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11182B - 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11182B
CN114711182B CN202210441361.4A CN202210441361A CN114711182B CN 114711182 B CN114711182 B CN 114711182B CN 202210441361 A CN202210441361 A CN 202210441361A CN 114711182 B CN114711182 B CN 1147111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culture
water
shrimp
inten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413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11182A (zh
Inventor
刘长军
方跃
黄蔚江
周志强
申屠基康
蒋一鸣
李仕成
黄建军
楼志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SHAN AQUATIC PRODUCT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TATION
Original Assignee
XIANGSHAN AQUATIC PRODUCT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T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GSHAN AQUATIC PRODUCT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TATION filed Critical XIANGSHAN AQUATIC PRODUCT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221044136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111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11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11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11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11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6Accessories for aquaria or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A01K63/042Introducing gases into the water, e.g. aerators, air pum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塘、进水区以及排水区;养殖塘包括蟹类精养区、虾类精养区以及贝类精养区;蟹类精养区、虾类精养区以及贝类精养区依次循环连接,以使得蟹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将蟹类精养区内的残饵带入虾类精养区,并使得虾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经贝类精养区净化后重新被蟹类精养区利用;进水区连接于虾类精养区,且进水区适于向虾类精养区补充干净的养殖水;排水区连接于贝类精养区,且排水区适于排出经过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该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便于管理,养殖产量高,能够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便于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综合效益高。

Description

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蟹虾贝”生态混养是目前梭子蟹养殖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梭子蟹主养塘内混养脊尾白虾(或日本对虾)和缢蛏(或文蛤)已成为海水围塘养殖最具代表性的优势模式。
现有的“蟹虾贝”生态混养模式的特点是水体养虾、塘底养蟹、底泥养贝,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混养生物学原理,通过将不同食性、不同摄食方式和不同栖息习性的种类放养在同一水体中,提高养殖水体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但是,这种养殖模式较为粗放,管理难度大,存在良种覆盖率低、水体控制能力不足、种内自残严重、养殖尾水处理难等问题,导致总体养殖产量和综合效益难以提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管理,养殖产量高,能够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便于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且综合效益高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塘、进水区以及排水区;所述养殖塘包括蟹类精养区、虾类精养区以及贝类精养区;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依次循环连接,以使得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将所述蟹类精养区内的残饵带入所述虾类精养区,并使得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经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重新被所述蟹类精养区利用;所述进水区连接于所述虾类精养区,且所述进水区适于向所述虾类精养区补充干净的养殖水;所述排水区连接于所述贝类精养区,且所述排水区适于排出经过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
