向量磁场的频率是可调的,用以匹配感兴趣区ROI(Region of I nterest)内不同位置的拉莫尔Larmor频率(其为1H旋磁比乘以所述静态磁场的场强)。如图4和5所示,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可由金属制成,其工作原理如下:当所述主射频线圈151中通过射频电流时,射频电流产生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可称为主磁场),并在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中感应出与射频线圈电流流向相同的电流,并在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中以涡流的形式流动,这个感应的电流产生的一个磁场与射频电流产生的磁场相互叠加,由于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为一个完整的金属体,因此屏蔽体上感应的电流以多循环路径的方式流动,并随主磁场的变化而变化,这些路径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大部分叠加在y方向,而在x方向的叠加效应较弱;在靠近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的区域,主磁场几乎以垂直于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的方向进入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上的区域,因此在靠近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的区域上,主磁场的分量主要为y分量,因此在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的区域,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主磁场在y方向相互叠加,从而导致主磁场在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上一定的区域被大幅削弱,而靠近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的区域的x方向上,部分区域与主磁场叠加得到增强,部分区域被削弱,由于主磁场在靠近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的区域x方向上分量较少,而感应电流x方向的分量也较弱,使得此区域在y方向分量的大幅削弱导致主磁场在靠近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的一定区域得到大幅的削减。由此可通过调节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与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距离,达成屏蔽所述主射频线圈151部分射频场的目的,进而实现对体表脂肪等无用信号不激发目的,达到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如图6所示,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可以但不限于采用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平板结构、折叠扇结构或它们的任意组合结构,其中,通过采用折叠扇结构,可增加感应电流循环的路径,从而增加了靠近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的区域中的感应磁场,提高了削弱靠近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的区域中主磁场的能力。此外,如图4所示,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的数目可以为两个,并左右对称地布置在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外周区域中,以及与所述主射频线圈151一起水平布置在线圈底座153上;
所述磁体2设为便携式磁体,所述便携式磁体的设置方式至少采用有单边磁体结构,其中,所述单边磁体结构具有与目标检样器官相邻身体表面贴合的人体工程学弧曲面,如图7所示。所述磁体2产生的所述静态磁场用于极化目标检样的感兴趣区域内的氢原子。采用如图7所示的单边磁体结构,可使所述静态磁场的激发区域深度达距磁体表面12cm,可达皮下9cm,对于皮下脂肪层厚的患者也可以达到很好的选择性;所述静态磁场的场激发区域在感兴趣深度区域的选择性较高,可以避开肝脏以外内脏的信号。此外,所述磁体2还可以是永磁体、电磁体或者它们的混合型。
由此通过前述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一种可达成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的新型核磁共振测量系统,即通过在射频子系统的主射频线圈的外周区域中布置平行的射频场屏蔽板,可以屏蔽主射频线圈的部分射频场,进而实现对体表脂肪等无用信号不激发目的,达到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解决当前单边磁体核磁共振系统因存在激发区域不理想而导致脂肪检测不准的问题。此外,由于是基于低场核磁共振且针对特定需求对传统磁共振系统做了简化,可使得系统更加轻巧便捷,也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无需成像,测量时间短,准确性高;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测量过程流程化程度高,不易受操作者手法的影响,可重复性强;测量过程不易受运动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射频线圈组还包括有副射频线圈152,其中,所述副射频线圈152布置在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外周区域中且与所述主射频线圈151平行;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预饱和脉冲信号输出端也电连接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预饱和脉冲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副射频线圈152;所述副射频线圈152用于作为所述射频子系统的信号发射部件,在发射所述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之前或过程中,发射来自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预饱和脉冲信号,以便产生覆盖所述检测区域内非感兴趣区的射频场,使得所述非感兴趣区内的部分或全部磁化矢量与所述静态磁场平行。如图3和8所示,所述核磁共振谱仪还用于通过现有常规方式产生预饱和脉冲信号,以便驱动一个或多个所述副射频线圈152;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还用于放大待发射的所述预饱和脉冲信号。所述副射频线圈152产生的射频场也是可调节的,在其射频场覆盖范围内,可如图9所示在发射所述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之前或如图10所示在发射所述测量序列脉冲信号的整个过程中持续施加所述预饱和脉冲信号(其优选可实现90度翻转角的脉冲信号),使所述非感兴趣区内的部分或全部磁化矢量与所述静态磁场平行,以便在测量时使所述非感兴趣区(例如皮下脂肪等)产生的且会对所述感兴趣区(例如肝脏等)产生的回波信号造成干扰的无用信号减弱或消失,达到区域选择性激发效果。