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6877A - 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6877A
CN114696877A CN202011582356.2A CN202011582356A CN114696877A CN 114696877 A CN114696877 A CN 114696877A CN 202011582356 A CN202011582356 A CN 202011582356A CN 114696877 A CN114696877 A CN 1146968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information
variation
wireless device
threshold
wire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823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滢翔
刘辰辰
韩霄
杜瑞
张美红
杨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8235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687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41326 priority patent/WO202214347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6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6877A/zh
Priority to US18/341,059 priority patent/US20230345283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04B7/043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best eigenmode, e.g. beam forming or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反馈占用过多传输资源的问题。该方法应用于第一无线设备,包括:接收来自第二无线设备的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通知测量信道信息,第一消息携带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根据第一消息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根据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当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反馈条件时,向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

Description

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无源感知技术可利用无线电波在人体上反射的信号来对人体动作进行感知,在无线设备通信过程中,具体可基于人体运动对无线信号的干扰所导致的信道信息变化来感知人体动作,满足例如入侵检测、老人看护、室内人数统计等无线感知的应用需求。
目前,已有针对无线通信过程中的波束赋型(beamforming)或测距所设计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测量技术。现有CSI测量技术中,通常是收端设备测量到CSI,均需向发端设备反馈测量的CSI或者是用于确定CSI的报文,占用了过多的传输资源;且数据量较大,直接用于无线感知会降低如发端设备对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通过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节省传输资源。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应用于第一无线设备,包括:接收来自第二无线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通知测量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根据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当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所述反馈条件时,向所述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给它的反馈条件,能够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应用于无线感知,能够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给它的单个变化量阈值,结合自身使用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下限或者是变化量上限,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给它的双变化量阈值,确定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取值范围,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一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敏感程度等级范围,所述敏感等级范围包括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所述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变化量阈值用于确定所述反馈条件。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的敏感程度等级范围,结合自身的当前情况例如信号接收强度、所处环境、周围可检测目标等,动态的确定自身的敏感程度等级,进而灵活的获取该第一无线设备适用的反馈条件,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通过向第一无线设备指示第一变化量阈值以及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间接的指示出了第一无线设备所适用的反馈条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马氏距离法,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区间映射算法的第二标识;所述根据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包括:将所述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所述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进行比较,得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根据所述区间映射算法对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处于第一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和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通过指示区间映射算法,使得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确定出的信道信息变化量和相关变化量阈值是处于同一区间,便于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提升有选择性反馈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来自第二无线设备的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两次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第一消息。针对所述至少两次中任意一次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第一消息,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消息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包括: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长内,获取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测量报文,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根据所述测量报文中的训练符号,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消息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包括:在第二时长内,每隔所述配置周期获取一次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测量报文;每隔所述配置周期,根据最新获取的所述测量报文中的训练符号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在一定有效时间(如,第二时长)内,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仅需初始发送一次第一消息,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报文包括空数据报文NDP,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空数据报文通告NDPA。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中还携带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应用于无线感知,对测量确定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设定反馈需满足的范围,第一无线设备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第二无线设备也能够快速地获知第一无线设备周围可检测目标的状态,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应用于第二无线设备,包括: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通知测量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每个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当所述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的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所述反馈条件时,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的测量报告。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设备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指示其各自对应的反馈条件,任意第一无线设备基于其对应的反馈条件,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应用于无线感知,能够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通过向各第一无线设备分别指示其对应的单个变化量阈值,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均可结合自身使用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其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下限或者是变化量上限,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通过向各第一无线设备分别指示其对应的双变化量阈值,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均可确定其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取值范围,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一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敏感程度等级范围,所述敏感等级范围包括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所述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变化量阈值用于确定所述反馈条件。通过指示敏感程度等级范围,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均可结合自身的当前情况例如信号接收强度、所处环境、周围可检测目标等,动态的确定自身的敏感程度等级,进而灵活的获取该第一无线设备适用的反馈条件,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通过向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指示第一变化量阈值以及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间接的指示出了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所适用的反馈条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马氏距离法,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区间映射算法的第二标识。通过指示区间映射算法,使得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确定出的信道信息变化量和相关变化量阈值是处于同一区间,便于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提升有选择性反馈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两次向前述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针对所述至少两次中任意一次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长内,发送测量报文,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其中,第一时长指的是相邻两次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之间的时间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在一定有效时间内仅需初始发送一次第一消息,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报文包括空数据报文NDP,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空数据报文通告NDPA。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中还携带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应用于无线感知,对测量确定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设定反馈需满足的范围,使得第一无线设备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第二无线设备也能够快速地获知第一无线设备周围可检测目标的状态,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应用于第一无线设备,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项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各个步骤的单元(或称,模块、功能模块),例如通信装置包括通信模块和处理模块。其中,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第二无线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通知测量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所述反馈条件时,向所述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给它的反馈条件,能够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应用于无线感知,能够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给它的单个变化量阈值,结合自身使用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下限或者是变化量上限,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给它的双变化量阈值,确定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取值范围,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一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敏感程度等级范围,所述敏感等级范围包括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所述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变化量阈值用于确定所述反馈条件。