优选的,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的占地面积之比为(1.8-2.2):(0.8-1.2):(0.8-1.2)。其优点是:由于蟹类以及虾类养殖过程中都会产生养殖尾水,而贝类养殖过程中可以净化养殖尾水;又由于蟹类的体积一般比虾类大,且蟹类具有自身领域保卫意识,因此,蟹类养殖的种群密度远小于虾类养殖的种群密度,即相同占地面积的情况下,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弱于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经过试验证明,当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的占地面积之比为(1.8-2.2):(0.8-1.2):(0.8-1.2)时,能够使得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与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之和与所述贝类精养区对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同时,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又不会对所述虾类精养区造成较大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蟹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虾类精养区的水深为0.9m-1.5m,所述贝类精养区的水深为0.5m-1.0m。其优点是:经过试验证明,0.9m-1.5m的水深更适宜梭子蟹、脊尾白虾(或日本对虾)的养殖,0.5m-1.0m的水深更适宜缢蛏(或文蛤)的养殖。
优选的,所述贝类精养区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的底充氧设备。其优点是:由于贝类喜生存于泥中,通过所述底充氧设备能够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既可供贝类生存所用,又可以通过气体交换排出水质中的有害气体。经过试验证明,当所述底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时比较适宜,既不会因为功率太小而降低充氧效果,也不会因为功率太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优选的,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的水车式充氧设备。其优点是:由于所述水车式充氧设备能够将大量空气进一步溶解,形成溶解氧,并氧气带入水中,同时产生强劲的作用力,一方面把表层水压入池底,另一方面将水推动,使水流动起来,将溶氧迅速扩散,从而更适于种群密度较大的虾类生存所用,且能够通过气体交换更加充分地排出水质中的有害气体。经过试验证明,当所述水车式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时比较适宜,既不会因为功率太小而降低充氧效果,也不会因为功率太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优选的,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排污系统;所述排污系统包括排水管、排污管以及底盘;所述排水管的上端形成有用于连通于所述虾类精养区的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下端弯折形成有排水口;所述底盘为上端敞口的锅底形结构,所述底盘套设于所述排水管的外周,所述底盘位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水口之间,且所述底盘的上端与所述虾类精养区的内底面平齐;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排水口,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沿所述底盘的水平切线方向连通于所述底盘的内侧壁。其优点是:在重力作用下,所述虾类精养区内的污染物(如虾壳、残饵以及粪便等)会下沉至所述底盘内。排污时,打开所述排水口,并在泵吸作用或者压差作用下,使得所述虾类精养区内底部的污水能够迅速通过所述排水口排出;根据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所述排污管上靠近所述底盘的一端会产生虹吸效应,以将所述底盘内的污染物通过所述排水口吸走;又由于所述排污管沿水平切线方向连通于所述底盘的内侧壁,在产生虹吸效应的同时,所述底盘内部会产生涡旋效应,从而能够更加充分地将所述底盘内的污染物吸除干净。
优选的,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水质监测系统以及生物扩培系统;所述排水区内设有尾水处理系统。其优点是:通过所述水质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检测所述虾类精养区内的水质情况,以便及时换水、清污等。通过所述生物扩培系统能够有效对所述虾类精养区内的水质进行调节,以便维持所述虾类精养区内的菌藻平衡。通过所述尾水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对排出该系统外的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优选的,所述养殖塘还包括蓄水区,所述蓄水区设置于所述蟹类精养区的外周,且所述贝类精养区通过所述蓄水区连接于所述蟹类精养区和所述排水区。其优点是:通过所述蓄水区能够储存经过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以便及时向所述蟹类精养区内进行补充用水;同时,所述蓄水区能够对水体起到沉淀作用。另外,所述蓄水区也能够为蟹类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优选的,所述蟹类精养区的内底部矩阵设有多个隐蔽物,所述隐蔽物为下端敞口且一侧设有开口的结构,各个所述隐蔽物上的所述开口均朝向所述蓄水区。其优点是:通过所述隐蔽物能够为蟹类提供隐蔽的场所,以防止蟹类种内相残。另外,由于经过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通过所述蓄水区流入所述蟹类精养区,即会带动所述蟹类精养区内的残饵向偏离所述蓄水区的方向流动;因此,当各个所述隐蔽物上的所述开口均朝向所述蓄水区时,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蟹类因受残饵的引诱而出现面对面,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蟹类种内相残。