如图11所示,在人体横断位截面示意图中,弧线300为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激发区域(即所述检测区域),在未做饱和的情况下,此区域内所有信号都会被接收,即所述弧线300中实线段302为所述感兴趣区(即待检器官200),所述弧线300中虚线段301为所述非感兴趣区(也即待饱和区),来自所述非感兴趣区的信号将会对测量结果造成极大的误差,而如果通过所述副射频线圈152对所述非感兴趣区进行预饱和,可使来自所述非感兴趣区的信号极大地降低或消失。此外,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与所述副射频线圈152在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外周区域的布置位置,可举例如图8所示。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核磁共振测量系统还包括有床体3、屏蔽仓4和移动式探头5,其中,所述屏蔽仓4包括有内设的金属屏蔽层;所述屏蔽仓4覆盖在所述床体3的载人床面31上,并具有开合结构,以便待检人体进入由所述载人床面31和所述屏蔽仓4包围的空间中;所述移动式探头5设置在由所述载人床面31和所述屏蔽仓4包围的空间中,并通过机械驱动机构能够在待检人体的左右方向、头脚方向和/或前后方向上移动,以便在所述待检人体外部对体内待检器官进行定位检测。如图12~14所示,所述床体3用于承载所述待检人体100。所述屏蔽仓4除用于屏蔽外界干扰信号外,还能有效对所述移动式探头5起到保护作用,其可由硬质材质制成,并夹设有所述金属屏蔽层,例如金属网、金属薄膜或金属薄板;所述屏蔽仓4可通过合页结构铰接所述床体3的载人床面边沿,以便开合并使所述待检人体100进入。所述移动式探头5用于装载所述射频线圈组、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和所述磁体2等,以便在检测时由所述机械驱动机构在所述待检人体的左右方向、头脚方向和/或前后方向上移动,实现在所述待检人体100的外部对体内待检器官进行准确定位,如图15所示。具体地,所述床体3接地,所述屏蔽仓4中的金属屏蔽层在仓体闭合时通过位于开合边缘上的可拆卸连接结构34与所述床体3电连接,以便所述金属屏蔽层通过所述床体3接地。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34可以但不限于采用簧片或插头与预留插槽向配合的结构,以便达成所述屏蔽仓4与整个病床的整体电性导通,确保所述屏蔽仓4的屏蔽效果。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屏蔽仓4包括有躯干屏蔽仓41/和腿部屏蔽仓42,其中,所述躯干屏蔽仓41和所述腿部屏蔽仓42可组合构成用于覆盖颈部以下身体的封闭结构;所述躯干屏蔽仓41包括有柔性领口411和屏蔽袖套部412,其中,所述柔性领口411用于供所述待检人体的头部伸出仓外,所述屏蔽袖套部412用于供所述待检人体的手臂部伸出仓外,以便使所述手臂部可持握接地把手6。如图12所示,所述躯干屏蔽仓41和所述腿部屏蔽仓42可组合构成用于覆盖颈部以下身体的封闭结构;而如图13所示,也可只有由所述躯干屏蔽仓41构成的半封闭结构(也即半开放式屏蔽仓结构)。所述柔性领口411用于与所述待检人体100的颈部配合;所述屏蔽袖套部412用于与所述待检人体100的手臂部配合,可以帮助所述待检人体100固定测试姿势;所述接地把手16用于消除人体可能导入的噪声,具体地,所述接地把手6由导电材质制成,并通过浪涌保护电路接地。由此可使所述待检人体100在测量时通过握住所述接地把手6,来对通过人体传导的噪声信号进行接地从而消除。详细地,所述浪涌保护电路可设计为RC并联滤波电路,以便形成一个截止频率约60Hz的高通滤波器,即此滤波电路在60Hz具有很高的阻抗,而在目标频率具有很低的阻抗,人体通过触摸金属拉杆以释放来自人体感应的的噪声,如果不通过保护电路直接触摸接地金属杆,而这个地又和外层屏蔽以及功率放大等部件的地相连,可能会通过屏蔽层传送瞬间高压或大电流(主要是工频)对人造成危险,由于来自人体的噪声通常为高频噪声,电容在目标频率具有很低的阻抗,因此可以释放噪声到地上,高通滤波器在工频上具有很大的阻抗,可以防止大电流通过,从而保护人体。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核磁共振测量系统还包括有相位合成器和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布置在由所述载人床面和所述屏蔽仓包围的空间中且远离所述移动式探头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中的各个噪声测量线圈分别电连接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噪声信号输入端,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噪声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相位合成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相位合成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噪声信号输入端;所述核磁共振谱仪还用于在采集回波信号前,根据在关闭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情况下所接收到的且来自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第一噪声信号和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的第二噪声信号,确定出所述第一噪声信号与所述第二噪声信号的信号相关性;所述核磁共振谱仪还用于在采集回波信号时,根据所述第一噪声信号与所述第二噪声信号的信号相关性和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的第三噪声信号,确定出在来自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回波信号中的噪声信号,然后在所述回波信号中减除确定的所述噪声信号,得到降噪的新回波信号。如图3所示,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包括有四个噪声测量线圈,由于线圈接收到的信号与其至信号源的距离有关,越远则信号越低,因此所述噪声测量线圈摆放在所述屏蔽仓4内时,需远离所述移动式探头设置,以便保证其接收到的磁共振信号/回波信号可忽略不计;而噪声信号存在于环境中,所以可以认为所述噪声测量线圈只在采集噪声信号。所述相位合成器用于对来自不同噪声测量线圈的噪声信号进行合成,然后再由所述核磁共振谱仪进行接收处理;因此当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只有一个噪声测量线圈时,可缺省设置所述相位合成器。所述信号相关性的确定过程可采用现有技术,例如线性拟合或非线性拟合技术;所述回波信号中的噪声信号的确定方式依然可采用现有技术。虽然所述屏蔽仓4能够阻挡大部分来自周围环境中的噪声,但由于所述屏蔽仓4的不完全封闭结构或开放式结构,部分环境噪声会通过人体、屏蔽仓或病床等被引入,因此通过前述的主动噪声控制设计,可以降低核磁共振应用对于噪声的敏感度,进一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若涉及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若涉及到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Claims (10)

1.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射频子系统和磁体(2),其中,所述磁体(2)用于在检测区域内产生静态磁场;