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的敏感程度等级范围,结合自身的当前情况例如信号接收强度、所处环境、周围可检测目标等,动态的确定自身的敏感程度等级,进而灵活的获取该第一无线设备适用的反馈条件,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通过向第一无线设备指示第一变化量阈值以及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间接的指示出了第一无线设备所适用的反馈条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马氏距离法,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区间映射算法的第二标识;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所述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进行比较,得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根据所述区间映射算法对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处于第一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和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通过指示区间映射算法,使得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确定出的信道信息变化量和相关变化量阈值是处于同一区间,便于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提升有选择性反馈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模块,具体用于至少两次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第一消息。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针对所述至少两次中任意一次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第一消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长内,获取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测量报文,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测量报文中的训练符号,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第二时长内,每隔所述配置周期获取一次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测量报文;每隔所述配置周期,根据最新获取的所述测量报文中的训练符号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在一定有效时间(如,第二时长)内,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仅需初始发送一次第一消息,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报文包括空数据报文NDP,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空数据报文通告NDPA。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中还携带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应用于无线感知,对测量确定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设定反馈需满足的范围,第一无线设备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第二无线设备也能够快速地获知第一无线设备周围可检测目标的状态,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应用于第二无线设备,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中任一项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各个步骤的单元(或称,模块、功能模块),例如通信装置包括通信模块和处理模块。其中,处理模块,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通信模块,用于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通知测量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每个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的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所述反馈条件时,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的测量报告。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设备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指示其各自对应的反馈条件,任意第一无线设备基于其对应的反馈条件,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应用于无线感知,能够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通过向各第一无线设备分别指示其对应的单个变化量阈值,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均可结合自身使用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其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下限或者是变化量上限,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通过向各第一无线设备分别指示其对应的双变化量阈值,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均可确定其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取值范围,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一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敏感程度等级范围,所述敏感等级范围包括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所述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变化量阈值用于确定所述反馈条件。通过指示敏感程度等级范围,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均可结合自身的当前情况例如信号接收强度、所处环境、周围可检测目标等,动态的确定自身的敏感程度等级,进而灵活的获取该第一无线设备适用的反馈条件,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通过向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指示第一变化量阈值以及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间接的指示出了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所适用的反馈条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马氏距离法,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区间映射算法的第二标识。通过指示区间映射算法,使得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确定出的信道信息变化量和相关变化量阈值是处于同一区间,便于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提升有选择性反馈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模块,具体用于至少两次向前述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针对所述至少两次中任意一次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在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长内发送测量报文,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其中,第一时长指的是相邻两次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之间的时间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在一定有效时间内仅需初始发送一次第一消息,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报文包括空数据报文NDP,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空数据报文通告NDPA。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中还携带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应用于无线感知,对测量确定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设定反馈需满足的范围,使得第一无线设备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第二无线设备也能够快速地获知第一无线设备周围可检测目标的状态,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指令,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实现方法。该存储器可以位于该装置之内,也可以位于该装置之外。该处理器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与其它装置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实现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各实现方法的通信装置,和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各实现方法的通信装置。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实现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运行时,使得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实现方法被执行。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实现方法被执行。
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十方面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请参照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相应技术方案可以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重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无线感知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3为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4为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5为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四;
图6为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五;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P和STA之间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NDPA帧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NDPA帧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NDPA帧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NDPA帧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NDPA帧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NDPA帧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NDPA帧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NDPA帧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于无线通信网络,例如WiFi网络、4G网络(如LTE),5G网络等。
以下对本申请中提供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波束赋型(beamforming)
在无线通信过程中,若发端设备(或称,发送无线信号的无线设备)具有多根天线,发端设备可以通过调整发射信号的相位及幅度,使得天线在发射某些空间方向的信号时增益增加。类似的,若收端设备(或称,接收无线信号的无线设备)具有多根天线,收端设备也可以通过调整接收信号的相位及幅度,使得天线在接收某些空间方向的信号时增益增加。
(2)信道信息
信道信息用于反应无线信道的状况,包括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在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协议中,针对每一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子载波组进行测量,获取该OFDM子载波组对应的CSI矩阵。CSI矩阵的行数为发射天线数,CSI矩阵的列数为接收天线数。每个CSI矩阵的元素是一个包含实部与虚部的复数。因此,在天线数量大、子载波数目多的情况下,CSI的总体数据量可以达到每个报文3000个字节以上。例如,子载波的数量为114,发送天线数量和接收天线数量均为4。每个子载波的CSI是一个矩阵,该矩阵的行数和列数均为4。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是一个复数。该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用8比特表示。如此,若传输114个子载波上的CSI,则采用3648个字节进行传输。即使采用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11ac中的压缩算法处理114个子载波上的CSI,处理后的数据的数据量也在上千字节,占用较多的传输资源,如对通信带宽资源消耗较大。
(3)训练符号以及测量报文
训练符号用于信道信息的测量,在对信道信息进行测量时,发端设备可在发送的测量报文中包含特殊的训练符号。这样,收端设备可根据已知训练符号的结构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测量报文中的前导部分包括发端设备和收端设备双方均已知的序列。收端设备接收到报文之后,收端设备提取报文中的前导部分,将接收到的前导部分除以本地端存储的已知序列,得到相应的信道信息,如CSI。
示例性的,测量报文可以是携带特殊的训练符号的数据报文,如空数据报文(nulldata packet,NDP)或者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hysical layer protocol date units,PPDU)。
(4)无线无源感知
无线无源感知是利用无线电波在待检测目标(如人体)上反射的信号来对待检测目标的动作进行感知的技术。
