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04444A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04444A
CN114704444A CN202210518378.5A CN202210518378A CN114704444A CN 114704444 A CN114704444 A CN 114704444A CN 202210518378 A CN202210518378 A CN 202210518378A CN 114704444 A CN114704444 A CN 1147044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ing set
cooling device
air
radiator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183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新维
崔逸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nli Xinneng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nli Xinneng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nli Xinneng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nli Xinneng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1837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044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04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44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80/00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3D1/00 - F03D17/00
    • F03D80/60Cooling or heating of wind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该冷却装置至少包括引风道和至少一个散热器。引风道包括一个进风端和至少一个出风端,进风端与出风端之间通过封闭或半封闭的通道连接,出风端设置在散热器的正前方。进风端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的下部以及塔筒的外侧。并且,进风端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塔筒面向来风方向的转向轮廓线的外侧。出风端位于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的下部。该冷却装置利用气流流过圆形截面塔筒的加速效应,在转向轮廓线处设置引风口,提高引风速度。通过直线或流线型的引风道以及正迎风设置的散热器提升气流通过散热器的速度,增加热交换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现代风电机组捕风发电的过程,是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作为大型旋转机械,风电机组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热能,并且随着风电机组容量增加,散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一般的风电机组的主要发热部件集中在发电机和齿轮箱等大型零部件。由于这些零部件位于封闭的机舱内部,通常需要进行多次热交换带走零部件产生的热量。风力发电机组的散热器一般分为两种:主动散热型和被动散热型。前者使用可控式散热风扇,通过消耗一定的电能驱动散热风扇,利用伯努利原理增加流过散热器空气的流速,增加散热能力;后者利用空气的自然流动,带走散热器的热量。单纯的被动散热型散热器由于其散热能力不足,在大型风电机组中已经被抛弃。单纯的主动散热型散热器又因为需要增加散热风扇的功率来满足散热需求,因此散热的效率很低。
一种较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混合式散热器,即融合了主动和被动式散热器的热点。这类散热器一般设置在机舱的顶部,或两侧。因为散热器的上风向除去叶轮外没有其他遮挡物,可以达到空气直吹散热器的效果。但是,一般风电机组需要散热时,就是叶轮转速较快的时候,由于尾流的原因,叶轮扫掠面后方的部分区域会出现风速降低。因此这类散热器散热效率也没有很大的提升。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在机舱的两侧设置进风口,进风口可以是机舱罩上的开口,或者是借助机舱罩在机舱两侧安装的类似“耳朵”的结构,将来风引导至位于机舱尾部的散热器。无论是哪一种结构,这类解决方案的最大缺点是通过机械结构刻意改变空气流动的轨迹,使得来风在沿着设计的弯曲轨道流动的过程中损失大量的速度,导致最终散热器的冷却能力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冷却装置,以提高散热器引风道气流的速度,降低气流到达散热器沿程的速度损失,提高散热器的热交换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其至少包括引风道(6)和至少一个散热器(7);