所述射频子系统包括有核磁共振谱仪、射频功率放大器、前置放大器、收发转换开关、射频线圈组和射频场屏蔽板(16),其中,所述射频线圈组包括有主射频线圈(151),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布置在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外周区域中且与所述主射频线圈(151)平行;
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第一切换端,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回波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第二切换端,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回波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回波信号输入端,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受控端通信连接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收发转换开关的切换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主射频线圈(151);
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用于作为所述射频子系统的信号收发部件,发射来自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以便在所述检测区域内产生与所述静态磁场相交的脉冲向量磁场,并接收来自所述检测区域的回波信号;
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用于在所述主射频线圈(151)发射所述测量序列脉冲信号时,屏蔽所述主射频线圈(151)对所述非感兴趣区产生所述脉冲向量磁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线圈组还包括有副射频线圈(152),其中,所述副射频线圈(152)布置在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外周区域中且与所述主射频线圈(151)平行;
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预饱和脉冲信号输出端也电连接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预饱和脉冲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副射频线圈(152);
所述副射频线圈(152)用于作为所述射频子系统的信号发射部件,在发射所述测量序列脉冲信号之前或过程中,发射来自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预饱和脉冲信号,以便产生覆盖所述检测区域内非感兴趣区的射频场,使得所述非感兴趣区内的部分或全部磁化矢量与所述静态磁场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场屏蔽板(16)采用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平板结构、折叠扇结构或它们的任意组合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磁共振测量系统还包括有床体(3)、屏蔽仓(4)和移动式探头(5),其中,所述屏蔽仓(4)包括有内设的金属屏蔽层;
所述屏蔽仓(4)覆盖在所述床体(3)的载人床面(31)上,并具有开合结构,以便待检人体进入由所述载人床面(31)和所述屏蔽仓(4)包围的空间中;
所述移动式探头(5)设置在由所述载人床面(31)和所述屏蔽仓(4)包围的空间中,并通过机械驱动机构能够在待检人体的左右方向、头脚方向和/或前后方向上移动,以便在所述待检人体外部对体内待检器官进行定位检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3)接地,所述屏蔽仓(4)中的金属屏蔽层在仓体闭合时通过位于开合边缘上的可拆卸连接结构(34)与所述床体(3)电连接,以便所述金属屏蔽层通过所述床体(3)接地。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仓(4)包括有躯干屏蔽仓(41)/和腿部屏蔽仓(42),其中,所述躯干屏蔽仓(41)和所述腿部屏蔽仓(42)可组合构成用于覆盖颈部以下身体的封闭结构;
所述躯干屏蔽仓(41)包括有柔性领口(411)和屏蔽袖套部(412),其中,所述柔性领口(411)用于供所述待检人体的头部伸出仓外,所述屏蔽袖套部(412)用于供所述待检人体的手臂部伸出仓外,以便使所述手臂部可持握接地把手(6)。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把手(6)由导电材质制成,并通过浪涌保护电路接地。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磁共振测量系统还包括有相位合成器和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布置在由所述载人床面(31)和所述屏蔽仓(4)包围的空间中且远离所述移动式探头(5)设置;
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中的各个噪声测量线圈(5)分别电连接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噪声信号输入端,所述前置放大器的噪声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相位合成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相位合成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核磁共振谱仪的噪声信号输入端;
所述核磁共振谱仪还用于在采集回波信号前,根据在关闭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情况下所接收到的且来自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第一噪声信号和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的第二噪声信号,确定出所述第一噪声信号与所述第二噪声信号的信号相关性;
所述核磁共振谱仪还用于在采集回波信号时,根据所述第一噪声信号与所述第二噪声信号的信号相关性和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噪声测量线圈的第三噪声信号,确定出在来自所述主射频线圈(151)的回波信号中的噪声信号,然后在所述回波信号中减除确定的所述噪声信号,得到降噪的新回波信号。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仓(4)通过合页结构铰接所述床体(3)的载人床面边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2)采用单边磁体结构,其中,所述单边磁体结构具有与目标检样器官相邻身体表面贴合的人体工程学弧曲面。
CN202110351070.1A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Pending CN1147209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1070.1A CN114720926A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PCT/CN2021/093446 WO2022205573A1 (zh) 2021-03-31 2021-05-12 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1070.1A CN114720926A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20926A true CN114720926A (zh) 2022-07-08