具体在无线通信技术中,各类无线设备已大量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无线设备可以是手机、电脑、无线路由器、智能家居设备、无线传感器及无线路由器等。这些无线设备具有数量庞大、价格低廉、距离用户近等特点。在这些无线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过程中,由于待检测目标(如人体)的运动可能对无线信号产生干扰,进而导致无线信道发生变化,因此无线通信设备可基于无线信道的变化来感知周围待检测目标的运动。从基本原理上来说,无线无源感知技术是利用类似“人体雷达”的原理来感知周围人体的,具体如图1所示。
参见图1,无线无源感知系统包括发端设备110和收端设备120。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端设备11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收端设备12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图1中仅示出了一个发端设备和一个收端设备。发端设备110和收端设备120可以是分立的物理设备,也可以设置在同一物理设备中。收端设备120收到的无线信号包括直达信号140以及被待检测目标130反射回来的反射信号150。当待检测目标130运动时,反射信号150也发生变化。相应的,收端设备120收到的叠加后的无线信号也产生变化。此时,收端设备120探测到无线信道产生了变化。通常,在通信协议中无线信道的变化被量化表示为信道信息(如CSI)的变化,具体可体现为CSI的幅度的变化和/或CSI的相位的变化。也就是说,收端设备120基于测量的CSI,来感知周围是否有待检测目标,或待检测目标的运动状况。因此,无线无源感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入侵检测、老人看护、手势识别、呼吸睡眠监测、室内人数统计等无线感知应用。
与传统的基于摄像头或基于手环等穿戴设备的感知技术相比,无线无源感知技术具有如下的好处:第一,无线无源感知技术无需任何硬件成本。现有的WiFi等无线通信协议支持以CSI的方式来呈现无线信道受到的干扰。第二,用户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对用户干扰小。由此,无线无源感知技术能够对老人、小孩等进行监护,同时也方便对非配合目标(如入侵的窃贼)等进行检测。第三,无线无源感知技术对用户隐私影响小。由此,实现无线无源感知技术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部署在卧室、卫生间等区域。第四,即使在光照条件差的情况(如存在窗帘、木制家具等遮挡物)下,无线无源感知技术也能够有效地进行感知。甚至,无线无源感知技术也可以跨越墙壁进行多房间感知。第五,在感知精度上,无线无源感知技术的感知精度非常高,能够感知到如呼吸这样微弱的运动。
(5)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另外,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对象、但这些对象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各对象彼此区分开。
(6)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以下对现有测量CSI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现有的CSI测量技术,如IEEE 802.11的CSI测量技术,多是针对无线通信过程中的波束赋型(beamforming)或测距来设计的,未考虑无线感知的应用需求。其中,现有的CSI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如下五种:
第一种,IEEE 802.11n的隐含反馈(implicit feedback)
该IEEE 802.11n的隐含反馈方法利用了无线信道的互易性(channelreciprocity),即在双向通信过程中,收端设备到发端设备的信道测量和发端设备到收端设备的信道测量是等价的。参见图2,该IEEE 802.11n的隐含反馈方法的处理步骤包括:发端设备获取一次发送机会(transmit opportunity,TXOP)之后,发端设备向收端设备发送第一个报文。这里,第一个报文中携带训练请求(training request,TRQ)。相应的,收端设备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第一个报文。收端设备响应于第一个报文中的TRQ,向发端设备发送确认响应(acknowledgement,ACK)消息。其中,ACK消息中包括训练符号。相应的,发端设备接收来自收端设备的ACK消息。发端设备根据ACK消息中的训练符号,确定从收端设备到发端设备的无线信道的CSI(即反向的CSI)。然后,根据无线信道的互易性和反向的CSI,推测由发端设备到收端设备的无线信道的CSI,并根据发端设备到收端设备的无线信道的CSI来进行波束赋型,确定波束赋型的参数。发端设备向收端设备发送报文时,即可利用该波束赋型的参数进行波束赋型。发端设备采用赋型后的波束向收端设备传输报文。相应的,收端设备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报文。其中,报文中的参数部分为待传输的数据(data)。在收端设备确定报文接收成功之后,收端设备向发端设备发送批量确认响应(batchacknowledgement,BA)消息。相应的,发端设备接收来自收端设备的BA消息。也就是说,收端设备不反馈CSI的具体信息,而是反馈携带训练符号的ACK消息,以使发端设备确定相应的CSI。
为了提高CSI的准确性,在发端设备确定CSI之前,发端设备和收端设备首先进行校准操作。其中,校准操作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发端设备获取一次TXOP之后,发端设备向收端设备发送TRQ,以请求收端设备进行校准。之后,发端设备和收端设备互发携带训练符号的报文,以使对方根据携带训练符号的报文确定CSI。最后,收端设备将确定的CSI反馈给发端设备。发端设备对比收端设备反馈的CSI和自身确定的CSI,以实现校准,降低由于硬件因素所带来的信道互易偏差。校准之后,基于收端设备到发端设备的CSI,来推测发端设备到收端设备的信道状况,无需收端设备向发端设备反馈CSI的具体信息,且能够在一个TXOP内完成CSI的确定。
然而,IEEE 802.11n的隐含反馈方法与数据传输紧密结合,所适用的场景为单条链路传输数据的场景。
第二种,IEEE 802.11n的显示反馈(explicit feedback)
在IEEE 802.11n的显示反馈方法中,收端设备直接向发端设备显示反馈CSI,且无需校准过程。
参见图3,该IEEE 802.11n的显示反馈方法的处理步骤包括:发端设备获取一次TXOP,即图3中的TXOP1。在TXOP1中,发端设备向收端设备发送报文。其中,报文包括空数据报文通告(null data packet announcement,NDPA)及CSI测量请求,以告知收端设备准备进行CSI测量。相应的,收端设备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报文。在TXOP1中,收端设备向发端设备发送BA消息,以告知发端设备报文已收到。相应的,发端设备接收来自收端设备的BA消息。在TXOP1中,发端设备向收端设备发送(null data packet,NDP)。相应的,收端设备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NDP。发端设备所获取的一次TXOP(即TXOP1)结束。收端设备根据NDP,确定CSI,并通过竞争信道的方式获取一次TXOP,即TXOP2。在TXOP2中,收端设备向发端设备发送CSI。相应地,发端设备接收来自收端设备的CSI。在发端设备获取的下一个TXOP(如TXOP2之后的一个TXOP)中,发端设备根据CSI执行波束赋型处理。其中,CSI承载于CSI响应帧(action frame),无压缩波束赋型响应帧(non-compressed beamforming action frame),或压缩波束成型响应帧(compressed beamforming action frame),且CSI的数据可以是压缩后的数据,也可以是非压缩的数据。
第三种,IEEE 802.11ac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MU-MIMO)
IEEE 802.11ac MU-MIMO方法支持多用户同时传输协议,由发端设备请求多个收端设备同时进行测量。其中,发端设备可以是接入点(access point,AP)。
参见图4,IEEE 802.11ac MU-MIMO方法的处理步骤包括:发端设备分别向多个收端设备发送超高吞吐量(very high throughput,VHT)格式的NDPA,以告知多个收端设备即将进行信道测量。相应的,多个收端设备分别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VHT格式的NDPA。然后,发端设备分别向多个收端设备发送VHT格式的NDP。相应的,多个收端设备分别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NDP。多个收端设备分别根据NDP,确定相应的CSI。在确定CSI之后,第一个收端设备按照NDPA所指示的CSI格式,向发端设备反馈CSI。然后,发端设备依次执行结果拉取(polling)处理,向多个收端设备中除第一个收端设备之外的收端设备发送结果拉取消息,以请求相应的收端设备向发端设备反馈CSI。相应的,多个收端设备中除第一个收端设备之外的收端设备接收结果拉取消息之后,向发端设备反馈CSI。在图4所示的场景中,仅示出了两个收端设备,分别为收端设备1和收端设备2。其中,收端设备1即为“第一个收端设备”,收端设备2即为“多个终端设备中除第一个收端设备之外的收端设备”。
第四种,IEEE 802.11az的测距(ranging)方法
在IEEE 802.11az的距离测量方法中,利用CSI来进行测距。参见图5,IEEE802.11az的测距方法的处理步骤包括:发端设备分别向多个收端设备发送测距拉取(ranging poll)请求,相应地,多个收端设备分别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测距拉取请求。若收端设备确定参与测距,则收端设备向发端设备发送允许发送(cts-to-self)消息,以告知发端设备参与测距。随后,发端设备依次向多个收端设备发送测距探测(range sounding)消息,以告知相应的收端设备反馈NDP。相应地,收端设备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测距探测消息。之后,收端设备向发端设备发送NDP。相应地。发端设备接收来自收端设备的NDP。发端设备根据NDP,确定CSI。在发端设备获取从收端设备到发端设备的CSI之后,发端设备向收端设备发送用于测距的NDPA,以告知收端设备即将进行CSI测量。随后,发端设备向收端设备发送NDP。相应的,收端设备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NDP。收端设备根据NDP,确定CSI。收端设备将CSI承载于定位测量报告(location measurement report,LMR),向发端设备反馈LMR。相应的,发端设备接收来自收端设备的LMR。如此,发端设备即可获取到上行方向和下行发送的CSI,并根据两个方向的CSI进行测距。在图5所示的场景中,仅示出了两个收端设备,分别为收端设备1和收端设备2。其中,收端设备1即为“第一个收端设备”,收端设备2即为“多个终端设备中除第一个收端设备之外的收端设备”。
第五种,通过广播NDP的方式确定CSI
参见图6,通过广播NDP的方式确定CSI的处理步骤包括:发端设备分别向多个收端设备发送NDPA,相应地,收端设备分别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NDPA。其中,NDPA用于指示收端设备即将进行CSI测量。随后,发端设备分别向多个收端设备发送NDP。相应的,收端设备分别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NDP。收端设备根据NDP,确定CSI。另外,NDPA还用于指示第一个收端设备反馈CSI。第一个收端设备响应于NDPA,向发端设备发送CSI。其中,第一个收端设备可以向发端设备反馈部分信道信息,也可以向发端设备反馈指示信道无变化的信息。随后,发端设备向多个收端设备中除第一个收端设备之外的其他收端设备发送CSI拉取(poll)消息,以请求多个收端设备中除第一个收端设备之外的其他收端设备反馈CSI。相应的,多个收端设备中除第一个收端设备之外的其他收端设备分别接收来自发端设备的CSI拉取消息,并根据CSI拉取消息向发端设备反馈CSI。在图6所示的场景中,仅示出了两个收端设备,分别为收端设备1和收端设备2。其中,收端设备1即为“第一个收端设备”,收端设备2即为“多个收端设备中除第一个收端设备之外的收端设备”。
综上,现有的CSI测量技术多是针对波束赋型或测距的,各个收端设备均向发端设备反馈消息。而在无线感知应用场景中,环境中物体大部分是静止的,若各个接收设备均向发端设备反馈消息,则导致可能占用过多的传输资源。且数据量较大,直接用于无线感知会降低如发端设备对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发端设备可向收端设备指示反馈条件,收端设备基于反馈条件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以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减少数据量,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5G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系统或WiFi系统等。
下面以Wifi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7,WiFi系统包括第二无线设备和第一无线设备。其中,第一无线设备可以是站点(station,STA),也可以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还可以是家居或办公环境中集成了WiFi功能的设备,如打印机、智能电视机、智能灯泡等。第二无线设备可以是AP,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第二无线设备可用于与第一无线设备通过无线局域网进行通信,并将第一无线设备的数据传输至网络侧,或将来自网络侧的数据传输至第一无线设备。其中,第二无线设备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图7中仅示出了两个第二无线设备,如第二无线设备701和第二无线设备705。第一无线设备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图7中仅示出了三个第一无线设备,如第一无线设备702、第一无线设备703和第一无线设备704。第二无线设备接收第一无线设备的信息的链路称为上行链路,如图7中虚线箭头所示的上行链路710。由第二无线设备向第一无线设备发送信息的链路称为下行链路,如图7中虚线箭头所示的下行链路711。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链路称为控制链路,如图7中实线双向箭头所示的控制链路712。控制链路可以是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第二无线设备之间传输信息,以协调进行监测,满足无线感知的应用需求。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仅以WiFi系统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和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其它通信系统。类似地,本申请实施例以WiFi系统中的AP和STA作为举例进行说明,但不表示本申请实施例限于这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它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网络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设备的功能,终端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设备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重点描述第二无线设备与第一无线设备之间的传输过程。第二无线设备负责通知第一无线设备测量信道信息以及向第一无线设备指示反馈条件,第二无线设备也可以描述为主控节点或前述发端设备。第一无线设备负责测量信道信息并基于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的反馈条件,决定是否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文,第一无线设备也可以描述为测量节点或前述收端设备。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包括以下两种典型场景。
第一种典型场景:应用于居家环境。
参见图8,在居家环境中,第二无线设备可以为一个,且布设于客厅。第一无线设备可以为多个,分别布设于卧室、卫生间等。第二无线设备和第一无线设备对整个居家环境进行监控。图8中的带箭头的虚线表示第二无线设备和第一无线设备之间的链路。在图8所示的场景中,第二无线设备801分别和卧室中的第一无线设备802、第一无线设备803及第一无线设备806进行信息交互,以监控用户的睡眠状况。第二无线设备801和客厅中的第一无线设备804进行信息交互,以监控客厅的状况。第二无线设备801和卫生间中的第一无线设备805之间进行信息交互,以监控卫生间的情况。在监测到人体滑倒的动作后,第二无线设备801可以向医疗机构的设备发送警告,通知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救护。第二无线设备801和卧室中的第一无线设备807进行信息交互,以监控该卧室的状况。第二无线设备801和厨房中的第一无线设备808进行信息交互,以监控厨房的状况。
第二种典型场景:应用于工业环境所指定的待监测区域,或应用于商业环境的场景所指定的待监测区域。