所述引风道(6)包括一个进风端(6.1)和至少一个出风端(6.3),所述进风端(6.1)与所述出风端(6.3)之间通过封闭或半封闭的通道(6.2)连接;所述出风端(6.3)设置在所述散热器(7)的正前方;
所述进风端(6.1)设置在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的下部且与所述机舱连接,所述进风端(6.1)设置在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1)外壁的外侧;
所述塔筒的第一轴截面(2)通过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叶轮转动轴线(9.1),所述塔筒的第二轴截面(3)垂直于所述第一轴截面(2),所述进风端(6.1)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截面(3)上;
所述出风端(6.3)位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的下部。
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引风道(6)至少有两个,两个所述引风道(6)分别设置在所述塔筒(1)沿着垂直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叶轮转动轴线(9.1)方向的两侧。
所述散热器(7)用于设置在所述机舱(8)的下部,并且设置在所述塔筒(1)的下风向。
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器(7)至少包括散热翅片(7.2)、散热风扇(7.3)以及出风口(7.4),所述散热风扇(7.3)设置在所述散热翅片(7.2)的下风向,在所述散热翅片(7.2)前端设置有可拆卸的过滤网(7.5),所述过滤网(7.5)的上方设置有与所述机舱(8)内部连通的开口。
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翅片(7.2)的朝向、所述出风口(7.4)的朝向以及所述散热风扇(7.3)的轴线方向都与所述机舱(8)的朝向相同。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其能够为上述冷却装置提供优化的机械接口。利用上述冷却装置可以更有效地为设置在机舱中的齿轮箱以及发电机等部件提供冷却。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其包括:机舱罩以及所述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的引风道(6)设置在所述机舱罩的外部,所述冷却装置的散热器(7)设置在所述机舱罩的内部或者外部。
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机舱罩内部设置有发电机和齿轮箱;
所述冷却装置的散热器(7)至少有两个;至少一个所述散热器(7)与所述发电机的冷却系统连接,至少一个所述散热器(7)与所述齿轮箱的冷却系统连接 。
所述冷却装置的引风道(6)由所述机舱(8)底部预留的缺口(8.1)构成;或者设置为独立于所述机舱(8)的结构,通过可拆卸方式与所述机舱(8)连接。
所述机舱罩底部平面与水平参考面(11)所夹锐角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叶轮转动轴线(9.1)的倾角相等。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以适应单机容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增加的关键零部件的散热需求。通过更有效的引入自然风,更合理的引导气流到达散热器,利用气流直吹散热器提高散热器与气流的热交换效率,达到不用提高散热风扇功率就能提升散热器散热能力的效果,更好地控制了散热系统的成本。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利用气流流过圆形截面塔筒的加速效应,在转向轮廓线处设置引风口,提高引风速度。通过直线或流线型的引风道以及正迎风设置的散热器提升气流通过散热器的速度,增加热交换效率。不同于现有任何一种冷却装置,本发明更有效地利用了自然风的冷却,降低了用于强制冷却的冷却风扇所需的功率,降低了散热装置的成本,特别适合大型风电机组齿轮箱、发电机等大型零部件的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构思理论基础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正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进风口与塔筒轴截面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轴侧透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侧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单元与冷却装置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塔筒;1.1、塔筒的顶部法兰;1.2、面向来风方向的转向轮廓线;2、塔筒的第一轴截面;3、塔筒的第二轴截面; 4、气流流线;5、来风方向;6、引风道;6.1、进风端;6.2、通道;6.3、出风端;601、第一引风道;602、第二引风道;7、散热器;7.1、入风口;7.2、散热翅片;7.3、散热风扇;7.4、出风口;7.5、过滤网;8、机舱;8.1、机舱底部预留的缺口;9、叶轮;9.1、叶轮转动轴线;10、发电单元;10.1、冷却系统的管路;11、水平参考面。