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26188U -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226188U CN206226188U CN201621362911.XU CN201621362911U CN206226188U CN 206226188 U CN206226188 U CN 206226188U CN 201621362911 U CN201621362911 U CN 201621362911U CN 206226188 U CN206226188 U CN 2062261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channel
- housing
- exhaust outlet
- driven gener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包括壳体、定子和转子,其中转子轴的两端设置有轴流风扇,还包括:第一风道,设置在壳体沿轴向长度的居中部位并且环绕定子,第一风道具有排风口和若干第一引风口,其中,若干第一引风口和排风口分别位于壳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二和第三风道,设置在壳体的第一风道的沿轴向长度的两侧,并且环绕定子,第二风道包括排风口和若干第二引风口和若干第三引风口,第二和第三引风口位于定子的沿垂线方向的上下两侧,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风道的排风口汇聚成总排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排气口与进气口相互隔开,避免热流短路,同时通过布局多条风道和引气口、进而能够消除散热死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背景技术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藏量巨大,全球风能资源总量约为2.74×109兆瓦,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兆瓦。中国风能储量很大、分布面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风能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随着环保等压力,风力发电近年来发展迅速,全世界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2013年增加近12.5%,2013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达到31813万千瓦。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是风力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温升是其设计及运行的一项重要指标,标志着发热设备的发热程度,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需控制其温升,充分降低温升。随着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发电机的温升控制尤其突出。
如图1所示,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壳体10’顶部设有进风口11’和排风口12’,壳体内部设有定子20’、转子30’、转子轴的两端设有风扇40’,自进风口11’吸入的冷却空气通过风扇40’沿定子支撑21’的内腔送风,然后经过转子30’和定子20’的硅钢片之间的缝隙后由排风口12’排出。
上述结构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有以下问题:进风口和排风口均位于壳体的顶部,而且距离近,在运行过程中会造成排出的热风进入进风口,造成风力短路,不易于散热。而且在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纵截面上,如图2所示,其下部A热空气的流动不畅,形成风力死角。
目前,多采用空空冷却器固定在壳体上,通过提高风量和风压对定子和转子强制冷却,如此可忽略进风口和排风口的风力干扰问题,然而下部A的风力死角仍然无法克服。
对发电机中排气口的排气进行冷却再送回进气口,虽然可避免排气对风机外壳的其他设备造成干扰,然而还是浪费能源,来自排气口的排气并不构成大气的污染源,可以过滤排放。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加以改进,以消除高温死角,同时减少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馈电风力发电机,以消除风力死角。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包括壳体、定子和转子,其中所述转子的转子轴的两端设置有轴流风扇,还包括: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壳体沿轴向长度的居中部位并且环绕所述定子,所述第一风道具有排风口和若干第一引风口,其中,所述若干第一引风口和排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风道的沿轴向长度的两侧,并且环绕所述定子,所述第二风道包括排风口和若干第二引风口和若干第三引风口,所述第二引风口和第三引风口位于所述定子的沿垂线方向的上下两侧,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的排风口、所述第二风道的排风口和所述第三风道的排风口位于所述壳体沿宽度方向的同一侧,并汇聚成总排风口。
进一步地,上述总排风口与风机外壳的排风口通过管道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风道的内壁上设有绝热片或层。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风道的内壁上设有散热片或层。
进一步地,上述第三风道的内壁上设有散热片或层。
进一步地,上述双馈电风力发电机还包括设置在壳体的进风口上的冷却装置,用于向进风口提供冷却空气。
进一步地,上述双馈电风力发电机还包括设置在壳体的进风口上的风扇,用于向进风口强制提供冷却空气。
进一步地,上述壳体的沿轴向长度的两端的进风口环绕所述定子布置,环绕角度为270°以上。
进一步地,上述双馈电风力发电机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主要由内衬套和壳体构成,所述底座焊接在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地,上述双馈电风力发电机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分别由壳体和环绕壳体的各风道包壳组成,所述底座焊接在所述壳体上的所述风道包壳之间的空档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排气口的排风与进气口的气流之间相互隔开,避免热流短路,造成的风冷效果下降,通过设置第一引气口、第二引起口和第三引气口,能够避免散热死角,提高风冷效果。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第一风道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第二风道处和第三风道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第一风道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第二风道处或第三风道处的横截面示意图;以及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壳体内部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的排风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 20、定子;
30、转子; 40、轴流风扇;
11、第一风道; 12、第二风道;
13、第三风道; 14、排风口;
15、第一引风口; 16、第二引风口;
17、第三引风口; 18、进风口;
19、底座; 50、排气风扇;
60、内衬套; 70、风道包壳;
80、散热管道; 90、风机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4至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包括壳体10、定子20和转子30,其中所述转子30的转子轴的两端设置有轴流风扇40,还包括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
第一风道11设置在所述壳体10沿轴向长度的居中部位并且环绕所述定子20,所述第一风道11具有排风口14和若干第一引风口15,其中,所述若干第一引风口15和排风口14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0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第一风道11的沿轴向长度的两侧,并且环绕所述定子20,分别具有排风口14和若干第二引风口16和若干第三引风口17,所述第二引风口16和第三引风口17位于所述定子20的沿垂线方向的上下两侧,并且关于定子轴线所在的水平面对称。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的排风口14、所述第二风道的排风口14和所述第三风道的排风口14位于所述壳体沿宽度方向的同一侧,并汇聚成总排风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位于壳体的沿轴向长度的居中位置,排风口设置在壳体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一风道的若干引风口与排风口的位置相对,设置在最不易排热的位置,第二风道的第二引风口和第三引风口设置在定子的沿中垂线方向的上下两侧,当转子轴两端的轴流风扇工作时,冷却气流沿第一引出口、第二引出口和第三引出口引出,消除了散热死角。