优选的,每一排的相邻两个所述隐蔽物之间的间隔L为3.5m-4.5m,每一列的相邻两个所述隐蔽物之间的间距M为0.4m-0.6m;所述蓄水区内的水适于通过垂直于每一列所述隐蔽物的方向通过所述蟹类精养区流向所述虾类精养区。其优点是:各个所述隐蔽物之间的间距越小,种内相残的概率就越大;各个所述隐蔽物之间的间距越大,蟹类的养殖密度就越小;根据实验证明,当每一排的相邻两个所述隐蔽物之间的间隔L为3.5m-4.5m,且每一列的相邻两个所述隐蔽物之间的间距M为0.4m-0.6m时,更够达到养殖密度以及防止种内相残的相对平衡,经济效益更高。另外,由于所述蓄水区内的水适于通过垂直于每一列所述隐蔽物的方向通过所述蟹类精养区流向所述虾类精养区,即所述蓄水区内的水也会将所述蟹类精养区内的残饵带向所述虾类精养区方向,此时,在残饵引诱下,每一排的相邻两个(即两列)隐蔽物之间的间隔L具有3.5m-4.5m,能够为蟹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蟹类出现面对面现象,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蟹类的种内相残现象。
优选的,所述蓄水区的宽度为8m-12m,所述蓄水区内底部比所述蟹类精养区内底部低0.5m-1.5m;所述蓄水区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的底充氧设备。其优点是:8m-12m宽度的所述蓄水区能够提供较合适的蓄水能力,同时,所述蓄水区内底部比所述蟹类精养区内底部低0.5m-1.5m,能够更适宜蟹类的活动;另外,所述底充氧设备能够为所述蓄水区内底部提供充足的溶解氧,以供蟹类活动所用,同时,可以通过气体交换排出水质中的有害气体。此外,经过实验证明,所述底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时比较适宜,既不会因为功率太小而降低充氧效果,也不会因为功率太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依次循环连接,因此,可以通过先向所述蟹类精养区投放沉性颗粒饵料,使得饵料沉入所述蟹类精养区内底部,以供蟹类进行觅食。待蟹类觅食后,残留的饵料(即残饵)因膨化而漂浮在水中,再将所述蟹类精养区内的养殖尾水排入所述虾类精养区,以通过所述蟹类精养区内的养殖尾水将所述蟹类精养区内的残饵带入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供虾类进行觅食;在虾类养殖过程中,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会产生丰富的藻类以及有机屑等。待虾类觅食后,再将所述虾类精养区内的养殖尾水输入所述贝类精养区,以通过所述虾类精养区内的养殖尾水将产生的藻类和有机屑等带入所述贝类精养区内,供贝类进行觅食;同时,通过贝类可以有效地对从所述虾类精养区内排出(即所述蟹类精养区和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净化后再排入所述蟹类精养区被重复利用。另外,由于在养殖过程中,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例如虾壳、污泥、残饵等),同时,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污染物也容易随养殖尾水一起排入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从而导致所述虾类精养区内底部沉积大量的污染物;因此,需要定期对所述虾类精养区进行清污,此时,通过所述进水区能够迅速地向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补充干净的养殖水。此外,由于整个系统中属所述贝类精养区内的养殖尾水最干净,因此,当整个系统中的总水量过多或需要进行换水时,通过所述排水区排出经过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以便于所述排水区内的养殖尾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综上所述,采用该所述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养殖蟹虾贝,便于进行管理,养殖产量高,能够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便于养殖尾水进行处理,且综合效益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的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排污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中排污系统的剖视图。
图中:1、蟹类精养区;11、隐蔽物;2、虾类精养区;3、贝类精养区;4、蓄水区;5、进水区;6、排水区;7、排污系统;71、排水管;711、进水口;712、排水口;72、排污管;73、底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参照图1,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塘、进水区5以及排水区6;养殖塘包括蟹类精养区1、虾类精养区2以及贝类精养区3;蟹类精养区1、虾类精养区2以及贝类精养区3依次循环连接,以使得蟹类精养区1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将蟹类精养区1内的残饵带入虾类精养区2,并使得虾类精养区2内产生的养殖尾水经贝类精养区3净化后重新被蟹类精养区1利用;进水区5连接于虾类精养区2,且进水区5适于向虾类精养区2补充干净的养殖水;排水区6连接于贝类精养区3,且排水区6适于排出经过贝类精养区3净化后的养殖尾水。由于蟹类精养区1、虾类精养区2以及贝类精养区3依次循环连接,因此,可以通过先向蟹类精养区1投放沉性颗粒饵料,使得饵料沉入蟹类精养区1内底部,以供蟹类进行觅食。待蟹类觅食后,残留的饵料(即残饵)因膨化而漂浮在水中,再将蟹类精养区1内的养殖尾水排入虾类精养区2,以通过蟹类精养区1内的养殖尾水将蟹类精养区1内的残饵带入虾类精养区2内,供虾类进行觅食;在虾类养殖过程中,虾类精养区2内会产生丰富的藻类以及有机屑等。待虾类觅食后,再将虾类精养区2内的养殖尾水输入贝类精养区3,以通过虾类精养区2内的养殖尾水将产生的藻类和有机屑等带入贝类精养区3内,供贝类进行觅食;同时,通过贝类可以有效地对从虾类精养区2内排出(即蟹类精养区1和虾类精养区2内产生)的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净化后再排入蟹类精养区1被重复利用。另外,由于在养殖过程中,虾类精养区2内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例如虾壳、污泥、残饵等),同时,蟹类精养区1内产生污染物也容易随养殖尾水一起排入虾类精养区2内,从而导致虾类精养区2内底部沉积大量的污染物;因此,需要定期对虾类精养区2进行清污,此时,通过进水区5能够迅速地向虾类精养区2内补充干净的养殖水。此外,由于整个系统中属贝类精养区3内的养殖尾水最干净,因此,当整个系统中的总水量过多或需要进行换水时,通过排水区6排出经过贝类精养区3净化后的养殖尾水,以便于排水区6内的养殖尾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综上,采用该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养殖蟹虾贝,便于进行管理,养殖产量高,能够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便于养殖尾水进行处理,且综合效益高。