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附图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并非旨在展示任何实际结构或反映各种部件的尺寸,相对比例等等细节信息。为了更清楚的展示本发明的原理,并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发明的原理变得模糊,各图中示例已经经过简化处理。这些图示对于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发明时不会带来不便,而实际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可以包括更多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相关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完整的描述。本专利描述的仅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周围风速分布的特点
叶轮前方的来风到达叶轮后,由于气流的管道扩展到了叶片的边缘,来风的风速降低,并在叶轮迎风面的另一侧——背风面,几乎保持不变。随着后方气压值逐渐上升,风速逐渐降低,在叶轮后方,整个风力发电机组近尾流区域内,根据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风速相比与叶轮前方的自由流明显降低。
在机舱的上方以及左右两侧,风速分布的规律大致相同,由于导流罩以及机舱边界的影响,接近机舱罩平面的区域风速较低,远离机舱罩的区域风速较高,当与机舱罩的距离到达叶片翼型开始的位置(接近最大弦长的位置)时,风速再次开始降低(可以参考IEC61400-12-2中关于机舱顶部气象桅杆布置位置建议的说明)。
二、常规技术方案中散热器的位置
随着机组容量增大,系统散热需求提高,开始出现风电机组的散热器独立于机舱布置的技术方案。相比更早期将散热器设置在机舱尾部的方案,独立布置的方案具有明显的以下特点:散热器放置在机舱的顶部,并且位置更靠近机舱的尾部,冷却液通过可控制的泵由机舱进入散热器的散热翅片,上述内容提到的气象桅杆放置在散热器的顶端。比如丹麦维斯塔斯公司较早申请的相关专利CN 102301133 A。这类技术方案中,散热器的前方的开放空间以及机舱罩的顶部形成了散热器的引风道。
如果仅从引风道风速考虑,那么散热器放置在机舱的顶部或机舱两侧是没有本质区别的。目前绝大多数风电机组采用的都是散热器设置在机舱顶部的方案,具体的原因有两个:1)散热器放在两侧时,其支撑较放在顶部的方案更复杂;2)散热器放在两侧时,现场的安装较复杂,运维时可达性很差。
三、塔筒对于气流的影响
为了保证塔筒支撑能力各向同性,塔筒的截面为圆形。当气流经过叶轮,到达塔筒时,根据经典的圆形截面绕流理论,气流雷诺数大约可以表示为ud/υ。其中u是气流速度,可选8m/s(现代大型机组最小的满功率运行风速基本都大于8m/s);d是塔筒截面直径,可认为其值为4m;υ是气流运动粘度,温度为20︒C条件下可认为其值为14.8×10-6m2/s。因此,流过塔筒的气流的雷诺数一般要大于2.5×106,这在流体力学中归为大雷诺数的情况。
对于大雷诺数的气流,塔筒对其的影响仅限于其表面附近的边界层中,边界层在塔筒迎风面某处形成,在下风向某处与塔筒表面分离。如图1所示,气流在驻点处(理论上位于塔筒1前表面与第一轴截面2的交点处)速度趋于0,压强达到最大,后续来流在驻点压强作用下动能增加,沿塔筒1表面继续朝下风向运动,在塔筒转向轮廓线1.2处(转向轮廓线被定义为塔筒的第二轴截面3与塔筒1外表面的交线,图1中所示的是面向来风方向5的转向轮廓线),气流流线4逐渐密集,气流速度达到最大,此时还未发生边界层分离。
气流流过塔筒转向轮廓线1.2处以后,气流流线4逐渐由密集转为分散,气流速度逐渐降低,基本不再增加。因此,气流流过塔筒转向轮廓线1.2附近时,达到其经过叶轮后的最大风速。
四、发明构思的核心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甚至是所有冷却装置设计的核心问题都是:1)如何提升热交换流体的流速;2)如何引流使得到达散热器之前的速度损失最小;3)如何设置散热器使得流体能够以最大速度通过散热器。
基于前述气流绕过塔筒时的天然特性,本发明实施例的核心技术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利用气流绕过塔筒出现增速的特点,在流速最大处引流;2)气流进入引风道后,通过直线或平滑的曲线形状的通道路径到达散热器的,减少沿程的风速损失;3)散热器设置为正迎风,即其朝向与来风尽量保持相向设置,出风口朝向同时也保持同样的设置,最大化散热器与气流的热交换效率。
五、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其包括引风道6和两个散热器7。引风道6包括一个进风端6.1和一个出风端6.3,进风端6.1与出风端6.3之间通过封闭或半封闭的通道6.2连接。出风端6.3与两个散热器7连接。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进风端6.1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1外壁的外侧,并且位于机舱的下部。塔筒的第一轴截面2通过叶轮转动轴线9.1,定义, 塔筒的第二轴截面3与塔筒的第一轴截面2互相垂直,进风端6.1近似的位于塔筒的第二轴截面3上(也可以说进风端6.1位于转向轮廓线1.2的外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考虑到气流加速效应,以及引风道6与塔筒1的安全距离,进风端6.1在一些实施例中距离塔筒1的外表面需要预留足够的距离,如50~100mm。