参见图9,在待监测区域的面积较大时,第二无线设备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图9所示的场景中,布设三个第二无线设备,分别为第二无线设备901、第二无线设备902和第二无线设备903,三个第二无线设备布设于待监测区域的中心区域。两个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带有双向箭头的实线用于表示两个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链路。第一无线设备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分别为第一无线设备910、第一无线设备911、第一无线设备912、第一无线设备913、第一无线设备914、第一无线设备915和第一无线设备916。其中,第一无线设备910、第一无线设备911和第一无线设备912布设于待监测区域的出入口附近的区域。第一无线设备913布设于会议室中。第一无线设备914、第一无线设备915和第一无线设备916布设于待监测区域的边缘区域。一个第二无线设备和一个第一无线设备之间的带有双向箭头的虚线用于表示该第二无线设备和该第一无线设备之间的链路。例如,在图9所示的场景中,第二无线设备901与第一无线设备910之间进行信息交互,以监控待监测区域的出入口处的出入状况。第二无线设备903与第一无线设备913之间进行信息交互,以统计会议室的占用情况和/或会议室中的人员数量。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通信系统以及应用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以及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交互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1,第二无线设备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该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需参与信道信息测量。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无线设备可选择处于空闲状态的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参与信道信息测量。例如在前述WiFi系统中,第二无线设备为AP,第一无线设备为STA,AP可向其所在范围内所有的STA发送sensing poll帧,询问各STA是否空闲,对STA进行调度。空闲(available)的STA发送CTS帧进行应答,参与本轮信道信息的测量;忙碌(busy)或称非空闲(unavailable)的STA将不进行应答,即不参与本轮信道信息的测量。则AP基于收到的可以发送指示(Clear To Send,CTS)帧可以确定哪些STA空闲,从而确定出需参与信道信息测量的至少一个STA。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无线设备也可以指定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参与信道信息测量。需要说明的是,S1001可以作为一个可选步骤,即第二无线设备可以不执行S1001,而是直接执行S1002。
S1002,第二无线设备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通知测量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每个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
可选的,第二无线设备可以通过在第一消息中携带每个第一无线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标识对应的第一指示信息,来实现第一消息携带每个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无线设备的标识指的是能够代表(或称,指示)该第一无线设备的指示信息,例如第一无线设备的标识可以具体是第一无线设备的关联标识,或者第一无线设备的设备标识等。
对于前述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来说,第一无线设备可以从接收的第一消息中获取自身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该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反馈条件,或者可以理解为确定该第一无线设备所适用的反馈条件。不同的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加以区分,图10中具体示意出了1个第二无线设备101和3个第一无线设备,分别为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一无线设备103,第一无线设备104。以第一无线设备102为例,第一无线设备102可从接收到第一消息中获取第一无线设备102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并确定对于第一无线设备102所适用的反馈条件。关于第二无线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的实施方式,将在后续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可选的,所述第一消息中还携带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
S1003,针对前述指示一个第一无线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第一无线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消息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前述步骤S1002,第二无线设备可以多次地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并在每次发送第一消息之后的且在下一次发送第一消息之前发送测量报文,该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基于此,针对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第一无线设备可以至少两次的接收来自第二无线设备的第一消息以及测量报文。其中,测量报文可以是空数据报文NDP,则可选的,第一消息可以采用空数据报文通告NDPA实现。
具体的,第一无线设备针对所述至少两次中任意一次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第一消息,第一无线设备可参照如下流程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第一无线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长内,获取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测量报文,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其中,第一时长表示第二无线设备两次发送第一消息之间的时间差。第一无线设备根据所述测量报文中的训练符号,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以此类推,若第二无线设备发送N次第一消息以及测量报文,则第一无线设备可以进行N次信道信息的测量。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无线设备可以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中包括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其中,测量报文可以是空数据报文NDP,则可选的,第一消息可以采用空数据报文通告NDPA实现。则第一无线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消息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可参照如下方式实施:在第二时长内,第一无线设备每隔所述配置周期获取一次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测量报文;每隔所述配置周期,第一无线设备根据最新获取的所述测量报文中的训练符号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其中,配置周期对应的时长小于第二时长。可选的,第二时长可以是第二无线设备获取一次发送机会(TXOP)的时长,则第一无线设备基于配置周期,可以在前述一次TXOP对应的时长内进行多次信道信息的测量。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在一定有效时间内仅需初始发送一次第一消息,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传输资源。
此外,前述第一消息也可以是包括MPDU(MAC protocol data unit)的广播消息,其中“HT控制”字段中的TRQ比特置为1,该MPDU中携带训练符号。第二无线设备可以多次发送第一消息,使得第一无线设备获取一次MPDU,则可基于MPDU中的训练符号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
进一步可选的,第一无线设备在每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后,则保存一次测量结果如该次测量到的信道信息,便于后续计算信道信息变化量。
S1004,针对前述指示一个第一无线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第一无线设备根据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
其中,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可以是相对于当前测量来说的上一次测量的信道信息;或者,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也可以是相对于当前测量来说之前测量的信道信息的平均。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用于表征当前无线信道相对于此前的变化程度,具体量化为信道信息的变化量值。
S1005,针对前述指示一个第一无线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第一无线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所述反馈条件时,则向所述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
其中,测量报告可以包括测量结果例如测量到的信道信息,或者,测量报告也可以包括用于确定信道信息的相关报文。可选的,第一无线设备在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反馈条件时,可以主动地向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或者也可以在接收来自第二无线设备的反馈指示的情况下,再向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0中示意出了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一无线设备104向第二无线设备101反馈测量报告,而第一无线设备103未向第二无线设备101反馈测量报告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设备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指示其各自对应的反馈条件,任意第一无线设备基于其对应的反馈条件,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应用于无线感知,能够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参见图1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AP和STA之间传输的流程示意图。具体以第二无线设备是AP,第一无线设备是STA为例,对于一个AP与多个STA之间交互,实现无线感知测量及反馈的过程进行说明。图11中具体示意出了AP以及处于该AP通信范围内的4个STA分别为STA1、STA2、STA3以及STA4。
第一阶段:AP询问各STA(STA1、STA2、STA3以及STA4)是否空闲,并对STA进行调度;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AP可以向STA1、STA2、STA3以及STA4发送拉取(poll)帧或者感知拉取(sensing poll)帧。空闲的STA发送CTS帧进行应答,参与本轮无线感知测量;否则STA将不进行应答,不参与本轮无线感知测量。例如空闲的STA1、STA2、STA3分别发送CTS帧进行应答,而非空闲的STA4不进行应答。
第二阶段:AP获取TXOP机会,向发送了CTS帧的STA1、STA2、STA3发送NDPA或者是其他类似的消息通知STA1、STA2、STA3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AP发送NDPA之后发送携带训练符号的NDP,例如在多个空间流上同时发送NDP,则STA1、STA2、STA3结合所收NDP中的训练符号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AP再向STA1、STA2、STA3发送NDPA以及NDP,则STA1、STA2、STA3结合所最新收到的NDP中的训练符号进行再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依次类推,STA1、STA2、STA3即可完成多次信道信息的测量。图11作为示例,仅示意出了一次信道信息测量的过程,但不代表仅有一次。此外,需要说明的是,AP可以在是获取了一次TXOP机会内,发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NDPA和NDP;也可以是获取一次TXOP机会只发一次的NDPA和NDP;获取下一次TXOP机会再发一次的NDPA和NDP。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对于时间顺序上相邻的两次发送NDPA的时间差并不进行限定,可以依据实际需求决定。
可选的,该NDPA中携带STA1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STA2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以及STA3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使得STA1、STA2、STA3分别基于自身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其适用的反馈条件。当然,第一指示信息也可以换作其他名称,如感知指示(SensingIndication)或者是感知参数(Sensing parameter),只要其能够用于确定相应的反馈条件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可以在NPDA帧中包含多个终端信息(STA Info)字段。每个STA info对应一个STA,每个STA info包含其所对应STA的关联标识(AID),以及其所对应STA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如图12所示的一种NDPA帧结构示意图,NDPA帧包括帧控制(Frame Control)字段、时长(Duration)字段、接收端地址(Receiveraddress,RA)字段、发送端地址(Transmitter address,TA)字段、探测对话令牌(SoundingDialog Token)字段、多个站点信息(STA Info)字段以及FCS(Frame Check Sequence):帧校验序列FCS。其中,多个站点信息(STA Info)字段中包含STA1对应的STA Info1、STA2对应的STA Info2、STA3对应的STA Info3等。以STA Info1为例,该STA Info1字段共占4个字节(Octets)即32比特(bits),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32比特中AID占11比特,第一指示信息占21比特。
可选的,可以基于NDPA帧中的帧控制字段(frame control)使用子类型(subtype)来指示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具体的,如图12中示意的帧控制字段包括的内容,帧控制字段共占2个字节即16比特,16比特中协议版本(Protocol version)字段占2个比特,类型(Type)字段占2比特,子类型(Subtype)字段占4比特,去往DS(To DS)字段占1个比特,来自DS(From DS)字段占1个比特,DS指的是分布式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更多分片(More fragment)字段占1个比特,+HTC(#66)占1个比特;其中,HTC指的是高吞吐量控制(High throughput control)。
其中,类型和子类型对应取值指示的内容如图12所示,类型取值为01,表示控制;子类型的取值为0010表示为触发器(Trigger),此时NDPA帧可以作为触发帧;子类型的取值为0101表示为超高吞吐量空数据报文通告(Very High Throughput NDP Announcement,VHT NDP Announcement)。另基于原先未定义的保留位,也就是如图12中所示划掉的类型取值为01,子类型取值为0000-0001的一行,新增定义类型的取值为01,子类型的取值为0000,表示此NDPA帧是无线感知NDPA(Sensing NDP Announcement),从而表明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或者,也可以是利用前述第一指示信息来进一步指示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例如使用第一指示信息中的保留字段指示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