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蟹类精养区1、虾类精养区2以及贝类精养区3的占地面积之比为(1.8-2.2):(0.8-1.2):(0.8-1.2)。由于蟹类以及虾类养殖过程中都会产生养殖尾水,而贝类养殖过程中可以净化养殖尾水;又由于蟹类的体积一般比虾类大,且蟹类具有自身领域保卫意识,因此,蟹类养殖的种群密度远小于虾类养殖的种群密度,即相同占地面积的情况下,蟹类精养区1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弱于虾类精养区2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经过试验证明,当蟹类精养区1、虾类精养区2以及贝类精养区3的占地面积之比为(1.8-2.2):(0.8-1.2):(0.8-1.2)时,能够使得蟹类精养区1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与虾类精养区2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之和与贝类精养区3对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同时,蟹类精养区1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又不会对虾类精养区2造成较大的影响。优选地,蟹类精养区1、虾类精养区2以及贝类精养区3的占地面积之比为2:1:1。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蟹类精养区1以及虾类精养区2的水深为0.9m-1.5m,贝类精养区3的水深为0.5m-1.0m。经过试验证明,0.9m-1.5m的水深更适宜梭子蟹、脊尾白虾(或日本对虾)的养殖,0.5m-1.0m的水深更适宜缢蛏(或文蛤)的养殖。优选地,蟹类精养区1以及虾类精养区2的水深为1.2m,贝类精养区3的水深为0.8m。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贝类精养区3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的底充氧设备。由于贝类喜生存于泥中,通过底充氧设备能够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既可供贝类生存所用,又可以通过气体交换排出水质中的有害气体。经过试验证明,当底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时比较适宜,既不会因为功率太小而降低充氧效果,也不会因为功率太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优选地,该底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3千瓦/亩。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虾类精养区2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的水车式充氧设备。由于水车式充氧设备能够将大量空气进一步溶解,形成溶解氧,并氧气带入水中,同时产生强劲的作用力,一方面把表层水压入池底,另一方面将水推动,使水流动起来,将溶氧迅速扩散,从而更适于种群密度较大的虾类生存所用,且能够通过气体交换更加充分地排出水质中的有害气体。经过试验证明,当水车式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时比较适宜,既不会因为功率太小而降低充氧效果,也不会因为功率太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优选地,该水车式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3千瓦/亩。
参照图1、图2以及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虾类精养区2内设有排污系统7;排污系统7包括排水管71、排污管72以及底盘73;排水管71的上端形成有用于连通于虾类精养区2的进水口711,排水管71的下端弯折形成有排水口712;底盘73为上端敞口的锅底形结构,底盘73套设于排水管71的外周,底盘73位于进水口711与排水口712之间,且底盘73的上端与虾类精养区2的内底面平齐;排污管72的一端连通于排水口712,排污管72的另一端沿底盘73的水平切线方向连通于底盘73的内侧壁。如图3所示,在重力作用下,虾类精养区2内的污染物(如虾壳、残饵以及粪便等)会下沉至底盘73内。排污时,打开排水口712,并在泵吸作用或者压差作用下,使得虾类精养区2内底部的污水能够迅速通过排水口712排出;根据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排污管72上靠近底盘73的一端会产生虹吸效应,以将底盘73内的污染物通过排水口712吸走;又由于排污管72沿水平切线方向连通于底盘73的内侧壁,在产生虹吸效应的同时,底盘73内部会产生涡旋效应,从而能够更加充分地将底盘73内的污染物吸除干净。为了避免虾类进入进水口711,可以在进水口711上设有滤网,使得污水能够通过滤网进入进水口711,而虾类不能通过滤网进入进水口711。另外,在底盘73内无污染物时,不会起到排污,即使虾类进入排污管72,也不会从排水口712逃走;在底盘73内逐渐被污染物覆盖后,也会逐渐将排污管72的管口堵住;在排污时,由于产生的涡流效应会赶走虾类,从而也能防止虾类进入排污管72。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虾类精养区2内设有水质监测系统以及生物扩培系统;排水区6内设有尾水处理系统。通过水质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检测虾类精养区2内的水质情况,以便及时换水、清污等。通过生物扩培系统能够有效对虾类精养区2内的水质进行调节,以便维持虾类精养区2内的菌藻平衡。通过尾水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对排出该系统外的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需要说明的是,水质检测系统、生物扩培系统以及尾水处理系统的本身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养殖塘还包括蓄水区4,蓄水区4设置于蟹类精养区1的外周,且贝类精养区3通过蓄水区4连接于蟹类精养区1和排水区6。通过蓄水区4能够储存经过贝类精养区3净化后的养殖尾水,以便及时向蟹类精养区1内进行补充用水;同时,蓄水区4能够对水体起到沉淀作用。另外,蓄水区4也能够为蟹类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蟹类精养区1的内底部矩阵设有多个隐蔽物11,隐蔽物11为下端敞口且一侧设有开口的结构,各个隐蔽物11上的开口均朝向蓄水区4。通过隐蔽物11能够为蟹类提供隐蔽的场所,以防止蟹类种内相残。