如前述内容提及的那样,理论上,气流到达塔筒面的第二轴截面3与塔筒1外壁的交线(即转向轮廓线1.2)时,其速度会达到最大值。值得再次说明的是,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轴截面2,第二轴截面3,以及筒面的第二轴截面3与塔筒1外壁的交线(即转向轮廓线2)是虚拟的几何参考。来风方向5的变化时,它们会随着偏航后机舱8的朝向以及叶轮转动轴线9.1变化而变换位置。但是,进风端6.1相对于机舱8的位置是固定的。
如图5所示,为了利用气流经过塔筒1的特殊效应,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进风端6.1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以及塔筒的顶部法兰1.1的下方。气流通过进风端6.1进入通道6.2后,从出风端6.3流出进入散热器7,因此出风端6.3必须位于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下部或机舱8尾部。
上述技术方案的特点和新颖之处是:
目前常规的技术方案有两种:1)将散热器设置在机舱顶部,不设置专门的引风道;2)将散热器设置在机舱尾部,在机舱侧面设置添加引风口。不同于常规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冷却装置配置专门的引风道6,将引风道6的进风端6.1设置在气流绕过塔筒1最大流速的位置,并且将散热器7设置在机舱8尾部,近似位于引风道6的进风端6.1的正后方。通道6.2由平面或圆滑的曲面拼接而成,完成进风端6.1到散热器7的连接以及平滑过渡(如图2所示的引风道6.2内侧的线条由多段圆弧构成),避免通道截面的尺寸突变。
上述技术方案的益处是:气流进入引风道6之前处于叶轮后方的最大流速,引风道的通道6.2采用平滑过渡的设计,有利于减小气流在通道6.2沿程损失,散热器7的朝向设置为与气流方向相对,有利于增加热交换效率。
如图3和图5所示,引风道6至少有两个:第一引风道601和第二引风道602,两个引风道分别设置在塔筒1的左右两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引风道601和第二引风道602的下方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的引风道。
如图5所示,散热器7用于设置在机舱8的下方,并且设置在塔筒1的后方,与引风道6直接连接。
如图2所示,散热器7可以包括入风口7.1、散热翅片7.2、散热风扇7.3以及出风口7.4,并且沿着来风方向5,按照上面所述的顺序依次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7的入风口7.1与引风道6的出风端6.3可以直接连接。如图6所示,在入风口7.1与散热翅片7.2之间设置有过滤网7.5。过滤网7.5的作用是避免气流中的漂浮物在机组长期运行的过程中粘附在散热翅片7.2上,降低散热翅片7.2的导热效率,降低散热器7的散热能力。由于散热器7位于机舱8尾部的下方,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能独立于机舱8,位于机舱8的外部。因此,为了方便运维人员清洗散热器7,或更换过滤网7.5,在入风口7.1与散热翅片7.2固定结构之间设置一个开口,开口的宽度与过滤网7.5相当,开口朝向设置为上方。如果散热器7独立于机舱8,位于机舱8的外部,则需要在机舱罩与散热器7连接的位置,设置一个可关闭的缺口,使得在机舱8的内部可以完成过滤网7.5的清洗或更换工作。
如图2和图6所示,散热翅片7.2的朝向、出风口7.4的朝向以及散热风扇7.3的轴线方向都与机舱的朝向相同,即将上述零部件的朝向设置成于风向相对,使得气流离开引风道6后可以形成直吹散热器7的效果,保证气流吹过散热器7的速度以及散热器7的热交换效率。
六、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
与上述第五部分中所述的第一种实施例类似,如图7所示,引风道6同样包括一个进风端6.1和一个出风端6.3,出风端6.3与两个散热器7连接。对比图6中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可以发现进风端6.1与出风端6.3之间设置的通道6.2沿着来风方向,通道6.2的截面除了在宽度方向外,在高度方向也逐渐变大。并且,从进风端6.1到一个出风端6.3,通道6.2的截面沿着两个方向的尺寸平滑的连续变化,目的是最大程度减少气流在通道6.2中的沿程速度损失。
基于本实施例中引风道6的设计,机舱8可以相应的做出调整,对比图5中的机舱,图8中的机舱没有采用类似常规方案中的完整“集装箱式”造型,本实施例中机舱7在底部两侧各预留有一个缺口8.1。图7所示的引风道6可以安装在缺口8.1的位置,机舱7与引风道6组成一体。这种设计没有突破常规机舱的几何尺寸,因此,在运输和吊装时不存在额外的花费。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机舱底部预留缺口8.1直接设置成引风道,引风道6不需要单独制造。散热器7可以安装在机舱8的尾部。引风道6的通道6.2位于机舱左右两侧的部分可以设置为与大气连通的结构,即半封闭的结构。实际的应用中封闭或半封闭的结构对于最终穿过散热器7的气流速度没有明显的影响。由于机舱7与引风道6采用了“一体式”的结构,如图9所示,为了增加进风端7.1相对于来风方向5的有效面积,根据叶轮转动轴线9.1与水平参考面11的夹角(即风力发电机组的倾角)设置,同样增加了机舱底部平面8.2与水平参考面11的角度,该角度与风力发电机组的倾角近似一致,使得整个机舱具有“抬头”的效果。进一步地,散热器7的部件,如散热翅片7.2与散热风扇7.3都相应的调整摆放角度,使得来风方向5近似垂直于散热器7的迎风面,达到直吹的效果。