第三阶段:AP询问STA1、STA2、STA3各自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相比较,信道信息的变化程度(如前述的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是否符合反馈条件;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AP可以向STA1、STA2、STA3以及STA4发送拉取(poll)帧或者感知拉取(sensing poll)帧。符合反馈条件的STA向AP发送CTS帧进行应答,不符合反馈条件的STA则不向AP发送CTS帧。如图11所示,STA1和STA2向AP发送CTS帧进行应答。
第四阶段:AP向第三阶段中发了CTS帧的STA1和STA2发送反馈指示,例如探测或报告(sounding or report)帧,或者感知探测或报告(Sensing sounding or report)帧,STA1和STA2则向AP反馈测量报告,可以是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确定信道信息的NDP报文或者无线感知测量结果等。或者,STA1和STA2也可以主动地向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即无需AP发送反馈指示。
本实施例中在测量通告和测量报文发送过程中采用广播的方式,可以通过一次发送测量报文后,由多个不同STA同时进行信道信息测量的方式来覆盖大范围区域的无线感知。各个STA可独立地根据广播测量报文来判断自己周围是否有动作发生,是否需要反馈。由于在实际环境中,大多数情况下环境是比较安静的,所以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小在静止环境下感知测量报文对信道的占用,降低对其他正常WiFi数据流的干扰,减少移动节点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在周围发生动作时,STA可以及时进行反馈,通知AP有动作发生。这时,系统也可以迅速感知到运动。
以下针对上述第二无线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的实施方式,以及不同指示方式下第一无线设备如何判断是否反馈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种方式: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
可选的,若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消息为NDPA,则第一无线设备可从NDPA中与其对应的STA Info中获取与该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即获取第一变化量阈值。如图13a,示意出了STA Info1中第一指示信息(Sensing Indication)的内容,该第一指示信息共21比特,其中第一变化量阈值(Variation Threshold)占2比特,余下的19比特为保留(reserved)位。
可选的,反馈条件与第一无线设备使用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有关。若第一无线设备使用的是基于距离(例如余弦距离)、熵值(例如交叉熵)等的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则该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一变化量阈值;该第一无线设备确定的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一变化量阈值时,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向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若第一无线设备使用的是基于相关系数的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则该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等于第一变化量阈值;该第一无线设备确定的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等于第一变化量阈值时,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向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
可选的,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无线设备使用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可以是自身预先配置的默认评估算法,第一无线设备在获取到其相关第一指示信息中的第一变化量阈值后,可根据预先配置的默认评估算法确定反馈条件该是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变化量阈值还是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变化量阈值。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无线设备使用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可以是由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的。例如第二无线设备可以在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第一变化量阈值(Variation Threshold)以及第一标识,该第一标识指示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或者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该第一标识也可以是其他的名称,例如评估算法(Evaluation Algorithm),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如图13b,示意出了STA Info1中第一指示信息(Sensing Indication)的内容,该第一指示信息共21比特,其中第一变化量阈值(Variation Threshold)占2比特,第一标识占2比特,余下的17比特为保留(reserved)位。其中,第一标识也可以换作其他名称,如评估算法(Evaluation Algorithm),只要其能够指示相关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示例性的,NDAP中第一指示信息包含的评估算法(也即第一标识)字段取值如下1表所示。
表1
评估算法字段 描述(description)
0(对应比特00) 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
1(对应比特01) 马氏距离法
2-3(对应比特10或11) 保留
可选的,前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马氏距离法(MahalanobisDistance,简写为MD);前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Time-Reversal Resonating Strength,简写为TRSS)。
其中,马氏距离(MD)是度量学习中的一种常用的距离指标,是基于样本分布的一种距离。马氏距离修正了欧式距离中各个维度尺度不一致且相关的问题,用作评定数据之间的相似度。将MD用于衡量两个信道冲击响应(Channel impulse response,CIR)之间的相似性,MD的值越大,两个CIR之间的差异越大,即发生的变化越大。马氏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马氏距离的投影空间可由如下步骤得到:将变量按照主成分进行旋转,让维度间相互独立,然后进行标准化,让维度同分布。由主成分分析可知,由于主成分就是特征向量方向,每个方向的方差就是对应的特征值,所以只需要按照特征向量的方向旋转,然后缩放特征值倍。对于一个要感知的区域,假设t1时刻STA做信道信息测量接收到的CIR为h1=[h1[0],h1[1],…,h1[L-1]],t2时刻STA接收到的CIR为h2=[h2[0],h2[1],…,h2[L-1]]。当MD大于或者等于设定的阈值例如前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时,则表示两个CIR之间有较大变化,此时需要进行信道信息更新和反馈。h1和h2之间的MD由如下公式计算得到,记为d(h1,h2):
Figure BDA0002866178760000201
其中,∑=cov(h1,h2)=E[(h1-E[h1])(h2-E[h2])T]为协方差矩阵,E[h1]表示h1的期望,上标T表示矩阵的转置。协方差矩阵可以同时展现不同维度间的相关性以及各个维度上的方差,主对角线上的元素是各个维度上的方差(即能量),其他元素是两两维度间的协方差(即相关性)。
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TRRS是两个信道冲击响应(CIR)做卷积得到的互相关系数的最大幅度,用于衡量两个CIR之间的相似性,TRRS的值越大,则两个CIR越相似,表明发生的变化越小。TRSS的取值范围为[0,1]。
对于一个要感知的区域,假设t1时刻STA做感知测量接收到的CIR为h1=[h1[0],h1[1],…,h1[L-1]],t2时刻STA接收到的CIR为h2=[h2[0],h2[1],…,h2[L-1]],其中L表示CIR序列的长度。当TRRS小于或者等于设定的阈值例如前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时,则表示两个CIR之间有较大变化,此时需要进行信道信息更新和反馈。h1和h2之间的TRRS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到,记为η(h1,h2):
Figure BDA0002866178760000211
其中,g2=[g2[0],g2[1],…,g2[L-1]]是对h2时间反转和共轭之后得到的,g2[k]=h* 2[L-1-k],k=0,1,…,L-1,h* 2表示的h2共轭。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设备向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指示各自对应的单个变化量阈值,各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给它的单个变化量阈值,结合自身使用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下限或者是变化量上限,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第二种方式: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其中,第三变化量阈值大于第二变化量阈值。
可选的,若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消息为NDPA,则第一无线设备可从NDPA中与其对应的STA Info中获取与该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即获取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则第一无线设备确定的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处于由第二变化量阈值及第三变化量阈值构成的取值范围之内,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向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如图14,示意出了STA Info1中第一指示信息(Sensing Indication)的内容,该第一指示信息共21比特,其中第二变化量阈值(Variation Threshold-2)占2比特,第三变化量阈值(Variation Threshold-3)占2比特,余下的17比特为保留(reserved)位。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设备向各第一无线设备指示各自对应的双变化量阈值,各第一无线设备可以确定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取值范围,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第三种方式: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该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用于确定反馈条件。
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一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
可选的,可以采用预先定义的方式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单个变化量阈值的关联关系,则第一无线设备从第一指示信息中获取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后,先确定与该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第一变化量阈值;然后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参照前述第一种方式,在第二无线设备未指示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的情况下,结合自身预先配置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反馈条件是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还是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第一无线设备在第二无线设备指示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的情况下,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反馈条件是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还是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
可选的,可预先定义用于衡量信道信息变化程度的变化量阈值的取值范围(或称区间)如[0,1],将该取值范围内划分q个子区间,每个子区间对应一个敏感程度等级。具体的可参照如下方式实施:将[0,1]的范围划分为q个子区间[Istart_j,Iend_j),各子区间对应于不同的感知敏感程度。其中,Istart_j和Iend_j分别为第j个子区间的区间起始值和区间终止值。则第一无线设备从第一指示信息中获取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后,先确定与该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对应的子区间,然后根据该子区间确定第一变化量阈值;然后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参照前述第一种方式,在第二无线设备未指示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的情况下,结合自身预先配置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反馈条件是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还是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第一无线设备在第二无线设备指示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的情况下,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反馈条件是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还是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
其中,第一无线设备根据该子区间确定第一变化量阈值的方式可参照如下实施:第一无线设备按照预设的算法(或称规则),在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对应的子区间[Istart_j,Iend_j)里设置第一变化量阈值,比如使用区间平均(Interval average)法将阈值设置为ΔVar_th=(Istart_j+Iend_j)/2,此外,阈值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具体场景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可选的,前述预设的算法可以是预先定义好的,也可以是第二无线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例如第二无线设备在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可以包括用于指示阈值设置算法的标识。