在本实施例中,总排气口与排气风扇50(在图10中示出)连接,用于将总排气口中的热气强制抽出,以便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内气流畅通,散热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内壁、第二风道的内壁和第三风道的内壁上设有绝热片或层,以避免热气流对途经位置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的设置与现有技术相同,优选地,进风口处设置风扇,以向进风口提供强制冷却气流。
如图7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中,壳体的沿轴向长度的两端的进风口18环绕所述定子布置,环绕角度为270°以上,以使进气充足。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位于外壳内,主要由外壳中的内衬套60和壳体10构成。而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主要由壳体10和环绕外壳的各风道包壳70组成,所述底座焊接在所述外壳上的无风道包壳70的区域。该风道包壳70优选采用后安装的方法,以便在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安装时被磕碰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两实施例,排气口的排风与进气口的气流之间相互隔开,避免热流短路,造成的风冷效果下降,通过设置第一引气口、第二引起口和第三引气口,可避免散热死角。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总排风口与排气风扇50直接连接,通过散热管道80向风机外壳90外部排出,或者总排风口与风机外壳上安装的排风风扇通过排热管道连接,以将排风口流出的热气抽吸至至风机外壳外。在本实施例中,热风排出风机外壳外部,排入大气中,与风机壳体内部的气流不形成循环流动,如此提高了冷却效果,该风机外壳90的内部用于安装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减速器和配电柜等机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包括壳体、定子和转子,其中所述转子的转子轴的两端设置有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壳体沿轴向长度的居中部位并且环绕所述定子,所述第一风道具有排风口和若干第一引风口,其中,所述若干第一引风口和排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风道的沿轴向长度的两侧,并且环绕所述定子,所述第二风道包括排风口和若干第二引风口和若干第三引风口,所述第二引风口和第三引风口位于所述定子的沿垂线方向的上下两侧,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的排风口、所述第二风道的排风口和所述第三风道的排风口位于所述壳体沿宽度方向的同一侧,并汇聚成总排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排风口与风机外壳的排风口通过管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内壁上设有绝热片或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上设有散热片或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风道的内壁上设有散热片或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壳体的进风口上的冷却装置,用于向进风口提供冷却空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进风口上的风扇,用于向进风口强制提供冷却空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沿轴向长度的两端的进风口环绕所述定子布置,环绕角度为270°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主要由内衬套和壳体构成,所述底座焊接在所述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馈电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分别由壳体和环绕外壳的各风道包壳组成,所述底座焊接在所述壳体上的所述风道包壳之间的空档区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362911.XU CN206226188U (zh) | 2016-12-13 | 2016-12-13 |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362911.XU CN206226188U (zh) | 2016-12-13 | 2016-12-13 |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226188U true CN206226188U (zh) | 2017-06-06 |
Family
ID=58783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36291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226188U (zh) | 2016-12-13 | 2016-12-13 |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22618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33037A (zh) * | 2016-12-13 | 2017-03-22 | 国家电网公司 |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
-
2016
- 2016-12-13 CN CN201621362911.XU patent/CN20622618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33037A (zh) * | 2016-12-13 | 2017-03-22 | 国家电网公司 |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
CN106533037B (zh) * | 2016-12-13 | 2023-04-21 | 国家电网公司 |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013084U (zh) | 一种空空冷却式风力发电机的通风冷却结构 | |
CN206274591U (zh) | 一种具有防潮和降温效果的电力柜 | |
CN102128139A (zh) | 利用塔筒壁冷却的风力发电机 | |
CN101240779A (zh) | 用于太阳能热风发电系统的集热器 | |
CN106533037A (zh) |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 |
CN206226188U (zh) | 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 |
CN102332781A (zh) | 1.5mw高原型风力发电机二次冷却系统 | |
CN102185420A (zh) | 2mw风力发电机冷却系统 | |
CN104234926A (zh) | 风筒高效风力发电方法及系统 | |
CN201381955Y (zh) | 风力发电机用空-水冷却装置 | |
WO2021042848A1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闭式冷却结构 | |
CN205647143U (zh) | 一种具有通风结构电机 | |
CN206237239U (zh) | 风电场用双馈电风力发电机 | |
CN202814149U (zh) | 一种环保型冷却塔 | |
CN205669467U (zh) | 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 | |
CN201810495U (zh) | 太阳能风力发电机 | |
CN104564538B (zh) |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 |
CN203796504U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变频器的节能冷却降温系统 | |
CN206655787U (zh) | 一种地热能循环发电装置 | |
CN101504257B (zh) | 直接空冷电站空冷岛与风力发电一体化装置 | |
CN106224166A (zh) | 一种温差发电装置 | |
CN206251567U (zh) | 一种充电箱变电站 | |
CN206770145U (zh) | 一种光伏扬水系统 | |
CN206129496U (zh) | 一种温差发电装置 | |
CN108412557A (zh) | 利用废热产生空气密度差推动叶轮发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0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