一般机舱的宽度在4.2~4.5m左右(机舱运输在这个尺寸已经超宽,再宽费用可能会提升一个档次,降低会使得机舱内部没有运维空间),塔筒1顶部截圆的直径一般是3.6~3.7m(塔筒1顶部承受的弯矩载荷较小,因此截圆直径较小),即图1和图3所示的两条转向轮廓线1.2之间的距离大概是3.6~3.7m。因此,可以认为进风端6.1宽度方向的尺寸大概是200~400mm。由于机舱底部平面8.2与水平参考面11之间设置了一定的角度(风力发电机组的倾角大概是6~7︒),因此,进风端6.1的高度方向大概是600~800mm。常规的散热翅片7.2的尺寸大约是1~1.2m见方,因此可以认为出风端6.3宽度方向的尺寸大概是2~2.4m,高度方向的尺寸大概是1~1.2m。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进风端6.1位于外侧散热器7的前方,这样布置的优点是保证了至少有一个散热器7处于气流完全直吹的状态,同时也限制了机舱8宽度方向的尺寸。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求和机舱8内的空间,可以将两个散热器沿高度方向上下摆放,出风端6.3宽度方向的尺寸会变为大概是1~1.2m,高度方向的尺寸大概是2~2.4m。同时,进风端6.1位于下侧散热器7的前方。类似的,这种设计的优点是保证至少有一个散热器7处于气流完全直吹的状态,同时也限制了机舱8高度方向的尺寸。
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中,需要为发电机和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提供密闭空间,因此这些零部件布置在机舱罩的内部,与外界气流隔绝。如图10所示,发电单元10(包括发电机和齿轮箱)的冷却系统一般包含冷却介质(如乙二醇和水的混合物)、热交换器(位于发电单元10壳体内部)、阀体、冷却泵和管路。一般地,冷却系统的管路10.1分别与多个散热器7连接,形成冷却介质的循环回路。其中,至少一个散热器7与发电机的冷却管路连接,至少一个散热器7与齿轮箱的冷却管路连接。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以及两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联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同样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或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冷却装置至少包括引风道(6)和至少一个散热器(7);
所述引风道(6)包括一个进风端(6.1)和至少一个出风端(6.3),所述进风端(6.1)与所述出风端(6.3)之间通过封闭或半封闭的通道(6.2)连接;所述出风端(6.3)设置在所述散热器(7)的正前方;
所述进风端(6.1)设置在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的下部且与所述机舱连接,所述进风端(6.1)设置在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1)外壁的外侧;
所述塔筒(1)定义有第一轴截面(2)和第二轴截面(3),所述第一轴截面(2)通过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叶轮转动轴线(9.1),所述第二轴截面(3)垂直于所述第一轴截面(2),所述进风端(6.1)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截面(3)上;
所述出风端(6.3)位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引风道(6)至少有两个,两个所述引风道(6)分别设置在所述塔筒(1)沿着垂直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叶轮转动轴线(9.1)方向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散热器(7)用于设置在所述机舱(8)的下部,并且设置在所述塔筒(1)的下风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散热器(7)至少包括散热翅片(7.2)、散热风扇(7.3)以及出风口(7.4),所述散热风扇(7.3)设置在所述散热翅片(7.2)的下风向,在所述散热翅片(7.2)前端设置有可拆卸的过滤网(7.5),所述过滤网(7.5)的上方设置有与所述机舱(8)内部连通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散热翅片(7.2)的朝向、所述出风口(7.4)的朝向以及所述散热风扇(7.3)的轴线方向都与所述机舱(8)的朝向相同。
6.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8)包括:
机舱罩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5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
所述冷却装置的引风道(6)设置在所述机舱罩的外部,所述冷却装置的散热器(7)设置在所述机舱罩的内部或者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6 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其特征是:所述机舱罩内部设置有发电机和齿轮箱;
所述冷却装置的散热器(7)至少有两个;至少一个所述散热器(7)与所述发电机的冷却系统连接,至少一个所述散热器(7)与所述齿轮箱的冷却系统连接 。
8.根据权利要求6 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其特征是:所述冷却装置的引风道(6)由所述机舱(8)底部预留的缺口(8.1)构成;或者设置为独立于所述机舱(8)的结构,通过可拆卸方式与所述机舱(8)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 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其特征是:所述机舱罩底部平面与水平参考面(11)所夹锐角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叶轮转动轴线(9.1)的倾角相等。
10.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权利要求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8)。
CN202210518378.5A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 Pending CN1147044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18378.5A CN114704444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18378.5A CN114704444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4444A true CN114704444A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76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18378.5A Pending CN114704444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0444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68251B1 (en) Wind energy turbine
US9926915B2 (en) Wi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8851828B2 (en) Wind turbine rotor with venturi tube effect
EP2238345B1 (en) A wind turbine generator with a heat exchanger
EP2391823B1 (en) Wind turbine with cooler top
US11391262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luid flow based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US20150010402A1 (en) Cooling system of a wind turbine
TW201348581A (zh) 風力發電設備
JP6650318B2 (ja) 風力発電装置
US20110187114A1 (en) Wind driven turbine
WO2012002066A1 (ja) 風力発電装置
CN114704444A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07830044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用冷却器
JP2012012979A (ja) 風力発電装置
CN212717010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机舱罩
CN106533037A (zh)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CN209324446U (zh) 一种蒸汽轮机的安全散热器
CN206226188U (zh)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CN110160372A (zh) 间冷塔的散热装置、循环水冷却组件及发电系统
CN212360026U (zh) 一种风力回收发电系统
CN112344762B (zh) 一种间冷塔和间接空冷系统
CN101504257A (zh) 直接空冷电站空冷岛与风力发电一体化装置
JP6074033B2 (ja) 風力発電設備
KR101434440B1 (ko) 열 교환기를 이용한 공랭식 나셀 냉각장치
EP4006332A1 (en) Wind power st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