示例性的,若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消息为NDPA,则第一无线设备可从NDPA中与其对应的STA Info中获取与该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即获取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可选的,可第一指示信息中在使用m+n个比特来表示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前述子区间的数量q也根据m+n来确定:前m bits可指示值为Value_m∈[0,2m-1]的Value_m个整数,后n比特指示2n个整数。因此,可将[0,1]的范围总共划分为Interval_num=(1+Value_m)×2n个子区间。当Value_m=2m-1时,此(m+n)比特划分的子区间个数最多,此时共划分Interval_num=2m+n个子区间。其中,Value_m为m比特指示的值,Interval_num为划分的子区间的总个数。可根据不同的感知场景需求设定Interval_num,子区间数量越多,感知敏感程度的等级划分得越细。本申请实施例使用m+n=3,如图15a,示意出了STA Info1中第一指示信息(Sensing Indication)的内容,该第一指示信息共21比特,其中第一敏感程度等级(Sensitivity Level)占3比特,余下的18比特为保留(reserved)位。
假设m=2,n=1,将[0,1]划分了22个子区间,使用0到3的数字指示这些区间,并表示感知敏感程度。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字段的取值范围如下表2所示。其中,0到3的数字按照升序依次表示敏感程度逐渐降低。
表2
Figure BDA0002866178760000221
进一步,参见图15b,示意出了STA Info1中第一指示信息(Sensing Indication)的内容,该第一指示信息共21比特,其中第一敏感程度等级(Sensitivity Level)占3比特,用于指示阈值设置算法的标识,或称阈值设置算法字段占2比特,余下的16比特为保留(reserved)位。阈值设置算法字段的取值范围如下表3所示。
表3
阈值设置算法字段 描述
0 使用区间平均法设置阈值
1-3 保留
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
可选的,可以采用预先定义的方式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双变化量阈值的关联关系,该双变化量阈值用于指示一个变化量取值范围,反馈测量报告需要测量确定的信道信息变化量处于该变化量取值范围。则第一无线设备从第一指示信息中获取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后,先确定与该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双变化量阈值,包括第二变化量阈值以及第三变化量阈值;然后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参照前述第二种方式,若确定的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处于由第二变化量阈值以及第三变化量阈值构成的变化量取值范围内,则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向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
可选的,可预先定义用于衡量信道信息变化程度的变化量阈值的取值范围(或称区间)如[0,1],将该取值范围内划分q个子区间,每个子区间对应一个敏感程度等级。具体的可参照如下方式实施:将[0,1]的范围划分为q个子区间[Istart_j,Iend_j),各子区间对应于不同的感知敏感程度。其中,Istart_j和Iend_j分别为第j个子区间的区间起始值和区间终止值。则第一无线设备从第一指示信息中获取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后,先确定与该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对应的子区间,然后根据该子区间确定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然后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参照前述第二种方式,若确定的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处于由第二变化量阈值以及第三变化量阈值构成的取值范围内,则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向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
其中,第一无线设备根据该子区间确定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的方式可参照如下实施:第一无线设备按照预设的算法(或称规则),在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对应的子区间[Istart_j,Iend_j)里设置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比如使用四分位法在区间内靠近Istart_j设置ΔVar_th=3/4×Istart_j+1/4×Iend_j作为第二变化量阈值,靠近Iend_j设置ΔVar_th=1/4×Istart_j+3/4×Iend_j作为第三变化量阈值。此外,阈值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具体场景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可选的,前述预设的算法可以是预先定义好的,也可以是第二无线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例如第二无线设备在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可以包括用于指示阈值设置算法的标识。
示例性的,若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消息为NDPA,则第一无线设备可从NDPA中与其对应的STA Info中获取与该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即获取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如图15a,示意出了STA Info1中第一指示信息(Sensing Indication)的内容,该第一指示信息共21比特,其中第一敏感程度等级(Sensitivity Level)占3比特,余下的18比特为保留(reserved)位。具体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的取值范围可参照第二种方式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进行赘述。类似地,如图15b所示,STA Info1中第一指示信息在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的基础上,也还可以包括阈值设置算法的标识字段,关于用于设置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的算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定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第四种方式: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敏感程度等级范围,所述敏感等级范围包括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所述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变化量阈值用于确定所述反馈条件。
可选的,可以采用预先定义的方式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单个变化量阈值的关联关系,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中每个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变化量阈值可以是如前述第一种方式中的用于衡量信道信息变化的单个变化量阈值,则第一无线设备从第一指示信息中获取敏感程度等级范围后,首先在敏感程度等级范围内确定第一无线设备对应的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例如第一无线设备可基于对当前所处环境、信号接收强度和/或需感知的检测目标等信息,确定其对应的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然后第一无线设备预先定义的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单个变化量阈值的关联关系,确定该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第一变化量阈值;进而第一无线设备可按照第一种实施方式,根据第一变化量阈值确定反馈条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可选的,可以采用预先定义的方式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双变化量阈值的关联关系,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中也可以是如前述第二种方式中指示信道信息变化量取值范围的双变化量阈值。则第一无线设备从第一指示信息中获取敏感程度等级范围后,首先在敏感程度等级范围内确定第一无线设备对应的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例如第一无线设备可基于对当前所处环境、信号接收强度和/或需感知的检测目标等信息,确定其对应的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然后第一无线设备预先定义的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双变化量阈值的关联关系,并确定该第一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进而第一无线设备可按照第二种实施方式,根据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确定反馈条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示例性的,若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消息为NDPA,则第一无线设备可从NDPA中与其对应的STA Info中获取与该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即获取第一敏感程度等级。如图16,示意出了STA Info1中第一指示信息(Sensing Indication)的内容,该第一指示信息共21比特,其中敏感程度等级范围(Sensitivity Level)占3比特,余下的18比特为保留(reserved)位。具体的参照表2所示的敏感程度等级划分,NDPA中的敏感程度等级范围(Sensitivity Level)字段取值可以是3,表示敏感程度等级范围包括当前已定义的0-3数字指示的敏感程度等级。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的敏感程度等级范围,结合自身的当前情况例如信号接收强度、所处环境、周围可检测目标等,动态的确定自身的敏感程度等级,进而灵活的获取该第一无线设备适用的反馈条件,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进一步的,在上述第一种至第四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区间映射算法的第二标识;所述根据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可参照如下方式实施:将所述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所述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进行比较,得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根据所述区间映射算法对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处于第一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和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通过指示区间映射算法,使得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确定出的信道信息变化量和相关变化量阈值是处于同一区间,便于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提升有选择性反馈的准确性。
可选的,区间映射算法可以采用[0,1]归一化区间的映射算法来实现。根据感知的业务种类,比如手势识别、入侵检测、摔倒检测、呼吸心跳检测等,选择所需要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并将计算结果映射到[0,1]的范围内。比如,对于每次测量,可以使用归一化(Normalization)映射法Mapping_value=(original_value-min_value)/(max_value-min_value)。其中,Mapping_value为映射到[0,1]范围之后的值,original_value是本次测量时算法评估的信道信息的变化程度,min_value是一段时间内算法评估的信道信息的变化程度的最小值,max_value是一段时间内算法评估的信道信息的变化程度的最大值。
若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消息为NDPA,则第一无线设备可从NDPA中与其对应的STA Info中获取与该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包含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也可以换作其他名称,如映射类型(Mapping Type),只要其能够指示相关区间映射算法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该映射类型在第一指示信息中占2比特,取值如下表4所示:
表4
映射类型字段 描述
0 归一化映射
1-3 保留位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2个比特的映射类型字段可以被附加在图13a、图13b、图14、图15a、图15b或者图16的第一指示信息中,附加2个比特映射类型字段,第一指示信息中的保留字段则相应减少2个比特。示例性的,参见图17,示意出了第一指示信息包括占2比特的第一变化量阈值、占2比特的映射类型字段以及占17比特的保留字段。
基于同一构思,参见图1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1800,该装置1800包括通信模块1801和处理模块1802。该通信装置1800可以是第一无线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第一无线设备,能够支持第一无线设备执行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的装置,或者,该通信装置1800可以是第二无线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第二无线设备,能够支持第二无线设备执行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的装置。
以下对该装置1800应用于第一无线设备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通信模块1801,用于接收来自第二无线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通知测量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
所述处理模块18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
所述处理模块1802,还用于根据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