另外,由于经过贝类精养区3净化后的养殖尾水通过蓄水区4流入蟹类精养区1,即会带动蟹类精养区1内的残饵向偏离蓄水区4的方向流动;因此,当各个隐蔽物11上的开口均朝向蓄水区4时,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蟹类因受残饵的引诱而出现面对面,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蟹类种内相残。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排的相邻两个隐蔽物11之间的间隔L为3.5m-4.5m,每一列的相邻两个隐蔽物11之间的间距M为0.4m-0.6m。各个隐蔽物11之间的间距越小,种内相残的概率就越大;各个隐蔽物11之间的间距越大,蟹类的养殖密度就越小;根据实验证明,当每一排的相邻两个隐蔽物11之间的间隔L为3.5m-4.5m,且每一列的相邻两个隐蔽物11之间的间距M为0.4m-0.6m时,更够达到养殖密度以及防止种内相残的相对平衡,经济效益更高。另外,蓄水区4内的水适于通过垂直于每一列隐蔽物11的方向通过蟹类精养区1流向虾类精养区2,即蓄水区4内的水也会将蟹类精养区1内的残饵带向虾类精养区2方向,此时,在残饵引诱下,每一排的相邻两个(即两列)隐蔽物11之间的间隔L具有3.5m-4.5m,能够为蟹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蟹类出现面对面现象,即能够降低蟹类的种内相残现象。优选地,每一排的相邻两个隐蔽物11之间的间隔为4m,每一列的相邻两个隐蔽物11之间的间距为0.5m。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隐蔽物11的本身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赘述。优选地,隐蔽物11的长宽高分别为50cm、30cm、15cm,该尺寸型号的隐蔽物11既能够基本满足蟹类隐蔽所用,又不会因体积过大而浪费材料以及占用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蓄水区4的宽度为8m-12m,蓄水区4内底部比蟹类精养区1内底部低0.5m-1.5m;蓄水区4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的底充氧设备。8m-12m宽度的蓄水区4能够提供较合适的蓄水能力,同时,蓄水区4内底部比蟹类精养区1内底部低0.5m-1.5m,能够更适宜蟹类的活动;另外,底充氧设备能够为蓄水区4内底部提供充足的溶解氧,以供蟹类活动所用,同时,可以通过气体交换排出水质中的有害气体。此外,经过实验证明,底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时比较适宜,既不会因为功率太小而降低充氧效果,也不会因为功率太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优选地,蓄水区4的宽度为10m,蓄水区4的内底部比蟹类精养区1内底部低0.8m,即蟹类精养区1水深为1.2m时,蓄水区4水深为2m;该底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3千瓦/亩。
实施例1
根据建立的该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的示范养殖基地(实际占地面积为100亩),其中,蟹类精养区1(实际养殖面积为40亩)养殖梭子蟹,虾类精养区2(实际养殖面积为20亩)养殖脊尾白虾,贝类养殖区(实际养殖面积为20亩)养殖缢蛏。实际收获时,相比于传统养殖模式,梭子蟹、脊尾白虾以及缢蛏的亩产量能够提高60%以上,总经济效益能够提高40%以上。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塘、进水区以及排水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塘包括蟹类精养区、虾类精养区以及贝类精养区;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依次循环连接,以使得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将所述蟹类精养区内的残饵带入所述虾类精养区,并使得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经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重新被所述蟹类精养区利用;所述进水区连接于所述虾类精养区,且所述进水区适于向所述虾类精养区补充干净的养殖水;所述排水区连接于所述贝类精养区,且所述排水区适于排出经过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
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排污系统;所述排污系统包括排水管、排污管以及底盘;所述排水管的上端形成有用于连通于所述虾类精养区的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下端弯折形成有排水口;所述底盘为上端敞口的锅底形结构,所述底盘套设于所述排水管的外周,所述底盘位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水口之间,且所述底盘的上端与所述虾类精养区的内底面平齐;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排水口,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沿所述底盘的水平切线方向连通于所述底盘的内侧壁;排污时,打开所述排水口,并在泵吸作用或者压差作用下,使得所述虾类精养区内底部的污水能够迅速通过所述排水口排出;根据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所述排污管上靠近所述底盘的一端会产生虹吸效应,以将所述底盘内的污染物通过所述排水口吸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的占地面积之比为(1.8-2.2):(0.8-1.2):(0.8-1.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蟹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虾类精养区的水深为0.9m-1.5m,所述贝类精养区的水深为0.5m-1.0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贝类精养区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的底充氧设备;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的水车式充氧设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水质监测系统以及生物扩培系统;所述排水区内设有尾水处理系统。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塘还包括蓄水区,所述蓄水区设置于所述蟹类精养区的外周,且所述贝类精养区通过所述蓄水区连接于所述蟹类精养区和所述排水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蟹类精养区的内底部矩阵设有多个隐蔽物,所述隐蔽物为下端敞口且一侧设有开口的结构,各个所述隐蔽物上的所述开口均朝向所述蓄水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排的相邻两个所述隐蔽物之间的间隔L为3.5m-4.5m,每一列的相邻两个所述隐蔽物之间的间距M为0.4m-0.6m;所述蓄水区内的水适于通过垂直于每一列所述隐蔽物的方向通过所述蟹类精养区流向所述虾类精养区。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区的宽度为8m-12m,所述蓄水区内底部比所述蟹类精养区内底部低0.5m-1.5m;所述蓄水区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0.4千瓦/亩的底充氧设备。