Family

ID=82233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51070.1A Pending CN114720926A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20926A (zh)
WO (1) WO20222055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7687A1 (zh) * 2022-10-09 2024-04-18 无锡鸣石峻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空间选择性的磁共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9243B2 (ja) * 1993-04-05 2003-01-20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GB2360094A (en) * 2000-03-06 2001-09-12 Marconi Caswell Ltd RF screens for MRI
US7633294B2 (en) * 2005-05-06 2009-12-1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for high field MRI coils
EP2115484A2 (en) * 2007-02-26 2009-11-1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inusoidally resonant radio frequency volume coils for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applications
US10627464B2 (en) * 2016-11-22 2020-04-21 Hyperfine Research, Inc. Low-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CN110780247B (zh) * 2019-11-12 2021-02-12 无锡鸣石峻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器官脂肪无创定量检测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7687A1 (zh) * 2022-10-09 2024-04-18 无锡鸣石峻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空间选择性的磁共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5573A1 (zh)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1492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radio frequency impedance mapp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CA2533161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amining a substance,particularly tissue, to characterize its type
JP5955642B2 (ja) 局所表面コイルを用いて対象を撮像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RU2528034C2 (ru) Многоканальные эндоректальные катушки и интерфейсные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них
US780942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amining a substance, particularly tissue, to characterize its type
US9035654B2 (en) Mechanically flexible magnetic resonance coil with opening conductor structures
WO2021093225A1 (zh) 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器官脂肪无创定量检测系统
US5261403A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US8294461B2 (en) Reverse circularly polarized non-tissue damaging RF in MRI detection of coupled RF current producing objects in a body
US20160209486A1 (en) Motion sensor
CN114720926A (zh) 一种器官无创定量核磁共振检测系统
CN114720927A (zh) 一种适用于器官无创定量检测的核磁共振测量系统
Peng et al.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s of an MRI system with the shielding in a combined PET/MRI scanner
US2006004719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analysis
US9958517B2 (en) Shoulder coil having a flexible top part and/or a mounting-dependent element selection
CN105044633B (zh) 膝部线圈
EP1733245A1 (en) System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KR20130092488A (ko) 로컬 코일 시스템
David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ntennas
JPH0576508A (ja) 核磁気共鳴検査装置
US10330753B2 (en) Output combination of transistors in an MRT radio-frequency power amplifier
Lu et al. Investigating Local Receive Arrays in tcMRgFUS System and Their Influence by Passive Antennas: A Simulation Study
WO2010101559A1 (en) Mri breast image magnet structure
Li et al. Investigation in Radio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Mapping Towards Tissue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ic Properties Tomography
Katscher et al. Imaging Conductivity and Permittivity of Tissues Using Electric Properties Tomograph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