所述通信模块1801,还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所述反馈条件时,向所述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给它的反馈条件,能够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应用于无线感知,能够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给它的单个变化量阈值,结合自身使用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下限或者是变化量上限,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给它的双变化量阈值,确定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取值范围,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一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敏感程度等级范围,所述敏感等级范围包括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所述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变化量阈值用于确定所述反馈条件。第一无线设备根据第二无线设备指示的敏感程度等级范围,结合自身的当前情况例如信号接收强度、所处环境、周围可检测目标等,动态的确定自身的敏感程度等级,进而灵活的获取该第一无线设备适用的反馈条件,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通过向第一无线设备指示第一变化量阈值以及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间接的指示出了第一无线设备所适用的反馈条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马氏距离法,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区间映射算法的第二标识;所述处理模块1802,还用于:将所述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所述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进行比较,得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根据所述区间映射算法对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处于第一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和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通过指示区间映射算法,使得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确定出的信道信息变化量和相关变化量阈值是处于同一区间,便于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提升有选择性反馈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模块1801,具体用于至少两次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第一消息。所述通信模块1801,还用于针对所述至少两次中任意一次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第一消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长内,获取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测量报文,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所述处理模块1802,还用于根据所述测量报文中的训练符号,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所述处理模块1802,还用于在第二时长内,每隔所述配置周期获取一次来自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所述测量报文;每隔所述配置周期,根据最新获取的所述测量报文中的训练符号进行一次信道信息的测量。在一定有效时间(如,第二时长)内,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仅需初始发送一次第一消息,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测量报文包括空数据报文NDP,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空数据报文通告NDPA。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中还携带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应用于无线感知,对测量确定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设定反馈需满足的范围,第一无线设备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第二无线设备也能够快速地获知第一无线设备周围可检测目标的状态,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以下对该装置1800应用于第二无线设备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处理模块1802,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所述处理模块1802,还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通信模块1801,用于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通知测量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每个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通信模块1801,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的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所述反馈条件时,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的测量报告。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设备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指示其各自对应的反馈条件,任意第一无线设备基于其对应的反馈条件,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应用于无线感知,能够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通过向各第一无线设备分别指示其对应的单个变化量阈值,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均可结合自身使用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确定其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下限或者是变化量上限,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通过向各第一无线设备分别指示其对应的双变化量阈值,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均可确定其反馈需满足的变化量取值范围,从而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能够减少反馈所需占用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一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设定敏感程度等级与变化量阈值相关,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某个敏感程度等级,实现动态的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当前敏感程度等级以及相关的变化量阈值,为第一无线设备配置的反馈条件更为灵活可变,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敏感程度等级范围,所述敏感等级范围包括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所述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变化量阈值用于确定所述反馈条件。通过指示敏感程度等级范围,任意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均可结合自身的当前情况例如信号接收强度、所处环境、周围可检测目标等,动态的确定自身的敏感程度等级,进而灵活的获取该第一无线设备适用的反馈条件,能够适用于不同敏感程度的无线感知场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通过向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指示第一变化量阈值以及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间接的指示出了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所适用的反馈条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马氏距离法,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区间映射算法的第二标识。通过指示区间映射算法,使得各个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确定出的信道信息变化量和相关变化量阈值是处于同一区间,便于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提升有选择性反馈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模块1801,具体用于至少两次向前述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所述通信模块1801,还用于针对所述至少两次中任意一次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在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长内发送测量报文,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其中,第一时长指的是相邻两次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之间的时间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所述测量报文中包括训练符号。第二无线设备通过指示测量报文的配置周期,在一定有效时间内仅需初始发送一次第一消息,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测量报文包括空数据报文NDP,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空数据报文通告NDPA。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中还携带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测量的信道信息用于无线感知。应用于无线感知,对测量确定的信道信息变化量设定反馈需满足的范围,使得第一无线设备有选择性的反馈信道信息相关的测量报告,减少无线感知测量中的消息流量,第二无线设备也能够快速地获知第一无线设备周围可检测目标的状态,便于提升无线感知应用分析的效率,达到以较小代价完成无线感知功能的效果。
基于同一构思,如图1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1900。示例性地,通信装置1900可以是芯片或芯片系统。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通信装置19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910,该处理器1910与存储器耦合,可选的,存储器可以位于该装置之内,也可以位于该装置之外。例如,通信装置19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1920。存储器1920保存实施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必要计算机程序、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器1910可能执行存储器1920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完成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器1910可能和存储器1920协同操作。
通信装置1900中还可以包括收发器1930,通信装置1900可以通过收发器1930和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收发器1930可以是电路、总线、收发器或者其它任意可以用于进行信息交互的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1900可以应用于第一无线设备,具体通信装置1900可以是第一无线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第一无线设备,实现上述涉及的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存储器1920保存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无线设备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器1910可执行存储器19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完成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设备执行的方法。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1900可以应用于第二无线设备,具体通信装置1900可以是第二无线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第二无线设备,实现上述涉及的任一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存储器1920保存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无线设备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器1910可执行存储器19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完成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设备执行的方法。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900可应用于第一无线设备,完成上述第一无线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应用于第二无线设备,完成第二无线设备执行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获得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收发器1930、处理器1910以及存储器1920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9中以存储器1920、处理器1910以及收发器1930之间通过总线连接,总线在图19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9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施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还可以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施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基于以上实施例,参见图2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通信装置2000,包括:接口电路2010和处理器2020;接口电路2010,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2020,用于运行代码指令以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第二无线设备执行的方法。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2000可应用于第一无线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无线设备所执行的方法,或者应用于第二无线设备,执行第二无线设备所执行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获得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应用于第一无线设备的通信装置和至少一个应用于第二无线设备的通信装置。所能获得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当指令被执行时,使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设备执行的方法被实施或者第二无线设备执行的方法被实施。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图19~图20的通信装置的功能,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该通信装置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设备或者第二无线设备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与存储器连接或者该芯片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保存该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6)