CN202210441361.4A 2022-04-25 2022-04-25 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Active CN1147111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1361.4A CN114711182B (zh) 2022-04-25 2022-04-25 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1361.4A CN114711182B (zh) 2022-04-25 2022-04-25 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11182A CN114711182A (zh) 2022-07-08
CN114711182B true CN114711182B (zh) 2023-08-22

Family

ID=82246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41361.4A Active CN114711182B (zh) 2022-04-25 2022-04-25 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111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52672A (zh) * 2022-07-15 2022-10-11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蟹虾贝同池异位串联养殖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84452A (ja) * 2002-03-29 2003-10-07 Toshiaki Koga 養魚槽装置
CN101248766A (zh) * 2007-11-20 2008-08-27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虾-鱼-贝-藻多元养殖及其水质生物调控系统
CN102742536A (zh) * 2012-07-24 2012-10-2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生态型海水名贵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84452A (ja) * 2002-03-29 2003-10-07 Toshiaki Koga 養魚槽装置
CN101248766A (zh) * 2007-11-20 2008-08-27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虾-鱼-贝-藻多元养殖及其水质生物调控系统
CN102742536A (zh) * 2012-07-24 2012-10-2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生态型海水名贵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11182A (zh) 2022-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5935B (zh) 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
CN107018941B (zh) 一种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及浮箱
CN103947591A (zh) 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方法
CN109526829A (zh) 一种分层底栖养殖网箱
CN114711182B (zh) 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CN206728930U (zh) 循环水立体生态养殖系统
KR100735830B1 (ko) 빌딩형 양식장
CN213214919U (zh) 一种优化管道的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
CN202085606U (zh) 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
CN101107923B (zh) 生化过滤的水族装置免维护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水族装置
CN110122398B (zh) 一种易位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
KR100374748B1 (ko) 동물플랑크톤 육성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수질정화방법
CN213306939U (zh) 一种带有高效排污功能的海水养殖水池
CN210900973U (zh) 一种海水蟹高效排污的养殖系统
CN211298120U (zh) 加州鲈鱼循环水养殖车间
CN213695324U (zh) 一种渔业可见光催化净化生态养殖系统
CN212589662U (zh) 一种高产高效高品质节水节地环保河蟹养殖系统
CN211185489U (zh) 加州鲈鱼循环水培育系统
JP6480071B1 (ja) 養殖装置
CN112931365A (zh) 一种节能养殖箱及自净化生态养殖系统
CN209740919U (zh) 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
CN219972046U (zh) 用于处理养殖尾水的多重净化系统
CN207767296U (zh) 一种养殖箱及自净化生态养殖系统
CN207707058U (zh) 一种大水面高密度养殖鱼类的养殖装置
CN216219578U (zh) 一种基于生物净化水质的鱼类养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