1.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无线设备,包括:
接收来自第二无线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通知测量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
根据所述第一消息进行信道信息的测量;
根据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
当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所述反馈条件时,向所述第二无线设备反馈测量报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一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敏感程度等级范围,所述敏感等级范围包括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所述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变化量阈值用于确定所述反馈条件。
7.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马氏距离法,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
9.如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区间映射算法的第二标识;所述根据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包括:
将所述当前测量的信道信息与所述历史测量的信道信息进行比较,得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
根据所述区间映射算法对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处于第一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和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空数据报文通告NDPA。
11.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无线设备,包括:
向至少一个第一无线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通知测量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每个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反馈条件;
当所述第一无线设备测量的信道信息变化量符合所述反馈条件时,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的测量报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一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敏感程度等级,所述第一敏感程度等级与第二变化量阈值和第三变化量阈值相关,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变化量阈值,且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变化量阈值。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敏感程度等级范围,所述敏感等级范围包括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所述至少一个敏感程度等级相关的变化量阈值用于确定所述反馈条件。
17.如权利要求12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所述反馈条件为信道信息变化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量阈值。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马氏距离法,所述第二信道信息变化量评估算法包括时间反转共鸣强度法。
19.如权利要求12-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区间映射算法的第二标识。
20.如权利要求11-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空数据报文通告NDPA。
2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的单元。
2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20任一项所述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的单元。
2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权利要求11-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与其它装置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权利要求11-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方法的通信装置,和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20任一项所述方法的通信装置。
2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权利要求11-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582356.2A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Pending CN1146968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2356.2A CN114696877A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PCT/CN2021/141326 WO2022143475A1 (zh) 2020-12-28 2021-12-24 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US18/341,059 US20230345283A1 (en) 2020-12-28 2023-06-26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2356.2A CN114696877A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6877A true CN114696877A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30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82356.2A Pending CN114696877A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5283A1 (zh)
CN (1) CN114696877A (zh)
WO (1) WO202214347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5711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距方法、装置和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1044A (zh) * 2010-09-29 2013-06-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传送信道状态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CN103141045A (zh) * 2010-09-29 2013-06-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传送信道状态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WO2018018861A1 (zh) * 2016-07-28 2018-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csi的获取方法,服务器,终端以及ap
CN110113818A (zh) * 2018-02-01 2019-08-0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138421A (zh) * 2018-02-08 2019-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探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28297A1 (ko) * 2017-01-09 2018-07-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측정 정보를 보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단말
US20180227714A1 (en) * 2017-02-06 2018-08-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tion detection systems
US10694491B2 (en) * 2018-08-21 2020-06-23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motion based on channel correl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ignals
JP2020144115A (ja) * 2019-02-15 2020-09-10 オリジン ワイヤレ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Origin Wireless, Inc. 無線歩容認識のための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WO2021003742A1 (zh) * 2019-07-11 2021-01-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直连通信的功率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1044A (zh) * 2010-09-29 2013-06-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传送信道状态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CN103141045A (zh) * 2010-09-29 2013-06-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传送信道状态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WO2018018861A1 (zh) * 2016-07-28 2018-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csi的获取方法,服务器,终端以及ap
CN110113818A (zh) * 2018-02-01 2019-08-0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138421A (zh) * 2018-02-08 2019-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探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5711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距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45283A1 (en) 2023-10-26
WO2022143475A1 (zh)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39736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61710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Fi sensing
US20230345283A1 (en)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2036921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ime domain channel representation information for wi-fi sensing
CN114696965B (zh)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230318721A1 (en) Receiver, transmitter, device,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feedback sensing
WO2022077523A1 (zh) 信道拥塞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US20240056852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3024745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time domain channel representations
WO202322321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ng and updating a set of sounding devices
US1183561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Fi sensing using uplink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UL-OFDMA)
WO2022170990A1 (zh) 一种测量报文发送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240113758A1 (e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24513338A (ja) Wlanセンシングのオーバーヘッド削減のための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24047528A1 (en) Wi-fi sensing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received noise power information
WO202406952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fi network evaluation
WO2022263982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time domain channel representations
CN117295973A (zh) 用于Wi-Fi感测的时域信道表示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WO202405283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tion detection using sensing transmission clusters
WO202319488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l-ofdma wi-fi sensing using ranging
WO2023126727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he 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resource units to a sensing measurement
JP2024521413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2408953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sensing roles in a mesh network
WO2023126728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ction of channel variations for wi-fi sensing in unobserved bandwidth
CN117561423A (zh) 用于动态时域信道表示的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